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教学法合集12篇

时间:2022-09-14 02:51:07

语言教学法

语言教学法篇1

引言

语言教学作为一种职业出现在一百多年以前。这一现象的核心是语言教学“方法”这一概念的出现。语言教学的方法概念——基于一定的语言及语言学习理论的系统教学方法的集合——作用强大,而探寻更好的方法一直是广大教师和应用语言学家所倾心致力的。长期以来,外语教学工作者一直将“寻求正确的方法”视作外语教学的重要目的。一些人认为,外语教学的质量取决于教学方法的质量,因而最根本的就是要发展一种有效的方法。他们假定,语言学理论的进展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突破最终将揭开第二语言和外语学习的奥秘并形成一种新的“超级方法”,从而一劳永逸地解决外语教学中的问题。另一些人更为乐观地相信,这种“超级方法”就蕴含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所采用的“暗示法”、“自然法”等方法之中,充分挖掘这些方法将会戏剧性地改变眼下外语教学质量不高的状况。

所有的教学方法似乎都具有这样一个共同特征,即它们都包含着一套关于“如何完成教学”的规则。有的方法提倡先加强说的训练,以便建立起基本的语言模式;有的强调发挥所记住的对话或课文的作用;有的则要求使学习者运用自己的语言资源尽快地进行相互交际的尝试。尽管不同的方法有不尽相同的侧重点,但它们对教师和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的行为的规定则是一样的,其中对教师的要求包括出示何种材料、何时教和如何教,对学习者的规定主要在于通过何种途径学习,由此确定教师、学习者和学习材料三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同角色,按照这个规定,教师的工作就是设法使自己的教学风格及学习者的学习风格与方法的要求相一致。

Skilbeck(1982)曾把历史上的教学法按教育哲学划分为三类:经典人文主义(Classical humanism)、重建主义(Reconstructionism)、渐进主义(Progressivism).经典人文主义认为外语学习主要是阅读,吸收目的语文化,是接受教育和思想训练的途径。教学目的:人文教育;教学大纲:内容定向(content-oriented);教材编写:主题为中心;教学方法:语法翻译;测试手段:常模参照系(normal-referenced)。其不足之处是,过于注重语言知识,偏重书面形式,忽视口语能力培养,不能保证获得运用外语的能力。

重建主义认为,语言是交际工具。首先是口语交际,听说教学应处于领先地位。教学目的:工具掌握;教学大纲:目标定向(goal-oriented);教材编写:以句型、情景、功能、意念为中心;教学方法:前期注重模仿、重复、记忆,后期强调意义教学、情景教学和角色表演;测试手段:标准参照系(criterion-referenced)。不足之处是,前期的机械训练,忽视人的认知能力,学习过程枯燥、挫伤积极性,活用能力差;后期的排练和表演只能培养照本宣科能力,不能保证根据交际实际的应变能力的获得。

渐进主义主张学习外语要投身真实的外语环境中,根据个人需要,由学习者在探索中逐步形成交际能力。教学目的:交际能力;教学大纲:过程定向(process-oriented);教材编写:信息源;教学方法:教师提供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中试探、归纳,从而内化语言再外化为交际行为;测试手段:自我评估。不足之处:需要目的语环境,语言基础不牢,学到一定阶段会出现停滞不前。

这三种理论都有可取之处,“任何企图发展某一理论而排斥其它理论,事实证明是不明智的,最有益的尝试莫过于把三者的优点综合起来”。

语言教学方法论的定义

语言教学方法论是语言教师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而选择的活动、任务、经验及其运用方式的总称,是确定教师和学习者角色、教学活动和教学材料的理论基础。方法论既不是某种固定不变的东西,也不是每个教师都必须死守的一套僵化的准则和程序,而是教师每面对一组新的学习者时都必须重新进行的创造性的探索活动及其过程。从大量的教师培训课程或语言教学过程来看,作为一种探索过程的教学活动与教学方法,其间是大有差别的,在教学活动中,任何一种特殊的方法都可以成为教师模仿和内化的模式。

语言教学方法有很多特点,其中最主要的是理论联系实际。理论的表述会包括语言本质的理论及语言是怎样被学习的,更具体地还包括二语习得的理论。这些理论跟语言教学的各种方案特色相联系。这些方案特色可能包括规定的目标、课程说明、活动的种类、教师的角色、学生、教学材料等等。方案特色又与实际教法和学法相联系。这些因素的全部集合就形成了语言教学的方法论。

语言教学方法论的流派

在方法论中经常在方法(methods)与套路(approaches)之间做一个划分。方法是指具有规定的技巧和做法的固定教学体系,而套路表示在课堂上可以用多种方式解释和应用的语言教学哲学。把这种划分看成是定义从高度规定的方法到松散描述的套路之间各实体的连续体的也许是最有有用的。

从1950年代到1980年代这段时间常被看成是“方法的年代”,在这一期间提出了很多语言教学相当详细的规定。情景语言教学在英国发展起来,同时一种平行的教学方法听说法出现在美国。在方法阶段的中期,继当时流行的情景语言教学法和听说语言教学法之后,又提出了多种语言教学方法。这些方法用如下的名称推出:沉默法(Silent Way), 暗示法(Suggestopedia),社区语言学习法( Community Language Learning), 全身反应法( Total Physical Response)。在1980年代,这些方法又被一些互动性更强的语言教学观超过,后者被统称为交际语言教学法(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CLT)。交际法提倡遵守如下的一套宽泛的原则:

·学习者通过使用语言进行交际学习语言。

·真实而有意义的交际应当是课堂活动的目标。

·流利是交际的一个重要方面。

·交际包含着不同语言技能的整合。

·学习是一个创造性的建设过程并需要不断地尝试。

然而,交际法的倡导者们并没提出可以最好地实现这些原则的一套做法,这就使得交际法更接近套路而不是方法。

交际法衍生出很多其他教学法,他们遵从同样基本原则,但在语言哲学细节上或教学做法上却有这样那样的不同。这些派生出的套路包括自然套路(The Natural Approach)、合作语言学习套路(Cooperative Language Learning)、内容教学套路(Content-Based Teaching)及任务教学套路(Task-Based Teaching)。这些方法很难简单地说清楚,然而,详细介绍这些套路和方法的不同与相同的文章是有一些的(e.g., Larsen-Freeman, 2000, and Richards & Rodgers, 2001). 看一看各种方法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概况就可以基本了解各种方法的观点。下面就是部分方法的概况表

从上表看出,有些教法流派把教师当作理想的语言楷模和课堂活动的指挥者 (例如,听说法,自然法,暗示法,全身反应法) ,而其他流派则把教师当作背景知识提供者和学生的课堂伙伴 (例如,交际语言教学法,合作语言学习法)。

还有一些普遍的问题各教学法和套路的代表人物对其反应不一。例如,成人学习第二语言能不能与儿童学第一语言一个模式?一类学派(如,全身反应法,自然法) 提出第一语言的习得是我们所拥有的唯一的普遍成功的语言学习模式,因此第二语言教学必定以第一语言习得为样板。相反的观点 (如,沉默法,暗示法) 认为成年人的头脑、兴趣、时间限制及学习环境都与儿童不同,因而成人的课堂学习模式应当与儿童学习第一语言的自然模式有很大不同。

另一个重要区分是语言学习的初期感知与产出的作用上。一个学派提出学习者一接触新语言就应当开始积极地交际和使用它(如,听说法,沉默法,社区语言学习法),而另一个学派说任何企图产出之前都应当有初始的和延续的接收期(听、阅读)(如,自然法)。

现状与未来

二语教学跟其它领域一样,其方法的走向总是难以预料。当前的一些预测认为当前的趋势会继续和改进,另一些预测的观点则有点像科幻小说似的。下面是对未来二语教学会有重大影响的十种情况。

1、教师/学生合作

在未来的教学计划中对师生的配合会给于更大的关注。教师将被鼓励去发现自己的教学法风格特点和学生学习的风格特点,之后是两者配合起来。将发展出相互配合的教学和学习技巧,用相似的语言学习风格和套路把学生和教师联系起来。看一看图2中勾画出的教师与学生角色,人们可以预测会发展出这样一个系统,在该系统下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所偏爱的方式在教育场景或技术资源方面是相一致的。

2、方法的相互作用

尽管对方法共同性的寻找结果不令人满意,但方法间确实存在着共同性。各种不同方法的要素杂交形成一个共同的语言教学程序,这似乎是找到能最好地支持有效学习的方法的正确道路。各种方法和套路通常都是作为独特的和唯一的方法和套路提出的,然而当语言哲学基础相似时,把不同方法和套路的做法结合起来似乎更为合理。人们可以称这个套路为“折中套路”。

3、课程发展思想

很笼统的教育设计观点并没有让语言教学受益多少。语言课程观来源于一般教育并把成功教育看作是知识、教育、学生和管理的紧密结合。从这个观点来看,方法论被看作为必然被思考出并与课程上的所有其他意图一同实现的几个教学意图之一。

4、内容基础

基于内容的教学认为语言学习是聚焦于意义(即聚焦于获得某种特定的主题内容)的副产品,而且支持语言学习的内容主题的选择应能最好地与学习者的需求和兴趣相一致并能促进第二语言能力的最佳发展。对于语言教育者来说关键的问题是“什么内容"和“多少内容”能最好地支持语言学习。对语言教育者来说自然的内容就是文学和语言本身,而且我们开始看到在语言教学中对文学和语言的主题重新有了兴趣。

5、多元智能

多元智能的概念来自于Howard Gardner (1983)提出的关于人的才能的多元智能观点。这一模式是普通教育中提出的众多学习方式模型之一,语言教育工作者对其进行了追踪调查。下表是Gardner提出的八项本能智能, 它表明富于语言的课堂任务类型能迎合这些特定智能的每一种。

这里的挑战是识别各个学生的智能,之后确定适合的和可实现的教学任务。

6、全功能反应

交际语言教学法是建立在早期的描述语言的概念/功能观点上。现在话语分析和体裁分析的新进展及图示理论、语用学和系统/功能语法的新进展再次激起了对语言教学功能法的兴趣。在澳大利亚的一些学校,有一种教学观引起了对一语和二语教学的广泛再思考,教学采用五种基本文章体裁:报告、程序、解释、说明、叙述。功能教学模式的改进会引起人们在一语和二语教学中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向体裁和文章的类型。

7、各种策略

“学会学习”是教学对语言学习策略关注中的重要主题。这样的策略在最基础层上包括记忆窍门,在较高的层次上包括学习、思维、计划和自我监控的认知和元认知策略。研究结果表明策略确实是可以教给语言学习者的,学习者将在语言学习任务中应用这些策略,而且这样的应用确实在语言学习中取得了重要的收获。简单而又很高效的策略,如帮助学习者记忆和使用二语新词汇的策略,会吸引教学者对各种策略的广泛兴趣。

8、词汇短语化

词汇短语化的观点认为只有“少部分口语子句是完全新创造的”,“被记忆的子句和子句系列构成了日常交谈中听到的流利口语的很大部分”。据估计“一个成年讲英语的人所掌握的被记忆的完全子句和句子的数量可能至少要达到几十万 (Pawley & Syder, 1983)。大规模计算机语料库的研究给了词汇短语使用的理解很大帮助,为二语习得研究者对词汇短语的猜测性探究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对于语言教师,这种探究的结果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语言教学应当以那些被记忆词汇的定式、组合方式、变化方式以及出现的情景为中心。

9、零区全语言

对某种“聚焦于形式”的再次感兴趣为当前的二语习得研究提供了重要动力。“聚焦于形式”的观点贴着提高意识、注意、参与、提高输入等各种标签,它建立在这样的观点上:学生只能学会他们认识到的东西。全语言的倡导者们声称提高学生对语言工作方式的认识的一种方法是经过一个包含更广泛语言活动的学习过程,包括识词学习、过程写作、真实内容和学生合作。

10、全正面交际

全正面交际这种方法注重非语言沟通作用的发挥:节奏、韵律、速度、音频、音调、语调、重复、犹豫不决的现象、讲话的姿态、面部表情、手势、距离等非语言信息。我们知道人类交际的语言部分只占全部意义的一小部分。甚至有语言学家宣称“我们在交谈中非言语方式转递的信息量是如此之大,以至于交谈的言语方面常常可以忽略了。”尽管有这些说法,语言教学还是选择了把注意力放在人类交际的语言部分,即便在教学当中我们采用了所谓的交际教学法。

结语

随着语言研究的发展和各种语言学流派的出现,人们对外语教学规律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因此外语教学法流派异彩纷呈,呈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近半个世纪以来相继出现的外语教学法已有近20种之多。各种外语教学法虽各有主张、各具所长,随着教学法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不断发展,逐渐显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各取所长的折衷化现象。这是因为在理论上,各种外语教学法的语言观不同,导致其方法论亦各不相同。而往往是某种教学法侧重或强调了某一方面,从而取代或弥补了一些先前的教学法。但由于历史的局限,必然存在着某些不足,这又为新的教学法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和可能。这是教学法不断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而各种外语教学法为巩固存在、扩大影响,还须向其他教学法甚至是对立的学派借鉴。这种规律久而久之,便引发出大融合、折衷化的趋势。在具体的外语教学活动中,往往是多种或几种教学法混和交替使用,只不过是有的采用得多一些,有的采用得少一些罢了。

参考文献

[1]Christison, M. (1998). Applying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ory in preservice and inservice TEFL education programs. English Teaching Forum, 36 (2), 2-13.

[2]Brown, H. 1994a.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Regents

[3]Gardner, H. (1983). Frames of mind. New York: Ba-sic Books.

[4]Howatt, A. (1984). A history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5]Larsen-Freeman, D. (2000). Techniques and princip-les in language teaching.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6]Richards, J., & Rodgers, T. (2001).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2nd e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7]Scarino, A., Vale, D., McKay, P., & Clark, J. (1988). Australian Language Levels Guidelines: Book 1

[8]Skilbeck, M. 1982 “Three educational ideologies” in T.Horton & P.Raggat (eds) Challenge and Change in the Curriculum, Hodder & Stoughton

[9]外语教学法(新本) [M] 应云天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语言教学法篇2

现今中国的英语教学中,英语语法教育仍然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但是关于语法的认识极其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问题依然存在着不少错误的理解。这些错误的认识或来源于把语法本身当作是一系列关于语言固定结构的任意性的规则总和;或是认为语言结构是不需要被教授的,而是由学生自己习得;另外一旦开始讲授语法就会使学生厌烦等等方面。下面将对其中主要的七种错误论调进行逐一分析和反驳,得出一种比较全面、科学的英语语法观。

一、英语语法的误区

1.语法为自然习得,不需要被教授

事实上确实有人能够比较自然的习得第二语言。以一部分美国移民为例,这些人中就有人能够自己掌握并熟练运用英语而没有接受过正式的学习。这种情况在青少年中尤为普遍。这些事例就使有人相信中国的学习英语的孩子们也能不通过老师对语法的讲解而掌握英语。但是他们没有看到,上述的情形并不能适用于所有的语言学习者,即使是掌握了英语使用的移民们的英语水平也尚未达到语言准确性的要求。而且最大的不同是中国学习英语的青少年没有处在英语的生活环境,在语言教育中他们进行的是外国语学习(ForeignLanguagelearning)而非第二语言习得(SecondLanguageAcquisiton)。虽然在国际上这两种教育常常被一起讨论,但两者在教育上还是有区别的。因此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语法知识的讲授能否帮助学习者达到准确掌握语言目标。事实上即使是最有技巧的英语学习者也需要花费大量精力来掌握语法。Chomsky在1969年就指出,英语本国人在成年前也一直处在一个继续学习和完善英语语法结构的过程中。这样问题就转变为英语语法知识的教授能否加速学生的自然语言习得。关于这个问题已有许多研究成果。Pienemann(1984)通过实验得出:接受过语法学习的学生能在两周之后进入下一阶段的英语学习,而在无语法指导的情况下,这一过程需要几个月的时间。虽然实验的被试只是少数,但是这一结果多少为语法教育在英语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提供了支持。

2.语法是一些无意义的结构的集合

这种误解的产生源于人们把“语法”只和词形变化、语言结构规则联系在一起。但语法本身并不是一维的,也不是无意义的。语法由三个方面构成:形态句法(morphosyntax)-形式(form);语义(semantics)-意义(meaning);语用(pragmatics)-使用(use)。这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互相影响的。一个方面的改变将导致其他方面的改变。同时者三个方面在语法中又各有侧重。要能使学生在适当是场合准确的运用语言表达完整的意义就必须完全的掌握者三个方面。

3.语法是一些任意的规则

从Saussaure开始,语言学家们就认为语言是任意性的,但这并不代表语法也是任意的,相反,语法是人们根据语言总结出的关于语言本身的逻辑的、规则的知识。

4.语法是枯燥乏味的

对于语法的这种印象来自对于反复训练和机械重复的恐惧。但是教语法不等于必须学生无数次的重复模句,也不是强记语法规则。这些活动的确令人厌烦并且在教学效果上差强人意。

英语教师能够创造出一种有趣生动,需要学生思考的训练语法的学习环境。

5.学生一次只能学习一种语法结构

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教师可以每次只教一个语言点,学生也能一次致力于一个点的学习,但学生并不是在一次掌握了一个语法知识后才继续学习下一个。新的语言知识与已学知识总是持续的相互影响。例如在教学中,学生表现出了对于过去时态的完全掌握,但在教授过过去进行时态后,学生对于前者的掌握似乎就不那么完美,语言表现也下降了。这种倒退现象会一直持续,直到他们完全掌握这两种时态并且区分清楚。我们应该认识到语法学习的轨迹并非是水平直线而是拥有峰和谷的曲线过程。

6.语法和词汇是知识范畴的,听、说、读、写是四种技能

语法不仅是一种相对静态的知识结构,同时也是一种动态的过程。英语教师的教学目的不是为了培养出一些能够清楚背诵语法规则却不会运用它们来进行交流的学生。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以一种非自觉的方式运用语法规则来进行语言交流。Ellis(1993)就提出语法教学应中在重在提升学生的语言意识而非对准确语言表达的练习。VanPatten和Cardierno的同年实验也证明了这一观点。实验表明让学生们通过分析输入语言信息发展能力比给学生语法解释后再让他们做语言表达训练要更有效。

7.语法能够解释一切语言现象语言是复杂多变的,因此语法规则无法解释所有的语言结构。例如,大多数教科书都规定进行时态不能与静态动词连用,因此下面这句句子:Iamwantinganewcar.是不正确的。但是在实际生活中,这种表达确实存在,而且本土人士更倾向于把进行时态与完成时态连用。

Ihavebeenwantinganewcar(forsometime)关键在于语言是不断变化的,语法的规则也是相对的。

以上是对英语语法本身和教学的再研究,在对英语语法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后,下面将阐述关于综合技能教学法的使用。

二、综合技能教学法

RebeccaOxford对于ESL/EFL的课堂教学打了个“织毯”的比喻。她认为编织英语教学就是把教师、学生、环境和相关语言等交织到一起的过程。从教学这部织布机织出一张宽阔的、强韧的、美丽的“织毯”,在其中所有的“知线”都以一种积极的方式来排列。例如,教师的教学风格配合学生的个性,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而且带有明确的目的性;环境设置的资源及评价为语言教学提供最大程度的支持。这种“织毯”式的英语教学的重要方式就是综合技能教学。(Integrated-skill)

综合技能的学习已经在教育界得到了广泛的赞同和使用。现行的教材中有专门的部分。在具体教学时间中有两种主要的形式:内容型(Content-based)和任务型(task-based)。前者比较注重通过语言学习内容;后者强调进行带有交际语言使用的任务训练。两者都应在英语教学课堂上占有重要部分。

1.内容型教学

使用这种方式,学生综合运用各种技能,应用语法规则,学习例如科技、数学、社科等个方面的知识。Scarcella和Oxford在1992年提出了内容型教学的3种模式:主题式(Theme-based);附加式(Adjunct);隐蔽式(Sheltered)

2.任务型教学

任务型教学要求学生使用英语参与交际任务,任务即各种活动,如两人或小组讨论,合作办报;撰写电视广告等等。

三、英语教师该怎么做

在运用综合技能法教授英语语法的过程中,教师应做到:

1.肯定语法教学的必要性。向学生确立语法在英语学习中的正确位置。

2.从形式、意义和使用三个方面向学生解释语法结构。以被动语态为例,这种语态具有明显的形式:最少是由一个动词和过去分词构成。出现施动者时会由介词b引出。Thebankwasrobbedbagang.被动语态只能在动词为(下转256页)(上接255页)及物动词的情况下出现,这也是规则之一。被动式也拥有语法意义。它表明重点结构,强调接受者或动作的承受。在例句中“bank”是被强调的重点,这与其在主动句中的地位不同。我们何时使用被动,是否出现施动者等等这些问题就是关于语言的使用问题。随着使用目的的不同,结构也发生改变。3.安排各种锻炼综合技能的活动,创造生动的环境让学生能发展语言能力。例如在学习关于过去式一般疑问句的回答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闭上眼睛,然后改变以下自己。她脱下鞋子,拿掉手表,戴上眼镜,穿上外套,拿掉戒指,然后让学生提问来只出她的改变。学生可以提问:“Didyoutakeoffyourshoes?”“Didyouputonyourcoat?”这样的活动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更为学生提供了需要思考的环境,避免了机械性的重复回答。

4.不能只重视听、说,也要安排必要的读、写内容。使四种技能全面发展。

5.不能期待会回答所有的语法问题,要在与学生的共同学习中,不断完善语法知识。

四、结论

为了让英语学习者能够正确的运用语法规则表达出准确的意义,英语教师必须创造一个引人入胜的综合技能的训练环境来教授语法。教师应把语法看作一个有逻辑的动态私通由形式、意义和使用三个方面交织构成。通过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方式和总结教学经验,在教学中更有效、科学的综合各种技能的训练,英语教育这块“织毯”一定会越织越好。

参考书目

1Chomsky,C.(1969)LinguisticsandPhilosophy.InS.Hook(Ed.)LanguageandPhilosophy.NewYork:NewYorkUniversitPress

2.Ellis,R.(1983)TheStructuralSyllabusand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TESOLQuarterly,27,91-113

3.Pienemann,M.(1984)Psychologicalconstraintsontheteachabilitoflanguage.Studies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6,186-214

语言教学法篇3

    语言研究的多元性导致了语言教学的多元性,二十世纪后期,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固有的语言教学法很难适应不同环境、不同语种的语言教学。语言教学中实践与理论分离的内部局面加上后现代主义思维的外部影响,外语教学界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的十多年中开始了新的思维和理论的构建。

    Spolsky1988年明确地指出:“任何一种倾向于单一教学法的二语习得理论都是错误的。”Prabhu在《为什么不存在最佳教学法》中就强调了教师在语言教学中应该形成具有个性的教学理念。直到Kumaravadivelu将大家普遍认同的模糊化的概念都清晰化、具体化以后,后教学法的理论框架才基本形成。

    后教学法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法,它主张教学理念和程序分离,选用适于解决教学问题的各种具体手段。它与以往教学法自上而下的制造模式不同,讲究在一定原则指导下,通过微型的教学程序进入教学实践,要求体现语言教学的实践性、具体性和社会性的结合。后教学指的就是语言教学界抛弃教学法思维,开始的一种多元的,崭新的尝试。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语言教学

    语言课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中的基础科目,它包括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和语言学概论三门主干课,这三门课程的教学在中文系的教学中至关重要。

    现在大家在中文系进行语言教学都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法,基本以教师讲解为主,辅以相关的课后作业,教师讲多少,学生吃多少,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普遍反映语言学的课程枯燥难懂,知识点多而杂,是最不容易掌握也最不愿意学习的课程之一。面对这样的困境,语言学教师不但要随时关注语言学本体的新研究成果,还要随时接收新的教学观,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三、后教学法在中文语言教学中的应用

    后教学法要求教师树立自己的教学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教学原则应用于具体教学环境中的实际操作,这是一种动态的、创造性的和探索性的过程,具有环境的敏感性和教学对象个体性的特征。Kumaravadivelu设计了语言教学的“宏方略”,布朗也有语言教学的十二条原则,这些都是在二语教学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来的,但是并不都适应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语言教学,本文仅就其中能够指导中文系语言教学的几点进行分析。

    (一)学生学习机会最大化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获得学习的机会越大,能够掌握的知识就越多,这需要教师调节课堂,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

    1.教师要善于创造机会

    后教学法认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创造学生的学习机会,所以教师应该注意各种学习机会的创造。

    现代汉语语法问题在其本身的课程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在讲解词类的时候还有很多重要的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属于不同的类别,这时候教师一定要注意善于创造学习的机会。采用启发式建立环境和平台,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则。

    例如讲介词“在”的时候,老师不需要说出“在”于什么样的语境中是什么样的词性,只需要列举出几个句子,学生就能自己发现问题:

    (1)我在教室看书。

    (2)我在教室。

    很多学生都能明确地说出例(1)的“在”是介词,例(2)中的“在”是动词。教师要继续追问“为什么”,让学生不但自己发现其然,更要自己概括出其所以然。经过对比,我们发现:

    例(1)除了“在”以外还有一个动词“看”;例(2)中只有一个“在”能够做动词。所以学生自然能够得出结论:一个句子里,如果只有一个“在”,那么它就是动词,如果有另外一个动词,那么它往往做介词。

    2.教师要善于抓住机会

    课堂上学习机会有时候是学生自己创造出来的,教师不能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意志讲解,要善于抓住学生自己创造出来的机会。

    比如进行层次分析法时,有些同学发现以下两个短语在分析中有所不同:

    (3)山上没有树。

    (4)在山上没有树。

    这两句话的区别在于例(3)中少一个“在”。进行层次分析的时候,(3)“山上”是主语,(4)“在山上”是状语。这种情况下,教师需要循循善诱,在此基础上,总结方位名词作主语和方位短语作状语的不同,并且进行相关题目的训练。

    3.教师要善于扩展机会

    无论是教师创造的机会还是学生创造的机会,在很多情况下都是能够延伸的,教师不能放弃这样扩展的好时机。

    例如笔者在引导学生知道了“在”于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用法,词性也有许多不同以后,趁机扩展相关知识点,把类似于“在”这样的兼有介词词性和动词词性的词语进行归类。

    (二)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教师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善于给学生提供各种学习机会外,更重要的是要传授学生学习方法,通过一定的培训和磨合,使得学生能够自主学习。

    1.培训

    学生尤其是大学生的自主学习并不能自然地放到语言课堂上自由发展,它必须经过教师指导的培训才能够有的放矢,所以对学生的培训至关重要。

    首先,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要求多角度地思考一个问题,在分门别类地讲解词类的时候,由于各种词类的讲解都分为定义、分类、语法特征和备注①几个部分,因此教师在详细讲解两种词类以后,可以以此为提纲,由学生自己分析词性。

    其次,教师还要具有整合力,要求学生能够从错综复杂的语言现象中总结出比较合乎实际的语法规则。

    2.磨合

    对学生的培训不能瞬间就转变成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必须经过教师补遗的磨合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思考问题时会出现一些遗漏,甚至是教师多次强调的东西。教师必须克服可能会出现的厌烦心理,要理解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使学生能够做进一步的思考。磨合阶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万万不可忽视的。

    3.自主

    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思考是后教学法中学生所达到的高级阶段。本阶段学生能够独立地进行相对完整的思考,发现新的问题,有一些善于思索的学生甚至能够提出一些有学术价值的问题并且尝试解决。例如在语法教学的后期,我班同学发现“山上架着炮”这种歧义句产生的原因,从而引起对语言的兴趣。

    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并不是撒手不管,而是要从旁指导,使学生少走弯路,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后教学法就是要经过上述的过程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是一个从“鱼”到“渔”的转化过程。

    四、后教学法在中文语言教学中的应用的结果

    经过后教学法在语言教学中的实践,我们发现这种新型的教学理念对教师、对学生两方面都有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

    (一)教师角度

    1.强化教师

    后教学法要求教师对教室发生的一切都要有整体的了解,要能够细致观察、准确评估并作出及时调整。教师要对教学的各个方面进行思考,有选择地使用适合教学环境的方法,做具有战略性眼光的实践家和理论家。

    2.教师发展

    后教学法放弃了传统语言教学中教师只管自己备课教学的方式,摒弃了教师只要掌握了知识和技能就可以做一个好老师的传统训练观。它要求教师要有能够依据对教学理念不断理解和教学技能不断扩展的发展观念:教师不但要讲课,还要动脑筋把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想办法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不但要教给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显然是对教师的一个挑战,所以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在实践中发展自己的能力。这个发展是用批判性眼光不断反思、总结升华的过程。

    3.行为研究

    借用心理学术语说明后教学法这种教师发展的新模式。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大家应该进行准确的干预行动,随时做出相应的策略应对。行为研究要求教师能够应需而动,具有极强的针对性,而且是教师在实践中就进行的教学研究,是改变不佳教学现状的最好方法。

    (二)学生角度

    过去教师对学生的看法往往是负面的,认为学生在教学中就是被动接受的角色,而今天后教学法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是学生发现自我的过程。

    首先,学生是学习的贡献者。学生对现代汉语知识的再认识过程往往能够进一步促进学生思索,尤其是通过发现规律外的问题,可以很好地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在此基础上就可以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理论框架。

语言教学法篇4

汉语言文学是专业培养具备一定的文艺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能在新闻文艺出版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的汉语言文学高级专门人才的学科。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受到有关理论、发展历史、研究现状等方面的系统教育和业务能力的基本训练。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是体现人文精神的最直接的载体,承担着传承与提升民族语言与文化的重任。该专业核心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体现了对个体、家、国乃至全人类的一种社会责任感。

2、就业形势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面宽,本专业毕业生一般文笔较好,思维活跃,可以胜任很多部门和机构的工作。比较专业的部门可以是新闻出版系统,例如报社、杂志社、出版社及电视台、广播电台等单位从事记者、编辑等工作,也可在企事业单位的文秘、宣传部门发挥自己的写作特长。但是,受社会整体就业环境的影响,近年来,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虽然比较平稳,却不那么热门。并且作为一个传统专业,历年来招生人数有增无减,尽管社会需求也在不断增大,总体来说需求日趋饱和,所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般人才日益面临着就业难的严峻考验。而且,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结构也有不适应市场需求的地方。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开设的专业课程大多局限于文学类科目,比较单一。而市场需要的是综合汉语言文学及其他一门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设想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职业适应性比较宽泛。为进一步利用和发挥这一优势,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必须进行一些必要的改革创新来和社会接轨。

(一)用实用性理念来指导教学

1、强化文学专业知识结构

汉语言文学专业传统课程包含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汉语言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马克思主义文论、比较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外国文学史、民间文学、汉语史、语言学史学、美学、批评文学等。教学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课程进行优化:①精简课程内容。按照学科发展的形势,去除过时的课程,根据最新的知识结构增加新兴课程。②优化课程结构。应运用各种媒介,包括电脑、电视传媒,广播传媒等等,与本专业结合起来,声、文、图有机统一,使学生能够提起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2、强化课程实用性,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为了增加学生就业率,必须用就业的方向指导教学改革,也就是必须讲求专业的实用性。结合该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提升该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即学生在“读”、“写”、“说”这三个方面能力必须得到强化。也就是培养学生读准字音,认清字型,掌握汉字意义的能力。该专业的实用性教学应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即阅读各种文体的能力,写作各类文体的能力,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语文教学的能力以及信息调研能力。

(二)用创新性理念指导教学

创新包括在教学思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创新。

1、突破专业限制,进行教学内容的创新

语言教学法篇5

一、语法教学在高中语文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中偏重意义和内容的讲解,淡化语法知识的学习

纵观高中语法教学,我们看到教学中普遍纯在一种倾向,偏重内容与意义的理解。之所以偏重内容与意义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正因为此,往往在教学中忽视了形式也就是语法的学习。这就造成学生连最起码的实词和虚词都分不清楚,更无从谈及句子成分、句子之间的关系了。这种教学偏颇与中国文化文学的一个重视内容而轻视形式的传统是有紧密关系的。

此外,学生语法基础薄弱,教学参差不齐也是造成语法教学困难的原因。初中对语法的要求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了解主要文言句式,初步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却远远没有达到以上要求。由于语法知识的缺乏,学生到了高中阶段,教学尺度很难把控。语法讲授过难会戳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讲授简单又不受重视。因此,教学不在以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为为目标,而是以立竿见影的快速提高成绩为宗旨。这就将授课的中心放在内容和意义讲解上,淡化了语法的学习。

(二)语法知识的缺乏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难以做到真正理解

在文言文教学中, 教师感觉难教, 学生感觉难学,除了基础薄弱原因外,主要问题语法知识薄弱。举例来说,词类活用是文言文阅读中的常见现象, 也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内容。这类词最大的特点是它的临时性, 而这一点是受一定的语言环境限制的, 在分析时要注意活用词前后的修饰成分以及它们的结构关系。在《 劝学》 一文中,涉及“ 词类活用“ 非能水也” 一句中有特殊用法的词, 大部分学生能够找出“ 水” 属于特殊用法, 但再问是什么特殊用法时, 却很少有人能答出是词类活用, 更不要说是名词作动词了。 这说明学生的语法知识是何等欠缺, 他们不知道能愿动词不能单独作谓语, 必须和实义动词一起构成谓语, 所以学生不能判断出“ 水” 在这里已活用为动词。因此,在讲授的时候当时感觉明白了,可是在遇到同类问题时还是不知知道怎么去解释。其原因就是取法语法知识。

二、语法教学在文言文阅读中的作用

(一)分析字形结构

汉字是表意文字,字形和字义有着直接联系。虽然随着的变化汉字的形体和语素意义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许多象形字、指事字和会意字都还比较明显。通过分析字形结构,可以与现代汉字建立关联,提高文言文的分析能力。比如说,“贸籴粮食”一句的含义,首先弄清楚“籴”的含义。“籴”为会意字,根据它由“入”和“米”两部分组成,推断为“买进米一类的粮食”,联系上下文可以确定 “贸籴粮食”即为“购买粮食。同时,汉字中的绝大多数是形声字,形声字一部分表音(被称为“音符”),一部分表意(被称为“义符”)。比如,“王”和“玉”旁的字,大多与玉有关;“绞丝旁”与丝帛和布料有关等。如果我们熟练掌握字形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我们分析文言文的能力。

(二)分析词或短语或句子的结构和意义关系

在文言文中相似的语言结构、句式构成往往在意义上有相同、相近或相反,这样可以帮助我们获得正确理解。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以”字是很难理解的,但根据句式整齐的特点,借助“用”字,我们可以推断出“以”与“用”意义相同,再补出主语“屈平”,结合他的生平遭遇,就会弄清这两个词是被动用法,作“被任用”讲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通过典型语言构成和句式构成的学习,可以提高我们对一类文言文的分析能力。

(三)分析词语所在的句子的语法结构和功能

在文言文中经常有一个词语可能在不同的文章中有不同的词性,充当不同的成分,进而导致不同的词义。但一定词性的词或短语在句中的位置和功能是较为固定的,句子成分间的顺序也较为稳定。因此可以通过结构规律推断实词乃至虚词的含义。同时有助于判定句中是否有通假字、实词活用、省略成分、特殊句式等文言特殊现象。如果能熟练掌握语法结构和功能在应对文言文时可以达到以不变应万变的目的。

(四)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作用以及和实词的组合关系

在分析句型结构的时候,虚词、副词、介词、连词最易造成混乱。因此,要想获得争确的文言文解释,必须要明确这些此在句子中的位置、修饰关系、作用。通常来说,一个句子有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组成。副词是常位于动词、形容词前,修饰说明动词、形容词的虚词;介词,与其宾语组合成介词结构(又称介宾短语),修饰动词;连词,用在两个语言单位(词、短语或分句)之间起连接作用。在明确以上内容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有效的判定词语间的关系,获得争取的句式解释。

三、关于做好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的语法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文言文毕竟离我们时代久远,词语构成灵活性多样,导致不易掌握使学生很难对其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教法要有变化,不死板,不照本宣科,尽量创设活、泼的课堂气氛。比如说,讲一些历史、幽默小故事、名人轶事等,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可以通过讲解、问答、练习、讨论、竞赛等提高同学的参与、探求的学习环境。培养同学自动自发的学习热情。

语言教学法篇6

交际语言教学法,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英国的应用语言学家强调了语言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语言交流的能力上,而不是过多地强调掌握语言结构。当时,支持这种观点的代表是克拉斯托福•加德林(Christopher Candlin)和亨利•威德森(Henry Widdowson)。到了70年代中期,交际语言教学法的内涵规模扩大了很多,不论是美国的,还是英国的交际法支持者,都把交际语言教学法看作是一种方式而不是一种方法。

一、交际语言教学法的主要观点

交际语言教学法视交际语言能力为教学的目标。在语言学习中,交际是中心,上下文要素是中心,并且需要在广泛的社会文化的上下文中去研究语言。强调语言学习需要通过交流,这不仅仅是一个活动问题,而且存在把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插入到语言学习中的问题,也是一个刺激语言系统本身发展的问题。“学习是为了使用英语”,即必须通过使用语言来学习语言。强调使用集体学习的方式,而不是个人,学生理解失败的实际是大家共同的责任,既不是讲话人的过失,也不是听话者的错误。成功的交际是由于坚持不懈地使用语言而完成的。并且认为学习语言技能的四个步骤顺序是听、说、读、写,认为语言知识和交际技能是相互依赖的。

二、交际语言教学法的基本原则

1.交际原则

这个原则强调给学生提供以交际为目的而使用英语的机会的重要性,明显地设法把这样的活动,结合到语言教学广泛的项目中去,进一步说明了语言学习需要通过交流。

2.作业原则

这个原则指的是在各种语言实践活动中,用语言来贯彻执行意思丰富的作业,以促进学习。这个实践活动,把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插入到语言教学中去,它能刺激语言系统本身的发展。

3.丰富意义原则

对学生来说,意义丰富的语言有利于学习。不断地选择、改变学习活动形式,是为了能把学生的活动和他们使用的意义丰富的词汇联结成正规的语言,而不仅仅是机械呆板的语言句型操练。

三、交际语言教学的基本要素

1.目标

如同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任务一样,交际语言教学大纲也有其目标指向。它以培养流利的口语和语意的理解能力为重点的目标,特别强调语言学习要通过实际交际,在使用中学习语言,课堂活动应把集中设计的语言资料,通过完成任务(作业)的媒介,来达到传递信息和分享信息的目标。

2.备课大纲

大纲的本质,一直是交际语言教学的中心。它所阐述的是学习外语时,需要使用外语的典型情况。如Talking about Travel Experience、Talking about the Weather,它们可能需要讨论的话题;如Introduction、Education、Shopping,它们需要的语言功能;如Describing something 、Asking about Admission to a school、Agreement and Disagreement,它们在语言交际中使用的概念:如时间、地点、方式,或者需要的词汇和语法。大纲试图说明的是使用什么样的方法,在用外语交际时,才能达到一个理想的熟练程度。

3.教学活动形式

在交际法的教学活动中,和交际方式相一致的练习形式和活动的范围是无限的。练习的目的是使学生在交际中能达到交际大纲的要求,并且建议把这样的交际过程作为分享信息,讨论意义和相互影响的有效方法。这样的课程设计可以采取很多形式,如Group discussion/debate, Pair work, Games, Role play, Free talk, Error correction等。

4.教材

语言材料直接影响课堂反馈质量和语言使用的方法,这说明教材在促进交际语言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把交际语言教学中使用的教材分为三种:①以课文为基础的教材:有许多课本,是直接提供给交际语言教学法使用的。②以任务(作业)为基础的教材:指的是提供给各种各样的游戏、角色扮演、模仿和以作业为基础的交际活动所使用的材料。如练习手册、提示卡片、活动卡片、实践材料和小册子。③以实物为基础的教材:指的是“来自实际生活的材料”。如画片、广告、杂志、报纸或语言交际活动所使用的录音和视听材料。

5.教师和学生的角色

在交际语言教学中,教师的责任是组织课堂活动,进行语言交流,实践语言模式。教师作为语言材料的组织者,同时教师本身就是语言材料,教师是课堂活动步骤的设计者和指导者,并能大量地提供合乎课堂实际的知识和技能,并具有实际教学、观察学习和课堂组织的经验。学生作为一位谈判者,跻身于学习过程和学习目的之间,活跃在小组或全班的活动中,直接影响课堂活动,充分发挥谈判者的作用。学生应尽可能多地贡献出他们在课堂上所获得的信息、知识和技能,学习是在一种相互依靠的基础上进行的。

四、交际语言教学的教学设计

交际语言教学的教学设计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及任务完成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对每位学生、活动内容和过程都要有充分的了解。下面以Shopping(Unit Five Book II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试用教材)为例来说明交际语言教学的基本步骤:

Step 1

1. Exchange the greeting with the students (Ss).

2. Daily report.

3. Make clear the teaching aims.

Step 2 Revision

Review some sentence patterns of shopping learnt before. (This part is shown on the projector.)

1) May I help you? / What can I do for you?

2) What are you looking for?

3) How much is it?/How much does it cost?/How much?

4) It costs…

5) I’d like to buy…

6) It’s too expensive.

Step 3 Presentation

1. The whole class read the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on p.36 in the textbooks.

2. Listen to the tape twice with the books closed. Tell the Ss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nunciation and intonation.

3. Learn the communication words in the dialogue. (Help the Ss find the sentences in the dialogue.)

1) I’m looking for a new watch.

2) How much would you like to spend?

3) Would you like to try this one on?

4) It fits nicely! How much is it?

5) This one is normally $170 but it’s on sale for $120.

6) It’s a great deal.

4. The Ss read the dialogue together.

Step 4 Practice

1. Read the dialogue in pairs, then in groups.

2. Help the Ss make a conversation with the teacher. (Say to the Ss: If I am an assistant, you are a customer, you want to buy a pair of white gloves. How will you say?)

T: Can I help you?

Ss: I’m trying to get a pair of white gloves.

T: What size would you like?

Ss: I would like size six.

转贴于 T: The white gloves are on this counter. This way, please! --- Here is a size six.

Ss: Thank you. May I try them on?

T: Sure.

Ss: Thanks. They fit me well. How much are they?

T: They cost five dollars.

Ss: All right. I’ll take them.

T: Please pay at the cashier’s.

Ss: OK. Bye!

T: See you next time.

Step 5 Role play

1. Ask five Ss to come to the front, and put on a short play according to the situation given below: (Using the teaching tools: a bag, a map, several pens, several erasers and some exercise books.)

Annie is an assistant in a store. Kate, Mary, Jim and Bill are going to buy some school things there. Now Annie is serving them. (This part is shown on the Projector.)

2. The Ss put on the short play in groups one by one.

Step 6 Consolidation

Make clear what the Ss have learnt in this period. (Help the Ss to speak out.)

Step 7 Homework

Make a new dialogue in pairs after class, according to the situation given below: Jenny is a salesgirl in a department store. Jack is going to buy a sweater there. And Jenny is serving him. ( This part is shown on the projector.)

五、运用交际语言教学的几点思考

1.每位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有意识地让他们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并通过让他们轮流示范表演的方式,成功扮演活动中的不同角色,进一步营造公平竞争的课堂教学氛围,给学生创造均等的表现机会。既要注意培养尖子生,又要重视学困生的转化。教师应提醒小组中的成员信任这些学困生,当他们有一点的进步时,都应加以肯定表扬,哪怕只是几个“Good”、“Very good”、“Well done”等简单的评价都会给学生内心带来一种强大的动力,激励他们进步。

2.在交际语言教学法中,教学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过程,教师是这一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对学习目的、内容、方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教师一定要认真备课,熟悉活动的内容,熟悉教学对象,即“备对象”,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另外,每堂课结束后,要及时进行总结,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3.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在内容编排和练习设计方面应重视知识的衔接,教材应尽可能贴近学生实际,并尽量反映学生的兴趣和经历。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尽量用目标语表达自己,限制使用母语,应尽量避免为了指出词汇和语法错误而打断学生的交流。并应注意语意知识的深化和扩展,强化跨文化语言交际功能和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外语的能力。

语言教学法篇7

一、汉语语言语法教学现状

普遍而言,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法学习语言:第一种是基于语言实践基础上的学习,特别是通过对于语言的综合运用来学习。第二种是分析文章语言,并从中找到规律加以学习,这是偏向于理性的学习方法。这两种方法都非常重要,不能偏废任何一种。不过目前对于后者,人们对语言知识在汉语学习中的作用并没有得到一致的看法。这主要是因为认知问题,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语法知识有些偏差,故此,在实际教学中此种方法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

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学习语法是个“习得”和“学得”兼而有之并彼此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过程。强化语感自然非常重要,认识到这一点,就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但是不能因此而否认语法教学的价值,语法教学与培养语感并不矛盾,问题的关键是教什么,怎么教。这表明了我们对语法教学的基本态度。下文将着重讨论汉语语法教学的方法问题。

二、语法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语文课程的教学包括语法,根据以往教学经验,在教学中存在着一些误区。过分重视语法理论而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能力的培养是误区之一。语法的授课重点是理性知识的传授,但这不是全部。语法知识的学习,既要达到让学生能够概括语言应用中的规律特征,还要通过这些规律帮助学生熟练应用语言的结构,更深层地使之内化为一种实际的表达能力。学生在课堂上熟记语法规律。这只是最基本的,更深层的是要学生培养敏锐而严密的语法感,提高表达能力。这种从基本理论上升为以实际内化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必须通过大量语言实践来积累。由此可见,语法教学课程不能简单被划为理论课,其本质是理论加实践的课程。

目前就我国语言教学现状而言,语法教学在理论课程设置环节已见成效,更多是需要强化实践环节。近年来语言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把这些成果积极引进语法教学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应用性理论更需要强化。强化语法教学的实践性,使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重点应在以下两个方面着力:一是精简语法项目,淡化理论色彩。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母语学习的实际水平选择必要的语法项目,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这种项目的确定,应该以学生语法能力的实际调查为客观依据。二是紧密联系实际,强化具体运用。语法规则的学习必须紧密联系语言实际,强化具体运用。

在语法教学中,要让学生由基本理论规律联系到语言表达的实际应用,让学生通过课程训练可以解决听说读写的问题,从而增加在阅读中的表达兴趣,这样的语法课程也是有实际意义的。例如下文中摘自冰心《小桔灯》中的句子,笔者联系阅读实践来说明语法知识的传授。“我赶紧从机旁的电话本子里找到医院的号码,就又问她:‘找到了大夫,我请他到谁家去呢?’她说:‘你只要说王春林家里病了,她就会来的。’”

在读到这段话时,学生就句子中所使用的人称代词提出问题:在这段中的人称代词“他”和“她”都是指胡大夫,而文中的胡大夫是女性,应该用作“她”,而在“我”问句中胡大夫变成了“他”?面对这个问题,课堂上师生展开了讨论。在自主思考后,使学生明白了第三人称代词在特定条件下具有特殊的使用方式:“在人物性别不明或者没有区分的必要时,用‘他’表示是正确的。”还领会了作家冰心在特定的语言情境中对词语用法的独具匠心。

三、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汉语言语法教学

很多时候,我国语文教学采用的是一种静态的教学模式,例如,从文章语言中提取范本,辅之以示例,让学生认识句中的要素以及短语,进而分析其结构和作用。其实,这种教学方法不能说有错,但是静态的教学规律已经稍显滞后了,从语法的规则和语言的运用角度来讲,局限性过于明显。这样的教学模式显然是不合理的,必须对其进行改革,引进动态的、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才能够真正地利于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

从语言研究方面来看。在我国汉语言的语法研究过程中,由于受到了传统语言学的深刻影响,对静态句法结构方面的研究较多。此研究方向与方法具有明显的不足之处。这也是近年来语法学界难以解决的困难之一,还未得到根本的解决。自80年代起,随着对汉语言语法的深入研究,对汉语语法方面的研究逐渐从单一的研究方向向多元化的研究方向发展。特别是将句法研究结合语义、语用等进行多层次的研究,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语法研究的缺点。学者Genuine研究发现,现代语法的发展主要由静态向动态方向发展。著名学者王希杰利用著名的索绪尔理论对语言及言语的句子进行了区分,对言语的语法分析提出了动态的语法分析。所以不管是对“语用平面”的研究,还是对“言语语法动态研究”都能够取得较为明显的效果。与此同时,对于语法研究的相近的学科研究也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可见,现代对言语的研究为我国动态语法教学创造了必要条件。

以下笔者通过传统篇章《天山景物记》这一实例来进行语言分析,这篇文章在入选语文课本时,编委对原作中的语言作了将近130多处的完善调整。这篇文章是动态语法教学的重要研究资料,我们对比原文把对语序进行修改的词语搜集起来,可构成一个语法课程中关于语序的专题课程。

例如: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织锦那么绵延)像绵延的织锦那么华丽,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长虹那么绚烂。

原文中的形容词“绵延”在句尾,成为语义焦点,这样显得不是很确切。因此,需要我们调整句子的语序使句子的表达更为恰当。修改后让形容词“绵延”作为“织锦”的修饰语成分,从而让形容词“华丽”成为本句的语义焦点,能前后呼应下文中的“耀眼”“绚烂”两词。本句主要突出的是“野花”的“五彩缤纷”,因此选用修改后的句子为宜。

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繁花无边的天山呢?

在例句中我们通过对比原文与修改后的句子,文中具有天山之美的“花园”与“繁花”这两者显然不具有可比性。因此,编委将此调整为“花园”与“繁花无边的天山”就有了与上文的呼应与对比的关系。文中把“满怀”放到定语位置,有效地突出了“满怀”,这是“句法异位”的一种,通过语法化途径丰富了句子的语法结构。面对这一状况,不要持轻易否定的态度,只要有积极的修辞效果即可。在此,我们要注意,有些句子中的用词或语言可能会出现“句法异位”,这可以通过句子结构的变化起到强化语义的作用。《天山景物记》一文中对语序的调整有十六处左右,其中包含:语素、词、短语、句子、句群,各级语言单位的语序问题都已涉及。通过在课堂中对实例的说明与同原文的对比研究,学生对于语序会有更全面的理解,以更好地在实际中应用。因此,在语法教学中要联系实际才能学有所用,不能为了考试而只关注理论,语言只有做到由理论认识上升到实践应用的自然恰当,才能产生好的表达效果。

参考文献

语言教学法篇8

引言

《C语言程序设计》(以下简称“C语言”)是程序设计中一种用途非常广泛的语言,在计算机控制、单片机应用、数控技术、嵌入式开发、电子技术等相关行业中都将C语言作为主要的应用系统开发设计语言,同时C语言也是计算机应用专业中《数据结构》、《C++程序设计》及其它编程语言类课程的前导课程,还是信息产业部计算机专业和软件专业水平资格考试(软考)考试中要求的主要程序设计语言。

C语言旨在培养学生计算机编程基本思想、编程基本技能及逻辑思维能力。掌握运用C语言编程来解决岗位工作中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步骤,为提高职业能力和拓展职业空间打下坚实基础。C语言是高职高专计算机类和电子类各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和职业素质必修课,在整个课程教学体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1C语言难学原因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普遍认为C语言不好学、学不懂、概念复杂、枯燥难学、容易出错,学生的畏学、厌学情绪严重。这不但影响了课程的教学效果,也影响了整个课程体系中后续课程的教学效果。结合近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分析C语言难学有如下几个原因:

1.1课程安排靠前

作为计算机入门语言和专业技能语言,C语言课程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我校学生有将近一年的顶岗实习,也就是说真正在校学习时间只有2年多一点,如果把c语言安排在第二学期,将会使整个专业课程体系往后推移,导致后面的学期中一学期内有几门语言,使得学生学习语法混乱,c语言的基础作用不明显,同时课程体系违背循序渐进的学习认知过程,学生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权衡比较还是把c语言安排在大一上学期。安排在第一学期也有一些问题,由于学生刚入学,大部分学生也没有计算机基础知识,加之作为一门计算机高级语言,C语言与自然语言差异比较大,又包含了数组、函数、指针、结构体、位运算等复杂内容,加之高职高专学制短的特点,教学计划制定学时较少。这种“内容多、课时少、没基础”的靠前安排法,自然使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1.2教材知识点松散

现在许多高职院校采用的是大学本科的教材,只是使用过程中降低要求而已,虽然也有标识是"高职高专"的教材,但也往往是大学教材"删繁就简"略加修改,然而这并不适合高职学生,基本没有跳出传统C语言教材的框架。

很多教材的编排上也是照传统的谭教授编的经典本科教材的安排来的,先讲简单的知识点,然后逐步讲解复杂的知识点,到最后知识点讲完了,课程也结束了。要针对一个具体问题设计出一个程序,一般要涉及很多的知识点,要想全面的了解一个程序功能的知识点,需要等到教材快要讲完的时候,所以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学了大半本书的c语言,还是学的不知所谓,针对具体问题还不知道怎么编程,要想自己编写一个程序,普遍感觉到无从下手,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步消磨殆尽,逐渐形成厌学心理。

1.3学生数理及英语基础差

高职院校学生自身基础的薄弱是一个普遍现象,我们学院也不例外。随着我国教育政策改革,在扩招的影响下,使招来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现在,经过多年的大学扩招,不仅使进入本科院校学生的比例增加,也使通过复读高中再考进本科的几率加大,因此学习较好的学生进入了本科,学习中等的学生去复读了,学习很一般的选择了高职院校。以今年为例,高职的高考分数线理科为260多分(总分750)。很多学生数学、英语基础较差,在学习一些c语言语句时,不明白语句英语单词的意思,加大了理解语句的难度,在读程序例子时,也会纠缠于printf语句中的一些提示性的英语语句;在设计程序时对算法、流程等逻辑不容易理解和接受;同时在程序调试时,对于用英语显示的出错提示信息看不懂,调试程序困难,找不出错误,无从下手,久而久之,对C语言产生了畏惧思想并最终放弃学习。

2方法探索

要在现存的实际环境下把c语言教好,让c语言带领学生入程序设计之门并能让学生拥有一项专业技能,确实需要对c语言进行教学改革。结合近年教学实践体会,可以采取如下几个改革措施来提高老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2.1针对课程定位、明确课程教学目标

语言教学法篇9

一、引言

也许很多学生看到现在的可视化编程语言强大的应用需求、人性的界面,还有它们的易操作性(其实并不是如想象的那么简单),会觉得C语言已经落后。C语言作为学习程序设计方法的一门入门语言,在许多院校的理工科专业都开设了相应的课程。C语言是国际上广泛流行的计算机高级语言,适宜作为系统描述语言,也是通用的程序设计语言,可以用来编写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同时,C语言具有逻辑性强、处理问题周密、严谨的特点,是集知识和技能于一体,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由于C语言中的运算符包含范围广泛,数据结构丰富,而且C语法限制不太严格,程序设计自由度大,使学生在编程过程中有一定难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以下几种现象:第一、学生(尤其是初学者)的编程往往只停留在按照教师上课所讲的例题按部就班的水平,一旦稍有改变,便出现举步维艰的困惑,从而产生放弃学习该课程的念头。第二、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对学习该课程的意义不是很清楚,尤其对该课程的实验课兴趣不大。第三、现有实验大多注重语句、语法、流程、结构等概念性的基础知识,没有把编程解题思路、算法和程序测试调试等运用知识放在首位,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不够。因此在加强理论教学的同时也应该改革实验教学。

二、强化理论教学理念

1. 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同时由于多媒体信息量大,也能够优化教学过程。但是,多媒体教学也有不利之处。例如:有些教师喜欢在自己的课件中添加一些动画效果和声音效果,其目的是为了增加课件的美观性,但正是因为这一点很可能会在上课过程中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其对主要问题的理解。其次,过多地使用多媒体授课会影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因此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本课程的特点,适当地将多媒体与传统教学进行有机结合。对于一些概念性的知识和实例可事先将其制作成课件,在教学过程中再对实例的编写过程进行板书讲解,结合问题,将问题层层剖析、层层深入,达到师生互动的效果,学生的想象力就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对问题的理解也变得更容易。

2. 重视程序算法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学习程序设计不仅是为了掌握一种开发工具,更重要的是利用计算机编程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一个程序应包括对数据的描述和对操作的描述。对数据的描述就是数据结构;对操作的描述就是计算机的解题过程,即算法。算法是解题的方法和步骤,是整个程序设计的灵魂所在。编制程序,就是根据算法,用具体的语言依据某种规则编写计算机执行的命令序列。因此学习语言的重点是锻炼学生分析、分解,最终归纳并整理出算法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否理解算法,并掌握算法,成为教学的首要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将算法教学融入到理论教学中,从简单的实例入手,分析、讲解算法的同时引入一些基本的逻辑结构及语法等基础知识。

3.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有些初学者因为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一些棘手问题而对该课程失去学习的信心。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加强师生间的沟通,通过网上邮箱或QQ集中答疑或课间答疑,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同时,教师可以在上课时偶尔介绍些程序员的故事、新闻让学生增加学习兴趣,在上机实践过程中可多布置些趣味性的实验(如汉诺塔问题、魔方阵、百钱买百鸡等),同时鼓励基础较好的学生帮助基础偏差的同学,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求。

4.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在C语言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充分发挥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在初学时,教师可在本次授课结束时针对下次授课内容布置一两道专题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思考,收集资料,并在下次课堂中抽出几分钟组织学生发言和讨论。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得许多课外知识,同时能够促进教学内容的改革,而且有利于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尤其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高于课堂学习难度的拓展空间,鼓励他们自学,并给予方向性指导,让他们超前学习。在C语言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尤为重要。在自学过程中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多的课本外的实际应用知识,如果学生的学习仅仅依赖教师才能掌握,而没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其所学的知识很快就会被淘汰。

三、实验教学的改进

1. 实验分组制。

传统实验课一般是学生单独完成实验。这种实验机制多少会对基础偏差的学生造成一种紧张、慌恐的心理,而对基础较好的学生造成一种优越、骄傲的心理。对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按组划分,有针对性地分别设计和布置不同的实验内容,学生可以选择性地做实验。同时每组安排一个基础好的学生予以帮助。通过这种协作学习的方式,学生为了达到小组学习目标,个体之间可以采用对话、讨论等形式对问题进行充分论证,以期获得达到学习目标的最佳途径。学生学习中的协作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个体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个体之间的沟通能力以及对学生个体之间差异的包容能力。此外,协作学习对提高学生的学习业绩、形成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性思维、对待学习内容与学校的乐观态度、小组个体之间及其与社会成员的交流沟通能力、自尊心与个体间相互尊重关系的处理等都有明显的积极作用。

2. 实验题型要多样化,不必拘泥于从头到尾编程这一种题型。

对于初学者来讲,编程思维尚未熟练,编制的程序可能会出现较多的错误,这样一来难免会给学生造成一种学习心理压力,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教师能在实验课上首先给出程序的初始部分,然后让学生填空程序的主体部分完善整个程序的功能,久而久之就规范了学生的编程习惯。另外由于C语言语法限制不太严格,程序设计自由度大,有些错误很容易犯却很难发现,为了提高学生在TC中调试程序的能力,教师可以在上机过程中事先针对一些共性错误,精心设计几道程序改错题,然后通过局域网到每个学生的机子上,让学生进行调试并改正,这样自然就提高了学生调程的效率。最后布置一道完整的程序题要求学生编程调试。

3. 跟踪实验过程,对学生进行及时指导并演示。

在学生上机操作过程中,教师要走到学生中去,及时了解学生上机操作的情况。对学生在实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解答。对于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且通过屏幕广播演示,和学生一起来解决。

四、结束语

程序设计教学的目的,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语言的基本规则,更要切实提高其编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现算法的能力。作为教师,我们只有“重算法,更重方法”,时刻以启发和训练学生的编程思维为主导思想,精心设计教学和实验环节,才能引领越来越多的初学者走进程序设计的殿堂。学生熟练掌握好C语言将对其今后学习其他语言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语言教学法篇10

幼儿期是人一生中重要的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幼儿的语言、动作初步形成,语言发展进入关键期。因此,在这一时期如何有效运用各种方式方法培养幼儿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成为幼儿教育阶段一大重要课题,引起广大幼教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和研究。

一、儿歌与语言教育

1.利用儿歌教材,激发儿童学习兴趣。幼儿的语言学习教材多种多样,但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儿歌简单的语法结构、浅显的词汇和口语化的语言,很容易激发儿童对语言的模仿兴趣,在儿歌营造的欢乐有趣的氛围里,儿童的想象力、理解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有了提升。例如,《小熊过桥》的儿歌:“小竹桥摇啊摇,有个小熊来过桥。立不稳,站不牢,走到桥上心乱跳。头上乌鸦哇哇叫,桥下流水哗哗笑......”这样的儿歌在激发儿童对事物想象力的同时,也锻炼了记忆力,最重要的是儿歌“ao”的押韵,让儿童在不知不觉间对音调和元音因素有了感性认识,在积累大量简单词汇和感性认知以后,对后期语言学习将有很大帮助。

2.科学选择儿歌,循序渐进用儿歌教学。儿歌作为早期语言教育的重要形式,对儿歌材料的选择要求很高,各级幼儿教育工作者、幼儿文化研究者都比较重视对儿歌材料的创造、收集、整编和研究。基于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特点,科学的选择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能力的材料,对幼儿语言学习有重要作用,只有儿童可理解、可接受的材料才有助于语言教学。幼儿阶段,小班、中班和大班的儿童认知能力有很大不同,对儿歌的感知能力也不一。例如,小班儿童对儿歌的节奏感知强于内容探索,因此,对他们可采用吟诵、打节拍的方法帮助学习;大班的儿童年龄较大,创造力和探索欲增强,因此,可以引导他们自己创造或编排儿歌,这样可以满足儿童的创造需求和想象力。

二、故事与语言教育

儿童故事是深受幼儿喜爱的另一文学题材。优秀的儿童故事语言生动,情节有趣,富于情感,是儿童获得生活知识、拓展眼界和想象力、丰富感性认知经验的重要途径。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学校,儿童只要一听到讲故事,就会情绪高涨,热情洋溢,这充分说明了故事在儿童心目中的分量。故事中的白雪公主、小矮人、森林、城堡、小动物、精灵、巫婆、妖精等为儿童的想象力插上了翅膀,打开了与现实世界完全不同的一扇门,在这个世界,所有东西都是有生命力的,每个人物都是活生生存在的,因此,在这个美丽的童话世界,他们懂得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儿童故事的魅力在于,它给与了儿童丰富的精神食粮,让他们的精神世界丰富多彩。

情节曲折生动的故事,常常会出现各式各样的人物、动物、植物、花草、地名等,这些词汇对儿童来说有可能是熟悉的,有可能是在生活中完全没接触过的,但通过故事的讲解,幼儿会逐步认识这些陌生的词汇,从而扩大了他们的词汇量。

故事的呈现方式有很多种,比如口头的讲解、图文并茂的故事书、绘声绘色的音频、生动的动画播放等,不同的呈现方式对儿童语言发展有不同作用。例如,利用多媒体给幼儿播放动画片,这种方式实现了声音和图像的完美结合,因此,能够直接促使儿童快速学习陌生词汇。对大班的儿童,可以呈现一个故事的开头,然后鼓励儿童发挥形象力自己编故事,这样有助于幼儿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在欣赏完故事以后,教师可以根据故事内容向学生简单的提问,让他们发表自己的听后感或观后感,自由表达对某一人物的喜爱或厌恶,这有助于提升儿童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连贯性。

三、游戏与语言教育

语言活动中一种常用的教学方式就是游戏。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社会交往的开始,在游戏中,儿童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与他人交往、合作、获取信息、沟通情感,这有助于孩子形成健康的个性和良好的自我概念。

在游戏中,幼儿是游戏的主体,他们对游戏有着完全的自,教师在给予幼儿指导时,只需用心了解儿童心中所想,引导儿童陈述自己这样做的原因,以及想收到什么样的成果;游戏环境布置,游戏规则等由儿童自己制定,使儿童用自己的方式方法解决与环境、他人的矛盾,在这一过程中,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会有较大发展。

游戏的设置多种多样,可以利用语言文字游戏检验儿童的词汇量,比如,让孩子比赛说出尽可能多的水果种类、运动项目、动植物花卉等;利用简单的词汇引导孩子造句,锻炼连词成句的能力;通过儿童熟知的幼儿故事进行角色扮演,演一出话剧,每名角色配有自己的台词,这些生动有趣的游戏使儿童在合作、交往和沟通中自然的提高了口语交际和运用能力。

目前的幼儿语言教育过多的重视教师的讲解,忽视了语言在不同情境中的运用,致使有些儿童虽然掌握了一些词语,但在日常生活中仍找不到合适的词汇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情。通过课堂内外的游戏设置,通过与小伙伴的交流和沟通,为儿童正确运用已学的语言找到了用武之地,这极大地促进了幼儿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

语言教学法篇11

Java语言是目前最为流行编程语言之一.Java 程序设计已经成为各类高等院校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主干课程。 与其它课程相比, 本课程更要求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更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一.当前Java教学现状

笔者发现传统高职Java语言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1.课程内容缺乏实用性学生学习兴趣不浓

Java语言课是实践性较强一门课程,但各种参考教材都偏重基础理论知识讲解实验内容大都是验证型且与实际应用脱节严重学习起来枯燥乏味.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渐渐失去兴趣.

2.课程授课计划安排不合理,目前学校一般是安排一次理论一次实训,甚至多数教师上机实验的内容往往局限于课本上简单例子,这样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学生虽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但对于项目开发流程不是很了解,达不到企业对软件开发人才的要求。

3.传统的Java程序设计教学孤立了程序设计课程与其他计算机软件课程间的联系,往往讲课的教师只讲授Java课程中的内容,缺少讲解该课程与数据结构,软件工程数据库等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这样的结果使学生所学的知识,都是一些孤立的知识,学生很难搞清各门课程间的衔接点,因此就很难想到综合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二 加强改进Java语言教学的建议

在 Java 语言的教学过程中, 一方面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方法, 另一方面也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逻辑设计能力,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找到适合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能通过短暂的课堂学习, 理解并掌握更多的 Java 语言概念和编程技巧。由于 Java 语言内容繁杂、教材众多, 内容不统一, 使初学者产生了不少困难。笔者在 Java 语言的教学工作中总结了如下一些经验:

1 培养学生兴趣

程序设计语言学习起来相对来说比较枯燥,但是如何来摆脱这种困境呢?首先,可以通过比较成功的项目进行演示,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其次,可以通过一些图形用户界面来使程序输入输出变得更容易观察和接近实际。最后,可以通过教学内容设计出相应的情景和问题,然后给出一些 Java 小程序,演示其运行结果,通过这些小程序,调动同学们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2.确定教学内容, 选择合适的教材

Java 语言在 Web、多媒体、网络、图形用户界面、数据库、动画等多个方面均具有良好的编程优势, 这很难在有限的学时内面面俱到。同时, 学生一般在学习 Java 语言之前, 均已学过 C 语言, 甚至学过 C++, 具有一定的程序设计基础。基于这些, 首先确定以下教学内容: 基本语法、面向对象( 类、继承、接口等相关内容) 、图形用户界面、输入/输出(I/O) 流、多线程、基础网络编程、数据库连接 7个主要内容。其中 Java 基本语法与 C 语言的基本语法比较接近, 在教学中可将相同部分简要带过, 主要强调两者不同之处。如 C 中无 boolean 类型, 是用 0、1 来表示逻辑真和假的; 而 Java 中有 boolean 类型, 其值为 True 和 False, 与 0、1 并无关联。众所周知, Java 所提供的功能强大的类库, 奠定了 Java 编程的基础。Java 学习的大部分内容, 如图形用户界面、网络、JDBC 等其实都是 Java 提供的能够实现相应功能的类, 通过学习这些类, 来进行不同内容的编程。类是面向对象技术的重要内容,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面向对象应成为 Java 教学过程的核心, 并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学中, 首先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面向对象编程的思想, 并能够熟练掌握类、对象、继承、接口等知识点的概念及应用技巧, 再在此基础上展开各个其它应用知识点的教学.

3.推行项目递进驱动教学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可以将大的情景任务划分为逐一的子项目,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学习。以“创建带有菜单的窗口”为例, 对演示实例引导学生对其任务进行分析和分解:

通过对“创建带有菜单的窗口”实例的分析和分解, 我们引入了菜单的三个要素 MenuBar(菜单条)、Menu(菜单)、MenuItem(菜单项)以及上些简单的方法的基本概念, 使学生在用的过程中去掌握和理解, 做到以用带学的目的。

4.通过协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协作学习是指学生通过互相合作来解决问题,并发现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间利用互相交流,来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知识的建构,充分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建立起探索性的个性化主体学习方式,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此同时,可以通过该方法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人才需求。

三。结束语

总之 Java语言程序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课程重点培养学生面向对象编程技巧和动手实践能力Java教师要把握教学过程实践各个环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以实践教学为主教学原则进行教学;从提高自身教学技能出发在培养学生对Java语言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多下工夫不断优化Java教学效果。

语言教学法篇12

(一)文化背景影响

一般来说,由于有文化的差异,母语对第二语言在学习中的负面影响是很明显的。

例如,有些语汇在汉语中有贬义色彩,而在英语中却没有。如“狗”,汉语中有“走狗”、“狗汉奸”、“狗腿子”等贬义词,而“dog”一词在英语里却无不好之意,并常常用其表示“忠实”、“友好”和“可爱”等褒义,因而很多学习英语者由于受汉语文化背景影响,很难理解成语“爱屋及乌”在英语中竟然翻译为“Loveme,lovemydog.”

另外,中国人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的生活习惯差异也使两种语言运用存在差异。

例如,中国人见面时常说的“吃了吗?”“你上哪儿去?”这些客套话,如果把它们对等地翻译成英语,外国人一定会觉得你是在邀请他们吃饭或是打听他们的私事。另外,中国人有谦虚的文化传统,受到别人赞扬时一般比较含蓄,不主动承认,如别人说:“你长得很漂亮”,中国语言运用会说“哪里哪里”,而西方人一般将别人的赞美视为对自己能力的肯定,就会大方地说"Thankyou",如果硬将汉语的文化背景运用到英语中,外国人会觉得你比较难理解。

(二)母语迁移现象

1、正迁移

同样,第二语言以英语为例,汉语和英语虽然分属不同语系,英语是拼音文字,属印欧语系;汉语是表意文字,属汉藏语系,但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却有许多共通之处,正迁移现象十分明显。如在语音上,汉语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与英语基本相同,英语有元音[i:][a:][u]等,汉语中韵母也有单元音i、e、o,学生学习元音并不困难。在词汇上,英语与汉语都讲究词根+词缀的构词方法,如英语中的后缀tion,汉语中“子”,都用来与词根构词。语法中也是一样,汉语讲究“主语+谓语+宾语”的基本语法,英语也是同样,如:“IlikeEnglish.”(我喜欢英语),英语汉语都是一样的语法习惯。

2、负迁移

尽管正迁移方面不少,但汉语对英语的负迁移还是远远强于正迁移。

如在语音上,汉语普通话使用四声声调区分意义,属于声调语言,而英语没有声调之说,只有重音与节奏之说,属于语调语言。而且汉语辅音较英语要少,一般都用于拼音开头的声母,而英语中辅音比较丰富,可以用在结尾做闭音节的词,而且可以有复辅音,辅音与辅音相连,有些辅音如等,汉语中没有,学起来比较困难,所以容易读错,常常把think读成sink。

在词汇上,汉语与英语词汇并没有进行一对一的翻译,有些汉语词汇在英语中也许找不到对应的语汇,特别是如成语、惯用语等熟语,如seeabook,译作看书而不是看一本书。当然语汇的运用与语言的文化背景关系很大,有些语汇汉语与英语的理解是不同的,如lover,英语中有“情夫”的意思,而在汉语中则用做“知心爱人、恋人”的意思,有褒义。

在语法方面,汉语的时态用助词“了”、“着”、“过”表示,动词并无时态变化,单数变复数也是通过助词完成,如“我”与“我们”的变化,而英语却是依靠名词+“s”或“es”来完成,这些负迁移现象对英语这种第二语言的影响是极大的。

二、正确利用文化背景与母语迁移现象,加强第二语言教学习得

(一)摆脱负迁移影响,加强第二语言习得

母语对二语习得的负迁移是在所难免的,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克服母语负迁移的干扰。学习语音时准确地进行汉英两种语言的对比分析,最大限度地找出两者的差异,并尽可能地遏制母语负迁移的不良影响,尽量避免出现“Chinglish”现象。同样,词汇学习要多查字典,以便能弄清单词的准确含义,特别是一个汉语词汇有多个英语单词对应时,不要望文生义,最好是通过阅读上下文去仔细体会词汇的准确意义。在语法学习中,对于与汉语完全不同的语法现象,如单复数变化,遇到第三人称单数和名词复数的问题时,老师在讲授时应当反复强调加深印象。而对于时态和语态的变化,老师也要讲清楚汉英的差异,并反复地督促学生进行练习。

(二)克服文化差异干扰,加强第二语言习得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