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旅游规划合集12篇

时间:2023-10-30 10:19:55

区域旅游规划

区域旅游规划篇1

关键词:

区域旅游;市场营销;规划探究

一、引言

旅游业作为中国的新型产业已经逐步提高,如今一些地区的旅游业成为了发展经济的主要来源。旅游业不仅促进了传统文化的继承方式,而且也优化了中国社会人民的基本素质。当前旅游业的竞争激烈,中国面临着市场与竞争的双重压力,所以如今的区域旅游市场形成了营销规划不完善、理论基础不准确等要素。

二、区域旅游市场营销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区域旅游市场营销中面临的问题目前,中国区域旅游市场营销面临着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营销理念的陈旧思想。在区域旅游市场中,开发者没有分清促销与营销的概念,没有考虑到旅游者的实际情况,形成错误的营销理念。所以为了区域旅游的长远发展,就应该形成一套完整的营销体系。从长远的发展目标上看,很多管理者和经营者并没有对市场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他们只是注重短期的经济效益,从而影响了整个旅游业的发展。如今中国的区域旅游越来越多,当然,受欢迎的方式也越来越多。但有的地区并没有形成良好的特色旅游形象,不仅在地域、形象上没有改善,在文化特色的发展上也没有更好的改善。加之需求者对旅游业的要求越来越高,区域旅游的管理人员素质也越来越低[1]。由于中国的市场营销规划不够完善,致使许多旅游市场的服务水平下降,区域旅游市场模式的严重缺失。

(二)区域旅游市场营销中面临的挑战区域旅游市场在营销中也面临着很多挑战,主要表现在旅游者的消费观念、旅游业的竞争以及市场营销理念的转变。从旅游者的消费观念上看,近几年,人们追求具有个性的旅游景点,他们在选择旅游地点上更加理性。这样就加剧了旅游业之间的竞争力,所以为了提高旅游业的竞争,充分发挥市场营销理念的转变。注重消费者在旅游项目上的转变,进而改变旅游管理者的综合素质,使区域旅游的发展与市场相吻合,以提升旅游业之间的竞争力。

三、规划区域旅游市场营销战略

(一)规划营销战略基础规划营销战略基础作为旅游营销战略的主体,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改善。确定发展方向,制定长远的目标是规划区域旅游市场营销战略的主要任务,主要是确定他的市场情况。根据消费者的实际情况,确定旅游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对旅游地的营销计划进行设计改造。然后确立营销任务,根据旅游地点,把握未来的发展趋势,使旅游地点能够在一定时间提升它在旅游业中的地位。进而制定营销目标,根据了解到的营销方向制定任务,控制旅游地的形象、把握旅游销售的利润指标,从而使营销目标更具体化[2]。最后选择营销战略,最主要的是对旅游地和旅游产品的策划,旅游市场主要的利润来源是景点变化和特色产品的变化。所以协调产品价格、销售渠道以及人为因素的营销理念,进而实现市场营销战略的调整。

(二)规划市场营销策略组合规划旅游市场营销策略组合,要依赖很多方面的改变。比如:旅游产品、价格策略、分销策略、关系营销以及服务营销从旅游产品上看,随着季节性的变化,制定不同的策略。旅游产品受周期的影响,对于刚兴起的旅游区域进行价格产品促销方式;对于正在兴起的旅游地,就要改进产品的质量,增加新功能;对于已经成熟的旅游区域,考虑到市场的竞争优势,就要加大促销产品的力度;对于即将要衰退的旅游景点,由于获取的利润低,需要放弃产品的推广,加大旅游区域的改建工作。而且受旅游品牌与新产品的影响,有效的提高了产业的文化价值。在价格策略上,它是产生效益最重要的因素。由于市场类型的不断变化,景区门票和产品的价格在不影响成本的方式上进行调整。对于分销策略,随着旅游市场的不断发展,发挥多种的营销策略,以获取旅游市场上的进步。关系营销主要是提升旅游者的数量。服务营销则主要是对旅游景区的印象作为友好的评价。

(三)规划营销总费用的预算进行市场的营销预算,根据企业营销的管理能力以及营销目标的发展状况制定相适应的营销费用。根据旅游地的自身情况,随着销售费用的变化对营销的总费用量力支出。由于受旅游季节与旅游地的发展周期不同,对促销费用的支出做出相应的比例水平[3]。在激烈的旅游业发展上,规划营销预算还要与竞争对手的预算相同,这样不仅避免促销上引起的战争,也保证了预算在长期实践下的合理性。

(四)规划近期的市场营销计划营销计划是旅游业日常的销售方式,保证有规律的营销计划,实现独有的特色文化。首先,根据市场上的营销规划设立营销方案,主要是设计旅游产品的不同,然后为确定目标市场选择适合的营销方法。由于前期的营销计划已经落实,在安排中远期预算上,就不要给予太确定的目标,因为促销费用一般都是以粗略的预算进行分配的。所以在营销组合战略中,把握旅游市场和目的地的促销方式,规划具体的发展目标的行为策略,从而为完成旅游的营销活动做准备。

(五)区域旅游形象规划开展区域旅游,在制定旅游发展目标之后,需要根据自身环境以及经济发展优势明确旅游形象。首先需要确立整体的区域形象,然后与区域中的旅游形象相互结合,制定中心城市形象,最终刻画产品形象。这样的从总体上形象定位,再到特色产品上形象定位,能够将旅游产品的形象更加具体的展现出来。例如,以栾川区域旅游形象规划为例,栾川该地山川秀美,自然风景美不胜收,因此在进行形象规划时,将其定位为“生产绿色和健康的世外山水”,这形象定位是栾川区域的远期形象目标,也是区域的整体形象。接下来,从旅游产品的总体形象上看,以其区域城市经济发展为根基,面向河南省以及其周边的休闲区域以及度假市场,将栾川的旅游形象定位为养生景区,这是该地区的近期形象规划。从更加近一点的程度上分析,栾川的旅游形象可以定义为整个城市的中心形象,包含了休闲、度假等旅游功能,形象描述为“山水园林城市、最佳度假城市、优秀旅游城市”。当旅游区域的主体形象规划好之后,可以将该区域中的特殊景点作为该地的形象。景区内的主要形象有:老君山———老子归隐地,养生文化苑;九龙山温泉———中原第一泉;龙峪湾———天然大氧吧,自然大空调;通过对旅游区域进行形象规划之后,单凭其中一项景点就能够让游客认识到该区域的景观特色。

四、结论

区域旅游市场旅游规划是发展旅游业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成功的旅游景点离不开科学的旅游发展规划,所以在区域旅游的市场营销规划模式中,应当掌握市场的环境变化中寻找机遇,然后建立旅游市场的信息平台并提出相适应的营销计划,在促销上不断创新选择。随着时展的进步,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形势在不断变化,旅游规划者对旅游业的市场研究也在不断深入。所以,完善中国旅游市场的营销规划,使中国的旅游业发展为世界的领先水平。

参考文献:

[1]樊欣.区域旅游市场营销规划模式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

区域旅游规划篇2

一、政府层面在旅游区域整体规划中的应对策略

首先应立足于旅游资源的整合制定完善的旅游区域整体规划。要想实现科学合理的旅游区域整体规划,各个旅游区的政府必须要联合起来,将区域性的旅游业发展环境营造出来,并且联合提供区域性的旅游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真正的实现谋定而后动。在制定旅游区域整体规划的时候,要对旅游资源的整合机制进行创新,对旅游区域的合作途径进行创新,从而对旅游区域整体规划的政策和制度进行创造性的完善、深化和拓展,通过企企联合、部门协作、政企联合的方式,从而在更深层次整合旅游区的旅游资源。

其次,要立足于共同发展这一目标的实现,对旅游区的整体规划进行科学合理的编制。要想实现异质互补、同质组合的目标,就需要将强强联合和共同发展旅游业的氛围营造出来。由于各个旅游区域具有有限的空间,采用各自为政的旅游规划方式无法使当前的旅游业发展需求得到满足,所以必须立足于包容性增长、共享和共生的理念,由政府进行牵头,从而对旅游区域的整体规划进行科学合理的编制。要有机地结合各个旅游区域的旅游业发展的政策、目标和战略,立足于更大的尺度和更大的空间对旅游区整齐旅游资源的开发进行统一考虑。

再次,要将目前存在的旅游限制打破,对旅游区域的整体形象进行打造。要积极地推动与旅游业相关的信息、通信、交通、林业、文物和文化等各个行业协会和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的协商、交流和沟通,从而将目前存在于各个旅游区内的壁垒和限制打破掉,对旅游区旅游业的合作机制进行创新,从而将共同的旅游区域品牌打造出来,使参与旅游区整体规划的各个旅游区真正变成无障碍的旅游区[1]。第一,要积极地组建议事协调机构,从而对旅游区域旅游发展长效机制进行深入的探索;第二,要将行政区划限制打破,对旅游区旅游发展大平台进行共同的构建;第三,要将各种障碍清除掉,采取有效的对策将旅游合作主体之间的技术性、行政性、体制性和心理彻底的消除掉。

最后,要立足于信息共享,全面的强化旅游区域的整体服务效率。在进行旅游区整体规划的过程中信息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必须要做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全面的强化旅游区域整体的系统复用性和数据共享度。第一,要将旅游区域整体旅游基础数据库建立起来,使旅游信息采集制度实现一体化,积极的建设各个旅游区的资讯网,对旅游信息共享整合模式进行深入的探索;第二,要加快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参与整体规划的旅游区域要积极的开展网络支付、网络预订、网络营销和在线服务等,通过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推动旅游区域整体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第三,要做好“12301”全国旅游服务热线与旅游基础数据库、旅客集散中心、旅客咨询中心等各种项目的统筹规划工作;第四,政府部门应该积极的建立人才资源共享储备库,从而将可靠的智力支持提供给旅游区域整体旅游事业。

二、企业层面在旅游区域整体规划中的应对策略

首先,要积极的进行企业联合,强化旅游区域内的产业集群优势。通过企业联合的方式,旅游企业可以将地域与部门之间的封锁打破掉,立足于资源整合的基础,实现对旅游资源的再整合。可以通过兼并或者收购等资本纽带的方式来实现企业联合;也可以在使原有旅游企业产权关系得以保留的基础之上,通过战略联盟或者联合体的方式来实现;还可以积极地开展与国际大型旅游集团的合作,从而将跨国的旅游企业集团建立起来。利用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方式实施资本联合,采用一体化的方式整合具有先进的旅游管理经验和雄厚的资金力量的大型旅游企业,真正地实现取长补短,对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进行全面的强化。通过对其集团化化的道路进行积极的探索,从而将规模效益和整体优势形成,利用集团的综合实力对来自于市场的各种风险进行有效的抵御。

其次,积极的打造企业品牌,使旅游区域产业实现结构升级。由于我国的旅游产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因此门票经济是很多地区旅游产出的主体结构,这种方式使得旅游经营者对门票收入产生了过分的依赖,并且导致其创新意识被极大削弱。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是由文化富民、乐活养生、出版传播、会展演艺、文化考察、休闲旅游等多条价值链共同组成的,而要想有效地推动旅游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就必须要使旅游区域将门票经济的束缚摆脱掉,在开发景区的时候要从出卖资源优势积极地转变为对体验品牌价值的创造,从而与体验经济消费潮流相适应。旅游业主体要对多种经营方式进行拓展,做好购物、娱乐、餐饮、宾馆等旅游相关产业的配套工作。利用多种产业并举的旅游业发展方式取代过分依赖门票收入的旅游业发展方式,全面的促进旅游区域产业结构升级,提升旅游区域的旅游附加值。这样就能够使旅客饿了有地方品尝地方特色,累了有地方住宿、有地方休息;在旅游期间游客可以进行各种休闲娱乐,在结束旅游之前,旅客有条件、有地方、有意愿购买各种旅游产品。

最后,旅游区域内的旅游企业要积极地以市场为导向,将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新型工业化的机遇抓住,对旅游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不断地强化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对旅游区域内的各项旅游资源进行集约利用,从而有效地推动区域内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我国旅游业具有越来越大的开放力度的情况下,各个旅游企业要不断地加强自身的招商引资力度,对国内外旅游产业的项目的转移进行积极的承接。

三、结语

区域旅游规划篇3

[中图分类号]F5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02-0113-02

交通是旅游产业发展的脊柱,也是旅游支持系统中最重要的基础条件。能否“进得来,散得开,出得去”,直接影响着游客在旅游目的地的满意程度和该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对于旅游开发而言,景区内部线路和外部连接线路都是增加旅游目的地可进入性的重要措施,科学合理地进行旅游交通规划对于后期持续发展十分重要。本文以甘肃文县为例,探讨地方旅游交通的具体规划。

一、现状分析

文县交通以212国道、东青公路为主干,212国道和东青(县道)公路形成的三个出入口成为文县主要的对外联系通道。以白龙湖、碧口水库、汉坪咀水库为依托的水运网络兼备的立体交通体系正在助推文县又好又快发展。县域内没有铁路和高速公路经过,到兰州、西安、成都三个省会城市都需要一天的时间。

文县的内部交通由国道212连接周边的主要景点,其他的县级和乡级公路可以作为景区连接线路的主要线路。随着旅游景区进一步开发,内部交通的线路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目前,文县内部已修通文武公路、文碧公路和何马公路等重要公路,截止2009年,全县通车里程达2043.5公里。境内公路交通已初步形成以国道212线为枢纽,一条省道、一条省养县道和10条县乡道路为骨架,辐射各乡镇,连接各村寨,与外相连的公路网络,路网密度43.83公里百平方公里。

当前,文县旅游交通还存在以下问题:旅游交通的线路系统没有形成与规划目标相适应的通道系统、景观系统;交通主要是村镇日常生产生活而规划设计,较少考虑到旅游发展,景区与拟开发的景区通行状况差、等级偏低的现象,不少路段仅能满足农用车行走,凹凸不平,路面窄,远远满足不了规划目标的要求;城区到景区旅游专线车少,距离旅游目的地的交通要求尚有很大距离;旅游交通服务设施缺乏,目前旅游区交通多从交通建设角度而言,缺乏针对自驾车游客的服务设施,影响到旅游地的整体形象,也不方便游客旅行。

二、规划思路

(一)规划目标

以国道、省道为骨干,进一步完善现有内部交通网络,重点建设城区至主要旅游区(点)及主要旅游区(点)与国道、省道之间的交通道路和设施,提高交通服务水平,最终建成线路合理、设施先进、服务优良、功能齐全的旅游交通网络。

(二)规划原则

遵循区域交通规划的整体原则,着眼于发展大旅游的需要,依托现有交通道路及服务设施,强化其旅游服务功能;强调交通线路的连贯、顺畅和运输方式的多样性;充分考虑旅游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三)基本思路

第一,交通先行,适度超前发展。交通发展与旅游产业发展相协调适应,提高旅游地的可进出入性和旅游交通的信息化程度,构建新型的符合旅游产业发展的外部连接交通、区内交通、景区内交通等多层次交通体系。

第二,层次差异。在现有交通线路的基础上,依据未来游客的规模和居民的消费水平,建设旅游交通支线和开通公交班车。同样,在旅游交通建设中注意层次有别,区分交通路、旅游路和景观路。

第三,构建旅游交通网络体系。文县旅游交通体系主要包括旅游交通集散中心、对外旅游交通线路、旅游交通联络线和旅游交通辅助设施。

其一,旅游交通集散中心。交通集散中心地分为三级:一级集散中心地为文县县城区(位于白水江畔);二级集散中心地为碧口镇汽车站(未来建设);三级集散中心地为各个主要旅游景区(点)的出入口处,以岷山天池、白马藏族风情区等为重点。其二,对外旅游交通线路。公路方面,主要依托G212国道、县内省道(大姚公路、东青公路),尽快修建高速公路,将武都区外纳乡、中庙乡峪家湾村为高速公路过境处,连接重点景区。铁路方面,依托成渝铁路(在建),根据市场需要大力开发铁路旅游专列业务。其三,旅游交通联络线。可将文县城区至岷山天池、麦贡山白马风情寨、李子坝茶园风光区等景区建设成为旅游交通联络线,按照风景道来建设,并根据具体情况相应开设公交车和旅游专线车。其四,交通辅助设施。交通辅助设施主要包括自驾车营地、汽车站、停车场、售票服务处(点)等。

(四)架构旅游交通结构与空间布局

一方面,以城区为主,建设文县旅游交通集散中心,形成旅游交通轴线,构成一级旅游交通集散中心。另一方面,以文县碧口镇、过境高速公路(未来建设)、G212国道、S206省道各出入口为节点,形成至主要旅游区(点)的旅游交通轴线和交通网络,构成二级旅游交通集散中心。

三、交通规划要点

(一)旅游联络线建设

围绕文县城区建设形成便捷的景区之间公路旅游交通体系,促进文县旅游交通向网络化方向进军。完善文县城区通往各旅游景区(点)的公路交通条件,提高旅游景区(点)至主干公路的公路等级质量。围绕国道G212及省道S206线及东青公路的建设,主要优化建设“城区—岷山天池”(主要建设桥头乡至羊汤寨的旅游公路)、“城区—石坊—石鸡坝—哈南寨”、“城区—三国古道摩天岭”、“碧口镇—碧峰沟—李子坝”等线路,打通主要连接主要景区的旅游环线。

旅游联络线既是游客从交通集散中心、交通干线进入景区(点)的通道,同时也具有旅游观光路的特点,按照“景随路开,路为景开”的原则,其建设必须突出交通和观光两大功能。同时,必须在保障交通道路建设可行性的前提下,突出保证其交通功能与景观保护、生态环境保持、安全保障之间的关系,提高景区之间公路的等级质量,道路建设不能破坏景观和生态环境,并有可靠的安全保证。

(二)风景道建设

风景道是道路旁或视域之内拥有审美风景的景观道路,是把服务与休闲融为一体的廊道,起到景点与环境的串联、整合旅游资源的多种功能。文县有条件建设一两条富有旅游功能的风景道,成为兼具交通、景观欣赏和服务休闲功能的廊道,并以旅游功能为主导的山区景观生态路。风景道全部道路沿线应设立清晰的里程标志,配备齐全的沿线道路公用设施和分站点,适合各种交通工具(自驾汽车、公交车、自行车等)通行游览,从而构建完善的交通系统。

1.乡村风景道

可通过对“城区—石鸡坝—哈南寨”、“碧口镇—碧峰沟—李子坝”的乡村公路升级作为乡村风景廊道来进行规划设计,在沿途道路两侧栽种多种乡村树种等,对道路两侧的民居、廊桥等进行修复,增加乡村农家乐接待服务点。

2.县乡公路

县内干线道路应全部达到三级路标准,建成“文明样板路”。重点乡镇公路应达到二级路标准,一般乡镇公路达到三级标准,村道不低于四级标准,实现城区至乡镇通二级路、乡镇之间通三级路、村与村之间通四级路的目标,形成省、县、城、村四道八达,村村相连的公路网络。

3.自驾车服务系统

(1)自驾车营地

针对自驾车游客日益增多的形势,可借助交通条件和优越的自然条件,在交通主干线沿线(可在G212国道)和岷山天池景区周边建设自驾车营地,提供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停车观景平台、路侧郊野公园,建设小型野外生态露营地,沿途开发通往道路两翼的短程徒步路线。

(2)自驾车服务中心

城区建设面向城市游客的自驾车服务中心,根据市场需求提供汽车租赁中心,可在通往各个景区公路沿线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公路服务区、加油站、多功能停车场,增加自驾车服务项目,为自驾车旅游者提供车辆服务设施。

4.公路管理

在养护管理方面,综合好路率稳定在80%以上,省道80%,县道75%,乡道70%,一般乡村道路60%。在公路服务质量方面,另外,还可在完善公交车的旅游服务功能,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旅游公交专线车上播放介绍景点的电视片,车内外印刷精美的风光图片;公交车站要求醒目安全,干净整洁,站牌标注清楚正确,方便游客;公交车运行准点,行驶安全;在各主要站点、车辆上配备多语言导游设备。

5.景区内交通

在旅游景区交通的建设中注意层次有别,区分交通路、旅游路和景观路。交通路选线应尽可能与地形地貌环境相结合,不破坏自然环境与地质景观;旅游路为配备游客休息点、厕所、垃圾筒等设施的步行道;景观路为游览旅游服务,配置标识系统。

景区内游线上的交通应建设为“景观步游路”和“生态旅游路”,风格为自然游径,铺设少量本地材料与人工材料,做到没有人工痕迹,如木栈道可用原木枝来建,体现原生态理念。

在景区内增设电瓶车,采用开敞式设计(专为夏天而用),做到无污染生态;在有条件的景区设立特色交通工具,既具有交通功能,又能成为一种旅游吸引物,如牛车、山区的独轮车等。

6.交通服务设施

区域旅游规划篇4

根据之上规划的系统研究,对吉林省旅游综合服务区建设确定了四大类型,即城市集散型、景区服务综合体型、旅游小镇型、交通休憩型等。在此基础上,规划希望通过GIS空间分析等高级技术对旅游综合服务区的总体布局做出评价指导,以便科学的确定各类服务区的具体布局以及其建设时序。

2 基于GIS的空间体系分析

2.1 城市间空间相互作用分析

吉林省目前的城镇体系采用Caniëls和Verspagen(2001)的溢出模型进行分析, 评价因子包括GDP、规模等级缺口、类型差异缺口、空间距离缺口、两地之间学习能力。

溢出分析主要应用于旅游圈的核心城市的选择,旅游圈的核心城市不仅要对圈内的旅游城市进行组织,也要起协调其他各旅游圈的作用,因此旅游综合服务区建议选择各旅游圈中溢出最高的城市。分析结果见下图:

其中深蓝色代表某城市对其他城市的溢出水平的综合; 浅蓝色代表某城市接受其他城市对其溢出水平的总和。 分析结果如下:

1. 长春市作为吉林省的省会,其溢出水平和接受水平都为吉林省最佳,为城市生态与冰雪资源聚集区的核心城市;

2. 松原市的溢出水平在西部最佳,建议为草原湿地资源聚集区的核心城市。

3. 南部的自然生态与历史民俗聚集区建议选择通化市作为核心城市。

4. 东部森林生态和民俗文化资源聚集区,延吉市是最好的选择。

2.2 吉林省旅游服务集散地区位优势分析

旅游服务集散地的选择对于综合服务区的规划非常重要,采用Drezner(2001)的模型,从区域中n个候选城镇中,选取最适合的1个或者p个城镇作旅游综合服务集散地,使整个大旅游区区内的游客在城镇之间的游行距离最短,这是一种最大福利模型的最优选择。

公式:

计算结果见下图:

其中旅游服务集散地指数越低,代表其区位优势越大,选其作为旅游综合服务地的成本越小。

吉林省旅游服务集散地区位较好的城镇为:长春市、吉林市、梅河口市、白山市、通化市、抚松县、四平市、辽源市、伊通县、辉南县、松原市、扶余县。

2.3 吉林省内部交通便利性分析

吉林省内部各县市的交通条件的评价采用交通便利性模型进行评价。该模型由公路、铁路和航空三种评价指标进行合成。旅游综合服务区的选址各因素中,交通因素占据非常重要地位,交通是旅游的生命线,交通可达性好的城市,无疑抢占了地利上的优势,如何将地利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是这些城市需要考虑的问题,需要尽可能发展旅游吸引物业,变过境地为停留地。

公式:

评价结果见下图:

1. 吉林省交通可达性最好的城市是长春市和四平市;

2. 条件较好的城市为白城市、吉林市、通化市、敦化市、松原市、白山市、安图县、延吉市、梅河口市、柳河县、扶余县、蛟河市、大安市。

2.4 吉林省城市旅游吸引力分析

吉林省各县市目前经济交通条件下的旅游吸引力计算采用Crampon(2002)的吸引力模型进行计算。评价因子包括GDP、各县市人口、各县市最短距离、各县市实际国内游客数量、空间阻尼参数、人口规模参数、收入水平参数、归一划参数。

公式:

旅游吸引力是对区域内各城市各个旅游产品供应的综合评价,旅游吸引力高的县市,说明本地区存在较高品质的资源,或者是本地区各资源综合强度高,建议在旅游吸引力高的地区建立旅游综合服务区。 评价结果见下图:

其中长春市、吉林市、白山市、通化市、四平市、白城市、松原市、辽源市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属地级市,为一个单位层级。由上图可见其中长春市、吉林市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旅游吸引力最大。 而其他各县市属于一个层级,由上图可见,其中旅游吸引力较大的为集安市、珲春市、安图县、敦化市、蛟河市、伊通县。

2.5 吉林省各城市与旅游资源相关性分析

吉林省城市旅游吸引力的计算结果反映各个旅游景区存在以下两种类型:

1. 面积较大或者品质较高(影响半径较大)景区的,存在几个城市共同指向一个景区的情况,类型Ⅰ中被数量较多县市的指向的景区适合建立旅游小镇型综合服务区,应放第一期建设。

2. 类型Ⅱ城市本身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景区,旅游吸引力指数是多个景区的综合影响,应结合各景区现状,选择其中合适的位置建立景区综合服务型服务区。

由计算结果分析可得,吉林省的旅游资源品质较好,建议优先考虑建设旅游综合服务区的有:长白山、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莲花山、松花湖、帽儿山、查干湖、龙华寺、朝鲜民俗村、拉法山、大孤山、八道沟、防川风景区、六顶山、仙峰滑雪场、仙景台等。

类型Ⅰ

延边州(安图、和龙、敦化)、白山、长白县、抚松――长白山;

通化、集安、柳河、临江――高句丽文化;

通化、集安、临江、长白县――鸭绿江沿岸;

吉林、蛟河――松花湖;

白城、通榆――向海 。

类型Ⅱ

长春――皇宫、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莲花山、长影世纪城、世界雕塑公园等;

吉林――雾淞、松花湖、北大湖滑雪场、北山、吉林市陨石博物馆、丰满发电厂等;

延吉――帽儿山、延边朝鲜民俗园、延边博物馆;

松原――查干湖、龙华寺等;

白山――朝鲜民俗村、龙山湖景区、长白山迷宫;

蛟河――拉法山、红叶谷、松花湖;

伊通――大孤山、牧情谷;

长白县――八道沟、长白朝鲜族民俗村;

珲春――防川风景区;

敦化――六顶山、雁鸣湖;

和龙――仙峰滑雪场、仙景台;

辽源――大孤山;

靖宇――杨靖宇烈士陵园、白山湖仁义风景区;

四平――四平战役纪念馆、叶赫那拉城;

柳河――罗通山;

辉南――三角龙湾;

安图――明月湖、海沟金矿、福满沟、朝鲜村。

2.6 吉林省各景区旅游综合服务区时序建议

基础因子:

在旅游目的地的游玩时间∆Ty

从长春到某一旅游地来回所需的时间∆Tx。

评价方法:

选取P.托恩在1935年评价模型。

计算结果见下图:

由图可见,吉林省旅游资源根据其游玩时间的长短可以划分为三个等级:

1. 长白山、高句丽、鸭绿江,为世界级旅游资源,建议在第一批建立旅游小镇型综合服务区。

2. 查干湖、松花湖、北大湖 滑雪场、仙峰滑雪场、净月潭、莲花山、向海、拉法山、六顶山、帽儿山、防川风景区位于第二等级,建议在第一批建立景区综合服务型服务区。

3. 第三级旅游景区有观光型景区和潜力型景区,观光型景区可以考虑在适合的地方建立一个服务几个景区的服务区,而潜力型景区可以考虑在第二批或第三批建立旅游综合服务区。

3 综合布局结论

布局理念:

1、接驳邻近省份,把握区域旅游联合发展的趋势;

2、融入现有城镇,充分利用已有设施;

3、热线精做,冷线培育,最大限度发挥旅游综合服务的辐射与带动效应;

4、发挥区域旅游综合服务区组群的规模效应,组群内功能互补、差异定位。

依据之上GIS分析结论,结合规划布局理念,吉林省旅游综合服务区规划布局如下图:

参考文献

【1】 腾丽,蔡砥,吕拉昌,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区域溢出分析,人文地理,2010(2)

【2】 Berman O.Drezner Z.Wesolowsky G O Routing and location on a network with hazardous threats 2000

区域旅游规划篇5

一、优势

(一)【温泉群】 在黑风口滚滚黑石下面有几十处地热,大如碗口、小有指粗,这就是分布在1000平方米地面上的温泉群。其中比较著名的长白温泉、梯云温泉和湖滨温泉等。此外,还有芦泉、仙人桥温泉群、十八道沟温泉,玉浆泉、药水泉等等。

(二)【自然植物】

虽然气候寒冷,白杜鹃,它们在海拔 2000米以上的高山苔原扎根,罂粟,,高山菊、长白龙胆和长白越桔、松毛翠等,匍伏等。植物种类繁多,部级森林公园。景区植物资源丰富,珍稀动物等多种不同类型的景观景点,以其特有的原始古朴和神秘清幽享誉中外。

【长白山天池】

长白山天池,是松花、图们、鸭绿三江之源,是中朝两国的界湖。它像一块瑰丽的碧玉镶嵌在雄伟壮丽的长白山群峰之中。天池略呈椭圆形,“天池在长白山巅的中心点,群峰环抱,离地高约20余里,故名为天池。”天池实际湖面高度为2194米,是我国最高的火口湖,不愧“天池”之称。天池的湖水面积为9.8平方公里,湖水平均深度204米,最深处达373米,是我国最深的湖泊。

(三)【长白瀑布】

长白瀑布位于天池北侧,乘槎河尽头。乘槎河流到1250米后,飞流直泻,便形成高达68米的长白瀑布。因系长白山名胜佳景,故名长白瀑布。

(四)【山大峡谷】

谷是火山爆发时期形成的地裂带,是锦江的上源,峡谷大约有60公里长,最宽的地方有300多米,而最窄的地方只有几米,垂直深度约有150米左右。峡谷两岸生长着茂密的大森林,树木笔直粗壮,由于谷上低温潮湿。铸就了沟壑纵横、峰峦叠嶂、苍山翠绿。原始生态旅游资源丰富。那些溶岩林的造型,真可谓千姿百态,拥有奇峰、异石、泉水、瀑布、奇花古木、景点壮观。

二、问题

(一)接待能力不足。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薄弱。旅游路线单一,长白脉景区面积广阔,资源丰富,景点分散,部分景点急待开发,两个接待点只是初具接待能力,基础设施有待完善,硬件设施、娱乐设施不健全,不能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的需求,不能长时间留住游客。不能满足游客需要。没有形成产业链,(二)建设资金紧缺。招商引资成效不好,实质性进展缓慢。大规模开发景点还不具备条件,开发资金投入不足,但景区刚实现对外开放,经营收入微薄,严重制约旅游开展步伐。(三)交通设施滞后。交通设施有待进步发展,目前尚无班车,游客需自驾车或包车前往观光游览,不能满足中低档消费游客的需求。不能满足游客旅行的需求。(四)旅游管理待改善。在管理上环节不但真对远方来客。

三、规划

(一)旅游规划作为一种智力产业,能够为旅游业提供发展思路和制度保障,从某种意义上说,其作为生产力的精神力量外延,对旅游产业的推动作用不容小觑。但现实中,旅游规划的作用并不被认同,主要原因就是规划并不能指导项目的落地。作为旅游运营与房地产开发的“脑库”,绿维创景一直将“创意经典•落地运营”奉为公司的理念,并在不断的摸索实践中,形成了提升旅游规划生产力的创新方法:理念上,策划先行;实施中,策划规划设计三位一体;组织架构上,团队成员一体化。

(二)旅游规划,长白山区域是一个地域综合体内旅游系统的发展目标和实现方式的整体部署,其基本任务就是通过确定发展目标,提高吸引力,综合平衡游历体系、支持体系和保障体系的关系,拓展旅游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优化旅游产品的结构,保护旅游赖以发展的生态环境,保证旅游地获得良好的效益并促进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另外,规划也是一套法定的规范程序,对目的地或景区的长期发展提供综合平衡、战略指引与保护控制。因此,旅游规划中既包括科学的规律、又有艺术的创造。

四、对策

区域旅游规划篇6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的旅游规划文本当中的市场营销方式大部分仍是以传统的营销方式为主,没有充分考虑客源市场的需求,就营销论营销,没有把营销的理念贯穿于整个规划的过程,缺乏整体的营销观念,在客源市场调查的过程当中,对消费者需求的调查成分偏少,即使有,在后续的旅游产品设计中也难以体现,降低了客源市场的满意度。

另外一种情况是在传统的营销方式的基础上,间杂着一些现代营销方式的手段,如电话营销、电邮营销、短信营销等,都是在探索现代营销方式,但往往不成体系,在具体的运用过程当中,往往是传统营销方式的附庸,难以形成实际的效果。

第三种情况是指目前的旅游规划文本在指导具体的区域旅游实践当中的精准性不够,难以跟上外界环境的变化,没有充分考虑外界环境的变化,导致规划文本束之高阁,没有用处,资源浪费,规划文本的完成并不意味着规划过程的完成,规划的过程是一个反复修正的过程,是在具体的实践中检验的过程。

二、问题的分析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试图从现代营销的手段之数据库营销的角度去分析,以其核心观念贯穿整个规划过程,用以指导具体的规划过程。

(一)客源市场调查中的数据库营销

每一个旅游规划在具体实施之前,都必须要进行客源市场的调研,了解客源市场的基本情况及消费需求,有必要的话,还依据不同的指标,进行客源市场的细分,以求在具体的规划过程中能精确定位,投放产品。目前的客源市场调查最常用的是问卷调查,辅之以访谈、电话调查等方式,(在不考虑样本是否科学性的基础上)得到客源市场消费者的主观、客观数据,进行数据的分析、加工。

可以看出客源市场的这种调查方式是一次性的,消费者在规划进行过程当中的需求变化及客观环境的变化并没有考虑,也就是说规划默认为客源市场的需求及消费模式短期内是不会变化的,其实不然,环境在时时刻刻的变化,消费者的心理也在时时的变化,因此,在此基础上,可以尝试建立所调查样本的数据库,以一定的周期为间隔,采取各种数据库营销方式进行样本的调研,对每一个细分市场的样本进行归类分析,指导规划的进行。

(二)以数据库为基础的旅游市场营销模式

传统的旅游市场营销方式以产品、价格、分销、促销为模式,以远远不能满足现有的消费者的需求,事实证明,这种传统的、不考虑市场的营销方式是不科学的,在旅游规划过程当中应该予以摒弃。取而代之的应该是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消费者、成本、方便、沟通为模式的“4C”策略,而数据库营销是这一策略的最直接的体现,因此,在旅游规划创作过程当中,其基本的营销方式应该以定向直邮,电子邮件营销,网络传真营销和短消息服务等在内的多种形式的数据库营销手段为主,深挖其具体内涵,延展其多种利用方式。

通过数据库了解旅游者的兴趣爱好后,就可以在宣传册的封面上贴上他们喜欢的产品图或直接与他们在互联网上进行交流,当然交流的内容是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这样有利于加强与旅游者或潜在旅游者的关系。例如,旅行社利用自己的网站,运用数据库跟踪旅游者的习惯和兴趣爱好,以此为根据向旅游者推荐他们感兴趣的旅游线路。对旅游者了解得越多,就越能更好地帮助旅游者解决旅游购买过程中的问题,最后与旅游者建立起良好的商业关系,提升旅游企业的竞争力,并最终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三)规划文本完成后的数据库营销

规划文本完成以后在具体指导实践的过程中应该结合环境的变化不断修正。

可以结合客源市场调查中所建立的数据库进行再次调查,不断反复,切实修正提供给消费者的旅游产品的可行性,以求“适销对路”,另一方面,服务行业的这种数据库营销有点类似于物质生产部门的“售后服务”,具体来讲,指的是在规划的实施过程当中,对客源市场或是部分游客进行回访,收集旅游者的信息,建立数据库,分析改进。

通过数据库资料可分析出旅游者的价值取向,然后针对不同旅游者提供不同类型的旅游产品展示、广告宣传和销售方式。一般来说,对旅游者了解越多,就越能提供令其满意的旅游产品和服务。

三、问题的解决

规划的本身就是一个营销的过程,关键是采取什么样的营销模式以及如何采用的问题,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营销的思想贯穿于规划的始终,客源市场的调研并不仅仅是一个直线式的过程,而更多的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规划是一个弹性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修正的过程,对于旅游者的营销是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培养潜在消费者的过程。具体的数据库营销方式有很多,具体采取哪种方式或是几种方式的组合,应该根据客源市场的情况来定。

四、数据库营销在旅游规划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从战略的高度来看待数据库营销的作用

旅游规划应该用战略的眼光、用资产的眼光来看待营销数据库,特别是应认识旅游者信息的真正价值,将规划所涉及到的旅游企业规划从“管理信息”向“利用信息”转化。企业应切实地制定出营销信息战略,对信息收集、维护和利用进行详细的规划和评估,从而将数据库营销提升到旅游企业战略的层次上,从战略的高度来看待数据库营销的应用。

(二)确保信息的真实性、一致性和规范化

区域旅游规划篇7

关键词:区域旅游规划 集成 系统

区域旅游规划中综合集成技术的引入

旅游规划可以按地域范围划分为地方性规划、区域及区域间规划、全国规划、国际性规划,按规划时期划分为短期规划(1-2年);中期规划(3-6年)、长期规划(10-25年);按组织结构划分为部门规划、项目规划、综合规划等(何光炜,1997)。其中区域旅游规划是指在区域旅游资源调查的基础上,针对旅游资源的属性、特色和旅游地的发展规律,根据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趋势,对旅游资源进行总体布局、项目技术方案设计和具体实施的过程。

方创琳(1999)在区域发展规划系统集成方法论中,总结区域发展规划中的定性方法主要包括野外调查法、统计图表法、地图描述法、对比论证法、专家咨询法、头脑风暴法、反头脑风暴法、提喻法、推理法、问卷函询法等等,而这些方法在规划中分析问题时,一般遵循收集资料整理加工分析资料综合归纳形成理论体系的思路。除了以上提及的定性方法,区域发展还可用定量方法进行规划,它是以逻辑演绎为推理方式的量化方法,大多数定量都是定性分析思维的归纳和经验积累,定量和定性方法都是为了更好的区域发展规划目标服务的。

区域发展规划的综合系统集成技术是针对区域发展规划的多主体、多层次、多目标、多时段特点,通过科学理论、经验知识型和专家判断相结合,提出经验性假设,然后通过经验性数据和资料以及参数模型对假设进行检验,最后得出结论。这种思路与实证研究一致,其实质是将理论模型、计算机仿真技术、专家群体和智能技术有机结合起来,把各种学科的科学理论与政府决策者的经验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官、商、产、学、研“五位一体”的系统集成环境,并通过政府意志、科学理论、专家经验集成的整体优势,寻求区域发展规划有关问题的正确答案。区域旅游规划必须在遵循区域发展规划方法论的大框架下,结合区域旅游业的特点设计集成系统,以此提高规划的效率和成效。

区域旅游规划综合集成技术系统设计

(一)区域旅游规划过程

从我国产业发展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工业逐步取代农业成为主导产业。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必然取代工业成为主导产业。作为第三产业中“朝阳产业”的旅游业近年来得到了大力发展,已经成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地域广阔,很多旅游资源亟待开发,而这些资源的区域性又很明显,所以对旅游规划和旅游信息的管理提出了更好的要求。区域旅游规划要求处理协调好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和人口的关系,使之能够可持续发展。由于旅游规划过程中需要处理大量的空间数据,为了提高规划效率,其与管理信息系统的结合成为必然。“3S”技术一体化的发展也使这在技术上完全可行。因此,与会计信息系统一样,区域旅游规划也必然走上信息化道路,而在此过程中区域旅游规划综合集成技术的系统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建立在对区域旅游资源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

由于旅游规划的对象是旅游系统,具有综合性、模糊性、开放性、动态性、层次性等特点,所以对旅游系统的认识和把握是旅游规划的核心和关键。从本质来看,旅游规划是一种战略的设计和实施过程,它以优化总体布局、完善功能结构以及推进旅游系统与社会和谐发展为目的。旅游规划的过程如图1表示。

有些学者根据区域旅游规划的实践经验,设计出一套三段式流程设计模式的区域旅游规划技术方法,其由地脉文脉梳理理念认定与提炼、理念渗透与扩散三部分内容组成,是一个脉络相连、互相照应的组织结构。其中地脉文脉的梳理是对地方分散的自然地理与历史文化加以凝练的概括,理念认定与提炼是以地脉文脉为本源,以旅游地为载体,进行理念认定与提炼,构建支撑整个规划的战略理念。这种战略理念既具有产品形象性,又具有战略方向指导性。理念渗透与扩散则主要包括产品开发和市场规划两个方面,产品开发包括景观创意、城市设计、旅游商品设计、特色餐饮规划、旅游交通创意、地方节事策划、服务设施建设、代表娱乐项目创新等内容,市场规划包括旅游形象市场定位、促销口号、旅游标志、地方名称、营销方式等内容。笔者认为若在实践中运用它,将能使规划用地很好地展现地方个性与特色的效果。

(二)区域旅游规划的关键点

在旅游规划的过程中,以下两个方面是最为关键的步骤,其实施的好坏程度关乎到整个系统的水平。基于此,笔者对其做一较为详细的阐述。

1.战略决策研究。战略是指相对较长时间对全局的决策,战略具有指导性、全局性、长远性、系统性、风险性的特点。因此,在区域旅游规划的战略决策研究中,方案制定必须遵循以上几个特点。从指导性而言,是在决策中需要强调方向性,而不是要做到细致入微;从全局性而言,在决策中要强调方案的面面俱到;从长远性而言,是需要决策方案具有前瞻性,预见性;从系统性而言,是需要决策方案的内部有整体性,相互勾稽,相互支撑;从风险性而言,是需要在决策方案中考虑整个决策的风险性,并与此同时做好风险应对措施。

2.与外部系统和谐发展。根据巴纳德的组织平衡理论,任何组织和系统的良好发展,需要处理好组织内部、组织和环境之间两个方面的平衡,即对内平衡和对外平衡。组织的对外平衡是指组织通过外部环境保持平衡,以提高组织效力的过程。而在区域旅游规划中,必须注意系统的外部平衡,即与外部系统和谐发展。但是外部系统不断变化,所以这就要求在规划中留下一定政策弹性,使得在外部环境在发生变化时,能自动调整或者不用对内部系统做出大的调整便能适应新的环境,从而使得规划系统迅速从与外部环境不和谐纠正过来,以实现新的和谐和平衡。

区域旅游规划综合集成技术的应用

文章对区域旅游规划综合集成技术的讨论主要是基于系统结构模块。而从功能结构模块来看,其一般由四个方面组成:基础资料子系统、现状分析子系统、旅游产品设计子系统和环境建设支持子系统。对区域旅游规划系统有了全面的了解后才能更好地应用它。

区域旅游规划集成技术的应用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旅游客源市场分析。与一般产品不同,旅游产品的开发及销售只能在资源所在地进行,必须依靠旅游者自行前来购买才能实现旅游经济运转,因此决定旅游业发展的因素并不完全取决于旅游资源的丰富度,更在于客源市场的可靠度。其次是旅游设施的选址。旅游设施主要包括旅馆、餐饮、购物、会议、展览、医疗保健、邮电服务及观光、游憩等设施,而选址问题涉及人类生产、生活、文化、娱乐等各个方面。因此,科学选址、合理布置旅游设施对旅游区开发建设至关重要。再次是旅游路线的选择及组织。旅游路线应该有机穿插游赏空间和过渡空间、连接最具风景特征的空间形象且要主体鲜明,既有统一感,又有层次感和变化感为最佳;最后是旅游环境容量的计算。要研究旅游环境容量和游人规模,并且要根据供需匹配的原则,使二者实现动态平衡。

综上所述,综合集成技术系统可以定量研究旅游问题,不仅可以将信息以数字化形式存储起来,而且提供了综合分析的工具,为旅游业发展规划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技术支持。它有助于促进区域旅游规划思维的创新,综合集成技术为解决问题,特别是解决复杂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更科学的思维方式。它有助于促进区域旅游规划技术的创新与规范,在区域旅游规划过程中,一些规划人员逐渐将地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生态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融入其中,不但有利于提高区域旅游规划成果的科技含量,也有利于大幅度地提高旅游规划工作效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集成技术减少规划的主观成分,也实现了规划技术与方法的创新;它还有助于促进区域旅游规划管理的创新,区域旅游规划系统是一个多要素的复杂系统,各要素之间存在高度的关联,任何要素的变化都可能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系统的变动。综合集成技术集成了规划各个阶段、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对以旅游系统为规划对象的区域旅游规划系统树立全过程地动态管理和监控。这些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都有助于促进我国区域旅游规划整体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伟强,陈文君.旅游规划原理[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2.刘滨谊.旅游发展战略规划理论与实践[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区域旅游规划篇8

一、地域特色构成

所谓地域特色是城市的特色所在,是地区区别于其他地区的重要表征。城市所在的地理位置是城市发展的根源,独特的城市区位是城市地域特色的根本;城市的自然环境风貌、历史风俗文化与城市的发展息息相关,是城市地域特色的重要构成要素;产业的发展转型也是城市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色,特色产业是城市地域特色的重要支撑。不同的地区都具有不同的地域特色。

通过对泗洪通湖大道地区的深度调查,其地域特色可以从特色区位、特色文化、特色风貌以及特色产业四个方面来进行研究。

(一)特色区位

泗洪是南京、徐州两大都市圈的辐射主要交融地区,是苏北水乡湿地重点点状发展地区,更是洪泽湖环湖旅游经济圈旅游经济发展的领军者。洪泽湖是中国第四大淡水湖,泗洪居其北大门,而通湖大道由泗洪城区直指洪泽湖,快速衔接城区和湖区。

根据泗洪县总体规划,湿地大道位于总体规划中的城市旅游发展次轴,属于东南旅游业发展片区,是县城与洪泽湖的联系通道,更是重要的旅游通道。

(二)特色文化

泗洪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境内双沟地区是人类祖先的发源地之一,西周时为徐国中心,构成古徐国文化的主体。近代是全国抗日民主根据地之一、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中心,目前留存有大量的遗迹。

这样的历史发展,造就了通湖大道地区丰富而多样的历史文化及自然资源。根据资源的性质,可分为古河道类文化遗址、古遗迹类文化遗址、革命纪念类文化遗址、自然风景区4类12处历史文化及自然资源。

(三)特色风貌

通湖大道地区现状风貌特色鲜明,主要以河道、稻田、树林以及湖泊等自然景观为主,临近县城处为城市建设景观。其中,河道风貌为传承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古汴河,稻田风貌为沿线城头乡、石集乡成片种植的水稻种植基地,树林风貌为陈圩乡高大茂密的林场,湖泊风貌为洪泽湖一望无际的湿地。

(四)特色产业

依托洪泽湖优势资源,各乡镇通湖大道地区的产业主要为优质稻米、家禽养殖以及大闸蟹养殖等生态高效农业,有结合洪泽湖发展的泗洪特色农业基地与洪泽湖风景旅游区。

城头乡、石集乡以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种植为主,有水稻、小麦、西瓜果等作物,以及渔业、水产品养殖、反季蔬菜等产业。陈圩乡有蔬菜种植基地、林业种植、水产养殖、水稻种植等特色农业。临淮镇则是泗洪县传统的水产型乡镇,以螃蟹养殖为主,水产养殖面积全县居首。

二、特色目标定位

根据泗洪地域特色的分析,可以说,泗洪是“大湖湿地千古城”,通湖大道更是“水韵泗洪第一道”。通湖大道沿线规划正是旅游发展的强有力支撑,对于地区旅游发展具有独一无二的重要性。

因此,通湖大道沿线概念规划将通湖大道地区规划成为集门户窗口枢纽区、历史文化新丝路、景观生态水绿廊、大众游憩休闲带为一体的城市标志,尊重泗洪的自然和人文,融合时代和创新意识,满足健康养生的现代生活方式,是泗洪水韵城市特色的展示窗口,是泗洪生态城市发展的强力载体,更是环湖旅游经济圈的重要构成。

三、旅游发展规划

(一)旅游发展结构

规划形成“一轴三廊、五心多点”的发展结构。通过一条汴河旅游轴紧密联系青阳镇、石集乡、城头乡、二河闸、临淮镇五大旅游节点,同时通过穿越节点的S245、柳鹭旅游线、S330联系溧河风景道与青穆旅游线,形成拉动整个县域旅游的网络骨架。

(二)旅游发展策略

抓住古汴河唯一遗存地的独特条件,以古汴河作为时展的记录册,结合运河文化载体、地方田园风光和水韵湿地特色,以通湖大道改造为契机,以古汴河文化底?N为优势,以大湖时代来临为机遇,合力打造古汴河文化(“运河文化”、“田园文化”、“水韵文化”)的特色文化长廊。沿线打造五大迎客景区(主景区)、三大留客景区(次景区)。五大迎客景区(主景区)分别为青阳古汴隋风景区、石集田园人家景区、城头林韵农庄景区、二河古闸半岛景区、临淮水韵蟹乡景区;三大留客景区(次景区)分别为湖光阡陌体验区、林野汇秀体验区、森林鸟语体验区。

(三)旅游项目策划

充分利用航道河和沿河风光带的有力资源,结合五大迎客主景区、三大留客次景区设置项目,主景区项目以为主线游客提供休憩、食宿等配套服务功能为主,次景区以独特生态休闲体验为吸引力进行横向拉动。

规划1条旅游主线、1条旅游次线、3条外联游线。分别为依托通湖大道的汴河旅游主线,依托主要乡村道路贯穿三大次景区的田园旅游次线,依托S245、柳鹭旅游线、S330的外联游线。

(四)特色城镇布局

城镇建设应尊重自然,结合地形地貌、地质水文等自然条件,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同时,加强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打造“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特色。另外,在村庄建设布局中应强调

四、特色产业引导

规划分为三个层次进行控制。通湖大道廊道空间为产业控制区;两侧1公里范围内为产业引导区;为产业提升区。

区域旅游规划篇9

半农半牧区又称农牧交错区。指农区和牧区的交错或过渡地区。世界各地均有。如苏联的波罗的海沿岸、白俄罗斯、俄罗斯联邦及哈萨克斯坦的干草原地带。我国东北和华北的西部地区以及西北的东部地区,属半农半牧区。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东麓、辽河中上游、阴山山脉、鄂尔多斯高原东缘、祁连山、青藏高原东缘两侧。该地区西北部从农牧交错区逐渐向纯牧区过渡,东南部向农业区过渡。半农半牧区由于历史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农牧业在土地利用等方面长期存在尖锐矛盾,主要表现在垦荒过度而导致沙化,天然草地面积缩小,阻碍农牧业的协调发展。正确地选定该地区生产发展方向,合理安排农牧业用地,科学发展当地旅游业,能够使居民增收,避免过度发展第一产业而造成的人地矛盾激化。

1文献回顾

对于县域经济发展路径选择,吴敬琏(2004)认为,发展中小企业是解决县域经济发展中“三农”问题的关键;贺耀敏(2004)提出走集群式经济的发展思路;陈文科(2006)提出县域经济居于国家经济的基础性地位;郑新立(2014)在“第四届中国县域经济发展高层论坛”上提出:通过县城、小城镇、农村社区三个层面发展,吸引劳动力就地向二、三产业转移城市化的生活,有助于解决各种城市病。

所谓的农牧业旅游,将农牧业和旅游产业结合起来,两者相互促进。这是对农牧业的深度开发,对旅游业的细化,是农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的产物。这种类型的旅游业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挖掘农牧业的经济效益(熊金银,2014)。

少数民族旅游业是以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民族风情,通过旅游设施,向游客提供游览、餐饮、住宿等服务的旅游行业(穆艳,2015)。

上述研究成果进行了诸多探讨,但还缺少对特定区域――西部半农半牧区县域旅游业的专门研究。本文试图以“十三五”规划为视角,针对我国西部半农半牧区特征,结合门源县的实际情况,论述门源旅游产业的发展道路。

2门源旅游资源丰富

门源县隶属海北藏族自治州,地处青海东北部。境内有AAAA级景区百里油菜花海,每年七、八月满川油菜花耀眼如金,铺满在平坦的百里长川,涌向天际,十分美丽。东部绵延百里的仙米省级森林公园,崇山峻岭,起伏跌宕。更有令人神往的高山神湖――寺沟东海和头道峡天然大溶洞。自然景观引人入胜。境内还有多处古遗址和七十余座清真寺,多种民俗文化等,人文景观非富多彩。其主要吸引力总结如下:

一是少数民族聚居区,饮食、习俗等有民族风情。这对于其他地区、其他民族比较新鲜。

海北大门上的门源回族自治县是古老的黄河文明早期发祥地和传播地之一,自古以来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在此融合,丝绸之路、甘青通衢在此交汇,众多民族和民族文化在此交融。门源为古羌地,秦汉以来,月氏、匈奴、吐谷浑、吐蕃、党项等众多民族先后游牧生息。至2008年年底,共有回、汉、藏、蒙古、土、撒拉等22个民族的153179人,少数民族93256人,占总人口的60.9%,其中回族67810人,占总人口的44.27%。

二是气候独特,既有农耕文化又有放牧活动。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以农耕为主或者放牧为主,二者同时存在的地方生产生活方式独特。

三是视野宽阔,远离喧嚣,贴近大自然。据2008年统计,门源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2.9 %,现代化程度低。前来门源的游客中,有一部分来自东部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大城市。这类游客长期处于拥挤、快节奏的生活中,来此旅游的目的就是放松身心,观赏西部无污染的宽广天地、原生态的生活方式。

3发展半农半牧地区旅游业,符合“十三五”规划的要求

一是“十三五”规划提出要调整经济结构,加快发展服务业。旅游业属于服务业。体验自然风光和农牧业旅游在半农半牧地区的旅游业中占了很大比重。发展半农半牧地区旅游业能够利用第一产业的资源,直接拉动服务业发展。

二是“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发展非农产业,壮大县域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县域经济作为一级行政性区域经济体在国民经济中扮演重要角色。县域经济的主要产业是农业,而农业又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因而县域经济在我国经济中也居基础性地位(陈文科,1987)。农业本身增收空间小,发展县域农牧业旅游,农业―非农产业两手抓,能够直接为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三是“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科学发展。西部半农半牧地区的旅游以文化旅游和农牧业旅游为主,发展这种类型的旅游业既巩固了第一产业的发展,又避免了发展工业的污染问题,如果开发得当,并形成不可取代的、独有的景观和体验,能够很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形成地方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是“十三五”规划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我国西部的半农半牧地区的县域主要产业是第一产业,且基本处于我国经济欠发达省份,所以发展半农半牧地区的旅游业,有利于统筹城乡经济、区域经济发展。西部半农半牧地区的旅游资源属于西部资源的一部分,将这些特有的资源整合开发,既能为当地人带来经济效益,又能为外地前来游玩的旅客带来不一样的体验,正是“西部大开发”这一战略的目标。

五是“十三五”规划提出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半农半牧地区特有的文化属于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到半农半牧地区旅游,能够增进国人对不同地区的了解,能够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互相了解,增进民族团结;能够让当地居民增收,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宣传特有的文化。

4门源旅游业发展建议

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与此相应,旅游消费也是一种综合性的消费。因此,旅游业发展不能只盯住“游”一个要素的发展,必须在提供旅游核心产品即景区和线路的基础上,尽可能扩大服务范围,丰富服务内容,提高游客人均消费水平,着力延长产业链条,确保旅游业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根据我市旅游业各要素的发展现状,近期要充分调动旗县区各部门和旅游企业的积极性,全面推进旅游景区、星级饭店、旅行社、旅游交通、旅游购物各个要素和环节的发展。具体到门源县,发展情况如下图。

截至2012年年末,县内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有国内旅行社1家,星级饭店3家(其中三星级2家,二星级1家),床位474张,其他宾馆、招待所35家,床位1381张。农家乐、牧家乐30余家。

4.1增加有吸引力的项目,并联合周边乡县,共同打造精品旅游线路

只“油菜花”这一个景点的吸引力是不够的。油菜花季节性强,当处于旅游淡季时,收入大幅度减少,但各种设施维护费用高;观赏油菜花的游客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周边城市或者省份,往往采取自驾游的形式前往,停留时间短。游客量和游客停留时间在拉动餐饮、住宿方面的力度还不够。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需要再推出几个品位高的观赏点或者度假地,借助“油菜花”的影响力,拉动其他景点发展,多个景点共同推动门源县旅游业发展。

4.2继续发挥事件营销的宣传效果

门源县的旅游宣传多次运用了“事件营销”。曾成功举办数十届的油菜花文化旅游节,举办“金门源”风光摄影大赛,举办仙米国家森林公园杜鹃花海“爱之旅”婚纱摄影活动等多个优质活动,很好地宣传了门源风光。

近些年房车出游、户外越野等类似贴近自然的旅游方式大受欢迎,尤其受城市白领的追捧,已在全国范围内流行起来。门源的自然条件适合此类旅游。所以笔者建议,可以和一些公司、学校等单位洽谈,比如一些高校的MBA班级、自主招生考试的夏令营活动,都可以将门源作为户外拓展、年度旅游、夏令营的基地,推广出去,并努力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争取办得像油菜花节那样,一年一度,持续营销。

4.3更新宣传渠道,充分利用互联网

区域旅游规划篇10

党的十报告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高度加以阐述和部署,并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这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南京幕燕沿江风景区作为南京城北的一道天然屏障及一处极具开发价值的风景佳地,一直受到政府高度关注。按照初步规划,幕燕风景名胜区建成后将以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为主要功能,形成劳山生态游览区、幕南景观休闲区、滨江湿地景观区、古镇风貌及旅游服务区、燕子矶名胜游览区和矿区遗址公园“五区一园”布局。

但在研究调查过程中,一方面幕燕景区公交线路匮乏,游人往往驾车前去,导致旺季时道路两旁成了临时停车场,游人出行不便并且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景区拥有平坦的永济大道,道路良好,移步换景,这种条件适合游客利用自行车慢慢骑行观景赏游。因此,发展生态化的自行车旅游应运而生。

一、生态文明旅游的内涵

从狭义上理解,生态文明是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从广义上理解,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存方式,按这种方式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这种总和可以分为3个层面:一、精神层面,即以生态和谐为原则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理论研究、文学艺术等。二、制度层面,即围绕生态价值而形成的制度规范、组织体系和社会调解机制。三、物质层面,即采用生态技术和生态工艺创造出新的技术形式、能量形式和产品形式。

英国环境与发展专家卡米拉・图尔明评价说,生态文明建设,让我们感觉到了一个需要以不同方式发展的新纪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包括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这几个方面,他们之间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生态文明建设对经济建设,旅游业的发展同样具有促进作用。当前生态文明旅游具有保护性质,要坚持以生态学为原则的指导方针,在发展过程中最大程度减少对当地环境产生负面影响,这才是基于生态文明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旅游的真正内涵。

二、生态文明视域下幕燕沿江风景区现状分析

1、绚丽缤纷的生态自然风光

南京幕燕风景区内的山林基本上是七八十年代后才逐渐生长起来的自然次生林和人工幼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等分布在景区周围。整个幕燕风景区风光秀丽,从燕子矶方向进入景区依次可以看到观音阁,头台洞,二台洞,三台洞等景区。右侧是浩瀚的长江,其中幕燕风景区滨江广场依长江,傍幕府山。它独特地理位置很好的凸显出南京山水成林的特质。周围有高大乔木和草地,草皮采用立体种植方式,以显山透江的设计理念,向游客展示南京幕燕风景区得天独厚的山水自然资源,也为夏季游客观光提供了天然的遮阴场所,幕府山整体是由石灰岩和云母岩构成。目前幕燕滨江风景区有省级文物一处,市级文物四处,主要包括:陶行知墓,燕子矶,头台洞,二台洞,三台洞,观音阁,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遇难处,南京长江大桥,南京长江二桥,宏济寺石刻。

2、深远悠长的历史文化

幕燕风光带历史资源非常丰富,众所周知的清“金陵四十八景”中,有六景就是位于幕燕滨江风景区,分别是:燕矶夕照,永济江流,幕府登高,达摩古洞,化龙丽地,嘉善闻经。当然这里也留下了如“一苇渡江”,“五马渡江”,“乾隆寻父”等美丽传说。

府山首先是宁镇山脉的北支,以前南麓有东晋重镇白石垒,南齐时被称为白下城,这就是南京曾被叫做白下的一个历史由来。石灰岩和云母岩是幕府山的主要成分,它在历史上有很多溶洞,比如非常有名的就有神仙洞、朝阳洞、头台洞、二台洞、三台洞、达摩洞等分布在沿山区域的十二洞。

历史上关于幕燕风景区最有名的历史传说就是达摩一苇渡江传说,六朝时梁武帝十分信奉佛教,他曾将在广州传教的达摩三要就请地请入南京同泰寺讲授佛经。后来二人不欢而散,达摩不辞而别。梁武帝听说达摩离开后,急忙骑着骡子去追。快到江边的时候,他看到达摩折了一支芦苇过江而去。梁武帝只好将达摩在幕府山上休息过的地方称为“达摩洞”来表示纪念。距达摩洞不远,有个“五马渡”,传说琅琊王司马睿等五位西晋的王爷一起南下过江,临上岸时司马睿的马化成了龙。后来司马睿在南京建立了东晋王朝。“这就是‘五马渡江,一马成龙’的故事。”虽然我们不知道真假,但是现在幕燕地区确实有流传下来的五马渡地名以及一马成龙的雕塑供游人参观。

3、幕燕风景区游人现状分析

由于幕燕风景区尚处于开发起步状态,从客源构成方面来分析,第一,幕燕风景区以南京市本地游人为主要客源;第二,以苏皖乎地区游人为主的短程客源,南京一小时都市圈现在包括南京,镇江,扬州,马鞍山,芜湖,滁州这六个城市,总人数已经达到2024.6万人;第三,每年都会有大量外省市以及港澳台地区远程游客来到南京参观游览,如何使幕燕风景区成为这些远途游客的必选之地应该加以思考。从游览目的来看,大多数是属于观光的游客,所以季节性,逗留时间也短,但相对应的,游客量也很大。其次,佛教客源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幕燕风景区内有不少佛教景点,这将会吸引邻近地区的香客来此烧香拜佛。

三、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幕燕风景区自行车旅游规划

1、发展目标

依托南京幕燕滨江风景区的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构建以生态服务点为核心,固移结合,多点多面对接,管理规范有序,方便游客使用,运转效率高,具有南京古城特有的品味的公共自行车系统。

2、自行车旅游网点分布

首先服务网点作为景区向游客推出的服务窗口,它的合理布局是建设和完善南京幕燕滨江风景区的第一要务。休闲旅游景点。(1)由于幕燕风景区是一条笔直的长6公里大道,所以它的行驶路线非常简单,东起燕子矶景点入口,西至上元门入口。在这段道路上平均并且根据景点布局设置5个服务网点,平均一公里一个。(2)公建点。在人口流动非常集中又靠近景区的地方可以设置一些。(3)公交点特别是靠近南京幕燕风景区的一些交通点,比如公交149路,公交307路总站处,以及即将建成的地铁3号线滨江站点也可以设置服务点。(4)另外,有些游客会自己骑车进入景区游玩,景区同样也要考虑这部分自己骑车游客的方便,可以在公共租赁自行车周边多设置一些自行车停车场所,方便自己骑车的游客。

3、景区自行车系统配车规模

南京幕燕风景区自行车服务点分为固定的和移动两种,其中,以固定服务点为主要核心,辐射多个小景点以及公交站等地,使得整个大景区的公共自行车系统机动灵活,提供更多更高层次的优质服务。当然服务点的公共自行车的使用与景点的人流密集度是有很大联系的,考虑以上的一些因素,对服务点的配车规模进行一些规划划分。南京幕燕风景区服务点的配车形式可以分为固定和移动这两种基本模式,以固定点为核心,辐射周边多个固定小点。通常固定点人流量大,交通位置和小景点位置功能十分重要的地方配车规模应该在100-200左右,而一些比较小型的移动分布点大概配车规模在10辆左右就可以了。

4、景点服务点人性化服务

无论是外地游客或者是本地游客,到了景区首先要办理租赁服务,为了给游客提供更加快捷便利的租赁服务,游客可以凭身份证和押金在2个终点网点办理租赁服务,押金是要经过有关部门审核通过的,景区的自行车旅游租赁亮点应该着力于通租通还,即游客在任何一个网点都可以借车和还车。并且景区自行车租赁系统业务可以向外延伸,在保证景区自行车运力的同时,如果在淡季可以退出自行车包天,包周,包月的一种贴心服务,可以服务于当地的游客,也可以为长途而来的游客提供方便的交通工具。推动绿色旅游向前发展。

5.结论

绿色健康,生态环保已经成为人类现在共同追求的世界潮流。就现今旅游业绿色生态发展方向来看,南京幕燕滨江风景区发展自行车旅游是一条具有特色的光明大道。西方国家景区的规划理念认为,现代的经济发展水平应该与景区整体环境,生态,和谐交通相呼应,自行车作为对人类本身和环境都有益的绿色交通游览方式,已经越来越多的被景区,政府所重视。南京幕燕滨江风景区在推出自行车旅游的同时,倡导了绿色生态交通,改善了环境的质量,还提升了游客的游玩品质,更加凸显出景区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吴承照、马林志、詹立.户外游骑体验质量评价研究―以上海城市公园自行车活动为例.[M].上海:旅游科学,2010.

[2]李新春,张朝朋.西安市顺城巷自行车旅游专用车道建设方案.[M].西安:科学之友,2008.11.

[3]黄彬.杭州市公共自行车系统运行状况调查分析与展望.[M].浙江:城市规划学刊,2010.6.

[4]胡筝.将生态文化转化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J].中国林业,2007(7B):7.

[5]柯水平,白子健.西安市明城墙区公共自行车道路交通系统设计.[M].北方交通 2010.10.

区域旅游规划篇11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7-0182-02

国家旅游局提供的资料表明,全国共有近2000个行政县(区)正在以各种方式加快经济与社会发展,其中,相当一部分县区在旅游业发展方面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和丰富的特色,涌现出一批发展水平领先、旅游景区颇具知名度的县区。但与此同时,我国在县域旅游的发展过程中,缺乏科学旅游规划的问题却普遍存在。已编制和正在编制的规划存在着明显的旅游主题空洞无味,目标市场简单,开发项目雷同等问题。因此,认真研究县域旅游规划中的理论问题,制定科学、可操作性的发展对策,对于保障县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一、我国县域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分析

1.缺乏科学规划,县域旅游形象定位不当

我国很多地方在发展旅游业中只靠领导的主观愿望进行了开发建设,没有进行系统科学的规划编制工作。有些有规划的也不系统、不配套,如有建设规划而无发展规划,有综合规划而无项目规划,有资源开发规划而缺少产品、市场开发规划。盲目实施不仅破坏了环境的自然美和和谐美,而且使部分具有较高价值的资源受到破坏。有些地方的规划脱离实际,论证不充分,有求“高”、求“洋”、求“奇”等现象。

旅游形象是指旅游目的地包括其旅游活动、旅游产品及服务等在人们心目中形成的总体印象。县域旅游形象规划,是旅游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部分县区在进行旅游规划时,没能打造出统一的旅游宣传形象,缺少能有效、集中而生动地展示本地旅游形象的载体,使各种旅游促销活动的效果大打折扣。个别县区虽有反映整体旅游形象的口号和标志,但表达内容含糊不清,求全求大,成了本地资源的总汇,或者过于简洁粗糙,笼统难记,缺乏个性,难以在市场上形成记忆定位和形象定位,在项目的开发建设、经营管理或市场开拓上容易产生误区。县域旅游规划在旅游产品形象定位上应明确现有产品与市场的对应程度。

2.单纯的资源导向开发模式缺乏市场适应性与竞争力

“资源+市场+政府”是我国目前比较通行的旅游产品开发模式,在大部分的县域旅游规划中虽然都引入了市场的因素,但其实质还是以旅游资源为导向,主要表现在评价旅游地拥有的资源时,往往只看到自身最为突出和醒目的资源,比如,有一片瀑布,就会想到开发水资源,有一座山,就离不开对山体的保护和开发,而较少考虑区位竞争因素、目标市场远近等因素,这一特征在县域旅游规划中更为突出。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人们的旅游倾向趋于多样化、个性化,对于同质型的产品,人们只会选择同区域内最高级别的。如果旅游地的某资源级别很高,对客源市场有着较高的吸引力,自然是围绕该资源进行产品设计和宣传,如果旅游地的某资源本身不错,但在较近的区域内有着更高级别的该资源,还该不该开发这一资源呢?在资源导向的观念下,往往会作出错误的选择,结果开发的产品无人问津,造成巨大的浪费和破坏。

3.追求短期利益,破坏区域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许多县区进行旅游开发中存在着这样一种观念,即旅游业是无烟工业,不会像其他产业那样对环境造成污染,并且旅游资源是由可再生资源组成的,旅游消耗是“非耗竭性消耗”,所以,不必考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这种观念指导下,各地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但缺乏应有的资源环境配套保护措施,加快了旅游资源环境的退化速度。另外,旅游局与规划部门之间缺乏信息、技术交流,区域总体规划与旅游规划相脱节,导致旅游点遍地开花,布局不当,甚至有些风景区与工业污染源为邻,加重对旅游环境的破坏。

许多地方在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产业过程中出现盲目开发、一拥而上的局面,导致旅游资源的严重破坏,虽然短期内为地方财政带来一些收益,但从长远角度分析这样的开发导致区域旅游形象遭到严重破坏,旅游品牌的负面效应形成,致使原本很好的旅游产业变成一块难舍又难留的“鸡肋”。

4.人力资源短缺,整体经营管理与服务水平较低

我国旅游业真正发展只有二十几年的时间,并且主要集中于大中型旅游城市,而县域旅游发展策略的提出只是近几年的事,地方从事旅游产业发展的人才十分稀缺,尤其是旅游经营管理人才、市场营销人才和旅游规划人才;此外,从事旅游接待与服务的一线人员的职业化能力、客户服务能力普遍较低。这样的人力资源配置带来了地方旅游产业的低水平徘徊,难以实现旅游业的大发展、快发展。

二、县域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要解决各县域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首先必须解决观念问题。用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来规划、设计区域旅游产业定位以及整体发展思路是积极必要的,用国际经验来指导区域旅游发展是现实可行的。

1.科学规划,准确定位

针对目前国内县域旅游发展中出现的资源盲目开发、产业格局不合理等问题,各个县域旅游产业主管部门首先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用可持续发展理念对当地旅游资源和产业进行科学规划和准确定位。系统研究分析当地县域特色旅游资源以及旅游要素(食、宿、行、游、购、娱)的整体配套供给能力,探索各区域的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评估各区域发展旅游业的内在潜力,为各县域特色旅游进行定位,实事求是。通过对当地县域旅游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尤其是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度研究,并对当地旅游经济发展潜力、旅游相关的金融、保险、交通、通讯等行业进行比较研究,进行整体性评估,在此基础上,提出当地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和思路。

根据国际上旅游发达国家,比如美国、英国、法国、西班牙等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经验分析,这些国家十分重视旅游发展过程中政府的宏观指导,专家组的整体规划,以及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进行开发建设。同时,这些国家重视区域协调发展和比较优势的发挥,最终形成区域旅游形象,打造特色旅游品牌。美国发展区域生态旅游十分重视开发与管理、经营与教育、赢利与保护的关系,从而不仅为当地的旅游产业带来丰厚的收益,同时,当地的旅游资源得以很好的保护,进入一种资源保护与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正是基于以上的管理措施和旅游产业的发展理念,使得美国的区域生态旅游业得以良性发展,这样的经验十分值得我国学习。同时,国内旅游业发展较好的地区,比如广东、云南、浙江等地在发展区域旅游中,通过区域旅游产业群互补发展模式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格局。

2.加强监管,转换机制

国内县域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政府监管力度不够以及行业主管部门的专业能力不强具有直接关系。在旅游业发展中地方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不能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不能只追求短期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不能只追求政绩而忽视监管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地方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必须加强宏观调控和监管力度,提高执政能力和指导规划能力。同时,必须加强政企联合,用市场化的运作机制去发展地方旅游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去规范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创造优惠的政策,吸引资金实力雄厚、旅游业运作经验丰富、专业能力强大的大型旅游企业前来投资。

3.系统整合,协调发展

重点研究各县域旅游产业和旅游特色资源的比较优势,形成区域旅游产业分析报告,提出各区域旅游产业发展对策和工作重点,最终形成旅游产业结构系统模型和旅游资源的系统整合,真正将各地的比较优势转化为旅游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从旅游产业格局和比较优势角度分析,必须形成旅游业的整体协调发展,一定要避免一哄而起,恶性竞争和资源浪费。制定旅游产业相关领域的支持目标,包括基础设施、产品开发、社会文化思考、旅游区规划、国内和国际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开发等,取得旅游产业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荫凯,韩冬梅.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J].经济纵横,2005,(8):6-8.

[2] 秦学,刘君德.“行政区经济”现象在我国旅游业中的表现及其负面影响[J].学术研究,2003,(12):37-39.

[3] 徐飞雄,刘娟.论我国县域旅游经济合作[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3):121-123.

[4] 徐飞雄,刘韵琴.论永州市县域旅游经济合作[J].热带地理,2006,(1):76-79.

[5] 冯德显.县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4):15-19.

Problems of District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its Countermeasure of China

LI Jun

区域旅游规划篇12

1.旅游规划的内涵

1.1含义

旅游规划是旅游业发展的纲领和蓝图,是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美国旅游规划者冈恩(Gunn C.A.,1979)曾指出:“规划作为对未来的预测,处理可预见的事件,是唯一能使旅游业获得好处的方法。”

旅游规划至今没有公认的定义,“规划”一词本身具有“谋划”、“筹划”、“全面的长远的发展计划”的含义。

1.2类型

旅游规划基本分为两大类:旅游发展规划与旅游开发建设规划。旅游发展规划是区域旅游产业或旅游经济发展规划,其主要内容是确定旅游业在该区域内的产业地位、发展目标、发展阶段、总体形象、资源品位、市场定位、总体布局、主导产品、旅游基础和服务设施建设、发展旅游业的战略措施和保障体系。旅游发展规划是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组成部分,是该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战略纲领,对该区域下属各地方的旅游开发建设具有规划和指导意义。旅游发展规划一般为五年以上的中长期规划。

1.3目的

旅游规划总的目的是有计划、有步骤的,而且是合理科学的发展旅游事业,以便减少无计划的盲目性,不符合客观实际的速成性和无政府主义的自流性,增强认识的自觉性和行动的计划性、科学性。具体来说,旅游规划的目的在于:建立一套相应于风景资源结构的对应结构变换系统,为旅游管理提供战略性方向和相应对策。

2.城市周边风景旅游区总体规划研究

2.1风景旅游区规划

2.1.1风景旅游区规划与城镇规划的联系

城市周边风景旅游区规划是城市、区域规划的组成部分。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项产业,具有相应的用地要求。把城市周边旅游用地作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融合到城市的整体构造中,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土地利用冲突,实现用地的综合平衡和协调。城市与区域规划应注意旅游资源与环境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将其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不可缺少的专项规划,与城市土地利用规划、道路交通规划、市政公用设施规划、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综合协调。城市周边风景旅游区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应同步进行。城市总体规划在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发展方向等关键问题时要把旅游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的方面来考虑。

2.1.2风景旅游区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区别

a.功能上的区别。

宏观上,城市规划是对国家城市发展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而旅游区规划是政府对旅游产业发展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微观上,城市规划是对具体的城市建设活动进行协调的工具,使它们处于有序的发展过程之中。风景旅游区规划是对景区旅游设施与基础设施配合协调,以使旅游生产部门能够合理、有效、健康地发展。

b.空间规模上的差别。

城市规划的地域空间规模一般在几平方公里左右。旅游规划就空间规模而言从大到小可以分为多个层次。与城市规划规模相似的只有城市旅游规划和旅游区一级的规划。国家旅游规划和省级旅游规划的空间规模均大于城市规划区的规模,在规划的内容上也不如后者具体。

c.内容上的区别。

城市旅游规划从内容上,大致可分为:旅游吸引物规划、旅游服务规划、旅游基础设施规划、旅游市场分析和研究、旅游地CI(旅游地形象规划)和GS(顾客满意度)旅游保护系统规划、旅游防灾规划等。

2.2城市周边风景旅游区的概念界定

结合中国旅游度假业发展的特点,我们认为,城市周边风景旅游区的概念应该界定为:位于城市周边区域,旅游资源相对集中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和旅游条件,旅游功能相对完整独立,为城市居民游憩、休闲、健身、康体等目的而设计、经营的应能够提供相应旅游度假设施和服务的旅游目的地整体。它的外延应该是广泛的包括并涵盖了从旅游度假村到大型旅游度假区的度假目的地。

3.城市周边风景旅游区规划基本内容

3.1风景旅游区规划的要点

风景区的规划完全不同于城市规划,总体规划类似区域规划。不同的风景旅游区属于不同的类型,有着不同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不同的景观特色。而其规划则必须与本风景区的地形地貌,地质条件、风景资源、景点、观景点、游览路线等风景环境的实际情况相配合。因此规划的第一步就是要做详细的踏勘调查,收集资料,研究分析,编制多方案比较,选择最佳方案。

3.2风景旅游区规划的基本内容

3.2.1风景资源的开发价值

风景旅游区是具有游览、科学与历史文化价值的风景资源所构成的自然空间。风景旅游资源包括自然风景资源和人文风景资源,它们的巧妙结合构成了千变万化的景象。

3.2.2区位的适宜性

区位是自然地理位置、经济地理位置和交通地理位置在空间地域上有机结合的具体表现。优越的地理区位是城市周边风景旅游区规划发展的先决条件。交通区位也是旅游区建设必须考虑的条件。城市周边风景旅游区应该布局在城市周边且在都市圈内,并位于交通干线的附近,一般距离市区不超过30km(在1小时交通圈内)。

3.3影响城市周边风景旅游区的基本地理因子

3.3.1区位

旅游项目的区位评估包括两个层面,即宏观区位条件和微观区位条件。宏观区位的选择又称第一选址,意指旅游项目建在哪个城市或哪个区;微观区位选择又称第二选址,是指在第一选址确定后具置的选择。两者中,前者更为重要。

3.3.2气候

目前人们更加倡导“生态旅游”,这是对空气质量的要求占主要方面。大气自然环境中的负离子浓度达到每立方厘米4000个时,有益人们健康长寿。

3.3.3地形

作为风景区大体上的规划用地为缓坡地,和缓起伏的地形,既不影响工程建设,又富有变化,具有层次感和韵律感。

3.3.4地质地貌

有三方面影响,一是景观方面,形成背景景观和观光景观;二是旅游适宜性方面;三是对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

3.3.5动植物

从景观角度来说,茂密的森林,良好的林相是旅游区内的重要资源。如在一些规划的水域附近通过技术手段培育湿地,种植多种水生植物,通过定时定点投放鸟食吸引鸟类,形成鸟群景观;配合自然植物景观,在一定区域内散放小型动物,也是一种满足游客回归自然,闲情逸趣的向往。

3.3.6交通

交通运输网的布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风景旅游区地理位置的不足,把各景域单元联系起来,使其实现价值的增值。

3.3.7人文

旅游区所在区域的社会人文条件对于规划项目、运转环境和市场前景意义重大。周边城市的消费水平与旅游休闲意识直接决定市场前景。

4.小结

城市周边旅游是20世纪8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旅游新现象,是发生在城市周边区域的各种游憩活动及以城市周边区域为旅游目的地、以城市为旅游吸引物招徕游客的各种旅游活动的总称;城市周边旅游已成为现代旅游和现代都市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做好城市周边风景旅游区的规划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