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建筑合集12篇

时间:2022-12-24 23:54:11

中外建筑

中外建筑篇1

中外建筑 - 简介

中外建筑篇2

1 建筑节能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的高速发展,我国的建筑能耗逐年大幅上升,已达全社会能源消耗量的32%,加上每年房屋建筑材料生产能耗约13%,建筑总能耗已达全国能源总消耗量的45%。我国现有建筑面积为400亿平方米,绝大部分为高能耗建筑,且每年新建建筑近20亿平方米,其中95%以上仍是高能耗建筑。如果继续执行节能水平较低的设计标准,将留下很重的能耗负担和治理困难。

2 真正贯彻落实全面的建筑节能设计

(1)整体及外部环境的节能设计。建筑整体及外部环境设计是在分析建筑周围气候环境条件的基础上,通过选址、规划、外部环境和体型朝向等设计,使建筑获得一个良好的外部微气候环境,达到节能的目的。

(2)合理选址。建筑选址主要是根据当地的气候、地质、水质、地形及周围环境条件等因素的综合状况来确定。建筑设计中,既要使建筑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保持适宜的微气候环境,为建筑节能创造条件,同时又要不破坏整体生态环境的平衡。

(3)合理的外部环境设计。在建筑位址确定之后,应研究其微气候特征。根据建筑功能的需求,应通过合理的外部环境设计来改善既有的微气候环境,创造建筑节能的有利环境,主要方法为:①在建筑周围种植树木、植被,既能有效地遮挡风沙、净化空气,还能遮阳、降噪;②创造人工自然环境,如在建筑附近设置水面,利用水来平衡环境温度、降风沙及收集雨水等。

(4)合理的规划和体型设计。合理的建筑规划和体型设计能有效地适应恶劣的微气候环境。它包括对建筑整体体量、建筑体型及建筑形体组合、建筑日照及朝向等方面的确定。

日照及朝向选择的原则是冬季能获得足够的日照并避开主导风向,夏季能利用自然通风并防止太阳辐射。然而建筑的朝向、方位以及建筑总平面的设计应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建筑受到社会历史文化、地形、城市规划、道路、环境等条件的制约,要想使建筑物的朝向均满足夏季防热和冬季保温是困难的,因此,只能权衡各个因素之间的得失,找到一个平衡点,选择出这一地区建筑的最佳朝向和较好朝向,尽量避免东西向日晒。

(5)单体的节能设计。单体的节能设计,主要是通过对建筑各部分的节能构造设计、建筑内部空间的合理分隔设计,以及一些新型建筑节能材料和设备的设计与选择等,来更好地利用既有的建筑外部气候环境条件,以达到节能和改善室内微气候环境的效果。

3 外保温优于内保温

(1)外墙外保温延长了建筑物的寿命。外墙内保温的保温层构造位置使得建筑物的外墙与内墙分别处于两个不同的温度环境。内墙及楼板处于室内的温度环境,其年温度差的变化为60℃~80℃,使建筑结构长年不得安定。这种永远不安定的建筑结构会导致在多处墙面产生裂缝,并破坏沿外墙的屋面防水,引起地下室防水的渗漏等。同样这种不同温度环境会产生不同变形的原理也会发生在夹心保温和保温层表面的刚性厚抹灰层上,保温层上湿贴石材等做法其保温层外侧部分都面临同样的形变破坏。外墙外保温的保温材料保护了主体结构防止风吹雨淋和风化以及碱骨料的反应等对主体外墙的侵蚀,相对延长了整个工程的使用寿命。

中外建筑篇3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0-0046-02

1 建筑节能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的高速发展,我国的建筑能耗逐年大幅上升,已达全社会能源消耗量的32%,加上每年房屋建筑材料生产能耗约13%,建筑总能耗已达全国能源总消耗量的45%。我国现有建筑面积为400亿平方米,绝大部分为高能耗建筑,且每年新建建筑近20亿平方米,其中95%以上仍是高能耗建筑。如果继续执行节能水平较低的设计标准,将留下很重的能耗负担和治理困难。

2 真正贯彻落实全面的建筑节能设计

(1)整体及外部环境的节能设计。建筑整体及外部环境设计是在分析建筑周围气候环境条件的基础上,通过选址、规划、外部环境和体型朝向等设计,使建筑获得一个良好的外部微气候环境,达到节能的目的。

(2)合理选址。建筑选址主要是根据当地的气候、地质、水质、地形及周围环境条件等因素的综合状况来确定。建筑设计中,既要使建筑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保持适宜的微气候环境,为建筑节能创造条件,同时又要不破坏整体生态环境的平衡。

(3)合理的外部环境设计。在建筑位址确定之后,应研究其微气候特征。根据建筑功能的需求,应通过合理的外部环境设计来改善既有的微气候环境,创造建筑节能的有利环境,主要方法为:①在建筑周围种植树木、植被,既能有效地遮挡风沙、净化空气,还能遮阳、降噪;②创造人工自然环境,如在建筑附近设置水面,利用水来平衡环境温度、降风沙及收集雨水等。

(4)合理的规划和体型设计。合理的建筑规划和体型设计能有效地适应恶劣的微气候环境。它包括对建筑整体体量、建筑体型及建筑形体组合、建筑日照及朝向等方面的确定。

日照及朝向选择的原则是冬季能获得足够的日照并避开主导风向,夏季能利用自然通风并防止太阳辐射。然而建筑的朝向、方位以及建筑总平面的设计应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建筑受到社会历史文化、地形、城市规划、道路、环境等条件的制约,要想使建筑物的朝向均满足夏季防热和冬季保温是困难的,因此,只能权衡各个因素之间的得失,找到一个平衡点,选择出这一地区建筑的最佳朝向和较好朝向,尽量避免东西向日晒。

(5)单体的节能设计。单体的节能设计,主要是通过对建筑各部分的节能构造设计、建筑内部空间的合理分隔设计,以及一些新型建筑节能材料和设备的设计与选择等,来更好地利用既有的建筑外部气候环境条件,以达到节能和改善室内微气候环境的效果。

3 外保温优于内保温

(1)外墙外保温延长了建筑物的寿命。外墙内保温的保温层构造位置使得建筑物的外墙与内墙分别处于两个不同的温度环境。内墙及楼板处于室内的温度环境,其年温度差的变化为60℃~80℃,使建筑结构长年不得安定。这种永远不安定的建筑结构会导致在多处墙面产生裂缝,并破坏沿外墙的屋面防水,引起地下室防水的渗漏等。同样这种不同温度环境会产生不同变形的原理也会发生在夹心保温和保温层表面的刚性厚抹灰层上,保温层上湿贴石材等做法其保温层外侧部分都面临同样的形变破坏。外墙外保温的保温材料保护了主体结构防止风吹雨淋和风化以及碱骨料的反应等对主体外墙的侵蚀,相对延长了整个工程的使用寿命。

(2)外保温是消除热桥的合理途径。外墙既要承重又要起保温作用,外墙厚度必然较厚。采用高效保温材料后,墙厚得以减薄。但如果采用内保温,主墙体越薄,保温层越厚,热桥的问题就越趋于严重。在寒冷的冬天,热桥不仅会造成额外的热损失,还可能使外墙内表面潮湿、结露,甚至发霉和淌水,而外保温则可以不存在这种问题。由于外保温避免了热桥,在采用同样厚度的保温材料条件下,外保温要比内保温的热损失减少约20%,从而节约了热能。

(3)外保温比内保温更容易控制墙面裂缝。内保温的保温块材易发生裂缝。处于室内温度环境影响的内保温板材是附着在受室外年温差影响而发生变形的外墙上。内保温块材的板缝被温度变化而产生的外墙变形应力拉开,经过几个年温差对外墙的变形影响,这种块材板缝裂缝是终归要发生的。外保温墙体控制裂缝要比内保温墙体控制裂缝的发生容易得多。彻底的外墙外保温的做法像是将建筑物的全部结构穿上了一件棉袄,使其完全处于室内的温度环境下,年温差一般波动不大,可以忽略其形变的产生的影响。受室外环境温度影响较大只是外保温的外表面。

(4)外保温优于内保温的其他功能。①外保温则可以避免搬动家具、施工扰民、甚至临时搬迁等诸多麻烦发生。当外墙必须进行装修或抗震加固时,加做外保温是最经济、最有利的方法。②我国目前许多住户在住进新房时,大多先进行装修。采用外保温则可以与室内工程平行作业,有利于加快施工进度。③外保温可以使建筑更为美观,只要做好建筑立面设计,建筑外貌会十分出色。特别在旧房改造时,外保温能使房屋外貌大为改观。④外墙外保温适用范围十分广泛,适用于各种建筑。⑤外保温的综合经济效益很高。外保温比内保温增加了使用面积近2%,使单位使用面积造价得到降低。加上有节约能源、改善热环境等一系列好处,综合效应十分明显。

4 我国广泛应用的外墙外保温系统

(1)EPS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该系统以聚合物砂浆作黏结剂,将EPS板固定在墙体外侧(若需要时也可用锚栓做辅助固定),并在外表面再做聚合物砂浆薄抹灰耐碱玻纤网格布保护层和饰面层,但黏结剂应承受该系统全部负荷。适用范围:民用建筑混凝土或砌体外墙外保温工程。

(2)机械固定钢丝网架EPS板外墙外保温系统。该系统是用锚栓或预埋钢筋等机械固定件,将穿透的EPS钢丝网架板固定在墙体外侧,并在表面再做抗裂水泥砂浆抹面层和饰面层。适用范围:民用建筑混凝土或砌块外墙外保温工程。

(3)EPS板与砼一次现浇外墙外保温系统。该系统是在内侧面开有水平方向齿槽,并在内外侧表面均喷满界面砂浆的EPS板,置于墙体外模板内侧,同时设置若干锚栓作为辅助固定件,待浇灌混凝土后,墙体与EPS板以及锚栓结合为一体。模板拆除后,在EPS板外侧表面再抹(或不抹)胶粉聚苯颗粒浆料找平层,表面再做耐碱玻纤网格布抗裂砂浆保护层和饰面层。适用范围:多层和高层民用建筑现浇混凝土结构外墙外保温工程。

(4)胶粉聚苯颗粒外墙外保温系统。该系统是将胶粉聚苯颗粒保温浆料抹在墙体外侧作为保温层,并在外表面再做耐碱玻纤网格布抗裂砂浆保护层和饰面层。适用范围: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和夏热冬暖地区民用建筑混凝土或砌体外墙外保温工程。由上述可知外墙外保温常用的是EPS板,即膨胀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作为保温层的EPS板热导率低且稳定,厚度容易控制,为基层墙体增加很大的热阻。保温层的传热阻主要是由EPS板的传热系数和厚度决定。

5 结 论

全面的建筑节能有利于从根本上促进能源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缓解我国能源资源供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有利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长远地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保护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参考文献:

中外建筑篇4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0-0046-02

1 建筑节能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的高速发展,我国的建筑能耗逐年大幅上升,已达全社会能源消耗量的32%,加上每年房屋建筑材料生产能耗约13%,建筑总能耗已达全国能源总消耗量的45%。我国现有建筑面积为400亿平方米,绝大部分为高能耗建筑,且每年新建建筑近20亿平方米,其中95%以上仍是高能耗建筑。如果继续执行节能水平较低的设计标准,将留下很重的能耗负担和治理困难。

2 真正贯彻落实全面的建筑节能设计

(1)整体及外部环境的节能设计。建筑整体及外部环境设计是在分析建筑周围气候环境条件的基础上,通过选址、规划、外部环境和体型朝向等设计,使建筑获得一个良好的外部微气候环境,达到节能的目的。

(2)合理选址。建筑选址主要是根据当地的气候、地质、水质、地形及周围环境条件等因素的综合状况来确定。建筑设计中,既要使建筑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保持适宜的微气候环境,为建筑节能创造条件,同时又要不破坏整体生态环境的平衡。

(3)合理的外部环境设计。在建筑位址确定之后,应研究其微气候特征。根据建筑功能的需求,应通过合理的外部环境设计来改善既有的微气候环境,创造建筑节能的有利环境,主要方法为:①在建筑周围种植树木、植被,既能有效地遮挡风沙、净化空气,还能遮阳、降噪;②创造人工自然环境,如在建筑附近设置水面,利用水来平衡环境温度、降风沙及收集雨水等。

(4)合理的规划和体型设计。合理的建筑规划和体型设计能有效地适应恶劣的微气候环境。它包括对建筑整体体量、建筑体型及建筑形体组合、建筑日照及朝向等方面的确定。

日照及朝向选择的原则是冬季能获得足够的日照并避开主导风向,夏季能利用自然通风并防止太阳辐射。然而建筑的朝向、方位以及建筑总平面的设计应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建筑受到社会历史文化、地形、城市规划、道路、环境等条件的制约,要想使建筑物的朝向均满足夏季防热和冬季保温是困难的,因此,只能权衡各个因素之间的得失,找到一个平衡点,选择出这一地区建筑的最佳朝向和较好朝向,尽量避免东西向日晒。

(5)单体的节能设计。单体的节能设计,主要是通过对建筑各部分的节能构造设计、建筑内部空间的合理分隔设计,以及一些新型建筑节能材料和设备的设计与选择等,来更好地利用既有的建筑外部气候环境条件,以达到节能和改善室内微气候环境的效果。

3 外保温优于内保温

(1)外墙外保温延长了建筑物的寿命。外墙内保温的保温层构造位置使得建筑物的外墙与内墙分别处于两个不同的温度环境。内墙及楼板处于室内的温度环境,其年温度差的变化为60℃~80℃,使建筑结构长年不得安定。这种永远不安定的建筑结构会导致在多处墙面产生裂缝,并破坏沿外墙的屋面防水,引起地下室防水的渗漏等。同样这种不同温度环境会产生不同变形的原理也会发生在夹心保温和保温层表面的刚性厚抹灰层上,保温层上湿贴石材等做法其保温层外侧部分都面临同样的形变破坏。外墙外保温的保温材料保护了主体结构防止风吹雨淋和风化以及碱骨料的反应等对主体外墙的侵蚀,相对延长了整个工程的使用寿命。

(2)外保温是消除热桥的合理途径。外墙既要承重又要起保温作用,外墙厚度必然较厚。采用高效保温材料后,墙厚得以减薄。但如果采用内保温,主墙体越薄,保温层越厚,热桥的问题就越趋于严重。在寒冷的冬天,热桥不仅会造成额外的热损失,还可能使外墙内表面潮湿、结露,甚至发霉和淌水,而外保温则可以不存在这种问题。由于外保温避免了热桥,在采用同样厚度的保温材料条件下,外保温要比内保温的热损失减少约20%,从而节约了热能。

(3)外保温比内保温更容易控制墙面裂缝。内保温的保温块材易发生裂缝。处于室内温度环境影响的内保温板材是附着在受室外年温差影响而发生变形的外墙上。内保温块材的板缝被温度变化而产生的外墙变形应力拉开,经过几个年温差对外墙的变形影响,这种块材板缝裂缝是终归要发生的。外保温墙体控制裂缝要比内保温墙体控制裂缝的发生容易得多。彻底的外墙外保温的做法像是将建筑物的全部结构穿上了一件棉袄,使其完全处于室内的温度环境下,年温差一般波动不大,可以忽略其形变的产生的影响。受室外环境温度影响较大只是外保温的外表面。

(4)外保温优于内保温的其他功能。①外保温则可以避免搬动家具、施工扰民、甚至临时搬迁等诸多麻烦发生。当外墙必须进行装修或抗震加固时,加做外保温是最经济、最有利的方法。②我国目前许多住户在住进新房时,大多先进行装修。采用外保温则可以与室内工程平行作业,有利于加快施工进度。③外保温可以使建筑更为美观,只要做好建筑立面设计,建筑外貌会十分出色。特别在旧房改造时,外保温能使房屋外貌大为改观。④外墙外保温适用范围十分广泛,适用于各种建筑。⑤外保温的综合经济效益很高。外保温比内保温增加了使用面积近2%,使单位使用面积造价得到降低。加上有节约能源、改善热环境等一系列好处,综合效应十分明显。

4 我国广泛应用的外墙外保温系统

(1)EPS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该系统以聚合物砂浆作黏结剂,将EPS板固定在墙体外侧(若需要时也可用锚栓做辅助固定),并在外表面再做聚合物砂浆薄抹灰耐碱玻纤网格布保护层和饰面层,但黏结剂应承受该系统全部负荷。适用范围:民用建筑混凝土或砌体外墙外保温工程。

(2)机械固定钢丝网架EPS板外墙外保温系统。该系统是用锚栓或预埋钢筋等机械固定件,将穿透的EPS钢丝网架板固定在墙体外侧,并在表面再做抗裂水泥砂浆抹面层和饰面层。适用范围:民用建筑混凝土或砌块外墙外保温工程。

(3)EPS板与砼一次现浇外墙外保温系统。该系统是在内侧面开有水平方向齿槽,并在内外侧表面均喷满界面砂浆的EPS板,置于墙体外模板内侧,同时设置若干锚栓作为辅助固定件,待浇灌混凝土后,墙体与EPS板以及锚栓结合为一体。模板拆除后,在EPS板外侧表面再抹(或不抹)胶粉聚苯颗粒浆料找平层,表面再做耐碱玻纤网格布抗裂砂浆保护层和饰面层。适用范围:多层和高层民用建筑现浇混凝土结构外墙外保温工程。

(4)胶粉聚苯颗粒外墙外保温系统。该系统是将胶粉聚苯颗粒保温浆料抹在墙体外侧作为保温层,并在外表面再做耐碱玻纤网格布抗裂砂浆保护层和饰面层。适用范围: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和夏热冬暖地区民用建筑混凝土或砌体外墙外保温工程。由上述可知外墙外保温常用的是EPS板,即膨胀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作为保温层的EPS板热导率低且稳定,厚度容易控制,为基层墙体增加很大的热阻。保温层的传热阻主要是由EPS板的传热系数和厚度决定。

5 结 论

全面的建筑节能有利于从根本上促进能源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缓解我国能源资源供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有利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长远地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保护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参考文献:

中外建筑篇5

1 建筑节能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的高速发展,我国的建筑能耗逐年大幅上升,已达全社会能源消耗量的32%,加上每年房屋建筑材料生产能耗约13%,建筑总能耗已达全国能源总消耗量的45%。我国现有建筑面积为400亿平方米,绝大部分为高能耗建筑,且每年新建建筑近20亿平方米,其中95%以上仍是高能耗建筑。如果继续执行节能水平较低的设计标准,将留下很重的能耗负担和治理困难。

2 真正贯彻落实全面的建筑节能设计

(1)整体及外部环境的节能设计。建筑整体及外部环境设计是在分析建筑周围气候环境条件的基础上,通过选址、规划、外部环境和体型朝向等设计,使建筑获得一个良好的外部微气候环境,达到节能的目的。

(2)合理选址。建筑选址主要是根据当地的气候、地质、水质、地形及周围环境条件等因素的综合状况来确定。建筑设计中,既要使建筑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保持适宜的微气候环境,为建筑节能创造条件,同时又要不破坏整体生态环境的平衡。

(3)合理的外部环境设计。在建筑位址确定之后,应研究其微气候特征。根据建筑功能的需求,应通过合理的外部环境设计来改善既有的微气候环境,创造建筑节能的有利环境,主要方法为:①在建筑周围种植树木、植被,既能有效地遮挡风沙、净化空气,还能遮阳、降噪;②创造人工自然环境,如在建筑附近设置水面,利用水来平衡环境温度、降风沙及收集雨水等。

(4)合理的规划和体型设计。合理的建筑规划和体型设计能有效地适应恶劣的微气候环境。它包括对建筑整体体量、建筑体型及建筑形体组合、建筑日照及朝向等方面的确定。

日照及朝向选择的原则是冬季能获得足够的日照并避开主导风向,夏季能利用自然通风并防止太阳辐射。然而建筑的朝向、方位以及建筑总平面的设计应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建筑受到社会历史文化、地形、城市规划、道路、环境等条件的制约,要想使建筑物的朝向均满足夏季防热和冬季保温是困难的,因此,只能权衡各个因素之间的得失,找到一个平衡点,选择出这一地区建筑的最佳朝向和较好朝向,尽量避免东西向日晒。

(5)单体的节能设计。单体的节能设计,主要是通过对建筑各部分的节能构造设计、建筑内部空间的合理分隔设计,以及一些新型建筑节能材料和设备的设计与选择等,来更好地利用既有的建筑外部气候环境条件,以达到节能和改善室内微气候环境的效果。

3 外保温优于内保温

(1)外墙外保温延长了建筑物的寿命。外墙内保温的保温层构造位置使得建筑物的外墙与内墙分别处于两个不同的温度环境。内墙及楼板处于室内的温度环境,其年温度差的变化为60℃~80℃,使建筑结构长年不得安定。这种永远不安定的建筑结构会导致在多处墙面产生裂缝,并破坏沿外墙的屋面防水,引起地下室防水的渗漏等。同样这种不同温度环境会产生不同变形的原理也会发生在夹心保温和保温层表面的刚性厚抹灰层上,保温层上湿贴石材等做法其保温层外侧部分都面临同样的形变破坏。外墙外保温的保温材料保护了主体结构防止风吹雨淋和风化以及碱骨料的反应等对主体外墙的侵蚀,相对延长了整个工程的使用寿命。

(2)外保温是消除热桥的合理途径。外墙既要承重又要起保温作用,外墙厚度必然较厚。采用高效保温材料后,墙厚得以减薄。但如果采用内保温,主墙体越薄,保温层越厚,热桥的问题就越趋于严重。在寒冷的冬天,热桥不仅会造成额外的热损失,还可能使外墙内表面潮湿、结露,甚至发霉和淌水,而外保温则可以不存在这种问题。由于外保温避免了热桥,在采用同样厚度的保温材料条件下,外保温要比内保温的热损失减少约20%,从而节约了热能。

(3)外保温比内保温更容易控制墙面裂缝。内保温的保温块材易发生裂缝。处于室内温度环境影响的内保温板材是附着在受室外年温差影响而发生变形的外墙上。内保温块材的板缝被温度变化而产生的外墙变形应力拉开,经过几个年温差对外墙的变形影响,这种块材板缝裂缝是终归要发生的。外保温墙体控制裂缝要比内保温墙体控制裂缝的发生容易得多。彻底的外墙外保温的做法像是将建筑物的全部结构穿上了一件棉袄,使其完全处于室内的温度环境下,年温差一般波动不大,可以忽略其形变的产生的影响。受室外环境温度影响较大只是外保温的外表面。

(4)外保温优于内保温的其他功能。①外保温则可以避免搬动家具、施工扰民、甚至临时搬迁等诸多麻烦发生。当外墙必须进行装修或抗震加固时,加做外保温是最经济、最有利的方法。②我国目前许多住户在住进新房时,大多先进行装修。③外保温可以使建筑更为美观,只要做好建筑立面设计,建筑外貌会十分出色。④外墙外保温适用范围十分广泛,适用于各种建筑。⑤外保温的综合经济效益很高。外保温比内保温增加了使用面积近2%,使单位使用面积造价得到降低。加上有节约能源、改善热环境等一系列好处,综合效应十分明显。

4 我国广泛应用的外墙外保温系统

(1)EPS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该系统以聚合物砂浆作黏结剂,将EPS板固定在墙体外侧(若需要时也可用锚栓做辅助固定),并在外表面再做聚合物砂浆薄抹灰耐碱玻纤网格布保护层和饰面层,但黏结剂应承受该系统全部负荷。适用范围:民用建筑混凝土或砌体外墙外保温工程。

(2)机械固定钢丝网架EPS板外墙外保温系统。该系统是用锚栓或预埋钢筋等机械固定件,将穿透的EPS钢丝网架板固定在墙体外侧,并在表面再做抗裂水泥砂浆抹面层和饰面层。适用范围:民用建筑混凝土或砌块外墙外保温工程。

(3)EPS板与砼一次现浇外墙外保温系统。该系统是在内侧面开有水平方向齿槽,并在内外侧表面均喷满界面砂浆的EPS板,置于墙体外模板内侧,同时设置若干锚栓作为辅助固定件,待浇灌混凝土后,墙体与EPS板以及锚栓结合为一体。模板拆除后,在EPS板外侧表面再抹(或不抹)胶粉聚苯颗粒浆料找平层,表面再做耐碱玻纤网格布抗裂砂浆保护层和饰面层。适用范围:多层和高层民用建筑现浇混凝土结构外墙外保温工程。

(4)胶粉聚苯颗粒外墙外保温系统。该系统是将胶粉聚苯颗粒保温浆料抹在墙体外侧作为保温层,并在外表面再做耐碱玻纤网格布抗裂砂浆保护层和饰面层。适用范围: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和夏热冬暖地区民用建筑混凝土或砌体外墙外保温工程。由上述可知外墙外保温常用的是EPS板,即膨胀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作为保温层的EPS板热导率低且稳定,厚度容易控制,为基层墙体增加很大的热阻。保温层的传热阻主要是由EPS板的传热系数和厚度决定。

5 结 论

全面的建筑节能有利于从根本上促进能源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缓解我国能源资源供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有利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长远地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保护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参考文献:

中外建筑篇6

1 建筑节能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的高速发展,我国的建筑能耗逐年大幅上升,已达全社会能源消耗量的32%,加上每年房屋建筑材料生产能耗约13%,建筑总能耗已达全国能源总消耗量的45%。我国现有建筑面积为400亿平方米,绝大部分为高能耗建筑,且每年新建建筑近20亿平方米,其中95%以上仍是高能耗建筑。如果继续执行节能水平较低的设计标准,将留下很重的能耗负担和治理困难。

2 真正贯彻落实全面的建筑节能设计

(1)整体及外部环境的节能设计。建筑整体及外部环境设计是在分析建筑周围气候环境条件的基础上,通过选址、规划、外部环境和体型朝向等设计,使建筑获得一个良好的外部微气候环境,达到节能的目的。

(2)合理选址。建筑选址主要是根据当地的气候、地质、水质、地形及周围环境条件等因素的综合状况来确定。建筑设计中,既要使建筑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保持适宜的微气候环境,为建筑节能创造条件,同时又要不破坏整体生态环境的平衡。

(3)合理的外部环境设计。在建筑位址确定之后,应研究其微气候特征。根据建筑功能的需求,应通过合理的外部环境设计来改善既有的微气候环境,创造建筑节能的有利环境,主要方法为:①在建筑周围种植树木、植被,既能有效地遮挡风沙、净化空气,还能遮阳、降噪;②创造人工自然环境,如在建筑附近设置水面,利用水来平衡环境温度、降风沙及收集雨水等。

(4)合理的规划和体型设计。合理的建筑规划和体型设计能有效地适应恶劣的微气候环境。它包括对建筑整体体量、建筑体型及建筑形体组合、建筑日照及朝向等方面的确定。

日照及朝向选择的原则是冬季能获得足够的日照并避开主导风向,夏季能利用自然通风并防止太阳辐射。然而建筑的朝向、方位以及建筑总平面的设计应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建筑受到社会历史文化、地形、城市规划、道路、环境等条件的制约,要想使建筑物的朝向均满足夏季防热和冬季保温是困难的,因此,只能权衡各个因素之间的得失,找到一个平衡点,选择出这一地区建筑的最佳朝向和较好朝向,尽量避免东西向日晒。

(5)单体的节能设计。单体的节能设计,主要是通过对建筑各部分的节能构造设计、建筑内部空间的合理分隔设计,以及一些新型建筑节能材料和设备的设计与选择等,来更好地利用既有的建筑外部气候环境条件,以达到节能和改善室内微气候环境的效果。

3 外保温优于内保温

(1)外墙外保温延长了建筑物的寿命。外墙内保温的保温层构造位置使得建筑物的外墙与内墙分别处于两个不同的温度环境。内墙及楼板处于室内的温度环境,其年温度差的变化为60℃~80℃,使建筑结构长年不得安定。这种永远不安定的建筑结构会导致在多处墙面产生裂缝,并破坏沿外墙的屋面防水,引起地下室防水的渗漏等。同样这种不同温度环境会产生不同变形的原理也会发生在夹心保温和保温层表面的刚性厚抹灰层上,保温层上湿贴石材等做法其保温层外侧部分都面临同样的形变破坏。外墙外保温的保温材料保护了主体结构防止风吹雨淋和风化以及碱骨料的反应等对主体外墙的侵蚀,相对延长了整个工程的使用寿命。

(2)外保温是消除热桥的合理途径。外墙既要承重又要起保温作用,外墙厚度必然较厚。采用高效保温材料后,墙厚得以减薄。但如果采用内保温,主墙体越薄,保温层越厚,热桥的问题就越趋于严重。在寒冷的冬天,热桥不仅会造成额外的热损失,还可能使外墙内表面潮湿、结露,甚至发霉和淌水,而外保温则可以不存在这种问题。由于外保温避免了热桥,在采用同样厚度的保温材料条件下,外保温要比内保温的热损失减少约20%,从而节约了热能。

(3)外保温比内保温更容易控制墙面裂缝。内保温的保温块材易发生裂缝。处于室内温度环境影响的内保温板材是附着在受室外年温差影响而发生变形的外墙上。内保温块材的板缝被温度变化而产生的外墙变形应力拉开,经过几个年温差对外墙的变形影响,这种块材板缝裂缝是终归要发生的。外保温墙体控制裂缝要比内保温墙体控制裂缝的发生容易得多。彻底的外墙外保温的做法像是将建筑物的全部结构穿上了一件棉袄,使其完全处于室内的温度环境下,年温差一般波动不大,可以忽略其形变的产生的影响。受室外环境温度影响较大只是外保温的外表面。

(4)外保温优于内保温的其他功能。①外保温则可以避免搬动家具、施工扰民、甚至临

[1] [2] 

时搬迁等诸多麻烦发生。当外墙必须进行装修或抗震加固时,加做外保温是最经济、最有利的方法。②我国目前许多住户在住进新房时,大多先进行装修。采用外保温则可以与室内工程平行作业,有利于加快施工进度。③外保温可以使建筑更为美观,只要做好建筑立面设计,建筑外貌会十分出色。特别在旧房改造时,外保温能使房屋外貌大为改观。④外墙外保温适用范围十分广泛,适用于各种建筑。⑤外保温的综合经济效益很高。外保温比内保温增加了使用面积近%,使单位使用面积造价得到降低。加上有节约能源、改善热环境等一系列好处,综合效应十分明显。

我国广泛应用的外墙外保温系统

()EPS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该系统以聚合物砂浆作黏结剂,将EPS板固定在墙体外侧(若需要时也可用锚栓做辅助固定),并在外表面再做聚合物砂浆薄抹灰耐碱玻纤网格布保护层和饰面层,但黏结剂应承受该系统全部负荷。适用范围:民用建筑混凝土或砌体外墙外保温工程。

()机械固定钢丝网架EPS板外墙外保温系统。该系统是用锚栓或预埋钢筋等机械固定件,将穿透的EPS钢丝网架板固定在墙体外侧,并在表面再做抗裂水泥砂浆抹面层和饰面层。适用范围:民用建筑混凝土或砌块外墙外保温工程。

()EPS板与砼一次现浇外墙外保温系统。该系统是在内侧面开有水平方向齿槽,并在内外侧表面均喷满界面砂浆的EPS板,置于墙体外模板内侧,同时设置若干锚栓作为辅助固定件,待浇灌混凝土后,墙体与EPS板以及锚栓结合为一体。模板拆除后,在EPS板外侧表面再抹(或不抹)胶粉聚苯颗粒浆料找平层,表面再做耐碱玻纤网格布抗裂砂浆保护层和饰面层。适用范围:多层和高层民用建筑现浇混凝土结构外墙外保温工程。

()胶粉聚苯颗粒外墙外保温系统。该系统是将胶粉聚苯颗粒保温浆料抹在墙体外侧作为保温层,并在外表面再做耐碱玻纤网格布抗裂砂浆保护层和饰面层。适用范围: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和夏热冬暖地区民用建筑混凝土或砌体外墙外保温工程。由上述可知外墙外保温常用的是EPS板,即膨胀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作为保温层的EPS板热导率低且稳定,厚度容易控制,为基层墙体增加很大的热阻。保温层的传热阻主要是由EPS板的传热系数和厚度决定。

中外建筑篇7

1 前言

在中国建筑发展史上,近现代建筑既是一个“断层”,又是现代建筑的前奏和必经阶段。说是“断层”,指的是几千年延续下来的“师傅带徒弟”的家传口授模式受到;中击,不再是建筑设计的主流;“前奏”则指出现了新兴的建筑师行业,他们专门从事建筑设计,紧跟世界流行建筑思潮,带领中国建筑迈向现代建筑的门槛。

中国近现代建筑设计早期受殖民者的附庸――来华建筑师控制、垄断。他们在租界或租借地设计建造各种类型、各种式样的建筑物,来满足殖民者开展殖民活动的需要。直到20世纪10-20年代,这种局面才有所改变。学习西方建筑技术的留学生学成回国,成为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对近现代建筑的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2 来华建筑师的设计

至甲午战争前,中国被迫开埠的通商口岸达34处之多。“在19世纪60到90年代的下一个30年中,通商口岸成了中外共管、文化混杂的中心城市,它们对整个中国有着日益扩大的影响。这些影响自然也反映在建筑设计方面。专业建筑师开始出现,取代之前的打样间匠商。他们以“洋行”或“工程司”为名,从事设计活动。颇具影响的有英国建筑师威尔逊1912年在上海设立的公和洋行,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开办的邬达克洋行,天津的法国人开办的永和工程司等等。

这些来华的外国建筑师授意于殖民统治者,因此留存至今的建筑物无疑是西方殖民者血腥侵略的历史见证。从文化的层面来看,这些强制输入的建筑式样有以下显著特征。

2.1 设计类型丰富而齐全

从领事馆、洋行、银行到饭店、公寓、教堂、花园、住宅,无所不造。这些建筑早期多为仿文艺复兴式的欧洲古典式,如英商怡和洋行,汇丰银行等。教堂建筑样式也是多种多样,有巴洛克式、法国哥特式、罗马风格式。名气较大的有北京宣武门天主堂、西什库天主堂、上海徐家汇天主堂。至20世纪初,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列强以资本输出的方式开工厂、设银行、办企业,新的建筑类型如火车站、邮政局、百货公司、游乐场、剧院、电影院开始建造。到20世纪20-30年代,随着现代建筑材料的广泛运用,建筑类型比以前更加丰富,兴建了纪念堂、博物馆、体育馆,出现了融销售、娱乐、饭店、旅馆于一体的大型百货商店和大型游乐场。

住宅建筑中,早期的洋房建筑形式多具有文艺复兴、古典主义和折衷主义的特征。如建于1905年的上海法租界公董局董事住宅具有法国文艺复兴风格;英商的住所是一座富有浪漫色彩的北欧风格建筑物。

2.2 设计理念:西方建筑思潮的移植

2.2.1 复古主义、折衷主义以柱式为主要特征,体现威严,宣扬实力;钢筋混凝土结构代替了原先的砖木结构。

19世纪下半叶,西方盛行复古主义、折衷主义的建筑思潮。这两种设计形态,在租界和租借地城市的总督府、领事馆、海关、银行等建筑类型中随处可见。由公和洋行1923年设计的上海汇丰银行,冠以钢结构的穹顶,入口有圆形门厅,内设拱形玻璃天花,为严谨的古典主义法式设计,显示出雄厚的资本实力。天津华俄道胜银行在设计上采用了文艺复兴式的穹顶,罗马式的圆拱和巴洛克式曲线型尖山墙。这种灵活多样的风格使建筑看上去气派且豪华。墨菲于1920年主持设计了北京清华园。现存的清华学校大礼堂,平面呈十字型,大厅上方升起八角形鼓座,覆盖圆形穹顶。红砖墙面及红瓦坡顶与汉白玉的三孔券门交相辉映,另有四柱爱奥尼柱和罗马式山墙,建筑形式具有罗马复兴式的新古典主义风格。

2.2.2装饰主义,新艺术风格的现代式建筑.简洁活泼的体形,净化的形式,流畅的曲线,丰富的材料

19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欧洲出现新艺术运动等探求新的建筑风格的学派。这些学派力图摆脱传统形式的束缚,使设计走向现代。

新艺术风格以外国建筑师为媒介,也渗透到近代中国的青岛、哈尔滨等租界地城市。建于1901年-1903年的哈尔滨火车站,建于1902-1906年的哈尔滨中东铁路管理局大楼,秋林公司等一大批建筑,都属于新艺术风格。这些建筑的主要特征是采用简洁、流畅的曲线,摈弃西方古典柱式,创造吻合功能的空间。

1925年,“装饰艺术”展在巴黎万国博览会举行。此后,欧美各国开始流行装饰艺术样式。它的主要设计特点是形体简洁明快,好用阶梯形的体块组合,流线型的圆弧转角,横竖线条的墙面划分和几何图案的浮雕装饰。装饰艺术风格传人中国后,首先出现在上海外国洋行所做的设计工程。1929年建成,公和洋行设计的沙逊大厦就是一座具有“装饰派艺术”特点的现代高层建筑。顶部有高19m的紫红脊墨绿铜皮金字塔屋顶。墙体处理简单,腰部和檐部集中了大量的浮雕花饰。英商业广地产公司建筑部设计的百老汇大厦(1930年-1934年),21层,钢框架结构,建筑的体形自体量中心向四周跌落,墙身简洁,顶部略有线条装饰。

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设计的国际饭店(1931年-1934年),高24层,当时号称“远东第一楼”,外观作竖直线条处理,深色基调,15层以上逐层内收,挺拔有力。建于1933年的大光明电影院以板片横竖交织,突出大片玻璃体块,具有很浓的现代感。

2.3 设计心理.从文化侵略到迎合协调

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西方传教士扮演了从“布道者”到“教育家”的角色变换,纷纷在中国创办教会学校。在学校建筑和教会建筑设计方面,为迎合中国人心理,便于传教,建成一批“中国式建筑”。

1894年,由通知洋行设计,圣约翰大学(现为华东政法学院)校园内建起了第一座“中国式”的建筑――怀思堂。接着,格致楼(1898年)、恩颜堂(1903年)和思孟堂(1908年)相继建成。而后,南京金陵大学、成都华西协和大学、广州岭南大学、燕京大学、湖南湘雅医学院都以中国式的面貌展现。

1919年竣工的南京金陵大学北大楼由美国建筑师史摩尔设计,教学楼在歇山顶两层楼的前半部正中突起五层的塔楼,四面挑出中国式石栏杆阳台,整体走向仿古追求。

燕京大学建立于1919年。首任校长司徒雷登聘请美国建筑师墨菲进行总体规划,

提出“要按照中国的建筑形式来建造校舍,室外设计优美的飞檐和华丽的彩色图案”。墨菲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利用湖岛曲径和充沛的水源,把校园规划成中国园林式环境。

3 中国建筑师的设计

20世纪10、20年代,第一批到西方学习建筑学的留学生学成回国。他们开设建筑事务设计所或建筑公司,开始登上建筑设计舞台,结束了外国人在建筑设计方面的垄断局面,如庄俊的庄俊建筑师事务所,吕彦直、过养默、黄锡霖合组的东南建筑公司,吕彦直开设的彦记建筑事务所等等。之后,天津、南京、汉口也纷纷涌现建筑师事务所或工程司等设计机构,著名的有・基泰工程司、华盖建筑事务所、董大酋建筑师事务所、范文照建筑师事务所等等。整体看来,有以下三个阶段的设计主流。

3.1 洋式建筑的集仿性设计

回国初期,留学生建筑师基本沿袭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流行欧洲的折衷主义建筑风格。1891年杨斯盛承造的上海江海关大楼就是多种形式的集仿,典型的希腊多立克柱式,顶部的钟楼具有装饰艺术的特点,“巍峨巩固,大为西人叹赏”。由庄俊设计,1929年建成的上海金城银行大楼、范文照设计的南京大戏院、吕彦直设计的燕京大学校舍和金陵女子大学校舍都是仿洋建筑的代表作品。

3.2 传统建筑的继承性设计

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于1929年分别制订了《首都计划》和《大上海都市计划》,提出“要以采用中国固有之形式为最宜”、“为提倡国粹起见,市府新屋应采用中国式建筑”。于是,在南京、上海掀起了一股“复兴固有建筑艺术”的高潮。

3.2.1 外中内西的形制外观为中国传统式,内部材料和框架为西式

这一时期的设计突出特点是外观上采用中国传统式,但材料和内部框架突破传统,采用钢筋混凝土构造。具体来说,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仿宫殿”式。这类建筑保持中国古典建筑的基本体形,如台基、屋身、屋顶的“三分”构成。典型作品是南京的中山陵藏经楼和上海市政府大楼。中山陵藏经楼,外观上完全模仿清代喇嘛庙殿阁形式,歇山顶突起于屋面,整体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但“因纯粹中国式样,建筑费昂贵,且不尽合实用”,故逐渐不被采用。

还有一种为混合折衷式。这类建筑是以传统模式为主体,多用大屋顶或局部大屋顶来表现中国特征,但不再拘泥于台基、屋顶、屋身的三段式构成。形式上比较自由,按功能需求来设计空间。

董大酋设计的上海图书馆和博物馆是上海市中心相向而立的两幢建筑。外观极为相似,都是两层平屋顶的新式建筑上突起中国式门楼,附以重檐歇山顶。当时这种混合式样被认为“最适宜目下之环境而推为复兴建筑时代之代表作品”。

3.2.2 体现文化精神

南京中山陵和广州中山纪念堂属于这一类。1925年,中山陵的公开征图条例中规定“祭堂图案须采用中国式,而含有特殊与纪念之性质者,或根据中国建筑精神特创新格亦可。”吕彦直头等奖方案被认为“完全融会中国古代与西方建筑精神,特创新格”,“且平面作钟形,有木铎警世之想”。

吕彦直,字伸宜,又宇古愚,山东东平人。1894年生于天津,1913年以庚子赔款公费从清华进入美国康奈尔大学,先攻读电气专业,后改学建筑。毕业前后曾作为美国著名建筑师亨利・墨菲的助手参加金陵女子大学(今南京师范大学)和燕京大学(今北京大学)校舍的规划设计,同时描绘整理了北京故宫大量建筑图案。1921年回国后寓居上海,独自创办“彦记建筑事务所”。

他设计的中山陵作为纪念性陵墓建筑,突出体现了逝者永存的文化精神。总体上借鉴了中国古代陵墓的布局,即沿中轴线分成南北两大部分,但不设象生,路线简洁。主体祭堂以中国宫殿式建筑为基调,冠以蓝色琉璃瓦歇山顶,基本形制上却运用了新技术、新材料,看上去色调明朗、纯净。造型简洁庄重的祭堂内端坐着孙中山先生的汉白石雕像,周围衬以黑色花岗石立柱和黑色大理石护壁,气氛宁静庄重,表现了肃穆的气度和逝者永垂不朽的精神。“故中山陵墓虽西式成分较重,然实为近代国人设计以古代式样应用于新建筑之嚆矢,适足以象征我民族复兴之始也。”

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广州人民和海外华侨为了纪念他的丰功伟绩,决定在广州越秀山的总统府旧址上建造中山纪念堂。吕彦直的设计方案又荣获头奖。

中山纪念堂,主体采用中国宫殿式,前作重檐歇山顶,后为八角攒尖顶。整个框架运用了钢筋混凝土和钢梁等新材料,是中国建筑师设计大跨度会堂建筑的大胆尝试。

3.3 现代建筑的探索性设计

20世纪30年代,“装饰艺术”等现代建筑思潮传人中国。中国建筑师对这种新颖、合理、经济的摩登形式进行了探索设计。设计特色有,外观看上去简约大方,内部功能齐全;用细部装饰作为体现民族特色的标志性符号;西式屋架代替传统的层叠式结构;砖混结构、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代替木结构。

中外建筑篇8

跟Enrico Taranta所描述的一样,许多外国建筑设计师不仅把建筑方案带到了中国,建筑师事务所也在这里生根。

“经济危机的难民”

两年前,来自丹麦的SHL建筑师事务所在上海开设了办公室,建筑设计师Chris也随之而来。这完全是一个国际化的办公室,来自不同国家的建筑设计师用英语完成每天的工作。

拥有20多年经验的SHL是斯堪的纳维亚地区屡获殊荣的知名建筑师事务所之一。虽然在中国的办公室创办只有两年时间,但在过去的七八年中,SHL建筑师事务所已在中国完成了许多项目。所以事务所在上海开设了办公室,希望慢慢融入中国的市场,与中国的客户们相互熟悉。

早在2002年12月1日,中国建设部与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联合颁布的《外商投资建设工程设计企业管理规定》正式实施。这意味着中国已经完全开放建筑设计市场,外国的建筑企业在中国不需要职称要求。从此,外国建筑师事务所在中国开设办公室变得简单起来。

真正吸引外国建筑师来华的,是中国巨大的建筑市场。

根据麦肯锡公司在2012年的预计,中国未来20年内将建造5万幢摩天大楼,数量相当于10个纽约的摩天大楼之和。

据《纽约时报》报道,中国的房地产开发量已是世界第一,世界上1/3的混凝土、1/4的吊车都在中国。几乎每一个城市都是一个大工地,中国占有世界上40%的建筑量。

“中国经济正在快速发展,这里的建筑行业需要来自国际的成熟经验,现在的中国客户也越来越认可国际资源。”Aedas的建筑设计师Josh对《瞭望东方周刊》说。早在2000年,Aedas就开始接触中国市场。为了更好地落实项目,2010年,Aedas 在中国开设了办公室。

有的建筑设计公司进入中国更早。“20年前,国际上有实力的大型建筑公司就已经踏入中国市场。”Josh说。

《纽约时报》曾经分析,去中国的建筑师们不是出于好奇,而是因为他们需要工作。正如美国坤龙建筑设计公司的北京分公司经理迈克尔·通基所说,他们是“经济危机的难民”。

不得不说,这些外国建筑师们,确实正在改变中国城市的面貌。

据荷兰建筑评论家玛丽斯·布尔曼统计,中国已有300多座荷兰建筑师的作品正在建设中,已经完成的央视新大楼就是其一。

央视新大楼不仅成为热门话题,也使设计师库哈斯在中国一举成名。他的大都会建筑事务所随后也在北京开设了办公室。

中国的客户们频频向外国建筑师抛出“橄榄枝”。“不过,我并没有觉得自己因为是外国建筑师的身份而更受客户喜爱。” Chris说,“外国建筑师能带来新的想法,一些客户会觉得很有特点,所以会喜欢。但在中国的工作可能比在家乡更加困难。因为在这里没有人知道你,你必须有很好的设计,才会被接受。”

Josh说,外国建筑师得在中国市场上学到东西,才能在这里顺利地做项目,并且融入这里。

有艺术氛围的建筑需求,中国的市场才刚刚开始

与主动选择中国市场不同,建筑艺术家阿兰·博尼是被“带到”中国市场的。

1998年,中国国家大剧院接受竞标。这是中国第一个有外国建筑设计师参加并由国家财政拨款的项目。最终法国著名建筑设计师保罗·安德鲁拿下竞标。

作为保罗·安德鲁合作多年的老伙伴,阿兰·博尼被邀请担任国家大剧院内部设计首席顾问。也就是说,阿兰·博尼并非通过竞标夺得这个项目,而是被“邀标”。

对于有艺术氛围的建筑需求,中国的市场才刚刚开始。“但这是一个趋势。”阿兰·博尼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越来越多的客户需要富有感受性、艺术性的建筑,全世界都一样。”

阿兰·博尼认为,在当代建筑中,色彩和材质是艺术情感的主要表达方式,所以他将自己的创作定义为“在建筑上作画”,即通过对空间的把握和对色彩与材质的选择,将艺术情感和建筑作品紧密结合在一起。

这一点恐怕在中国市场上还是新事物。中国的建筑设计工作有明显的室内室外设计的分工,至于建筑艺术效果的设计,还不能归类于传统的两个范畴。

阿兰·博尼并没有常驻中国,他在中国的办公室只是他来华工作时的落脚点。但他一年平均飞中国十次的频次,也印证着中国对新型建筑的渴求。

据阿兰·博尼的中国合作者介绍,他带领的团队在中国所做的项目数量,已经相当于整个欧洲的项目总量。作品也已在济南、贵阳、昆山、邯郸等城市落地。城市中的剧院、文化中心成为他作品的主体。

中国建筑设计市场上,对文化和艺术的渴求还体现在另一方面。

Josh最近在做的项目对他来讲又是一个新的挑战。

这个在西安的项目,被要求设计为唐风建筑,客户要求给建筑“戴个帽子”(唐朝建筑的房顶)。“我们还在寻找,什么才能够真正代表唐代文化风貌,只是按照要求去设计的话,是对城市建设的不负责。对于文化的尊重,要更多地放在心里,而不是戴在头上。”Josh说。

在中国风问题上,Enrico Taranta 也遇到过让他为难的事情。客户一方面希望他设计成中国古老学校的造型,一方面又期待呈现其国际化背景。

有文化、有艺术感的建筑,成为中国城市间比美的一部分。往往当政府作为客户的时候,对这类的建筑更宽容。“我觉得中国提供了很多的条件,对于我的方案也很支持。”阿兰·博尼说。

“时间紧”

“时间紧。”这是接受本刊采访的外国建筑设计师对中国客户们的一致评价。

刚来中国的时候,Chris感觉中国的客户跟外国的客户十分不同。最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对时间的要求。“在中国,还没能把时间和质量联系起来看待,好的设计需要多次交流,中国的客户跟外国的建筑师接触得比较少,我觉得这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去明白好的设计需要更长的时间。”

Chris眼下正在丹麦做的一个北欧最大图书馆的项目,从竞标到开工,历时四年。“这四年做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去跟政府交流,跟市民交流,然后修改设计,再去沟通。”

他最近刚刚参加了一个中国项目的开工仪式,“从中标到开工,一共一年的时间。”这两个项目的工作量基本上一样大,也都是政府的项目,功能类型上也都差不多,是非常类似的案例。但客户要求的速度,显然不一样。

为了赶时间,有些中国客户甚至希望设计师把在国外做过的相同案例直接拿到中国来用。

主要做综合体项目设计的Josh也有相同的体会。“中国的开发量大,速度快,但是有些中国客户却要求创新。要知道,创新是需要足够时间的。”Josh说,并不是说国外的客户对时间就没有要求,“他们做整个工程,每个时间点都很清楚,而在中国,时间要求起伏不定。”

2012年6月,美国建筑师杜墨举办了一个名为“Un中国制造”的展览。用模型和建筑师口述的方式,展示12个外国建筑设计师未完成的中国建筑项目。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建筑师们,讲述了在中国做项目的历程,透露出从兴奋不已到无可奈何的心态变化。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杜墨说,在中国工作生活十多年后,他和他的团队已经适应了中国。比如,他已经具有了独特的能力,能够判断中国竞标项目的真假,可以预见私人客户结款比较困难等。

更注重客户的意见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赵红红曾评论道:“外国设计师将中国作为建筑实验的实验场,在外国不可能建造的都在中国变成了现实。”

曾获得普里策建筑大奖的扎哈·哈蒂德的一番话也印证了这一观点。她坦承,西方设计师的新理念作品在中国有可能进行试验,在其他地方是没有这个可能的。

建筑批评家方振宁则意见不同,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公开谈论过这个问题。“那些认为他们把中国当作试验场的说法完全是偏见。批评说他们抄袭别人的作品,或者把在他国淘汰的作品拿到中国来,对国外建筑界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像德梅隆这么大的事务所,每一件作品都有媒体不断追踪,所谓抄袭、被淘汰的作品拿到中国来,这是无法想象的。”

建筑大师在中国的手笔确实更加容易惹人非议。

“在任何地方做项目,虽然项目不同,但是过程是一样的,都需要结合当地的环境以及文化进行创作。”阿兰·博尼觉得,好的建筑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我的作品就在那里,去体会就可以了。”

和纷繁的舆论评价相比,外国建筑师更注重客户的意见。

中外建筑篇9

9月10日,当步步高集团宣布要在长沙梅溪湖新区建造一个大型商业地产项目“步步高梅溪新天地”时,这家从湖南湘潭小超市起步的开发商特地请来了主设计方美国凯里森建筑事务所中国区CEO杨砚,为台下的潜在商户介绍项目的设计理念。

对于这个建筑面积达70万平方米的大型综合体,步步高集团董事长王填满怀野心。他邀请钢琴家郎朗作为代言人,并特地让他在发言中提到美国的大型购物中心Mall of America。

王填将Mall of America同时称作对标对象和竞争对手。他在用词方面精挑细选,“商业建筑的经典之作出自顶尖设计大师之手。”似乎请到凯里森作为建筑设计方,距离这些全球水准的建筑项目就更近了一步。

同处长沙的其他竞争对手多少带着类似心态。当要抢占这个零售业刚刚转型的新兴市场,将购物中心及城市综合体这种新型商业带入这座城市时,选由外资建筑所担纲设计,是项目成功的保证。

事情当然不会那么简单,竞争是残酷的。根据戴德梁行提供的数据,从2010年到2013年,长沙市场上的优质商场存量从28.2万平方米激增到81.9万平方米,未来3年还会有将近20个商业项目开业。而这座城市只有700多万常驻人口,其中约有一半生活在农村。

对外资建筑所的争夺成为竞争的第一步。在上述新开业或在建项目中,最具潜力的几个都出自外资建筑所之手。长沙的购物中心悦方ID Mall集中了众多快时尚品牌,据称花费了近千万元请来英国建筑事务所贝诺(Benoy)完成概念和内装设计。这家建筑事务所同时是九龙仓在长沙的项目国金中心的设计方。这个位于市中心、拿地时楼板价每平方米超过8000元的高端项目也是当地人目前最期待的商业体。

沿湘江而建、被称为长沙新CBD的北辰三角洲综合体请来的设计团队阵势更强大,包括美国捷得(Jerde)和RTKL两家建筑事务所在内的7家外资规划建筑团队参与其中。这个地块曾是中国总价地王。RTKL同时为已经签约凯悦酒店、湖南卫视演播中心的德思勤城市广场做规划和概念设计。

作为商业地产起步稍晚的“新一线”城市,长沙也开始成为商业综合体的试验场,这种状况也成为中国商业地产过去十余年发展的一个缩影。

不夸张地说,在眼下的中国,你身边最好的购物中心,几乎全部由4家外资建筑所设计―凯里森、RTKL、贝诺和捷得―它们垄断了这个市场。

10年前,从北京、上海开始,购物中心及商业综合体项目以惊人的速度占领着中国城市的空白土地,它们将空间更为宽敞透亮、动线更流畅的购物体验带给消费者,让人们对于逛街的理解从单纯的购物消费,变成了一种综合体验和生活方式。

对于这些带来购物体验升级和消费模式改变的商业项目,比如上海港汇广场、上海正大广场、华润万象城、中粮大悦城、上海iAPM、北京颐堤港、北京蓝色港湾,销售额和租金收入多年保持稳定增长,受到业内追捧。

这些项目背后的4家外资建筑所,是目前中国商业综合体的建筑设计中最核心的参与者。它们在中国的代表作,基本构成了中国商业综合体优秀项目的版图。

中国商业地产迅速膨胀的10年,也成就了外资建筑所在中国的崛起。这个市场的购物中心数量从2004年的不到300家,急剧增长到如今超过3000家。对它们来说,这也是遍地都是订单的黄金10年。

回到这个故事的最初,20年前,它们带着全新的理念刚刚踏入中国,也为这一市场带来了一些新的可能,见证了这个市场从无到有的过程。

“中国原来没有超高层、商业综合体这样的建筑概念,从十几年前开始,一线城市能数得上的大型商业项目,基本都是外资建筑所做概念设计,再交给本地设计院做扩充设计。”戴德梁行中国区商业顾问部主管及董事甄仕奇对《第一财经周刊》说。

甄仕奇所说的“原来”大概需要追溯到1990年代中期,当时恒隆、新鸿基、嘉里等几家港资或外资开发商正在中国内地建造第一批购物中心模式的商场,而能迎合它们的需求,能将这种新型消费业态落地的建筑设计师,只能来自国外。

1994年,在美国取得建筑硕士学位,并在西雅图工作了3年的杨砚加入了凯里森。当时,这家创立于1975年、总部在西雅图的美国建筑事务所刚刚开始拓展海外市场,结束了留学生活的杨砚加入为此创立的凯里森国际工作室。

考虑到杨砚的中国背景,他被派到上海港汇广场项目担任建筑师。这是凯里森在中国最早的订单之一,开发商是香港恒隆地产。

“当时香港已经有一些以购物中心为基础的综合体项目,也是源自美国那些两边是专卖店、中间是购物通道、有玻璃天棚覆盖的中庭、有主力店的Mall,而非日韩系的大型百货公司,因此在找设计方时自然会找到美国建筑所。”杨砚说。也在同一时期,凯里森也正在为香港中环的国金中心做设计。

在他的记忆中,1994年的上海还是一片大工地,到处都是正在拓宽的道路和建设中的高架桥,机场和地铁也都刚动工兴建。整个城市的建筑形态相对单一,甚至连像石膏板这样的常用建筑材料都很匮乏。“在那种情况下,我们想要找一家国内的开发商合作,条件都很不成熟。”杨砚说。

而即使到1999年港汇广场正式开业,这座历来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的城市中,大多数人也还不能接受这样一种商场形态。

“几乎我所有在上海的朋友都跑来跟我说,你们为什么设计这么个东西?老百姓肯定不会去的,太高档了,里面那么多空间都浪费了。”杨砚的这些朋友中,不乏有他在同济的同学,没有人能够理解购物中心这种商业空间存在的意义。

与杨砚几乎同时来到中国的袁孝楠也同样经历了初入中国的种种不适。作为RTKL派到中国的第一位高层管理人员,袁孝楠在1993年接到了一张单子,与清华设计院合作完成北京新东安广场的概念设计。出生于台湾的袁孝楠在美国接受了建筑学教育后,一直在RTKL工作。

“一过来,我就发现在中国做项目跟在美国完全不同,中国任何项目都要跟政策走。其中人的因素很大,有时候甚至不管你到底有没有能力,只要能喝酒你就能做。”出于文化背景的相近,袁孝楠认为自己相对能理解中国的文化及做事方法,但要带领一个美国人为主的建筑设计公司到中国发展业务,他担心RTKL会在文化和思维方式上遭遇严重的水土不服。

在RTKL给新东安广场做的设计稿中,这个有新鸿基港资业主背景、邀请了美国设计师的项目有着当时理念先进的购物中心空间 ,但还是需要根据当时领导人的喜好,在屋顶扣上一个中国传统建筑檐顶。

这个项目提示袁孝楠在中国不能走得太快。做完新东安广场后,RTKL有几年时间没有在中国接新项目。“当时中国的设计费太低,没法跟我们的成本相匹配,我想不如先在这里交朋友,中国人是只跟朋友做生意的。”袁孝楠说。

要适应这个刚起步的市场中开发商的节奏是另一挑战。捷得在1990年代末接受了泰国正大集团的邀请,为他们在当时还是一片荒地的陆家嘴设计一个20多万平方米的商业单体建筑。

由于受到亚洲金融风暴影响,业主在两年内更换了5批管理团队,每换一次设计稿就要大改一次,加上陆家嘴区域频繁的规划调整,这个后来被叫做正大广场的项目让刚开始接触中国市场的捷得饱受困扰。

“在中国开发商业地产,如果碰到时间节点的问题,通常不会像办公和住宅项目那么可预见。很多时候开发商都要不断更改,今天为了满足政府需求,明天要考虑市场变化,后天又要为了运营商的要求调整,我们的设计周期往往会被打得很乱。”捷得中国区总经理杨国东说。直到现在,这种困境依然在中国存在。

不过,谁也没想到,在为这个忙乱的市场试探性地引入一种新的建筑形态后,它们的黄金时代却来得那么快。

2000年,正准备进入深圳市场的华润置地找到袁孝楠,希望他主持在深圳的第一个商业项目设计。作为在香港注册的央企,华润在1994年成立了华润置地进入地产业,并在上海、北京开发了几个商业地产项目,但都不太成功。

当时袁孝楠刚刚在深圳完成了他在中国的第3个项目,这个叫做香榭里花园的高端住宅楼盘大卖。经朋友介绍,他认识了当时负责华润置地深圳开发的团队。

“华润当时也属于商业地产的摸索阶段。我得和他们一起去美国看项目,告诉他们别人为什么能成功。”袁孝楠回忆说,现在他只需要花1个小时就可以讨论解决的问题,那时至少要花1个星期反复聊。他至今清楚记得,仅在华润深圳的这个项目一期的设计过程中,他从美国往返深圳的飞机就坐了68次。

有一段时间,袁孝楠和他的团队住在深圳的木棉花酒店。就在酒店的酒吧里,他们和华润置地的团队经常一边喝酒一边讨论,在餐巾纸上画了很多草图。这些纸巾很多还在当时华润深圳项目的负责人吴向东的办公室里收藏着。吴现在是华润置地董事局主席。

也是在这些讨论中,他们做出了这个项目中后来具有行业标杆意义的几个重要决定。

首先是综合体的配比。按照地块条件,他们将这个项目设定成一个包含20.8万平方米购物中心、4.2万平方米写字楼、7.6万平方米高端酒店和11万平方米住宅的综合体项目。

袁孝楠和华润置地的团队在分析了深圳的消费群体后,决定要在这个年轻人聚集的市场中,首先定位中端,与他们一起成长之后,再将二期拔高到“汇集全球一线奢侈品的综合型购物中心”。

在这个后来被命名为“万象城”的购物中心中,他们还讨论决定了要做一个真冰场、一家叫Ole的精品超市。这些当初大胆的设想,如今也都成为中国多数新建的中高端购物中心的标配。

凭着对需求的准确把握,以及通过建筑和动线设计营造出的购物体验,深圳万象城在2004年年底开业之后,迅速成为深圳品质最好、租金回报增长最快的购物中心。

袁孝楠也借此一下子打开了局面。“深圳万象城开业后,日子变了,好多人都会把我当专家看,我说什么,他们都很重视。”

甚至他当时凭着建筑师的直觉“拍脑袋”决定的综合体配比,也被奉为了教科书式的案例。“深圳华润盖好了以后,很多的购物中心认为华润的比例就是成功的比例,我听了哭笑不得,实际上那个并不完全科学。”

这种示范式的效应也很快传递到杨砚和凯里森那里。华润在2005年将在杭州的第二个万象城项目交给了凯里森,它们很快也因此在中国的商业地产和购物中心设计领域建立起“权威”。

与此同时,中国的地产市场格局也在发生着根本性变化。从2004年开始,持续收紧的住宅地产宏观调控和土地政策将越来越多的开发商推向了商业地产,在这期间,类似万达“以售养租”“订单式地产”的商业地产开发模式逐渐获得成功,也鼓励了更多地产商主动转向商业地产领域,寻找机会。

中国商业地产在10年间获得了迅速膨胀。

“从2004年到现在的10年,是中国商业地产最好的黄金时代,”杨砚说,“当然在这10年中也有分别,前5年还是购物中心有选择地出现,后5年则是遍地开花了。”

开发商之间的竞争变得激烈起来,它们开始主动寻找好的建筑设计师。

“外资建筑所都是根据最市场化和理想化的东西去想概念的,而本地设计院做的建筑设计,则大都根据现有的规定和规范去做―要知道,国内现有的建筑设计规范本身比西方落后很多。”甄仕奇说。他曾经和国内设计院的建筑师一起去考察一个由国外结构设计师完成的项目,看完之后几个“老专家”目瞪口呆地表示,这种做法他们根本想都不敢想。

但另一问题在于,中国的建筑业始终没有放开外国建筑师在施工图上签字的资质。目前外资建筑所只能完成概念设计。这阻碍了它们彻底完成设计图的进程,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它们突破国内建筑规范提供了条件。

初尝甜头之后,华润很快将准备在全国复制的沈阳、成都、南宁、郑州、无锡等几座万象城交给了RTKL和凯里森。而从2007年开始推出商业地产品牌大悦城的中粮置地则也分别请RTKL设计天津和成都项目、凯里森设计烟台项目。此后,绿地、万科、王府井等开始在全国扩张商业地产项目的开发商,也陆续找到了这两家建筑设计所,期望可以帮助它们实现快速复制。

2004年确定在上海设立中国办公室的捷得,也感到这个市场前景一片光明。当时它对外分析称,“仅在2003年,中国建筑市场的工程价值总额就高达1930亿美元,如果按建筑规划设计行业的3%至5%惯例计算,取费最高可达97亿美元,而外资建筑事务所约占其中6亿至9亿美元的份额。”

即使比凯里森、RTKL和捷得晚进入中国十多年的建筑事务所贝诺,也幸运地赶上了这趟快车。

2008年,贝诺的上海区域总监陈伟栋接下了新鸿基开发的上海国金中心项目。这位原本在贝诺英国总部工作的新加坡人只身来到上海,在招募了一个15人的团队后,就算正式建立了贝诺在中国内地的业务。在这之前,贝诺在香港的办公室已经参与过北京颐堤港、华润五彩城等几个项目。

两年后,上海国金中心开业,这个在中庭设计中没有使用柱子,动线像一只“米老鼠”,整体室内设计完全匹配其高端定位的商场立刻吸引了众多关注。它为人称道的还有那个下沉式的苹果店。

这让陈伟栋接下来在中国的生意一下子变得容易起来。“以前英国贝诺这个名字在中国相对生疏,我们能提到的项目也只有香港的圆方广场,但上海国金中心开业后,我们就得到了这个市场的重视,好几个开发商指名道姓要上海国金中心的设计师,我们的订单也迅速多了起来。”陈伟栋说。

2013年,贝诺为新鸿基在上海设计的第二个项目iAPM环贸广场正式开业,这个室内空间更为通透,又在电梯设置上花了不少心思的项目为贝诺在中国赚到了更多名声。

在商业建筑设计领域,贝诺以室内设计成名。但在中国这个尚未真正成熟的市场,他们几乎不会接到单独的室内设计单,而从建筑整体设计接手,是陈伟栋更期待的项目,他发现这并不难实现。

在这位设计主创建立了贝诺上海办公室后,基本没有再主动去外面找过单子做,有时甚至需要因档期推掉一些开发商邀约。现在,陈伟栋的团队有60多人,需要同时处理30个项目。“中国市场的机会很多,而能做好的人不多,我们自己的项目都多到做不完,还要去抢别人的干嘛。”陈伟栋说。

袁孝楠和杨砚也认为,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并没有那么浓的“火药味”,甚至正面遭遇的情形都不多见。“这个市场大,需求也多,哪怕像华润这样会请RTKL和凯里森同时为它服务的,也从一开始就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做出聘请不同设计公司的决定,不会多折腾,对他们来说,这个时间成本付不起。”杨砚说。他们甚至几乎不参与需要竞标的项目。

相比与对手之间的较量,几家外资建筑所将更多的时间放在客户教育上。

杨砚手上有一个商业综合体的项目拖了很久。这个项目的业主方是一家从大型住宅开发商转型商业地产的客户。在杨砚看来,对方总是不太拿得准商业建筑的重点。“我会告诉他们要让建筑体现生活,要落地,有很多炫的追求并不必要。但他们还在纠结外立面是用铝合金板好还是石材好,以至于项目迟迟不能开工。”

在杨砚看来,这种情况在住宅转型的开发商中非常普遍,它们的思路重点难以扭转,也没有合适的商业团队可以配合这样的转型。

袁孝楠也会碰到类似问题。他的一个客户甚至对他说,“袁先生你问的所有问题我都没办法回答,这样吧,你帮我来做决定,我们全公司人听你的。”对于袁孝楠来说,这像回到了最初与华润一起设计万象城的时期―一方面要帮业主把风险降到最低,同时又要尽可能去引导业主如何在商业项目上做决策。

但他也享受这其中的“成就感”。“在美国,开发商比建筑师更有经验,所以我们在美国就只能是做建筑设计,没太多挑战。而我们在美国学了开发商的经验,就能告诉中国的开发商美国人怎么做,背后是什么动机,应该怎么判断。这是我在中国比较受欢迎的原因。”

这个市场逐渐成熟,它的需求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中国的开发商不像早期要买你一张漂亮的设计图了,他们现在是实实在在想要你跟他们一起走下去。”杨砚说。

在他所谓的那个“买一张漂亮的设计图的阶段”,外资建筑所对开发商的意义,更像是在很多领域会发生的“外来和尚好念经”的光环效应。

荷兰建筑师John van de Water就曾对此有过亲身经历。2004年,在他来到中国的第一周,就被朋友拉去扮演了一次花瓶一样的“外国建筑师”。当时,这个中国建筑师团队希望能与一家加拿大的建筑事务所合作,以赢得一个青岛奥运场馆的项目。在没有“找”到加拿大人之后,他们找到了van de Water,希望他出现在项目展示会上顶替一下。

一直等待在项目展示中以设计师身份发言的van de Water,最后被他的中国伙伴几次阻拦了开口,他们只是需要他微笑着,在评审那里露一下面,以示“外国的月亮格外圆”。

这场荒诞的经历被van de Water写进了他在中国的工作手记《你改变不了中国,中国改变你》的开篇之中。

这位执着的荷兰建筑师并未因此沮丧,反而在中国不断寻找机会。也在这一年,他与一家叫做环洋的中国建筑事务所合资成立了NEXT北京建筑事务所。环洋在2010年被凯里森收购,改造为凯里森北京办公室,van de Water的NEXT事务所依然独立运营。

在杨砚扎根中国20年的经验里,这种靠外国设计师“卖脸”的极端情况也偶尔出现,但正在逐渐消失。“长期合作的客户已经很清楚我们有真才实学的人,它们不会完全相信设计师是否是外国面孔,而更在乎设计团队及领头人是否足够专业和有创意。”

这个市场从未停止变化。袁孝楠也明显感受到这一点,“你开始需要更多的经验和智慧去琢磨现在的中国开发商。他们现在经验越来越多,也开始会包装自己了。”

“这几年开发商开始更重视投资回报。以前有块地不管干什么都能挣钱的时候,它们可能不会请专业顾问,找外资所做创意设计,然后本地设计院做施工图,盖就行了。现在越来越多的竞争导致它们开始练内功,要好好算账了。”仲量联行项目管理与开发咨询服务部亚太区董事、中国区负责人张磊说。最近一些客户也开始向它们提出项目管理体系的需求,工程的执行效率被放到更重要的位置上。

即使一切在发生转变,外资建筑所最重要的优势,依然是帮助它们打入中国市场的国外设计理念。比如目前凯里森的团队中,真正称得上的关键角色,依然是那些在美国及全球市场上有着二三十年经验的设计主创。

作为目前凯里森业务量最大市场的负责人,杨砚需要合理调配这些资源。“我们的优势在于,会给所有的项目都配备A级别的团队。在美国,我们有六七十个建筑师自始至终与中国团队一起工作,从头到尾参与项目,这是我们建立的最贴合中国的服务。”杨砚说。

凯里森中国现在拥有超过300名本土员工,他们大都已具备一定的建筑师资质,与美国的资深建筑师组成混合团队一起工作。

从实际情况来看,杨砚这套“最优方案”,似乎更像是疲于应对这个快速膨胀的市场的被动选择。

按照原凯里森中国副总经理、资深执行总监何昕的说法,凯里森的几位“大师级”建筑师,通常要同时操作多个中国项目,为节约成本,“他们跟时装秀赶场似的,今天北京待一天,明天郑州待一天,后天上海,大后天深圳,反正到了当地企业跟团队一道,拿到任务书,给你出张草图,然后晚上就飞到别处去了。”

但在何昕看来,这已经是杨砚能够保持凯里森在美国的设计水准,又能控制成本的“最优方案”,“虽然凯里森中国业务最好时能占到全球产值的六成多,但美国人说到底还是把这里当做一个有钱可赚的市场。”

John van de Water会把类似凯里森美国的建筑师比作“候鸟建筑师”,这是他并不喜欢的状态。“中国是一个在5000年的历史基础上经历现代化的国家,它会面临很多在现代化过程中如何保持自己文化的问题,这在全球其他地方都没有碰到过。而我来到中国盖房子,就是被能够参与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所吸引。如果只是来当个‘候鸟建筑师’,我是不会来的。”van de Water对《第一财经周刊》说。

一次与凯里森的交流中,van de Water与对方高管聊起,说自己认为中国并不需要那么多美式建筑,中国人也许更想要自己的建筑,去定义自己要怎么享受生活。但对方的一句话把他堵了回来,“中国人就是想要美国式的生活,他们永远需要更多的美式建筑。”

杨国东也不太满意目前中国正在出现的越来越多同质化的购物中心。“如果我们每次只是做同样的一个Mall,人们去北京跟去上海的体验都差不了多少,那么意义就不大了。”这位捷得的中国负责人来自香港,但说着一口标准的普通话。

相比于凯里森、RTKL和贝诺,捷得目前在中国的处境似乎不那么顺利。在更换了4任中国区负责人后,杨国东和他在上海的团队至今没有突破20人的规模。驻扎在中国的团队都属于项目管理的沟通角色,没有像其他3家一样培养起本地建筑师团队。在中国进行的项目中,也有一部分来自本地团队的主动拓展,而非其他几家有做不过来的订单。

杨国东并不认为这是件坏事。“我们觉得需要自己去找客户。我们会去跟甲方沟通,给他们一些想法,让他们知道就算在中国这样的市场,也不是你盖完项目就自动会有人来的,或随便拿着国外10年前的模式来这里做完就OK的。我们相信中国应该有自己的性格,做出来自己的市场需求。”

按照杨国东的说法,在捷得的海外经验中,他们常常以“救火队员”的身份出现,解决商业建筑中需要克服的重大困难,或进行大量创新设计。这种思维方式,使得他们习惯在拿到设计任务书之后,做出更多的质疑性提问:当周边的项目已有很多类似之处,差异性体现在哪儿?这个项目建成后十年十五年怎样还能保持竞争性?如何埋一些伏笔在其中?如何不断去适应变化?

有意思之处在于,捷得在中国内地基本没有接触过港资开发商。“很多香港的开发商,来到国内经营就是非常稳妥的做法,要么就是找一个很好的地点,用最传统的操作模式,做一个熟悉的、市场证明可行的商业模式,或只是作为投资方而不控制整个操作过程。它们不需要创新,去面对一些困难,也就不会找到我们。”

“凯里森和RTKL是‘一招鲜’。它们所抱守的设计模式,无疑是市场上最安全的。只要你按此做,再加上好的招商和运营,每个购物中心都能是万象城,是太古广场。但它们的短板也在这里,市场在变,商业的经营模式在变,中国的经营环境在变,你不去适应这个市场,就只能守株待兔。”何昕担心,像凯里森和RTKL这样经营模式的外资建筑设计公司在中国的天花板可能在不久后就会出现。

一个明显的趋势是,这些外资建筑事务所最初带入中国,改变中国人消费习惯的那一套图纸,正在被中国开发商快速学习吸收。

与凯里森和RTKL合作近10个项目后,华润被认为已经掌握了大部分“美式商业综合体”的设计法则。“华润现在能够给到建筑师的设计任务书已经非常详细,它可能认为设计思路已经很清晰,不需要太多改变,交给谁都能干,因此会常常把一些不那么重要的项目交给本地设计院去完成。”甄仕奇说。

这也给本地设计院带来了机会。它们像“学徒”一样积累了多年为外资建筑所绘制扩初图的基础,再加上一部分外资建筑所中的中方建筑师流动到本地设计院,也开始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竞争力。

“现在的状况是,外资公司占据了高端综合体市场,中端市场由本地设计院来占据,中高端是模糊的界面,就是双方竞争之处。”一位曾在凯里森工作,现在在一家民营建筑事务所工作的建筑师对此评论。

中外建筑篇10

据悉,国家体育场初步设计概算批复总投资31.4亿元,但因结构复杂、技术难度大、工艺要求高、功能和标准调整以及主要建材涨价等原因投资超概算约4.56亿元。

中国国家大剧院:鸭蛋

中国国家大剧院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西,人民大会堂西侧,西长安街以南,由国家大剧院主体建筑及南北两侧的水下长廊、地下停车场、人工湖、绿地组成,总占地面积11.8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6.5万平方米,其中主体建筑10.5万平方米,地下附属设施6万平方米。

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大裤衩

央视办公楼位于北京市朝阳区中央商务区(CBD)核心地带。其两栋主楼分别为52层、高234米和44层、高194米,并由悬臂钢结构连接,总建筑面积49.59万平方米,预算55亿。由于其外形,被人调侃为“大裤衩”。

河南艺术中心:小金蛋

河南艺术中心位于郑州市郑东新区CBD核心区,占地面积10公顷。施工图设计由中国航空工业规划设计研究院完成。建筑方案由五个椭圆体和两片翻卷上升的艺术墙组成,五个椭圆体分别为:1800席的大剧场、800席的音乐厅、300席的多功能小剧场和美术馆、艺术馆。

淮南乒乓球大厦:球拍

乒乓球大厦高达150米,外形如同一只乒乓球拍,坐落于淮南奥林匹克公园之内,占地1000亩。该大厦是由著名体育建筑设计师梅吉魁主持设计。乒乓球大厦分为三部分:处于上方的拍柄部分将被建成观光层;中部宽阔的拍身将建成宾馆客房;下端的球体将被建成会议中心。

北京大观:白龙

大观位于北四环中路、亚奥核心区,项目总占地面积3.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18484.70万平方米,由一幢超5A级写字楼、三幢国际公寓、一座七星酒店以及全长411米的世界第一商业长廊——龙廊组成,整座建筑体形如通体雪白一条龙。由世界著名华人建筑大师李祖原亲手设计。

北京天子大酒店:神仙

天子大酒店坐落在北京东燕郊经济开发区,京哈高速临门而过,距市中心30公里车程,是昔日皇帝东巡时的御驾行宫。大酒店的外形是彩塑“福禄寿”三星像,高41.6米,形象逼真。

据了解,天子大酒店的设计师来自北京林业大学深圳分院,但是如此“具象”的建筑理念却来自发展商。

贵州湄潭县茶文化陈列馆:茶壶

该“茶壶”是由湄潭县大川商贸公司投资2500万兴建的。该建筑总占地面积6万多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壶高73.8米,体积为28360.23立方米。该壶共分为两大区,即商贸区和陈列馆。

潍坊市民文化艺术中心:风筝

该中心为组团式建筑,包括大剧院、音乐厅、青少年宫、文化宫、图书馆、科技馆、城市艺术展览馆及双塔和商业配套等8个单体建筑,总建筑面积29万平方米。该中心采用舒展的总体布局,采取南北轴线对称的方式,融合潍坊世界风筝都的含义,采用展翅飞翔的风筝形态的构图手法。

中外建筑篇11

衡量建筑是否节能的重要指标便是以住宅外窗、外墙和屋顶三大部分为主的项目控制,在节能指标当中所占的比例要远超半数。建筑施工的外墙改造技术主要采用外墙保温隔热层的施工,以此方式有效减少墙体内外的热能传播从而为室内营造冬暖夏凉的环境。当前外墙保温的方式主要包括自保温、内保温以及外保温三种,前两种保温形式制药应用于新建筑,对于工程建筑只能进行外保温施工,也就是在建筑墙体外部增加保温层,保温层的材料通常为复合材料[2]。对此的施工,应当根据建筑工程的实际状况对进行全面考量,并且对墙体表面进行清洁,比如油污以及松动的砂浆等等,将墙体表面找平之后进行施工。目前的建筑节能改造外墙保温材料主要为聚苯板、岩棉板、聚氨酯以及聚苯颗粒等。相比于其他墙体改造技术,外保温的优势较为明显,不仅能够避免热桥效应的产生,同时更能保护建筑主体结构且不会影响到既有住宅建筑的室内空间。近些年来,我国外墙保温材料相关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未来的研究方向重点在于对材料防火标准的提升。

2外墙外保温技术的应用

在我国建筑行业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下,建筑企业工程施工技术水平也在飞速提升,尤其是随着建筑节能理论与实践不断深化的当前,外墙外保温技术被赋予了越来越高的重视,由此也就推动了外墙外保温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从技术优势上来看,外墙外保温技术对于建筑主体具有更好的保护效果,还能有效促进墙体热工性能的提升,从而有效改善建筑工程内部的温度环境。从技术上看,当前外墙外保温技术主要为膨胀聚苯乙烯加薄层抹灰,在玻璃纤维强化技术的共同作用下应用挤塑聚苯乙烯外墙外保温材料进行外墙外保温施工。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首要工作就是要对建筑主体外墙进行全面清洁,在做好基层处理的基础上,强化对施工细节处理的重视程度。前提则需要确保外墙外保温材料能够完全符合建筑工程的相关技术标准。以两米间隔为界限进行吊垂直处理。除此之外,还应当用墨线对厚度进行弹测处理,尤其是要注意在对建筑外墙外保温施工的顶部冲筋过程中需要对两端的冲筋进行充分拉通,确保冲筋的距离和双层玻璃以及反射玻璃等均能够最大限度发挥出应有的作用。门窗施工的重点在于确保工程建筑传热系数的下降,对于门的施工,应将高质量高弹性的密封条嵌入缝隙当中,并在入户门芯板内加设高效保温材料,并以高质量高强度的门板进行密封以保证其保温性能的稳定。作为建筑热交换的最敏感构成,热量经由窗户的损失可达墙体的5至6倍,因此对于窗户的改造应当增加玻璃层,选用反射能力较强的材料如低辐射玻璃等,并在户外设置遮阳装置,以有效改善门窗保温性能为原则,并通过隔热性能的提升减少窗体换热生成过多的能耗。

3外墙外保温技术要点分析

首先,对于外墙外保温材料的选择需要慎之又慎。通常情况下,建筑工程外墙外保温材料均为复合材料,耐热性能较为理想,能够有效缓和热流速率,主要包括复合硅酸盐、纳米孔硅保温材料以及硬质聚氨酯泡沫保温材料等。对此,需要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对外墙外保温材料进行合理化选择,在此过程中需要尤其注意对增强网的甚重选择,本文认为相比之下玻纤网具有着更为良好的抗裂性能,用于外墙外保温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适用性;另外对于水泥浆砂的选择也应当充分认清水泥砂浆的收缩性,确保抗裂性能的良好,借增强网的辅助对保温层的性能予以改善。最后凭借聚苯板导热系数与热量聚集的优势强化其应用。其次,在建筑施工过程当中,建筑结构所具有的抗裂性能实为重要基础,然而建筑的基层变形又在所难免。对此,要求外墙外保温技术实践应当满足建筑的实际要求,裂缝质量并不会因此而出现问题,即便自重作用所产生的裂缝也不会对建筑主体的风荷载承受能力造成影响。与此同时,还需要充分注意做好外墙外保温结构的防火工作并整体化提升建筑墙体的防水与防漏性,维护建筑外墙外保温材料的稳定性。据相关研究显示,只要建筑工程外墙外保温技术能够满足上述要求,则能够确保其使用寿命长过二十年;此外,对于建筑工程外墙外保温施工来说,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对此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施工企业应当全面重视对施工人员综合素质与专业技术的培养,在建筑工程外墙外保温施工过程中严格落实各项规范标准,材料的涂抹也要保持一致的方向,尤其是要确保材料铺设的平整度,以防后期建筑主体外墙出现起鼓或脱落等问题。

4结语

综上所述,在城市化发展进程的推动作用下,当代工程建筑的节能施工已经成为了必要举措,作为一项惠民工程,其直接关乎社会民众的居住质量。时至今日,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外墙外保温技术水平已在不断地理论和实践研究作用下有了明显的提升,并且其具有明显的节能优势效果,更有利于保证建筑物的整体工程质量。在科技日渐发达的未来,对该技术的创新力度也将不断加强。

作者:田建军 单位:秦皇岛市三信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中外建筑篇12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4.098

在现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大形势下,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不断提升,对建筑工程质量及功能也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在建筑工程各项功能中,保温功能属于十分重要的部分,同时也是对建筑工程的必然要求,因此保证建筑工程保温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及意义。在现代建筑工程实际施工过程中,为能够使其保温功能得到更好保证,可对外ν獗N录际踅行应用,从而提升建筑工程的保温性能,使其良好保温性能能够得以更好实现。

1 建筑工程施工中外墙外保温技术概述

在当前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对于外墙改造技术而言,其主要就是实行外墙保温隔热层施工,通过这种方式使墙体内外热量传播能够得以减少,从而可营造良好室内环境。对于当前建筑工程中的外墙保温方式而言,其主要包括三种形式,即自保温形式、内保温形式以及外保温形式,对于自保温形式及内保温形式而言,其主要在新建建筑工程中进行应用,而对于工程建筑只能实行外保温施工,即应当将保温层增加于墙体外部,所选择保温材料通常为复合材料。在外墙外保温施工过程中,应当注意全面考虑建筑工程实际情况,并且要注意清洁墙体表面,在墙体找平完成之后才能够施工。对于外墙外保温技术而言,其与其它墙体改造技术相比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其不但可有效防止出现热桥效应,并且能够对建筑主体结构进行保护,并且还不会对室内空间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在当前建筑工程施工中外墙外保温技术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1]。

2 建筑工程施工中外墙外保温技术应用有效策略

2.1 科学合理解决防火问题

在外墙外保温技术应用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应当解决防火问题,而外墙外保温技术的中防火问题涉及到很多方面,主要包括技术、材料及管理等,需要对其进行统一综合考虑。在外墙外保温技术实际应用过程中,为能够使防火问题得以较好解决,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在材料方面,相关研发人员应当对抗燃性新型材料积极研发,通过进行研发在保证原材料功能基础上提升其可燃性,而在新型材料未成功研发之前,为能够使防火问题得以有效解决,可选择构建隔离带方式。其次,在技术方面,在实际施工及应用过程中,施工人员应当对现代化防火技术进行应用,可选择灵敏防火报警体系,从而更好实现防火需求。第三,在管理方面,在外墙外保温技术实际应用过程中,应当重视对外保温体系实行全面管理,应当以不同角度为出发点,由施工人员到施工设施,在技术应用过程中实施全面详细管理,从而使外墙外保温技术应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得到较好保证[2-3]。

2.2 完善外墙外保温技术标准体系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为能够使外墙外保温技术得以更好应用,进一步完善相关技术标准体系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具体而言,可将以下几个方面作为入手点:首先,对于外墙外保温各种系统,应当制定相关标准。在制定外墙外保温技术系统标准过程中,可将其作为制定相关技术纲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指导今后工作开展,并且可将发展方向确定。其次,对于外墙外保温系统而言,应当制定完善设计标准,对于外墙外保温技术相关标准体系而言,其所包括内容主要为设计标准及设计审核标准。第三,对于验收建筑施工质量相关规范,应当进一步进行完善。对于不同建筑体系而言,其验收规范也存在一定差异,对于外墙外保温技术应用而言,也应当具备一定验收标准,该标准的制定及完善与建筑工程其它方面质量验收相比应当存在一定差异,所以,对于外墙外保温技术的质量验收规范,应当积极建立并不断完善,并且应当将其作为重点考虑内容。在对外墙外保温技术相关质量验收标准进行制定过程中,应当注意的一个方面就是应当对建筑工地实际情况进行充分考虑,这样才能够更加有利于相关标准实施,从而保证外墙外保温技术应用能够得到更加理想的效果,使其作用能够得以更好发挥。

2.3 积极研发外墙外保温新型材料

在外墙外保温技术实际应用过程中,为能够得到更加理想的应用效果,应当对该技术应用过程中所使用材料进行创新。首先,相关研究人员及施工人员均应当向发达国家不断进行学习及借鉴,学习其先进技术,应当设定一定目标及发现方向,从而保证能够符合当前世界上外墙外保温技术发展水平,从而对外墙外保温技术今后发展能够较好把握,在此基础上使外墙外保温技术能够对更好发展。其次,我国应当积极加强自主研发力度,这样才能够保证外墙外保温技术能够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符合,才能够保证该技术在实际建筑施工过程中能够得以更好应用。相关工作人员,应当积极进行创新,建立相关技术理论体系,从而为该技术更好应用及发展奠定良好基础[3-4]。

3 结语

在现代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外墙外保温技术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并且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表现出十分明显的优势。在建筑施工过程中,通过对该技术进行有效应用,可使建筑工程性能得以进一步增强。作为相关研究人员及施工人员,应当对该技术清楚认识,并且应当积极探索,不断加强研究,从而使该技术能够得到更好应用,取得更加理想的应用效果,使其能够在建筑工程中发挥更好作用,促进建筑工程建设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田建军.浅谈建筑施工中的外墙外保温技术及应用[J].科技展望,2016(28).

[2]刘艺.外墙保温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J].建筑技术开发,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