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心得体会合集12篇

时间:2022-09-14 12:48:40

游戏心得体会

游戏心得体会篇1

暑假的一天,我临睡之前翻开了刚买的《勇敢者的游戏》,这是我今天要妈妈给我买的,因为之前同学推荐我看这本《勇敢者的游戏》,现在终于能看了,我迫不及待地看了起来,这本书精彩的故事内容深深地吸引了我。

《勇敢者的游戏》讲得是四个孩子约好一起在沙滩上玩,忽然一个孩子发现了一个棋盘,于是他们怀着好奇的心把这个棋盘打开来,看见里面居然是一个游戏。一个叫艾伦的孩子提议说:“不如我们来玩一下吧。”其他三个孩子都举手表示同意。游戏就这样开始了,艾伦拿起骰子向上一抛他骰到了12点,就在这时游戏盘中间蓝色的圆圈上显示出一排字:植物成精,势不可挡。说是迟那时快一朵巨大的食人花向他们迎面扑来,它张开血盆大口一下子咬到了艾伦的脚,快要吞下去的时候,一个叫朱迪的孩子灵机一动去他们搭的小帐篷里拿来一把斧头,一刀就把食人花大卸八块,艾伦终于得救了,其他两个孩子被吓得瑟瑟发抖,不敢再继续玩下去了。

艾伦对他们说:“这个游戏开始了就必须得玩下去,否则它永远不会结束,我们大家一定要团结一致,勇敢面对相信通过努力一定能取得成功回到现实。”听了艾伦的话,他们俩又回到棋盘边继续开始游戏,这回轮到朱迪骰了,他骰了8点,棋盘中间显示的字是:不速之客。这时立刻出现一个猎人把他们的棋盘抢走了,四人连忙奋起直追来到一个大型游乐场,艾伦招呼其他三个伙伴一同坐上一辆碰碰车,把那猎人撞得头破血流,他们终于抢回了棋盘继续游戏,最后通过四人的齐心协力战胜了一切困难他们赢得了胜利回到了原来的地方,这场游戏终于结束了。

《勇敢者的游戏》看完了,我还深深地沉浸在书中的故事里,书中艾伦的勇敢,朱迪的机智是我值得学习的,而且我觉得以后不管遇到任何困难都不能退缩,想办法解决一定会取得成功的。

游戏心得体会篇2

体育游戏作为儿童游戏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将基本体能的锻炼寓于娱乐性极强的活动之中,不仅可以激发儿童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促进身体的发展,而且可以以其独特的特点促进儿童心理的发展。

一、体育游戏促进了儿童的认知发展

儿童游戏与认知发展构成了一种双向互动的协调关系,在儿童游戏过程中,认知技能得到了练习和巩固;认知结构不断完善;通过顺应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又进一步提高了儿童的游戏水平。游戏为学龄前儿童增加了一个学习机会,促进其语言、创造力、智力的认知能力的发展。

1.促进儿童创造力发展

幼儿的认知过程带有具体形象性和情绪性。即他们对具体的感兴趣的和喜爱的事物,在自然的或自发的不需要有目的的控制情况下,比较容易认识。游戏里蕴含着丰富的社会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幼儿通过自身积极主动的探索,知识和经验不断扩大,通过已有知识的储备,发展创造性思维,通过活动有效地扩大和丰富幼儿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如基础的物理知识、安全知识、颜色的辨别、空间方位的知觉、数学概念和词汇等发展,认知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2.体育游戏促进智力的发展

在建构游戏中,儿童必须借助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自由构思,反复操作,直觉思维和空间思维获得良好的发展机会,通过儿童在游戏中以物代物的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渡,经常、适宜的游戏运动刺激,便能够提高大脑皮层神经细胞活动的强度、灵活性、均衡性以及大脑分析综合的能力,建立起多种复杂的神经联系,使整个神经系统的功能得到有效的增强,为智力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有利于不良情绪与行为的调节

游戏对学龄前儿童不良情绪和行为具有调节和治疗作用,通过游戏的趣味性、活泼的室外活动形式,有利于教师与儿童、儿童之间建立轻松愉快的氛围,可以缓解紧张情绪。在幼儿园活动中观察到,一个因动作失败而遭到别的孩子的冷遇的小朋友,在做其他动作时总怕失误,结果连连失败,这种幼儿经常会表现出自卑感,缺乏自信心,行为消极、被动、甚至退缩,而且容易产生不安全感、不信任感,心情也容易受压抑或紧张。在教师的帮助下,幼儿如果能顺利完成任务,得到小朋友的鼓励和老师的肯定,这种利用游戏补偿失败、痛苦和挫折的体验,有利于儿童形成肯定的自我概念,这种良好的感觉促使他们独立地尝试新活动,自信心得到增强,由于游戏是愉快的,在游戏中他们没有心理负担,忘我的表现,对一次小小的成功和自我满足都令他们欣喜万分。这种小小的成功,使儿童获得了心理的满足,获得这样的良好体验,对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是极为重要的。

三、体育游戏促进了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对游戏与儿童自我意识发展进行了系统研究。在他看来,主动内疚是幼儿期的主要心理社会危机,而体育游戏构成幼儿化解心理社会危机的基本途径和主要手段,因为体育游戏过程由儿童自我控制,达到了高度的自治,不用惧怕惩罚和内疚,可以充分展示自我并且逐步学会控制自我,游戏中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儿童游戏中不断获得并且检验自我力量,形成积极的自我形象。2岁以后,儿童开始偏爱集体性的运动游戏,从学习中儿童在检验动作和社会技能的同时,提高自我意识,学会控制冲动和调节记忆,从而形成自我力量。游戏不仅为儿童提供机会,发展角色的灵活性,还促进发展自主感。

2.儿童在游戏中逐步掌握应对挫折和宣泄压力的正确方法,自信心和自尊心不断形成。佛洛伊德是在最早提出体育游戏释放心理能量以减缓焦虑的人,强调游戏最重要的价值,就是宣泄被压抑的攻击性,降低焦虑。人具有一种本能的攻击性、内驱力,需要不断地寻求表现。这种内驱力在哪里被否定,就会在哪儿出现病症,体育游戏是社会容许和释放这种内驱力的合法形式,也是发泄的有效途径。儿童通过攻击性游戏可以降低攻击力,从而得到内心的平衡,增强了自信和自尊。

3.儿童在游戏中获得了基本的社会技能,学会协调并整合自我情感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人与人在一种宽松的活动当中,每一个人之间的身体接触、情感交流等很容易表现在他的能力、兴趣和特长,学会语言交往,同伴协作。在同伴协作过程中,儿童学会了理解他人的思想、情感,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这有助于儿童从自我中心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

四、体育游戏有利于儿童积极情绪情感的发展

体育游戏有助于培养积极的情绪情感,积极的情绪情感又是心理健康的核心指标,个体具有积极的情绪情感能产生积极的自我评价与主观良好感,获得成功感,提高自我效能。在体育游戏中,由于幼儿享有充分的自由,并以游戏为生命,没有任何来自外界的压力和强迫,也由于所接触的是幼儿感兴趣的、印象最深刻的事物,因此幼儿情感真挚、情绪愉快、稳定积极。体育游戏还有助于幼儿消极情感的疏导,由于幼儿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自由地抒感,因此他们的一些不愉快的、消极的情绪如愤怒、厌烦、紧张、恐惧等得到及时的疏导而不至于在体内郁结,消除活动中产生的疲劳和紧张,恢复体力,激发探索,有利于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五、体育游戏促进社会性发展

体育游戏可以通过培养个体的意志品质与促进社会适应能力来发展个体的社会性。在游戏活动中,幼儿要不断克服困难,而意志品质往往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游戏还能增加人际交往的机会,消除孤独感,提高社会适应性,多种多样的游戏活动要求幼儿提高与其他幼儿合作及分享的能力、与其他幼儿交流及寻求帮助的能力、面对与战胜困难的勇气与能力、灵活运用身体的能力、适应多变环境的能力。幼儿在活动中学会了与他人的友好合作,遵守游戏规则,克服自己的冲动,学会等待和忍耐,这些良好的态度和品质,都可以在游戏活动中加以培养,游戏又为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创造了有力的条件和机会。

六、小结

体育游戏都是集体进行的,幼儿通过游戏相互交往,能加深幼儿之间的了解,增进友谊;能在相互交往中增长社会交往的知识和经验。在心理上,幼儿需要强烈的安全感和适度的自我肯定;需要成人或年长儿童协助他们进入社会,增长经验,心理健康对儿童的身体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体育游戏正适合这种心理发展的需要,这是符合身心关系的辩证思想的。

参考文献:

[1]焦艳.谈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贵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2).

游戏心得体会篇3

中图分类号:G61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311-02

"游戏"来源于盎格鲁撒克逊(An -glosaxon)的Rlaga , 含有模拟对抗(skirmish fight battle)的意思 。 这就决定了游戏对人社会化的一种模拟。格鲁斯认为,一切游戏的意义就存在于"在玩耍中, 任何种类的幼小动物都是在预习他们以后所要进行的活动"。弗洛伊德则认为孩子的游戏是由愿望决定的,事实上是唯一的一个愿望--它在他的成长过程中起极大作用 --希望长大成人,孩子总是装扮成"成年人" ,在游戏时他模仿他所知道的比他年长的人的生活。可见,作为"自然人"的幼儿期的孩子在没有成为"社会化"的成人时, 他们的游戏是在预习并逐渐养成成为社会化的人的各种社会规范及行为准则的过程 。体育游戏是游戏的一个分支,其形式主要包括活动性、竞赛性游戏两种,起源和发展均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与人类的智力 、生理和心理发展融合为一体 ,并且随着社会文明及人类文化的不断发展 ,游戏的体系更为完善,功效也更为广泛 。体育游戏是以体育动作为基本内容 ,以游戏为形式 、以增强学生体质为目的的特殊体育活动。基于此,笔者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将幼儿体育游戏定义为 :以学会基本身体活动、遵守游戏规则 、逐步养成团结协作的集体意识 ,培养兴趣 、积极情感与健康人格为目的的一项娱乐为主 、竞技为辅的特殊游戏方法。

1.有关幼儿体育价值观转变的研究

关于幼儿体育的认识和价值观,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一开始很多研究者对幼儿体育的作用和价值只是停留在发展幼儿基本动作、增强幼儿体质的认识上,重视通过反复、机械的训练使幼儿的身体机能得到提高。在1999年的时候,王芳提出对幼儿体育的认识应该从现有的"生物模式"向"身心模式"转变,即从忽略了幼儿的心理健康和社会性发展;忽视幼儿在体育活动中的内在心理需求、心理活动和心理素质的发展;忽视幼儿的全面发展到把幼儿作为不断与内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着的有机整体,从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层次来审视幼儿体育,使幼儿能够真正得以全面、和谐的健康发展。而李哗则从后现代主义哲学的视角提出幼儿体育的价值诉求应是为了每个幼儿的发展,要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去促进幼儿个体的全方位发展。实际就是幼儿体育价值观由"手段论"向"目的论"的转变。可见,我们的研究者已经意识并提出了幼儿体育的多重效果和多维效应,已经从幼儿体育活动单一的锻炼身体价值理论转变为幼儿体育活动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价值理论。

2.幼儿体育游戏的特点

2.1 科学与合理性。幼儿体育游戏是养成特定社会人的规范及行为的前奏、因此在编排或组织游戏时要注意其科学合理性,特别是在时间与强度方面要把握好。选择的游戏要从幼儿的生活着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游戏的组织形式与方法要尽可能简单易行,避免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

2.2 益智、益心、益体。"三益合一"的益智、益心、益体性是幼儿体育游戏的最基本目标。因为,作为"纯自然人"的幼儿,在参与教育性、竞赛性、活动性的游戏类活动时,对其智力、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发展都有积极作用,它不仅可以发展智力、陶冶情操,而且还可以促进身体健康。如:幼儿在角色游戏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对其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有新的认知,促进其社会认知的发展;在进行一些最为基本的走、跑、跳、投类的游戏时,在玩中也促进其德、智、体的发展。

2.3 娱乐与趣味性。体育游戏是一项集轻松、活泼、娱乐、趣味为一体的活动,由于它的娱乐趣味,吸引着许许多多参加者。娱乐趣味性是幼儿体育游戏成败的一个重要条件。幼儿期的孩子心智不成熟、注意力不集中,游戏中缺乏应有的娱乐或趣味是很难调动或引发幼儿的参与欲的。在构建幼儿体育游戏时需创设愉悦、宽松的活动氛围,让幼儿有更多的合作与交往机会。只有游戏内容丰富多彩、形式活泼多样,才能有效地调动对世界充满好奇心的幼儿,让其完全沉浸在欢乐的游戏中,在趣味盎然中得到锻炼。

2.4 教育与规则性。体育游戏的教育性特点促使幼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通过体育游戏可以使幼儿在寓教于乐的气氛中潜移默化地发展体格、体能,培养良好的品质和行为,养成团结协作、勇敢顽强的精神。体育游戏相比其他游戏具有自身的规则要求,幼儿在听懂游戏规则后进行游戏,使幼儿在游戏中认识到规则是游戏顺利进行的基本保障,从而为幼儿成为社会人、养成遵纪守法的行为奠定基础。

3.幼儿体育游戏教学中,培养幼儿兴趣的路径选择

3.1 内容创新。体育游戏的主要内容是游戏的动作和身体素质教育的内容,具体而言包括游戏动作、身体素质、知识、智力、情感教育等、教师在对体育游戏内容进行创新时,主要也是从这几方面入手进行。具体而言可以将较繁杂的游戏分化成两个游戏或者多个游戏,当然也可以将几个游戏合而为一;或者可以讲原有游戏进行内容拓展。这样,通过制定新的游戏和规则,来提高幼儿参与的兴趣。

3.2 条件创新。在进行幼儿体育游戏教学时,往往需要借助各种各样的教具和器材,主要以玩具材料为主。为了增强游戏的新颖性,教师可以将幼儿常用的游戏器材进行更新,或者将卡片、绳子、木棍等玩具、材料等彼此替代,鼓励幼儿一物多用。

3.3 方式创新。体育游戏的活动方式,也就是游戏活动的动作练习的组织方式和方法,主要包括游戏的分组、队列的安排、游戏角色的分配,游戏如何开始、如何结束等。幼儿体育游戏多为集体游戏,也有很多个人游戏,个人游戏多能培养自立、自信和勇气,集体游戏多能培养助人、合作、分享,教师在方式创新上要注意将两者多进行结合以发挥两者最大的功效。

在进行幼儿体育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幼儿体育游戏的重要作用。开展游戏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成长、进步。趣味性强、针对性强以及质量高的游戏,能最终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游戏心得体会篇4

青少年沉迷游戏的客观原因:技术进步快,提升游戏体验

网络游戏能够吸引青少年。首先,网络游戏存在低门槛特点。网络游戏与现实中的竞技类游戏相比,凭借操作简单和上手快,能够快速圈住新玩家,每个用户都能轻而易举地在游戏中与他人同台竞技。例如《王者荣耀》这款游戏,其仅依靠左右手拇指便能够完成从简单打斗到释放终极大招等一连串酷炫的游戏动作,这就让小学生也能在玩几局之后轻松上阵,击杀对手。其次,环节设置多样。网络游戏通常利用多样的环节和游戏模式设置,来让游戏玩家感受到不一样的体验,从而极大程度上降低玩家厌倦的可能性,提升用户粘性。再次,进行奖励诱惑。网络游戏虽然打造的是一个虚拟世界,但其中不乏有奖励诱惑,甚至可以换成现实世界的物质奖励。通常情况下,在网络游戏中达到一定的级别或积累到一定的经验值,即会拥有相应的奖励,或者是一些虚拟的称号、尊位,激发了青少年对于游戏的热情。最后,互动性强。今天很多网络游戏已经接入了微信和QQ这样的入口,能够让游戏玩家在游戏中与微信好友一起玩,这无疑成为一种新的社交手段。

技术进步打破时空限制,提升游戏体验。好马配好鞍,一款网络游戏能否获得用户长期青睐,其承载设备的先进程度同样是一大重要因素。首先,技术进步打破了原有玩网络游戏的空间限制。如果把2008年以前称为网络游戏的PC(电脑)时代,那么从2008年开始,网络游戏正式步入了移动时代。我们无论是在地铁上,还是在学校、公司或家中,均能随心所欲地玩网络游戏。其次,技术进步打破了原有玩网络游戏的时间限制。移动时代的到来,让玩家无需为玩游戏而抽出专门的时间,而是见缝插针般填满碎片化时间,如上下班途中、餐馆等位过程中和课间十分钟等。再次,技术进步提升了游戏体验。当手机CPU(中央处理器)及显卡等硬件先进程度不断提升、网速加快的时候,移动游戏变得画面清晰度更高、特效更加漂亮、运行没有卡顿等,使得游戏玩家更愿意花时间耗在一款好游戏上。最后,技术进步降低了承载设备成本,提高了易得性。技术的进步已经极大降低了电脑和手机的价格,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拥有自己的手机,一些人注册账号,沉浸于网络游戏中。

青少年沉迷游戏的主观原因:心理压力大,渴望获得群体认同

一是心理需求因素。1943年,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提出了著名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他将人类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当底层的需求被满足之后,人类便会不断地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而当需求不能被满足时,便会产生焦虑、空虚等心理状态。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首次接触网络游戏的阶段都是心智逐渐成熟、习惯逐渐培养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也被称为青春期。青少年在这一阶段情绪不稳定、叛逆、心理变化快等是主要特征,一旦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心理需求的满足,他们便寻求于虚拟世界。而网络游戏恰是一个需求满足的载体,它能用虚拟性弥补现实社会的种种不足,成为青少年发泄、逃避种种不良情绪的避难所。

以尊重需求为例,尊重需求既包括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人只有在获得尊重需求的情况下,才能使自己在主我与客我的不断互动交流中,进一步认清自我,形成更加清晰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意识。而青少年因为青春期的特殊心理阶段,常常会觉得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尊重和认可,以至于期望在网络游戏中通过战胜对手、通关升级来找回自信。比如,在《王者荣耀》排位赛模式中,如若获得连胜,便能不断升高段位,极大程度上满足青少年的尊重需求。

二是心理压力因素。心理压力是个体在生活适应过程中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源于环境要求与自身应对能力不平衡。它主要来自于社会、生活和竞争三个方面,当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巨大的心理压力时便会找寻地方进行释放。

网络成瘾综合症的病症也能佐证这一点。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总会遇到挫折,如学业上失败、工作上失落、社会交往恐惧、家庭打击等,在这些挫折带来无法负荷的心理压力时,青少年便会要想办法释放。而当诸如旅行、运动等传统减压方式受时间和场所的限制时,青少年往往为了寻求解脱而沉溺于无时空限制的网络游戏之中,以此来让这种埋藏在潜意识中的压力得到释放。因此,心理压力也使得一部分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这是在他们看来的心灵安稳之所。

游戏心得体会篇5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游戏不仅对幼儿的智力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它本身还能反映出儿童的智力发挥水平。首先,幼儿通过游戏与不同的人、环境、材料交往,得到了多种信息,扩大了知识面,从而使智力得到发展。其次,幼儿在游戏中自发地反复练习各种基本动作,把大脑的某些特殊、积极而富有创造性的区域激发起来,使儿童的动作协调和控制能力得到充分发展,从而促进幼儿思维与智力的发展。

1.1 游戏能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是借助于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在游戏中,幼儿把过去的经验和当前的游戏情景相结合,形成了对某一角色、事物的概念,解决游戏中所面临的问题,以确保游戏顺利开展。游戏对促进幼儿思维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两方面。

1.1.1 游戏帮助幼儿初步理解并掌握某些概念。

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的认识,是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在儿童的认知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功能。它可以帮助儿童根据事物所具有的某些共同属性,将不同的事物组合在一起进行认识,并形成组织性记忆。

皮亚杰的研究表明,儿童对几何形状的理解单凭知觉或视觉是不够的,还必须通过触摸探索出图形的轮廓,进而抽象出形状来。如在玩拍球与呼拉圈游戏时,幼儿从中感受并发现球体与圆的区别,而不再将“球”和“圆”相混淆。在桌面游戏时通过摆弄几何形状积木,从不同的角度去感知几何形状的各种特征,掌握简单几何形状的概念,也使感知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得到相应的发展。

游戏还可以促进幼儿对角色、时间、事物等抽象概念的认识。在角色扮演游戏中,幼儿会根据游戏发展的需要,通过对过去经验的改组,形成了对某一角色、对某一事物、时间的概念。如在“交警指挥交通”游戏中,幼儿扮演着交警的角色,通过不断模拟交警指挥交通的行为,形成了对交通警察这一角色的概念;在使用玩具刀时,使幼儿形成了对刀是“锋利的”、“用来切东西的”的概念。幼儿通过游戏形成了对某些抽象概念的认识,促使思维形式从直觉形象向抽象概括形式发展。

1.1.2 游戏能促进幼儿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

思维的发展过程可以说是开始于所面临的特定问题,在不断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维才会得以发展。游戏的不确定性、行为的可选择性给幼儿带来很多问题,幼儿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利用各种资源解决游戏中所遇到的问题,从而促进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如在“小超市”的角色扮演游戏中,具体的情节是不确定的,而且具有很大的选择性,幼儿通过不断运用已掌握的知识经验,即对收款员、顾客及买卖东西的认识,并对这些经验进行重组,以及通过商量游戏情节该如何发展,如何使自身所扮演的角色符合故事情节的发展,使游戏得以顺利开展,从而使自身问题解决能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同时,在游戏中玩具的使用、代替也促进了幼儿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幼儿在游戏时,由于材料有限,常常需要创造性地用一种物品代替另一种物品,同一个物体可以当作不同的玩具,或者自己动手把一件物体变成自己所需要的物体。如在“小餐馆”游戏中,幼儿会创造性地用纸条当“面条”,用小积塑片当“饭”,用冰棒棍当“筷子”。而且同样一种物品在不同游戏中幼儿还会充当不同的东西,如用积塑条充当护士的“注射器”,充当警察叔叔的“警棍”等,在没有代替品时,幼儿还会用橡皮泥捏出要用的各种物品。在这过程中,幼儿通过将代用物体与被代用的物体进行比较分析、判断,然后思考如何代用物体,从而解决因缺乏某件物体而出现的问题,思维能力从中得到了发展。

1.2 游戏促进幼儿创造想象力的发展。

幼儿期是想象力、创造力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思维活跃、可塑性强,想象丰富,是个体创造力发展最有潜力的时期。 在游戏活动中,由于没有固定的行为模式,不受众多规范的约束,幼儿的思想和情感能够不受压抑地自由表达,他们可以真实、自由地表现自己的创造力。他们在游戏中通过联想、想象来模仿现实社会生活,而联想、想象也正是创造性必须具备的心理因素。

各种形式的游戏都可以丰富幼儿的创造性想象。如在结构性游戏中,幼儿可以自由建造各种物体,形式灵活多变,游戏为幼儿提供尝试、设计、实验的机会,是促进幼儿想象力、创造力发展的重要手段。结构游戏的材料容易引起幼儿丰富的联想,激发幼儿的创造动机。而且,幼儿实际操作游戏材料,进行游戏的过程也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如在“堆城堡”的游戏中,幼儿通过设计城堡的大小、形状、外观,并用砖块堆砌出各种形状不同的城墙、烟囱等,使自身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得到了锻炼和发展。而在角色扮演游戏中,在不违反游戏规则的情况下,幼儿会根据游戏的主题,进行一定的构思和表演活动,扮演不同的角色,想象游戏剧情的发展。例如,幼儿经常玩的游戏“看病”,在这个活动中,幼儿通过使用玩具来表现假想的游戏情节:把玩具床当病床,把活动室的一角作为医院,戴上眼镜、戴上口罩模仿医生给病人检查等等。这些虚构性和真实性的独特结合,都是在幼儿想象力的干预下完成并实现的。幼儿通过想象和模仿,从而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在游戏中,幼儿的想象从外在生活状态向内在活动转化,使想象服从一定的构思,游戏情节按预定的情节发展,使创造有了主动性。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幼儿只是通过边摆弄几样玩具边用语言表达,就可以进行一场情节丰富的游戏,还可以根据几个人物编出情节丰富的故事。游戏使幼儿敢想、敢做、无拘无束地想象,创造出离奇的故事。

2 游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价值

游戏在幼儿从自我中心过渡到一个社会人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幼儿在游戏中作为集体的成员,开始学习相互理解,这可以说是游戏经验在社会性发展方面最重要的价值。这种相互作用,有助于他们形成对待他人的态度和行为。

2.1 游戏有利于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形式,是人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客观世界关系的一种意识。它包括自我概念、自我评价、自我情绪体验和自我控制。幼儿通过游戏动作发现自我。幼儿在两三岁时,逐步区分出“我”和别人,进入幼儿园后,通过在游戏中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己,把自己和别人区分开来。幼儿在游戏中,要与其他伙伴发生关系,他们逐渐地发现和了解自己和他人,了解自己的行为结果及他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并以此调整自己的行为,使自己能被同伴接受。幼儿在游戏中通过与同伴交往,认识自我,并以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中选择被社会认可的经验,内化到自己的心理结构中,从而形成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

美国心理学家马尔兹认为,个体绝大多数的自我信念都是依据过去的经验――成功与失败、屈辱与荣耀,特别是童年时的经验而不自觉地形成的。幼儿在游戏活动的过程中,会产生种种成功或失败的体验,从而对自己的能力有所认识。成功的体验对于幼儿的良好自我概念的形成、自信心的培养至关重要;而失败的体验,会使幼儿的自信心减弱。例如在玩“小餐馆”的游戏中,幼儿通过自己动手切菜、炒菜、做饭,在模拟成人的劳动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与满足感,这种成功的体验导致了幼儿自信心的初步形成。而更多的游戏活动的成功体验则巩固了幼儿自信心,使幼儿有着积极的自我情绪体验。

游戏本身具有一定的规则性,幼儿在趣味性游戏中扮演各种社会角色,承担各种社会职责,学习各种社会规范、行为准则,操作各种玩具,逐渐将在趣味游戏中获得的行为规则转化为主体意识,又通过趣味游戏的操作活动,将内化了的意识,进一步提高,实现主体意识对自我的控制、监督和调节,这样幼儿就逐渐养成遵守一定规则的行为习惯,由他控到自控,逐渐形成自我控制能力。

2.2 游戏有利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共享等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亲社会行为是一种自愿的社会行为,它有助于人与人之间高质量的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适应社会生活的要求。游戏是幼儿体验社会生活的最好方法,是幼儿学习社会交往技能,培养亲社会行为的重要途径。在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中,合作行为最常见,其次是分享行为和助人行为。我国著名医学心理学家丁瓒曾经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人际关系的适应”。幼儿的人际关系虽然简单,但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关系重大。游戏是幼儿对社会生活的一种再现,它具有群体性,幼儿通过自己与同伴的共同活动,把最感兴趣的事情反映出来,从中学会共处,学会合作。在游戏活动中,幼儿可学习如何参加小组,为同伴所接受;如何共同协议,互相协作,互相配合;如何公平地解决发生的争吵和不同的意见,从而培养他们更好的考虑别人,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能力。例如:体游“齐心协力”是由3个小朋友同穿一对长鞋,听从带头小朋友指挥一起起步,共同前进完成的。为了能把游戏玩好,幼儿往往乐于抑制自己的愿望,自愿地遵守规则,使自己的行动服从游戏的需求。因此,通过游戏,可以使幼儿学会分享、谦让、合作、帮助,从而提高人际交往技能。

正如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说:“幼儿的社会化行为处于自我中心和真正社会化之中的中间地位,只有当他们从自我中心状态中解放出来,具备了与同伴进行有效的协作能力时,社会化才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有许多幼儿集体游戏是需要协作完成的,在逐渐学习如何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无疑幼儿社会化的进程也在逐渐地前进。

3 游戏对幼儿良好情绪发展的价值

情绪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现代社会要求孩子不仅要有高“智商”,还要有高“情商”。幼儿是游戏的主体,总会带着一定的情绪去参加游戏活动。通过游戏,幼儿亲身体验积极情绪,学习调节情绪、控制和管理自己的情绪。

3.1 游戏使幼儿经常体验积极的情绪。

情绪、情感是一个人对他所接触到的人和事的态度。高兴、愉快、轻松等等我们称之为积极的情绪。弗洛伊德认为,游戏是由快乐原则支配的,所以游戏往往给人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这表现在游戏能发展儿童的成功感,从而增强儿童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在游戏中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自由自在地活动。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气氛中,容易通过自我的努力而成功。另外游戏中没有来自外界的压力,允许幼儿以自己的方式、毫不畏惧地探索,从而充分享受成功带来的兴奋,产生愉悦和满足等积极情绪。如在“过家家”中,幼儿模拟成人的生活,从做饭、打扫房间等等的游戏活动中体验成功,并获得快乐愉悦的情感体验。另外游戏的假想情景能给幼儿营造了一个安全的心理氛围,能使幼儿的现实紧张感得以放松,消极的情绪得以排解。如本来孩子很怕打针,但通过玩“医院”游戏,孩子给娃娃打针,宣泄不愉快地回忆,从而减少了心理压力,使幼儿的心理处于健康的状态。同时也使幼儿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感觉、认识对方的情绪,进而学会关心、体谅对方,接纳他人的观点。

游戏心得体会篇6

所谓儿童社会化就是儿童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获得他所处的社会的各种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知识技能,成为独立的社会成员并逐步适应社会的过程。儿童的个性形成和社会化发展是在社会化中实现的。

儿童社会化大致包括五个方面:1、基本生活技能教育。使儿童掌握吃饭、穿衣、语言表达等人类最初行为方式。2、促进自我观念发展。使儿童能分清自我与非我及两者的关系。3、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使儿童逐渐懂得约束自己的行为,调整好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关系。4、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儿童逐步适应社会规范,具备社会公德。5、培养社会角色。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会不断扮演适当的性别角色、游戏角色、学校角色、社会角色等。儿童正是通过一连串角色的培养和认定,使自我心理内容客观化,自我行为表现与社会规范渐趋一致。

二、影响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因素

影响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因素主要有:

1、家庭。家庭是儿童生活的首属群体,是儿童进行社会化的第一个基本单位。社会和价值观念、行为规范首先通过父母的过滤,以高度个体化的方式传递给儿童。家庭对一个儿童个性的形成、特定心理品质的培养以及调节行为方式等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伙伴群体,即“游戏群体”。它对儿童社会化具有比较大的影响。良好的同伴关系可以促进儿童社会化,发展儿童良好的社会行为、良好的情绪情感及社会交往能力,可以使儿童形成良好的品德等,而不良的同伴关系则阻碍儿童社会化。

3、学校。是次属群体,制度化的社会机构。在这种具有特殊功能的教育机构里,儿童人格得以发展成熟。

4、大众传播媒介。电影电视、报刊杂志以及各种信息等都会对儿童社会化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三、儿童游戏的特点及种类

游戏是儿童十分喜爱的活动,同时也是一项有效的习得和生活方式。发展心理学家认为,游戏是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一种独特的活动,是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一种非常好的活动方式。游戏对儿童身心发展的重大作用是其他活动方式、教育方式所不可取替的。

(一)游戏的特点

1、游戏是一种社会性活动

游戏是儿童对社会活动的一种初级的模拟形式,它反映了儿童周围的社会生活环境和方式。儿童根据他们对现实生活的理解,按照自己的愿望,将生活内容有意识、有目的、创造性地反映在游戏中。例如,大部分儿童比较热衷的角色游戏“过家家”、“汽车”等,结构游戏“造房子”等,都是对儿童周围现实的社会生活的反映,都是以儿童在社会生活中经历过的某些事物为素材的。而且,这些游戏的规则也总是反映社会生活的实际要求的。只不过,儿童并不总是原原本本地“复制”生活,而是有创造性地反映生活。

2、游戏是想象与现实生活的独特结合

儿童在游戏中既可以从事自己向往的各种活动,又可以不受真实生活中的条件和规律的限制。因此,儿童在游戏中既可以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又能真实再现和体验成人生活中的感受和人际关系。游戏中的想象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1、角色扮演――以人代人,一人多重身份(如在“医院”的游戏中,幼儿把自己装扮成“医生”或“病人”);2、对物品的假想――以物代物,一物多用(如在“开火车”游戏中,幼儿把长凳当“车厢”,把靠背椅当“车头”;而在“逛商店”,游戏中,幼儿就可能把长凳当“柜台”,把靠背椅当“天平秤”,);3、对游戏情节和行动方式的假想――取材于生活而表现形式异于生活(如在“种树”的游戏中,幼儿虽没亲眼见过种树的情节,但他们可以想象出如何种树,包括如何挖土、下种、培土等)。

3、游戏是儿童主动参与的,与儿童自己的兴趣相联系

儿童在游戏中相当放松和愉快,因此游戏很受儿童喜爱。由于儿童对游戏有着强烈的直接兴趣,沉湎于游戏过程而不追求什么明确的目的,没有心理压力和负担,所耗的精力也较少,因此儿童在游戏中总带有愉快的情绪体验。幼儿在游戏中获得一定愉悦,这是游戏的原本意义,如果幼儿进行游戏并不是由于自己的直接兴趣,那么,游戏便失去了它原本的意义。

(二)游戏的种类

幼儿的游戏是多种多样的。分类的标准不一样,游戏的种类也各不相同。根据游戏的目的性分类,幼儿游戏主要有创造性游戏、教学游戏和活动性游戏;从认知发展的角度划分,游戏可分为机能游戏、建筑性游戏、假装游戏和规则游戏;从社会化程度的角度划分,游戏可分为无所事事游戏、单独游戏、旁观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和合作游戏。

四、游戏对儿童社会化的发展影响

游戏训练能促进儿童的社会性,主要与游戏本身的特点以及在游戏过程成人的指导和同伴的相互作用有非常重要的关系。

家长对学前儿童的游戏活动一般还是非常支持的,但是随着儿童幼儿阶段的结束,进入以书本学习为主要内容的小学阶段时,游戏在家长眼里便成为了“不务正业”或者“不学无术”的代名词。而且,随着小学生竞争压力的加大,学业任务的增多,游戏离小学生的生活也越来越远。事实上,科学合理的游戏不仅不会浪费小学生的宝贵时间,反而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学习和生活方式。游戏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组织科学合理的游戏,可以对小学生的社会化问题进行更多还原。

(一)在游戏中可以培养幼儿遵守规则的能力

所有的社会性游戏都是规则游戏,甚至一些很简单的游戏,如蒙面游戏,也需要遵守规则。父母和儿童轮流把脸捂起来。在角色游戏中,规则更加复杂。一旦一个儿童扮演一个角色,他的行为必须与角色的行为相吻合,如果他的行为不合适,其他儿童会提出异议。游戏中的规则大多不是事先制定的,而是在游戏过程中制定的。这种规定制定过程给儿童提供一个了解规则,规则制定的性质和特点的机会。这样,儿童不仅学到了规则, 还理解了规则的一般含义。

如游戏“听铃声走走”,幼儿跟着老师边走边念儿歌“走走走,跟着小铃走走走;找找找,找个位子坐下来。”幼儿听到老师念完儿歌最后一句后才能马上去找位子坐下来。又如游戏“小兔吃青草”,老师念儿歌“小白兔跳跳跳,跳到草地上,吃吃嫩青草,竖起耳朵听一听,是不是狼来了。”幼儿听到老师发出“狼来了”的指令才能“四处逃散”。幼儿只有听懂老师发出的指令,自觉遵守这些游戏规则,游戏才能进行下去。幼儿从游戏中认识到:规则是游戏的保障,人人都必须遵守,从而培养幼儿遵规守纪的行为习惯。幼儿在游戏中培养遵规守纪的行为习惯,对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有深远的意义。

(二)在游戏中可以促进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

角色游戏是儿童接触社会、接触成人活动的一种游戏,这种游戏带有很大的模仿性。因此在开展角色游戏时我们必须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贴近儿童生活的游戏材料与环境,以利于他们通过模仿来认识社会、了解社会。

我们所开展的角色游戏,是建立在儿童已有的社会认知的基础上的,对孩子来说父母是他们最亲最熟悉的,对爸爸妈妈的角色具有一定的经验,因此在“娃娃家”游戏中儿童会扮演“妈妈”和“爸爸”的角色,模仿父母平常“煮饭”、“切菜”、“喂布娃娃吃饭”等等。在反复扮演角色进行游戏的过程中,孩子们产生了新的社会认知,从而促进了社会认知的发展。

(三)在游戏中可以促进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

在角色游戏中儿童必须共同拟定和改变游戏活动的主题,这种合作性能力在角色游戏中特别重要。要想成功地玩好角色游戏,儿童要协商好各担任什么角色,使用什么象征性物品及有什么象征性动作等等。在游戏的过程中他们也可以改变最初的计划。游戏计划的制定和改变需要交换意见和合作,如某个儿童不肯合作则往往会被大家取消游戏资格, 采取合作态度的儿童从成功的游戏参与中得到了强化。

研究表明,社会性游戏需要相当的社会性技能,而游戏在这些技能的获得中有积极的作用。为了弄清游戏和社会性技能之间的因果关系, 有人进行了游戏习练的实验。即成人在儿童的角色游戏中对儿童施以有计划的指导和训练。结果表明, 这种游戏不仅提高了儿童角色游戏的水平, 也加强了儿童之间的交往和合作行为。它能促进儿童获得社会性技能。还有人研究了儿童的角色游戏水平和他们在同伴心目中的地位及一般的社会性技能之间的关系,发现这两者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角色游戏水平高的儿童被他们的教师和同伴列为最受欢迎的人,教师认为这些儿童的社会性技能好于其他儿童。

我们在建构游戏活动时创设了相对宽松、愉悦的活动氛围,提供给儿童更多的交往、合作、解决问题的机会,儿童可按照自己的兴趣进行活动。儿童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一个对自己的社会认知系统不断同化、顺应,达到平衡的过程。以“搭高架桥”的主题活动为例,儿童在选择游戏材料的时候,就已经在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这对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也起到了促进作用。在很多的情况下,“搭建高架桥”的过程是由几个幼儿合作完成的,然后共同分享活动的成果。儿童在游戏中感受到了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懂得了团结协作的重要性。这些游戏都能激发儿童的协作精神,使他们在游戏中体会到互相协作的乐趣。

(四)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人的社会化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游戏对发掘幼儿潜能、培养幼儿的自信心有独特的作用,它需要开动脑筋、发挥智慧,需要运用动作技能,需要克服一定的困难才能完成。因此,创设能使幼儿充分表现自己和体验成功快乐的机会与条件的游戏,鼓励幼儿大胆实践锻炼,使他们在实践中感受自身的能力,从而培养幼儿的自信心。以“学青蛙跳”游戏为例,可以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适当设计不同的高度要求,如30厘米、20厘米、10厘米等等,让儿童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选择,使每个儿童在原有基础上有进步的可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对能力较弱的幼儿来说,在较低的高度上获得了成功,他们才会有向新的高度冲击的信心,这样才有利于他们自信心的逐步建立。对身体活动能力较差的儿童,在旁边给予指导,帮助他们完成动作,及时加以肯定和表扬,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对能力一般的儿童,在难点上给予帮忙,同时注意留给他们充分发挥自我的余地,当儿童每次顺利完成动作或在游戏比赛中获得胜利,体验到愉快情绪时,他们会感到自己能行,形成良好的自我感觉,从而增强自信心。

游戏心得体会篇7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5-0118-02

游戏是幼儿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陈鹤琴先生认为“游戏是儿童的生命”可以给小孩子快乐、经验、学识、思想和健康,它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应该成为儿童教育的重要方面。对于幼儿来说,除了吃饭、睡觉等生活活动之外,一日生活中的主要时间是在游戏。而且幼儿是以游戏来理解其生活于其中的自然、社会与人生的手段,因而游戏成为重要的教育手段,是他们获得发展的最佳途径。

一 游戏促进幼儿身体的发展

游戏是幼儿必需的行为,是儿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游戏有利于幼儿的身体发育,奔跑、追逐、跳跃、拍球等动作,使幼儿的全身大、小肌肉都活动起来。

幼儿在游戏中,身体的各器官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不同的游戏能使幼儿得到不同身体部位的锻炼。比如:拍球游戏,幼儿可以把自己的手、臂、腿、脚,以及大脑很好地运用到一起,同时得到锻炼,但主要部位还是手和臂。幼儿游戏的内容也可以按照季节的不同来选择,在有着和煦暖风的春季,可以进行放风筝、爬山、拍球、踢球等活动;到了夏季,天气比较炎热,可以为幼儿选择一些与水有关的游戏,可以去水里游泳或者划船,既锻炼了身体又愉悦了心情;到了天高气爽的秋季,树上的叶子都落了下来,可以锻炼幼儿的小肌肉群,捡捡叶子,再制作一些树叶画,活动了小手又增加了情趣;到了冬季,如果下了雪,可以组织孩子堆雪人,打雪仗,游戏的同时,不仅使幼儿不惧怕寒冷,增强了体质,还增强了幼儿对冬天的喜爱。这些游戏使幼儿的身体的各方面都在不同程度地趋于完善、成熟。

二 游戏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

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在游戏中,幼儿只有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意愿才能与他人进行交流。游戏需要有幼儿的语言、动作等多方面来共同完成,使幼儿在游戏中获得的听觉信息、视觉信息以及自己的感受和愿望都变成了语言,最后转化成行为。幼儿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游戏能够满足他们的兴趣和愿望。不管幼儿与谁进行游戏,他们之间的交流就是语言组织及表达能力的锻炼过程。然而,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在于使幼儿有机会用各种方式进行锻炼,游戏就为幼儿语言的实践提供了机会,使他们在贪玩心理的刺激下,练习了发音、训练了表达,同时也丰富了词汇。有时幼儿的独自游戏中,他们常常也会边说边玩,这些语言既有模仿,又有创造,语句中掺进了孩子自己的经验,同样,这也是在用有声语言表达着自己的情感与愿望。这时应给予正确的指导,使他们的语言发展更加完善。

三 游戏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

游戏对于儿童的智力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思考,不断地解决其中的问题和困难,思维一直处于紧张活跃状态。比如在智力游戏中进行比赛,就提高了幼儿思维的速度、灵活程度,促使幼儿智力品质的发展。游戏也提高了幼儿的探索力和观察力。比如在捉迷藏的时候幼儿学会了细致地思维、认真地观察和排除假象去寻找目的物,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他们遇到问题时就会寻根问底弄清楚,而游戏活动则有利于培养这些精神,因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游戏的一部分,而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适应生活、适应未来发展的一种基本能力,游戏活动是培养这种能力的重要途径。幼儿智力的发展离不开肢体的活动能力,游戏是身体和心灵共同参加的活动,而游戏需要幼儿自己来支配。在游戏中,幼儿不是成人愿望的执行者,他们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愿望来玩游戏的,教师应从全方位的角度去看待幼儿的游戏自,幼儿是游戏的主人,应该放手让孩子去游戏。

四 游戏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社会性发展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所谓社会性发展也称儿童的社会化,是指儿童从一个生物人,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这是在个体与社会群体、儿童集体以及同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实现的。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它可以培养幼儿多方面的能力。首先,游戏可以培养幼儿的独立性。目前,幼儿多为独生子女,家人的过分保护,使幼儿对他人过分依赖,这样,幼儿就会比较缺乏自信心,在生活中不能顺利发展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而开展有趣味的游戏则有利于逐步让幼儿产生独立活动的意识,从而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及克服依赖的心理。第二,游戏发展了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由于幼儿个性有差异,在游戏过程中难免会发生不同意见,产生各种矛盾。这就需要进行充分协商,统一意见,协调彼此的行动,达到合作的目的。而且游戏大都来源于现实生活,这样幼儿就可以在游戏中学会如何处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人际关系。有些幼儿娇惯任性,随心所欲,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谦让、宽容、谅解别人,更不会主动关心、爱护他人。因此,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首先要教育幼儿学会尊重他人,从言语到行动,从外表到内心,从他人到自我。孩子有了这种意识,同伴间的关系就会宽松和谐。第三,游戏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在游戏中,幼儿遵守着游戏中所要求的规则,多次反复地进行类似的游戏,就会把社会所要求的行为规则变为自己自觉的行动,并迁移到现实的生活中。游戏往往给人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其主要表现是能发展幼儿的成功感,从而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

五 游戏促进幼儿的亲子关系

幼儿的游戏行为受其内部性格特征的影响,但家庭生活的气氛、家长自身的素质、家长对幼儿的抚养方式以及家庭结构和居住环境等对亲子游戏的影响作用也是巨大的。在亲子互动中,通过嬉戏性的交流活动,父母为孩子提供了游戏的安全感及其强化的作用。孩子从父母那里不仅获得食物和

照料,同时也获得精神上的安抚,体验到爱的温暖。疼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依恋父母也是孩子的特点。在亲密的亲子关系中,幼儿初步建立起信任的情感。

游戏有利于促进幼儿身体和智力综合能力的发展。幼儿在游戏中,不仅需要注意力集中、反应敏捷、记忆准确,而且还能充分调动身体各个部位的共同参与,如手、眼、脚、头、背等等。其次,游戏促进了幼儿语言及社会性的发展。幼儿通过相互协调、相互模仿,使他们有机会在游戏中对他人给予同情和帮助,并学会与别人友好相处,学会自己解决人际矛盾,同时锻炼了语言的发展。再次,有利于促进亲子关系的发展。

参考文献

游戏心得体会篇8

众所周知,游戏是幼儿普遍喜爱的活动,也是最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活动形式,它不仅接近幼儿生活、带给幼儿快乐,而且还能使其人格得到应有的尊重,使其各种心理需要得到体验,从而有效地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主题,也是幼儿教育的主题。心理健康的人,情绪愉悦稳定,生活态度积极,人际关系和谐,行为能自我调节和控制。现代心理学表明:健康心理是一个人智力和人格发展、潜能开发、道德品德形成、积极适应社会的前提,是一个人整体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游戏是幼儿的生命,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游戏是贯穿于始终的活动,是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载体。

一、游戏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作用分析

1.游戏有助于幼儿消除消极情绪,为成长带来快乐

在评价幼儿心理是否健康的过程中,情感健康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因素。如果幼儿情感健康,他们就会时刻表现出快乐的情绪,愿意与父母以及身边的人接触;相反,如果情感不健康,那么很有可能造成幼儿性格孤僻、做事不积极等现象。孩子都有爱玩的天性,适当的游戏也能使幼儿解放天性。在游戏中,幼儿不但感受到游戏带来的快乐,而且可以增强动手能力,同时孩子很容易放松心情,不再因为一些事情而烦恼。幼儿阶段,孩子没有完整的世界观,只能通过一些简单的事物来认识这个世界,这时候父母是最好的老师,父母可以为孩子选择带有角色扮演式的游戏,使孩子可以初步感觉到每个角色的职责,同时不同的角色也能使孩子乐在其中,有助于其情感健康的培养。

2.游戏能够增强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

我们都知道,令父母最担心的事情就是自己的孩子不愿意和小伙伴们一起交流,这样孩子很容易变得内向,甚至偏激。很多游戏是需要团队协作来完成的,比如孩子小时候经常玩的老鹰抓小鸡的游戏。因此在幼儿园等有条件的地区,应该增设一些适合幼儿的游戏。这样在游戏中,让孩子感受到集体的帮助,也能享受到集体游戏的快乐,同时为了不拖集体的后腿,孩子也会尽全力地去努力。在相互配合中,孩子明白了如何与人交流合作,如何处理争吵,也能够使孩子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上去想问题。总之,孩子很容易在集体游戏中感受到快乐,同时也能够增强其人际交往的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3.游戏能够培养幼儿良好的自我意识

所谓自我意识,就是人对自己的认识和定位。幼儿阶段是孩子形成自我意识的初级阶段,对以后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幼儿阶段,家长以及教师应努力培养孩子良好的自我意识,使孩子早点认识的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正确对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在游戏中,尤其是在一些具有角色分配的游戏中,孩子可以通过扮演别人感受到自己与别人的不同,从而对自己形成初步的认识,同时幼儿还可以体会游戏成功的喜悦,有助于其培养良好的自我意识。

4.游戏在幼儿性格形成的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幼儿阶段,孩子的性格正处在形成阶段,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这个时候,他看到的世界是什么样,很可能在他以后的生活中就认定世界是什么样。因此在这个阶段,让孩子形成乐观开朗的性格十分重要。在一些传统游戏中,如折纸游戏,孩子可以通过游戏理解世界的美好,以后很有可能会用爱心和理解去看待社会上的事。而通过角色的扮演,孩子可以了解不同角色的性格特点,并养成自己的喜好。选择适当的游戏就会使孩子养成坚韧、勇敢、责任心强的性格。游戏可以教会孩子处理不同的事情,一些孩子孤僻、胆小等问题通过游戏都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二、游戏有利于幼儿道德水平的提高

在游戏中幼儿不仅可以满足自己身心的需要,并且可以获得影响与控制环境的能力,建立起行为准则。如在玩棋类游戏时,需要按照统一的规则、方法来玩,不能想怎样玩就怎样玩,否则就玩不好。如果当自己按照规则玩下来了,或是取得了胜利,幼儿会感到自己是个能干的人,从而激发起对良好道德行为的积极情感。这个正验证了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说过的“各种道德几乎都可以从游戏中得来,什么自制、什么克己、什么诚实,什么理性的服从,这种种美德之形成,没有再比游戏这个利器来得快,来得切实。”游戏不仅能让幼儿表现道德行为,暴露行为中的缺陷,而且能通过挖掘其中潜在的品德心理因素,及时进行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引导。如:在“做做玩玩”的活动中,是否能够共同作业、大胆表现,在小医院、美容院等角色游戏中是否尊敬他人的劳动,是否有责任心。可见,游戏的一个方面可以给予幼儿充分的机会以发展自动的能力和健全的意志,另一方面又受到各种规则的限制,这就使之与德育心理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三、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游戏是幼儿社会交往的主要形式,为幼儿提供了大量交往的机会,使幼儿逐步学会了认识自己和同伴,并能正确地处理自己和同伴之间的关系,社会交往能力得到提高,加快了幼儿的社会进程。尤其是集体性游戏,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态度,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有着重大影响。

1.游戏有助于克服幼儿的自我中心

自我中心是幼儿的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行为,有效地控制这种行为的是幼儿与同伴进行交往的基础。游戏对于幼儿克服这种行为有明显的效果。在游戏中,幼儿学会了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同伴会对自己的行为作出什么样的反应,从而迫使幼儿站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自我为中心中解放出来,否则,游戏就无法进行下去。游戏能够促进幼儿理解和体验人们之间平等友好的关系,培养与同伴的协作精神。

2.游戏培养了幼儿的合群行为

有些幼儿比较孤立,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不爱与别人交往,喜欢独自一个人进行活动,显得不合群,游戏能为幼儿提供与别人相互合作的机会,使之变得合群,为将来成功地走进学校和生活创造良好的条件。游戏是幼儿从不合群走向合群的桥梁。

3.游戏提高了幼儿的交往技能

游戏扩大了幼儿的社会范围,增加了幼儿的社交频率,使幼儿掌握了与人交往的技能和艺术,社交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游戏能为幼儿在满足自己的需要和同伴的需要之间,在学会分离和相聚,给予和索取之间找到平衡。

4.游戏发展了幼儿遵守规则的能力,锻炼了幼儿顽强的意志

在游戏中,幼儿作为集体的一员,要受到集体规则的制约,按照集体的意志去玩,否则,他就会被这个游戏集体所淘汰。有时为了能与别人一起游戏,幼儿不得不遵守集体的规则,委曲求全,克制自己,克服困难,坚持把事情做到底,毅力、耐心,坚持性得到发展。

四、游戏能表现幼儿活动的积极主动性

在游戏中,幼儿动机是“我要玩”“我要学”而不是“要我玩”“要我学”。因此幼儿身心总处于积极主动状态,而不是无聊,厌烦,无所事事,呆坐等消极的被动状态。有意识的为小朋友提供机会,让一些小朋友在游戏中担当重要的角色,而不是事事包办代替,这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儿童的自由发展。让胆小的小朋友在“过家家”游戏中,当“爸爸”“妈妈”抱着孩子去看病等一些系列游戏,他们往往比大人照顾的还要周到,使小朋友提高责任心,这样做游戏他们愿意参加,在许多的游戏中幼儿往往按自己的意愿决定活动材料,伙伴,内容,方式,方法,教师只根据游戏的需要适当介入游戏,游戏活动的价值得以体现。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不仅证明了游戏在儿童智力、社会性、情感和身体各方面发展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而且也证明了游戏对于儿童个性的产生有一定的影响。研究发现,喜欢游戏、会游戏的孩子,往往情绪积极愉快,想象力丰富,交往主动、积极,语言丰富多样。健康心理是现代化社会人才所必须具备的素质,教师在培养智能型人才的同时决不能忽视幼儿健康心理的培养,游戏对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有着其他活动所无法代替的功效。教师应充分发挥游戏在幼儿心理健康发展中的作用,把我们的孩子逐步培养成全面发展的现代化社会的主人。

参考文献:

[1]韩晓云.游戏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2(23):239.

[2]刘晖,王京丽.以体育运动游戏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J].卷宗,2013(9):93-94.

游戏心得体会篇9

体育词典中对游戏有如下解释:既是一种体育手段,也是文化娱乐之一,是以一定的形式反映人类社会劳动、军事、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活动,有文化娱乐的游戏和体育活动游戏两类。作为游戏的一个分支,体育游戏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带有娱乐性和教育意义的体力和智力活动相结合的游戏活动。其本质属性有:(1)是一种游戏活动,具有游戏的基本属性,如自由性、竞争性、身体性、娱乐性、非生产性等;(2)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发展,即体育的基本特点。体育游戏除了具有游戏和体育活动的一般特点外,还有本身固有的特点:自由选择性、变通性、效用性、趣味性。

2.体育游戏的作用与价值

2.1具有锻炼身体的价值

体育游戏是以体育动作为基本内容的,以直接作用在身体上,得到身体各种活动能力提高的活动,因此有很好的锻炼身体的价值。小学体育游戏同样也是如此,根据教学的目的、方法,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科学地应用和创编各种游戏,通过合理的组织、形式以及强度、负荷来提高学生的体质以及动作的形成与发展。

2.2趣味性、娱乐性、集体性的特点与作用

趣味性和娱乐性是游戏的一大魅力所在,正因为它的这种特点,使它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它的这种特点,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调动,小学生同样也是如此。在游戏的过程中,学生能全方位地投入到游戏中,使其身体的锻炼效果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高。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得到很好的展示自我的机会,从而得到情感上成功的体验,满足学生生理、心理上的需要,得到学习的快乐。学生也能体会到一种集体的力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相互交往、相互理解,得到一种轻松快乐的交往体验,有利于社交能力的培养。

2.3教育作用

在游戏的过程中,充满竞争,有输有赢,有顺利有不利,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得到很丰富的体验。体育游戏有利于意志品质的培养、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等,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智力水平的发展,以及身体基本活动能力的发展。

3.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多视角分析

3.1体育游戏与体育锻炼

体育游戏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带有娱乐性和教育意义的体力和智力活动相结合的游戏活动,因此身体锻炼变成为了体育游戏的主要导向。在体育游戏的选择与创编过程中,必须考虑该游戏的运动负荷比,能否起到锻炼身心的作用;这种锻炼的量是否超出学生的以往体育技能,负荷量是否会造成锻炼不足或是运动损伤。体育游戏只是体育教学的手段,而不是内容,体育锻炼应始终贯穿于体育游戏的全过程。

3.2体育游戏与教学内容

大部分体育游戏的目的是课前热身以及课程的情景导入、阶段链接等,此时体育游戏也成为了串联教材过渡线,通过游戏可以有效地把体育教学各零散的教材有机串联在一起,使教学形成一个和谐的统一整体。如开学初在新生队形、队列与新的广播体操教学之间,可进行“看谁站得好,做得齐”的小组队列和定位操基本功比赛,能有效地加强学生遵规守纪的习惯养成;在立定跳远教学与蹲踞式跳远教学之间可以进行学生喜闻乐见的多级跨跳游戏来串联,使教学的过渡更显自然;在跳高教学和篮球行进间上篮之间,可进行助跑摸高游戏比赛来进行二者之间的串联,既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有效提高这两项教材的教学质量,更使教材之间的过渡显神来之笔的功效。然而,不是所有的体育游戏都是体育教学内容的“辅助器”有些游戏的开展不仅对课堂所要学习的内容没有作用,相反还会制约与阻碍体育技能的学习。因此教师要认真分析体育游戏与课堂教学内容的关联度与衔接性,避免体育游戏的负作用产生。

3.3体育游戏与学生心理

竞争性是游戏的最显着特点,体育游戏的重要特质是具有抗性强、争夺激烈、区分胜负。这些游戏特质能够培养学生潜在的竞争意识与心理承受能力。体育游戏的结果一般以获胜告终,并且其获胜因素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体力、技巧、智能、勇气,以及与同伴的协作、集体力量等。这种通过学生积极思考而取得的胜利就充分体现了智力和集体力量的竞争,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竞争能力,多次的成功与失败能够锻炼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此外,体育游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果只是固定地、反复地做几个游戏,就算游戏再有趣,学生也会感到厌烦,不利于发展学生个性。所以除了运用教材规定的游戏外,可以引导和鼓励学生对体育游戏的规则和方法进行改进,给予学生充分思考与想象的空间,学生就需要绞尽脑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经常性的锻炼,学生的创造力必然得到发展,同时个性也会得到充分的体现。体育游戏进行竞赛评比时教师必须考虑到“体育后进生”的心理承受度,巧妙的进行分组,合理的给予暗示与帮助,使得他们也能够体会到胜利的喜悦,提高自信。

3.4体育游戏与社会教育

体育游戏的素材大多来源于生活,游戏中存在着多种生活的原型元素。例如根据奥运会、青奥会、抗洪救灾可以创编出多种多样的体育游戏,这些游戏中不经包含了体育锻炼、竞争意识,同时包含了对学生的生命教育、安全教育、生活教育;增强了学生的奉献精神、提高了学生的社会知识。再如“红绿灯游戏”潜意识的教育学生交通知识,促进学生遵纪守规。

4.小学体育游戏选取与创编建议

4.1游戏的健康性

体育游戏不论用它来实现什么教学目标,都必须是健康的积极的,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具有正面的教育作用。为此,从游戏的选择,到活动的设计,罚则的制定都必须考虑其思想性,剔除那些低级庸俗或有损学生人格的内容,赋予它积极向上的内容,使学生在游戏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4.2游戏的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趣味性是体育游戏最大的生命力。在体育教学中要根据不同年龄特点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游戏,小学低年级应选择简单的游戏,如“跳皮筋”“移手绢”“老鹰抓小鸡”等,如选用难度较大的游戏,他们就难以完成,当然也就没有兴趣。针对高年级学生智力与体力的特点选择竞争性强,动手又动脑的游戏。

4.3游戏的教育性

游戏教学不仅能锻炼身体,开发智力,而且还具有较强的教育性。通过学生在游戏中遵守游戏规则,培养遵纪守法的习惯;通齐心协力完成的游戏,能培养他们的集体感和荣誉感,同时又能增强了他们的受挫能力,培养自信心,提高自控能力。

4.4游戏的针对性

在小学低年级的体育教学中,游戏内容占了较大的比例,但到了高年级,游戏仅作为教材的补充或辅助内容。所以,选择时要针对不同年级特点的学生和教材内容合理选用,才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提高身体素质的游戏不仅要考虑发展跑、跳、投的能力或提高反应性与灵敏性,而且还要有活动量与强度的要求;作为某一项目的辅助教材选用时要把握好时机,只有当某项技术动作达到了娴熟的程度时方可采用。要针对不同的运动项目,选择不同的游戏:投掷教材要选用投掷类游戏,跳跃项目要选用各类跳的游戏,这样,一方面能对教材的掌握或熟练起到促进作用,另一方面还能利用游戏把枯燥的技术动作练习变成一种快乐,使学生在愉快中得到掌握和提高。另外,还要根据季节、气候等自然条件进行合理地安排游戏内容。

4.5游戏的安全性

“安全第一”是体育游戏必须遵循的主要原则之一,如果安全出了问题,那么,游戏的一切价值将化为乌有,而且还要将造成负面影响。所以,游戏一定要在安全的条件下进行。一方面游戏器材要安全,另一方面游戏活动内容和形式要安全,教师要经常检查活动场地是否平整,器材是否牢固。在选择游戏时,要符合学生的年龄与体质状况的实际,万不可盲目地选用强度高,难度太大的游戏。在游戏中要适时地调控学生的情绪,当学生过于兴奋时,要适当调节游戏节奏,转移注意力,以免过度兴奋、动作失控而发生意外或受伤。

游戏心得体会篇10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19―0051―01

农村地区由于受条件限制,许多学校没有体育活动器材,游戏就成为学生课间生活中主要的嬉戏娱乐活动。它能促进学生的新陈代谢,同时它具有简便易行、不受时间、场地限制的特点,学生可以随时进行,对增强学生体质、开发学生智力、丰富学生生活具有良好的作用。体育游戏对材料的要求较低,“一根绳”“一个沙包”等随处可寻的东西使游戏简便易行。在这里我谈谈体育游戏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的几个促进作用。

一、体育游戏有利于学生体能和协调能力的发展

在农村体育游戏的种类繁多,又富有趣味性,形式简单,便于操作,深受广大学生喜爱,科学地开展体育游戏,能够增强学生体能,例如:“跳绳”就能训练学生全身运动,跳绳不但能够发展学生动作的协调能力,增大肺活量,促进学生生长发育,还能够健脑。这些体育游戏都促进了学生协调能力的发展。感受游戏快乐的同时,还增强了学生的体质。在游戏的过程中,学生会创造出许多的玩法,不管是怎样的玩法,学生的肢体柔韧性和协调性都能得到锻炼,而且会比想象中的效果要好,毕竟是学生主动参与的结果。学生的体能会在无形中得到锻炼,肢体的协调性、柔韧性、平衡能力等,都能够得到很大的提高。

二、体育游戏有利于学生社会认知的发展

以踢毽子的例子来阐述体育游戏有利于学生社会认知的发展。

在踢毽子的过程中,学生要不断的数出踢的个数,从而不断的数数,这样就不要在学生逼迫的状态下数数了,而且增加了学生学习数数的乐趣。有些游戏则可促进学生的综合感知能力。体育游戏带有竞争性,这使学生在游戏中同时面临着成功与失败。如玩踢毽子、跳绳等游戏时,当学生在游戏中获胜,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满足感,增加了自信心和成就感,当他们面临失败,会产生挫折感,但学生好胜心强,丰富有趣的体育游戏又深深吸引着学生,使他们能承受失败和挫折给他们带来的不安,分析自己的不足,克服自身的弱点,继续参加游戏。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自我控制,锻炼了抗挫能力,增强了明辨是非、正确评价的能力,形成乐观、开朗的性格。富有情趣的体育游戏对学生具有很大的诱惑力,为了参加游戏,游戏时学生必须相互协调、合作,学会自己解决矛盾,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学会理解和照顾他人、平等待人等。因此学生必须形成有益的责任感和集体意识,才能更好地融入集体、参与游戏。

三、体育游戏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

在一年级开学的数学活动中,教育目标为认识数,就可以利用“跳房子”游戏,在地上画上房子并在房子里分别填上数,引导学生边跳边念,大家一起玩跳格,开心又有趣,这样一来,使得学生在愉悦的游戏中轻松地掌握了数,教学目标也顺利实现了。在陀螺游戏时学生自己发现或在教师的引导下会发现问题,为什么用鞭子一抽陀螺就会在地上转呢?为什么越抽陀螺就转得越快呢?与此同时,老师还可以在陀螺上贴上画有七色光谱的旋涡形圆形纸片。引导学生在陀螺游戏中自己观察,发现陀螺在越抽越转,越转越快的情况下七色光谱就会变成白色这一科学现象,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游戏中学会观察与探究。

游戏心得体会篇11

2体育游戏的衍生功能

2.1激发兴趣助养品德的功能。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要依靠激发积极性来促进。而体育游戏能够起到激发参与积极性的作用。现代青少年多为独生子女,父母宠溺,养尊处优,可通过设计如《红军不怕远征难》等既有历史意义、教育意义,又有竞争性、趣味性的体育游戏,引用“红军过草地”“飞渡大渡河”“爬雪山”“会师延安”等历史事件设定游戏环节,学生在完成游戏的过程中不但有浓厚的兴趣,而且会互相帮助共同克服困难。不但锻炼了身体,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了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意志品质,同时又进行了革命传统教育。2.2创造交流环境、促进娱乐性。体育游戏中注重学生的自主想法、充分发扬民主性,让学生参与创造、编排体育游戏。体育游戏自身具备一定的情景性,在不知不觉中便创造出了互相交流的环境,不但培养了学生外向合群的性格和勇敢顽强的心理品质,而且也促进了参与体育运动的娱乐性。2.3心育功能。心理学家曾经提出,情绪和行为的困扰阶段每个青少年都会经历,绝大多数青少年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摆脱困扰,但是会有少数青少年由于自身无法摆脱困扰而产生异常的或者有偏差的行为,由此看来,为了提升整个民族的素养,提高个体的生存与发展能力青少年都应接受相关的心理辅导。教育部也“三令五申”提出提高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体育游戏由于其自身的特点,起到了行之有效的辅助作用。在进行体育游戏的过程中,可以使情绪得到调控,误解得到解释,情感得到抒发,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培养乐观向上、积极友善、热爱集体等健全心理。

3中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的必要性

中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的实施,能够有效满足学生身体生长发育的同时进一步促进心理健康[1]。中学生在生长发育阶段,骨骼、肌肉、心肺功能、内分泌系统等都会产生一系列的变化。因此,将体育运动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能够有效地促进中学生的身体发育。体育游戏能够使中学生的大脑神经快速处于兴奋状态,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常规教学中,通常是通过徒手操、跑步等较为枯燥的方式进行热身;如果能将其换为体育游戏,不但能够起到热身的作用,而且能够消除由于传统热身运动的过于单调而使学生产生的抵触情绪。因此,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有着其独特的意义和作用。

4设计中学体育游戏应遵循的原则

4.1健康原则。虽然是游戏,但是仍然属于体育教学中的内容。因此游戏的设计必须健康向上,应该使学生从中学习到健康的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这样的教学才更加有意义,才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4.2趣味原则。体育游戏的设计要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具备趣味性[2]。教师要从学生的自身特点出发设计游戏,游戏要求不可过低也不可过高,否则会影响游戏的趣味性。4.3教学意义原则。体育游戏的教学与其他教学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需要使学生得到教育。通过体育游戏既要使学生学习体育知识与技能,又要让他们体会到体育游戏的教育意义。

5中学体育游戏教学地位提升的对策

5.1拓宽体育教学游戏的“宽度”。只有增加了体育游戏内容的宽度才能使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热情、积极性得到提高[3]。教师可以将各个运动项目相融合、相联系,使得运动项目能够融入到体育游戏中,使学生在进行游戏的同时能够接触到不同的运动项目,学习到相关的技能和知识。教师也可让学生自选运动项目,自己设计游戏的内容和要求,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游戏的设计要有充分的宽度和广度,内容要丰富和新颖,所包含的运动项目要多样化。要能够起到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的交往和沟通能力的作用。5.2激发学生对体育游戏教学的探索欲望。每个个体都是具有一定差异的,因此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也有所不同。在教学中融入多样化的体育游戏,可以让学生充分地体会到学习体育课的乐趣,同时在课前、课中和课后提出与游戏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体育游戏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5.3保证体育游戏教学的安全。在体育游戏教学的设定中,首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安排合理的教学内容、运动强度和时间,确保学生的安全。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快速时期,骨骼和肌肉发育迅速,强度过大的体育游戏可能会对学生的机体造成一定的危害,甚至造成直接的损伤,所以,体育游戏的设定应该遵循中小强度的原则。在场地器材的选择上要遵循重量轻、体积小、硬度软、场地空间开阔等原则,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5.4体育游戏教学中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在体育游戏中应该突出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让学生在体育游戏中能够提升自己的竞争意识,在平等的条件下进行游戏,培养其公平竞争的思想。游戏设计时就应该加入违规后的惩罚环节,惩罚适度,并结合适当的引导,使其树立良好的行为规范。5.5增强体育游戏中的评价力度。在体育游戏的进行过程中、结束后,教师都应该重视对体育游戏完成质量的好坏的评价力度,充分利用好这一激励机制[4]。此方法不但能够使得学生的心理得到愉悦感,而且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其自信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对教学过程中表现良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对表现较差的学生进行批评。

6结语

将体育游戏充分地融入到中学体育教学中,不但能够让学生在游戏中学到相关的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而且能够增加学生对体育课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同时能够极好地促进学生的生长发育和心理健康。体育教学课程中安排适量的体育游戏内容,能够进一步地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打下一定的基础。

作者:陈希俊 单位:绵阳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宋绍辉.浅谈小学体育游戏教学与素质教育[J].当代体育科技,2013,3(22):78-79.

游戏心得体会篇12

1.游戏可以扩展和加深幼儿对周围事物的认识。游戏的过程是一个幼儿自主地学习各种知识的过程,这种学习是建立在幼儿的好奇心基础上的,是由幼儿自己观察和探索得出结论的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发现式的学习。在游戏中,幼儿可以掌握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基本常识,并加深对现实事物的了解。因此,游戏是幼儿获取知识、扩展和加深对周围事物认识的有效手段。

2.游戏可以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发展。幼儿依靠想象进行游戏,同时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游戏又能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发展。在游戏中,幼儿最初只会进行简单的联想,但通过教师多次的启发、引导,他们的想象会越来越有目的性,在以后做游戏时,他们会先想好游戏活动计划和活动结果,然后按计划去展开游戏。

3.游戏可以发展幼儿的形象思维能力,也可以促进幼儿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幼儿在游戏中会自然地依靠事物的具体形象作为思维活动的载体,通过多次游戏后,幼儿会积累大量的感性经验,这为其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通过游戏,幼儿的抽象思维能力也能逐步提高。小班幼儿在做游戏时,往往要依靠具体的事物来进行,但中、大班幼儿在做游戏时,其对实际材料的依赖性逐渐减小,语言的作用明显增强,他们可以通过语言和简单的手势表达一些抽象的事物。

二、游戏在幼儿心理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

1.游戏为幼儿提供了社会交往的机会,促进了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在游戏的情境中,幼儿要与同伴交流、协作,共同选择、组织游戏,共同指定游戏规则,并严格遵守游戏规则,还要不断监督、评价自己与同伴的游戏行为。在游戏过程中,幼儿逐渐了解了“我的”和“你的”之间的区别,并不断减少在游戏中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学会了公正地评价自己和同伴的行为举止,逐步养成了正确对待周围事物的态度,树立起了公正、负责的意识和观念。

2.游戏能够让幼儿学习扮演社会角色,掌握社会规范。在游戏中,幼儿所扮演的角色都是人们现实生活角色的缩影,幼儿通过对自己所扮演角色的理解进行游戏,就会模仿和展现自身所扮演角色的职业特点。游戏中的幼儿都会学着遵守游戏的规则,他们在游戏中所学到的行为规范实质上就是社会行为规范的缩影。因此,游戏加深了幼儿对社会角色的理解,帮助幼儿掌握了社会规范。

3.游戏能够锻炼幼儿的意志品质。持久性和自制力的提高是幼儿意志品质发展的重要标志。一场游戏,往往需要幼儿全身心的投入才能完成。游戏顺利完成后,幼儿会从中得到乐趣,而在得到成人的表扬、鼓励时,则会增强他们的成功感、自尊心,以及克服困难、坚持良好道德行为的自信心。

三、游戏在幼儿情感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