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究先进合集12篇

时间:2023-03-06 15:58:35

教学研究先进

教学研究先进篇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011-02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地概括为四个方面基本内容一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这就要求高校文化工作者加强大学校园先进文化教育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大学校园先进文化教育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生动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校园先进文化教育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上的共通性,决定了二者之间的深刻内在价值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校园先进文化教育有着共同的精神实质和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念和共同理想信念,促进大学校园先进文化教育深入发展;大学校园先进文化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蕴含了对大学校园先进文化教育的基本要求,进一步加强大学校园先进文化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题中之义。

一、大学校园先进文化教育现状:主流信念坚定,少数认识模糊

为正确认识当前大学校园先进文化状况,笔者于2011年初对四川理工学院、四川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宜宾学院、重庆文理学院、四川文理学院等多所高校的大学生(含研究生)进行了相关的抽样调查,调查内容涉及大学生信仰状况,对党领导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对“十一五”期间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评价,对“十二五”规划的了解和认同,对“创先争优”活动开展意义的认识,对非洲、中东地区动荡局势的认识,对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关系的认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的认识等方面。调查结果显示:

(一)当代大学校园文化主流健康向上

多数学生高度认同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中国目前社会发展状况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差异有理性认识;对中国未来发展抱有良好信心;对国际局势动荡有冷静观察、深刻认识;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决拥护,能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切实贯彻落实,能够置身于社会发展洪流,以社会价值的实现衡量自身价值;追求真善美;对党、国家、民族有深刻的情感认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系统学习、深入了解,并能把一般理论与社会、自身实践相结合,指导生活实践;对生命的意义有清醒认识,对人生有长期规划和短期计划;关心国际、国家大事,喜欢人文社科知识,自觉学理论、用理论。

(二)少数大学生理想信念认识模糊

部分大学生在多元文化冲撞中迷失了自我,在思想意识中迷失了方向,有些人抵制不住西方价值观念的诱惑,猜疑甚至否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特别表现在对执政党的不信任上;有相当部分学生对宗教感兴趣、信仰宗教;传统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淡薄,爱国主义和民族意识观念淡化,甚至对民族和国家失去信心,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不满;集体主义和团队合作意识缺失,甚至崇尚个人本位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没有正确的是非、荣辱观念,追求媚俗时尚,审美情趣表现为直接化、感性化;得过且过,无远大理想和抱负,活在当下。

二、大学校园先进文化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造成大学校园先进文化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一些:

(一)社会环境中多元化思潮的影响

社会环境是大学校园先进文化教育的外部环境,全球化中的文化多元、社会转型中的思想断裂、高度信息化中的丰富资讯等因素,直接关系大学校园先进文化教育的成败。青年总是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之中。社会环境对青年随时随地施加着无形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能够对青年的思想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大学生处于思想文化影响的中心,社会思想文化领域的多元化倾向对实施大学校园先进文化教育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尤其是近年来各种反华组织大量传播的网络“翻墙”软件、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扭曲报道,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一段时间内难以消除,对校园先进文化教育取得的初步成效造成冲击。

(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良性互动不够的影响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重才轻德思想和家长不良示范行为是影响大学校园先进文化教育成效的主要原因。家庭是影响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第一因素,而在家庭教育中,重才轻德是一种最普遍的错误教育倾向。现在部分家长由于受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的负面影响,只注意对孩子的专业知识教育,认为大学阶段本来就是为走上工作岗位做准备的阶段,只要把专业知识学好了就等于学习到了一技之长,就等于有了谋生的本事,就能够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家长们大都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对孩子价值观教育容易忽视,与学校对学生的校园先进文化教育形成脱节,这是目前大学生对校园先进文化认识模糊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学校教育中校园先进文化教育失当的影响

我国的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是模仿苏联建立的。而苏联的大学教育强调培养精于一技的“专门人才”,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学科、专业划分过细过窄。我国大学受其影响,形成了固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对高校大学生校园先进文化教育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部分大学的培养目标片面,没有把综合素质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在管理观念上认为学校的中心工作中,专业教学、科研永远排在包括校园先进文化教育在内的思想政治教育前面,因而造成了对于校园先进文化教育这类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问题,在培养规格和培养途径上手段比较单一,仅满足于上传下达,念报告、背条文,不能结合实际灵活地运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习惯于开大会、讲套话,不能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掌握学生的真实想法。没有从整体上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有渗透到管理、服务、科研中,不能形成全员育人机制,校园先进文化教育工作不成体系,没有形成合力。

三、切实加强大学校园先进文化教育的对策思考

大学校园先进文化教育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切实加强大学校园先进文化教育,应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加强大学校园先进文化教育的对策。

(一)将校园先进文化教育渗透进专业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对于高等学校来讲,要针对学生重视专业知识学习的特点,深入发掘各类专业课程的校园先进文化教育资源,将校园先进文化教育渗透进专业教育,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校园先进文化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树立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同时,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也要渗透进校园先进文化教育,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注重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要结合大学生实际,广泛深入开展谈心活动,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处理好经济往来、学习成才、政治理想、择业交友等方面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问题,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提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

(二)深入开展主题实践活动

大力开展与校园先进文化有关的主题实践活动,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如暑期“三下乡”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使大学生在主题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把实践经历转化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丰富内心世界,提升人文素养,有效培养大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三)大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

高等学校应有效利用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大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理想信念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如结合重大节庆,举办“红歌会”活动、“中华诵”经典诵读等文体活动,把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融入到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环节。

(四)主动占领网络教育阵地

高等学校要主动占领网络教育阵地,不断拓展大学校园先进文化教育的渠道和空间。可以建立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先进文化教育主题网站或网页,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校园先进文化教育活动,针对大学生喜爱玩网络游戏的特点,可编写一些反映校园先进文化教育理念的网络游戏,寓教于乐,使学生在玩游戏中,潜移默化的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网上网下校园先进文化教育的合力,形成网络校园先进文化教育工作体系,牢牢把握网络教育主动权。

(五)构建社会、家庭、学校齐抓共管的理想信念教育环境

大学校园先进文化教育的落实离不开整个社会大环境的支持,因为社会作为一个大熔炉,对全民教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要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宣传校园先进文化的公益性活动,使全社会都认识到建立正确“三观”的重要性,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校在校园先进文化教育方面要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加大对校园先进文化教育工作的先进典型和优秀大学生的先进事迹的宣传力度,通过制度建设和道德教育培育社会的正确社会风气,同时,学校要探索建立与大学生家庭联系沟通的机制,相互配合对学生进行校园先进文化教育。

参考文献:

\[1\]汪荣有.青年道德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3\]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

光明日报,2006-10-19.

\[4\]周长春.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5\]邱伟光,张耀灿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6\]赵存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思想理论教育,2001,(01):4.

\[7\]祝灵君.国外建立社会核心价值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4):27.

教学研究先进篇2

一、概述

《建筑CAD》课程覆盖了土木、建筑、造价、装饰、工程管理多个专业,其实践性强且与国家行业规范及标准紧密联系,它不仅是后续课程及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更是毕业生终身受用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因此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学生的技能形成。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课程结构、教学方法、教材编排甚至考核方式上脱离工程设计规律,是一种典型的知识呈现式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与现代先进的工科教育培养理念相比,其弊端已越发明显。近几年来,CDIO (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构思–设计–实施–运行)作为一种具有国际共识的先进的工程教育培养模式,被国内几所大学作为创新教学改革的主题进行研究和实践。而建筑CAD课程的所承载的实用性及技能性目标与CDIO模式的内涵是一致的,我们在CDIO模式培养理念指导下,对建筑CAD课程进行了改革研究及实践,经过在实际教学中应用,取得了优良的教学效果,形成了该课程创新的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二、《建筑CAD》课程与CDIO模式

1.建筑CAD课程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

建筑CAD是土木工程、工程造价和管理、建筑装饰等多个专业培养应用型工程师的一门主干技术基础课,是传统建筑制图与现代绘图软件AutoCAD 相结合的融合性课程,对学生的覆盖面很广。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AutoCAD绘制建筑图的基本原理、方法及步骤,掌握AutoCAD的基本操作及用AutoCAD绘制、标注、打印建筑图形的方法与技巧;结合建筑工程设计有关的基础知识、国家和行业的设计与制图规范,准确熟练绘制建筑总图、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及详图;了解简单三维建模的理论知识和建模过程。为后续的其他专业课程《天正CAD》《结构PKPM》《建装3DSMAS》《建装Photoshop》《神机妙算》奠定扎实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以便在其他专业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时能够代替传统的图板、图纸等工具,提高设计效率。

这么重要的一门技能基础课,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形成的判断标准、培养计划、课程结构、内容呈现、教学方法、效果评估及考核方式所存在的问题,使我们的教学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泥潭中难以走出,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体会和引导,从而不能形成工程运行所需的能力,即便有实践教学也大多脱离工程实际,为实验而实验,上机只是为了完成某些单一操作,教师队伍工程背景欠缺,教学呈现也脱离工程实际,结果是大量毕业生不能满足社会和工程技术界的需要。

2.CDIO模式为建筑CAD课程的教学改革指明了前进方向

CDIO模式由麻省理工学院等四所大学通过几年的研究、探索和实践而建立,通过近几年的实践,已成为国际公认的先进的工科培养模式。CDIO模式的教学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用能力为目标,强调这种能力不仅包括专业学科知识,还包括终身学习能力、团队交流能力和工程系统掌控能力,可以说现代工程师终其一生都在领导或从事着产品(项目)生产经营过程或系统的构思、设计、实现及运行中的某个环节或全部,从而终身都在运用着这些能力。对比我们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点线面体的顺序呈现,完成任务式的绘图命令学习方法,已不能满足CDIO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工程能力为目标的教学要求。

课程教学是整个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就建筑CAD课程而言,它教给该专业学生的是终身都要使用的专业技能,这种能力的形成与CDIO大纲对学生构思、设计、实现及运行四个层面的能力要求是吻合的,在这种模式下,使课程可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融入自己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兴趣激发学生的自发性思考,把自己融入设计环境,使自己的设计具有现实正确性,并且可以通过多门课程的协同支撑使设计能够在实际生产中实现。

建筑CAD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是看到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我们的大部分学生到了毕业的时候甚至还不能画出一张正确的有用的图纸,不能对自己所画的图形精确地、漂亮地输出在需要的纸质文件上成为自己欣慰的作品。于是自2006年开始我们致力于建筑CAD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并申报了建筑CAD课程精品课程建设,在几年的探索实践中,我们引入了CDIO教育理念,对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把学生毕业后在该课程范畴内应该具有怎样的知识、能力和态度作为改革的根本问题来考虑,把如何教学才能使学生获得这些知识、能力和态度作为改革的难关。

我们通过几年的研究和探索,终于逐渐形成了建筑CAD课程较为完整的课程教学模式,在新的教学方法中,学生不仅能完整地掌握理论知识和正确的绘图能力,学习兴趣浓厚,完成习题的自觉性提高了,自学能力增强了,而且注重培养学生应有的工程技术人员科学、缜密、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并激发了学生应用现代技术的兴趣和开拓创新的职业精神。实践证明教学效果明显,学生反映很好,从毕业生工作以后不断反馈的信息也证明我们的课程教学改革是成功的。

教学研究先进篇3

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与未来,大学生的文化素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与命运。因此,如何引导他们积极学习和正确吸收先进文化,自觉鉴别和抵制各种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能否健康全面发展的问题,而且事关中华民族的存亡与复兴。

一、当前大学生先进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1、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弱化与崇拜西方文化的盲目

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进程中,大学生的文化价值观受到了巨大的冲击,造成了他们对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疏离甚至断裂。在他们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国家意识不强,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淡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减退,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弱化等问题。

调查表明,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修身、养德的名言、警句、典故等问卷回答的平均正确率仅有24.02%。[1]大学生对经典文学名著的了解也不理想,《新闻周刊》组织的《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四大文学名著只有15%的人多次看过,27%的人都看过,其中看过一两部的占48%,都没看过占10%。[2]事实上,大部分大学生学生也感觉到这一点,64%大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传统文化底蕴不足。[3]

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研究员甘阳指出:越是深入西学的人越是会形成自己的批评性看法,通常都是对西学了解肤浅的人反而容易盲目崇拜。当前,不少大学生就处在这种尴尬的境地,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对西方文化略知皮毛,反而盲目崇拜。

2、主流意识形态的淡化与多元化思想的流行

多元文化的相互冲突,带来了多元价值观的相互激荡。蜂拥而起的各种新的社会思潮为大学生提供了各不相同甚至激烈冲突的信仰选择,在多元文化的相互激荡中,一部分大学生失去了价值选择上的方向感,丧失了基本的价值判断力,主要表现在:指导思想上模糊,不少大学生不能深刻理解为什么必须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指导思想,自觉不自觉地陷入西方的无中心主义、无政府主义和非理性主义;不同意识形态界限模糊,2005、2006年,分别有37.5%、39.1%的大学生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不大,最终会逐步趋同。一些同学认为西方的议会制度优于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认为应该借鉴西方的多党制和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唯物论与唯心论界限模糊,一些学生迷信星象与占卜术,还有一些学生参加宗教活动或宗教组织;部分同学在政治取向上体现实用与功利的特点。

3、高雅文化的缺失与通俗文化的泛滥

大学生崇尚文化,不仅崇尚阳春白雪,更崇尚下里巴人,由于我们的大学校园高雅文化不足或缺乏感染力就使得网络文化、短信文化、电影文化、街头文化等通俗文化在大学生中都迅速流行。

通俗文化的世俗性使大学生的审美趣味走向低俗,表现为古典严肃的文学艺术受到冷落,通俗浅薄的文学作品在大学生中流行;在审美方式上,他们追求浅显直接,更愿意从诗歌走向对话,从交响乐走向通俗歌曲,从学术专论走向随笔漫谈;在审美情感上,他们不再崇尚含蓄古朴,而去追求露骨的男女性爱和金钱关系。[4]

4、科技与人文之间的分割与对立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工业化的高速发展及其向世界迅速扩张,到处都出现了重科技而轻人文的倾向。从现象上看,这种倾向表现为,人们关注的重心就是在科技推动下去改变外在世界,与此同时,却忽视了对人本身的关注,特别是忽视了对于人的精神需求的关注。一言蔽之,就是“见物不见人”。[5]

调查表明,当前不少文科大学生的科技素养十分脆弱,理工科大学生们对人文知识的理解令人堪忧,虽然有部分大学生能初步地理解一些人文知识的内涵,但大多数则停留在一知半解和粗浅的表层理解,有的甚至望文生义、凭空臆断。

5、价值取向上知“道”与体“道”的脱节

大学生文化接受的最终目的是要将内化的文化转化为个体的意识和行为,即要达到知“道”与体“道”的一致性。但是,当前,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崇尚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与社会责任感不强和缺失的奉献精神反差,注重个人感受与对他人和社会关爱少的反差,自我价值的高位追求与缺乏艰苦奋斗精神的反差。他们一方面认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在实际行动上又表现出功利的色彩。

在价值取向上,一方面,大学生认可理想主义的价值标准,另一方面,实际选择中却采取利己主义的价值标准。调查中,虽然有高达75.2%的学生认为“在考虑利益问题时,应首先考虑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另一方面在选择工作时,只有2.2%的学生把社会或国家需要摆在首位。

二、当前大学生文化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文化选择的自由度增大与文化自觉缺失之间的矛盾

“文化选择”是指对某种文化的自动撷取或排斥。文化选择虽有其社会制约性的方面,但却具有较强的人的主体性的特点,人在社会所许可的范围内,具有多种文化选择的可能,选择本身就体现了人的自主性。[6]“文化自觉”指的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及其优点和弱点,懂得发挥优势,克服弱点。“文化自觉”还指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人,了解其他文化及与自身文化的关系,进而使自身文化为世界所用,成为世界文化新建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7]文化自觉是文化选择的基础,文化选择是文化自觉的重要表证。

大学是人才成长的重要时期,也是文化自觉的关键时期,然而,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他们身上表现出对西方文化的盲目推崇和对传统文化的极力贬低。西方社会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道德观、价值观等被一些大学生无意识地模仿,逐步由感性欣赏变为内在的追求,盲目崇拜,甚至把西方的价值观、民主观、自由观不加取舍地从深层次上认同。

2、个体文化困惑与外界文化救助之间的矛盾

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猛烈地冲击着几千年来左右中国人道德行为的儒家伦理规范,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急剧交汇、碰撞,当代大学生在各种文化冲击面前,内心的焦虑、彷徨、浮躁、困惑是可想而知的。数十年民族文化的熏陶与本能和享受的诱惑,父辈的行为规范与利己主义和工具主义的文化张力,民族传统文化的归属感与西方文化的“现代感”,使他们眼花缭乱无所适从。历史把大学生推向了尴尬的境地,一方面,他们为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成就而欢欣鼓舞;另一方面,却为精神的颓废与道德的滑坡而忧心忡忡,他们也力图摆脱狭隘的功利主义,但却又逃避不了社会实惠风气的侵袭和个人生活环境的困扰,他们既慕求现代文明又留恋古朴遗风,既渴望物质殷富又喟叹世风日下。[8]

然而,调查表明,90%以上的大学生一方面承受着沉重的文化困惑,另一方面却拒绝向外寻求文化救助。民族优秀文化的强势灌输没有有效的渠道、缺乏系统的部署。对当代大学生的这种文化困惑的救助要么是流于形式、要么是不得要领。同时,当代大学生的独立意识、“80后独生子”学生群体性的心理自闭也成为大学生消极寻求救助与解惑不力的重要原因。

3、大学生较高的文化期待与文化氛围缺失的矛盾

大学是人类积累、传播、创新知识的场所,是传承人类文明和科学的集散地,生活在此之中的大学生实际上有较高的文化期待。他们在精英文化与通俗文化中徘徊,他们的选择是多元的,既可能被高尚积极的文化所陶冶,也可能被低俗、腐朽的文化所俘虏,关键之一就取决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

然而大众媒体的不负责任,各种淫秽、封建、反动书籍和黄色网站的泛滥,排挤了传统文化和西方优秀文化。另一方面,一些学校与周边环境仍然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反差。如 “校中村”、“校间村”的情况和历史遗留问题仍还存在,游戏室、网吧、发廊、歌厅林立,使学校变成了一片“孤岛”。 由于学校扩招所导致的教育资源的整体缺乏,相应的校园的文化资源也极其不足。

4、民族文化危机的凸现与经济全球化文化冲突加剧之间的矛盾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劳工移民、国际旅游、现代传媒、教育合作、文化渗透等,西方文化正以迅不可挡之势,影响甚至瓦解着一些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既有的社会结构和规范秩序,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特别是影响着最易受到这种力量冲击的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而我们直到2006年《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出台之前,始终没有设计出一套深谋远虑、切实可行的文化传播战略。从幼儿园教育到大学研究生教育,在门类杂多、常常压得学生透不过气来的课程中竟然没有一门系统的传统文化课程,全球唯一的万年绵延的伟大文化传统在当代青少年中面临断代之忧。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西方强势文明的强大冲击下,中国当代文化不仅长期处于被动、模仿、照搬西方模式的劣势且有被日益同化的危险。主要的文化产品—电影、电视、唱片、网络游戏、时尚、书刊等文化产业日益西方化,很多正被操控于西方跨国企业机制中,中国文化人只能刻意模仿西方文化产品并削足适履地迎合西方受众的趣味,具有全球普遍价值和强烈现实意义的中国文化,被无形消解为“地方性的奇观”、“正在消逝的东方奇景”或“古玩”、“杂耍”,中国文化被降格、扭曲、肢解并同化。

5、西方文化产业的强势进入与国内文化产业发展不足的矛盾

在许多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已实实在在成为社会生产力的重要部分。美国的电影业和传媒业、日本的动漫产业、韩国的网络游戏业、德国的出版业、英国的音乐产业等都成为打入我国文化市场的标志性品牌。而我国的主打文化产品却鲜有耳闻。

据统计,在当前的国际互联网信息中,80%以上的网上信息和95%以上的服务信息由美国提供。在整个互联网的信息输出输入流量中,美国所占的比例都超过85%,而我国仅仅占0.1%和0.05%。[9]

三、引导大学生主动学习和正确吸收先进文化的建议

1、充分认识当前的历史的使命,树立科学的大学生文化教育观

引导大学生既积极学习和正确吸收先进文化,又自觉抵御各种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是重建民族文化自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要使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丰富知识和扎实本领的优秀人才,使大学生能够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这对于……确保确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10]

引导大学生既积极学习和正确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又自觉抵御各种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培养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心的必然要求。一般来说,民族精神就孕育于民族文化之中,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直接来源,有什么样的民族文化,就会产生出什么样的民族精神,抛开中国传统文化,也就等于抛开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会直接导致民族精神的滑坡、导致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的失落。

在引导过程中要注意两个关系:一是处理好批判与继承的关系。必须进行客观、审慎的区分传统文化的良莠,认真做好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工作,应做到批判地继承。二是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关系。要以开放的心态有选择地学习、吸收外国先进的、优秀文化成分,只有将本土文化与外国文化进行交流整合,才有助于我们民族文化的自我反思、自我批判与自我发展,实现民族文化的自我超越。

2、积极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并不是维护传统文化和现存文化的纯洁性,也不是拒绝外来文化的影响和渗透,而是保障和促进现存民族文化沿着先进性的方向发展。保持较高的文化先进性是保障国家文化安全的关键。文化的先进性程度越高,文化的安全度也越高。

首先,文化创新必须与时俱进,跟随时代进步,把握时代脉搏,反映时代特征和要求。先进的文化总是善于把握和引导时代前进的方向。其次,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根据客观实践的发展,在文化观念、文化形式、文化管理、文化政策等方面大胆创新,探索文化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措施。最后,为文化创新发展创造开放性文化环境。开放性是先进文化的本质属性,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条件,封闭的环境注定产生不了先进的文化。

3、努力拓展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

一是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担负着培养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任。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正确对待西方文化,积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文化的重任也必然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的重要内容,高校一定要充分利用好这块主渠道、主阵地加强对大学生的正面教育和引导。

二是大力加强大学文化课程的设置和管理。美英等国高校在这方面给我们树立很好的典范,如美国哈佛大学的“共同基础课”五类课程中,文学与艺术和外国文化是其中的两类。牛津大学一直坚持在学生中开展古典文化知识的学习。从民族的发展高度,学校应该像重视英语、计算机等课那样重视文化课,加强投入、纳入制度化管理,实行统一考试,考试结果与授予学位挂钩。目前,《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已开始重视对传统文化的教育,规定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为了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持续学习和有效利用,高校还可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构建大学语文等级考试体系。

三是努力实现文化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机“融合” 。我们可以根据课程性质、课程目标的要求,将文化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之中,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这种“融合”,不是形而下的知识、方法、器物、技术层面的融合,而是形而上的精神、思想层面的融合。在精神、思想层面,科学与人文相通,现代与传统相通。通过这种“融合”,加大我们的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解和正确认识和辨别西方文化的思考。

4、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选择能力

提升大学的文化自觉是增强大学生文化选择能力的关键。大学的文化自觉意识包括两个方面:其一,自觉地认识大学应当是先进文化的研究者、传播者和创造者的任务之一。其二,对大学文化应持有全面的自觉认识。大学培养全面素质的人才,不仅要有一技之长,而且要有美好的精神境界。许多学者提出,大学应成为文化中心,用先进文化去影响社会,促进社会发展。[11]因此,在高校加强文化宣传教育活动,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选择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

高校是引导当代大学生学习和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阵地,我们应该积极推动丰富多彩、内容健康、思想向上、为广大师生所喜闻乐见、具有较高审美情趣的文化活动在校园内的传播,要将对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的学习寓于各种具体活动之中。[12]

学校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一要加强引导,弘扬主旋律。广泛深入地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反对个人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文化价值观。二要尊重大学生在文化选择中的主体地位和自我意识,承认大学生在文化价值、文化思维及文化生活方式上的差异性和多层次性。三要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发展校园文化。

5、不断加大宣传文化建设力度,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的整体合力

教学研究先进篇4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003-2738(2012)06-0031-01

高校大学生骨干是我党新生力量的重要来源, 是大学生中的中坚力量与骨干队伍, 如何作好高校大学生骨干的先进性教育, 保持大学生骨干的先进性对于加强党的建设和培养可靠接班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直接关系到党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而加强大学生骨干的先进性教育, 关键在于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措施和途径。

一、大学生骨干先进性教育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骨干包括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理论学习骨干及在学术科技、文化体育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各类优秀学生,是大学生中最活跃、最具潜质、最具影响力和号召力的先进分子。加强大学生骨干培养工作,尤其是在全国创先争优背景下对他们进行先进性、纯洁性教育,使他们逐步成长为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作风形象好、群众基础牢的优秀人才,事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事关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国家长治久安,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当前大学生骨干先进性教育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值得关注的几种思想倾向。

1.动摇型。一是视共产主义为现代宗教和精神寄托,是无法实现的政治预言;二是认为现实的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三是私有成分逐渐增大,雇工剥削现实存在,贫富差别不断增大,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似乎发生了改变。2.消极型。党性观念淡漠,责任感不强,把自己混同于一般群众,乐意享受党员荣誉,却不愿履行党员义务,心安理得地做党员队伍中的普通一员。3.失望型。极端地认为现在党内腐败现象严重,社会道德滑坡,颓废之风日盛,党的形象暗淡,党员干部已不再是人们追慕的对象,反而成了腐败贪官的代名词,因而失去荣誉感,人前羞于亮党员身份。4.偏激型。对现实不满,牢骚怪话多,有的甚至不按时交纳党费,不积极参加组织生活,个别甚至声称要退出组织。

(二)原因分析。

1.理论教育缺乏说服力。现有的思想教育理论理系与现实情况脱节,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低潮走势,资本主义高速发展极其丰硕的物质成果,特别是由改革开放带来的政治、经济、生活方面的重大变革等,许多问题不说普通党员,就是教育工作者甚至理论界也未必都能讲清道明。因而,思想教育显得软弱无力,党员思想上的许多疑团一直得不到开释。2.多元价值观对党员思想冲击较大。为人民服务思想、雷锋精神往往被人揶揄,而会赚钱会享乐则受人羡慕和尊重,从人的趋利本能来看,这种金钱至上及时行乐思想,具有很强的诱惑力和渗透力,致使部分意志薄弱放松思想改造的党员价值观发生偏移。3.不良社会风气和党内腐败现象的影响。由于监督机制不健全,腐败现象不能得到有效的遏制,许多大案要案涉及的政府官员级别越来越高,而他们基本上都是共产党员,加之社会上黄、赌、毒现象的存在,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同时,也伤害了许多正直党员的感情。4.由改革的利益调整而滋生出不满情绪。如就业问题、分配不公问题等,不同程度地涉及到部分党员的切身利益,由于改革本身的不完善,再加之部分党员不能正确理解改革的深远意义,在不能摆正三者利益关系的情况下,把帐全算在改革的头上,由此引发对现实的不满。

三、大学生骨干先进性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把大学生骨干培养工作纳入国家人才培养总体规划。

各级党委政府应该站在赢得青年、赢得未来的战略高度,切实加强对大学生骨干培养工作的领导,提供相应政策和资金支持,推动这项工作实现深入健康持续发展。

当前,对于大学生骨干的教育培训大多以入党积极分子的党课学习为主,形式包括理论讲座、课外自学和网上考试,教育效果并不理想,2007年以来,团中央在认真研究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总结各地各高校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几年来,各级团组织按照统一部署,把大学生骨干作为重点培养对象,以“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班)”为依托,开展了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培养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二)教育工作者应加强自身建设, 重视对大学生骨干先进性的引导。

体现高校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先进性是学术道德方面的先进性。高校教师是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促进学术进步和科技创新的主体。高校教师学术道德方面的先进性具体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有献身科教、服务社会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法制观念强,保护知识产权、尊重他人劳动和权益。认真履行职责, 维护学术评价的客观公正。

高校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先进性还体现在教学及科研方面的先进性。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以质量为本的教育思想;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勇于改革和创新,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高校辅导员除完成日常工作外,也要通过不断提高自身学术水平,进而促进教育教学水平提高。

辅导员要做大学生的亦师亦友,使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生活更健康。要想真正成为学生的益友,要求要具备3 种能力:热爱学生,倾听学生的能力;深入学生,认知学生的能力;帮助学生,解决前进道路上困难的能力。

(三)提高大学生骨干自身认识并积极实践。

1.大学生党员应当坚定信念,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时学习党中央的新文件、新精神,用与时俱进的马克思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2.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国内外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努力提高综合素质。当代大学生只有不断学习当代最先进、最前沿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3.将理论学习运用到实践之中,在现实中体现大学生骨干的先进性。

先进性不仅仅是一种思想境界,它更是在实践中的积极参与及奉献行为。作为学生中的先进分子与骨干,大学生骨干除了立足本职岗位、勤奋学习之外,还应积极组织和参加各种校园文化活动, 带头营造求真务实、学以致用、从严治学、学无止境 的良好学风,积极创建文明宿舍与文明课堂, 以饱满的热情积极参加“三下乡”和“四进社区”社会实践活动、科技活动和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到基层挂职锻炼等,引导各类优秀学生广泛深入地参与实践锻炼,在实践中了解国情民情,提高综合能力,实现全面发展。最终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 塑造先进性形象,发挥旗帜作用。

(四)利用新媒体拓展大学生骨干先进性教育的有效渠道。

手机、网络等新媒体,不仅已经成为当代青年沟通交流、获取信息的主渠道,而且成为他们重要的学习、生活、娱乐方式。截至2011年底,5.13亿网民中30岁以下的青少年网民占了2.99亿。

面对时代新变化和青年新特点,2009年以来,“全方位进军新媒体”的号角在全团吹响,“突出做好抓基层、建组织、用好新媒体三项工作”成为全团的共识和自觉行动。几年来,一批团属新媒体阵地初具雏形。团中央建设的未来网、中国青年网不断成长。由团中央主办的“共青团移动频道”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团组织,每周为近万名团的各级领导干部发送3期手机报,及时传递全团重点工作信号,交流各地工作经验。一批团属新媒体平台建起后,各级团组织积极利用“自有阵地”和借助有影响力的社会网站,以微博、博客、即时通信、社交网站、视频、论坛等多种青年喜欢的方式开展工作,并注重融入文化、艺术、时尚等元素,使团的工作和活动既很“有意义”,又变得很“有意思”。大学生骨干先进性教育只有利用新媒体的有效载体和渠道才能入脑、入心。

参考文献:

[1]熊长江.精心设计创先争优活动载体[J].政策,2010(10)。

教学研究先进篇5

 

高校学生党员是高校党员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中的优秀分子和骨干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各大高校如火如荼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当前,强调“回头看”当前高校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依然是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重大课题。笔者结合当前高校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实施状况的实际,通过对高校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研究深度的呼唤,长效机制制定务实的强调,长效机制执行效果的追求,长效机制评估智慧的思考,旨在唤起大家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当前机制进行再思考,希冀大家对进一步提升和强化先进性教育效果的再提高。 

 

一、高校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 必要性。教育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居于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地位,高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职责。在一定意义上,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关系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党的事业的前途命运。自2005年各高校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以来,各高校党组织紧紧抓住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条主线,牢牢把握“关键是要取得实效”和“真正成为群众满意工程”的要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使得高校学生党员普遍受到了一次深刻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生党员素质有了明显提高。然而,历史经验表明,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而不是一劳永逸的,学生党员的先进性同样不是通过一两次集中教育就可以实现的,部分学生党员的新老问题还没有得到更好的解决,部分高校建立的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发挥了作用,但不可否认仍需进一步建设和提高。 

2 紧迫性。当前高校学生党员对共产主义理想理性认识上的不足与基层党组织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工作的不到位,引发学生党员思想上迷茫。在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高校学生党员的价值取向也正发生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存在着诸多不和谐的因素,如高校学生党员发展数量与发展质量不和谐、入党前开展教育与入党后开展教育不和谐、部分学生党员的理论素养与实际要求不和谐、部分个体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与整体作用充分发挥的不和谐、信仰信念的高度坚定性与部分学生党员身份意识淡薄的不和谐等现象,这些均是需大力加强和改进的迫切问题,而这其中制度建设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邓小平曾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 

 

二、高校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制定的可行性和现实性 

 

1 可行性。当前高校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的长效机制包括:学生党员教育培训机制、学生党员组织生活机制、学生党员择优汰劣机制、学生党员联系群众机制、学生党员激励惩处机制、学生党员示范承诺机制等。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长效机制也是具体的、历史的,它们不可能一劳永逸,而应在实践中不断补充和完善。因而各高校在建立制定长效机制时应在继承和发扬过去行之有效的办法方式的同时,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总结运用在以往先进性教育活动新实践中探索出的新途径、新方式,制定出体现时代特征、符合自己所在高校学生党员发展现状的规范性要求,制定过程中注重机制的可行性,不可套搬套用,不可行的宁缺勿滥坚决不写入。坚决维护党组织的权威和政策制定的严肃性。 

2 现实性。高校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的制定要坚持从学生党员成长的实际出发,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就是要构建一个结构合理、功能齐全、关系协调、程序严密、运转高效的机制。这个长效机制必须严格按照中央要求,在遵从党章的前提下,坚持从实际出发,制定和完善体现自己特色的规章制度。本科各年级、研究生支部均应抓住学生党员阶段成长成才的努力重点来开展。机制的制定要考虑学生党员学业的压力程度、心理的成长情况、内在的需求心声。要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相结合,要坚持组织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要坚持机制建立与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要真正做到让机制实施与思想教育“两不误、两促进”。 

三、高校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执行的可控性和实效性 

 

1 可控性。任何机制的建立最初看上去总是相对完美的,总是考虑相对周全的。然而实际工作中有诸多的变化和情况,不可能完全按照之前制定的机制原封不动地机械地执行,因此,在执行机制过程中要坚持大方向把握、总原则保证,发挥各党支部战斗堡垒的集体智慧,发挥学生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机制的活力来源于党的建设的实践,机制中存在的偏差要在党的建设的实践中去修正,机制产生的效果要由党的建设的实践去检验。只有增强可控性。才能实现支部“规定动作不走样,自主创新出特色”百花齐放的新格局。 

2 实效性。我们要注重机制执行的实效性,机制执行有无走过场、走形式,有无高高在上沉不下去,有无调动全体学生党员强烈的参与意识,有无执行重在教育的理念,有无真的让广大学生满意关键取决于我们开展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理论学习方面,我们要紧紧围绕时代主题。采用各种大学生党员喜闻乐见的形式,借助网络等媒体,做好党的理论宣传教育工作,切实使大学生党员的理论学习收到入脑人心的效果。在实践活动方面,要使大学生党员在搞好校内实践活动的同时,走出校门更好地体验社会。诸如开展下乡、进企业、入社区、参观革命圣地等活动,切实让广大大学生党员从实践中深入学习,收到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的效果。 

 

四、高校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评估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1 科学性。我们认为评估的科学性应该满足三个条件:第一,真;第二,善;第三,美。“只有实现真善美的标准,我们的评估才是科学的”。教育的本质就是教人求真、求善、求美。现实中确实存在着两种偏离评价科学性的情况:一种是强调背景而忽视条件,强调普遍性而忽视特殊性:另一种正好相反,强调客观条件、特殊性而忽视社会背景、普遍性。同时,我们更应该注重形成性评价(因为其指向改进教育的质量,评价结果主要提供给那些正在进行教育活动的教育主体参考,更多地表现为过程性,价值主体通常也是教育主体),而淡化总结性评价(因为其指向教育的效果,通过区别优劣,分出等级或鉴定合格,评价结果经常作为教育成果使用、教育资源投入和分配、教育决策等的依据)。 

2 艺术性。教育家魏书生说过:“对待学生在严的同时切莫忘了爱,切莫有嫌弃的想法,越是学困生,越应得到老师的同情、善待。”同理,我们在开展长效机制评估时对于受教育党员尤其是困难党员越需花费精力和心血帮扶、帮助,用真诚赢得真诚,用真心换得真心。只有真正心系学生党员,以学生党员为主体,尊重他们,热爱他们,给他们蓝天去飞翔,给他们沃土去耕种,给他们温馨去感受真情,那么我们才能以评价的艺术,唤醒他们的思维,点燃智慧的火花,迸发出耀眼的光芒,让先进性教育充满生命活力。 

党的先进性是党的生命线。是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依据。是党执政的基石。胡锦涛同志在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上指出:“各级党委(党组)要切实加强领导,把先进性教育作为当前党建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同推动当前工作结合起来,积极寻找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好党员经常性教育管理工作的方法和途径,努力探索使广大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高校党建工作者只要坚持“回头看”,用“回头看”审视探寻长效机制改进的思路、创新的方法,那么先进性教育就必将结出更加沉甸甸的果实。 

参考文献: 

[1]方平.建立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的长效机制.高等教育学刊,2006,1. 

教学研究先进篇6

大学生廉洁教育是全社会的廉政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带来的多元价值取向深刻地影响着每个人,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自由主义等思潮渗透到社会的每个角落,其负面效应随之显现出来。社会上的各种腐败现象会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在校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和行为取向。少数大学生受此影响,表现出对诚实守信消极冷漠,对艰苦奋斗冷嘲热讽,对钱、权、利露骨追求,对潜规则熟视无睹,对丑恶现象明哲保身甚至随波逐流……当代大学生的主流是好的,但廉洁教育的任务也十分重要和紧迫。大学生廉洁教育旨在培育廉洁自律的观念,强化廉洁修身的意识,锤炼清正廉洁的作风,规范廉洁无私的行为,引领和改善大学生的价值准则、伦理道德、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提升大学生对廉洁理论的认知力和对廉洁行为的实践力。

面对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新形势和新挑战,仅仅依靠理论说教和单向灌输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重视运用真实的、具体的、生活化的、来自身边的人和事来教育引导大学生。同辈群体对大学生的影响是直接和深刻的,可以成为廉洁教育的重要路径和载体。通过同辈群体中的先进典型开展廉洁教育,有助于建立一个和谐、互动、发展的教育氛围,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辈群体中的先进典型具有强大的牵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有效地发挥其作用,可以使大学生廉洁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大学生先进典型在廉洁教育中的作用特性

通过同辈群体中的先进典型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是一种内涵更为宽广的自我的教育,有助于消除“从教师到学生”的教育可能带来的教育方式单向灌输、教育内容脱离学生实际、容易产生逆反情绪等弊端,而“从学生到学生”的教育无论在生理上、心理上、思想上、文化上还是行为上都具有太多的共同点和共通点。发生在大学生同辈群体中的教育活动是一种真正的主体性的教育活动,可以实现教育主体的共同发展。因此,把大学生廉洁教育的视角投射在同辈群体中的先进典型身上,是一种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探索。大学生先进典型最大的特点和最大的优势在于他们是来自大学生同辈群体的“身边人”,他们的优秀事迹是“身边事”,这些对大学生廉洁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影响力。同辈群体中的先进典型在大学生廉洁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着特殊作用。这种作用具有以下特性。

1.具体性

不管廉洁教育的理论、方法和途径多么复杂、抽象,都必须以具体的形态形态表现出来的。大学生先进典型所蕴含的廉洁教育思想是一种可触摸、可感知的教育环境,是一种真实的客观存在,是廉洁教育有效开展的物质实体与载体。廉洁教育思想所蕴含的精神因素通过大学生先进典型这一具体的载体形式传递出来,使其他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精神力量的引领。大学生先进典型在发挥廉洁教育作用时是具体的、客观的。因此,有必要“发掘大学生先进典型,让身边人说身边事,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是引导大学生树立高尚理想情操、养成良好道德品质的有效形式”[1]。大学生先进典型的具体性还体现在廉洁教育的不同主体都是生活在具体的、特定的环境中,具体环境的不同使大学生的思想呈现出多元性、多样性和差异性,导致了先进典型与其他大学生在价值取向和行为特征上的差异。大学生廉洁教育总是在具体而特定的环境中进行,正是因为廉洁教育活动载体的具体性和特殊性,所以要对大学生先进典型作具体分析,选择廉洁教育适宜的内容和方式,以增强其实效性。

2.互动性

通过同辈群体中先进典型的引领作用,更多的大学生主动学习、模仿,能动地创造和改变廉洁教育环境,这种教育主体与教育环境的辩证关系,充分揭示了先进典型作用发挥的互动性特征。在这个互动过程中,先进典型可以发挥教育者的功能,其他大学生是受教育者,他们都属于教育主体,在一起学习、工作和生活,情感上更容易交流和碰撞,产生共鸣;认识上更容易理解和认同,达成共识,行为上更容易模仿和矫正,形成共振。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身边先进典型的积极影响,接受廉洁教育思想和行为方式,从而达到受教育的目的。良好的校园廉洁风气可以由大学生先进典型首先带动起来,这种客观而无形的教育力量,对其他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良好的示范和导向作用,并逐步扩散,发挥群体效应。另外,由于先进典型和其他大学生都属于同辈群体,在廉洁教育过程中,同样都是受教育者,他们在群体内的互动性将更加直接、有效。而且,大学生先进典型作为同辈群体中的优秀分子,与教师和教育环境的互动更为主动和充分,这也会有效地带动其他大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师的教学、管理和教育环境建设中来,促进廉洁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大学生先进典型在廉洁教育中的作用发挥

以“身边人”和“身边事”作为特定的教育环境来开展榜样教育,已被验证了是一种有效的路径和载体。大学生先进典型及其事迹就是大学生同辈群体内的“身边人”和“身边事”,对于其他大学生而言,更加可亲、可敬、可信、可学。在大学生廉洁教育中,可以充分运用同辈群体中的先进典型,通过培育、选树、宣传、学习先进典型,发挥他们对其他大学生的引领作用,以点带面、全方位辐射,促进廉洁教育思想深入人心、廉洁文化氛围广泛营造、廉洁行为规范认真践行。先进典型起着激励、示范、导向和矫正等作用,有助于大学生廉洁教育深入、有效开展。因此,“要深入挖掘、大力宣传和表彰弘扬青年学生中涌现出的先进事迹和典型人物,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青年,感动社会。要紧密结合青年学生的实际,发掘、培养和树立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榜样。要注重树立青年学生身边的榜样,典型要突出鲜明的时代性,要立足真实性,要着眼于弘扬崇高的精神,要采用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进行宣传,激发广大青年学生学习榜样的自觉行为,使榜样的力量转化为催人上进的内在力量”[2]。大学生先进典型在廉洁教育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认知力

榜样教育将抽象的说理转变成以现实的典型人物或事件来进行教育,从而激起人们强烈的思想情感的共鸣,引导人们学习、对照和效仿其先进行为,改正错误言行。榜样教育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较说理教育更富有感染性和可接受性。[3]大学生先进典型是大学生群体中的现实案例,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他们属于同一年龄层次,社会阅历和人生经历大致相同,思想观念、价值观、处世态度、行为方式等都具有相通性,运用他们中的一些典型人物对其他学生进行言传身教,更容易被领会和接受,可以有效地促进大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在大学生廉洁教育中,选树和宣传同辈群体中的先进典型,生动具体地、互动参与地发扬他们身上的正义、善良、诚信、责任等优良品质,促进其他大学生对廉政教育思想认知力的提升。把廉洁教育思想的说理寓于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之中,通过对典型事例、榜样人物的宣传,把抽象的说理教育变成生动的形象教育,引起大学生对廉政文化的浓厚兴趣,对廉洁教育思想产生情感共鸣,不断提高认知水平。

2.感染力

大学生先进典型无论是人格特质还是先进事迹都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这种感染力不仅源于典型人物本身及其先进事迹,而且在于受众的特质,他们与典型人物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亲和力。在大学校园中,大学生不仅受激动人心的音乐旋律感染,受动人心魄的竞技比赛感染,更受到同辈群体中的先进典型人格与体现这种高尚人格的感情、道德力量的感染。同样道理,廉洁教育思想也可以通过先进典型有血有肉地展现出来,从书本里、橱窗里和教师的教案里跳出来,融入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深深地感染和打动他们。大学生先进典型内涵的价值取向、思想修养和道德素质,可以让其他大学生很方便地耳濡目染,并引起感情上的共鸣,对大学生起到鼓舞和鞭策的作用,使外在的先进典型转化为催人上进的内在力量。大学生的廉洁教育要通过强化大学生的需要、愿望、意志和情感,从而激发内在的心理动机,使其潜在的能量得到充分释放,达到教育和塑造大学生的目的。大学生的廉洁教育可以通过同辈群体中先进典型的“人格魅力”吸引其他大学生的注意,感染和激励他们积极进取、廉洁自律。

3.示范力

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先进典型在大学校园的学习和生活中展示出其所特有的行为模式,对其他大学生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是大学生心目中的带头人。大学生从身边现实中的先进典型身上,可以感受到心灵震撼和共鸣,并逐渐转化为自觉的实践活动。在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主流价值观内化是基本内容,其中包括廉洁教育思想,观察与模仿是大学生道德品质养成的第一步和最初的基础,因此,先进典型彰显的示范力为大学生的模仿学习提供了保障。示范力将先进典型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作为一种替代性经验,促使大学生在头脑中对廉政文化、廉洁教育思想产生进一步的认知和情感,这种情感真实、丰富、激烈地涤荡学生的心灵,产生巨大影响。示范力的作用结果是通过大学生对先进典型的行为模仿,使其原有的行为模式得以巩固或改变,使原来潜在的高尚的行为倾向得以彰显,并且依据自身实际、举一反三的地表现出符合社会需要、契合主流价值取向的各种可贵行为。同辈群体中的先进典型因为与其他大学生之间紧密而特殊的关系,使其示范力的体现更加直观、有效。通过同辈群体中的先进典型这一有效载体开展廉洁教育,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明辨是非、扬善除恶,对不良行为倾向起到积极的矫正作用。先进典型犹如一面镜子,他们所具有的示范力可以使其他大学生对照检查自己,认识到不足和差距,从而不断矫正、改进和完善。通过同辈群体中的先进典型开展廉洁教育的目的在于为其他学生建立一种示范模式,促使廉洁教育思想深入人心,并在学习和生活中做到廉洁自律。

三、大学生先进典型在廉洁教育中的作用优势

“大学生廉洁教育既需要比较专业的系统理论知识讲授,也需要日常生活点滴之间的潜移默化。培养大学生在利益之前的辞让之心、善恶之间的是非之心、底线之上的羞恶之心、人性之中的恻隐之心是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者应当将廉洁教育渗透到与大学生息息相关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之中,让廉洁教育思想如同一股股清泉那样源源不断地流入大学生的心田,使之在潜移默化中成长、发展、完善”[4]。通过同辈群体中的先进典型开展廉洁教育是一种施受相宜的教育手段,其主要优势在于:

1.有助于正面引导

正面引导可以对受教育者进行正面的启发和正确的诱导,是受教育者德性养成的主要途径。同辈群体中的先进典型是“身边人”中的佼佼者,他们的行为是“身边事”中的优秀事迹,可以对其他学生产生有效的正面影响。大学生大多为18至23周岁的青年,从思想认识上来看,该年龄段处于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定型时期。针对大学生群体的廉洁教育不能采取完全“成人化”的做法,不能仅仅采用警示教育、反面案例等手段,教育的方式和内容应当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以正面的引导和教育为主开展工作,营造良好的廉政文化氛围。通过同辈群体中的先进典型发挥积极作用,正面引导大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观念和法制意识,促进大学生逐步形成胸怀大志、为民为公的理想信念,诚实、节俭和有责任心的道德观念,自律、守法和有正义感的法制意识及对社会廉洁高效发展的监督意识。以科学理论武装其头脑、正确的舆论引导其思维、高尚的情操锻造其品格、优秀的事迹鼓舞其行动。

2.有助于心理疏导

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发展,社会以纷繁复杂的姿态呈现在每个人面前。一些人或媒体往往会无限放大某些社会现象,用来吸引眼球、获取商业价值、诱导价值取向、甚至是心怀叵测;或者他们竭力描绘一个失真的世界,遮蔽现实,使得一些人的思维方式、价值判断和行为取向发生混沌和扭曲,偏离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凡此种种,多元化的社会现象严峻地考验着人们的价值判断和心理承受能力。另外,大学生身心发展不平衡,内心世界比较单纯,心理承受能力不强,社会阅历肤浅,同时,他们的可塑性很强,容易受到外界的消极影响,产生严重的心理困惑。大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而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当中,社会上各种不正之风、腐败现象不可避免地会对大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如果对大学生存在的模糊认识缺乏正确引导,会给大学生造成严重的心理困惑甚至是障碍。大学生同辈群体中的先进典型,个性心理积极乐观、健康向上,他们身上闪耀着道德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他们或正义善良、疾恶如仇,或胸怀大义、克己奉公,或脚踏实地、艰苦奋斗,或安贫乐道、锲而不舍,或任劳任怨、忘我奉献,或诚实守信、公正廉明……同辈群体中的先进典型必然深深地打动大学生,先进典型好似大学生身边的一盏盏指路明灯,照亮他们的心灵,驱赶心中的迷雾,使他们不再困惑、徘徊,不再寂寞、无助,使他们有切实的精神力量指引和帮助,克服投机取巧、假公济私、急功近利、爱慕虚荣、好逸恶劳等心理倾向,谋求大学生群体的共同进步和发展。

3.有助于全面渗透

全面渗透既是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工作要求,又是通过同辈群体中先进典型的作用发挥可以实现的工作目标。要将廉洁教育融入各种教育载体、内容和环节之中,渗透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及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之中,使廉洁教育思想深入人心。积极发挥同辈群体中先进典型的引领作用,有助于廉洁教育思想在大学生的认知上、情感上、行动上进行全面渗透;有助于大学生在思想上、学习上、工作上进行全面落实。廉洁教育思想可以通过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全面融入大学教育的各个媒介和环节,可以利用学生入党、干部选拔、学习考核、实习实践、论文答辩、求职择业等时机开展廉洁教育,坚持示范教育与制度管理并行,切实增强大学生的廉洁意识,提高廉洁教育的实效性。通过同辈群体中的先进典型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有助于廉洁教育思想的全面渗透,促使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和地位观,在大学校园中积极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文化氛围,牢固树立“清正廉洁”是立身立业之基、“敬廉崇洁”是兴国兴邦之源的廉洁思想。典型的示范作用,增强了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感染力和渗透力,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思想政治教育贵在坚持创新常抓不懈.人民日报,2007-06-13.

[2]、教育部、.关于学书记向中国青年群英会致信精神的通知(教思政[2007]10号),2007-5-28.

教学研究先进篇7

2011年4月24日,总书记提出“积极推动协同创新”的重要理论,将对深入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科技创新的教育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要靠千千万万高素质党员来体现”.[2]因此,在创新教育视阈下,培养一支思想觉悟高、德才兼备、讲党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实施高校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显得尤为重要.

1.1开辟高校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的新途径

高校学生党员是大学生群体中的优秀分子,是大学生中积极上进、成绩优秀、表现突出的先进群体,他们既具有普通大学生的身份,也具备作为中国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在角色上既有作为普通学生的普遍性,也有作为学生党员的特殊性,通过他们日常的言行举止和在各类活动中起到的模范带头作用,可对广大普通同学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建设一支德才兼备、掌握科技文化知识、具有创新精神、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校学生党员队伍,对高校的自身建设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也有助于党后备力量的培养和发展;有利于深入开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宏伟目标.通过探索学生党员在创新教育中的核心作用,在创新教育活动中赋予学生党员的责职和任务,发挥学生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其他同学参与创业创新的热情,开拓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的新途径.

1.2丰富了高校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的实践机制

党员的先进性是指共产党员与一般群众相比能够自觉适应时展的要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符合社会进步趋势的行为特征.[3]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出“对大学生党员要加强党员先进性教育”的要求,高校要紧紧围绕党中央精神,协同创新,发挥实践育人的功效,引导高校学生党员参与创新教育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工作,发挥学生党员在创新教育中的骨干模范带头作用,既加强对学生党员特殊地位的认识,又引导更多学生加入到创新教育人才培养行列中,把被动学习转为内在发展需求,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此,以开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为契机,拓展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途径、搭建平台,在先进性教育中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党性锤炼,提升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落实高校党建的基本任务,丰富了高校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的内涵.

1.3创新高校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的实践载体

“只有把党的先进性要求与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经常性发挥结合起来,不断推出先进性实践机制,党在基层的先进性建设才能不断充满生机与活力,才能更充分的体现党员先进性”.[4]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高等教育面临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国际之间、民族之间、文化之间的交流不断深入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受到不断冲击.受信仰多元化、文化多元化、价值认同多样化的影响,高校学生党员的意识形态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在这种错综复杂的形势下,如何保持学生党员先进性是任重道远,刻不容缓.因此,要紧密结合科技兴国的战略目标,开拓学生党员先进性的教育实践机制,在创新教育视阈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为引领,以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为载体,将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贯穿于创新活动中,实现“竞赛促党建,党建促创新”,把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与创新教育有效结合,将传统乏味的说教寓于具体的创新教育活动之中.

2当前高校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中存在问题

2.1思想认识方面

高校学生党员是学生中的优秀群体,具有思想觉悟高、学习优秀、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的特点,在学生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同时,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和影响,部分学生党员在思想上容易受非马列主义思想、西方思潮以及各种不健康的思潮所影响.2.1.1理论认识肤浅大学生党员是从团员通过严格培养才逐步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但由于培养、考核时间比较短,新生刚入学就受学生管理单位引导向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大部分学生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刻理解,没能深入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原理.部分学生集体观念淡薄,个人主义明显,入党动机不清晰,容易造成理想和信仰的动摇,容易受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思想、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影响,否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搞实用主义、拜金主义及精致的利己主义.2.1.2责任感缺失部分学生党员社会责任感缺失,入党前找花样,入党后变个样,争做老好人,怕得罪人,自我感觉良好;面新问题、新现象、新情况,缺少面对困难的思想准备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上、生活上没能起到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先进性不明显,碰到难题时未能很好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马克思主义主义基本原理.在日常生活中,只贪图物质享受,追求时尚,学习不努力,工作责任心不强,面对不正当行为时,有畏难情绪,影响了我党的整体形象和公信力,削弱了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凝聚力,影响的党群关系,严重影响了党员的先进性、模范性及代表性.

2.2组织机制方面

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高校校园也是社会信息传播节点,社会上的各种信息同样影响着在校青年学生.因此,高校也具有社会性、多元性以及开放性等社会特征,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言行举止也受到社会的影响,特别是在互联网的“微”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大学生汲取信息已经由原来的单向传播向双向传播的革命性转变,学生社会化程度比以往大大提高,高校对学生的影响力、控制力、约束力明显弱化.

2.2.1培养机制不完善

目前,在高校大专业招生、学分制、弹性学年制的影响下,原有的专业、班级管理模式已经发生较大改变,以前稳固的班级管理模式逐步弱化,陌生同学越来越多、话题越来越少、凝聚力越来越弱,使学生党员的教育、培养模式、考查方式受到了极大的挑战,经常出现学生党员管理不到位、积极分子培养脱节、入党材料不完善、调查信息不翔实等问题.

2.2.2考核机制不健全

学生党支部考核机制也存在不健全的地方,特别是对入党后学生党员缺乏有效的考核及管理机制.学生加入党组织以后自律性有所下降,部分转为正式党员的学生认为已经安全着落,忘记党员的责任和义务,放松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整体表现不突出,个别比一般学生还差,在学生中未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对组织安排的工作执行不到位,效果差.

2.2.3组织生活不完整

按目前大学生党员的培养机制,一般到了大二才有少量党员,大三才有小部分学生党员,大四学生党员较多,但由于目前就业压力及毕业班的松散管理,大四学生党员参加组织生活的机会很少.每当召开党员组织生活时,部分学生党员总能找出各种各样的理由向党支部请假,反映了学生党员对党性认识不够、组织纪律松散,没能体现党员先进性.

2.3活动载体方面

高校学生党员保持先进性教育的载体是指能够承载和传递先进性教育的内容或信息的形式和实体,教育载体在保持先进性教育活动中起着中介和纽带作用⑤.目前高校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存在活动形式陈旧、方法简单、载体单一等问题.

2.3.1活动形式陈旧

目前高校党员先进性教育的方式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教育、党校培训、组织生活等,大部分以念文件、听报告、看视频为主,习惯于单向填鸭式的灌输,先进性教育显然流于形式,实际效果较差.

2.3.2活动方法简单

随着大学生个体的发展,认知能力的提高,大学生对事物的掌握已不仅仅停留在事物的表象,他们更多是关心自身综合素质提升和解决问题能力提高,不再对学校组织的低价值的先进性教育活动感兴趣,对形式化的活动有抵触情绪,如果先进性教育还是依靠管、压、强制的教育方法,只能加剧学生党员对党组织的排斥,甚至产生怀疑,无法培养和激发学生党员的责任感和理想情操.

2.3.3活动载体单一

随着W2.0时代的到来,微博微信在大学生中广泛使用,大学生的理念、信念、价值认同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90后”的大学生,他们更注重个性发展,但团体精神弱化.但目前高校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的途径还是比较单一,活动载体偏少,特别是接触学生的辅导员以及学生管理干部,他们无论是从思想上、理念上还没能与时俱进,在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上仍然沿用旧的方法、旧的套路.如运用行政手段逼使学生被动参加党培、报告、讲座等,往往得不到学生党员干部内心真挚地接纳,表面是接受和服从,但内心是反感和厌恶,甚至影响到学生的入党动机以及后续的教育.因此,高校要结合学生特点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因地制宜的构建适合大学生党员发展又富于时代内涵的活动载体,提升大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的思想认识,完善先进性教育的组织机制,如创新教育载体、开拓“互联网+”载体、引入文化载体等,走出校园面向社会,培养大学生党员的宽广服务意识,提升高校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的有效性、实效性.

3以创新教育实现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实践机制

高校学生党员的先进性不仅要体现在思想上,而且要体现在实际行动上,力争做到言行一致.马克思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提出“把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6],教育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7].在开展高校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中,既要开展符合学生自身发展、切合学生实际的实践活动,又具有时代性的特征.同时,党员先进性是决定党的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关系到党员质量和战斗力的问题.因此,在国家大力培养创新人才的前提下,高校大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必须有好的实践途径及组织形式,才能把大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落到实处.以创新教育为契机,开展“四三二”的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的实践机制,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将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渗透到创新教育中,充分发挥学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学生党员的带头作用、骨干作用、桥梁作用,激发学生党员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升,使他们严于律已,提高党性修养,充分发挥党员的先进性和模范性,为大学生树立良好的言行典范.

3.1优化先进教育组织形式,做好“四个一”

3.1.1制定一套管理机制.以创新教育为载体,制订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的管理机制,制定学院党委、教工党支部、学生党支部的递进式管理机制,在创新教育中定期督查、交流、探讨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的实效、活动形式及存在问题,为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打下坚实的管理基础.

3.1.2承担一项竞赛任务.每个学生党支部每年承担一项创新教育竞赛项目,包括项目的组织、宣传、策划等,实现“一支部一品牌”的先进性教育活动形式.通过创新教育活动,赋予学生党支部任务、目标及责任,让学生党员在活动中体验团队精神、无私奉献、诚信友善,同时,把组织生活渗透到创新教育活动中去,改变传统的开会听报告的组织生活模式.

3.1.3负责一个班级活动.学生党支部开展“结对帮扶”活动,要求学生党员分组、分别联系一个班级,深入班级发动、协助同学参与创新教育竞赛工作,在活动中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3.1.4培养一支管理队伍.通过创新教育竞赛活动开展,学生党员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一批又一批学生党员与创新教育同步成长,培养了一支学生党员管理队伍,这种训练和成长将成为他们今后发展的财富.

3.2搭建先进教育活动载体,实现“三个一”

3.2.1实现“一党员一项目”模式.即每个创新教育项目中都有学生党员身影,保证每个创新教育竞赛项目团队成员中至少有一名学生党员参与,赋予学生党员责任感,让学生党员发挥组织、协调作用.

3.2.2实现“一支部一班级”模式.由于科技竞赛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低年级的学生较难参与竞赛活动,因此,每个学生党支部需要实现帮扶一个低年级班级参与科技竞赛活动,发挥骨干、领导作用.

3.2.3实现“一支部一奖励”模式.每个学生党支部在科技竞赛中力争获得一项省级比赛以上奖励,使学生党员在科技竞赛中接受先进性教育,发挥党支部核心作用和堡垒作用.

3.3表彰优秀党员树立先进典型,做好“二个一”

教学研究先进篇8

一、科研活动设计的理论依据及现实依据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教育科研的功能、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教育要发展,科研要先行。“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科研兴师”这种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已经成为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教育科研对于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如同科学技术对于发展经济一样也是第一生产力。科学的教育离不开教育科学,无数事实已经证明教育科研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最佳途径。

近年来,我市广大基层学校和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不断增强,教育科研能力不断提高,教育科研成果层出不穷,但是我们在实践中清醒地认识到:教师做课题研究工作还存在诸多困惑及问题,课题研究工作任重而道远,所以我们精心设计了各种活动,以促进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增强广大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

1.以往的教育科研活动单一、呆板。课题研究仅限于过去的撰写研究计划、总结、课题研讨、积累资料等,其方法陈旧缺少创新。

2.教学与科研相脱离。有些课题研究内容尽管是工作实际中确定的或者是从学科教学方面选题的,但由于研究工作与课堂教学两层皮致使研究效果大打折扣。

3.教师缺少研究成果展示、交流的平台。教师做课题研究就是闭门造车,孤军奋战,严重制约着课题研究的效果。

为了丰富教育科研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创新课题研究的方法和途径,实现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促进教师由知识型向研究型转变,使课题研究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充分的落实,为教师搭建成果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实现教育科研成果共享。

二、活动的实施过程

1.首先制定了“课题研究课评优”活动方案;制定了“课题研究课教学设计表”;制定了“课题研究课评优”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制定了“课题研究课评优”说课评价标准。

2.活动主要分三个环节:说课—讲课—课堂教学展示。整个活动过程采取公开报名公开评选的方式。

说课中要求说课教师严格按照“课题研究课评优”说课评价标准进行说课。

讲课中要求教师根据教学进度,自选与课题有关的教学内容,并认真备课,按要求写出教学设计,填写“课题研究课教学设计”表。讲课中严格按照“课题研究课评优”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进行;最后在评选的课题优质课中选择中、小学具有代表性的优质课教师做课堂教学展示。各校科研主任、参加研究课评选的教师等参加展示活动。充分发挥了课题优质课的示范作用。

三、“课题研究课评优活动”取得的成效

通过此项活动的开展,真正使教师能用研究者的眼光审视教育现象,以研究者的身份置身于教育教学情境当中。提高了对教学与科研相结合重要性的认识,那就是: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教师实实在在走进了教育科研并进入了教育科研的境界。提高了科研意识,提升了科研能力。促进了课题研究深入开展,也使他们的课堂教学在不断的研究和探索中得到长进和发展。

几年来,先后有190节课被评为课题优质课。300余名教师成长为教育科研骨干。城西小学、苏密沟中心校等实现了教育科研工作的跨越式发展,由原来的后进单位一跃成为教育科研先进单位。而且他们的科研工作得到了省、市领导的高度评价。苏密沟小学的研究成果在省级刊物——《小学教师》上刊登。

通过此项活动的开展,创新了教育科研工作途径。丰富了科研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培养了教育科研典校和教育科研骨干教师。先后2所学校被吉林省评为教育科研先进单位。4所学校被吉林市评为教育科研先进单位。12名教师被评为吉林市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4所学校被吉林省基础教育研究所评为“百佳科研全面发展校”,4所学校被评为“百佳科研特色创新校”,4所学校被评为“百佳科研典范校”。14名教师被吉林省基础教育研究所评为“百佳科研新秀”。开辟了桦甸教育科研活动新途径,同时也为桦甸教育科研工作在省、市争先创优填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教学研究先进篇9

关键词: 先进性;纯洁性;高校研究生党员

Key words: advanced nature;purity;postgraduate party member

中图分类号:D26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9-0217-02

0 引言

主席说:“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应对和经受住各种考验、化解和战胜各种危险的重要法宝。”高校研究生党员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中重要的一份子,是青年才俊中的杰出人才。保持研究生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仅是党和国家的发展的要求,也是研究生党员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顺应了历史和时代的潮流。研究生党员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仅有利于其自身素质的提高,同时有利于其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和巩固了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建设。

1 高校研究生党员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基本内容

1.1 高校研究生党员先进性的基本内容 党员的先进性主要表现在党员切实按照党和国家发展先进性的要求,发挥好先锋模范的作用。研究生党员作为一个文化素质较高、思想独立、有独特见解的群体,他们能够顺应历史和时代的发展的要求,在提高自身修养的同时,还能影响和鼓动身边的同学及他人不断的进步和提升。因此,高校研究生党员先进性的基本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时代的先锋,与时俱进。高校研究生党员思想先进,走在时代的前沿,更能适应时展的潮流,他们是时代的先锋,并能与时俱进。高校研究生党员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更能够接受新思想、新观念,并不断创新,发挥表率作用。②较高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是高校对研究生在校期间进行着重培养的两个重要指标。具备了这一先进性的研究生党员不但能够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还能够以身作则,帮助以及带动其他同学,塑造良好的学习、科研氛围。③思想顿悟高、阅历丰富。高校研究生党员具有丰富的生活、学习、实习和实践经验,因此,对党的先进性有更深的认识和独特的理解。具备了这一先进性的研究生党员有着坚定的政治立场和较高的思想顿悟,有着明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④较强的学习能力。高校研究生党员不仅在自身的专业知识方面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同时在其他知识方面也具有较强的认识和学习能力。因此,具备这一先进性的研究生党员能够很好地学习和实践党的先进性理论知识,在提高自身学习能力的同时,善于帮助他人、与他人分享,有助于提高他人的学习能力。⑤理想远大,信念坚定。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其具有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只有具备这一先进性的研究生党员才能够树立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和信念,才能够自觉地为共产主义伟大事业和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终身。

1.2 高校研究生党员纯洁性的基本内容 党的纯洁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党的整体纯洁和党员的个体纯洁,是整体和个体的统一。党员的纯洁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理念、作风、品质,但凡有理想、有抱负,信念坚定、清正廉洁、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党员都是纯粹的、纯洁的。高校研究生党员纯洁性的基本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思想政治方面,研究生党员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始终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具有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在学习能力方面,学习态度端正,专业知识牢固,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坚持学术诚信;积极参加学校以及学院学生会,积极服务于同学,并主动组织和参与各种公益活动;在得失方面,能正确对待名利,处理好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并且能处理好奖学金、助学金以及个人荣誉等方面的得失问题。

2 高校研究生党员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是我党的发展壮大的源头,是我党执政兴国的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本色。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曾经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高校研究生党员是青年中优秀的一份子,因此,对高校研究生党员进行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教育是重要且必要的。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并复杂的变化。就国际环境而言,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一些国家散播“中国大国论”、“中国”等谣言来扰乱世界和平,对我国进行打击。同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以及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环境下,文化必然走向国际化,这导致一些带有负面影响的西方文化因素渗透到我国的各个领域,如:经济、文化、政治、科学等。就国内环境而言,个人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腐败现象依然存在,这种观念时刻影响着当代高校研究生的思想观念。因此,对高校研究生党员进行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教育是刻不容缓的。

党群建设工作是高校对研究生党员进行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高校对研究生党员进行德育教育的重中之重。做好对高校研究生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教育能够体现其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能够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国家栋梁之才;能够更加坚定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和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能够提高其对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和创新性,从而服务于人民和社会。

3 高校研究生党员先进性和纯洁性教育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长期以来,党、政府、各个高校都非常重视研究生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党群建设,研究生党员队伍的主流是良好的。绝大多数的研究生党员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念,拥护党的方针政策,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充分体现了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但是由于世情、党情、国情的不断变化,高校扩招,党员教育工作力度小等因素的影响,使得研究生党员在政治思想、作风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3.1 高校对研究生党员的继续培养和教育工作不够重视 目前,很多高校把党建工作的重点放在了培养积极分子上,而忽略了对党员的继续培养和思想素质的再教育工作。这导致许多研究生党员认为入了党就可以“高枕无忧”,从而放松对自身的要求,降低了党员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3.2 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明显 研究生党员应该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和锻炼自己的党性。但是,现在很多党员入党后,积极性下降,没有较强的组织观念,导致一些党员并没有发挥其先锋模范的作用。

3.3 入党目的模糊,党员意识观念薄弱 由于环境的影响,许多研究生入党的目的并不清楚,只是一味的跟随别人的脚步,导致入党以后党员意识观念淡薄,不能积极发挥党员作用。

3.4 对党的方针政策学习不够、理解不深 一些研究生党员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对党的一些重要方针政策不能够认真学习、认真理解,不能认真贯彻实施。

3.5 外来思想的渗透,导致研究生党员政治信仰摇摆不定 经济全球化发展迅速,以及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实习对外开放的政策,因此社会文化也不断扩大,难免会导致一些外来的政治思想、文化、经济等因素渗透到我国。一些研究所党员思想不够独立,信念不够坚定,容易受到外界的困扰。

3.6 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致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受到金钱的腐蚀 市场经济首先是一种有效的资源配置的方式,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的市场经济有效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国富家强、人民富裕,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但同时,市场经济也致使我们党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享乐主义、、个人极端主义等腐败现象开始蔓延。这严重影响危害着研究生党员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思想。

4 加强高校研究生党员先进性和纯洁性教育的措施

4.1 重视对研究生党员的思想素质的再教育,加强思想理念教育 各高校在把重心放在培养党员积极分子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对研究生党员的思想素质再教育。研究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阶段,他们的政治思想还不够成熟,因此可塑性很大。因此,必须加强对研究生党员对党史的教育,加强对马克思基本原理的教育。在教育过程中,需要把思想教育的一致性与不同研究生党员的多样性结合起来,把理念教育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把先进性、纯洁性与广泛性结合起来。只有加强对研究生党员思想素质的再教育和思想理念的教育,才能使其拥护共产主义的思想理念更加坚固;才能发挥其党员的积极性和先锋模范的作用;才能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4.2 宗旨教育 我党现阶段正面临着改革与执政的双重考验,一些党员已经渐渐忘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脱离群众,推行个人利益至上,致人民群众于水生火热中。因此,不要对研究生党员强化“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使其时刻谨记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的最高价值,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

4.3 纪律教育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国要有国法,党要有党规党法。是最根本的党规党法。没有党规党法国法就很难保障。”党的纪律是每一个党员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准则。因此,必须加强对高校研究生党员党规党纪的教育,使其在思想行为上严格遵守党规党法,严格要求约束自己。

4.4 端正研究生党员在科研学术方面的态度 衡量和判断一个党员的先进性,最主要的是看其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研究生党员要使其自身成为先进生产力的推动者,就必须要端正自身学术科研的态度,认真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奉献于社会和人民。

参考文献:

[1]陈大龙,刘振宇.研究生党员先进性展示平台的实践与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3):39.

[2]彭文英.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研究[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6(4):170-172.

[3]陈念.关于大学生党纯洁性的探索[J].人民论坛,2013(5):214-215.

[4]白洁.高校学生党员先进性建设的新思路[J].科教导刊,2013(8):75-85.

[5]刘颖.高校研究生党员先进性教育问题探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7(9):184-186.

教学研究先进篇10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6-0256-02

研究生党员是研究生中具有较大影响的特殊群体,是研究生中的骨干力量。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中共中央在“关于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党员经常性教育是党的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0年11号文)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加强研究生党建工作,要加强党支部建设的制度化和规范化。要积极探索符合研究生特点的组织生活形式,提升研究生党员教育的有效性,引导研究生党员加强党性锻炼,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一、研究生党员教育工作现状

(一)研究生党员现状

高校研究生党员总体来说主流是好的,呈现出稳定、健康、积极向上的良好态势。他们拥护党的方针政策,对国家经济发展前景充满信心,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但必须强调的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思想意识的多元化,导致目前在研究生党员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有些研究生党员政治信念模糊、轻视政治理论学习、集体观念淡薄、学术道德失范、对党支部的活动消极敷衍或能参加但积极主动性不高;有些研究生党员不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平时看不出,关键时刻站不出来,把自己混同于普通同学,甚至不如普通同学;有些研究生党员入党动机不纯,表现在目光短浅、个人价值取向趋于务实,利己主义、功利主义思想严重。

(二)研究生党员教育工作现状

我国高校研究生党员数量较庞大,就沈阳农业大学研究生院来看,我院研究生总数为2845人,研究生党员数为830人,所占比例近百分之三十。如此高的比例,说明研究生不但有较高的知识水平,还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入党的热情很高,这为做好研究生党员教育工作提供了良好基础。然而,我们也应看到,由于研究生党员的自主学习能力、是非辨别能力与本科生相比较强,故而对他们的教育没有足够的重视,忽视了研究生党员教育的重要性,从而导致研究生党员教育工作“重发展,轻培养”,教育内容缺乏吸引力,“只管教育,不计效果”教育缺乏实效性的问题。目前研究生党员教育,没有从建立研究生党员教育长效机制的角度,针对研究生党员群体特点和学科特色,建立一套完整的教育制度体系。再加上部分高校对于研究生党员教育工作重视不够,教育工作体制、制度尚不健全,一味沿袭老方法、老套路,生搬硬套、照本宣科,导致研究生在接受党员教育时完全处于被动状态,有的甚至有抵触心理,特别是高校在面对研究生党员规模扩大、培养模式和管理方式发生变化的新情况、新要求,还缺乏对研究生党员教育工作创新的探索与实践。

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党员教育工作,对于巩固和发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不断提高党员素质,对于建设学习型政党、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加强研究生党员教育工作的意义

第一,加强研究生党员的教育工作是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主要渠道。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出,高度重视研究生党组织建设,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切实加强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可见,只有把研究生党员的教育工作推到一定的高度,达到一定的成效,才能更有利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素养的提高。

第二,加强研究生党员的教育工作是发挥研究生党员先进性的重要保证。

研究生党员教育为研究生党员提供了一个与党组织保持良好沟通的渠道,为研究生党员搭建了一个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平台,使其能更好地在学习科研、工作生活中保持、发扬党员的先进性,提升研究生党支部的学习力、创新力和战斗力,进而促进研究生党支部建设。

第三,加强研究生党员的教育工作是研究生党员自身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

高校对研究生的培养,既关系到他们的成长成才,更与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息息相关。研究生的全面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高校研究生党员的全面发展,是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巩固党的长期执政地位的重要保证。

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使其在研究生中始终保持先进性,切实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成为所有研究生的典范,带动更多的学生思想进步,进而带动全社会的优秀青年接受科学理论、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才智。

三、创新研究生党员教育工作的思考

教学研究先进篇11

我作为一个普通的教师,正担任着某课题研究的主持人,从一个基层教师的角度谈谈对普通中学课题研究的感受。

一、中学课题研究要追求怎样的独创性

提到课题研究,首先对课题研究的要求就是创新,尽量要避开别人已取得的研究成果,要从自己的角度去审视问题,要有创新,要有新颖性、独创性,不能人云亦云。

当我校在教学中遇到比较严重的班级管理、学生管理问题时,而在班级管理、学生管理(包括外来务工子女管理)已取得很多的论文成果,包括一些相关课题。我需要去研究解决的问题与现实中累累成果发生了矛盾,我急研究解决的现实问题却没有课题研究理论上“所谓”的价值,那普通中学教师从事课题研究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二、实践型课题体现了中学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

普通中学教师课题研究的目的,就是要解决日常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是为日常教学服务的。因此我觉得,课题研究是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除了创新型课题外,对于教育系统的普通中学的课题研究,是不是还可以开创一种实践型课题?我遇到教育教学问题想以课题的形式研究,但在此领域已有众多研究成果,为什么不吸取这些精华,解决自己的问题。我自己给实践型课题下了一个肤浅的定义,实践型课题:学习、利用课题研究相关领域的国内外先进研究理论(成果),通过课题研究小组实践,把他人先进的理论(成果)转化为自己的教学生产力。

实践型课题首先不是抄袭他人成果,也不能与听几次专家讲座或集体理念学习活动等同,要想解决教学中的难题,不是一两次学习就能实现的。学习他人的优秀成果,并不是一味地照搬他人的优秀成果,由于个人因素、面对的对象、所处的环境等诸多因素的不同,往往是不能复制的。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必然还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课题研究者处理这些新问题的时候(其实也是在做新研究),需要不断积淀经验、形成反思,提升理念、形成规律,并加以总结,必然能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我认为,做实践型课题上手快、操作性强、实用,能节省教师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见效也快,做实践型课题研究是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服务的,同时,也是对他人优秀成果的一种推广。

三、实践型课题更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基本教育教学技能

教学研究先进篇1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1-0240-02

动物医学是以各种动物为对象,系统地研究其疾病诊治方法和发病机理的学科[1]。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是本专业学生由基础理论学习向深层次专业学习的过渡阶段。实验教学引导学生掌握疾病发生的基本原理,学会采集、分析病例资料,利用分子生物学研究手段更深层次地了解、掌握疾病的发病机制[2]。实验教学是动物医学专业研究生能否胜任未来临床工作,进行动物医学科学研究工作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以“改革模式,建设内涵,向外开放,提高质量”为教学指导思想,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材建设、实践教学以及教学文件等进行完善。按照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要求,促进研究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在研究生实验教学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政策支持与落实

1.强化教学管理、推进研究生实验教学规范化。从学校到教研室重视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改革,统筹协调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制定并修订《研究生实验教学管理办法》、《加强教学实验室设备类建设项目立项管理》、《实验技术项目管理办法》等多部实验教学相关文件,全面规范研究生实验教学,促进研究生实验技能的提高。

2.完善独立的实验教学管理体系。申请并建立国家、省、校三级实验教学中心。实验教学中心实行校、院两级管理人员负责制。建成针对研究生培养的基础实验教学、二级学科实验教学、专业特色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与国际、国内先进的技术接轨。

3.重视研究生实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中坚持研究生为主,创新与动手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理论与实际结合。对研究生注重科研成果和试验新技术、新方法的引进。在研究生导师之外,选择实验导师,开展研究生创新实验计划,为研究生的科研水平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4.加大实验教学建设投入。通过世界银行“高等教育发展”项目、“211”工程项目、“985”工程项目、“教育部修购项目”,以及学校实验室建设的专项经费,不断增加实验室建设投入,完善公共实验教学平台,科学基础实验教学平台,专业实验教学平台。

二、实验条件及环境

1.教学场地及设备。硬件建设是基础,是相关改革的先决条件。我们建立独立的实验教学大楼,针对不同学科分类整合为设备齐全、功能配套的先进专业教学实验室。建立与实践相结合的农业试验基地、教学动物医院等,促进研究生在深层次研究的同时不脱离实际[3]。对大型仪器由专人管理,及时地为研究生提供指导。

2.辅助项目建设。实验教学大楼内配有标本馆、档案资料室、实验材料库、中央纯水制备系统、专用消防设备与网络系统,各实验室配有中英文对照门牌、装置洗眼器、配备医药箱,有专门的病理解剖室、生物废物储藏室。全程进行实验录像,让研究生更好地检测自己的不足。

3.环境安全。生物学实验带来巨大的环境安全问题。研究生实验教学过程中应科学规划、合理配置,按照数字化、环保型实验教学标准建设[4]。实验台采用防强酸碱、阻燃的环保材料。教师与研究生全部进行安全环保知识培训,学习实验室安全管理规则,考核合格后方可进入实验室。严格实行实验室水、电、火和有毒有害药品管理制度。危险药品均定人定量取用。实验动物必须购买检验合格的标准动物,进入实验室前再次检测,确认无共患疾病方可进入。生物实验垃圾及动物尸体均存放于大型冰箱,由防疫部门定期集中处理。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1.实验模块重组。对各类实验进行汇总,去掉重复实验、验证性实验,整合相关性实验,探索创新型实验,合并重组动物医学各方向实验课程模块。同时将动物公共卫生与实验动物专业的实验课程与实验项目并入研究生实验教学,期望可为国家管理机构输送高水平人才。

2.多种实验教学手段结合。合理应用计算机模拟、多媒体网络、动物模型、视频录像、现场指导、临床病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手段,从感官激发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对于研究生应依照其各自的特点因材施教。对于研究生的实验教学做到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相结合、课堂实验学习与生产实践结合、科学研究与探索发现相结合、必做实验与选择实验相结合[5]。

3.推广前沿技术。注重对国际相关分子学研究的先进技术普及,让学生了解最新的科研动态及技术。注重对国内相关先进科研成果的展示,在研究生实验学习的过程中增加其对我国科研水平的认知,增强其学习信心,增强其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最大限度地提高其创新实验精神。

4.多元化人才培养。在进行研究生实验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科交叉、促进与国外知名高校的交流互访,增加研究生的科学素养,开阔其眼界。培养研究生自主地从实践中发现科学问题[6],独立完成试验,缩小研究生与国外研究生的差距,为动物医学研究生成为国家有用人才做出努力。

研究生阶段是承上启下的一个教育环节。动物医学研究生教学过程中必须形成先进的实验教学理念,构建综合的实验平台,完善以人为本的配套设施,完成实验教学基本任务,同时推进实验教学改革。在上述基础上将教学、科研、医疗、生产合为一体,为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探索有效措施。积极地改进并实施有效的措施提高动物医学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动物医学专业的对外交流、扩大社会服务和社会影响[7]。相信动物医学专业在实验教学方面的改革和创新将会建立探索与实践相融合的、共享的、高效的动物医学科研模式,加速动物医学专业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讯,黎德兵,宋薇,等.谈执业兽医师资格考试与动物生理学课程教学改革[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2,(3)(下):40-41.

[2]骆艳秋.谈执业兽医资格考试与动物病理学课程教学改革[J].吉林畜牧兽医,2012,(11):61-62.

[3]黄建云.对畜牧兽医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J].中国牧业通讯,2008,(11):29.

[4]王丰.绿色化学理念应用于教学实践的方法探究[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30(2):72-74.

[5]黎丽.利用实训基地进行畜牧兽医教学的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3,(2):52.

[6]张秋菊,周第先.创生物化学课堂教学最佳情意,引发学生的求知欲[J].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2004,14(7):880-88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