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课堂教学的传统文化导入策略

时间:2022-11-21 14:29:55 关键词: 英语课堂 教学 传统文化

摘要:教师首要应当明确基本教学目标,将文化意识的培养纳入目标体系当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和导入穿插于教学始终,并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学情,重视新课程理念的渗透,以此推动英语课堂教学的创新。

英语课堂教学的传统文化导入策略

近几年来,我国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在教育领域,加强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建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面认知和深刻理解,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精华,重新定义其时代价值,进而使学生深受陶冶和熏陶,自觉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就英语这门学科来看,英语新课标中强调了对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其中就包括文化意识的培养。因此,高校英语教师必然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融合,这对于全面落实立德树人之根本教育任务意义重大。

一、中华传统文化导入高校英语课堂教学的意义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标志,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内在基因。我国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中,英语是一门必修课,我国的多数学生更是从小就开始学习英语这门学科,因此英语的覆盖范围是非常大的。英语作为通用语言工具,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学生要想在未来获得更好的发展,就必然应当掌握这门语言工具。但是现如今随着我国国力的提升,国际地位的变化,对外交流日益频繁,所需要的又不仅仅只是技能型人才,而是心怀家国的人才,因此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非常重要。文化教育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我国的文化资源更是丰富多彩,底蕴深厚,比起其他国家的文化输出,我国在文化传播和输出这一块处于弱势地位。通过将英语课程教育学和文化教育相结合,引领当代大学生认识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为其感到自豪和光荣,自觉做优秀文化的传播者,这对于人才培养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意义深远。

(一)立德树人的要求

当前立德树人作为我国根本教育任务,在教育领域尤其需要学校和教育工作者抓好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我国的文化无疑是我国民族和国家的精神根基,历经历史的考验和时间的沉淀,数千年以来所形成的智慧结晶和文化瑰宝必然有其可取之处,不论对于哪个时代的人来讲。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文化,才会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中国人,为自身理想而不懈努力和奋斗,为共同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好、强大的中国而共同前行。我们倡导当代大学生自觉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际上就是引领大学生领悟文化的核心理念,体会文化中所蕴含的道德规范、人文精神,由此促进当代大学生良好品德修养的培养,这样学生才会真正成为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被全社会所认可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二)文化自信的需要

在高校英语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对学生的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实际上就是增强学生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和自信心,特别是文化方面的自信。自我国加入WTO以来,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激增,但与此同时西方的文化价值观也传入我国,我们在开阔视野的同时,一部分人也会受到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影响,从学生的表现来看,消极的一面大于积极的一面。现如今在互联网上,我们很容易看到学生和年轻人对于西方文化过度追捧,对于自己的文化却视若无睹,说起其他国家的文化传统头头是大,但是对于自己的文化传统却一知半解,这种现象是令人担忧的。只有真正让学生认识到我国优秀文化的过人之处,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又能够对他国的文化予以尊重和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辩证的文化价值观,避免思维价值观不成熟的学生受到一些不良文化的影响。

(三)高校进步的体现

不论是国内的竞争还是国际之间的竞争,人才当属最为宝贵的资源。进入21世纪,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已经成为衡量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指标,高等院校是否能够真正为社会和国家培养出所需要的优秀人才是检验其教育教学工作成效的准线。我国高等院校现在不仅仅承担着人才培养的职责,更具备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功能。高等院校在自身专业学科教学过程中,重视并推进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是其文化传承和创新功能的体现。教育部日前更是强调了大学英语课程在落实立德树人之根本教育任务中的重要作用。高校英语教师主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课堂教学之间的融合,又能够进一步深化英语课堂教学改革,提升英语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知识性,丰富英语教育资源,从而彰显文化育人效果,兼顾学生智育和德育发展。

(四)文化传播的必然

虽然我国人数这么多,汉语作为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但并不是通用语言,英语仍然是目前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种,是国际标准工作语言之一。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对外交流活动只多不减,英语课程已经不是一门素质拓展课,是一门必修课。但长久以来,我国的学校更加重视英语的工具性,而忽视了其文化特性,使得英语课堂上中西方文化明显失衡,这显然不符合高等院校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面向国际人才的目标。大学英语课程不能够只突出其工具性特征,更应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于自身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解释能力,既让学生了解外国的文化,又能够让学生输出中国的文化,突出英语课程的本土优势,使培养出来的优秀学生可以在对外交流活动中展现自身价值,开拓文化传播路径,在国际社会上提升中国形象,彰显中国文化软实力,进而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二、基于高校英语课堂教学的中华传统文化导入策略

(一)课前预习导入

高校英语教师要想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英语课程教学中的完全渗透,并使学生学有所获,就不能够仅仅是在教学过程中简单地给学生普及文化知识,这样一来学生的印象不够深刻,也容易使教师的教学设计显得非常混乱。教师首要应当明确基本教学目标,将文化意识的培养纳入目标体系当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和导入穿插于教学始终,并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学情,重视新课程理念的渗透,以此推动英语课堂教学的创新。首先课前预习经常被教师所忽略,学生也不注重课前预习工作的开展,很多学生只是临到上课时才会手忙脚乱地浏览将要学习的内容,对于大学生来讲,教师要求他们做什么,教师讲到哪里,学生才会做什么,才会去看哪里的内容。虽然学生进入到大学阶段,但是也不能够因此而懈怠放松,除了依靠学生的自觉之外,前期仍然离不开教师的督促和指导,高校英语教师就要秉承着负责到底的工作态度来完成本职工作。由于高校教师不会再像过去初高中英语教师一样,每天都会和学生见面,一般情况下只是一周有几节课,那么英语教师更要重视学生预习工作的设计和落实。目前师生联系的主要方式除了课堂互动之外,更可以在年级群、班级群中进行交流,英语教师在每次讲课之前就可以提前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案,分享给学生并在其中为学生布置一些有关文化的任务或者问题,导入一些课外文化资源,让学生更有兴趣主动了解相关资料,拓宽视野。

(二)课前准备导入

一节课的开头是否做得好,往往决定了整堂课的教学基调,也就决定了学生上课时的状态。高校英语教师最头疼的问题是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之内,同时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和对学生文化意识方面的培养,课前导入阶段,英语教师就要重点抓学生的兴趣,以有趣的课堂教学设计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能够紧随教师思路,认真广泛的思考,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在课前导入阶段,英语教师就可以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例如,在讲新标准大学英语第一册中的“Familyaffairs”这一节时,课前导入部分,英语教师就可以先给学生播放中外反映家庭关系的影视剧如《成长的故事》和《家有儿女》片段,让学生认真观看,观察对比一下中美文化背景之下的家庭关系概况,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进行阐释,由此引出对我国传统“孝”文化的讨论。在“Valentine”这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又可以向学生引入中国七夕节的文化知识,邀请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积累所以说中国七夕节的起源,有哪些广为流传的故事和传统,教师根据学生的分享为其进行纠正和补充。

(三)课堂教学导入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够一味地以自身的意志为主导,而是要重视学生的参与和互动,关注学生的表现。除了在预习和课前导入阶段让学生简单的了解一些中外文化知识之外,利用课堂教学来使学生建立对中外文化更加深入透彻地理解,从而促进学生辩证文化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能够意识到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对国外文化采取理智、包容、尊重的态度,这一目标的达成则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对比不同的文化,通过设计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使学生的思考更加深入,思维广泛发散。这一过程既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够提高师生互动的有效性,从而彰显课堂教学价值和文化育人价值。比如中西方文化中,有很多容易引起矛盾或误解的地方,如音乐、饮食、服装、礼仪等方面。那么高校英语教师就可以适时为学生设计英语系讨论或者辩论的话题,比如中国人一般见面打招呼的方式是问对方“你吃了吗?”这句话并不意味着对方真正想了解你是否吃过,只是寒暄的方式。西方人打招呼的方式则很直接,说“你好”或者拥抱、亲吻。中国人非常热衷于了解他人的基本情况,比如年龄、收入、婚配等,但是在西方文化中,这样的交流方式非常不礼貌。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很多年轻人对于国外的文化了解越来越多,由此也促进了中外文化的混合,诞生了一些新的事物,如中英谐音,受到年轻人的追捧,高校英语教师在引入话题时,尤其要考虑到学生的学情,涉及的话题要取材于现实生活,最好是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熟悉的事物中选择,这样更容易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热情。

(四)实践活动导入

学习本就是一个能动的过程,而文化体验更应当在实践中才能深刻感知,如果学生只是停留于对理论内容的了解,那么他们很难意识到文化的差别以及了解不同文化的重要性。长久以来,我国不论哪一阶段的学科、专业教学都有这样的毛病,即重理论、轻实践,学生的课堂参与感和体验感很差,只能够对大量繁杂的理论知识进行死记硬背,这样的教学和学习效果当然不会理想。英语是一门交流语言,必须要在语言活动中才能够得到应用,才能够在应用过程中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师才能够借此指导学生及时纠正,所以在实践中导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促进学生更加顺利自然流畅的交流与表达,更可以为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语言交际交流积累经验,做好铺垫。比如教师可以利用课堂上的一些时间,或者和学生讨论,集中选择一些对于双方来讲都比较方便的时间,用于开展各种各样的以文化为主题的英语实践活动,如诗词大赛、情景剧表演、传统故事演讲等等,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时,全程采取英语的交流表达方式。

(五)作业设计导入

课程在上完之后,教师都会给学生布置作业,目的在于检验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并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但需要教师注意的是,作业并不是越多越好,多则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少,作业少了又不能够体现出对学生的训练目的。笔者建议,要想提高大学生对于作业完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使学生的创造性得到提高,教师就更要注重作业设计的趣味性和应用性,在其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追求作业方式的多样化、作业内容的广泛化,倡导学生独立完成或小组合作,并完善作业评价,这样既能够达成文化渗透的目的,又能够使学生得到很好的训练。实际上,教师为学生布置兼具趣味性和应用性的英语作业,就是英语实践活动的延伸,学生既可以选择书面形式的作业,又可以参与各种各样的趣味实践活动,不论是哪一形式的作业,都要和优秀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如有关传统文化介绍传播的征文,也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英语演讲朗诵过程录制下来,或者让学生排练情景剧,参与竞赛活动,这些作业将会使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而教师也应当注重评价工作的完善,既要让学生自主评价作业,又要落实教师对学生的客观公允地评价,既要肯定学生,又要指出学生需要提升的地方。在这一过程中,英语教师还应当以谦虚的态度获取学生的反馈意见,以改善和调整自身的教学设计。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校英语课堂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需要时间探索和检验的,在短时间内必然还会出现各种各样新的问题,既需要教师的主动推进,又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更离不开学校和全社会的有力支持,只有各方共同努力协同推进,形成一股强有力的合力,多措并举,才能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高等教育结合提供助力,达成人才培养目标,推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

作者:赵莹 单位: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