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管理合集12篇

时间:2023-01-10 10:42:53

图书馆管理

图书馆管理篇1

(2)高校图书馆与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关系分析

建设美好社会,实现社会和谐,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境。建设和谐图书馆既是建设和谐高校的需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因此,应从战略高度认识其中的重要性,并采取有效措施,着力建设和谐高校图书馆,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2、高校图书馆的不和谐因素分析

高校图书馆的发展与学校经费投入有着直接的联系,前些年国家建设重点是发展经济,教育投资与教育发展步伐比较缓慢。大多数高校图书馆也只是维持现状。没有太大的改观。随着国家重视全民文化素质的提高,许多高校加快扩大规模的步伐,学校学生人数快速增加。而这些学校图书馆的建设却没有同步发展,经费缺乏、人员不足、资料陈旧,图书的人均数量不达标。从各个方面都表现出不和谐。如图书馆资源的数量与学校师生人数的增加不和谐,图书品种和质量与学校的专业更新及课程设置不和谐。现在国家提倡素质教育,博览群书,广开思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要求显得有一定的距离。图书馆建筑面积、场所设施和一些功能设施与扩大招生后的师生们的实际要求不和谐。由于整体面积狭小,造成书库、阅览室、自习室等服务场所受限制,不能达到一个舒适的阅览空间。图书馆管理人员素质与学校发展要求不和谐。当前是知识信息时代,图书馆不能只满足借还图书,应更新观念,开展创新服务意识,利用网络传递信息,为读者营造家园式的。地球村。,随心所欲获取信息。从传统服务向时效服务转变。这就给图书馆管理人提出新的挑战。要求馆员知识更新,服务更新,精神面貌更新。只有这样才能胜任新时、新任务。

图书馆内部管理一般采取层级型管理。各阶层所持价值观及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容易产生偏差导致沟通障碍。一般纵向的不和谐表现在领导层与管理层不和谐、管理层与操作层不和谐两个方面。如上级部门,在管理方面缺乏人性化,缺乏交流,或掌握信息、本人及自身素质等原因不同,导致认识不统一,造成冲突。或者个性独断的个别领导在当今群众中讲究平等参与的和谐社会中也常常会与馆员发生冲突。例如,许多院校用不懂图书馆管理的人来做图书馆领导,有的甚至没有政绩或所谓。烫手山芋。式干部安排在图书馆。这样的人当然被专业的管理人员瞧不起。缺乏权威性的领导与管理层之间必然产生矛盾,外行式领导造成图书馆内部基础管理上下之间观念不一致,导致不和谐。而管理层与操作层的不和谐大体亦如此,一方面操作层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有些馆员素质差,管理层若有私心,就会唯恐避之而不及,哪敢真正去管他们?另一方面,有些管理层领导过于迷信本本,机械管理,不注意方式方法,不注意沟通,加上一些制度因人而定,存在易变性和矛盾性,容易产生馆员对领导不满。

3、建立高校和谐图书馆的对策分析

3.1协调图书馆各个工作环节

从图书采购、加工编目、图书上架,到图书借还、信息开发、课题服务、学科导航,每个环节都要合理安排,环环紧扣,就像生产流水线一样。同时,还应当创新用人机制、人才激励机制,提升工作热情,调动积极性,建立优秀读者评价体系,倡导读书风气,浓厚学习空气。这样才能保证工作效率、学习效率,做到工作和谐、馆员间和谐以及馆员与读者间的和谐。

3.2完善图书馆管理制度。

完善管理制度是建设和谐图书馆必不可少的环节。图书馆管理制度是图书馆工作人员读者都必须共同遵守的工作规则,是图书馆实行科学管理的依据和准则,是工作正常有序的保证。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化、自动化不断推进,图书馆在结构、功能、服务方式、工作内容及方法等方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开放式、多媒体、多功能、主动服务等成为现代图书馆的特征,工作流程更加科学化、规范化。与此相适应,高校图书馆应及时修订和制定新的管理制度,以充分发挥制度的督导功能。

3.3倡导平等友爱,讲求诚实守信,倾心构建和谐互助人际关系和谐是一种关系的融洽。

人际关系的融洽关键在于平等友爱,诚实守信,互相帮助。高校图书馆女同志多,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相对于男同志来说,没有那么豁达,相互间产生的小摩擦,日积月累,就会影响到工作。高校图书馆接触的读者,大都是年轻的大学生,他们血气方刚,性格千差万别,如果动辄以管理者待之,也必然产生矛盾。这些不是和谐图书馆的景象。避免和及时化解矛盾,是构建和谐图书馆的当然要求。图书馆工作人员应当以平等友爱之心,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换位思考,诚以待人,善以待人,诚实守信,和睦相处。

3.4树立良好的而又和谐的服务理念

图书馆的工作就是服务,图书馆工作的最高目标就是让读者满意,图书馆业务的根本也是围绕读者的需求和满意进行的文化活动,这些就是我们要树立的以人为中心,服务读者的理念定位。图书馆的服务工作都要以方便读者为出发点,应以千方百计地满足读者需求为己任,

以读者能最大限度利用图书馆文献资源为快乐,把以人为本、读者至上、服务第一、变藏书为用书作为一种准则,自觉为读者服务。如果没有读者是上帝、为读者服务是天职的观念,就容易产生厌烦的情绪,工作就不会有热情,态度当然也不会好,对人对事都会产生冷眼脸相待,如此服务必然导致读者反感、不满,甚至发生矛盾和冲突。只有高水平、高效率、充满热情地为读者服务,才能实现图书馆的管理全面和谐。和谐图书馆的建设具体体现有以下几方面:

(1)馆员应主动地深入调查研究,包括读者的阅读动机、阅读习惯、常用图书类别等,找出读者的普遍性和倾向性,调整服务方式和内容。

(2)对有特殊需求的读者,可提供特色服务、专题服务,或是变一次为跟踪动态服务等。

图书馆管理篇2

随着知识管理概念的提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出现了新的管理模式与理念,在图书馆管理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图书馆管理的创新,实现了信息与信息、信息与活动、信息与人类之间的高效结合,在最大限度上实现了知识共享。图书馆是人类传递知识的主要载体之一,在图书管理管理当中融入一些知识管理理念,可以有效提高图书馆管理的效率,促进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一、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概念

知识管理的概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狭义方面,知识管理主要就是对知识本身的一个管理,比如,对知识获取、知识创造、知识加工、知识运用、知识传播等方面的管理;广义方面,知识管理不仅是指对知识本身的一个管理,还有对和知识有关的资源以及无形资产的管理,主要涉及的内容包括知识组织、知识设施、知识资产、有关知识人员等方面的全程化、全面性管理。在图书馆中进行知识管理的时候,主要是从广义方面进行管理的。通过知识管理的应用,提高图书馆管理水平与服务效益,增强了资源信息的利用与共享,同时也为创建良好的工作环境提供了可靠的基础,并且在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团队组织、服务工作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的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图书馆的现代化管理,促进了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二、管理理念创新

在图书馆中应用知识管理,对管理理念进行了一定的发展与创新,主要就是在图书馆实际工作中结合了知识管理理念,优化了图书馆资源的配置,满足了不同读者的实际需求,逐渐提高了图书馆的管理效率,充分发挥了图书馆的管理职能。其管理理念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一是,理论基础创新。在传统图书馆发展过程中,主要是以管理学理论为基础,随着知识管理的应用,逐渐将知识管理理论当成是理论基础,并且结合了管理学理论、社会科学理论、信息技术理论等多项理论,适应了时代的发展步伐,满足了现代社会对图书馆管理的要求。二是,管理对象创新。在传统图书馆中,管理对象就是图书馆系统,主要包括建筑、文献、人员、设备、经费等内容。在运用知识管理的图书馆中,图书馆系统已经达到了信息化,同时加入了一些人力资源、物资资源、文化资源等方面的因素,实现了综合管理,提高图书馆的内在价值。三是,服务理念创新。在传统图书馆中,尽管也是坚持“以人为本、读者至上”的服务理念,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工作人员一般都将注意力集中在了一些琐事上,导致其无法全面落实相应的服务理念。在运用知识管理之后,把人力资本管理当成了工作的核心,将知识创新和知识服务当成是图书馆管理的目标,这样才可以有效落实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促进图书馆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管理模式创新

图书馆管理模式的演变过程见表1所示。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不断发展,知识管理在图书馆管理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进行了相应的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管理模式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一是,事物管理模式创新。在图书馆中运用知识管理理论的时候,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实现知识的规范化,要求管理人员一定要符合相应的规范标准,进而实现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二是,集成管理模式创新。在知识管理中,最为重视整体优势的体现,通过部门之间的有效协调,实现相关业务的高效开展。三是,专家管理模式创新。在图书馆中进行知识管理的时候,其专家模式的工作内容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图书馆核心业务的发展,倡导采取一些激励手段吸引人才,鼓励相关人员开展相关工作,促进图书馆价值的体现,同时培养一些管理人员与业务骨干。四是,协作管理模式创新。在进行图书馆管理工作的时候,一定要从全局角度考虑,衡量知识领域的范围,充分调动各种储备知识,解决图书馆管理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加强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培养人员的超越理念,重视集体的创新,促进管理工作的全面展开。

四、团队组织创新

在图书馆中运用知识管理的时候,打破了传统图书馆的管理组织结构,建立了一个更加灵活,更具有凝聚力的知识型结构的组织。在此组织中主要是由多个互相协作的个体构成,并且通过知识积累、传递、应用的方式,展开活动。这个知识型团队组织主要包括四个部分,如图1所示。一是,高层管理团队。此团队的主要工作就是,在宏观上进行相应的规划与组织,同时控制图书馆的发展方向与进度,构建知识管理的平台,加强工作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学习,促进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完善人事管理与财务管理工作,促进图书馆的健康发展。二是,技术支持与开发团队。此团队的主要工作就是研发一些图书馆新技术、新标准与新工具,强化系统与设备的维护与更新,升级相应的数据,并且对相关数据进行保存和保护,完善相关资料。三是,资源建设团队。此团队的主要工作就是对各类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归纳,并且对其进行数字化的转化与管理,进一步进行加工。四是,信息服务团队。此团队的主要工作就是对图书馆的服务项目进行设计和创新,为用户提供相关的信息服务和知识服务,比如,参考咨询、用户培训、外借阅览、网络导航等。参考咨询服务在一些图书馆中已经落实,如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在此图书馆中,建立了虚拟的“学习中心”,采取网络课堂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让读者随意浏览一些数据库指南,还可以用门户的形式对读者开放,让读者在进行注册之后就可以展开相应的学习,并且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自己需要的内容,通过此平台进行提问、自学,一直到熟练使用相关数据库为止。

五、服务工作创新

在服务工作创新方面,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坚持“读者至上”的服务理念。在传统图书馆管理中,更加重视的是馆藏与日常事务,致使在图书馆中出现了很多的不足,如,服务范围小、馆藏结构单一、利用效率不高等,对图书馆建设与经济效益的取得有着直接的影响,阻碍了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在图书馆知识管理中,一定要全面贯彻“读者至上”的服务理念,建立相应的信息反馈途径,紧密结合读者需求和信息资源,根据读者的阅读倾向、知识结构进行相关信息的收集,满足不同读者的实际需求,增加图书馆的服务项目与服务信息,提高服务质量,促进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加强知识服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图书馆知识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知识服务的范围不再只是文献的收集、整理、应用、推广,增加了对现代知识的开发与创新,并且在实际工作中得以运用。在图书馆的日常管理工作中,一定要加强对知识内涵的扩展与补充,不断挖掘新知识,使原来的信息资源与知识资源变得更加系统化、综合化,之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应用,达到知识资本的整合、更新与增值。除此之外,一定要加强对网络资源的利用,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对图书馆知识服务与信息服务进行扩展,增加其广度与宽度。在图书馆知识管理中,一定要加强知识管理理论和实践工作的结合,采取一种全新的管理方法与思想,促进管理工作的全面展开。

六、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图书馆管理工作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一定要加强对成功管理经验的借鉴,制定一些应变措施,在图书馆管理过程中,适当的融入一些知识管理理念,有效促进管理工作的全面展开,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图书馆的信息价值与知识价值,实现图书馆管理的最终目标与真正价值,促进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薛亚林.知识管理与高校图书馆知识创新服务研究[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1).

[2]钟奕雅.浅谈图书馆知识管理对图书馆管理的创新[J].工会博览·理论研究,2011(05).

图书馆管理篇3

在社会实践中人们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需要结成一定的组织!也需要一种行为去协调和控制组织内人与人、人与物以及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管理、管理的精髓是沟通信息,处理人际关系,调动人的积极性。而伦理道德是规范人的行为,协调人际关系,为了更好地发挥组织中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挖掘其潜在能力,我们必须研究在管理过程中与管理有关的人际关系、人的心理活动,人的行为模式等,这就是所谓的管理道德。因此,研究图书馆的管理道德!是图书馆管理的内在要求。它可以促使我们更好地指导图书馆的管理实践。

1.什么是图书馆的管理道德

图书馆的管理道德是伦理道德在图书馆管理中的特定表现,是图书馆在处理馆员之间,馆员与读者之间以及图书馆与外部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它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这种行为规范是通过社会舆论、信念和传统习惯等非强制性的手段发生作用的。

我们认为,图书馆的管理道德有两层含义,一是图书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道德,即馆长、馆员和读者的管理道德。二是图书馆作为一个单位或组织的整体管理道德&这二者既有区别。也有联系,馆长、馆员和读者的管理道德是图书馆管理道德的基础!前者对后者起着决定性的主导作用。因为作为管理者的馆长的道德行为的选择,以及决策中的道德取向必然会决定和影响图书馆的道德规范!影响着作为被管理者,馆员及读者#的道德行为,在图书馆管理实践中,馆长、馆员和读者的道德具体化为图书馆的管理道德。反过来说,图书馆的管理道德是馆长、馆员和读者管理道德的具体体现。

图书馆馆长、馆员和读者的道德素质决定着图书馆管理道德的环境,图书馆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对人的管理!也就是说对读者和馆员的管理,对人的管理决不是简单地用各种规章制度、行政条例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还需要为被管理者营造有利于学习和工作的良好环境!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地发挥,这种安适的环境不仅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还包括良好的道德环境。

作为管理主体的馆长、馆员,其本身的道德素质对作为被管理者的读者有着重要影响,特别是大专院校的图书馆、馆员的道德素质对大学生读者来说,影响更重大、馆长、馆员的道德信条、道德风范、道德实践对学生读者来说,会产生导向作用、同化作用及潜移默化的作用,馆长、馆员以良好的道德风貌以身作则!对学生读者进行言传身教的教育!可以促进图书馆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和发展。

现代化的管理中,图书馆的管理水平与伦理责任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一个单位或组织的伦理道德不仅会自然地融入其管理体系之中!而且合乎伦理的管理行为也是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基础、图书馆作为兼具学术性和服务性的事业单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社会组织的分工来看,它不是一个以赢利为目的的社会组织!它不追求利润,但它具有重要的社会责任,它必须处理好图书馆内部馆长、馆员、读者三者之间关系,必须处理好与其他社会组织的外部关系。以此来获得必要的资金资源和外部环境,就社会责任而言!图书馆的管理道德、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对社会的文明和文化建设具有促进作用。图书馆在协调相应的社会关系时,既要依靠强制的社会力量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使自己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前提下去追求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还要依靠管理伦理道德这种自觉的社会良知来支配自己的行为,使图书馆把自己的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而大大地提高馆员伦理道德素质。

伦理道德与管理并不是相互矛盾#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包容的,管理以一定的道德作为基础,道德推动管理水平的提高。在管理中蕴含着的道德意识。行为规范是图书馆健康发展的推动力,图书馆的管理必须合乎伦理道德的准则"如果把图书馆的管理比作一台机器。那么,管理道德就是使机器运行的油"我们知道!管理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它能否发挥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的道德觉悟,管理主要是对人的管理,对人的管理只要被管理者乐于接受!管理才能行之有效。这就说明管理要以一定的道德作为基础。因此,把伦理道德和现代管理很好结合起来,才能凝聚馆员的向心力,激励馆员的工作热情。才能协调好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营造有利于图书馆存在和发展的社会环境,才能真正实现读者第一,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文献信息需求。

2.如何提高图书馆的管理道德

为了提高图书馆的管理水平,更好地为读者服务,就必须加强图书馆的管理道德建设,提高图书馆的管理道德水平。那么,如何提高图书馆的管理道德呢,我们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2.1提高馆长、馆员的道德素质

作为管理者的馆长、馆员,在道德品质以及自信心,自控能力等方面的因素都对管理道德有着重要影响。反过来说!这些因素也是馆长、馆员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体现。要改善#提高图书馆的管理道德,就必须提高馆长、馆员的自身素质,一方面!在管理岗位上的馆长、馆员有一定的职权!特别是馆长,而馆里对其职权的运用很难进行严密#有效地监督、控制。所以权力能否正确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馆长、馆员的良心、良知。另一方面,!图书馆管理道德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馆长、馆员个人道德修养。如果馆长的素质低下!很可能造成决策失误,或者转向腐败。为了避免职权滥用,最好的办法是提高馆长、馆员的各种素质,主要是道德方面的素质。同时,要求馆长在管理活动中尊重馆员的价值,适应和满足人性要求,其本质在于激励馆员的积极性,发挥馆员的创造性!引导馆员们去实现预定的目标。因此,我们倡导把民主#理性化思想贯穿于管理全过程,管理面前人人平等,实现以权为中心的管理向以人为中心的管理转变!让馆员们体会到自己既是被管理者,又是管理者!彼此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职务行为关系,每个人都在按规则履行着自己的岗位职责,把自己看成是图书馆的主人,参与图书馆的决策、计划和管理。

2.2馆长、馆员必须以身作则

道德准则要求管理者必须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在图书馆里!馆长#馆员的言行起着建立某种文化基调的作用。这种文化基调同时具有示范和启蒙作用,并常常向广大读者传递和暗示某种信息。例如,馆长如不能任人为贤,而是任人唯亲,把和自己关系好的人进行嘉奖或提拔重用!则就表明拉关系、走后门这种不正之风能畅行无阻#行之有效。于是,关系文化,就可能在馆内盛行!从而使馆员把精力放在搞人际关系上,而不去脚踏实地工作!去创造业绩。如果馆长批评或惩罚不认真工作。只会拍马屁的投机分子,馆员就会明白,投机取巧不可取。还是脚踏实地去工作,去创造业绩。由此可见,馆长管理道德风范对馆内纪律和风气的重要影响。同样!馆员在对读者的管理中也要多从读者角度去思考问题!要以身作则,要求读者做到的,馆员自己必须首先做到。如果馆员在阅览室里大声说话,随意用手机打电话。这样,就会给读者这样一种印象。图书馆并不像想象的那样神秘,与其他公共场所一样,随便唠嗑打电话。如果是这样,图书馆岂不是变成了茶馆。所以,馆长、馆员作为管理者,必须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只有这样,才能严肃纲纪、管理有方,反之,就会风气不正,制度形同虚设,管理混乱。

2.3增强馆长、馆员的职业道德修养

我们知道,各行各业不仅有自己专门的业务要求,而且也有与其职业相对应的道德规范和准则,这就是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个人道德行为最常见,最重要。最具体的表现形式,所以,要提高馆长,馆员的道德修养,就必须加强对他们职业道德的教育和训练,只有进行经常性地教育和训练,才能使职业道德的规范,准则转化为馆长。馆员的内在品质和行为习惯,职业道德的教育和训练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不论是馆长还是馆员,一方面要努力学习!学习好党纪法规,努力改造主观世界,树立起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道德信念与道德良知,同时坚决抵制不良的道德行为,另一方面亦应该结合自己具体的职责。义务#任务和活动方式等,分别进行各种不同层次的人生观#道德信念#道德品质等方面的自我反省和自我批判,彻底改正自身不良的道德行为,按照职业道德的要求,忠于职守!做好本职工作!使自己的职业道德水平不断地提高"只要馆长。馆员的职业道德水平提高了,图书馆的管理道德水平毫无疑问地会同时提高。

加强图书馆的管理道德建设,说到底是图书馆现代化管理的实践需要!管理道德有很强的实践性,一种伦理道德如果失去了它的实践性!也就失去了它的全部精神内涵"图书馆管理道德体系一旦建立起来!将会极好地理顺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将会充分发挥馆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热情#周到地为读者服务,使读者在良好的环境中利用文献,从而较好地达到图书馆的管理目标。

图书馆管理篇4

在社会实践中人们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需要结成一定的组织!也需要一种行为去协调和控制组织内人与人、人与物以及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管理、管理的精髓是沟通信息,处理人际关系,调动人的积极性。而伦理道德是规范人的行为,协调人际关系,为了更好地发挥组织中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挖掘其潜在能力,我们必须研究在管理过程中与管理有关的人际关系、人的心理活动,人的行为模式等,这就是所谓的管理道德。因此,研究图书馆的管理道德!是图书馆管理的内在要求。它可以促使我们更好地指导图书馆的管理实践。

1.什么是图书馆的管理道德

图书馆的管理道德是伦理道德在图书馆管理中的特定表现,是图书馆在处理馆员之间,馆员与读者之间以及图书馆与外部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它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这种行为规范是通过社会舆论、信念和传统习惯等非强制性的手段发生作用的。

我们认为,图书馆的管理道德有两层含义,一是图书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道德,即馆长、馆员和读者的管理道德。二是图书馆作为一个单位或组织的整体管理道德&这二者既有区别。也有联系,馆长、馆员和读者的管理道德是图书馆管理道德的基础!前者对后者起着决定性的主导作用。因为作为管理者的馆长的道德行为的选择,以及决策中的道德取向必然会决定和影响图书馆的道德规范!影响着作为被管理者,馆员及读者#的道德行为,在图书馆管理实践中,馆长、馆员和读者的道德具体化为图书馆的管理道德。反过来说,图书馆的管理道德是馆长、馆员和读者管理道德的具体体现。

图书馆馆长、馆员和读者的道德素质决定着图书馆管理道德的环境,图书馆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对人的管理!也就是说对读者和馆员的管理,对人的管理决不是简单地用各种规章制度、行政条例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还需要为被管理者营造有利于学习和工作的良好环境!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地发挥,这种安适的环境不仅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还包括良好的道德环境。

作为管理主体的馆长、馆员,其本身的道德素质对作为被管理者的读者有着重要影响,特别是大专院校的图书馆、馆员的道德素质对大学生读者来说,影响更重大、馆长、馆员的道德信条、道德风范、道德实践对学生读者来说,会产生导向作用、同化作用及潜移默化的作用,馆长、馆员以良好的道德风貌以身作则!对学生读者进行言传身教的教育!可以促进图书馆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和发展。

现代化的管理中,图书馆的管理水平与伦理责任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一个单位或组织的伦理道德不仅会自然地融入其管理体系之中!而且合乎伦理的管理行为也是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基础、图书馆作为兼具学术性和服务性的事业单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社会组织的分工来看,它不是一个以赢利为目的的社会组织!它不追求利润,但它具有重要的社会责任,它必须处理好图书馆内部馆长、馆员、读者三者之间关系,必须处理好与其他社会组织的外部关系。以此来获得必要的资金资源和外部环境,就社会责任而言!图书馆的管理道德、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对社会的文明和文化建设具有促进作用。图书馆在协调相应的社会关系时,既要依靠强制的社会力量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使自己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前提下去追求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还要依靠管理伦理道德这种自觉的社会良知来支配自己的行为,使图书馆把自己的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而大大地提高馆员伦理道德素质。

伦理道德与管理并不是相互矛盾#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包容的,管理以一定的道德作为基础,道德推动管理水平的提高。在管理中蕴含着的道德意识。行为规范是图书馆健康发展的推动力,图书馆的管理必须合乎伦理道德的准则"如果把图书馆的管理比作一台机器。那么,管理道德就是使机器运行的油"我们知道!管理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它能否发挥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的道德觉悟,管理主要是对人的管理,对人的管理只要被管理者乐于接受!管理才能行之有效。这就说明管理要以一定的道德作为基础。因此,把伦理道德和现代管理很好结合起来,才能凝聚馆员的向心力,激励馆员的工作热情。才能协调好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营造有利于图书馆存在和发展的社会环境,才能真正实现读者第一,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文献信息需求。

2.如何提高图书馆的管理道德

为了提高图书馆的管理水平,更好地为读者服务,就必须加强图书馆的管理道德建设,提高图书馆的管理道德水平。那么,如何提高图书馆的管理道德呢,我们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2.1提高馆长、馆员的道德素质

作为管理者的馆长、馆员,在道德品质以及自信心,自控能力等方面的因素都对管理道德有着重要影响。反过来说!这些因素也是馆长、馆员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体现。要改善#提高图书馆的管理道德,就必须提高馆长、馆员的自身素质,一方面!在管理岗位上的馆长、馆员有一定的职权!特别是馆长,而馆里对其职权的运用很难进行严密#有效地监督、控制。所以权力能否正确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馆长、馆员的良心、良知。另一方面,!图书馆管理道德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馆长、馆员个人道德修养。如果馆长的素质低下!很可能造成决策失误,或者转向腐败。为了避免职权滥用,最好的办法是提高馆长、馆员的各种素质,主要是道德方面的素质。同时,要求馆长在管理活动中尊重馆员的价值,适应和满足人性要求,其本质在于激励馆员的积极性,发挥馆员的创造性!引导馆员们去实现预定的目标。因此,我们倡导把民主#理性化思想贯穿于管理全过程,管理面前人人平等,实现以权为中心的管理向以人为中心的管理转变!让馆员们体会到自己既是被管理者,又是管理者!彼此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职务行为关系,每个人都在按规则履行着自己的岗位职责,把自己看成是图书馆的主人,参与图书馆的决策、计划和管理。

2.2馆长、馆员必须以身作则

道德准则要求管理者必须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在图书馆里!馆长#馆员的言行起着建立某种文化基调的作用。这种文化基调同时具有示范和启蒙作用,并常常向广大读者传递和暗示某种信息。例如,馆长如不能任人为贤,而是任人唯亲,把和自己关系好的人进行嘉奖或提拔重用!则就表明拉关系、走后门这种不正之风能畅行无阻#行之有效。于是,关系文化,就可能在馆内盛行!从而使馆员把精力放在搞人际关系上,而不去脚踏实地工作!去创造业绩。如果馆长批评或惩罚不认真工作。只会拍马屁的投机分子,馆员就会明白,投机取巧不可取。还是脚踏实地去工作,去创造业绩。由此可见,馆长管理道德风范对馆内纪律和风气的重要影响。同样!馆员在对读者的管理中也要多从读者角度去思考问题!要以身作则,要求读者做到的,馆员自己必须首先做到。如果馆员在阅览室里大声说话,随意用手机打电话。这样,就会给读者这样一种印象。图书馆并不像想象的那样神秘,与其他公共场所一样,随便唠嗑打电话。如果是这样,图书馆岂不是变成了茶馆。所以,馆长、馆员作为管理者,必须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只有这样,才能严肃纲纪、管理有方,反之,就会风气不正,制度形同虚设,管理混乱。

2.3增强馆长、馆员的职业道德修养

我们知道,各行各业不仅有自己专门的业务要求,而且也有与其职业相对应的道德规范和准则,这就是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个人道德行为最常见,最重要。最具体的表现形式,所以,要提高馆长,馆员的道德修养,就必须加强对他们职业道德的教育和训练,只有进行经常性地教育和训练,才能使职业道德的规范,准则转化为馆长。馆员的内在品质和行为习惯,职业道德的教育和训练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不论是馆长还是馆员,一方面要努力学习!学习好党纪法规,努力改造主观世界,树立起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道德信念与道德良知,同时坚决抵制不良的道德行为,另一方面亦应该结合自己具体的职责。义务#任务和活动方式等,分别进行各种不同层次的人生观#道德信念#道德品质等方面的自我反省和自我批判,彻底改正自身不良的道德行为,按照职业道德的要求,忠于职守!做好本职工作!使自己的职业道德水平不断地提高"只要馆长。馆员的职业道德水平提高了,图书馆的管理道德水平毫无疑问地会同时提高。

加强图书馆的管理道德建设,说到底是图书馆现代化管理的实践需要!管理道德有很强的实践性,一种伦理道德如果失去了它的实践性!也就失去了它的全部精神内涵"图书馆管理道德体系一旦建立起来!将会极好地理顺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将会充分发挥馆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热情#周到地为读者服务,使读者在良好的环境中利用文献,从而较好地达到图书馆的管理目标。

图书馆管理篇5

关键词:图书馆 信息管理 工具

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信息、知识来源早已多样化和复杂化,各类图书、杂志、期刊等信息形式相继出现,图书馆在此基础上也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对于如此多的信息,图书馆必须有套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才能满足大众的需求。一个优质的图书馆必须具有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繁杂的信息只有通过优化的管理才能最大化的发挥价值。就日前而言,图书馆质量的高低早已不是由图书质量一个因数决定的, 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的优化才是决定图书馆综合实力的关键。信息管理是为解决社会信息现象的复杂多样性和社会信息的无序性与人类需求的特性之间的矛盾而产生的。在信息领域,海量信息非但不能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反而会产生信息干扰,造成信息误导,影响科学研究和生产,甚至是人们的学习和生活。信息泛滥带来的“用不完又不够用”的矛盾现象,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障碍。要解决这种矛盾,使信息成为对社会和经济发展有用的资源,关键就在于对海量信息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

信息管理的概念是20世纪70年代在国外首先提出来的。美国东北大学的E.M.Trauth博士认为:信息管理分为三个不同的技术领域,即数据库管理、记录管理、数据处理管理。通常将这3个领域称为信息管理。信息管理的概念又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从狭义上讲,信息管理就是对信息的管理,即对信息进行组织、控制、加工、规划等,并将其引向预定的目标;从广义上讲,信息管理的对象不只是信息,还包括与信息有关的人、机构、设备、环境等。对这些要素进行合理的组织和控制,以实现信息及有关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有效地满足社会的信息需求。信息管理是利用信息资源的基础,是信息经济的起点。图书馆通过对信息的搜集、检索、组织和传播,将各种各样的信息从分散到集中,从无序到有序,从存储到传播和利用,从宏观上实现馆际之间的信息资源协调与共享管理,方便人们能够在特定时间获取所需要的特定信息。

信息管理是为了满足人们在行动与决策过程定的信息需求,使人们的各种活动按照预先设定的方向发展,因此信息管理最终是通过提供信息而实现个人、组织乃至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信息管理是通过对信息的搜集、检索、组织与传播,将信息从分散到集中,从无序到有序,从存储到传播和利用的过程,图书馆从产生的那一天起就与人类的知识活动有着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图书馆本身并不创造信息,也不是自身利用信息,其根本任务是把信息与社会的需求联系起来,起到信息交流的中介作用。图书馆通过应用现代技术和加强服务来实现信息共享,图书馆既是信息管理者同时也是信息的传播者。信息管理是以信息为基元,信息是信息管理产生和继续存在的根本,信息技术为信息管理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和思路,信息技术是信息管理的重要工具。

一般的高校都有自己的图书馆和不同专业的资料室,藏书从几千册到几百万册,规模大小不一,为学生、老师和科研人员提供着各种不同的服务。它所能提供服务的好与坏、管理水平的高与低、信息化的程度等都对整个学校的教学、科研发展至关重要。图书馆最根本的目的和价值是为人们增加知识服务,为人们增加知识提供便利。所以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一般需有读者管理、图书维护、读者留言、图书采编、图书借阅管理、图书查询、图书预定等功能。能够实现从读者借阅到图书维护的全过程管理,并且为读者提供了查询、预定和留言等服务。图书借阅和图书维护管理不仅能根据扫描的图书条码信息和读者信息直接完成图书借阅工作,而且还能够根据对图书的维护和对读者留言的管理制订采购的图书名称、作者、出版社、采购数量等信息。此外,还可以把图书馆新书信息上传到读者管理子系统等。 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一般具有以下特点,①能够实现图书管理和读者管理的人性化和方便性。②可以根据读者的需求,考虑借阅的权限设置、提供预定服务。③方便图书管理员合理安排分类、检索方式,为用户提供各种方便的查询服务。④图书管理信息系统的开放性比较强,能够提供丰富的子系统借口与相关的子系统联合使用,构成一个信息高度共享的有机整体。⑤可向读者和图书管理员提供较强的查询功能、报表打印和图书馆内用于管理的统计功能。总之,图书管信息管理系统,应充满着科学性、复杂性、先进性和使用性。

近年来,随着图书馆规模的不断扩大,图书数量也相应的增加,面对庞大的信息量,传统的人工管理方式会导致图书馆管理上的混论,人力与物力过多浪费。图书馆管理费用增加,从而使图书馆负担过重,影响整个图书馆的运作和控制管理。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信息管理系统对图书馆的信息资料进行集中统一管理。另一方面,IT产业和internet技术飞速发展,计算机应用已渗透到了各个领域为图书馆的信息管理的成功运行提供可行性。对于图书馆中大量可模块化处理的信息提供了便捷、高效的处理方式。从笔者自身的体验中也可以轻松感受到图书馆信息管理带来的巨大便利,书籍的借阅,资料的查询变得易如反掌,大大节省的时间和精力。

参考文献:

[1]梅伯平·从信息管理到知识管理情报科学,2003;(3)

[2]冀了光·从信息管理走向知识管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5;(5)

图书馆管理篇6

1“以人为本”的由来

以人为本的理念由来已久,在哲学[1]和社会学[2]上称之为人本主义,还有称为人文主义或人道主义,它们都是英文Humanism一词的不同汉译。[3]以人为本,也有的说成以民为本、以人为主、以人为中心、以人为尺度等。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以人为本倾向形成的最早。公元前645年春秋初期的著名政治家管仲就明确提出了“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管子·霸业》)的思想,而应用以人为本理念最早的国家管理者,可追溯到公元627年执政的唐太宗李世民:“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贞观政要·崇儒学》)。西方的以人为本思想产生于古希腊时期,后来兴起了人本主义的社会思潮,也称“人本学”。而西方人本主义学说的主要代表,是19世纪德国唯物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4]和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5]

“以人文本”是个历史范畴。古往今来的中外政治家、思想家,不同时期强调的“以人为本”,都是把它作为相对的概念,在不同的时空指向不同的人和事物等,“以人为本”形成多层面含义的“本”。如中国封建社会悠久的历史始终绵延着“君为臣纲”的趋向,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人本理念,始初是相应于至高无上的王权思想,针对“君”和“吏”概念提出的,强调爱民重民是国家君王必须考虑的头等大事。

在西方历史上,人本主义思潮曾反复呈现,形主义传统,初期是对于教会神权和封建特权的绝对统治地位提出的。中世纪,教会以神性否定人性,人的地位被神淹没了。欧洲文艺复兴后,资产阶级把人对神的崇拜转向对人自身的崇尚,与“神学”和“神道主义”针锋相对地提出了“人学”和“人文主义”(或“人道主义”),在批判宗教神学和唯心主义哲学的斗争中建立起来了“人本主义”。[6]可是,列宁认为,“无论是人本主义原理,无论是自然主义,都只是关于唯物主义的不确切的肤浅的表述。”[7]

以人为本也曾相应于“物”而言。如西方现代在社会生活中,由于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商品拜物教大行其道,“以物为本”成为资本主义社会实际追逐的价值目标,这时的“以人为本”便成了与“以物为本”相反的原则。而在管理学说中,“以人为本”或“人本主义”的管理倾向,则是相对于“科学主义”的管理理念产生的。

2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与以往的一切人本主义的根本区别,主要在于对人的本质、人的属性有不同的认识。黑格尔把人只当作意识的、思想的存在物,费尔巴哈舍弃了人的社会性,只把人当作感性的存在而不是感性的活动来看待。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8]社会关系,指“许多个人的合作”,[9]构成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总和”是社会。人如果脱离一定的社会关系,就无法从事生产劳动和其它任何活动,而且连生存下去的可能都没有。人构成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统一体,“人的全面发展则是目的,人才是发展的终极目的和尺度。”[10]所以,马克思主义所讲的“人”,“是具有丰富内容和多重规定性的概念,他既是主体,又是客体,而且是主客体的统一;既是个体,又是群体,而且是个体与群体、个人与类的统一;既是‘我’,又是‘你’和‘他’,而且是你、我、他的统一”。[11]坚持以人为本,应“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12]

关于“本”的含义,《辞海》解释为:“事物的根源或根基。重要的;中心的。”[13]诚然,“以人为本”的“本”应为“根本”。“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14]。因而,必须提高人的信念和意识,把人本身当作人的最高价值,把人摆到最根本、最重要的位置。可见,以人为本是以每一个人为本,主要有三层含义:一是以人为根本;二是以人为根本动力;三是以人为根本目的。也就是,无论何时何地,首先要关注、关爱所有领域的每一个人,同时,既要把他们作为最可信任和紧紧依靠的根本力量,又要高度重视和维护每一个人的各种需要和利益。所以,处于不同的位置、履行不同的职责、对于不同的对象,必须遵循不同的“以人为本”的原则和方式、方法等。

而且,还要注意到的是,“人是生物心理社会实体”,[15]以人为本中的人作为现实的人,有社会阶层和关系上的差异,其角色又是动态的,要经常发生转换,加之人们面对一些矛盾和问题的视角又有所不同,这个“人”必然还有范畴的概念和区别。无论在哲学、管理学还是图书馆学上,无论从国家宏观的角度或基层组织微观的观点,从政治层面和一般管理实践上,或者立足于图书馆具体工作,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在不同的范畴和视角中,以人为本中的“人”和“本”,都有不同的主体和客体,即使在同一领域的不同阶层、关系中,主客体也会有所不同。这是一个涉及图书馆学理论与实践、人本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重要问题。

3图书馆之本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中,作为群体的存在,图书馆务必“依靠馆员”、“为了馆员”,以竭诚、有效地为读者服务而履行社会职能。所以,从总体上讲,为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图书馆不仅必须维护好、实现好和发展好每一个馆员的利益和价值,而且必须重视、切实保障所有读者的需要和地位。强调馆员与读者对于图书馆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主要在于馆员与读者均为图书馆的构成要素,又相辅相成:图书馆的存在以满足读者的需要为前提,没有读者,工作人员就不成其为馆员;而没有馆员,图书馆也无法达到满足读者需要的目的。馆员和读者都是发展图书馆事业、组织图书馆工作不可或缺的主体。

显然,这里的“馆员”应当是广义的,包括“各层次的领导干部、行政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16]在这个角度上,图书馆坚持以人为本,也应突出“以馆长为本”,这是从馆员与社会、与馆员之外的关系上,即从图书馆外部的大视角,立足于整个图书馆事业发展战略的高度和政府或大学等的层面。馆长是图书馆实现以人为本理念的主要推动者,在贯彻党的方针政策、落实上级的部署安排、组织协调图书馆各项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不尊重和维护馆长的利益和需要,馆长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价值和作用,那么,馆员与读者的需要、利益和价值、作用等,也难以得到全面的维护、实现和应有的保障。

如果从图书馆的内部看,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发挥人的作用的一般意义上,则应突出“以狭义的每一个馆员为本”(除馆长等管理者之外的工作人员),旨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馆员队伍。具体地说,应“以业务人员为本”、“以行政管理人员为本”,可再细化为“以人才为本”;相对于馆长,还可强调“以副馆长或中层干部为本”等,这要取决于所指向对象的性质和所确定的目的。但是,“以读者为本”,则无论在广义还是狭义上都是必须努力体现的理念。在图书馆实际工作中,也可以从某一角度将其具体化为“以重点读者为本”、“以教师为本”、“以研究生为本”等,图书馆必须无条件地关注和重视每一个利用图书馆的读者,甚至包括潜在的读者。

“以馆员为本”和“以读者为本”的内涵在一些方面还有些差异。譬如,“以馆员为本”,包括维护、实现馆员的利益和需要,依靠、发挥馆员的主体作用和价值两个方面。馆员是图书馆的灵魂,必须努力体现馆员在发展图书馆事业中的主人翁地位和主力军作用。“以读者为本”,则主要是指维护、实现、发展读者的利益和需要,突出读者在图书馆服务中的地位,着重要体现图书馆“服务至上”的思想,与“顾客是上帝”的理念是一致的。[17]

4馆员与读者谁为第一

“读者第一”和“馆员第一”的命题,是对“以读者为本”和“以馆员为本”的通俗表述。如前所述,倘若单纯从“人”的利益和需要出发,两个“第一”的蕴意并无二致,所有人的权益都应放到首位,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这里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在馆长与馆员、馆员与读者之间发生冲突时,主要是在实现个人价值、作用和需要、利益方面遭遇矛盾、冲突等,究竟应“以谁为本”或“谁为第一”?

不言而喻,讨论这个问题,首先应当界定从哪个角度、在什么范围、为了何种目的。基于本文仅在图书馆内部从总体上进行探讨,应当说,在一般情况下,不宜强调“以馆长为本”,尽管这一理念极其重要。“馆员第一”与“读者第一”则可以永远并存,其原因在于,两个“第一”是指向两个不同的参照体,而馆员与读者始终处于对立统一体中。所以,馆员与读者唇齿相依,“读者第一”与“馆员第一”既相关联又相区别,其间关系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两者相对独立,互相不可替代。强调“读者第一”,是从图书馆服务工作上,对于馆长和馆员而言;树立“馆员第一”,则是在馆内现行管理中,只相应于馆长等管理者。“读者第一”与“馆员第一”是两个范畴里的两个概念,而事物的可比性在于类同,在于同一范畴里。因而,本文也赞同两者轻易“不能互相转变”的观点。[18]简单地“从读者第一转变到馆员第一”,[19]是把本质规定性迥然不同的两个主体置于同一性中,容易产生误解和误导。单纯强调“馆员第一”,难免给读者造成馆员在图书馆中至高无上的错觉。

二是,“读者第一”与“馆员第一”是相对并列的。但是,这里强调读者与馆员同等重要,也仅仅是对于馆长来说,而且,这种并列关系只有在两者没有任何利益冲突时才能成立。显见,“可以相提并论”的命题,[20]也不尽准确。“读者第一”与“馆员第一”是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如果随心所欲地“相提并论”两个“第一”,势必给人带来思想认识和工作实践的混乱。

三是,“馆员第一”与“读者第一”具有从属性。这是指在馆员与读者的需要和利益中必择其一时,馆员不可继续保持“第一”,只能屈居“第二”。在图书馆工作中,馆员应当完全服从于读者,读者才永远第一。但这也是从办馆宗旨、服务理念、图书馆服务的目的和手段上,为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上所讲,同时必须有切实可行的制度安排和有力保障。换言之,对于图书馆总体来说,“读者第一”是绝对的,“馆员第一”是相对的。强调“馆员第一”,是为通过这一手段、途径或发挥其作用的理念,最大限度地实现“读者第一”的宗旨。只要不涉及馆员与读者个人的切身权益,就无需另当别论。

图书馆管理篇7

创新是当今时展的趋势,现代图书馆管理体制也在创新之列,而作为图书馆的决策者和管理人员,是图书馆行业的主力军,其作用具有不可交换性,是不可替代的。只有不断进行管理创新,才能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

1创新是时展的鲜明特征

创新是一个国家民族发展和壮大的法宝。曾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些精辟论断不仅阐明了创新的历史意义,也提出了创新的现实要求。创新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变化,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赋予它新的内容。根据人们的认识和需要,目前已形成了多种类型,如有促成物质实物的发明或革新的实物创新与提出解决问题新对策的创新对策,有设计某种新的制度、体制、管理方式方法的制度创新与提出某种理论构想的理论创新,还有提出观察事物的新角度、新认识、新观点的认识创新等等。

2现代图书馆管理的本质在于创新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将不可避免地从根本上动摇各类组织的管理思想、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图书馆是知识的载体、是信息的阵地。所以,图书馆的管理创新概莫能外,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也正是现代图书馆管理的本质所在。

(1)管理创新是图书馆自身发展的原动力。面对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知识量、信息量剧增和市场剧变的新世纪,谁能感觉敏捷,抓住时机,当机立断,快速作出反应,力争处处先行一步,谁就会在竞争中获得胜利。管理上的创新能使图书馆打破常规,改革管理工作流程,大大提高管理效率;能使图书馆以敏锐的观察力,密切关注未来变化的新趋势、新动向、新问题,从而能以超前的意识,果敢决策,适应未来发展的要求。

(2)管理创新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外在需要。以往图书馆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的设计,常常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不犯错误为出发点,有着过多的管制和约束,这种过细过严的规则,通常会窒息那些最初很难识别的新生事物的嫩芽,致使图书馆管理僵化,抑制了首创精神。国内外管理理论的研究表明,决定社会发展竞争优势的是人才和科学技术,而决定人才、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创新,所以强调创新已成为现代管理的时代趋势。

(3)管理创新是深化图书馆改革的内在需求。新世纪是一个蕴育着巨大变革的时代,是一个从计划经济形态向市场经济形态的转变时期。随着我国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改革的纵深发展,原有的一套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新世纪图书馆的运行发展,图书馆要继续生存与发展,就必须对传统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进行改革。通过改革创新,建立起一套崭新的管理运行机制,以适应其发展的趋势。

3领导者是图书馆管理创新的主体

管理创新总是不断以新的观念、新的措施和新的方法,使管理系统总体功能不断优化,保持一种最佳效果的状态。同时也创造条件引导系统环境,向有利于管理创新的方向发展。从我国图书馆目前的状况来看,管理创新的关键是观念的转变,就是要将管理的重点放在对人的能力的开发、积极性的调动、创造性的激发上。在管理机制上,要使人们总能得到一个正确的、奋发向上的信号。

(1)创新意识是领导者创新的基本素质与先决条件。创新意识是人脑在不断运动变化着的客观事物刺激下,自觉产生的改变客观事物现状的愿望和意念。领导者,即领先、引导、组织、协调者。创新意识之所以成为其重要的基本素质,是由21世纪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里,科学技术快速突破的背景下,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与领导者的根本职能和职责决定的。这一背景要求图书馆领导者必须具有高度的适应性,不仅要适应变化的对象和内容,而且要适应变化的力度和节奏,要善于敏锐地发现变化的动向,善于果断地捕捉变化的契机,善于促进本馆工作的变革与更新。这也正是图书馆领导者与一般员工的根本区别之所在。

(2)讲学习是领导者创新的内在动力与关键环节。图书馆领导者必须要有深厚的文化基础与渊博的知识,这不仅是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领导工作的客观要求。作为创新主体的领导者,其综合素质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到自己个人的形象、个人创造力的发挥,也直接关系到单位事业的兴衰成败。因此,领导者不仅要大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还应该提高创新思维和理论思维能力,同时还要大力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要潜下心来致力于构建符合创新要求的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并伴随着大胆地实践和探索,使理论与实践,知与行相统一。

(3)良好的环境是领导者创新的外在动力与根本保证。设计和维护一种环境,可以使身处其间的人们在集体内一道工作,以完成预定的使命和目标。因此,一个健全的创新环境成为了管理创新能否有效、健康开展的根本保证。如同阳光、空气和水份之于植物生长一样,管理创新也需要有适宜的环境和营养,需要有激发人们突破陈规陋习、大胆创新的原动力。切忌对领导者的管理创新一旦出现失误或问题,就采取横加指责的态度。适当的政策扶持、激励、引导和保护是管理创新的催化剂,具有不可替代的效果。同时,还必须在馆内外营造一种健康有序、宽松和谐、鼓励创新、支持探索,“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氛围。

(4)创新机制是培养领导者创新的催化剂。邓小平曾鼓励闯的精神、冒的精神。图书馆创新要有人才。在出人才的问题上,要鼓励和支持冒险,鼓励和支持当领头雁,鼓励和支持一马当先。目前,我国图书馆界的论资排辈现象仍相当普遍,压制了大批年轻的创新骨干人才的脱颖而出。这就需要图书馆本着珍惜人才、人才为本的原则,选好、培养好、用好、关心好杰出青年人才的成长,在物质待遇和精神待遇上向创新人才倾斜,使他们真正感受到自身价值的实现、地位的崇高和责任的重大。

4图书馆管理创新应注意的问题

(1)要有科学、求实的态度。实事求是,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图书馆管理要想有新的突破和新的创造,全部工作过程中,就要尊重客观事实,从客观实际出发。既不能只强调创新,而不尊重客观实际或背离客观事实;也不能认为维持现状实事求是就不能创新,或认为,创新是为了出风头,摆花架子。这就应该根据上级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外单位的好经验与本馆实际相结合的最佳工作结合点,找到工作的突破口,在“上情”与“下情”,市场经济“行情”的最佳结合点上,创造性地形成适宜本馆具体情况的新思路和新方法。这才是科学求实的态度。

图书馆管理篇8

图书馆文化即是图书馆组织文化,它是指一个图书馆特有的组织氛围,图书馆文化是一个图书馆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特定的文化观念、价值取向及行为方式的总和,处在一个特定的氛围内,工作人员会自觉地按特定的行为规范去完成每一项工作。按特定的价值观念衡量事物,从而影响图书馆管理措施的实行及管理目标的实现。如在一个“攀比、平均主义”思想“盛行”的图书馆,管理者以工作量的多少和工作质量的好坏为标准拉开职工收入差别这项分配制度的改革势必使其大部分职工一时难以接受,从而自觉、不自觉地抵制,阻碍这项改革措施的执行。可见,图书馆文化是影响图书馆管理,决定图书馆管理目标能否实现的重要因素。

良好的图书馆文化可以通过引导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行为和思想而实现管理目标。如在一些团体观念很强的图书馆,工作人员会自觉维护图书馆的形象和利益。当单位遇到困难时,用不着动员大家就会团结一致,想办法出点子;又如“读者至上”的观念成为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共识后,“优质服务”的目标便可实现,就是少数服务态度不好的工作人员,在这种环境下受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服务态度也会大大改变。可见,图书馆文化不仅是影响图书馆管理的主要因素,而且本身就具有管理功能。在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只要善于运用“图书馆文化”这一软件,可以解决许多仅靠“硬件”难以解决的问题。因此,建设良好的图书馆文化,并通过它的引导去实现管理目标,是图书馆管理的最主要的内容之一。

2.图书馆文化的管理特征

图书馆文化的管理特征是指图书馆文化体现管理功能的特征。了解这些特征是建设图书馆文化,并通过图书馆文化的引导去实现图书馆管理目标的基础。只有了解这些特征,才能“扬长避短”,充分利用图书馆文化这一“软件”。

2.1图书馆文化是社会文化的子文化,具有亚文化的特征

2.1.1图书馆文化具有社会文化的共性

反映一个国家一定历史阶段的文化特色和社会价值观。图书馆存在于社会大系统中,图书馆文化也存在于社会文化中,因此,它具有社会文化的共性。如我国图书馆文化不仅具有“四个坚待”、“两个文明”的特征,而且还反映我国改革开放中所形成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图书馆文化的建设发展,受整个社会文化的制约。因此,管理者在图书馆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始终注意除旧纳新,使职工的观念始终符合时代的节拍,使图书馆的进步跟得上时代的步伐。超越和落后于社会文化的发展水平,必定影响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同时,图书馆文化也具有鲜明的“个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图书馆仍然是以社会公益为主的事业单位,社会效益仍是衡量图书馆价值的重要指标。因此,管理者不能以图书馆文化具有社会文化的共性而舍弃其个性。许多图书馆的改革中出现的“经营观念”“经济效益”观点去排斥“公益服务”的个性,一味追求经济效益,不注重社会效益,这是十分有害的。当然,一味以“社会公益服务”的个性去排斥有偿服务的观念也是不对的。由此可见,处理好图书馆文化的“个性”与社会文化的共性间的关系是图书馆管理的重要前提。

2.1.2图书馆文化具有整体性

按照工作任务、内容的不同,图书馆往往被划分为若干个部门,这些部门由于基本功能、工作性质及工作方法、方式的不同,形成了各个部门特有的“部门文化”。同时,图书馆工作人员根据个人的兴趣、受好,又自发地形成没有固定组织结构的“非正式团体”,如爱好文艺的工作人员往往在一起形成自己的圈子等。这些非正式团体同样存在着自己特定的文化。图书馆文化则是这些“部门文化”与“非正式团体文化”的集合。部门子文化是图书馆文化在各个部门的不同体现,具有“共性”。如“读者至上”的观念在流通部门体现为“热情服务”,而在采编部门则体现为“精益求精,为读者负责”。部门子文化之间也存在着差异,如衡量工作成绩的价值取向不同(如咨询部门的标准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的好坏;采编部门则是分编的准确性等)、工作行为、方法不同等。管理者在鼓励各部门建立自己部门子文化的同时,应牢牢把握住图书馆的共同目标,避免因各部门因过分突出自己造成的部门“冲突”。在运用图书馆文化的引导作用时,应注意部门文化的差异,切忌“同标准”、“一刀切”、“齐步走”。“非正式团体文化”受图书馆文化的影响,但与图书馆文化也有明显差异。如一些“非正式团体文化”有较重的“哥们义气”观念,有自己的“权威者”。因此,管理者要积极推进、引导其转变不良习气,并重视“非正式团体”在管理工作中的参与作用。

2.2图书馆文化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是主观上的东西,又具有客观性。

2.2.1图书馆文化是主观上的东西,但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它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虚物”。图书馆文化不仅仅反映在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精神面貌上、行为方式上,而且它可以渗透到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例如在一个有着“读者至上”观念的图书馆,“读者至上”的观念不仅仅反映在工作人员热情服务上,同时,还可以体现在图书馆为读者充分利用图书馆而尽可能创造的一定的物质条件上(如为读者提供休息场所,提供开水等),并且图书馆的有关规章制度也体现了这一原则。图书馆文化还表现在图书馆的组织结构、组织形式上。如一些图书馆,职工参与管理的气氛尚未形成,事无大小由主要管理者说了算在人们头脑中形成了“概念”,那么表现在组织结构上,一定是“金字塔”型。而民主观念一旦“深入民心”,那一定呈现“协商决策”型。

2.2.2图书馆文化属主观上的东西,受客观因素的影响。图书馆文化可以反映到物质层面和制度层面。同时,物质条件、规章制度还可以对其加以重塑。如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改变了图书馆传统的服务方式,这必然引起图书馆工作人员思想观念(如时问观念、效率观念、价值观念)和衡量事物标准的转变,也将导致图书馆文化朝现代化方向发展。又如图书馆通过制定奖惩制度,利用监督管理的组织方式,可以“强制”转变传统文化中的不良内容,逐渐形成新的文化内容、思想观念和习气。图书馆文化的这一特征,表明了图书馆管理者可利用各种方式摒弃传统文化中的不良内容,建设、培育的图书馆文化。图书馆文化建设与管理“硬件”建设,相辅相承,异曲同工。

2.3图书馆文化具有一定的“惯性”

图书馆文化的形成是长期的,而特定的组织文化一经形成,便会在广大职工中形成一个“定式”,设定了一个相对固定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因此,图书馆文化能在较长时间里影响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思维、观点和行为。要改变这种“定式”,会受到工作人员自觉不自觉的抵制,“紧急终止”是不可能的,这就是图书馆文化的“惯性”。要摒弃图书馆文化中的不良因素,需要“管理者”长期不懈的努力。

3.图书馆文化的管理功能

建设图书馆文化是为发挥其管理功能,通过图书馆文化的引导,实现管理目标。具体说来,图书馆文化具有以下作用和功能。

3.1图书馆文化可以起约束和教化作用

建设良好的图书馆文化,可以导向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行为。图书馆文化的约束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如在一个对工作认真严肃的图书馆,上班时大家严谨认真,在这种环境下,即使有个别喜欢谈笑的工作人员也会感到环境的约束力,从而收敛自己的行为。认真投入工作。这是因为图书馆文化规定了广大工作人员所接受并用以约束自己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明确了工作人员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从而形成了自我约束的能力。图书馆文化在起约束作用的同时,还起着教化的作用。图书馆主体工作人员,在特定的图书馆文化熏陶下,不仅可以约束自己的行为,同时,也使他们逐渐成为一个有特定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的人,尽管他们以前有较大差异。如一些好大声说话的人在工作中也逐渐变得“轻言细语”。图书馆文化的教化作用,使图书馆文化得以继承和传播。

3.2图书馆文化具有凝聚功能

组织协调图书馆全体职工、部门方向一致,共同奋斗为实现图书馆管理目标而努力,这是图书馆管理的最主要的任务,也是实现图书馆目标的最主要的因素。但是,传统的仅依靠管理权力和组织结构等方式的管理方法,是难以完成这一基本功能的,图书馆文化在这方面的作用不可替代。图书馆文化的凝聚功能首先表现为可以团结工作人员。图书馆文化作为广大职工认同的团体意识,在这种意识强烈的图书馆里,它可以首先起到一种“认同”的作用,即可以使工作人员始终联想到自己是“图书馆的人”,将自己的前途与图书馆的未来联系在一起,将自己的利益与图书馆联系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劲往一处使,馆里的事就是每一个人的事,这样职工与领导、职工与职工紧紧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团体的整体。

图书馆文化凝聚功能的另一个表现是可以使大家努力工作,将图书馆各项工作推向前进。共同的价值观和群体观念,可以使大家有共同的目标与追求,并可以使大家为实现该目标而拼搏、开拓进取。可以说,共同的理想是产生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催化剂,而这种凝聚力和向心力又是图书馆发展的基础。有了图书馆文化这种“凝聚源”,管理工作中的许多难题,如因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差异与局部利益冲突造成的相互“顶牛”,相互“拆台”,或是工作相互推诿等问题迎刃而解,图书馆文化可以使多数人更多地关心总体目标和总体利益。

3.3图书馆文化具有调适功能

调适功能是调整和适应功能,它是指图书馆文化具有为职工创造一种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功能。图书馆文化首先可以进行社会心理调适,即调整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的心理结构,以适应社会心理环境或造成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和文化氛围,图书馆文化的这一功能,在当今深化改革的条件下尤为重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图书馆每一名工作人员必须适应社会的深刻改革。一个时刻“纳新去旧”的图书馆其工作人员能及时接受新形势下产生的社会价值观,那么,面对管理者实行的改革措施,面对图书馆与外界的差异,他们就会有较高的承受力、适应性和应变力。如果一个图书馆不转变观念,其工作人员对新思想、新观念的接受滞后,那么,面对以上情况职工将是抵触、困惑和专业思想的的动摇。因此,培育和建设符合时代精神的新的图书馆文化,对推进图书馆工作的改革和稳定图书馆队伍,有积极作用。

调适功能的另一作用是人际关系调适,即调整和适应人际关系。图书馆工作人员是一个集合体,由于个人个性、爱好、习惯等的差异,产生“个性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在我国,当前有许多图书馆人际关系复杂,矛盾重重,协调处理人际关系成为馆长们最犯难的事。一些馆长开始认识到,协调处理人际关系,仅靠自己的管理权力和组织的作用是难以奏效的,而通过图书馆文化的引导,则会事半功倍。“个性冲突”尽管多数时使人感觉到心理上的“不快、反感”,但这种“冲突”在不同的组织氛围,即不同的文化环境中,产生的结果大不一样。在许多有着和谐轻松气氛的图书馆,同事之间热情友好,相互理解、帮助,那么“个性冲突”则会被职工逐渐适应、忘却,工作人员较多注重大家的合作,而不总是在一些问题的差异上打圈圈,从而形成相互平等、尊重、谅解宽容、配合默契的和谐关系,使职工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工作,馆长也省去了许多麻烦。相反,在同事关系冷漠甚至紧张的环境中、则可能会因很小的问题上的差异使工作人员反目,从而影响、干扰工作,制约图书馆的长远发展,要解决这一“难题”,管理者必须要利用图书馆文化的这一功能,组织各种形式的文体活动,利用和谐轻松的形式,培育建设新的图书馆文化,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4.结束语

美国的组织文化专家沙恩认为:“领导所做的唯一重要事情是创造和管理组织的文化”。可见,图书馆文化的建设与管理在图书馆管理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图书馆文化建设在国外已引起了管理者的普遍重视,并已成为西方图书馆管理的重要方法和内容。在社会文化日新月异的发展,新思想、新观念层出不穷的今天,只有充分认识图书馆文化的管理功能,了解图书馆文化的管理性质,积极培育建设“奉献、敬业、求实、创新、团结、开拓”的新的图书馆文化,并充分发挥其在图书馆管理中的作用,才能将我国的图书馆管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参考文献:

[1]Steven Van Impe,Ronald Rousseau.Web―to―print citations and the humanities[J].Informetrics,2006(8):422~426

[2]Vaughan L.,Shaw D.Web citation data for impact assessment:A comparison of four science discipline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nology.2005.56(10):1075~1080

[3]苏芳荔.国内外网络引文分析研究比较[J].情报资料工作,2009,(6):10-13

图书馆管理篇9

 

新的世纪已经来临 ,随着高新科技的迅速发展 ,我们即将步入一个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改革发展需要创新 ,需要管理进步和科技进步 ,需要大量地占有和利用信息资源 ,图书是企业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知识管理是对图书馆管理基本理论的创新。它体现在:

.1 基本理念的创新

什么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笔者认为,图书馆知识管理,是指应用知识管理理论与方法,合理配置和使用图书馆各种资源,充分地满足用户不断变化的信息与知识需求图书馆,并提升现代图书馆的各项职能和更好地发挥其作用的过程。图书馆知识管理则是以知识管理理论为基础;图书馆知识管理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人力资本管理成为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核心,知识服务与知识创新成为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直接目标发表论文。 2 管理内容的创新 它主要包括:图书馆学理论的创新研究,以“知识”为主要对象和核心概念,革新图书馆学的概念体系和理论基础等;图书馆学方法的创新研究;图书馆工作业务流程的创新研究,以“知识流”为主线,进行业务流程的重组与创新,探讨从文献采访过渡到知识采集、从文献组织过渡到知识组织、从文献服务过渡到知识服务的方法和途径;图书馆管理的创新研究,特别是数字图书馆的知识管理研究。

3 管理职能的创新 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主要职能体现为:①外化,它是以外部贮藏库的形式捕获知识,并根据分类框架或标准来组织知识。②内化图书馆,它是设法发现与特定需求相关的知识结构。在内化过程中,从外部数据库里提取知识,并以最适合的方式重新布局或展示信息,通过信息过滤来发现与用户相关的信息内容或知识。③中介,它是指把与某一研究领域相关的人和知识联系起来,通过群件、内部网、工作流和文件管理系统进行明确、固定的知识匹配和传送。④共享,即帮助员工从知识库中发现有用的知识甚至从中获得启迪和智慧。

.4 管理原则的创新

图书馆管理篇10

 

新的世纪已经来临 ,随着高新科技的迅速发展 ,我们即将步入一个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改革发展需要创新 ,需要管理进步和科技进步 ,需要大量地占有和利用信息资源 ,图书是企业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知识管理是对图书馆管理基本理论的创新。它体现在:

.1 基本理念的创新

什么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笔者认为,图书馆知识管理,是指应用知识管理理论与方法,合理配置和使用图书馆各种资源,充分地满足用户不断变化的信息与知识需求图书馆,并提升现代图书馆的各项职能和更好地发挥其作用的过程。图书馆知识管理则是以知识管理理论为基础;图书馆知识管理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人力资本管理成为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核心,知识服务与知识创新成为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直接目标发表论文。 2 管理内容的创新 它主要包括:图书馆学理论的创新研究,以“知识”为主要对象和核心概念,革新图书馆学的概念体系和理论基础等;图书馆学方法的创新研究;图书馆工作业务流程的创新研究,以“知识流”为主线,进行业务流程的重组与创新,探讨从文献采访过渡到知识采集、从文献组织过渡到知识组织、从文献服务过渡到知识服务的方法和途径;图书馆管理的创新研究,特别是数字图书馆的知识管理研究。

3 管理职能的创新 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主要职能体现为:①外化,它是以外部贮藏库的形式捕获知识,并根据分类框架或标准来组织知识。②内化图书馆,它是设法发现与特定需求相关的知识结构。在内化过程中,从外部数据库里提取知识,并以最适合的方式重新布局或展示信息,通过信息过滤来发现与用户相关的信息内容或知识。③中介,它是指把与某一研究领域相关的人和知识联系起来,通过群件、内部网、工作流和文件管理系统进行明确、固定的知识匹配和传送。④共享,即帮助员工从知识库中发现有用的知识甚至从中获得启迪和智慧。

.4 管理原则的创新

图书馆管理篇11

精细化管理,又称精细管理、精益管理、零缺陷管理,是源于20世纪50年代日本的一种企业管理理念。认为管理是由细节构成的,讲究在每一个细节上精益求精、力求最优,强调一个持续改进、不断完善的过程。精细化管理的前提是基础管理,它的实质是通过细化工作目标、工作标准、工作任务、工作流程,使每一项工作内容都转化成看得见、摸得着、说得准的具体任务,以实现任务到人,责任到位,严格考核,按绩效取酬。在高校图书馆工作和服务中实施精细化管理,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管理质量和服务水平,更好地为教学和科研服务,为广大师生服务。

一、知识管理的含义

知识管理是经济时代对知识资源进行的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与方法,知识管理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最初出现在管理学领域,是由美国麻省莱克星顿著名的国际咨询公司首次提出的,知识管理作为管理领域的新事物,目前存在多种认识。美国得尔海集团的创始人之一卡尔·弗拉保罗指出:“知识管理就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组织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管理。”我国学者将知识管理从狭义和广义两种角度来理解。狭义的知识管理是指对知识本身的管理,包括对知识的创造、获取、加工、存储和应用的管理。而广义的理解不仅包括对知识进行管理还包括对与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和无形资产的管理。

知识管理是系统地能动地发掘、优化、控制组织所积累的知识并使之增值的活动与过程,是组织实现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共享的新途径,是最有效地开发、培植和利用知识资源的管理方式。知识管理也就是人和知识资源进行有效管理的过程。以知识为基础,目的是要寻求信息处理能力与人的知识创新能力的最优结合,在管理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实现知识传播与共享,最终提高组织的创新能力、反应能力,实现组织的发展战略。

二、高校图书馆知识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

1.知识管理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将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知识将真正被作为资本进行管理,一个组织能否成功取决于其所占有、运用知识的程度。图书馆要顺应知识经济的潮流,就必须实施知识管理,图书馆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为知识经济提供了智力资源。同时图书馆拥有一支专业化的人才队伍,要想使这些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准确地把握用户群、及时准确快速地为用户提供他们所需的知识,只有实施知识管理。

2.高校图书馆的性质和地位决定了必须施行知识和精细化管理。

高校是知识创新最重要的力量。高校拥有知识创新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环境,更重要的是拥有学科门类齐全的极其丰富的高素质的人才资源,其主要功能是知识的创造、扩散与传播,将人类在自然界和社会实践中探索获知的现象、规律及形成的理论等传播给大学生。因此,高等学校不仅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场所,而且是培育知识创新力量的最重要平台。高校知识创新是知识经济的重要源泉,直接关系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成败。知识经济时代丰富的信息资源已经对图书馆提出了更高要求,要真正担当起在高校中应该扮演的角色,高校图书馆已经不能仅仅进行信息资源的收集和编目等简单的加工,需要提升到对知识信息进行深加工和创造性工作,创新知识,根据学校发展和不同读者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信息,促进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

3.知识管理是图书馆基本职能不断发展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图书馆的基本职能就是收集、整理文化知识并提供使用,具体来说包括四项: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传送科学情报和开发智力资源。这些都包含在知识管理之内,但同时知识管理更注重知识的共享与创新,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的目的就是对知识进行收集、加工、整合、传递,在此基础上对知识进行创造性的运用,从而与图书馆的职能相适应,因此在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是图书馆管理发展的主流。

三、高校图书馆开展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

1.精细化管理是实现图书馆科学管理的必由之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富有创造能力的劳动者和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为达到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高校不仅在教学层面上深入改革,而且不断探索科学的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效益,促进人才培养目标更好地实现。实施精细化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和强化图书馆的职能作用,满足广大用户、读者日益增长的文献信息需求,是实现图书馆科学管理的必由之路,是图书馆适应高校改革发展的选择和要求。

2.精细化管理是提高服务质量,提高读者满意度的关键。

读者服务工作是图书馆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随着图书馆服务设施的现代化、服务资源的多元化,图书馆服务能力发生了质的飞跃。与此同时,随着通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日趋多元化,读者对图书馆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其关注的焦点越来越集中在图书馆服务过程的细节。实行精细化管理,使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工作服务过程精确、量化和规范化,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质量问题,提高读者对图书馆的满意度。

3.精细化管理是提高图书馆人力资源效益的需要。

加强图书馆精细化管理,就是使人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服务质量、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在高校图书馆管理中引入精细化管理理念,就是要在制度化、规范化的基础上更重视常规管理,力求投入最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获取最大的绩效。实行精细化管理后,每位员工都清楚自己的职责、权限,知晓工作的内容、要求、程序,最大限度地减少内耗损失,降低人力资源成本。通过推行精细化管理,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提高他们的执行力和工作效率,增强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全面塑造书馆服务至上、服务育人的良好形象。

四、高校图书馆精细化管理的实现途径

1.确定“精、准、细、严”的工作思路。

图书馆精细化管理的本质就是对图书馆战略目标分解细化和落实,使战略规划贯彻每个环节并发挥作用。其核心思想用四个字可以概括:精、准、细、严。“精”,即精益求精,即要求图书馆员工对待工作高标准、严要求,不断探索,不断改进,不断完善,使工作达到“更好”。“准”即准确定位,是指对图书馆的每个部门、每个岗位的职能与职责都要做出具体、清晰、明确的规定,每一道工序都要规范清晰,每一个环节都要有机衔接。“细”指细化目标,是指把每一项工作一层一层地分解细化,明确各个环节和关键控制点,最终使责任指标落实到具体的执行者。“严”指严格考核,是指对照精细化管理的具体、量化的标准,对图书馆员工进行考核,并依照考核结果进行奖罚。

2.建立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体系。

制度化、规范化是精细化管理的基本要求和必要前提。高校图书馆实施精细化管理,必须拥有规范的管理制度,形成一定的管理体系。高校图书馆管理体系的制度化、规范化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建立完善的规范图书馆内部管理的制度体系,也就是图书馆员工必须遵守的各项工作规程、规章制度,以此制约和规范员工的日常服务工作和言语行为,培养员工遵守制度规则的自律意识和文明服务行为,并在其违反时进行处罚。二是建立完善的规范图书馆工作服务对象的行为制度体系,也就是读者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和管理规定,以此制约和规范读者的行为。

3.树立行之有效的工作作风。

建立制度化、规范化的制度体系,员工行为就有了标准,考核时就有了考量的依据。但要真正做到精细化管理,仅有制度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使制度落实到位。要做到这一点,一是要抓好基础管理,不断规范和加强基础管理工作,系统梳理管理流程,弥补管理上的漏洞和缺陷,使各项管理活动按照制度、流程、标准执行,同时整个工作过程要有记录、有监督、有控制;二是要按照管理规定进行考核,考核必须定量准确,实施及时,同时还要按照有关规定兑现奖惩,以强化责任的落实,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促使管理工作更规范化和系统化。

五、结语

精细化管理见证的是精益求精,高度负责,不懈追求完美的精神。在图书馆工作中,只有勤于思考,把管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进行研究、实践,高标准、高质量地履行好所承担的每一项工作,有效落实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图书馆管理才会更科学、规范和高效。

参考文献:

[1]卢向东.知识管理与图书馆[J].现代情报,2004(2).

图书馆管理篇12

关键词:图书馆;知识管理;管理创新

1 图书馆知识管理概述

1.1 知识管理在图书馆管理的现状

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概念起源于美国,并由美国的知名国际咨询公司提出,图书馆知识管理属于在经济高速发展理念下的管理方式创新。图书馆的知识管理起源于管理学,知识管理即运用智慧提高组织的应变和创新能力,我国图书馆在管理创新中也应把握集中应用智慧,积极提出一些改进图书馆管控水平的措施。

时至今日,我国图书馆知识管理在创新和定义上仍然未能形成统一的管理标准,但是目前图书馆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创新,将信息管理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之上。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主要是让图书知识信息和图书知识处理二者之间能够更好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使图书馆管理在对知识管理中得到更好的传播和共享。

1.2 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特点

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特点主要有:以知识管理为基础、以人本管理为核心以及以知识创新为导向等。图书馆管理中最为主要的内容就是知识,知识在图书馆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图书馆管理不仅包含了显性知识管理,还包含了隐性知识管理。图书馆应该充分发挥出其管理的潜能,将知识资源和对应的管理方式相结合,对各类知识管理进行合理利用,促使图书馆资源优化最大化。人作为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核心元素,图书馆必须注重人的发展,可以通过开展图书馆知识管理和人才培养来实现图书馆水平的提升,将个人目标和组织进行有机统一;通过各种激励手段最大限度地提高图书馆员的积极性,全面促进图书馆员素质的提升,使图书馆得到更好的发展。知识创新作为图书馆知识管理的重要环节,推动着图书馆知识的创新发展。知识管理将图书馆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进行整合,注重知识信息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并达到知识创新管理的目的。

2 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的意义

图书馆作为一个庞大的信息处理系统,包含了对知识的收集、识别、整理、处理以及分享等操作。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目的就是满足各个图书馆的知识需求,为更多的读者提供知识信息服务。实施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收集、整理、存储以及传输信息,使各个主体之间的信息交流畅通,建立起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互动的平台,以此来满足社会高速发展的需求。

信息时代,图书馆面临着非常巨大的挑战,用户逐渐开始要求阅读多元化知识,加之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图书馆为科学研究提供更加强大的信息帮助,尤其是商业信息咨询变得越来越多,这些都对图书馆形成了很大的冲击。当前,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必须进行知识环境和信息技术革新,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当前社会对于知识多元化的需求。

西方国家先后开展了组织创新、知识创新管理在图书馆中的应用研究,并且还建立了知识委员会以管理图书馆。我国图书馆的管理手段也在不断革新,并将图书馆知识管理作为一门专业课程纳入高校教学之中。但是,我国在图书馆知识管理方面仍然相当落后,图书馆作为我国信息资源的汇集地,管理人员应该积极借鉴他国的管理模式,充分挖掘我国的知识信息资源,推动图书馆知识管理创新,为社会推动图书馆建设提供重要动力。

3 图书馆知识管理服务保障机制

3.1 科学人力资源保护机制

科学的人力资源保护机制主要包含学习机制和竞争机制两个方面。其中学习机制主要是通过学习来造就图书馆员的学习能力,充分调动馆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不断学习来获取更多的信息和知识。图书馆可通过馆外培训、馆内讲座、学术报告等方式来提高图书馆员的专业素质。学习机制旨在提高员工的个人能力,并以此来激发馆员的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为促进图书馆知识管理提供重要保障。

竞争机制主要激l人的主观能动性,图书馆开展竞争机制非常重要。很多图书馆员认为图书馆工作就是铁饭碗,致使一些图书馆员缺乏工作主动性和知识服务意识,造成服务水平不断下降。因此,图书馆应根据岗位需要进行人员数量调整,并实现岗位的重新规划,以激发馆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2 加强图书馆知识管理质量的控制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需要高质量的图书馆知识服务,以便吸引更多的读者进入图书馆,提高图书馆的利用率。图书馆知识管理应及时了解用户的心理需求以及对图书馆服务质量的评价,从而不断改进图书馆的工作。对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质量进行控制的有效方式是建立用户反馈机制,具体做法有:①提升用户反馈意识。用户作为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对于图书馆进行知识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同时这也有利于图书馆的发展。②图书馆必须注重信息收集和整理。图书馆要鼓励用户对图书馆知识服务进行反馈,通过反馈内容的收集和整理引起图书馆管理人员的高度重视。③图书馆准确处理反馈信息。每个人的生存环境和受的教育有很大的区别,他们对于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反馈信息也存在很多的主观性和多维性。图书馆对于收集的信息要进行鉴别,必须做到客观、公正,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同时还要及时采纳有价值的信息,增加改进措施,对于缺乏证据或失真而不能采纳的意见,图书馆应给予正确而合理的解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