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合集12篇

时间:2023-06-21 08:43:24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篇1

一、让职业素质的培养进入高职的课程、课本与课堂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灵魂,开发职业素质培养提升课程,明确职业素质的培养要求与教育内容是高职眼下职业素质培养进课程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从理念的层面上讲,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已为高职界普遍认同,但落实到具体的培养计划、开设的具体课程、实施的课堂教学环节之中,则目标与现实之间有着较大的差距。所以要使得职业素质的培养具有针对性与有效性,首先是明确职业素质培养的目标,将职业素质的培养落实到具体的课程之中。而且职业素质培养课程的目标一定要具体化,要有一定的指向性、可操作性与可评价性。关注当前高职教改的一个热点,是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路径,开发项目课程结构式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以改变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学科体系模式,从而突出职业教育的实践性,能力培养的主体性,教学模式的项目特色性。这种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项目化课程体系与项目化教学模式,比较适合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与职业成长规律,较好地解决了“学的东西有用”“让学生学起来的”的问题,成为当今高职教改的主流方向。但整体来看高职项目化教改,仍然突出能力培养主线,开发的是能力训练课程,在推动由学科结构向项目结构“脱胎换骨”的项目序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中,职业素质的培养内容依然游离于能力训练项目之外,没有进入体系的项目规划之中。这样的项目化课改势必不能解决好素质提升的问题。所以,要切实落实人才培养质量,在关注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训练有效性的同时,职业素质的培养训练也必须作为一个重要的开发项目,从顶层设计项目化课程体系开始,梳理职业素质的学习内容,寻找合适的学习项目载体,以工作实践为起点,围绕服务于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设计专门的职业素质培养提升项目,并纳入项目结构式专业能力人才培养体系。比如学院化工大类的专业,可以开发职业危害与安全防护、环境保护等学习训练项目,有意识的通过素质训练学习项目,营造职业素质的培养环境,将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和提升纳入到专业能力训练为主的人才培养计划,将职业素质的培养纳入项目载体的项目化教学过程,有零落不自觉的素质培养状态变为自主的有计划的素质提升过程,有效地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意识与能力,实现专业能力提升与职业素质培养的有机结合。

二、推行综合素质评价模式改革,为职业素质培养营造良好的实施环境

加大对高职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知识水平、职业素质培养水平的考核与评估,不断完善高职学生能力与素质培养的评估机制,逐步建立高职学生能力评价机制、素质评价机制、个性特长评价机制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模式,建立符合高职学职业素质基本要求的具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保障职业素质的培养效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进程中,课程模式、课堂教学模式、教材模式的改革推进很快,这些改革不仅提高了高职课程、课本、课堂的生动性与有效性,而且全方位地开发了学生们的综合能力,在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在与之配套的评价模式的变革方面,却很少涉及。目前项目化课程改革中涉及的考核模式,依然强调理论认知,重视能力评价,轻视综合素质。因为在各种形式的评价体系中,对素质的评价一直比较难。评价的主体、评价的标准、评价的过程、评价的方式等等,因为评价指向是个软性指标,内涵丰富,涉及面广,不好定量客观描述、评判,所以实施起来非常复杂且不好操作,多数学校大都采用班主任、辅导员、学工部门为主体评价的德育全面衡量原则,给出一个很“宽泛”的评价等第,作为各种评奖评优的重要参考依据。这种评价不仅起不到重要的导向作用,反而成为考而优则优评价机制的陪衬。因此,要真正建立有效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这条改革之路还必须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来推行。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综合素质评估制度,建立由学生、企业、用人单位、社会需求方(第三方评价)为主体,学生能力评价、职业素质评价、个性特长发展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标准,以让学生能更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前提,针对不同学生的能力、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规范、及兴趣、特长、潜力等设置多层次、开放性、具有选择性的考核形式为主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估机制,通过机制与制度来明确职业素质在高职学生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的地位与作用,以考核和评估来促进高职院校加强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与重视,营造良好的职业素质教育环境。

作者:陈向平单位: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篇2

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是一种针对职业岗位的专门教育。因此,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是高职教育的核心,也是确保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随着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如何使经过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最大限度地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目前我国绝大部分高职院校对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深度均不够,高职学生在学习中不重视培养综合职业能力,缺乏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竞争观念。因此,深化职业指导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的工作已刻不容缓。本文将结合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及体会,探讨如何开展职业素质培养的问题。

一、职业素质的内涵

职业素质是指从业人员具有的与从事具体职业相关的、对职业活动起关键作用的内在品质和能力。职业素质要素除了包括职业岗位直接要求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还应包括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所在行业的行业眼光、知觉能力、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以及较好的专业智能和创新潜能等。

二、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意义

职业素质是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后天学习实践培训得来的,其重要性表现在:决定职场成败的重要因素,是职场致胜、事业成功的第一法宝;它是人才选用的第一标准。在校大学生,实际是“半个社会人”,他们从进入大学校园那刻起内心深处已在为未来做打算,但遗憾的是,这种打算仅仅局限于专业知识的渗透,并不是职业的素质培养。当前,职业素质教育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已经成为高职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本着以学生为主体,以提高和完善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在知识能力上顺应时展、为社会所需的人才为根本目标的职业素质教育理念,在加强综合职业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了一整套架构合理、覆盖全面的素质教育体系。职业素质培养的立足点在于更好地服务于高职高专学生的成才就业,这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是一致的。

三、培养和提高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途径

1.注重高职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的培养

①加强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是职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是培养敬业精神,增强服务观念;强化规则意识,树立精业思想;倡导诚实守信,全心奉献社会。②加强新生入学的专业教育,培养学生职业意识。新生入学后,要多渠道,多形式做好学生的专业教育,让他们很好地了解本专业行业的特点,明确要从事工作,需要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

2.培养职业创造能力

职业创造能力包括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职业创造能力的培养要充分发挥教学第一课堂、活动第二课堂、社会第三课堂的作用,通过校内实训、社会调查、顶岗实习、勤工助学、青年志愿者等活动,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进一步了解社会,培养学生的职业应变能力。培养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运用知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求职创业必备的技能,提高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

3.以心理辅导为牵引培养职业心理

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视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辅导工作,坚持教育、辅导、咨询、服务相结合,增强大学生的就业信心。要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认识自身、了解心理健康对成才的重要意义,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使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觉开发智力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传授心理调适的方法,使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有效消除心理困惑,自觉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以及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四、探索合理的学生职业素质评价体系,促进学生职业素质培养

良好的职业素质,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能力,还要有良好的人文素质。高职院校应当建立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并重的能力和素质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中专业能力可以用行业特有职业技能鉴定的办法来认定,职业素质、通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要靠职业学习过程、学习方式和环境条件来培养。总之,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评价体系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显著提高,有利于对人才的选拔和使用。

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坚持在各种类型的教育活动中突出思想内涵、强化素质要求,使学生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思想境界得到升华,让学生成为职业素质教育成果的受益者。

参考文献: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篇3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逐渐引起人们关注。在社会对所需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是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这就需要加强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素质的职业人才为核心开展各项工作,必须对进入大众化阶段后的高等教育健康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1、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

职业素质是指人们从事相应的工作所具备的个性心理品质,是从事特项工作的人自身所具备的条件。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质一般包括职业品德、职业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形象四部分。职业品德包括职业个性、职业品质、职业理想,即要培养学生为人处事、情商、诚信品格、集体观念、大局意识等。职业知识即是专业知识,即踏实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职业能力即心理素质和人文素质,即培养组织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职业形象即是文明意识的培养,包括仪表、礼仪、纪律、生活习惯、身体素质等。其实,也就是培养学生从“学校人”向“职业人”顺利过渡。

总体而言,高职教育是以培养具有良好职业品德、具备较高职业能力、具有良好职业形象,掌握丰富职业知识为目标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学生职业素质的高低,不仅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出路,同时关系到学校的发展,所以培养高素质的职业人才是高职院校工作的核心。

2、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基本途径

2.1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发挥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特别是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将服务意识贯穿在整个育人过程当中。以教学育人团队为载体,以学生为对象,以课程教学、素质拓展、就业指导、行为规范等为内容,通过个体对接集体形成良好的教学互动局面。同时,要注意发挥学习尖子的孕育与激励功能,建立各项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合乎情理的积极措施,培养骨干学生,形成以点带面。

学校、老师要针对学生不同年龄的实际情况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进行团结合作、敬业奋斗精神的教育。对于高职学生来说,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能激发起学生学习职业知识和技能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实现个人价值融入为社会贡献中。

2.2 提高职业心理素质,建立合理考评机制

学校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帮助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培养其艰苦奋斗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意志和社会适应能力。同时,建立职业心理素质合理考评机制也是非常重要的。客观、科学、合理的素质评价机制,是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评价。学校要制定严谨的评价体系和考核办法,重视形成性、过程性评价体系,通过举办与专业有关的课程调查及实习等活动,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督导评价等多元化方式,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才能,加强人际沟通和合作,建立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专业素质的评定也有很多方法,既拓展学生创新能力、丰富学生知识结构,还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塑造良好职业形象

良好的高职毕业生职业形象是要通过学生在校期间慢慢培养的,培养包括个人气质、能力、修养、品性等,核心是要培养人的思想觉悟、精神面貌和道德修养。而且职业形象的塑造要靠职业习惯的养成教育,包括政治行为、文明习惯、职业意识的养成。这就要发挥教师职业素质引路人的角色,通过老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与管理中的潜移默化,加强对学生职业形象的塑造。

2.4 培养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是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所变现出来的实践能力,是在掌握一定知识的基础上经过培养训练和主体自身的实践锻炼而形成的。

同时要注重对学生职业创造能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在掌握既定知识的基础上,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可以将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到生活和工作实践中,以知识引导实践,以创新推动实践。

这时,行业兼职教师的重要性就比较凸显。行业兼职教师是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师。他们是学校工学结合、产学结合的特色产品。通过与学生在认知实习、岗位实训、顶岗实习等专业实践过程中与学生接触,帮助他们将理论知识转为实践指导,对学生的职业能力成长开展训练,促进学生向职业人转化。

总之,实施职业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协调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力量,从构建课程体系、深化教学改革和开展丰富多彩 的课外活动等多方面着手 ,指导学生认识 自我、探索职业、学会科学合理规划自己的学习和职业生涯,进一步增强职业意识、诚信意识、团队意识、创新意识,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文明行为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实现高职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篇4

当前,素质教育成了高职院校培养学生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学校方面来说,为使学生能在毕业后很快适应企业及社会的要求,提高学生的竞争力,职业院校除了要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外,更应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学生能力弱一些不要紧.关键是素质要好,比如能吃苦耐劳、团结协作、善于与人协作与沟通、具备团队合作精神等。职业素质如何已成为企业招聘员工的首要指标这当然并不能说明职业能力培养不重要.对职业素质的突出强调只是特定形势下的产物.学生在工作岗位就业后的职业生涯发展.很大程度上还是要取决于其职业能力水平但无疑职业素质是影响学生顺利就业和继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一、职业素质的含义

所谓素质,就是指人在先天所拥有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职业素质是劳动者胜任某一职业所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能力等。职业素质一般可分为专业性职业素质和非专业性职业素质两大类。专业性职业素质通常是指与从事本专业对应的工作岗位所特有的知识和技能等;而非专业性职业素质一般是指除专业知识、技能之外的其它文化知识、职业通用的能力、职业必备的人格等。

二、职业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首先职业观念不强。是随着高职院校的扩招,学生的素质有所下降。好多学生临近毕业还不知道自己今后要做什么,这题反映出大学生职业观念不强,我们的学生在学校还只是重视考试的分数,重视是否挂科,与社会需求脱节。其次,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也有待提高。大学生求职过程存在缺乏诚信的问题,如:夸大学习成绩、伪造各类证书、编造工作经验等。有的缺乏工作的主人翁精神,如实习实训期间不爱护设备、工具,不按照要求进行操作;这些都反映了学生的职业道德亟需提高。最后,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有待加强。据相关调查,现在许多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评价并不高,有些大学生已经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却不被社会认可,这是由于大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缺失造成的。有些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与用人单位所需求员工心理素质的要求相差甚远,如:大学生受“先择业,后就业”的思想影响,在社会上跳槽频繁,有的甚至还不知道自己是否能胜任工作就要走人,也给人一种缺乏信誉的感觉,种种现象都折射出大学生不成熟的心理素质,成为当今大学生在激烈的人才竞争市场的绊脚石,影响了大学生早日成才与成功。

三、加强大学生培养的主要措施

1.加强校风学风建设

优良的学风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和无形的精神力量,对学生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学风的优劣决定着学校教育的成败。首先应充分利用有利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由要我学习转为我要学习,如积极开展以理想、成才、艰苦创业、自立自强等主题的第二课堂活动,通过举办一些高水准的学术报告、知识竞赛等活动,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加强人文素质的教育,营造积极向上、崇尚科学、追求知识的良好氛围,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和影响。

2.重视职业习惯养成教育

班级辅导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职业习惯,对学生的穿着、发型都要严格要求;在语言和行为举止方面,由于近年来,职校生源下降,学生身上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与职业相悖的行为习惯,这就更要求辅导员工作细致、全面、周到有序;如有些学生刚入学时,不带脏字不会说话,坐立行走很随便,为了使学生符合职业要求,可以通过班上建立语言文明积分制度的方法,每隔一段时间进行评比总结。这样使在这方面有不良习惯的同学处于全班同学的监督之下,一直坚持下去,以养成符合专业要求的良好习惯,谈吐文明,举止礼貌;总之,辅导员在日常班级管理中要把职业素养渗透到每一件事物中去,并且贯穿始终,才能培养起学生的职业习惯。

3.要和职业技能的培养结合起来

职业素质不可能是孤立存在的,他总是要通过学生在生产实践中表现出来的。所以要把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贯穿与职业技能培养的始终。例如,我在进行汽车拆装实操考试中,把是否具有安全操作的意识、是否具有团结协作的意识、工具是否摆放整齐,是否注意工作卫生等都作为考核要求,这样学生在训练学生技能的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在工作中应注意的职业素质。

4.重视开展第二课程活动,开展职业素质拓展训练

素质拓展训练是一种以提高心理素质为主要目的,兼具体能和实践的综合素质教育,它以运动为依托,以培训为方式,以感悟为目的。通过拓展训练,使学生激发个人潜能,培养乐观的心态和坚强的意志,提高沟通交流的主动性和技巧性,树立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团队精神,极大增强合作意识。因此,这种培训方式对培养大学生体验社会教育、形成正确的人际、情感和社会性价值观、提升职业化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应紧紧围绕“拓展和提升职业化能力”的目标,开展多种主题的素质拓展训练营。

5.培养学生职业素质,重视教师素质的提高

教师的素质对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不仅需要教师具有扎实而宽厚的基础知识和较强的管理能力,更需要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的敬业精神,奉献精神,良好的师德等人格魅力,这样才能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形成起到有利的促进作用和潜移默化的影响。

五、结束语

在职业教育中,要充分认识到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意义,分析当前职业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加强素质培养的措施,把职业素质培养贯穿于职业教育的全过程。这样才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的人才。才能破解职业教育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潘玉昆.《关于加强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思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2).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篇5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已成为高职院校办学方向,校企合作已经成为职业教育的平台和有效途径,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职业素质培育成为职业教育理念

目前,我国正处于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的历史阶段,职业教育已成为发展实体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高职教育不断改革创新,逐渐明晰了为生产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人才的科学理念,形成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基本特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为培养模式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业素质教育收到国家和高职院校的高度重视。早在2005年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特别是2014年5月在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中说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将职业道德、人文素质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高职院校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不仅强化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也加大了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培育。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深刻精神指导下,既要保证学生技能水平,又要重视人才素质培养的质量,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融合。

二、职业素质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

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综合体,其素质教育以专业技术教育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全面发展为旨归。通常情况下,高职院校学生素质分为基本素质和职业素质。基本素质是职业素质的基础,是全体“社会人”共有,包含了文化素养、思想道德修养、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而职业素质是从业者所必须具备并特有,包含职业技能素质、职业精神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在内的基本品质,是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是每位高职院校大学生应具有的品质。职业技能素质、职业道德素质、职业精神素质实施主要途径:

(一)进行课程建设实施职业技能素质培养

课程建设升高至元宵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校企合作课程建设采取以学校为主体、企业为主导的建设原则,一工作过程及岗位需求等项目为基础,满足企业用人需求,实现学生职业技能素质的全面发展。在此过程中,校企双方共同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由企业提出课程建设和整体构想,包括课程目标、内容、师资、实习实训等建设要求。选聘校企双方具有“双师型”资格的教师将职业技能要求在课程教学中进行讲授,实施理论一体化及真实情景教学,避免了以往理论教学与实际生活相脱节、课程教学时间自主性差、教学条件单一、缺乏现场真实感的问题,使学生真正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知行合一,得到职业技能素质提升,完成企业用人要求和高职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培育任务。

(二)实施教育管理,加强职业道德素质建设

有的职业学院就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办学模式,探索校企合作共同进行人才培养。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实施教育管理,使教育管理与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模式相结合,学生在校期间按照企业员工的标准进行管理,明确工作岗位职责,在平时的工作和学习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自身职业素养。学生由单纯的学生身份转变为学生与员工的双重身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加强对职业道德素质的领悟,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规划职业生涯,塑造职业精神素质养成

职业生涯是人一生中的职业经理。高职院校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高技能人才为目标,根据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对人才需求进行专业设置,因此高职院校不仅要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更要完成职业精神素质培养,引导学生做好自己的人生规划和职业规划。有的职业学院将学生的职业规划贯穿于在校专业学习的整个过程,同时加强与企业沟通,以市场为导向、从实际出发,共同培育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并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机会和环境考察自身的优势,学生通过亲临现场接受职业指导,接受职业培训,了解到与自己以后职业有关的各种信息,既开阔了知识面,扩大了眼界,也增强了就业意识、职业规划观念。同时通过与同学(同事)的竞争与合作,加深了他们对社会的认识,增强团队意识,形成良好的职业精神。

三、职业素质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创新能力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开展使素质教育不仅关注理论性知识教育,更要求学生在企业、行业真实的现场生产加工环境中进行时间学习。

(二)增强学生实践技能操作能力

利用企业资源优势进行实践教学,建设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使学生在企业的真实生产环境中进行实践锻炼,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得到提高。通过实践技能操作,不仅加强了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培养了专业技能,更积累了丰富实践经验,使学生的理论水平在实践中得以提升。

(三)塑造学生岗位职业精神养成

校企合作对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更加深入的了解。企业通过自身的形象塑造、环境规划、宣传广告、工作状态、精神面貌、经营策略展现,不仅激励和鼓舞着企业员工,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职业精神养成产生了影响。

(四)有利于促进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

校企合作使高职院校以市场为导向,科学合理地进行专业群建设,以提高学生实践技能进行课程设置,将企业真实生产案例和经营理念融入实践教学,使学生了解企业的工作岗位、工作流程。同时聘请企业一线专业技术专家参与教学,讲解实际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校企合作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是由高职教育的目标定位和职业素质的内涵决定的,校企合作是提升高职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很重要途径,已受到各高职院校的高度重视。目前,我国正处于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的历史关键阶段,职业教育已成为发展实体经济、转变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高职教育不断锐意改革创新,逐渐明晰了为生产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人才的科学理念,形成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基本特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为培养模式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对提高高职大学生的就业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陶红林.依托校企合作,实施职业素质教育〔J〕.高职教育在线,2008,(23).

〔2〕闫欣洁.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及其提升途径和方式〔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4).

〔3〕童云飞,等.基于校企合作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探索和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9).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篇6

最近几年,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高职教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高职学生成为企业技能人才的重要力量。很多用人单位反映,高职学生在工作中存在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专业知识不扎实、基础知识面不宽等比较集中的问题,离职率普遍较高,社会上对高职学生质量的关注,越来越多地体现在对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上。

一、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存在的主要问题

所谓职业素质,是指从业人员具有的与职业相关的、在职业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内在质量和能力,包括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身心素质等。职业素质是通过教育、社会劳动实践和自我修养等途径形成与发展的。

随着高职学校内涵建设的推进、人才培养工作的不断发展,学生的职业素质已经明显提高,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1.职业理想缺乏。

对于以后的职业规划、自身发展,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现在就业形势严峻,研究生、本科生找工作都困难,何况学历低一等的高职生?由于不自信,这些学生不敢规划未来,或者不思考以后怎么发展,只是消极地等待。

2.思想道德素养不高。

由于社会不良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学校教育重授技轻育才的偏差,加上部分学生认为学好专业技能是最重要的,其他都是次要的,思想道德素养都是些小事,造成部分高职学生缺乏起码的社会公德,遵纪意识淡薄,理想信念薄弱,得过且过,游戏人生。

3.职业心理素质较差。

由于高考的失利和未来就业的压力,部分高职学生自卑心理明显,缺乏进取心,自控力差,在生活中遇到不顺,不会调适自己的情绪,与人相处不懂得宽容别人,协作互助意识薄弱。

4.职业能力薄弱。

由于高职学生普遍文化基础较差,学习能力较弱,加上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没能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更谈不上创新能力,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存在差距,造成能毕业却不能就业,或就业质量不高。

二、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意义

1.有利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可见高职培养的不是“工匠”、“机器人”,而是高素质人才。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培养,就是把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具体化和可操作化,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所需的实质性对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2.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和创业的竞争能力。

许多企业在接受用工调查时,往往除了有对专业技能的要求外,还强调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勤奋好学和合作精神等,这说明企业对员工的要求是全面的,看重的并不仅仅是学生专业技能有多高,还关心职业素质如何。这就要加强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含金量”,使他们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能够胜出,并且适应以后的职业变迁和发展。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更能使高职学生具有强大的信心和勇气,在创业实践中,不轻易放弃,不断战胜困难而获得成功。

3.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今后的幸福人生打下基础。

通过对高职学生进行职业素质培养,对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全面教育,培养健全的人格、健康的道德质量、全面发展的个性、良好积极的心态,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帮助学生完成从“纯学生”到“社会人”、“职业者”角色的转换,为和谐幸福的人生奠定基础。

三、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策略

1.加强职业意识引导,重视职业素质的培养。

从高职学生入学开始,学校应当通过开设职业指导相关课程,帮助学生了解自己专业的特点和以后从事的行业对职业者的要求,使学生正确定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老师通过在职业礼仪、求职技巧等方面对学生培训,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并带学生观摩就业市场和参加招聘会,帮助学生了解劳动力供求信息,认识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性。邀请专业教师、行业精英、往届毕业生,用亲身经历和实践经验引导学生发挥能力,加强与他人的沟通与合作,激励他们努力实现职业理想。

2.在专业教学中渗透职业素质培养,提高学生知识技能素质。

高职院校要积极研究确定对应专业群的职业素质标准,在学生专业学习的全过程,将职业素质养成渗透其中,建立教学、教育相互贯穿融为一体的职业素质培养体系:通过专业必修和选修课程、理论和实操课程等课程体系,让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合理、实践能力更强,更能适应未来职业的发展和变迁要求;通过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多种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中能结合实际,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除了传授知识和技能外,还应该通过言谈举止,在潜移默化中渗透给学生敬业、负责的职业态度;学校通过积极开拓专业实训基地,让学生在企业实训(体验实训、顶岗实训、就业实习)过程中接受企业文化,在实践中养成职业习惯,形成职业能力。

3.加强学生日常规范管理,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心理素质。

从职业素质养成途径来看,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是基础。高职院校通过制定完善各种规章制度,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加强学生日常行为管理,让学生在校园生活的小事小节中为以后成为“职业人”做好准备:在集体生活中力戒散漫无纪,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在学习中大胆探索,学会创新进取;在勤工助学工作中尽职尽责、勇挑重担,形成敬业奉献的品质……通过点滴的日常生活习性提升思想道德境界,让学生“会做人、会做事、会生存、会发展”,锻炼实际履行职业道德规范的能力。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生动活泼、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像春风细雨般滋润熏陶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职业素质:一是积极开展各种特色鲜明、有吸引力的主题活动,如新生文化节、中华经典诵读比赛、学雷锋活动月、爱国电影展、职业礼仪大赛,等等,通过活动,学生拓宽了视野,启迪了心智,陶冶了品行;二是定期邀请名人学者、企业家等进行人文知识讲座和创业报告,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树立创业的自信心;三是鼓励学生社团的发展,让学生在各种社团活动中培养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学校、教职员工、学生共同提高对职业素质培养重要性的认识,从实际出发,在具体的教学、教育过程中,积极探索各种有效方法,持之以恒地开展各项工作,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为高职学生走向社会增强竞争力、实现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高红梅,王喜枝,田春丽.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的现状与对策[J].河南农业,2012(11).

[2]飞.浅论如何加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1(63).

[3]刘丽娟,朱智.浅谈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J].现代企业文化,2010(21).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篇7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1—0013—02

一、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一直强调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忽视了一个问题“职业素质”培养。一个企业不仅仅需要一个技术过硬的员工,更需要一个“用得起,留得住”的人才。企业的生存不仅仅靠一两个人,而是依靠集体的力量。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就是面向企业、面向市场、面向就业,企业的需求就是努力的目标。现在很多毕业生“坐不住”,用人单位在用人时,为了企业的长期发展,通常选择“留得住”的人,能力可以后期培养,但是人必须要能守得住,否则培养得再好,都无济于事。

职业素质教育是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职业素质是指一个人的职业道德、职业规范和职业礼仪等。实际上,一些高职院校片面强调工学结合,只注重学生岗位技能的培养,忽视职业素质教育,使学生不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培养策略

1.课程设置。在各个专业课程的培养计划中加入“职业素质培养元素”,开设“专业素质培养课程”。比如通过“行业岗位群分析”,设立“职业技能”课程,同时开设“职业从业规范”等职业素养课程。每一个专业根据专业特点及要求加强专业素质培养及职业素质培养。课程教学可以多种形式,比如将学术讲座与职业规划相结合。针对学院现有专业及规划发展专业,对新生以专题报告的形式开展讲座,进行职业素质培养前期准备。聘请企业界专家,校企合作共同开发相关职业素质课程、编写适合企业的教材,使学生出校后就能马上进入企业,直接上岗不需要再培训上岗。

2.职业资格认证与职业素质相结合。开展专业与职业资格培训相结合是职业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开展的职业资格培训种类要与企业接轨,力求多样化、社场化。让学生可选性较强,以校企合作方式开展各种认证授权合作。大力拓展职业资格认证,同一专业拓展4-5种职业资格认证。统一制定相关政策,根据学生考取的职业资格与专业课程挂钩,考取相应资格的学生可以免修职业资格认证的相关课程。职业资格与学生就业相结合。根据不同的专业可以聘请相关企业的工程师进行实践指导,加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比如信息安全专业可以开展本地化企业工程师培训计划,针对实际工作需求,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场所开展培训,并选拔优秀学生由校企联合培养。学生学历认证培训,针对相关企业的学历要求,拟开展专业专升本(自考)认证,联系相关学校开展学历认证培训,指派师资进行相关培训工作。

在职业资格认证过程中,植入职业素养课程,进行职业素养考核。让学生明白:没有职业操守的专业人员是无源之水,无土之木,即使再好的技术也是不能长久发展的。

3.职业精神培养。职业精神是职业素质的核心。 职业精神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精神,包涵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 业责任等基本内容。职业精神的实践内涵体现在敬业、勤业等方面。职业精神具有世代相传,表现形式灵活具体多样等特征。 职业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从业者的职业品质、职业心理和职业习惯。 社会主义职业精神的本质是为人民服务,高职院校要引导学生自觉发扬社会主义职业精神,培养学生树立主人翁的职业态度。通过校企合作促进学生职业精神向职业实践的转化培养,突破原有的培养模式,走出学校,实现技能型与职业型的结合。对学生实行“技能教育”和“精神教育”,通过做项目、参加比赛等多种形式和方法来实现职业精神塑造。比如软件方向,由教师带队做项目,学生在学校时实行公司化管理,接受培训,完成分配任务,提前接触公司运作模式,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学会“合作、协作”。同时,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竞赛,尤其是全国性的比赛,比如高职技能比赛,通过比赛让学生理解“竞技精神”。职业精神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职业精神培养是否合格必须要通过企业的考核、检验。

(1)建立职业技能与精神为导向的双向考核标准。结合当前课程所涉及到的工作岗位及其工作任务与内容所确定的行动领域,解析相对应技能点组织课程,保证学生课程与技能同步走,而不是课程学完后还要接受培训很久才能工作,同时加大职业素质考核。一个项目的圆满完成不是只看形式,还应该考核是否高质量地完成,在完成的过程是否按时按质地完成,是否合乎规范,员工在完成项目期间是否遵守职业操作。弹性考核标准提高。

(2)加强内涵建设。高职院校实现职业素质培养必须保证有可供学生操作的实践设备和实习基地,这就要求加强投入,积极购置实践设备和建设好实习基地。每个技能化专业都要有开放性的实习中心,专业开放式实习场所不仅能满足学生课程教学需要,而且还可在课余时间安排学生实操训练。职业技能化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人文素质品格。不仅仅要教会他们技能,而且要教会他们如何做一名合格的专业职业人员。

(3)加强教师职业素质培养。教师作为培养学生的第一责任人,其自身是否具有合格的职业素质成为能否培养好学生的首要条件。加强教师职业素质培养是首要的工作,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采用了“双师素质教师”、“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评选制度,稳定人才队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积极扶持专业教师独立主持或参与省级以上教研和科研课题,并对专业教师申报的教研、科研课题进行资金配套资助。积极支持专业教师所在的课程建设网络课程,设立专业教师培养专项基金,用于资助专业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企业挂职锻炼,开展教研、科研活动,到国内外高校进行学术访问或参加学术交流会议等。鼓励专业教师到实习单位指导学生开展专业实习,并指导学生到企业、行业开展专业调研、专业咨询服务,并完成专业调研报告或咨询服务资料;鼓励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考核,帮助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开拓就业门路,开展就业;鼓励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全省组织(由政府部门厅级以上单位)的各类技能大赛,强化技能培训。

职业素质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内容不断更新,培养方法不断变化。但是它的核心不会变化,那就是培养适应社会、适应市场职业与技能、道德与技术双头并进的人才。[参考文献]

[1]孙启林.职业教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

[2]时萍.建构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综论[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2).

[3]杨章宏.素质教育研究[M].杭州:知识出版社,1999.

[4]周峰.素质教育理论·操作·经验[M].惠州:广东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燕国材.素质教育概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

[6]杨小薇.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7]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篇8

目前很多本科高校将实行转型,向应用型技术性转,向职业教育类型转。现在的高职招生已经是僧多肉少,本科院校转型后,职业教育的竞争将会更加严峻。那么高职院校如何在这么严峻的形势下实现可持续发展,不被社会淘汰?高职学生如何在这激烈的就业形势中脱颖而出?这是我们迫切需要考虑的问题。

高职教育与普通高校的最大区别在于“职”字,其更注重职业技术的培养,学生具有专业技能强、择业定位和心理预期低、与企业结合紧密等就业竞争优势,但是与普通院校相比,高职院校存在重技轻素质的做法,导致学生的职业素质薄弱,有些走入工作岗位的学生心理素质过差,不能很好的适应岗位,怕吃苦耐劳,动辄不辞而别,甚至违法乱纪,诚信缺失等不良行为已严重影响到高职学生的声誉。那么,在如此激烈的就业竞争下,职业素质是高职生在竞争中能否取胜的关键因素,开展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素质教育,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职业素质成为高职院校学生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

1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存在的问题

1.1职业意识淡薄

调查显示,高职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目标、职业道德、职业发展等方面,有80%以上的同学几乎都没有考虑过。大部分同学都过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生活,没有目标,没有职业规划,好多快毕业的学生还不知道自己以后要做什么,走一步、看一步,干什么工作无所谓,只要能挣“大钱”就行,至于其他的想了也是白想,还不如不想。大部分同学不愿意干基础工作,总幻想着闯出一番大事也来,处于眼高手低、空想、幻想的状态。

1.2 职业能力较弱

伴随着高职扩招,部分院校只重视数量而忽视学生质量,高职学生大多数文化素质偏低,对所学专业感到枯燥,缺乏持之以恒的毅力投入到学习中去。有些善于为自己不努力学习寻找各种接口,比如学校条件差,硬件设施不好;对所学专业没有兴趣,即使学了以后工作也用不上;自己基础太差,老师讲的都听不懂,没有办法学等等,导致专业技能缺乏、专业拓展面线较窄,很难适应工作岗位对创新性人才的需求。另外不善于交际、缺乏团队精神、不具备创新能力和刻苦耐劳的精神。一些高职学生学生不能严格要求自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加上初高中长期养成的靠老师家长“催”的学习习惯,他们大多经受不住各种娱乐活动的诱惑,不少学生因沉迷于网络和游戏,影响了学业和健康。

1.3职业素养较低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生源复杂,层次良莠不齐,许多学生自控能力较差,基础文明素养较低,在大学校园里,一些学生乱扔纸屑、随地吐痰;有的学生把穿着背心、拖鞋出入公共场所视为生活小事;有的认为把头发染得五颜六色、着奇装异服是有个性;在食堂就餐不排队;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个人衣着考究,宿舍脏乱却无人打扫;对私人物品爱护备至,对学校公物却任意损坏;对旷课逃学、互抄作业习以为常;考试作弊现象严重等等。更令人担忧的是,学生在走入社会时,会把这些不良习惯继续延续,部分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缺乏诚信问题,如:夸大学习成绩、伪造各类等级证书、编造工作经验等等。缺乏爱岗敬业的主人翁精神,随意损坏实习设备、不按照要求进行操作,这些都反映了学生的职业道德有待提高。

1.4职业心理素质不良

据调查,很多企业对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评价不高,有些高职学生缺乏毅力,在社会上频繁跳槽,有的甚至不知道自己能否胜任工作就要走人;有的学生已经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却不被社会认可,这是由于高职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缺失影响的。另外依赖心理比较强,抗挫折能力较差,受不得半点委屈,遇到一点挫折就容易放弃。这种现象都折射出不成熟的心理素质。

2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意义

2.1有利于学生提高正确的自我认知,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培养,以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为切入点,进而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认知,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身的特性和潜在优势,能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全面的定位,从而避免在择业当中出现的高不成、低不就,眼高手低,最后只好盲目就业等现象。

2.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社会竞争力

新时代成功与成才不单单依靠技术或技能,而是更强调个人品质、终身学习的理念和与人合作的精神,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学生努力培养自己知识、技能之外的职业素养。职业素质是后天学习实践培训得来的,它是决定职场成败的重要因素,是职场致胜、事业成功的第一法宝,它是企业人才选用的第一标准。对高职学生进行职业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结合自身特点对知识、能力、素质的学习和提高,有利于充分发掘学生的自我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2.3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高职院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要以职业素质教育的思想和观念为指导,把职业素质贯穿于职业教育的全过程,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人才,使学生既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又具有爱岗敬业、踏实肯干、乐于奉献和与人合作的精神。这样才能提升高职生在竞争中的优势,有效缩短从“校园人”到“职业人”转变的时间,实现高职学生由择业、就业逐步发展到职业、事业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同时树立院校在社会上的良好形象。

3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3.1实施全程德育,强化育人效果

将素质培养贯穿于育人的全过程,从日常规范抓起,从一言一行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重视传统道德、礼仪课的学习,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教育,引导学生养成遵纪守法、文明礼貌、诚实守信的良好习惯,形成积极向上的学风校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对学生进行专业、行业形势教育,使学生关注专业发展方向,激发专业学习兴趣。另外,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活动,以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请企业管理人员和成功人士做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使他们憧憬未来,树立职业理想,端正学习态度。

3.2加强心理辅导培养高职生的职业心理素质

另外,高职学生在当前的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他们承担的内、外环境压力比较大,很容易造成自卑、焦虑、自暴自弃等不良的心理,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是高职院校教育的重要环节,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健康调查、测试和咨询活动,建立和完善学生的心理档案

3.3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中,与文化课相比,学生的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学习能力、职业发展潜力更被看重。因此,我们要着力全方位开展以弘扬主旋律、活跃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为目的的校园文化活动,锻炼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拓展学生的职业素质。

开展各种知识竞赛、设计大赛等,启迪同学们的智慧,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社团的发展,让学生通过参加社团,锻炼自我管理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开展礼仪教育,使高职学生进一步掌握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礼仪规范,比如,可以组建礼仪队,不定期在学校进行礼仪宣传,举行利益知识竞赛或者举办礼仪文化节,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利益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逐渐养成文明礼貌的好习惯。

3.4以社会实践为载体,强化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

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离不开社会实践,要引导高职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培养职业情感。开展各种人文教育一体化活动:包括参加社会实践、社会公益活动及生产实践、课余科技和文化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能够了解国情,认识社会,扩展知识,增长才干,增加责任感,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和法律观念。

参考文献

[1] 成丙炎,姜燕.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调查与分析[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9(1).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篇9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是在大学新生入学后相对集中的一段时间内开展的一系列符合新生特点的教育活动,新生入学教育的目的是要引导、帮助新生认识高等教育和大学生的特点,认识专业及其发展走向,认识自我和成长的途径。高职新生入学教育,必须紧密结合大学生特点,教育学生顺利完成从中学生向大学生的角色转换。本文通过对当前高职学生特点进行深入分析,结合大学生新生入学教育,提出了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策略,提高高职学生职业素质,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高职新学的特点探析

深刻分析高职新生的特点,对于正确分析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现状,进而提高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1.高职新生生源特点

高职新生的生源既有应、历届普通高中毕业生,也有职业高中毕业生,还有退伍军人或成人生源,高职新生生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构成了高职新生素质状况的差异性,决定了高职新生职业素质培养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2.高职新生思想特点

高职新生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出生和成长起来的,有着较好的受教育和生活条件,由于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使他们能够获得大量信息,他们思想活跃、信息灵通、易于接受新思想。

3.高职新生行为特点

高职新生行为特点主要表现为:(l)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不主动,不爱学习理论知识。(2)个体意识强,注重个人发展,关注个人的荣誉,忽视他人利益和集体利益。

4.高职新生心理特点

高职新生进入高职后,面对陌生的环境、生疏的人际关系,绝大多数学生表现出不适应,心理冲突多,情绪起伏大,生活中常出现诸多矛盾。如孤独感与强烈交往需要的矛盾,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情绪与理智的矛盾,幻想与现实的矛盾等。

二、高职院校新生入学教育职业素质培养的目的

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目的是使高职学生实现从校园到职场的角色转变,实现从学生心态向职业角色转变,从专业文化知识向职场技能转变,成为一个合格的职业人。高职新生入学教育要适应高职教育特点和规律,紧密结合新大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适应性,进行成长指导,引导学生建立职业发展方向。

许多高职新生在从高中生的角色转变过程中感到迷茫、无所适从。因此,必须培养学生职业理想的主体意识,并结合社会环境等外部因素确定职业发展规划,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形成科学的职业心理、职业习惯和职业素养,以实现个体人生价值的最大化。

三、高职院校新生入学教育职业素质培养的策略

针对大学新生的自身特点,突出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主动性、实效性和时代性,大学新生入学职业素质教育主要采用课程学习、军训拓展、团队活动、参观交流等形式,重在体验感悟。同时在管理上做到组织有序、考核制度配套,主要方式有:成立班级负责机制,配套考核制度,制定学生课程学习、团队竞赛、日常行为等考核制度。当前新生入学教育职业素质培养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职业素质课程学习

职业素质课程学习采用集中授课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以专任教师和外部职业培训讲师相结合。课程设置中不仅专门开设《职业素质修养》课程,还要将职业道德教育作为重要内容,改进课堂教学方式,通过开展情景教学、案例教学进行职业环境模拟。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等方式,营造准职业教育氛围,让学生更直观地接受职业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敬业精神、诚实守信品格和团结协作能力等。还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和培养,既要学会做事,又要学会做人,既要有科学精神又要有人文精神。

2.体验培训

体验培训主要开展军训以及户外拓展等活动,目的在于增强集体使命感、责任感。学生通过军训,不仅掌握了基本的军事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磨练意志,强健体魄,增强斗志,培养组织纪律性,树立起修身立人的标准。除了军训,还可以增加一些娱乐性强的户外拓展项目,比如真人CS、攀岩、高空跳跃、逃生训练、野外生存、智力竞赛等。通过特定的场景游戏来“挑战自我,熔炼团队”,在项目挑战中超越自己,体验个性与共性的关系,感受团队的力量。正是拓展训练的体验式教学特点有利于促使情感的生成,有利于学生主体性发展。尤其对于刚刚跨入大学校门的新生,由于对大学生活、学习的不适应性,使得他们的身心处于一种焦躁状态,而拓展训练可以改善这种状态,使他们更快地融入到校园生活中来。

3.团队竞赛

团队竞赛主要开展各类团队小组竞赛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团队竞赛活动,让团队中每一员在共同的目标下一起努力,一起体验成功与失败,享受快乐的同时体会辛酸,这种所营造的特定氛围使得每个学生都愿意剖析自己,敞开自己的心扉,联接彼此间相互信任、理解、关爱的纽带,在与他人交流的基础上实现观点转换,在分享中得到提升,从而培养健康的人际交往观。在团队竞赛中,让学生直面竞争和各种困难情况的自身体验,可使学生对团队合作逐步具有更强的信心,并能更好地把握自我,发挥个人在团队中的作用,克服内外障碍,增强自信心,培养乐观、坚强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荣誉感。

4.现场参观

现场参观就是组织学生在企业生产现场参观和交流,让新生亲身感观体验企业现况。为了尽快让学生对所学专业有一个感性认知,缩短课堂到企业的距离,不仅需要了解企业相关专业技术,了解企业生产流程,同时也要了解企业的管理制度。将职业环境中的规约、法纪融入学校日常管理当中,引导学生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组织学生学习好有关学籍管理、校规、校纪、文明班级、文明寝室的规定,培养学生努力学习、遵纪守法、讲道德、爱护公物等良好习惯,要求学生令行禁止,文明礼貌、学会服从,懂得顾全大局。

5.交流座谈

学校可邀请企业人士、行业人士到学校开展讲座,讲授职业、行业发展的过去与今后的发展趋势,帮助学生了解职业岗位的就业现状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状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做好职业规划。邀请学校优秀毕业生到学校与大学新生座谈,结合他们自身成功成才的体会,讲述他们是如何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对学生进行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教育和敬业、乐业、勤业、精业、创业的精神教育。在新生心目中树立起良好的榜样,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产生模仿意愿,激励他们更加努力地学习,最终将职业道德牢固地变成自己今后的自觉行为。

综上所述,大学新生入学教育职业素质培养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也是一个长期复杂、系统的工程。我们必须重视研究当代大学新生入学职业素质教育工作的规律性,不断改善和提高大学新生入学职业素质教育质量和效果,从而提高高职学生职业素质,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肖杏烟,张志明.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改革与创新[J].韶关学院学报,2010(6):124-128.

[2]李佳圣.“90后”学生特点透视兼论高职新生入学教育的针对性[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1):100-102.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篇10

引言

高职院校的任务就是为各行各业培养具有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人才。五年制高职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五年制高职学生是初中毕业生,年龄大约在14~16岁之间,是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正在形成阶段,也是他们人格正在完善阶段。因此,职业素质的教育是五年制高职教育的重点。做为职业院校教师,有责任在自己的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进行职业素质教育和培养。在日常课程教学上要结合学生特点,探索可行的教学教育方案。

1 职业素质概念和软件专业的职业素质

1.1 职业素质的含义

职业素质是指一个行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要求和规范,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职业内在的要求。职业素质是一个人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体现了一个社会人在职场中成功的素养和智慧。简而言之,就是职业人在职业活动中顺利完成任务所应具有的素质,即职业人在职业过程中的综合素质或品质。

1.2 软件专业的职业素质

软件专业是为各个软件公司培养程序员、客户需求分析员、程序测试员等。软件公司是以项目小组为单位来开展工作的,它要求职业人具有较强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团结协作精神,在工作过程中需要人与人之间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在项目开发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要求职业人具有再学习的能力,攻破难关的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等。

2 目前五年制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

2.1 是非观念模糊,意志品质薄弱

五年制高职学生组织、纪律性差,不能自觉遵守学校的纪律,经常上课迟到,课堂爱说话,有时甚至旷课,教师对其教育后,教育的效果不能持久等。这些现象反映了其实质是学生的是非观念模糊,意志品质薄弱。

2.2 学习的能力差,厌倦了传统的课堂教学

高职五年制学生在大学校园里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是中考的失败者,这些学生学习的能力较差,大部分学生对传统的课堂教学产生了厌倦情绪。有的学生是在家长的强制下走进校门的。

2.3 自我独立性差,缺少自信心

高职五年制学生不是老师和家长眼里的好学生、好孩子,在初中时老师就对他们批评的多,否定太多,肯定太少。因而大多数学生对批评已经习以为惯了。因此出现了学生对老师的批评毫不在乎,老师对学生的批评快,学生承认错误也快,同时犯错误也快。

2.4 学生思想单纯

这些学生可塑性强,性格活泼,有极强的自我表现意识,学生对于老师的批评能轻松的接受,能主动并内心愿意和老师亲近,可能利用这一点,充分发挥教师品德对学生的影响。

3 五年制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对策

3.1 将课程的考核与日常纪律考核相结合

无规矩不成方圆。教师在第一次上课时就明确在纪律方面的要求,并且坚持考勤,一定要持之以恒,认真记录上课迟到、旷课的学生。教师要对在纪律方面存在问题的学生,时常提醒。教师做到对自己的学生很熟悉,能很快地叫出每一个学生的名字,其实是对学生是一个不小的震动。平时表现好的学生会更加好,对于自觉性差的学生来说,帮助他们约束了自己的行为,主动回到课堂上来了。

3.2 用教师的人格去影响学生

教师是学生接触的人群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教师的威信是靠自己的日常的言行一点一滴建立起来的。教师在公共场合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口出恶语,只能是有损于自己教师的形象。沉默不语,更能显示教师具有的内涵。五年制高职学生正处在行为、语言的模仿期,规范了教师的言行就是规范了学生的言行。

3.3 尊重学生才能教育学生

初中毕业的学生,在心理和认知方面正在发生重大变化。自尊心增强,希望在他人面前树立自己的形象,希望自己的行为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教师的一句不经意的讽刺挖苦,可以毁掉学生,使学生一辈子都对自己失去信心。同样,教师一句不经意的表扬和赞赏,可以成就学生的一生,使学生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如果是大部分学生存在的问题,可以采取在班上就事提出批评,提出正确的观点;如果是某个学生犯的错误,应该采取课下找学生批评。批评学生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时间、地点。受批评的滋味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不好受的,言辞不要过激,态度要中肯,语言上采取学生能接受的。谈事时就事论事,忌讳翻旧账。

3.4 用集体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现代的社会化大生产是分工协作完成的,要求职业人必须具有互相之间的沟通能力、团结协作精神。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从小都是以我为中心,缺少职业人应具有团队协作的品质,与他人沟通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的开展方面应采取集体活动为主的形式。以小组为集体,把学习的内容分给小组讨论,之后每小组成员轮流代表小组,在全班公布自己小组讨论的结果。在活动的过程中强调要人人参与的特点。教师重点指导团队合作性,学生之间沟通性,使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水平,努力适应职业岗位群的素质要求。

3.5 在职业素质的培养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坐在下面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被动和强制性接受学习。每一讲课,每一门课都是这种学习形式,学生就厌倦了。目前,学生学习的渠道非常多,其中利用互联网来学习的方式是学生最喜欢的一种。内容由教师定,教师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在网络上学习和查询相关资料。然后小组讨论,教师可以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学习和实践训练的过程中,经过对目标任务的完成,学生学习和掌握了相关的知识,感受到了自己付出劳动而获得成功的喜悦,逐渐培养出了求知欲,形成一种比较稳固的学习动机。教师需要事先将教学目标包含在相关的任务中。教师在课堂上只起组织和引导学生完成任务,给学生营造一个亲身融入任务完成的过程中的环境,让学生独立完成任务。做到了学生可以充分表演和释放个性,有机会充分认识自我和表现自我,同时也训练了学生学习能力。

3.6 开设职业素质训练课

要培养学生职业素质,还需要一门课程――职业素质训练课程。课程主要包含六个部分的内容。第一,行业教育;通过介绍软件行业的名人故事,让学生开始熟悉软件行业。第二,职业人素质;介绍职业人应具备的素质,同时指出从校园人转变到职业人的途径。第三,成长的美丽;通过欣赏和制作PPT作品,提供学生一个自我展示的机会。第四,沟通能力培养;通过师生共同完成沟通能力小测试,让每个学生都发现自己沟通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通过实施一系列沟通游戏达到提高学生沟通能力的目的。第五,时间管理;用故事开头,引出时间管理的重要性,然后师生共同学习时间管理原则;通过案例训练和测试、集体讨论等方式来训练指导学生制定时间计划。第六,表达能力的提升与训练;通过故事的展开,引出表达能力的重要性,借助分组开展耳语传话、动作传话、故事会等游戏达到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目的。

4 结束语

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要能面向社会、适应市场。提高高职软件专业教育质量,培养满足软件行业发展需求的高技能人才,不仅需要努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更重要地是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努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满足软件行业迅速发展的需求,提升高职软件专业人才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吕虹.浅谈五年制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J].科教文汇,2010,(08):136-137.

[2]周燕娟.五年制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素质培养的对策[J].科协论坛,2011,(01):174-175.

[3]王雅琴.试论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和职业能力教育实施的新进路[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03):28-29.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篇11

对接轨道交通类的人才需求和岗位群标准,立足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学院成立了企业专家、学院教师、培训机构共同参与的课程开发团队,建立了以职业技能递进为序、以技能及相关文化基础和职业道德为主的模块体系;按照职业能力和素质的需要,整合课程结构,使教育内容与职业岗位的实际相融合,使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融通;建立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开发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项目化课程。

2.自主开发“3G实景课堂”,创新“双讲师”制专业教学模式。

学院利用“3G实景课堂”教学系统,以校企合作为基础,探索“企业专家+学院教师”共同组织教学的“3G实景课堂”教学方式和运行机制,打造优秀企业现场专家教学团队,建立核心课程实景教学模块库,实现职业教育“双主体育人”教学组织模式。通过3G连线,根据教学需要将企业现场操作场景实时引入课堂教学,并由学院专业教师和企业现场专家共同组织教学,给学生创建身临职场的职业氛围,还能实现学生与企业现场专家的实时交流互动。“3G实景课堂”不仅让学生认知企业新设备、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同时把企业文化、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引入了课堂。

3.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学院每年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到集团内铁路站段一线顶岗实践,带着项目任务,参与技术服务工作;推动企业一线技术专家定期到学院承担教学任务,促成学院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与学院教师结成“帮扶”对子,共同研讨,相互帮助,相互提升建设了一支现场经验丰富、专业能力强、数量充足的专业教师团队,确保学生专业水平和能力能满足企业要求。

4.推进教育信息化,做实学生顶岗实习。

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是体现高职教育特色、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但存在企业生产规律与学校教学规律不同步、工作岗位与学习内容有差异、工作环境与学生适应力不匹配、学院、企业与家长沟通不畅通、工作地点分散不易管理等问题,为确保学生顶岗实习真正纳入教学管理和监控过程中,真正融入企业生产实践中,实现顶岗实习功能,学院运用云空间平台,创建个性化学生顶岗实习教学环境、建设顶岗实习碎片教学资源和协作教学活动。并将教学环节延伸到顶岗实习组织和管理过程中,建立顶岗实习空间组织和管理导航,构建顶岗实习组织和管理平台,开设顶岗实习微信微博互动交流管理平台,实现现场管理、交流群组、家校互动,使顶岗实习环节做到了可控、可管、可评,改善了顶岗实习的教学效果。

5.根据技术和文化差别,推行差异化“订单式”培养。

学院与铁路、地铁公司、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共同开展订单人才培养。由于受地域、工种影响,不同类型的不同企业、甚至同一类型的不同企业,对技术要求、文化要求各不一样。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将订单人才培养纳入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和年度计划。学院根据企业对人才需要个性化的要求,以企业名字命名,按照特定企业文化,组建订单班,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以就业创业为导向,以提升职业素质为核心,将职业教育深入到学习、工作、生活的每个角落

1.营造学生就业创业文化氛围,职业素质教育全覆盖运行。

经常性邀请就业创业指导专业、企业专家为学生做就业创业讲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价值观、人生观。举办院级、参加市省创业竞赛,举行创业活动。成立就业创业学生社团,创办学生自主创业的学生生活服务中心,营造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职业素质教育氛围。学院、各系部、学生工作处还利用院报、南方铁路运输职业教育集团报、世界大学城空间、电子屏、横幅、标语等载体,广为宣传人才供需、企业招聘、竞赛参赛、就业创业等信息,帮助学生建立就业创业意识,营造了良好的就业创业文化氛围。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篇12

健康素质,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身体健康是实行一切目标的前提条件,尤其初入职场的新人势必面对繁杂的工作任务,没有强健的体魄不要说表现优异就连完成任务都会很困难。现在很多关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报道见诸报端,例如小学生在运动会开幕式期间就纷纷晕倒等等。由于过度重视文化课而忽视了身体锻炼让很多学生的身体羸弱,在学校里就经常病假不断的学生很难想象如何面对激烈的职场竞争。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就业方面则主要是情绪易波动、抗压能力低,人际协调能力差,企业需要的是具备平和心态、集体观念强、善于与人合作的员工。

2.敬业精神

敬业精神也可称为职业道德。说到敬业就会让人联想到吃苦耐劳,说到职业道德就会让人联想到行业规范。实际上这其中的含义远不止如此,敬业精神或职业道德表现在职场人的身上应该是对本职工作的一种全力以赴的态度。不论本职工作在社会分工中的地位如何都抱着积极、负责甚至享受的态度去对待,事无巨细认真对待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有些年轻人这山望着那山高,时刻准备着跳槽,对每一个现职工作都诸多抱怨,总是幻想着能得到更好的工作,入职很久却没有多少职业积累。缺乏忠诚和归属感的人,永远只能游离在职场的边缘。

3.职业技能

职业技能,指就业所需的技术和能力。“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知道道理有先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的研究。所以三百六十行每一行都有它专业的技能,每一行也都出过本行业优秀的人才。职业技能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粗通、熟练、精湛。以机械专业为例:粗通专业技能的人只能进行简单零件的加工还可能会经常产生废件,熟练工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加工任务,而技术精湛的技工可以完成高难度机件加工并且独立开发和设计新的产品。只有具备精湛的职业技能才有可能成为行业中的精英。

二、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1.启发学生的就业意识

有这样一种现象,很多高中毕业生在跨入大学校门后就开始发胖,究其原因是很多学生认为终于考入了大学,紧张的学习生活已经结束了,没有了压力充分放松之余食欲也增加了,所以吃成了小胖子。“十年寒窗苦读,一朝金榜题名”,很多大学生认为考大学就是学习的目的,考上大学就可以无忧无虑地玩了,至于大学毕业之后又将怎样却极少考虑。有调查表明,50%以上的在校大学生对自己毕业后的发展没有规划甚至感到不知所措,所以在临近毕业时倍感压力。因此,应将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作为课程纳入教育体系,在入学初期就应让学生意识到学习与就业的联系,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思考学习的目的,思考大学生活的意义,明确自我,了解自我。自我主要包括自己的个性、气质、能力;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优势与劣势。能够清楚地认识到我能为社会做什么,社会又能为我做什么。根据这些来综合地评定个人的发展方向和职业范围。

2.校内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首先,独生子女的生活让很多学生在家庭中受尽宠爱,有些甚至是溺爱,这让他们缺乏独立意识、责任心及合作精神。日常的习惯会自然而然显露出一个人的素质状况,是个人修养的体现。从日常的学习生活入手培养学生的素质修养,从一点一滴去修正他们生活中的坏毛病同时也发掘他们美好、优秀的一面。其次,设立相关部门专门引导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如设立就业指导部门及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类课程,结合社会的就业形势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学校的教学安排以校内教学与校外实训相结合,这样有利于学生及时将课堂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消化吸收,在实践中尽快转化为个人的专业技能。学校的教学的过程中还可针对不同专业组织学生考取专业认证资格提前为步入社会做好准备。

3.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

“工作不好找”,毕业生在说,家长在说,很多的人都在说。而事实当真如此吗?企业不需要员工吗?社会不需要新鲜的血液来保持蓬勃的生命力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问题的关键在于毕业生所能给予企业的是否是企业所需要的。企业希望新入职的员工能够迅速接手工作,能够不断地学习,以充实自己去创造新的业绩,能够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与同事和睦相处、合作无间。所以,当一个大学毕业生怀揣着满满的期待去企业应聘时也许就会因为某方面的不足而碰壁。如果对于应聘的工作各方面期望过高的话可能会更加受挫。要学生完全适合企业的要求单纯依靠学校是不行的,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首先学校应开通渠道与企业合作,在教学上更贴近企业用人的要求。其次,鼓励学生利用各种机会接触社会,如假期社会实践、节假日校外打工、社会公益活动等等。最后,从入学开始向学生强调了解企业的重要性,指导学生从网络、媒体、社会实际接触多方面的认识企业,加强与企业的联系。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在毕业后更好地融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