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入职背景调查合集12篇

时间:2023-05-24 08:47:29

教师入职背景调查

教师入职背景调查篇1

教师职业成熟度是指教师在职业认识、职业情感、个性品质及业务能力等方面所达到的对教师工作的适应程度[1]。随着护理学科的不断发展,护士培养逐渐由中等职业院校向高等护理院校过渡,高素质、高学历护士培养需要专业的护理学教师的引导,而我国护理学科发展历程中长期受到临床医学的影响,缺乏护理学专业背景的师资。因此,了解现有护理教学师资的职业成熟度,根据教师不同职业成熟度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促进护理学教师职业成熟度的提升,同时也有利于教师认识到自身职业生涯的发展,随着护理学师资的成熟,最终有利于高级护理人才的培养。本研究收集了四川省某高校护理学院全体师资的职业成熟度数据,通过了解护理学师资的职业成熟度状况和影响因素,为教学管理者制定护理学教师职业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14年11月—2014年12月对四川省某高校从事护理教学工作的教师进行调查,共收集92个样本的数据。

1.2方法

1.2.1研究工具

查阅文献,结合护理学专业特点和教师职业的工作特点,在参阅了Crites的职业成熟度问卷(careermaturityquestionnaire,CMI)和职业调适和发展问卷(careeradjustmentanddevelopmentquestionnaire,CADI)的基础上,自行设计护理学教师职业成熟度问卷。经过在医院和高校长期从事护理教学和护理管理方面的工作,具有副高级以上技术职称的多名专家咨询,随后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收集了该校30名教师的数据进行预调查,最终确定职业成熟度测定由认知、情感、能力与行为3个维度构成,包括教师职业角色认知、职业情感、岗位胜任能力、组织适应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个人发展、情绪调控能力7个二级指标。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3,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52~0.86,内容效度为0.89。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1分代表“非常不符合”,2分代表基金项目成都大学青年校基金2013年资助课题,编号:2080511015。作者简介苏滢,讲师,硕士研究生,单位:610106,成都大学医学院。“比较不符合”,3分代表“难以确定”,4分代表“比较符合”,5分代表“非常符合”。得分低于4分欠成熟,高于4分则为较成熟[2]。

1.2.2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法进行调查,调查对象为该校全部从事护理学教学和教学管理的教师,被调查者在知情同意情况的前提下,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自评完成问卷后当场收回,有效问卷92份。1.2.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采用t检验、F检验等,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3讨论

3.1护理学教师职业成熟度水平总体不高

调查结果显示,护理学教师的职业成熟度总分为3.78分±0.34分,表明护理学教师总体职业成熟水平并不高。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①护理学科虽然已经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然而通过调查可以看出,从事护理教育的教师中具备护理学学科背景的教师只有10人,占整个教学师资的比例不足10%。而我们培养的对象是高素质的护理人才,作为引导护生成才的教师,其自身对这个学科首先是不熟悉的,在实际工作中占绝大多数的医学背景教师对护理行业缺乏职业认可感,在心理归属感中对自身的定位始终在“医生”这个角色上,因此在职业情感这个因子得分偏低。②护理工作的特点决定了护生培养过程中各种护理操作技能训练、比赛,护士礼仪的培训以及各种护理理论、护理组织文化活动的开展,对于一些非护理学专业背景的教师而言,容易形成一种观念认为这些属于护士才懂的事情,因此自然而然地采取回避态度或者被动协作态度,缺乏组织归属感,工作主动性不高。

3.2职业成熟度影响因素分析

本研究从年龄、性别、教龄、学历、职称、专业背景6个因素进行了分析(见表2)。结果表明,不同年龄、教龄及专业背景的护理学教师之间职业成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年龄的增长,教师的职业成熟度不断提升,这与其他群体的职业成熟度研究中年龄对职业成熟度的影响呈正相关的结论一致[3]。

本次调查显示,虽然年龄的增长促进职业成熟度的提高,但是以往的有一些研究认为[4],年龄不是影响职业成熟度的关键因素,而是随着年龄的增加,个体的学习、教育经历才是影响职业成熟度的关键。那么教龄对职业成熟度的积极影响则毋庸置疑,教龄反映了一名教师在教学职业生涯中的不断学习、历练过程,也是其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的间接体现。有研究表明,从教时间的长短与教师的职业适应性成正比[1],教师在职业生涯中适应了各种职业困惑与压力,增强了从教的职业信念,并从中体会到教学的乐趣和教师职业带来的满足感。调查结果显示,护理学专业背景教师职业成熟度得分最高,其他类专业背景职业成熟度得分最低。作为独立护理院校,从事护理学专业学生教学工作的教师来自于各种不同的专业背景,其他类专业包括工商管理、英语、汉语言、会计等,这部分教师虽然担任了部分教学工作,但是对护理学专业是最陌生的教师师资,在教师角色认知上容易将自身边缘化,在个人发展方面和护理学专业结合较少。然而专业教学不同于通识化教学,作为专业院校的教师应该有意识地了解所教学的对象和专业,培养自身的职业情感和组织适应能力,才能在职业生涯中将自身发展与组织发展目标更好地结合,这样也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护理人才。

4小结

本研究仅选取了一所护理院校的护理学教师作为调查对象,样本数量有限,不足以代表所有的护理院校和护理学师资的情况。但是仍然能看出护理学学科发展中,在教学师资方面的一些问题,特别是护理学已然成为一门独立学科,需要尽快壮大教学师资队伍,引入护理学专业背景的教师从事教学工作,提高教师的职业成熟度,使护理学科早日成为一门真正的独立学科。

作者:苏滢 单位:成都大学医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海峰.包头地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成熟度的调查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1.

教师入职背景调查篇2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推进,历史文化背景不同、语言不同的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往变得越来越频繁。为了促进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英语使用者之间的交流,有必要在英语教学中加强英语文化的导入。另外,在多年的英语教学实践中发现,仅仅依靠语言知识的传授并不能有效地满足学生的培养需求,必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将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融入到知识的传授当中,这是由于英语语言本身扎根于英语文化之中,两者密不可分。英语教学要想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就必须改变当前只重视知识不注重文化传输的教学模式,将对语言知识的传授建立在相应的文化教学基础上。本文以职业院校为研究对象,考察当前职业院校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背后的原因,并根据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希望为职业院校英语教学过程中文化导入提供一些有益探索。

1、职业院校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现状调查

本文以烟台某职业院校为调查对象,调查的时间为2013年3月至2013年6月,主要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为了更好地体现出调查结果的全面性,本文对该职业院校的英语教学老师和学生分别进行了调查,并且分别采用教师调查问卷和学生调查问卷两套问卷。调查问卷设计时,参考了国内类似的调查问卷的设计方式,并且考虑到该职业学校的实际情况,调查问卷包括了23个问题,涉及到了职业学校英语教学中教学实行情况、认识和态度问题以及教学条件和保障措施等。本研究对教师调查问卷和学生调查问卷分别进了统计、对比分析,以调查所得数据为基础,分析职业院校英语教学中的老师和学生对文化教学的态度和实际效果。在本次调查中,有65位教师参加了教师问卷调查,140位学生参加了学生问卷调查。教师问卷调查中有64为老师认为在其讲课过程中进行了文化教学,这说明绝大部分老师都已经将文化导入融入到了英语教学中去。但是从效果中84.6%的老师认为效果不理想。而在学生调查问卷中,有65.6%的学生提到了老师会在讲课时介绍相关的文化背景,有39.3%的学生认为介绍相关的文化背景很有助于其对相关知识的理解,27.4%的学生认为有一定效果,但是不明显,剩下的则认为文化背景的介绍对其理解文章用处不大。在英语文化导入的态度上,58.7%的教师任务很重要,剩下的老师认为一般重要,选择认为不重要的人数为零;在学生调查问卷中,67.3%的认为文化背景的介绍很重要,10.4%的学生认为一般重要,剩下的为认为不重要的学生比例。在教学条件和保障措施方面,有46.7%的老师认为当前的条件和设施可以满足要求,剩下的则认为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学生方面,57.3%的被调查者认为硬件设施可以完全满足其学习的要求,10.6%的学生认为基本可以满足,剩下的比例为不能满足其学习需求。

2、职业院校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所面临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从本次调查结果上来看,当前的英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当前英语文化教学实行的效果并不理想、对英语文化教学的认识和态度存在差异、英语文化教学目标和配套保障设施欠缺等。

当前英语文化教学实行的效果并不理想。从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职业院校的的师资力量仍然较为薄弱,教材和课程均满足不了需求,造成了学生在跨文化交流时会遇到较大的障碍。目前职业学校的英语教学采用的一般是公共英语教材,没有和职业院校的特点、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需求结合起来,无法满足职业学校中不同专业的就业需要,也没有有效的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能力,不能较好的满足职业院校学生未来就业岗位中的英语运用需求。因此,职业公共英语的教材问题是职业院校英语文化教学中一个较为明显的弱点。

对英语文化教学的认识和态度存在差异。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职业院校的师生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有比较一致的认识,但是由于受到课时安排、考试压力等的影响,往往会忽略英语文化的学习,只关注考试中所需要的知识,变为了纯粹的应试教育。这种观念和态度忽视了职业教育以就业为主导的教育特点,忽视了学生应用英语进行交流的需求。

英语文化的教学目标模糊、配套设施欠缺。职业学校的英语教学大纲中关于听说读写这四种能力有着明确的要求,但是在英语文化导入和教育方面并没有提出明确的指标。因此,职业英语教育的教学和学习往往围绕着语法和词汇没,在文化导入方面缺乏计划性和系统性。另外,相关教学保障设施也不够完善,缺少现代化的设备,缺少专业化的文化教学模拟场地等。

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可以从学生、学校和教育政策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首先从学生角度来分析,职业学校的学生往往起点比较低,基础相对较差,英语学习方面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职业学校的学生多数来自农村地区和城市的中低收入家庭,缺少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的熏陶,学习兴趣不高。从学校的角度分析,在培养模式上,仍然按照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忽略了职业学校的自身特点,忽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在师资力量上缺少高素质的人才,随着职业学校的大幅度扩招,高素质的教师人数不足的弱点显现出来,而教师本身往往由于教学任务繁忙,没有额外的时间去参加进修。另外,有关职业英语的指导文件对文化教学也没有的说明,这使得学校在制定具体的执行计划过程中缺少导向性的文件规定。

3、职业院校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对策

对于以上所列出的问题和原因,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来解决这些问题。这些对策也是从学生、学校和政策方面来进行的。

从学生方面来看,要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首先可以以针对生源的差异,分类教学,因材施教。由于职业院校的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学生之间英语学习基础相差较大,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可以为不同基础的学生提供更加自然的学习环境,培养他们在真实生活中的交际能力。另外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课堂辩论和演讲等,也可以通过集体欣赏英文原版电影,讨论电影中的语言和情节,分析电影的文化背景等方式,来加大英语教学过程中的文化导入力度。

从学校方面来看,首先要加强学校的师资力量,这就要求一方面教师必须转变观念,适应职业教育的特点,必须将英语文化的学习融合到英语教育之中,以培养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为宗旨,另外一方面,学校应该加大投入,加大师资力量的培训,加强各方面的考核。

政府要扶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教育主管部门可以从宏观上加大扶持力度,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及政策,在教育制度上进行完善,从教学制度、教学目标上予以明确,在配套的考核、管理上要进行约束,建立规范的管理体系。

4、总结

在职业英语教学中,英语文化的导入对于培养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提供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实现学生英语文化知识的学习,需要学生、学校以及政府三方共同努力,解决目前职业英语教学中出现的各种困难。

参考文献

[1]程丽群.高职非英语专业英语文化教学现状透视[J].海外英语.2011 (08)

教师入职背景调查篇3

[作者简介]吴填(1983- ),女,江苏南京人,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残疾人社会工作。(江苏 南京 21003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残疾大学生社会适应与社会工作介入:理论视野与实践模式”(项目编号:13yjc840038)和2009年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重点课题“基于残疾人现实需求的职业康复专业服务研究”(项目批准号:院[2009]04号)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1-0075-02

2012年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支持特殊教育,加快发展残疾人事业,完善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对残疾人教育事业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国家二十多年来的大力发展,特殊教育学校从1985年的350所,上升到2008年的1640所;接受特殊教育的在校学生从1985年的37989人,上升到2008年的417440人;专任教师1985年的6686人,上升到2008年的36306人。①2006~2009年,仅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达22497人,其中17459人获得了劳动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另有数以万计的接受了初等职业教育的残疾人参与到社会生活之中。②残疾人特殊教育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残疾人的自身状况,提升了残疾人的社会适应能力。

但是,随着特殊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和残疾人对自身社会需求能力的提高,对特教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术界普遍认为,建立一支高层次、高素质、高水平的特殊教育师资,是促进整个残疾人教育事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对n市特殊教育学校的调查,呈现当前从事特殊教育事业人才队伍现实状况,并针对其目前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从专业化的角度提出合理构建特殊教育师资的对策。

一、调查背景

n市是我国东部地区重要政治、经济、文化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位于该省第三,选取该市一方面是因为相对东部其他城市,其特殊教育资源相对集中,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有利条件较为成熟,城市残疾人及家庭对教育的选择性和多样性更高,因此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另一方面由于研究者身处东部,在调查的资料收集过程中具有便利性。本研究选取了该市公办的特殊教育学校为样本。以问卷调查法为主,同时对部分典型机构辅以现场访谈或电话访问。

本次调查一共发放问卷260份,回收问卷235份,其中有效问卷210份。回收率达到90.3%,有效率达到89%。

二、特殊教育师资调研结果

(一)特殊教育教师基本信息

1.教师年龄分布。特殊教育教师队伍中40岁以下中青年占大多数,在调查的210人中共有中青年167人,约占79.5%,只有20.5%的特殊教育教师年龄在40岁以上。

2.教师性别构成。调查显示,特殊教育教师的男女比例差异较大,男教师占总数的29%,女教师占总数的71%。

(二)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背景

1.学历构成。调查显示,特殊教育教师中有本科学历的达122人,占总数的58.1%,专科学历42人,占总数的20.4%,中师(专)学历38人,占教职工总数的18.4%,高中及以下8人,占总数的4.2%。

2.专业背景。据调查,n市的特殊教育教师中,只有12.2% 的教师所学专业为特殊教育,绝大多数教师都是普通师范毕业或从普通教师转为特殊教育教师,如幼师专业、小学教育专业等,还有8.2%的教师所学专业与教育无关。

在接受调查的210名教师中,职前教育背景为特殊教育专业的占16.3%, 职前为普通教育背景的(如学校教育、学前教育、小学教育、普通师范)有49.5%,此外,学科教育(如语文教育、数学教育、英语教育等)的有26.5%,而教育背景为心理学、医学等方面的教师为数很少。

3.职称构成。调查显示,在专任教师中,已具备中学高级教师资格的有17人,而尚未定级的教师有23人,约占总数的11.3%,

(三)特殊教育教师的发展构成

1.知识构成。特殊教育教师应具备教育学及心理学知识,还应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以及广博的课外知识,对210名特殊教育教师知识结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76页表所示。

2.培训情况。特殊教育教师的培训可以分为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两种。职前培养主要是指教师的教育背景以及岗前培训等情况。职后培训就是指教师的继续教育,它主要指对在岗、在职的教师进行的一种培训。在被调查的210名教师中,有187人,占总数89%的教师参加过有关特殊教育的专业培训,在这些培训当中,属于职前培训的有132人次,占到培训的70.5%;未参加过相关培训的占11%。

调查显示,因日常教学工作需要而参与进修的最多,占47%;学校推荐参与培训的最少,占12.4%。

3.科研能力。特殊教育教师的科研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潜力。在调查的210位教师中,有119位认为特殊教育教师需要进行科学研究,占总数的56.7%,而认为不需要做科研,只要进行教学的约占总人数的38.2%;而从事过各类科研活动的教师约有61.2%,其中,参与或主持课题的仅10.4%,发表过论文的人数较多,占总数的78.3%。在科研活动方面,指被调查教师开展的教学科研活动,包括发表论文、进行科研项目研究等。调查结果为2008-2009学年有46人次的论文在各类期刊发表,占总体被调查人数的21.9%,其中16人次在各级部门举办的论文大赛中获奖。

三、特殊教育师资状况分析

(一)基础结构趋于合理

经过多年的发展,特殊学校的教育师资结构正在发生改变,在专任教师、年龄结构上趋于合理,基本可以满足特殊教育工作开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专任教师的比例处于优势地位,有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责任的分工。二是教师年龄分布趋于合理,形成老中青三级年龄梯度。

(二)特殊教育师资专业化程度普遍不高

特殊教育由于其教育对象的特殊性,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要求程度与普通教育有所不同,特殊教育教师除了拥有特殊教育工作上所需要教育、心理、医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外,还需要掌握鉴别、评估特殊学生理论、工具和方法,以针对特殊教育过程中不同情况、不同群体的需要。目前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主要涉及从事具体特殊教育工作的教师专业构成、学历、职称、教育技能等方面,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和深化的过程。从调研的结果来看,目前特殊教育师资专业化程度普遍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职称结构分布不均匀。其中高级职称所占比重过少,中级及以下职称人员较多。二是教师学历有待提升,尤其是本科以上学历的特殊教育教师更为稀少。三是教师专业构成不足。在这些任课教师中,多数教师为非特殊教育科班出身,教师当中具备特殊教育专业知识的非常缺乏,这种现状制约着特殊教育开展的有效性。

(三)针对特殊教育教师的发展工作亟待开展

特殊教育教师需要通过自身的主动学习和努力,以促进和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为目标开展各种培训和科研工作,以提升自身素质,改进教育方法,提高教育能力,提升教育效率,最终促进整个特殊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但是从调研的情况来看,目前针对特殊教育教师的发展性工作亟待开展,主要呈现在接受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以及科研意识和能力上。

在对样本进行深入访谈之后,我们发现当前的培训主要以理论为主。一方面集中在特殊教育理论上,缺乏一定的操作性和实践性。另一方面,对于国内外先进的特殊教育实践方法的培训,由于缺乏必要的资金条件,使得整体培训水平滞后,不利于信息和教育理念的更新,客观上限制了大多数特殊教育老师的进一步发展。

尽管第一线的特殊教育科研能力和教学第一手资料对于特殊教育事业的推进有着基金作用,但是,目前这些身处第一线的特殊教育教师自身的科研意识和水平呈现出欠缺,发表和获奖的层次偏低,科研成果难以运用到教学生活中去。且大多特殊教育教师的科研驱动力主要为职称需要,缺乏长效机制。

(四)存在一定程度的人才流失现象

由于特殊教育教师的收入水平与普通教师相比存在差距、晋升渠道相对狭窄,以及缺乏相应的培训发展机会,工作较之普通教育又具有特殊性,使得作为特殊教育的教师压力相对较大,加上社会对于这一行业奉献性的强调,弱化了其本身的工作价值和职业价值,使得特殊教育教师在

普通教育教师的横向对比中容易产生心理落差,进而缺乏职业尊严和自我认同感。这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人才流失,特别是在年轻教师当中,通过转行和再深造改变现状的心态普遍存在,调查中也发现在教师在自身深造之后选择离开这个行业的现象。

针对上述特殊教育师资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尝试从专业化建设的角度寻求解决路径。

四、特殊教育师资的专业化构建的对策建议

专业化最初产生于生产过程中,现代广泛运用的是利伯曼有关专业化的标准定义,主要涉及社会构成、技术构成、专业教育、自我约束以及伦理纲领等方面。本文认为,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主要是指从事特殊教育、具有教师资格的工作者专业发展的过程,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具有相应的学历和资格认证,主要是具有大专以上文凭和获得特教教师专业资格证;二是在从事特殊教育工作过程中,对自身专业理念、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进行不断发展和深化的过程;三是在从事特殊教育工作中形成的一套培养和相关制度。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特殊教育师资进行专业化构建:

(一)通过建立“前后融合”的师资培训体系,强化教师教育的连续性和整体性

“前后融合”指通过特教主管部门、高等特殊教育院校和特殊教育学校的共同参与,使特教教师的培训实现从入职教育(岗前培训)再到职后教育(在职培训)的相互融合,建立系统的职前培养机制,并加强职后培训的力度,使在职培训成为教师专业学习的延伸,重视教师教育的连续性和整体性, 实现特殊教育师资培训效果的最优化。

(二)通过改革用人制度,优化特殊教育教师的师资结构

本次调查显示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水平低, 很大一部分教师没有受过特殊教育专业培训和学科专业培训,在专业素养上存在着先天不足。跨专业、跨科目、跨年级、跨残疾类别教学的现象仍存在。因此,各类特殊教育学校需要改革用人制度,建立起完善的师资招聘制度和岗前培训制度,改善师资结构。

此外,对于特殊教育教师的结构的优化,主要可以通过对其学历的提升和专业结构的调整来实现,一方面,要增加特殊教育专业背景教师在教师整体中所占的比例;另一方面需要增加与特殊教育相关的心理学专业、医学等专业背景的教师比例,以完善整个特殊教育教师队伍的专业结构。对于现有非特殊教育背景专业的从业教师,要通过系统培训和再深造的方式,改善其专业背景的结构,更好地服务于特殊教育事业。

(三)建立起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的保障制度

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程度的提高,还需要一定的制度保障,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将特殊教育专业化建设与资格认证和晋升考核结合起来,将国家现有的实行残疾人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逐步完善,制定相应的特教教师资格认证的专业标准,完善特教教师培训评估体系。二是从制度上对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建设提供保障,其中最重要的做法是通过对特教教师的待遇的保障、以激励特教教师的从教热情,进而促进整个残疾人事业的发展。除此之外,还需要提升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地位,将这种专业变成一种具有一定社会地位,受人尊敬的专业,以吸引和留住这一领域的优秀人才,并逐步提升这一领域人员的整体素质。

[注释]

①谢永飞.中国特殊教育的布局结构特点及调整建议[j].现代教育管理,2010(12):25.

②刘俊卿.我国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现实问题及未来选择[j].中国特殊教育,2011(3):3.

[参考文献]

[1]陈方.近年来我国教师专业化研究综述[j].中小学管理,2005(2).

[2]丁勇,王辉.近年来我国特殊教育教师教育研究综述[j].中国特殊教育,2003(3).

[3]方俊明.特殊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冯建新,冯敏.陕西省特殊教育专业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1(1).

[5]蒋云尔,王辉,范莉莉.构建符合江苏省情的特殊教育师资继续教育体系——江苏省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继续教育情况调查报告[j].现代特殊教育,2008(9).

[6]刘全礼.特殊教育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7]彭霞光.中国特殊教育发展面临的六大转变[j].中国特殊教育,2010(9).

教师入职背景调查篇4

[作者简介]孙小娅(1956— ),女,江苏苏州人,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卫生职业教育;向敏(1972— ),女,四川宜宾人,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处副处长,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药理学。(江苏 苏州 215009)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制约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与相关对策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1—10—95)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9—0063—02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技术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教学水平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是教师职业生涯从讲台新手到教育教学专家的成长过程。科学研究是指用科学的方法、思路或理念对某一事物、现象或观点等进行研究,探索其内在联系与本质规律,进而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高职院校教师的科学研究是促进其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石,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教学工作质量、学校潜力和优势的发挥。在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社会各行业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结构和规格要求已经发生明显的变化,如何有效引导高职院校教师结合自己的专业背景、研究优势和行业发展需求来开展科学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强化学校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一、材料与方法

为了了解高职院校教师开展科学研究的基本情况与科学研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作用,课题研究选择面上调查与个案跟踪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就高职院校教师开展科学研究的现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面上调查采用自行设计问卷,选择了部分高职院校265名教师为样本;个案跟踪调查选择某一高职院校的部分教师为样本。主要调查内容为:高职院校教师对开展科学研究重要性的认识、近五年开展科学研究的基本情况、制约高职院校教师开展科学研究的主客观因素,以及科学研究对其自身专业发展的影响作用等。参与本次问卷调查的265名教师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等基本情况见下表。所有调查资料采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缺乏较强的科研意识制约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目前,我国多数的高职院校是从中专校升级而来,长期从事中专教学所形成的定向思维,使教师习惯于把课堂教学作为自己主要的工作内容,在教科研方面投入的时间与精力相对较少。问卷调查所得样本数据显示,约27%的教师感到缺乏科学研究的经验,不知如何有效申报课题;而自认为教学任务较重,没有充足的时间投入科学研究的占到调查总数26%;研究意识不强,没有投身科学研究的内在动力的占到调查总数的18%;其中,有21%的教师则认为高职院开展科学研究的外部环境支持力度不够。高职院校教师主观上科学研究意识普遍不强,客观上缺乏科学研究的积累与外部条件的支持,直接导致教师科技创新能力的弱化,既限制了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也影响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缺乏良好的科研环境妨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是帮助教师开展科研工作的重要基础。高职院校相对缺乏良好的科学研究环境制约了教师科研能力的有效提升,妨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调查数据显示,有30%的教师认为虽然已开始重视立项课题的申报,但不重视立项课题研究进程与质量;有27%的教师认为科研协作意识不强,科研团队作用不明显影响课题研究质量;有18%的教师则认为由于自身的研究积累不够,研究领域不明,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研究优势。究其原因,是因为多数高职院校步入高校系列的时间不长,尽管学校管理层比较重视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教师中博士与硕士比例不断增加,但是,新引入人才多数尚处在科研能力的积累阶段和研究领域的形成阶段,若没有适宜的科研环境支持,很难在科研实践中厚积薄发。由此可见,教师希望学院给予利于开展科研工作的政策支持,特别是应适当减少具有科研潜质的教师在教学方面的工作压力,使他们能有更多时间与精力投入到科学研究,为学院也为教师个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缺乏深层次的校企横向合作研究限制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面向产业发展需要设置专业,培养社会生产、服务、管理一线所需的实用型和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本次调查发现,有85%的教师希望学校能够帮助他们与产业保持多层面的联系与协作,也认识到高职院校教师参与产业实践对自身专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但是,同期调查数据也显示,一年中教师真正能够深入产业一线进行专业实践时间超过一个月的不足20%,教师根据自己的学术背景与业务专长能够与产业专家合作进行科学研究,帮助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实际问题的不足5%,这与国际上如美国、澳大利亚、德国等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非常重视专业实践能力,并能在产业发展中发挥应有作用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我国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实践时间少,缺乏深层次的校企横向合作研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对策与建议

(一)充分认识科学研究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与改革的深化,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十分关注的首要问题。高职院校加强专业建设,深化课程改革,培养符合行业岗位要求的技术应用型人才需要教师对行业岗位需求的全方位、深层次认识,需要教师把握行业发展趋势,开展专业建设的前瞻性研究,这既是保证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能贴近行业需求的重要基础,也是促进高校教师能在行业发展中起到应有的引领作用的重要途径。

因此,学院管理层应充分认识科学研究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帮助教师树立较强的科研意识,引导教师在业务范围内选择好研究领域,通过科学研究培养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能力与水平的重要举措,是保证学校可持续发展,提升学院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二)科学定位优势研究领域与研究方向

教师专业发展不仅是教师的权利,也是教师的义务,是保证教育成功和促进学生发展的前提。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已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本科院校的教师一般都有比较明确的研究方向,其科学研究工作与学科发展与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结合紧密,并能引领学科发展。与之相比,大多数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方向比较模糊,科研积累不足,不能很好地服务行业发展。帮助教师根据自己的学术背景和业务专长,结合学校教育发展需要,科学定位自身的研究领域与研究方向,是帮助高职院校教师从“教学型”成功转变为“导向型”的关键。

21世纪赋予高校教师的历史使命是教育要为学生的一生、国家的未来、社会的发展负责。我国职业教育起步晚,对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内容遴选与整合、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应用、专业技能培养、校企合作体制与机制探索等方面缺乏系统而深入的研究。职业教育要向纵深发展,需要从事职业教育教师的潜心研究,形成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职业教育理论,这是教师不断丰富职业生命内涵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更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三)合理搭建研究平台

1.优化整合资源,搭建利于教师开展科研的适宜平台。教师开展科学研究需要软硬环境的支持。高职院校原有实验室基本是面向专业而建,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缺乏利于教师开展自然科学研究的实验室,学院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优化整合现有实验室资源,合理搭建既利于教师开展自然科学研究,又能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综合实验室,为教师开展科学研究提供良好的平台。这一平台建设,也是引导教师深入企业,加强校企科技合作,开展应用型研究的重要基础。一方面,促进教师的科学研究;另一方面,则是提升学院教师服务社会的能力与水平,是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2.加强团队建设,提高教师科研能力与水平。科学研究需要教师在实践中的长期积累,才能厚积薄发。加强研究团队建设,发挥“组织智能”是提高教师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需要结合专业建设要求,通过校企合作,组建有行业专家参加的研究团队,培育研究人才,形成人才梯队,营造有利于学科带头人、重点实验室负责人和其他高科技人才成长的环境,通过科学研究在促进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的同时,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3.深化校企合作,完善激励机制,增强教师专业发展的驱动力。教师专业发展不但需要外部条件的创设,更需要有激发教师主动投入研究的内在驱动力。在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从联系走向对接的今天,学院更要强化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建设,引导教师根据自身业务专长与研究优势,结合专业,深入行(企)业开展应用性研究,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在为学院专业建设、产业最新发展潜心研究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理论水平与实践技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时,学院要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形成向高层次人才和重点岗位倾斜的、能够体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的分配机制,营造一种科学、民主、独立的学术氛围和科学管理氛围,通过公平竞争、授予荣誉、加强培训等灵活多样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追求专业发展,取得最佳成绩。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科学研究是培养教师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升教师专业理论水平与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学院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举措。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要加强内涵建设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师的能力与水平是关键,学院应遵循科学研究本质规律,引导教师投身科学研究,从关注自我发展向关注学生发展转变,从根本上提高职业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伟锋,周本东.多方向科研与单方向科研相结合建设高校科研团队[J].教育与职业,2012(3).

[2]李晓明.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职本科教育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2012(3).

[3]向敏,孙小娅.关于构建高职特色的科技创新团队策略分析[J].职教论坛,2010(11).

教师入职背景调查篇5

对象与方法

对象。随机抽取6所在贵阳市(简称“筑”)的省属本科院校的就业指导教师共120人,发放问卷120份。对参加调查的每个高校招生就业处(或就业指导中心)就业工作人员1~2人进行个别访谈。

方法。由参与调查的高校的就业指导教研室负责人发放问卷,采用定式问卷和填表方式;由本课题人员对参加调查的高校招生就业处(或就业指导中心)就业工作人员进行)电话访谈。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被调查对象的性别、年龄、工作部门)及就业指导师资现状两方面,就业指导师资问卷包含教学素质和主要存在问题2个分项目,共12项题目;个别访谈内容包括就业指导课教师组成情况、课程开设对象及课程设置3个方面。

资料分析。全部调查数据经由统一编码后录入计算机,采用execl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一般情况。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19份,有效回收率为99.17%,男性占50.42%,女性占49.58%。调查显示教师年龄35岁以下占60.50%,36~45岁占32.77%,46岁以上占6.72%,这表明就业指导教师以青年教师为主。从参与调查的就业指导老师所在工作部门来看,就业指导师资队伍的构成为:以学校招生就业处(或就业指导中心)教师、院系分管就业工作领导和辅导员为主,有3所高校还吸纳了专业课教师,有2所高校聘请了校外人员兼职作为就业指导教师。参与调查的6所高校中,就业指导教学对象为本科或本专科学生;其中5所高校将就业指导课设置为必修课,1所高校设置为选修课;关于课时数设置,1所高校就业指导课时数为16学时,3所高校为36学时,2所高校为38学时。

教学素质。从就业指导教师的学历来看,博士占8%,硕士占55%,本科占34%,其它学历占8%;从就业指导教师的职称来看,教授占9%,副教授占24%,讲师占43%,助教占14%,其它占10%。可见,大多数就业指导教师的学历和职称都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从就业指导教师的专业背景来看,心理学相关专业的2人,占1.68%;社会学专业2人,占1.68%;教育学相关专业4人,占3.36%;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人,占1.68%;管理学相关专业11人,占9.25%;其它如材料科学、经济学、历史学、计算机技术、英语、汉语言文学等专业共98人,占82.35%。从就业指导教师接受的专业化培训来看,没有受到专业培训的25人,占21.01%;仅有必要专业培训的70人,占58.82%;受到过较多专业培训的24人,占20.17%。可见,就业指导教师大多没有与就业指导相关的专业背景支撑,系统培训跟不上,就业指导教师的专业化、职业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主要存在问题。就业指导教师反映教学工作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是“缺乏专业培训或学习机会”,其次认为“学校对就业指导课程重视不足”,再次是“职业发展前景模糊”和“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讨论

提高重视程度,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和学科建设。就业指导不仅仅是一门课程,还是一个专业化程度很高的学科。我国高校就业指导起步较晚,很多高校对就业指导认识不深、重视不够,认为没有必要花大量人力和财力在就业指导课程和学科建设上,种种原因导致各高校对此类课程的开展程度参差不齐,如:有的高校就业指导课时数不足,有的高校课程性质上仍为选修课,有的高校课程时间边缘化(开设时间为7、8节或晚上),有的高校教学经费短缺等。在这样的外在环境下,就业指导教师成就感不足,不利于激发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满足教师个体成长发展的需要。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最高层次需要是自我实现,而提高重视程度,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和学科建设,有利于激发就业指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他们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提高教学水平。

教师入职背景调查篇6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的全面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职院校改革和发展的主要方向。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高职要积极创新和改革应用文写作教学,提高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教学理念落后

首先应用文写作从本质上来讲属于语文教学学科,所以长期以来,很多高职院校语文教师只重视应用文写作语文知识的教授[1],学生学习应用文写作一直停留在理论学习上,教师忽视应用文写作技能的培养,这种落后的应用文写作教学观念,直接影响着教师的应用文写作教学模式。很多高职院校的应用文写作教学,一直是教师在讲台上,学生在下面听的教学模式,应用文写作的考核也仅仅停留在考查学生是否掌握应用文写作的注意事项,这种落后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严重影响了应用文写作教学突出工具性和实用性的教学目的,影响了学生应用文写作技能的培养。

2. 教学思路狭窄

尽管有些高职院校调整了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基本思路,突出了学生能力意识的培养,但是在应用文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思路仅局限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多侧重于语文能力的培养,只是特定应用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学生应用文写作题材比较单一,只能适用于特定领域。随着不同学科之间相互融合,不同领域之间相互综合,这种狭窄的应用文写作教学思路,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学生这种局限性的应用文写作技能不能适应社会的实际需求,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高职应用文写作改革思路

高职院校是我国培养高素质应用实践型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机构,高职教育首先要保障学生的高效就业。因此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高职应用文写作改革应该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分析经济市场的变化和职业人才素质要求,围绕学生的就业需求,开展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

在高职教育中,以人为本是整个素质教育的核心,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是高职素质教育的目标[2]。因此,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要基于这样的教学目标,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应用文写作技能培训,提高学生的核心能力和职业技能,推动学生在职业生涯中更好地发展。

三、素质教学改革背景下高职应用文写作改革策略

1. 培养职业意识

素质教学改革背景下告知应用文写作教学要突出学生的职业意识培养。应用文写作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涉及很多领域和学科,因此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要突出实用性和综合性,结合学生未来职业角色,开展广泛的应用文写作技能训练,教学模式要灵活多变,实用创新,帮助学生掌握应用文写作的基本技巧,提高职业技能。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全班同学模拟会议现场,学生可以扮演公司中的不同角色,开展公司会议,要求学生做好会议纪要。通过这种趣味性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职业意识融入到应用文写作训练中,学生一边听取会议,一边记录,学生和教师之间积极地沟通和交流,激发学生的应用文写作兴趣,在这种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中,使学生逐渐掌握会议纪要这种应用文写作的技巧,提高学生创造、应变、协调、组织、写作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这种模拟场景开展应用文写作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在掌握应用文写作技巧的同时感受未来的职业氛围,激发学生的职业角色意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应用文写作综合能力,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2. 延伸课堂教学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要注重将课堂理论教学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将应用文写作教学延伸到课外,使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学习进步,打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可以将社会生活、学生和应用文教学内容融合在一起,鼓励学生将所学的应用文写作理论知识应用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在社会实践中积累写作经验,提高写作技能,熟练掌握不同类型的应用文写作技巧。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要将传统的应用文写作课堂教学转变为学生在社会生活实践中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善于将应用文写作教学和现实生活融合起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开展有意义的应用文写作教学。例如高职院校每年都会组织很多校园活动:校园歌手大赛、模特大赛、演讲比赛等等,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拟写这些校园活动的活动计划和方案,活动举办完成后,可以组织学生写活动总结。另外,对于现实生活中一些热点社会话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调查报告,拟写新闻总结。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积极督促和引导学生去查阅资料,搜集素材,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理论联系实际、分析推理和调查研究的综合能力,打破应用文写作课堂教学的局限性,使学生乐学,善学,愿学,提供啊学生的应用文写作综合能力。

3. 训练综合思维

教师入职背景调查篇7

一、引言

(一)研究对象。以××学院所有教职工为研究对象。

(二)问卷设计。本调查采用的是自编的“××学院教师满意度调查问卷”。问卷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被调查教师的基本情况,如性别、年龄、职称等,用作统计时的分类变量;第二部分是编制的封闭式问卷题目,这是问卷的主要部分。共编制

41个题目,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的计分方式,分为完全不同意、比较不同意、基本同意、同意、完全同意五个答题选项。

(三)样本量的确定以及问卷的回收。本调查的研究对象是××学院的全部教职工,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抽样误差限e±0.05,调查估计值的置信度为95%,该校共有教职工N=2000,由于事先没有关于教师满意度的估计,方差取最大即■=0.5,预计回答率为0.8,通过计算确定共发放试卷403 份,回收试卷 382 份,根据筛选原则,其中有效问卷285份,有效率为94.4%。对本问卷的题目进行独立T检验,来检验被试者在每个题目平均数上的差异显著性,结果显示13题、26题、40题显著性值>0.05,不具有鉴别力,在后续分析中删除。

二、因素分析

(一)因素提取。本研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公共因素,进行3次因素提取后,得到8个公共因素,这8个因素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61.134%,对这8个公共因素的命名如下:收入福利、自我实现、工作感受、意见管理、组织气氛、工作培训、人际关系、人事管理。

(二)效度与信度分析。本问卷的公共因素累积方差贡献率为69.203%,说明本调查问卷具有很好的结构效度。对整个量表与8个因素的分量表信度进行计算,经统计分析结果全量表的Cronbachα 系数=0.884,总量表和8个分量表的Cronbachα 系数均在0.6以上。本量表的信度系数可以认为己经达到了本调查的研究目的的要求。

三、工作满意度分析及结论

(一)工作满意度总体状况。为从总体上了解被试者的总体满意度和在8个公共因素上的工作满意度差异,本调查以量表中各个公共因素的平均分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描述统计分析,结果如下:因素一3.065,因素二3.1175,因素三3.232,因素四3.2825,因素五2.9801,因素六3.096,因素七3.6632,因素八2.7298,总体平均分3.145763。可以看出,××学院教师的总体满意度3.146在一般到较满意之间,偏向一般状态,总体水平较高,说明本校教师对学校的归属感较高;各公共因素中,收入福利、自我实现、工作感受、意见管理、工作培训、人际关系的满意度状态和总体满意度基本相同,在一般到较满意之间,其中人际关系满意度最高偏向于较满意;人事管理的满意度最低;组织气氛在一般到不太满意之间偏向一般。

(二)个人背景因素与工作归属感满意度的关系。为详细了解个人背景因素对工作满意度可能产生的影响,本调查分别以量表中的个人背景因素为自变量,工作满意度各因素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以此来发现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

方差分析结果中,如果Sig.

(1)性别差异:本调查的结果表明,男女教师在总体工作满意度和各因素上的满意度差异不显著。具体来说,××学院的男教师在以下几方面的满意度略高于女教师:自我实现、人事管理;女教师在其他方面略高于男教师。

(2)年龄差异:本调查的结果表明,不同年龄的教师在收入福利、工作培训上满意度差异显著,50-60岁的教师在收入福利上满意度显著低于其他年龄段教师,30-40岁教师在工作培训上满意度显著低于其他年龄段教师。在总体满意度及其他因素上差异不显著。

(3)婚姻状况差异:本调查结果表明,不同婚姻状况的教师在总体满意度及各因素上的差异不显著。具体来看,在总体满意度上,已婚教师的满意度略高。具体来说,未婚教师在工作感受、组织气氛和人事管理上的满意度略高于已婚教师;已婚教师其他方面的满意度略高于未婚教师。

(4)学历差异:本调查的结果表明,不同学历的教师在总体满意度和各因素上的满意度差异不显著。在总体满意度上,博士的满意度最高,硕士的满意度最低。

(5)职称差异:本调查结果表明,不同职称的教师在收入福利、工作培训、人事管理上的满意度差异显著,副教授在收入福利、工作培训上的满意度显著低于其他职称的教师,讲师在人事管理上的满意度显著低于其他教师。在总体满意度及其他因素上的差异不显著。

(6)户籍差异:本调查结果表明,不同户籍的教师在总体满意度及各因素上的满意度差异不显著。具体来看,非本市的教师在总体满意度上满意度略高;各因素中,本市教师在收入福利上满意度较高;非本市教师在其他方面的满意度较高。

(7)子女数差异:本调查结果表明,不同子女数的教师在收入福利上在总体满意度及各因素上的满意度差异不显著。具体来看,1个子女的教师在总体满意度上满意度最高,2个子女的教师满意度最低。

(8)岗位差异:本调查结果表明,不同岗位的教师在收入福利上满意度差异显著,行政人员在收入福利上满意度显著低于专职教师和教辅人员。在总体满意度及其他因素上的满意度差异不显著。

四、对高校教师管理的建议

(1)加大分配制度改革力度,切实提高教师物质待遇。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收入福利问题是××学院教师最重视的问题,是影响教师满意度最重要的因素,方差贡献率为24.669%。实际上收入福利问题也一直是困扰我国教育发展的老大难问题。因此高校要建立公平合理并且有吸引力的分配制度,切实提高教师的物质待遇。

(2)针对不同群体采用不同的激励措施。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年龄、职称和岗位上的教师在收入福利上的满意度有显著性差异。因此,学校可以针对有显著差异的不同群体的教师采用不同的激励措施,即分层管理的思想。这样才能使政策的实施有更强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做到有的放矢。

(3)提高工作本身的激励性,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调查结果表明,教师的工作感受和工作中的自我实现对工作满意度影响是很大的。为此,学校应该尽量为教师创造培训的机会,并在财力和时间上给予支持,这样才能为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排除后顾之忧。

(4)重视年轻教师的培养。从前面的分析可知,年轻教师,尤其是30-40岁的教师,他们各个因素的满意度都不高。因此对他们更应该加以重视,如果他们的满意度一直在较低水平,必将造成教师队伍的不稳定,这对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极为不利的。因此要及时关注年轻教师的自身需求,提高他们对学校工作的满意度,从而使他们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

参考文献:

[1] 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调查问卷的编制与分析.李微光.程素萍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教师入职背景调查篇8

作者简介:葛丽萍(1971-),女,山西阳泉人,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基础部,讲师。(北京100015)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7-0148-02

现代科技的发展缩短了人们之间的时间和空间距离,却无法轻易拉近人们之间的心理距离。不同的国家、民族由于不同的历史渊源形成了不同的社会习俗和文化背景,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社会规范和语言规则。人们能否在“地球村”中和平共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能否有效地进行交往并达到相互理解。

为了适应跨文化国际交往和人际交往的需要,从20世纪60年代起(国内则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跨文化交际研究应运而生。跨文化交际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认为,交际能力有四个重要参数,即语法性、适合性、得体性和实际操作性。其中适合性和得体性的实质就是语言使用者的社会文化能力。人们要实现成功的交际,除了要正确掌握语言本身,即语音、语法、词汇外,还要使语言得体,即在适当的场合以适当的方式表达适当的语言。目前我国教育部对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既要培养学生具备必要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又要强调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涉外工作的能力,使他们在涉外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能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

跨文化交际能力影响高职学生在国际化工作环境中的职业发展。由于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的影响,高职学生主要精力集中在硬技能知识习得上,相应地忽视了软技能发展,例如外语熟练度、交际信心和跨文化经验。然而生活在地球村,几乎谁都不可避免地要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往,跨文化交际正在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生活现实。具有良好的英语表达能力和跨文化沟通技巧,一旦进入职场就能适应职业岗位跨文化的需求。

二、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

为了了解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学生在跨文化交际方面的知识和重视程度,笔者对所任教的2010级非英语专业五年制和三年制共142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内容涉及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兴趣、方式和途径、遇到的困难以及解决的思路。由于篇幅所限,笔者遴选了其中有代表性的部分问卷调查题目及结果如下:

(1)你认为在高职阶段英语学习的目的是:

A.拿文凭、找工作(56.3%)

B. 培养语言交际能力,为将来进入社会打好基础(28.6%)

C. 对英语感兴趣(15.1%)

(2)你对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感兴趣程度是:

A. 感兴趣(35.7%)

B. 有点兴趣(47.2%)

C.不感兴趣(17.1%)

(3)你对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的了解情况是:

A. 非常了解(15.7%)

B. 有些了解(37.2%)

C. 不太了解(47.1%)

(4)你认为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对你的英语学习帮助情况是:

A. 有很大帮助(37.5%)

B. 有些帮助(51.3%)

C. 没有帮助(11.2%)

(5)在英语学习中,你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意识程度是:

A. 经常意识到(35.4%)

B. 偶尔意识到(41.2%)

C. 没有意识到(23.4%)

(6)你认为课本中涉及的有关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比重是:

A. 较多(14.9%)

B. 一般(59.2%)

C. 很少(25.9%)

(7)你希望老师在课堂上进行语言教学与文化知识教学相结合的情况是:

A. 偏向语言教学(56.9%)

B. 渗透文化教学(31.3%)

C. 无所谓(11.8%)

(8)你认为学生与外国人交流的主要障碍是:

A. 不知道从何谈起,对西方人文化、喜好不了解(40.6%)

B. 听力、口语、词汇量问题,表达不出来(36%)

C. 缺乏勇气(23.4%)

从以上调查结果来看,受访高职生对英语学习的目的基本还是比较明确的,他们大多是抱着拿文凭、找工作的目的来的,也了解学习英语的重要性。但是学生主要的关注点还是在语言本身,多数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只是有些好奇,对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知识的学习不够重视,不了解跨文化知识对自己英语水平提高的重要意义。虽然学习了词汇和语法等语言知识,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但不一定有实际上的交际能力。对教师关于英语国家的历史、习俗、生活、文化背景等诸多因素的介绍没有迫切要求。课本中出现的有关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的含量也是很少,这一点不符合高职大纲中高职英语学习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指导原则。

一些学生认为,跨文化交际就是加强听、说、读、写四会能力。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没有脱离文化的语言,对英语国家的文化了解比较欠缺又怎能真正掌握好英语,并学以致用呢?当然,四会能力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基础,但它不是全部。与不同的交际对象,在不同的情况下,对同一个思想的表述方式是与文化背景密切相连的。在外语学习中,语言失误容易被对方谅解,而语用失误、文化误解往往会造成交际失败,文化冲突的可能性明显增大。因此,在强调提高语言能力的同时,必须提高语用能力,实现跨文化交际。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对策

高职英语教学要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为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适应未来国际化职场的需要,培养学生跨文化应用语言的能力,就要把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融入日常语言教学中。

1.提高教师自身的跨文化素养

英语教师在教学中是目的语文化的推介者,不仅要将语言知识教授给学生,更要让学生了解这门语言的文化内涵,并将其渗透到语言教学中。教的过程也是学的过程,教师也应该不断加强对英语语言与文化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提高自身语言交际能力,进而在教学中注重文化因素的教学。只有深刻细致地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民族文化、生活方式等,才能正确地理解和准确使用这门语言。对以实用为目的的高职英语教学来说,跨文化交际能力直接影响到学生在未来国际化职场的交际自信和沟通能力。因此,英语教师应该大量接触反映英美文化方面的书籍、影视和歌曲,丰富中西方文化知识,通过多种渠道了解西方文化,以便在教学中能够得心应手。开展中外语言、文化比较研究,将研究成果运用于教学。教师可以开设与英语文化有密切关系的一些选修课程,如“英美概况”或“英语国家概况”、“语言与文化”、“跨文化交际学”、“西方文化与节日”、“西方交际礼仪”等,系统而全面地向学生介绍文化知识。

另外,学校也应为英语教师提供去英语国家出国学习交流的机会,让教师切身感受原汁原味的异国文化,开阔眼界,提高自身语言交际能力,将自己的实际经验和感受传达给学生。

2.扩展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

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要与语言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适当补充相关的西方背景知识,既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又能使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虽然高职英语教材偏重于职业英语的内容,但其中的文章多数节选自外文材料,教师可以捕捉其中涉及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政治、文化习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多个领域的内容,结合课文给学生讲解和渗透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如辨认标识、电话交往、餐桌礼仪、参加招聘、旅游购物、入住酒店、看病就诊、寻求帮助等。而且应把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训练放在文化背景中进行,通过情景表演、小组讨论等形式来检测与巩固所学的英语语言知识。教师可结合课文设计相关的语境,要求学生进行符合文化背景的对话。通过听说练习学生可以把不同的文化知识点进行有比较、有选择地使用,加强对交际文化模式的记忆。将文化意识的培养渗透在语言技能的学习中,不仅可以实现对课文内容的全面而深刻的把握,而且可以适度引申课本知识,扩大学生的文化信息量,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3.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跨文化教学当然离不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网络教学和多媒体课件、英文歌曲、图片幻灯以及原版电影赏析,学生可以从中观察英美人的饮食起居、生活习惯、社会禁忌等各方面的情况,获得感性认识。通过这些渠道所接触到的有关社会文化生活方面的内容是对生活的高度概括和原型再现,是学生了解英语文化的有效途径。如果在观看后结合某个专题展开讨论,畅谈看法,进而对一定的文化差异进行归纳总结,会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语言知识转向主动对英语语言文化的探究。

学生不仅要在课堂上认真听教师所讲的语言文化知识,更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广泛阅读有关使用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有关材料。从阅读一些较为简单的英文读物和一些简单易懂的英语节目开始,逐步提高难度。推荐学生在网络上阅读英美杂志或报刊。学生大多喜欢音乐,可以学唱一些经典的英文歌曲等等,这些活动都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其慢慢地对英语产生兴趣,并把这种兴趣带进课堂。给学生布置开放式的作业,让学生在英语课堂内外主动探究有价值的英语文化知识,通过网络查找发现中西方文化习惯方面的不同,这样可以使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得到有效的积淀,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4.开展各种英语交际活动

在教学中,开展各种英语交际活动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鼓励学生寻找机会与英语母语人士直接交流,将自己置身于真实的跨文化语境中,感受地道、符合文化习惯的英语,学会如何得体地传递和接受信息。校方可以利用与国外高校开发合作项目的机会,组织学生交流,或者邀请客座教授参加学术课程,使学生积累跨文化交流经验。

进行专题讲座,组织英语角、英语竞赛、辩论、演讲、晚会、歌曲比赛、英语文化节,表演英语短剧、观看英语原声戏剧影视作品等,创设形式多样的语言环境,加深对文化知识的实际运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英语交际活动中运用所学语言知识体验和学习英语文化。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增强他们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有效地理解和领会文化知识,潜移默化地习得目的语文化。

四、结语

高职院校为了使学生更加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在人才培养方向上就应该未雨绸缪、点滴积累,对学生不断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渗透,让学生在未来的全球化工作场景中减少沟通障碍,增强跨文化理解,这其实正是对“高职英语教学要服务于专业、服务于就业”的最好诠释。

参考文献:

[1]孔珊.高职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8,(5).

[2]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

教师入职背景调查篇9

培训工作的开展以公司的总体战略为指向,按照一定的规律分层分类,科学合理的设置培训课程,以内部人力资源部培训人员为主,在个别领域采取聘请外部专家培训的方式。每年末会定期进行培训需求的调查,据此制定下一年度的培训计划和实施方案。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加大了对高层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资金和培训力度,同时人力资源部实行了管理培训生计划,满足公司发展过程中人才的需求。

二、H能源公司人力资源招聘和培训管理风险

(一)招聘管理风险

1. 招聘环节过于简单

流程化管理是一种常规的规避风险的有效补救措施,H能源公司人力资源部在招聘过程中,因为外部原因使招聘工作没能严格把关,并未按照正确招聘流程进行招聘,一旦跳过某个招聘标准环节,就很容易发生招聘流程的?L险。H能源公司招聘环节过于简单,没有清晰明了的招聘流程。过去的招聘流程单一枯燥,缺乏创新,并没有对相应的应聘人员进行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测评,更没有对相应的应聘人员进行其个人背景调查,只进行口头简单的循规蹈矩的面试,提出一些只要充分准备即可回答的枯燥的书本问题和一些常规问题,并没有从企业自身的发展、创新和未来以及应聘者的自身素质、处理危机问题的能力、经验等来做出录用的决定,这样的应聘环节未免过于草率和单一,缺乏创新。

2. 招聘渠道单一化

H能源公司仍然沿用比较传统的招聘方式,例如,实行内部招聘,借助人才交流中心和网络招聘,只是在被动地接受简历,没有采取多样的招聘渠道招到合适的人才,公司需要不断注入新鲜的能量,缺乏实习生计划和大学毕业生储备干部等计划,企业的创新能力较差,发展缺乏动力,后备力量不足。

3. 忽视员工背景调查

在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有些求职者为了获得工作,出现简历造假现象。求职者在简历上会不同程度的美化自己的工作经历或教育背景等。H公司对背景审查不严格,造成有些员工没有具备胜任工作的能力反而被公司任用,导致真正有实力的员工没有竞选成功。

(二)培训管理风险

1. 员工培训需求分析薄弱

H能源公司的培训大多是被动的,没有规范的培训需求,没有主动根据公司的发展规划或针对员工的培养目标进行培训。很多企业忽视员工培训需求,无法明确员工是否需要培训,培训后能力是否会提高。公司不进行员工需求分析,不进行相应的人才测评工作,就无法真正的实现高效能的培训,无法使员工的工作水平实现质的提高。

2. 培训师资力量薄弱

在培训管理过程中,培训部门没有针对特定岗位制定明确的培训计划,确定符合特定岗位的专业培训人员,只是通过人力资源部人员进行常规的基础知识的培训,无法真正提高员工技能。而且H能源公司没有认识到专职培训师的重要性,没有自己的一个完善的培训师资队伍。在选拔培训教师时,选拔标准不够严格,对培训教师缺少相应的考核,导致培训教师对于自己已经学到的知识表示满足,不能够及时补充新的知识。

3. 培训内容缺乏系统性

培训内容陈旧,培训教材缺乏创新,培训课程较为死板,培训内容缺乏逻辑性和科学性,培训内容没有根据企业具体的情况作出相应的改变,只是照搬以前的培训,培训课程没有实操性,只重视理论内容的学习而忽视实践能力的提升。

三、H能源公司人力资源招聘和培训风险管理控制方案

(一)人力资源招聘管理风险控制

1. 规范招聘流程

在人员入职方面,提升企业招聘工作的质量是避免人力资源招聘风险的有效举措。对企业来说,招聘工作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良好的招聘结果决定于适宜的招聘方法、合理的招聘流程、有效的招聘计划及清晰的职务要求等。解决招聘工作中存留的诸多问题与危机,首先应该有合理的招聘程序,使公司的招聘流程更加细化和具体。拟定明确的招聘要求,及时的公布招聘信息,使用适宜见效的面试方法,具体包含找寻合理的招聘人,结合准确的评估手段,做好人员背景的调查及录用工作,以程序的改善来规避招聘的风险。

2. 拓宽招聘渠道

企业人员的补充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外部招聘,二是内部招聘,即通过内部竞选、岗位轮换等特殊形式从公司内部迅速选拔出合适的人员填补岗位空缺。应根据公司的人才需求情况以及招聘成本等因素来考虑,选择合适的招聘渠道。

除此之外,还可尝试拓宽招聘渠道比如:报纸广告、招聘洽谈会、参加同行业的HR交流会、企业内部制定推荐制度、校园招聘等。

3. 重视员工背景调查

了解人才的真实情况,通过背景调查选拔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避免人才招聘不合理而损害企业的经济效益。首先,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员工背景调查。在流程上,要求被调查人签署一份背景调查的授权信。这个证明文件既做到了对被调查人的尊重又充当了一项具有说服力的证据。其次,确定被调查人的范围。不能仅仅局限于求职者自己提供的证明人,应该采用全方位、立体化的专业背景调查,这样既保证了这个职位背景调查的维度又提高了背景调查的全面性和准确度。对于背景调查的问题要采取结构化调查方法,问题之间要有一定的关联度和逻辑性,深入探究求职者的离职原因、离职前的工作态度等可能影响日后工作的潜在因素,为是否决定录用员工提供有效的参考。

(二)人力资源培训管理风险控制

1. 深入分析员工培训需求

首先进行人员层次分析。根据不同员工的知识背景、兴趣爱好、性格、工作能力、学习能力的不同制定不同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法。针对技术层面的员工,应该对其技术的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进行培训。针对管理层面的员工,应该就其管理知识和个人管理能力进行培训。针对学习能力存在差别的员工,应该采取有针对性的培训,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员工应该鼓励其进行自我学习和更深入内容的学习,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员工,应该增强员工的基本知识和对员工的进步及时肯定和认可。

其次进行任务层次分析。不同岗位有不同的岗位职责,不同岗位需要不同能力的员工来胜任不同的工作,员工是否具有能力需要任务层次分析。任务分析有助于公司设计有效的培训体系。

2. 重视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管理

教师入职背景调查篇10

文化是一个社会或民族的风俗习惯、社会道德伦理制度、科学技术水平、信仰、宗教的总和,文化集中反映了社会或民族的物质文化水平和精神文化水平,也包括了人类生活中的生活习惯、风俗礼仪等。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学习英语是现代社会复合型人才的必备素质,从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角度来看,英语教学中融入英语语言国家的文化是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科技、文化、政治、历史和风俗的最佳手段,同时也是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增进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最佳手段。

1中国文化同英美文化的差异

英国作为英语的发源国,受英国绅士文化的影响,英语中最典型的特点就是礼貌用语的广泛使用,可以说只要人与人之间有交流几乎都存在使用礼貌用语的现象。而在中国文化中“谢谢”、“请”通常表现为对外的交际场合,如在公共场所或餐厅等,在家庭环境中或比较亲密的朋友之间说“请”、“谢谢”等词语很少见,在中国文化里如果在家庭环境或亲密朋友之间说这些礼貌用语反而显得不恰当,通常会被受者认为“见外”了。

2英美文化的个性特点

英语国家比较尊重人的隐私,即使是很亲密的朋友也不宜询问和交谈,这是由于英美文化中崇尚独立的个性和人格自由的文化决定的。如在英美国家的文化中,打听别人的工资收入、年龄、家庭住址和其它个人隐私都属于侵犯他人隐私的不当行为,是被语言文化和道德文化所不能容纳的。

二高职英语教学中切入英美文化与素质培养

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如果不懂其起源国家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却希望很好地利用语言进行沟通是不切实际的。美国语言学家Hamels总结学生外语的学习背景时表示: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应包括五种要素,即听、说、读、写以及社会交往能力,也就是能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和谐交往的能力[1]。我国传统的英语教学中,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教师和学生都比较重视英语的读写训练,但针对英美文化的学习和切入却通常被忽略。这是因为传统英语教育没有真正意识到文化对于语言的重要性,尤其是英语,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许多语言在不同的场景通常表达出不同的涵义,这与中国文化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演变成多样化的含义是一样的。许多初次踏入异国他乡的学生,发现自己学习了十几年的英语却无法同英语国家的人们哪怕进行最简单的沟通,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英美文化的不了解、不熟悉。曾经一名中国官员在美国考察时,受邀出席欢迎party,美国官员用礼貌性的问候对中国官员的夫人表示了问候,通常他们说:Your wife is so beautiful!中国官员在听随从翻译人员的翻译后,也用中国式的客气回答道:“哪里!哪里!”,随从翻译人员正是出于对英美文化同中国文化差异的不了解,随口翻译成“where!where!”另一则笑话是一位外企员工对上级领导交代一项任务表示胸有成足,当外籍领导问他:“Are you certain of that?”,员工本想表达对此事“胸有成竹”,而译者却直译成了“There is a bambu in my chest!”,领导听说下属胸里有一根竹子大为惊讶。

由于英语的重要性和国际交流合作的不断深入,学生们普遍对英语学习的热情高涨,但对英美文化的认识不足影响了学生们学习英语的效率和学习的成果,缺乏对英美文化的认知导致了我国学生学了十几年的英语,在开口与英语国家的人沟通时就表现出词不达意,甚至引起误会和对方的反感。许多出国留学的学生,虽然能在托福考试或GRE考试中获得高分,但一旦踏上国外的土地上的时候,仍难以理解国外文化的冲击,出现沟通困难的情况,使自己表现得无所适从。教师在教授英语时,也不应过分关注背诵词汇和做语法训练、考试训练,而应当积极引导学生提高学习英美文化的自觉性和从英美文化中体会英语魅力和学习英语沟通的能力[2]。高校英语老师要不断向学生阐明学习英美文化对学习英语的重要性,要阐明英美文化的引入对英语学习的作用,在讲授英语时,要通过文化的深入研究,可以将西方文化中好的东西借鉴引用,不好的东西要通过对中国文化的比较对其摈弃,通过对比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提高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认识,提高学习英语的热情和技巧。

三高职英语教学中英美文化切入的方式

中国著名的英语教育学者胡文忠是较早研究跨文化意识交流在英语教育中的作用的,他通过举行英语讲座、开设英美文化展览、可设英美文化课程、开展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加深对英美文化的认识,并在日常英语教学中,通过文化对比的方式在英语教学课堂上切入英美文化,他的教学尝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由此可见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切入英美文化知识教育对教学是大有裨益的,以下是在高职英语中切入英美文化的方式:

1引导学生参与英美文化的调查、讨论

英美文化的切入既需要教师的因势利导,更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生参与英美文化的调查讨论是在教学中切入英美文化的重要途径。在进行课本教学前,教师一般都要求学生预习,在进行英语教学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针对将课本中提出的话题,让学生们自行收集相应的英美文化背景,调查相关话题中英美文化的相关知识,并在课堂上对此进行分析、讨论,以此带动学生提高学习英美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前期调查和收集文献中,既加深了对课文中的词语、词句和中心的了解,又加深了对相关文化知识和文化背景的了解。在《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册第四单元“Five Famous Symbols of American Culture”一文中,教师在课程开讲之前,要求学生主动调查美国标志性的文化背景,并延伸到美国标志性建筑、标志性语言、标志性物品上。学生们通过对这些主题的调查,不仅收获了对美国文化的深刻认识,也通过调查理解了文章的主题。同时在课程讲解的讨论中,学生们各抒己见,提高了课堂的参与程度,也提高了学生们学习英语的热情,更为学生们学习英语打开了一个自由、广阔的思路。

2通过教材渗透英美文化

通过教材渗透英美文化是高职英语教学中切入英美文化的重要途径,高职英语教材都是精选的英语中的优秀文章,文章中包含着深刻的英美文化背景,教师在讲授课文时,不应照本宣科,机械地讲解文章的中文意思,讲授文章中的生词,而应当结合文中表述的主题,发掘文章的文化背景,通过文化背景的讲解,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加深对英语语言和语感的学习[3]。例如高职英语教材中第4学期第三单元以讨论美国福利制度为主题,讲述一位接受政府救济的残疾人通过努力改变被救济现状的故事,表达了对新的福利制度的渴望之情。教师可以以文章的主题为中心,借题发挥,讲述英美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和欧洲各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并通过与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比较,让学生参与讨论各国福利制度的利弊和待改进的地方,通过渗透英美文化达到了学生深刻理解文章主题的目的。

3对比中外文化差异,体验英美文化特点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教材的许多内容都涉及中美文化、中英文化之间的差异。教师应当通过文化对比的方式使学生们了解中美文化、中英文化之间的异同,让同学们在理解中国文化的同时,了解英美文化同我们文化的区别。在对比中外文化的差异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辩证的观念理解和了解异国文化,给学生辩证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明确学习和了解异国文化并不是崇洋,并不是放弃自身文化而学习他国文化,而是要用包容的眼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尊重彼此文化的同时达到文化交流和交融的目的。在比较中外文化的同时,要学生注意英美文化的特点,以及由文化催生语言特点,要通过故事体会英语中的俚语、谚语的形成和用法,并通过英美文化特点分析英美各国相互之间交流的特点和注意事项,比如英美文化中忌讳询问讨论个人隐私如年龄、体重、收入等问题,为今后学生在同英美国家人员交流时打下一定的文化基础。

4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渗透英美文化

多媒体教学技术在高校中的应用已经十分广泛,英语作为一门实用课程,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渗透英美文化。英语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技术手段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与课文主题相关的文字、图片、影像、声音等,全方位地展现英美文化。学生对采用多媒体技术的欢迎程度和知识接受程度远大于传统的说、教、描述等教学方式。如在进行英文教学时,教师将一堂读写课程变成了播放影片《特洛伊》,影片中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和唯美壮观的战斗场面让同学们十分享受,同时影片中的西方神话色彩和地道的西方语言文化使学生从中也得到了熏陶。在观看完影片后,教师组织学生们通过讨论剧中的人物形象和历史背景,使同学们加深了对特洛伊木马这一历史背景的认识,加深了西方神话文化的认识,更重要地是培养了学生关注西方文化的兴趣,学生课后也会参与讨论和在网络上差异相关西方文化。通过多媒体技术的渗透,掀起了同学们对西方文化的学习热潮。

5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穿插对比切入英美文化

教师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学需要和教学大纲的安排,将中西文化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穿插对比,由此引入英美文化的学习[4]。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方、学生参与讨论法、提问法、自我调研法学习教材中的相关题材,同时教师还可以适当地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法对文章中的故事情节进行再现,通过穿插对比加深学生对英美文化的理解。

参考文献

[1]韩远飞.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与英美文化的输入[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06)。

教师入职背景调查篇11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基本情况

1.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以兼职为主。专职教师少

在本次问卷调查的27所高校中,除1所高校信息不详之外,其它26所高校共有专、兼职教师160人,平均每校6.15人。其中,专职教师47人,占29.38%,平均每校1.81人;兼职教师113人,占70.62%,平均每校4.35人。实际上,在26所高校中,有3所高校尚无专职教师,兼职人员中有一部分人只是挂名或偶尔参加活动(有先后聘请的)。因此,经常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数有可能还要少。

据我们的粗略统计,27所高校约有学生516 322人,按47个专职教师折算师生比约为1:10 986,即平均每个专职教师要面对1万多学生,这大大超过了一个教师所能承担的工作量,其教育质量能否保证也值得怀疑。

2

.教师队伍以心理学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医学三方面力量构成,且以心理学教育学工作者为主

调查结果表明,160位专兼职教师中,除7人信息不详之外,153人中有心理学教育学学科背景的102人,占66.67%,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背景的22人,占14.38%,有医学背景的14人,占9.15%,分列前三位。这一排序与马建青、王东莉(1995年)的排序不同,他们的排序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心理学工作者和医学工作者,且以思想政治教育人员为主。这一结果不同是符合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大趋势的,它反映了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专业化的进程及所取得的成效,是很令人欣喜的。

3.专职教师所学专业相对集中。兼职教师所学专业相对分散

本调查的47个专职教师中,除3人专业信息不详之外,44人中有心理学(临床心理、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等)教育学学科背景的35人,占79.55%;有临床医学学科背景的5人,占11.36%;有哲学学科背景的3人,占6.82%;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背景的1人,占2.27%。44人所学专业涉及四个,专业相对集中,心理学教育学、医学、哲学学科背景分居前三位。在本调查的113位兼职教师中,除4人专业信息不详之外,109人中有心理学、教育学学科背景的67人,占61.47%;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背景的21人,占19.27%;有医学学科背景的9人,占8.26%;其它专业(如中文、哲学、数学、俄语、体育、法律、煤炭)的12人,占11.01%。109人中所学专业一共涉及10个,专业相对分散,心理学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医学学科背景分居前三位。

4.女性教师多,男性教师少

本次调查的160位专兼职教师中,女性教师107人,占66.87%,男性教师53人,占33.13%。其中,47个专职教师中,有女性教师34人,占72.34%;男性教师13人,占27.66%。在113位兼职教师中,女性教师73人,占64.60%;男性教师40人,占35.40%。

5.在35岁以下的年轻教师中,专职教师多于兼职教师

在本调查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中,除两人年龄不详以外,最小年龄24岁,最大年龄68岁。35岁以下教师70人,占44.30%,36~60岁之间的教师87人,占55.06%,60岁以上1人,占o.06%。47位专职教师中,35岁以下的教师29人,占61.70%;113位兼职教师中,除两位信息不详之外,35岁以下的教师41人,占36.94%。35岁以下年轻教师的比例,专职教师高于兼职教师24.76个百分点。

6.教师队伍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超过半数

在本调查的160位专兼职教师中,除12人学历信息不详之外,有研究生学历的88人,占59.46%;本科学历的56人,占37.84%;双学位的3人,占2.03%;专科学历的1人,占0.68%。其中,47个专职教师除1人学历不详之外,46人中具有硕、博士研究生学历的有26人,占56.52%;有本科学历的17人,占36.96%;具有双学位的3人,占6.52%。

113个兼职教师除11人学历信息不详之外,102人中具有硕、博士研究生学历的62人,占60.78%;具有本科学历的39人,占38.24%;具有专科学历的1人,占0.98%。

7.其他参与人员因校而异

本次调查中,我们对“除专兼职教师外,你校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还有……”作了统计,除3所高校信息不详之外,24所高校中,四个选项中,选“学生辅导员”的占75.00%,选“班主任”的占54.17%,选“学生骨干”的占66.67%,选“任课教师”的占41.67%。(因每所学校可能选择了两个以上的选项,因此四个选项的百分比合起来超过了100%)。调查结果也显示,不同高校参与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广泛程度也有所不同。有15所学校选择了四个选项中的2~3项,占62.50%,有5所学校选择了四个选项中全部四项,占20.83%,有4所学校在四个选项中只选择了其中一个选项(学生辅导员或学生骨干)。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在职进修情况

1.专兼职教师进修制度还未形成。兼职教师进修机会更少

关于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进修情况,在问卷调查的27所高校中,除两所学校信息不详之外,专职教师“一年至少保证有一次机会外出进修或参加研讨会等”的占60%,“有时有一次机会甚至更多机会,有时一次机会都没有,没有规定”的占32%,“没有机会”的占8%;兼职教师在这三个选项上的比例则分别为28%、16%和56%。总的说来,专兼职教师有一些培训与提高的机会,但培养的制度还未形成,随意性较大。相比而言,兼职教师的培养机会更少。本调查的结果表明,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是以兼职教师为主的,这种使用多而培养少的矛盾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2.有较大比例的高校还没有举措培训其他参与人员

关于参与人员的培养培训与提高,笔者也曾作过调查,除2所学校信息不详之外,在其它25所学校中,“学校定期举办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技能的培训活动”的占44%;“学校分批选派人员接受专业培训”的占56%;“学校没有什么举措”的占20%(因其中有5所学校同时选了前两项,所以百分比合计超过了100%)。可见,在参与人员的培训与提高上,各高校之间存在差异,有20%的高校还没有培训举措。

在目前我国专职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以兼职教师和其他参与人员为主要力量的心理健康教育格局下,在培养提高专职教师的同时,更需要加强对兼职教师及其他参与人员的培训与提高,这是促进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业化、规范化的重要举措,也关系到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一步发展与深化。

三、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1.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本科专业和研究生学位点建设,培养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

目前国内一些高等院校已设置了心理健康教育相关专业的学科和研究生学位点,以培养这方面的人才。如首都师大教育系自1998年起招收学校心理辅导方向的本科生,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2002年增设了心理咨询本科专业。然而,这些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国家和地区的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合理规划并创造条件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本科专业和研究生学位点,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

2.切合实际,按生师比规定专职教师数量

教育部出台的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四个文件中,除[2003]2号文件外,其它三个文件都强调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问题。三个文件在文字表述上大同小异,即要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在专职教师的配置上,三个文件都提到“少量、精干”的原则。“少量”是数量规定,数量如何规定,[2001]1号文件中没有涉及。[2002]3号文件(实施纲要)别提到,专职教师的“数量可根据实际需要自行确定”。[2005]1号文件中指出,“配备一定数量专职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这些提法比较模糊,弹性较大,刚性不足,操作起来不方便。笔者的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数量太少,师生比平均达1:10 986,难以满足日益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需要。日本国立大学每5 000~10 000名大学生配有1名专职心理咨询员,而私立大学则每3 000~5 000名大学生配有一名咨询员。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辅导与咨询人员与学生的比例在上世纪60年代末期为1:450,70年代以后下降至1:250至1:300。要解决这一矛盾,笔者认为,各高校要保证足够数量的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现阶段可按师生比l:3 000~5 000配置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基地建设,不断提高培训质量

为了提高专兼职教师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职业道德以及必备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教育部社政司在天津师范大学设立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基地,各省也设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中心,承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培训工作。但根据被培训者反映,普遍存在下列问题:培训内容过于注重理论讲授,缺乏必要的操作技能训练;缺乏实习督导;案例分析少;培训时间短,很少有时间让学习者自己去体验或彼此分享、督导,培训效果不尽如人意。要改变这种现状,笔者建议:

第一,制订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培训计划包括培训目的、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师资要求、培训时间、拟达到的效果等,这些都要有详细的规定,做到培训计划化、规范化。一个培训计划在实施一到二轮后,要广泛征求培训人员和被培训人员的意见,做到及时修改完善,逐步形成一个又一个的培训包。

第二,开展分类培训。目前,我国高校参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专兼职教师、班主任、政治辅导员、其他任课教师等)的专业水平及技能掌握程度参差不齐。根据这一现状,笔者建议,各级培训部门要针对不同人员,制订不同的培训规格要求,坚持开展分类培训。按照不同的规格要求,实施不同内容、不同时间的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第三,坚持培训经常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专业化是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专业化水平低到专业化水平高,这一过程是分阶段的,不可能一步到位,中间有个过渡阶段。我们的方向是通过若干年的努力逐步完成这一过渡。要达成此目标,除了从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引进、充实专业人才外,另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对现有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进行培训。因此,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做好培训的持久战准备,督促各级培训机构将培训经常化,并长期坚持。

第四,加强技能训练与实习督导。很多时候,各级培训机构为了增加规模效益,培训班的人数往往多则超过100人,少则70~80人,加上时间仓促,学员少有机会甚至没有机会参加技能训练与实习、督导。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笔者认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控制承办方的规模,一般不宜过大,要合理分配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技能培养的时间,并在培训过程中注重师资的研究能力与反思能力的培养。

4.协调好部门之间的关系,做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认定工作

2001年3月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了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最低要求是“取得本专业或相关专业中专以上毕业证书、经心理咨询员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获得毕(结)业证书者”。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对于通过培训达到上岗要求者,由教育部认定的有关承训机构颁发资格证书,逐步做到持证上岗。”显然,这两个规定分属于两个不同的部门,彼此并不互相认定,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因此,教育部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必须加强沟通,解决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持证上岗与现实存在的矛盾。

5.管理激励,调动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新的工作,教师需要学习,需要研究,需要投入,需要付出,因此有必要通过各种管理措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使教师的参与有学校管理作为保障。如将兼职教师的值班算作其工作量的一部分,并折算为标准学时;咨询老师的咨询报酬平均每小时不低于50~60元;学校要对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的工作进行考评,对工作突出的老师,给予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工作者的荣誉称号,并获得相应的物质奖励,考核不合格的要取消其资格;学校要配合有关部门,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老师进行资格审查,符合要求的才可以上岗;凡获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的老师,可优先外出进修、培训、参加各类学术会议。

教师入职背景调查篇12

关键词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企业资源;德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14-0078-03

一、调查背景

在集团化办学背景下,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实施状况,将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到企业的持续发展,也直接制约职业教育集团化的发展。为全面了解集团化内部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开展状况,课题组以江西华忆职教集团下的江西华忆电子工业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华忆学校”)为例,全面调研其德育工作开展情况。华忆学校位于江西省吉安县,是全国重点建设的示范性职业学校,实行的是“前校后厂”和“六个对接”(即校长与厂长、专业与产业、教师与师傅、课堂与车间、学校实训基地与企业研发中心、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现有在校学生3500余人,教职工200多人。调查主要采用访谈法、问卷法。访谈对象为部分德育课教师、学生及学校管理人员;问卷对象为有实习或实训经验且目前在校或集团内企业实习实践的二、三年级学生,针对文秘、计算机、平面设计等专业发放问卷730份,回收有效问卷658份。调查项目主要针对集团化办学模式下学校德育实施的总体状况、德育实施过程、德育课程、教师队伍、评价以及校企合作对德育工作的影响等进行。

二、集团化背景下职业学校德育实施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调查显示,职业学校十分重视德育工作的实施,但德育工作的实施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只有32%的学生对学校的德育工作持满意态度,持不满意态度的占60%,剩余的8%则表示无所谓。由此可见,学校的德育工作有待加强。经访谈及问卷了解到,造成学校德育效果不佳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五方面。

(一)德育对象素质不高,德育工作难开展

近年来,由于职业学校招生困难,招生不设门槛,“不问成绩,先招后管”成为不少职业学校的现实选择。这致使目前职业学校学生素质普遍不高,在诸如行为习惯、道德素质、学习积极性等方面与普高生存在一定差距。教育难、管理难成为职业学校普遍面临的问题,致使德育实施困难。

(二)德育师资匮乏,学生认可度低

德育师资队伍直接决定德育的实施效果。调查显示,大多数职业学校从事德育工作的教师基本都是由专业教师或班主任兼任,他们没有经过正规的专业训练,缺乏德育工作的专业技能和方法,上课基本还是以说教为主。无论在学历还是在资历上都难以满足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需求。对学生的调查显示,分别有66%和12%的学生认为学校德育教师的工作表现“很一般”、“不太主动”,说明学生对于德育师资队伍的认同度明显偏低。

(三)德育课程设置偏理论,实践活动少

德育课程是实施德育的载体,其质量状况直接影响德育的成效。从广义角度理解,职业学校的德育课程内容应当包括世界观、职业道德、法律知识、心理健康、政治素养等方面[1]。调查显示,82.3%的学生认为学校德育课程主要集中于文化课程部分,活动课程和实践课程设置比例分别为10.2%、7.5%。在集团化办学模式下,学校与企业融为一体,因此为学生了解企业文化、进行实际锻炼提供了绝佳场所和机会。加上目前职业学校学生学习动机不强、缺少升学压力等,因而要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更应该多开展活动及实践类课程,同时将企业文化内容融入学生德育内容中。

(四)德育途径单一,吸引力不强

在实际德育过程中,虽然集团化办学为学校进行德育提供了多条途径,但调查显示,近70%的德育活动仍集中在课堂讲述上,目前课堂教学依然是主要的德育途径,企业参与较少。学校把集中灌输、理论讲解、大会教育等形式作为德育的主要方式,而不注重生活实践、学生体验、自我评价等对学生品德形成的作用。图1显示的是学生希望学校开展却很少开展的德育实践活动。

(五)学校与家庭未形成合力,德育效果不足

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家庭对其影响特别大。调查显示,56.6%的学生认为家庭对自己的品德产生了积极影响,10.7%的学生认为家庭对自己的品德产生了消极影响,认为“没有影响”的学生占11.5%,回答“不清楚”的学生占21.2%,可见家庭参与是德育工作顺利实施的重要因素之一。但目前多数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和教育环境相对欠佳,大部分学生的父母或在家务农或外出打工,家长根本没有时间或精力参与到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中来。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脱节,难以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职业学校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三、职教集团化背景下开展德育工作的优势

(一)集团化办学为德育工作开拓了新途径

在集团化办学中,学生从学校进入到企业进行实践或是实习时,学习环境发生转变,此时德育工作的开展也由学校转移到企业中,以往德育工作的盲点——实习或实践时无人管的现象将会避免。在企业中,由于教育者、教育环境、教学方式都变得更具有实践性,所以德育工作的内容和途径也随之发生变化。因此,集团化背景下的德育工作具有了新的视野、新的平台以及新的方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