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环境成本控制合集12篇

时间:2023-02-16 05:37:38

企业环境成本控制

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篇1

一、企业实施环境成本控制的必要性(一)经济与环境具有不可分割且相互影响的关系。自然环境支持生产发展,在提供人类丰富资源的同时,也接受着废弃物的回归。有关专家对各种污染物来源所作了分析,认为目前自然环境所接受的污染物中有80%来自企业,并有不断增加的趋势。然而地球环境的承受能力却是有限的:一是资源的有限,尤其是提供给企业作为原材料的物资及能源等是有限的;二是接受垃圾、污染物排放,自然净化、恢复机能的有限。如果人类的生产发展超过了地球环境的承受能力,就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二)有关环境保护的国际宣言、国际标准及世界各国的法律法规相继出台,对企业的约束越来越严格。环境问题的产生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存在密切关系。据此,国际社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极大提高,企业对环境污染的各种行为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约束。随着环境保护政策、法规、标准的不断出台和严格执行,企业将逐步向“环境保护导向性”过渡,其环境行为越来越受到约束。(三)企业要达到盈利目标必须要承担环境责任。目前,消费者对绿色产品日益青睐,部分国家已禁止无环境(绿色)标志的商品进入市场,我国也已于1992年正式开始了产品环境标志认证工作,这将使对环境有害的产品终被排斥在市场之外。另外,中国人民银行还规定各级银行发放贷款时必须配合环境保护部门把好关,对环境部门未批准贷款的企业一律不予贷款。(四)环境问题使企业成本增加、环境风险增大。主要表现在:预防性法律法规大量增加,导致企业的成本增加;国家对部分会严重污染环境的原材料实施限制或禁止使用,直接对企业生产成本产生影响;企业环保责任范围将扩大,对企业的环保责任追究已不再停留在企业生产经营环节的废弃物排放,而是扩大到产品使用过程和使用后回收利用等方面。

二、企业环境成本及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内涵(一)企业环境成本的内涵。1998年2月,ISAR(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通过了《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讨论了有关环境会计的基本概念,将环境成本定义为: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采取或被要求采取的措施的成本,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比如,避免和处置废物、保持和提高空气质量、清除泄漏油料、开发更有利于环境的产品、开展环境审计和检查等方面的成本。具体可分为:环境污染补偿成本、环境治理成本、环境损失成本、环境保护维持成本、环境保护发展成本等。该定义隐含着以下两层含义:第一,企业的环境成本可能是主动发生的,也可能是被动发生的,是“被要求采取的措施成本”和“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第二,企业的环境成本包括环境负荷的弥补性成本和环境负荷的预防性成本。环境负荷的弥补性成本是指企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污染物质已经造成了环境负荷的增加,企业为改善或弥补该项环境负荷而发生的成本。环境负荷的预防性成本是指企业在将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质向外排放前进行处理所发生的成本。环境负荷的弥补性成本是被动的,预防性成本则是主动的。环境负荷的弥补性成本和预防性成本呈反方向变动关系。(二)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内涵。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是指企业运用一系列的手段和方法,对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包括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产品制造、产品销售、售后服务以及废弃物回收)中涉及生态环境的各种活动所实施的一种旨在提高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约束化管理。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关键是事先控制。对企业而言,环境成本控制行为不仅要实现经济效益目标,同时还应实现一定的社会效益目标。采用事先控制,环境对策成本的增加不仅会降低企业的环境惩罚成本,还可以提升企业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为企业积累社会资本。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是从传统成本控制发展而来,但与传统成本控制相比,又有其自身特点:(1)全面性。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基本思想是对环境成本加以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立足于企业内外部环境和企业产品或服务生命周期的全过程,对产品设计、材料加工、仓储、使用、废弃等各个环节的所有内部和外部环境费用进行会计处理,并实施分析、控制。(2)外向性。企业环境成本控制重视企业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注重对企业产品整个生命周期过程的分析和生态设计,关注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并把企业成本控制问题放在整个社会环境中加以全面考虑,而不是把眼光单纯地放在生产阶段的成本控制上,不是仅从价差、量差、效能差异和人工差异等方面降低成本。(3)竞争性。企业环境成本控制强调可持续发展战略,把成本控制的重点放在发展企业可持续性竞争优势上。企业通过环境成本核算与控制,可使企业获取诸如提高原材料利用效率、获取环保机构支持、扩大企业知名度范围、改善产品质量、降低环境风险、改善社会关系、更低成本地融资等竞争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经济中将更具竞争性。

三、企业环境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一)多数企业并未真正把环境成本控制作为应履行的社会责任之一。大多数企业目前的环境成本控制主要停留在对企业自身所产生的污染物即“三废”的控制处理上,即购进先进的处理系统,提高加工工艺流程,以确保所排放的污染物能够达到管制标准。处理模式也只是停留在事后处理上,就是在环境被破坏后才采取办法降低环境损失成本,不能预先积极地采取措施降低企业对环境的损害。(二)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方法单一。企业目前的环境成本控制缺乏最有效的控制方法,不能根据企业内部因素的不同以及外部环境的变化使用不同的控制方法,或者是协调使用多种方法,而只是采用单一的目标控制法,且目标不明确,更没有具体的指标来保证目标的实现。(三)企业环境成本控制不能贯穿产品生产的全过程。企业目前的环境成本控制只是对其生产或服务的某个阶段进行控制,一般只是对看得见污染的某个阶段或某个步骤进行控制,并没有将环境成本控制贯彻到生产的全过程。企业应在采购阶段考虑供应商环境绩效,在产品设计阶段进行生态设计,从各方面降低环境成本。(四)企业部门间存在环境成本转嫁现象。对已经发生的环境成本,一般由导致该成本发生的相应部门负责,当企业需要降低总体环境成本时,往往是由这些部门分别采取措施。在这种方式下,各部门出于传统考核机制的压力,可能会以增加其他部门的环境支出或未来的或有支出为代价,尽量优化本部门目前的环境成本信息。这使环境成本的责任仅仅是在各部门之间被重新分配,而对整个企业环境成本的降低却没有发挥作用。

四、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措施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现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从环境和自然资源角度提出的关于人类长期发展的战略和模式,它不是一般意义上所指的一个发展进程要在时间上连续运行、不被中断,而是特别强调环境和自然资源的长期承载能力对发展进程的重要性,以及发展对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性。针对目前企业在环境成本控制中所存在的问题,本文根据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要求提出以下完善企业环境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成本控制的措施。(一)自觉将环境成本控制作为应履行的社会职责。企业要有效控制环境成本,首先要将环境成本控制作为自己的职责,才有动力与压力从各个方面降低环境成本。环境成本控制既包括对显性环境成本与内部环境成本的控制,还包括对隐性环境成本与外部环境成本的控制。因此,企业必须从研发阶段、供应阶段、生产制造阶段、销售阶段、售后服务阶段进行环境成本控制,并对日常环境管理成本以及其他非正常环境成本进行控制。(二)使用超前控制模式进行环境成本控制。要对环境成本进行有效控制,企业不应停留在事后处理阶段,应建立先进的污染预防系统、清洁生产体系和污染治理工程,对环境污染问题进行全面预防与管理;不能只是在污染发生之后才花费大量的成本去降低损失。要依托于产品生命周期环境评价,致力于不断改进的产品生态设计,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环境损害成本,并使企业获得诸如提高原材料利用率、降低能源消耗、产品回收再利用、增强职工身体健康等效益,并最终实现环境效益与企业经济效益的最优。(三)协同使用多种方法控制环境成本。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不应该也不可能只通过一种控制方法来实现。应该以一种方法为主,多种方法协同使用来达到环境成本控制的目标。(四)使环境成本控制贯穿生产全过程。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企业环境成本控制能够体现永续经营的理念,因此企业应贯彻全过程的环境成本控制。具体可通过研发设计阶段的生态设计,原料选定阶段的绿色采购,生产阶段的清洁生产,销售过程中的环保包装、绿色运输,废弃物回收中的废物再利用,日常管理的时刻环保意识以及社区环保的公司绿化等来实现。(五)建立统一的环境成本控制中心。应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统一的环境成本控制中心,从全局出发考虑问题,协调企业内部各部门的关系,对环境成本作出科学的规划;对各部门的环境行为进行监督,从整体上对环境成本实施控制;避免各部门各自为政的无效行为,促使各部门在顾全大局的基础上降低本部门内部的环境成本。(六)加强企业间的相互协作。单凭一个企业的力量难以形成降低环境成本的有效解决办法,无论各个企业如何努力都难以取得显著的效果。但如果同类企业或者是具有纵向关系的企业能够联合起来,互相协作,以一个整体共同商讨环境成本控制这个问题,则效果会完全不同。因为企业间的相互协作可以发挥规模效应,使环境成本控制能够事半功倍。(七)充分发挥政府在环境保护中的主导作用。国家应该制定可持续发展政策、法规,对环境和自然资源进行标准化定价,并通过制定环境会计准则、指南、制度、标准等有关法规,使企业更加明确自身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社会责任及评价标准,明确企业环境会计披露和报告方面的责任和义务,促使企业实施环境成本控制。国家还应该通过合理征收税、费,促使企业进行环境成本控制,如征收用于维持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资源税,以及使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排污费。国家对企业环境的管制可采用教育、法律、行政管理和经济等手段,各级政府可采取相应的保障和扶持措施,鼓励企业从事环境成本控制工作,增加企业的环境经营收益和盈利能力。综上所述,环境成本控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企业必须坚持双赢的原则,既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效益,也不能为保护环境而放弃企业的发展。为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企业应加强环境成本的核算与控制,创造环境成本控制的新思路、新方法,以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篇2

一、前言

随着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环境会计这一新兴的会计学科应运而生。作为环境会计的核心,环境成本已受到国内外会计学界的高度重视,西方国家特别是日本、美国等都对环境成本概念、分类、计量和信息披露等进行了专门的研究。联合国国际会议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第15 次工作会议的《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将环境成本定义为:“企业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企业经营行为对环境的影响而发生的支出,以及企业因执行环境要求而发生的其他成本。”我国对环境会计的认识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会计界对环境成本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于环境成本的核算和控制方面。

二、环境成本控制的特征

环境成本控制是在传统成本控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在控制对象和信息披露上引入了有关环境成本的内容和信息,使成本控制的范围扩大了。与传统成本控制相比,环境成本控制有如下基本特征:

1.确认和寻找减轻传统成本控制中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会计理论和实务,使成本控制为改善环境服务。

2.将传统成本控制中涉及环境问题的成本加以反映列示,减少传统财务标准与环境标准间的冲突。

3.设计新型的成本控制系统以鼓励企业做出有利于环境改善的决策。

4.为满足内部和外部的需要,提供新的成本信息,以促使企业对环境负责。

三、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方法的发展

企业环境成本按其控制的环节可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

目前,在我国的管理实践中对于环境支出的控制大多采用事后控制法,事后控制法是指在企业在发生环境问题造成环境影响之后,对环境问题设法进行清除和弥补的行为,并将这一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费用支出列为环境成本。采用事后控制法的企业对环境污染缺乏预防意识,尽管环境控制成本可能会较低,但对产生的环境故障成本则无法控制。由于采用事后控制法不涉及到生产工艺流程,对于生产工艺流程的影响甚微,对由此产生的环境支出也起不到预防和控制的目的,在生产工艺流程既定的情况下,环境成本降低的空间不大,控制效果不太明显。因此,这种被动的环境成本控制方法显然已不适应目前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了。

事中控制法是对环境成本的发生进行过程控制。这一环节的主要是从技术经济方面来考虑产品成本问题,跟踪产品的生产过程,监督和控制环境成本的发生,记录、整理和分析成本数据资料,并以此作为成本控制和成本考核的依据。事中控制法是保证各责任中心进行有效成本控制的必要条件,也是企业各个层次目标实现的保障。

事前控制法是指综合考虑整个生产工艺流程,把未来可能的环境支出进行分配并进入产品成本预算系统,提出各项可行的生产方案,然后,对各项可能的方案进行价值评估,从未来现金流出的比较中筛选出成本费用最少的方案予以实施,以达到控制环境成本的目的。事前控制法的实质就是协调处理环境控制成本和环境故障成本,以达到环境相关总成本最低的目的。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选择可行的生产方案时不能只考虑眼前的现金流出最少,而应该把企业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以及履行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结合起来综合考虑。企业可以通过事前规划从诸多方案中选择以生产过程无污染为目标的生产方案,即绿色生产方案,并建立相应的支出收益预算。采用绿色生产流程的前期投入较大,但是随着各类环保设备和设施的正常运转就可以将企业的环境故障成本逐渐降低到一个极低的水平甚至为零,而且以后企业也无须追加太多环境控制支出,这样就可以使企业的环境总成本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上,并且使企业自觉履行环保责任的程度达到最大。事前控制法从根本上改变了环境成本的发生方式,是一种积极主动的环境成本控制方式。

四、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方法

西方国家目前在环境成本控制中采取的方法有很多,但运用最为广泛的主要有如下两种。

1.作业成本法。作业成本法(ABC)又被称为作业成本计算法,是以作业为核算对象,通过成本动因来确认和计算作业量,进而以作业量为基础分配间接费用的成本计算和控制方法。这一方法运用的原理是:产品耗用作业,作业耗用资源并导致成本的发生。并通过对作业成本的确认和计量,提供一种动态的成本信息。一般情况下作业成本法的运作可以分为两步:第一步确认耗用企业资源的所有作业,然后把资源费用追溯到对应作业中;第二步为每一种作业提供一个成本驱动比例,将所有作业成本追溯到产品中。所以对环境成本而言,其发生就可以通过作业这个桥梁实现最终分配给具体产品的目的。采用作业成本法进行企业的环境成本控制具有两个方面的优势:(1)提高了环境成本信息的可靠性。作业成本法建立在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的基础上,对环境成本进行作业层次上的分析,并选择多样化的作业动因进行环境成本的分配,从而提高了环境成本的对象化水平和环境成本核算信息的准确性。(2)满足环境成本信息的相关性要求。作业成本法在作业层次上对环境成本进行了动因分析,保证环境成本分配准确地追溯到各个产品,揭示了环境成本发生的原因,有利于企业管理部门加强环境成本控制,挖掘成本降低的潜力及准确计算产品的盈利能力。

如火力发电厂,对外部环境产生影响的作业主要有除灰、废水处理和厂区绿化美化三部分。除灰作业主要是由于企业的燃煤而发生的,所以可以选择燃煤的数量作为其成本动因,同时废水处理和厂区绿化美化这两项作业可以选择废水处理数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量来分别作为其成本动因,构成各项作业的成本库。企业要将各个作业成本库中已经发生的费用分配到具体的产品中去,这种分配的实现可以通过先确定每个作业成本库的动因分配率,然后再分别计算每种产品应当分配到的成本。

2.生命周期法。生命周期成本法(LCC)的概念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是一种针对产品生命周期的会计核算和控制方法。采用生命周期法对企业的环境成本进行控制是对作业成本法的补充和深化,对环境成本的作业成本分析不再局限于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环境成本,而且包括了产品开发、销售直至淘汰整个生命周期过程的环境成本。使得产品成本项目更为完整,从而满足企业管理对产品成本核算的需要。

采用这种方法,环境成本可以分为以下三类:(1)普通生产经营成本。指在生产过程中与生产直接有关的环境成本,如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能源成本、厂房设备成本等,以及为保护环境而发生的生产工艺支出、建造环保设施支出等。(2)受规章约束的成本。指由于遵循国家环境法规而发生的支出,如排污费、监测监控污染的成本等。(3)潜在成本(或有负债)。指已对环境造成污染或损害,而法律规定在将来发生的支出。

企业可以根据产品的生命周期,在产品形成的各个阶段分别核算上述三类成本。对于第一类成本通常可以直接从账簿中取得实际反映的数据,对第二类成本则可以根据成本动因进行归集分配,而第三类成本需要采用特定的方法进行预测,如防护费用法、恢复费用法、替代品平价法等。

采用生命周期法控制环境成本的优势在于它把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中的成本都考虑在内,包括了产品设计阶段污染预防以及产品售后阶段产品回收可能发生的环境成本,把分散或隐藏在传统会计系统中的环境成本数据进行了汇总,以此计算产品的盈利能力。生命周期成本法克服了传统成本制度下企业仅考虑产品生产过程中发生环境成本的缺点,补充计算了潜在成本,使得产品成本信息更为准确完整,环境成本信息更具有可靠性。

五、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机制保障

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综合性工作,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和需求,应从多方面入手,建立可靠的保障机制,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1.建立健全环境法律法规体系,是推行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基础。通过制定环境会计准则、指南、标准等有关法规,使企业更加明确自身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社会责任及其评价标准,明确企业环境会计披露和报告方面的责任和义务,促使企业实施企业环境成本控制和按理。

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篇3

一、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必要性

(一)作为自然环境支持系统,在提供给人类丰富资源的同时,也接受着废弃物的回归。然而,地球的环境存在两个有限性:一是资源的有限性,尤其是提供给企业作为原材料的物资及能源等的有限性;二是接受垃圾、污染物排放,自然净化、恢复机能的有限性。如果人类超过了地球环境的承受能力,就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从现实情况看,这方面的问题已经存在,主要表现在地球资源退化、空气和水污染、矿产森林资源大幅减少、全球温室效应发生、公害问题不断等。据统计,我国每年由于环境污染而造成的损失高达2000多亿元。

(二)从企业自身的盈利目标来看,企业有必要承担环境责任。目前消费者对绿色产品日益青睐,有些国家已禁止无环境(绿色)标志的商品进入市场,我国也于1992年正式开始了产品环境标志认证工作;这将使对环境有害的产品终将被排斥在市场之外。我国的筹资机制也开始注重环境形象,中国人民银行已经规定各级银行发放贷款时必须配合环境保护部门把好关,对环境部门未批准的项目一律不予贷款。

(三)环境问题使企业成本增加,环境风险增大。主要表现在:(1)预防性法律法规大量增加,导致企业的成本增加;(2)对一些严重污染环境的原材料实施限制使用和禁止使用,直接对企业生产成本产生影响;(3)国家对企业环保责任的范围将做出扩大性规定,对企业的环保责任追究已不再停留在企业生产经营环节的废弃物排放,而是扩大到产品使用过程的环保污染(如汽车尾气的排放)和使用后回收利用等方面。

最近,著名环境专家曲格平教授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在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时,应扣除自然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损失。如果实行这种统计,会使广大民众特别是各级政府领导大吃一惊,他们会看到,很高的国内生产总值因扣除自然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损失而大大减少。这就会促使人们抛弃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走经济、社会和环境共同协调发展之路。

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经济增长是加法,自然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是减法,如果只算加法,不算减法,最后的统计结果当然既不全面,也不真实。因此,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必须学会算“环境账”。

同样,在物流企业的管理中我们也应该引入这样的观点:在计算该企业的总成本时,应加上自然资源消耗和由其造成的环境污染损失以及处理环境污染的费用。这样,会促使企业抛弃传统的发展模式,走经济、社会和环境共同协调发展之路。因为物流虽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物流企业的发展同时也给城市环境带来负面的影响。为此,21世纪对物流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即绿色物流,也就是说我们要做好物流企业的环境成本控制和管理,进行环境成本分析和管理,严格地控制成本,做到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和利润,并且要始终贯彻节约原则,将资源的浪费减少到最低限度,做到环境和效益两不误。

二、物流企业中的环境问题

根据物流企业的特点,物流企业中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污染物引起的物流设备的价值减损;商品在保管过程中,有毒化学物品或含有放射性物质的物品对周围环境所造成的损害;在货物运输过程中,运输工具产生的废弃物对环境的损害;商品在包装过程中所产生的包装污染,如包装过程中产生的不可燃废弃物等。

三、作业成本法:一种适应物流总成本过程控制的模式

(一)作业成本法(简称ABC)。它是以作业为中心,通过对作业成本的确认和计量对所有作业活动进行追踪动态反映,为尽可能消除“不增值作业”,改进“可增值作业”,及时提供有用信息,促使损失、浪费减少到最低限度,提高决策、计划、控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促进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的一种成本计算法。“作业成本法通过细化间接费用分配标准,提供了比传统标准更为准确的成本信息”。从作业成本法的适用范围看,主要包括符合以下两个条件的企业:制造费用在产品总成本中的比例较高;个性化生产要求较强。

(二)以作业为基础控制物流总成本。齐全的物流功能使物流成本涉及的对象多且散,较难用统一的标准来划分和计算物流成本的范围。通过不断的实践,我们发现尽管物流链上的功能是相对独立地运作,但每一功能是依靠一项项作业来完成它的服务,功能作业各自独立或交叉连接实现了物流一条龙的服务。因此,将所有与完成物流功能有关的成本都按物流功能归类,建立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控制模型――“作业成本控制法”,不失为物流总成本控制的“实用、简洁、有效”的方式。

四、作业成本控制模式架构:全过程控制

建立了各项作业成本控制模型后,就是如何利用模型实施总成本的全过程控制。

(一)事前计划(事前控制)。以预算管理为龙头作起点,按物流功能划分成本责任中心,将成本控制指标逐项分解到作业模型中,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将所有功能的每项作业成本都纳入预算管理轨道;全员参与,使每项成本指标均有账可查、有人控制。

(二)事中控制。有了物流总成本控制的前端准备,就可在物流各项作业运作开始后进行物流成本分类别、分阶段、分环节,进行过程的监控。控制的纽带是合同,对合同执行情况实行跟踪:检查各责任中心成本预算和现金流量计划是否准确;成本支付的时间节点、数量是否合理。同时,建立成本定期分析制度,对实际发生的物流作业成本逐项与年度预算进行比较;进行同一作业内容、不同作业之间的比较,进行成本动因分析。

(三)事后评价(事后控制)。以作业成本为对象的监控系统,通过对每一单业务的成本监控,可分析物流业务运作过程支出各项费用总额占物流业务收入总额的百分比(成本收入比分析);分析每项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成本结构比重分析),从而加强重要成本的控制,提高盈利能力。

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篇4

环境成本控制是指企业通过对环境成本核算提供的环境成本信息的基本分析,采用一定的方法,对环境成本形成过程中所有因素进行控制,以达到环境法规的要求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进而实现环境效益与企业经济...环境成本控制是指企业通过对环境成本核算提供的环境成本信息的基本分析,采用一定的方法,对环境成本形成过程中所有因素进行控制,以达到环境法规的要求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进而实现环境效益与企业经济效益最优的双重目的。长期以来,有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为了追逐个别的“超额利润”,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在生产经营中一直进行“先污染,后治理”(或不治理)与“实污染,虚治理”的恶性循环。在这种情况下,无论企业还是社会,其成本均处于失控状态,个别企业所产生的盈利,通常都以社会亏损为代价,其间隐藏着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受损这一对抗性关系。目前我国企业会计核算中的成本概念是传统会计所依赖的成本观念,属于狭义的成本概念,不包括环境成本,对企业耗损的资源和环境支出没有考虑在内,企业对环境支出的计量也很简单,如绿化费、环境污染罚款等项目在实际发生时直接计入期间费用或营业外支出,或在金额较大时作为待摊费用处理,这种做法存在较大缺陷。一是没有考虑环境成本的隐蔽性,直接影响了企业财务成果的真实披露。二是缺乏规范的成本确认和计量方法,导致成本的可比性差。三是模糊了成本发生的动因,不利于企业挖掘潜力,降低成本。四是环境保护意识差,企业很少主动考虑环境成本,大多企业在受到处罚时,才不得不控制环境成本。五是短期利益行为的驱使影响了环境成本的控制。环境成本控制理论的核心问题为构建环境成本控制模式,环境成本控制模式是指企业为了对环境成本形成过程中所有因素进行控制,而采取的一整套程序和方法,包括现实控制模式和超前控制模式组成的二层控制体系。如图1所示。图1环境成本两层次控制模型现实控制模式依据环境成本核算所提供的信息以及制定的目标环境成本,通过对环境成本的差异及构成分析,发现问题所在,然后采取污染治理措施,确保目标成本的实现,由于这时环境成本已经发生,只能相对消极地降低副作用,消除不必要的环境影响,以达到“降低负效果”的目的。而超前控制模式是通过产品寿命周期过程的绿色设计,减低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不良影响,也就是环境成本还未发生,就将其减少或消除掉,其重心偏向于产品寿命周期的整个过程的再设计,以达到“创造正效果”的目的。同时,超前控制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依托于产品寿命周期环境评价,关注企业流程再造、产品重新设计等方面的机会,致力于不断改进的产品寿命周期设计、绿色ERP系统以及绿色供应链管理,以最大的限度,有效地降低环境损害成本,在对环境负责的同时也追求盈利能力。因此,超前控制是主动型的环境成本控制模式,它关注企业环保形象的提升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环境成本超前控制模式具体包括产品寿命周期设计模式、绿色ERP系统设计模式、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

一、产品寿命周期设计模式通常,企业只专注于设计与制造产品,并将生产的产品投向市场,而产品使用是用户的事,废弃淘汰后的处理或回收则是社会的事,生产厂家、用户和社会三者之问没有太多的联系,产品使用期间对人体健康造成的伤害及在生命周期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由社会承担,不会追溯到生产厂家,这种状况已经不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只有生产厂家、用户和社会三者共同关心并参与产品的设计开发,也进行产品的全生命周期设计,才能克服传统设计存在的不足。作为环境成本超前控制模式之一的产品寿命周期设计将绿色经营的理念带给企业,考虑到产品设计的各个阶段对环境的影响,包括设计、研制、生产、供货、使用、直到废弃后拆卸回收或处理处置,以有效控制环境成本,它将预防污染、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经济可行等因素考虑到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同时,它强调将成本效益分析运用到产品设计方案的经济评价中,以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优。产品寿命周期设计模式由以下五方面主要内容组成:(1)绿色材料设计。原材料处于生命周期的源头,选择绿色材料是降低环境成本的关键因素之一。绿色材料应符合能够自然分解、不加任何涂镀、加工中污染最小、报废后污染最小等条件。(2)绿色工艺设计。绿色工艺是实现绿色产品生产制造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一种既能提高经济效益、又能减少环境影响的工艺技术,它以传统工艺技术为基础,结合材料科学、表面技术、控制技术等高新的先进制造工艺技术。目前,我国企业中绿色工艺技术的应用率很低,主要原因是一方面缺乏可行的绿色工艺技术,另一方面是企业对绿色工艺技术的认识不足。因此,为了促进绿色工艺技术的创新、实施和扩散,最大限度地减少工艺环节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必须采取相应的方法与途径。(3)绿色包装设计。包装工业的环境污染主要表现在包装及其制品的生产、储存、消费、使用的各个过程,以及在消费后对人体和环境的污染,其中最主要、危害最普遍的就是包装废弃物的污染。我国的固体废弃物年产量为6亿多吨,其中60%难以处理,而这些废弃物中,包装废弃物约占总量的1/3。大量的包装废弃物,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绿色包装成为环保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绿色包装设计中可以采用绿色包装材料研发、回收利用技术开发、包装结构技术研发、包装废物回收处理等技术。(4)产品回收设计。产品回收设计是进行产品设计时,充分考虑产品零部件及材料回收的可能性、回收价值的大小、回收处理方法、回收处理结构工艺等与回收有关的一系列问题,以达到零部件及材料资源和能源的充分有效利用,是环境污染最小的一种设计思想和方法。如何有效地回收利用废弃物,减少资源能源的过度消耗,已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和企业的关注。例如,美国柯达公司目前销售最好的和赢利最大的照相机就是一种名为“相迷救星”的绿色照相机,这一款式的照相机的机芯和电子部分的回收并循环使用的次数多达10次。日本三浦株式会社设计生产的雷达、航空产品,其部分零部件采用稀有金属制作,原料需从国外进口,价格相当昂贵,而这些零件又不易磨损,当整机淘汰后,这些零件仍具有完整的使用价值。过去公司对这些零部件的淘汰意味着使用价值的废弃,而现在公司在设计这些零件时,注意到它们的通用性,产品报废后,由公司回收零部件。(5)产品使用设计。产品在使用过程中会消耗资源并给环境带来负担,因此,在产品设计阶段就应对产品使用造成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尽量减少产品在使用中的能源消耗。为了让产品易回收,降低其对环境的影响,有更大的利用价值,企业在产品的设计中应尽量进行原材料使用的设计、能源和水的使用设计以及可拆卸设计等。

二、绿色ERP系统设计模式企业信息化管理在我国的推广与应用已经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历程,ERP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思想对管理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所衍生的许多产品和工具已经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可。企业将环境成本引入ERP系统,进行ERP系统的绿色设计,是利用ERP的强大的预测、计划、核算、控制、分析等功能,根据生产中每一活动产生的环境成本核算,对环境成本进行有效控制,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绿色ERP系统设计是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有效模式,它包括财务模块、生产控制模块、物料管理模块和销售模块等的绿色设计过程。

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篇5

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为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路径,但是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的矛盾也日愈凸显。在牺牲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并不是长久之计,也不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还会导致恶性循环而影响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一、循环经济视角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意义

循环经济是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基础原则的经济发展新型模式,是对传统生产与发展模式的深刻反思,也是我国走可持续发展路线的要求,是一种强调循环利用、节约资源的生态经济模式。循环经济模式转变了“末端治理”思想,注重经济同生态环境的相互协调发展,缓解两者之间的矛盾。企业的环境成本控制指的是依照相关规定和一定方法对各阶段的经营生产的环境成本展开控制,实现企业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多方共赢。在循环经济视角下,企业实施环境成本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促进企业积极开发利用清洁、再生能源,积极研发生态产品,促进废物的循环利用,不仅可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效率与增强竞争力,而且还可缓解环境负担,减少污染。

二、企业环境成本控制存在问题

1.环境成本控制意识欠缺。大部分企业在经营生产过程中依然遵循着末端治理的思想,忽视生态的平衡发展,一味地追求经济方面的利益,追求短期的效益,缺乏环境保护和环境成本控制意识。因此大部分企业不会积极主动地改进生产模式,研究控制环境成本的有效措施以减轻环境的负担,甚至变本加厉地破坏、牺牲环境而谋取短期内更大的利益,最终使环境成本落到社会公众与政府身上。甚至部分企业员工在“企业买单”思想影响下,日常工作中普遍存在明显的浪费行为,比如采购环节不顾成本、不顾实际需求,在生产阶段因为没有合理计算而大量地浪费生产原料、一些可循环利用的原料当成一次性原料使用等,极大地浪费资源。

2.环境成本控制体制不全。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我国工业发展走了先污染,再治理的经济发展路线,因此随着工业的发展,环境保护难度也不断地加大。与此同时,相关政府部门仍然没有足够重视企业环境保护方面的监管,环境污染监管方面的相关体制不健全,已有的管理制度也未能真正落实,监管工作较为松懈。而企业自身也没有完善的环境成本控制制度,例如在环境收支成本的核算方面,并未单独核算入账,而是在其他营业、管理方面的成本费用中反映出来,比如部分企业会将绿化、排污等相关的环境成本费用隐藏在营业支出、管理等账目中,违反环境法规后的罚款款项或者停业整顿等也算入营业支出账目中,从而不能全面、真实披露企业信息。

3.环境成本控制力度不足。大部分企业出于相关法规条例的压力而实施环境成本控制,但是也只是对企业内部的环境成本展开控制,而没有考虑外部的环境成本,环境成本的控制力度不足。环境成本分有内部与外部两个部分,均是以环境成本发生的范围、空间和企业理应承担的部分作为标准。内部环境成本指的是企业内部经营生产环节产生的环境成本,而外部则是指企业的生产经营对外部的环境的影响产生的成本。

4.环境成本控制方法落伍。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均是单纯的按照政府环保法规进行企业环境成本方面的管理,不仅管理比较滞后,而且缺乏有效性,环境成本控制方法较为落伍。例如当前大部分企业环境成本控制中采用的产品生命周期法、完全成本法以及作业完成法等只是单纯地将企业财务成本控制手段套用在环境成本控制中,不仅适用性、有效性还有待提高,而且方法比较落伍缺乏创新。除此之外,大部分企业均是在出现问题之后在相关法规要求之下被动采取的环境成本控制措施,在增加企业投入成本的同时也影响控制成效。

三、循环经济视角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措施

1.提高环保意识。政府部门应加强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力度,同时企业管理者应转变思想,意识到末端治理生产模式的危害,正确认识环境成本控制的必要性、重要意义,明确控制目标,在此基础上主动地对企业的经营生产环节加以改进,严格环境成本控制。企业管理者必须意识到牺牲环境、短期暴利不可能保障企业的长远发展,还会给生态环境、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因此企业应该提高环保意识,积极主动地结合企业发展特点、涉及的领域和生态环境现状等研究有效的环境成本控制策略,最大限度地减小企业经营生产对环境的影响。主动关注并重视环境问题,坚持企业效益同社会以及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积极地开发绿色、生态、环保的产业与产品,在尊重、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在企业管理者的带领下强化企业员工环保知识教育,树立全员的环保观念,在经营生产各环节约束自己,从各环节、细节上有效地控制环境污染。

2.健全相关体系。从政府角度,政府应该加大对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监管力度,除了从企业披露信息入手了解企业的环境成本控制之外,还应对企业环境相关法规执行情况、环境治理以及污染影响情况展开全面地调查了解,完善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从企业角度,企业应进一步完善原有的环境成本控制制度,加强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程控制,而不是单纯事后管理;健全环境成本的核算机制,真实、全面地披露企业环境成本有关信息,从而有效地争取政府部门有关政策优惠、环境补贴方面的扶持。

3.加大控制力度。从时间角度,企业应该加强事前、事中和事后各环节的环境成本管理,而不是仅仅强调事后的管理,避免环境成本控制的滞后,事前应该严格产品设计工艺的审核分析,合理规划生产,坚持生态环保理念;事中应强调清洁生产,加强生产监控,在提高效率的同时节约资源;事后应加强废弃物的处理,强化控制,尽可能回收、再利用,减少资源浪费,减轻环境压力。从范围角度,应兼顾内部环境管理和外部环境管理,提高排污的达标率,规划好排污渠道,并对相应的排污范围内的环境负责,加大环境成本控制力度。

4.改进控制方法。企业应结合自身产业特点、发展状况积极改进环境成本的控制方法,而不是生搬硬套财务成本控制策略。例如在产品研发设计阶段应从原料选取、生产能源、生设备、工艺流程等方面降低环境成本;在生产环节应注重“工业三废”的科学、合理处理,例如废水二次利用、废品分类清理或再利用、以废治废等,尤其是生产排污环节应合理设计排污方案、规划治理区域,积极改进污水、废气等处理工艺,确保排污达到环境成本控制的相关指标标准,包括噪声损害率、工业废气废水排放达标率、废气利用率、清洁能源利用率、再生能源利用率和噪声源排放量等。对于经营销售阶段应从产品包装、推销、运输等方面入手,如避免过度包装造成资源浪费、推销手段注重环保、运输环保注重低碳、产品报销注重回收宣传和处理等。总之,企业应该注重各个环节以及细节方面的环保,从而最大限度减小对环境的伤害。

四、结语

总之,环境成本控制不仅仅关系到企业的经营生产成本和利益,更关系到生态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应该转变思想,增强责任感,提高环保意识,担负相应的社会责任,从循环经济视角去分析企业当前的经营生产模式存在的不足和对环境的影响,进而主动采取有效地环境保护、环境成本控制措施。企业应完善已有的环境成本控制制度,强化经营生产全程的环境管理,兼顾内部和外部的环境管理,加大控制力度,注重各阶段和细节的环境管理,积极改进环境成本的控制方法,促进企业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平衡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作者:尹冬林 单位:河南豫光金铅股份有限公司财务部

参考文献:

[1]王普查,董阳,宿晓.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研究[J].生态经济,2013(09):116-120.

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篇6

一、引言

自2013年以来,我国中东部地区先后遭遇多次大范围持续的雾霾天气。霾是排放到空气中的尘粒、烟粒或盐粒等气溶胶的集合体,是大气污染所致。因此,我们必须意识到雾霾不仅仅是纯粹的自然现象,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雾霾体现的更是环境问题。2014年10月根据国家环保部公布的城市空气质量指数(AQI):太原市、鞍山市、沈阳市、长春市、吉林市的空气质量达到重度污染;此外,25.5%(41座城市)城市的空气质量处于中轻度污染,这些城市的地理位置也证实了雾霾代表的是环境问题。

追本溯源,应对雾霾的根本办法是治理环境,而我国治理环境的关键在于企业的经济活动。企业是自然资源的主要消耗者,也是环境污染的主要制造者,企业要想走可持续道路,就要加强企业环境成本控制。

二、企业环境成本定义与环境成本控制的内涵

(1)环境成本。“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采取和被要求采取措施的成本以及因为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如此定义环境成本。由环境成本的定义来看,企业环境成本实际上是一种机会成本,它包含两层含义:企业环境成本是被动(外界强制)或主动(内因推动)发生的;环境成本控制的主体是企业。

(2)企业环境成本控制。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是指企业在进行经济活动的同时,通过科学的管理与控制手段和方法,对在环境成本形成过程中的因素,进行有效的控制,合乎环境法规的要求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以实现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实现企业的长期发展。企业环境成本控制贯穿于从产品设计到废弃物处置的生产全过程,将环境成本降到最低。

三、我国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现状

笔者针对企业环境观念、企业内部对环境成本的认识、企业进行环境成本控制的原因及方法等内容设计了调查问卷,在我国工业企业发达的城市采用了电话联系、信函、自填式等调查方式,对该企业进行环境项目核算的工作人员或者财务人员进行访问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1)企业环境观念淡薄。 我国多数企业对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1)认证不甚了解,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尚处于普及阶段,但较之往年,企业环保意识正在逐渐强化。

(2)环境成本核算体系未建立或不健全。因缺乏环境成本会计的专业知识,只有极少的企业设置了专门的环境成本会计核算部门,并且这些环境成本部门的核算制度与方法,计量与披露都未明确提出和划分。

(3)强制性与必要性使企业开始重视环境成本。企业面临政府陆续出台相关环境保护法规以及环境污染造成一系列环境问题的双重考验,为了减少处罚成本和其他不必要的成本,必须加强企业环境成本控制。

(4)企业进行“治标不治本”的环境成本控制。我国大多数企业按照“先发展,后治理”的经济活动模式,只是确保企业自身所排放的污染物达到管理标准,即对企业“三废”的控制处理,并未进行预防性环境成本控制。

(5)单一的环境成本控制目标法。我国企业目前的环境成本控制缺乏最有效的控制方法,一味采取单一的环境成本控制目标法;此外,我国企业只是对看得见的污染的某个环节进行控制,并没有将环境成本控制贯彻到生产的全过程。

四、日本企业环境成本控制体系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在短期内从一个公害岛国上升为治理环境污染问题的典范,并长期维持着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局面,如今,多数日本企业已经获得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1)认证。究其原因,是因为日本构建了比较完善的企业环境成本控制体系:

(1)环境成本责任划分与归集。日本半数以上企业都设置了环保专门机构,实行环境成本部门化,建立环境成本控制责任中心,通过对环境成本的归集和划分,层层分解,明确各部门环境成本控制的责任。

(2)环境成本控制目标。与传统成本会计相似,环境成本会计也有其对应的目标。日本企业定期制定环境成本控制目标和各项目标的目标数据,并且对已达成目标情况进行专门的评估。

(3)环境成本全过程控制。从日本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目标的发展趋势来看,日本大多数企业愈来愈多地由关注企业上、下游成本转向注重产品生命周期,包括生态设计、绿色采购、清洁生产、绿色销售和废弃物回收。

(4)环境成本效益配比管理。日本企业不仅重视环境成本控制,也注重对企业环境成本控制实施进行绩效评价,通过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环境负荷的综合评价指数,更有效地完成环境成本控制。此外,日本企业结合环境成本会计核算内容的实际,采取货币计量和实物计量两种方法(对环境保护的经济效益采取货币计量,对环境保护效果采取实物计量)。

五、我国完善环境成本控制的对策

通过对我国企业的问卷调查、国外企业的文献参考分析得到启迪,并以此为基础,在低碳经济观念的引导下,探讨我国企业有效控制环境成本的方法,以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生产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最优化,形成企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1)鼓励企业推行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环保作为一个企业实现社会价值必备的素质,只有将环境观念贯彻企业,增强企业工作人员的环保意识,企业才能自觉地把环境成本控制作为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

(2)构建全过程环境成本控制体系,设置环境成本控制责任中心。企业必须从研发阶段、供应阶段、生产阶段、销售阶段、售后服务阶段进行全过程的环境成本控制,建立污染预防系统,规划好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事前控制;建立部门化的环境成本控制中心,协调企业内部各部门的关系,对各部门的环境行为进行有效监督,从整体上控制环境成本。

(3)结合企业实际,采取不同的计量方法。对企业环境成本核算内容分门别类,采取货币计量和实物计量两种方法。对能够准确计算的有形现实支出和投资采取货币计量,对无法估计或难以估计的丧失的无形的资产(企业环境形象和环境收益)采取实物计量。

(4)加强理论研究,实现企业环境成本会计的核算和信息的披露。在我国,环境会计起步较晚,国内外会计学界也没有公认的环境会计准则对环境成本的定义、内容和分类提供统一的标准,环境成本核算和信息披露难度很大,这有待会计学者们加强环境会计的理论研究。

(5)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法规税收。与传统会计相似,环境会计同样需要企业外部的监督。对于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监督更有赖于我国政府,因此,我国政府需要继续改革完善相关环境保护法规法令、税收政策,以此引导企业加强环境成本控制。

参考文献:

[1]曲明辉.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研究[J].新经济,2014,(07).

[2]殷新华,袁晓玲.我国企业环境成本管理分析――来自日本环境成本管理的启示[J].现代商贸工业,2012,(13).

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篇7

1987年4月,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宣言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概念。我国政府在1994年发表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提出:要有效利用经济手段和市场机制,将环境成本纳入各项经济分析和决策过程,改变过去无偿使用环境并将环境成本转嫁给社会的做法。具体来讲,可持续发展是指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也就是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使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由此可见,对企业进行环境成本控制,建立行之有效的环境成本控制体系对于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增强企业竞争力,提升企业形象 如果企业将环境成本控制作为正常的活动实施,特别是进行事前控制,那么企业就能够有效降低环境成本方面的支出,这在企业环境成本支出普遍增加的情况下更是如此。企业在环境成本控制方面的努力不仅可以降低环境成本方面的支出,而且给社会公众一种承担社会责任的良好社会形象,进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二)有利于企业降低环境风险 随着社会各方面对于环境问题的高度关注,环境风险成为企业风险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合理的环境成本管理与控制,可以真实、充分地反映企业履行环境责任、预防和治理自身所产生环境污染的资源投入情况与绩效信息,从而保证企业不受或者少受来自环境风险的威胁,从而降低企业的环境风险。

二、环境成本与环境成本控制

对于环境成本及环境成本的控制,目前已有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探讨。

(一)环境成本定义及构成 1998年通过的《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中将环境成本定义为“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采取和被要求采取措施的成本以及因为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这也是目前最具权威且被普遍认可的环境成本的定义。

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第一,企业是环境成本控制的主体。环境成本是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成本的影响而发生的一系列成本,也就是说,企业的各种经营活动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企业应当对环境成本进行一定的控制和管理,因而环境成本的控制主体应该是企业。第二,企业作为环境成本控制的主体,其控制行为有可能是被动的也可能是主动的,这主要取决于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和环境道德意识。如环保部门对企业排放的污水污染物的罚款就属于被动型的,而企业通过改进生产工艺降低原材料的消耗及污染物的排放而发生的成本则是主动成本。关于环境成本的构成,具体可以分为事前环境保全预防成本、事中环境成本、事后环境成本和环境检测成本。

(二)环境成本控制 环境成本控制就是指企业通过对由环境成本核算提供的环境成本信息的分析,采用一定的方法,对形成环境成本的所有因素进行控制,以达到环境法规的要求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进而实现社会环境效益与企业经济效益最优的双重目的。与传统的成本控制相比,环境成本控制有全面性、外向性和竞争性的特点。企业对环境成本的控制关键在于事前控制,采用事前控制,环境事先控制成本的增加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的环境惩罚成本,还可以树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良好形象,为企业积累社会资本。对企业而言,环境成本控制行为不仅要实现经济效益目标同时还应实现一定的社会效益目标。

三、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路径分析

目前学术界比较认可的四种成本控制路径分别为政府主导型、企业主导型、全民主导型和企业为主政府为辅型。

(一)政府主导型环境成本控制模式 政府主导型的环境成本控制主要是由政府承担环境成本控制的任务并由其进行环境成本控制。政府在进行环境成本控制时会发生诸如相关政策制定成本、相应的污染治理成本、协调成本以及损失赔偿成本等。而政府主导型的成本控制模式就是由政府对发生的一系列成本进行控制,使其总和达到最低。

政府为主导的环境成本控制模式要求政府在环境保护中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通过各种可行的途径控制环境成本。这种控制模式也正是适合我国经济发展具体情况的环境成本控制模式。一方面,我国发展市场经济以宏观调控为主,那么政府主导型环境成本正好与之相契合,同样都是政府发挥主导型的作用,有利于企业在政府的指引下能够坚定不移的对环境成本进行有效控制。政府可以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规、对环境和自然资源进行标准化定价并制定更为严格和有效的环境会计准则来保证企业实施环境成本控制。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国企业发展势头尽管越来越猛,但在承担环境责任这方面与欧美国家的企业相比却相差甚远。我国大部分企业的环境保护意识比较薄弱,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时根本不考虑或是很少考虑其环境影响,纵使政府对其环境损害行为给予了惩罚,企业在缴纳罚款后还是一副无所谓的态度,在短期内获得利益成为企业行动的指南。在这种情况下,迫切需要政府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制定更为严厉的法规、规章,迫使企业在进行经营决策时不得不把环境成本考虑在内。

(二)企业主导型环境成本控制模式 企业主导型环境成本控制模式则是从企业角度出发,运用一系列的手段和方法对生产经营的全过程涉及有关生态环境的各种活动所实施的一种旨在提高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约束化管理。

企业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实现环境成本全程控制、建立专项环境成本控制系统。将事前预防、事中监控与事后处理结合起来,对环境成本进行全程跟踪控制,从而有效降低企业环境控制与治理成本,提高企业的生态效率与获益能力,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同时应建立专项环境成本控制系统,对治理恢复环境污染而导致的支出进行归集,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环境控制管理成本,并大大简化工作量,提高企业的效率。二是采取多种方法控制环境成本。现实市场法、替代市场法、假想市场法是外部环境成本的计量方法。完全成本会计法、寿命周期成本法、事前规划法、环境质量成本法是不区分内外部环境成本的方法。三是强化环境成本控制观念,实行环境控制责任制。即在企业范围内大力推行环境成本控制观念,使企业员工广泛地参与到环境成本控制活动中来,并认识到企业环境成本控制与本企业是息息相关的,必要时可以将环境成本控制观念作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在企业范围内推广。实行环境控制责任制,有助于把具体的环境责任落实到相应的部门或个人,更便于找出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漏洞和不足,从而对现有情况进行改进。

(三)全民主导型环境成本控制模式 全民主导型环境成本控制就是大力倡导全民保护环境,强化环保意识,从消费源头上减少环境污染,使环境成本得到有效的控制。社会是由消费者个体构成的,假设每个个体都把环境成本控制到最低,那么全社会的环境成本就能达到最低水平。全民主导型模式就是在该前提下提出的。人类每天都要消费各种各样的产品,这一过程中,消费者没有直接为此污染付出代价,即没有发生实际的成本支出,但这些污染行为间接地影响到全社会的环境问题。如果单个消费者继续肆意污染环境,社会总体上仍会面临着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则环境成本会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

采取这种模式要想得到理想的效果就必须在全民中间贯彻“绿色消费”的观念,提高全体公民的环保意识,从消费源头上减少环境污染,从而使环境成本得到有效的控制。这种模式的理论比较理想,要全民深入“绿色消费”的观念有一定的困难,而且从思想转化为行动、从实施到见效的时间比较长,另外其环境成本的量化也是一个问题。

(四)企业为主政府为辅型环境成本控制模式 企业为主政府为辅的环境成本控制模式是企业主导型模式和政府主导型模式的综合。政府部门限制企业对环境的破坏。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排放的废气废水,还有放射性物质都是最主要的环境污染源,主要污染源得不到控制,环境污染就得不到控制。因此,必须以企业为切入点,减少企业的污染。当然政府也要发挥相应的作用,如支持一些治理污染技术性要求较强的项目,大力鼓励企业使用环保设备,奖励环保效果显著的企业。

这种环境成本控制模式要求企业在环境成本控制方面有较强的主动性。企业可以主动承担环境保护责任,能够认识到环境状况好坏与本企业持续性发展的关系,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根据本企业的情况制定切合实际的环境成本控制体系。

四、结论

通过对上述基于可持续发展下的环境成本控制方法的分析可以看到,上述四种控制路径都是有其存在价值的,企业要进行环境成本控制可以综合利用各种方法,使环境成本控制的效果最大化。在这四种控制路径中,以企业为主政府为辅型的路径是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成本控制的主导方法。在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企业是环境成本控制的主体,因而必然在环境成本控制中发挥主导作用,但我国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没有较高的意识,所以政府必须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进行监管,通过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来规范企业行为,即政府主导型和企业主导型路径的融合。而全民主导型这一路径,可以说它是贯穿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全过程的,在全民中大力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人人提升环保意识,又因为个体构成了社会中的组织机构、企业,因而提升全民的思想意识有利于配合企业环境成本的控制。基于上述思路,以企业为主政府为辅型的环境成本控制路径具体如图1。同时,政府应当在坚持可持续发展观的基础上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进行法律约束、道德约束,保证企业把环境成本控制落实到实处。

[本文系天津市财政局会计项目《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路径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kjkyxm111202)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篇8

对环境成本进行控制,首先得明确什么是环境成本。对于环境成本的概念,各界学者众说纷纭,尚未有一个统一的概念或者界定。ISAR于1998年通过了《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该报告就对环境成本的概念提出了一个比较全面的额看法。环境成本就是企业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就企业进行生产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或者破坏而付出的代价,以及企业为了达到企业既定的环境目标而多付出的其他成本。

(2)环境成本控制含义

认识了环境成本的概念,最终目的是要对其进行控制。环境成本的控制就是企业基于对环境负责的原则,分析了环境成本相关信息的基础上,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采用一些方法和措施,对其生产活动中环境成本形成因素加以控制,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必要性

(1)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意识不强。目前大多数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工作只是为了达到政府规定的一些标准,而没有意识到对于环境成本的控制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益,将它高度重视起来。另外,企业对环境成本的控制缺乏全面性的认识,一般都是采取“事后控制”,而对环境问题没有预防意识。

(2)企业成本控制范围狭窄、方法单一。企业成本核算中也没有包括环境成本,对产品的设计、采购、消费等阶段的环境成本均没有考虑,更没有将其纳入成本控制范围,因而企业成本控制范围过于狭窄。同时,环境成本计量核算方法单一,不能根据自身的特点,同时使用多种方法,没有明确的控制目标,使整个控制工作的开展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3)从宏观的角度来看,经济与环境二者的联系具有不可分割性。环境本身存在着两个有限性。一是自然资源都是有限的,企业生产需要从自然界获取的原材料以及能源等等都是有限的。二是地球环境本身能接受垃圾、污染物质物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当企业生产活动队环境造成的破坏超过了自然环境自身的承载能力的时候,自然环境失去平衡,最终会对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造成损失。

(4)从微观角度看,企业要持续发展必须重视起环境问题。国际上陆续出台了很多文件,明确指出对环境质量严格把关,达不到环境质量标准的企业将不能长期立足,再加上消费者对绿色产品日益青睐,在这种情况下,对环境有害的产品将不能够被市场所容纳,企业就不得不承担起保护环境的责任。从主观性来说,企业对环境成本控制也有利于企业的长期经营,有利于在企业竞争中呈现优势,最终实现盈利的目标。

三、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方法

(一)基于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环境成本控制方法

产品生命周期的理论是以产品为纽带的,是对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的一种控制,从获取原材料、产品的生产、产品的分配、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整个过程,对每个阶段中成本的归集,就形成了产品生命周期的成本,对每个阶段中的环境成本进行控制,就是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环境成本控制法。

从原材料的获取上,融入了绿色生态思想,尽可能选取环保材料,减少对环境的破坏,选择可以再度回收利用的材料,不仅对环境有利,也提高了材料利用率,减少成本的支出。产品的生产过程要实现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指采用一些新型的生产方式,尽可能地减少污染。采用清洁生产包括采用清洁的能源,实行清洁的生产方式,生产清洁的产品。实行清洁生产,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还大大地减少了环境污染,减轻了企业治理环境的负担,使企业获得了双重效益。产品的最终销售分配出去后产生的废弃物治理遵循循环经济的思想,对其进行再度回收利用,可以变废为宝,提高回收物的利用率,也减轻废弃物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二)基于产品价值链环境成本控制方法

把企业的整个生产活动作为一个横轴来看,制造产品的每个阶段都有其相应的创造的价值,每个阶段组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动态的价值链。价值链就是指企业整个从采购原材料到最后销售这一系列活动增值的过程。那么从价值链的角度来看,企业对其整个产品的生产过程上每个阶段进行管理和控制就是为了整体的经济效益而发生的,每个阶段都进行了很好地管理,那么总体就实现效益最大化。

从产品的价值链角度来控制环境成本方式是一项新兴的成本控制方式,它把产品的每一项价值增值环节都纳入到环境成本的控制之中,从最初的研发采购、产品的生产制造、产品的销售等等,每一个环节都对其进行严格的控制,将企业的上下游合作商都联系起来,能够更大程度上减少浪费,降低污染,减少了成本。

四、我国企业采取环境成本控制的措施

1.建立健全环境成本控制系统

目前,我国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系统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大部分企业主要采用事后控制的办法,都是在在问题产生后进行解决。其实,企业环境成本的发生贯穿于整个生产经营活动,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回收废弃物的阶段都有可能对环境质量产生影响,有环境成本的发生,都应进行相应的控制,从以前的只是事后控制调整为事前、事中、事后同时控制。

2.将环境成本核算纳入企业生产成本核算体系

要实现环境成本的控制,必须将其整个纳入企业的成本核算体系当中,这样企业不仅可以明确哪些环节产生了成本,进而对其进行控制,而且将环境问题重视起来,将它作为作为成本的一部分。企业内部应该建立一个统一的成本控制中心,实现对其各部门的有效管理,协调好各方的关系,各部门之间互相监督,减少低效率的行为措施,对环境成本的控制重视起来,只有各个部门程序都运行好了,整体上才能实现最大限度的收益。

3.加强企业间的合作

环境问题是一个全球性共同面对的问题,企业都有责任保护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企业间应该联合起来,形成一种环境保护效应,共同采取措施来面对环境问题,实现共赢。另外,很多企业间本来就是价值链供应的不同链上,本身存在着合作关系,从供应商到经销商,企业能够共同对产品的各个阶段严格控制环境成本,将大大节省传统事后控制所付出的成本。

4.充分发挥政府在环境保护中的主导作用

政府可以制定一些相关的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对于企业的生产活动造成的污染有明确的标准,以及对自然资源使用度的标准化定价,这样企业更加明确自身对于环境的责任,从而更好地实现对环境成本的控制。除此之外,对于环境保护做得好的企业采取一定的奖励措施以及优惠政策,鼓励企业降低环境成本,生产环保产品,提高企业的经营能力。

【参考文献】

[1]贾雄,张泓波. 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研究[J]. 企业经济,2010,(3):46-48

[2] 张劲松,张亦弛. 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研究[J]. 会计之友,2011(1)上:31-33

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篇9

中图分类号:F23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8—0097—04

在中国,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加快,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的情况也日益加重。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解决环境保护问题迫在眉睫,我们必须深入研究企业的环境成本控制方法,更好的解决环境成本确认、计量和控制等方面的问题,建立一套完善的环境成本控制体系,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有机的结合起来,最终实现双赢。

一、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概念、特点

1.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概念。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是指企业运用一系列的手段和方法,对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包括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产品加工制造、销售、使用以及废弃回收)涉及有关生态环境的各种活动所实施的一种旨在提高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约束化管理。企业环境成本控制贯穿于从产品的设计到废弃物处置的生产全过程,将环境成本降到最低。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关键是事先控制;对企业而言,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目标应该是企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佳结合。

2.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特点。与传统的成本控制相比,企业环境成本控制主要具有以下特点:(1)全面性。首先,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改变了现行成本计算方法仅针对物质成本与人力资本加以计算的不足,使得成本计算的内容更加完善。其次,环境成本控制立足于企业产品或服务的全过程,对产品设计、物资采购、仓储、生产、销售及回收等各个环节加以会计处理。(2)外向性。企业环境成本控制不仅仅立足于企业内部,还密切关注外部环境,例如关注国家关于环境保护方面得法律法规,把企业的成本控制问题放在整个社会的范围加以考虑,因而更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影响范围极其广泛。(3)竞争性。 企业环境成本控制一改传统成本管理仅将工作重点放在单纯降低成本上、以获取最大经济效益为唯一目标的不足之处,更多地注重发展企业可持续性竞争优势。例如,企业通过环境成本核算与控制,可提高原材料的利用率、获得环境压力机构的支持、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争取更多的顾客……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更具优势。

二、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原则

1.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结合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提出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控制原则。产品的生命全过程包括:产品设计原料获取材料加工产品生产使用消费回收再利用废弃物处理。目前的环境管理大多只注重在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环境,而对产品的开发研制和使用过后的情况未加以重视,从这个角度来说是不完全的。因此,以生命周期为指导,实施以产品为龙头面向全过程的成本管理势在必行。

2.多方利益相结合。 实际生产生活中,环境问题的发生往往涉及到许多方面。企业自身、政府机关、企业周围的相关利益者,例如企业附近的居民就会受到企业生产的多方面影响。因此,企业在控制环境成本时,要兼顾多方利益,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完美统一。

三、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方法

1.强化企业管理者的环境风险意识。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不仅仅是超出自然再生能力地向自然界掠夺资源,而且大量废弃物的排入也超过了自然界的净化能力,资源枯竭、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便日益凸显出来。

2.提高企业环境成本管理水平。企业环境成本控制通过制定并实施预防为主的方法,从源头抓起、全过程控制的管理措施,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一套同“依法治理”相辅相成的科学管理方法,为人类社会解决环境问题开辟了新的思路,有利于企业提高管理水平。

3.加强防护,降低之前成本,防止过后成本。防护成本法的最终支出金额是相对较小的,企业环境成本的控制从“后”转“前”,即在污染之前就做出相应处理准备,不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而是控制污染破坏的过程,将环境成本支出提前进行分配并进入产品的整个生产流程核算。在环境成本管理过程中,企业要加强监控,对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的环节高度重视,特别是对最终的废弃物排放进行严格的检测。企业如果未达到相关法律法规的环境处理标准,会因为环境污染而被处以罚款,而罚款同样是环境成本的支出,而且企业名誉声望也会受到影响,也将无形提高企业环境成本。

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篇10

统的环境成本控制一般只能满足最低环境法规的要求,是一种被动的、低层次的控制方式,其缺陷表现为:一是控制范围狭窄。仅针对生产过程的环境成本实施控制,忽视了原材料采购、产品设计、生产、销售及消费甚至报废领域的产品生命周期控制,因此无法提供完整的环境成本信息,模糊了环境成本发生的动因。二是偏重事后处理。在污染发生后企业设法予以清除,并把各种支出计入环境成本。这种滞后性的控制效果不明显,在生产工艺流程既定的情况下,环境成本降低的空间不大。三是控制思想落后。传统的环境成本控制基本思想是通过避免环境成本的发生来达到降低环境成本的目的,只要企业的污染行为不受到社会的严厉处罚,污染行为仍将继续,造成大量环境成本转嫁给社会。传统的控制模式往往导致企业只关注眼前局部利益,相对消极地降低环境成本,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创新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模式成为必然,按照环境成本控制发生的时间不同可以将其大致分为超前控制、实时控制、综合控制三种主要控制模式。

一、企业环境成本超前控制

超前控制是事先控制、规划的一种控制方法,主要包括:全过程的环境成本控制、生态设计下的环境成本控制、绿色供应链下的环境成本控制以及价值链下的环境成本控制等模式。

(一)全过程的环境成本控制。从产品生命周期角度看,主要经过产品的研究设计过程,原材料的采购、生产加工过程,产成品的运输、销售过程,还需经过产品的使用、报废、处置等过程,所有这些过程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基于生命周期全过程的环境成本控制是对作业成本法的补充和深化,使环境成本的作业成本分析不再局限于生产过程,而应当包括整个生命周期过程发生的环境成本,使产品成本项目更为完整,满足企业管理对产品成本控制的需要。

(二)产品生态设计下的环境成本控制。所谓生态设计,是指利用生态学思想,在产品开发阶段综合考虑和产品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将保护环境、人类健康和安全意识有机地融入其中的设计方法。生态设计与传统设计不同,具体如表1所示。

从生态设计流程看,包括产品规划、设计和评价三个环节。第一环节产品规划是依据相关环境法规进行的。在确认基本符合法规要求后,进入依据生态设计准则的第二环节产品设计。第三个环节是对产品设计进行评价,评价标准来自于生命周期环节成本影响因素和后续投产、使用、报废阶段信息。最后将评价信息反馈到设计环节,生态设计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

(三)绿色供应链下的环境成本控制。绿色供应链下的环境成本控制是将绿色供应链理论引入到环境成本控制中,结合其理论进行环境成本控制的模式。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对象涉及到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制造和组装商、分销商、零售商、用户和物流商等供应链中的各个主体,在实施管理过程中,通常要求企业针对自身的一些关键节点制定和实施环境管理标准,并要求其上、下游企业及最终用户也必须遵守同样的环境管理标准,达到整条供应链的绿色性。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内容是采用系统工程的观点,对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报废回收处理的全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环境及资源问题进行综合分析,主要包括绿色采购、绿色制造、绿色销售、绿色物流、绿色消费等。如图2所示。

(四)价值链下的环境成本控制。从价值链视角来看,不论是从产品的最初设计到投产还是从产品的仓库运输到销售与服务,不论是从企业的供应商到经销商还是从企业自身到竞争对手,都可能成为降低环境成本的一个关键点。例如产品在设计中考虑到使用何种材料,是否对环境造成污染;产品在生产中是否产生并排放大量污染物;产品在使用中以及最终废弃时是否会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等。可见,环境成本与各个关键环节发生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渗入到产品价值增值的整个过程。因此,环境成本控制框架是由一项产品或服务经过研究设计、采购、生产、销售、后勤等内部价值链环节的环境成本控制,再结合上下游企业以及竞争对手的外部价值链环节的环境成本控制构成。如下页图3所示。

二、企业环境成本实时控制

环境成本实时控制是指在IT环境中,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对产品生产过程的信息进行实时对比和分析,以对财务信息的全程监控代替事后检查,通过指导、调节、约束、促进等手段,达到实时控制环境成本的目的。实时控制模式是相对的,考虑到信息的传递时间等因素,任何实时都有延迟,当对其忽略时,就可以认为控制是实时的。主要包括:基于ERP的环境成本控制、基于ABC的环境成本控制以及环境成本控制持续改进控制体系。

(一)基于ERP的环境成本控制。利用ERP系统进行环境成本控制是考虑到ERP强大的预测、计划、分析等功能,可以对生产过程中的每一环节产生的环境成本进行核算,对环境成本进行有效控制。在ERP环境下,企业将经营环境中的各个环节(包括库存物资、生产工序、生产车间、供应商、客户、分销商等经营资源)紧密结合起来,准确及时地反映这些方面的动态信息,监控经营成本和资金流向,进而对自身资源进行有效运用和合理规划。

(二)基于ABC的环境成本控制。作业成本法(ABC)是以作业为核算对象,通过成本动因来确认和计算作业量,进而以作业量为基础分配间接费用的成本计算和控制方法,其基本原理是产品耗用作业,作业耗用资源并导致成本的发生。具体表现为:首先,确认耗用资源的所有作业,将资源费用追溯到对应作业中;其次,根据成本驱动比例将所有作业成本追溯到产品中。对环境成本而言,其发生可以通过作业这个桥梁实现最终分配给具体产品的目的。

(三)环境成本控制的持续改进框架体系。企业环境成本可以分为预防成本、检测成本、内部故障成本和外部故障成本四种,通过增加对预防作业和检测作业的投资可以降低环境成本,因此,企业可构建一个环境成本控制的持续改进框架体系,该框架体系的重点应放在预防和检测两个环节,至少应考虑以下五种核心目标:(1)节约原材料或天然材料;(2)减少使用危险材料;(3)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节约能源;(4)尽可能治理固体、液体和气体污染物的排放;(5)加大再利用的机会。如图4所示。

三、企业环境成本的综合控制模式

综合控制是除环境成本超前控制、实时控制之外的环境成本控制方法,往往综合了超前、实时等多重控制方法的不完全控制体系。企业环境成本综合控制的方法主要包括:基于PDCA的环境成本控制、环境因子专门化成本控制、环境成本全局控制。

(一)基于PDCA的环境成本控制。基于PDCA模式的环境成本控制是一个周而复始、不断提高的动态过程,企业不断进行一系列的环境控制改进,采用更合理的环境作业流程对环境成本进行有效控制。具体要求包括:(1)P阶段。对企业目前实际环境问题(排放量、环境负荷、环境成本支出)进行分析,进而制定本期改进目标,最后针对改进的目标,确定下一步企业环境的改进重点,达到目标的具体措施等。(2)D阶段。根据之前制定的改进计划,实施企业环境成本改进。在实施过程中,应该对整个实施计划进行严格的实时控制。同时在实施计划之前,注重相关人员的培训,树立降低环境成本重要性的意识。(3)C阶段。跟踪检测企业环境污染排放以及企业环境成本核算,检查、验证改进计划实施效果。(4)A阶段。对改进计划的实施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制定标准为下一次循环提供参考,并继续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

(二)环境因子专门化成本控制。环境因子专门化成本控制的对象主要包括污染治理、包装物、废弃物、能源四个方面,这些都将影响企业的环境成本,为此企业应该重点针对这四个方面建立专门的控制系统,如图5所示。

(三)环境成本的全局控制。环境成本的全局控制模式包括事前规划、事中控制、事后控制三个环节。(1)事前规划是在综合考虑整个企业生产流程,把所有可能发生的环境成本纳入产品成本预算系统的基础上,提出可行性方案,并对各个方案进行评估,最后选出最佳方案,以达到环境成本控制的目的。(2)事中控制是对环境成本的发生进行过程控制,通过控制过程中所得到的数据资料,不仅为本期各责任中心提供考核的依据,而且指导下期目标的确定和计划的安排。(3)事后控制是指企业在污染发生后设法采取措施予以清除和弥补。

四、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模式的特点及比较

(一)具体控制模式的特点分析。如上页表2所示。

(二)具体控制模式的适用性比较。不同的模式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进行环境成本控制提供借鉴。但不同控制模式具有不同的优缺点及适用性要求。表3列示了环境成本控制模式的比较。

五、结束语

超前控制模式是环境成本控制中预防环境成本支出的主流控制方法,实时控制模式是环境成本控制不可或缺的中间环节,但是二者均具有片面性,不能真正使环境成本控制深入到企业整个运作系统中。因此企业应当联系自身实际,紧抓关键控制,构建一个与企业整体运营框架相融合,又综合各种控制方法优点,抵消其缺点的环境成本控制体系,在实践中创造环境成本控制的新思路、新方法。

参考文献:

1.张银华.试析循环经济下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实施[J].会计研究,2006,(4):54-56.

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篇11

环境成本控制体系是指企业通过对环境成本核算所提供环境成本信息的基本分析,为了对环境成本形成过程中所有因素进行控制,而采取的一整套程序和方法。现行环境成本控制体系主要集中在事后控制,而忽略了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或者部分控制研究一味集中在超前控制,而忽略了事中和事后控制。

一、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现状分析——以制造型企业为例

制造业是以物质产品开发、生产为主体的产业,是创造人类财富的支柱产业,同时又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源头之一。统计数据显示,造成环境污染的排放物有70%以上源自制造业。我国制造型企业环境成本控制仍处在初级阶段,部分企业仍然采用传统成本控制方法,间接地鼓励了企业以牺牲环境、透支未来为代价,谋取短期经济利益,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企业环境成本控制观念落后,主体不明

企业受传统成本控制观念影响,对成本控制仅局限于狭义的生产成本,鲜有对宏观成本(包括环境成本)的考量。先进的环境成本控制理念没有注入企业灵魂,旧观念不能适应宏观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可能导致企业经营决策的失误。而且,多数企业长期把成本控制作为财务人员、管理人员的专利,认为成本、效益都应由企业领导和财务部门负责,把员工只看作生产者,出现“管成本不懂技术、懂技术不懂财务”的窘境,由于员工成本意识淡薄,感受不到市场压力,控制成本的积极性无法调动,浪费现象严重,环境成本控制只能“纸上谈兵”。WWw.133229.cOM

(二)环境成本控制内容不全面,范围狭隘

企业对环境成本进行控制过程中,没有将控制贯彻到产品生命周期全程,特别是在前期产品设计阶段不进行生态设计,采购阶段不考虑供应商环境绩效等情况最为普遍,多数企业在环境成本实际发生时,直接计入期间费用或营业外支出,金额较大时计入待摊费用,导致相关环境成本隐匿在费用项目中,甚至因没有反映在会计系统中而被忽略,环境成本控制有待全面完善。

(三)环境成本控制方法滞后

传统的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方法主要是企业在污染发生后,采用 “末端治理”,不需改动原本的生产工艺流程,只需针对已经产生的环境支出进行控制,对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影响不大,实施“先污染,后治理”。

二、企业环境成本三层控制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环境成本控制体系必要性

构建环境成本控制体系,是企业在新宏观环境下保持其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1.社会、经济、环境三者构成了企业宏观环境的三维空间。自然环境支持经济发展,提供丰富资源的同时接受废弃物的回归。研究表明,环境污染80%以上源自企业,其中70%以上源自制造业,且这一比率正以一定速率递增。资源有限性和环境承受能力决定了企业盲目发展必将导致不可估量的损失,环境成本控制如箭在弦。

2.在可持续发展战略导向下,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的相继出台,企业环境行为约束渐紧,企业的“环保、生态型”蜕变,成为必然。

3.消费者对绿色产品日益青睐,部分国家和国际组织已经针对“非绿色”产品出台“禁令”,我国环保认证工作也日趋严格。绿色需求蔓延的趋势充分表明,企业开展环境成本控制,承担环境责任不仅仅是一种义务,更成为企业达成盈利目标的必需。

4.预防性环境法规、“非绿色”原材料的禁用限用、各项环保优惠政策都直接影响到企业生产成本,企业环保责任延展至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故此,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环境成本控制模式应时而生,目的在于帮助企业穿越“生态壁垒”,化身绿色企业。

综上,通过环境成本控制,可使企业获得诸如提高原材料利用效率、获取环保机构支持、扩大企业知名度、降低环境风险、改善社会关系、更低成本地融资等竞争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经济中将更具竞争性。

(二)环境成本三层控制体系

环境成本控制理论与应用的核心即构建合理可行的环境成本控制体系。环境成本控制体系是企业为了控制产生环境成本于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各项因素,而采用的一系列措施、程序和方法,依据其控制时序,可分为超前控制层、实时控制层和事后反馈控制层三层控制模式,见图1。

1. 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超前控制模式

环境成本超前控制模式是主动型、创新型的控制模式,以产品生命周期环境评价为前提,随时关注生产流程再造,产品再设计等各方面的新机会,通过对产品生命周期过程的生态设计及其可行性分析,前瞻性地降低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即在环境成本发生前,通过超前控制模式的实施将其减少甚至消除,对环境负责的同时追求盈利能力,达到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均衡化、最优化。其控制流程如下:

(1)产品生命周期评估

生命周期评估(life-cycle assessment, lca)是产品生态设计及环境管理技术的重要工具之一,其运用系统观点,对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的资源消耗、环境影响的数据和信息进行收集、鉴定、量化、分析和评估,其评估结果即为产品绿色资讯,作为环境成本资料信息库的重要部分,在设计科学、合理的环境成本控制模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产品的生命周期包括原材料和能源的获取、原材料的加工、产品的制造、装配和包装、运输和销售、产品的使用和维护(消费者)、回收和废弃物处理全过程。环境影响包括资源耗竭、人体健康和生态影响。产品生命周期评估的流程如图2。

①目标定义与范围界定。应明确企业进行产品寿命周期评价的目的、原因以及应用对象,而在环境成本控制模式中,生命周期评价的主要目的就是识别产品主要的环境影响,确认形成环境成本的各项因素,及其发生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哪个阶段。

②清单分析。清单分析是对产品体系生命周期各阶段或过程的输入和输出进行数据收集、量化分析,并列出清单分析表的过程。在环境成本控制模式中,清单分析作为细化分析工具,考察产品的工艺和生产活动在整个生命周期各环节中的输入(包括能量、原材料、辅助材料和其他物理输入等)和输出(包括向空气、水、土壤等的废物排放)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并按统一制定的标准,将收入项、支出项逐一列入清单分析表中。

③环境影响评价。是运用定量或定性方法,对清单分析结果潜在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和描述。这种分析要全面考虑产品在生产和使用中对资源消耗、生态环境、人体健康等各方面的影响。

④改进分析。通过对产品的生态诊断,确定产品关键环境影响因素及其来源,提出改进意见。

(2)生态需求分析

产品生命周期评估是针对产品本身的绿色程度进行细化和评析,而产品生态需求分析则是从市场的角度,以各种生态需求为出发点,由外及内对产品进行分析。

产品的生态需求可依据需求对象不同分为三类:①消费者绿色需求,包括优质、清洁、绿色等;②环境需求,如可回收性、排放有害物程度、绿色程度等;③资源绿色需求,包括高产、高效利用、可否循环使用等。

生态需求分析对产品生命周期各环节,对不同需求进行完善的交叉分析,同时注意不同需求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协调解决机制,并予以正确表述。例如:既要注重资源的利用效率,又要尽可能减少污染物排放;产品既要关注其绿色程度,又要保证其功能不受影响。

(3)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生态设计

产品生态设计是将综合预防污染和节约资源的战略蕴于产品的设计中,以开发环境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产品体系。它是从环境保护、经济可行的角度考虑产品开发全生命周期(包括产品绿色材料设计、绿色工艺设计和运用、绿色营销、绿色物流、绿色包装、销售和使用、回收处置全过程)的污染预防要求,多级使用资源与能源,降低产品生产和使用过程对环境的影响,使其与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相一致。

(4)针对生态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分析

通过对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环境影响评价和生态需求分析,确定生命周期和生产结构中对环境影响的关键点,提出产品设计新方案,以降低可能环境成本。微观企业必然对新方案从成本效益角度进行综合评价,以期获得技术可行、环境达标、经济合理的新设计方案。

2. 环境成本实时控制模式

在环境成本超前控制模式的基础上,新的生态产品设计方案百炼出炉,在其付诸实施的过程中,必须实时对其进行控制。环境成本实时控制是在it环境中,财会人员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和大量信息,对产品生产过程(或新生态方案实施过程)进行实时对比和实时分析,以对财务信息的全程监控代替事后检查,通过指导、调节、约束、促进等手段,达到实时控制环境成本的目的。环境成本实时控制模式是相对意义上的实时,任何实时都有延迟,需考虑到信息的传递时间等因素,在生产过程中尽可能将这种延迟缩短到一定程度,可对其忽略时,就认为控制是实时的。

环境成本实时控制模式,就是在环境成本超前控制模式的前提下,随着新产品生态设计方案的实施,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和控制方法,实时监控其过程中的各项偏差,如实际环境成本与目标环境成本之差、当期环境成本与前期环境成本之差等,及时发现和解决异常情况,迅速做出反应。其具体流程为:

①确定环境成本实时控制的各项目标、标准。②基于环境成本超前控制模式建立起来的控制流程和关键控制点,建立实时控制模型,将关键控制点(即影响环境成本的主要控制点)归于硬实时控制,即该控制点是刚性的,有严格限制,一般情况下不可变动,发现超出预期偏差立即处理;其余控制点可归于软实时控制,即其控制比较柔性灵活,可允许一定范围内偏差,其处理优先级低于硬实时控制关键点。③将环境成本实时控制系统与产品生命周期相整合,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实时控制相应做出变动。④测试环境成本实时控制系统,对其控制效果及时评价与修正。⑤实施环境成本控制系统过程中,注意不断创新、不断完善。

3. 环境成本事后和反馈控制模式

市场宏观环境变化万千,难以预计,无论多么完善的计划,都不可能完全避免因不可控因素导致的环境成本增加、企业经济利益损失。为了在成本或损失已经发生的情况下,企业能尽快做出反映,使损失降到最低,并依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纠正和弥补环境成本全过程控制中的漏洞和缺陷,避免损失再次发生,企业绝不能忽略环境成本的事后控制。

环境成本事后和反馈控制模式主要有两层含义,其一是事后控制,即在环境损失已经发生的情况下,根据当期结果与计划目标的分析比较,提出改进控制措施,在下一轮控制活动中实施。事后控制是利用反馈信息实施控制,控制的重点是未来的经济活动,故也经常被认为是反馈性控制。作者之所以将反馈控制与事后控制相区别,是依据环境成本控制的特殊性,反馈控制不仅仅存在于事后,信息反馈存在于环境成本控制全程,从超前控制模式,到实时控制模式,到事后控制模式,都存在着信息反馈流,这是环境成本控制系统不断充实、完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对环境成本三层控制体系的评价

环境成本三层控制体系是针对制造型企业,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全方面、全时段对环境成本进行跟踪控制的理论模型,其与传统环境成本控制模型相比,有其自身的优势。

(一)全面性

可以说,环境成本三层控制体系是由产品生命周期和环境成本发生时序(事前、事中、事后)这三维支持的网络型控制体系,基本包括了可能造成环境成本的全部要素,具有传统环境成本不可比拟的全面性。

(二)创新性

环境成本三层控制体系突破传统控制模式,首次将超前控制模式、实时控制模式和事后反馈控制模式集于一体,且主次分明,是环境成本控制理论中的一项创新。

当然,任何理论都有其不可避免的缺陷,环境成本三层控制体系亦然。其一,全面性决定了复杂性,全方面的控制必然给初期环境成本的确认、计量、核算工作带来更多负担。其二,全面控制成本必然超出传统控制成本,如何均衡控制成本与经济效益也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

四、结论

环境成本的三层控制体系是统一的整体,环境成本的超前控制是重中之重,企业在紧抓超前控制和实时控制过程中,应同时关注事后控制和反馈控制,避免出现意外情况而顾此失彼。然而,企业资源的有限性,必然限制环境成本控制体系的全程发挥。在企业有限的资源条件下,联系企业实际,紧抓关键控制,制定出符合企业自身情况,协调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有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成本控制的新思路、新方法,这也是环境成本控制领域的新突破。

【主要参考文献】

[1] 徐久平,蒋洪强.制造型企业环境成本的核算与控制.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2] 肖序. 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研究.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3] 许家林,孟凡利等. 环境会计.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4] 曹华军,陈晓慧,刘飞. 产品生命周期评估的体系结构及其与绿色制造的集成关系. 科技信息,2007,(3).

[5] 戴玮炜,王正军. 价值链会计实时控制浅析. 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1).

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篇12

二、我国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现状

总体而言,我国当前的环境成本控制存在很大的问题,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1)观念轻视,不重视环境问题。一些企业对环境问题没有足够的深入认识和重视,在造成环境污染后,认为只要相关部门不出面管理或者作出一点相应的赔偿就不会有问题,因此经常治理的不够彻底,殊不知越不解决问题,成本越大,效益也就会越低。

(2)忽视预防过程,单纯控制生产成本。在传统的成本管理的观念下,成本控制其实就是单纯地控制企业的生产成本,并不会考虑其他的问题,因此企业经常忽视或者是不考与环境相关的预防问题,这样就不会从本质上为企业获得效益。

(3)存在末端治理思想。某些企业在材料采购、加工制造、消费使用等经营过程中产生了相关的环境问题,在这些过程中他们没有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因此在生产末端就会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在末端控制的成本相对较大,对企业会非常不利。

三、食品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必要性

食品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并且关系着人们的健康安全,经常受到人们的关注。因此食品企业应对其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成本进行控制,主要是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考量,其具体表现为:

(1)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经济的高速发展必然会影响着环境,由于我国的自然环境的脆弱性,使某些环境问题在短期内爆发了出来,而且情况非常严重,比如荒漠化,雾霾等。对于国际上而言,环境问题同样突出,因此相关的环境保护的国际宣言以及各国的有关环保的法律、法规都相继出台,约束了企业的行为。对此,我国政府也紧跟脚步,也在1995年制定了相关的环境保护目标,建立了与环境影响相关的评价制度和环境管理制度,其目的就是从根本上控制环境问题,政府的规定同样也使得企业开始重视环境问题,在生产活动中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控制环境成本。

(2)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的要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安全的意识也逐渐重视,因此这时绿色产品逐渐受到消费者对青睐,而有些环境意识较强的国家已经开始禁止无环境或者是绿色标志的商品进入市场,在这一方面,我国也在1992年正式开始了产品环境标志的认证工作,这就会使得人们将最终放弃环境有害的产品,从而这些产品将被排斥在市场之外,这就会使企业从意识上重视环境问题。

(3)有助于控制环境风险。传统的环境成本控制,不仅会使得环境支出的总成本增加,而且还会加重环境问题的污染。其主要表现在:预防性的法律法规不断出台,从而导致企业不断增加其成本;由于环保部门实施限制使用和禁止使用污染严重的材料,这就会直接加大企业的生产成本,导致总成本的增加;

四、食品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原则

每个企业对环境的影响不同,应该根据不同程度的环境问题以及企业自身的特点要求,选择适合自己的控制方法。食品企业在制定环境成本控制时应该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