图书管理系统概述合集12篇

时间:2024-04-18 09:56:53

图书管理系统概述

图书管理系统概述篇1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have different America library management system, discusses the basic features and elements of library management system, the computer and Internet technology has on the books management system management system influence, and revolutionary features and key technologies of digital library are summarized.

Keywords:LMS ILS The library system Digital Library

中图分类号:G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8-0018-02

一、前言

图书馆是搜集、整理、收藏图书资料供人阅览、参考的机构,通过对信息类资源进行有组织的整合,满足人们对科学、文化、教育和科研的需要。图书馆提供的材料,可以在一个建筑物内,也可能在一个虚拟的空间,或者两者都有[1]。图书馆的资料可以包括书籍、期刊、报纸、手稿、影片、地图、打印、文件、缩微、CD、录音带、录像带、DVD、蓝光光盘、电子书、有声读物、数据库和其它形式。图书馆书的大小,可以是几个书架上的书,也可以是数亿本书籍和各种类型的资料。

凡是利用机械设备取代人工,运用机器来处理图书馆的业务,都可以称之为图书馆自动化。其中也包括处理、执行图书馆业务的相关机器,如卡片印刷机、密集书库、图书防盗装置等等,甚至具有同步功能的视听设备都可列入图书馆自动化广义的范畴之内。针对利用计算机作为处理图书馆业务及提供相关服务称之为自动化的服务,如编目、查阅、流通、采访、期刊管理、参考服务、行政管理等等。一般说来,图书馆自动化是指图书馆的业务从传统的人工迈向机械化后,经过了计算机与通讯科技的强化手段,改变了图书馆各项手工作业流程与服务方式,即是图书馆自动化。

二、图书馆管理系统基本功能

图书馆实现自动化,关键技术是建立图书馆管理系统Library management system (LMS)或图书馆集成系统Integrated library systems (ILS)[2][3],我们也可以将这两种系统,统称之为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它是利用计算机处理信息技术,对图书馆所有业务进行动态管理的一个过程。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能够对图书馆书库存储信息、用户信息、图书资料借还信息、检索查询和管理员日常业务等工作进行处理。

图书馆管理系统(LMS)涉及三个基本要素:硬件、软件和用户。LMS是一个网络的计算机系统,能使用某些程序来实现图书馆的技术功能,电子编目就是功能之一。利用LMS,图书馆用户以电子的方式可以跟踪所需的书籍而不需要通过货架,LMS也方便在借阅过程中记录书籍借还和借阅人的信息,LMS还支持图书馆馆藏和数据处理等其它管理任务。LMS使图书馆日常管理工作更加有效,可以用较少时间做更多工作,减少运营成本,也减少了文书工作和手动任务,从而使图书馆工作人员能够专注于其它工作,如与用户的互动和提供更好的服务,LMS提供快速和可靠的图书馆服务,可以加强用户的忠诚度和满意度。

尽管图书馆管理系统的最终目标包括削减成本,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为避免LMS落后于技术的发展,图书馆需要不断对LMS进行升级或更换新的系统。建设一个新的系统需要投入大量的金钱和资源,图书馆不但为购置新的计算机系统、设备安装、管理及维护花费大量资金,而且还必须为软件付费。除此之外,图书馆还要雇用或培训IT支持团队来处理计算机网络故障。一个优秀的LMS系统应该简单、操作方便和容易使用,使用者不需要掌握很多的计算机知识,该系统还应易于安装和维护。

今天,图书馆面临的挑战与用户息息相关,一个固定图书馆的概念正在慢慢地演变,由于技术的发展,用户可以从其它渠道来源获取信息。图书馆要扩大服务范围使之更具有竞争力,LMS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克服这一挑战。LMS可提供综合的信息,对用户最需要什么服务的内容进行评估,它也可以作为实施新增服务业务的载体工具,提高用户对图书馆的体验热情,扩大图书馆的影响力。

三、图书馆管理系统的产生

在计算机出现之前,图书馆的各种工作完全依靠人工进行。从选择订购的书籍资料,到订货单,索引编目完全依靠手工,将所有书目数据写在在一个个索引卡上。人们主要通过卡片目录对图书资料进行管理,在许多抽屉柜(或多个机柜)装满了书籍和其它材料的索引卡片,在一个大的图书馆,卡片目录往往占用了一个大房间。1936年,美国的德克萨斯大学图书馆建造了第一个机械化的系统,开始使用一个机械打卡系统来管理图书的流通[4]。虽然打孔卡系统能够更有效地对借还书进行管理和跟踪,但是图书馆服务还远远没有被集成,图书馆的其它工作任务并没有因此而改变。

计算机诞生后,虽然很多人依然认为,卡片目录仍有重要的价值,但是人们通过电子目录数据库(webcats)或联机公共检索目录(Opac),就可以从任何位置通过互联网对图书馆数据库进行访问。现代的图书馆已经建成电子目录数据库,实现了图书馆数字化。

四、计算机技术对图书馆管理系统的影响力

上个世纪60年代,正值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阶段,一项创新技术MARC (MAchine-Readable Cataloging)标准的出现,促进了图书馆自动化的产生[5]。MARC标准是由Henriette Davidson Avram为美国国会图书馆开发的一套图书馆管理系统,可以使用计算机对书籍编目,对借阅情况进行记录和查询。1971年,MARC标准成为美国和国际标准化组织的书目数据库标准,书目数据库除了能对图书馆的书籍进行编目外,还能对公开发表的文献,包括期刊和报纸文章、会议程序、报告、政府和法律出版物、专利、书籍等进行检索。在图书馆书目数据库中,有很大比例的书目记录了文章、会议论文,但都不是完整的专著,通常是以关键字、主体分类术语或文摘的方式提供检索服务。

五、早期的图书馆管理系统

上个世纪70-80年代,计算机存储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加上通讯领域技术快速发展,出现了图书馆集成系统(ILS)。这种系统包括必要的硬件和软件,允许对大型循环任务的链接,包括循环控制及逾期通知。发达国家图书馆的工作可以通过ILS完成包括书籍购置、编目、标题、预订和期刊文献检索的工作[6]。虽然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出现了ILS实验系统,直到1975年,俄亥俄州立大学才开发出第一个大型的在线ILS产品,用在线目录系统取代了卡片目录,并在1978年用于达拉斯公共图书馆。在80年代,ILS的数量和使用功能得到了大幅度增长,在线的使用更为完善。第一个商业系统出现后,

图书馆开始开发应用程序,以满足自动完成采购、编目和流通的图书和其它资料的管理。这些应用程序,统称为图书馆集成系统(ILS)或图书馆管理系统(LMS),包括在线书籍目录作为系统数据库的公共接口,大多数图书馆目录与以ILS系统为基础的管理系统联系紧密。

六、互联网对图书馆管理系统的影响力

上个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图书馆管理系统发生了很大改变,原来用Telnet作为技术支持的电子书目,已不能满足对大量书目进行汇总。联机公共目录查询系统(Opac)的出现,使用户可以利用网络实现图书的查找和借阅。查找方式有:书名检索、作者检索、ISBN检索、年份检索、出版社检索。同时还有一些不常用,但十分重要的分类法检索、导出词检索、丛书检索、套书检索等检索方法,这些项目都可以在OPAC数据库里进行检索,在十年间,ILS市场得到了成倍增长。到2002年,美国ILS行业年均销售额约5亿美元,和1982年相比美国的销售额仅为5千万美元。

一个图书馆管理系统利用互联网有多种在线工作方式,图书馆除在线可检索书目内容外,还提供计算机对互联网的访问。一些专用的搜索引擎,如Googl能为学者提供寻找期刊文章、学术资源和研究论文的方便;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允许合作的图书馆对书目数据库进行联机搜索;网页和亚马逊等网站提供文摘、点评和建议[7]。在线信息的访问,对于图书馆年轻的用户特别有吸引力[8]。尤其是那些非打印项目,如谷歌的数字化图书和图书馆为用户提供的其它在线资源。随着互联网的突出地位和对互联网用户增长的依赖,图书馆服务已从主要提供打印资源,到为用户提供更多的计算机应用和更多的互联网访问为重点[9]。

七、云技术对图书馆管理系统的影响力

“云”技术的兴起,使图书馆管理系统对云技术的使用开始急剧增加。一些常见的管理系统包括Libramatic、Aura Software和Librarika。许多基于云技术的系统,可以扫描一本书的国际标准书号自动编目,此技术由Libramatic首创,虽然它目前只适用于Library World系统。Librarika有一项称为“智能地址”技术,图书管理员只要输入查询的ISBN号,就能自动添加书目。在云计算应用技术作用下,其借助于计算机装置所提供的存储空间基本倾向于无限大,并且这部分数据能够保持有效的更新与增长速度,这一点与现代意义上图书馆管理系统逐渐增加的数据信息储存需求不谋而合。更为关键的在于:云计算方式所表现出的突出计算能力,使得信息资源存取更加迅速与具体。从这一角度上来说,现代意义上的云计算能够为超复杂及高难度计算作业的联合处理提供较传统意义上的网格技术应用更为突出的支持和保障[10]。

在21世纪,人们已经越来越多地利用互联网来收集和检索数据,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极大地影响了人们使用图书馆的方式。大学本科生更习惯利用互联网查找资料,而不是到图书馆检索信息。为了尽快尽可能容易地检索信息,年轻人变得更依赖互联网,与读整本书相比,通过在互联网上简单地搜索,查找信息更快、更容易。美国调查显示,93%的本科学生声称,在线查找信息比去图书馆更有意义。此外,75%的受访学生认为,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图书馆,他们更喜欢互联网的便捷。与到图书馆相比,虽然从互联网检索信息可能是高效率和节省时间,但是研究表明,大学生查询资料仅搜索到整个网络资源的3%[11]。他们正在寻找的信息可能会容易检索,更容易获得,但是在图书馆利用书籍或其它资源,可以获得更为深度的信息。

八、数字图书馆

数字图书馆(Digital Library)也称电子图书馆,是用数字技术处理和存储各种图文并茂文献的图书馆,实质上它是一种多媒体制作的分布式信息系统,把各种不同载体、不同地理位置的信息资源用数字技术存贮,以跨越区域面向对象的网络查询和传播的一个大型信息系统。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为利用大规模的信息系统、图书馆系统的发展提供了环境和条件。目前,网络信息管理技术、数字化处理技术和数字式信息资源建设已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各国都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研究和开发。“数字化图书馆”这一新概念、新模式应运而生,并被视为21世纪信息产业主要的发展方向之一。

传统图书馆收集、存储并重新组织信息,使读者能方便地查到他所想要的信息,同时跟踪读者使用情况,以保护信息提供者的权益。从数字图书馆角度来看,就是收集或创建数字化馆藏,集成了各种数字化技术,如高分辨率数字扫描和色彩矫正、光学字符识别、信息压缩、转化等,把各种文献替换成计算机能识别的二进制系列图像(而不是打印、缩微资料或其他介质),在安全保护、访问许可和记帐服务等完善的权限管理之下,经授权的信息利用因特网的技术,实现全球信息共享。数字图书馆的结构模式是:在网络环境下,是一个面向对象的、分布式的网络结构模式,它可适应在多种不同的计算机系统运行。一个数字图书馆的构成,主要包含用户接口、预处理系统,又称调度系统、查询系统和对象库等基本构件。

数字图书馆侧重对收藏特色的概括,收藏品基本为电子读物,阅读手段一般通过电脑,提供网上信息或上网服务。网上图书馆将一定量的信息在网上组织起来,供“读者”查阅和检索,不一定需要对应的图书馆社会实体,它也可以视为数字图书馆的初级形态。“虚拟图书馆”是网上图书馆的别称,侧重其无实体的特征[12]。电子读物内容可以存储在本地,也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远程访问,数字化图书馆实际是一个信息检索系统。

数字图书馆在上个世纪90年代出现后,在最近几年得到了对数性的增长,2002年,美国数字图书馆联盟(Digital Library Fedora,DLF)将数字图书馆定义为:组织和提供资源,包括专业人员,选择,组织结构,提供智能访问,解释,分配,保存的完整性,并确保持续收集数字作品,让它们随时可以方便地被社区或社会团体使用。这个定义主要包括三个组成部分,构成了数字图书馆理论框架基础,即:人、信息资源和技术。数字化图书馆的所有技术,与系统架构、算法技术和软件系统有关,组成数字图书馆一些关键问题包括:

开放式网络架构的新的信息环境;

如联合搜索使用数据融合新颖的搜索和检索技术、核心体系架构和整合链接和排序;

视听和多媒体信息检索系统;

内容管理系统;

智能系统的索引,文摘和信息过滤;

收获和互操作性技术;

协作,视觉,2D和3D的接口。

数字图书馆所需的多种信息技术和设备,将带动与之相关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各项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而数字图书馆所具备的知识存储、传播、检索的强大功能,将为知识经济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工具和手段。

人们相信,在知识经济形成和发展中,数字图书馆将是知识产生、传播和运用的重要环节,是知识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措施。数字图书馆的发展,预示着一段科学技术新旅程的开始,它带领人们从信息时代走向智能化时代。

参考文献

[1] Allen, R. E.,ed. room or building where these are kept. The Pocket Oxford Dictionary of Current English. Oxford: Clarendon Press;1984:421

[2] Adamson, Veronica,et al. LMS or ILS 'Integrated Library System' in US parlance. Library Management Systems Study.2009 (1):5

[3] Tennant, Roy . Across the pond they use the term library management systems (LMS) for what we call the integrated library system (ILS). Library Journal.2008(6):35-36

[4] Gary M. Pitkin, ed. Library Systems Migration. Westport, CT: Meckler:1991(3). 17. ISBN 0-88736-738-0.

[5] Gary M. Pitkin, ed. Library Systems Migration. Westport, CT: Meckler. 1991(3):17

[6] Kochtanek, Thomas R. “1 - The Evolution of LIS and Enabling Technologies”. CT: Meckler. 2002:4-5

[7] Grossman, W. M. “Why you can't find a library book in your search engine”. 2009. The Guardian. Accessed: 23 March 2010

[8].Snowball,.C. Enticing Teenagers into the Library. Library Review.2008,57(1):25-35

[9]Garrod, P. Public Libraries: the changing face of the public library.Ariadne; Issue 39.Accessed 26 March 2010

[10] 王炬颖.基于云计算建设图书馆管理系统.图书馆学刊 2013(4):118

图书管理系统概述篇2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373X(2008)24-109-04

Application of Ontology Technologies in Digital Library

QIU Baoyan,LV Xianghui,QIAO Hong

(School of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Ji′nan,250014,China)

Abstract:Recently,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ontology technologies is quite a popular research direction,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relevance concept of ontology and Digital library,the partition,classification of knowledge segments are developed in the light of ontology,and discusses the important application of ontology in digital library and its function in detail through classification,to reveal the importance of ontology in digital library,thereby it is beneficial to users making use of the library resource conveniently and rapidly,it improvesthe knowledge innovation and application.

Keywords:ontology technology;knowledge partition;digital library;classification

1 引 言

目前社会各领域信息的飞速膨胀阻碍了各领域用户对信息的查找、访问及维护,面对信息资源日新月异的增长,如何有效组织复杂的海量信息,提供高效便捷的信息服务,成为数字图书馆界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本体自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以来,在知识表达、智能推理、信息共享、知识工程及其相关的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体技术依赖其对于概念体系在语义和知识层次上的有效组织,在数字图书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提供了公共的理解问题的基础。

2 关于本体

本体最早是哲学上的一个概念,近年来被引入人工智能和其他计算机科学领域,如数据库设计、电子商务和知识管理等。最早的本体定义是1991年Neches等提出的:“给出构成相关领域词汇的基本术语和关系,以及利用这些术语和关系构成的规定这些词汇外延的规则的定义”。

1993 年,Grube将本体定义为概念模型的明确的规范说明。后来, Studer在进行了深入研究后,将其定义为“共享概念模型的明确的形式化规范说明”[1],其中概念模型,是指通过抽象出客观世界中一些现象的相关概念而得到的模型;明确,是指所使用的概念及概念的约束都是有明确定义的;形式化,是指本体能被计算机处理;共享,是指本体中体现的是共同认可的知识,反映的是相关领域公认的概念集。本体的目标是捕获相关领域的知识,提供对该领域知识的共同理解,确定该领域内共同认可的词汇,并从不同层次的形式化模式上给出这些词汇(术语)和词汇间相互关系的明确说明。

虽然不同研究者对本体有不同的描述,但是从内涵上来看,他们的认识是一致的,都把本体当作某个领域内不同主体(人、、机器等)之间进行交流(对话、互操作、共享等)的语义基础。其实,本体就是通过对于概念、术语及其相互关系的规范化描述,勾画出某一领域的基本知识和描述语言,是一个已经得到公认的形式化的知识表示体系,包含词表(或名称表/术语表),词表中的术语全是与某一专业领域相关的,而逻辑声明全部用来描述术语的含义及关系[2]。

2.1 本体的作用

(1) 本体为人和主体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提供了共享的基础,也方便了不同领域的系统开发人员和研究人员之间的沟通,它是人机在语义上交互的最好的基础。

(2) 本体支持对于知识的重用。本体提供了独立于应用的描述方法使之可在不同系统间重用。例如在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过程中,开发知识系统时知识工程师可以将本体论概念引入知识工程,详细说明模型中的概念、实例、关系和公理等实体,并以此建立领域本体。然后针对属性提出本体建模概念化分析的形式化方法,解决知识共享中的问题。此举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促进了来自不同领域的研究人员和组织间的交流。

(3) 本体提供了一种结构化的表示领域知识的形式化方法。在本体中,明确说明了领域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并且支持对领域规则的描述,是领域知识的形式化表示。

(4) 知识本体可以明确领域假设,使领域公理得到明确描述从而达成共知。

2.2 本体的分类

2.2.1 按照领域依赖程度分类

(1) 顶层(top-level)本体:其描述最普通的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如空间、时间、事件、行为等,完全独立于特定的问题和领域,其他本体都是该类本体的特例。

(2) 领域(domain)本体:描述的是特定领域(医学、地理等)中的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

(3) 任务 (task)本体:描述的是特定任务或行为中的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

(4) 应用(application)本体:描述的是依赖于特定领域和任务的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

在这个分类当中,领域本体和任务本体处于同一个研发层次,它们都能应用顶层本体中定义的词汇来描述自己的词汇。应用本体既能应用领域本体中的概念,也能引用任务本体中的词汇。

2.2.2 按照细化程度分类

Guarino从2种不同的维度对本体进行划分。除了依据对领域的依赖程度分类,还提出了以详细程度分类。详细程度是相对的、模糊的一个概念,是描述或刻画建模对象的程度。参考(reference)本体:详细程度高;共享(shareable)本体:详细程度低。

2.2.3 按照形式化程度分类

(1) 高度非形式化:用自然语言松散表示;

(2) 结构非形式化:用限制的结构化的自然语言表示;

(3) 半形式化:用半形式化(人工定义的)语言表示;

(4)严格形式化:所有术语都具有形式化的语义,能在某种程度上证明完全性和合理性。

2.2.4 按照是否具备推理功能分类

(1) 轻量级本体(Lightweight Ontology):轻量级本体不具备逻辑推理功能,例如叙词表和WordNet。

(2) 中级本体(Middle Ontology):中级本体逻辑推理功能简单,系统可以识别一阶谓词逻辑的表达式。

(3) 重量级本体(Heavyweight Ontology):重量级本体具有复杂的逻辑推理功能,系统可以识别更加复杂的二阶谓词逻辑的表达式,并为更加复杂的推理功能的实现预留了接口,如Cyc本体系统。

除了上述几种分类方法外,1999年,Perez和Benjamins在分析和研究了各种本体分类法的基础上,归纳出10种本体:知识表示本体、常识本体、顶级本体、元(核心)本体、领域本体、语一言本体、任务本体、领域一任务本体、方法本体和应用本体。这种分类法是对Guarino提出的分类方法的扩充和细化,但是这10种本体之间存在交叉,层次不够清晰。

2.3 本体构建原则

(1) 清晰性:本体应该用自然语言对所定义术语给出明确的、客观的语义定义;

(2) 完全性:所给出的定义是完整的,完全能表达所描述术语的含义;

(3) 一致性:由术语得出的推论与术语本身的含义是相容的,不会产生矛盾;

(4) 可扩展性:即向本体群中添加通用或专用的术语时,不需要修改其已有的内容;

(5) 本体约束最小:对待建模对象给出的约束应该尽可能少,只要能够满足特定的知识共享需求即可;

(6) 编码偏好程度最小:概念的描述不应该依赖于某一种特殊的符号层的表示方法[3]。

2.4 本体构建方法论

Mike Ushold & Micheal Gruninger的骨架法(Skeletal Methodology)在企业本体基础之上,是相关商业企业间术语和定义的集合,该方法只提供本体开发的指导方针。该框架包括以下组成部分:

2.4.1 框架组成部分

(1) 确定本体的目的和使用范围;

(2) 构造本体。具体包括3步:本体捕获:即确定关键的概念和关系,给出精确定义,并确定其他相关的术语;本体编码:选择合适的表示语言表达概念和术语;已有本体的集成:对已有本体的重用和修改;

(3) 评估:根据需求描述、能力问题等对本体以及软件环境、相关文档进行评价;

(4) 文档记录。M.Gruninger&M.S.Fox在进行 TOVE本体的研究和开发时,总结了设计和评估本体的方法学,包括背景和需求描述、非形式化的能力问题描述、词汇和术语确定、形式化的能力问题描述、用一阶谓词逻辑进行规范描述、调整解决方案,使本体趋于完备。

2.4.2 领域本体构建方法

Natalya F.Noy和Deborah L.McGuinness提出了被称为“七步法”的领域本体构建方法。即:

(1)确定本体的专业领域和范畴;

(2) 复用现有的本体;

(3) 列出本体中的重要术语;

(4) 定义类和类的等级体系;

(5) 定义类的属性;

(6) 定义属性的分面;

(7) 创建实例。

以上几种方法各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虽然都允许系统之间的互操作,并可进行知识的共享与重用,但与IEEE标准相比,还没有一种方法体系是完全成熟的。

3 数字图书馆

数字图书馆是社会信息基础结构中信息资源管理、存储和传输的基本组织形式,拥有丰富的超容量多媒体介质的数字化信息资源,依托网络为信息需求者提供快捷高效的数字化信息服务[4]。发展基于知识的数字图书馆的必要性在于:

(1) 数字图书馆资源的知识化组织,不仅是一些简单元数据的表示,也是对所反映内容的有效组织,这需要建立广泛的基础性和领域性本体,并能不断学习与进化。

(2) 不同的人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不同,网络怎样认知人的知识需求,并在合适的时间给人合适的知识,这是基于知识的数字图书馆的发展目标[5]。但各类信息常在具体系统条件限制下用专门语言定义组织为内部结构和格式,难以有效进行机器支持的检索、解析、处理和交换,更不要说进行跨文献单元、数据类型、数据层次和系统范围的信息挖掘、抽取、综合分析描述、转换了。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数字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研究尚未全面展开,现有的研究成果多限于内部信息资源知识化的管理,在实践应用研究方面,还缺乏系统的理论、成熟的模型以及完整的评估体系。而把本体应用于数字图书馆知识管理,极大地解决了语义知识缺乏的问题,并使其具有智能推理和自学习能力,为XML与RDF等技术提供语义支持。

另外,尽管在知识工程界主要把本体作为信息组织的工具,目前本体研究和实践也大多运用于人工智能中的知识表达,例如语义网络和框架,但由于本体开发的努力已经集中于基于形式逻辑和基于Web的知识表示中,这也使得本体在数字图书馆中能够得到广泛的应用[6]。

4 本体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

4.1 在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中的应用

本体由于其在众多纷繁复杂的信息资源中具备明确、规范、可共享、包含语义信息等优势,快速、有效地整合各种信息资源,所以在数字图书馆中发挥重要作用,主要包括:

(1) 灵活处理各类信息资源[7]。例如,可以方便添加各种类、属性,如填加联系方式类型等,并严格定义其与现有信息资源的关系;可以动态增加类的属性,并随时反应到系统中,然后通过在程序中调用本体,得到领域的最新知识,并动态地反映到应用系统中,而不用程序员修改程序。

(2) 有效识别信息资源的类型。因为对每个概念(如name,time,place等)都有明确、客观的描述,所以调用本体可以识别哪些是描述内容的信息,如属性…_name,…_keyword,…_abstract,…_description等;识别哪些是描述时间的信息,如属性…_time,…_date,…_year等;识别哪些是描述地点的信息,如属性…_address,…_place,…_country等。

(3) 信息资源的内容对应用程序透明。基于本体的系统在应用程序部分将和领域无关,因为领域知识全部存放在本体中,这样,对系统来说,领域中的各种信息资源在外在形式上是存在很多共性的,只是具体内容不同,就更容易将其整合到一起进行处理。

(4) 提供资源库领域知识的规范描述。

(5) 提供元数据映射方案,集成到数字图书馆体系中的元数据服务中,成为协议的一部分。

(6) 提供智能与信息环境之间基于语义的理解机制。

(7) 作为跨平台、跨系统之间的通信中介。

4.2 在数字图书馆知识地图中的应用

知识地图这个概念最早由布鲁克斯(B.C.Brooks)提出,它是知识管理的有效方式和手段,用来描述组织流程中的知识,以图表的方式将业务流程中的知识流展现出来,包括知识的收集、存储和共享。知识地图是可以帮助人们明确在哪里能够找到知识的工具,利用知识地图将流程中的关键知识整合进来,可以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作用。

知识地图在数字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中可发挥如下作用:知识的分类、存储、表示、导航以及隐性知识显性化等。而在系统中,知识的分类、导航可充分利用本体的复杂结构进行合理、细致的分类及准确、快速的导航定位。原因在于:

首先,本体的基础概念模型本身就是一张很好的知识地图。因此,构建领域本体的过程也绘制出了领域的知识地图。而且,本体构建结果中的各种类的层次图可以作为领域知识地图的一部分。例如人员类及其子类,就很好地展示了数字图书馆相关人员的情况,即有关数字图书馆人员的知识。

其次各种本体工具中的图形自动生成功能可用于知识地图的显示。在基于本体的知识管理系统中,可根据需要,动态生成各种知识地图。

比如,中国学术期刊网目前提供了以图形方式显示所输入检索词的相似词。用户可以根据这幅图更准确地了解检索词,因此这幅图对用户明确检索需求、修改检索条件等无疑会起到很大作用。遗憾的是,目前中国学术期刊只能提供星状的幅射图形,不能提供更加复杂、细致的结构图。可是,如果系统是基于本体的,就完全可以提供反映领域常识的、有层次、结构复杂的图形。

4.3 在知识服务中的应用

知识服务,即以信息知识的搜寻、组织、分析的知识和能力为基础,根据用户的问题和环境,融入用户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提供能有效支持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的服务。

目前,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需要一个新型的技术基础,支持数据挖掘、知识发现、知识析取、知识应用和智能化服务(智能Web服务)[8]。无疑,本体技术仰仗其丰富的语义和广泛的关系,是实现以上目标的最佳手段,将本体建设和相应的引擎设计相结合即可解决问题。

用DAML-S在服务模型基础上定义流程模型本体,综合人工智能规划和工作流程研究成果,定义Web服务中的流程类型和流程控制等信息,可以较好地表示Web服务自动集成中的流程分类、合成、控制和时间约束等细节。

5 结 语

数字图书馆的出现,将是图书馆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帮助人们最快地获取所需要的知识,并为思路的展开创造了更多的机会。而本体的应用可以改善目前数字图书馆的一些不足,使之朝着基于知识的方向发展,最终能够提供知识服务。另外,除了上述文中提到的应用以外,本体还可通过语义对网页与文字进行提取与标引[9-11],通过聚类对信息资源进行主题分类、站点导航等,这些无疑都更加丰富了数字图书馆的应用。

参考文献

[1]Studer R,Benjamins V R,Fensel D.Knowledge Engineering:Principles and Methods[J].Data and Knowledge Engineering,1998(25):161-197.

[2]Uschold M,Gruninger M.Ontologies:Principles,Methods and Applications[J].The Knowledge Engineering Review,1996,11(2):93-155.

[3]Gruber T.Towards Principles for the Design of Ontologies Used for Knowledge Shar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Studies ,1995,43(5/6):907-928.

[4]邓凯,吴家春,王洪伟.本体论在知识图书馆中的应用初探[J].情报科学,2003,21(1):106-109.

[5]刘佳.Ontology在基于知识的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J].情报资料工作,2006(3):55-59.

[6]陈文彬.Ontology在图书服务网络中的应用[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3(6):8-12.

[7]张哲.利用本体和主题词表的集成查询元数据[J].情报杂志,2004,23(4):16-18.

[8]楼向英.Ontology:概念及其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J].图书馆杂志,2002(11):45-47.

[9]刘娇蛟,龚丽,李建华.基于本体实现对网页文本的自动主题分类[J].计算机工程,2003,29(11):95-97.

[10]贺娇.基于术语本体的网页标引方法[J].情报杂志,2004(3):28-29.

[11]王泰森.一个基于本体论全文自动标引方案[J].情报科学,2003(9):950-952.

图书管理系统概述篇3

.

【关 键 词】本体论/数字图书馆/层次结构/信息资源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数字图书馆应运而生。数字图书馆的核心是数字化信息资源的组织与管理,而目前已有的信息处理方法在对信息客体进行深层描述时存在一定的缺陷。本体论(ontology)从信息客体或信息对象出发,通过建立信息客体之间的概念联系和等级关系,将对信息客体的揭示深入到知识内涵的层次并实现对信息客体内在联系的推理。由于本体论为信息资源组织引入了新的方法和思想,它无疑会对数字图书馆建设产生积极的作用。

1 本体论的概念

本体论原本是哲学中的一个概念,是指从人类行为中抽象出来的现实本质。但信息处理领域中的本体论与哲学领域中的内涵不同,国外一些学者已从多种角度对其进行了描述,如:“本体论是一种概念化的关系明确的模式”;“本体论是解释概念潜在的含义的逻辑关系”;“本体论是可以在人和机器间进行交流的某一领域共同的概念表达”;“本体论是可以共享和再利用的概念化模式”。而Borst则将本体论定义为“共用概念的正规明确的具体的概念化模式”,其“概念化”指的是通过标识某一现象的相关概念而建立的这一现象的抽象模型,“明确”指的是所用的概念的类型和用法的限制有明确的定义,“正规”指的是本体论的实例可以实现机读,“共用”指的是本体论所捕捉的知识带有一般性,而不是某些个体所独有的。

从本体论这些定义可以看出,本体论这一信息处理模式在保持原有核心特征的基础上,本身在逐步发展和完善。简而言之,本体论是一个概念的集合,这些概念包括等级结构、概念间的关系、每个概念所具有的属性及进一步限制的定理。当使用本体论表示数字文献资源时,是在描述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一是资源外在形式——题名、作者、出版者、文件格式、知识产权等,另一方面是资源内容——文献的主题。两个方面都可以使用本体论来建立等级关系的知识模型,在等级结构的知识模型中可以定义信息客体、信息客体的内容和相关的属性与关系。

2 文本文献本体论的构建

为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构建本体论不是单一的一个层次,而是在传统图书馆的基础上,针对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的不同发展阶段,形成一个多层次的体系,其中的第一层就是为文本文献构建本体论。

2.1 可行性分析

文本文献资源是传统图书馆馆藏的主体,随着图书馆数字化进程的深入,对揭示大量文本文献内在关系的需求更为紧迫,因而为文本文献构建本体论成为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本体论构建的第一步。

构建本体论的核心是建立概念的等级结构及定义概念属性,从而利用逻辑推理来推导概念之间的关系。对于文本文献来说,构建本体论的实质就是建立文献之间的等级结构,并定义文献之间的关系。与其它类型的信息资源相比,文本文献本身就有较为规范和概念明确的特点,所以为文本文献信息建立等级结构和定义属性较为便利。因为文本文献的等级关系在MARC上有较好的体现,所以在MARC数据的基础上构建本体论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实用性,由此文本文献本体论的构建包括一个MARC记录的转化过程。构建本体论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推理,利用文献的等级结构和定义的属性可以在转化后的MARC上实现推导文献间关系的目标。构建文本文献本体论的最后一步是将推理的结果生成知识库。

2.2 文献等级结构的建立

构建文本文献信息本体论的基础是文献等级结构的建立。文献的创造过程始于一种思想,即“构思”。这种“构思”一经抽象,则被称之为“表述”。当“表述”出版后,它就成为“版本”。“版本”的物理形式为“载体”;如果是数字化的,这种“载体”则称为“数字化形式”。“载体”的某一版本称为“实例”。

文献等级各层次之间的关系比其看上去要复杂,低层次对高层次而言是一种继承关系。“实例”是“载体”、“版本”等中的一种,因此,“实例”有一个统一题名,这一统一题名可以直接检索到而无需利用文献等级结构导航。在著录逻辑中,文献等级中的每一个概念被定义为“属于”关系,或是一种对上层概念的“延伸”关系。继承的值与“延伸”关系相关上位类的值“相同”。

2.3 MARC记录转入本体论

将MARC字段和值转化为标识的文本要借助4个控制文档,这组文档著录了MARC格式和它与本体论的关系。主控文档将选定MARC字段和编码扫描为一个或多个本体论概念。一些扫描过程视MARC值而定,依据不同情况将单一字段扫描为多个本体论概念。第二个控制文档对多个MARC字段扫描为同一个本体论概念的情况建立优先权。第三个控制文档依据MARC记录的类型和书目层次标识MARC字段内编码的位置。第四个控制文档包括每一个编码的信息,包括编码—值表的长度和位置。

2.4 知识库的生成

将MARC数据转为用本体论概念标识的文本后,依据本体论所规定的文献等级结构及定义的相关属性可以进行如下推理:

·用统一的标准对中间概念的多项进行合并。统一标准算法使用基数限定,这一基数限定是本体论定义的一部分。如果某项的类型属于另一项,且允许多重值,那么该项被合并。

·标识合并相同的构思。有相同统一题名、作者、序列号的构思被视为相同的构思。当缺少统一题名时,使用版本项的题名代替。

·如果文风和相关作者值相匹配,或者版本层的某种衍生关系可以识别的情况下,标识和合并有相同构思的表述。

·在出版者和出版日期相匹配,并且一项的出版形式值是另一项出版形式值的子集时,标识和合并有相同表述的版本项。同时还可在载体层某种衍生关系可以确定的情况下合并版本项。

·依据MARC记录描述的衍生关系建立与先前文献的关系。如果在文献族中未发现原作,则生成原作相关知识的本体论(包括在文献等级结构中衍生文献所在等级以上的全部层次和来自MARC记录的信息)。

最后将推理的结构进行归纳,将具有相同关系的文献合并,从而生成知识库。

3 XML中本体论的构建

数字图书馆管理的不仅是文本文献,还有多媒体信息,因此,为此类信息资源构建本体论就成为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本体论构建的第二个层次。

3.1 可行性分析

由于MARC等处理手段著录多媒体信息的缺陷,数字图书馆必须采用能标识各类型信息资源的标准和技术。XML具有灵活性和可扩展性优势,突破了MARC的局限,可以描述各种类型的文献资源。使用者可利用XML中的DTD自行定义所需的标记语言及XML文件的结构。如果使用者就DTD达成一致,则文献可以用一致的方式创造、传递和翻译,同时保留传递者指明的语义。在XML的DTD中构建本体论可以实现在概念层整合各种类型信息资源,它将来自句法和表述层的信息提高到更为抽象的概念和关系层进行描述,满足了揭示多媒体信息内在关系的需求。

3.2 等级关系的建立

实现基于本体论的XML描述首先要定义描述客体之间的等级关系,这就需要建立等级关系模型。以一个由人和出版物概念等级结构组成的本体论关系模型为例,本体论在框架逻辑中描述概念,规定“人”是“客体”的一个子概念;“职员”和“学生”是“人”的子概念等等。概念“博士生”同时继承了“学生”和“研究者”的属性,相继承的属性被定义在本体论的第二部分,指的是概念之间的关系,在此通过相应类型的属性建立起概念之间的关系。本体论的第三部分是定理,使用这一定理可以在已有事实的基础上推断新知识。例如,假设研究者A和B合作,则可推断出B也是研究者,同时B也与A合作。因此,本体论可以推断不完整的知识。

3.3 本体论DTD的生成

因为继承关系是本体论的核心,而XML本身并不支持这种关系,所以这一关系模式需要借助其它方法才能在DT D中生成。使用XML的参数实体可以实现这一目标,参数实体定义了可以用于DTD的替换字符串,每当参数实体被参照时,这一参照则使用替换字符串来代替。DTDMAKER是一个在XML文献的DTD中构建本体论的有效工具,它将本体论的概念扫入DTD的元素类型中,即对每一个概念元素类型都做定义,这些元素类型的内容模型由表达概念属性的元素构成。本体论中的属性和XML的属性一样可以表述出来,也就是说本体论的属性可以被扫入相应的XML属性中。最后一步是将本体论属性元素内容模型的规范扫入DTD中。

4 知识管理中本体论的构建

数字图书馆的目标是在对各种文献信息进行组织和管理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对知识的管理。在知识管理的全过程中构建本体论,可以实现对知识本身的揭示,实现数字图书馆对信息资源最高层次的管理。

4.1 可行性分析

在知识管理的过程中构建本体论主要由4项工作构成:①建立等级结构;②知识描述;③本体论信息浏览;④在推理基础上提供知识的智能检索。这些内容容易与关系型数据库技术相混淆:本体论模型对应于数据模型,对知识的描述对应于知识库中的数据项,查找则对应于SQL。然而,这种本体论方法与集中的数据库技术有显著的不同,它捕捉的是分布的而不是集中的知识,知识可以直接在它的初始位置被查找(如HTML网页),而不是被分割到相应的数据库中才能查找。这种方法允许对知识进行推断,知识虽然没有明确表达出来,但却可以根据一般性的知识(包含在本体论内)进行推导。

知识管理过程中本体论的构建具有上述优势。在网络环境下借助相应的基于的本体论服务工具,使这一构建过程具有很强的可行性。

4.2 等级结构的建立

构建本体论的关键步骤是等级结构的建立,这一过程与2.2、3.2部分所述内容相似,因此这里省略。

4.3 知识描述

在分布式的网络环境下,需要管理的知识资源分布在网页中,可以在网页中添加本体论的标识语句,如在HTML中对被描述的信息客体添加本体论的onto语句。在标准的Web浏览器如Netscape或Explorer中,onto语句的添加并不影响HTML文件的视觉效果,这样做只是使得主题事物知识的智能Web查找可视化。同时,这可以直接使用(再利用)语句体中的文本知识,避免了知识标注者重复表示相同的信息。

4.4 本体论信息浏览

由于使用者在标注和查询的过程中使用了本体论标识语句,因此,在此阶段可提供便捷的信息浏览。本体论元数据表示的是概念的等级关系,这种等级关系至少容易满足用户的两种需求:①浏览某一类的周围类目,以便寻找最合适的形成某一提问的类,②浏览全部等级,以便快捷地完成由一个等级向另一个等级的导航。

4.5 智能知识检索

在网络环境下可以使用基于本体论的服务Ontobroker,它由3个部分组成:网络爬虫(Ontobroker)、推理引擎及查询界面。

首先,Ontocrawler通过标识的网页进行查找并收集标注的知识片断。其次,将知识片断转化为以Ontocrawler所使用的表述语言规范成的事实。不论是推理引擎还是查询用户都不需要了解因特网上事实表述的句法,只有标注者必须使用标注语言。

推理引擎收到用户的提问后,利用两个信息源来推导答案,即主题事物的本体论和Ontocrawler中的事实。推理引擎的基本推理机制类似于知识库中的智能推导系统。

5 结语

由于信息资源组织在数字图书馆中的重要作用,开发科学有效的信息处理工具已成为数字图书馆研究的一个重点。本体论的构建弥补了现有手段描述信息客体功能上的不足,它既从宏观上为信息资源的有效组织提供了指导思想,也从微观上构成了描述信息客体的标准和技术。本文对国外本体论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系统整理,建立了构建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本体论的3个层次体系,并在每个层次的具体操作中形成了从可行性分析到等级结构建立再到本体论生成的方法体系。

【参考文献】

1 Gruber,T.R.A translation approach to portable ontology specifications. Knowledge Acquisitions, 1993(5): 199-210

2 Uscbold, M. Ontology: principles,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Knowledge Engineering Review, 1996(11) :93-155

3 Farquhar A., Fikes, R. et al. The ontolingua server: a tool for collaborative ontology construc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nmn-Computer Studies, 1997(46) :707-728

4 Michael, Erdmann. How to structure and access XML with ontologies. Data & Knowledge Engineering, 2001 (36):317-335

5 www. aifb. uni-karlsruhe, de/WBE/broker/

6 Birmingham,W. Building ontologies for the Internet: a midterm repor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Studies, 1999(5) :687-712

7 Guarino,N. Semantic matching: formal ontological distinctions for information organization, extraction, and integration. Computer Science, 1997(5): 139-170

8 Louise, C. Extracting focused knowledge from the semantic Web.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Studies, 2001 (54):155-184

图书管理系统概述篇4

及SQL语言的深入学习及实践,主要完成了局域网图书资料查询系统的需求分析、数据库设计、应

用程序设计的工作。

首先,在绪论部分介绍了局域网图书资料查询系统的应用背景、开发环境以及选用的开发工具与

数据库的关系,阐明了局域网的概念。并对数据库的体系结构、DBMS进行了介绍。

第二章的开始介绍了关系型数据库的基本概念,着重说明了几个关键概念的定义;然后对SQL语言

作了一个介绍说明;最后通过两个例子介绍了PB6.5用PowerScript语言调用SQL的方式。

第三章从特点和功能入手,介绍了开发工具PowerBuilder6.5;并且介绍了C/S模式的概念、特点

以及C/S模式与开发工具PowerBuilder6.5的联系;在这个章节的最后简单介绍了PB6.5对数据库的

操作。

第四章用软件工程的方法分析了局域网图书资料查询系统,对整个系统进行了需求分析、功能模

块划分,并通过ER图对数据库进行概念设计、用Microsoft Access对数据库进行逻辑设计。

第五章是对局域网图书资料查询系统的具体设计。描述了整个系统详细的功能模块划分,描述了

登录模块、模糊(分类)查询、多条件(组合)查询、数据编辑更新模块以及数据维护模块的实

现过程,并对设计源代码进行了注释分析。

设计充分利用PowerBuilder6.5的PowerScript语言对SQL语言的操作特性,灵活运用数据窗口技术

、以及PB的控件技术等,提高了程序设计质量。

关键词:C/S结构,局域网,数据库,SQL语言,PowerBuilder6.5

目 录

摘 要 ………………………………………………………………………………… I

第一章 绪 论 ……………………………………………………………………… 1

§1.1 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简介 ………………………………………………… 1

§1.2 局域网图书资料查询系统……………………………………………………3

§1.3本文所作工作 …………………………………………………………… 4

第二章 数据库理论基础 …………………………………………………………… 6

§2.1 关系型数据 ……………………………………………………………… 6

§2.2 SQL语言介绍 ……………………………………………………………… 9

§2.3 PB6.5对数据库的操作 ………………………………………………………11

第三章 PB 6.5及其数据库编程……………………………………………………… 13

§3.1开发工具PowerBuilder6.5……………………………………………………13

§3.2 PowerBuilder与Client/Server体系结构………………………………………16

§3.3 PowerBuilder6.5数据库编程 ……………………………………………… 18

第四章 局域网图书资料查询系统设计分析 …………………………………………21

§4.1 应用需求分析 ……………………………………………………………… 22

§4.2 系统功能模块划分 ………………………………………………………… 23

§4.3 系统数据库设计 …………………………………………………………… 24

第五章 局域网图书资料查询系统应用程序设计 …………………………………29

§5.1 系统模块组成 ………………………………………………………… 29

§5.2登录模块的实现……………………………………………………… 30

§5.3查询模块的实现 …………………………………………………………… 33

5.3.1模糊(分类)查询的实现 ………………………………………………39

5.3.2组合(条件)查询的实现 ………………………………………………44

5.3.3更新打印模块的实现 ………………………………………………… 51

§5.4 数据维护模块的实现…………………………………………………………56

第六章 结束语 ……………………………………………………………………… 63

致 谢 ………………………………………………………………………………… 64

参考书目 ……………………………………………………………………………… 65

第一章 绪 论

§1.1 数据库技术

数据库技术作为数据管理技术,是计算机软件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产生于60年代末。现已

形成相当规模的理论体系和实用技术。优秀的数据库设计是应用成功的基石。万万丈高楼平地起

,数据库设计如同高楼的基石,是开发高品质应用的前提。

1.1.1 数据库的体系结构

数据的体系结构分成三级:内部级(Internal),概念级(Conceptual)和外部级(External)。这

个三级结构有时也称为“三级模式结构”。

l 外部级:最接近用户,是单个用户所能看到的数据特性。单个用户使用的数据视图的描述称为

“外模式”。

l 概念级:涉及到所有用户的数据定义、是全局的数据视图。全局视图的描述称为“概念模式”

l 内部级:最接近于物理存储设备,涉及到实际数据存储的结构物理存储数据视图的描述称为“

内模式”。

数据库的三级模式结构是数据的三个抽象级别。它把数据的具体组织留给DBMS

去做,用户只要抽象地处理数据,而不必关心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和存储,这样就减轻了用户

使用系统的负担。

1.1.2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是指数据库系统中管理数据的软件系统。DBMS是数据库系统的核心组成

部分。对数据库的一切操作,包括定义、查询、更新及各种控制,都是通过DBMS进行的。

在不同的计算机系统中,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即使同种数据模型的DBMS,它们在用户接口、系

统功能方面也常常是不相同的。

用户对数据库进行操作,是由DBMS把操作从应用程序带到外部级、概念级、再导向内部级,进而

图书管理系统概述篇5

3.5.2 设计说明书

1 设计依据

1)本工程结构设计所采用的主要标准及法规;

2)相应的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及其主要内容,包括: 工程所在地区的地震基本烈度、建筑场地类别、地基液化判别;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简况、地基土冻胀性和融陷情况,着重场地的特殊地质条件分别予以说明: 当无勘察报告或已有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明确提出勘察或补充勘察要求;

3)采用的设计荷载,包含工程所在地的风荷载和雪荷载、楼(屋)面使用荷载、其他特殊的荷载;

4)建设方对设计提出的符合有关标准、法规的与结构有关的书面要求;

5)批准的方案设计文件。

2 设计说明

1)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和设计使用年限、建筑抗震设防烈度和设防类别;

2)地基基础设计等级,地基处理方案及基础形式、基础埋置深度及持力层名称;若采用桩基时,应说明桩的类型、桩端持力层及进入持力层的深度。

3) 上部结构选型;

4) 伸缩缝、沉降缝和防震缝的设置;

5)地下室的结构做法和防水等级,当有人防地下室时说明人防的抗力等级;

6)为满足特殊使用要求所作的结构处理:

7)主要结构构件材料的选用;

8) 高层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的主要结构特征参数和采用的计算程序及计算模型。

9)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的采用;

10) 采用的标准图集;

11) 施工特殊要求;

12)其他需要说明的内容。

3 提请在设计审批时需解决或确定的主要问题。

3.5.3 设计图纸(较复杂的工程提供)

1 标准层、特殊楼层及结构转换层平面结构布置图,注明定位尺寸、主要构件的截面尺寸;条件许可时提供基础平面图。

2 特殊结构部位的构造简图。

3.5.4 内部作业

1 与建筑及其他专业配合,确定结构型式及布置。

2 提出能为编制概算所需的结构简图及附加的文字说明。

3 对高层建筑、大型公共建筑和复杂的建(构)筑物应作必要的计算工作,计算书经校审后保存。

3.6 建筑电气

3.6.1 初步设计阶段,建筑电气专专业设计文件应包括设计说明书、设计图纸、主要电气设备表、计算书(供内部使用及存档)。

3.6.2 设计说明书

1 设计依据

1)建筑概况:应说明建筑类别、性质、面积、层数、高度等;

2)相关专业提供给本专业的工程设计资料;

3)建设方提供的有关职能部门(如:供电部门、消防部门、通信部门、公安部门等)认定的工程设计资料,建设方设计要求;

4) 本工程采用的主要标准及法规。

2 设计范围

1)根据设计任务书和有关设计资料说明本专业的设计工作内容和分工;

2)本工程拟设置的电气系统。

3 变、配电系统

1)确定负荷等级和各类负荷容量;

2)确定供电电源及电压等级,电源由何处引来,电源数量及回路数、专用线或非专用线 、电缆埋地或架空、近远期发展情况;

3)备用电源和应急电源容量确定原则及性能要求,有自备发电机时,说明启动方式及与市电网关系;

4)高、低压供电系统结线型式及运行方式:正常工作电源与备用电源之间的关系;母线联络开关运行和切换方式;变压器之间低压侧联络方式;重要负荷的供电方式;

5)变,配电站的位置、数量、容量(包括设备安装容量、计算有功、无功、视在容量、变压器台数、容量)及型式(户内、户外或混合);设备技术条件和选型要求;

6)继电保护装置的设置;

7) 电能计量装置:采用高压或低压;专用柜或非专用柜(满足供电部门要求和建设方内部核算要求);监测仪表的配置情况;

8) 功率因数补偿方式: 说明功率因数是否达到供用电规则的要求,应补偿量和采取的补偿方式和补偿前后的结果;

9) 操作电源和信号:说明高压设备操作电源和运行信号装置配置情况;

10)工程供电:高、低压进出线路的型号及敷设方式。

4 配电系统

1)电源由何处引来、电压等级、配电方式;对重要负荷和特别重要负荷及其它负荷的供电措施;

2) 选用导线、电缆。母干线的材质和型号,敷设方式;

3) 开关,插座,配电箱、控制箱等配电设备选型及安装方式;

4) 电动机启动及控制方式的选择。

5 照明系统

1)照明种类及照度标准;

2)光源及灯具的选择、照明灯具的安装及控制方式;

3)室外照明的种类(如路灯、庭园灯,草坪灯、地灯、泛光照明、水下照明等)、电压等级、光源选择及其控制方法等;

4)照明线路的选择及敷设方式。(包括室外照明线路的选择和接地方式)。

6 热工检测及自动调节系统

1)按工艺要求说明热工检测及自动调节系统的组成;

2)自动化仪表的选择;

3)仪表控制盘,台选型及安装;

4)线路选择及敷设;

5) 仪表控制盘、台的接地。

7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1)按建筑性质确定保护等级及系统组成;

2)消防控制室位置的确定和要求;

3)火灾探测器、报警控制器,手动报警按钮,控制台(柜)等设备的选择;

4)火灾报警与消防联动控制要求,控制逻辑关系及控制显示要求;

5) 火灾应急广播及消防通信概述;

6)消防主电源、备用电源供给方式,接地及接地电阻要求;

7) 线路选型及敷设方式;

8) 当有智能化系统集成要求时,应说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与其它子系统的接口方式及联动关系。

9) 应急照明的电源型式,灯具配置,线路选择及敷设方式,控制方式等。

8 通信系统

1)对工程中不同性质的电话用户和专线,分别统计其数量;

2) 电话站总配线设备及其容量的选择和确定;

3)电话站交、直流供电方案;

4) 电话站站址的确定及对土建的要求;

5) 通信线路容量的确定及线路网络组成和敷设;

6)对市话中继线路的设计分工,线路敷设和引人位置的确定;

7) 室内配线及敷设要求;

8)防电磁脉冲接地、工作接地方式及接地电阻要求。

9 有线电视系统

1)系统规模、网络组成,用户输出口电平值的确定;

2)节目源选择;

3)机房位置、前端设备配置;

4)用户分配网络、导体选择及敷设方式,用户终端数量的确定。

10 闭路电视系统

1)系统组成;

2) 控制室的位置及设备的选择;

3) 传输方式、导体选择及敷设方式;

4)电视制作系统组成及主要设备选择。

11 有线广播系统

1)系统组成;

2)输出功率。馈送方式和用户线路敷设的确定;

3)广播设备的选择,并确定广播室位置;

4) 导体选择及敷设方式。

12 扩声和同声传译系统

1)系统组成;

2)设备选择及声源布置的要求;

3)确定机房位置;

4) 同声传译方式;

5)导体选择及敷设方式。

13 呼叫信号系统

1)系统组成及功能要求(包括有线或无线);

2) 导体选择及敷设方式;

3)设备选型。

14 公共显示系统

1)系统组成及功能要求;

2)显示装置安装部位、种类、导体选择及敷设方式;

3)显示装置规格。

15 时钟系统

1)系统组成、安装位置、导体选择及敷设方式;

2)设备选型。

16 安全技术防范系统

1)系统防范等级、组成和功能要求;

2)保安监控及探测区域的划分、控制、显示及报警要求;

3) 摄像机、探测器安装位置的确定;

4) 访客对讲、巡更、门禁等子系统配置及安装;

5)机房位置的确定;

6)设备选型、导体选择及敷设方式。

17 综合布线系统

1)根据工程项目的性质、功能、环境条件和近、远期用户要求确定综合布线的类型及配置标准;

2)系统组成及设备选型;

3)总配线架、楼层配线架及信息终端的配置;

4)导体选择及敷设方式。

18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及系统集成

1)系统组成、监控点数、及其功能要求;

2)设备选型;

3) 导体选择及敷设方式。

19 信息网络交换系统

1) 系统组成、功能及用户终端接口的要求;

2)导体选择及敷设要求。

20 车库管理系统

1)系统组成及功能要求;

2) 监控室设置;

3) 导体选择及敷设要求。

21 智能化系统集成

1)集成形式及要求;

2) 设备选择。

22 建筑物防雷

1)确定防雷类别;

2)防直接雷击、防侧击雷、防雷击电磁脉冲、防高电位侵入的措施;

3)当利用建(构)筑物混凝土内钢筋做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时,应说明采取的措施和要求。

23 接地及安全

1)本工程各系统要求接地的种类及接地电阻要求;

2)总等电位、局部等电位的设置要求;

3) 接地装置要求,当接地装置需作特殊处理时应说明采取的措施、方法等;

4) 安全接地及特殊接地的措施。

24 需提请在设计审批时解决或确定的主要问题

3.6.3 设计图纸

1 电气总平面图(仅有单体设计时,可无此项内容)

1)标示建(构)筑物名称、容量,高、低压线路及其它系统线路走向,回路编号,导线及电缆型号规格,架空线杆位,路灯、庭园灯的杆位(路灯、庭园灯可不绘线路),重复接地点等;

2)变、配电站位置、编号和变压器容量;

3)比例、指北针。

2 变、配电系统

1)高,低压供电系统图:注明开关柜编号,型号及回路编号、一次回路设备型号、设备容量、计算电流、补偿容量、导体型号规格、用户名称、二次回路方案编号;

2)平面布置图:应包括高、低压开关柜、变压器、母干线、发电机、控制屏、直流电源及信号屏等设备平面布置和主要尺寸,图纸应有比例;

3)标示房间层高、地沟位置,标高(相对标高)。

3 配电系统(一般只绘制内部作业草图,不对外出图)主要干线平面布置图,竖向干线系统图(包括西:电及照明干线、变配电站的配出回路及回路编号)。

4 照明系统 对于特殊建筑,如大型体育场馆、大型影剧院等,有条件时应绘制照明平面图。该平面图应包括灯位(含应急”硼灯)、灯具规格,配电箱(或控制箱)位,不需连线。

5 热工检测及自动调节系统

1)需专项设计的自控系统需绘制热工检测及自动自动调节原理系统图;

2)控制室设备平面布置图。

6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1)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图;

2)消防控制室设备布置平面图。

7 通信系统

1)电话系统图;

2) 站房设备布置图。

8 防雷系统、接地系统 一般不出图纸,特殊工程只出顶视平面图,接地平面图。

9 其他系统

1)各系统所属系统图;

2)各控制室设备平面布置图(若在相应系统图中说明清楚时,可不出此图)。

3.6.4 主要设备表 注明设备名称、型号、规格、单位、数量。

3.6.5 设计计算书(供内部使用及存档)

1 用电设备负荷计算。

2 变压器选型计算。

3 电缆选型计算。

4 系统短路电流计算。

5 防雷类别计算及避雷针保护范围计算。

6 各系统计算结果尚应标示在设计 说明了或相应图纸中。

7 因条件不具备不能进行计算的内容,应在初步 设计中说明,并应在施工图设计时补算。

3.7 给水排水

3.7.1 初步设计阶段,给水排水专业设计文件应包括设计说明书、 设计图纸、主要设备表、计算书(内部使用并存档)。

3.7.2 设计说明书

1 设计依据

1)摘录设计总说明所列批准文件和依据性资料中与本专业设计有关的内容;

2)本工程采用的主要法规和标准;

3)其他专业提供的本工程设计资料,工程可利用的市政条件。

2 设计范围

根据设计任务书和有关设计资料,说明本专业设计的内容和分工(当有其他单位共同设计时)。

3 室外给水设计

1) 水源:由市政或小区管网供水时,应说明供水干管的方位、接管管径、能提供的水量与水压。当建自备水源时,应说明水源的水质、水温、水文及供水能力,取水方式及净化处理工艺和设备选型等。

2)用水量:说明或用表格列出生活用水定额及用水量,生产用水水量,其他项 目用水定额及用水量(含循环冷却水系统补水量,游泳池和中水系统补水量、洗衣房、锅炉房、水景用水、道路、绿化洒水和不可预计水量等);消防用水标准及用水量;总用水量(最高日用水量、最大时用水量)。

3)给水系统:说明生活、生产、消防系统的划分及组合情况,分质分压分区供水的情况。当水量、水压不足时采取的措施,并说明调节设施的容量、材质、位置及加压设备选型。如系扩建工程,还应对现有给水系统加以简介。

4)消防系统:说明各类形式消防设施的设计依据,设计参数,供水方式,设备选型及控制方法等。

5)中水系统:说明中水系统设计依据,水质要求,工艺流程,设计参数及设备选型,井绘制水量平衡图。

6)循环冷却水系统:说明根据用水设备对水量、水质、水温、水压的要求,以及当地的有关气象参数(如室外空气干、湿球温度和大气压力等)来选择采取循环冷却水系统的组成,冷却构筑物、循环水泵的型号及稳定水质措施。

7)当采用重复用水的系统较大时,应概述系统流程,净化工艺并绘制水量平图。

8)管材、接口及敷设方式。

4 室外排水设计

1)现有排水条件简介:当排入城市管道或其他外部明沟时应说明管道,明沟的大小、坡度,排入点的标高、位置或检查井编号。当排入水体(江、河、湖、海等)时,还应说明对排放的要求。

2)说明设计采用的排水制度、排水出路。如需要提升,则说明提升位置、规模,提升设备选型及设计数据,构筑物形式,占地面积,紧急排放的措施等。

3)说明或用表格列出生产、生活排水系统的排水量。当污水需要处理时,应分别说明排放量、水质、处理方式,工艺流程、设备选型、构筑物概况以及处理效果等。

4)说明雨水排水采用的暴雨强度公式(或采用的暴雨强度)、重现期、雨水排水量等。

5)管材、接口及敷设方式。

5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

1)说明或用表格列出各种用水量标准,用水单位数,工作时间,小时变化系数,最高日用水量,最大时用水量。

注:此项内容在第3.7.232)中表示清楚时,则此款可不表示。

2)给水系统:说明给水系统的划分和给水方式,分区供水要求和采取的措施,计量方式,水箱和水池的容量、设置位置、材质,设备选型,保温、防结露和防腐蚀等措施。

3)消防系统:遵照各类防火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要求,分别对各类消防系统(如消火栓、自动喷水、水幕、雨淋喷水、水喷雾、泡沫、气体灭火系统)的设计原则和依据,计算标准,系统组成,控制方式,消防水池和水箱的容量、设置位置以及主要设备选择等予以叙述。

4)热水系统:说明采取的热水供应方式,系统选择,水温、水质、热源、加热方式及最大小时用水量和耗热量等。说明设备选型、保温、防腐的技术措施等。当利用余热或太阳能时,尚应说明采用的依据,供应能力,系统形式,运行条件及技术措施等。

5)对水质、水温、水压有特殊要求或设置饮用净水、开水系统者,应说明采用 的特殊技术措施,并列出设计数据及工艺流程、设备选型等。

6)中水系统:说明中水系统设计依据,水质要求,工艺流程,设计参数及设备选型,并绘制水量平衡图。

7)排水系统:说明排水系统选择,生活和生产污(废)水排水量,室外排放条件。有毒有害污水的局部处理工艺流程及设计数据。屋面雨水的排水系统选择及室外排放条件,采用的降雨强度和重现期。 8) 管材、接口及敷设方式。

6 节水、节能措施:说明高效节水,节能设备及系统设计中采用的技术措施等。

7 对有隔振及防噪要求的建(构)筑物,说明给排水设施所采取的技术措施。

8 对特殊地区(地震、湿陷性或胀缩性土,冻土地区,软弱地基)的给排水设施,

说明所采取的相应技术措施。 9 需提请在设计审批时解决或确定的主要问题。

3.7.3 设计图纸

1 给水排水总平面图

1)全部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平面位置、道路等,并标出主要定位尺寸或坐标、标高,指北针(或风玫瑰图)等;

2)给水、排水管道平面位置,标注出干管的管径,流水方向、闸门井,消火栓井、水表井、检查井、化粪池等和其他给排水构筑物位置;

3) 场地内给水、排水管道与城市管道系统连接点的控制标高和位置;

4)消防系统、中水系统、冷却循环水系统、重复用水系统的管道的平面位置,标注出干管的管径。 2 给水排水局部总平面图

1)取水构筑物平面布置图,如自建水源的取水构筑物距离较远时,应单独绘出取水构筑物平面,包括取水头部(取水口)、取水泵房、转换闸门井、道路平面位置、坐标,标高、方位等,必要时还应绘出流程示意图,各构筑物之间的高程关系。

2)水处理厂(站)总平面布置及工艺流程图。如工程设计项目有净化处理厂(站)时(包括给水,污水、中水),应单独绘出水处理构筑物总平面布置图及流程标高示意图。各构筑物是否要绘制单线条的平、剖面图,可视工程的复杂程度而定。在上述图中,还应列出建(构)筑物一览表,表中内容包括建(构)筑物的平面尺寸、结构形式等。

3 建筑给排水平面图

1)绘制给排水底层、标准层、管道和设备复杂层的平面布置图,标出室内外接管位置、管径等。

2)绘制机房(水池、水泵房、热交换间 、水箱间,水处理间、游泳池、水景、冷却塔等)平面布置图(在上款中已表示清楚者,可不另出图)。

3) 绘制给水系统、排水系统、各类消防系统、循环水系统、热水系统、中水系统等系统原理图,标注干管管径,设备设置标高,建筑楼层编号及层面标高。

4)绘制水处理流程图(或方框图)。

注:对于简单工程项目初步设计阶段一般可不出图。

3.7.4 主要设备表 按子项分别列出主要设备的名称、型号、规格(参数)、数量。

3.7.5 计算书(内部使用)

1 各类用水量和排水量计算;

2 有关的水力计算及热力计算;

3 设备选型和构筑物尺寸计算。

3.8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

3.8.1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初步设计应有设计说明书,除小型、简单工程外,初步设计还应包括设计图纸、设备表及计算书。

3.8.2 设计说明

1 设计依据

1)与本专业有关的批准文件和建设方要求;

2)本工程采用的主要法规和标准;

3) 其他专业提供的本工程设计资料等。

2 设计范围 根据设计任务书和有关设计资料,说明本专业设计的内容和分工。

3 设计计算参数

1)室外空气计算参数。

2)室内空气设计参数(参见表3.8.1)。

表3.8.1 室内设计参数

夏季 冬季 房间名称 温度℃ 相对湿度% 温度℃ 相对湿度% 新风量标准 m3/h·人 噪声 db(a)

注:温度、相对湿度采用基准值,如有设计精度要求时,按士℃、%表示幅度。

4 采暖

1)采暖热负荷;

2)叙述热源状况、热媒参数、室外管线及系统补水与定压;

3)采暖系统形式及管道敷设方式;

4)采暖分户热计量及控制;

5)采暖设备、散热器类型、管道材料及保温材料的选择。

5 空调

1)空调冷、热负荷;

2)空调系统冷源及冷媒选择,冷水、冷却水参数;

3)空调系统热源供给方式及参数;

4)空调风、水系统简述,必要的气流组织说明;

5)监测与控制简述;

6)空调系统的防火技术措施;

7)管道的材料及保温材料的选择;

8)主要设备的选择。

6 通风

1)需要通风的房间或部位;

2)通风系统的形式和换气次数;

3)通风系统设备的选择和风量平衡;

4)通风系统的防火技术措施。

7 防烟、排烟

1)防烟及排烟简述;

2)防烟楼梯问及其前室,消防电梯前室或合用前室以及封闭式避难层(间)的防烟设施和设备选择;

3)中庭、内走道、地下室等,需要排烟房间的排烟设施和设备选择;

4)防烟、排烟系统风量叙述,需要说明的控制程序。

8 需提请在设计审批时解决或确定的主要问题。

3.9.3 设备表:列出主要设备的名称、型号、规格、数量等(参见表3.8.3)。

表3.8.3 设 备 表 设备编号 名称 型号、规格 单位 数量 备注

注:型号、规格栏应注明主要技术数据。

3.9.4 设计图纸

1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初步设计图纸一般包括图例、系统流程图、主要平面图。除较复杂的空调机房外,各种管道可绘单线图。

2 系统流程图应表示热力系统、制冷系统、空调水路系统、必要的空调风路系统、防排烟系统,排风,补风等系统的流程和上述系统的控制方式。

注:必要的空调风路系统是指有较严格的净化和温湿度要求的系统。当空调风路系统、防排烟系统、排风、补风等系统跨越楼层不多,且在平面图中可较完整地表示系统时,可只绘制平面图,不绘制系统流程图。

3 采暖平面图 绘出散热器位置,采暖干管的入口、走向及系统编号。

4 通风、空调和冷热源机房平面图 绘出设备位置、管道走向、风口位置、设备编号及连接设备机房的主要管道等,大 型复杂工程还应注出大风管的主要标高和管径,管道交叉复杂处需绘局部剖面。

3.8.5 计算书(供内部使用) 对于采暖通风与空调工程的热负荷、冷负荷、风量、空调冷热水量、冷却水量、管径、主要风道尺寸及主要设备的选择,应做初步计算。

3.9 概 算

3.9.1 设计概算是初步设计文件的重要组成部份。设计概算文件必须完整的反映工程 项目初步设计的内容,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的方针、政策和制度,实事求是地根据工程所在地的建设条件(包括自然条件、施工条件等影响造价的各种因素),按有关的依据性资料进行编制。

3.9.2 概算的编制依据

1 国家有关建设和造价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

2 批准的建设项目的设计任务书(或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文件)和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

3 初步设计项目一览表。

4 能满足编制设计概算的各专业经过校审并签字的设计图纸(或内部作业草图)、文字说明和主要设备表,其中:

1)土建工程中建筑专业提交建筑平、立、剖面图和初步设计文字说明(应说明或注明装修标准、门窗尺寸);结构专业提交结构平面布置图、构件截面尺寸、特殊构件配筋率;

2)给水排水、电气、采暖通风、空气调节、动力等专业的平面布置图或文字说明和主要设备表;

3)室外工程有关各专业提交平面布置图;总图专业提交建设场地的地形图和场地设计标高及道路、排水沟、挡土墙、围墙等构筑物的断面尺寸。

5 当地和主管部门的现行建筑工程和专业安装工程的概算定额(或预算定额、综合预算定额,本节下同)、单位估价表、材料及构配件预算价格、工程费用定额和有关费用规定的文件等资料。

6 现行的有关设备原价及运杂费率。 7 现行的有关其他费用定额、指标和价格。

8 建设场地的自然条件和施工条件。

9 类似工程的概、预算及技术经济指标。

10 建设单位提供的有关工程造价的其他资料。

3.9.3 设计概算文件分为三种:单位工程概算书;单项工程综合概算书;建设项目总概算书。

总概算书由承担建设项目总体设计的单位负责编制。只承担单项工程设计而不承担总体设计的单位,只编制单项工程综合概算书。

建设项目若为一个独立单项工程,则建设项目总概算书与单项工程综合概算书可合并编制。

3.9.4 单位工程概算书 单位工程概算书是计算一个独立建筑物或构筑物(即单项工程)中每个专业工程所需工程费用的文件,分为以下两类: 1 建筑工程概算书;

2 设备及安装工程概算书。 单位工程概算文件应包括:建筑(安装)工程直接费计算表(见表3.10—2、3.10—3)、建筑(安装)工程人工、材料,机械台班价差表(见表3.10—4)、建筑(安装)工程费用构成表(见表3.10—5)。

3.9.5 单项工程综合概算书 综合概算书是计算一个单项工程(独立建筑物或构筑物)所需建设费用的综合性文件。 综合概算书由单项工程内各个专业的单位工程概算书汇总编制而成。

综合概算文件应包括:编制说明(见3.9.7条)、综合概算表(见表3.9—1)、有关专业的单位工程概算书(见3.9.3条)。

3.9.6 建设项目总概算书

1 总概算书由建设项目内各个单项工程的综合概算书和其他费用概算表汇总编制而成。

2 总概算文件应包括:编制说明(见3.9.7条)、总概算表(见表3.9—1)、各 单项工程综合概算书(见3.9.4条)、工程建设其他费用概算表(参照表3.9—5)、主要建筑安装材料汇总表(见表3.9—6)。独立装钉成册的总概算文件宜加封面、签署页(扉页)和目录。

3 总概算表的项目应按费用划分为以下六个部分:

1)工程费用(建筑安装工程和设备购置费用)

a) 主要工程项目:

b) 辅助和服务性的工程项目;

c) 室外工程项目(红线以内),包括土石方、道路,围墙、挡土墙、排水沟等各种构筑物、给排水管道、动力管网、供电线路、庭园绿化等工程;

d) 场外工程项目(红线以外),包括道路、铁路专用线、桥涵、给排水、供热,供电、通讯等工程(与主要工程项目一并立项报建的才列入)。

2)其他费用 不属于建筑安装工程费和设备购置费的其他必要的费用支出,如土地使用费、建设单位管理费、研究试验费、勘察设计费、人员培训费、办公和生活家具购置费、联合试运转费等等(具体内容按工程所在地区和主管部门规定执行)。

3)预备费用 a)基本预备费,指在初步设计及概算内不可预见的工程和费用;

b)价差预备费,是在建设期内由于人工、设备、材料、施工机械的价格及费率、利率,汇率等浮动因素引起工程造价变化的预测预留费用。此费用属工程造价的动态因素,应在总预备费中单独列出。

4) 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

5) 建设期贷款利息。

6)铺底流动资金(生产或经营性建设项目才列入)。

3.9.7 主要建筑安装材料耗用量,一般应提供钢材、水泥(或商品混凝土)、木材和其它材料。

3.9.8 概算编制说明内容

1 工程概况:

2 编制依据。

3 编制方法。

4 其他必要的说明。

3.9.9 概算编制办法

1 建筑工程概算

1)主要工程项目的建筑工程概算应根据初步设计图纸计算主要工程量,按照工程所在地或主管部门规定的定额和取费标准编制;给排水、电气、暖通与空调、热能动力等专业的单位工程概算也可按类似工程预/概算、概算指标、技术经济指标等汁价依据编制;

2)辅助、附属或小型单项工程的建筑工程概算可按各类指标编制。

2 设备及安装工程概算 1)主要设备的购置费(含工器具购置费)根据主要设备表的设备项目,按设备原价、运杂费率编制。其安装工程费根据初步设计图纸计算主要工程量,按主管部门规定的定额和取费标准编制;

2)其他设备的购置和安装工程费可按类似工程预/概算、概算指标。技术经济指标等计价依据及主要材料表进行编制。

3 工程建设其他费用概算 按当地和主管部门规定的指标,以及建设单位提供的资料编制。

4 预备费 1)基本预备费:以建筑安装工程费、设备购置费、工程建设其他费之和为基数,乘以各地区或主管部门规定的费率计算;

2)价差预备费:价差预备费根据建设项目分年度投资额,按国家或地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定期测定和的年投资价格指数计算。

5 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 按国家各时期的有关规定计算。

图书管理系统概述篇6

【关 键 词】图书馆资源/信息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设施资源……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图书馆学界提出文献资源、信息资源概念的时候,就有人开始使用图书馆资源一词,20世纪90年代后,图书馆界开始讨论图书馆资源的概念和构成,形成了多种观点。最近几年,图书馆资源一词使用频率颇高,但是大多数人仍将图书馆资源与文献资源混为一谈,对其具体含义和构成不甚明了。时至今日,随着图书馆事业的不断发展,为我们研究图书馆资源的相关理论提供了实践基础。本文拟在图书馆界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对图书馆资源的概念及构成作一辨析,并作出一个较为科学、全面、合理的解释。

1 图书馆资源的概念

图书馆资源的概念目前尚未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两种:一种观点认为图书馆资源是指为了资源利用而组织起来的信息集合,它实质是一种动态信息资源体系。另一种观点认为图书馆资源是各类资源组成的有机整体。本文认为讨论其概念应从分析其特性入手。

(1)可用性。图书馆资源是为图书馆存在并被利用的,因而其具有可用性,任何资源失去了可用性,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2)有序性。图书馆资源应是有序存在的资源,最显著的例子是图书馆文献资源如果是无序的,它将无法利用,稍具图书馆知识的人都能理解。那么图书馆人力资源是否具有有序性?本文认为也存在有序性,我们常说的人力资源整合即是对人力资源的整序,人力资源不进行整合,就无法发挥它的最大效益。同样,设施资源如果无序,也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图书馆资源的有序特性决定了其作为资源存在的必要。

(3)整体性。整体性是指按一定方式构成的有机体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体现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以及要素与系统的不可分性。图书馆资源各构成要素组成了一个整体,各要素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其整体发挥的效益要大于各要素的简单相加,也就是人们常说的“1+1>2”效应。

(4)联系性。联系性是指系统的各组成要素之间具有相互作用、相互关联的关系。图书馆资源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这种关系决定了图书馆资源内部联系的特性。

(5)动态性。动态性是指一个系统必须随着时间的推移及外部环境的变化,系统组成要素亦不断发展变化。图书馆资源的动态性决定了图书馆资源的不断发展变化,正如图书馆资源从诞生之日发展到今日,其内涵和外延正逐步扩大一样。

从上述的分析中,本文试对图书馆资源概念作如下定义:图书馆资源是指图书馆为了资源利用而组织起来的相互联系的多种资源的动态有机整体。可以看出,这个定义综合了前文所提的两种观点,并修正了个别不准确的用词。第一种观点说图书馆资源是一种“信息集合”,不能准确包括图书馆各类资源,而第二种观点过于宽泛,不够精确。

2 图书馆资源的构成

图书馆资源的构成同样存在多种观点,一种观点从图书馆资源作为一种动态的信息资源体系的角度出发,认为有四个要素:信息资源、用户信息资源、信息人员:主要指图书馆员、信息设施:包括技术与设备;另一种观点认为图书馆资源有四个内容:文献资源(主要包括馆藏文献资源)、网络信息资源(包括静态的文献数字化信息和动态的社会各类信息)、人才资源(包括图书馆员、读者资源)、设备资源(包括馆舍及其各类设备);第三种观点比较泛,认为有七个要素:文献信息资源(主要指馆藏文献资源)、人力资源(主要指图书馆员)、技术资源、设备资源、建设资源、资金资源、读者资源;第四种观点认为有八个方面的资源:入藏的文献、图书馆专业人员、图书馆品牌、图书馆市场-读者和潜在的读者、图书馆馆舍、图书馆设备和用品、图书馆的政策和法规、图书馆的理论和方法。转贴于

从以上诸多观点中,我们似乎又看到了我国图书馆学界早期关于图书馆构成要素的争鸣的影子。关于“要素说”曾有杜定友先生的“三要素”、刘国钧先生的“四要素”、“五要素”、黄宗忠先生的“七要素”。实质上,图书馆的构成要素亦即图书馆资源的构成要素,只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它的内涵和外延都更丰富罢了。

本文认为图书馆资源的构成不外乎三个方面:信息资源、人力资源、设施资源。这也是当前比较流行的看法,只是各人对此三要素的理解尚有偏差。本文从广义的角度去理解,可以比较准确地囊括上述多种构成,即在三个大资源下再细分种属小资源,形成一个分类体系。上述多种要素从系统要素的相关效应来分析,已逻辑地包含在三大资源中,具体分析如下:

2.1 信息资源

信息资源是图书馆赖以生存的基础,其含义包括图书馆可供利用的所有信息,可分为文献信息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文献信息资源是指图书馆内所收藏的为用户提供信息需求服务的各类信息资源,它又包括印刷型与电子型;网络信息资源是指存在于现代计算机网络系统之中,并以联机方式向用户提供服务的信息资源,包括静态的文献数字化信息和动态的社会信息。近年有人将图书馆信息资源分为现实馆藏、虚拟馆藏,这也是对新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理论的发展。现实馆藏指本馆的文献资源,等同于上述的馆藏文献信息资源;虚拟馆藏广义上等同于网络信息资源,狭义上则指各馆根据本馆的性质、任务、类型、特点等具体情况并经过认真筛选与组织的网络信息资源。

2.2 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是图书馆发展的关键因素,其含义包括图书馆各种人员及由人衍生出的管理方法,可分为图书馆员、读者资源,其中图书馆员资源又逻辑包括了图书馆理论和方法、图书馆政策和法规、技术资源,因为这些资源是图书馆员的智力结晶。狭义上的人力资源仅指图书馆员,近年来有关图书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研究大都从狭义的人力资源的定义上来论述的,很少把图书馆员以外的读者资源纳入到人力资源的研究范围中。实质上让读者参与图书馆管理,将为图书馆事业注入新的活力,如有些馆建立的专家顾问团、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学生图书馆管理协会等都是对读者资源的开发。

图书管理系统概述篇7

21世纪是互联的时代,互联网的深入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创新让人民进入到了知识经济的网络时代,现在人们每天接触到的各种信息特别是数字化互联网信息指数飞速增长。海量信息的增加给人民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面临着很多问题。因为信息量的增加,让人民在寻找可用信息的时候变得麻烦,信息的供给和信息的消费之间的平衡关系打破,如何在信息大爆炸的世代及时提取对自己有用的知识,成为我们将要面对的大问题。这就要求必须研究一种实用性的工具帮助我们过滤整理,在知识的海洋中,提取对自己有帮助的资料。因此专业人员就开始了一个新领域的探索---数据挖掘(DM)和知识发现(DMKD)应运而生。

一、数据挖掘的基本介绍

数据挖掘顾名思义就是在海量的数据资源中挖掘出对自己有价值的东西。其实他是通过已经积累起来的各种历史资料中,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技术,提取出隐含在里面,具有潜在价值的信息的过程。研发目的是帮助人们找到数据与数据之间相关连的,被人们的所忽略的东西。数据挖掘的过程主要是找到原始数据,这些原始数据一般是来源于已经建立的资料库,各种数据库,还有一些非资料库数据库中的零散信息,和网络信息。数据来源真实可靠,数据挖掘的结果能过让使用者感到兴趣,有意义。

数据挖掘是一个慢慢发展变化的过程,我们从数据库的角度来观察。他可以从偌大的数据库中找到有效的,可以利用的信息,并最终演变成有用数据集合的资料。整个过程具有非平凡过程,非平凡过程是一个数学理论中的概念,他的意思是在进行数据挖掘的时候并不是单一的进行数据的提取,也不是一点都不提取,而是发现那些隐含的,我们未曾发现的,可能对我们有用的信息。从决策支持的角度来看,数据的挖掘是一个决策支持的过程,它主要是基于互联网技术,运用统计学,数据库等多种技术的结合,自动分析数据源,进行机械化的整理,从而找到潜在的信息,来预测客户的行为,帮着企业的管理者及时的调整经营策略,预防和减少风险的发生。他在提高商业和科学决策过程质量和效率的新方法。

我们经常用到的信息数据分析有“查询,报表,联机,统计”等方法,和这些传统的数据分析相比,数据挖掘具有在挖掘开始不用给出明确的前提,而进行自动的甄别与处理,去发现信息,发现知识。这就体现了数据挖掘的有着“先未知”“有效”“实用”的特点。

二、数据挖掘的主要方法

数据挖掘技术主要有两个基本的过程:数据准备、信息挖掘

(一)在公共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中,首先就要进行数据准备工作,数据挖掘的首要要素就是建立数据库,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概括,了解书籍的使用情况。1.要获取用户的基本信息,在数字化的公共图书馆中,应该首先就要录入用户的基本信息,用户的基本信息包括用户的个人基本信息和用户的借阅信息。个人基本信息包括:姓名,年龄,职业,性别,和身份号码,联系方式等,借阅信息包括:图书类型,借阅时间,借阅等级。2.要获取用户的历史信息,用户的历史借阅信息在图书管理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可以让图书管理员清晰的看到用户的借阅情况,历史信息包括:借阅书籍的编号,书籍信息,借阅时间,归还时间等等。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处理可以把公共图书馆中的图书状态清晰的反应出来,并进行可靠的预测。3.获取图书的检索记录,在现代化的公共图书馆中,都有附有图书的检索功能,用户在借阅图书的时候可以根据图书的编号,图书的类型等进行图书的检索。对于图书检索信息的处理,图书管理员可以根据用户的信息,检索关键词,z索的编号等进行分类整理。图书的检索功能在公共图书馆中是非常受人喜欢的,经常有着巨大的使用量,所有要做到检索记录的存储分析就需要一定的计算机技术的支持,只有当技术达到一定的高度,硬件设施完备的情况下,才能进行信息的处理。4.取得书籍信息,书籍信息的获取包括图书的名称, 编号,作者,位置的编号,出版社的信息,学科的分类信息,这些信息需要从图书的属性进行区分处理。

(二)信息挖掘

信息挖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确定挖掘目标,选择挖掘的工具,建立挖掘模型,实施搜索和结构的分析。1.确定挖掘目标,首先要把需要进行数据挖掘的目标确定,然后利用数据挖掘系统快速的帮助用户做出假设,进行挖掘驱动,另一种形式是进行验证驱动,就是用户首先需要对挖掘的信息进行合理的假设。然后在进行驱动性的挖掘。3.建立挖掘模型实施搜索,通过对挖掘数据库的建立,进行有目的的搜索,了解用户的需求,进行智能查找。4.结果分析,数据的挖掘不是一次性就能成功的,他要进行反复的测试,然后对每次得出的结果进行对比,让数据的挖掘精度达到要求。

三、数据挖掘的主要功能

数据挖掘是通过一定的规律来预测未来将要发生的行为,是基于知识,技能的前瞻性选择。就用期刊的管理举例来说,数据的挖掘主要是针对期刊的管理与服务,对数据库中的海量数据进行筛选,甄别,转换,分析与其他可操作性的处理。从而得到决策的重要数据,数据的挖掘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型功能。

(一)自动预测趋势和行为

数据的挖掘主要是基于大数据的基础上尽心的数据预测性的发现,这些信息在以往都是通过大量的手工整理记录分析出来的,而通过数据的挖掘就可以快速的知道数据本身的结论。我们来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利用市场预测进行数据挖掘,就可以快速的帮着销售人员来获取那些最具有投资价值的潜在客户。

1.关联分析

数据的关联是数据库中存在的重要组成部分,数据关键就是两个或者多个数据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这些联系是有规律可循的,我们成这些有规律的关联稻菥徒凶鍪据关联。关联可以分为简单的数据关系,时效性的数据关联,因果性的数据关联。根据关联的目的我们可以发现整个关联数据会组成一个巨大的数据关联网。有的时候我们并不知道这些数据库中的数据关联存在着怎么样的数据关联意义,数据的关联是具有不确定性的。数据关联产出的规律也是没有可信度的。

2.聚类分析

数据库中的数据可以变成一系列的有意义的关联体,这种关联体就叫做聚类,聚类的存在增加了人民对客观事物的现实认识,是概念描述的先决条件。聚类技术包含传统的模式和识别方法。里面的概念聚类技术指的是在考虑区分的对象是不仅仅的是要考虑到传统的对象之间的距离差距,还要详细的划分出这里面的具体内涵,这样就可以从根本上避免整个技术的片面性。

3.概念描述

概念描述是指对一个东西所有具有的内涵特征进行的描述,这类描述的对象有着相互关联的特征。概念性的描述分为行为特征的描述和区别性的描述,前者是对特定对象的某些特征进行分析,后者是对不同的描述对象之间的差别进行描述。差别性的描述有很多种类,比如对策描述,遗传描述等。

4.偏差描述

数据库中的很多数据经常会有一些异常的处理错误的记录,对这些数据库中的处理错误偏差的描述称之为偏差描述。偏差描述存在着很多的潜在知识,比如在品种分类中的反常实例,不满足规则的特例,观测结果与预测值直接的偏差等,偏差描述的基本途径就是找对观测结果和参照值之间的差别意义。

四. 数据挖掘中的主要应用

(一)读者需求分析

现在很多的研究都是仅仅局限于实际调查所得到的的读者需求,这种需求的得到方式是简单容易的,当然他们也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真实性,时效性,一致性,一般性等等。我们来做一个简单的推理,如果在公共图书馆中,图书的借阅量很大,就说明这类图书比较受到大家的欢迎,图书馆就要适量的增加他的库存量。如果放在藏书结构的图书馆,借阅量大的图书就很好的说明他们可以满足读者的需求,可以提高公共图书馆的利用率。我们所说的这种藏书的模式并不一定适用于藏书结构,他们只是在借阅量比较大的图书中的一种内在的模式,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他就是一种同类图书的半衰期的内在模式。这种内在模式需要从大量的数据中找到,只有不断的加大读者的阅读行为和阅读量才能根据图书的内容进行分析预测,从读者的身上找到比较受欢迎的藏书模式。这种藏书模式应该是读者最喜欢的,最方便的一种模式。同一读者群里面有着相同的行为模式和需求,不同的行为细分里面有着不同的读书需求。需求一般都是在分析活动的过程中对读者行为的一种细致划分,他们都是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实际的应用中,读者的阅读行为完全是可以在借阅的大量数据挖掘中找到的。

(二)信息资源的优化

建设公共图书馆每年的文献购置费是一定的,这些一定的费用如何在各个科目直接进行分配,如何让有限的购置费发货最大的作用。传统图书馆在进行这方面分析的时候一般是有多个人进行专门的调查决定,或者进行商讨,但是这种做法很难避免个人的主观意志,容易造成图书管理经费的浪费,发挥不出应有的价值。然而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就能很好的解决这种问题,借阅量大的图书一目了然。

通过图书馆的管理系统可以让数据挖掘在图书借阅,流通的时候得到很好的利用,我们可以按着文献的借阅次数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充,让那些不全面而人们经常搜索的图书尽快得到补充。对用户每次借阅的文献进行关联分析,发现这些文献其中的管理价值与比例关系,优化信息建设和藏书布局。

五、总结

公共图书馆管理决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要想得到现代化的管理就必须有着完整的,集成与真实的信息。在图书馆的信息化进程建设的时候大量的数据库建设可以为数据的收集和统计提供条件,也可解决依靠人力无法解决的问题。数据挖掘技术的出现,让公共图书馆在管理上有了新的方向,可以让管理者更好的服务于读者。

参考文献:

[1]时海燕. 数据挖掘在公共图书馆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分析[J]. 办公室业务,2016,(21):189-190.

[2]陈海军. 数据挖掘在公共图书馆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02):169.

[3]张宏伟. 数据挖掘在高校图书馆文献采访决策中的应用[A]. 中华中医药学会.全国中医药图书信息学术会议暨第十一届中医药院校图书馆馆长会议论文集[C].中华中医药学会:,2014:4.

图书管理系统概述篇8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a)-0193-01

在现代科技带动下,图书馆也向信息化、自动化与数字化的方向迈进。数据挖掘就是在这个时代应运而生的,如今,它已经在金融业、销售业、建筑业等行业取得了许多成功,为这些领域的更快更好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目前,互联网上的数字图书馆数量与日俱增,因此数字图书馆的数据挖掘技术就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数据挖掘技术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将为数字图书馆在图书资源组织管理、服务质量的提升与服务方式的扩展等方面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1 数据挖掘概述

数据挖掘这个技术是近几年来从计算机科学研究中发展出来的一个分支学科。具体是指从海量数据中提取或挖掘出隐藏的信息。所有信息载体或信息存储上都可以使用数据挖掘技术。数据挖掘的整个过程是由准备数据、数据采集、显示结果与解释分三个部分组成的。整个采集过程是对数据的循环精练过程,离不开人为的操作。数据挖掘技术大大降低了从大型数据库中挖掘出有用信息的难度,采集人员并不需要有很强的数据分析和数据统计的能力。数据挖掘与知识挖掘既存在一定联系,同时又有一些差别。通常认为数据挖掘是知识挖掘过程的一个基本过程,它采用特定算法把数据从数据库中采集出来的模式,最后再经过系统解释与翻译功能把这种模式变换成用户能够理解的信息。另外,数据挖掘的过程是随机发生的,用户预先不能知道结果;信息检索的初衷是帮助用户从大量数据中挖掘出满足其查询条件的信息,而数据挖掘是把文档内隐藏的知识提取出来。这两个系统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可以利用数据挖掘的研究结果来提高信息检索的效率与准确度,优化检索结果的显示,使信息检索系统更优良、更全面。

2 数字图书馆的定义

如今对掘数字图书馆的定义有很多,总体概括起来,数字图书馆就是依靠计算机互联网络、信息检索技术、图书分类技术、管理等技术,把图书整理、保存、保护、数字信息收集与使用等功能融于一体的综合智能数字信息管理与服务中心,这里包含了计算机网络、人工智能、数据库、图书情报学等最新技术。数字图书馆是基于本着尽最大可能满足用户的所有需要,方便用户使用的宗旨,向用户提供能够满足特定需求的优质服务,同时它又能够培养用户个性,引导用户的需求,这种方式大大促进的现代图书馆的发展。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如今国内外数字图书馆的数量显著增加,对信息服务系统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信息服务的应用也更加广泛。

3 数据挖的功能特性

(1)聚类。聚类就是把所有数据个体根据它们所具有的相同特点归纳在一起,形成一组具有特定属性的数据群组,同种类聚类就是把同一种类的数据放在一起,不同类聚类则是把不同种类的数据放在一起。,这样就能反映出同种事物的共同属性与不同事物间的差异属性。通过这种方式,数据库中的数据就会被划分成许多有特定属性的子集。

(2)关联分析。它反映了各数据单元间关联的信息,如果一组数据多项属性都存在关联,那么其中某一项的属性就可根据其他一些属性来判断分析。

(3)概念描述。概念描述就是对某类对象的本质进行探讨分析,并总结这类对象的相关特点,概念描述有区别描述与特征描述两种,前者描述不同类对象间的差别,后者则是描述某类对象的相同特征,最后形成一个类的特征性描述,并且只涉及这类对象中全部对象的共同特性。

(4)预测趋势与行为。数据挖掘系统能够以时间为依据,从过去或当前的大型数据库中自动挖掘未知信息来预测以后的信息。

(5)偏差检测。数据库中的数据也会发生错误,从数据库中检测这些错误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错误中也包括许多隐藏的信息。

4 数据挖掘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

数字图书馆旨在将不同区域不同属性的数字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从而达到用户共享的效果。它主要是一种通过数字技术将信息进行整合处理从而使得用户方便浏览。根据处理对象的属性差异,可以把数字图书馆数据挖掘基本分为三类:结构挖掘、内容挖掘与用户使用记录挖掘。结构挖掘是从web文档中结构下手,除文档中的超链接结构,更对文档内部结构以及目录路径结构进行挖掘。内容挖掘即对web文档中的内容信息进行挖掘。而用户使用记录挖掘则是对于一些服务器上的用户注册信息购买记录等数据进行挖掘。

4.1 进行结构挖掘

对数字图书馆等结构挖掘主要是通过网页的链接和组织结构从而能够发现图书馆页面的结构模式并且对此进行分类和聚类并加以分析,这样可以使得更好的对网络建设提供指导以及方便通过超链接等方式从而分析各学术未来发展。

4.2 进行内容挖掘

内容挖掘主要包含如下几点,首先是组织文献数据。通过对数字图书馆内文件的组织分类,将其分为若干个组,充分区分好各个组所涉及的内容。这样就可以大大缩短用户搜索所需时间,用更短的时间找到更准确的内容。第二是对特征的自动提取和描述。可以由一个内容分析器来从中分析并且提取充相关的内容特征,用户采取提取特征后才能更加准确快速的实现信息定位。其三是自动采集整理专题信息。这主要是通过对图书管内的海量信息进行了解,并且能够从中挖掘到一些有规律的信息反映给用户,从而使得用户无需浏览大量无用信息,能够自动捕捉提取概要信息。

4.3 进行用户使用记录挖掘

由数字图书馆的海量访问信息中归纳出图书馆用户的访问规律信息,运用关联性法则与聚类法则,将不同类型用户需求进行分类总结,提供针对服务,从而提高浏览速度优化用户体验。同时还应当鼓励用户建立自己的Web站点从而更好的了解到使用数字图书用户的了解意向,更能由此推析出未来发展趋势,进而研究出其行为规律。

5 结语

通过将数据挖掘技术引入数字图书馆这一举措,能够大大提高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量,优化图书馆的信息服务的质量,用户可以更方便、更多的获取想要的知识,同时图书馆的业务范围也将得到大幅度扩展,为图书馆带来巨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达到双赢的效果。但数据挖掘终究是一种新兴的智能科技产物,它的发展还是有很多挑战与难题需要面对。如何将数据挖掘系统更好的应用到数字图书馆中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与研究。

参考文献

图书管理系统概述篇9

数字图书馆(Digital Library,以下简称DL)是虚拟的图书馆,其目的是在网络环境下构建共享的可扩展的知识网络系统,提供超大规模的,分布式异构数字化信息的智能检索和服务的知识中心[Bor99], 从上世纪90年代,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数字图书馆进行了研究[Fox93][Bak96],但是由于没有一个单独的数字图书馆能够拥有满足用户需求的所有资料和信息,因而完全自足的图书馆是不可能的[Pede00], 所以当人们寻找所需资源时,需要访问多个数字图书馆(DL),同时由于每个DL是自治的,异构的,这样查询请求不得不按照每个DL提供的方式进行提交。为了解决该问题,人们提出联盟数字图书馆。所谓联盟数字图书馆(Digital Library Federation,以下简称DLF)是指正式或非正式合作的操纵DLs的一些组织,它们同意支持一组共同的服务和标准,以便在成员间共享DLs的资源和服务,其目标是向用户提供一个将异构,分布式DLs无缝集成的视图,实现对DLs资源的透明访问[Bir2001] [AnVi99]。

在数字图书馆联盟中,为了实现互操作,一个挑战就是实现数据的共享,信息集成技术被采用来解决该问题[Nik1998]。该技术[Lenz2002] [Halevy2006] 可以聚集分布的不同数据源,为用户提供统一的视图进行访问。在中介模式下,所有数据源映射到一个单一的领域概念,实现集成,因而集成系统依赖于数据源与中介模式的语义映射关系[Renee 2000]。

在数字图书馆联盟中,由于每个DL具有自治性和动态性,联盟中的DL不断改变其状态(加入,激活,休眠,或退出),每个DL的数据也在不断变化和增长(包括可用数据库种类的变化和数据量的增加),如果实现手工的模式匹配和映射是耗时费力低效的[Alon 2005], [Shvaiko 2005]。因而为了满足高速增长的web数据和电子商务集成的需求,出现了支持自动化匹配的研究的方法和工具[E. Rahn 2001]。然而在现实应用中,由于信息的异构性和自动匹配工具的局限性,使得创建和维持精确的映射关系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从而导致映射经常是不准确的[Dong2007]。

数据的不确定性问题在今天变得日益突出,在诸如数据集成,科学数据,IR,的各个领域里面,出现了快速增长的大量不确定数据,这会在数据本身,数据实例间的映射上(如上文所说),或者是查询处理当中产生不确定性。对于这些不确定性,给越来越多的组织和用户带来管理的问题:清理的成本过高(如web 数据的集成),甚至是不可能清理的;在[Dalv 2007]中提出了数据不确定性所面临的挑战和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

1 提出基于构建数字图书联盟的模型。

2 把不确定性引入传统的数据集成理论模型,建立了一个具有概率性的数据集成模型。

3 对于模式匹配的不确定性,重点讨论了BY-TABLE下的数据概率表示和查询回答。

二、数字图书馆联盟(DLF)的信息集成模型

下面通过对利用数据集成技术构建的数字图书馆联盟的查询过程描述来说明集成中的不确定性。

图1描述了一个数字图书馆联盟DLF的信息集成模型,DLF中的全局模式Global Schema提供联盟中共有的概念标准,每个DL可把自己的数据源(DL source)通过局部模式(Local Schema)与全局模式进行映射;用户可通过DLF portal在全局模式上提交查询;Metadata Repository提供了共有的元数据标准,查询引擎(Query Engine)负责接收用户查询请求,并对查询计划进行优化和执行;当查询到达每个DL时,由wrapper负责对查询进行解释并完成本地查询。

图1 数字图书馆联盟DLF的信息集成模型

在该集成系统中,如果映射通过自动或半自动方式建立,会不可避免地考虑映射的概率。当一个查询提交到集成模式上时,查询的结果会出现不止一种带有概率的查询重写形式。

三、 概率的数据集成模型

基于[Lenz2002]提出的数据集成的参考模型,本文定义了概率性的数据集成模型(如图2),其形式化描述如下:

图2 概率性的数据集成模型

一个数据集成系统Δ 是一个四元组 ,其中:

G是全局模式,用使用了一组相关字母表Ag的逻辑理论来表达;S是源数据的模式,用使用了一组相关字母表As的逻辑理论来表达;

四、模式映射的概率

在进行模式的自动映射时,可能会产生几种候选的模式对应关系,每一种都有其出现的概率,其元组的概率分布情况分为两类[Dong2007]:1) 在所有的数据上会采用一种相同的映射关系,称为by-table 映射,这是本文所关注的。2) 在源数据的关系中,会出现多个元组的子集采用不同的映射关系 称为by-tuple映射。

本文中,我们讨论的是关系型数据模型,一个模式是一个关系集,每个关系是一个属性集。我们选取SQL中select-project-join(SPJ) queries 来进行讨论;同时,我们把LAV的形式限定在S中每个关系由G中一个模式采用project来表示。

假若在DLF上的全局模式G中,有一个关系DLF_DIRECTORY(题目, 出版者,时间,创作者,科目,格式,类别);一个电子图书馆DL_1,其局部模式中存在一个关系DL_DIRECTORY(名称,发行者,日期,作者,主题,规格,类型),其数据实例如图3;在DL_1上,进行模式自动匹配产生的可能的匹配及其概率如图4,用逻辑表达式可表达为:

DL_DIRECTORY(名称,发行者,日期,作者,主题,规格,类型)

?DLF_DIRECTORY (题目, 出版者,时间,创作者,科目,格式,类别)

DL_DIRECTORY (名称,发行者,日期,作者,主题,规格,类型)

?DLF_DIRECTORY (科目, 出版者, 时间, 创作者, 题目, 格式, 类别)

DL_DIRECTORY (名称,发行者,日期,作者,主题,规格,类型)

?DLF_DIRECTORY (题目, 创作者, 时间, 出版者, 类别, 格式, 科目)

六、相关工作

在数据集成领域,[Levy 2000]提供了几种语言来描述数据源的内容,以及数据源之间的交换和相关的重新算法。[Lenz2002]从讨论了一系列理论问题,包括对集成系统的建模,查询处理机如何处理不一致的数据源和查询的推理。[Cal 2005]对数据集成系统进行了抽象,并且把全局模式表达为本体形式。

目前概率数据的研究集中在概率数据库和概率数据管理上。关于概率映射的话题近些年才开始[Dalv 2007] [Das 2006][Suciu2005],[Gal 2006]通过使用半自动的映射工具提高排在前面的映射的准确度来得到top-k个模式映射。[Nott 2007]综合了IR和机器学习技术来发现适宜的若干映射。然而以上理论均没有把映射和不确定性作为一个整体来讨论。[Dong2007]为概率映射提供了两种可能的语义:BY-TABLE和 BY-TUPLE,并且在近似的模式映射上使用了复杂的查询算法。

图书管理系统概述篇10

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于1985年随学院成立而成立,随着我院办学的规模不断扩大,图书馆的规模也有了逐渐的发展,现有馆舍面积11023平方米,馆内文献收藏总量为28.5万余种(其中纸质文献为15万种,数字图书13.5万种)。

我馆对图书的管理主要分两部分,一是电子图书的管理,另外一个就是馆藏图书的管理。针对于馆藏图书,主要使用北京金沙汇科有限公司于2002年6月推出的《金盘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GDLIS XP》。它以多种大型关系数据库为支撑平台,实现了C/S和B/S操作模式,Windows平台取Windows2000/XP+SQL Server2000之组合,安全性能好,运行稳定可靠。

利用该系统对馆藏资源利用及服务效率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在使用的过程当中,科学地引导学生利用馆藏资源(即读者导读)方面仍显欠缺。为让馆藏图书能够更加充分地被利用,正确引导读者科学、合理的利用馆藏资源,提出尝试将人工导读过程进行电子化处理。

1、系统功能与主要技术概述

1.1、系统功能概述

“基于金盘图书集成管理系统上读者导读模块” 将利用Delphi动态网页技术与数据库相结合,以IIS作为Internet服务器平台,由SQLServer作为后台数据库,采用Delphi集成开发环境开发具有B/S架构完成相应功能。该系统的开发旨在探索新模式下的读者导读服务,提高图书资源价值,丰富图书管理与服务的新方法;引导读者科学地利用图书馆内图书资源。其主要功能如下图-1所示。

该系统所用的数据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已经安装并在使用的“金盘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中的部分数据库表,其中包括“流通库”、“馆藏书目库”、“读者库”。在设计的过程中,利用SQL Server数据库创建调查读者阅读倾向的“读者档案”数据库表。由于在课题开发的过程中对原系统中数据库表仅有访问权限,所以并不会对原系统的数据造成破坏。此外,为更好的完成“个人导读”模块,故在GDLIS XP数据库当中新建一个“读者档案”数据库表。通过读者的阅读倾向及“流通库”中读者借书的时间、借书种类、次数,以及通过“馆藏书目库”中查询读者所借图书的相关信息,从而预测和分析读者的近期需求,为读者推荐相关的馆藏书籍。系统总体E-R图[1]如图-2所示。

经分析原系统的用户手册,原系统上并未留有接口,但是可以通过数据库(原系统安装完成后在SQL Server企业管理器中会产生名为GDLISXP的数据库)的管理员权限访问其中的数据库表。所以,“基于金盘图书集成管理系统上读者导读模块”无法挂接在“金盘图书集成管理系统”(以下简称为原系统)上,最终它将作为一个模块挂在“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网站上。

1.2、系统的主要技术概述

读者导读模块的设计使用IIS(Internet Information Server)作为Internet服务器平台。前端采用Delphi中的Intraweb技术进行程序开发设计,后端由SQL Server数据库支持,下面就这几项技术进行简要综述:

Delphi是由Borland公司开发基于Pascal语言的一款面向对象的快速应用程序开发工具。它具有开发方便、编译效率高的特点[2]。

而IntraWeb是Delphi自带的一套封装了HTTP和HTML层的的组件的Web开发框架,它由Atozed Software公司在2002年制作,它就像VCL一样,我们可以随时在需要的地方使用IntraWeb组件与HTML层交互。只要是支持ASP或是JSP的主机,都支持IntraWeb程序[3]。利用最稳定IntraWeb6.0.22版开发的Web应用,甚至可以上传到服务器就立即生效,不需要进行部署。

SQL Server 2000为IT专家和信息工作者带来了功能强大的、熟悉的工具,同时减少了在从移动设备到企业数据系统的多平台上创建、部署、管理及使用企业数据和分析应用程序的复杂度。通过全面的功能集、和现有系统的集成性、以及对日常任务的自动化管理能力,SQL Server 2000 为不同规模的企业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数据解决方案[4]。

2、系统主要功能模块简介

图书管理系统概述篇11

中图分类号:G25文献标识码:A

一、知识链及知识链管理的概念

知识链的概念最初由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提出,他从供应链的角度出发提出知识链包括内部意识、内部反应、外部反应、外部意识四个阶段,是形成一个组织创新周期的一系列互动过程。美国学者C.W.HolIsopple和M.Sing从组织内的知识核心竞争力的关系出发,提出了系统的知识链模型。该模型将知识链中的活动分为五个主要活动和四个支持性的辅助活动。其中,主要活动包括知识获取、知识选择、知识生成、知识内化和知识外化,辅助活动包括领导、合作、控制和测量。四个辅助活动促进知识学习,五个主要活动生成知识产出。该模型表明了知识链的“产出”是各个阶段的知识“学习”活动的结果。刘冀生、吴金希从系统的知识管理观出发对上述模型进行了修正,在其基础上增加了外部知识网和反馈环节。他们认为,企业的知识链是一个抽象化了的完整的知识管理系统。知识链是一种知识链条(网络),在这个链条形的网络中,企业对内外知识进行选择、吸收、整理、转化、创新,形成一个无限循环的流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企业内各组织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组织之间被一种无形的知识链条所连接。

在综合各种观点的基础上有学者认为从组织之间的知识流动的角度看,知识链是指以企业为创新核心主体,以实现知识共享和知识创造为目的的,通过知识在参与创新活动的不同组织之间流动而形成的链式结构。而知识链管理(简称KCM)是指核心企业之间的知识流动过程,促进组织之间的交互学习,实现知识共享和知识创造,从而将各成员的知识优势集成为知识链整体知识优势的过程。知识链管理应遵循系统原则、共赢原则、公平原则和共享原则。知识链管理的短期目标是实现知识共享,中期目标是实现知识创造,远期目标是形成知识优势。

二、构建基于业务流程的图书馆知识链

(一)图书馆知识链。陈耀盛教授在分析知识的本质时指出,知识通过知识工作者开展知识活动,将知识传播给用户利用,才得以发挥其效用――为社会、经济、科技作出贡献或创造出新的知识。这种活动过程,称为知识链,实质是知识活动业务流程。图书馆在业务活动中以知识为中心,形成围绕知识获取、知识组织、知识增值、知识服务、知识外化和知识创新的无限循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组织中所有业务部门和成员都被一条无形的链联系起来,这条无形的链就是图书馆的知识链。它揭示了图书馆的业务活动是以知识流动为中心,围绕知识的创新而展开的。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构建一个图书馆知识链模型,如图1所示。(图1)

(二)图书馆工作中知识流过程及其分析。图书馆知识链揭示了图书馆的业务活动是以知识流动为中心,围绕知识的创新而展开的。那么,要将知识链管理应用于图书馆业务活动之中,就要对图书馆知识流过程进行分析。

1、知识获取。知识获取是指确定组织外部环境中的知识并将其转化到组织内部,使之成为能够为组织创新所用的知识过程,它使组织与外部知识环境形成动态沟通,是知识链管理活动的基础和前提。知识获取是图书馆与外部环境交流的桥梁,要保持图书馆知识库的动态更新,就要求图书馆的知识获取过程具备适应能力,能够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动。知识获取通过对已有传统文献资源、电子资源和网络资源的采集辨识,来获取包括用户读者、出版商、供应商、合作伙伴与竞争对手等的外部信息。

知识获取是知识链管理的第一步,它要求获得尽可能全面的情报信息。图书馆首先要根据馆藏资源信息、服务信息、资源使用信息以及自身定位来制定全面规划配置。还要加强对外部资源的收集、整理和综合,以用户实际需求对图书馆功能定位,创造更多附加价值。

2、知识组织。知识组织是按照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运用一定的组织工具、方法和标准,对知识进行整序和存储,最终要提供给用户直观的、可操作性强的系统化知识,知识组织强调的是对图书馆内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组织。

对显性知识要进行多层描述,由于图书馆传统运用的分类标引法和主题标引法属于揭示文献主题内容的方法,不能反映文献中的具体知识单元。而知识组织对显性知识的多层描述就包括了基本信息描述、对象信息描述、总体信息描述和单元信息描述。知识组织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是对隐性知识的深入开发,它要求图书馆员根据读者的交流过程中掌握的读者对知识的需求倾向,向读者提供服务。同时,利用数据库技术捕捉和积累咨询的问题与答案,并将这些内容建设成可检索的数据库,这样就将读者与馆员在咨询过程的一些隐性知识显性化。同时,对于馆员隐性知识的开发,可以建立内部局域网,使馆员有一个可以把个人工作经验、心得以及对知识管理活动的理解进行交流探讨的平台。

知识组织的具体过程包括:①图书馆通过书目联机系统(OPAC)馆藏资源和外部资源的知识进行组织;②构建基于概念关系为脉络的知识语义网络,所有的信息资源都组织到概念之下,并通过概念间丰富的语义关系构建知识库;③建立良好的知识导航库,知识导航以知识网络的形式说明知识元的发展变化,它能够为用户提供知识库浏览方式;④创建图书馆知识地图系统,把分散的图书馆知识分布图整合起来,按照逻辑形成图书馆的知识地图系统。知识地图是重要的知识管理技术,能够直观地反映图书馆的重要资源分布;⑤建立专题系统,图书馆通过与用户的沟通,了解其信息需求方向,进而对相关知识进行系统化,再传递给用户,以推动科研工作的前进;⑥建立专家系统,满足更高层次需求。

3、知识服务。知识服务是建立在知识增值的基础上,图书馆运用馆员独特的知识和能力,通过对知识的深层次加工,形成具有独特价值的知识产品,解决用户凭自己知识和能力不能解决的问题。图书馆凭借自己生产的知识信息、拥有的知识资源和知识设备,满足用户的知识需求。知识服务促进知识信息的传播、利用和再生产,使用户掌握知识并使知识创新转化为技术,成为作用于经济社会的生产力。知识服务中要通过先进的网络通信技术、组织协作与交流的环境,实现知识在获取、组织和增值管理基础上满足不同主体对各类知识的需求,最终促进知识外化和知识创新。

知识服务是以资源建设为基础的信息服务的高级阶段,要建立信息资源库作为知识服务的基础。它是个性化的服务,即站在用户的角度,开展个性化定制服务,加强与用户之间的交流;加强网络定题情报服务;提供多元化参考咨询系统开展参考咨询服务;开展馆际互借。

4、知识外化。知识外化是在知识服务的基础上实现知识从图书馆到用户的转移过程。知识只有经过接受者的学习和理解,才能真正转化为接受者自己的知识。显性知识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极大地提高转移效率,而隐性知识是个人经验和能力的综合体现,往往很难用编码化和形式化的语言表述,可以通过人与人面对面直接的交流来实现隐性知识的有效转移。这种方式受到知识发送及接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知识转移的难度较大。图书馆可以通过建立友好的用户界面,增加图书馆和用户的互动交流,促使知识更方便地被用户所知晓和利用,实现知识共享和知识交流。

5、知识创新。所谓知识创新,就是指通过科学研究,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获得新的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知识的过程,它是知识管理的关键所在。图书馆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结合图书馆学、情报学以及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相关技术手段进行二次文献开发和特色数据库建设,充分揭示隐性知识的内涵,减小灰色文献带给人们的副作用。图书馆应该明确自己的地位和作用,在服务观念、规章制度、组织体系上进行更新,实现数字信息技术创新和知识再造创新,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积极为知识创新的顺利进行提供信息保障。

(三)构建基于业务流程的图书馆知识链。知识链管理在图书馆中的应用表现为业务流程与知识链相结合,要求图书馆内的组织结构按照知识链进行功能整合,使之工作内容适应知识链中的相应活动。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图书馆知识链的各个环节不是独立的活动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交流的过程。而且知识链中的知识不一定严格按照单向顺序流动,各环节之间都可以进行知识的传递和交流。例如,组织从外部获得的知识,一些高端有序的知识可以直接应用到读者服务中。而知识创新同样是自始至终贯穿于知识链的每个环节,对图书馆进行知识管理,以图书馆组织内外各种知识高效有序的运动为出发点,以知识共享和知识创造为目标,从知识采集加工和存储积累,到知识传播与共享,以及知识的使用和创新都要进行优化。将图书馆的业务流程内嵌于知识链中,脱离以前按智能分工的死板实现业务与知识的整合。使流程节点和知识链的每个环节相对应,知识能够随着流程节点从一个环节进入另一个环节。图书馆的业务流程建设要以知识链模型为参照,按其知识的获取、组织、应用和创新的核心内容进行组织部门的合理重组。建立组织内部的知识反馈系统,增强组织协调性,最终达到优化业务流程、实现知识链管理的目标。通过以上分析,笔者最后构建了一个基于图书馆业务流程的知识链模型,此模型还有待完善,如图2所示。(图2)

三、结语

目前,基于业务流程的图书馆知识链管理研究还不够成熟。关于业务流程与知识链管理的实践还不深入,如何做到提高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核心能力,实现基于业务流程的知识链管理,还需要更多研究。

(作者单位:1.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2008级软件工程在职硕士;2.西北工业大学图书馆)

主要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陈小悦译.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2]C.W.Hollsapple,M.Singh.The knowledge chain model:activities for competitivene & Expe rt Systems withApplications,2001.20.

[3]刘冀生,吴金希.论基于知识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知识链管理[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版),2002.17.1.

图书管理系统概述篇12

 

一、知识链及知识链管理的概念

知识链的概念最初由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提出,他从供应链的角度出发提出知识链包括内部意识、内部反应、外部反应、外部意识四个阶段,是形成一个组织创新周期的一系列互动过程。美国学者c.w.holisopple和m.sing从组织内的知识核心竞争力的关系出发,提出了系统的知识链模型。该模型将知识链中的活动分为五个主要活动和四个支持性的辅助活动。其中,主要活动包括知识获取、知识选择、知识生成、知识内化和知识外化,辅助活动包括领导、合作、控制和测量。四个辅助活动促进知识学习,五个主要活动生成知识产出。该模型表明了知识链的“产出”是各个阶段的知识“学习”活动的结果。刘冀生、吴金希从系统的知识管理观出发对上述模型进行了修正,在其基础上增加了外部知识网和反馈环节。他们认为,企业的知识链是一个抽象化了的完整的知识管理系统。知识链是一种知识链条(网络),在这个链条形的网络中,企业对内外知识进行选择、吸收、整理、转化、创新,形成一个无限循环的流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企业内各组织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组织之间被一种无形的知识链条所连接。

在综合各种观点的基础上有学者认为从组织之间的知识流动的角度看,知识链是指以企业为创新核心主体,以实现知识共享和知识创造为目的的,通过知识在参与创新活动的不同组织之间流动而形成的链式结构。而知识链管理(简称kcm)是指核心企业之间的知识流动过程,促进组织之间的交互学习,实现知识共享和知识创造,从而将各成员的知识优势集成为知识链整体知识优势的过程。知识链管理应遵循系统原则、共赢原则、公平原则和共享原则。知识链管理的短期目标是实现知识共享,中期目标是实现知识创造,远期目标是形成知识优势。

二、构建基于业务流程的图书馆知识链

(一)图书馆知识链。陈耀盛教授在分析知识的本质时指出,知识通过知识工作者开展知识活动,将知识传播给用户利用,才得以发挥其效用——为社会、经济、科技作出贡献或创造出新的知识。这种活动过程,称为知识链,实质是知识活动业务流程。图书馆在业务活动中以知识为中心,形成围绕知识获取、知识组织、知识增值、知识服务、知识外化和知识创新的无限循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组织中所有业务部门和成员都被一条无形的链联系起来,这条无形的链就是图书馆的知识链。它揭示了图书馆的业务活动是以知识流动为中心,围绕知识的创新而展开的。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构建一个图书馆知识链模型,如图1所示。(图1)

(二)图书馆工作中知识流过程及其分析。图书馆知识链揭示了图书馆的业务活动是以知识流动为中心,围绕知识的创新而展开的。那么,要将知识链管理应用于图书馆业务活动之中,就要对图书馆知识流过程进行分析。

1、知识获取。知识获取是指确定组织外部环境中的知识并将其转化到组织内部,使之成为能够为组织创新所用的知识过程,它使组织与外部知识环境形成动态沟通,是知识链管理活动的基础和前提。知识获取是图书馆与外部环境交流的桥梁,要保持图书馆知识库的动态更新,就要求图书馆的知识获取过程具备适应能力,能够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动。知识获取通过对已有传统文献资源、电子资源和网络资源的采集辨识,来获取包括用户读者、出版商、供应商、合作伙伴与竞争对手等的外部信息。

知识获取是知识链管理的第一步,它要求获得尽可能全面的情报信息。图书馆首先要根据馆藏资源信息、服务信息、资源使用信息以及自身定位来制定全面规划配置。还要加强对外部资源的收集、整理和综合,以用户实际需求对图书馆功能定位,创造更多附加价值。

2、知识组织。知识组织是按照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运用一定的组织工具、方法和标准,对知识进行整序和存储,最终要提供给用户直观的、可操作性强的系统化知识,知识组织强调的是对图书馆内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组织。

对显性知识要进行多层描述,由于图书馆传统运用的分类标引法和主题标引法属于揭示文献主题内容的方法,不能反映文献中的具体知识单元。而知识组织对显性知识的多层描述就包括了基本信息描述、对象信息描述、总体信息描述和单元信息描述。知识组织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是对隐性知识的深入开发,它要求图书馆员根据读者的交流过程中掌握的读者对知识的需求倾向,向读者提供服务。同时,利用数据库技术捕捉和积累咨询的问题与答案,并将这些内容建设成可检索的数据库,这样就将读者与馆员在咨询过程的一些隐性知识显性化。同时,对于馆员隐性知识的开发,可以建立内部局域网,使馆员有一个可以把个人工作经验、心得以及对知识管理活动的理解进行交流探讨的平台。

知识组织的具体过程包括:①图书馆通过书目联机系统(opac)馆藏资源和外部资源的知识进行组织;②构建基于概念关系为脉络的知识语义网络,所有的信息资源都组织到概念之下,并通过概念间丰富的语义关系构建知识库;③建立良好的知识导航库,知识导航以知识网络的形式说明知识元的发展变化,它能够为用户提供知识库浏览方式;④创建图书馆知识地图系统,把分散的图书馆知识分布图整合起来,按照逻辑形成图书馆的知识地图系统。知识地图是重要的知识管理技术,能够直观地反映图书馆的重要资源分布;⑤建立专题系统,图书馆通过与用户的沟通,了解其信息需求方向,进而对相关知识进行系统化,再传递给用户,以推动科研工作的前进;⑥建立专家系统,满足更高层次需求。

3、知识服务。知识服务是建立在知识增值的基础上,图书馆运用馆员独特的知识和能力,通过对知识的深层次加工,形成具有独特价值的知识产品,解决用户凭自己知识和能力不能解决的问题。图书馆凭借自己生产的知识信息、拥有的知识资源和知识设备,满足用户的知识需求。知识服务促进知识信息的传播、利用和再生产,使用户掌握知识并使知识创新转化为技术,成为作用于经济社会的生产力。知识服务中要通过先进的网络通信技术、组织协作与交流的环境,实现知识在获取、组织和增值管理基础上满足不同主体对各类知识的需求,最终促进知识外化和知识创新。

知识服务是以资源建设为基础的信息服务的高级阶段,要建立信息资源库作为知识服务的基础。它是个性化的服务,即站在用户的角度,开展个性化定制服务,加强与用户之间的交流;加强网络定题情报服务;提供多元化参考咨询系统开展参考咨询服务;开展馆际互借。

4、知识外化。知识外化是在知识服务的基础上实现知识从图书馆到用户的转移过程。知识只有经过接受者的学习和理解,才能真正转化为接受者自己的知识。显性知识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极大地提高转移效率,而隐性知识是个人经验和能力的综合体现,往往很难用编码化和形式化的语言表述,可以通过人与人面对面直接的交流来实现隐性知识的有效转移。这种方式受到知识发送及接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知识转移的难度较大。图书馆可以通过建立友好的用户界面,增加图书馆和用户的互动交流,促使知识更方便地被用户所知晓和利用,实现知识共享和知识交流。

5、知识创新。所谓知识创新,就是指通过科学研究,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获得新的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知识的过程,它是知识管理的关键所在。图书馆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结合图书馆学、情报学以及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相关技术手段进行二次文献开发和特色数据库建设,充分揭示隐性知识的内涵,减小灰色文献带给人们的副作用。图书馆应该明确自己的地位和作用,在服务观念、规章制度、组织体系上进行更新,实现数字信息技术创新和知识再造创新,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积极为知识创新的顺利进行提供信息保障。

(三)构建基于业务流程的图书馆知识链。知识链管理在图书馆中的应用表现为业务流程与知识链相结合,要求图书馆内的组织结构按照知识链进行功能整合,使之工作内容适应知识链中的相应活动。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图书馆知识链的各个环节不是独立的活动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交流的过程。而且知识链中的知识不一定严格按照单向顺序流动,各环节之间都可以进行知识的传递和交流。例如,组织从外部获得的知识,一些高端有序的知识可以直接应用到读者服务中。而知识创新同样是自始至终贯穿于知识链的每个环节,对图书馆进行知识管理,以图书馆组织内外各种知识高效有序的运动为出发点,以知识共享和知识创造为目标,从知识采集加工和存储积累,到知识传播与共享,以及知识的使用和创新都要进行优化。将图书馆的业务流程内嵌于知识链中,脱离以前按智能分工的死板实现业务与知识的整合。使流程节点和知识链的每个环节相对应,知识能够随着流程节点从一个环节进入另一个环节。图书馆的业务流程建设要以知识链模型为参照,按其知识的获取、组织、应用和创新的核心内容进行组织部门的合理重组。建立组织内部的知识反馈系统,增强组织协调性,最终达到优化业务流程、实现知识链管理的目标。通过以上分析,笔者最后构建了一个基于图书馆业务流程的知识链模型,此模型还有待完善,如图2所示。(图2)

三、结语

目前,基于业务流程的图书馆知识链管理研究还不够成熟。关于业务流程与知识链管理的实践还不深入,如何做到提高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核心能力,实现基于业务流程的知识链管理,还需要更多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陈小悦译.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2]c.w.hollsapple,m.singh.the knowledge chain model:activities for competitivene & expe rt systems withapplications,2001.20.

[3]刘冀生,吴金希.论基于知识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知识链管理[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版),2002.17.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