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音乐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16 17:43:38

流行音乐论文

流行音乐论文篇1

如今,我们无论走到哪里,几乎都能够听到流行音乐从耳边想起。可以说,流行音乐无处不在。一个有如此多的人喜欢的艺术形式,一定会有很多的魅力之所在。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具体地分析流行音乐的价值之所在。

一、流行音乐自身的优点

首先,流行音乐的主题不仅在于其旋律优美、令人陶醉,并且还在于人们本身有生理基础去接受它。因为人的平均心率为75次/分钟,流行音乐的节奏一般为80拍/分钟,心率和流行音乐节拍的接近就会产生共振,这种共振能使心脏的收缩力增强,从而使循环的血量增加,有利于肌肉吸收养料,消除疲劳。

其次,流行音乐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能够舒缓神经,刺激大脑皮层。进而可以使人们从紧张的精神负担中解脱出来,在轻松的音乐中得到休息,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因此,流行音乐自身所具有的这种优点为流行音乐存在的价值创造了不可替代的前提条件。

二、流行音乐具有时代性

我们都知道,从流行音乐出现到现在,流行音乐自身在不停地随着社会的变迁而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自己。流行音乐是以满足社会需要而产生与存在的,所以大众需要什么样的音乐就会出现什么样的作品来让大众欣赏和传唱。如果我们去仔细地研究一下流行音乐的发展道路就会发现,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在流行歌曲里就会出现那个时期的缩影。比如说,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人是唱着《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学习雷锋好榜样》、《让我们荡起双桨》这些歌曲长大的。而现在的小朋友大都是唱着成人的歌曲长大的。前几年,歌手雪村唱了一首《我们都是东北人》,很多小朋友就会唱了。然后,有个报道就说,当学校里问雷锋是谁的时候,小朋友们都说不知道,有的小朋友就问雷锋是谁啊?有的则问雷锋是不是东北人?听了这样的报道,虽然让人觉得现在的教育存在着太多问题,同时也会感叹流行歌曲对国民的影响有多大,而流行歌曲所具有的时代性也就不言而喻了。由于这种时代性,便促使了流行音乐自身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一旦人们需要什么样的内容、风格的作品,流行音乐市场就会出现与之相适应的作品。

可以看出,由于流行音乐合乎时展的规律和迎合大众口味的特点,促使了流行音乐自身不断地变化与发展,不断地创新和完善,从而在市场中占据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并且成为时尚的宠儿。在流行音乐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流行音乐在传播过程中所展现的引导力度和影响范围也同样是不容忽视的。这也从一个方面证明了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即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又能动地反映与影响社会生活。

三、流行音乐符合大众的审美情趣

流行音乐是相对于严肃音乐而言所产生的一种说法。如果我们欣赏交响乐或古典乐等一些严肃音乐,我们必须要有一定的音乐素养与深厚的音乐知识,才能够真正地听懂大师们所要表达的情感与内容。但是,聆听流行音乐却没有如此高的要求,因为流行音乐的旋律很简单,并且朗朗上口,很容易被人记住。正是流行音乐在社会中这种平民化和大众化,会让听众听起来觉得离自己很近,似乎就是在表达自己的情感,在诉说着自己的心声,是自己心中的独白,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感情去解读自己喜欢的歌曲。无论进行过专门的音乐训练或没有经过正规音乐训练的人都能够唱歌或听歌,这完全是由于流行音乐通俗易懂、易学易唱、旋律清新优美、风格多样的大众性的特征,同时也注定了流行音乐成为一种潮流与时尚、成为一种众星捧月的艺术形式。使更多喜欢音乐的人加入到学习与研究的队伍中来,同样也推动了音乐事业的发展。流行音乐的大众性促使了广播电视的发展,丰富多样的选秀节目大大地带动了全民的参与,比如,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湖南电视台举办的《超级女声》和《快乐男声》的收视率及全民参与度一直居高不下,是任何一类综艺节目都无法与之相比的。因此,对于社会和文化事业的贡献也是有目共睹的,可以说,流行音乐的娱乐性和大众性是流行音乐社会存在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四、流行音乐文化的多样性

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在其生存发展的多元文化发展空间中,形成了多种类型。在王思琦的《流行音乐的概念及其文化特征》一文中就指出:中国当代社会音乐生活中存在着的、属于不同类型的流行音乐,就有抒情歌曲、港台流行音乐、大陆原创流行音乐、摇滚乐、校园歌曲、国际流行音乐以及诸如民谣类、说唱类的流行音乐等。其中,有的属于表达内容、演唱风格的差异,有的则属于文化背景、观念以及表达方式上的差异。所以,流行音乐同样也具有不同的文化类型。我认为,只有这样的理解,才是符合流行音乐的实际状况的,才能做到实事求是地认识流行音乐复杂的文化现象。文章中还指出:流行音乐在其产品制作上是以工业化的大批量生产方式为其生产基础,其产品具有明显的商品性,产品的生产和运作具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整套商业化运作机制,制作与传播手段依赖于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以大众信息传播网络为媒介;在文化行为上具有很强的参与性,与商业性文化娱乐圈活动紧密相连;在观念上和表现内容上,主要体现非主流意识形态,其受众群主要为青少年亚文化群,其文化性质属于以这一社会文化群的思想情感为主要表达内容、具有一定流行性和时尚性的大众娱乐文化。流行音乐本身具有一种“多细胞体”的多元文化特性,其本身具有不同的文化类型。形成这一特性的原因在于,其赖以生存的文化环境本身具有的文化多元性。这种多元文化特性构成某一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和特定发展阶段中流行音乐的文化特点。这就意味着在某种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流行音乐的发展,必然要受到其所处社会文化环境各种文化因素的影响。例如,在当代中国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国的流行音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也与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环境及其变化密切相关。由此呈现出了当代中国流行音乐文化发展的特殊性,复杂性及其多样性的文化特征。这种多样性的文化特征恰恰符合了社会发展多样性的需要,体现了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因此在社会生活中流行音乐能够体现出自身的价值。

综上所述,流行音乐的存与发展不仅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也同样有其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重要价值。不仅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也同样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引导作用,这些从本文的上述论证中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因此,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多听一听流行音乐,多欣赏一些好的音乐作品,这样不仅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还能够放松和愉悦心情,同样也能够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蕴。

流行音乐论文篇2

2、流行音乐的消极影响。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部分流行音乐过于伤感、消沉,不符合高校学生的生活态度,导致很多学生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有些流行音乐对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造成消极影响,学生们容易混淆是非丑恶,不利于高校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还有部分流行音乐商业化性质过于严重,缺乏艺术性和思想性,严重影响了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和道德观念的树立。

二、流行音乐背景下高校音乐教育改革的措施

在现阶段流行音乐盛行的形势下,高校音乐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笔者认为,音乐教育改革必须遵循一定的指导原则,要在研究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发展情况的前提下,壮大高校师资力量,重视基础音乐教育,使高校音乐教育回归本性。

1、尊重学生不同的音乐类型的选择。高校音乐教育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发展高校音乐教育,因此,教育界不能阻止某类音乐类型进入高校音乐教育范围,更不能放任任何一种音乐类型的泛滥,在这个基础上,教育改革要首先要尊重高校学生们对于不同音乐类型的热爱和选择,无论是流行音乐还是民族音乐亦或是其他,教师要针对不同的领域进行不同的教育,引导学生选择最合适的音乐类型,正确对待流行音乐。在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高校教师们要用包容、开放的心态来对待流行音乐以及其他的音乐类型,通过了解目前高校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对策。

流行音乐论文篇3

二、民族音乐同流行音乐的结合

云南少数民族音乐同流行音乐的结合传承是今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这无论是对于民族音乐还是对流行音乐而言都具有十分重要地意义,在工作中对于这方面的内容就应该引起重视。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首先这两者是能够结合的。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本身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它同流行音乐的结合将有助于发挥其特点和优势。作为现代社会生活的产物,流行音乐当前在云南省已经得到了迅速发展。对于少数民族而言,流行音乐也同样受到人们的欢迎。正是因为如此,在今后这两者就有可能实现结合。从对民族音乐的发展来看,民族音乐同流行音乐的结合是非常必要的。民族音乐同流行音乐的结合对于促进民族音乐的传承发展并增强其生命力是具有十分重要地意义的。在实际工作中流行音乐本身具有娱乐性、新奇性以及广泛的参与性,这就能够为民族音乐的传承提供重要地渠道。正是因为其具有新奇性,所以才能够得到广泛流行并传播,这是人们在实际工作中应该要引起高度重视的一点。流行音乐本身具有很多优点,流行音乐之所以能够得到广泛传播,一个很重要地因素就在于其借助现代技术来进行传播。通过利用这些高科技发明成果将能够把流行音乐迅速推广到全国各地。民族音乐同流行音乐的结合便能够充分利用这些现代技术,从而扩大民族音乐的影响力,让越来越多地人喜欢民族音乐。正是因为这样,在今后工作中少数民族音乐同流行音乐就应该充分地结合在一起。这对于民族音乐今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流行音乐论文篇4

2中国流行音乐中的戏剧曲艺元素

中国的戏剧曲艺早在元代就开始发展壮大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既饱含了古典音乐的魅力,也包含了传统中国文化的深厚内涵与底蕴,将这种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戏剧与曲艺吸收到中国流行音乐的创作之中,为我国流行音乐增加了新的魅力。京剧在我国一直被称为国粹,尤其是现代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都是中国普通民众耳熟能详的艺术作品。花儿乐队在《穷开心》之中就吸收了《红灯记》的部分元素,其中甚至有原话、原曲的引用“一颗红亮的心”一句。又如蔡国庆所演唱的《大碗茶》其中就是包含了京腔京味。所以,流行音乐对于我国传统以及现代戏剧、曲艺的创作手法,以及创作风格的借鉴,使得流行音乐在经典之中创造出了极其鲜活的新的生命力(。李玉刚的《新贵妃醉酒》和信乐团的《北京一夜》是典型)

3中国流行音乐中的民族乐器元素

中国传统的民族乐器,有哀伤的二胡,有婉转的葫芦丝,有悠扬的古筝,有韵味久远的古琴,有易动易静的琵琶等,可见中国的民族乐器种类繁多,且历史悠远,而运用民族这些民族乐器到中国流行音乐之中,相信是独具中国特色的中国流行音乐的必然选择。例如,曾在我国流行音乐榜首的唐朝乐队,其乐队键盘手的网友,虽然其是中国摇滚的先驱,但是他始终在作品之中强调对于民族乐器的运用。例如《,往生》这一作品,以柳琴、笙箫、古筝等乐器进行创造,民族乐器与摇滚元素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显得整首音乐具有传统风味,与流行特征,表现出了极强的感染力。同时,曾格格等人利用传统乐器对于流行歌曲的演奏,将民族乐器与流行元素结合得恰到好处,形成了时尚唯美的新流行乐。

4中国流行音乐文本内容中的民族元素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所有的中国流行音乐都是民族,在乐曲之中表现的是中国人对于世界的理解,对于生活的感悟,对于爱情的憧憬,对于审美情趣的要求等等,是对于中国从古典到现代生活的基本演绎,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有机表现。例如,星光大道走出来的歌手米粒,在演唱《枉凝眉》的时候,就是借用的元曲的形式,对于文本的来源则是我国传统的四大名著《红楼梦》。再如,宝岛台湾的著名歌手邓丽君其很多歌曲,无论是名字还是歌词都来源于我国传统的宋词之中,比较著名的是其《但愿人长久》,与《独上西楼》,这些对于古典诗词的再谱曲与演唱,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新的流行音乐。同时,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种具有本民族文化特征的文化形式,也广受世界各个民族所喜爱。这些也正是“女子十二乐坊”等中国传统演奏组合走红的很大原因。

流行音乐论文篇5

首先,受到传统的音乐教学理念的影响,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都是古典音乐和民族音乐,教材的内容就决定了流行音乐很难融入课堂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少教学生学习流行音乐。就算学生有类似的想法也会被扼杀在摇篮之中。其次,教师的教学理念十分传统,对流行音乐有一种偏见,认为流行音乐没有展现艺术性,演唱缺乏科学指导,流行音乐的旋律和歌词也没有古典音乐正式,那样振奋人心。因此,很难将流行音乐贯穿到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最后,初中生学习流行乐的热情没有那么高,教师对流行音乐不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没有采取正确的手段对学生进行引导,会导致学生对流行音乐的理解偏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流行音乐引入初中音乐教学课堂的重要性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社会的发展,很多学生在很小的时候就听流行音乐,流行音乐在他们的心中已经有了一定的分量,这对引进流行音乐有一定的帮助。流行音乐在当今社会的传唱度比较高,音乐形式新奇,对初中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体验,接受起来也比较快。教师在将流行音乐引入初中教学的过程中,要进行合理的筛选,选择有积极健康的音乐元素的曲目,提高教学的质量,不断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挖掘他们的音乐潜能,让学生在学习流行音乐的过程中,不断提升主观能动性,充分提升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传统的音乐教学过于死板,教学模式单一,学生长时间受古典音乐等音乐形式的影响,禁锢了思维的发展。流行音乐的引入,将学生带入了一个新的音乐体验模式,激发了学生的潜能,让学生从不同音乐视角去鉴赏艺术,在全新的领域充分发挥想象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初中教学的过程中,音乐虽然不是重点的学科,但是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仍然有重要的作用。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社会发展需要的是全面的人才,音乐教育提升的是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音乐是一种艺术形式,长时间的音乐熏陶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健康的音乐能促进人的性格朝积极的方向发展,不断提升学生的素质。

三、流行音乐在初中课堂教学中的策略探讨

(一)创新教学内容

流行音乐在初中教学中有重要的作用,流行音乐的引入改变了传统的音乐教育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适当引入流行音乐的教学模块,能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创新教学内容的手段有很多。首先,教师要根据初中生的特点,结合他们学习的实际状况,尊重他们在音乐学习中的意见,在教学中尽量引起和学生之间在情感上的共鸣,不断地进行音乐上的交流,在讨论中增进了解,提升课堂的效率。其次,在学生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音乐知识的学习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音乐思维,让学生能够自主进行创作,对音乐有自己的理解,能够从音乐中获取情感意志,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最后,由于初中生年龄的限制,他们的思想意识还不够成熟,对是非判断的能力还比较弱。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尽量引入一些有积极意义的旋律和歌词的流行音樂,这样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跟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被作者的积极一面所影响。

(二)选择积极向上的流行音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流行音乐的形式也在不断改变,流行音乐应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将流行音乐引入初中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对教学的内容进行筛选,选择有积极意义的流行音乐,引导初中生从音乐中寻找情感共鸣,今后积极地面对学习和生活、通过曼妙的音乐,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和价值观,让学生在健康的环境里长大。同时,教师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听取学生的意见。如果双方在流行音乐的理解和选择上发生分歧,教师要耐心听取学生的意见,不能独断专行,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交流发展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不断发展。

(三)科学设置课程,打造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在初中音乐教育中引入流行音乐,不是取代传统的音乐,而是二者在交融中发展,流行音乐符合时代的趋势,传统的音乐对人的艺术性的提升更不能忽视。因此,在课程安排上,要进行穿插,以传统音乐为主,流行音乐为辅。同时要提高音乐教师的整体素质,改变对流行音乐的偏见,采用合理的教学手段对两种音乐形式进行授课,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全新的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进行流行音乐教学,将音乐通过多媒体播放出来,在吸引学生兴趣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深学生对流行音乐的理解,充分展现流行音乐的魅力。

(五)选择符合学生心理的流行音乐

不同阶段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心理特征,精神需求也不同。初中生的年纪处于叛逆期,心理上容易受一些波动。这时候青春向上的音乐更加适合他们,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和对生活的积极性,这样的歌曲旋律欢快,情感真挚,没有复杂的感情,适合初中生。

(六)运用形式要注意

流行音乐论文篇6

一、从解放到迷茫—

流行 音乐 是伴随 现代 工业 发展 而兴起的一种都市音乐,作为工业化社会文化现象之一的流行音乐 自然 摆脱不了现代工业文明打上的深刻烙印。流行音乐从创作、制作到生产、消费,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人,制作商、音乐人和歌手之间从一开始就发生了 经济 关系,这一点它同民间音乐和古典音乐具有很大的差异,甚至包括歌手的包装、宣传等等一系列的环节,无不带有强烈的商业色彩,可以说,流行音乐在市场的带动下已经形成了一个蕴涵巨大商业利润的文化产业。既然流行音乐是一种文化商品,就以获取最大商业利润为目的,因此,流行音乐的商品属性就决定了它的消费特点,它以适应人们的消遣、娱乐的感性需要而发展,并不以思想性、现实性和社会性为主旨,这样,流行音乐的标准化和快餐性特征就显露无疑了。

在工业社会,流行音乐和其他商品一样,是在竞争中发展起来的,当一首歌曲取得成功之后便会成为其他歌曲争相效仿的对象,创作技巧、类型、音乐元素等都成了被模仿的对象,直到最后具化为一种标准,所以模仿也是流行音乐的一个特点,并且是造成音乐结构标准化的一个根本原因。[3]<p225,另外,流行音乐的娱乐性与其商品性是密不可分的。在消费型的社会中,只要娱乐性 艺术 拥有大量的受众群,就有可能成为获利极高的商品。由于在当代社会音乐生活中,流行音乐的娱乐是其它任何一种音乐形式都无法相比的,它拥有最为庞大的受众群,这也就意味着流行音乐具有其他任何一种音乐形式所不可相比的市场。流行音乐一旦进人消费市场,以商品的面貌出现时,就具备了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这使流行音乐的商品属性与其它艺术形式相比较,显得更突出。

流行音乐论文篇7

一、从解放到迷茫—中国流行音乐的现状

(一)风雨兼程—流行音乐30年回顾

中国的流行音乐出现于上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伴随电影工业的萌芽,流行音乐在产生之初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最终在昙花一现般的绚烂过后还是隐没在历史的刀光剑影之中。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中国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流行音乐也如一颗在地下蛰伏多年的种子在春风化雨般的滋润下终于破土发芽了。

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流行音乐等人们所能见到的文艺形式,在发展最初大多是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的产物,而流行音乐与生俱来的审美功能和娱乐功能在当时虽非“大逆不道”,却至少有些“难登大雅之堂”。因此,当中国的国门打开之后,伴随政治、经济、文化的开放,人们的审美及娱乐消遣需要便随之应运而生,邓丽君和刘文正等一批跨海而来的流行歌手,在短时间内迅速征服了当时的青年一代。

到了21世纪,由于科技、信息、大众传媒的高度发达,包括流行音乐在内的很多文艺形式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和发展。流行音乐作为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与市场经济相伴并通过各种渠道渗透在社会生活中,成为文化的载体和社会生活的镜子。我国流行音乐伴随着市场化的进程,逐步由最初的边缘地位趋于音乐消费的主流地位,被越来越多的民众接受。尤其在进人90年代以后,流行音乐借助着大众传媒的猛烈攻势迅速改变着中国社会音乐文化的格局。

(二)流行音乐现状

进人21世纪,流行音乐在内容上仍然以爱情为基本主题。随着音乐领域中娱乐化和市场化进程的全面展开,爱情这个主题已经全面占领了流行音乐,大街小巷播放的流行歌曲有90%甚至更多都是表现爱情的。出现这种局面主要是因为现代人对爱情有了新的理解,现代人追求的物质第一、世俗的欢娱和感观的享受,以及对“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的认同并接受,使爱情与神圣、永恒、天长地久等精神上的超越都相去甚远。“在传统美学的视野中,只存在一个高高在上的精神世界,快感只有转化为美感才有价值或意义。Ci7cPizz)因此,个人的欲望世界只能处于匿名状态,它没有被公开呈现的充分理由。

而当爱情—这种被美化的欲望形式终于能够在大庭广众之下被口耳相传时,这不仅以为着借助于意识形态战略遏制、转移人的欲望的时代已然终结,同时也标志着一个平民主义美学时代的来临”。〔‘这就不难理解,在这个思想和情感禁区不复存在的时代,爱情歌曲有近乎矫枉过正的发展的势头。因此,在流行歌曲中,这种被称为爱情的情感被压缩到了标准的模式中,成为了出售的商品,这样的爱情不可能使人们深刻,也不能丰富人们的心灵,被文化工业生产出来的爱情自然也就无所谓营养了。

二、深度模式的消失—流行音乐的特征

流行音乐作为一种市场艺术,是文化工业生产出来的消费品,正因为如此,为了符合流行的模式和套路,它在制造的过程中就被取消了深度模式。在阿多诺的批判理论里,标准化和伪个性化不只是文化工业的基本特征,也是流行音乐的主要特点。当代流行音乐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有了巨大的变化,但是阿多诺关于流行音乐的批判理论却仍然对其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流行音乐的商业属性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都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流行音乐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已经深人现代社会大众文化生活的诸多方面,并成为大众社会的一种生活方式。随着世界经济大潮的风起云涌,全球掀起了消费主义狂潮,当代中国也已进入了准消费时代。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艺术活动逐步地市场化、商业化与产业化,而在产业化的运行机制背后,必然导致深度模式的消失。 流行音乐是伴随现代工业发展而兴起的一种都市音乐,作为工业化社会文化现象之一的流行音乐自然摆脱不了现代工业文明打上的深刻烙印。流行音乐从创作、制作到生产、消费,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人,制作商、音乐人和歌手之间从一开始就发生了经济关系,这一点它同民间音乐和古典音乐具有很大的差异,甚至包括歌手的包装、宣传等等一系列的环节,无不带有强烈的商业色彩,可以说,流行音乐在市场的带动下已经形成了一个蕴涵巨大商业利润的文化产业。既然流行音乐是一种文化商品,就以获取最大商业利润为目的,因此,流行音乐的商品属性就决定了它的消费特点,它以适应人们的消遣、娱乐的感性需要而发展,并不以思想性、现实性和社会性为主旨,这样,流行音乐的标准化和快餐性特征就显露无疑了。

在工业社会,流行音乐和其他商品一样,是在竞争中发展起来的,当一首歌曲取得成功之后便会成为其他歌曲争相效仿的对象,创作技巧、类型、音乐元素等都成了被模仿的对象,直到最后具化为一种标准,所以模仿也是流行音乐的一个特点,并且是造成音乐结构标准化的一个根本原因。[3]

流行音乐论文篇8

音乐通识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审美教育、德育教育、人格教育、心理教育、创新教育、素质教育、成功教育、价值教育的全面发展新时期复合型人才的“通才教育”。而在所有音乐形式中,流行音乐这种具有青年文化代表性质的艺术形式和现代大学生尤为亲近。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流行音乐自身的特点:1.通俗性流行音乐的内容大多都取材于现实生活,用一句俗语来说就是“接地气”,很多作品以描述普通人的生活和情感为主,其中包含人生的理想、人生的哲理以及对于一些社会认知的现象等。在高校通识教育选修课中,大学生更容易掌握的原因就在于,流行音乐通俗易懂、易学易唱、旋律优美、风格多样,它不像古典和传统音乐那样必须经过专门的技能训练和具备深厚的音乐基础,大学生可以通过体会平淡直白的歌词和丰富的情感,即可理解流行音乐的内涵[1]。2.情感性德国著名的社会批判理论学家阿多诺认为:流行音乐真实地反映个人与社会的矛盾,是人们宣泄不良情感、消除社会危机和重塑文化民族性的重要渠道。大学生经常承受着各种精神压力和困惑,如就业和恋爱问题、价值取向等,往往无法自我排解。流行音乐所具有的鲜活明快抑或缠绵伤感的旋律,更容易引起大学生的情感共鸣和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3.时代性如果说古典音乐反映了音乐的艺术高度,那么流行音乐则代表了社会文化的晴雨表。流行音乐在思想观念上和情感上总是紧随时代潮流,契合时代精神诉求[2]。所以每个时期都会产生相应的流行音乐作品,其中都体现和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社会特点。这也迎合了大学生们追赶潮流、紧扣时代脉搏的文化口味。4、商业性。流行音乐是现代文明与科技相结合的产物,它与商业性文化娱乐圈活动紧密相连,凭借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和手段.加上近乎疯狂而频繁炒作的音乐选秀活动,流行音乐强势的市场运作使得如今大街小巷到处都播放着流行歌曲,电视、网络、MP3、手机都成为流行音乐传播的重要媒介。这对身处网络化、信息化时代的大学生来讲,无疑都是无法抗拒的。

高校流行音乐通识教育的现状

1.紧缺的教学资源相关流行音乐开设的通识选修课程不足,全校范围内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由于缺乏独立的教育教学组织,承担教学任务的艺术类教研室基本都挂靠在专业学院。另外,在专业学院的教师由于受专业教育和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很难适应非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实际要求,特别是对当代流行音乐没有系统的学习和研究,导致课程内容的浅显化。2.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教师教学以知识灌输为主,学生被动听讲,教学方法的枯燥和单调性,削弱了学生参与互动的能力,逐渐失去了对流行音乐学习的兴趣。3.单一的成绩评定我国现行的通识选修课程考核大多以知识考试方式为主,侧重于对学生知识面或知识记忆能力的测评,基本上还是沿用期末测试题等进行以知识记忆为主的考核,计分方式为百分制[4]。事实证明,对于像流行音乐教育这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活性动态课程,并不只能通过理论的纸质考核才能显现学生的学习状态与成绩水平。

高校流行音乐通识教育的教学反思

在强势的大众传媒疯狂倾销的信息时代,为大学生提供另一条接触流行音乐的历史、风格、经典作品、优秀作家、人文思想、社会心理的通道,提升大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体验和认知能力,正是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值得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1.树立多元开放的教育理念

不可否认,以往在大学音乐教育占主导地位的古典音乐和传统音乐,它们以深广丰富的创作水准,复杂精妙的体裁结构影响着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心理世界、道德世界,甚至还给他们带来无穷的智慧和力量。但流行音乐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正如所有的文化形式都存在是否适宜的问题,我们也不可否认流行音乐中有一部分并不适合大学生。不过假如学校音乐教育就此把流行音乐拒之门外,则如掩耳盗铃一般自欺欺人。所以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对流行文化有所了解,能知其利弊,辨其真伪。只有在摸准流行文化的脉搏,通过对学生需要的分析,抓住流行音乐中的亮点,找准流行音乐与大学生教育之间的结合点,才能引导学生正确的对待流行文化,创造师生、生生之间的和谐互动。

2.选择具有价值导向的教学内容

流行音乐良莠并存是不争的事实,它的纯度、含金量绝非可与正统音乐相比。音乐教师要精心挑选一些健康向上,适宜大学生年龄特点、身心特点,并且有一定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音乐作品介绍给学生。同时,教师还要提高学生对于流行音乐美丑、优劣的识别能力,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由于流行音乐得到了众多人的欢迎,也就难免被各种力量,尤其是商业和政治所利用,在其推广过程中充斥着无中生有、过度包装、炒作造势和虚假宣传,教师应提醒大学生绝不能随波逐流,媒体中播什么就听什么,社会上传什么就唱什么,而应考虑这些音乐是否适合自己,是否可以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滋养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5]。如只是为了追求商业的最大利益化而创作和包装的《爱情买卖》《香水有毒》等流行歌曲,只表现了“卿卿我我”“你情我爱”的简单低俗,对大学生产生了负面的影响。而近年来最受大学生欢迎的歌曲之一《我相信》,以励志色彩的歌词,加上慷慨激昂的演唱,给大学生带来了积极的正能量。此外还有环保主题的歌曲《地球的孩子》爱国主义歌曲《龙的传人》等等都可以作为教学资源,加入到教学内容中,不仅净化了大学生的心灵世界,拓宽了他们的音乐视野,还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了新鲜的艺术表现形式。

3.运用参与互动的教学方法

流行音乐之所以是流行音乐,是因为它具有与古典音乐、民族民间音乐不同的特点。所以教学方法也不能照搬古典音乐和民族民间音乐教学的模式。课堂上除教师讲授以外,还应适时地进行课堂讨论,有的章节可以与学生合作讲授(教师引导、补充、点评等),教学方法应特别注意学生的互动参与性。节奏是流行音乐的核心要素,其节奏规律较其他音乐更为动感,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仅是端坐静听,而要感受律动,让身体参与到音乐摇摆中来。比如,在听赏某些演奏的流行音乐时,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感受节奏和表现节奏(打出各类音乐的核心节奏或者摇摆身体),又如在学习流行歌曲的演唱时,要注意现场互动的多样性,包括歌唱者与伴奏者的互动、学生间的互动、师生间的互动等。总之,鼓励学生“动”起来,教学方法和唱、奏、演结合起来,从而使学生更直接的感受流行音乐的魅力。另外,可以在课余时间播放合适的流行音乐作品,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情趣和习惯,为音乐课堂的教学起到一定的铺垫作用。同时组织开展流行音乐方面的专题讲座、评论、举办流行歌曲比赛等,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的看待流行音乐,提高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还可以通过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锻炼他们的舞台表演能力和心理素质,从而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和实践能力,多方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

评价方式是对事物发展的一种指向,错误和不适宜的评价方式会导致评价对象的异化,继而造成评价结果的不准确。由于流行音乐特有的不拘一格的即兴性,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考核方式也需要灵活多样,不能呆板僵化。比如任课教师在开设流行音乐通识教育选修课之前,自己先编写出具体的教学方案,可以包含流行音乐欣赏、流行歌曲演唱、乐器常识等基本教学目标,再根据自己的教学规划,逐步引导学生欣赏流行音乐、掌握演唱方法、认识和了解各种乐器,进而领略流行音乐的美。在整个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通过观察、访谈等方式记录学生对于音乐理解的变化,并将报告提交教务部门,为下一次通识教育课程作出参考。另外,期末考核方式可以采用唱、奏、演等非纸质显现形式,也可用论文写作、题目问答等方式给予学生成绩评定。

美国教育家雷塔克曾说过:“只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自己的独特方式寻找自己道路的时候,教育才能成为艺术,才会有高质量”[6]。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流行音乐这一深受大学生喜爱的教学资源,结合切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不断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和方法,以具有艺术魅力的教学影响力,培养出爱国荣校的当代大学生。

作者:杨晓 单位:大理大学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樊蕾.高校流行音乐选修课的教学改革与创新科技信息[J].2010,5;131.

[2]赵斌.大学音乐教育中流行音乐的重要性[J].北方音乐2015(24);31.

[3]陈智慧.流行音乐的强势与大学生的成长当代青年研究[J].2010(1);56.

流行音乐论文篇9

首先研究唐诗、宋词、元曲及流行音乐的由来发展和特点:

(一)唐诗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古体诗,如《诗经》、《楚词》等;另一类是格律诗,在一首诗中,讲求平仄、韵脚和对仗等。唐帝国的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文化的繁荣。国内各民族的融合,日趋频繁的国际文化交流,各阶级各阶层的生活变得丰富复杂,为诗词创作提供了多种多机关报养料和素材。唐帝国制定和执行的科举选拔人才的制度以诗赋主要内容,这种机制也直接促进了诗歌的创作。其特点:从形式上讲究调声、隶事和内容上沿袭宫体,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旋律,或慷慨激昂、或缠绵婉转、或英雄气概、或儿女情长。

(二)宋词

词是诗经及魏乐府之蜕变和唐代近体诗不断发展的结果。词和诗的最大区别就是,诗为整齐的五、七言(齐言),而词则长短句(杂言),依照乐曲的节拍而填制长短句的“词”。“词”就这样产生的。宋词的成熟繁荣时期,则是词创作的最高峰,数量质量都达到了巅峰时期。宋词得到整个社会各阶层人士的普遍认同和喜爱。词已深深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沃土之中,得到空前的发展,成为一个历史时期文学样式的代表。其特点:它是一种既能合乐而唱又能讲求格律的新体诗,包括有燕乐、民歌、近体诗格律三要素,具有高度音乐性、韵律美和浓郁的生活拨气息的文学新形式。词与诗有着密切的联系,词分豪放、婉约两大流派。

(三)元曲

清李调元《雨村曲话》引《弦索辨讹》称:“三百篇而为诗,诗变而为词,词变而为曲”,明王世贞《曲藻》又称:“词不快北耳而后有北曲,北曲不谐南耳而后有南曲”,说明了曲的起源。曲与词的主要区别是,词的字数有一定限制,曲的字数不定,词韵大致依照诗韵。前期主要是文人和戏曲家创作后期产生专业的散曲作家,起了重要作用,使曲坛更为绚丽多彩。元散曲分为豪放、清丽两大派别。其特点:元曲韵密,有时每句用韵,甚至句中押韵,同时元曲平仄要求更加严格。元曲可加衬字,尤其是套曲,衬字较多,如不分正字衬字,作品的句式、平仄等就分不清。

(四)流行音乐

当代的流行音乐在古代诗词曲的基础上,融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人文、地理、风土人情;集景、事、物于一体,作为词源,而后配以音乐,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具有现代气息的美的语词曲综合体,抒发人类情绪。其特点: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词曲,政治色彩、文化色彩、艺术色彩都较浓,在特定时期的政治色彩尤其突出。词曲均不限形式,基本没有严格的韵律要求,比较随意。

下面我从不同角度谈一下诗歌对当代歌词创作的影响:

(一)影响的方式

一、有的作直接引用

古典诗歌直接成为流行音乐的表现主题和内容,给了流行音乐另一表现空间,考量着当代音乐人对文化的把握。当然,在一定程度上,也丰富了流行音乐的表现功能,提升了流行音乐的层次。

音乐展现千姿百态的生活,表达形形的情绪与心态,而作为当时的流行歌曲,古典诗歌的功能与意义恰好在这个地方。尽管处于不同的时代,人们所经历的事物各有不同,由此衍生而出的情绪感受也会相去甚远,但作为人的一种基本反应与情感,却并不受时代与地域的限制。因此,某些古人所经历的心理应变放在今日也同样可以适用,那么用以表现古人情感的诗词歌赋,同样也可能是今人的心理映照。中国的古典诗歌非常讲究韵律,大多音乐感极强,而结合到中国人的情感表达方式,往往是含蓄婉转,迂回曲折,动人不止,这些恰是当代许多流行音乐创作人孜孜以求的一种境界。因此,许多音乐创作人,大胆地采用拿来主义,直接挑选经典的古典诗词,谱上曲,换一种角度来诠释千古佳句。这对他们是一个挑战,对演唱人来讲亦是如此,因为听众会不自觉地拿曲作者的曲与演唱人的唱来与原诗歌相联系,看是否和谐悦耳,从而对创作者与演唱人的高下进行评判。

这方面成功的例子不少,最有名的,我觉得当属邓丽君。邓本身是以唱台湾小调起家,本身已有不少民族文化气息的濡染,加上台湾一批执着于传统文化的音乐人,共同创作出许多与原诗歌同样经典的作品。邓丽君曾经出版过一张名为《淡淡幽情》的个人专辑,其中收录了李煜和多位宋代词坛名家的经典作品,有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和《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秦少游的《桃源忆故人》(玉楼深锁多情种),聂胜琼的《鹧鸪天》(玉惨花愁出凤城),欧阳修的《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等等。以上歌曲由台湾声名卓著的曲作家古月、刘家昌、翁清溪、陈扬等谱曲,曲与词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再加上邓的内敛婉约清丽的唱腔,使这张专辑成为中国音乐史上世代传颂的极品。

二、有的作间接引用

1、创作元素

文学创作素来讲究广征博引、引经据典、物为我用,从而提示其所表现主题的广泛性。许多当代的流行音乐词作者,更是喜欢借用一些古典诗词中的典故或内容,将其展开或以其为思路加以演绎,继而展现一段现代的故事情感。例如邓丽君演唱的《在水一方》:“绿草苍苍,白露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绿草萋萋,白露迷离,有位佳人,靠水而居。”是引自《诗经》的诗句。

这方面最为突出的有两个人。一是台湾的琼瑶,她的很多歌词里都喜欢借用一些古典诗词中的名句,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庭院深深深几许”,“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等。另一个是大陆的陈小奇,他是大陆歌坛岭南派的领军人物。他有一个颇有影响的“涛声依旧三部曲”(《涛声依旧》、《白云深处》、《巴山夜雨》),是大陆词作家里古风最重的一个。陈喜欢将古诗词中的名句或典故经演绎,并与现代人的情感相结合而成歌词,由此形成他独特的陈氏风格,也为中文流行歌词创作形成一个典范。

例如由毛宁演唱的《涛声依旧》:“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

唐诗中有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歌词直接或间接引用了原诗中的“月落乌啼”、“枫桥夜泊”、“到客船”等短语,我们深切感觉到诗歌中的那种愁绪也萦绕在歌词中。

再如伊能静《念奴娇》出自苏轼《念奴娇》和的《沁园春》,S.H.E的《长相思》的Rap部分出自李清照的《声声慢》,这些都是对诗歌文化中古典元素的重现与运用。梅艳芳《床前明月光》歌词有一部分完全照搬了李白的《静夜思》,反复吟唱。

2、创作形式

从创作的形式上来看,古典诗歌也为现代流行音乐的创作提供了一种思路,或是确立另一种风格。

我觉得这也是整个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结果。很多当代的流行音乐在写作形式上,仍不可避免地借鉴、套用或模仿了古典诗歌的语言格式与风格。用古典诗歌的形式来创作现代流行音乐,一方面使得词作上继承了传统诗词语言上的提炼与表达手法上的含蓄内敛,另一方面在主题表达上也无疑有一个先入为主的捷径,无论是说家国情怀,还是儿女情思,古典诗词往往具有将语言与情感一同浓缩,从而增添许多回味的空间和意境悠长的韵味。

至于例证,我们先说香港。香港的很多词作家,他们的古文化功底相当深厚,从作品中可以看出很多的用典,甚至用古典诗歌的写作规范来进行创作。首先是黄霑,最有名的是《笑傲江湖》的主题歌《沧海一声笑》:“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浮沉随浪只记今朝……清风笑,竟惹寂寥,豪情还剩了一襟晚照……”,他的风格恰似一位笑傲江湖的大侠,豪情奔放,热情不羁。

再有邓伟雄,他和黄霑一样,写了很多电视剧歌曲,这是当时香港音乐创作的一个主要形式。在《万水千山总是情》中:“莫说青山多障碍/风也急/风也劲/白云过山峰也可传情/莫说水中多变幻/水也清/水也静/柔情似水爱共永”。邓的作品擅长描摹内心感受,颇有宋词的遗风。

再看台湾方面。台湾方面的歌词创作更偏重于现代文体,更多关注风花雪月,但这也恰好是许多旧诗文的主要素材。这方面最为突出的是方文山。

方文山擅长拆解语言使用的惯性,利用古代诗词的元素语言,重新浇灌文字重量,赋予其新的意义,纺织出新的质地,建构后现代新词风。其创作的歌词中充满强烈的画面感、浓郁的东方风,是华语歌坛“音乐文学”的创作才子,也是各种音乐奖项的常客。方的文字独树一帜,其代表作《东风破》、《发如雪》、《台》、《青花瓷》、《兰亭序》中诸如“”、“阁楼”、“戎军”、“墨香”、“风月”、“铜镜”、“宣纸”等大量古典诗歌元素的运用堪称完美。我认为,方文山的歌词创作实际上引发了音乐创作的一次革命。在他笔下,歌词不再是单纯的流行文化,而成为一种可能酵生多种文化想象的文学形式。亦诗亦词,亦词亦诗。从那些新奇歌词韵脚中衍生出的“素颜韵脚诗”,辨识度极高,且当脱谱欣赏时,亦可独自低吟,成为另一种诗歌。

我们以《东风破》为例:

“一盏离愁/孤单伫立在窗口/我在门后/假装你人还没走/旧地如重游/月圆更寂寞/夜半清醒的烛火/不忍苛责我/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你走之后/酒暖回忆思念瘦/水向东流/时间怎么偷/花开就一次成熟/我却错过/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岁月在墙上剥落/看见小时候/犹记得那年我们都还很年幼/而如今琴声幽幽/我的等候你没听过/谁再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枫叶将故事染色/结局我看透/篱笆外的古道/我牵著你走过/荒烟漫草的年头/就连分手都很沉默”。

细品其文,会发现全词呈现的意境与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中那种淡淡哀愁极其相似。内容虽属写情思却无邪,类于李白《长干行》中“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两小无猜的爱情。而且歌词中多处可以捕捉到古典诗词的影子,如“酒暖回忆思念瘦”典出李清照“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水向东流”容易让人联系到李后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此外,词中出现的多种意象,如灯盏,如琵琶,如琴音,如枫叶,如篱笆,如古道,如漫草,都可以联系到古典诗歌,透出一种典雅之美。

再如《娘子》“娘子却依旧每日折一枝杨柳,你在那里在小村外的溪边河口默默等着我”,折柳是古人送别之意象;《发如雪》“繁华如三千东流水,我只取一瓢爱了解”,不正是“弱水三千,唯取一瓢饮。遇人千万,只你一人在心”,《长恨歌》中“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的诠释吗?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还有不少人熟悉的周传雄演唱的《寂寞沙洲冷》:“自你走后心憔悴/白色油桐风中纷飞/落花似人有情这个季节/河畔的风放肆拼命的吹/不断拨弄离人的眼泪/那样浓烈的爱再也无法给/伤感一夜一夜/当记忆的线缠绕过往支离破碎/是慌乱占据了心扉/有花儿伴着蝴蝶/孤燕可以双飞/夜深人静独徘徊/当幸福恋人寄来红色分享喜悦/闭上双眼难过头也不敢回/仍然拣尽寒枝不肯安歇微带着后悔/寂寞沙洲我该思念谁”。

歌曲中流露出来的凄凄伤感,表现出来的丝丝无奈的情感基调,其实就出自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在正确把握了苏轼词中的情感之后,再来倾听《寂寞沙洲冷》,那一定是另有一番味道。

尽管古典诗歌与当代流行音乐是不同时代的产物,表现出不同时代的语言和内容特征,并接受不同时代标准的审视与评判。但不管怎么说,作为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古典诗歌永远都会对当代包括未来的流行音乐创作起着这样或那样的影响,现代文化对古典文化的借鉴与沿袭是永远不会停止的。古典诗歌是流行音乐创作中一个不可舍弃的主题,一处用之不竭的源泉,一种无法回避的诱惑,从各方面影响着流行歌坛。

(二)意象的比较

(1)借物思乡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苏幕遮》(范仲淹):碧动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暗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流行音乐:《望乡》:“夕阳河边走,举目望苍穹。渺渺炊烟飘来了思乡愁,多少回朝夕晨暮思念着你,清清河水是我流淌的泪。窗外明月光,映照我脸庞。欲知故乡亲人是否安康;捧一盏乡酒,陪伴着你呦,无论我身在他乡与远方。”

诗歌和流行歌曲在表达情感的时候,大都是借助物象描写。如《苏幕遮》描写蓝天、白云、水波、斜阳等,歌曲《望乡》则描写夕阳、天空、炊烟、河水来抒感。

(2)特定节日思乡

唐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流行音乐:《九月九的酒》、《九九女儿红》。

以上都是在特定节日思乡的例证。

(3)以月喻心

《菩提心论》:照风本心,湛然清净,犹如满月,光遍虚空。

唐诗僧皎然的《水月》一诗:夜夜池上观,禅身坐月边。虚无色可取,皎洁意难传。若向空心了,长如影正圆。

流行音乐《月亮代表我的心》:你问我爱你有多深,我爱你有几分,我的情不移,我的爱不变,月亮代表我的心。

以月喻心,是佛家常用的比喻,在禅宗理论中,月更是常常用心作为“证心”的事物。《月亮代表我的心》同样是以月喻心,是一个充分的例证。

流行音乐论文篇10

当前针对流行音乐演唱应用型拔尖创新人才的研究可以说是空白。中国当代流行音乐自胎生起就先天不足,大量依靠外来文化移植,形成特定的文化现象,表面上欣欣向荣,却掩盖不了软骨的实质,多元并进的格局与丧失话语权共存,导致理论研究的无所适从,对流行音乐的价值判断不可避免地在摸索中步履蹒跚,疲于寻找自身的立足点,这都给当代流行音乐研究带来困惑,高等教育也因此难以形成体系。该研究从人才选拔、培养、输送三方面分别想办法,找对策,对人才种类界定、考试内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做了较深入地讨论,对高校流行音乐演唱教学理论和学科建设方面起到充实作用。

(二)促进教学利于提升质量

努力探索流行演唱教学规律为积极建设和发展流行演唱学科是不可回避的。只有紧跟时代的步伐,动态地认识音乐本身的变化,流行演唱专业的课程内容、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才能与时俱进。清晰地定位流行音乐演唱拔尖型人才,不仅能有效促进教学合理化,也能为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提供论题,形成教与学的良性互动。

(三)培养人才满足社会需求

培养拔尖型流行音乐演唱人才不仅是为了给流行乐坛提供更多的明日之星,丰富音乐市场的风格种类,也是为了培养更多具有综合才能的流行音乐演唱专业人才,为丰富流行音乐理论乃至未来流行音乐教育添砖加瓦。例如直接输送社会需要的舞台表演人才、具有实践经验的流行音乐演唱教学人才,及文化创意产业需要的对音乐市场有敏感嗅觉的创意设计型人才。

(四)加强产学研用有利于高校长期发展

培养拔尖型人才在产学研用的源头打下坚实的基础,为高校产学研用顺利展开输送高水平、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当代高校已经越来越重视产学研用的链条作用,只有把这四个方面有机结合的高校教育才能在未来国内高等教育行业立于不败之地,才有机会跻身国际性高等学府。

二、流行演唱人才机制的具体实施

什么样的社会就会拔举什么样的人才,而什么样的人才则又会帮助再生什么样的社会。高校流行演唱人才选拔需要更多元和宽容的视角,才能真正实现“不拘一格降人才”。在众多考生中,从知识背景、成长经历、艺术积累、视听经验、审美特点、演唱方式、长相气质都不尽相同,如何大浪淘沙,慧眼识珠,不仅对主考教师专业深度、知识广度、眼界宽度及思维角度有严格要求,还对招生单位的招生定位、招生制度提出全新的要求。要培养拔尖人才,发现人才的关键。在众多学生中,知识背景、成长经历、艺术积累、视听经验、审美特点、演唱方式、长相气质都不尽相同,如何大浪淘沙,慧眼识珠,不仅对教师专业深度、知识广度、眼界宽度及思维角度有严格要求,还对培养单位的招生定位、招生制度提出全新的要求。

(一)拔尖人才选拔

拔尖人才选拔应涵盖下列几方面:

1.音乐能力测试

针对拔尖人才选拔,要求除了良好的音调表象能力(即旋律及和声)、节奏表象能力(即速度与拍子)及音乐感受能力(即分句、平衡和风格)以及音高辨别、音程辨别、拍子辨别、大小调辨别、调性中心的感知、聆听视谱辨别、音高识别、乐音及旋律识别等,还应通过面试环节测试更高层级的音乐技能(音乐风格、听视辨别、和弦识别、终止识别)。拔尖型演唱人才选拔不能只满足于音乐基本素养的完善,而是通过考察音乐本体的掌握情况,从侧面反映考生对音乐灵魂的企及。以初试曲目《妥协》为例,要求考生准确地将旋律音高(包含其中临时变化音)、基本节奏(包含其中的附点、切分等)以及乐句分段和基本情绪特征(包含断句感等)表现出来;以复试曲目《说谎》为例,要求考生不仅做到初试曲目的要求,还应该在演唱中表现出对调性中心的寻找、对离调、转调等界限的清晰表达;面试环节测试以清唱歌曲《你把我灌醉》为例,要求考生准确说出这首歌曲运用了摇滚风格之外,在清唱环节中也能将离调准确表现。

2.声音测试

除了通过演唱自选歌曲测评基本声音条件和演唱习惯,如声音是否通畅,声带闭合方式,用力方式、处理歌曲的方式等,还需考察音乐表达力和基本演唱潜质,评价是否能准确演绎歌曲并贴合音乐风格。例如有细微而灵敏的音准感,包括装饰音;有准确而稳定的节拍感,对不同节拍和特殊重音变化的记忆力;有复杂和复合的节奏感,包括力度与速度的转折、过渡和变化;有单一及混合的音色感;有复杂而内在的和声感;对音乐整体及局部的结构感;对音乐有生动而丰富的形象感,包括声态、形态、动态、静态、色光态、空间态、时间态等;对音乐有感性及意境的想象感,包括情绪、气氛、气质、性格、环境及再造想象等。以初试曲目《至少还有你》为例,要求考生的气流冲击声带的方式应符合该歌曲的意境情感;以复试曲目《底细》为例,要求考生的装饰音要符合音乐旋律的走向,并符合语言声调规律;面试环节以清唱歌曲《心在跳》为例,要求考生按照歌曲情绪推进做到力度与速度的转折变化,通过共鸣腔体的变化达到音色的变化。

3.形象气质考察

作为表演人才,个人的身高、体型、外貌属于专业条件,达标与否与日后的事业发展密切相关。先天不足的困难在于后天无法改变,不似气质可后天培养,必须先天具备。此外还应通过交谈了解可塑对象的语言习惯、谈吐方式、气质类型等。当代流行音乐随着科学技术和传播方式地不断发展,不仅是一门听觉艺术,也是一门视觉艺术,对外在美的要求不容忽视。因此原则上拔尖型演唱人才选拔,身高要求女生应在163以上,体型优美匀称,五官秀美;男生身高应在173以上,体型健硕挺拔,五官俊朗。作为硬性条件,形象和气质都不符合标准的不应列入拔尖人才,这与打职业篮球赛要求一定身高是一个道理。对外形判断本属于主观范畴,因此该判断应顺应当下主流审美。通过语言交谈可了解考生是否有严重的方言倾向、谈吐方式是否粗鄙庸俗,由此判断是否会影响未来学习发展。

4.知识面与知识接受考察

通过考察看出对象的审美和知识面、敏感度和综合感以及对新思潮新经验的了解程度。包含接受能力、通感能力和理解能力,是智商的重要标的。知识的积淀和接受能力左右可塑高度,拔尖人才最终成才,比拼的是文化和综合素养。文化侏儒永远不会成为巨人,通过此项考察内容可间接观察到考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拔尖型演唱人才不仅应具备高水平的演唱表演能力,还应该有强烈的探索欲求知欲,这不仅能增加该类人才在表演风格突破的可能性,还能综合发展该类人才的综合素质。需要注意的是,选拔团队的组成不仅要包含专业教师,还应包含音乐制作人、词曲作家、舞台策划人、甚至社会学心理学专家和形象设计师,目的在于综合考量所指对象综合素质,防止以偏盖全。仅仅具备单方面的出色才能不一定是拔尖人才。上述拔尖人才选拔标准同样适用于招生考试。显而易见的是,传统的一唱定终身、以视唱练耳为参考的录取方式,更多考虑专业要求,忽视了其他方面的考察,而真正的拔尖人才一定是各方面都优异的人,由于国内高中教育并不重视艺术类课程,绝大多数考生没有接受过专门训练,专业方面存在缺憾是必然,应该允许某些不足。招生不是招收今日之星,而是招收明日之星,考试更注重发现好苗子,从选拔拔尖人才考虑,专业高度不应作为唯一标准。招生是发现拔尖人才的第一关,如何发现有潜质的拔尖人才,不拘一格录取,是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二)拔尖人才专业培养

拔尖人才一旦由专家团队认定,相关配套课程应因人组建。配套课程需兼顾拔尖人才的多元发展,有弹性和选择空间,高效合理,并具有可持续性和可操作性。导师团队的配备也应因人而异,兼顾拔尖人才成长过程的方方面面。学分制本身提供了可能。

1.建立多组合课程群,加强课程之间有效关联

拔尖人才的课程配置可参考下列组合:专业课程——专业实践——专业配套课程群——素质配套课程群其中必修课程为硬性规定,课时是否延长由导师组灵活掌握。专业配套课程群和素质配套课程群由被培养对象在导师指导下自由选择,可配多种组合,例如创作型或表演型,目的在于因材施教,使被培养对象掌握的知识结构更合理,能更大限度地加以运用。课程组合应尽可能做到科学合理,考虑每门课程之间的关联、有延续性、选修课程在各阶段提升中的作用、被培养对象的兴趣、接受能力、合理预期等,各学习阶段应作阶段效果总结。需要说明的是,学分制对每一位学生都有课时规定,要培养拔尖人才必须打破这些规定。学分制目的是提供选择自由,人才培养限制越多越不容易达到预期效果。

2.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被培养对象能否真正成才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由社会实践学到的东西,往往是课堂上无法复制的,社会实践不仅能让培养对象得到实际锻炼,培养对象的舞台表现、自信心、荣誉感和竞争意识,甚至接受挫折,还可以反作用于日常学习,在实践与受教互补过程中逐步自我定位、自我认可、自我提高。因此,应强制要求被培养对象完成定量社会实践。社会实践的内容选择应有的放矢,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国内几乎每年度都有大型音乐赛事,是锻炼的极佳机会,应引导被培养对象积极参与;民间还有许多带有商业性质的比赛,亦可选择性参加。参加赛事获奖不是唯一目的,锻炼与提高是最终要求,如果过于强调参赛结果,可能会让被培养对象产生挫败感,效果适得其反。社会实践还包括跨院进修、跨国进修、跨专业交流、社区合作、文化产业介入等,应鼓励被培养对象不受专业限制,鼓励多平台尝试,丰富自己。鼓励多平台实践的目的在于发挥被培养对象的其他潜能,多方位多角度培养。真正的拔尖人才不仅专业突出,围绕专业发挥的方方面面都应达到优秀标准。参加社会实践必然会与课程冲突,社会大舞台的时机并不完全由培养单位掌控,给学分计算带来不便。解决的办法依赖实践内容的价值判断,实践价值大于课程价值,如参加国际国内大型赛事,则课程让位,反之可反向取舍。学分计算仅仅是数字统计,界定被培养对象的阶段而不是内容,培养的内容决定一切,不应拘泥。至于价值判断,应由导师决定。

3.多导师制

对流行音乐演唱拔尖人才的培养,传统的一对一教学模式对人才潜质的发掘事倍功半。任何教师都不可避免存在知识盲区,和人才理解价值偏差,甚至个人喜好会左右日常教学进程,进而掣肘拔尖人才全方位提升,因而对拔尖人才培养的导师应打破专业限制,组建专业学科教师和其他学科教师并行参与的导师组,共同完成拔尖人才培养。导师团队的作用不仅表现在日常授课,还应针对不同特点的拔尖人才进行跨学科或跨专业的实践与指导。例如通过编创大赛的形式有效实现多导师共同参与教学,调动作曲专业力量参与进来对作品进行改编,配器,使被培养对象在过程中掌握作曲配器的基本知识;例如将乐队合奏课与声乐表演课程结合,声乐指导教师与器乐合奏课教师共同完成该课程,在完成专业教学的同时培养舞台感和团队协作能力;例如专业主课老师与录音课老师共同参与录音实践课,针对被培养对象存在的问题共同提出解决方案;例如流行舞老师与专业主课老师针对如何将这两门课程的共性进行提炼,并有针对地解决学生实际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包含如何利用流行舞的不同风格节奏训练帮助学生针对不同风格节奏的歌曲演唱进行气息与韵律之间的最高程度结合等内容;例如专业课老师之间针对被培养学生中存在的症结问题进行集体探讨授课,集多人智慧达到更好的效果。导师之间的合作是多智慧的集结,既能有效整合各专业资源,提高被培养对象的综合能力,同时又能专业优势互补,对团队合作方方面面都有益处,是应该提倡的一种教学模式。

4.考试改革

高等教育如初中教育一样进行期中期末考试,对学生的发展究竟有利有弊,是教育界需要严肃考虑的命题。应试教育的弊端是将一代一代的学子限制在固定答案中,形成单一思维,严重制约创意思维的发展。考试是获得定量的手段,作为阶段总结,获得定量仅仅是参考,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考试让参与者巩固所学的知识,明确看到自己的知识空白。中学生因为考大学需要不得不为分数拼搏,在更多是自主学习的大学阶段,应试教育手段有没有必要延续?大学是让每一个学生科学地创造性地架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完成知识积累。从这个角度说,高等教育很多课程甚至可以取消考试,如果需要阶段总结,考试也不是唯一的手段,平时学习就可以得出一个定量。拔尖人才培养更不能以简单的专业考试来衡定,其所涉猎的多方位多角度,不是唱两首歌曲能以涵括的,既然是多导师制,每一位导师都会有阶段效果总结,这就是定量,完全可以体现教学成果。在考试形式方面,不能只简单的分项考察,应该考虑该学科的综合特点,在考试方面也体现出综合性。例如以往的专业考试只演唱一首歌,在新的考评中应把演唱能力、舞蹈能力、舞台表演能力作为综合指标进行考察。简而言之,拔尖人才培养既然有一套专门的体系,原有体系便不再适用,试图兼顾只能是削足适履。

三、评估体系

拔尖人才专门培养应及时评估,是否达到阶段预期目标,可由下列评估体系考量:专业值:专业课程学分积点;实践值:各类社会实践参与平均积点;专业素养值:所有专业课程学分平均积点;综合素质值:素质体现平均积点;附加值:课程以外的贡献评定。换算的标准以85分/3.5积点为优秀,75分/2.5积点为良好,依此类推。优秀及以上积点以绿色柱状表示;良好以黄色柱状表示;及格以红色柱状表示。黄色柱状为警戒线,如被培养对象数条柱状显示为黄色,则离拔尖人才相去甚远。评估体系中非卷面考试类一律由专家团队综合考量,如社会实践参与、素质体现、附加值等等,是否拔尖,不由某位导师决定。评估体系不仅是一个完整的指标体系,还包含退出机制,被培养对象必须各方面都优秀,即始终保持在绿色柱状内,一旦进入黄色柱状且无法摆脱,即可认定无法达到要求或预期,应立即淘汰,以节省有限的人力和财力资源。

四、制度保障

1.制度建立

人才培养是一个漫长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现有教育体系是经过长期经验积累起来,牵一发而动全身,维护的决心比改变的决心要大得多。尽管如此,拔尖人才培养还是应该确立全新的培养模式,显而易见的是,拔尖人才的培养与普通人才的培养不尽相同,前者更多集中力量专门培养少数人,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更高目标,后者体现规划教育,惠及所有人,犹如我国的体育制度,培养世界冠军和全民健身完全不是一个模式,因而相应的体系也应该不同,期待新模式适应固有模式,结果必然是相互抵消和内耗。因此,事先应提供一套科学的专门制度,作为培养拔尖人才的上层基础。

2.经费保障

任何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大量的人力财力投入,离不开科学合理的预期设定,离不开开放自由的平台。对拔尖人才的培养,经费支持是必要的,校方应建立专项基金,用于拔尖人才外出学习、演出、比赛和交流,用于引进高级专家,用于专业硬件保障和平台建立,为拔尖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

3.师资建设

没有优秀的导师,培养拔尖人才就是空谈。导师是否优秀,不以职称职务衡量,而以本身是否超越拔尖人才培养指标体系、是否热衷于奉献为准。因而,在确定拔尖人才培养实施之前,首先应确保建设一个近乎完备的导师团队,这是制度建设的重中之重。拼凑一个导师团队,几年后将会看到一个拼凑的所谓拔尖人才队伍。

流行音乐论文篇11

 

吉本芭娜娜(1964-),日本当红小说家。《N•P》是吉本芭娜娜的一部长篇小说,故事围绕着一部名为《N•P》的小说集展开,《N•P》既是吉本这部长篇本身的题目,也是作品中一个贯穿全篇的重要道具的名字,还是吉本透露给读者的一个音乐符号。 

 

1. 音乐元素在《N•P》中的作用

 

1.1 《N•P》象征着精神疏离 

小说标题“N•P”是“northpoint”的缩写,是一首由英国人Mike Oldfield创作的、悲伤的老歌。实际上,“Northpoint”是个真实的地名,在那里有一所监狱,歌曲表现了被关押在监狱灰色高墙中的囚犯们内心深处的悲哀,倾诉了他们从压抑的空间获得解放的瞬间幻想。高濑皿男和吉本芭娜娜以此为题有着深层的隐喻,无论是歌曲中的监狱囚犯还是小说中的主人公,他们的心境都是与外界隔绝而备感压抑的,对外面的世界他们有着太多的陌生与疏离。在N•P的监狱象征着他们难以融入外界、无法与他者接触的心灵的闭锁状态。也象征着在外界看来、近亲乱伦的人是罪人。高濑以此题回首自己人生的不堪和无奈、自责自己的罪恶,吉本则借监狱那阴暗封闭的空间来表现由亲人之间的爱憎纠结而成的几乎令人窒息的精神世界。“N•P”是受桎梏的心灵的象征,是孤独的恐惧的象征,是日本社会“精神疏离”的象征。

1.2 《N•P》也象征着自我救赎 

这种空虚孤绝以至陷于荒谬的人生状态在其他作家如村上春树的作品中也有所反映,比如《转动世界轴心的鸟》中那个下到井底苦思冥想三天三夜,每天只能见到十几秒钟阳光的“我”。《N•P》中以箕轮萃为代表的几个人物都带有明显的象征意味,他们如照片显影般显现了日本当今社会年轻人的“精神疏离”状态。在小说行将结束时,箕轮萃获救于一场即将开始的正常婚姻。一如监狱中的囚犯获救于世俗的宽容。结婚对象并未在小说中出现,这个虚置的人物作为一种暗喻昭示出改变命运的真正出路在于与他者的交流和沟通,在于对自我的超越。吉本写下了“N•P”中没有唱完的超越。最后,沉重的乱伦故事终于伴随着在篝火中燃烧的高濑遗稿一起化为灰烬。正如歌词中所唱到:在某个遥远的地方,新的一天开始了。世界的门打开了。 

 

2. 日本当代文学里的西方音乐怀旧风潮 

 

以西洋歌名为书名的风潮,似乎也与日本特有的崇拜西方文化的方式不无干系,从明治维新开始,日本人就开始崇拜西方的先进文化技术,作家们也纷纷出国留学,学习国外作家的写作方式,至今这种情绪仍然蔓延在文学作品里,近年来日文小说里出现的“西方”除音乐之外,情节里的异国恋情、跨地域的情节流动,满篇的外来语等等,早已令人眼花缭乱,而以吉本和村上春树为代表的日本作家们,除了同样有着西方情结之外,更是对六七十年代的西方音乐有着很深的情结。 

日本畅销小说的书名总和六七十年代的西洋歌曲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吉本的第一部作品《月影》的名字也来自于Mike Oldfield的老歌“moon light shadow”。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书名也同样来自于Beatles乐队的一首老歌。 

六七十年代是是吉本的少年时代。西方音乐正是那时代的中心潮流。吉本和村上都曾是那“六十年代的孩子”。吉本把六十年代孩子们的安魂曲,继续唱给当代迷失的年轻人。也许这些年轻读者们,这些处于动荡期的族群们,正需要这样的老歌来作为心灵的罗盘吧。

3. 音乐带给文学的认同感 

 

曲子的名字或者艺术家的名字,对熟悉这些音乐的人而言,单单看了这些文字,也会感到认同,就好比某时代的风景或气味在一瞬间重现。而且那个年代所流行的新奇玩意儿或文学、初恋情人的脸或睫毛,甚至当初钟爱的鞋子的颜色,也可以在一瞬间回想起来,或许有人会因此而流下感动的眼泪也说不定。喜欢音乐的人可以在文学里找到共鸣,而喜欢文学的人听见同名的歌曲,也许一样会找到共同的心灵的震动。这是一种特别的魔力。 

歌曲的标题是 “专有名词”。在这世界上是唯一单独存在的。基于这个理由,我们可知道,音乐标题对于读者而言,深具撩拨性。艺术家死后对世人而言,他所留下来的最深的痕迹,恐怕就是他的名字。这是举世唯一的。麦克•欧非尔德、詹妮丝•乔普林、约翰•列侬,这些歌手的名字,对世人而言,其威力迄今仍隐隐约约蕴藏着。所以,与其反复用言语来阐释涵义,倒不如使用具有共通性的、已经印在意识里的音乐标题,更能显现出那个遥远年代的味道,更能激发读者的潜意识形态。吉本的文字轻巧而熟练,阅读时,你可能会无法分辨自己究竟身在何处。这种轻巧感,正是音乐带来的,不需要过多的语言,一首曲子,已经此刻的心情很明了。 

吉本的小说在欧美也受到极高的关注和喜爱,正是因为小说里,有欧美读者们熟悉的音乐,顺着熟悉的音乐的流淌,他们能找到自己的理想天堂。 

 

4.结 语 

 

日本的古典物语,最初都是由艺人们弹唱出来的,后来才被记载为文学样式。音乐有天籁之音,文学有神来之笔。二者都是灵感与技巧的高境界升华。艺术是相通的。如果说音乐是通过听觉来感染我们的情愫,打动我们的心灵,文学就仿佛涓涓细流洗涤着我们的思想和灵魂。 

 

参考文献: 

[1]木股知史,『イエローページ吉本ばなな:作品別(1987~1999)[M],东京:荒地出版社、1999 年. 

流行音乐论文篇12

中国风现象的来龙去脉

什么是中国风?学术界并没有作出一个严格的界定,影响较大的是黄晓亮在互联网上对中国风的定义。在他看来,中国风就是三古三新结合的中国独特乐种。三古三新指的是古辞赋、古文化、古旋律和新唱法、新编曲、新概念。这类中国风歌曲的歌词具有中国文化内涵,使用新派唱法和编曲技巧烘托歌曲氛围,歌曲以怀旧的中国背景与现在节奏的结合,产生含蓄、忧愁、幽雅、轻快等歌曲风格。其代表歌曲有《东风破》《发如雪》等。

华语乐坛歌手中,最早标明自己中国风路线的是台湾歌手周杰伦。2003年7月,周杰伦在《叶惠美》专集中推出了一首很显眼的作品《东风破》,它是第一首完完全全符合三古三新六大标准的中国风歌曲。歌曲全方位地带出古色古香的中国味道,周杰伦的歌声奠定了中国风歌曲的基本唱法。随着这种曲风的不断走红,华语乐坛更多的歌手开始尝试这种风格,如台湾歌手陶喆、王力宏,内地歌手后弦等,一股中国风的流行歌曲浪潮开始席卷整个华语乐坛,至今仍在不断发展。

流行音乐理论视角下的中国风现象解读

面对华语乐坛的这股中国风流行歌曲浪潮,阿多诺的流行音乐理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读视角,我们可以围绕着中国风歌曲的制作特点和歌迷的接受状况及中国风所起到的社会粘合剂作用,来对此文化现象作一个较为深刻的批判性解读。

中国风歌曲制作的标准化与伪个性化。在阿多诺看来,流行音乐遵循的是商品生产的逻辑并渗透着资本运作的因素,与严肃音乐相比,流行音乐的内部结构呈现出了标准化与伪个性化的特征,事实上,这也是整个文化工业产品的主要特征。标准化是指各种通俗歌曲之间实质上的相似性;虚假的个性化(即伪个性化)是指它们附带的各种差别。深入探析华语乐坛的中国风歌曲,标准化的特征是非常容易发现的,并且具有一些新的特点。

首先,标准化存在于不同音乐艺人所作中国风歌曲当中。中国风歌曲最早的界定是需要具有三古三新,这个界定就为创作中国风歌曲的音乐艺人们制定了标准。不管他们如何创新,三古三新的标准内核是不变的。在周杰伦开创中国风并走红之后,华语乐坛许多艺人都开始尝试这种风格,中国风浪潮骤起,以至于业界戏言,要想捧红一位新人,不需要教他怎么唱歌,只要给他一件古装,教他背熟几首唐诗宋词就绰绰有余了。

其次,标准化还存在于同一个艺人所作的中国风歌曲当中。以中国风的开创者周杰伦为例,周杰伦放言每一张专辑一定要有一首中国风的歌曲,他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从《东风破》到《发如雪》,《千里之外》再到《青花瓷》。每一首中国风十足的歌曲都大受欢迎,然而仔细看看听听这些中国风,不难发现这四首中国风在歌词创作、演唱风格、抒情曲调方面都如出一辙,非常相似。

流行音乐标准化的产生,在阿多诺看来,是商品生产的逻辑并渗透着资本运作的结果,音乐技巧一方面被经济之手培育起来,另一方面又为资本的再生产服务,长此以往,流行音乐的标准化风格就开始形成,并被后来者竞相模仿。以此反观中国风歌曲的创作浪潮,周杰伦中国风歌曲的专辑一发行销量就在几百万,非常具有市场号召力。如此大的商业利益的驱动,中国风没有理由不成为一股浪潮。

以上分析中似乎存在矛盾的地方,一方面经济因素制造了流行音乐的标准化,另一方面标准化的产生又显然不利于流行音乐的市场发行。其实不然,因为在流行音乐中还存在着一个伪个性化的特征,而伪个性主义意味着在标准化的基础上赋予文化的大众生产以自由选择和开放的市场的光环,传统的标准化音乐让他的消费者忘记他们听到的已经被预先听过了或者说预先消化了。

在中国风流行歌曲当中,也同样表现出了伪个性化特征。在对标准化的中国风的开掘中,各个音乐艺人都有独到之处。比如陶喆在《苏三说》中令人惊艳的京剧唱腔,比如王力宏不但精准地找出京剧和RB的共通点,如《花田错》,还结合了昆曲和少数民族音乐的长处,如《在梅边》《竹林深处》等。而中国风的开创者周杰伦更是将美声引入到中国风当中,如《千里之外》,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在阿多诺看来,这些伪个性化包装的努力,同样是经济因素作用的结果。为了实现商业利润的最大化,流行音乐的制作必须常新又必须常常相同,即伪个性化与标准化的同时存在。通过阿多诺流行音乐理论的分析,我们大概能够理解为什么那么多中国风的流行歌曲总是处于躁动不安的创新之中,而又为什么总是那么速朽了。

中国风歌曲接受的精神涣散和听觉退化。面对文化工业产品,消费者所能采取的姿态只能是消极被动地接受,他们失去了任何抵抗的能力这是阿多諾考察文化工业时所得出的一个著名的结论。而在考察流行音乐的听众接受当中,阿多诺认为感受流行乐的过程即一种毫不费力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偶有的集中精力就如释放的烟火般短暂,又把听者驱逐到了心神涣散的边界,即听众在接受流行音乐时多数是处于精神涣散的状态。此外,他还指出了听众接受标准化音乐过程中的另一特征,听众感受音乐的能力将会越来越低,即听觉退化。

首先,中国风歌曲作为流行歌曲中的一种,听众的选择仍然是以娱乐休闲为目的,精神涣散便难以避免。态度决定行为,正是听众本身就只是抱着一种娱乐休闲的态度来听中国风歌曲,那就很难保证听众在欣赏时,都保持精力高度集中的状态。事实上,中国风歌曲在很多时候已成为了一种背景音乐,如在许多咖啡厅、餐厅、书店甚至超市里都可以听到中国风歌曲。在这种环境下,听众的精神涣散是无法避免的。这与欣赏严肃音乐时要在相当安静的环境中,需要听众全身心的投入和精力的高度集中是有很大不同的。

其次,中国风歌曲在乐坛正处于上升趋势,听众尤其是青少年听众更热衷于这种风格的歌曲,长久地沉浸于中国风歌曲,势必会影响到他们对其他音乐的感受力,即导致听觉的退化。单以周杰伦为例,周杰伦开创中国风后,人气急剧上升,无数歌迷表达了对这种风格的肯定,甚至有人认为这是新时代的中国音乐,对之推崇备至。反思一下,中国风是否真能代表中国音乐?这是值得怀疑的。年轻一代对音乐的感受如果仅限于中国风流行曲,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国不同曲风音乐是极其不利的,听觉的退化不容忽视。

中国风歌曲中怀旧情结的存在社会粘合剂作用。流行音乐从生产方面看是标准化与伪个性化的产品,从接受的层面看又造成了听众的精神涣散与听觉退化,经过这样的层层铺垫之后,阿多诺就推出了他那个著名的论断,即音乐成了一种大型的社会黏合剂,认为通俗音乐它的安慰和净化作用能够使人们顺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严苛的、不完善的生活现实。

借此理论对中国风流行歌曲何以形成浪潮进行深析,可以发现,其实中国风的劲吹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集体怀旧意识,怀旧是人的一种情感的宣泄,是人基于对现实痛感的弥补和调节,它最终指向和谐统一的美感体验,是一种审美愉悦。如周杰伦的《青花瓷》对传统文化符号的巧妙运用及其所传递的文化心理,王力宏的《花田错》将京剧与九种乐器的精巧运用,林俊杰的《曹操》重塑古三国争雄战场及枭雄曹操形象等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