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利率合集12篇

时间:2022-12-14 15:41:40

商业银行利率

商业银行利率篇1

现阶段,我国不断的对利率市场进行改革、调整和规范,所以利率持续变化,增加了利率风险。我国商业银行对利率风险的管理进行了探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研究成果并不能很好的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适应,而我国商业银行管理利率风险的模型还不够健全,其实际操作也不够规范,还有就是缺乏完善的利率风险补偿机制,可以有效规避利率风险的工具非常少。由此看来,我国商业银行在管理利率风险的过程中还是有很多不足之处,仍需要不断的完善和发展。

一、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现状

1990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并印发了《中国人民银行利率管理暂行规定》,这个规定体现出了管理利率以及建设利率制度的过程。从那时开始,从法律上和制度上明确了利率管理成为中国人民银行履行中央银行重要职能的一个工作。并对商业银行管理利率的体系进行了改进和完善。现在,我国利率的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很多不确定因素,增加了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因此利率的管理显示出自身的重要性。我国商业银行测量利率风险的水平较低,度量风险的方法主要有利息收支占营业的收支比例和敏感性缺口,还有就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就是我国的利益收入和资产负债业务,非利息收入所占的比例还是不够高,中间业务的利润也不高,增加了利率的风险;我国商业银行缺乏抵御利率风险的能力,主要原因就是很多银行的资本不够充足,可是却具有较高的资产负债率,促使银行预防和控制资产风险的能力较低。

二、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现状的成因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管理利率风险成为当前的情况可以分为内因和外因。站在总量结构的角度来看,资产不平衡的负债、资产总量与负债总量之间有存借差,所以需要不断的对利率进行调整,增加了商业银行管理利率的风险;从期限结构来分析,资产和负债结构的配比关系不够科学合理;从利率结构角度来分析,同期存款之间不科学的利差,这些都是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有影响的内在因素。中央银行针对利率的导向性政策、缺乏完善的金融市场等,这些是影响商业银行正常经营的主要因素,这是外因。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利率的市场化为商业银行提供了机会,也将其经济效益提高,可是也导致其不断流动的收益以及资产,并且缺乏安全性。

三、探究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管理系统

1.对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标准进行识别和衡量

我国商业银行产生利率风险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形成了不同种类的利率风险。首先,利率敏感性资产变动和负债价值的变动不够统一。其次,期限结构也缺乏匹配度,这些因素促使商业银行对价格进行重新制定,也提高了利率的风险;不断改变的收益曲线引发不同期限的两种债券收益利率的差距改变,导致一定的商业风险;如果利率发生改变,利率定价的基准也发生改变,导致利率的提高或者降低,促使客户期权风险的产生。在对利率风险进行正确识别以后,还需要分析评估风险。

2.管理利率风险的系统

在对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管理利率风险的情况进行分析以后,首要任务就是对管理利率风险的体系进行完善,其组织和决策体系主要是表内管理。其次是表外管理,为了促使商业银行经营目标的实现,建立的内部控制利率风险的体系一定要健全,制定的管理政策和规章制度要使用业务自身的性质和复杂性,进而规范有效的管理利率风险。同时,还要建立完善的外部监管体系,在核实管理利率风险时一定要确保风险管理方式的稳健和监管方式的全面性,也就是现场监管和非现场监管。接着还要建立健全监管报告体系,合理规范的披露信息,促使金融机构的经营更加的透明。

3.预防和控制利率风险的措施

利率市场化可以有效的减轻当前的通胀压力,在我国当前的经济背景下,合理的提高存款的利率,可以在储蓄竞争中获胜,也可以将负利率消除,同时因为上升的存款成本,各个商业银行就会将收益少的贷款减少,进而对国家整体信贷水平进行有效的控制。

在对我国商业银行管理资产负债的现实情况进行了解以后,发现管理利率分先对管理资产负债是非常重要的,并且充分应用了资产负债表内预防措施。例如,制定利率、开发新产品、资金借入等,及时的调整商业银行资产期限以及负债期限,进而将利率风险规避。现在我国不断创新金融,也将利率风险的表外预防措施进行拓展,例如,利率期货合约等,这些都可以规避利率风险。

此外,我国商业银行具有单调的负债品种,结构失衡,导致其主要利率风险是由定价风险带来的。并且积极的探索对资产负债进行有效管理的对策,还要全面综合的对资产表进行管理,促使其更加平衡,也要积极的拓展中间业务,创新资产负债的种类,促使其经营更加多元化。

还可以通过行业的协会或者团体共享数据、一起议价等,还可以充分交流和合作利率管理的经验,在市场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特色,提高对风险的防御能力,增加核心竞争力。

四、结束语

当前,我国银行利率持续变化,所以增大了利率风险,面临这个问题我国商业银行要在经营过程中不断提高管理利率风险的水平,以迎接市场的挑战。

参考文献:

[1]海威.基于VAR 模型的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研究[J].金融经济,2010(10).

[2]李伏安.促进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健康发展[J].中国金融,2009(20).

商业银行利率篇2

近年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1996年以后,先后放开了银行间拆借市场利率、债券市场利率和银行间市场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的发行利率;放开了境内外币贷款和大额外币存款利率;试办人民币长期大额协议存款;逐步扩大人民币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2004年,利率市场化迈出了重要步伐:1月1日再次扩大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3月25日实行再贷款浮息制度;10月29日放开了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上限,城乡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上限扩大到基准利率的2.3倍,实行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制度。2005年3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存款金融机构的超额准备金率由1.62%下调至0.99%,利率市场化改革又迈出新的步伐。这一系列的措施已经表明,利率市场化的发展方向已经是大势所趋,其最终目标就是形成在社会资金供求关系中,以基准利率为中心,市场利率为主体,既有国家宏观调控功能,又具有市场自我调节功能的一种利率管理系统。

二、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影响

1.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积极影响。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有利于扩大国有商业银行经营自,增强竞争力。利率放开后,银行拥有了自主定价权,可以充分利用这种自发挥其灵活性。其二,有利于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管理水平。利率市场化使资金价格真正放开,银行间的价格竞争由此呈现新局面,这将促使商业银行改变管理方式,更加关心利率市场变动情况及国际利率波动趋势,并根据自身情况,科学地确定成本,合理制定价格,加强经济核算,增强其获利能力。其三,有利于创造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利率市场化和金融市场的完善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发达的金融市场是利率市场化的可靠保证。因为在发达完善的金融市场上,竞争充分,利率才能充分反映资金价格,才能引导资金合理配置,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2.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负面影响。首先,利率市场化使得商业银行的外部竞争压力增大。一方面,利率市场化使得各商业银行之间的竟争不再局限于对客户资源的简单争夺,而扩展到存款以及相关中间业务服务领域。另一方面,外资银行资金实力雄厚、服务一流,将迅速地抢占国内市场。其次,利率市场化加大了商业银行的倒闭风险。在利率管制的情况下,由于利率既定,商业银行的竞争主要集中于服务质量、营销机制等方面。而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的竞争将围绕资金价格展开。更加残酷、更加激烈的竟争可能导致过度竞争和中小商业银行退出市场。再次,利率市场化增加了商业银行利率风险。随着金融管制的放松,金融竟争的加剧和市场化的不断升级,银行提供给客户的新的金融商品不断增加,导致银行的存款结构发生变化,存款的期限结构变得更加复杂,这可能导致银行的资产、负债期间的不一致,增加银行的利率风险。最后,利率市场化可能会带来新的金融腐败。

三、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我国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

商业银行利率篇3

一、商业银行管理利率风险的必要性

在金融管制放松和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利率风险几乎无时无处不在。利率风险准确地说是一种不确定性,类似商品价格随市场情况而发生的波动,既有可能给金融企业带来损失,也有可能带来收益。美元利率自2004年6月起升息10次,隔夜拆款利率自2.25%至4.50%(见图1)。与此同时,我国人民币的利率也做了相应调整,从1.98%小幅上升到2.25%(见表1)。可以断言,伴随着我国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大额后小额、先农村后城市、先市场后信贷的步骤实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我国人民币利率调整的次数将增加,同时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定价要紧紧面对市场,存贷利差将进一步缩小,银行间竞争加剧,商业银行将直接面对利率的波动对营业收入造成的影响。(见图1)

目前在国内金融机构中,不同业务部门对利率风险的敏感度相差甚远:参与货币市场日常交易者已感到“狼”正在敲门,而传统的存贷业务部门则感到相对比较“安全”。这与国内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骤安排有关,存贷业务还基本属于被保护的范围。这一方面表现在存贷息差比较大,同时,银行的多数贷款合同都把利率风险转嫁到了客户身上。在贷款合同中,一般都具有这样的约定,即商业银行有权根据央行指导利率逐年修订贷款利率。从国外的经验看,随着零售银行业务竞争的加剧,金融机构将利率风险简单地转嫁到客户头上的作法,最终将失去市场竞争力。因而面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管理利率风险对我国商业银行来说是迫在眉睫。(见表1)

二、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流程

风险管理的目的着眼于控制损失而非创造利润,利率风险管理之目的不在于完全消除利率风险,而是借助于资金管理策略、运用利率管理工具,将风险控制在适当范围之内,避免最坏情况的发生。

在利率风险管理实务上,将利率风险管理分为前台领域和后台领域分别加以探讨。负责操作利率工具的属前台作业,包括柜台与客户之间的各项存款业务,货币市场工具,如:同业拆放、回购协议等;资本市场工具,如买入有价证券、发行金融债券等;以及其它衍生性金融产品的操作,如:利率期货、债券期货、金融互换、期权等等的运用,都属于利率风险管理工具的范畴。传统利率操作工具目的在于轧平资金头寸;衍生金融工具则着重在规避风险。传统与衍生利率工具,虽然被可被用来轧平头寸,规避风险,但在利率变动时,却又成为制造风险的来源。操作者既可依据市场利率以及头寸需求来运用这些利率风险管理工具;此外,还可以根据宏观经济状况预期未来利率走势,再结合自有头寸,做出实现利润最大化或减少利息支出的决策。由此可见,不论轧平头寸,还是配合未来利率走势操作自有头寸,都是利率风险管理的重点。利率风险管理后台作业是指制作利率风险管理报表,准备利率风险决策的资料,降低管理决策与前台操作的信息差异,确保制订利率风险决策的部门得到最重要最完整的参考数据。利率风险管理报表的准确度,直接影响操作结果,不但关系到金融机构风险暴露程度的高低也直接关系到损益。

下面仅就利率风险管理流程分五步骤进行讨论。传统上,利率风险管理包括利用期限缺口法、持续期分析法、动态模拟分析法等方法进行基本分析,将分析结果导入利率管理决策,确定风险暴露程度与策略、利率风险管理操作,然后进行利率风险管理操作评估,从而调整风险管理操作等(见图2)。

1、利率风险基本分析

传统上可分三类:期限缺口分析(见表2)、持续期分析、动态模拟分析等,实务上已被广泛运用。运用期限缺口法衡量银行的总体利率风险首先是编制准确的期限缺口报告,以便进一步进行利率风险分析。然后依据净资金正负缺口,配合利率升降趋势来判断风险。期限缺口分析的缺点在于未纳入资产(或负债)的市场价值,未考虑货币时间价值、期限设定与选择不够客观,未能选择权风险等状况,而且现实中资产负债利率变动多数并不能一致,如果不能适时采取必要措施反应市场利率变动,期限缺口分析就会失真。

持续期分析考虑现金流量及货币的时间价值,来评估市场利率变动对银行资产及负债现金流量现值的影响。但由于涉及到复杂的运算,需依靠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提供每天更新的持续期数据,作为调整资产负债组合的依据。

动态模拟分析则将缺口分析结合模拟技巧,预估银行未来财务状况,再利用缺口管理,衡量银行未来不同期间内可能承受的利率风险,可考虑选择权风险,也可针对不同的收益率曲线估算利息收付,帮助管理者更有效的管理利率风险,但因未将货币的时间价值考虑在内,所以动态模拟分析法较适用短期利率变动风险分析。结果趋近未来实际的变化,对决策的帮助加大。VAR技术可以对市场各种风险逐步定量化,通过统计方法对市场风险进行识别和度量,通过计算在一定置信度水平下投资头寸的最大可能损失来判断风险,最大可能损失称为风险值。随着风险管理观念的成熟以及信息技术发展,风险值VAR观念逐渐被广泛运用于利率风险管理领域。

传统的期限缺口分析、持续期分析等着重在财务绩效分析,属于资产负债面的管理;风险值的管理概念引进后,将获利的观念注入风险考虑,商业银行追求的目标修正为“在适当的风险之下追求最大利润”。

2.决定风险暴露程度与策略

将以上分析得到的可能风险暴露值提供给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作为决策依据。对企业经营来说,风险与报酬并存于投资活动中,承担风险才能获取报酬。通过分析,根据预期的利率走势变化来制订风险暴露程度的决策,通过改变银行资产负债结构来减少未来利率变动所造成的负面冲击,并在具体操作中贯彻执行,能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风险暴露程度取决于企业的风险偏好,例如投资银行偏好增加风险暴露来获取高报酬。利率管理决策因此可分为防卫型与积极型管理策略。防卫型以消极态度消除银行所持有之缺口,缩小风险暴露,维持资金缺口为零,以实现减少净利息边际波动目的的管理策略。积极型管理策略是根据对未来利率走势预测,采取不同资产组合操作,达到边际净利息收入最大化。

具体的决策过程重点包括(1)参照宏观经济分析(2)利率风险管理部门应独立于利率风险产生部门之外(3)建立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的利率风险总额控制、分配制度(4)决策的机制必须掌握时效。

3.利率风险管理操作

执行利率风险管理决策传统的方法是进行资产负债表内操作,就是调整资产负债的不相称头寸以减少利率风险。例如调整可相互冲抵风险的利率敏感性资产负债科目的比例、到期日,使利率风险自然对冲,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不过,在金融市场蓬勃发展的今天,大量衍生性金融商品使得利率避险更富弹性、更有效率。运用衍生性金融商品来避险,其基本原则是将净风险头寸,做衍生性金融商品反向头寸的操作。其结果是将成本锁定在当前利率水平,此后无论利率涨跌,原有净风险头寸损益均与衍生性金融商品反向头寸互抵。

4、利率风险操作评估

依据每日操作结果以及营运头寸变动,定期检查利率风险值的变化与风险目标值的关系,严格执行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的决策。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应制订各项长短期利率指标值,作为评估的根据。报表机制影响评估步骤的效率,前台作业日报表必须按日制作,全行报表原则上按月制作,但应具备随时掌握最实时风险值的效率,在市场重大变化时,能迅速提供信息来评估调整策略。指标值的制订要注意不能流于形式。后台管理效率,在这一阶段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5.调整利率风险管理操作

调整利率风险管理操作的重点在于掌握时效。整体头寸调整因为资产负债期间差异、利率调整因素需要时间来进行,而且银行头寸是动态的,所以头寸风险的调整必须事先考虑动态头寸变化的移动型态,避免过与不及的情况发生。决策会议应该保留前台作业负责人在设定目标一定范围内的决策权利。

三、利率风险管理系统

纳入信息部门与管理部门良好的内部控制与信息流程是建立利率风险管理机制的两大柱石。风险管理是跨部门的机制,必须整合所有的利率风险产生部门,结合信息部门、管理部门的辅助,建立经常性的运作机制,才能搜集详实的资料,并经过汇总分析,得出风险相关报表。信息部门在串联整个利率管理机制中扮演决定性的角色。所有自有利率敏感性头寸数据的搜集都依靠信息系统,分析的结果和决策流程,则必须依靠管理部门共同付诸实施。信息部门与管理部门串联角色关系到利率风险管理系统的成败。设立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是近年来的趋势,其主要作用在于风险决策的机构以更独立超然的立场综合利率、信用等等所有风险管理,独立于风险产生单位之外,避免球员兼裁判,混淆决策过程与执行的偏颇。

就一般银行而言,资产负债管理系统建置的必要性应高于风险管理系统。利率风险管理系统则奠基于完备的资产负债管理系统之上。

商业银行利率篇4

随着金融自由化、国际化与我国金融业市场化进程的深入,

商业银行将面临利率市场化,在有了资金定价权的同时,也增加了利息收入的不确定性。在加入WTO之后,金融市场开放,国内金融业将面临全球性国际金融机构之竞争。而且我国金融体系利率风险管理工具和产品不够完备,利率大幅上升或下降将给金融机构造成巨大的风险,很可能使保险公司、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倒闭。

一、商业银行管理利率风险的必要性

在金融管制放松和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利率风险几乎无时无处不在。利率风险准确地说是一种不确定性,类似商品价格随市场情况而发生的波动,既有可能给金融企业带来损失,也有可能带来收益。美元利率自2004年6月起升息10次,隔夜拆款利率自2.25%至4.50%(见图1)。与此同时,我国人民币的利率也做了相应调整,从1.98%小幅上升到2.25%(见表1)。可以断言,伴随着我国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大额后小额、先农村后城市、先市场后信贷的步骤实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我国人民币利率调整的次数将增加,同时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定价要紧紧面对市场,存贷利差将进一步缩小,银行间竞争加剧,商业银行将直接面对利率的波动对营业收入造成的影响。(见图1)

目前在国内金融机构中,不同业务部门对利率风险的敏感度相差甚远:参与货币市场日常交易者已感到“狼”正在敲门,而传统的存贷业务部门则感到相对比较“安全”。这与国内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骤安排有关,存贷业务还基本属于被保护的范围。这一方面表现在存贷息差比较大,同时,银行的多数贷款合同都把利率风险转嫁到了客户身上。在贷款合同中,一般都具有这样的约定,即商业银行有权根据央行指导利率逐年修订贷款利率。从国外的经验看,随着零售银行业务竞争的加剧,金融机构将利率风险简单地转嫁到客户头上的作法,最终将失去市场竞争力。因而面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管理利率风险对我国商业银行来说是迫在眉睫。(见表1)

二、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流程

风险管理的目的着眼于控制损失而非创造利润,利率风险管理之目的不在于完全消除利率风险,而是借助于资金管理策略、运用利率管理工具,将风险控制在适当范围之内,避免最坏情况的发生。

在利率风险管理实务上,将利率风险管理分为前台领域和后台领域分别加以探讨。负责操作利率工具的属前台作业,包括柜台与客户之间的各项存款业务,货币市场工具,如:同业拆放、回购协议等;资本市场工具,如买入有价证券、发行金融债券等;以及其它衍生性金融产品的操作,如:利率期货、债券期货、金融互换、期权等等的运用,都属于利率风险管理工具的范畴。传统利率操作工具目的在于轧平资金头寸;衍生金融工具则着重在规避风险。传统与衍生利率工具,虽然被可被用来轧平头寸,规避风险,但在利率变动时,却又成为制造风险的来源。操作者既可依据市场利率以及头寸需求来运用这些利率风险管理工具;此外,还可以根据宏观经济状况预期未来利率走势,再结合自有头寸,做出实现利润最大化或减少利息支出的决策。由此可见,不论轧平头寸,还是配合未来利率走势操作自有头寸,都是利率风险管理的重点。利率风险管理后台作业是指制作利率风险管理报表,准备利率风险决策的资料,降低管理决策与前台操作的信息差异,确保制订利率风险决策的部门得到最重要最完整的参考数据。利率风险管理报表的准确度,直接影响操作结果,不但关系到金融机构风险暴露程度的高低也直接关系到损益。

下面仅就利率风险管理流程分五步骤进行讨论。传统上,利率风险管理包括利用期限缺口法、持续期分析法、动态模拟分析法等方法进行基本分析,将分析结果导入利率管理决策,确定风险暴露程度与策略、利率风险管理操作,然后进行利率风险管理操作评估,从而调整风险管理操作等(见图2)。

1、利率风险基本分析

传统上可分三类:期限缺口分析(见表2)、持续期分析、动态模拟分析等,实务上已被广泛运用。运用期限缺口法衡量银行的总体利率风险首先是编制准确的期限缺口报告,以便进一步进行利率风险分析。然后依据净资金正负缺口,配合利率升降趋势来判断风险。期限缺口分析的缺点在于未纳入资产(或负债)的市场价值,未考虑货币时间价值、期限设定与选择不够客观,未能选择权风险等状况,而且现实中资产负债利率变动多数并不能一致,如果不能适时采取必要措施反应市场利率变动,期限缺口分析就会失真。

持续期分析考虑现金流量及货币的时间价值,来评估市场利率变动对银行资产及负债现金流量现值的影响。但由于涉及到复杂的运算,需依靠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提供每天更新的持续期数据,作为调整资产负债组合的依据。

动态模拟分析则将缺口分析结合模拟技巧,预估银行未来财务状况,再利用缺口管理,衡量银行未来不同期间内可能承受的利率风险,可考虑选择权风险,也可针对不同的收益率曲线估算利息收付,帮助管理者更有效的管理利率风险,但因未将货币的时间价值考虑在内,所以动态模拟分析法较适用短期利率变动风险分析。结果趋近未来实际的变化,对决策的帮助加大。VAR技术可以对市场各种风险逐步定量化,通过统计方法对市场风险进行识别和度量,通过计算在一定置信度水平下投资头寸的最大可能损失来判断风险,最大可能损失称为风险值。随着风险管理观念的成熟以及信息技术发展,风险值VAR观念逐渐被广泛运用于利率风险管理领域。

传统的期限缺口分析、持续期分析等着重在财务绩效分析,属于资产负债面的管理;风险值的管理概念引进后,将获利的观念注入风险考虑,商业银行追求的目标修正为“在适当的风险之下追求最大利润”。2.决定风险暴露程度与策略

将以上分析得到的可能风险暴露值提供给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作为决策依据。对企业经营来说,风险与报酬并存于投资活动中,承担风险才能获取报酬。通过分析,根据预期的利率走势变化来制订风险暴露程度的决策,通过改变银行资产负债结构来减少未来利率变动所造成的负面冲击,并在具体操作中贯彻执行,能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风险暴露程度取决于企业的风险偏好,例如投资银行偏好增加风险暴露来获取高报酬。利率管理决策因此可分为防卫型与积极型管理策略。防卫型以消极态度消除银行所持有之缺口,缩小风险暴露,维持资金缺口为零,以实现减少净利息边际波动目的的管理策略。积极型管理策略是根据对未来利率走势预测,采取不同资产组合操作,达到边际净利息收入最大化。

具体的决策过程重点包括(1)参照宏观经济分析(2)利率风险管理部门应独立于利率风险产生部门之外(3)建立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的利率风险总额控制、分配制度(4)决策的机制必须掌握时效。

3.利率风险管理操作

执行利率风险管理决策传统的方法是进行资产负债表内操作,就是调整资产负债的不相称头寸以减少利率风险。例如调整可相互冲抵风险的利率敏感性资产负债科目的比例、到期日,使利率风险自然对冲,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不过,在金融市场蓬勃发展的今天,大量衍生性金融商品使得利率避险更富弹性、更有效率。运用衍生性金融商品来避险,其基本原则是将净风险头寸,做衍生性金融商品反向头寸的操作。其结果是将成本锁定在当前利率水平,此后无论利率涨跌,原有净风险头寸损益均与衍生性金融商品反向头寸互抵。

4、利率风险操作评估

依据每日操作结果以及营运头寸变动,定期检查利率风险值的变化与风险目标值的关系,严格执行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的决策。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应制订各项长短期利率指标值,作为评估的根据。报表机制影响评估步骤的效率,前台作业日报表必须按日制作,全行报表原则上按月制作,但应具备随时掌握最实时风险值的效率,在市场重大变化时,能迅速提供信息来评估调整策略。指标值的制订要注意不能流于形式。后台管理效率,在这一阶段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5.调整利率风险管理操作

调整利率风险管理操作的重点在于掌握时效。整体头寸调整因为资产负债期间差异、利率调整因素需要时间来进行,而且银行头寸是动态的,所以头寸风险的调整必须事先考虑动态头寸变化的移动型态,避免过与不及的情况发生。决策会议应该保留前台作业负责人在设定目标一定范围内的决策权利。

三、利率风险管理系统

纳入信息部门与管理部门良好的内部控制与信息流程是建立利率风险管理机制的两大柱石。风险管理是跨部门的机制,必须整合所有的利率风险产生部门,结合信息部门、管理部门的辅助,建立经常性的运作机制,才能搜集详实的资料,并经过汇总分析,得出风险相关报表。信息部门在串联整个利率管理机制中扮演决定性的角色。所有自有利率敏感性头寸数据的搜集都依靠信息系统,分析的结果和决策流程,则必须依靠管理部门共同付诸实施。信息部门与管理部门串联角色关系到利率风险管理系统的成败。设立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是近年来的趋势,其主要作用在于风险决策的机构以更独立超然的立场综合利率、信用等等所有风险管理,独立于风险产生单位之外,避免球员兼裁判,混淆决策过程与执行的偏颇。

就一般银行而言,资产负债管理系统建置的必要性应高于风险管理系统。利率风险管理系统则奠基于完备的资产负债管理系统之上。

四、结论

根据一些相关利率风险研究的文献可归纳出,事实上许多商业银行所采用的利率风险管理仍沿用最基本的传统方法,即动态模拟分析、持续期分析、期间缺口分析等资产负债管理。只有知名投资银行、综合银行愿意不计代价,花费巨资自行构建风险控管系统。但传统分析方法在信息设备、管理信息系统不断发展的帮助之下,渐趋精致化、个别化。举例来说,期间缺口分析,各期别越分越细,所得出的数据越详细,对利率风险管理也就越有利,所能掌握的风险值应该越正确。时间性的掌握也是另一大突破,借助实时信息导入,立即运算相对利率风险,使管理者可以随时取得报表,就最实时的市场状况,采取必要的风险头寸调整策略。

总而言之,有系统地评估实施利率风险的管理方法,结合内部信息部门与外部力量的帮助,使利率风险的衡量与决策过程更流畅更有效率,是我国商业银行应付日益竞争的环境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因此通过管理信息系统,使传统的利率风险管理方法注入风险值管理观念,建构导入风险值管理的资产负债管理系统应该是一般商业银行现阶段的努力目标。

参考文献:

1.吕莉.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J].武汉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6)

2.黄宪、赵征、代军勋.银行管理学[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2

3.ReneM.Stulz.殷剑锋、程炼、杨涛译.风险管理与衍生产品.[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6

商业银行利率篇5

随着我国加入WTO组织,这迫切要求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市场化进程必须按照WTO的要求进行,这就对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及更大考验。本文从以下方面提出建议和政策。

一、加强利率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实施利率市场化的国家, 央行控制基准利率。基准利率可以引导其他利率(美国的基准利率就是联邦基金利率。其他国家主要为再贴现率)。央行的任务主要是制定、调整基准利率, 不决定金融市场利率。金融市场的利率水平由市场根据资金供求、期限结构、风险结构自主决定。利率市场化包含以下内涵:市场利率的高低,不是由中央银行来确定,而是通过基准利率的引导,金融市场资金供求决定,利率的变化又能改变资金的流向。实现资金的优化配置。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机遇主要包括商业银行获得更大的利率定价自,增加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主动性。利率市场化使得各种金融工具的价格联系更加紧密。有助于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丰富了风险管理的工具。挑战主要表现在存贷款利差将缩小,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可能受到负面冲击,利率波动频率、波动幅度扩大,利率风险放大。

二、完善的风险内控机制

西方各主要商业银行特别是大银行均参照《巴塞尔协议》的规定建立了严密的内控制度。其关键是建立了一个能够评估与银行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头寸相关联的所有重大风险的完整利率风险计量系统。该系统具备以下两方面特征:一是包含所有交易和非交易业务所形成的利率风险头寸,能够分析再定价收益曲线、基准与期权风险状况等所有主要的利率风险来源, 并按照与银行业务范围相符的方式评估利率变动的影响。二是该系统不仅为银行的利率风险整体水平划定了界限,而且还为各个产品、业务或部门规定了风险限额。通过该系统的有效运用,使银行达到将可能的利率风险限制在事先设定的范围之内的利率风险管理目标。我国商业银行要建立利率风险计量系统,首先要分类和归总本行当前及未来将面临的各种利率风险, 包括再定价、收益曲线、基准与期权风险等,并追溯其全部来源。其次,要在科学进行利率风险计量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全行可承受的利率风险总额,并将其按产品、部门进行分解,由各部门、机构分别承担各自风险限额的控制。在风险计量方法上,西方商业银行主要采用VaR方法即在险价值法该方法能够较好地衡量利率汇率等市场风险所可能给银行造成的损失我国商业银行可以借鉴。

三、建立完善的兼顾风险控制和经营效率的金融产品定价机制

各商业银行可以以中央银行、同业拆借利率等为基准,由总行规定适合于全行的基准利率。并根据各所在地区经济发展差别和当地竞争差别等因素。通过授权分别规定不同分行在基准利率基础上的浮动权限。同时在产品定价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单个客户给商业银行带来的综合效益、银行的资金筹集成本和运营成本分摊。

四、加强利率风险管理文化建设,造就一支高素质利率管理队伍

为了确保利率风险政策和管理程序的正确执行。各种风险管理工具的有效使用。商业银行应加强自身内部的风险管理文化建设。提高全体员工的利率风险意识, 充分认识利率风险对银行经营的重大影响。引进利率风险管理专家充实利率风险管理岗位。加大员工培训力度。商业银行应在总行和分行的资产管理部门建立起一支系统掌握现代利率风险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并能灵活地加以运用的利率管理队伍。使他们成为利率风险管理主力军。

五、商业银行防范和化解利率风险的根本途径在于金融创新,改善收入结构,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

金融创新的原因之一是化解或转移基于利率波动产生的风险。利率的波动不仅受国际、国内经济因素的影响, 还要受社会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准确预测利率走势有较大的难度。同时由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仍以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为主。经营收入主要依赖存贷利差, 而中间业务发展缓慢。随着金融业的竞争加剧。存贷款利差将日趋缩小。致使商业银行的收益空间收窄。商业银行在稳定发展存贷款业务的同时。应把业务创新的着力点放在拓展中间业务上。不断推出能够防范利率风险、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金融产品,不断满足客户对金融产品的需求,才能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获得较高的收益,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六、积极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

资产证券化指既可以获取新资金满足银行对流动性的需求,又可获得重新定价的权利。避免固定利率资产因市场利率波动所带来的收益损失。是一种能有效地化解利率波动风险的业务创新。商业银行借助资产证券化,可以自如地调整资产期限结构。使其与负债期限结构相匹配。有选择地变现某些流动性差的资产。通过重新资金定价。从而减少利率波动的影响。

七、结论

本文认为从以上方案能够对中国的商业银行利率风险进行有效而合理的管理和控制。

参考文献:

商业银行利率篇6

一、利率风险的含义

利率风险是指由利率波动而引起的金融机构资产、负债,及表外头寸市场价值的变化所导致的金融机构市场价值和所有者权益损失的可能性。利率的变化将改变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和其他利率敏感性收入与营运支出,影响到银行的收益。我国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改革的必然要求,由利率市场化而产生的利率风险将成为我国金融机构未来几年内面临的最严重的挑战之一。

二、我国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

2.1有利于促进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在利率管制期间,由于商业银行的利率水平是由人民银行统一规定的,商业银行没有权利随意改变,这种利率管制体系不仅与市场和客户发展要求相违背,还严重影响了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和产品创新。在利率市场化的环境中,利率风险的控制成为商业银行需要密切关注的问题,因此金融衍生产品创新为利率风险的的规避创造了有利条件。

2.2 有利于商业银行自主经营权。在利率管制期间,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是由中国人民银行严格控制的,商业银行本身是不被不允许为其金融产品定价的。人民银行规定的统一利率,是根据客户对风险的承受能力、业务规模的大小、银行自身的实力大小,都要严格执行。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的各方面成本和风险承担就不能够完全通过价格的形式体现出来,金融产品的价格就很难反映银行经营成本的高低。

2.3有利于商业银行优化客户结构。利率管制放开后,以往单一存贷利差收入无法满足银行经营的需求,因此需要商业银行调整经营战略和内部的业务结构,利率市场化使得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部门密切关注贷款市场的动态,根据客户自身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和经营特点,同时结合商业银行提供贷款所需的资金成本、管理费、手续费、违约风险等其他因素来综合确定各自不同的利率水平,促进商业银行客户结构的优化。

三 、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分析

3.1重定价风险。银行最主要的利率风险体现在银行的资产、负债和表外资产到期日(就固定利率而言) 在时间上的不同和重新定价(就浮动利率而言) 的实施时间差。由于这些重新定价的不相匹配性,银行资产与负债的期限结构不对称或者资产与负债的利差波动不同,利率的频繁波动就会使银行的收益和主要经济价值暴露于不可预测的变动中。我国商业银行同样面临重新定价风险,主要体现在资产负债结构失衡的问题上。

3.2 基差风险。我国商业银行的基差风险表现在同一期限的存款和贷款的利率波动幅度的不一致导致利差缩小,银行净利息收入减少。利率作为央行的宏观调控手段,存贷款利率调整幅度会由于不同的调控目的而不同,因此中央银行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的幅度不一致就会给银行带来基差风险。我国商业银行目前贷款所依据的基准利率一般都是人民银行所公布的利率,因此,基差风险比较小,但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特别是我国银行业与国际接轨后,商业银行因业务需要,可能会以 LIBOR或者美国国库券利率为参考,因此而产生的基差风险也将相应增加。2012年6月8日,人民银行决定宣布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此次是央行3年半以来的首次降息,意味着启动了利率市场化的窗口,利差将进一步缩小。

3.3 期权风险

由于利率变化商业银行客户凭借所持金融工具中的内含期权提前偿还贷款或提前提取存款而使银行利息收入减少的风险。例如,当利率上升时,存款客户可能提前取出存款再以更高的利率存入;而利率下降时,经营状况较好的贷款客户会提前偿还本金,以较低的利率再融资。由于银行间的竞争激烈,为了不失去优质客户只能重新发放贷款。

四、商业银行对利率市场化风险的应对措施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利率市场化是一个复杂的进化过程,对商业银行来说,既有机遇又有挑战。它将给商业银行业务经营带来的机遇和隐含的风险是前所未有的。对此,商业银行一定要未雨绸缪,早作准备,以应对利率波动的风险。因此,在应对路径的选择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4.1 树立以利率风险管理为中心的经营理念

利率市场化下,利率风险随时都可能发生,商业银行要更好地实行资产负债管理,树立以利率风险管理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紧紧围绕市场和客户的需求变化调整银行产品定价策略和经营管理活动,将利率风险控制在事先规定的限度内,并尽可能提高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变被动适应为依市场需求的主动调整。

4.2 加强金融市场研究,运用好定价权

利率管制时期,利率由央行制定,商业银行保证不折不扣地执行,而我国商业银行目前普遍缺乏一套有效的利率定价机制。利率市场化之后,如何制定和预测资金市场的价格,是技术性非常强的业务,各商业银行应尽快组织力量,建立起自身的定价机制,综合考虑国内和国际金融市场利率的变动情况以及资金成本、风险等因素,科学制定利率。

4.3 大力发展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积极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

目前,国际银行业的利润来源中20%~30%来自于表外业务,在一些发达国家银行,这一比例甚至可以达到60%左右。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缓慢,利润依赖于存贷款利差。我国商业银行应积极依靠金融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来吸引顾客,扩大银行营业收入,避免过分依赖优惠利率争夺客户,从而降低利率风险。

五、结语

商业银行只有充分分析目前的形势,认识到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清醒地看到压力,理智地进行改革,才能在我国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站得住脚,甚至在自由利率下如鱼得水,更加显示出其竞争力,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利润空间。(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陈高建, 朱子云. 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机制探索[J].金融论坛, 2003 ,( 07 ) .

[2]何敏. 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方法比较研究[J].武汉金融, 2007 ,( 04 ) .

[3]李红霞. 我国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J].企业经济, 2007, ( 08 ) .

[4]李长征. 利率市场化下的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J].金融经济, 2009,( 10 ) .

商业银行利率篇7

20世纪70年代以前,世界各国大都对利率实施管制,利率管制虽然保护了中小金融机构,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但扭曲了利率的市场定价和资金导向功能,资金使用效率及资源配置效率低下,金融脱媒等问题。因此,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不少金融发达国家开始进行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而我国自1996年以来实施了一系列逐步放松对利率的管制的政策措施,尤其是2004年央行宣布开放贷款利率上限和存款利率下限,更推动了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逐渐深化。

利率市场化,是指利率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决定市场利率,市场主体可以在市场基准利率的基础上,根据不同金融交易的特点,自主制定利率。一般而言,利率市场化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市场化;二是中央银行通过间接调控的方式影响市场利率。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市场化,在市场利率制度下,商业银行集利率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于一身,根据以同业拆借利率为代表的市场利率、本行资金需求、资产负债的期限结构、成本结构和风险结构的匹配情况等因素,灵活调整本行利率政策,达到降低成本,减少风险,争取最大盈利的目的。中央银行间接调控利率,在市场利率制度下,中央银行不是直接管理商业银行的所有利率,而是实行间接调控政策,由商业银行自主决定本行的利率。同时,中央银行通过再贷款、再贴现、公开市场操作等业务间接调控货币市场资金供求的方式,调控同业拆借利率,并由此影响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

纵观各国利率市场化的经验,不难发现,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由于利率管制的放开往往导致利率水平大幅飙升,造成银行业以及企业的融资成本上升,银行竞争加剧,各行各业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此,我们仅研究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利率风险凸显

我国商业银行长期以来以传统的存贷利差为主要盈利模式,这一盈利模式本身就决定了对利率的稳定和利差的稳定的依赖,以及受制于被动选择和期限结构的影响。

利率的波动在目前的商业银行运作模式下直接决定了收益和盈利情况。当商业银行自身资产负债结构存在缺口时,无疑就暴露在了利率风险之下。当利率敏感性资产大于利率敏感性负债(即正缺口)时,利率上浮会使银行收益增加,利率下调银行收益将减少,而当利率敏感性资产小于利率敏感性负债(即负缺口)时,利率上浮会使银行收益减少,反之则收益增加。在利率市场化实施之后,利率由资金的供求双方协商决定,无疑将加剧银行业的竞争,而竞争的结果是使定价趋于边际成本,也就是说贷款利率与存款利率之间的利差会在竞争中不断的缩小,传统的依赖稳定利差为收入来源的盈利模式无疑会减少银行的利润。

同时,存款期限结构的短期化和贷款期限结构的长期化也使银行业暴露的头寸面临的利率风险加大。通常我们使用持续期缺口来衡量这一利率风险,当持续期缺口为正时,利率的上浮会使银行收益下降,利率下降则会使银行收益上升;而持续期缺口为负时,利率上浮会使银行收益增加,利率湘江会使银行收益减少。而存贷款利率的期限,却不是银行可以根据自身的资产负债的期限结构及暴露头寸可以及时调整甚至主动选择的,这一期限决定于存户或者贷款企业与银行协商选择的结果,同时由于同业之间对于优质客户的严苛竞争,使得银行不得不妥协于一种其自身并不期待的期限结构,并导致更大的风险头寸。

二、利润短期内大幅下降,甚至出现少数银行的破产倒闭

利率管制的放开必然导致了市场的开放性,形成一个趋于完全竞争的金融市场资本环境,在这一环境中,利差的减少无疑会使大多数银行的利润在短期内出现大幅的下滑。这一过程,一些经营不善,或者没能及时调整管理方式以及盈利模式的银行,必然面临着被淘汰的命运。同时,国内对于外资银行业的逐步放开,而这些外资银行已经历了其本土的利率市场化阶段,业务方面已经有较为成熟的存贷款以外的盈利模式,这无疑也是我国商业银行业面对的又一严峻的竞争态势。而少量银行的被淘汰,无疑会造成一定范围内的萧条,会使经济处于一个较为低谷的状态。发展新的业务领域和盈利点需要一个探索,实施,普及的过程,这一过程中,银行业需通过先进的管理和风险规避手段保持虽然低速但是持续的发展。这样的一个发展是度过这个利润下滑阶段的保证。利率市场化作为一个竞争引入机制,终会将金融市场带领到一个更加健全而完善,自由而顺畅的全新的环境中。

三、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信用风险和逆向选择使原本就已经脆弱的商业银行运行举步维艰

银行无法准确了解贷款企业或项目的所有资信情况和风险程度所面临的不能收回逾期贷款本息的风险,即为信用风险。而逆向选择则是因为贷款方由于拥有信息优势,了解银行所不了解的内容,为了弥补贷款成本趋于投资向高风险高回报的项目,从而增加了银行所面临的信用风险。信息不对称原本就是金融环境中所普遍存在的现象,而其导致的信用风险和逆向选择更是始终贯穿在银行业经营的上百年的历史岁月之中。已经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受到很大影响的银行业在面对信用风险和逆向选择时将需更加谨慎对待,一不小心就可能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因此,对于信用风险的管理更显得重要。

商业银行要应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这诸多挑战,就需要整合管理理念,从根源上开辟新的业务范围,实现业务创新,将挑战化作机遇,赋予创新的活力,引领金融业进入新的时代。

1.大力发展中间业务,适当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变

我国商业银行业的盈利90%来自于传统存贷款业务,而在金融业高度发达的国家中,中间业务则占到了30%-40%,这不可避免的使商业银行暴露在了利率风险之下。要从根本上规避利率风险自然是将业务开展到与利率不直接相关的领域,即中间业务。当然,目前的形势看来我国的商业银行业在中间业务方面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具体来讲,可积极拓展代收、代付,以及资产管理、基金托管、代客理财等等,甚至尝试混业经营,将经营范围扩展至保险,证券投资,投资咨询等领域。在发达国家,已经证实这些领域无疑是未来的金融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且盈利性不容小觑。

2.充分利用和开发衍生工具,建立成熟发达的衍生品交易市场

如前文所述,银行业的经营过程中,总会面临利率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风险,而这些风险在经营过程中总会存在,就需要我们的银行业学习使用衍生产品来规避此类风险。比如,在经营中暴露在利率风险下的头寸可以通过利率期货,期权,以及利率互换来规避,只需付出较小的成本就可以规避蕴藏的巨大风险,对于商业银行这样以稳健作为经营理念的机构而言无疑是最好的工具。而对于信用风险,西方金融机构已经开发的CDS,CDO等工具曾经帮助解决和转嫁了信用风险,虽然之后爆发的次贷危机与他分不开,但是相信只要有完善的法规建设,危机是可避免的,同时商业银行业也需自律,仅将衍生工具作为风险规避之用而不是用于投机,以期通过准确的市场预期用暴露头寸来获得巨额收益。

3.规范银行业的管理机制

我国的商业银行业,管理机制存有国有企业的气息,且由于我国不存在银行业的再保险机制和退出机制,国家以及纳税人作为银行业的最终担保人承担了无限责任,导致了银行业主动规避风险的意识薄弱。同时由于我国衍生产品市场的落后,银行业缺乏衍生品市场的专业人才,因此一旦需要运用和发展衍生品市场,就极有可能出现使用衍生品来进行赌博性投机的可能。因此,需要建立起完善健全的自律的管理机制和国家统一颁发的法律法规和行业准则为整个银行业乃至金融业健康有序的发展保驾护航。

在商业银行经历了大胆的改革创新之后,经历利率市场化的洗礼之后,相信一个更加安全高效,自由发达的金融体系将会逐步的建立起来。中国金融业也将开始了新的一页。

参考文献

[1]盛朝晖.从国际经验看利率市场化对我国金融运行的影响. 金融理论与实践[J].2010(7):41-45.

商业银行利率篇8

我国利率市场化开始于1996年,遵循先易后难的思路不断推进。利率市场化一方面使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定价更有主动性,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另一方面也给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带来严峻的挑战。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

利率市场化是指人民银行通过逐步减少行直接行政手段对国家利率水平的干预,促使利率通过市场供求机制形成,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管理的市场化。本质上就是将利率定价权交给金融机构,由其根据市场规律自主调节,最终形成国家间接调控、围绕基准利率上下浮动、以市场利率为主体的多元化利率体系,实现利率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

1996年,我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联网运行,标志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正式启动。2002年,人民银行在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进一步明确了利率市场化改革思路,即“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后短期,先大额、后小额 ”,逐步实现了“贷款管下限、存款管上限”的管理模式。2012年6月8日,人民银行调整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上浮区间,由最高为基准利率调整至可上浮1.1倍,此举将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推动了一大步。

二、利率市场化面临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1、市场公平竞争不充分

利率市场化是在市场竞争中产生的,公平竞争的首要条件是银监会对各银行金融机构的财务结果有硬约束,各银行处于同一起跑线上。但目前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数量众多,按银监会的分类共有16类,主要包括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邮储银行、城商行、农商行等等。银监会对各家银行监管指标及要求不同,国家对各银行实行的政策不同,导致市场竞争不完全公平。另外由于监管政策约束不完善,导致个别金融机构进行逆向选择,出现“病号型”或“重病型”竞争,有问题的机构可能更加冒险,用不正常的利率进行竞争。

2、国有企业体制改革未到位

目前银行中的不良贷款大部分都为国有企业,国有企业产权不明晰、治理结构不尽合理,经营中对资金利率敏感性较低,如果利率市场化完全取消了国有企业特权,将对其经营产生重大冲突,会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3、利率结构不合理

利率结构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利差的单边非市场化调整不合理,行政手段对利率的直接干预,虽然有时保护了银行机构的利益,但也削弱了银行对利率风险结构和期限结构的主动管理;二是利率风险结构不合理,利率不能完全反映包含的风险。

4、商业银行自主定价能力有待提高

目前各商业银行普遍把市场份额作为考核的主要目标,对盈利能力关注度不够。长期的利率管制使商业银行缺乏利率自主定价的具体依据和系统支持,无法准确衡量客户的综合收益。

三、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冲击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冲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息差减少、利润降低

由于我国长期实行利率管制,商业银行绝大部分利润来源于息差收入,过度注重规模扩张、缺乏精细化管理。根据2012年国际知名咨询公司波士顿的《银行业价值创造报告》显示,我国银行业利差比世界成熟同行业高14倍。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为保持市场份额,势必提高存款利率、降低贷款利率,息差收窄。例如2012年6月8日,央行首次将存款利率由不准上浮调整为最高可上浮10%。我国各银行快速反应,存款定价机制发生分化。大型银行成为价格领导者,对活期利率适当上浮而将定期利率上浮到顶;股份制银行多数将三年以下长期存款利率上浮到顶;城商行、信用社则将全部利率上浮到顶;而兴业银行、南京银行等少数银行实施差异化定价,根据存款期限、客户结构等采取精细化定价策略。这表明我国存款利率市场化进程还远未到位,今后仍会对商业银行的息差及盈利水平产生较大冲击。

2、存款分流现象加剧

商业银行由于其垄断地位及我国金融市场的不发达,社会资金的需求与供给均需通过银行作为中介,给商业银行带来大量存款。随着金融市场自由化、金融产品不断创新以及“金融脱媒”现象的加剧,社会资金投资手段及企业融资方式不断增多,将大大分流银行存款。

3、资产质量下降

利率市场化将导致利率水平提高,部分企业会产生逆向选择,商业银行的低风险贷款减少,高风险贷款增多,出现不良贷款的可能性增加。

4、利率风险管理水平不足

我国商业银行长期依赖高额的存贷款利差保持利润增长,对成本及收益测算缺乏具体标准和完善的系统支持,利率敏感性管理较弱,利率风险规避意识和能力欠缺。资本充足率较低,特别是我国实行新巴塞尔协议后,许多商业银行不得不发行成本较高的次级债来弥补资本不足。

四、 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度量方法

(一)利率风险度量指标

商业银行利率篇9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7-0095-02

1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衡量方法

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度量方法有很多,其中最常用的有三种,分别是利率敏感性缺口法、持续期分析法和VaR度量法。其中,利率敏感性缺口法的假设条件较少,数据容易获得,衡量风险所需的成本相对较低,技术水平的要求不高。所以,本文选取利率敏感性缺口法对利率风险进行分析。

利率敏感性缺口法用来衡量利率变动对银行当期收益的影响。具体来说,就是银行将所有付息负债和生息资产按重新定价的期限划分到不同时间段。在不同时间段内,利率敏感性资产(IRSA)减去利率敏感性负债(IRSL)得出的数值即为利率敏感性缺口(GAP),即GAP=IRSA-IRSL。当某一段时间内的资产大于负债时,就会产生正缺口,GAP>0,即资产敏感性缺口。此时,如果市场利率上升,会导致商业银行净利息收入上升。相反,当某一段时间内的负债大于资产时,就会产生负缺口,GAP

由GAP引申的相关指标还有缺口率(Δ)、利率敏感性比率(λ)和利率敏感性比率偏离度(θ)。缺口率(Δ)是指商业银行利率敏感性缺口除以商业银行总资产,可用公式表示为:Δ=GAP/总资产。缺口率是一个相对指标,它表示银行所拥有的总资产对其所面临的缺口风险的承受能力,缺口率与银行的风险承受能力呈负相关关系。利率敏感性比率(λ)也是一种相对指标,公式为:λ=IRSA/IRSL。IRSA与IRSL的相对大小决定λ与1的偏离度,即θ=λ-1,θ同样为衡量利率风险的相对指标,当θ的绝对值趋于0时,银行因利率波动而承受的风险较小,反之亦然。

2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实证分析――以中国银行为例2.1研究范围的选取

实证研究范围选取2007年至2013年,该研究范围包含两个升息周期和一个降息周期,并在2012年7月6日出现回调拐点(如下图所示)。这段时间呈现利率频繁波动的状态,有助于研究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所面临的利率风险,也有助于进一步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体系。本文实证研究数据均由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行各年度报表整理所得。

我们从易受利率波动影响的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即利率敏感性资产与负债出发,运用利率敏感型缺口模型进行数据的分析,以衡量中行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所面临的利率风险,并对其加以有效控制。

2.2指标的选取与计算

根据上文所述,本文采用利率敏感性缺口法,选取利率敏感性缺口(GAP)、利率敏感性比率(λ)、利率敏感性比率偏离度(θ)和缺口率(Δ)四个指标对中国银行的利率风险进行实证分析。

对2008~2013年我国中国银行年度报告公布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将利率敏感性缺口(GAP)、利率敏感性比率(λ)、利率敏感性比率偏离度(θ)和缺口率(Δ)分别从短期、长期和总量三方面进行计算、统计,得出结果如下表所示。

2.3指标分析

从利率敏感性缺口角度来看:只有在升息期,GAP>0;在降息期,GAP0,银行应该适当的减少资产,增加负债,以规避降息带来的风险;如果GAP

虽然在2008年底开始的升息周期中,中行的总缺口为正,为其在升息周期下带来可观的利息收入,但是,由于短期内中行存在负缺口,因此将会产生较大的利息损失,存在较大的短期利率风险。从表中可以看出,除个别年份外,中行一般呈现为长、短期正缺口,总量正缺口的状态。如果处在降息周期,银行将面临较大的利率风险。而且,中行受利率的周期性变动影响较大,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但是数据显示出一种政策调整的滞后性。这可能与中国银行自身资产规模巨大,相比中小商业银行来讲,其资产、负债结构调整的灵活性较差的原因有关。

从利率敏感性比率角度来看:根据利率敏感性缺口的分析可知,当处于升息周期时,λ>1;当处于降息周期时,λ

由总量指标可以看出,在2010~2013年之间,无论处在升息周期还是降息周期,一直在不断减小,越来越趋向于1,说明中行在此期间采取了被动性的策略来防范利率敏感性风险。无论利率如何变动,这种保守型策略都可以较大程度地降低利率风险,确保中行收益的稳定。而在2009年开始的升息周期中,虽然刚开始维持在1附近,但是总体上呈不断上升趋势,这会降低银行的利息收入幅度,若不及时有效调节,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银行利息损失空间将会进一步扩大。从长期指标来看,均与1严重偏离,但呈逐年下降趋势,可以看出,由于中行资产负债期限结构的不匹配,使得其面临较大的长期利率风险;但是工行对资产负债结构进行过一定的逐年调整,使得长期利率风险有逐年降低的趋势。

从缺口率角度来看:总量方面,中行的缺口率从2009年开始波动较为平稳,且数值不大;短期缺口呈现波动状态,长期则由2009年开始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这说明:中行所面临的利率风险和总资产相比而言不大,现有的资产可能达到全面防范利率风险的目标。但是,其应注意调整长、短期缺口率,并对长、短期资产和负债进行合理匹配。

3启示

通过上文对中国银行相关利率风险指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利率风险的最主要因素在于资产、负债规模与期限的不匹配。基于此,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商业银行要提高对利率风险的重视程度,建立一套完整的风险管理理论方法,构建利率风险的内部防范体系,设立职能明确的风控机构,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手段对利率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和规避。

其次,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加强长、短期资产和负债的匹配,从而尽可能将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内。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引导金融产品创新。

最后,政府应该设立相关机构部门,加强对金融市场风险的实时监控,特别是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监控。大力推进经济发展,为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创造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降低利率风险对商业银行的不利影响。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金融产品的创新和衍生产品的良好运作提供完善的市场环境和法律环境。

参考文献:

[1]顾彦恒.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及其应对措施[J].中国商贸,2013(17).

[2]林乐芬,陈旭阳.利率市场化下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压力测试分析[J].经济纵横.2013(12).

[3]谢晓雪.利率市场化与利率风险管理[J].中国金融,2012(15).

[4]闫晶怡,闫凤祥.利率市场化下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3(70).

商业银行利率篇10

一、利率市场化下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分析

利率市场化后,中央银行将逐步放松和消除利率管制,利率由市场供求自主决定。巴塞尔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将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按风险来源分为重新定价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基准风险、期权性风险四大类。

(一)重新定价风险

重新定价风险又称期限错配风险,是指由于银行资产负债或表外业务到期日的不同或重新定价时间的不同而产生的风险。利率波动频繁时,当商业银行利率敏感性资产、利率敏感性负债、表外头寸到期期限或重新定价期限之间出现不匹配的情况时,银行将会面临更大的利率风险。目前,重新定价风险的主要来源为存款期限结构和贷款结构的不匹配。我国商业银行存款期限结构普遍短期化,贷款期限结构普遍长期化,导致资产负债期限不匹配。

(二)收益率曲线风险

收益率曲线风险也称利率期限结构风险,反映了债券的到期期限和到期收益之间的关系。长期利率由短期利率进行复利而来,因此长期利率一般高于短期利率,收益率曲线向右上方倾斜。但当长期利率与短期利率的差异逐渐缩小时,短期利率就会高于长期利率,此时银行的利息收入与利息支出的差额即净利息收入下降。此种变化趋势不利于银行发展,产生收益率曲线风险。

(三)基准风险

利率水平的变化将会引起不同种类金融工具的利率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此时就会产生基准风险。基准利率变化幅度不一致导致商业银行存贷利差收入减少,资产经济价值降低,银行的内在经济价值下降,所以防范基准风险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国内某商业银行用7天的定期存款去匹配1年期的贷款时,如果两者的参考都是对应期限的银行间拆放利率shibor。7天的定期存款利率是在7天shibor的基础上减15个基点,1年期的贷款是在1年期shibor上加100个基点。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实行的贷款利率都是依据中央银行公布的基准利率,所以基准风险较小。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我国商业银行仍然要注重基准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四)期权性风险

期权性风险是在客户提前归还贷款本息和提前支取存款的潜在选择中产生的利率风险。例如,利率上升时,存款客户可能提前取出存款再以更高的利率存入;而利率下降时, 经营状况较好的贷款客户会提前偿还本金,以较低的利率再融资来降低融资成本。银行为了不失去优质客户只能重新发放贷款,此时就会面临期权性风险。在我国,由于缺乏政策性限制,导致期权性风险日益突出。

二、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策略

(一)加快银行业务结构调整

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三大业务,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收入主要来源于资产和负债业务,中间业务产生的营业收入所占比重较小,所以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增设中间业务部门,协调资源配置。由于中间业务不占用经济资本,积极开发和发展中间业务,将会增加银行收益和金融产品的附加值,长期发展中间业务有利于分散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促进银行业务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扩大业务范围,扩展服务功能也是银行业务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除此之外,商业银行要增强业务创新和应变能力,在原有金融产品基础上,通过创新抵消利率变动带来的不利影响。

(二)改进风险计量和检测系统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在研究宏观经济政策和指标的变化来预测未来利率变动方向、变动幅度和变动时点的同时,应该利用科技手段把经济学问题转换成数学模型进行研究,进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满足自身需求的利率预测模型,并在实践中不断补充完善。为了更全面地预测未来利率风险,商业银行可以综合运用基本分析法、技术分析法和模型模拟分析法,并建立利率风险分析评价系统,分析和量化利率风险。在参考借鉴西方商业银行分析评价系统的基础上,我国商业银行也需要加强自主开发,积极发展适合本机构经营管理需要的内部风险分析评价体系,在满足风险监控的前提下,降低经营成本。

(三)资产负债表利率风险管理策略

通过调整表中的资产负债在期限、数量上的匹配关系,以达到利率风险管理的目的,可采用差额管理、缺口管理等方法,针对不同的投资组合分别采取策略,如贷款组合策略、存款组合策略、借入资金策略等。同时,灵活的运用金融衍生工具,如远期利率协议、利率期货、利率期权、利率互换等工具,发展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外策略,,并进行创新,可规避利率风险。

小结

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我国“十二五”规划中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不仅反映了中央对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决心,也反映了推进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体系改革的必由之路。因此, 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商业银行如何识别、衡量、应对因改革所带来的利率风险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国商业银行要提出适时的利率风险管理策略,更好地应对利率风险。

商业银行利率篇11

一、利率市场化概述及利率风险

进入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利率市场化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展开,利率波动幅度和频率进一步加大和频繁,与此同时随着金融国际化,影响利率的因素更加复杂化和多样化,利率变动的趋势和规律更加难以掌握和控制。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也面临着同样的利率风险,而且我国的商业银行是在较缺乏基础的理论知识和应变经验的情况下加入到利率市场化的行列中,预测市场利率的能力和风险管理的水平存在许多的不足和缺陷,同时还要和入世后纷纷涌入中国市场拥有完善的利率风险管理技术的外资银行相竞争,形势的严峻性与紧迫性可想而知。因此如何建立适合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模型和理论成为银行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我国主要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实证分析

(一)利率敏感性缺口实证分析

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是针对利率变化而导致银行的资产与负债的利息收入或支出发生变化,从而造成对净利息收入不确定的利率风险敞口进行测量的方法。利率敏感性缺口等于一定时期内银行的利率敏感性资产与负债的差额,利率敏感性资产主要包括短期证券、短期贷款可变利率的贷款和证券等。利率敏感性负债包括短期存款、短期借款、同业拆借等。通过对利率敏感性缺口的测度和管理能够有效的调整银行的资产负债比,进而控制利率风险。

利率敏感性缺口(GAP)=利率敏感性资产(RSA)-利率敏感性负债(RSL)

利率敏感性比率=利率敏感性资产(RSA)÷利率敏感性负债(RSL)

当利率敏感性缺口为正值时,此时GAP大于0,表明利率敏感性资产大于利率敏感性负债,并且利率敏感性比率大于1,意味着利率变动与净利息收入变动呈同向变动关系;当利率敏感性缺口为负值时,此时GAP小于0,即利率敏感性资产小于利率敏感性负债,并且利率敏感性比率小于1,意味着利率变动与净利息收入变动呈反方向变动关系;当利率敏感性缺口为零时,即GAP等于0,此时利率敏感性资产等于利率敏感性负债,这时不管利率如何变动,银行的净利息收入不变。

1.基于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的相关利率风险指标的计算。本文选取中国银行、工商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浦发银行5家上市银行作为样本,以一年期为界限,将利率敏感性资产和利率敏感性负债划分为一年以内到期和一年以上到期。通过计算,得出5家上市银2008~2013年的利率敏感性缺口数据,如表2所示。

2.利率敏感性比率。将5家上市银行的利率敏感性资产和利率敏感性负债按到期日汇总出1年内到期和1年以上到期的利率敏感性比率及总额?r?,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各家银行利率敏感性比率总额在2008~2012年这5年间略微上升,说明我国商业银行大多采取了保守性的利率风险防范策略。大型银行中,中国银行与工商银行相比,逐步维持更加稳健的利率敏感偏离度。就目前来说我国大型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庞大,特别是工商银行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如此庞大下,虽然13年调高敏感性比率事后证明也符合13、14年降息的期望但这样的敏感性比率给他们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了风险,特别是在防范利率风险方面就不如中小银行来的灵活。因此,大型商业银行应不断提高自身的利率风险管理水平。

3.缺口率。缺口率是指商业银行利率敏感性缺口和总资产的比值,是一个衡量利率风险的相对指标。缺口率反映了银行总资产对所面临缺口风险的承受能力。缺口率较小说明商业银行有充足的资产防范利率风险;缺口率较大说明商业银行现有资产可能很难全面防范利率风险。这一指标衡量了利率缺口的风险程度,计算公式为:

缺口率=利率敏感性缺口÷总资产

分别计算上述5家上市银行2008~2013年的一年以内到期、一年以上到期的缺口率和总额,计算结果见表3

在2008~2009年的降息周期中,商业银行应该保持负缺口。从表1中可以看出,中国银行、工商银行一年以内到期的利率敏感性缺口为负值而一年以上到期的利率敏感性缺口均为正值,短期的利率敏感性缺口符合模型要求但长期的利率敏感性缺口与模型要求相背离。

在2010~2011的升息周期中,商业银行应维持正缺口。民生银行、浦发银行一年以内到期与一年以上到期的利率敏感性缺口均为正值符合模型要求。在一年以内到期的利率敏感性缺口中,只有工商银行这两年中维持负缺口不变。而剩下的家银行均有做一定的调整,这与他们对市场利率升降的预期有关。

在2012年至12013年降息周期中,商业银行应调整至负缺口,但从表1看出,除了一直维持负缺口的工商银行,其他四家银行都没有及时对其敏感性缺口进行调整。相反地,在2012年,其余四家银行都增加了利率敏感性缺口,特别是中国银行,缺口相较于2011年有着数倍的增加。可见在2012年,诸多银行承受到利率下降的损失。到2013年,各银行才将一年内短期的缺口进行相应的调整,相比之下,相较于中国银行、工商银行等大型银行,其他的股份制银行调整缺口更为灵敏。

三、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结论和建议

第一,选取的5家上市商业银行一年以上到期的资产和负债匹配不均衡,面临很大的长期利率风险。政府要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力度,并制定和完善相关的金融法律法规,为商业银行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除此之外,商业银行自身也应行动起来,建立高效的风险防范体系。

第二,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存在“短借长贷”的现象。应设立专门的利率风险管理部门,一方面建立利率预测机构,其作用主要是依据国家宏观经济现状、产业改革情况以及国内外时事来预测利率的发展变动趋势。另一方面建立利率风险控制机构,通过风险控制机构,可以随时把握中小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控制商业银行受利率变动带来的损失,并通过资产负债管理、缺口管理等方法来改变银行资产负债情况来将其损失降到最低。

第三,在定价策略上,采取差异化的定价策略,可以根据客户级别、服务种类和地区差异等确定具体灵活的多样化定价策略。在定价方法上,可以采取成本导向型定价方法、需求导向性定价方法和随行就市的定价方法等。如此才可以最终努力达到并实现金融产品谋求利润最大化和资金平衡的财务目标以及延续或提升市场份额的营销目标的双重定价目标。

注释

根据5家上市银行各年度的年度报告计算整理得到,以下各表资料来源均与此相同。

姚远.《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及其防范―基于2006~2010年7家上市银行数据的验证》.金融论坛2011(11):48。

参考文献

[1]罗纳德・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M].上海三联出社.2001:10-15.

[2]陈景全,李晶.利率市场化与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J].财经论坛,2015(6).

商业银行利率篇12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4(c)-0169-02

利率市场化将从根本上改变商业银行约定俗成的资金价格决定机制和变动规律,对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产生深远的影响。我国正处于利率市场化的重要阶段,但由于商业银行对利率风险的危机意识淡泊,且对利率风险的管理尚不健全,商业银行不免会面临差持续收窄、盈利迅速下降、短期负债占比上升等危机。所以要求商业银行注重自身的利率风险评估和管理,提前防范利率风险,以便应对利率市场化可能带来的危机。

1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背景及利率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我国利率市场化背景

在中国渐进式的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始于1978年的利率市场化进程于1993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中国利率改革的长期目标后,1996年才迈出利率改革的第一步,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自此,中国展开了利率市场化改革,逐步放开货币市场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直至2000年9月21日,才拉开利率改革的重头戏,实现外币贷款利率的市场化。2013年放开了对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管制,并在今明两年重点推进人民币存款利率的改革,从而实现全方位的利率市场化。

1.2 我国利率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长久以来,我国实行较为严苛的利率管制政策,利率水平的制定及利率结构的调整由央行统一管理。商业银行必须严格执行国家的利率政策,很难通过自主调节资产负债结构消除利率风险,迫不得已接受利率风险。在利率市场化的趋势下,商业银行在利率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但由于我国多数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仍为于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不良资产问题导致的信用风险占主导位置,利率风险作为一种市场风险,远不如信用风险带给银行的经营影响大,因此利率风险管理并未受到重视。

问题一:利率风险管理体制几近空白。针对利率风险,商业银行没有建立专门的组织体系和决策机制,缺乏标准的利率风险管理政策和管理程序。利率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关键所在,需要一套严密、科学、具有权威的组织体系和决策机制,以便进行准确的、科学的、及时的判断决策。

问题二:缺少金融产品定价机制。商业银行多以经营金融产品为主,金融产品的价格将会直接影响金融产品的销量和经济效益。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金融产品的定价问题将日益突出。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尚未建立完善的金融产品定价机制,更没有将金融产品的销售和定价相分离,致使金融产品的定价没有体现出成本效益原则和差异化策略,并容易出现道德风险。

问题三:利率风险管理人才匮乏。利率风险管理是一项要求技术性的工作,利率风险管理工作对利率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专业理论甚至是数学分析的能力都要求甚高,而在中国,接受这种系统培训的人员少之又少,所以对利率走势的预测、风险的识别和控制能力相对较弱。

2 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利率风险

2.1 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利率风险的种类

历史经验表明,在金融压抑的条件下,政府放开利率管制往往会导致利率水平整体大幅上升,由此引发通货膨胀,短期内可能会对经济增长有抑制作用。由于我国尚未走出通货紧缩,资金供给结构性过剩,利率市场化后未必会导致资金成本上升,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负面影响较小。但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利率体系呈现出越来越显著的活跃性、系统性和一致性,这对商业银行的经营与管理将产生重大作用。

根据巴塞尔委员会《利率风险的管理原则和监管原则》,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种类主要有以下几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