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发展规划合集12篇

时间:2023-06-25 09:23:07

区域发展规划

区域发展规划篇1

二、我国区域规划的发展态势

20世纪90年代初,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编制多层次区域规划的高潮,但是由于国土规划尚未通过立法取得应有的法定地位,不具有权威性和约束力,因此难以发挥其应有作用。

1989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规定:“全国和各省、直辖市都要编制城镇体系规划,用以指导城市规划的编制”,“设市城市和县城的总体规划应有包括市和县的行政区域的城镇体系规划”。由于确立了城镇体系规划的法律地位,使得在国土规划衰变后,城镇体系规划仍然在区域规划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我国加速城市化进、提升大城市竞争力的背景下,以都市区规划、都市圈规划和城镇密集区规划为代表的新型区域规划正在不断兴起。

经济全球化所造成的竞争给每个地域单元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发展空间。为了确保各自的竞争优势,强化区域的联合就成为各级政治权力机构和经济发展机构的主动要求。新背景下的区域规划已不仅仅局限于解决区域内部的具体问题,而更加具有增强区域自身竞争力以获取更多发展机会的内容。

经济的网络化及迅速发展的交通、技术体系支撑,城镇发展的日益区域化、区域发展的日益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各地区空间演变的主导趋势,由此带来了对区域整体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生态共存共生、设施共享共建等多方面的需求,因此,区域规划日益凸现出其在区域资源整合和配置方面巨大的价值和优势。

三、现阶段我国区域规划编制和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在经济全球化和新经济以及我国城市化进程日益深入的背景下,我国区域规划应如何应对的关键在于对现有区域规划编制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当前我国区域规划面临的中心问题是,如何在新形势下对传统区域规划的体制、理念、内容和方法进行系统的改革和创新,使其更能适应我国区域和城市的经济发展需要。

在我国城市规划编制体系中,区域规划位于城市总体规划范围之上,对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提供指导和依据。在全球竞争的背景下,城市竞争已经不是单一的城市间的竞争,而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与其周边城镇共同构成的城市区域或城市集团的竞争。近年来,我国也涌现出各种城市区域的规划,例如广州、南京等城市相继编制了都市区规划,在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中提出了南京、苏锡常和徐州三大都市圈规划,浙江城镇体系规划中提出了杭嘉湖绍、温台、宁舟等城市群规划。

但是,目前开展的各类城市区域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之间存在许多矛盾和衔接上的错位。首先,城市区域规划的区域范围和城市总体规划的范围是有区别的,这就成为区域规划可操作性的一大障碍。其次,各类城市区域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关系不清,各类城市区域规划的任务和重点不够明晰,有的重在提供城市的宏观战略,有的侧重于城市的空间结构框架,有的强调中心城市的发展,有的则侧重各城镇之间的关系。

四、区域规划改革的几点思路

(一)以立法为突破,确立区域规划的法律地位

在今后我国区域规划的改革中,首要任务不是编制规划,而是通过立法,明确区域规划与现有各类规划之间的关系,确立区域规划的权威性和法律地位,确保区域规划的实施,发挥其对下一层次规划的指导意义。

(二)以城镇密集区、城镇群、都市圈发展规划为依托,以各部门的行业规划、专项规划为基础,建构区域规划体系

在我国,区域规划被分割成各种类型的规划,在体制上实行的是多重管理。我国目前的规划编制体系中,城镇密集地区规划、城市群规划、都市圈发展规划作为综合性规划,在其编制目的、内容和管理上,最接近于区域规划。因此,依托城镇密集区规划、城镇群规划以及都市圈规划,充分吸纳各行业和部门规划的成果并进行提升和补充、完善,从而建立起由区域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构成的区域规划体系。

(三)规划理念的创新

1.比较与竞争

在传统规划中比较重视对城市和区域发展中比较优势的分析,但在市场化和全球化的驱动下,城市间、区域间、国家间的竞争加剧,因此更加关注竞争优势。能否形成竞争优势,关键是人的因素。而以往在分析比较优势时多侧重于静态的物质资源,对作为重要生产要素的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人文资源往往分析不够。

2.弹性和刚性

在计划经济下形成的区域规划多属指令性,刚性的规划,对生产力的空间布局,人口居住的空间转移,城乡建设的空间发展和功能定位,都是刚性规定,显然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可变性和灵活性。由于大量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对区域内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安排需要有一定的弹性。但是,为了克服市场经济的不理性并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和旅游环境,也必须对区域内严格划定的禁止开发区域和限制开发区域进行刚性的约束。同时,可以确定有选择的引导开发和重点开发区域,这两种区域可留有程度不同的有较多回旋余地的弹性发展空间。

3.协调与整合

区域规划的核心任务是搞好区域空间的综合协调,包括与经济社会发展有关的城乡建设、各类开发区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的空间布局协

调,以及开发建设布局与国土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整治的协调,同时还包括不同行政区域之间、区域内城镇之间和城乡之间的相互协调。综合协调涉及到部门之间、地区之间的利益矛盾,国家利益、地方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也会涉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之间的矛盾,此外,不少区域规划在协调方面还存在明显的不足,没有充分地与利益冲突各方进行协调商议,由此导致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困难重重,得不到充分的实施。

4.沟通与管治要使区域规划真正成为指导地区开发建设的行动纲领,必须重视公共参与。在规划的过程中,应广泛吸取代表各种R6北方经济·2008年第2期利益的政府有关部门、非政府组织(社团、公司)以及企业家、专家学者等各方面的意见,加强彼此间的沟通和联系,共同寻求解决区域规划中各种利益冲突的有效途径。新的区域规划要求由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力量之间进行磨合、平衡,转向双向互求互动、协商型规划。在西方国家被称为“非正式规划”,即利用咨询、讨论、谈判、交流、参与等措施,在正式的规划途径之外,开辟出一种不完全是官方意见交流和协商行动的渠道,通过制定公平准则,建立公开的规划体系,广泛吸收各种利益集团参与规划的全过程。这种重视非政府组织作用的协调方法和途径也被称为“管治”。这一点对于我国传统区域规划编制思维的改造是有重要意义的,虽然这个过程可能意味着大量时间和精力的耗费,但却是使区域规划从图纸走向现实的重要保障,这种协商型规划可以处理包括经济结构的调整、就业市场的开拓、环境污染的治理以及土地资源的需求、开敞空间的建设和区域基础设施共享等问题。

5.虚调控和实调控

区域发展规划篇2

1、中国区域经济新版图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核心问题是缩小地区间存在的差距,防止产生“马太效应”。区域发展不平衡包括很多方面:经济发展程度、公共发展水平、人均收入和生活富裕程度等。从发展的角度看,还包括创新能力、环境承载能力、发展的可持续性等。由这些差别产生的不平衡会带来很多问题甚至严重的社会问题。截至2011年“两会”召开前夕,被确定战略层面的区域经济规划在东部地区有:长江三角经济规划区、天津滨海新区、辽宁沿海经济带、长吉图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珠三角经济规划区、海西经济规划区、海南旅游岛等;中部地区有:中原经济区、武汉城市圈、长珠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鄱阳生态经济区;西部地区有:成渝经济规划区、关中天水经济区、广西北部湾经济规划区、陕甘宁能源“金三角”、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新疆经济规划区、经济规划区等。东部地区曾是领跑中国经济的火车头,多年来无论是其经济总量还是增长速度都远远领先于其他地区。然而,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自2008年以来,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经济全面加速,均超东部增长水平。2009年,中、西部和东部地区增长速度同比比东部分别高出1.9、2.7、0.9个百分点,2010年,三大地区增速继续快于东部,“中国经济的重心开始向中、西部转移”。但就经济总量而言,目前东部地区的GDP占全国的比重高达53%,人均GDP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63倍,地方财政收入占全国地方财政收入总和的58.4%。东部地区仍然是我国经济的半壁江山,在全国区域经济版图上仍然居于龙头地位。

2、“十二五”西部经济区划布局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充分发挥不同地区比较优势,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深化区域合作,推进区域良性互动,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要“坚持以线串点、以点带面,推进重庆、成都、西安区域战略合作,推动呼包鄂榆、广西北部湾、成渝、黔中、滇中、藏中南、关中―天水、兰州―西宁、宁夏沿黄、天山北坡等经济区加快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为贯彻和实施“优化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中央“十二五”对西部区域的发展确立了“三、四、五”的原则。

“三”指具有全国影响的经济增长极,包括成渝、关中―天水和广西北部湾等经济区。这三大经济区是带动和支撑西部大开发的三大战略高地。

“四”指西部地区新的四个经济增长带,包括呼包银、新疆天山北坡、兰西银、陡甘宁等经济带。

“五”指省域经济增长点,包括滇中、黔中、江西上游、宁夏沿黄、“一江三河”。

二、“十二五”西部经济区划与布局

1、西部可能成为“十二五”中国经济高增长地区

在西部地区,目前已纳入或即将纳入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经济区主要有成渝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蒙陕甘宁能源“金三角”经济区、云南“桥头堡”规划、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青藏高原区域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2011―2030)等。以各区域产业定位的特点来看,成渝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是西部堀起的核心,新疆、是政策撬动、沿边开放的重点区域,而广西、云南的跨境经济合作将独具风采,内蒙、甘肃、宁夏、青海是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循环经济、特色产业的省区。在“十一五”的十年中,西部各省区经济总量(GDP)均达到了两位数的年增长率。2010年经济总量超万亿元的全国17个省区和直辖市中,西部从原来的一席增加到了三席。

2、“西三角”经济圈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

“西三角”全称西部川陕渝陇金三角,包括以重庆为中心的成渝城市群、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以兰州为中心的西兰银城市群,大致包括重庆、成都、西安和兰州市及其周边地区约60座城市。目前西三角经济总量2万亿多元,约占西部经济总量的40%。其中的成渝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将是带动和支撑西部大开发的三大战略高地,其经济总量是我国除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区外最大的一个经济区,因而,该经济圈很有可能将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形成东有长三角、南有珠三角、北有环渤海、西有西三角的鼎立态势。

(1)成渝经济区:西部最具全国性增长极条件的经济区。成渝经济区包括四川15个市和重庆31个县区,人口和GDP总量约占西部地区的近1/3。形成以重庆、成都为核心,沿江、治线为发展带的“双核五带”空间布局。将成为西部大开发的增长极和经济高地,国家重要的先进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农生品基地,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草试验区,国家内陆开放示范区和国家生态安全保障区。

(2)关中―天水经济区:西北内陆经济新引擎。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范围包括陕西省西安、咸阳、宝鸡、铜川、渭南、杨凌、商洛部分县和甘肃天水所辖行政区,直接辐射区域包括陕西南部的汉中、安康,陕北的延安、榆林,甘肃的平凉、庆阳和陇南地区,欲打造成为全国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的战略高地。关中―天水经济区地处亚欧大陆桥中心,处于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战略要地,是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基础好、自然条件优越、人文历史深厚、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经济区规划发展目标是:在2020年经济总量要占到西北地区的1/3以上。国务院发展中心专家预言,该区域作为西北内陆的经济增长极,可以和东部三大都市圈抗衡。

(3)蒙陕甘宁能源“金三角”经济区:国家能源安全保障区。能源“金三角”经济区的核心区包括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陕西榆林市和甘肃陇东地区,区域面积13.38万平方公里:依托区包括宁夏沿黄城市带、内蒙古河套地区,陕西延安市,面积34.65平方公里。蒙陕甘宁能源“金三角”被国家赋予担负国家能源安全保障的重任。其能源规划的战略定位是:将“金三角”经济区建设成为国家能源安全保障区,西部大开发战略新高地、国家能源低碳利用技术示范区、生态文明先行区、内陆开放型经济示范区。根据规划,到2020年,能源“金三角”地区生产总值将达到1.5万亿元,煤炭、原油、天然气产量,火电装机、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烯烃、风电太阳能发电机等分别占到全国产量的30%、5%、10%、10%、50%、60%、50%、和33%。能源“金三角”经济区的规划与设立对完善国家能源格局、保障能源供给意义重大,对于平衡西部开发、特到是大西北地区的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将带来极大的促进作用。

(4)“陕甘宁革命老区”规划。这是首个典型政策类型区域规划、也是首个针对“老少边穷”地区制定的专门性跨省区域规划,是区域协调发展的体现。陕甘宁革命老区地跨两省一区,包括陕西省延安、榆林;甘肃省庆阳、自银、平凉;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吴忠7市55个县。经济总量不到全国的1/10,有33个部级贫困县。根椐规划老区将推进“红十黑十黄十绿”四色战略。“红”是充分挖掘红色资源,整合和开发红色文化旅游产业;“黑”是科学合理、可持续性开发能源、变资源优势为发展优势;“黄”是以黄河、黄土保护与综合治理为重点、加强国家西部生态屏障建设;“绿”是注重生态环境治理。

(5)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这是我国西部大开发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重点地区,对于国家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具有重要意义。该区域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组合优势明显,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的条件优越。

(6)青藏高原区域。青藏高原包括、青海、四川、云南、甘肃、新疆6省(区)27个地区179个县,总面积250万平方公里,境内面积240万平方公里,占我国陆地面积的近1/4。海拔高度4000―5000米,有“世界屋脊”之称,作为我国及亚洲地区诸多大江大河的源头,地质构造特殊,生态环境极度脆弱、其生态环境的变化对全球气候、环境有着重大影响。

青蒇高原不仅地理位置特殊,且自然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根据规划,青藏高原将按照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统筹规划、重点突破、分区管理、协调推进、创新机制、依靠科技的原则,坚持自然恢复和工程修复相结合,推进重点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和污染防治力度、解决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的生态环境问题。国家将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特征、自然条件和资源环境承载力,将青藏高原划为生态安全保育区、城镇环境安全维护区、农牧业环境安全保障区、资源区和预留区等,并制定实施相应的管理措施。“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管理,增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能力,保护生物多样性,构建包括青藏高原在内的“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与此同时,构建以生态农业、生态牧业、以及科学合理开采矿产资源,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模式,并在西部地区优启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修复工程。

三、“十二五”新疆经济规划与布局:“两带两区”发展战略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是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根本基础和保证,基于这一基本思路和战略规划,新疆将实施“两带两区”的发展战略布局:分类指导、发挥优势率发展天山北坡经济带和天山南坡产业带,扶持发展南疆二地州贫困地区和沿边高寒地区、形成区域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跨越发展的新格局。

1、天山北坡经济带

东起哈密地区,西至伊宁的新疆天此北坡经济带,包括哈密―吐鲁番―乌鲁木齐―伊宁沿北疆铁路线、312国道的广大区域。要以乌昌经济区为核心、以城镇组群和区域中心诚市为支撑形成产业分工合理、联动发展的格局,不断提升区域整体发展势力,进一步增强对全疆乃至西部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在全疆率先实现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优化和新型城镇化,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建成国家重要的经济增长带,这一经济带又被划分六个经济区。

(1)乌昌经济区。要加快推进经济一体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重点发展能源矿产资源精深加工、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技术进步与创新。大力发展现代商贸物流、金融保险、商业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大力吸引资金技术、人才聚集。加快建成我国重要的综合性能源基地、西部地区重要的制造业中心、国际性商贸和物流中心。

(2)吐鲁番―哈密经济区。大力发展部级大阳能综合利用示范基地、煤炭生产和外运基地。

(3)石(河子)―玛(纳斯)―沙(湾县)经济带。建成新疆乃至全国重要的纺织工业基地,绿色食品加工基地和农业产业化示范区。

(4)奎(屯)―克(拉玛依)―乌(苏)经济区。建成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和新疆重要的轻纺工业基地、商贸物流中心。

(5)博(乐)―精(河)―阿(拉山口)经济区。建成我国重要的陆路货物贸易中转集散地、进出口产品加工基地。

(6)伊宁―霍城―察布察尔经济区。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建设天山北坡西部经济强区、中心城市和向西开放的桥头堡。

2、天山南坡产业带

东起库尔勒、西至阿克苏的天山南坡产业带,所辖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洲和阿克苏地区行政区域。对这一区域的功能定位是充分发挥丰富的能源资源和特色农业资源,做大做强天然气、煤化工、纺织、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等特色优势产业,建成国家重要的石油天然气化工基地和煤炭资源开发转换基地、纺织工业基地,着力增强对南疆乃至对全疆经济的辐射作用。

3、南疆三地州贫困地区

南疆三地州即原来的南疆西南部地区,包括喀什、和田两地区和克孜勒苏柯尔柯孜自治州所辖区域。“十二五”规划对该地区的发展以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目标,加大扶持力度、逐步缩小与其他地区的发展差距,加快实施“富民安居”工程、“定居兴牧”工程和“南疆天然气利民”工程等民生工程,加快推进水利、交通、电力等重大基础建设,加大对特色优势产业、民族特色手工业、民族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以喀什经济开发区为中心,打造“大喀什”经济圈建设新疆以至西部重要的特色林果业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外向型农业基地,以及面向中亚、南亚的民族特色产品经产加工基地和物流基地。

4、沿边高寒地区

该地区包括新疆10个边境地州(市)、33个边境县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0个边境师的58个边境团场,面积、人口、少数民族分别占新疆总量的40%、26%、65.4%。2009年社会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却仅占17.23%和4.7%,农牧民家庭人均收入不到3000元,亦属贫困地区。该地区要充分发挥丰富的天然草场资源和口岸优势,在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加快发展以现代畜牧业、生态旅游业和边境贸易为主的特色优势产业,着力建设新疆重要的绿色有机畜产品基地、特色产品生产出口加工基地和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生态、民俗旅游目的地。加强对沿边高寒地区发展的扶持,全面推进17个边境扶持重点县(市)扶贫工作,加大实施兴边富民行动,“定居兴牧”工程,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新城镇,推进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传统生活方式向现代生活方式转变,到“十二五”末基本实现游牧民定居目标。

四、分析与思考

1、优化格局、促进区域合作与协调发展

纵观以上出台的区域经济规划,其核心内容和主要宗旨分为以下几点:一是调整经济布局,形成产业分工。区域经济规划的核心是区域分工,带动地域分工是社会分工的空间表现,经济区的形成与发展是和劳动地域分工是联系在一起的。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分工“是政治经济学的一切范畴的范畴”。“通过消除旧的分工,通过产业教育、变换工程、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通过城乡的触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因此,我国已出台的区域规划旨在明确区域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二是突出区域合作,形成经济区(圈、带)。我国区域规划的目的,就在于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我国现已出台的区域规划都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突破口,打破行政区划,重新布局各地区的传统产业和新型产业,谋划跨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三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区域规划虽然是一定地理空间的规划,但空间规划的重要内容是通过空间布局优化,推进各区域互补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包括地区发展、行业发展、产业结构、收入分配、城乡发展、中心区域与边境地区等发展方式转变等多方面。四是“共享式发展”或“普惠式增长”,也就是公平性的包容性增长,这是区域协调、可特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从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来看,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增长,使全体国民的物质生活、幸福指数也同步提高,使发展成果达到全民共享,为此,必须实现公平分配、与增长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从国际层面看,共享式发展就是在国与国之间实现协调、和谐、共赢和多赢。

2、实施主体功能区域战略,构建生态安全屏障

国务院于2010年底颁发的《全国主体功能区域规划》是我国第一个国土空间开发规划,是战略性、基础性、约束性的规划。“十二五”规划进一步明确规定,按照推进形成主体动能区的要求、完善区域规划编制,做好专项规划、重大项目布局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衔接协调,对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西部广大地区来说,优化开发格局、实施主体功能区域战略、强化生态保护与治理,不仅对促进地区协调发展、兴边富民有其重大意义,而且对构建全国、全球的生态安全屏障有其重大意义。“十二五”规划,特划强调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管理,增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能力、保护生物多样性,构建“两屏三带”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构建以生态农业、生态牧业以及科学合理开采矿产资源,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发展模式。为此,2011年3月30日,国务院专门通过了2011―2030年的《青藏高原区域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在此前青海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探索建立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的若干意见》,与有关部门密切协调、相互配合,确保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全面落实。

2011年6月8日,国务院新闻办召开新闻会,介绍《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有关情况。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区域都属于城市化地区,限制开发区域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禁止开发区域则包括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区、三江源草原草甸温地生态动能区等25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每一类不同的主体功能区、每一个主体功能区都会有相应不同的产业政策的指导。明确限制开发并不是限制所有的开发活动,而是限制在一定区域进行这种大规模、高强度的城镇化、工业化的活动。对于限制区域的发展,将加大中央材政转移支付、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逐步改善这些地区的生活水平。显然,这又给广大西部地区,特别是对属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发展机遇。在新十年的西部大开发中,在“十二五”规划中,西部生态脆弱地区和资源富集地区如何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和资源开发可持续发展,跳出“资源陷阱”,实现跨越式发展是一个极待研究和探索的重大课题。

3、体制创新急待解决

(1)打破原有行政区划与民族地方自治问题。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要求充分发挥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深化区域合作、实现资源最佳配置。优化产业、空间结构、推动区域良性互动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共同繁荣与富裕。

区域发展规划篇3

(二)总体目标。至20__年,人均占有粮食稳定在400公斤,森林覆盖率达,农产品商品率达以上,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农业总产值达亿元,其中畜禽、蔬菜、水果、红薯产值分别占农业总产值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元以上。

二、规划布局及发展重点

按照布局区域化、生产规模化的要求,因地制宜编制我区农村产业发展区域规划:以凤垭山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建设为龙头,以城郊产业园区为示范,带动畜禽产业示范片、果蔬产业示范带、李蟠线干果产业带、高速路特色产业线迅速发展。

(一)凤垭山农业产业化示范园。以总书记视察为契机,加快争取凤垭山开发专项资金,聚合业主资本、民间资本、土地资本和商业资本,按照“规模适度、功能配套、注重效益、创新机制、快速繁荣”的原则和“前山公园化,后山产业化”的要求,实施“凤木联姻”,把凤木路(凤垭山至木老乡)沿线建成长15公里、面积达4万亩的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和小康示范园区;积极探索农业企业化之路,努力将凤垭山“开发成为南充的旅游胜地”。

(二)畜禽产业示范片。发展壮大国道318线礼乐、八角、集凤等乡镇的优质山羊和小家禽示范基地,带动安平、盐溪、桥龙等13个乡镇的优质山羊和小家禽养殖,以及曲水、羊口、临江等10个乡镇的优质肉猪生产;大力引进天生集团等畜禽产品龙头加工企业;在河西大力实施中农合创项目;努力促使大树桂花园养殖园区扩规上档。

(三)果蔬产业示范带。改良国道212线曲水、河西、羊口等5个乡镇的中华寿桃基地,带动李渡、新场、临江等26个乡镇的优质脐橙基地建设。加快建设河西胡萝卜蔬菜基地,带动嘉陵江沿线乡镇利用河滩地大力种植胡萝卜,推进212线文峰、曲水、李渡等7个乡镇发展优质蔬菜基地,带动吉安、临江、羊口等15个乡镇的冬菜基地建设,以及移山、双店、华兴等26个乡镇的优质红薯基地建设。

(四)李蟠线干果产业带。抓好李蟠公路沿线金凤、盐溪、龙池、蟠龙等12个乡镇的万亩美国薄壳香核桃基地建设,带动集凤、里坝、三会等11个乡镇发展以核桃、板栗为主的干果基地建设。

(五)成南高速公路特色产业线。以绿化、美化为基本要求,在成南高速公路沿线大树、西兴发展伏季水果,木老发展生态观光农业,新庙、大观、大通、大兴发展干果种植,龙池发展南良三号脐橙,一立发展“三瓜”(冬瓜、西瓜、南瓜)生产。

三、运行机制和保障措施

(一)强化市场营销。大力发展农村新型经济组织,引导乡(镇)、村干部把服务的重点放在找市场抓营销上来,以销定产,为卖而产;积极发展营销组织和营销队伍,培育营销专业户、运销大户和营销经纪人;引进知名营销企业,进行农产品加工、包装,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建立一批畜禽、水产、水果、粮油等农副产品专业市场,开设一批农产品外销窗口;积极参与农产品期货交易,拓展新的销售领域。

(二)抓好科技兴农。强力推行“一个产业、一个龙头、一个科研院所”的产业化经营机制。坚持面向市场搞科研、立足需求搞开发、着眼发展搞推广,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力实施种子工程,引进、培育、推广优质畜禽、水果、粮油等优良品种;建立一支专业农业科技服务队伍,切实搞好农技服务;利用广播、电视、职中等各种载体,加大农村科学技术的推广力度,把农业的发展切实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三)培育带动主体。积极探索“基地+业主+农户”、“公司 农户”等多种规模经营模式,逐步建立起产业龙头连市场网络、连农产品期货市场的新型农业公司,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按照“一项产业、一个龙头、一根链条”的思路,立足嘉陵实际,培育一批有市场、成规模、上档次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培育产业经营链条,实行规模化生产、企业化经营、一体化服务。一是扶持壮大蔬菜加工企业。加大对天冠冬菜的技改力度和加工规模扩张,搞好市场营销,冲进“快餐市场”,力保冬菜作为四川“四大名菜”之一的地位,带动全区冬菜种植的发展。二是扶持壮大粮油加工企业。在总书记亲自视察国基公司上做文章,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做大做强国基实业公司,带动全区25万亩红薯种植的发展,创新无公害粮油系列品牌,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三是扶持壮大畜禽加工企业。积极引进天生集团等实力雄厚的畜禽加工企业,提高畜禽产品加工率,带动全区肉猪、肉羊和小家禽的养殖。四是引进并培育1—2家绿色果品加工企业,带动全区经果业的发展。五是扶持壮大丝纺企业。借助美亚集团、依格尔纺织品有限公司带动蚕桑产业的超常规发展,加大对蚕桑产业科技更新的力度。

(四)加强基础建设。一是抓住项目开发机遇,加强提灌、喷灌、滴溉工程的改造与建设力度,狠抓升钟水库配套工程、小微水利工程和旱山村集雨灌溉工程,新建和整治一批山坪塘、石河堰和蓄水池。到20__年,全区实现保灌面达60%以上。二是大力实施文明新村建 设和户办工程,不断改变农村人居环境。三是加快中低产田土的改造,不断提高农产品单产量和复种指数。四是抓好退耕还林和天然林自然资源保护工程。五是加快耕作、栽播、植保、施肥、收割、脱粒、烘干、加工机械化进程。六是加速乡村公路油化及标准化建设,保证畅通率达95以上。

(五)完善配套政策。一是资金投入政策。认真贯彻中共中央20__年一号文件精神,按照双向目标、竞争入围、以奖代补的办法,坚持“择优扶持、重点投入、确保效益”的原则,将涉农资金捆绑使用,重点扶持龙头企业、专业市场和产业基地建设。加大财政资金投入,保持投入的资金比例稳步上升;密切银企关系,鼓励金融部门加强对农业尤其是对龙头企业的信贷力度,推行农业动产抵押;大力实施农业招商,吸引更多的从事二、三产业开发的业主投身农业开发;聚集农民闲散资金,鼓励农民以资金、土地、技术、劳力及其它农业生产资料入股,使农民成为土地开发的投资主体。二是土地流转政策。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从放活土地要素入手,深化和推广凤垭山经验,走“业主+基地+农户”的路子,实现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在农户之间进行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土地流转的转包费、转让费和租金等,应由农户与受让方或承租方协商确定,流转的收益应归农户所有,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擅自截留、扣缴;在不改变农林生产性质的前提下,鼓励和支持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集体经济组织和个人到农村采取租赁、承包、联营、入股等形式,经营“四荒”资源以及集体厂、场、园、院等。对需要征用土地的业主,原则上优先安排用地指标,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和服务的固定设施建设用地,一律按农业用地对待,不办转用手续;在保证集体土地资产保值增值、农民生活安置和业主有利可图的前提下,分等定级,合理作价;对参与土地流转、农业开发的业主和企业,按照有关政策,在税费征缴等方面给予扶持。

(六)强化保障措施。一是区内外企业、单位和个人参与农业开发、流通或兴办农业加工企业,在申办各种证照和有关手续时,各级各部门按“优先、优惠”的原则及时办理。二是对城乡专业流通组织和个体运销大户,全面实行“绿色通道”政策,减轻规费负担。三是对联接农户多、产品销量大的流通组织和个人,在经济上给实惠、政治上给地位,鼓励他们为搞活农产品流通做出更大贡献。四是积极兑现农村粮食直补、退耕还林、降低税率等政策,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调动广大农民的种、养植积极性,坚决制止各种坑农、害农事件发生,为农业健康、快速发展保驾护航。

附:行业及项目规划

中共南充市嘉陵区委

南充市嘉陵区人民政府

20__年10月7日

行业及项目规划

(一)畜禽产业

1、奋斗目标

20__年,生猪出栏万头,其中三杂率达%,加工率达;肉羊出栏万只;肉牛出栏千头,牛奶总产量吨;家禽出栏万羽。

2、区域规划

沿国道318线乡镇建设优质肉羊和小家禽产示范业带;在曲水、羊口、临江、吉安、龙岭、金凤、和平、白家、大同、七宝寺发展优质肉猪生产;在城郊及西河、吉安河等溪河流域发展小家禽养殖;在大树桂花园村建设畜牧科技园区,带动城郊乡镇火花、文峰、木老畜牧产业的发展;积极引进重庆天生集团落户;加快河西等地中农合创项目的实施。

3、技术措施

一是加快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大中农合创良繁母猪场的建设和LY优质母猪的推广,进一步加快畜禽改良站、良种场建设,引进各种优良品种,做到及时优胜劣汰。二是加快畜牧科技推广。推广生猪三元杂交技术,发展DLY优质肉猪,推广山羊“四改一防”技术,配套家禽笼(圈)养、科学育雏、疫病综合防治技术和肉兔“一选二推三改四防”综合配套技术;推广家庭牧场建设,促进草饲牲畜发展;大力开展对养殖户的科技培训活动,建立科技示范园。三是加大疫情监测力度。加强对禽流感等疫病的监测,严防急性、恶性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四是加强牧政执法,确保畜牧产品安全。五是引进、培育天生集团等龙头企业,加快畜牧产业化进程。

(二)蔬菜产业

1、奋斗目标

20__年,全区蔬菜基地面积达万亩,总产量万吨,产值亿元,全区精细菜比重达%,外销菜达%。

2、区域规划

将文峰、曲水、李渡、河西、吉安、一立、安福列为区级蔬菜基地乡镇,每个基地发展1--2个名优品种。在河西建成胡萝卜生产基地6000亩;文峰建成侧耳根、大蒜、恋秋椒生产基地3000亩;曲水建成藕、芋子、豌豆尖生产基地3500亩;李渡建成茄果、莲白菜类基地4000亩;吉安建成特色蔬菜基地4000亩;一立建成南瓜、西瓜、冬瓜生产基地5000亩。在李渡、吉安、临江、河西、羊口等15个乡镇建成冬菜基地6万亩。

3、技术措施

大力引进、培育、推广优良品种,保证良种率、杂交品种率达到92%以上。重点抓好专业大户、工厂化育苗为主的种苗供应。普及双膜加拱棚、大棚、遮阳网等新技术的推广,提高综合利用率。推广蔬菜间套技术、光能利用技术、病虫综合防治技术。狠抓优质无公害蔬菜生产。

(三)水果产业

1、奋斗目标

20__年,全区经果林达6万亩、1080万株,总产3.8万吨,实施果树劣改良150万株。

2、区域布局

一是建设凤垭山、大树、木老、西兴为中心的伏季水果基地片,发展伏季水果10000亩;二是改良212线曲水、河西、羊口、大树、木老等地的中华寿桃树苗,发展寿桃1.3万亩;三是建设以李渡工委和大通工委为中心的优质脐橙基地片,发展优质脐橙2万亩。

3、技术措施

建立良种引种观察圃、母本园、育苗圃。加强果树苗木的引 进和管理,严把果苗质量关。进一步改革果树的常规栽植为加密定植。禁止果树行间套种小麦、玉米、油菜等高杆作物,可套种花生、蔬菜等经济作物,确保稳产高产。

(四)红薯产业

1、奋斗目标

20__年,引进红薯加工龙头企业2户以上,建成薯类产品专业市场2个以上,薯业经济产值突破5亿元、税金达到1000万元,带动农民人均增收200元。

2、区域规划

按照“规模发展、集中成片”的要求,将龙蟠、集凤、金凤、白家等乡镇作为优质红薯基地建设中心乡镇。在龙蟠、集凤、里坝、金凤、白家、和平、安福、华兴等26镇,建成优质、高产红薯基地20万亩。

3、技术措施

一是加强同全国甘薯改良中心南充分中心的联系与合作,引进南薯99、30—244、豫薯王等优良品种,加大新品种推广力度。二是加强技术培训。农业部门、各乡镇农技站(机改后的农业服务中心)要加强对基地乡镇农户红薯种植的培训、指导,每个基地乡镇要抓好一个优质红薯高产示范片区建设。

(五)粮油产业

1、奋斗目标

稳定粮油播种面积,20__年粮油播面控制在万亩左右,粮油作物的优质率达85%,油料达万吨左右,人均占有粮食稳定在400公斤。

2、区域布局

以318线的龙蟠、集凤、里坝一带,212线的河西、李渡、吉安一带,高速公路沿线的大通、一立、大兴一带为重点,逐步推广优质水稻、小麦、玉米新品种。

3、技术措施

一是推广优质粮油作物品种,重点发展优质水稻、专用玉米、专用小麦,积极发展各种优质杂粮。20__年优质稻达到万亩,占

%,产量达到

万吨。旱地粮食作物仍以玉米为主,选育高蛋白、高淀粉含量的良种,各类优质专用玉米20__年达到万亩,油料作物以优质花生和油菜为主,同时扩大高梁、大豆等杂粮播面。二是推广农业实用技术。重点抓好配方施肥、节水灌溉、地膜覆盖、秸秆还田、规范栽培、统防病虫、旱地改制、旱育秧等技术的推广运用。加强农技服务体系建设。区农业部门重点抓好集试验、示范、培训、推广于一体的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的建设;乡镇、村要建设有队伍、有基地、有配套设备、有培训手段、有经济实力的“五有”农技服务组织。三是逐步改造劳动工具,积极与家庭经营相适应的小型农机具,努力提高劳动机具的技术装备程度。

(六)蚕桑产业

1、奋斗目标

20__年,全区桑园面积达6.2万亩,良桑率达93%,产茧520万公斤,基地乡镇蚕茧收入占农业总收入的34%,专业村占48%。

2、区域规划

文峰、世阳、双店、吉安、太和五个市级基地乡镇20__年桑园面积达1.8万亩,发种量6万张左右;土门、临江、龙岭、一立、大通五个区级基地乡镇桑园面积达2万亩,发种量4万张左右;李渡、金凤、白家、巨石、金宝、积善、三会、七宝寺、里坝9个区级重点乡镇桑园面积达1.1万亩,发种量达2.6万张。这19个乡镇共产茧440万公斤,占全区的84%。基地乡镇养蚕1000张以上的专业村达到50个。

3、技术措施

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快国内外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全面实施桑树品种优良化、小蚕共育、省力化饲养、方格簇上簇、统防统消等配套技术。同时,走集中育苗、一步成园、规模发展的路子,建立高产、优质、高效的成片桑园。大力修建共育室、标准蚕室、贮桑室、蚕沙坑、消毒池等养蚕配套设施,实现专业化生产。

(七)林业产业

1、奋斗目标

20__年,在15个乡镇新建核桃等干果林1.4万亩,实施低效林改造万亩,森林覆盖率达%。

2、区域布局

在李渡、龙岭、金凤、巨石、盐溪、桥龙、安平、天星、大通、龙池、蟠龙、金宝等乡镇建设美国薄壳香核桃基地0.6万亩;在火花、文峰、西兴、木老、大树、曲水、积善、大兴、八角、大观、里坝、集凤、三会、礼乐、世阳、移山、一立建成以核桃为主的干果林0.8万亩。

3、技术措施

一是健全林业资源保护体系。建成完善的护林指挥、林政执法、资源管理、病虫害防治检疫、森林防火体系,在火花、曲水、和平、巨石、西兴、临江、安福、八角以外的40个乡镇建立森林防火隔离带36公里。设立虫情预测预报站6座,五年内全区柏毛虫防治面积达12万亩。二是健全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建立健全林业科技推广站,加强林业新品种的选育,建成林木苗圃基地0.1万亩,加强对林业新技术的培训和推广,全面形成区、乡镇林业科技推广网络。

(八)水产业

1、奋斗目标

20__年,全区水产养殖面积72243亩,产量10178吨,产值9256万元。

2、区域布局

区域发展规划篇4

    中央政府大致分三个批次推出了不同级别的区域发展规划。

    2006 年后,中央已经批准了几个高级别综合开发试验区,包括: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深圳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渝城乡统筹试验区、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试验区。

    2009年至今,国务院批复了13个区域规划:《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横琴总体发展规划》、《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

    2010 年1 月,中央召开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部署推进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同年3 月,国务院召开“新疆经济发展专项会议”研讨扶植新疆发展的新政。可见,新疆和西藏两个区域发展的系列新政即将出台。

    按以上数据分析:从地理区位上看,分布广泛。从东南部沿海、中部地区直到东北地区、西部内陆。从类型上看,注重产业结构调整。涉猎综合改革、城乡统筹、生态经济与循环经济、旅游经济等几大类。可以深刻的感受到,这些区域规划都是围绕经济建设与发展这一核心,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特殊的政策环境,中国进入了一个搞区域发展规划的新高潮。

    二、区域规划是中央与地方平衡利益的重要政策

    区域规划的频推,既有地方积极推动的作用,也有中央从区域发展大局的全局性考量,很大程度上是中央与地方合力的结果。有利于发挥中央与地方的两个积极性。从区域发展出现的趋势来看,客观上存在着六个因素:

    (一)地方政府通过区域规划获得资金支持。自分税制后,中央与地方在财政资源分配上发生了重大变化,各地方财政吃紧。而国家4 万亿投资和“保增长”的政策,对于各地方政府是志在必得的,通过区域规划拿到资源配置权,就可以吸引各种资源、资金,就有更多的机会去“花国家的钱,办自己的事,赚自己的钱”。

    (二)区域规划要比单一的招商引资项目更划算。在过去的开发区和招商引资模式中,引入的投资项目都是单一项目,获得的资金是有限的。而争取到区域规划后,可以大范围的动用土地、利用特殊政策,这就给了地方政府更大资源配置权,很多综合性的开发项目,都可以在新的区域规划内进行。

    (三)区域规划是地方基于发掘地区优势,实现地区特色发展的愿景。在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推动新的分工格局在更大范围内形成。“诸侯经济”小而全的内部循环状态已经被市场经济深化的分工力量所打破。在许多地区,城市之间的障碍逐渐破除,甚至在医疗、社保等方面都出现同城化服务的态势。

    三、区域规划中首推调整区划

    在新区域规划的资源配置上,各地也有十分诱人的突破。主要表现在土地利用规划方面。以上海为例:2009 年5 月,国务院批复上海市《关于撤销南汇区建制将原南汇区行政区域划入浦东新区的请示》。浦东新区的特殊政策将扩大到近千平方公里。为什么上海会如此调整区划?其核心目的是为经济发展“腾空间、挪资源”。空间不仅包括城市规划和建设所需的物理空间,还包括行政体制下的政策空间和操作空间;资源不仅包括土地、资金等资源,还包括各种优惠政策、特殊政策。尤其是在特大型城市,这种行政区划调整是有含金量的,光重组出来改变用途的土地,就会立刻带来极大的利益。

    四、对区域规划大扩容的思考

    如此多的区域规划的出炉,覆盖范围之广,时间之密集,史上罕见。这种排山倒海式的规划出台实质上是政策上的浮躁。可以预见:

    (一)在时间上而言,国家层面的战略性规划,从出台到实现大致常规需要10 年或者更长的时间。短期内推出众多区域规划方案,一时让各个区域难以获得中央的财政支持,区域竞争力更是无法显现,只是给股票市场提供了一连串炒作的题材。此前,国家出台过三大成功的区域规划:从深圳在70年代末设立特区,到90年代初的浦东开放,以及到21世纪之后的天津滨海新区。这三大区域规划在空间上跨度十分之广,在时间上跨度十分之长,从而保证了中央财政的有力支持,并落实到位,这也是造就了我国沿海地区长期繁荣的原因。如各地匆忙上马区域规划,肯定缺乏科学性和长远考虑,在可持续发展上难免有失误的地方。

    (二)在空间上而言,此次区域规划基本上覆盖全国各地,这与“先富带动后富”的政策方针在战略上是不同的。众多的区域规划上升到国际战略的层面,便失去了政策实施的重点,难以获得特殊的政策照顾,反而使各个区域的优势抵消,失去本地的核心的差异竞争力。

    (三)区域规划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规划在具体实施时,有些细节政策相背离。从汇总的区域规划来看,有不少顶着生态帽子,规划的重点却在经济,而不在生态。又比如国家对于农田保护的政策,肯定会在各种区域规划后的被重新修订和突破。而这些区域规划有可能会形成先斩后奏、生米煮成熟饭的结果。

    (四)区域规划一拥而上,会导致局部投资过热、资产价格猛涨。各房地产业紧跟区域规划,乘机挖中央政策的墙脚,靠着地方资源“蹲点吃透”,成为应对行业变局的突破口。使房价在一线城市出现的负面效应向二三线城市延伸。

    规划是一种手段,目的都是促进科学发展。 此次天女散花般的区域规划出台,是需要降降温的。

区域发展规划篇5

中图分类号:F54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正文】:

随着经济高速的发展,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铁路运输业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更高的要求。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命脉,铁路运输在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区域铁路网规划的建设已经成为其中的重要一部分。然而,我国的铁路发展的设计、建设和发展长期都是在一种比较封闭的环境中进行的,受规划理论体系的制约,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关于区域铁路网规划的编制工作才从真正意义上的开始。2004年编制完成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是国家批复铁路行业关于全国铁路发展的第一个中长期规划,是铁路建设项目审批的主要依据。

1 区域铁路规划发展历史及规划目的

1.1 区域铁路网规划发展历史

我国铁路行业针对建设项目的前期规划及建设论证大致可分为下述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到90年代初结束,在对项目建设的论证过程中,忽略了对区域铁路网规划的布局设计和考虑,同时,对于建设区域铁路网规划也缺乏足够的指导。

第二阶段:从90年代初开始,到中后期结束。一些省市等开始进行区域铁路网规划的设计和研究,根本各自不同的实际情况,进行规划和建设,但是由于理论和技术手段的匮乏,在对区域铁路网规划时,主要的方法主要是定性分析,定量分析作为辅助手段。由于技术手段的落后和理论支持的不足,使得发展很缓慢,并且实施性比较差。

第三阶段:从2000年以后,考虑到新的规划发展理念,把区域铁路网规划的编制融入其中,并把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以及与相关规划的衔接进行了统筹考虑,不断提高了编制技术的手段和水平。借用全新编制手段和规划技术路线,在2007年完成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调整方案研究报告》。路网布局方法采用“逐层展开法为主、单因素分析法为辅”的方式,在基础物理网络上把各种因素叠加形成了概念性网络,确定了最终的路网布局。运用“干线网补充、系统网完善”的铁路网布局方法,将干线网补充与国家综合交通运输走廊结合,增加区际通道和重要的区内通道;系统网完善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对各子系统网进行扫描,并逐一优化完善。

1.2 区域铁路规划目的

所谓区域铁路网的规划,指的是借助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指导,结合各区域资源的分布状况和当地产业布局的特点,通过对区域对运输需求的预测和分析,统筹考虑好技术经济的优势,并在做好与相关行业衔接的基础上,对区域的铁路网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其目标是能够合理的利用和开发区域的资源,满足其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

因此,区域铁路网规划的目标应当包括:最大程度的满足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解决当地出现的铁路运输问题,并对以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预测工作;科学合理地安排区域铁路网的分阶段建设。

2 区域铁路网规划发展趋势

《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在2004年编制完成后,各省市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特点,结合各省市的经济基础和特点,制定各自区域内铁路网发展规划,与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进行衔接。

2.1 更加注重与相关规划的衔接

区域铁路网的规划设计要与相关规划的衔接更加紧密。其中主要包括:民航的发展规划、港口的发展规划、交通业的综合发展规划和港口发展的规划,以及其他行业的发展规划,比如市内交通规划、能源发展规划等。在国家的大背景下,进行合理的规划,确保区域铁路网的规划能够满足区域发展的需要以及国家发展的需求。

2.2 更加注重与国家相关政策的结合

区域铁路网规划更加注重与国家相关政策的结合,把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观等理念融入到区域铁路网规划发展当中来。在区域铁路网的设计过程中,要更加注重节约用地和环境约束等条件,协调好铁路建设与环境保护、土地资源的利用、农业及其它产业的发展的关系,要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

2.3更加注重交通规划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区域铁路网规划的编制更加注重规划理论的应用。在理论分析中,对于运输的需求分析方法是多种预测模型综合法,铁路网布局采用大背景分析方法,引入交通区位理论进行布局,规划评价中选用多目标评价体系等等,使得区域铁路网规划的理论性和稳定性逐步增强。

2.4 更加注重公共通道资源的利用问题

最近几年,区域铁路网络规划中的焦点问题之一就是公共通道的资源利用问题。这些问题在那些能源输出的大省比如山西或者煤炭分布集中的地方更加突出。由于前几年煤炭市场的高收益和煤炭不可重复利用的特点,很多的能源企业蜂拥的进驻到煤炭资源丰富的区域,同时提出了很多的铁路项目,这是与煤炭资源的开发相匹配的。这些的铁路项目的运输一般都是点到点,基本不承担铁网的功能,对于经济方面的服务比较小,但是这些项目占用了公共通道的资源。近两年来,由于经济效益等原因,煤炭企业纷纷出现亏本现象,可以想象,其铁路的运输就会被搁浅,这无疑是一种公共资源的浪费。今后的区域铁路网的规划会更加注重解决这些问题,将这些铁路线合理的规划到国家的铁路网中,安排其中的部分承担旅客运输的服务,减轻在节假日高峰期交通运输的压力,也是对公共通道资源的合理利用。

3 区域铁路网规划发展的焦点问题

3.1 高标准客运铁路的布局问题

在区域铁路网的规划中,一些的西部省市提出要建设300km/h的高铁线路,加快与东部省市的信息、经济交流,加强贸易往来。对于这个问题,要认真考虑下面两个方面:客运专线的规划原则是覆盖所有第一第一层次城市和第二层次中的大部分城市,是快速客运网的主骨架。应该研究区域的中心的人口、经济实力等方面综合考虑,是否属于第一、二层次的城市范围。第二,由于高铁线路的客运专线的票价比一般客运的价格较高,因此,应该预测好区域客运的密度,综合考虑居民的收入水平、沿线客流量、人口分布情况、客流水平、支付能力等问题,防止出现资源的浪费,合理选择好300 km/h客运专线、200 km/h快速铁路和普通铁路三个层次。

3.2 内陆省份的出海需求问题

我国沿海城市在近几年经济高速发展,港口是对外开放的重要节点,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一些内陆的省份提出了出海通道的规划问题,从而可以与沿海城市以及其他世界城市加强信息的交流和贸易的往来。我国未来经济的发展,会是从东逐步往西的。一些中部的省份提出建设出海铁路的构思。这些的规划考虑的更加细致,认真考虑好区域货物量的流量、流向和通货的能力,合理的安排好它们之间的关系。带动内陆和西部省份的经济发展。

【结束语】:区域铁路网的规划是一个难度大、涉及面广的研究工作,在规划的编制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好各方面的影响因素,统筹考虑。由于我国区域铁路网的发展比较晚,还有许多的问题需要改善,区域铁路网的规划工作还有待进一步的优化和完善。

【参考文献】:

区域发展规划篇6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9-0113-02

引言

据国家统计局的新中国六十年系列报告之十公布的数据:中国城市化水平由1949年的7.3%提高到2008年的45.6%,这表明中国城市化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使得城市不断扩张和更新,在大量的城市建设实践过程中凸显出了诸多的问题,经济发展与城市规划、城市建筑相互之间的脱节就是其中的重要问题之一。多处“年纪轻轻”的高楼被拆除,规划控制与单体建筑难以在质量上产生直接的对应关系,导致城市缺乏地方特色,缺乏高效合理的城市机能,这都直接或间接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

一、“短寿建筑”的现象

1.近年来出现的“短寿建筑”

2006年11月8日,坐落在卢浦大桥浦东段东侧的宝钢集团浦钢公司十六层办公大楼被爆破。浦钢大楼始建于1987年,是当时浦东地区第一高楼。

2007年1月6日,旅游名城杭州美丽的西子湖畔,二十二层、67米高,设计寿命为一百年,有西子湖畔第一高楼之称的浙江大学湖滨校区3号楼,在仅仅走过它生命历程13年的时候,被爆破拆除。

2007年1月7日,曾经被作为海滨城市青岛标志性建筑之一的二十四层大楼铁道大厦,在爆破声中轰然倒下。

2009年11月30日,建于1996年,是一栋高八层,总面积为12000平方米的单体建筑北海富丽华大酒店副楼实行了爆破拆除,这是北海有史以来爆破的最大的单体建筑。

2009年12月15日,广西最高单体建筑柳江路2号二十二层公寓为广西最高单体建筑将进行爆破。

全国各地相继有多座“年纪轻轻”的第一高楼被拆除,几乎每次都引起强烈反响。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虽然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还不富裕,人均占有资源在全世界很低,经济建设必须坚持走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道路。即使是发达国家,有哪一个把造好没多久的建筑砸了?这种不断地拆楼盖楼的做法违背了科学发展观,严重损害人民利益。“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的话令人深思。

2.造成“短寿建筑”的分析

将高楼的短寿解释为政府规划部门目光的短视和节约意识的匮乏固然没有错,城市建设要量力而行,有钱搞城市建设当然好,但要符合当地的经济能力。目前,大多数20世纪80年代初期建设的住房已面临着大量拆除的阶段,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的GDP已连续多年地保持着10%左右的高增长速度,但国民财富的增加却远远地低于GDP增长速度的原因,我们在做大量的重复工作“建设―拆除―再建设”的过程,虽有GDP增长,却没有存量增长的原因。

资源的短缺是许多国家都在认真研究和对待的问题,而建筑的重建拆除和建设,无疑是对资源的最大浪费,与中国建设节约型、可持续发展国家的目标背道而驰。许多国家在认真做长远规划,严把质量关,以确保建筑物长寿。比如在英国,不仅建筑质量受到高度重视,规划、设计也经过详细论证,其建筑平均寿命高达132年,居世界首位。中国目前的住宅建筑平均寿命仅为30年。相比之下,我们的建筑的平均寿命过短。

鉴于建筑的浪费愈演愈烈的现象,建议有关部门应该通过立法,对这一现象进行严格的限制和规范。一方面,当某一建筑物要被拆除的时候,政府必须举出详细的理由,以证明建筑物的拆除是必要的和有益的,然后再经过权威机构的论证和公开的听证程序,审核政府举出的理由是否属实和充分。另一方面,也要制定出严厉的惩戒条款,对违规肆意拆除建筑物的行为进行问责,让相关行政部门的人员为违规拆除行为付出高价成本。

二、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严肃性

有规划专家认为,造成短寿建筑问题的根本在于城市规划的改变。一些地方政府在土地带来的巨大商业利益诱惑下,城市规划服从所谓的经济“大局”,缺乏科学性、前瞻性和持续性,存在着“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的现象,领导一换,规划重来。拆还是建,往往只在于由潮流引领的价值取向,甚至在某些领导的一念之间。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建筑的拆除和建设,可以推动GDP的增长,同时,土地出让也能获取巨额收入。

城市规划是一门预测性的科学,它是根据城市需求制定的城市发展思路。因为其具有明显的预测性,所以并不能保证最终规划的结果十分准确到位,这种不确定性主要是由于受到城市发展的大环境制约。在当前社会,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城市需求不断增长,在发展过程中也导致了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些冲突与矛盾。

国家开发银行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王大用2004年在《中国城市规划中的若干国情问题》一文中指出,当较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开始后,很多城市仓促规划,往往没有经过充分的科学论证,而且常常因地方政府领导人的变更而变更,没有用地方法律规范城市长远规划,规划的严肃性和长期性不够,使规划存在许多缺憾。一座建筑物的缺憾容易弥补,实在不可弥补,拆掉重建也能做到。

三、城市规划与区域经济发展相互影响

1.区域经济发展为城市规划奠定坚实基础。同一区域的城市由于在经济发展,资源利用,物流,交通,人才和科研等领域有着许多共同特点并相互依赖,所以区域经济的发展对该区域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是整个城市规划的龙头,起着先导、主导和引导作用。完善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关系到区域发展布局、产业发展布局、城乡发展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布局、资源有效开发和利用布局、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布局。

2.城市规划建设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核心和动力源泉。城市规划建设作为一个扩大投资,推动消费,促进发展的过程,其本身就是一种经济活动。通过城市建设,可以带动房地业、建筑业、商业等十几个相关产业的大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对区域产业经济的影响上。城市规划可以通过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和布局,引导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在城市的空间结构上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完善经济功能布局,使城市的经济环境更加适应现代化城市的发展需要,确定城市建设的开发方针,统筹安排大型基础建设项目的选址和投资环境的选择,发挥城市整体投资利益,实现城市规模经济效益。二是产业结构调整与布局。城市规划通过设计新的城市空间模式,对产业结构产生重要影响。随着城市功能结构将发生显著变化,城市规划在经济结构的空间深化调整中产生深远的影响。三是土地配置与价格。作为城市规划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城市土地使用规划可以根据城市的社会、经济结构,以城市的未来发展目标为准则,科学地设计城市空间布局,合理地配置城市用地结构,有效地调控城市土地价格,提高土地集约化水平,保证区域经济在符合长远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前提下,得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四是就业问题。城市规划可以通过宏观地调控手段来解决城市中的就业问题,减轻城市就业压力。城市规划是政府行为,是一定区域政府引导和协调区域城市合理发展和布局规划,要考虑到城市发展的连续性,使区域经济发展和布局规划将更为准确。

四、如何利用两者的紧密关系促进区域经济与城市规划的协调发展

1.正确处理城市规划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城市规划科学合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搞好城市空间战略规划,就会促使人人节约城市建设的成本,提高城市的综合功能;否则,就会影响城市的功能发挥,降低城市建设的档次和品位,进而影响城市与周边地区的交流联系,干扰区域经济的正常发展。

2.正确处理经营与管理的关系,坚持以城市经营带动城市管理。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城市规划管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应该充分发挥城市规划管理的功能,简而言之,城市规划管理就是城市建设过程的协调者和组织者。一个城市建设的好坏与城市规划设计水平的高低有着直接关系,因为城市规划设计是城市建设的基础。在政府财力投入不足的情况下,要想加快城市规划和建设发展,必须充分利用市场经济手段,创新机制,走市场化之路,实现城市自我积累,自我增值的良性发展。

3.正确处理城市间合作与文化认同的问题,是城市建设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条件。美国城市建筑学家刘易斯・芒福德有句名言“城市是文化的容器”。不同的城市面貌、街道景观,是我们区别、认识不同文化最直接的途径。

4.正确处理城市公众参与城市规划,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构建和谐社会。公众参与就是在社会分层、公众需求多样化、利益集团介入的情况下采取的一种协调对策,它强调公众(市民)对城市规划管理过程的参与,实现城市空间的合理分配,实现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中的公共参与,是城市市民以帮助、评判等多种方式参与编制城市规划的任何一个过程,城市市民参与具有层次性,其最基本的层次是对规划的活动的舆论作用,最高级的层次为市民亲自参加城市规划编制和实施的全过程,即真正意义上的人民城市人民规划、人民建设和人民管理。

结语

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的空间和实体发展进行的预先考虑。其对象偏重于城市的物质形态部分,涉及城市中产业的区域布局、建筑物的区域布局、道路及运输设施的设置、城市工程的安排等。而区域经济是以不同的地域单元为基础,依照社会劳动的地域分工原则,在充分发挥本区域优势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具有区域特色的地域性经济。区域经济是城市规划建设的基础,城市规划建设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条件,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并使中国的城市乃至国家建设朝着有序、稳妥地方向不断的推进。

参考文献:

[1]白雪梅.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1998.

[2]陈锋.转型时期的城市规划与城市规划的转型[J].城市规划,2004,(28):9-20.

[3]陈为邦.城市规划应成为重要的公共政策[N].中国经济导报,2005-01-14.

区域发展规划篇7

电子商务区域发展规划方法的选择直接关系到电子商务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和目标实现。一般应首先对区域经济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并结合国家经济发展总体目标、区域经济发展总体目标、区域经济的辐射区域以及区域内各城市的功能定位,运用现状分析、实证分析和需求分析的方法,确定区域电子商务规划的目标。然后将区域电子商务规划目标的定性描述与区域电子商务量的定量预测相结合。一般来讲对电子商务发展战略的研究基本上都采用这个方法,但具体操作各有所异。下面将本人在《河北省电子商务发展战略研究》课题中一些具体研究方法战略做阐述,以求抛砖引玉。

区域电子商务发展的环境分析是制定区域电子商务规划的前提和基础,对区域电子商务的产业环境进行定性分析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区域电子商务 发燕尾服的内部环境,即区域电子商务的体系环境,它包括交通运输环境、商业环境、仓储环境、电子商务企业环境等;另一方面是区域电子商务发展的外部环境,即区域电子商务的市场环境,它包括宏观环境、行业环境、竞争环境、政策环境、人才环境等。以swot分析为工具,对区域电子商务发展所具有的优势和劣势以及未来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定性分析。WWw.133229.CoM能过调查区域的产业分布和未来的投资项目,定量分析社会对电子商务服务的需求量。这种需求量一而再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在实物量方面,可以运用经济计量模型,对电子商务中的交易量进行趋势分析、相关分析、弹性分析和定量预测;二是在价值量方面,可以从社会电子商务成本占gdp的比重和电子商务在第三产业增长中的贡献率等方面进行定量分析,为政府对区域电子商务产业的科学定位提供决策依据。

电子商务信息平台是要解决各种电子商务信息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系统集成以及各类信息通道之间的互联互通问题。区域电子商务信息平台包括4层体系结构:电子商务公共信息系统、电子商务信息交换系统、电子商务电子交易系统和电子商务信息标准化系统。其中,电子商务公共信息系统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对其他三个系统提供信息支持。区域电子商务信息平台涉及企业间电子商务、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牵涉到多个电子商务枢纽、环节、企业、政府部门。在电子商务过程中信息的流动是跨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进行的,电子商务信息平台必须实现大跨度的信息实时传输、远程数据访问、数据分布处理等功能。在电子商务信息平台规划中,必须处理好新信息平台和原有各种信息系统间的交互,统一标准和规范,对已有的功能单一的信息系统进行整合,避免重复建设;应充分考虑电子商务信息平台与其他相关行业的接口,保证平台的成长性和增容性,例如将政府办公的部分系统融入电子商务信息平台,为客户直接提供网上电子政务服务,减少传统业务流程中政府审核过程造成的信息延迟和滞后的影响;尽量使用模块化设计,使平台各分割部分有相对独立性和较强的移植能力,使不同企业可以根据自身要求选择、搭配、扩充各模块并深度开发。

区域发展规划篇8

电子商务区域发展规划方法的选择直接关系到电子商务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和目标实现。一般应首先对区域经济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并结合国家经济发展总体目标、区域经济发展总体目标、区域经济的辐射区域以及区域内各城市的功能定位,运用现状分析、实证分析和需求分析的方法,确定区域电子商务规划的目标。然后将区域电子商务规划目标的定性描述与区域电子商务量的定量预测相结合。一般来讲对电子商务发展战略的研究基本上都采用这个方法,但具体操作各有所异。下面将本人在《河北省电子商务发展战略研究》课题中一些具体研究方法战略做阐述,以求抛砖引玉。

区域电子商务发展的环境分析是制定区域电子商务规划的前提和基础,对区域电子商务的产业环境进行定性分析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区域电子商务 发燕尾服的内部环境,即区域电子商务的体系环境,它包括交通运输环境、商业环境、仓储环境、电子商务企业环境等;另一方面是区域电子商务发展的外部环境,即区域电子商务的市场环境,它包括宏观环境、行业环境、竞争环境、政策环境、人才环境等。以SWOT分析为工具,对区域电子商务发展所具有的优势和劣势以及未来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定性分析。能过调查区域的产业分布和未来的投资项目,定量分析社会对电子商务服务的需求量。这种需求量一而再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在实物量方面,可以运用经济计量模型,对电子商务中的交易量进行趋势分析、相关分析、弹性分析和定量预测;二是在价值量方面,可以从社会电子商务成本占GDP的比重和电子商务在第三产业增长中的贡献率等方面进行定量分析,为政府对区域电子商务产业的科学定位提供决策依据。

电子商务信息平台是要解决各种电子商务信息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系统集成以及各类信息通道之间的互联互通问题。区域电子商务信息平台包括4层体系结构:电子商务公共信息系统、电子商务信息交换系统、电子商务电子交易系统和电子商务信息标准化系统。其中,电子商务公共信息系统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对其他三个系统提供信息支持。区域电子商务信息平台涉及企业间电子商务、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牵涉到多个电子商务枢纽、环节、企业、政府部门。在电子商务过程中信息的流动是跨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进行的,电子商务信息平台必须实现大跨度的信息实时传输、远程数据访问、数据分布处理等功能。在电子商务信息平台规划中,必须处理好新信息平台和原有各种信息系统间的交互,统一标准和规范,对已有的功能单一的信息系统进行整合,避免重复建设;应充分考虑电子商务信息平台与其他相关行业的接口,保证平台的成长性和增容性,例如将政府办公的部分系统融入电子商务信息平台,为客户直接提供网上电子政务服务,减少传统业务流程中政府审核过程造成的信息延迟和滞后的影响;尽量使用模块化设计,使平台各分割部分有相对独立性和较强的移植能力,使不同企业可以根据自身要求选择、搭配、扩充各模块并深度开发。

区域发展规划篇9

    二、金融机遇

    受多种因素影响,中国银行业的增速正在放缓,只有抢抓市场机遇,坚持以客户为中心,才能在这种增速减缓的大环境下实现可持续发展。上述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为银行业服务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提供了重要战略机遇。

    (一)基建领域

    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必备条件,沿海地区具有建成为区域性和国际海港的优势,江苏的多项发展规划中都明确对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重点交通工程建设做出安排。《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提出,要重点加强沿海港口群、水利、交通和能源电网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2012年,江苏获国家发改委批准的两个规划全部为城市轨道交通规划(《江苏省沿江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网规划》和《常州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根据《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12—2030)》,到2030年,全省建成20条区域过江通道、21条城市内部过江通道、“两横两纵”4条高速铁路、“三横三纵”6条城际铁路以及增加11条高速公路。目前,江苏省拥有各类部级及省级开发区139个,作为创新实施的主要阵地,以各类经济开发区、高新产业基地及物流园区为主体的新型经济集聚点将不断涌现,同时这也对交通运输对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服务保障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基础设施建设规划项目,尤其是重点交通工程规划项目中蕴含着巨量的金融需求,为银行业带来了潜在的发展机遇。

    (二)产业领域

    近年来,江苏省在国家区域规划的基础上实施了重点产业调整规划,商业银行应在深入研究区域规划带来的市场机遇的基础上,统筹制定发展策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是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江苏亦把发展以旅游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摆上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近年来,江苏实现了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鼓励和引导各类资本投向服务业。《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提出要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2012年,省政府印发《江苏省现代服务业“十百千”行动计划(2012—2015)》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作为2013年经济工作六大主要任务之一的城镇化与服务业发展密切相关,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的相互联系,会形成大量的服务需求。其中,江苏旅游业快速发展,2006—2011年,连续六年蝉联全国榜首。江苏计划在“十二五”期间把旅游业培育成全省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重点旅游项目的资金投入十分巨大。以常州为例,该市在“十一五”期间的旅游业投资约200亿元,2012年,江苏省政府批复设立14个旅游度假区,由发展旅游业带来的资金需求将非常旺盛。

    二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兴产业是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标志;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在全国具备一定优势。《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提出,要积极发展以风电和核电为主体的新能源产业。2011年,江苏设立专项引导资金,重点推动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带动全省新兴产业销售收入超过2.6万亿元。2012年5月,省政府编制《江苏省“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方案》,确定了各个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推进措施。8月,国务院批复《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并明确要综合运用贷款贴息、保费补贴、风险补偿等手段,促进金融机构加大支持物联网企业发展的力度。10月,国务院批复《江苏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根据区划,到2020年,全省建设用围填海规模控制在26450公顷以内,海水养殖功能区面积不少于30万公顷,意味着海洋资源开发的竞争加剧,有助于海洋工程装备行业的发展。

    三是现代农业。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提出,要发展现代农业,稳定粮食生产,做强特色优势农业,提高现代渔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建设农产品加工产业基地。2012年初,国务院印发《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指导全国“十二五”现代农业建设和发展。江苏在“十二五”期间将大力发展高效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预计到2015年高效设施农业面积将达到1100万亩,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将达到1.6∶1。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在高效设施农业建设、农产品加工流通、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农业现代装备制造、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田水利建设等众多领域形成了多样而庞大的农村金融需求,为银行业务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三)民生领域

    江苏省非常重视保障与改善民生,在该领域的投入不断加大,2012年1—8月,省级财政支出86.4%投向民生领域。截至2012年12月,江苏省累计投入村庄环境整治资金超过176亿元,其中省级财政拨付奖补资金12.4亿元、整合相关涉农资金30.4亿元,市县实际筹措超过134亿元。尽管如此,江苏省经济发展和民生工程建设还不协调,民生建设的步伐慢于经济发展步伐,江苏省政府仍在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三农方面的金融资源供给、保障性住房的按需供给和缩小贫富差距等民生问题而努力。除了上述领域的资金需求,江苏城乡一体化的大力推动亦在邮电通讯、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生态保护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方面提出了更多的金融新需求。

    三、发展策略

    面对国家区域规划带来的种种潜在发展机遇,商业银行应该着眼长远,利用自身优势加快业务转型,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以不断提升经营服务水平、确保银行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一)紧跟政策导向,明确发展重点

    江苏地区市场化程度高,企业依法合规经营和政府依法行政意识强,同业竞争异常激烈。只有提高市场反应能力,统筹规划推进方案,明确工作重点,加强整体推进,才能确保商业银行公司业务有质量的发展。商业银行应建立快速反应通道,全面收集市场信息、密切关注同业动态,深入调研国家政策规划带来的发展机遇以及政策的落实情况和对产业、项目的支撑力度,探究政策规划对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影响,在统筹规划推进方案的基础上明确工作重点,实施整体推进。

    (二)抢抓战略机遇,明确投放重点

    商业银行应继续将金融服务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作为信贷结构调整的重要方面,在对本地市场规划与政策导向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预判重点行业发展前景,确保公司业务有力度的投放;将信贷资源向由加大投资带来的基础设施建设、由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带来的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农业、由江苏城乡一体化大力推动带来的民生领域倾斜。

    (三)定制差别服务,确保效益增长

    客户多元化的金融需求十分迫切,仅依靠传统业务,无论是市场表现、市场竞争,还是经营效益都缺乏竞争力。据国外银行统计,其产品成功率约为50%。只有通过细分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加强产品维护与创新,为客户定制差别化的金融服务,才能提升产品的市场契合度,确保公司业务有效益的增长。同时,建立产品后评价机制,在新产品推向市场后定期对产品的接受度、收益率、可替代性等指标进行跟踪和评价,对产品进行调整、推广、拓展和创新。

区域发展规划篇10

1引言

区域交通运输系统规划任务是:在全国统一交通运输网指导下,根据地区社会经济、人民生活和国防建设的需要,以及区内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和经济布局的特点,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和各种运输方式只见的合理分工与协作,有秩序地构建地域综合运输网。

2发展问题研究

2.1缺少理论指导

交通运输的规划和发展,首先必须搞清楚交通运输是做什么用的、是为谁服务的,才能根据其定位和服务功能进行合理科学的规划与建设。然而,目前的许多交通运输规划制定更多地是从交通运输系统自身发展与完善以及部门的角度进行规划,虽然也提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满足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但规划中潜含的贯彻的理念不明确,即交通运输与经济社会、城市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生存环境之间到底存在什么样的关系以及作用,在我国的具体国情条件下,到底应该贯彻什么样的发展理念不明确;在制定交通发展规划与目标时,没有真正将交通运输的发展战略融入到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战略目标下。由于战略定位不清,理念不明,缺少整个交通运输体系明确的发展方向,也就很难有明确的导向性目标,致使目前的交通规划基本上是一种追随需求型的规划,主要是从交通运输自身的功能作用和运输的特性进行各种运输方式发展规划,对交通运输形成的资源利用、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下可能满足人们追求出行的物质享受程度、以及整个系统的运输效率、成本、环境等没有度量尺度,即科学发展观在交通运输的总体发展中具体应如何体现,才能使交通运输的发展符合和支持国家及地区发展战略,需要有比较明确的方向性内容或标准。

2.2出发点的错误

交通流的增长,除了与基本需求有关,还与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模式有着极大的关系,如果缺乏相应的引导和控制,按交通流需求进行交通供给,则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将永远无法满足需求,因为追求物质享受和个性机动化是人们的天性,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很难通过个体自主选择来实现。在没有将各种运输方式的外部成本基本内部化的情况下,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私人小汽车的普及,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小汽车的使用形成耦合,交通需求结构将会产生越来越大的偏向,形成增加交通基础设施供给――交通拥堵暂时克服――产生更多的交通需求――造成新的更大的拥堵的黑洞循环。然而,目前由于缺少综合运输发展战略的指导和约束,许多交通规划,对交通作用的理解和对交通功能的确定上存在偏差,主要是从满通工具的交通流出发,适应交通流的需要,而不是从如何更合理、更有效、更经济地提供运输产品出发,将目的与手段颠倒,而且各种运输方式的规划也主要是从自系统本身发展如何满足需求和提高内部运行效率出发。这也是造成缺少宏观调控依据、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2.3预测方法的问题

运输需求预测是一项非常复杂和高端的工作,需要对交通运输的全面现状、运输量的生成机理、需求结构与政策的关系、流向与网络布局的关系、未来经济社会以及城市的发展趋势、交通运输发展战略及政策等方面的情况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和把握,在对众多的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进而才能对相关的参数和影响因素进行较准确的判断,而不是仅仅懂得数学方法、没有对交通问题深入理解就可以进行预测,但在现实中许多情况却恰恰相反。

目前在交通运输需求预测中,一是现有统计数据的如何采用和准确程度问题,公路运输量的统计数据是采用抽样调查按一定的计算方法得出的,与按照实际交通量推算出来的数据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而且反映的是发送量的数据;二是目前采用的大多数预测模型和“四阶段法”基本上都是根据以往交通运输量与GDP、人口、人均GDP的关系,并基于原有的发展趋势进行因果关系外推或延伸预测,西方国家成熟于20世纪六十年代的“四阶段法”传统交通规划预测模型主要是为当时的高速公路建设服务,从现在看来,存在着多方面的不足:一是未能将各种运输方式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和预测,未能反映价格因素对各种运输方式之间需求量变化的影响,模型方法对交通政策的反映僵化和缺乏敏感性;二是对经济结构的变化、人们的出行行为、土地使用与交通的动态相互作用等未能反映在模型预测中,八十年代后,西方国家对交通预测模型进行了较大改进和新的开发,如伦敦交通战略模型研究(1996)和美国的32个大都市区规划(MPO)的多数研究都考虑了土地开发使用与交通之间的关系;

2.4交通服务为依据的规划问题

现行的交通规划基本上是以行政区划为单位,自上而下进行单纯的交通规划,与区域经济规划、城镇体系发展规划相关性不强,规划中重视行政体制内反映政治、经济隶属关系的上下二层节点的联系,而轻视同一层次节点间的联系,而且各个层次路网规划中缺乏协调、反馈机制。尽管在全国和各省的规划中,也考虑到了城市之间的联系,但考虑的主要是两点之间的联系,而非区域内在的经济、城镇体系以及产业发展所需要的交通联系。

现行的交通网络主要是按行政等级进行划分,铁路分国家铁路、地方铁路、城市地铁,公路分国家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道、乡道,实质上是按线路联系的点的重要性进行划分,从行政层次上看,结构和职能非常清楚,但从一个区域或城市对交通基础设施的使用上看,交通基础设施不是按承担不同的交通服务功能进行规划,造成功能不清、各种交通混合在一起,交通效率未能有效发挥。一是对于在国家铁路、地方铁路之外的区域城际铁路和在规划的国省道之外的区域性公路,缺乏明确定位,规划和投资建设的主体不明确;二是在一条繁忙的线路上多种形式的出行交通混合在一起,即多个交通功能“复用”同一条线路,对运行效率造成很大的影响,既对跨区域长途交通快速行驶的要求造成影响,也对区域内交通便捷接入或汇入的要求造成影响,在总体交通需求较小时,这些影响还可被接受,但随着交通需求的增大,对各种功能交通要求的满足度将会不断下降,整体运行效率将会不断降低。

3结论

随着区域经济和区域一体化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或规律,有必要在目前规划的基础上增加区域交通规划和区域交通干线这一层次,以打破行政区划和部门界限,协调区域内主要交通基础的规划布局,形成支撑区域整体发展能力提高和资源共享的交通网络,并使其成为区域内各主体希望实现的目标。对于未来交通需求量大的通道,应按不同的交通服务功能分别布局建设线路,不同交通服务功能的线路在设计速度、出入口间距、沿线汇入车流等方面采用不同的设计指标和服务水平,为使用者提供不同交通服务功能的使用选择,以满足不同的交通出行要求,提高网络服务效率和水平。

参考文献

[1]Islamabad.Software tools for forgery detection[J].Business line.2001.(5). 29~32

区域发展规划篇11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4-045-03

将研究重心置于城市和外部环境之间的界面上,兼顾城市内外各种主要因素,使抓住转瞬即逝的机会成为可能,成为一个对发展机遇时刻有准备的城市。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一个城市的发展往往更多地受到大环境的影响,对于城镇所在的区域进行深入的分析,对城市的功能定位更具有指导作用,因此必须重视城市与区域的关系。城市不仅是一个地理实体、特定的人类住区、人口高度集中的聚落形式,城市还是区域的焦点、核心和组织中枢,区域是城市发展的基础。所以,必须从区域发展的角度认识和理解城市。在进行城市规划过程中,不能单纯地从城市自身的条件和基础出发,而是要从城市与区域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社会经济联系或关系中,从依托和带动区域发展的角度,全面综合地探讨城市发展问题。

一、京津冀经济圈背景下的保定市发展

1.保定落后表现。首先,表现在保定市产业结构落后,北京市已经形成了三、二、一的国际化都市型产业格局,处于工业化的高级阶段;天津市形成了二、三、一的工业城市产业格局,处于工业化中级阶段;保定基本上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在经济发展中总是处于供应京津的传统发展状态,没有建立起以自己为中心的覆盖京津冀的产业。其次,人均GDP低:2006年,北京市人均GDP达到50467元,天津市达到41163元,河北省只有16962元,而保定只有14336元,保定不仅与北京市、天津市差距过大,而且低于河北省平均水平,二元经济特征明显。第三,城市化水平低:2006年,北京为75.60%,天津为60.09%,全国平均水平为44.9%;据研究,2005年河北省11个设区市城市化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唐山46.1%、石家庄42.6%、秦皇岛42.6%、廊坊40.4%、邯郸37.8%、张家口36.4%、沧州35.4%、衡水35.1%、邢台34.8%、承德32.0%、保定31.8%;保定的城市化水平在全省处于较低水平。

2.后发优势。美国经济史学家亚历山大・格申克龙(Alexander Gerchenkron,1904-1978)在总结德国、意大利等国经济追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于1962年创立了后发优势理论。所谓“后发优势”,也常常被称作“落后得益”、“落后的优势”、“落后的有利性”等。我国学者结合中国实际,提出并阐述了“后发优势驱动假说”,指出后发地区通过引进、模仿、学习(包括技术和制度两方面),可获得后发利益(Late-developing Advantage),从而具有后发优势。由于其学习成本(Learning cost)大大低于创新成本,使后发优势(包括技术性后发优势和制度性后发优势)不小于先发优势。这种由后发利益而具有的后发优势是后发地区追赶式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因。

作为后发地区存在着有别于先发地区的方式或途径来达到与先发地区同样发展水平或状态的可能性,即后发地区存在着因其相对落后所拥有的特殊利益。这种益处既不是先发地区所能拥有的,也不是后发地区通过自身努力创造的,而完全是与其经济的相对落后性共生的,这种特殊利益既有技术性的,也有制度性的。但是,这种后发优势是潜在的不是现实的,只有通过自身努力、创造条件,才能使潜在变为现实。就保定市目前的现状而言,京津地区属于先发地区,保定市则是后发地区。因此,保定市在实现经济增长、经济赶超过程中,要从实际出发、创造条件,通过引进、模仿、学习,充分发挥技术性和制度性的后发优势,实现地区经济高速增长。从产业来看,在京津冀经济圈发展过程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发挥京、津、冀三地经济发展方向的同一性、产业结构互补性的特点,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加速产业的整合与重组,实行地区经济联合与协作,可以说,京津冀经济圈的打造,为保定后发优势变为现实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从交通来看,保定市紧邻北京市,有京广铁路、高速公路和即将建成的高速铁路,保定距北京的时间距离为60分钟,高速铁路建成后为30分钟,非常有利于保定市与北京的往来;保定市与天津有高速公路联系,根据保定市交通规划将建成保定至天津城际铁路,以后保定与天津的联系将更加紧密。

3.产业梯度与产业转移。京津保各自经济影响力的巨大差异造成了城市发展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只有通过产业转移才能缩小,进而实现京津保的共同发展。

产业梯度:产业梯度是区域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程度、产业结构状况以及生产要素禀赋等方面的差异。京津两大城市是京津保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中心,保定为经济腹地,由此京津保地区在空间和经济发展上具有资源互补和产业梯度转移的需求,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性是地区间经济协作的根本原因。京津保的要素禀赋各有特点:京津具有明显的资金、技术和信息的优势,而自然资源尤其是土地资源和水资源明显匮乏,京津保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前提就是资源禀赋的互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过程中不仅表现在资源的单方向聚集即极化效应,而且还表现为扩散效应。两种效应所产生的经济效果有很大不同:极化效应促进经济中心的形成,扩散效应使得经济中心带动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京津保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扩散效应,但极化效应表现突出,这主要是因为:要素由环京津的价格较低的地方流向京津价格较高的地方,京津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导致其较高的要素回报,从而也导致较多的资源流向京津地区。

产业转移:产业转移以产业梯度为基础。由此,产业转移指一个区域内部的某些产业从一个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地区的过程。京津冀北地区由于产业梯度而形成产业转移是非常必要的。随着产业结构升级,京津已经处于产业生命周期的末端,为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必须将其产业的一部分转移到京外的近京津地区,冀北地区尤其是保定就成为这一产业转移中具有明显区位优势的首选地区。

二、地域主体功能区划指导下的城镇发展

1.主体功能区概述。地域主体功能区划是指依据资源环境承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生态功能和经济社会发展方向,从区域空间开发适宜性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位的角度,将区域划分为具有特定主体功能的不同空间单元的地域研究方法。主体是指一个地区承担的主要的功能,或者是发展经济,或者是保护环境,或者是其他功能;“主体功能”指的是开发内容,较大空间单元的功能是多样的,但相对来讲必有一主体功能,它决定了区的空间属性和发展方向,是地域主体功能区的核心,之所以标明“主体”,是因为在一个主体功能区内,其功能是多元的、综合的,除了主导功能,还有辅助功能、次要功能。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各地区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不同要求,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评价指标,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可见,主体功能区有四种基本类型,即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

2.保定市主体功能区划类型。

(1)优化开发区。优化开发区是指国土开发密度己经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始减弱的区域,也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区域和人口及经济密集区。保定市优化开发区主要包括保定市区、安新县,面积为8.2万km2,占全市总面积的3.71%,人口为138万人,占保定市总人口的11.79%。保定市区为保定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集聚区,其国土开发密度较高且环境承载能力开始减弱,要着力发展新技术、装备制造、现代物流、科教文化,努力建成高新技术的研发区、高新产业的成长区、大型企业的集聚区,形成全市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基地、新能源及能源设备制造基地、软件基地、高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基地和科教文化中心,打造保定市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安新县总体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但因其紧邻部级景区、重要湿地保护区白洋淀,所以该区域要以集约发展、优化提升、保护生态环境为主。

(2)重点开发区。重点开发区域是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集聚条件较好的区域,支撑该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该类区域要充实基础设施,改善投资创业环境,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壮大经济规模,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承接优化开发区域的产业转移和限制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的人口转移,逐步成为支撑地区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的重要载体。相较优化开发区域而言,重点开发区经济基础要薄弱一些,现有开发密度也小,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大。该区人口537万人,面积76.5万km2,分别占全市的45.95%和30%。重点开发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为保定市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从空间分布看,该类功能区域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沿京广铁路、京石高速公路地区比较密集,主要表现为分别以清苑、满城、徐水3个卫星城,涿州、高碑店、定州3个经济发展次中心,其它(高阳、鑫县、容城、雄县、安国、定兴、涞源、易县、曲阳、顺平、博野、涞水等)县域特色经济产业为核心的增长极,每一个增长极都是以中心镇或县城(县级市市区)为中心辅以周边发展条件较好的乡镇构成。

卫星城为保定市区未来经济拓展的主空间,其发展要以节能、节水、节地、节材为重点,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利用环境承载能力,充分发挥经济基础较雄厚、技术创新能力较强、经济发展带动作用较突出的优势,依托保定市区发展,重点发展纸制品深加工、医疗器械、机械制造、新型建材、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医药化工、仓储物流、食品添加剂及饲料、汽车配件等产业,尽快形成规模优势,推动整个工业优化升级和持续发展,把清苑、满城、徐水建成新兴行业优势突出、技术先进、管理科学、充满活力的保定市工业卫星城。

保定市经济次中心发展区要依托良好的加工业和商贸流通基础,着力发展汽车及零部件业、新型建材业、食品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物流业,形成定州汽车工业区和煤焦化工业园、涿州新建材工业区、高碑店北京博纳科技园区、白沟工业园区及沿京广铁路、京石高速公路两侧发展以加工业为主的传统产业带和基础产业带,该重点开发区今后要加大开发强度,做大做强功能载体,增强产业和人口集聚能力,提升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

其它各县特色经济产业重点发展区应以循环经济为指导,依托区域内骨干企业,加快推进县域特色经济建设,重点发展定兴汽车、容城服装、高阳纺织、雄县革塑与乳胶、安国中药、涞源矿产品加工、涞水玻璃制品、易县建材铸造、博野蠡县橡胶、鑫县羊绒、曲阳雕刻、顺平塑料等工业园区。

(3)限制开发区。限制开发区是指资源承载能力较弱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严峻、较大区域范围生态安全以及具有重要生态服务功能的区域。该区面积为101.8万km2,占全市的46.25%,人口为390.5万人,占全市的33.38%。保定市的限制开发区主要分两种类型:一是生态保护地区,指环境承载力较弱、或生态恶化问题严重、或在本地区具有较高生态功能价值的区域。二是农业地区,指在保定市具有较大食物安全保障意义的区域。生态保护地区主要集中于保定市西部山区和丘陵区,其分布较为集中,是保定市重要的生态屏障,市域东部的某些区域满城县满城镇、南韩村镇为二级水源保护区,大册营镇是保定市地下水漏斗区,雄县雄州镇、容城县平王乡、安新县大王镇紧邻白洋淀受自然生态的制约较大,为发展高代价地区,也是保定市生态需保护的区域;农业地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平原区,这些区域的农业基础条件较好,而综合发展水平不高,是保定市未来农业发展的主要区域。

限制开发区应严格控制开发强度,逐步减少城镇和农村居民点占用的空间,在现有布局基础上进一步集约开发,坚持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严格保护自然植被,禁止开垦草地和湿地等行为,维护或修复森林、草地、湿地等生态系统,保护重要物种栖息地,逐步调整开发强度和开发结构,促进产业结构转型。限制“开发”不是限制“发展”,限制开发只是限制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活动,适宜的发展是被允许的。该类区域要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点状发展,因地制宜发展生态经济和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特色产业,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引导超载人口逐步有序转移,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

(4)禁止开发区。禁止开发区指生态敏感区或在市域发展中承担重要生态服务功能的区域,保定市禁止开发区面积为35.5万km2,占全市的16.13%,人口为5.3万人,占全市4.51%。它主要包括白洋淀湿地保护区、金华山―横岭子褐马鸡自然保护区以及大茂山自然保护区、白石山自然保护区、狼牙山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阜平沱梁自然保护区、西大洋水库上游自然保护区、王快水库周边及上游自然保护区、安各庄水库上游自然保护区、天生桥部级地质公园、千佛山森林公园、野三坡世界地质公园、西胜沟自然风景区、南湖自然风景区、龙潭湖自然风景区、世界文化遗产清西陵、地表水饮用水源地保护区西大洋水库、王快水库、安各庄水库和一亩泉地下水源地保护区。该区域主要承担全市生态环境涵养、水源保护、景观服务等多重功能。该类型区不宜作进一步的开发,今后要实行强制保护,确保生态平衡和自然特色、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核心区域。要重点保护生态环境,适度发展景观农业、生态产业与旅游产业,严禁不符合区域功能定位的各种开发建设行为。

三、以保定都市圈为中心的城镇发展

1.保定都市圈规划的必要性。都市圈是由一个或多个中心城市和与其有密切社会、经济联系的邻接城镇组成,具有一体化倾向的协调发展区域,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发达的联系通道为依托,吸引辐射周边城市与区域,并促进城市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协作,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可以实施有效管理的区域。都市圈的形成是中心城市与周围地区各种要素双向流动的结果,都市圈的本质在于淡化行政区划,从区域角度强化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形成经济、市场高度一体化的发展态势;协调城镇之间发展的关系,推进跨区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保护并合理利用各类资源,改善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与环境的整体可持续发展。

多年来,保定市的城镇积聚力和经济辐射力有限,人口规模也不算大,因此,加快保定市的发展以及城镇的发展是推进保定经济发展的关键。目前保定的城市化率只有31.8%,较全国41%的城市化水平相差10个百分点。保定市的传统产业相对较重,产业结构需要全面提升,在经济发展中遇到产业结构的瓶颈。保定市的城市总面积为22113km2,市区面积仅有314km2,市区人口为84.9万,城乡总人口1070万,保定要利用城市化战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这意味着保定市要用1/15的人口带动比市区面积大71倍的面积的经济发展,存在小城市与大地域之间的矛盾,即在拉动整个保定区域城市化的进程中核心城市的拉动力不够,保定中心城市发展不够强大,难以有效带动20多个县级区域的发展,同时缺少中等城市,县级市发展比较均衡,没有形成保定市以外的区域经济中心。因此,仅依靠保定市区的发展很难带动整个保定市的经济发展,需要以保定市区为中心城市,并与周边的城镇分工协作,打造保定都市圈,才能够作大作强保定市,从而带动整个保定市域的经济发展。

2.都市圈内部城镇之间经济分工与协作。都市圈内部城镇之间经济分工与协作是打造保定都市圈的关键所在,都市圈由主城区、组团和重要建制镇构成。其主体是“1+3”,“y”字型空间布局形态。“1”为主城区,“3”为满城、徐水、青苑三个组团,外加漕河、大王店、南韩村、魏村四个重要建制镇,整个都市圈形成一个主城区、三个一级组团(或卫星城)、四个二级组团的空间布局。即城镇内部相对集中,城镇组团之间设有一定的生态防护距离,通过综合交通网络将各城镇连接为有机整体。

保定主城区将成为有较强城市综合实力,能辐射和带动全市域经济和社会共同发展的都市圈的中心。主城区是都市圈的核心,以金融、文化、科技、信息、服务等职能为主,今后应优化土地利用结构,退二进三,重点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形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善,融古城风貌和现代文明于一体的都市圈核心。满城处于保定市主城区的西部,河流上游位置,工业只能发展无污染的一类工业,因此,都市圈工业用地布局结构调整总方向为一类工业向满城组团转移,严格限制二、三类工业的发展,以发展无污染的一类工业和旅游业为主。二类、三类工业向徐水组团和清苑组团转移。清苑县位于保定市主城区的侧风向,不会对主城区造成污染,因此以发展重工业和化学工业为主。徐水县位于保定市主城区的主导风向上,以发展无大气污染的食品及电子、机械制造业为主。主城区西北部的二、三类工业要转移出水源地,西部保留的工业组团以一类工业为主,西部其他地带的工业,根据其工业性质搬迁到适当位置。高新技术产业向漕河组团转移。

在主城区,除发展清苑、满城、徐水三个一级组团外,根据未来的交通导向、城镇布局要求,重点扶持漕河、大王店、南韩村、魏村四个二级组团,进行重点建设。漕河组团,是未来都市圈高技术制造业基地和物流配送基地,重要的仓储区。组团主于107国道与京广高速公路之间,组团与主城区北二环还要有500m的绿色隔离带。南韩村组团,职能以农副产品加工业、无污染制造业、生态旅游业、居住为主。大王店组团,职能为在原有特色农业加工基础上,以发展食品加工业为主。魏村组团,位于清苑组团西部,以综合性居住功能为主,是将来都市圈居住拓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3.都市圈与辖区腹地关系。腹地经济是中心城镇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中心城镇经济是腹地经济融入宏观经济体系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中心城镇与腹地只有良性互动发展,才能增强区域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保定都市圈作为连接京津冀经济圈与腹地的枢纽,腹地利用保定都市圈向外发展,保定都市圈利用腹地配套能力拓展服务功能。

其一,保定市都市圈与西部太行山区良性互动。保定市西部山区矿产资源丰富,保定都市圈从西部山区就近获得发展所需的资源、要素,同时,客观上也释放了山区所蕴藏的经济增长潜力,使他们在向都市圈提供资源和要素的同时增加了经济收益,因此,保定市西部山区的经济发展应和保定都市圈的发展结合起来,形成优势互补,这样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保定市区吸引了大量西部山区的人口到保定市区定居,促进了保定市区规模的扩大,同时也起到了减轻山区生态环境的压力和就业压力,为保护太行山脆弱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其二,保定市都市圈与东部平原区良性互动。保定市东部平原区是工业企业集中的区域。保定市区科技实力雄厚,拥有部级、省级各类科研机构140多所,各类科技人员32万,市区每10万人拥有科技人员比例居河北省之首,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保定市教育事业发达,有华北电力大学、河北大学和河北农业大学等10所高等学校,9所民办高等学校。保定市区雄厚的科技力量和发达的教育给保定市东部平原区输送了发展所需的生产技术,带去了新的信息、新的观念,这样,就提高了他们的发展能力,刺激了他们的发展欲望。

四、保定市的发展定位

在服务京津的同时与京津联手打造自己的核心产业,谋求创新型经济增长是保定崛起的根本。为此,要从多方面着手定位保定在京津冀经济圈中的战略地位。

1.打造学习型城市。这里的学习型城市是指政府学习、企业学习和个人学习。保定市政府要实现与京津对接,充分利用保定市的后发优势,需要政府带头,理顺保定市与北京、天津的关系,在不同层面上主动加强与北京、天津的协作,这个过程其实是政府的一个学习的过程。企业学习,保定市的企业与京津企业进行协作,学习他们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等,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和企业的竞争力。个人学习,城市发展的竞争其实是人的竞争,是人的综合素质的竞争,通过各种方式提高人的素质,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2.产业转移的接收地。保定毗邻京津,这是促进保定城市发展的有利条件,要充分借助京津的力量发展保定,通过产业分工尤其是与京津互补的某些优势产业提升保定自身的城市功能和区域地位。保定市也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城市:感光材料、工业装备、汽车制造等产业的发展基础都很雄厚,保定市是河北北部的重要经济中心,加以与京津毗邻的区位优势,可以依托保定原有的经济基础与京津建立紧密的产业链条,不仅可以使京津的科研成果在保定得到产业转化,还为京津的众多公司在保定发展创造优惠的发展条件。

3.因地制宜地确定城市发展方向。依据地域主体功能区划的结果,保定市按照“一带两区”发展格局,“做大中心,发展南北,保护两翼”的发展思路,就是沿京广铁路的城镇重点发展,尤其做大保定都市圈,保护西部的太行山区,保护东部华北明珠――白洋淀。

4.近京津地区的假日旅游中心。保定市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包括保定的商业、人文资源、自然资源等。保定旅游资源丰富,共有景(区)点344个,其中已开发90个,正在开发35个,待开发219个。保定有部级重点风景名胜区1个(涞水野三坡),省级旅游度假区3个(涞源的凉城、白洋淀的温泉城、涿州的影视城)。保定旅游资源门类齐全,品种繁多,共类、69个基本类型,分五大系列:自然风光系列;水体形胜系列;文物古迹、革命遗址系列;专业市场系列;民风民俗、社会风情系列。

5.历史文化名城。在以经营城市为理念的城市发展过程中,保定市的发展思路就是以特色的城市文化经营保定城市的发展。保定是原河北省省会、直隶总督署所在地,历史悠久的文化一直传承至今,打造以燕赵文化为文化底蕴的文化名城是保定市在众多城市中脱颖而出且成就京南名城的重要举措。

[基金项目:京津冀区划重构背景下“双核+双子”四核城市集群协同发展的区域经济学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编号: 09YJA790070;京津冀一体化思路下以创新型新农村建设撬动河北省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对策研究,河北省教育厅,编号:SZ2010505;城中村城市化与村民市民化--村民利益补偿与新型城乡形态视角下的城镇化对策体系研究,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编号:HB10GJ011。)

参考文献:

1.仇保兴.城市定位理论与城市核心竞争力[J].城市发展研究,2002(7)

2.张复明.城市定位问题的理论思考[J].城市发展研究,2000(3)

3.瑚序威.我国区域规划的发展态势与面临问题[J].城市规划,2002(2)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孟祥林,张月想,张秀贤.京津经济辐射下保定指状网络模式的城市发展策略研究[J].环渤海经济望,2007(10)

6.高文杰,张华,王海乾等.都市圈规划概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区域发展规划篇12

一、区域金融创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

(1)机理一:区域金融创新-区域金融结构升级-金融发展-经济发展。区域金融在制度、机构、工具、操作手段、市场规则等等方面的创新,全面地改造着区域金融结构的面貌,不同地区的金融创新是对原有金融结构程度不同、各有侧重的升级。(2)机理二:区域金融创新-有效率的资本形成机制-奠定资本基础-区域经济增长。有效率的资本形成机制不单单指资金的来源广泛,而且还要具备将资金转化为现实资本的能力。从创新工具融资的角度看,金融创新是解决欠发达地区资金不足的重要途径。(3)机理三:区域金融创新-减轻市场上信息不对称摩擦-增强市场配置的有效性-区域经济增长。利用金融创新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基本方式是设计一个机制,在不违背保密原则的基础上让外部投资者据以了解内部人所掌握的信息含义。(4)机理四:区域金融创新加快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地区的产业结构转变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二、区域金融创新系统的结构设计

图1 区域金融创新体系组织结构发展进程图

区域金融创新系统的要素组成包括三个主体层面,及三个支撑体系。三个主体层面,一是以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科研机构为主构成的知识创新层面,它是金融创新的源泉;二是以金融机构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层面;三是由各种金融中介机构或金融服务机构组成的创新成果扩散层面。三个支撑体系,一是以高质量教育为特征、高等院校为主体的创新人才培育系统;二是由金融中介机构行使主要职能、促进创新的政策与管理系统;三是包括科研机构、信息披露、咨询和各种相关服务机构的社会支撑服务系统。对此我们不妨用三维立体图示(图1)来对这一金融体系的创新发展现状和趋势加以明确说明。

这里,我们定义这样一系列的点为可量化结点。显然C点为最优平衡点。它使得金融体系组织内部的三个层面有了较好的共生关系。按照共生界面选择原理(在共生系统中,共生界面选择不仅决定共生单元的数量和质量,而且决定共生能量的生产和再生产方式。并且假定,共生能量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共生单元的数量增殖,另一部分用于共生单元的功能改进),这种模式既满足了数量上的增殖,又实现了其在功能上的改进。当然,从动态发展的观点来看,该组织框架可能实现相变,即从C点还会不断的进一步向外延伸,OCC'表明了区域金融发展水平提升的模拟路线。C'点比C点具有更高的金融定位,它意味着一种或几种具有象征意义的新金融资源的产生和下一发展阶段的开始。但是具体的发展路线模式,则要看当时这三个层面的相互博弈的结果了。

三、结论

我国幅员广阔,东中西部各区域金融创新系统的各层面和各体系的情况差别很大,因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设计创新方案,加强其在劣势方面的改革与创新。并且在创新的过程中,其对金融产品或金融工具等方面的创新不必作为当前的必须任务,而应着力于其在金融制度、金融科技、金融市场上的改革与创新。以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经济与金融的完美共生关系,使共生能量不断增殖与发展。

参考文献

[1]Porteous,D.J.The Geography of Finance:Spatial Dimensions of Intermediary Behavior[M].Avebury:Aldershot.1995:10~278

[2]Beck,T.,Levine,R.&Loayza,N.Finance and Sources of Growth[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0(58):262~300

[3]弗朗索瓦・佩鲁.增长极概念[M].经济学译丛.1988(9):112~156

[4]韩廷春.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经验模型与政策分析[J].世界经济.2001(6):25~28

[5]爱德华・肖.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M].上海:三联书店.1988:5~32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