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情报硕士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1-17 07:46:38

图书情报硕士论文

图书情报硕士论文篇1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14-0013-02

当前,世界各国的许多高等院校和科学研究机构都在加强对图书情报的研究,许多世界一流院校,比如Harvard University(哈佛大学)、Princeton University(普林斯顿大学)、Yale University(耶鲁大学)、Massachusetts Inst. of Technology(麻省理工学院)等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情报学教育体系。而比较而言,在我国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对图书情报学的相关研究,明显要相对落后,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有关情报学的招生和课题研究有所提升,并呈现出较为快速的增长态势,然而由于研究内容相对较为高深,而且研究的靶场显得较为前沿化与多元化。基于关键词对学位论文进行统计、研究与分析是文献计量学的范畴,是图书情报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即以学位文献或学位文献的某些特点为标的,以聚集梳理一定数量文献为基础,由此展开对某一时域某一领域科学技术基本状况与基本特征的研究,并由此论述和预测该领域科学技术在今后一段时期的研究趋势与特点规律态势。基于独特关键词进行图书情报领域的硕士学位论文进行分析,是情报学研究的一项重要方法,是一种将文献资料中的众多核心要素关联起来,进行统计分析的引证分析方法,其可以较为科学地评价文献所研究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揭示学科当时研究的热点,较为准确地评价文献所代表的学术水平。

1 研究对象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的对象定位于对国内图书情报领域这一总体框架,并于此基础上将“靶向”集中于硕士学位论文的统计、分析与研究,将“靶标”聚集到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热点、趋势、重点、前沿以及其变化情况,从而更加清晰地梳理出我国情报学研究的发展脉络,从而为我国情报学教育发展提供参考。研究的主要数据来源集中于国内著名的学位论文收集库――中国知网CNKI学术文献总库、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与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三大论文数据库”,以及国内高等院校图书馆自建特色数据库。其中,中国知网CNKI和万方数据库是国内收录学位论文最为全面的数据库,因此,为了确保分析研究的数据具有较高可信度与代表性,分析研究检索的数据源即来自该两个数据库,着重定位于“学科专业名称”、“学科专业分类”选项进行检索,而检索的时间区域定位于近10年,对于两个数据库检索出来的文献,对于相同的通过采用SQL 语句进行筛选,剔除重复的以及不符合的。

由此,以“情报学”作为检索词,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获得1640篇硕士论文,从万方数据库中获致1315篇硕士论文,通过SQL筛选剔除重复的以及不符合的795篇,总共获得有效国内图书情报领域硕士论文2160篇。

2 基于高频关键词的国内图书情报领域硕士学位论文特点

通过对获取到的2160篇国内图书情报领域硕士论文进行研究,综合统计论文的关键词,累计关键词有13976个,经过分析研究,去除不能表达论文主题概念的关键词3645个,共得10331个,平均每篇硕士文献关键词数为4.78个,由此可说明该统计是科学的,与国外科文献资料对关键词的标引规则相符(国内外科技期刊要求的每篇关键词应标出 3-8 个),接着对关键词的词频进行统计分析,将关键词的频度大于60作为标准,将其定义为“高频词”,通过对“高频词”的统计分析,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出,有关“知识管理”这一主题的频次最高,多达126次。无疑,这也证实了近些年来,学术界对知识管理这个方向的研究热点。此外,“电子商务”为121次、“信息化”为118次、“信息技术”为112次、“竞争情报”为102次、“信息服务”为98次、“信息检索”为96次、“数据挖掘”为87次、“数字图书”为84次、“信息资源”为79次、“电子政务”为75次、 “知识服务”为71次、“知识共享”为68次、“数据仓库”为63次,从中也反映了我国对信息化建设、知识服务、数字化建设等关注在日益提升,也验证了我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重新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的实效,表明了情报学与管理学之间渗透和结合日益加强,也可以折射出当前研究的重点、热点仍然集中在情报学基础领域,并预示着今后情报学研究的一个重点将是对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整合与利用。

3 基于聚类共词的国内图书情报领域硕士学位论文特点

通常来说,仅仅通过孤独地察看论文的某一关键词,通常是难以有充足的理由说明该论文所研究的主题,然而通过关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关键词,将可以给予人们更加充分的信息去把握论文的大致内容和论文的主题脉络。通过采取计算机数字高效处理作用,充分发挥Excel的数据透视功能,再次对出现次数高于60的高频出现的关键词进行“聚类性”分析,统计在同一论文中两两同时出现的关键词,从而构建出60 × 60的“聚类共词矩阵”,通过这一矩阵的研究,非常清晰地显示出“聚类共词矩阵”是一个对称矩阵,其中位于矩阵对角线上的数据显示的是某关键词自身一同出现的频次,这个一同出现的现象就实质来说,就是论文之间的相关度,对于非对角线上的数据,则表示不同关键词之间的共现频次。通过这个矩阵可以从另一个侧反题出,关键词分布既有交叉、相互渗透又具有群组分布的独立性。通过Excel的数据透视处理得到共现频次较高的有:“知识管理”为124次,“电子商务”为106次,“竞争情报”为101次,“高校图书馆”为98次,“信息服务”为92次,“数据挖掘”为87次,“数学图书馆”为83次,“信息资源”为81次,“电子政务”为79次,“知识共享”为72次,“数据仓库”为66次。由此可以看出,在国内图书情报领域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主题中,当前基于数字化、信息化、电子化的知识管理与数据挖掘是个热点,同时也说明我国情报学教育研究的领域在不断拓宽。

综合以上,关注独特关键词下国内图书情报领域硕士学位论文研究的学科结构特点,获得了基于高频关键词的国内图书情报领域硕士学位论文特点,以及基于聚类共词的国内图书情报领域硕士学位论文特点,通过对研究结果的比较分析,得出了一些有较为充足理由支撑的结论,那就是从中可以较为清晰地得出,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期国内图书情报领域硕士学位论文研究的侧重点在于“数字化、信息化、电子化的知识管理与数据信息挖掘”。

参考文献

[1]曾学喜.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预警指标体系构建[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3(11).

图书情报硕士论文篇2

2高校图书馆学教育硕士点人才培养模式及现状分析

2.1图书馆学教育硕士点培养模式

目前,图书馆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三种,独立培养、联合培养、参与培养。独立培养是图书馆硕士教育的主要方式。

2.1.1独立培养

独立培养是学校承担硕士生的招生、管理、培养的全部工作,这类型招生单位主要有天津工业大学图书馆、复旦大学文献信息中心、河南科技大学图书馆等。另外,有一些高校图书馆学教育的硕士点依托研究所作支持,如北京大学图书馆的数字图书馆研究所、东南大学图书馆的情报科学技术研究所等,旨在发挥图书馆研究机构的优势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积极构建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化教学服务模式。

2.1.2联合培养

联合培养主要是指学校联合院系或图书馆研究所共同培养硕士生的过程。目前,采取联合培养的图书馆学教育比例是30%左右,在人才培养模式中也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据国务院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了解到,“图书、情报、档案”作为一级学科,在“管理类”门类下分,其下设“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3个并列二级学科类目。图书馆学和情报学作为“管理类”的分支之一,在知识结构上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学科交叉点较大,与企业管理和经济管理又比较偏离。所以,图书馆在与学院联合培养时,应注重吸收彼此的长处、取长补短。

2.1.3参与培养

参与培养是指图书馆参与各学院教学和管理工作,图书馆只是辅助作用。例如,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的图书馆学硕士点的部分导师是由图书馆人员担任,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学硕士点也有图书馆参与,还有青岛科技大学等。目前,很多高校都通过聘请图书馆工作人员参与硕士生培养教育工作,以提高图书馆学硕士点的教育质量和人才优势。除此之外,图书馆人员在达到一定层次后,还可以申请成为学院硕士点导师。

2.2高校图书馆学教育硕士点培养现状分析

笔者选取了8所比较有代表性的高校图书馆硕士学位授予点进行分析调研,以研究生培养的研究方向、课程设置、培养目标等作为调查的切入点,对高校图书馆硕士点培养现状进行分析研究。这8所高校分别是: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山东大学、河南科技大学、云南大学。

2.2.1入学考试科目

研究生入学考试是招生录取的主要方式,也是考察人才选拔的重要门槛,入学考试是招生的关键和基础。对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进行分析研究,有利于考生更好地了解图书馆,也能够帮助考生尽快地熟悉所报考专业内容。笔者通过“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选取了国内8所院校,搜索2014年“硕士专业目录查询”得到了最新的高校入学考试科目信息。调查显示,图书馆学硕士教育比较注重对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知识的考察,主要考试科目是图书馆学基础和图书馆学。情报学硕士教育更加注重实际,对学生数学的要求比较高,考察学生的信息检索和信息分析能力。当然,思想政治理论和外语水平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2.2.2培养目标

研究生培养目标是指研究生培养机构为本机构培养研究生所需要达到的质量标准。通过对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分析和了解,可以更好地把握研究生的培养方向,也能够更好地反映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程度和社会发展的整体趋势。通过调查发现,这8所高校的培养目标基本集中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和专业素养等方面,充分反映了社会对于德才兼备与专业水平要求的体现。1981年和1998年我国颁布了关于对硕士生教育相关要求的法例和条例,分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其中详尽阐述了对授予硕士学位的学术水平要求和教育内容的相关条例。除此之外,高校图书馆硕士生的培养还应加强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

2.2.3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是研究生培养阶段的核心内容,也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前提和保障。调查硕士点的研究方向,有利于更好地了解硕士点发展动向,也反映了该硕士点学科优势及人才培养需求。笔者列出了上述8所高校图书馆学教育硕士点最新的研究方向,以便分析与研究。图书馆理论和数字图书馆是图书馆学硕士点主要的研究方向,其研究方向偏重于理论知识。情报学硕士点主要的研究方向是情报研究、知识挖掘与数据分析、信息计量以及信息检索等,研究内容偏重于实际。

2.2.4地区分布

笔者通过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查询得到,全国41个图书馆学硕士点和62个情报学硕士点的地理位置和所处区域分布是:华北27%、华东20%、西南20%、华中15%、东北8%、西北7%、华南3%。华北、华中、华东等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所占比重最大,其他地区图书馆学教育硕士点分布比较少。图书馆学和情报学作为“管理类”门类下的二级学科,无论是从考试科目、培养目标以及发展方向,相互间有较高的学科关联度,它们的发展方向也会逐渐趋同。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图书馆学教育硕士点的迅速壮大,也必将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3高校图书馆学教育硕士点培养现状的思考与建议

3.1继续加强图书馆学教育硕士点的宣传与建设

近几年,随着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信息的要求越来越高,图书馆作为信息资源中心,它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出来。近5年来,我国于2006年和2011年分别授予了第10批和第11批的硕士点和博士点,申请图书馆学和情报学硕士点的院校也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值得一提的是,情报学所占比例越来越突出,发展速度已经超过图书馆学。高校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将图书馆与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不断加强和改进教学质量与教学设施。一方面,加强对图书馆学教育硕士点的宣传与普及,让越来越多的人熟悉和了解本校图书馆学和情报学硕士点;另一方面,加强高校对图书馆的重视和建设。笔者认为,图书馆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高校应加强对其投入与建设,以便推动图书馆学教育的不断发展。

3.2图书馆培养硕士生要注重与具体应用和实践相结合

图书馆员在长期的实践工作中形成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一定的理论基础,通过他们的参与培养,提升了图书馆学教育硕士点的教学质量和人才优势。图书馆员根据自身的实际经验和本馆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各具特色的研究方向,这是其他硕士点不可比拟的。图书馆中蕴藏着丰富的信息资源,是信息的集散地。它的硬件设施和环境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馆员头脑中拥有海量的隐性知识。与此同时,图书馆也可以作为硕士生的大课堂,他们可以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以便尽快地熟悉图书馆的各项工作,真正做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主要包括用户信息需求分析、用户需求调查、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参考咨询等核心问题。例如福州大学图书馆,在学生学习阶段把参与信息检索课教学作为一门课程教给学生,一方面,充分考察和了解学生的理论学习情况,另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这种模式不但提高了硕士生的自身素质,对图书馆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3新的研究方向与原有研究方向相结合,协调发展

20世纪80、90年代,我国图书馆学教育培养有了极大的转变,随着计算机科学、网络技术的普及、信息学、计量学、经济学等其他学科的渗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图书馆的传统知识和核心知识,造成了图书馆学科的发展方向不明确,新的研究方向层出不穷等现象。“8所高校图书馆硕士生研究方向”调查可以看出,图书馆理论和数字图书馆是图书馆学硕士点主要研究的方向;情报学硕士点主要的研究方向是情报研究、知识挖掘与数据分析、信息计量以及信息检索。当然,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未来的震荡》一书中曾经说过:“人类已经从工业时代进入信息时代。”新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应用在图书馆中也是时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对其进行研究与分析是责无旁贷的。但是,新的研究方向应与原有的研究方向相衔接,不能肆意地挤占原有的研究方向和课程,一味地追求新的研究理念。这必将淡化图书馆学的学术成分,导致图书馆学的知识增长速度缓慢甚至停滞不前。

3.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硕士点建设的基础,导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硕士点的办学质量和标准。所以,图书馆学教育硕士点应积极、主动地调动导师的积极性,加强导师队伍建设。通过制定合理的建设目标,并制定相应的对策来提高导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重点围绕创新平台、基地建设和学科发展,切实提高师资的学历层次,并引进国内外著名高校的博士生、硕士生和复合型人才等。同时,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制定专门的计划和目标,提高他们的知识视野和知识结构。并通过参加专项学术交流会、出国访问、参加专业培训等方式,积极主动地培养优秀的中青年教师、科研骨干,构建合理的导师队伍。

图书情报硕士论文篇3

前国务院学位办公室主任杨卫院士说过:“研究生教育是整个教育链的最高端,只有把最高端做好了,我国才能成为教育强国”。只有成为教育强国,才能实现科技强国和经济强国。

近年来,我国高校图书馆硕士点增长速度很快,正是得益于各级领导的关心和重视。图书馆硕士点的发展不断提升着图书馆的学术气氛和业务水平,进而转变着其他单位和部门对图书馆的看法,图书馆硕士点也在不断刷新着图书情报事业发展的数据。

1图书馆硕士点的几个典型特点

1.1国外没有发现图书馆设立硕士点

通过对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有关网站进行查询,没有发现国外图书馆设立硕士点和培养研究生的信息。

1.2高校图书馆硕士点大都与教学院系联合

由于高校教学院系师资力量雄厚,可以对图书馆硕士点进行传帮带,所以高校图书馆的硕士点与教学院系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情况居多。

1.3图书馆硕士点的申报基础大都是文献检索教研室

图书馆硕士点的导师大都是承担文献检索课多年的教师,申报硕士点的条件正是他们多年来不懈努力的结果。

1.4图书馆硕士点都是图书馆学和情报学硕士点

我国高校图书馆硕士点都是图书馆学和情报学学科,其中情报学硕士点数量约是图书馆学硕士点的2倍。

2高校图书馆设立硕士点是一种共赢

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硕士点共有22个,大部分是与教学院系合办的,少数是图书馆独立办学。对于与院系合办的图书馆硕士点,一年级研究生在院系上课,二年级开题以后跟图书馆导师做研究;对于图书馆单独承办的硕士点,研究生的管理工作主要由图书馆承担,研究生从入学开始即由图书馆管理,除了公共课由研究生处统一安排之外,一切培养程序都在图书馆内进行。

我国高校图书馆成立硕士点是一个历史的机遇,带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实践证明,我国高校图书馆成立硕士点顺应了天时地利人和,可喜可贺。

2.1硕士点为图书馆安装了“学术引擎”

近年来,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建筑、设备、资源等硬件增长速度很快,已不亚于美国。从这方面来看,学校领导对图书馆建设不能说不重视。然而,图书馆硬件的增长并没有带动图书馆地位提高多少,图书馆员的待遇依旧偏低,高学历人才依旧不愿到图书馆工作。

显然,图书馆的“软件”建设才是提升图书馆人气值的关键。正如美国人所说:在图书馆服务所发挥的作用中,图书馆建筑物只占5%,信息资料占20%,图书馆员占75%。

调查表明:我国最好的清华大学图书馆拥有研究生学历者约占35%(现有158人,其士学历9人,硕士学历47人),其他大多数高校图书馆拥有研究生学历者在10%以下(山东省13所主要高校平均为7.6%)。因高级人才缺乏,图书馆先进的设备难以发挥应有作用,电子信息资源得不到充分开发,现代化服务受到制约。

高校图书馆硕士点的出现,不仅开辟了图情高学历人才培养的渠道,而且提升图书馆的学术氛围,有助于图书馆现代职能的开发,有利于图书馆地位的提升。

2.2硕士点为图书馆搭建了人才平台

程焕文教授等曾对全国21所大学图书馆学专业2002年的研究生去向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硕士毕业生51人,就业于图书馆的仅为8人;博士毕业生8人,就业于图书馆的0人。

近几年由于就业形势不好,高学历人才开始流入图书馆,年轻硕士为大学生借书已不再是新闻。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早在1982年,教育部曾经号召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毕业生到图书馆工作,并指定重点高校举办图情知识培训班。那时,的确有许多人响应号召豪情满怀的进入图书馆,但是在图书馆工作与在院系当教师相比,毕竟存在较大的反差。于是,大多数人因不甘心借借还还、开开关关,陆续离开了图书馆,只有少数人留在文献检索教研室,也有少数人以后成为图书馆领导。由于图书馆缺乏高学历人才施展才华的舞台,20多年来,大学毕业生很少主动到图书馆工作。

高校图书馆硕士点的设立,为图书馆种植了一棵“梧桐树”,会吸引许多“凤凰”的目光。从发展的眼光来看,图书馆硕士点不仅会集中一批高学历人才,而且会为图书馆探索和搭建其他人才平台、开拓多种现代服务提供了创新团队。

图书馆硕士点还具有潜在的辐射效应。目前,图书馆的“硬件”条件校内领先,如果硕士点积极开发图书馆的人才“软件”资源,随着时间的推移,硕士点对图书馆发展的影响可能会大大超乎人们的想象。

2.3硕士点为学科发展提供了研究空间

高校图书馆成立硕士点,对图书馆自身发展的影响是正面的。那么,对我国原有的教学院系硕士点和科研单位硕士点会产生什么影响?对我国的图情学科发展起到什么作用?美国为什么图书馆没有硕士点?这些也是业界关心的问题。

众所周知,美国图情教育是世界一流的,现有56所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生院,2003年注册在校生约1.8万名,2002-2003学年共毕业硕士研究生约6000名,其中5175人通过ALA认证。美国图书馆不存在高级人才贫乏的问题,美国高校图书馆也没有必要成立硕士点培养研究生。

我国从1981年开始培养图情研究生,当时只有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两个硕士点。经过近30年的发展,2008年国内已有112个图情硕士点,虽然在数量上超出美国1倍,但招收研究生总数不足1000人。在这种情况下,图书馆成立硕士点,多一条研究生培养渠道,无疑有利于加速我国图情高学历人才培养。

从图情研究生培养的特点来看,我国高校教学院系比较重视理论研究,培养的研究生并不熟悉图书馆业务,一般也不愿意到图书馆工作;我国科研单位培养的研究生更重视科技文献研究,适合在科研单位文献部门工作;高校图书馆的研究生培养,则更重视与图书馆业务工作的联系和研究,也更适合在图书馆工作。综上所述,三种渠道培养的图情研究生各有特点,应有各自的发展空间,对于整个图情学科的发展是有利的。

2.4硕士点为学校建设增加了学术机构

高校图书馆硕士点大都诞生在普通高校,基本不属于综合性大学,甚至也不属于著名大学,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

图书馆成立硕士点,既提升了图书馆的学术水平,又开辟了学校人才培养的新学科,高校领导何乐而不为?但是,对于原来设有图情专业的综合性高校,如: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图书馆设立硕士点意味着专业设置重复。对于以培养研究生为主的著名高校而言,学科点已经非常丰富,学校领导考虑的是如何提高培养质量,而不是增加学科点的数量,对于图书馆设立硕士点,又是一个小学科,就更没有关心的必要,如清华大学图书馆。

对于以培养本科生为主的普通高校来说,增加硕士点丰富了学校的学科体系,提升了学校的教学科研能力,也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因此,无论是教学院系还是图书馆申报硕士点,无论是大学科还是小学科,学校领导都给予大力支持。我国现有22个高校图书馆硕士点中,除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硕士点外,其他大多数硕士点都是属于普通高校图书馆。

3高校图书馆设立硕士点需要冲破桎梏

3.1需要冲破思想上的桎梏

陈至立同志在“全国研究生培养工作会议”上指出:研究生培养工作改革的空间很大,改革的步子可以大一点,胆子也可以大一点。

3.1.1图书馆能否培养研究生?图书馆不属于教学部门,在缺乏办学经验的情况下,直接申报硕士点是有风险的。学校研究生处能通过吗?国务院学位办能批准吗?研究生培养质量能保证吗?

国务院学位办提出“研究生教育必须在不同教育体系、不同管理系统、不同地域、不同培养层次、不同学位类型以及不同学科领域等方面实现和谐发展”。这就说明了图书馆并不是研究生培养的“”,学校职能部门也不应该对图书馆申报硕士点进行干预。

3.1.2图书馆办教育是否错位?《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指出“高等学校图书馆的工作是学校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校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应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相适应,其水平是学校总体水平的重要标志。”什么是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怎样才能与高校发展建设相适应?图书馆硕士点的成立同时解答了这两个问题,因此,图书馆从事研究生教育不是“错位”。

3.1.3图书馆办教育是否侵权?高校图书馆硕士点虽然在数量上发展很快,但规模都很小,2008年高校图书馆22个硕士点总共招收研究生不足100人。因此,图书馆硕士点只是为提高现代化服务职能而设,作为教学院系高学历人才培养不足的补充。不足图书馆十分之一的人从事教育科研工作不能算是侵犯教学院系的“教学科研权”。

3.2需要冲破人事制度设置的桎梏

3.2.1图书馆硕士点的机制建设培养研究生是图书馆教育科研职能的扩展,硕士点必须名正言顺。但由于高校人事制度的关系,图书馆业务与研究生培养分属不同的校长分管,图书馆人员在职称上又与教师分属不同系列,因此在图书馆设立教学部门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困难重重。

虚拟部门培养研究生绝非长久之计,图书馆硕士点需要及早建立研究生培养机制,包括:管理机制、合作机制、保障机制、激励机制、竞争机制、创新机制等,需要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只有具备了高级人才培养的有效程序,才能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并不断提高。

图书馆硕士点不仅需要设立专门机构,而且应赋予合适的级别。考虑到研究生培养的高起点性,图书馆硕士点在级别上应与图书馆等同,或相差半级,与教学院系的研究所相对应,这样有利于硕士点接受研究生处、科研处、教务处等部门的指导。一定要防止把硕士点放在一个馆机构(如:信息部、技术部等)内部,使研究生培养成为图书馆部门工作一部分的情况。

目前,大多数图书馆硕士点负责人由馆长兼任,由于馆长习惯了处理图书馆日常事务,在时间和精力上难以对硕士点投入过多,而硕士点又没有正式机构,所以其日常工作由馆内某业务机构。可以想象这种在行政和业务上都理不顺的硕士点,对于研究生的日常管理只能是维持和应付,培养质量和学科发展是难以保证的。

3.2.2图书馆硕士点的师资待遇图书馆人员一直属于教辅系列,与教师系列在待遇上有着一定差距。成立硕士点后,导师们的工作重点转变成以教学科研为主,在职称上也应该进行相应的转变,以保证在待遇上与教师一致。如果图书馆的导师与教学院系的导师在待遇上长期存在差别,肯定会影响工作积极性。

4图书馆硕士点的实践

4.1图书馆硕士点的机构设置

图书馆硕士点在业务上与图书馆其他机构联系较少,属于图书馆的特殊机构,所以非常难以定位,理论上可能需要校领导协调人事处、组织部和图书馆共同解决,实践中图书馆硕士点多与文献检索教研室混同在一起。图书馆硕士点日常工作有的由教研室主任兼任(如:东南大学图书馆),有的设置硕士点秘书(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有的由图书馆办公室主任负责(如:山东理工大学图书馆)。显然,上述硕士点管理模式都是临时性的,常常造成了研究生培养中的尴尬和漏洞。如:研究生处、科研处、教务处召开有关会议要求各院(系)主管研究生、科研、教学工作的领导参加,图书馆领导时常缺席,容易导致图书馆硕士点处于被遗忘的角落。

4.2图书馆硕士点导师的待遇问题

提高图书馆硕士点导师待遇的关键是解决职称转变问题,如何把图书情报系列转变成教师系列,需要人事处统筹解决。山东理工大学的做法是,图书馆根据硕士点的工作需要提出要求,人事处发放征求意见表,愿意由图书情报系列改教师系列的导师可更改职称系列,但要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待遇和教师一致;保持图书馆系列的导师待遇上保持不变。

对于图书馆硕士点新引进的研究生,人事处统一按照教学系列安排,这就基本解决了图书馆高学历人才的待遇问题,也解决了研究生不适合图书馆工作也可调整到教学院系的后顾之忧。

4.3硕士点对图书馆教学职能的促进

图书馆硕士点对图书馆的师资、教学机制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够大大促进和提升图书馆的教学能力。如:山东理工大学图书馆硕士点担任的文献检索课2007年获得国家精品课程称号。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研究生是图书馆教学科研的一支重要生力军。研究生不仅在课程的网站制作、多媒体制作等方面的贡献功不可没,而且在图书馆新生入馆教育和图书馆馆藏利用方面开设了大量讲座,大大减轻了教师们的教学压力。

4.4硕士点对图书馆科研职能的开拓

随着图书馆硕士点的建立,图书馆的学术队伍逐步加强,科研竞争力也在增强,申报各级各类科研课题的成功率大大增加。如:山东理工大学2003年上情报学硕士点以来,已先后申报成功部级和省级课题10余项。

4.5硕士点提升了图书馆的学术气氛

图书馆硕士点的建立,会增强图书馆的学术气氛,全面提高图书馆的业务技能和知识结构,实现图书馆教育和事业互促共进的双赢。

5图书馆硕士点的发展趋势

5.1长期在图书馆独立发展

目前,各高校图书馆的硕士点发展正常,并积极探索研究生培养的新途径。如:南航图书馆与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签订了联合培养研究生协议;福州大学图书馆积极对社会培养图情高级人才;华东理工大学图书馆招生和分配无忧;山东理工大学图书馆连续两届研究生毕业指标位于学校各硕士点前列,有两人考取了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的博士研究生。

然而,要保证图书馆硕士点的健康发展,必须成立专职教学机构,理顺研究生培养程序,使图书馆教学科研工作正规化,让更多的教师和导师把研究生培养当成本职工作,把精力集中到教学和科研中。在这一方面,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改革的成功经验值得高校图书馆学习和借鉴。

5.2逐步并入教学院系

因缺乏办学经验,有些图书馆硕士点开始阶段性地与教学院系挂钩,利用教学院系雄厚的师资力量,丰富的管理经验和成熟的规章制度,暂时缓解师资不足的压力,也可以有效地避免走弯路。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教学院系承担了研究生的主要教学和管理工作,教学院系对图书馆硕士点起到了传帮带的作用。这种模式主要应用于重点高校,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图书情报硕士论文篇4

[分类号]G250

2010年9月2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发文,公布了“2010年新增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名单”。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18家高校获得首批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本文调查了18家有MLIS授予权单位的2011年度研究生招生简章及其他相关信息,认为如果大陆图书情报学界不能慎重稳妥地处理好开展MLIS教育的一些关键问题,可能会败坏MLIS学位应有的学术声望和职业声望,从而使大陆图书情报研究生教育整体声誉受到影响,制约图书情报学科的发展。

1 正确认识MLIs与传统学术型硕士的关系

1.1 图书情报专业硕士的内涵

对于什么是MLIS,大陆图书情报学界认识并未统一。目前存在两种看法,一种认为,MLIS是研究生新型培养模式,持这种观点的以南开大学信息管理系为代表,他们认为:“MLIS为适应新形势图书情报事业发展对图书情报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完善图书情报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图书情报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图书情报人才培养质量,经国家批准而设立的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南京理工大学信息管理系也持这种观点。这种观点认为,MLIS和传统学术型硕士最大的区别在于培养方式的差异,而非课程体系上存在什么根本的不同。信息管理学科的内容具有统一性,无论是MLIS还是传统学术型硕士都不能割裂学科知识的内在一致性。差别只在用什么方式让研究生掌握学科知识的核心内容。

另一种观点认为,MLIS是一种和学术型学位不同的学位,不仅仅是培养模式上不同,而且在人才培养目标和核心知识上皆存在一定的差异。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在界定MLIS的属性时指出,MLIS“是相对于学术型学位(academic degree)而言的学位类型,是以图书馆学、情报学及其他相关学科为基础的研究生教育项目,以国内外图书情报工作为职业背景,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持这种观点的学校占大多数,他们都强调MLIS侧重培养职业性、应用型人才。譬如,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认为:MLIS“培养理论基础扎实,胜任国家机构、政党团体和各种企业事业单位图书情报管理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则一方面认为MLIS是一种新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另一方面,南大也强调MLIS的职业特征。

1.2 美国学界对MLIS的理解

在2008年版的美国图书馆协会(ALA)MLIS项目认证标准中,很明确地指出,“图书馆与信息研究”(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tudies)致力于通过服务和技术手段促进可记录信息及知识的管理与利用,它包括信息与知识的生产、交流、选择、获取、组织、描述、存储、检索、分析、解释、评估、综合、传播和管理。ALA在这份文件中明确指出,MLIS认证标准涵盖了图书情报领域的所有硕士研究生项目,不管项目的名称是MIS、MALS、MIRM还是其他什么名称。也就是说在欧美LIS学界,他们认为并不存在硕士研究生层面的两种类型硕士学位的差别,没有所谓的专业性学位和学术型学位的分别。这种看法是完全正确的。美国现代职业发展史告诉我们,19世纪后期,在美国的现代化转型中,诞生了体现现代社会特征的白领职业群,譬如,医生、律师、职业经理、会计师、审计师、咨询管理专家、图书馆员等,这些行业的共同特点都是依靠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为公众提供服务,从而获得较高的报酬。行业从业人员的补充不是通过像传统的手艺人那样以家族世袭或者师徒传授的方式进行,而是通过现代高等学校培养而获得。在现代大学中的构成中,培养此类专业人员机构属于“专业学院”(profes-sional schools),最典型的学院是商学院、法学院、工学院、医学院、图书信息学院等。欧美图书信息学院的主要生源来自基础学科。到了研究生阶段才有专业取向的,读研究生院的目的就是掌握专业技能,为了便于就业。至于图书信息学院的师资补充来源,一方面是来自其他基础学科;另一方面就是本领域的博士研究生项目。但是,他们不叫MLIS项目,而是称为PhD项目,此类研究生培养目标非常清楚,不是专业导向,而是学术导向,主要的出路是补充高校师资和到大型研究机构、智库做高级研究人员。

因此,我国目前学术型硕士和MLIS并列的情况是一种转型期现象。未来的趋势是和国际接轨。研究生阶段都叫MLIS,都是专业取向,都面向就业需要。学术型硕士和现在的博士研究生项目合并。单独的学术型或科学型硕士不复存在。可是,我国客观现实是目前学术型硕士和MLIS两种硕士都存在,如何看待这两者的关系呢?首先,必须清楚学术型硕士终将消失,研究生培养的主要精力要放在MLIS上;其次,不能认为MLIS就是降低标准的学术型硕士,或者认为MLIS就是加了“面向职业”味精的学术型硕士。

2 MLIS人才培养定位必须清晰

2.1 MLIS的行业映射

对于应用性社会科学来说,学科服务于行业是现代高等教育的一种制度安排。在大陆,LIS所映射的行业原本非常清晰。图书馆学为图书馆培养从业人员,档案学为政府档案馆和机构档案馆培养高级管理人员,情报学为科技情报所培养科技资料的管理人员。同时,也从毕业生中留出一部分人在大学从事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大致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这种对应关系都是稳定的。LIS的学科发展、专业设置、课程体系都紧密联系着实际业务工作。因为行业指向明确,所以,LIS的核心知识体系非常清晰,核心课程当然也非常明确,通过计划经济的人事管理体制,培养出的学生基本上都进入了图书馆、档案馆、情报所工作,整个“产业链”环环相扣,没有所谓的核心知识泛化、去职业化等问题。1992年,应该是大陆LIS变革的转折点。一方面,市场经济体制最终确立,计划经济彻底被打破,市场价值成为衡量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准,毕业生开始自谋职业;另一方面,图书馆学系的改名风潮摧枯拉朽,一夜之间,图书馆学系变成了信息管理系。

其导致的后果是:①因为传统的图书馆、档案馆和情报所原本是服务于学术系统的,没有多少市场价值,如果固守这三个行业对象,LIS在争夺资源中将处于劣势。因此,大陆的LIS向具有市场价值的行业映射,希望能在这市场大潮中分一杯羹。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内容大量渗透进LIS研究生教育。②改名之后,LIS

传统课程失去了合法性。出现了所谓的以图书馆为中心知识体系向以信息为中心知识体系的转向。LIS的这种转型是否能获得社会的认同呢?一方面,图书馆界反映出图书馆学学生在图书馆传统技能方面的不足;另一方面,社会对LIS的认知存在危机。以公务员考试为例,涉及LIS的岗位比较少,而且在LIS二级学科中分布也均衡。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尽管中国已经迈入信息社会,社会对信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大),对信息人才的信息技能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这并没有反映在对LIS人才的需求上。这种认知危机告诉我们,MLIS作为LIS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必须解决行业定位不清的问题。MLIS所服务的行业大概分为三个层面:①实体图书馆与信息所的业务需求。中国三大系统的图书馆和信息所每年的人员补充,仍然是MLIS一个重要去处,不能不考虑他们业务工作的需求。②现代知识组织与知识管理企业和机构的需求。③不同行业中“信息管理”岗位对MLIS人才的需求。吕斌和李国秋通过对300家各类组织的人才需求进行调查,发现了316个信息管理岗位。也就是说,MLIS还必须满足社会各类机构对通用信息管理人才的需求。

2.2 MLIS行业指向设计

如果对MLIS的需要满足于这三类需求的“行业定位”形成大致共识,那么会发现,要求MLIS培养同时满足这三类需求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矛盾。在互联网时代,实体图书馆仅仅是学术资源系统的一个部分。因此,图书馆学不能再仅仅是实体图书馆的映射,而应该把学术资源系统和交流系统作为自己主要的产业映射。现在问题最大的是情报学所映射的行业和岗位比较模糊。如果情报学也以学术交流系统主要映射行业,那么,这里就是所谓的图书馆学和情报学就是一回事,其可能的分工就是:图书馆学注重学术交流的资源管理,情报学注重学术交流的信息系统。要么情报学干脆放弃传统定位,以培养通用信息管理人才为学科的主要使命。问题是现代社会组织中情报岗位描述是不清晰的。任何情报岗位都是处于行业环境中,所要处理的情报都是和特点行业相关,如果没有行业背景。那么也无法理解行业情报,更无法履行行业情报岗位工作。目前的MLIS包含了图书馆学、情报学和档案学3个学科,培养出来的人才如何既能胜任学术资源的管理,又能胜任各行各业通用信息管理岗位的需要是一个难题。

在MLIS培养模式的设计中,笔者建议引入工程硕士“领域”的概念。即“MLIS(图书馆管理与知识管理领域)”、“MLIS(档案管理领域)”、“MLIS(信息管理领域)”。“图书馆管理与知识管理领域”面向实体图书馆和学术类数据库公司的需求;“档案管理领域”面向机构和企业文件和档案管理需求;“信息管理领域”面向通用性情报岗位的需求。而且建议“图书情报硕士”改名为“资讯管理硕士”。这样,图书情报硕士的人才培养的定位就非常清晰。

3 MLIS的知识和技能体系及双轨制的培养模式

3.1 MLIS的知识和技能体系

从笔者的调查来看,首次招收MLIS的学校都提出要创新MLIS的培养模式。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提出:①采用学分制;②教学方式重视和加强实践形式的教学,着重理论联系实际的实务能力的培养;③确立导师制;④课程考核重在考察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理论和知识,发现、分析、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能力和方法;⑤加强教学与图书情报实际部门的联系与交流,聘请图书馆、情报所等实务部门的专家参与研究生的教学与培养工作;⑥与职业资格认证相衔接,对通过职业资格认证者,可抵免部分学分;⑦对应届毕业生侧重其实践方面的课程或加大在图书情报实际工作部门实践的比重,对在职人员需要弥补理论上的不足。武大的这几点意见基本上涵盖了18所获得MLIS授予权学校对培养模式的主要看法。笔者认为,加强MLIS职业技能面向社会需要的培养模式当然没有错,但是,如果认为把业务部门专家引入课堂,担任导师,甚至干脆和企事业单位合作办学就体现了MLIS培养特色则显得比较盲目。因为“开门办学”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并不能通过加强对MLIS的职业技能训练就可以提高它的“专业性”(profession)。如果过分关注MLIS的职业技能,可能反而会限制了MLIS将来学术发展和职业发展的潜力。

美国雪城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的张苹曾提出过一个信息管理领域的相关学科知识模型,她认为,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这个模型:第一,可以把这个模型看成是知识的学科组成,信息管理的知识领域包括:①关于信息技术;②关于信息内涵;③关于信息人员;④关于信息机构和信息社会;⑤前4类知识存在的领域与语境¨…。第二,这个模型也是对信息的认知框架。对于大多数信息知识我们都可以结合特定的语境从技术、内涵、人员、社会4个维度去认知。如图2所示:

3.2 MLIS的双轨制培养模式

通过上面的讨论,已经很清楚MLIS的核心知识是什么,也知道了理解这个核心知识的认知框架是什么。就MLIS的培养模式来讲,片面加强职业技能训练,引进业务部门专家只是对辅导MLIS的知识运用有好处。通过“做中学”是能够得到一些具有切实体验的知识和技能,但是也可能割裂了应该掌握的知识的完整性和深度。双轨制培养模式如表2所示:

笔者认为,1+0.5+0.5的双轨制可能是更好的选择。也就是说,第一年是集中修课的时间,要把核心课程安排在这一年进行,需要指出的是授课方式不应该是以往的大课模式,而应该是以讨论课(seminar)为主体,授课目的不仅是让MLIS掌握系统的知识,而且要通过主旨报告准备、PPT制作、课堂发言、课堂讨论等环节系统训练学生的研究能力、写作能力、课件制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辩论能力。这些能力可以成为“元能力”,也可以叫做管理的“核心技能”。管理工作千差万别,但是抛开现象看本质,会发现所有的管理工作都不外乎是调查研究、发现问题的症结、提出解决方案、向别人说明自己的解决方案、说服别人接受自己的解决方案。这和讨论课课程的基本环节几乎一样。因此,可以把讨论课课程中培养出来的能力叫做“元能力”或“核心能力”。MLIS会把讨论课课堂培养出来的“元能力”“迁移”到今后的工作中去。

MLIS的第二学年,可以分两个阶段,第三学期对于没有工作经验的MLIS应该用于实践教学,而对于有工作经验的MLIS则应该集中进行选修课的专题课程训练。这就是双轨制。到第四学期,进行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至于哪些人进行毕业论文,哪些人进行毕业设计,还是要看学生的兴趣,一般而言,无工作经历的最好选择毕业设计,有工作经历的最好选择毕业论文。这也是双轨制的含义之一。

4 结语

MLIS教育的正式展开意味着大陆LIS研究生教育的重大转型,今后MLIS将成为LIS研究生教育的主

题,研究型硕士将会并入博士研究生教育系列。MLIS将面向社会需要培养具有高深学问基础的专业人才。在培养方式上必须指出的是,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都具有知识获取和能力培养的双重功能,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不可偏废,需要以讨论课形式改造传统的课堂教学,加强学生的管理“元能力”培养。双轨制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参考文献:

[1]关于下达2010年新增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名单的通知.[201l―01―14].http://graduate.zsu.省略/Item/2533.aspx.

[2]南开大学图书情报专业硕士学位(MLIS)项目介绍.[201l―01―14].http://ibs.nankai.省略/mlis/.

[3]经济管理学院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联合培养基地授牌.[201 1―14].http://sem.njust.省略/theNews/admin/NewsDetail.aspx?newsID=827.

[4]武汉大学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相关情况说明.[2叭1―01―14].http://sim.whu.省略/board/show―board―news.php?board_hews―id=1858.

[5]中国人民大学招收2011年全日制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简章.[201l一01―14].省略.

[6]南京大学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招生简章.[201l一0l―14].http://im.nju.省略/shownodir.aspx?eontentid=eont2010092516&parentid=bcat2010062918&teategoryid=bcat2010062918.

[7]Standards for Accreditation 0f Master’s Programs in Library&In-formation Studies.[20l 1―01―14].省略/ae.creditation.

图书情报硕士论文篇5

前国务院学位办公室主任杨卫院士说过:“研究生教育是整个教育链的最高端,只有把最高端做好了,我国才能成为教育强国”。只有成为教育强国,才能实现科技强国和经济强国。

近年来,我国高校图书馆硕士点增长速度很快,正是得益于各级领导的关心和重视。图书馆硕士点的发展不断提升着图书馆的学术气氛和业务水平,进而转变着其他单位和部门对图书馆的看法,图书馆硕士点也在不断刷新着图书情报事业发展的数据。

1 图书馆硕士点的几个典型特点

1.1 国外没有发现图书馆设立硕士点

通过对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有关网站进行查询,没有发现国外图书馆设立硕士点和培养研究生的信息。

1.2 高校图书馆硕士点大都与教学院系联合

由于高校教学院系师资力量雄厚,可以对图书馆硕士点进行传帮带,所以高校图书馆的硕士点与教学院系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情况居多。

1.3 图书馆硕士点的申报基础大都是文献检索教研室

图书馆硕士点的导师大都是承担文献检索课多年的教师,申报硕士点的条件正是他们多年来不懈努力的结果。

1.4 图书馆硕士点都是图书馆学和情报学硕士点

我国高校图书馆硕士点都是图书馆学和情报学学科,其中情报学硕士点数量约是图书馆学硕士点的2倍。

2 高校图书馆设立硕士点是一种共赢

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硕士点共有22个,大部分是与教学院系合办的,少数是图书馆独立办学。对于与院系合办的图书馆硕士点,一年级研究生在院系上课,二年级开题以后跟图书馆导师做研究;对于图书馆单独承办的硕士点,研究生的管理工作主要由图书馆承担,研究生从入学开始即由图书馆管理,除了公共课由研究生处统一安排之外,一切培养程序都在图书馆内进行。

我国高校图书馆成立硕士点是一个历史的机遇,带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实践证明,我国高校图书馆成立硕士点顺应了天时地利人和,可喜可贺。

2.1 硕士点为图书馆安装了“学术引擎”

近年来,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建筑、设备、资源等硬件增长速度很快,已不亚于美国。从这方面来看,学校领导对图书馆建设不能说不重视。然而,图书馆硬件的增长并没有带动图书馆地位提高多少,图书馆员的待遇依旧偏低,高学历人才依旧不愿到图书馆工作。

显然,图书馆的“软件”建设才是提升图书馆人气值的关键。正如美国人所说:在图书馆服务所发挥的作用中,图书馆建筑物只占5%,信息资料占20%,图书馆员占75%。

调查表明:我国最好的清华大学图书馆拥有研究生学历者约占35%(现有158人,其士学历9人,硕士学历47人),其他大多数高校图书馆拥有研究生学历者在10%以下(山东省13所主要高校平均为7.6%)。因高级人才缺乏,图书馆先进的设备难以发挥应有作用,电子信息资源得不到充分开发,现代化服务受到制约。

高校图书馆硕士点的出现,不仅开辟了图情高学历人才培养的渠道,而且提升图书馆的学术氛围,有助于图书馆现代职能的开发,有利于图书馆地位的提升。

2.2 硕士点为图书馆搭建了人才平台

程焕文教授等曾对全国21所大学图书馆学专业2002年的研究生去向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硕士毕业生51人,就业于图书馆的仅为8人;博士毕业生8人,就业于图书馆的0人。

近几年由于就业形势不好,高学历人才开始流入图书馆,年轻硕士为大学生借书已不再是新闻。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早在1982年,教育部曾经号召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毕业生到图书馆工作,并指定重点高校举办图情知识培训班。那时,的确有许多人响应号召豪情满怀的进入图书馆,但是在图书馆工作与在院系当教师相比,毕竟存在较大的反差。于是,大多数人因不甘心借借还还、开开关关,陆续离开了图书馆,只有少数人留在文献检索教研室,也有少数人以后成为图书馆领导。由于图书馆缺乏高学历人才施展才华的舞台,20多年来,大学毕业生很少主动到图书馆工作。

高校图书馆硕士点的设立,为图书馆种植了一棵“梧桐树”,会吸引许多“凤凰”的目光。从发展的眼光来看,图书馆硕士点不仅会集中一批高学历人才,而且会为图书馆探索和搭建其他人才平台、开拓多种现代服务提供了创新团队。

图书馆硕士点还具有潜在的辐射效应。目前,图书馆的“硬件”条件校内领先,如果硕士点积极开发图书馆的人才“软件”资源,随着时间的推移,硕士点对图书馆发展的影响可能会大大超乎人们的想象。

2.3 硕士点为学科发展提供了研究空间

高校图书馆成立硕士点,对图书馆自身发展的影响是正面的。那么,对我国原有的教学院系硕士点和科研单位硕士点会产生什么影响?对我国的图情学科发展起到什么作用?美国为什么图书馆没有硕士点?这些也是业界关心的问题。

众所周知,美国图情教育是世界一流的,现有56所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生院,2003年注册在校生约1.8万名,2002-2003学年共毕业硕士研究生约6000名,其中5175人通过ALA认证。美国图书馆不存在高级人才贫乏的问题,美国高校图书馆也没有必要成立硕士点培养研究生。

我国从1981年开始培养图情研究生,当时只有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两个硕士点。经过近30年的发展,2008年国内已有112个图情硕士点,虽然在数量上超出美国1倍,但招收研究生总数不足1000人。在这种情况下,图书馆成立硕士点,多一条研究生培养渠道,无疑有利于加速我国图情高学历人才培养。

从图情研究生培养的特点来看,我国高校教学院系比较重视理论研究,培养的研究生并不熟悉图书馆业务,一般也不愿意到图书馆工作;我国科研单位培养的研究生更重视科技文献研究,适合在科研单位文献部门工作;高校图书馆的研究生培养,则更重视与图书馆业务工作的联系和研究,也更适合在图书馆工作。综上所述,三种渠道培养的图情研究生各有特点,应有各自的发展空间,对于整个图情学科的发展是有利的。

2.4 硕士点为学校建设增加了学术机构

高校图书馆硕士点大都诞生在普通高校,基本不属于综合性大学,甚至也不属于著名大学,这是一个耐

人寻味的现象。

图书馆成立硕士点,既提升了图书馆的学术水平,又开辟了学校人才培养的新学科,高校领导何乐而不为?但是,对于原来设有图情专业的综合性高校,如: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图书馆设立硕士点意味着专业设置重复。对于以培养研究生为主的著名高校而言,学科点已经非常丰富,学校领导考虑的是如何提高培养质量,而不是增加学科点的数量,对于图书馆设立硕士点,又是一个小学科,就更没有关心的必要,如清华大学图书馆。

对于以培养本科生为主的普通高校来说,增加硕士点丰富了学校的学科体系,提升了学校的教学科研能力,也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因此,无论是教学院系还是图书馆申报硕士点,无论是大学科还是小学科,学校领导都给予大力支持。我国现有22个高校图书馆硕士点中,除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硕士点外,其他大多数硕士点都是属于普通高校图书馆。

3 高校图书馆设立硕士点需要冲破桎梏

3.1 需要冲破思想上的桎梏

陈至立同志在“全国研究生培养工作会议”上指出:研究生培养工作改革的空间很大,改革的步子可以大一点,胆子也可以大一点。

3.1.1 图书馆能否培养研究生? 图书馆不属于教学部门,在缺乏办学经验的情况下,直接申报硕士点是有风险的。学校研究生处能通过吗?国务院学位办能批准吗?研究生培养质量能保证吗?

国务院学位办提出“研究生教育必须在不同教育体系、不同管理系统、不同地域、不同培养层次、不同学位类型以及不同学科领域等方面实现和谐发展”。这就说明了图书馆并不是研究生培养的“”,学校职能部门也不应该对图书馆申报硕士点进行干预。

3.1.2 图书馆办教育是否错位? 《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指出“高等学校图书馆的工作是学校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校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应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相适应,其水平是学校总体水平的重要标志。”什么是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怎样才能与高校发展建设相适应?图书馆硕士点的成立同时解答了这两个问题,因此,图书馆从事研究生教育不是“错位”。

3.1.3 图书馆办教育是否侵权? 高校图书馆硕士点虽然在数量上发展很快,但规模都很小,2008年高校图书馆22个硕士点总共招收研究生不足100人。因此,图书馆硕士点只是为提高现代化服务职能而设,作为教学院系高学历人才培养不足的补充。不足图书馆十分之一的人从事教育科研工作不能算是侵犯教学院系的“教学科研权”。

3.2 需要冲破人事制度设置的桎梏

3.2.1 图书馆硕士点的机制建设 培养研究生是图书馆教育科研职能的扩展,硕士点必须名正言顺。但由于高校人事制度的关系,图书馆业务与研究生培养分属不同的校长分管,图书馆人员在职称上又与教师分属不同系列,因此在图书馆设立教学部门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困难重重。

虚拟部门培养研究生绝非长久之计,图书馆硕士点需要及早建立研究生培养机制,包括:管理机制、合作机制、保障机制、激励机制、竞争机制、创新机制等,需要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只有具备了高级人才培养的有效程序,才能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并不断提高。

图书馆硕士点不仅需要设立专门机构,而且应赋予合适的级别。考虑到研究生培养的高起点性,图书馆硕士点在级别上应与图书馆等同,或相差半级,与教学院系的研究所相对应,这样有利于硕士点接受研究生处、科研处、教务处等部门的指导。一定要防止把硕士点放在一个馆机构(如:信息部、技术部等)内部,使研究生培养成为图书馆部门工作一部分的情况。

目前,大多数图书馆硕士点负责人由馆长兼任,由于馆长习惯了处理图书馆日常事务,在时间和精力上难以对硕士点投入过多,而硕士点又没有正式机构,所以其日常工作由馆内某业务机构。可以想象这种在行政和业务上都理不顺的硕士点,对于研究生的日常管理只能是维持和应付,培养质量和学科发展是难以保证的。

3.2.2 图书馆硕士点的师资待遇 图书馆人员一直属于教辅系列,与教师系列在待遇上有着一定差距。成立硕士点后,导师们的工作重点转变成以教学科研为主,在职称上也应该进行相应的转变,以保证在待遇上与教师一致。如果图书馆的导师与教学院系的导师在待遇上长期存在差别,肯定会影响工作积极性。

4 图书馆硕士点的实践

4.1 图书馆硕士点的机构设置

图书馆硕士点在业务上与图书馆其他机构联系较少,属于图书馆的特殊机构,所以非常难以定位,理论上可能需要校领导协调人事处、组织部和图书馆共同解决,实践中图书馆硕士点多与文献检索教研室混同在一起。图书馆硕士点日常工作有的由教研室主任兼任(如:东南大学图书馆),有的设置硕士点秘书(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有的由图书馆办公室主任负责(如:山东理工大学图书馆)。显然,上述硕士点管理模式都是临时性的,常常造成了研究生培养中的尴尬和漏洞。如:研究生处、科研处、教务处召开有关会议要求各院(系)主管研究生、科研、教学工作的领导参加,图书馆领导时常缺席,容易导致图书馆硕士点处于被遗忘的角落。

4.2 图书馆硕士点导师的待遇问题

提高图书馆硕士点导师待遇的关键是解决职称转变问题,如何把图书情报系列转变成教师系列,需要人事处统筹解决。山东理工大学的做法是,图书馆根据硕士点的工作需要提出要求,人事处发放征求意见表,愿意由图书情报系列改教师系列的导师可更改职称系列,但要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待遇和教师一致;保持图书馆系列的导师待遇上保持不变。

对于图书馆硕士点新引进的研究生,人事处统一按照教学系列安排,这就基本解决了图书馆高学历人才的待遇问题,也解决了研究生不适合图书馆工作也可调整到教学院系的后顾之忧。

4.3 硕士点对图书馆教学职能的促进

图书馆硕士点对图书馆的师资、教学机制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够大大促进和提升图书馆的教学能力。如:山东理工大学图书馆硕士点担任的文献检索课2007年获得国家精品课程称号。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研究生是图书馆教学科研的一支重要生力军。研究生不仅在课程的网站制作、多媒体制作等方面的贡献功不可没,而且在图书馆新生入馆教育和图书馆馆藏利用方面开设了大量讲座,大大减轻了教师们的教学压力。

4.4 硕士点对图书馆科研职能的开拓

随着图书馆硕士点的建立,图书馆的学术队伍逐步加强,科研竞争力也在增强,申报各级各类科研课题的成功率大大增加。如:山东理工大学2003年上情报学硕士点以来,已先后申报成功部级和省级课题10余项。

4.5 硕士点提升了图书馆的学术气氛

图书馆硕士点的建立,会增强图书馆的学术气氛,全面提高图书馆的业务技能和知识结构,实现图书馆教育和事业互促共进的双赢。

5 图书馆硕士点的发展趋势

5.1 长期在图书馆独立发展

目前,各高校图书馆的硕士点发展正常,并积极探索研究生培养的新途径。如:南航图书馆与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签订了联合培养研究生协议;福州大学图书馆积极对社会培养图情高级人才;华东理工大学图书馆招生和分配无忧;山东理工大学图书馆连续两届研究生毕业指标位于学校各硕士点前列,有两人考取了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的博士研究生。

然而,要保证图书馆硕士点的健康发展,必须成立专职教学机构,理顺研究生培养程序,使图书馆教学科研工作正规化,让更多的教师和导师把研究生培养当成本职工作,把精力集中到教学和科研中。在这一方面,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改革的成功经验值得高校图书馆学习和借鉴。

5.2 逐步并入教学院系

因缺乏办学经验,有些图书馆硕士点开始阶段性地与教学院系挂钩,利用教学院系雄厚的师资力量,丰富的管理经验和成熟的规章制度,暂时缓解师资不足的压力,也可以有效地避免走弯路。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教学院系承担了研究生的主要教学和管理工作,教学院系对图书馆硕士点起到了传帮带的作用。这种模式主要应用于重点高校,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图书情报硕士论文篇6

1.1早期阶段(1911-1937年)

早在1901年,印度皇家图书馆(现国家图书馆)馆长约翰·麦克法兰(John Macfarlane)就组织举办过图书馆日常事务管理方面的培训。随后,该培训课程向其他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开放,甚至向非图书馆工作人员开放。据文献记载,印度历史上第一个正规的图书馆培训班是由美国图书馆学家威廉·阿兰森·博登(William Alanson Borden)于1911年在巴罗达邦(the Baroda State)开办的。这标志着印度图书馆学教育正式出现。当时该班计划招收10名学员,学期两年,培训内容包括图书馆工作应用及图书馆学基本理论,具体内容有:图书选择、图书订购、图书验收与登录、分类、借阅、儿童图书馆、移动图书馆、图书馆理论前沿等。后来,培训时间改为5个月。该培训课程一直持续到1924年。

与此同时,1915年,另一位美国图书馆学家阿萨·唐·迪金森(Asa Don Dickinson)在旁遮普大学(Punjab University)开设了培训课程,这是印度历史上乃至英属帝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学图书馆课程。该培训课程每期3个月,后增至6个月。旁遮普大学的图书馆培训学院被认为是继哥伦比亚学院之后的全世界第二所图书馆学院,并出版了《旁遮普图书馆初级课本》,这也是印度历史上第一本图书馆学教材[2]。

1920年,印度第一个图书馆协会——安得拉邦图书馆协会(Andhra Desa Library Association)也创办了类似的图书馆学校,学制仅一个月,没有任何入学限制。其课程由来自不同专业的学者讲授,内容包括:特拉古语文献学(Telegu literature)、社会工作、安得拉历史、经济学、图书馆运动等。

1929年,在阮冈纳赞(S. R. Ranganathan)博士的建议下,马德拉斯图书馆协会(Madras Library Association,MALA)开设了图书馆学本科文凭课程班,为期3个月。课程由理论与实践两部分组成,内容包括:图书馆法、分类、编目、流通方法以及图书馆日常事务等课程。这是第一个由地方图书馆协会创办的图书馆学文凭课程班。

值得一提的是,博登和迪金森的学生们,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后,纷纷举办各种形式的图书馆培训课程。如,迪金森的学生K. M. Asadullah Khan于1935年在皇家图书馆开设了全日制文凭课程班,并接受旁遮普图书馆学校的指导,两个单位交替办学。该课程班得到了印度政府的认可,1937年的第二期课程班学员来自印度全境。

这一阶段是印度图书馆学教育的引入和推广时期,在各学者及图书馆协会的推动下,逐渐获得认可和接受,其课程内容最主要的还是图书馆业务培训。

1.2接受时期(1938-1959年)

1938年,由MALA主办的每期3个月的培训课程正式停办。在阮冈纳赞博士的倡导下,取而代之的是马德拉斯大学(University of Madras)创办的一年期全日制研究生文凭课程班(postgraduate diploma course)。这标志着印度的图书馆学教育逐步走向正规化。1946年,德里大学(University of Delhi)图书馆学系的建立是印度图书馆学教育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并在1947年开设图书馆学研究生文凭课程,于1948年授予第一批文凭证书。同时,德里大学是第一个开设图书馆学学历课程的机构。1949年第一批完成了两年学习任务的学员被授予图书馆学学士学位。就在这一年,德里大学图书馆学系将原先的本科学历教育转变为研究生学历教育,并于1951年授予毕业的学员图书馆学硕士学位。德里大学也是第一个构建图书馆学博士学历教育相关规定的机构,D. B. Krishna Rao在1957年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这是印度本土图书馆学教育的第一个博士学位。1959年,德里大学图书馆学研究所成立,主要目标就是培训公共图书馆员,并制定教学目标及编制教材。至此,印度已经建立起了相对完善的图书馆学教育等级体系,形成了“证书——文凭——学位”三种形式的教学目标体系。

这一时期是印度图书馆教育获得普遍认可的阶段,是图书馆学正规教育体系初步确立的时期。20世纪30年代只有两所大学设立图书馆学专业,印度独立时有5所大学设立图书馆学专业。在1948年至1955年期间却没有一所大学新增图书馆专业。直到20世纪60年代后,印度的图书馆学教育才蓬勃发展起来。

1.3发展期(1960-1989年)

20世纪60年代以来,特别在印度政府制定第三个“五年计划”以后,印度图书馆学教育迅速发展起来,仅在60年代就有23所大学新增了图书馆专业。随着印度社会经济的发展,图书馆、教育科研机构的数量快速增多,对图书馆专业人员的需求也逐年增加。此外,这一时期图书馆学教育的迅猛发展与大学拨款委员会(University Grants Commission,UGC)的支持是分不开的,UGC专门成立了考察委员会(Review Committee)用以构建图书馆学教育的教学指导方针及标准,这带来了图书馆学教育模式的变革。1965年,该委员会规定:图书馆学教学人员与学生的比例,学士为1:10,硕士为1:5;教学人员须为全职员工,不得聘任大学图书馆员为兼职教师;取消口语及通识教育要求等。

20世纪70年代,信息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国际原子能信息系统(INIS)、农业信息系统(AGRIS)、世界科学信息系统(UNISIST)相继建立。这一趋势直接导致对文献工作及文献服务的需求大幅度增加。印度国家科学文献中心(INSDOC)及国防科技文献中心(DESIDOC)等文献机构开始举办短期的文献信息服务培训。此时,图书馆学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也融合了信息科学成分,新增了系统分析、统计方法、信息存储及检索等课程。到了80年代,电子计算机已经开始在图书馆内应用,信息的收集、存储和提取已经开始计算机化。课程上增设了“计算机在图书馆的应用(Computer Application in Libraries)”等新科目。

总的来说,这一时期是印度图书情报学教育迅速发展的时期。据沙玛(J. S. Sharma)的统计,到1980年印度已有35所大学开设图书馆学学士教育,12所开设图书馆学硕士教育,1所开设图书馆学的哲学硕士教育。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据印度1988年出版的图书情报学校名录显示:66所大学授予图书情报学学士学位,38所授予图书情报学硕士学位,4所授予图书情报学的哲学硕士学位,9所大学开设图书情报学的博士课程, 3所大学开设图书情报学学士学位的函授课程,还有两所文献学校[2]。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印度的图书馆学教育也正式调整为图书情报学教育。

1.4现代化时期(1990年至今)

这一时期,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开始席卷全球。印度政府也致力于信息技术的应用,突出表现为软件外包服务的持续增长。21世纪初,印度大学拨款委员会提出的一项议案中也指出:图书情报学教育是促进就业、保障人力资源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手段。为此,大学拨款委员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支持印度的图书情报教育:首先,大力支持各图书馆学校建设计算机实验室以供学生实践和研究;其次,组建图书馆学情报学课程开发委员会,制定图书情报学教育的标准课程,并提出了6条课程改革意见:①图书情报硕士学制为两年;②需要完成16篇论文,其中包括毕业论文、规划设计等;③教学大纲应涵盖通信技术与信息技术;④传统的图书馆学课程应包括:图书情报学基础、编目、分类、信息技术理论与实践、信息资源与信息服务、学位论文写作;⑤新增课程应包括:地方文献目录编纂、用户调查、信息分析、信息加工;⑥各图书馆学校可根据所处地域的需要,在标准课程基础上灵活安排。

2当前印度图书情报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进入21世纪以来,印度图书情报教育也遭遇了一些问题和困境:①传统的图书情报学教育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新增的课程几乎全部蕴含在信息科学的范畴之内,很多学者认为图书情报学教育已经名存实亡;②被授予图书情报学学位的毕业学生缺乏就业竞争力。因而,许多大学图书馆学院系纷纷更名。2004年,马德拉斯大学图书情报系率先更名为信息系。不仅如此,在学位授予上也由科学硕士替代原先的图书情报硕士。对此,印度学者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①无论学校的名称如何变化,只要其基本理念是为了促进教学质量及就业竞争力的提高,就应该赞同;②强烈反对更名,要求恢复“图书情报专业”的名称。

正如美国图书馆学教育家黑姆(K. M. Heim)所言,“要提高课程的中心性,走出封闭与孤立,应着眼于21世纪信息社会的特点,应将图书情报学教育部分改造成未来大学生适应信息社会必不可少的普通教育[4]。”印度图书情报学教育也正沿着这一思路改革创新:①改变以往的招生和教育模式,以图书情报学硕士教育为主体。印度的图书情报学硕士研究生教育主要招收已获其他专业的本科学历或学士学位者,一般是两年制,一年级开设图书情报本科课程,二年级开设图书情报硕士课程,融合成两年图书情报硕士课程[5]。②增加课程的开放性,将与信息科学的相关课程纳入图书情报学教育体系,并以开放的眼光看待多变的环境。③过去印度的图书情报教育侧重图书馆学的理论研究,注重学术情报的管理,培养的人员主要从事于文献信息工作。现如今已转变为主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适应性及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即自适应、自学习的能力。因而,印度图书情报的教学法以讲义为主,依次讲解原文书,采用课堂讨论的方法,研究事例,参观、分配演习任务,工作实习,并对某些学生进行有效的个别指导。

3启 示

从印度图书情报学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其始终能够快速地对社会情境的变化做出积极的反应,并体现在课程设计、教学方法等教育理念上。它建立了层级完善、科学的教学体制,成就了世界一流的信息科研队伍,所培养的图书情报领域的专业人才也在不同程度上满足了社会的信息需求[6],对我国图书情报教育的发展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3.1政府部门重视支持

印度图书情报学教育的开始与发展都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支持。最早可以追溯到1911年,当时正是在巴罗达邦大王侯(Maharaja Sayajirao III)的邀请下,博登才赴印开办图书馆培训班。印度独立解放后,各州邦纷纷制定图书馆法律,以保护和促进图书情报学教育的发展。并且在印度第5个“五年计划”期间,即1976年,通过了国家图书馆法。此外,1965年,大学拨款委员会专门成立了考察委员会(Review Committee),向印度各大学推荐了课程方案,作为图书情报学教育质量认证的标准;2001年又成立了图书情报学课程开发委员会(Curriculum Development Committee for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致力于图书情报学教育的改进研究。政府部门对图书情报学教育的重视与支持无疑为专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提供了制度保障和资源保障,这也是印度图书情报学始终走在世界前列的重要原因,而我国政府对本专业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还很有限,社会对图书情报教育的认可度还有提升的空间。

3.2办学机构的多元化

印度的图书情报学办学机构呈多元化趋势,主要包括:政府机构:中央邦中心图书馆、比哈尔邦(Bihar)教育局、喀拉拉邦(Kerala)政府等;图书馆协会:马德拉斯图书馆协会、阿萨姆图书馆协会(Assam Library Association)、孟加拉图书馆协会(Bengal Library Association)、德里图书馆协会(Delhi Library Association)等;大学;大学的附属学院及研究所;其他机构。这些不同类型的组织机构为印度的图书情报学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巴罗达邦发起图书馆学教育,图书馆协会和公共图书馆主要致力于图书馆从业人员的培训,大学及学院致力于学历教育,而大学拨款委员则为图书馆学教育的发展引领方向。这种办学机构多元化、办学目标明确的图书情报学教育体系对于我国的图书情报学教育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3.3专家学者的推动

印度的图书情报学教育的发展与完善离不开一大批优秀的专家学者的努力,尤其是阮冈纳赞博士,可以说他的影响力始终贯穿于印度图书情报学教育的发展历程[7]。阮冈纳赞在其40多年的图书馆学教育生涯中,主要从事专职和兼职的图书馆学教学和研究工作。他重视图书馆人员的培训和智力开发,创建了多所图书馆员培训中心;他设立了图书馆学系,为印度的图书馆学教育向高层次发展奠定了基础;他采取了科学的教学方法,为印度图书馆事业培养出许多高素质的人材;他的论著丰厚硕果累累,其中《图书馆学五法则》在国际图书馆界影响深远[8]。此外,印度还拥有一大批著名学者,如Dr. S Radhakrishnan、Sir Maurice Gawyer、Prof P. C. Mahalonobis、Dr C. D. Deshmukh等。正是由于这些专家孜孜不倦地探索图书馆领域中的许多问题,全身心地投入到印度图书馆学教育事业之中,极大地推动了印度图书馆学教育的发展,才使印度的图书馆学事业成为发展中国家的佼佼者。从印度图书情报学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每一次政府所做出的对图书馆学的支持,都是以图书馆学者所做的规划报告为前提的。因而,我国的图书情报教育要有长足的发展,业内学者应积极参与政策的制定和规划,推动图书馆事业及图书馆教育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Karl P. 印度中国如何改变中国[M]. 陈黎, 译.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4.

[2] 周向华. 印度图书情报教育研究[J]. 图书馆学研究,2006(5):94-96.

[3] Kumar K, Sharme J.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education in India [M]. New Delhi: Har-Anand Publications Pvt Ltd, 2009:41-62.

[4] Heim, K. M. Sources of institutional power: An analysis of faculty policy participation as argent of influence and domain [J]. The Library Quarterly, 1991(3):282-291.

[5] 杜伟.印度图书情报学数字图书馆课程设置分析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1(3):86-88.

[6] 李晶,谢阳群. 印度的图书情报学教育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11):21-25.

图书情报硕士论文篇7

[分类号]G350

成立于1876年的美国图书馆协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是目前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图书馆协会,其主要任务是推动美国的图书馆发展和图书馆学教育。目前经该办会认可的全美有权授予图书情报学专业硕士学位的院校多达58个,协会成员已超过62 000位。2011年美国的综合性新闻报道刊物《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公布了最新的全美45所高等院校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的排名。本研究基于此,对美国高等院校近年来图书情报专业课程设置的重点、课程覆盖的范围以及授课的特点等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为我国图书情报学专业的教育与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提供借鉴。

1、数据采集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是美国综合性的报道和评论周刊,本研究选取的数据源于该刊于201 1年所公布的全美图书馆情报学硕士专业的院校排名(Best Li-brary&Information Studies Schools)(见表1)。

利用对45所院校的官方网站逐一访问的方法来获取课程信息,其中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普瑞特艺术学院没有在网站上公布详细的课程信息,所以本研究选取剩余的43所院校作为数据源,对图情专业研究生课的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进行收集汇总,整理后共计2337门。

2、数据处理

・利用Excel对43所院校图情专业硕士的全部课程进行汇总,共计有课程2337门,将其导人由Mi-crosoft Access建立的数据库中。

・利用SQL语言,经去重处理后共有课程1767门,为了更直观地了解情报学专业课程的设置情况,从1767门课程中分离出题名中含有information字样的课程为633门。

・借助于SQL关键字提取功能和图情专家的分类知识将1767门课程划分为20个分面,并依其所出现的频率高低进行排序,如表2所示:

除按知识领域划分的课程以外还有112门课程,如表3所示:

这些课程包括了研究课、实习课、专题研讨课、论文课等,因为这些课程不涉及具体的主题领域,所以无法分入表2的门类中。表3中的“其他类”所包含的课程是选修课,如中东社会与语言、伊斯兰国家经济史、慈善业简介、电子出版等,课程设置的目的在于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3、数据分析

3.1 课程设置紧扣学科体系

对去重后的1767门课程进行分析后可以发现,美国的情报学专业课程基本上是围绕类似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体系来设置的,其中图书馆学课程占总课程比例的22.86%;与情报学紧密相关的信息科学与信息技术、信息组织与检索、信息资源与服务、信息服务与用户研究、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信息专业与产业、信息政策与法规、信息环境与机构等课程占据了总数的44.60%,图书馆学和情报学课程构成了图情专业课程的主体,而其他课程如计算机和网络课程一共只占了总数的9.50%,由此可见,美国图书馆情报学课程的设置是紧紧围绕着图书情报学学科体系和理论体系展开的。

3.2 课程设置覆盖范围广泛

美国的图书馆学情报学历史悠久、教育体系完善,自1887年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管理学院成立以来,美国的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已经拥有了百余年的经验积累,具体体现在课程的设置上表现为体系完善、范围广泛的特点,以图书馆学为例,其课程设置包括图书馆行政与管理、图书馆发展、图书馆自动化、图书馆建筑、图书馆系统、图书馆技术,图书馆服务等在内的图书馆学基本理论和馆藏的采集、组织、维护、管理、访问等问题在内的馆藏基本理论,以及音频资源的保护、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特藏保护、收藏资料保护、文化遗产资料保护、数字典藏保护、信息资料保护和声音与议案资料保护等在内的信息资源保护理论,尤其是关于各种类型图书馆研究的课程的设置,使图书馆学的教育更加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如表4所示:

再如情报学,课程设置中的情报学理论在诸多领域中的应用和研究都足以表现了美国的图书情报学教育的成熟性和社会适用性(见表5)。

3.3 课程设置形式多样

除专业课程外,还设置了研讨课、专题课、实践课、顶点课、定向课以及独立研究课等特色课程,体现了课程形式的多样化(见表6)。

实践课又分为专业经验课(field work/experience/study)、见习课(practicum)和实习(internship)三种类型。实践课被设置为必修课并计算学分,而专业经验课和见习课区别不大,课程设置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将课堂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而实习课的设置更多的是与毕业后的就业相关,锻炼的是工作技能,而不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所以实习的时间跨度比较长,一般为3周到12个月,实习地点一般为学校图书馆媒体中心或者学校图书馆,实习期间学生由专业图书馆员或信息管理员负责监督管理。

顶点课程(capstone)又是一大特色课程,capstone的原意为“顶石”或“压顶石”,是一个建筑学的术语,意指位于拱桥、拱廊、窗户等的顶端、横跨两边、为增强整体结构力而架设的石头。该词又被引申为“顶点,尤指成就的顶点”的意思。顶点课程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本科教育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一种新型课程,该课程是专门针对高年级学生,特别是临近毕业的学生开设的一种综合性课程,为学生提供了总结、评价和整合大学学习经历的机会,具有使学生反思和整合所学知识技能以及帮助学生成功过渡到职业生涯的功能。

在所统计的43所院校中都设置了研讨课(semi-nat)或专题课(special topic/topic),其教学内容大致分为两个部分:图书情报学基础理论和热点前沿问题。其课程目的在于重视图书情报学基础理论教育,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引导个人兴趣和对热点前沿问题的关注和研究。

此外,健康问题在课程设置中得到重视,在43所院校中设有健康问题课程的学校有25个,占总数的58.14%。可见美国图书馆情报学硕士教育高度关怀健康问题,将图书情报知识与健康知识结合起来,以迎

合人类对健康的诉求,强化了图情专业的人文内涵和社会性。

最后,强调信息政策与法规、信息环境和用户的研究。在所有的43所院校中,设有信息政策与环境课程的学校有29个,占总数的67.44%;用户研究涉及范围相当广泛,涉及人群分为学前儿童、儿童、青少年、青年、成人、老人、残疾人,涉及的社会领域有政府、社区、科技、社会、健康、人文等。此外课程还包含了对不同人群阅读偏好的研究和用户信息使用行为的研究。

3.4 培养模式灵活

研究方向的设置基本上与就业相关,如韦恩州立大学设置了学术图书馆、档案管理、健康科学图书馆、信息管理、法律图书馆、信息组织公共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儿童和青少年成人服务、参考咨询服务、学校图书馆媒体中心、专门图书馆和城市图书馆等多个研究方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想职业选择对应的研究方向。

对于研究方向的选择大致分为两种:①当学生完成核心课程的学习之后再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就业方向以及导师的意见选择研究方向,然后再去学习该研究方向所规定的相应课程;②学生在一开始就读时就选择研究方向,然后按不同的研究方向所规定的核心课程展开学习,而不同的研究方向的核心课程是不同的。大部分院校采取的是第一种培养模式,例如德雷塞尔大学、南卡罗来纳大学和威斯康星大学密尔沃基分校等。

学生毕业可获得硕士学位或双硕士学位或证书项目的结业证。许多院校都允许其他专业的研究生选择图书情报学的硕士课程,从而可获得双硕士学位。证书项目教育(Certificate Program)则是针对一个特定的专业方向,例如伊利诺伊香槟分校专门提供的数字图书馆证书项目,学生在完成相关课程之后,就可以获得相应的毕业证书。证书教育主要是基于工作需求提出的,图书情报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可以选择证书项目,以增加自己的就业机会。

4、我国高校情报学专业课程设置情况

为了分析我国情报学硕士课程设置的情况,本研究以国内9所高校及科研单位的情报学硕士课程为样本,这9所院校和单位分别是武汉大学、北京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福州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通过对这些院校网站的浏览收集到除英语、自然辩证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外的情报学专业课程共168门,将其类分为15个分面,如表7所示:

通过与美国高校图情专业课程设置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可以看到:

・在情报学的课程设置中,我国的院校基本上以理论为主,而美国的课程更注重情报知识在实际领域的应用。从表7可以看出,9所学校都开设情报学,且所占比例为最高,但其中的课程都是理论基础课,如情报学理论、竞争情报、信息计量学等,没有一门实际应用课程。而美国的课程设置则非常注重情报学在特定领域的实际应用,如医学情报、社区情报、健康情报等。

・从表2中可以看出,美国情报学课程排名2-4的分别为信息组织与检索、信息资源与服务、信息服务与用户研究以及信息科学与信息技术;而我国院校课程排名靠前的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计算机和管理学。可以看出,美国情报学硕士课程是紧紧围绕情报学的学科体系展开的,教学重点比较专一。我国情报学课程覆盖范围大且杂,教学重点被分散在多个领域方面,如计算机、管理学和信息系统等,究其主要原因这与我国各高校情报学专业的来源以及归属的不同有关。

・从表2与表7的对比来看,国内的课程中都缺少信息服务与用户研究、图情专业教学法、信息专业与产业、信息机构和信息环境等研究内容的设置,这里反映出两个问题:①我国的情报学忽视教学法的研究,教师可以依据自己原有的专业知识体系各显其能,进而助长了情报学教育和研究的泛化;②表明了目前我国的情报学教育与全球信息化大环境联系不紧密,缺乏情报学教育和研究的全球化大局观点。

・授课形式不如美国丰富。168门课程基本上都是专业课和专题课,没有一门实践课。而美国院校除核心专业课程之外,还设有形式多样的实践课、研讨课和顶点课等,而形式的多样化是为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达到情报学教育的培养目标而服务的。

5、结论

从以上的研究可以了解到美国的图情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上是围绕图书馆学与情报学的学科体系而展开的,基本上没有出现近年来我国情报学研究泛化的现象;美国图情专业的课程设置其范围广泛、内容深入且形式多样,有利于培养硕士生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以及与理论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双学位以及项目证书等多类型培养模式有利于拓展研究生知识视野,增加就业机会。而上述这些方面都是目前我国图书馆学与情报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应该学习借鉴的,具体归纳为以下几点:

5.1 强调情报学核心知识的教育

课程设置的核心应放在情报学学科体系知识上面,因为这是情报学的立足点。而我国高校设置的情报学研究方向有些与情报学有关,有些甚至不属于情报学的范畴,这等于放弃了情报学的学术阵地,其结果必然导致了目前情报学研究泛化问题。情报学研究泛化的产生根源在于高校对情报学教育的泛化,是教育的泛化导致了研究的泛化。

5.2 加强核心课程的设置

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管理学课程是必备的,但不应该成为课程设置的核心内容来分散教学重点。由表2可以看出,美国图情专业课程中,计算机和网络相关技术课程只占课程总数的3,90%和5,60%。新的信息技术应该用来更好的为图书情报学的发展服务,是情报学研究的手段和工具而不应该成为情报学研究的核心。

图书情报硕士论文篇8

[分类号]G350

我国医学信息管理学本科教育经历了医学图书情报、医学信息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三个阶段;研究生教育体现在图书馆学、情报学等专业招收医学信息管理方向硕士生。本文对20年来医学信息管理学的发展进行梳理,探索国内医学信息管理学教育的发展脉络,对未来的发展提出建议。

1、医学信息管理学的发展回顾

1.1 本科学历教育发展历程

1.1.1 医学图书情报阶段(1985-1992) 1985-1987年,国家教育部和卫生部先后批准在原白求恩医科大学、原同济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和原湖南医科大学开办医学图书情报专业。这一阶段的教育目标是“本专业学生应掌握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图书馆学和情报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从事医学图书和情报部门中学术性较强的业务工作”。专业目录规定的主要课程有10门:基础医学概论、临床医学概论、图书馆学概论、医学情报学概论、图书分类学、工具书概论、情报检索语言、医学科技情报检索、医学情报分析与研究、期刊资料管理。在借鉴世界和国内图书情报学专业教育经验基础上,为探索我国医学图书情报专业教育的办学方向、办学模式以及学科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1.1.2 医学信息管理阶段(1992-1997)1992年9月,全国科技情报工作会议决定将“情报”改为“信息”,国家科委把“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改名为“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1992年10月,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率先更名为信息管理系,掀起了全国图书情报院系以“信息管理”为核心的更名浪潮。1993年,国家教委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情报专业”调整为“信息学专业”,并归类于“历史学”学科门类(可授历史学、文学或理学学士学位)。“情报”改“信息”对于中国情报学研究以及教育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医学图书情报教育也顺应时代变化而发生改变,湖南医科大学等四所传统医学院校也相应更名为“医学图书信息管理”,逐步形成以信息管理为主线的教学思路和课程设置方案。

1.1.3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1997-至今) 从1997年4月开始,原国家教委组织了对当时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修订工作,增设了管理学门类。在管理学门类下,首次设立了一个由经济信息管理、信息学、科技信息、管理信息系统、林业信息管理5个专业组建的信息管理专业。1998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教高[1998]8号)中,信息管理专业名称被改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科技情报等专业名称被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取代。我们常把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医学、药学方向)简称为卫生信息管理(或医学信息管理)专业,1998年教育部正式批准或备案的卫生信息管理专业院校有:白求恩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同济医科大学、湖南医科大学;2002年底,经教育部批准,中南大学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方向)”专业更名为“医学信息学”专业;2008年南通大学获批“医学信息学”专业。到2009年,有49所医药类高等院校开设医学信息管理相关专业。

1.2 医学信息管理研究生学历教育发展

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没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主要是在系统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和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等专业中设置培养方向完成硕士乃至博士学历教育。医学信息管理方向的研究生培养则多放在图书馆学、情报学二级学科。1984年至今,已有10家单位依托图书馆学、情报学硕士点招收医学信息管理方向硕士生;一些单位还在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中医学等专业招收硕士。

2、医学信息管理学学历教育现状

2.1 本科学历教育现状

2.1.1 本科学历教育概况本科学历教育情况见表1。从时间上看,1998年前有四所院校开设医学图书情报专业,专业调整之后增长为49所,学科发展态势喜人。从空间分布看,9省市有三家以上院校开展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8省市有一家医药院校开设本专业,高等教育大省发展尚显不足;9省市院校没有开设相关专业。空间上的分配不均衡说明医学信息管理专业设置有待加强。从院校属性看,有38所西医教育高校;9所中医药大学;2所药科大学;7所独立学院,5所211、985工程大学。从专业名称看,专业设置体现在三处(2009年招生目录):①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110102);②生物科学类:医学信息学(070408W)(目录外审批);③电气信息类:医学信息工程(080624S)(试办)。还有一些院校在其他专业下招收医学信息管理方向本科生,如北京中医药大学等。

2.1.2 培养目标,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目标为“本专业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医药高等院校大多结合自己的医学特色对此进行细化,比如中南大学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医学专业知识、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和信息科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拥有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中国药科大学规定:本专业培养从事药学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方向的综合型和实用型专门人才。

2.1.3 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并尽可能突出医学或药学特色。在专业基础课方面,各高校选择基本一致,即包括信息技术类、经济管理类课程;在专业课方面,结合具体培养目标选择自主特色课程体系:一是从传统的医学图书情报学教育衍生而来,融入现代图书情报学课程,比如信息分析与研究、信息资源管理等;二是以计算机等IT技术为主,主要面向卫生信息系统或医院信息系统。三是医学或药学特色课程设置。

2.2 硕士学历教育现状

2.2.1 硕士学历教育概况

自1984年,先后有10家单位获得图书馆学、情报学硕士学位授权,又以情报学为主。吉林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在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下招收医学信息管理、辽宁中医药大学在中医学专业(七年制)招收信息工程、湖北中医学院在中医学、中药学专业招收医学信息工程等方向的研究生等。这既说明医学信息管理发展前途方兴未艾,也说明交叉学科发展的无奈。由于没有完善的学科体系,医学信息管理学教育呈现杂乱无章的发展态势。

硕士学历教育情况如表2所示:

2.2.2 培养目标: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体现在各培养单位的研究方向和办学实力上,其专业培养目标集中在三方面:一是在图书情报学理论基础扎实并有所创新,能够对信息资源组织与管理、信息检索技术与方法等图书情报学关注的领域有所建树;二是研究生在医学信息分析、研究、咨询等领域从事高级研发工作;三是培养面向各类机构培养高级人才从事信息资源与信息系统管理工作。

2.2.3 入学考试与研究方向:2010年招生简章和专业目录显示:从考试科目看,包括两类:一是考察常规图书情报学知识,多以信息管理或图书情报学综合形式出现;二是给出多个选项,供考生在图书情报学或生物医学内容上选择。从研究方向看,出现频率比较高的是医学信息分析与检索和数字图书馆(见表3)。

2.2.4 课程设置: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基本分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两大类。在专业基础课程中包括图书馆学、信息管理理论以及相关信息技术课程;专业选修课是指某一具体研究方向的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及课程开设情况,有选择地学习的课程。表4总结了2009年部分培养单位课程设置情况。

2.3 博士研究生学历教育

至今国内还没有一家医药类高等院校或研究机构获得图书馆、情报学的博士学位授予权,这无疑阻碍了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许多医学信息管理领域的专家积极探索博士层面的专业教育,创造各种机会尝试医学信息管理方面的博士培养机制。比如,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复旦大学医学院以及中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等院校在其它专业下开设了医学信息学及卫生信息管理等方向的博士研究层次,积极为申报独立的博士学位授权点积累经验。

3、医学信息管理学教育发展策略

3.1 中美医学信息管理学教育比较

我国的医学信息管理学发展于图书情报学,在课程设置、教学上普遍侧重于医学文献信息的处理,与美国的医学信息学教学相差甚远。美国并没有单独倡导医学信息管理学教育,而是将之融入在医学信息学教育中。美国医学信息学(medical informatics,简称MI)的教学层次是多种多样的,有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等7种类型,但绝大多数集中在硕士和博士层次,而且很多机构的重点是医学信息学的科学研究。这是因为医学信息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更适合在研究生阶段进行,众多的医学信息学研究课题也需要研究生来做。比较而言,国内医学信息管理学没有成熟的学科体系,缺乏博、硕士培养机制;教育层次上过多集中在本科阶段,这无疑限制了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以教育为主的学科建设制度阻碍了医学信息管理纵向和横向研究的拓展。

3.2 我国医学信息管理学教育发展对策

3.2.1 关于学科定位:同美国相比,我国执行的本、硕(博)专业目录对信息管理类专业的设置不统一,没有针对医药信息管理的类目成为本学科发展的桎梏。有学者认为在医学信息学或医药信息管理没有被正式列入学位目录的情况下,将其并入“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更有利于医药信息管理人才的培养。鉴于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有特定学科内涵,医学信息管理学及其相关专业(比如医学信息工程)归于此非最佳选择。笔者认为,在医学门类下成立“医学信息学”一级学科更为恰当,下设医学信息管理、医学信息系统、医学信息工程、医学信息统计等分支学科。在此基础上成立高等教学指导委员会,开展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研究,制订专业规范、教学质量标准和基础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实验教学的基本条件。在全国选择一些学术梯队、科研项目、专业发展上有优势的大学建立省部级乃至部级学科基地,集中各种资源加强学科建设研究,促进医学信息管理学教育的全面发展。

图书情报硕士论文篇9

>>>全国各省各高校2017年考博考试科目汇总

2017医学考博英语统考签约全程班【直播+录播】!!点击免费试听<<<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是支撑科技自主创新、服务国家创新体系、促进科学文化传播的科技文献情报机构,集科技情报服务、文献情报研究与图书馆学情报学学位教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为我院直属事业法人单位,负责全院文献情报服务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负责全院科技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建设,负责全院公共文献信息服务的建设和管理,下设中国科学院兰州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和中国科学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3个二级事业法人单位,负责相应领域战略情报研究和科技信息服务,协同组织所在区域的科技信息服务工作。

我中心拥有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授予权,设有“图书馆学”和“情报学”两个专业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后流动站。导师拥有良好的业务实践、科学研究和教学经验,研究生教育特色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设有研究生助理制度,为研究生参与科研与实践提供了机会。设有研究生专用的教学区、网络教室和计算机学习室。全中心的各种设施和资源都免费向研究生开放。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馆藏资料丰富,订购的外文印本和网络版专业文献居国内之首。为激励研究生的学习和研究,设立了多种奖学金。毕业生就业去向一般为科研、高校、图书馆、IT等各企、事业单位,历年就业率到达到100%。博士生招收时间按照中科院大学统一规定进行招生。我中心2017年招收直博生和硕博连读生。申请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直博生)研究生要求见2017年我中心推荐免试生招生简章。欢迎有志于在图书馆学、情报学领域有所作为的学子报考。

一、培养目标

我中心招收的学术型博士学位研究生,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爱国守法,在本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能力,在科学研究与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的高级科学技术专门人才。

二、报考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端正,遵纪守法;

2、已获得国家承认的硕士或博士学位人员;

3、获得国家承认的学士学位6年以上(含6年,从获得学士学位之日算起到博士生入学之日),达到与硕士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员。同等学力人员应具备下列条件:

(1)已取得报考专业6门以上硕士研究生主干课程的合格成绩(由教务部门出具成绩证明或成绩通知单);

(2)已在公开出版的核心学术期刊发表过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学术论文2篇(第一作者);或获得过与报考专业相关的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为主要完成人);或主持过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

(3)具有副高及其以上职称;

(4)符合中国科学院大学对同等学力规定的人员。

4、三年学制的全日制应届硕士毕业生报考,最迟须在入学前取得硕士学位;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以及两年学制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必须取得硕士学位后方可报考。

5、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大学规定的体检标准;

6、年龄不超过45周岁,定向(委托)培养生年龄可适当放宽;

7、由两名与报考学科领域内的正教授(或正研级专业职称的专家)的书面推荐意见;

8、报定向(委托)培养的在职人员须经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同意。

9、现役军人报考,按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的规定办理。

三、报名时间:

以中国科学院大学admission.ucas.ac.cn公布的秋季入学博士网报时间为准。

四、报名方式及手续

1、符合报考条件的报考考生需按中国科学院大学要求进行网上报名。具体要求请浏览中国科学院大学招生信息网(admission.ucas.ac.cn)选择博士网上报名。

2、为了便于及时与考生联系,请考生在报名时填写个人手机号码。

3、在报名结束时间前提交纸印材料至: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研究生招生办公室(607室),邮政编码100190 。纸印的报考材料报送截至日期为中科院大学网上报名截止时间(以邮局邮戳为准),过期不予受理。

4、提交材料清单(邮寄时请按如下顺序整理):

(1)4张一寸近期免冠照片(要求:与报名表和信息表上所贴照片要是同一底版的、照片背面要写上姓名)

(2)《中国科学院大学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要求:在表格上贴上一村免冠照片、A4纸打印、装订线在左侧钉2个订书钉)

(3)《中国科学院大学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报名信息表》(要求:在表格上贴上一寸近期免冠照片、A4纸打印、装订线在左上脚装订1个订书钉)

(4)硕士期间学位课程的成绩单(要求:加盖有效印章)

(5)《中国科学院大学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专家推荐书》(2份)(要求:两名正研级专家、A4纸打印、装订线在左侧钉2个订书钉)

(6)硕士学历证书、硕士学位证书复印件(要求:应届生必须在入学前补交;应届硕士生在报名时先提交硕士生学生证复印件,同等学力报考者须提供学士学位证书复印件)或证明书

(7)《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考生表现情况表》(要求:A4纸打印)。

(8)身份证复印件

注:以上表格在我中心网站上下载,地址如下:

las.cas.cn“教育培训”栏目下的“研究生教育”中“招生信息”。

五、考试科目及考试方法

1、考试分初试和复试两个阶段。

2、初试科目为:外国语和两门业务课。同等学力考生须加试政治理论课。

3、复试形式:体检和综合面试(包括:英语听说、专业知识综合口试等)。同等学力考生须加试2门本专业硕士学位主干课程(笔试)。

4、参照考试基本要求备考,不提供参考书目和往年试题。

六、考试时间:

2017年3月(具体时间见中国科学院大学网站admission.ucas.ac.cn)。

七、资格审查

考生在报考时应确认自己的报考资格,网上提交的个人信息必须准确、真实。我中心将在初试前对考生提交的报考材料进行资格审查,对合格者发准考证。在复试阶段对考生资格和身份进行复查,资格审查不合格者不得复试。考生应持本人有效证件(身份证、军官证或护照)在考试前两天到我中心研究生招生办公室领取准考证并交报名费200元。

八、违纪处罚

如发现考生申报虚假材料、考试作弊及其它违反考试纪律的行为,将按教育部《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进行严肃处理。

九、录取

根据国家下达的招生计划、考生入学考试的成绩(含初试和复试成绩)、硕士阶段的学习成绩、思想政治表现、业务素质以及身体健康状况择优确定录取名单。报考定向委托培养的考生,在录取前须签订三方委托培养协议,并交纳委托培养费。

十、入学时间:

2017年9月。

十一、学制及学习年限

统招统分博士研究生学制3年,定向(委托)培养博士研究生学制4年,学习年限最长一般不超过6年。通过直接攻博方式招收的博士生,基本学制一般为5年,最长修读年限(含休学)不得超过8年。通过硕博连读方式招收的博士生,包括硕士阶段在内修读年限一般为5年,最长修读年限(含休学)不得超过8年;统招统分生户籍由中国科学院大学负责管理,档案由文献情报中心招生办管理。

十二、收费及待遇

按照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研究生规定,对新入学的所有博士研究生全面收取学费,同时将完善研究生奖助政策体系,提高优秀在学研究生的奖助力度。

国家计划内全日制学术型博士研究生的学费标准为10000元/年•生,非全日制学术型博士研究生的学费标准为12000元/年•生,按学年收取。硕博连读转博考生经考核录取为博士入学时,按博士身份缴纳学费。

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博士研究生的收费标准同上。

十三、就业

非定向博士生毕业后在国家的就业政策指导下“双向选择”就业;定向培养的博士生毕业时按定向协议到定向单位就业。

十四、其他

1.考生因报考研究生与原所在单位或委培、定向及服务合同单位产生的纠纷由考生自行处理。若因上述问题使招生单位无法调取考生档案,造成考生不能复试或无法被录取的后果,招生单位不承担责任。

2.本简章如有与国家新出台的招生政策不符的,以新政策为准。

十五、考试地点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联系部门: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联系 人:张老师

图书情报硕士论文篇10

1引言

档案学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档案专业人才的重要责任,同时,档案学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也是衡量一国档案事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笔者选取了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档案与政务信息学系和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图书、档案与情报研究学院,作为中加档案学高等教育的两个典型机构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中加在档案学高等教育方面的异同与优劣,使我国档案高校明确自身优缺点,进行调整完善,以更好地适应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

武汉大学档案学专业前身可追溯到1934年湖北私立武昌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设立的档案管理特种教席,为我国档案学教育之滥觞。目前,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档案与政务信息学系在教学水平、科研实力、教育层次等方面,均走在全国档案学教育的前列,是中国档案学高等教育的极佳典型。1961年,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创办了图书馆学院;1981年,图书馆学院与历史学院合作开始招收档案专业硕士研究生,开了整个北美地区档案专业硕士教育的先河。1984年,图书馆学院正式更名为“图书、档案与情报研究学院”。目前,哥伦比亚大学设置了种类丰富的档案学研究生培养项目,包括档案学硕士、档案学硕士(原住民研究方向)、档案与图书馆学双硕士、哲学博士(档案学方向)等,且为档案工作人员提供进修教育,成为北美地区档案学高等教育的典范。此外,2009年,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成为iSchools联盟第31位成员,这是唯一一家来自发展中国家的成员机构,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也是该联盟的成员之一。因此,二者在档案专业成立的背景、现实科研水平等方面都具可比性。

2中加档案学高等教育现状比较

2.1培养层次。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档案学专业,培养层次分为博士、硕士、本科教育三个层次。2003年,经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批准,武汉大学建立了“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博士后流动站,招收档案学博士后高级研究人员,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档案人才教育培养体系。完整的教育体系有利于学生形成扎实的专业功底,同时,也可能由于教学内容较为集中,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范围相对狭窄。

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图书、档案与情报研究学院的档案学人才培养层次起点较高,从培养硕士研究生开始,向上延伸至博士层次。学院招收所有正规大学任意学科背景的本科毕业生进入档案专业学习,但学生成绩在本科期间至少在“B+”以上,同时,还招收外籍学生,为国外培养档案人才。

通过比较,我们可发现,两个学院在培养层次上存在较大差异。我国三个层次的培养模式,其中,以培养本科学生为主体,主要原因是我国各级档案机构数量众多,且社会整体档案意识不断增强,人才需求量大。而加拿大的档案学高等教育起点高,且可为国外培养专业人才,与加拿大总体教育水平高密不可分。

2.2培养目标。

武汉大学档案学专业在不同培养层次其培养目标亦不相同:在本科阶段的教育中,要求学生“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各种信息机构从事档案管理、信息管理和信息服务”,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技能”:在研究生阶段,则要求学生“具有独立从事研究、敦学或担任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注重学生“教学”与“科研”能力的培养。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在硕士阶段,则主要培养学生“能够高效地计划、实施和提升档案馆保存、组织和有效利用社会记录信息的能力”,注重对档案从业人员工作技能的培训;在博士培养阶段,主要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目标,“能够从理论和方法论角度丰富档案专业核心知识,通过研究创新贡献于信息学领域及其学科的发展”,意在提升档案学教育的发展水平。

通过培养目标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两国虽然都认为档案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加拿大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因而,直到博士层次才主要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而我国则始终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而,设置了不同的培养层次来贯彻这一专业教育理念。

2.3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反映档案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指标。为了便于比较,本文选取了两个学院档案学硕士课程进行分析,课程设置详情见下表。

武汉大学根据时展的要求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例如,设置了《电子政务原理与应用》、《数字档案馆原理与技术》等课程。学院设置了4个研究方向,包括:档案学理论与应用;电子文件管理;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档案管理现代化。研究生课程的设置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补修课三类,应修学分不少于28学分,学科通开课不少于8—10学分,研究方向必修课不少于4学分(至少2门),其余为选修学分。

自1981年设置档案学课程以来,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紧密结合本国档案工作发展的现状,不断调整课程的设置。学院要求学生应完成48学分的课程,其中,24分为核心课程,24分为选修课程,以及一些0学分的课程和实践活动(例如参观)等,有研究兴趣的学生可以选择写毕业论文。在毕业论文的要求上,中加两国存在较大差异,在我国,完成硕士毕业论文并通过答辩,是获得硕士学位的必要条件,而加拿大则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来进行选择是否写毕业论文。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图书、档案与情报研究学院档案学硕士课程设置

通过两个学院硕士课程的比较,我们还可以发现,两个学院课程设置,均具有浓厚的院系背景色彩,武汉大学设置了许多与政务信息相关的课程,而哥伦比亚大学则设置了图书馆学相关课程。

2.4师资队伍。

根据相关统计结果,近年来,我国档案学专业教师在数量与质量上都有了较大改善:从职称结构上来看,2000年至2008年,全国具有“正高级”职称的档案学专业教师数量逐年增加,由52人增至84人,增长约61.5%;从学历结构上看,2000年至2008年,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档案学教师数量大幅增加,由2000年的26人增至2008年的129人,增长近4倍。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拥有较强的师资队伍,经调研,目前,档案系共有教师10名,拥有“正高”、“副高”职称的教师占整个师资队伍的80%,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60%。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除了拥有12名档案专职教师外,还拥有26位兼职教师,共29人拥有蹲士学位,占师资队伍的76%以上。兼职教师来自当地一些信息机构或大学图书馆、城市档案馆,拥有非常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通过调查,笔者发现,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师资队伍中一个非常突出的特 色——教师的国籍构成多样化,分别来自加拿大、美国、英国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多国文化与档案信息资源的沟通与交流。

3启示

我国档案学教育具有多层次的培养模式,有利于系统地培养档案人才,这是我国的优势。同时,也存在问题与不足,应进行一定的改革。

3.1在培养目标定位准确化的前提下,分类型培养档案专业人才。美国档案工作者协会(“SAA”)在1982年和2004年,分别开展了对档案工作者职业发展状况的调查,并根据得出的结果指导档案研究生教育和档案就业工作的开展,使美国的档案学高等教育取得r良好的教育效果,成为世界范围内档案学教育的典范。而我国与加拿大都没有档案工作机构为高校档案学教育进行类似的实际调研,并指导其制定培养目标,这是两国档案学教育的共同缺陷。

我国档案学高等教育分为本、硕、博三个层次,其中,本科教育是整个培养体系的基础,硕士、博士阶段均以培养学生科研能力为主。在本科教育阶段,教师就应指导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对本科毕业后希望直接从事档案工作的学生,增加其专业技能性课程的比重,并为学生积极提供实习机会;而对有研究兴趣的学生,在本科教育的后期,就要注重他们研究能力的培养,为他们开设基础研究理论与方法的课程。不可否认,当前,我国档案学研究生大都处于导师助手的位置,在导师确定的研究课题下,负责基础性的研究工作,不具备“独立从事研究工作的能力”,显然,不符合硕士、博士阶段的培养目标,这也是制约档案学基础理论发展的瓶颈。

3.2课程设置在坚持特色化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相关学科的内容。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档案学课程体系中,特别是专业核心课程,体现了浓厚的“档案”特色,如,设置了《档案古文书学》、《档案文献管理与著录》等课程。由于其档案学专业是由图书馆学院与历史学院合作建立而成,因此,课程和培养项目的设置还体现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该校档案与图书馆学双硕士项目中,要求学生完成档案、图书馆学两个学科的基础课程,培养学生适应文档一体化、图书与档案管理一体化工作需要的能力,使之成为“复合型”人才。

图书情报硕士论文篇11

2、远程教育,这类教育大多基于因特网施行继续教育,贯彻教学内容。有许多学校以继续教育这一名称作为一级类目列在学校的主页上,而在其表达具体内容的下位网页上则又选用远程教育的名称。

3、扩展校园教育,有些学校如密执安大学、华盛顿大学用这种名称来表示他们继续教育在校园外的职能。

二、继续教育的形式

1、硕士学位教育,大多数学校都提供这种教育,目的是让人们在工作的同时、或家里亦能进行图书情报专业的学习,并获得硕土学位,德莱克塞尔大学对其因特网硕士学位教育的宣传中说,这是为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要获取德莱克塞尔大学硕士学位的学生提供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有效的方法。也有非注册学生硕士学位课程教育,如华盛顿大学就安排有对未被正式录取但希望取得研究生课程学分的教学对象的继续教育。

2、专业证书教育,很多学校从事这类教育,如新泽西州立大学青少年文学与技术专业证书教育,通过因特网、电子邮件与其他电子通讯技术为图书馆员、中小学教师和其他有关人员开办;印第安那大学的公共图书馆五级、四级专业证书教育、中小学媒体专家专业证书教育等;德莱克塞尔大学承担竞争情报专业证书教育,是一种全部在线、不授学位的教育,也有些学校既有学位教育又有专业证书教育。许多专业证书教育均与硕士学位教育接轨,即在专业证书的基础上继续选学一定学分的课程,可取得学位。

3、每月专题讨论会,南卡罗来纳大学以这一形式开展他们的继续教育。

4、周末专题讲座,如密执安大学的扩展校园教育即为这种形式。

5、周五讲坛,北卡罗来纳大学与力叫,J洛杉机大学均有这种教学形式,伊利洛大学除硕士学位教育外,另有周五学习班。

6、合作学位教育,如得克萨斯女子大学就与得克萨斯大学、英国的爱丁堡大学等单位合作进行授予学位的继续教育。

三、继续教育的对象

美国图书情报学院继续教育受教育对象非常广泛,一般来说,有校友、图书情报工作者、本校在校生和任何有情报需求的公众。对于招生对象的条件,一般来说,专题讲座、讨论会等没有提出特定的要求,但对于学位、学分教育和专业证书教育,许多学校就有明确规定了。如伊利洛LEEP3教育,其招生标准与正常学生几乎相同。在申请时除递交成绩单外,还需递交两篇论文,供考核申请者的研究水平与写作能力,国外学生要求有GRE成绩、 TOEFL成绩等。印第安那大学对公共图书馆专业证书教育申请者不仅要求学士学位,而且还要有对市场情报利用策略的理解,有在商务决策中利用情报的经验,还要有应用因特网的能力,具有使用一些办公软件,以及使用个人计算机与因特网的条件等。

四、继续教育的学费

美国是高等教育高收费的国家,在学位课程教育中,不少学校都在其网页上公布,远程教育或继续教育的收费与在校生相同。各类讲座的价格也不低。一方面是高学费,但另一方面又有各种助学费用,继续教育的学生可以与在校生有同样的机会获得各类学费资助。以锡拉

克兹大学为例,该校网页上就有同样为继续教育学生提供的各类助学金和奖学金名称与申请条件。又如德莱克塞尔大学则在网页上公布,凡该大学所在地的宾西法尼亚州公共图书馆和学院、研究机构的图书馆员们参力口继续教育讲座或其他培训的,只要所学课程与其当前工作有关,可申请600美元以内的资助。

图书情报硕士论文篇12

南昌大学医学院(原江西医学院),是我国建立较早的几所西医院校之一,创建于1921年3月,经过80多年的不断发展,现已成为江西省医药卫生领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医疗保健和情报信息的中心,是一所具备大学本专科,硕士,博士完整医学教育体系,多专业,多层次,规模大,实力强的医学高校。医学院图书馆自建校伊始设立,迄今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至2009年3月,图书馆有正式工作人员34人,在读者服务部,信息服务部,文检教研室,办公室等部门,从事外借,阅览,期刊,电子阅览,情报,科技查新,文检教学及图书馆管理等多项工作。结合我馆实际,深入调查研究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组成结构状况,分析现有人力资源其优势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应采取的有效措施和方法,确保图书馆工作的开展,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都是十分有益的。

一、工作人员年龄结构调查分析

表一

年龄 人数 所占比例 20岁-30岁 2人 6% 31岁-49岁 25人 74% 50岁-60岁 7人 20% 此表反映出图书馆工作人员明显的以中青年为主体。31岁以上人员占总数的94%,这种年龄结构其优势在于:绝大多数工作人员已经具备多年的实践工作经验,业已完成了从书本理论知识向实际工作运用的转化,已经掌握了所从事工作的一般规律和特点,熟悉了业务流程和技能操作,对所从事的工作得心应手,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工作能力强,加之年富力强,正是干事业的黄金时间。这一点非常有利于图书馆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各项业务提高水平,为事业的发展和开拓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从表1还可以显示出,图书馆年轻力量的薄弱,有待于输入新鲜血液,补充新生力量。从图书馆的发展趋势来看,积极引进新人,着重吸收大学生,硕士,博士等高学历,高层次的年轻人来图书馆工作,增强图书馆的活力,培养和造就接班人,这也是图书馆发展与进步的必然要求和必备条件。

二、工作人员学历状况统计分析

表二

学历层次 人数 所占比例 本科 26人 76% 专科 5人 15% 其他 3人 9% 从表2反映出图书馆工作人员学历水平是较高的,大学本专科以上学历者已经占人员总数的91%,这一优势说明图书馆是非常注重人才队伍建设的,这也是和学校,图书馆重视工作人员的基本素质和条件是分不开的。目前,图书馆还有多人正在接受硕士,博士阶段的学历教育。而且本专科学历者在各个工作部门分布均衡合理,这有益于图书馆各部门工作都能得到较好的开展,有利于图书馆整体水平的发挥。

目前,还没有硕士,博士毕业直接来图书馆工作,对于高学历,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引进,虽经多年的努力,而未能实现,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解决这个问题,一要増强宣传力度,配合相关的政策和条件,实施有力措施,积极招贤纳士。二要加强现有人员的教育与培养,积极鼓励年轻人继续深造,尽可能的提供机会和创造条件,重点培养。如脱产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在职学习研究生课程等。通过学历教育,提高学历层次,激励年轻人勇挑重担,倡导岗位成材,促使他们尽快成长起来,为图书馆事业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三、工作人员所学专业结构调查分析

表三

所学专业 人数 所占比例 医学 10人 32% 图书情报 12人 39% 其他 9人 29% 我馆同时又是“江西省医学科技情报中心”,其工作包括:广泛收集,整理和报道国内外医药卫生科技文献资料,科学技术成果和科技发展动态;根据我省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的需要提供名种情报服务,包括课题检索,成果查新,专题研究咨询和其它情报服务工作:开展全省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的情报分析研究,为医药费卫生科技管理提供决定依据,组织全省医学科技技情报交流、人员培训和技术指导,承担全省医学科技情报网络、管理工作。因此,我馆工作人员医学专业和图书情报专业二者的比例占人员总数的71%,这样的知识结构也是为了适合图书馆医学专业性质和特色的需要。医学专业和图书情报专业知识的相互配合与运用,有利于图书馆医学重点馆藏资源的收藏,管理,提供,服务。有利于图书馆医学特色馆藏,医学重点馆藏的开发与利用。免费论文参考网。

而计算机专业和外语专业人员的缺乏,是图书馆的当务之急。1998年10月我馆计算机自动化集成系统建成开通使用,2002年11月电子阅览室建成开通使用,实际运行效果十分显著。由于现有的工作人员中还没有学计算机专业和外语专业的,这一点严重影响到图书馆自动化建设和生物医学外文数据库的检索与利用,应尽快重点引进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和外语专门人才,以解急需。

四、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状况统计分析

表四

职称情况 人数 所占比例 高级 15人 44% 中级 13人 38% 初级 3人 9% 其他 3人 9% 从上表可以看出,我馆专业技术人员的较高层次,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者比例占人员总数的82%,这一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图书馆现有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技能水平和学术研究能力。也体现了学校,图书馆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素质与技能高标准,严要求的结果。免费论文参考网。高层次,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员的优势,既能有效地保证图书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也为图书馆工作的发展和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上表也可以看出,图书馆初级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上的严重缺乏。这一问题必将严重影响今后图书馆工作发展和事业开拓,年轻人是图书馆的未来和希望,应积极补充专业技术人员,大力引进专门人才,特别是吸收引进高素质,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以利于图书馆事业的继续和发展,为图书馆的明天提供必需的人才资源保障。

五、图书馆人力资源结构状况调查之思考

5.1 加强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教育和培养

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同样对图书馆产生巨大的影响和作用。免费论文参考网。知识老化,技术滞后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特别是现代化管理方式和现代化服务技术,迫切需要图书馆工作人员迅速掌握和运用于工作,以适应社会,学校,读者对图书馆的更高更新要求。只有建设好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图书馆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才能适应图书馆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因此,加强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教育和培养,积极采取和利用多种形式,多样层次切实可行的措施和投资省,收获大,见效快的有效方法,使工作人员学到新知识,掌握新技能,运用新技术,服务新领域。如脱产学习,岗位培养,技能培训,参观考察,交流活动,攻读硕士博士,在职研究生等等。已往的实践经验也证明,在职学习岗位培训是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素质和技能行之有效和切合实际的人才培养方式。通过教育和培养,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技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学校服务,为读者服务。

5.2 大力引进补充图书馆新生力量

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已经学习了比较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先进技术基础,计算机知识和外语知识都达到了相当的水平,积极引进补充他们来图书馆工作,重点招收计算机专业,外语专业,信息专业,管理专业等专业技术人员,全面更新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迅速提升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为图书馆工作的发展和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讲,新一代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成长成才,意味着图书馆的未来和希望。因此,大力引进补充图书馆新生力量,为他们提供适宜的环境和施展才华的机会,并在思想上,行动上,业务上,学术上对他们高标准,严要求,在实际工作中不断锤炼和积极培养,激励他们尽快尽好的成长起来,更好地在图书馆工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馆员,馆藏,设备作为高等学校图书馆的三大要素,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图书馆工作人员。立足现实,放眼未来,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图书馆专业技术人才,促进图书馆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刘宣春, 湖南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调查与分析, 高校图书馆工作,2008/06

2 李亚梅,河南省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开发调研探析,河南图书馆学刊, 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