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活动总结合集12篇

时间:2022-04-13 09:10:27

微课活动总结

微课活动总结篇1

1、所有教师对《新课程标准》能深入研读,准确把握,对于教材有一个整体、系统的认识,不能仅仅局限于所教的内容,例如:张安老师的这节《与朱元思书》,教授课本知识同时又文言文知识的拓展,郑慧娟和昝会军老师的物理和生物课教授知识点准确,重难点精准突出,切实提高了自己把握教材,分析教材的能力。

2、多媒体教学手段应用恰当自如,课堂展示中PPt、视频影像资料、英语flash动画等形式的运用,充实丰富了我们的课堂,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和以往有了改变,不再是为了用而用,真正让现代教学手段起到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作用,巧妙融于课堂。例如:两节物理课当中的日食与月食的原理演示,生物课中的动物先天性行为的实验操作,历史课中的秦统一六国的历史版图等都让教学的课堂更加充满趣味,形象直观。尤其一些老教师也在积极改变更新观念,焦丽华老师、曹艳玲老师、邱万昌老师自己学做课件并勇于实践。

3、教师教学艺术的体现,能恰当地提出问题并巧妙的引导作答。本次展示课上教师能精心设计更明确,针对性更强的问题串,并能对核心问题及学生不理解的问题进行有效追问,给予充分思考时间,达到有效追问。

4、教师重基础,讲授知识结构循序渐进,尤其四位数学出课教师在教学中的板演训练,能耐心细致地纠正学生解题的不规范,思维过程的不严谨,给学生出错的机会并恰到好处的纠错。预设引起学生善于思考的问题,激活学生思维,唤起其个性经验,激起他们学习数学的欲望;预设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内容,给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让学生扎实地掌握知识。在对学生有了充分的研究以后,巧妙地设计教学环节,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在此次活动中也存在着一些瑕疵,例如:部分教师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上落实不到位、仅停留在表面,以至于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局面。如备课中没有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学活动流于形式,没有实效性等。课堂教学方法多样化,但一定要以教学目标为核心,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在课堂上还应进一步放手,问题不能太多、太碎,平时要注重交给学生学习方法,逐步培养学生自学、质疑、解疑的能力,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微课活动总结篇2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各种多媒体设备走进校园。交互式电子白板、实物展台走进了课堂,数字广播、网络也都装配到教室。教学形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出现了以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为主要形式的课堂教学,有的老师把微课教学应用到不同教学环节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微课及其特点

微课(或者叫微课程)的定义: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

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微课的主要特点

(一)教学时间短。根据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微课的时长通常为5―8分钟左右,一般不超过10分钟。

(二)教学内容少。微课教学是集中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等知识点,或是组织教学中的某一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学活动。相对于正课,教学内容较少。

(三)资源容量小。微课视频容量往往只有几十兆,方便上传下载,可以放到网上观摩,下载到手机电脑上观看。

(四)教学资源化、情景化。微课可以作为教学资源,应用到课堂教学中会。用于设置直观的教学情境、拓展课堂背景知识,演示实验,系统复习旧知识引入新知识等教学过程。

二、微课的制作。微课的制作灵活多样,我们可以把课件转成微课视频,也可以用录屏软件把讲课过程录制下来。或者用数码相机或者手机,把教学过程拍摄下来,然后用视频编辑软件进行整合加工。

三、微课教学在不同教学环节中的应用及效果。

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学环节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型课例。多媒体环境下的微课教学应用,也会因课程内容的需要而发生相应变化。作为教学目标非常明确直接的教学方式,按照不同知识类型和学生特点,微课可以制作成教授类、演示类、启发类、解题类、讨论类、答疑类、实验类、活动类等类别,放到一堂课中的一个环节或多个教学环节之中。

(一)情境引入。情境引入,导入新课,是微课中应用最多的教学环节。一个直观生动的微课视频,可以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一开始,就置身于具体的、生动的,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之中,这样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地理老师在讲解《天气和天气预报》时,引入一段天气预报的微视频,就能起到很好的情境引入作用。还可以引入一个气象小知识,例如《常见的天气系统》这节课可以引用“倒春寒”现象,先用微课展示:一年四季天气变化最无常的就是春季,春寒料峭、善变的天气――倒春寒。然后进一步,让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的天气现象,拓展学生视野。

同样,在其他学科中应用微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的例子非常多。如物理课讲到摩擦力时,可以制作成微课教学环节:通过展示一段冰壶比赛的视频,并提出问题,运动员为什么要在冰壶前进的路线上不断地用力刷冰?从而引入新课。此外也可以用复习旧知、引出新问题等方式实现新课导入。

(二)探究新课。利用微课形式,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反复观看微课视频,教师引导学生解决微课中设置的问题,归纳总结,解决问题。一节设计合理的微课,往往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可以复习旧知识,阐释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引领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

例如:光的反射定律可以设计成探究型微课。通过设计好的几段视频,学生就可以总结出光的反射定律。

(三)协作学习。通过学生之间的协作来完成教学任务,利用微课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其认知主体的作用。首先教师要把学习任务布置清楚,设计合理的微课能够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并提供足够的学习资源,及与教学相关的背景知识。

例如讲《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时,教师可提前录好两小节微课,一个是讲述集合的含义,一个讲解集合的表示。接着教师为《集合的含义与表示》编写学案,学案用相关问题来带动学生思考,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再归纳总结。

(四)归纳总结。归纳总结是在学生完成阶段性学习后,进行的总结性教学环节。教师利用微课形式完成这一教学环节,注意课程内容要简单扼要,突出要点。活用微课总结知识,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可以强化学生记忆,使知识得以概括、深化。

(五)测试。作为测试环节,也可以很好地利用微课完成。

一方面可以用微课把测试相关知识进行有效说明,随后教师就可以下发课堂练习,检测学习效果。例如:可以放一段图文并茂的英文动画视频,然后教师下发与视频相关的课堂练习。如果在网络环境下,利用教学软件完成测试,能即时反馈学生的成绩,教师就可以及时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教学环节适宜用微课形式。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微课教学形式已经固化,当教学过程中出现新情况时,教师一定要灵活运用,可以适时停止微课,加一些机动的教学内容。

微课教学模式,是多媒体教学环境下针对性很强的辅助教学方式。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灵活运用微课,对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作为信息时代的教师,应尝试在自己的教学环节中加入微课教学,把信息技术应用有效地整合到课堂教学中。

微课活动总结篇3

1微课资源与生活相连

教师使用微课进行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要注意选择与小学生生活关系密切的教学资源,使小学生了解微课资源,进而利用微课资源进行学习,提高自身的作文水平。小学生的写作主要是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将其转化为写作内容,而小学生生活经验较少,接触的事情不多,需要教师增加小学生对生活的体会和感受,改变小学生写作中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的状态。教师可以选择小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材料作为微课的资源,将其整理成微课视频供小学生学习。例如:小学生参加敬老爱幼活动,教师录制活动内容,在活动结束之后整理视频资料,将自身的意见与微课资源融合,对小学生展开教育。小学生根据微课内容总结自身的社会实践经验,并将其转化为文字,成为作文。只有丰富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才能写出更好的作文。由此可见,生活资源对小学生写作的重要性[1]。因此,教师在选择微课资源的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小学生的生活现象,以此为基础拓宽小学生的?野,加深小学生对生活的体会和感受,从而提高小学生的作文能力。

2微课资源中情境具有真实性

小学语文教师选择的作文微课教学资源情境应具有真实性。不切实际的微课资源不仅不能为作文教学带来方便,甚至会影响教学,导致小学生在写作时同样出现不切实际的现象,粗糙烂制,阻碍提升小学生的作文水平。小学生对生活中的很多现象观察不够仔细,不能准确的了解或是描述生活中的现象,教师要避免微课资源对小学生造成误导,故而,微课资源中的情境需要具有真实性,有利于增强小学生对生活现象的了解,写出高质量的作文。如:在描述季节景色时,教师要结合各地不同的气候环境,选择适合小学生的季节变换微课资源,并在微课中说明选择的地区气候特点,季节变化特点。而小学生则根据教师的指导,微课资源中的信息以及自身对季节的了解,准确的描述季节景色,且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身的感受[2]。此外,教师选择的季节景色资源要使小学生有身处其中的感受,强化学生的体验,丰富小学生的情感,以情感变化激发小学生的作文能力,进而提升小学生的作文水平。

3与教材教学内容结合

任何教学都需要以教材为依托,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同样如此,教师要掌握语文教材中的内容,并能够灵活使用教材内容,从而结合教材知识选择合适的微课资源。在小学生的作文中,除生活经验之外,素材的另外一个重要来源是语文教材。教材是经过多个经验丰富、对小学生的习惯和能力有深入了解的教师编写,且经过权威机构认证、许可方得到出版并运用在小学教学中的书籍,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知识选择微课资源,作为小学生作为的教学材料。例如:学习《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时,教师选择的视频应使小学生了解爬山虎的属性、生长习性等,正确认识爬山虎。在对爬山虎的初步了解下学习课文内容,加强小学生对课的理解,此时,再根据小学生对爬山虎的认识写作文,写出该文的读后感。小学生的作文中会涉及很多课文和微课资源中的内容,对教学内容进行改写,从而形成自己的作文,在提高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同时,加深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感知力,从而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水平。运用微课资源进行作文教学,并不是完全脱离教材,恰恰相反,需要教师对教材有深刻的认识,进而合理利用教材选择微课资源,使其成为作文教学的有效素材[3]。

4运用学生活动制作微课视频

微课活动总结篇4

机器人校本课程的实施初步解决了学生的学习愿望,那么如何让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个性化学习呢?微课的出现让人眼前一亮,围绕校本课程的主题内容和学生提出来的具体问题,我们陆续开发创作了一系列机器人微课,并配上相关的练习和辅助材料,引导学生在课内或课外自主地学习机器人知识,参与机器人项目活动,我们将之称为“导学式机器人微课程”。

导学式机器人微课程的宗旨是“以生为本、以导为形、以学为意”,在机器人校本课程体系的基础上,从课时教学目标出发,设计生动有趣的情境任务;引导学生针对任务开展分析;借助学习任务单开展独立自主的机器人相关知识学习;通过微视频的讲解示范解决学习重难点,控制学习活动流程;使用课程配套练习进行学习效果的检测。从而将“任务―分析―学习―操作―反馈”等一系列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前后衔接的学习单元。导学式机器人微课程重在“导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引导学生个性化创作,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每个导学式机器人微课程的时间一般控制在3~8分钟之间,每一个微课的学习目标要短小精悍、具体明确,呈现方式要生动多样,能够吸引学生观看。例如,创作认识传感器的微课就应明确指出要认识哪类传感器,是超声波还是红外,还要考虑是否需要介绍传感器工作原理,是否要揭示此类传感器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否要涉及传感器条件的编程技巧等,据此安排相关的内容,以利于目标的达成与教学效果的检测。

导学式机器人微课程的内容结构

“微”而不小是所有精品微课程的共同特征,在创作导学式机器人微课程时,应注重培养小学生在机器人项目活动过程中掌握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鼓励学生将所学的机器人相关知识积极应用到学习、生活以及技术革新等实践活动中。导学式机器人微课程的内容应遵循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学习习惯,每个微课中一般都包括情境任务、问题分析、实例应用、拓展练习、归纳总结五个环节,分别从导入、导思、导做、导练、导悟五个方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情境任务:导入

为该课知识点设计对应的情境与任务,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的情境和感悟问题的情境,围绕任务展开机器人学习,提升了学习兴趣,同时也方便任务的完成效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

2.问题分析:导思

此环节是微课的重点,是利用已有知识系统,学习新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的关键点。在机器人微课中,需要在此环节将具体实际问题转化为逻辑问题,将操作顺序转化为流程图方便学生理解,为之后的实际操作奠定理论基础。

3.实例应用:导做

为学习者展示问题的解决过程。在机器人微课中,此环节可能包含机器人结构构建、编写程序、调试修改过程、机器人运行效果等部分中的一个或几个。

4.扩展练习:导练

针对某些知识点,为学生提供相关的练习,方便学生对学习成果和所完成的任务进行自我检验与评价。

5.归纳总结:导悟

通过课堂小结将新旧知识点进行串联,形成单元知识体系,为学习者将课时知识转化为内在能力提供基础。教师也可以提出知识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形式与方法,扩展知识面,真正体现机器人课程知识价值。

《小小邮递员》机器人微课实例

《小小邮递员》是我校机器人校本课程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是学生接触实物机器人后,完成了基础轮式机器人搭建前提下的第一次控制机器人的实践应用活动。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将通过动手操作逐步感悟如何通过程序来控制机器人的移动与动作,感受机器人项目的活动流程,练习通过画流程图的方法学会编写简单的程序。

在为本课创作的微课中,以机器人送信为情境引出任务,建立机器人项目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后得到“让机器人移动实际就是控制机器人马达运动的功率与持续时间”这个结论,再画出这一过程的流程图,通过具体实例引导学生经历机器人项目的基本过程。随后,在微课中为学生提供相关的练习,对其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检验。最后,通过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内化吸收,感悟机器人移动的控制与机器人项目的活动流程。

通过导学式微课,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经历接受任务、分析问题、实践操作、巩固练习、总结提升的过程,从中体验机器人项目的学习过程,感受机器人的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具体应用,达到学以致用、拓展提升的目的。

导学式机器人微课程的创作要点

创作导学式机器人微课程,教师除了要把握好整体设计思路,统一规划、精选内容之外,还要考虑教学载体、平台、制作方式和配套资源等因素。

1.教学载体的选择要适当

(1)实体机器人VS虚拟机器人。实体机器人直观可见,学生在机器人的搭建、编程、调试、运行过程中,更能真切地体验到成功,在微课中应该尽量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机器人类型。虚拟机器人不受硬件设备和时空的限制,较易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教学,教师可以适当引入到微课程中,帮助学生了解一些基本流程与编程原理。

(2)轮式机器人VS人形机器人VS其他。轮式机器人能较好地反映出机器人对执行模块的控制,能胜任绝大多数教学任务。人形机器人的结构、运动方式、编程方法较为复杂,对硬件要求很高,一般不引入小学教学中。其他机器人主要指专项机械结构,如机械手等,可按需选用。

在机器人教学和微课程的创作中,应综合考虑各种机器人的优缺点,取长补短,才能制作出受益面更广的高质量的微课程。

2.平台的形式要多样

机器人微课也是一种支持学生翻转学习、混合学习、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的资源,因而在网络中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为了便于学习单等配套材料的,一般建议使用支持PC端和移动端的流媒体学习平台进行,既方便了者与学习者,又便于学习者之间的多方交互,如能结合微信平台,则更能让这些资源如虎添翼。

3.配套资源的准备要充分

为发挥微课程资源的最大效用,教师除了制作相关的教学视频外,还应该为其提供配套资源,如使用说明、教案、练习等。使用说明要指明该课的实际教学环境、适用对象等,尤其是微课中某些留白、停顿等对学生的操作指导,以方便学生的学习;教案是让学生在程序下载后对照知识点进行巩固;练习是为了让学生自我检测。

4.制作方式的配合要技巧

基于机器人项目活动的特殊性和综合性,一般机器人微课都需要将录屏式和录像式相结合。部分为了将难点解释得更直观与清晰,也可能用到软件式。教师在制作时应注意画面简洁,重点突出关键词。而在用录像呈现机器人运行状态时,要注意镜头对关键点的捕捉。整个微课要指向明确、逻辑性强。

导学式机器人微课程的应用策略

1.课堂教学中的分层学习

鉴于机器人项目活动的实践操作性,学生的知识基础与操作经验差异较大,因此,我们开发了《走进机器人》系列导学式微课程并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基础薄弱的学生跟着视频完成基本任务,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通过配套练习来达到提高与巩固,分层学习,各有所得。

2.社团活动中的兴趣学习

社团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的兴趣有所发展,因此,可以利用机器人微课程内容的广泛性,让学生对机器人项目的各类相关信息进行涉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对机器人项目的兴趣。例如,《校本机器人》微课程就是从我校的机器人课堂教学出发做一定的知识延伸,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3.竞赛准备中的拓展学习

机器人竞赛活动形式多样、项目各异,在一个活动中也经常各有分工。无论是搭建、编程,还是机器人任务的规划设计,都应该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拓展方向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学习。例如,在《机器人竞赛项目》微课程中,我们了2012~2014年间FLL项目的所有方案与设计思路、相应的程序与项目技巧,受到了校内外机器人爱好者的极大欢迎。

微课活动总结篇5

关键词:微课;混合式教学模式

无线网络的覆盖和移动通讯设备的日新月异,促使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育部刘利民副部长认为:“微课符合时代的需求,它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对某个知识点进行充分的、有趣的讲解,符合当今紧张的学习生活节律。”微课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现代化教学资源,它短小精悍、主题鲜明、易用性强,既可以应用于课堂教学、对教学进行有益的补充,也可以作为优质资源集合在翻转课堂、慕课网络平台、微信公众平台和各类学习软件之中,它顺应了社会发展的潮流,在教学中拥有广阔的前景。为了应对现代教育技术对课堂教学的冲击与挑战,适应现代化环境的教学形态,探索大学英语教学中微课建设的方法与策略,将有助于优化大学英语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引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创新。

一、微课的概念和内涵

在中国,微课的概念自2010年引入,是一种新兴领域的研究。微课的研究大致分为两个阶段:2012—2013年是第一阶段,研究者主要关注微课的界定、微课开发与制作、微课的教学方法等课程建设方面的问题。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率先提出了微课的概念,他在2011年提出:“微课是根据新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实际,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中所需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体。”2013年,胡铁生又重新修订了微课的定义,认为“微课是基于学科知识点而构建、生成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微课’以‘微视频’为核心,包含与教学相配套的‘微教案’、‘微练习’、‘微课件’、‘微反思’及‘微点评’等支持性和扩展性资源,从而形成一个半结构化、网页化、开放性、情景化的资源动态生成与交互教学应用环境”。2014年,关于微课的研究进入第二阶段,研究者将微课与网络学习平台的构建联系起来,开始探索微课网络资源的建设与运用,胡铁生提出,“微课程应该定位于一种以微视频为核心资源和呈现载体的微型在线视频课程”[1]。由微课定义的不断更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微课内涵的发展轨迹,人们对微课的理解由“微型资源构成”到“微型教学活动”再到“微型网络课程”,朝着立体化、课程化、系列化的方向迈进。微课应该具有四个主要特征:第一,微课顾名思义是微型课程,授课时间短,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第二,微课是依托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视频教学资源,并通过网络为载体传播、共享,是一种基于网络的交互学习活动;第三,微课是一段完整的教学过程,授课人要准备完整的教学资料,课前设计教案与课件,授课时既要讲授知识点,也要合理安排有针对性的训练,课后要对教学进行反思;第四,微课的教学内容为某一学科的具体知识点,可能是这个学科的某个重点、难点或一个考试要点等,并非是对整个教学章节或者一门课程的讲授。

二、大学英语课程微课资源制作的方法

微课制作要精心设计,突出教学内容,微课应该具有一定深度,能够带来学习者知识意义的螺旋式上升。结构合理、条理清晰、讲解生动形象、互动性强的教学视频受到普遍的欢迎。总的来说,微课的质量可以从两个方面把握:一是具有教育性,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组织有序,教学环节完备,教学过程自然流畅,教学方法准确,视频效果形象新颖,生动有趣,配套练习富有启发性;二是具有技术性,确切地说,微课集技术性、艺术性于一体,视频制作技术成熟,画面效果协调,布局美观大方,视觉效果好。把握好微课制作的原则,才能作出有吸引力的作品。大学英语微课的设计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确保微课教学过程完整

微课是一段完整的教学过程,参考课堂教学的流程,可以将微课教学大致分为“前端分析———导入———讲解———总结———布置作业”等几个阶段。前端分析是学情分析,是对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的分析判断;导入部分要生动形象,与教学任务密切相关,能够针对英语教学内容的特点,真实形象地联系具体场景,准确而迅速地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吸引学习者去主动探究;讲解要清楚,重点突出而且详略得当,语言富有启发性;总结要简单明了,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印象;布置作业是对所学内容的巩固复习,适当的练习能够强化学习效果。总之,微课视频要逻辑清楚、内容完整,尽量减少学习者的认知负荷。

2.精心选择微课教学内容

就外语学习而言,微课可以选择的内容包括语法教学、词汇教学、文化教学、篇章理解、听读写译能力技巧等。在选择微课的教学内容时,应该遵循几个原则:一是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将一个单元细化为若干个不同的教学目标,再根据每一阶段的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和讲授的知识点,制作微课视频。二是微课选题要实用准确。教师对讲授内容加以提炼,归纳出重点和难点,再生动形象地加以展示,使学习者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知识点,提高学习效率。三是微课的教学内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微课视频的教学内容要符合学习者的基础,抓住学生认识的特点开展教学设计,使微课视频既有实用性又具有启发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此外,教师在布置微课学习任务前,应该引导学生明确微课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可以通过设置问题来启发学生思考:Why(为什么学习微课)、What(微课学习了什么)、Where(哪里是学习重点和疑点)、How(如何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3.提高视频制作质量

微课制作的形式主要有五种:教学录像型、屏幕录制型、多媒体讲解型、动画讲解型和视频剪辑型。微课建设到达一定程度时,应该制作一些优质教学资源,高水准的微课视频更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尤其在一个微课专题中,如果个别微课制作质量不高,将影响整个专题的质量和学习效果。目前,技术人员、教育工作者在不断努力中提高了微课制作水平,出现了一批内容新颖、制作水平高超的微课视频,教师可以在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官网、中国外语微课大赛官网等众多网站中寻找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三、构建基于微课的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

黎加厚指出,“未来趋势是系列化的和教材配套的,进一步发展为移动-云端能够支持的,并且是跨系统的”[2]。本文所探讨的微课建设,不仅是构建视频资源,而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相互作用,在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完整教学过程。只有将微课放在整个教学环节中通盘考虑,融入教学流程之中做整体化设计,才能保证学生自主学习效果,使微课的应用发挥更大的作用。基于微课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具备这样的特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精神和协作精神,学生由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设计者、引导者、合作者。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能够较好地说明微课学习的认知规律,它将学习定义为“在一定的情境(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学习包含四种要素,情境、对话、协作、意义建构。[3]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围绕四要素以及翻转课堂的特点,笔者设计了教学模式流程,将基于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课前-课上-课后。

1.课前应用阶段

首先,教师分析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结合教学目的制定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前提开展教学设计,制作微课教学视频,创设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学习情境。因为翻转课堂是新生事物,教学流程与传统教学截然不同,所以教师应该详细考虑课前、课上、课后三个阶段的教学特点,分层次制定每一环节的教学目标。其次,学生接到教师布置的任务后,利用微课资源自学,自主制订学习计划、控制学习时间、掌握学习效果。同时,教师应随时了解与掌握学生学习进程,督促学生学习进度。教师可采用面授的形式,答疑解惑、检查监督,此外,师生间、学生间可以利用QQ群、微信、大学英语网络教学平台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相互沟通,充分发挥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的作用。通过这些途径,教师能够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督促学习进度,学生可以开展研讨、求教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分享学习成果。

2.课上知识内化阶段

课上是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形成新的认识的重要环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内化知识,课堂不再是教师讲授的主要场所,而是师生间、生生间协作对话、合作学习的场所。教学实践中,学生将课前自学的成果向教师及同学汇报,提出学习中难点、疑点,共同寻找答案;教师应该将课前自学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理顺知识的逻辑性,对所学重点内容进行点拨;之后,教师应该组织有效的课堂活动,解决学习中的难点问题,运用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精神;最后,教师应该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堂练习检验学习效果,发现教学设计的不足之处,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后辅导。此外,教师还应该布置家庭作业,督促学生回顾总结学习内容,并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3.课后评价反馈阶段

课后,学生总结反思学习过程,根据教师布置的作业回顾教学重点,是巩固提高的阶段;教师也可以布置不同的任务,对学习效果存在差异的同学重点辅导,以提高整体教学质量;这一阶段,也是教师课后反思、促进教学的过程,教师应该发现教学难点,总结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机制,寻找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由大学英语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的分析和设计可见,微课能够辅助教师教学,帮助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独立思考的意识,推动学生由“被动学”向“主动学”转变,从而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四、结语

教育部即将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指出,“各高校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积极创建多元的教学与学习环境,鼓励教师建设和使用微课、慕课,利用网上优质教育资源改造和拓展教学内容”。微课的应用具有广阔空间,教师应把握教学发展脉络,积极推动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广泛应用,开发优质微课教学资源,设计和构建基于微课的现代教学模式,开展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将有助于提高微课应用效率和教学效果,推动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铁生,黄晓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15-18.

微课活动总结篇6

英语知识由简入难。从小学最初的会话教学到中学越来越多的语法,很多学生感到课堂上越学越累,越学越枯燥。而微课程,集结了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以其短小精悍却不拘一格的特点,给学生带来了希望。那么怎样巧用微课程,来高效解决英语学科中的语法问题呢?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切身体验。

一、语法讲解类微课程的优势

1.时间短

短小精悍的微课程将某一个语法知识点浓缩在一段短视频中,能弥补传统课堂上教师讲解枯燥、时间难以把握的不足。相对于同一时间段坐在同一个教室里上课,这种在家看视频的方式也更加体现学习的自主性,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2.知识呈现的方式不同

微课程集结了多媒体的诸多优势,图文声像并茂,让学生在学习枯燥的语法时兴趣盎然。一个动态的启发,一首总结的歌谣,让学生不知不觉中就领会了知识,这种独特的视听优势也是传统课堂无法比拟的。

3.可自选节奏

微课作为一段网络视频,可以根据学生各自的接受能力来选择节奏。这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课堂中同一个教室、同一种节奏产生的不足。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接受能力来选择节奏快慢,选择是否重复播放某个画面,这种学习方式也是家长和学生更愿意接受的。

二、利用微课优势巧妙呈现语法知识

在熟知微课程的优势后,我们应思量如何去利用好这些优势,制作语法教学的微课片段,最高效地解决学生的疑难。语法教学一般多采用讲解法,而讲解又包括直接讲解法和归纳总结法。直接讲解法是指把要讲的语法知识直接拿出来讲,先讲理论,然后再用例句辅正,之后再进行大量练习来实践消化。归纳总结法则是先给学生一些相关语法知识点的句子,然后让学生观察、比较、归类,教师再总结讲解。比较而言,归纳总结法无疑更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那么我们在制作微课时,应该怎样巧妙地呈现出归纳总结法的步骤,达到我们的预期目标呢?

第一步骤:知识罗列

比如,要讲述be动词三种形式的运用,那么在微课的开始就可以呈现出这三个系动词am、is、are 以及一些与它们相关的,学生容易理解、容易比较的例句。如;

①I am a teacher. ②She is a teacher .

③He is a student. ④They are students.

⑤We are workers. ⑥It is a dog.

⑦You are a good man.

再如学习there be 句型时,教师可呈现下列例句:

①There is a desk in the room.

②There are two desks in the room.

③There are some girls under the tree.

④Is there a dog over there?

⑤Are there any pencils on the desk?

⑥There is a girl under the tree.

第二步骤:视听启发

罗列出典型例句后,教师可以用带图文的课件语音去启发学生比较、归类,停顿片刻后,教师再呈现预期的答案,让学生去发现这些句型的不同之处。比如:

①I am a teacher. ②She is a teacher. ④They are students.

③He is a students. ⑤We are workers.

⑥It is a dog. ⑦You are a good man.

①There is a desk in the room. ②There are two desks in the room.⑥There is a girl under the tree. ③There are some girl under the tree. ④Is there a dog over there? ⑤Are there any pencils on the desk?

呈现出归类的结果后,教师可以借助微课的语音提示来进行设问:“为什么要把它们归为同一类呢?”给学生短暂的思考时间,教师再进行解答和呈现规律。这种让学生从观察、比较中归类知识的方法,很好地利用了多媒体视野广、容量大的优势,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在制作微课时应注重细节步骤,否则很可能会将知识一堂出,变成了毫无技巧的直接讲解,导致无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第三步骤:巩固操练后进行课堂总结

对相关的语法知识进行适当的巩固操练是相当有必要的,因此教师要在有限的微课时间内,设计典型的、易错的题目来进行操练,才能产生高效率。比如,在讲解现在进行时的结构和运用的微课中,教师在操练环节中一定要解决好现在分词ing形式的常见变化,以及现在分词前面的be动词如何变换形式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课时目标,教师可以设计相应的选择填空或者用单词的适当形式填空,来解决学生的疑惑。

在巩固操练后,应该进行精简而到位的知识总结,以便学生对该堂微课的内容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在总结知识时,除了可以直接口述总结,也可以借助微课的动画优势,来帮助学生记忆总结。比如:在学习基数词变成序数词的微课中,我们就可以采用歌谣加节拍的方式来呈现如下总结:

基变序,很容易,一二三,特殊记,th从四起。八去t来九去e,遇到ve,f替,ty变为tie,后加th莫迟疑,若想表示几十几,只变个位就可以。

三、在语法讲授类微课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微课中是否要出现教师讲解的头像

笔者认为,微课的核心是一段短视频,它不同于传统课堂上教师站在台上授课的形式,如果一边听看视频一边在下方呈现教师头像讲解,不仅影响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也会占据视频的画面空间。现在一些大型微课比赛也不提倡在右下角出现头像。

2.语法讲解型微课应该注重精讲多练

英语语法知识繁多而且抽象,对于一些接受能力一般的学生来说,唯有多加练习方能真正掌握。微课一般在10分钟以内,如何在微课内做到讲与练的高效组合呢?笔者认为应该是精讲多练,可以是边讲解边举例,也可以是集中练习。教师在讲解练习时应该指向明确,必要时还要借助微课的优势,进行批注和关键处的放大处理,这样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教师还要避免在同类题目上重复而浪费时间。

3.教师要擅用不同语速、不同技巧

英语语法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学生认为很难的知识点,比如说几种时态的区分。根据笔者经验,一些学生到毕业时还有将现在进行时的结构说成是动词ing的,可见他们对be动词加现在分词的组合结构并没有真正掌握。再比如学习几种从句的时候,学生经常对一些结构和关键点概念模糊,不知道如何入手去区分,那么当教师在微课中涉及到关键处时,要尽量放慢语速,注重技巧,尽量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就能理解这个难点。

微课作为目前一种全新的课程模式,不但在时间和形式上让人更易于接受,而且更多地关注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个体差异。将繁多而枯燥的英语语法知识,巧妙地设计在灵活多样的微课程形式中,在效率上也将会是一种崭新的突破。我们期待能摸索和制作出更丰富、更灵活的微课类型,帮学生解决英语语法中的一些难点问题,让英语语法学习从此变得简单、有趣。

参考文献

微课活动总结篇7

注:本论文是甘肃省十三五规划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为GS2016GHB1066.

近年来,随着“微信、微电影、微学习”等新事物的不断涌现,人们越来越适应于现代社会的较快的生活节奏.而这种新事物与教育领域相遇时,微课便随之诞生了.例如,可汗式微课程、TED、凤凰微课程等等.微课程教学目标明确、时间短、内容精简、容易制作、应用灵活广泛等特点,也引起了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微课教育资源的高效利用的特点,是其切入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因素,同时,微课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也具备极高的可行性.

一、高中数学微课程设计

(一)设计原则

笔者通过对现有的微课程进行研究分析,认为高中数学微课设计应该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微型原则,微课程的设计应该满足课程时间短、课程内容精简的特点.突出其微型化的原则.在课程时间的设计上,一般要控制在15分钟以内,因为较短的时间可以有效利用学生的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在课程内容方面,应该尽可能地细化,将每个小的知识点作为一个模块,让学习者能够快速准确地掌握学习任务.

2.以学生为中心,微课程的设计是围绕高中生展开的,所以,在课程设计时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背景.比如,学习环境、学习任务等.要了解他们的目的以及学习的需求.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各种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资源多元化,在设计以多媒体等媒介实施的微课时,应该尽量选择多元化的资源,改变传统的文本模式.结合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网页等多种资源,根据高中各个阶段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状态,恰当地融合到课堂教学当中.

4.简单化原则,首先,微课的使用媒介应该是简单易用的,微课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更好地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所以,不能用较高的数字化技术,用简单明了的操作界面,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内容上面,而不能因为操作难度大等问题,浪费学生的精力.

5.学科特点鲜明,数学学科具有很明显的学科特点.学好数学需要培养数学的学科思维.在微课设计时也应该考虑到这一点.应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应用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不仅要传授数学知识,还应该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

(二)设计模式

微课程的设计不能像传统的课程一样的完整.它在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时间上面无不体现“微”的特点.在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前提下,以丰富和实用的内容来设计学习内容或者学习活动.同时,不断总结学生在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并将这些问题考虑进去.对学习的重点和内容难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让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顺利进行下面的学习.同时,针对不同内容和题型,根据实际的情况,设计一些贴近于生活实际的情境设计.针对不同学习能力、知识掌握水平的学生,设计拓展课程.实现各个学习阶段的学生能够各取所需,不断进步.另外,课程反馈系统是必须要具备的,针对学习者的使用意见反馈和评价,及时改进课程内容,以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

二、案例解析

“函数y=Asin(ωx+φ)+b的图像与函数y=sinx图像之间的关系”微课程的设计.

首先,要通过一个动画展示,来集中学生们的注意力,并唤起其对有关知识的回忆.通过几何画板,动态展示函数y=sinx与y=Asin(ωx+φ)+b的图像,使这两个函数的特点更直观地展现在学生们面前,加深学习印象.

第二,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在展示这些图像的同时,提问:这两个函数的图像与之前的哪些函数具有相似性,与哪些函数的图像特点具备不同性?在学生进行一定的思考后,给出答案,总结复习之前的内容.之后,点明本节学习的重点内容,函数y=Asin(ωx+φ)+b的图像与函数y=sinx图像之间的具体关系.

第三,深入解析,加深学生对函数的理解.用几何画板来动态演示该函数的各个参数变化,以及各参数与图像特点之间的相互影响,通过学生自主观察,得出相关结论.总结归纳四种变换,让学生经历归纳、抽象,概括的过程,从而更清楚地认识数学结论得出的过程.

第四,归纳总结,构建知识体系.在以上的归纳知识分类的任务完成之后,深化课程知识结构,总结一般性结论.帮助学生建立三角函数的知识体系,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学习印象.

第五,与学生交流互动,分析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微课程结束之后,设计一些交流活动,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机会,对所学知识点进行进一步的探讨,解决自己的疑惑,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第六,教师总结,针对本节课程的教学难点,和学习重点,以课后练习的形式巩固学习成果,并检测各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学生的疑惑进行进一步的解答,提高微课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王春来.基于微课模式的高中数学教学策略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17):75.

[2]陈芳.MOOC环境下的微课程在高中数学中的教学设计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5.

微课活动总结篇8

一、微课的特点

微课的教学内容集中,一般为某一个知识点或一节课内容的某一个方面。它不在乎教学环节的完整性,但整体上仍应该包括引入课题、内容讲授和总结三个步骤。微课教学时间有限,一节微型课正常在15分钟左右。微课一般没有学生参与,只是面对评委授课。上课的具体过程和常规课堂教学一样,教师在讲台上把预设好的教学过程进行展示,包括问题的提出、课堂活动的安排、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等过程都要呈现。由于没有学生,教师的这些设计都是在提出问题或安排后,假设学生已经完成的情况下,继续展示下一个教学环节。学生答疑或活动的时间在微课中可以节省下来。

二、微课与说课的区别

微课和说课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形式,切忌把微课与说课等同起来。微课的本质是课,具有课的基本属性。微课实质上就是一节课,与常态课不同的是它时间短,没有学生的真正参与。而说课的重点在“说”。说目标、说教法、说流程……是在“纸上谈兵”,是在务虚,不是在上课,只是在告诉大家准备怎么上,为什么这么上。

三、上好微课的基本要求

1.切入课题要迅速。由于微课教学时间短,切入课题必须迅速。可以设置一个题目或问题引入课题;可以从以前的基本内容引入课题;可以从生活现象、实际问题引入课题;也可以开门见山引入课题。

2.讲授线索要清晰。在微课的讲授中,要尽可能地只有一条线索。在这一条线索上突出重点内容,着重进行主干知识的讲解与剖析,或精要讲授,或巧妙启发,或积极引导,力争在有限的时间内圆满完成课题所规定的教学任务。

3.教师语言要得体。在微课中,学生活动被省略之后,教师的讲解水平倍受评委的关注。教师在要求语言生动,富有感染力的同时,更应做到准确,逻辑性强,简单明了。

4.课堂板书要简约。板书不宜太多,也不宜太少,要真正起到对内容要点的提示作用。在微课中,部分板书可以提前准备到纸板上,以挂图的形式在授课的过程中展示在恰当的位置,这样可以节省时间。

5.课后小结要精要。在微课的结尾,一定要有小结,用二三分钟时间对一节课的教学进行归纳和总结,使微课的课堂结构趋于完整。微课的小结,不在于长而在于精,在注重总结内容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科方法的总结。

四、要处理好三对矛盾

1.要处理好“有”与“无”的矛盾。在微课的现场,没有学生。但执教者心中不能没有学生。微课的具体教学过程和常规教学是一样的,也是教师在课堂上展示课堂教学的整个流程。

教学流程中的“学生活动”,教师该提问提问,该布置布置,该指导指导,该点拨点拨,该评价评价。这些“过场”都要一一呈现。只是学生没有实际做,执教者只是假定学生已经完成、估计学生完成的程度和结果。这种估计是否恰当,这些建立在估计基础上的点拨评价是否到位,要由专家评委做出判断。因此,要做到估计“恰当”、点拨评价“到位”,执教者就要在备课时研究学生,或设想教材所对应的学生群体的状况,做到“场上无学生,心中有学生”。

微课活动总结篇9

微课是指基于一定的教学设计思想,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运用多媒体技术在10分钟左右就一个知识点进行针对性讲解、模拟一对一教学情境,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通常应是重点、难点或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与学活动全过程的一段视音频。[1]其核心要素是承载教学内容的微视频,此外还包括与特定教学活动相关的微教案、微课件、微习题、微反馈以及微反思等其他辅教学内容。

“微课”是一种全新的教学资源表现形式,具有“短小精悍”的鲜明特征,具体表现为“内容精简、主题突出;情境真实、形式灵活;短小精悍、使用方便;资源面广、实用性强”等特点。[2]

自从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首次提出“微课程”(Microlecture)概念,2011年“微课”概念在我国首次被提出来以来,微课在教育领域迅速传播,相关实践和应用也迅速展开。此后,教育部面向全国推广微课的建设与应用,由此带动了各级各类“微课大赛”在全国各地的开展。自此,“微课”成为了不少一线教师和一些教研部门关注的热点话题,在教学实践中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3]

但在高中历史微课这一领域,虽有一些历史微课视频,但比较零散,不系统,所以高中历史微课教学理论与实践还是一个有待开拓与研究的领域。

笔者认为,在微课资源建设正在兴起之际,很有必要立足现实,进一步对微课课堂教学进行探索与研究。厘清微课和历史学科教学的关系,探索一条适合高中历史微课学习的有效开发道路。基于这一认识,笔者在教学中尝试着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以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Ⅰ专题五第二课《中国外交的突破》中最主要的教学内容“中美关系正常化”为例,尝试将微课理念引进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试图改变自己的课堂模式,打造高效历史课堂。

二、高中历史的微课教学实践

从创新的角度来讲,微课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传统课堂是预习、上课、反馈重难点、课后做作业,微课教学的流程是学生通过微课预习功课、师生平台交流互动了解难点、教师在微课堂上展示和讲解、学生课后进行评价总结。

(一)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是课堂活动的基础,包括学情分析、教学任务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同时还要进行微课的选题、设计、制作。在“中美关系正常化”课堂教学活动开展之前,进行各种相关资源的收集(视频、史料、图片、语音等),如反映新中国外交史上重要事件的历史图片,《美苏争霸》《重返联合国・直击26届联大》《会见美国作家斯诺》《乒乓外交》《基辛格博士秘密访华》《尼克松访华》《会见美国总统尼克松》《尼克松回忆录》等实录片段,进行整理、编辑和剪切。再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新知识所需的衔接知识点设计制作好PPT和微课,然后利用多媒体技术把这些资源传给学生,安排学生先行课前预习和自主学习。在看完教学视频之后,需要进行一定数量的习题测试,用来巩固或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这样,学生则会在观看过程中进行思考,将所遇到的疑问带回课堂里,与老师进行探讨,微课在这里起着重要的载体作用,使自主学习有更大的延伸和发展空间,极大地丰富了自主学习的形式。

(二)课堂教学实施

课堂教学实施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实施过程中,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与同伴的交流和教师的指导,达到对微课知识的内化。教师根据学生观看视频过程中提出的疑问和测试的情况提炼出需要核心探讨的问题,然后在教师指导下,组织学生进行独立探究或协作讨论,让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并在与同伴的探讨中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1.课堂导入

导入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导入得恰当,可以迅速吸引学生眼球,所以,在这一环节里引入微课,利用微课的直观、针对性强、画面动感等特点来设计一些新颖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迅速引入主题。本课通过出示抗美援朝、尼克松访华的图片进行对比,表达中美关系发生的大逆转,来引出通过中美对抗与中美缓和两段历史的对比,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顺利推进课堂教学,为具体知识的学习营造良好氛围。

2.自主学习――大国三角的博弈

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展之前,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微课视频资源先行自主学习。然后教师指导学生详读课文,对中美关系形成基本的认知,了解中美关系解冻的原因、经过和意义,由此引导学生对中美关系的缓和进行理论上的总结,指出其既有国际环境变化的原因,也有国家利益的考量。通过创设情境、设计问题,步步深入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从学生兴趣入手,便于学生形象地理解中美关系的相关内涵。这一环节的实施,旨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这一活动过程见表1。

3.探究学习――中美两国的互动

通过师生合作探究学习基本史实,编制中美关系大事年表,共同构建知识体系,使学生能总体把握知识结构并学习如何构建知识结构,接下来通过视频及图片展示,再现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历程,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认识。从而引导学生探究学习,通过了解中美外交关系曲折历程和成就,让学生明白“国家利益是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外交地位高低取决于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的道理,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一活动过程见表2。

表2

4.化解难点――中国外交的突破

知识的讲解是一节课的主体,也是微课应用于教学的主要表现形式。利用微课进行知识讲解,可以将原本枯燥的内容变成直观的动画,可以将烦琐的多个知识点分解成一个个小视频进行讲解,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而突破重难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率。用多媒体展示“中国建交国数量变化表” 和图片“乔冠华的笑”这一环节,反映了上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同中国建交的国家大量增加及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说明中美关系正常化,对当时的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处于美苏之间的关键性制衡地位,使中国战略地位空前提高。这一活动过程见表3。

表3

(三)课后小结及作业

课堂小结是微课必不可少的环节,使课堂结构趋于完整。小结是对一堂课主要知识点的高度总结。用微课展示课堂小结,可以是一堂课的主要板书,也可以是这堂课核心概念的注意点。微课的小结,不在于长而在于精,做到用最少的时间展示最主要的内容。如“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课堂小结可概括为:(1)原因。(2)概况。①试探之旅――“乒乓外交”;②旋风之旅――基辛格访华;③破冰之旅――尼克松访华;④正常之旅――建交、邓访美(实现正常化)。(3)影响。这样的小结微课时长大概40余秒,简洁高效,帮助学生快速记忆。

课堂教学结束后,学生要完成的微课作业是“请你就当今影响中美关系的主要问题(选择文化冲突、人权问题、贸易摩擦、之一)展开调查,并就某一问题展开论述,谈谈你对中美关系发展的展望”。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微课设计、课件设计、制作微课,完成录制后可以上传到班级空间或QQ群供老师和全班同学分享,对课堂上各个知识点微课的复习、课后巩固练习与检测和下一堂课微课的预习,教师可以将这些内容与其他作业一同打包利用多媒体技术发送给每一个学生,供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在网络平台上的交流和学习,巩固课堂所学知识,进一步提升能力。在练习过程中遇到难点时可参考教学课件、案例和教学视频等资料,或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平台获取解答。

三、高中历史的微课教学效果

(一)微课的应用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面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单一的教学模式是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的。微课凭借其形象直观的画面和丰富的视听效果,更适合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更有效地激活课堂。

(二)微课有利于学习习惯的养成及学习能力的提高

因微课短小精悍的特点,教学时间短,选题具有实用性和趣味性,内容精练,教学方法多,所以能吸引学生主动去学习,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这样,不但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与历史学习相关资料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解读、判断和利用历史资料的能力。充分挖掘学生潜能,遵循学生学习的规律,专注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微课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及学业水平的提高

微课本身就是学习素材,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认知结构,自主选择使用,变“结论式教”为“过程式学”。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归纳能力。微课教学优化了教学资源,有利于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氛围,便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

(四)微课有利于个性化学习及自主性学习

微课的运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微课是针对某个知识点而制作的,适合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深度学习,既可查漏补缺,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资源拓展。微课资源容量小,使用方便,可任意下载到终端设备上浏览观看,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便利。因此,微课的应用,使得学生的学习有了很大的自主空间,课堂得到了延伸。

四、反思与展望

微课在教育改革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实践成效。但是不可否认,微课在教育领域还只能算是崭露头角,其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资源,与教育实践发现需求仍有一定的差距,从微课理念、投入精力、平台架设、制作技术、学科性质、学生自主力及其他各种因素来看,高中历史教学在微课实践领域中的应用仍然不够完善与成熟,需要进一步地进行实践检验和反思。

笔者相信,在微课还不完善和不成熟中蕴含着广阔的研究天地和可能。作为历史学科教师,只有扎根教育,脚踏实地地开展研究与实践,才能够促进微课的发展,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效率。所以,微课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价值,在教育教学领域引起一股新的改革浪潮。

参考文献:

微课活动总结篇10

一、开展教师读书活动,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结合学校"读好书,写好字"活动的开展,学校努力营造书香校园的氛围,并为每一位教师购买了阅读的书籍,开展基于问题的阅读。在阅读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了解最新的教育教学信息,开展了班主任读书论坛、教师读书论坛和教师读书反思评选等活动,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

二、有效开展课题的研究,引领学校的教革方向。

本学期,学校的历城区"十二五"规划课题"学校文化建设与生活德育研究"和"小学语文教学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研究"进入了课题结题阶段。课题组认真总结课题研究的成果,并整理课题研究的资料向历城区教科室提交了课题结题材料。

2015年11月,学校成功申请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教育学重点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子课题《节日文化与家长对孩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研究》。新的课程的成功申报,为学校的教科研活动提供的新的研究方向和发展机遇。

在"十二五"课题研究的同时,本学期各教研组也积极开展微课题研究,其中,语文组开展了"小学生注意能力的培养"微课题研究;数学组开展了"小学数学学法指导研究"微课题研究;英语教研组开展了"小学英语阅读能力培养"微课题研究;品生社教研组开展了"开展丰富多彩活动创造高效课堂研究"微课题研究;科学教研组开展了"科学课教学中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微课题研究。在微课题研究中,各教研组开展理论学习活动,并以微课题的研究作为教研组活动的主题开展了展示课活动。

三、开展实效的校本教研活动。

学校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实效的校本教研活动。每次活动做到有计划、有活动安排,有记录,有总结。每月各教研组还要上报活动总结和过程性活动资料。本学期,学校英语组、语文教研组和品生社教研组还承办了教育办的学科特色教研活动。

四、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科研活动,在活动中促进教科研工作的开展。

微课活动总结篇11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3-0039-02

1 前言

新课改下,一支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已无法满足当前教学的需要,以微课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开始占据各学科教学的舞台,给教学带来深刻变化。微课即微型视频课程,其是以精短的教学视频为载体,围绕某一重要的教学环节或学科知识点所开展的富有情境性、趣味性的新型网络课程。将微课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中,可以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将课堂上难以完成的知识讲解清晰地展示出来,从而弥补传统数学教学的不足,显著提高数学教学效率[1]。

2 初中数学微课教学的优势

生动直观,突破教学难点 初中生认知面有限,对于抽象的数学知识难免有不容易理解的地方。在传统教学中,针对一些教学重点、难点,数学教师会通过一些身边的例子,让学生形成想象的载体,来理解数学中的理论知识,这无疑是教学中常用的好方法。但是,这样的实例势必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所举到的例子并不是每个学生都看到过或是体验过,又或是实例需要想象力的辅助。而运用微课辅助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对抽象世界的探知欲,使数学课堂变得灵动而具体,从而收到事半功倍之成效。

如在教学“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有关知识时,教师可以运用微课动画来演示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图形的旋转等知识,让数学知识在动态的演示中直观起来,让学生从动态中去体会有关知识,从而激发他们的数学思维和学习的兴趣。

补充教材,提高教学效率 微课是主要围绕某一重要的教学环节或学科知识点所开展的富有情境性、趣味性的新型网络课程,因而其可以突出主题,如教学中重点、难点、疑点内容[2]。一个课程就一个主题,或者说一个课程一件事;研究的问题来源于教育教学具体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或是生活思考,或是教学反思,或是难点突破,等等,这对于教材是一种补充。相比于普通的课程,微课的“上课时间”不到10分钟,内容上通常只有一个主题或一个知识点,能够直击要害,同时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点状复习,完善知识巩固 微课既可以针对教材中的某一知识点,也可以采用专题讲解、中考链接等形式,这是因为其具有“点”状复习的功能。微课的“点”资源碎而不散,精短凝练,对知识点讲解精简而到位,可以将复杂的数学知识点连在一起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让学生脱离题海战术的泥潭。另外,微课可以反复播放,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理解和消化,从而满足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特别是遇到教学难点时,可以采取慢放的形式,适时加以点拨,真正达到知识巩固的效果。

3 微课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科学讲解,提高教学效率 微课中最普遍的一种方法是讲授法,即教师在微课视频中导入知识讲解的过程,以视频为载体,以口头讲授为手段,完成对数学公式、概念及其他基础知识的讲解。采用讲授法时应分成两步达成。

1)热身处理。热身活动是新课导入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良好的热身活动能够减轻学生的紧张情绪,使他们更积极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如在教学初中数学“图形的旋转”一节时,重点是旋转的有关概念及性质,难点是概念的形成过程与性质的探究过程。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向学生展示有关的图片:时钟上不停转动的秒针、大风车的转动、荡秋千的小孩、飞速转动的电风扇叶片、汽车上的括水器……通过这些生活中的“转动情境”来导入知识点,使学生初步形成对旋转的概念。

该环节可在微课视频和学生的互动中实现,无需教师进行专门指导,因此能够让学生产生“近似上课”的体验,并且能使其心神放松,为新课学习做好准备[3]。

2)知识呈现。该环节与知识点的讲解及运作过程息息相关,是微课教学的重点所在。其间,对于基础知识的讲解应交由微课视频,教师主要是负责答疑解惑。该环节中,教师需要在微课视频中穿插一些与讲解进度相匹配的问题,以帮助学生消化理解。如在教学初中数学“图形的旋转”一节时,利用微课导入相关概念后,可将“荡秋千的小孩”转化为数学模型――单摆,并提出问题:“单摆上小球的转动由位置A转到B,它绕着哪一个点转动?沿着什么方向(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了多少角度?”在学生经过讨论交流、总结后,教师再给出旋转的定义,此时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将更为容易、深刻,还能节省课堂时间来进行其他的一些互动活动。

合理启发,提高理解水平 合理启发是微课教学的另一个重要手段。采用演示法时,教师可通过视频将一些数学公式的基础概念、推理步骤展示出来,并加以适当的启发,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掌握知识要点。考虑到初中学生的想象力比较丰富,在设计微课视频时应不拘一格,适当掺入一些趣味性内容,以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尤其是制作演示操作方面的视频时,可以增加一些真实的生活片段,从而增加学生的代入感[4]。

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相关知识时,教师可设计一个微课视频,有机结合相似三角形与实际生活。如在阳光下,人与人的影子、树与树的影子等,都会是一对对的相似三角形形成于地面上;并且可以让学生来测量抽象出来的三角形边长,对比掌握的知识,从而让学生站在生活角度对“相似三角形”形成一个具体的了解。

深刻反思,做好课堂总结 值得一提的是,微课只是教学的一种有益补充,而不能完全取代传统课堂。教师要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并加强对微课教学的反思,充分认识微课的优点和短板[5]。

首先,切忌为微课而微课。教学模式需要创新,需要高成效,但是盲目地采取微课课程、不考虑实际应用的课程开发是毫无意义的。微课课堂要辅助课堂教学,要利于使学生投入学习,而且能使他们自己建构起对课程的认识和理解。

其次,微课所能传授的知识有限,有些知识十分繁琐,并非一两句话就能说清,这时还需要教师亲自进行详细的讲解。

再次,在制作微课视频时,教师要对视频材料进行精挑细选,避免出现过多的知识点,努力做到主题突出。

最后,每一节微课结束后,教师应及早总结不足,并积极予以改进,以便下一节微课中为学生呈现更精彩和有效的内容。

4 结语

综上所述,微课是教育发展的产物。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实践研究,积极运用微课进行科学讲解、合理启发,并认真做好课堂总结和反思,从而提高微课运用水平,提升数学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刘素芹.中小学教育中微型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8.

[2]顾小清,顾凤佳.微型学习策略:设计移动学习[J].中国电化教育,2008(3).

微课活动总结篇12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5)06017004钢筋混凝土课程是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的主干专业课之一,也是从事土木工程行业的学生将来运用最多、最广的专业知识课,做好钢筋混凝土课程的教学工作对学生毕业以后从事结构工程设计、施工等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自1893年法国国立道桥学校首先开设钢筋混凝土课程至今,钢筋混凝土课程的教学已有100多年的历史[1],其教学水平和教学方法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进和提高,但在实际教学中该门课程仍然存在学生较难掌握、教师较难教授的“两难”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该门课程内容较多,设计计算繁杂,构造和规范规定较多,但高等院校素质教育的实施导致该课程的课时数不断减少,教师依靠传统的课堂教学难以将课程所有内容全面讲授;另一方面该门课程与学生熟悉的数学、力学等课程区别明显,学生无法灵活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导致学习积极性下降。要解决钢筋混凝土课程的“两难”问题,需要从多方面开展工作,如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手段的探索等[2]。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不足早已为大家所认识,高等院校以开放式网络教学平台为依托进行辅助教学也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展,但网络学习的效果却不甚理想[3]。近年来,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智能手机的使用在学生中越来越普遍[4](以长沙地区高校为例,智能手机在学生中覆盖率高达80%以上),学生通过手机实现课程管理、课堂笔记分享等学习行为已经成为一种潮流。任何资源都可以成为课程,将移动互联网这一学生易于尝试和接受的平台引入钢筋混凝土课程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其即时性和交互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较好地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拓展[5]。自2013年起,笔者尝试将腾讯微博引入三峡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混凝土结构原理和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学等课程的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辅助效果。本文以期间开展的工作为基础,对微博在混凝土结构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微博作为课堂教学辅助手段的优势

(一)微博有利于师生实时交流探讨

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为教师与学生使用微博进行相互交流创造了条件。在相互添加微博收听之后,学生可以利用微博直接提问,教师的解答和其他学生的讨论也可以通过手机及时进行接收,这便于学生及时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同时对教师教学产生及时的反馈。另外,性格内向或口头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也能较好地融入到师生交流这一良性教学过程中来。因此,微博为教师和学生传递信息提供了一个全面、及时的平台渠道。

江 巍,等微博在混凝土结构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二)微博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利用微博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时,上传的教学课件、相关文献、资源链接等内容,以及师生之间的相互讨论一并可形成丰富的学习资源以供学生自主学习。另外,微博可以集成图像、声音、文字、动画、视频等信息,集成的学习资源表现力强,可以直观明朗地表述某些讲解起来枯燥乏味的知识。教师和学生可以对交流讨论中的观点采用声音、动画等方式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有利于教师树立平易近人的形象,提高学生参与微博互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

(三)微博教学成本低廉

采用微博教学的成本很低。一方面从信息传递费用来说,目前高校学生的手机一般采用包月上网,文字信息耗费流量很少,信息接收成本低。另一方面从信息传递效率来说,微博教学可以极大地节约时间和提高效率,如果某个知识点学生掌握不够透彻,教师只需要解答一次就可以满足多位学生的需求,因此可以较好地降低人力和物力成本。

二、混凝土结构课程教学中微博应用的实践开展

2013年以来笔者开始将微博引入到三峡大学混凝土结构相关课程的日常教学工作中,经过三年的实践,笔者认为:要充分发挥微博对混凝土结构课程课堂教学的辅助作用,应利用微博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与学生就知识疑惑在课后及时进行交流探讨,适当设置案例专题促进学生探究式学习等。

(一)使用微博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在混凝土结构课堂教学课时不断减少的情况下,教师对授课内容往往会根据授课对象进行优化,与前设课程(如《建筑材料》《理论力学》等)重复的内容可能省略,这样导致的内容跳跃可能给学生带来困惑。因此,使用微博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可以避免学生陷入“老师不按照书上的讲”这种茫然。

课前,教师可通过微博对学生提出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预习要求,明确课程的学习重点及前设课程已涉及的内容,同时教学思考题,指导学生有的放矢。学生接收到微博信息后,对教学内容进行认真预习,了解相关背景,阅读教材和参考文献,并对习题进行分析和思考。为了保证每位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在课堂上对指定问题进行提问,以了解预习的情况,并在课后问题解答形成反馈。例如钢筋混凝土材料力学性能这一章,学生在建筑材料课程中就已经涉及部分内容,因此指导学生结合建筑材料进行钢筋性能和混凝土强度指标等自主学习,课堂讲授重点放在混凝土的变形特性、钢筋与混凝土的粘结等知识点上,有效利用课时。

(二)课后及时解答学生疑惑,进行交流探讨

采用微博辅助课堂教学可以极大节省教师答疑的人力成本,但教师应注意解答疑惑须及时进行。课堂或者课间提问教师无法回避,而微博提问不是必须立即答复,教师可能忽略,一旦学生微博提问后教师没有回答,则会挫伤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严重影响微博的教学效果。

因此,教师应对每位学生提出的问题都认真回答并尽量详细。例如有的学生提问“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时为什么有的教材上保留结构重要性系数?”,如果回答“规范不一样”或者“教材版本问题”则会引起学生的反感。笔者回答时将混凝土结构的国家标准规范和水利部、能源部规范的有关条文给学生进行介绍,然后上传了针对该问题可以查阅到的数篇中文文献,让学生充分了解该问题的来龙去脉。对于学生提问,教师不能因为问题太简单而产生不悦情绪,更不能因为问题难以说清而产生烦躁情绪,对于有些可以促进学生思考的问题,教师可发动学生先进行讨论然后自己进行总结。微博互动交流一方面可促使教师反思自己的授课方式是否合适、授课重点是否清晰,另一方面也促使教师更深入地钻研业务知识。

(三)微博设置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混凝土结构课程是一门与工程实践紧密相关的课程,同时又存在过多的理论、公式等让学生感觉枯燥乏味。课堂授课时数有限,教师给学生进行案例展示和自我思考的时间不足,而微博可以有效地担当起设置真实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媒介。与混凝土结构授课内容相关的案例、新闻网络链接在微博上进行分享,并设置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这一手段实施起来非常方便。

微博提供的案例链接形式丰富,文字新闻、图片新闻、视频新闻等均可以作为微博的案例资源。例如在介绍“混凝土的干缩变形”时,笔者在微博上转发如下案例:“某地区某办公楼,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达到预定混凝土强度拆除楼板模板时,发现板上有无数走向不规则的微细裂纹。裂缝宽0.05~0.15mm,有时上下贯通,但其总体特征是板上裂纹多于板下裂纹。经调查,施工时的气象条件是:上午9时气温13°C,风速7m/s,相对湿度40%;中午温度15°C,风速13m/s(最大瞬时风速达18m/s),相对湿度29%;下午5时温度11°C,风速11m/s,相对湿度39%。”

学生可以从湿度角度出发判断出裂缝产生的原因在于混凝土的干缩,同时,学生对于强风对混凝土蒸发速度的影响有了概念性的认识。

三、混凝土结构课程教学中微博应用的效果分析

(一)学生参与情况统计

自笔者尝试应用微博辅助三峡大学混凝土结构相关课程的课堂教学以来,笔者对收听人数、互动人数占学生总人数的比例情况进行了统计,结果如图1所示。

图12013-2015年学生参与比例统计结果

统计结果显示,学生对于“课堂讲授+微博辅助”教学模式的认可度始终保持较高水平,随着资源的丰富累积和口碑的传递效应,积极参与互动的学生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以笔者2015年春季学期承担的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学课程为例,学生总数153人,收听人数144人,占总人数94%;参与互动人数86人,占总人数56%。

(二)学生学习效果评价

对于应用微博辅助混凝土结构课堂教学的学习效果,除课程结业考试可为学生最终学习效果提供评价依据外,更多地通过课堂教学提问、平时作业、讨论交流等手段评价学生的参与状态与交流状态。

笔者对三年来的学习效果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学生在以下方面有较大进步:第一,对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明显提升,例如学生通过分析“9・11事件”中纽约世贸大楼的倒塌建立“防连续倒塌设计”结构概念,通过分析粤赣高速桥梁垮塌事故建立“活荷载的最不利布置”概念等,这样建立起来的概念形象具体,掌握牢固;第二,对教材与规范的区别与联系认识加强,由于教材内容有局限性但比较深入,规范内容全面但更精炼,学生自主研读规范时常会有疑惑,例如“规范在附录中给出了混凝土材料的应力应变曲线,在设计原则中又给出了其简化公式”这一题词,笔者通过专家对规范的解读,补充相关参考文献,并针对学生疑惑进行讨论交流,在解答这一问题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弹性分析”与“弹塑性分析”的概念。

除此之外,应用微博辅助混凝土结构课堂教学还可以实现针对不同学生的差异化教学。通过对学生交流状态的分析发现,大部分学生的交流主要集中在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遇到的一些细节,如学生在该课程起步阶段对于“构造要求”的把握不到位,常咨询“钢筋面积计算完毕后怎么配筋”之类的问题,对于此类问题可以安排学生查阅规范和教材,并进行案例展示得到解答。但对于部分学生可引导其自主进行研究性学习,例如在讲解“受扭构件承载力计算”时提到“变角度空间桁架模型”,受学时的限制,教师通过补充参考文献和增加讨论环节,可激发学生自我思考,引导其自主研究。最后,应用微博辅助混凝土结构课堂教学可实现对学生交流能力的锻炼,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心理距离。

四、混凝土结构课程教学中微博应用的注意事项

将微博作为混凝土结构课程教学的交流答疑、知识拓展平台,操作方便且信息传递性好。但是要积极发挥微博传递信息的有益面,笔者认为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一)维护好微博作为辅助教学平台的开放性和有序性

微博作为网络在线交流平台,其开放性决定了教学互动内容是可以被任何人参与和评价的,难免存在“蹭课”学生或者外部人士向教师提问的情况。教师遇到这种情况时应认真对待,有时可能存在教师之间通过微博进行教学活动的互相交流,对于来自其他教师的建议也应虚心对待。教师通过微博开展教学活动,表现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丰富有趣,为活跃气氛也可适当一些教学之外的内容,但必须把握好度,过多则会冲淡教学效果。

(二)让学生成为微博教学互动的主体

教师作为微博教学互动的发起者和引领者,主要是利用微博教学活动,进行答疑交流。但是,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这种互动交流的同时,也应激励学生主动制造微博互动的话题,使其成为教学互动的主体。对于某位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可以鼓励其他学生查阅相关资源并作出答复,然后再进行总结,并对前面进行的答复给予评价,评价应尽量正面,避免挫伤学生积极性与自尊心。对于某个知识点,教师可以发动学生去搜集相关文献资料,进行上传分享,并对这些文献资料进行一定的分析评述。微博教学互动的最佳理想状态应是学生更多地成为这一过程的主导者,而教师作为互动交流的总结者。

(三)充分利用微博互动教学的反馈作用,加强资源整合

教师通过微博进行交流答疑等活动可以了解到自己的教学方式是否恰当,教学内容是否有所遗漏,并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及时全面的评价,进而对自己将来的教学工作进行相应修正。发挥好微博互动教学的反馈作用,其对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另外,微博互动交流与课堂教学的不同之处在于,课堂教学是严格依据教学计划进行,指导学生进行系统化学习;而微博交流答疑则是针对某个问题进行进一步地阐述,其实质是一种碎片化学习。对于某一个知识点,在进行这种互动交流时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可能出现的理解偏差,同时在解答过程中也会搜集到很多相关资源。虽然微博信息可以长时间保存,但及时将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对于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很大帮助。

四、结语

混凝土结构课程教学目前正处于一个需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的时期。微博是一种新型的交流工具,其互动沟通方式非常类似于课堂交流,与网络课程相比更易于新时代的高校学生接受。本文根据三峡大学混凝土结构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微博互动作为辅助手段的实践工作,对微博互动交流如何有效开展进行了探讨,目的是希望为提升混凝土结构课程教学质量提供一种新的教学辅助手段。

参考文献:

[1]魏春明,赵星海,秦力. 钢筋混凝土课程的教学探讨[J]. 东北电力大学学报, 2010,30(5): 44-47.

[2]赵新铭,陈爱玖,白星理. 改革混凝土课程教学,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1,17(3): 102-103.

[3]蒋东兴,张继才,罗念龙. 高校网络教学现状与对策[J]. 计算机教育, 2004(9): 44-46.

[4]智能手机在大学生中的使用情况及前景的调查报告[R],湖南大学,2012.

[5]罗双发,张晓岚.大学生参与微博教学的意愿调查[J]. 中国农业教育,2013(2): 61-65.

Application of micro blog in concrete structure course teaching

JIANG Wei, WANG Xianjun,WU Xiaoyong, CHEN Denghong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