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音乐的特点合集12篇

时间:2023-07-12 09:33:30

乡村音乐的特点

乡村音乐的特点篇1

美国乡村音乐为流行音乐的一类具有显著特色的形式。其产生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美国农村地区,素材源自英国民谣。还包括一部分宗教音乐元素。早期,美国乡村音乐,其内容多展现牧场情境生活以及百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发展至后期,美国乡村音乐形式与内容均产生了一定变化。其曲式结构通常清晰简单,为歌谣体以及两部或是三部曲式。乐曲旋律朗朗上口,具有较强的传唱度。演唱技巧上,由于美国乡村音乐来自民间,因此,体现了显著的民间音乐特色。可应用本嗓进行演绎,因此鼻音较为清晰。形式上通常以独唱以及小合唱形式为主体。早期美国乡村音乐,多以吉他弹奏、小提琴等进行伴本文由收集整理奏。伴随其逐步发展扩充与升华,新时期的乡村音乐,在演奏乐队的安排上形成了一定变化。弹奏乐器则包括键盘、电吉他等,同时还囊括了独具特点的民族风情乐器等。

二、美国乡村音乐主体风格特征

美国乡村音乐在早期源自牛仔音乐,并渗透了西部摇摆等乐曲的特色,内容与形式层面则进行了一定改良。发展到二十世纪50年代,受到各类丰富流行音乐元素的影响,美国乡村音乐添加了钢琴和弦以及合音元素。风格更为独特,不仅具备了乡土特征,同时富于流行音乐色彩,令传统美国乡村音乐更为生动、流行,体现了精致、淳朴又不失活跃性的内涵。同时,该时期还发展形成了山地摇滚,该形式实现了乡村乐同摇滚乐的有效集成。乡村摇滚产生自加利福尼亚,通过同嬉皮运动作用影响、互相渗透,将回归自然的属性特征引进乡村音乐内容中。歌者们将传统形式的怀旧乡村音乐添加了摇滚元素,通过巧妙的融合,令乡村音乐实现了创新发展。进入八十年代,美国乡村音乐融入了新传统主义思想。该理念回归至艺术以及音乐层面,体现了时代特色。新传统主义通过灵感的探寻,成为新乡村音乐类型的前身。通过不断的创造与扬弃,美国乡村音乐将淳朴的乡土以及民间特色予以保留,并加入了更多的丰富内容形式。而后,新乡村音乐逐步形成,通过对八十年代探寻根源的美国乡村音乐阐释,构成了独特音乐形式。同时,还添加了鼓以及吉他进行伴奏,令乡村音乐更具创新特色。歌者们没有添加小提琴等古典乐器,进而实现了不同于传统乡村音乐的创新发展。还有一类音乐为另类乡村音乐,为摇滚乡村乐曲的发展,注重运用嘈杂效果的电吉他,令乡村音乐显得更为另类,更趋向于摇滚乐曲。

发展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美国乡村音乐进军全球,较多乡村音乐演唱者则成为享誉全球的巨星。仙尼亚·唐恩便是其中的一位,通过将乡村音乐同抒情乐曲的巧妙融合,令美国乡村音乐更具感染力与亲和力。同时,通过添加民谣乐曲元素,呈现出了多变的乡村音乐风格。该歌手演唱作品的显著特征在于呈现出独具特色的美式鼻音,通过技巧的有效拿捏,令伴奏音乐同和声形成了完美的配合。

仙尼亚·唐恩还经常在乡村音乐之中,添加硬摇滚元素,令两者实现了完美集成,进而造就了美国乡村音乐独具魅力的典范。还有一位演唱家费斯·希尔,其在美国乡村音乐的发展中作出了巨大贡献。由蓝草音乐起步,促进乡村音乐演绎上升到全新高度。其演唱风格体现了显著的宣叙性,同时音乐节奏独特鲜明。费斯·希尔还将爵士音乐囊括至乡村音乐之中,推进其实现了流行化发展,呈现出独具魅力的欧美乡村音乐娴熟演唱技巧。通过该方式处理演绎的乡村音乐,不仅充满了其本质的朴实自然、纯正亲切之感。同时还渗透出古典美的音乐特质。另外,通过将高音与中低音的有效融合、良好转换,令美国乡村音乐的演唱体现了良好的强弱比对,以及相同歌词不一样的力度展现。令不同乐曲间的连接转换演绎的贴切自然、恰到好处。正是这一转换,令美国乡村音乐的忠实听众呈现出年轻化的发展趋势。

三、美国乡村音乐演唱技巧

演唱美国乡村音乐,需要把握其独特的内涵特征,实现情感以及声音的有效融合。应科学的把握音色为嗓音显著的特征之一。演唱阶段中,应掌握良好的技巧,明确音准清晰性、各个音色的一致共鸣。同时,应确保声音贴切自然,有效的对音乐节奏、韵律节拍进行平衡掌控,令其强弱得当、搭配合理。再者,应合理的明确连音以及断音处理的方式,令吐字清晰、准确,展现优美且平衡的演唱和音效果。另外,乡村音乐的演唱应充满真挚情感,只有这样方能令歌唱作品体现丰富色彩。通过审视欧美乡村音乐歌手的发展历程、成功事例不难看出,良好的演唱技巧,需要通过自然贴切的形式传递情感。而情感的波动则受演唱者心理状态的作用,其对演唱声音的特色以及音高形成支配影响。再者,歌曲的选择也尤为重要,往往关系到演唱效果。只有选择正确的乡村音乐歌曲,方能良好的掌控情感,合理到位的传达,令声音体现丰富色彩,并令乡村音乐歌曲体现深沉厚重的层次感、综合表现力、吸引力,体现全面完整性。该过程同时也是歌手逐步发展提升自我的阶段。音色通常代表音乐音质,对音的色彩进行阐释。其为嗓音特点之一,同时也为美国乡村音乐演绎歌唱显著特质,在流行音乐的阐释歌唱之中体现了核心价值。语言之中音色为较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对于传递真情实感提供了重要保障。借助音色方能阐释出乡村音乐歌词内容中渗透的鲜明感情。因此,乡村音乐实践演唱中,应明确音乐独特风格。同时,应由音色视角进行全面研究。基于演唱者均体现了不同的个性特点,因此,在音乐作品演绎之中将会呈现特色化的演绎风格,进而令演唱体现的更为特色丰富。

乡村音乐的特点篇2

美国乡村音乐起源于18世纪末,算的上是起源最早的音乐形式,它是由一些原先居住在东海岸一带的苏格兰和爱尔兰人后裔逐渐向西部和南部的内地和山区迁移,以求发展创造出的音乐。这些拓荒者在劳动休息时,常常唱些古老的英国民歌,这些歌曲简单、活泼,大多数都是叙述日常劳动和生活的,还有恋人们的爱情故事。这些都是乡村歌曲最原始的形式。随着人们的迁移分化,这些歌曲也随之演变成了不同的风格和类型。在北方,它们变成了伐木工人的劳动歌曲,在西部山区它们变成了纯朴、豪放的牛仔歌,这些歌曲还随着一些迁到海边的苏格兰人演变成了水手们的劳动号子。

二 美国乡村音乐不同时期、特点的音乐形式

1 早期的乡村音乐

最初的乡村音乐只是作为自娱节目在家庭、教堂以及乡村聚会时表演。后来到了20世纪20年代,由于新闻媒体和商界的介入,情况发生了变化。1925年,南方田纳西州的纳什维尔建立了广播电台,乡村音乐得到登台亮相的机会。第一个上场的歌手罗杰斯共录了30首乡村歌曲。他运用独特的山区民间唱法,使歌声在真假声区来来回回的转换中显得那么的悠扬动听,人们开始纷纷模仿他的演唱,后来,罗杰斯被人们誉为“现代乡村音乐之父”。

2 牛仔音乐

牛仔音乐来源于美国人对大西部的迷恋,这还体现在好莱坞的电影里。乡下人变成了打扮漂亮、精神抖擞的牛仔男孩和牛仔女郎,唱着来自乡间的浪漫歌曲,向人们展示着孤独大草原中的浪漫景象。30年代以后,在好莱坞表现美国西部风土人情的电影中,乡村音乐大出风头。著名演员奥特里是这个时期演唱乡村音乐风味牛仔歌曲的主要代表。他在银幕上塑造的牛仔形象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乡村音乐也因此在全国更为流行。

3 兰草音乐

起源于40年代的“兰草音乐”,也是乡村音乐中影响颇大的流派。它的得名来源于创始者bill monroe的乐队“兰草男孩”(the blue gass boys),bill monroe综合了舞蹈、通俗音乐以及山区民间音乐的特点,在表演时常常由人穿着民间服装轮流演唱、演奏,形式非常活泼。“兰草音乐”的音乐特点是音乐精致、纯正、原汁原味。常常包含两三部和声以及激烈的节奏和不受约束的情感。“兰草音乐”最初只在南方肯塔基山区流行,后通过电台的宣传才得以流传到城市,此后得到迅速的传播。

4 山地摇滚

第二次世界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大战的爆发,促使乡村音乐成为了美国全民族共同的精神食粮。战时经济加速了人口的流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有了更多的接触机会。音乐趣味的相互渗透,终于在50年代使乡村音乐达到了全盛时期。山地摇滚是乡村音乐和摇滚乐的第一次结合。山地摇滚改变了传统乡村音乐的形式,对乡村音乐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职业乡村音乐歌星们把山地摇滚带入了城市音乐舞台上,其他歌星也纷纷效仿,录制并销售了近五百万张唱片,创造了空前的纪录。乡村音乐这个原先的“下里巴人”逐渐变成了“阳春白雪”进入到了美国的上层社会。1958年,乡村音乐协会成立,其宗旨是在向全世界推动和发展乡村音乐。

5 酒吧音乐

酒吧音乐是乡村音乐中最富有活力的,也是变化最多的一支音乐形式。酒吧音乐是一种自由进行的、很喧闹的音乐形式,产生于战后的南方酒吧。这个时期,乡村音乐的聚集场所由公开社交场所转移到了酒吧。乡村音乐进入酒吧后,不得不在歌词和演唱风格上做出相应的变化。过时的老歌难以在这种氛围中生存。社会地位的变化和随之而产生的种种问题是这些农民出身的工人所关心的。锁不住情人的心、难以维持的婚姻、及时行乐、借酒浇愁等,常成为酒吧歌曲的主题。

三 美国乡村音乐的特点

1 美国乡村音乐的主题内容

美国乡村音乐是一种以率直简约、诚挚自然的语言讲述人类质朴经验的音乐。它的主题内容包罗万象,既有反映普通美国人的价值观,也有对往事的怀念留恋,还有对当今世事冷暖的诉说以及对社会现状的评议。从战争、自由到爱情、家庭,甚至身边熟悉的人物、动物等都可信手拈来,编成歌曲。正因为它体现着普通美国人的情感——对竞争生活的厌恶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所以它能触动中下层美国人的心灵,受到人们的喜爱,引起大众的共鸣,美国乡村音乐对社会产生了很大影响。

下面,我们分析几首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歌曲,来理解这类歌曲的基本表现主题。

(1)表现基本价值观的主题

代表歌曲《心满意足》(“satisfiedmind”)许多歌手为这首歌灌了唱片,其销售量不计其数。这是一首已进入“口头传说”的乡村歌曲。关于这首歌,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它表达了美国人(也是人类)的基本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与一些评论家认为美国人沉溺痴迷于金钱与成功的观点是大相径庭的。毫无疑问,大多数美国人都会对歌中所唱之词持以赞同态度——“他们哪里知道,那比登天还难。要找到一个富翁,他感到心满意足”正因为如此,这里所真正追求的,恰恰就在于“心满意足”。一种价值观的全真体验。

(2)表现思乡怀旧的主题

许多历史学家都注意到,世界上由于做工、旅行、移民而四处迁徙最多的人民就是美国人,他们背井离乡、苦不堪言。所以很多学者都认为美国人没有家庭、家乡观念,缺乏对故土的思恋之情。其实并不然,美国乡村音乐在成百上千首歌曲中已经告诉我们,美国人具有强烈的乡愁与乡思。《底特律城》(“detroit city”)这首歌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叙述了一个南方人北上底特律,在一家制造汽车的大工厂做工的情景。这首歌的核心在于表现主人公盼望重返故里、与家人团聚的迫切心情。

(3)表现贫穷而自豪的普通人的主题

在美国乡村歌曲中,这类歌曲占绝大多数。他们的创作都基于这样一种观念:讲述歌手自己或词作者曾一度饥寒交迫,贫困潦倒的生活经历。虽然他们现在再也不缺衣少食,但他们却时刻不忘自己凄苦的身世。这些或许可称为乡村歌曲中的最佳作品,揭示了“美国人的梦想”,或者说是表达了弥漫于乡村歌曲中的对于“美国梦”的阐释。例如,《生活在普邀人爱情中间》(l宜vingin the love of common people)这首歌的合唱词就突出表现了对于家庭成员之间的爱与自豪感的留恋,强调了人们应尽力改造生活的责任感。准确地说,这就是美国梦的真正含义。

2 美国乡村音乐的曲式结构特点

美国乡村音乐的曲式结构较为简单,多为歌谣体、二部曲式和三部曲式,它的风格淳朴旋律优美,节奏分明,具有内在的感染力,往往易于成为边唱边舞的群众性音乐。歌谣体大多表现一些风土人情的主题,歌唱属于自己民族的特色歌谣。歌谣以押韵为主,往往表达了一些有趣的琐碎小事,有时也会阐述一个深刻的道理,但都是特别简短押韵的,很少有冗长的歌谣。由两个乐段构成的乐曲形式称“单二部曲式”,也叫“二段体”,用a+b图示表示。在美国乡村音乐的歌曲创作中广泛应用。单二部曲式的第一个乐段在音乐上具有鲜明的初步陈述性质,材料简单,结构方整,情绪稳定,具有进一步展开的要求和发展的可能性。第二个乐段可以是再现性,也可以是对比性,分为有再现性的单二部曲式和没有再现性的单二部曲式两种。

转贴于论文联盟

三部曲式又称三段体或aba曲式,也是乡村音乐作品中比较常见的乐曲形式,是由两个同等重要的结构(“a段”和“b段”),组成了一个具有三个“段落”的曲体,其中第一和第三段可以是完全相同或近乎相同的内容,第二段则和第一段形成强烈对比,形成了“a-b-a(或a')”的构造。不论是a段或b段,其内部结构都相对比较自由,由短短的数个小节或一两个乐句,到更复杂的结构组成都可以。

3 美国乡村音乐的演唱特点

美国乡村音乐的演唱特点是将情感与声音完美的结合。由于乡村音乐是从美国民间音乐发展而来的,所以在唱法方面带有浓郁的民间音乐色彩,较多地运用民间本嗓的音色来演唱,并带有浓重的鼻音。例如,被人们誉为“美国乡村音乐之父”的歌手罗杰斯,他就擅长运用真声和假声相互转换和交替的方法来演唱。他的歌声在真假声区来回自如的转换,声带非常松弛,自然的音色感人至深。赢得了很多热爱乡村音乐的年轻人的崇拜与效仿。

同时歌手又常常运用一种“孤独的”、“冷漠的”腔调向听众诉说着一切,他们脸上常常毫无表情,好像倾诉的欢乐和痛苦都与自己无关,而实际上却完全将自己的情感沉浸到歌词的感情中去了。乡村音乐感人的地方,就在于它完全彻底的真诚,用他们的真诚来演唱,用真诚来打动人,这就是乡村音乐的本色。

4 美国乡村音乐的演唱形式

在演唱形式上,乡村音乐多以男、女声独唱为主,有声部的小合唱也很常见。纵观美国乡村音乐的发展历史,男声独唱的形式运用的相对较多一些。除了一些家庭组合的小合唱形式以外,说唱结合,时弹时唱的形式也很多见。例如,一些乐队组合,他们的成员基本都是边弹边唱,并随着乡村音乐的发展演变,音乐特点的不断丰富,说唱结合的形式也越来越多的运用在乡村音乐的演唱形式中,这种演唱形式的变化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观众的喜爱。乡村歌曲演唱的音域不宽,一般在中声区进行。早期的小合唱很少有和声运用,因为乡村音乐最初只是用于乡村家庭的娱乐活动,家庭成员们演唱的小合唱大都没有和声,形式很自由、简单,但收到的娱乐效果却是不打折扣的。真正运用和声处理实际上是在乡村音乐商业化之后才逐渐发展起来的。

乡村音乐的特点篇3

当今乡村音乐最强有力的当数“新传统运动”。它听起来似乎有些矛盾,怎么音乐听起来会既“新”而又“传统”呢?乡村音乐专家约翰.莫斯兰德分析了“新传统派”的崛起,这些年轻的乡村音乐艺术家以不同的方式创作歌曲,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追求:使他们的音乐更真实地接近它乡村的根,即使(甚至是有意使)其听来不那么像当今的纳什维尔,倒更像是出自所谓“时事艰难的过去好时光”。新传统运动像大部分音乐工业生造词汇一样,是一个市场用词而对音乐的描述,它不是一种观念或特别的风格。在此它是指新一辈乡村艺术家们致力于音乐返朴归真,摆脱已形成的好莱坞式华彩和雕饰。在过去的一年里,新传统派已开始统治乡村音乐电台了。乡村音乐没有像摇滚音乐那样的各类俱乐部、录音公司和广播电台作基地,为艺术家带来声望并使个人作品成为热门。乡村音乐家必须声名广播才足以维生,而在电台播音是他们唯一扬名露脸的良机,销售录音唱片和开专场声音乐会都要有电台播音的过程,那曾使美国一度时尚民谣的音乐形式-歌曲,现已成为乡村音乐中最大一宗,而演唱者已一代新人换旧人了。随着在广播中得势,新传统派已开始改变音乐的面貌,这一变革的迅猛抵得上前10年中几乎所有的变革。实际上乡村音乐的变革在1975年以前,一直缓慢但平稳地进行着,最早的乡村音乐是大西洋彼岸带来并美国化了的“安格鲁-斯科兹(Angol Scots)”乡间歌谣,它主要囿于南部乡村,尤其是山区。当美国社会开始由乡村向城市,由农业向工业和技术化转变的时候,乡村音乐的变革随之即产生了。以演奏自然发声乐器,如吉他,班卓和提琴的乡村音乐,在二次世界大战后便开始转向使用电声扩音的乐器。50至60年代,乡村音乐追随其听众进入城市。传统乐器仍出现在音乐中,可地位一落千丈,歌声仍带着南方口音可已很少了。提琴和号被加入乐队,以使音乐流畅,声乐合唱取代了从前音乐中“高亢、孤独”的歌声。这种新的形式,即众所周知的纳什维尔风格,是录音制作人的创造。在许多情况下,他们已剥夺了那些有创造性的艺术家的地位,录音冠以歌手之名推出,但通常只是在录音制作过程将结束时简单地把他或她的声音加入产品即大功告成。这种音乐强调的是,复杂而不土气的音响和抓住时代感,抓住广大听众的效果。这一系统被证明非常有效 ,以致于20多年来没有遇到真正的挑战。在这一阶段中,乡村音乐也的确提高了可接受性,吸引了更多其它流行音乐听众。接着就是70年代中期的“叛逆(Outlaw)”运动。据说是在德克萨斯的奥斯汀,这一新运动由维隆.詹宁斯(Waylon Jennings)、威利.奈尔森(Willie Nelson)和汤姆佩尔.格雷瑟(Tompall Glaser)三人小组发起。这种被称为“叛逆”的音乐以一种更适合歌手个性的方式,替代了公式化的纳什维尔风格,摒弃了弦乐配置以及其它多余的华彩演奏,而更多地趋向纳什维尔风格以前乡村音乐的格调。克里斯.克里斯多弗森(Kris Kristofferson)这位最早的“叛逆”派以柔和动人的原声吉他,使歌曲回归到一种词句和观念如“星期一早晨过去了(Sunday Morning Going Down)”、“帮我度过夜晚(Help Me Make It Throuth the Night)”的风格。这种风格很像60年代早斯的城市民谣音乐运动。威利.奈尔森和维隆.詹宁斯发展了一种更西部化的歌曲,如詹宁斯摇滚乡土乐(Rockabilly)中电声和怀旧味俨然是50年代的南方乡土音乐和摇滚乐的合成,他二人录音都与自己的乐队合作,而不像通常与“专用乐手”集团这些使纳什维尔风格程式化的游弋音乐家合作。他俩比以往的乡村歌星更具世界性,留着长长的头发,穿着脏脏的衣服,自从20年前摇滚乡土乐出现以来一次将大批受摇滚影响的年轻人吸引回乡村音乐。这些“叛逆”派创造性地突破陈规,仿佛具备神化了的“老西部”的魅力,他们

也成了首批致力于唱片而不是个人巡回演唱的艺术家。1980年,青春偶像约翰.特拉沃尔特出演了一部名叫《城市牛仔(Urban Cowboy)》的电影,它将经典的乡村主题带入了城市。一时间无论大城市还是乡镇居住美国人都开始穿牛仔靴,戴“十加仑”帽招摇过市。庞大音乐市场的征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而易见,因为自30年代以来,首次出现大众文化追求乡村,而不是乡村受大众文化影响,实际上,只播乡村音乐的广播电台从1980年的1543个,两年间就增达2114个,音乐毫无疑问地被推向高潮,乡村艺术家和制作人为了建立更广泛的吸引力,开始为流行音乐广播制作录音。这意味着大量的提琴、号和合唱将重新被置入。

有许多年,像肯尼.罗杰斯(Kenny Rogers)、多丽.帕顿(Dolly Parton)和“像树岭男孩(Oak Ridge Boys)”小组这样一些表面上的乡村音乐艺术家推出了一点乡村味。然而自1984年起城市牛仔的势头过去,乡村音乐占据的录音市场也因此比1981年的高峰减少了三分之一。更糟的是,真正的乡村之声在流行的冲击之下,从电台里消失殆尽,在这种形势之下,出现了“新传统”派。像10年前的“叛逆”派一样,新传统派以其不加雕饰的乡村音乐满足了那些忠实的乡村音乐爱好者,这音乐不再像是纽约或洛杉矶生产线上推出的音乐制品。他们动摇了一切,以便任何新的东西能出现在乡村音乐之中。至此,乡村音乐的热潮又回来了。回顾新传统的发展,值得一提的主角应数这位出生在阿拉巴玛军人家庭的姑娘埃米洛.哈里斯(Emmylou Harris),她至今是一倍纳什维尔的局外人,哈里斯是60年代纽约民谣音乐圈子里的小歌手,之后她在华盛顿生机勃勃的蓝草音乐活动中扮演了主角,70年代又协助兴起了洛杉矶的乡村摇滚运动。哈里斯并非生于乡村音乐环境,可她热衷于此甚于她生长环境中的流行、摇滚以及其它形式。喻里斯是一倍乡村摇滚圈子里脱颖而出的明星,她纤细、颤动的噪音暗示社会弃满攻击和伤害。实际上她1975年的第一张唱片《天空的碎片(Pieces of the Sky)》就已获得了比任何乡村摇滚歌手更多的东西:乡村的信赖。当她名声渐高之后,她的音乐变得更多而不是更少乡村韵味,完全不循通常的成功之路。她最终未成为还不够流行歌星,而成了还不够乡村音乐的追随者,兼融两种风格于一身。

1980年,她推出了一张蓝草音乐唱片《雪中的玫瑰》(Roses in the Snow)。蓝草音乐(Bluegrass)是一种鲜明的早期山区音乐形式,它是由至今仍活着的比尔.蒙罗(Bill Monroe)创立并使之流行,其他创始人还有莱斯特.弗莱特(Lester Flatt)重唱组、埃尔.斯克鲁格斯(Earl Scruggs)和斯坦利兄弟(Stanley Brothers)。它最初局限于田纳西、北卡罗来纳、弗吉尼亚和肯塔基山区一带,多由原声提琴、吉他、曼陀琳、贝司和班卓演奏,并以复杂的声乐和声为装饰。蓝草音乐最初是对不断增加的乡村音乐商业化的反应,是使时光倒转的努力,但在美国它从未显示出令人狂热的魅力,即使在其声望的顶峰。可60年代早期,它经城市民谣音乐歌手改编后被歌迷奉为南方白人灵乐的真谛,对此的狂热却经久不衰。哈里森的唱片《雪中的玫瑰》是由另一位蓝草音乐老将里基.斯卡格斯(Ricky Skaggs)监制的。继《玫瑰》之后,他录制推出了《等待阳光照耀(Waitin` for the Sun to Shine)》这张与《玫瑰》相似,以蓝草为基础的唱片。由于斯卡格斯在继承蓝草音乐时,具有正统的流行摇滚根基,他使《玫瑰》成为取材最灵活广博的唱片,它将自然声与电声,传统与现代结合了起来,是质朴与华丽的统一体。自比跻身乐坛的斯卡格斯,不仅对乡村音乐坚持不渝,而且风格更突出了。尽管他很虔诚,他的代表作中粗犷的酒吧音乐和布吉音乐(Boogie)仍伴随有福音(Gaspel)与传统音乐的取材。他乐队中的“匹克手”,用指甲或拔片弹奏吉他、班卓等乐器,几乎和他一样出尽风头,尽管大明星仍是他。在埃米洛.哈里斯的乐队中还有三位新传统运动的重要人物。钢琴手托尼.布朗(Tony Brown)和贝司手埃莫里.高迪(Emory Gordy),是纳什维尔当今首屈一指的两位录音制作人,幸亏他们的工作才有斯蒂夫.埃尔(Steve Earle)和佩蒂.拉伍莱斯(Patty Loveless)净的乐声。另一位人物是吉他手罗德尼.克罗维尔(Rodney Crowell),他已成为一名有影响的制作人和歌曲作者,作为歌手也小有名气。

此外,有四位出现在80年代早期的艺术家也可被列为新传统派。乔治.斯特雷特(George Strait)1981年来自德克萨斯中部山区乡村,他值得称道的是将德州的两种音乐形式,酒吧音乐和西部摇摆自然地混合。酒吧音乐(Honky-tonk)是50年代早期由亚拉巴马人汉克.威廉姆斯(Hank Williams)推致顶峰,粗鲁直率的歌词和丰富的乡村乐器演奏格外引人。而西部摇滚(Western Swing)则是30年代鲍勃.威尔斯(Bob Wills)兴起的欢快舞蹈音乐。在音乐中,一些音乐小组撷取并吸收了那个时代大乐队的配器,将乡村音乐的弦乐与鼓、号结合。斯特雷特去掉了原先音乐中的刺激和难以接受的粗鲁,但他仍偏爱其小而紧凑,演出小作品的乐队。他清脆和缓的声音和衣冠楚楚的形象吸引了乡村音乐中占相当比例的妇女听众。1986年他连续第二年被乡村音乐协会评选为当年最佳男歌手。约翰.安德森(John Anderson)的首张唱片推出于1980年,然而他真正打入乡村音乐界则是以“摇摆(Swinging)”这首追求音乐形式新奇的歌曲。这位佛罗里达青年是位酒吧音乐歌手,急促而带有鼻音的歌声刺耳震颤。而强烈的节奏、华丽的吉他弹奏及其先材,陷约显示出他早先作巡回摇滚音乐家的经历。

1984年,纳奥米.贾德(Naomi Judd)和她的女儿雯娜娜(Wynonna)推出她们的重唱唱片,她俩都看上去那么年轻以至于歌迷们也惊惑:谁是母亲,谁是女儿?这两位漂泊不定的南方人曾在洛杉矶住过几年,她们活泼出色的音乐荡漾出巨大的影响。尽管有相近的山区和声型和主流纳什纳尔的制作、设计,但其对原声乐器的追求使她们的音乐感觉既具时代感又能超越时代。里巴.麦金泰尔(Reba McEntire)是另一位新传统运动的重要人物,她是位来自俄克拉荷马的牧人竞技手,1976年开始录音,1987年才推出首张唱片,而在1984年她制作自己的录音后才达到自己艺术生涯的顶峰。她妇女性的歌声有着与斯特雷特基本相同的特点:简洁、旋律性强,歌曲似在叙述她所谓“女性之歌”的故事。在斯特雷特、麦金泰尔和贾德母女被誉为乡村音乐重要的成功者的同时,新传统运动80年代中期又繁衍出三位重要的新人。斯蒂夫.埃尔来自德克萨斯的圣安乐尼奥,但当1986年首张唱片《吉他镇(Guitar Town)》推出时,他已在纳什维尔音乐界奋斗了近10年。他是位根植于70年代“叛逆”运动的雄心勃勃的歌曲作者。埃尔的歌和音乐兼有摇滚的节奏,民谣的旋律和乡村的叙事。《吉他镇》主要反映的是美国蓝领阶级的失望和渴望,它提示了纳什维尔风格远远迷失了自己劳动阶级的根本。埃尔完全可以与布鲁斯.斯普林斯汀和约翰.康加.迈伦坎普这两位关注相同主题的摇滚歌星相提并论,他似乎认为现今的乡村音乐已还是原本的劳动阶级的音乐了。

德怀特.约卡姆(Dwight Yoakam)是位肯塔基煤矿工人的后代。10年前初到纳什维尔时他被拒之门外,因为他的歌太“老式”了。他的“吉他(Guitars)”、“卡迪拉克斯(Gadillacs)”等等有酒吧音乐的印记,尽管稍有变异,但其刺激性、其对现实主义的渴求,是对5年多以来逃避现实的极好的解毒剂。也许在这批人中最不同凡响的还要数兰迪.特拉维斯(Tandy Travis),这位北卡罗来纳乡村青年。他令人吃惊地显示出未受主流流行音乐和摇滚乐丝毫影响。他洒然而来,不亢不插地唱着那永恒的主题:生与死,还有街巷中回荡着的酒吧音乐。令人难以接受的是,至少3年前他就应该在纳什维尔占有一席之地了,然而却时至今日。这些新传统派艺术家是目前乡村音乐的统治者,大家都关都关心的是这一浪潮又能延续多久。不过一些潜在的天才人物正在崛起,如马蒂.斯达特(Marty Stuart),一位歌手兼吉他手。他已与许多蓝草音乐和摇滚乡土音乐的乐队合作过,包括与他的岳父约翰尼.卡什(Johnny Cash),再如格拉汉姆.布朗(T.Graham Brown),他把乡村音乐天衣无缝地与60年代孟菲斯黑人灵魂音乐结合在一起。而佩蒂.拉伍莱斯这位肯塔基矿工的女儿则令人加快起主流现实乡村音乐歌手罗丽塔.琳(Loretta Lynn),以及稍后的长于表现现实痛苦的乡村流行曲歌手的帕西.克莱茵(Patsy Cline),佩蒂还发现了布朗和高迪.而“欧肯尼斯(O`Kanes)”小组嘹亮纯正的音乐和伤感的和声使人回想超声使人回想起“埃弗利兄弟(Everly Brothers)”,那支在50年代末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摇滚乡土音乐作品的重唱组。 然而如今的新传统派还没有在乡村音乐中创造出什么特别的东西,一些老将们还保持着他们的领地,如许多卷入城市牛仔热潮的歌手。另一些占据领地的,如肯尼.罗杰斯等,他们以乡村音乐成名但从来不被认为是纳什维尔艺术家。

10年来 ,大部分坚持主流硬派乡村音乐的艺术家,像罗丽塔.琳、塔米.温尼特(Tammy Wynette)、康维.退蒂(Conway Twitty)和迈尔.特利斯(Mel Tillis),他们再也不是乡村音乐的代言人了,时代似乎跨过了他们,只有少数他们的后人继承他们的风格。这可能是因为他们 从尝试做一些改变,加入“叛逆”派或城市牛仔,或流行曲等流派。不过 却有两个这样的杰出代表,那就是60年代创作和演唱粗犷劳动阶级颂歌并 持续至今的莫尔.哈格德(Merle Haggard),和被许多人认为有史以来 嗓音乡村味最地道的乔治.琼斯(George Jones)。其它乡村音乐的支系如蓝草音乐,基本上未受当今潮流的影响。在西南部的路易斯安那州,凯金音乐(Cajun)仍完全停留在当地。它有自己俱乐部组成的圈子,自己的录音公司、商店、录音室和广播电台。这种凯金人激越的音乐,是他们两个世纪前由讲法语的加拿大移居路易斯安时带到这片海滨沼泽地区的。 尽管其主导乐器是手风琴,伴以提琴,凯金音乐还是与乡村音乐有许多共同处,它甚至产生了一支手风琴伴奏的全国流行曲,即1985年“摇滚西德尼(Roching Sydney)“小组的“我的嘟嘟(My Toot Toot)”。这是支兼有西达科(Zydeco)音乐、黑人音乐和凯金音乐变奏风格的歌曲。像当今这样的流派和艺术家百花

齐放,对乡村音乐是很不寻常的。以历史的观点分析,在还远的将来,如还是各派完全孤立,必会有一个大的统一。但这统一并非摒弃从前。实际上,新传统派和乡村流行曲歌手表现出的派系争斗,一点40年代乡村音乐中争斗的味道也没有了,当时蓝草正作为酒吧音乐的对手出现。 回想一下与此时代相拟的那个时代,酒吧音乐领先嘈杂的鼓声、电声乐器和坦露罪恶行为时骇人听闻的歌词,曾为乡村音乐创下录音销售的最高纪录,它追随的是新时代的音乐风格,而接着出现的蓝草音乐却强调韧性,像蓝草歌星说的,“我们还要嘈杂的音乐和关于酗酒、欺诈的歌曲,我们需要动听的弦乐队,歌唱过去艰难但美好的时光。”但蓝草音乐无法代替酒吧音乐这种顺应时代的音乐形式,它所能做的只是塑造并保留了一个对头。酒吧家埃里斯特.塔布(Errest Tubb)与蓝草音乐的创始人比尔.蒙罗同时认为,你会觉得难注置信的是,两种形式同时得到了发展完善。新传统艺术家兰迪.特拉维斯和乡村流行曲歌手肯.罗杰斯说,的确,不仅是蓝草和酒吧音乐,所有音乐都是这样。当歌星红到像过去的能统治一切的时候,这些创始人便开始丢弃一些实质性的东西而代之以自己的花样。如果必要的话,你可称之为“乡村的固执”,而这就是在当今乡村音乐中新传统派的所作所为。

2006年冬天,乡村女歌手泰勒.斯威夫特(Taylor Swift,以下简称TS)推出她的首支单曲,以当红乡村巨星提姆麦克罗(Tim McGraw)的名字当作标题,引起广大的注意,也打进了乡村排行前十名。看到这样一个标题,也许很多人都会直觉的以为那是一首歌颂提姆麦克罗的作品,事实上,提姆麦克罗的名字在这里只是被当作一段爱情故事里面的“书签”,唱歌的女孩子告诉心上人,当你想到提姆麦克罗的时候,我希望你想到我最喜爱的歌曲,我希望你想到我。令人惊奇的是,TS不但是歌曲的作者,她首张同名专辑里面的所有歌曲也都是她亲自参与谱写的,而当时她才十五岁。在乡村歌坛的历史上,我们曾经陆续看到过好些大放异彩的少女歌手:谭妮雅塔克(Tanya Tucker)唱红「Delta Dawn的时候,才十三岁,玛莉奥斯蒙(Marie Osmond)以「Paper Roses成名的时候,也是十三岁,而黎安莱姆丝(LeAnn Rimes)以「Blue首度造成轰动的时候,同样也是十三岁。比较起来,TS的崛起似乎稍微晚了一点点,但是跟几位“前辈”们不同的是,她不必仰赖别人来帮她作曲,不但能唱,更以「创作歌手的姿态出现,展现了相当成熟的创作才华,因此前途是非常被看好的。

这个名字是20世纪2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它的源流很广。那时歌曲的内容,除了表现劳动生活之外,厌恶孤寂的流浪生活,向往温暖、安宁的家园,歌唱甜蜜的爱情以及失恋的痛苦等都有。1925年,美国田纳西州纳什维尔建立了一家广播电台。他们开办了一个“往昔的歌剧--老乡音"的专栏节目。邀请了一位名叫杰米.汤普森的81岁的民间歌手演唱,节目受到听众们的热烈欢迎。从此,人们统称这种音乐为"乡村音乐"。乡村音乐成为美国劳动人民最喜爱的音乐形式之一。在美国,"蓝领"指的是下层人,故这种音乐又称"蓝领音乐"。纳西维尔电台自开办"往昔的歌剧--老乡音"节目之后,延续数十年,它成为该台传统名牌节目。而纳西维尔市也被公认为"美国乡村音乐的白宫",所有乡村歌手都视之为"乡村音乐的圣地"。四、五十年代,乡村音乐来到大的城市,受其它乐队的影响,加进了钢琴及其它乐器和电声扩音,那时人们对这种音乐叫"纳什维尔"。由美国国家录音艺术学院举办的"格莱美奖"是其中最高奖项。在唱法上,起先多用民间本嗓演唱,形式多为独唱或小合唱,用吉他、班卓琴、口琴、小提琴伴奏。乡村音乐的曲调,一般都很流畅、动听,曲式结构也比较简单。多为歌谣体、二部曲式或三部曲式。在服饰上也比较随意,即使是参加大赛及音乐厅重要场合演出,也不必穿演出服,牛仔裤、休闲装、皮草帽、旅游鞋都可以。乡村音乐的两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弦乐伴奏(通常是吉他或是电吉他,还常常加上一把夏威夷吉他和小提琴)及歌手的声音。乡村音乐抛开了在流行乐中用得很广的“电子”声(效果器)。最重要的是,歌手的嗓音是乡村音乐的标志(民间本嗓),乡村音乐的歌手几乎总有美国南部的口音,至少会有乡村地区的口音。然而,与音乐本身同样重要的是音乐所包含的内容,而在这一点上,乡村音乐与流行乐、摇滚、说唱乐以及其他流派非常不一样。乡村音乐一般有主题:一、爱情;二、失恋;三、牛仔幽默;四、找乐;五、乡村生活方式;六、地区的骄傲;七、家庭;八、上帝与国家。前两个主题绝不是乡村音乐所独有的,但是后六大主题则把乡村音乐与其他的美国流行音乐流派区分开来。简而言之,乡村的人们有他们自己的幽默感;喜欢牛仔风格的疯玩;以一种与城市人很不同的方式生活;以自己所在的乡镇、州、地区为荣;极为重视家庭;不羞于表达宗教情感与爱国情感。这些主题使乡村音乐有别于诸如小甜甜与N-Sync的音乐。乡村音乐所包含的内容往往最吸引美国南部与西部乡村的白人。作为群体,乡村音乐的听众往往是农民和蓝领,他们通常比美国平均水平穷点儿,在政治与社会问题上也更保守一点。

乡村音乐的特点篇4

在上世纪的50年代,一种叫做“波普”(POP)的流行音乐在美国风靡,受到了很多人的热情追崇。这种流行音乐的主要风格就是“延潘胡同音乐风格”(Tin pan Alley,因地名而得名)。随着这种音乐在人群之中的传播与发展,很快,美国的流行乐坛便迅速地分出了两个派别。一个是“白人乡村音乐”,它主要的发展区域是南方农业山区。另一个就是在20世纪被追捧的“黑人音乐”。倘若对它们细细观察,我们能够发现,无论是白人的“乡村音乐”又或者是黑人音乐的“节奏布鲁斯”,它们的共同基础都是“延潘胡同音乐”。但是,在经过一系列的升华与汲取之后,它很快便成为了一种被年轻人顶膜礼拜的音乐,那就是极其具备“悲剧色彩”的摇滚音乐。从刚开始的雏形,到现在的蓬勃发展,它早已形成了各色类型的“后裔”。其中,最为出名的,莫过于;非主流摇滚、重金属摇滚、乡村摇滚以及其他的一些其他类型。然而,归根结底,无论是哪一种摇滚音乐,它们的分类,都可以被两个根本部分所归类。一种就是“硬摇滚”,这种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重金属摇滚。另一种,则就是相对来说,比较轻柔的“轻摇滚”,它最典型的代表就是乡村、温和摇滚。对于这两种类型之间的相似之处与分别差异,都是需要我们去仔细挖掘的。在下面的部分中,我将会通过一系列的论证,来为大家显露出答案。

一、关于乡村摇滚音乐的风格分析

在很多时候,人们对于乡村摇滚音乐的(Country-Rock)的解释就是:把乡村音乐题材与声音,与使用乐器进行相互融合的方式与风格。从开始到现在,乡村摇滚音乐(Country-Rock)一共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个阶段就是20世纪50年代的“山地摇滚”时代。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的“乡村摇滚时代。”第三个阶段就是20世纪90年代的“新乡村摇滚”时代。

“把乡村音乐的声音和题材与摇滚乐的节奏和乐器相结合的流行音乐风格”就是乡村摇滚音乐(Country-Rock)。乡村摇滚发展到今天,分别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即:20世纪50年代的“山地摇滚”时期;70年代的“乡村摇滚”时期;及90年代之后的“新乡村摇滚”时期。

从时间上可以推论的是:“乡村摇滚”的初期是“山地摇滚”,更关键的一点是,它与乡村摇滚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特别是在曲调上,都是相对来说,很简单大方的那种。如果从内容上分析的话,它们的共同之处都是使用了同样的乡土气息,用极其浓烈的方式来“表达”了对于流浪、家乡、失恋等系列问题上的难过与感伤,对于使用的乐器上,二者有着很多的差别。例如,“乡村音乐”的主要乐器提琴、班卓等被山地摇滚的“布鲁斯伴奏”所代替。与此同时,电声吉他也代替了它原本的木吉他,在音乐伴奏的过程中,“山地摇滚”加入了很多的乐器。其中包括了贝司、萨克斯、鼓以及钢琴等。在演奏的时候,由于贝斯与鼓的使用力度被大大地增加,所以,当时的山地摇滚总是能够表达出“高昂而振奋”的“崭新曲调”。然而,当乡村摇滚进入到第二时期的时候,它也正是山地摇滚二十多年的重大突破与创新。它依然秉持着往日的习性――就好像是一只温顺的“羔羊”,没有任何的威胁意识,总是能够让人感受到平静与和谐的氛围。而乡村摇滚进入到第三时期的时候,它所处的,就是所谓的新乡村摇滚时期,它在歌曲内容上积极响应了“新传统主义”的号召,并且做出了一些列的改变。然而,在乐器的使用,以及对待背景的合音上,都大大地增加了力度。

当乡村摇滚乐在聚合了半个世纪多的经验与精华之后,从而成功地蜕变出了现在的乡村摇滚音乐。它那温柔的曲风、丰富的旋律,以及流畅的风格,早已吸引了无数的音乐爱好者。对于其中的具体事例,我现在通过对老鹰队的分析为大家呈现出它的音乐特点。

老鹰乐队中,它的主唱Glenn Frey那略显低沉、磁性并悠扬的演唱,总是不自觉地抓紧听者的耳朵。这大概就可以认为是乡村音乐的一种演唱魅力。它就是“交谈式”的演唱风格。对于歌词方面,老鹰乐队的歌词都是顺理成章的,娓娓道来,没有丝毫的堆砌或者是繁杂。业内人士把这种吐字方式称为“咬字放松”;对于很多乡村摇滚音乐来看,无论是节奏还是旋律上,它们的音调都是平和而安静的,没有太大的区别。不仅如此,为了能够更好地彰显出乡村摇滚的“倾为了能够更好地达到平易近人的状态,每首音乐的语感都是很优秀的。与此同时,表演者也会适时地添加一些弹唱的技巧与方式。如老鹰乐队在演奏《加州旅馆》时,主唱就多次使用了“鼻音”、“颤音”及“拉长尾音”等等;另外,为了迎合这种“幽怨”的倾述,在伴奏上,电吉他等乐器上还运用了“下滑音”技巧。由此可知,乡村音乐之所以会这样经久不衰,更多地就是因为它的亲和与温和,从而赢得了那么多人的喜爱。

二、重金属摇滚音乐

对于重金属摇滚音乐的发源地,主要还是黑人音乐“节奏布鲁斯”。如果单单是从国度上,它就可以被分为:英国重金属与美国重金属。但是如若从流派和分支,它又可以被分为死亡金属、前卫金属。此种摇滚音乐也为四个节拍,然而却把传统音乐的“弱拍”2、4拍反其道而行为强拍(业内称作“衬拍”)。后来,有业内人士说:那些“衬拍”正是导致重金属会有那么强烈的震撼与节奏的主要缘由。

对于重金属摇滚来看,它们追求的是一种快速的节奏,以及失真的音色。在演唱风格中,它不像乡村摇滚那样追求平缓,而是逆行而上,选择了粗狂而极具把发力的方式。对于重金属摇滚的歌词内容,很多人都纷纷批评它带坏了青少年。因为它的歌词甚至是恶趣味的,在表演的时候,重金属摇滚的演奏者常常都是衣着怪异而惊骇的,让人倍感戏剧。于此同时,为了能够更好地切合重金属音乐中的狂放,所以,它在伴奏的时候,常常采用的是沉重且低沉的贝司,及如冰雹速降一般的鼓点充斥整个背景音乐…… 这大概也就阐述了为何重金属音乐能够有着这样大的爆发力吧。

三、结语

对于摇滚音乐的共同之处,很多书籍都进行了归类。大概可以分成三种:1、表演者常常都是随性演唱,并且拥有极其有修饰功效的喉音2、它的曲调变化非常少,风格很自由,很口水话,并不苛求完美;3、不同与古典等传统音乐的是,他们都属于大音量、强节奏等(尤以硬摇滚突出)之类的音乐。

在很多人的概念中,乡村摇滚所代表的”软摇滚“是散漫而自由的,很符合中产阶级的生活特质。重金属摇滚常常都会与,色情,背叛等词汇联系到一起。事实上,无论是乡村摇滚还是重金属摇滚,他们都是“同袍兄弟”,只是有的遗传母亲(白人音乐)多些,有的则遗传父亲(黑人音乐)多些而已。

【参考文献】

乡村音乐的特点篇5

一、乡村学校中孩子的特征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让大部分乡村音乐教师有了用武之地。可是尽管教师们使尽浑身解数,变着法儿地启发和引导,学生还是没有被带动起来,学生对音乐课还是缺乏兴趣,老师也不知道如何引导他们。出现这种现状的原因在于乡村中小学中的孩子接触音乐的机会比较少,形式也很单一,除了在电视上,就是偶尔能在录音机上听到音乐;他们父母对音乐的认识也不足;所以他们从小受到的音乐影响并不多,认识也不够。这样,就给大部分音乐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困扰,经常表现为课堂氛围不够浓,学生兴趣提不起来,从而影响整堂课的效果。其实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乡村孩子缺乏对音乐的新鲜感,相对于城市的孩子来说,乡村的学生更需要不失时机的抓住一切可利用的因素,培养自己对音乐的兴趣。

二、乡村学校音乐教育现状

近年来,我国的音乐教育快速发展,尤其在大中城市音乐教育抓得很紧。普通百姓对音乐艺术也十分崇尚,但广大农村地区在音乐方面仍然处于落后状态,有些中小学甚至取消了音乐课,还有些虽然订了音乐课本、排出了音乐课表,但很少有教师认真地上音乐课,反映少年儿童生活,表现传统爱国主义等健康向上的歌曲也很少听到。在通俗音乐、快餐文化铺天盖地的社会背景下,学生所听所唱的不是庸俗的流行歌曲,就是“另类”的怪腔。并且,乡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教育现状让人担忧:教学设备的不足、师资力量的欠缺等因素,严重制约着乡村音乐教育的发展。

现状一:磁带和录音机成了音乐课的“老师”

在某个村镇中的一所小学,一间空荡荡的教室,后面角落的小柜子里放了几样简单的打击乐器,除此之外,只有黑板上的五线谱格和门口一个“音乐室”的标识牌,表示着这里是上音乐课的地方。这就是在位于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一所乡村小学看到的一幕,这并非是个别现象,此现象堪称普遍。而这所学校已经是硬件条件相对较好的“村小”了,在这所学校的音乐课,往往由老师示唱,孩子们一句句跟着学,或者是用一台录音机和一卷磁带便构成乡村小学一节音乐课的全部内容,磁带和录音机成了乡村学校音乐课的主角。条件相对较好的学校,则可以放映音乐碟片,孩子们可以视唱,或者跟着学习舞蹈动作。条件再好些的学校,有架电子琴,便成了老师孩子们眼中的“大件儿”,而钢琴,在多数孩子的脑海中,还只是一个名词,大部分学生都没有相关的实际概念,并无具体印象。

孩子们往往是兴奋无比而又小心翼翼亲手触摸着电子琴,碰一下又立刻松开,生怕碰坏了,类似的情景,总是出现在乡村学校的课堂中。“城里的孩子因为不满家长逼着学音乐,常把怒气发泄在昂贵的乐器上,对乐器摔摔打打。看着这些农村的孩子对乐器的陌生与珍惜程度,差别太大了,真让人心酸。”一位参加援建的爱心人士感慨道。

现状二:硬件提升,教师却堪忧

如果说硬件设施是制约乡村音乐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专业音乐教师的匮乏则无疑是这其中最主要的因素。随着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很多农村小学翻新了校舍,逐步增加硬件设施,其中,也包括钢琴。可由于缺乏专业的音乐教师,钢琴往往成了昂贵的“摆设”。目前乡村学校中的音乐老师,大多是师范院校普教专业毕业,主要都是教数学、语文等基础学科,稍有一点音乐方面的特长,就成了学校的“香饽饽”。老师唱一句,孩子学一句的“唱歌课”,就已经很受欢迎了,如果再有个能弹电子琴,哪怕是只能弹简单曲调的老师,简直让孩子们“震惊”,对这位老师也格外心生崇拜。

据调查,乡村的小学,尤其是下属的乡村学校,师资力量严重不足,这也就导致了师资分配的困难,尤其是音乐、美术等这些专业教师的缺失,成为村小普遍的现象。“每年分配的时候,人家一听说分到这么远的地方,都不爱来了。”大连普兰店教育局张老师介绍说,“其实无论城镇还是农村,待遇都是统一的,可人家都想往‘好地方’去,宁可不报到。”再加上,每年退休的老师多,补充的老师少,便造成了乡村教育资源缺失的现状。

三、揭示乡村中小学音乐课中存在的问题

自新中国成立60多年以来,中小学音乐教育经过几代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努力,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近年来,中小学音乐教育逐渐受到政府和教育部门的关注和重视,并提出相关的工作思路与要求,使得城镇中小学音乐教育水平得到空前提高。不过,对于农村学校的音乐教育来说,仍存在很多不容忽视和异常艰难的问题。

1.教学思想观念落后,音乐课程为“搭头课”

众所周知,音乐课在很多家长眼中都是一门“副课”,因为不涉及到升学和考试,这就使得音乐课成为了一门可有可无、无关紧要的课程,城市中尚且如此,更不要说农村的学校了。并且一些学校将对教师的考核与学生升学考试成绩挂钩,音乐课不统考,导致音乐老师也就没有成绩,就造成了音乐教师成为下岗的对象,甚至有的音乐教师干脆改行。这不仅破坏了音乐课的整体教学,打击了音乐教师的授课积极性,更造成了音乐教师的流失,完全遏制了音乐教学的发展。而在许多乡村中小学,更严重的问题是音乐教师的缺乏,没有配备专职的音乐教师,所以在课程安排时,就把音乐课分给班主任或者语文、数学老师兼教,成为所谓的“搭头课”。这些“兼职”的音乐老师,他们要抓主课的成绩,繁重的压力让他们很少重视音乐教学,负责的老师一学期还教几首歌,不负责的老师干脆就在音乐课时上语文或数学,音乐课成了有名无实的空摆设。所以忽视音乐教学,用数学、语文等“主课”抢占音乐课的现象在乡村学校中屡见不鲜。 

乡村音乐的特点篇6

最近几年的乡村电视剧最为著名的当属由本山集团投资拍摄的农村爱情喜剧《乡村爱情》。剧中音乐的运用方法同现今的韩剧中音乐的运用相似,即一部剧中有两首左右的主题曲,片中的配乐皆为这两首乐曲的不同变奏,而不需要其他旋律的音乐。剧中除了诙谐幽默的剧情令人印象深刻之外,更加令人难以忘怀的就是当中的片头曲《老地方》和片尾曲《谁是我的新郎》。

《谁是我的新郎》这首歌除了在每集的结束部分作为片尾曲之外,正在剧中随着情节的改变,也是时时的穿插这段旋律。如剧中画面是象牙山一望无垠的田野、潺潺的河水、连绵坎坷的山谷,随着镜头的展开,主题曲的旋律悠然响起,随着圆号那中音区特有的音色,给人以悠远绵长的感慨,让观众感觉似乎回荡在象牙山的山谷里。该剧在体现人物情感改变的环节上,也是了这段乐曲,但是编导做了差别的处理。乐曲主旋的演奏接纳了琵琶、大提琴等乐器。琵琶那特有的似断似连的音色,似乎正在表达着剧中人物交错的情感。大提琴以浑厚低沉的音色,似乎正在倾吐着剧中人物内心世界的独白。主题曲《谁是我的新郎》已经成为了这部剧的点睛之笔,成为了该剧的最大亮点。如果没有这首曲子贯穿其中,这部剧的份量将大大缩水。

2喜剧家庭类乡村电视剧音乐

以一整个家庭视角来表现农村精神面貌的电视剧,近些年相对优秀的作品是拍了两部的《欢乐农家》。同《圣水湖畔》、《乡村爱情》等其他作品来比较不同的是,其更像是一部有着严密连续性的系列剧。每一集分别是一个独立的故事,而集与集之间也有很大的联系。该剧生活气息浓郁,时代特征鲜明,人物形象鲜活,表现形式活泼,与以往的东北农村题材戏相比,该剧更具时代感,反映的是当下农民面临的新问题。

本剧由于是喜剧类型,又是家庭类型,在刻画人物性格上,音乐创作用的恰到好处。例如,老三和二嫂经常在剧中“斗智斗勇”,也是剧中矛盾笑料的中心,描写这个时候音乐多以轻快的节奏来处理,当然同其他乡村电视剧一样的是多采用民乐来演奏,例如二胡、唢呐等带有浓厚乡村气息的乐器;大哥和大嫂是一对朴实善良的夫妻,在叙述他们之间的场景的时候多采用抒情的慢板,大多利用大提琴、钢琴等舒缓的音色来体现他们的老实;在表现两位老人的时候,多以柔美、温馨的音乐来表现;而体现小辈的三个孙女的时候,也不乏利用一些现代的音乐因素来表现。

3村官类乡村电视剧音乐

近几年来的一部村官类乡村电视剧《女人当官》产生了巨大反响。本剧同以上介绍的作品不同的是,主要以女性角度来描写,所以其音乐的创作风格也需要与其他作品不同。其主题曲与传统的乡村题材电视剧的主题曲有着很大的区别。本剧的主题曲《家乡》由青年歌手小文演唱,其创作出《左眼皮跳跳》等流行音乐,所以这首歌曲带有浓厚的现代音乐因素,而不是其他作品那样的只是传统的民乐演奏的民族风歌曲。《家乡》这首歌曲带有现今很流行的r&b元素,大部分由电子乐器来演奏。与众不同的是其中不乏也有民族与现代的结合,例如中间的笛子独奏和歌手用民族演唱方法演唱的《四季歌》作为副歌部分。不只是一首很好的流行歌曲,而且与本剧的内容相得益彰。

4除大多喜剧类的悲情乡村电视剧音乐

最为著名的是2008年翻拍自经典电影的《暖春》。本剧的故事情节是成功的,可以让亿万观众落泪。而渲染本剧的音乐的作用也不容忽视。与其他的乡村电视剧不同,本剧无论在叙述故事时的背景音乐和片尾曲《花儿》的创作手法上都是相对具有特点和创新的,尤其是与当下最流行的东北乡村剧的音乐创作上对比。

在电视剧《暖春》中的背景音乐出现最多的乐器就是小提琴。慢板小提琴的音色柔美、哀伤,恰如其分地可以表现出主人公小花的悲惨命运。由于本剧是以孩子为第一主角,小提琴多以高音来诠释,可以表现出孩子本性具有的年轻、弱小的心灵,再加之成人女声的哼唱,风格类似日韩悲情音乐,运用小调式,更能体现哀伤之情。主题曲《花儿》由年轻女歌手徐百卉演唱,歌词多以风车、云朵、花瓣等意象来表现孩童心里本能塑造出的一个童话世界却被现实所打破的无奈。同其他农村电视剧不同的是,《花儿》是一首完全听不出一丝民族味道的农村电视剧主题曲,其曲调哀怨、悲伤,即使对本剧故事不太了解的观众,初听这首歌曲也会被其感动。

5前些年与近些年的乡村电视剧音乐运用的对比

按照音乐的分析方法,我们可以总结出五方面:旋律、音色、节奏、力度和调式调,通过音乐最基本的这五方面内容,结合实例分析这些因素对于乡村剧音乐的表现作用。

(1)旋律是音乐的灵魂,从旋律的表现性来看,早期的农村电视剧作品的旋律通常是按照最基本的旋律线的几种进行方式来谱写,如著名的《山不转水转》在旋律的创作上采取的是模进式。较之当代的农村剧的音乐,大致都是按照旋律线创作,但却没有固定所谓的平行式、级进式、跳进式等,而是各种创作方式的穿插运用。随着人们对于精神文化需要的提升,农村剧音乐的创作也往更加复杂、更加特色上面发展。

(2)现代音乐更加注重音色的作用,早期与近期的农村剧最大的区别在于其乐器的运用。上个世纪的农村题材电视剧大多采用中国的民族乐器,例如笛、琵琶、二胡、锣等。这种运用方法,可以直接体现出中国农村题材电视剧的特色。随着科技的发展,音乐领域也融汇进一些新的元素,电子音乐在各个领域流行起来。在具有西方交响乐乐器的加入之后,电子音乐的融合也起到了不小的效果。如上面说到《女人当官》的主题曲《家乡》的创作上,融合了当今的流行元素,比起早期的作品更加立体、丰满。

乡村音乐的特点篇7

所谓“乡土音乐”,就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音乐文化,也就是民间音乐,它是人民群众集体创作的、真实地反映了他们的生活情景、生动地表达了他们的感情愿望的音乐作品。中国音乐学院赵晓楠先生曾经说过,“乡土音乐教育”简单地解释,即:“让每一个孩子都会唱家乡的歌”。

二、乡土音乐进课堂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乡土音乐与课堂音乐的相互促进

音乐课程最重要的基本资料是《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和据此编写的教材,统一的音乐教材既要受到篇幅的限制,又要包含古今中外多种题材、体裁的音乐内容。如果说课堂音乐是一种普通常见的食物,那么,乡土音乐就是“土特产”,调味调剂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例如:欣赏第七册中国台湾的童谣《月亮月光光》时,可以联系到乡土音乐童谣中的《外婆谣》;在学习十一册中马头琴独奏曲《万马奔腾》,可以和享誉中外的“青瓷瓯乐”相结合,学生听到家乡的音乐,还是用方言来表现会觉得很新鲜、很有意思,并会产生自豪感。如此让学生在学习课堂音乐的过程中感受乡土音乐的独特魅力,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让乡土音乐通过课堂音乐得以传承,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使音乐教育朝着更加全面的方向发展。

2.有利于农村学校音乐教育特色发展

相对于城里孩子来说,虽然农村孩子在学习音乐的硬件设施上目前还无法与之相比,但他们能经常嬉戏于田间地头,能够接触到最自然、最纯真的乡土音乐,这是他们学习的最好课堂。笔者认为,农村学校应重视乡土音乐教育,充分开发和利用这座民间艺术瑰宝,不断丰富、充实农村音乐课程资源,走出一条具有农村学校特色的音乐教育之路。

3.有利于提高学生素养和传承民族优秀音乐文化

农村的孩子淳朴善良,这或许就是土土的乡音和悠悠的乡韵所赋予他们的本性。乡土音乐来源于生活,在它的歌词中总有一些内容是对人的教诲,宣传或排斥一些东西,具有明确的价值观。在这些价值观里,有许多优秀的文化因子在里面,如:歌颂纯朴、善良、勤劳、勇敢、诚信的品德,教育人们要遵守传统美德,成为健康、高尚的人,如:本市的乡土音乐“雀咚咚”的内容大多以“忠孝”为主,反映了民间扬善惩恶的淳朴民风。所以,乡土音乐对学生德育教育、发展学生的特长、兴趣等,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有着积极的作用。

乡村音乐的特点篇8

该书整体内容系统、全面,论述方法科学得当。该书聚焦健康养生的时代背景,研究了当前亟待解决的焦点问题,通过从音乐教育、音乐欣赏、歌唱训练和音乐表演艺术等多个领域对音乐与养生的内在关系进行论述,生动叙述了健康养生与音乐艺术的内在关联。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发展康养文化的价值主要表现为:第一,康养文化中蕴含了独特的情感意境和人文意境,在乡村振兴环境下,各类文化高度共享、自由开放,借助智慧媒介不断传播、交流,形成了新的文化传承体系。因此,想要破解康养文化的断层问题,就需要对不同文化理念进行合理收集、多元整合和时代转化,构建符合全新乡村振兴环境的文化传承机制。第二,我国康养文化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和传播载体,其中汇集了浓厚的人文景观、民俗气息和文化资源,既是我国整个文化体系中的特色内容,也是见证农业文明生动变迁的有效记载。因此,在大众聚焦健康养生的时代环境下,充分挖掘康养文化所蕴含的独特音乐元素,对其中所诠释、传递的情感理念进行全方位、生动展示,能更好保留乡村文化的精神本质,进而为乡村文化提供最真实的情感记忆。

二、融合性强,框架完善

该书融合性突出,通过讲述名人、老年人等不同群体与音乐养生的关系、叙述了传统八音乐器、五行与音乐养生的内在关联,并且结合音乐艺术的不同类型,生动讲述了与音乐艺术的内在关联,全面彰显了该书的论述框架。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将音乐元素与康养文化相融合,其背景主要表现为:首先,在现代智能设备和智慧系统助力下,挖掘康养文化中的音乐元素,使其全面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具备基础可能。同时,要充分发挥、借助新媒体平台的开放性和内容的多元性优势,为大众生动挖掘、全面展示康养文化的音乐元素和多元内涵。其次,乡村振兴推动康养文化进入全新发展、传承环境,尤其在现代文化体系建设影响下,康养文化的发展空间更加完善,文化形态进一步丰富。音乐对大众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积极、健康的音乐通过诠释情感、传递思想,能够积极感染听众。康养文化的本质是一种休闲、健康的养生文化,通过选择合适的音乐元素,合理发挥音乐功能,使居民及游客将音乐艺术作为重要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态度。最后,在大众聚集健康养生的全新环境下,康养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康养文化中凝聚了养生、旅游和文化休闲、娱乐体验等多种产业要素,形成了完善、融合的产业集群,造就了庞大的产业规模。将音乐元素与康养文化生动融合,丰富了产业价值,满足了大众多元化的文化需求。

乡村音乐的特点篇9

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3-0157-01

一、音乐整体设计精巧

《乡村爱情》是一部农村青年青春励志剧,它塑造了一群鲜活而富有新时代气息的有理想、有抱负、勇于进取的农村青年形象,多角度展现了农村生活的画卷。映片音乐确定了以歌曲为主,器乐曲为辅的整体设计,全剧创作了三首歌曲分别用在片头、片尾及剧中的个别地方,起着点明主题、指明事件发生地点、确立风格、衬托气氛的功用,而器乐曲则主要用在剧中作背景音乐,起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喧染矛盾冲突的作用。

《乡村爱情》是一部反映东北农村青年生活、劳动和爱情的轻喜剧,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农村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现代生活感染,现代城市生活的一些观念、生活方式也不可避免地溶入农村青年生活中去,《乡村爱情》如果单纯用传统的民族音乐来反映,那既不现实,也失偏颇。作曲家清醒地看到这点,它在运用民族音乐之时,融入了现代音乐的元素,使整部音乐民族风格浓郁的同时,又不失时代特色和时尚,这主要表现在旋律写作中节奏的运用、演唱方法与伴奏乐器的使用上。

二、颠覆宏大的叙事情节

首先体现在叙事主题深度感的消失。《乡村爱情》从平民化的叙述视角切入,讲述的是发生在东北象牙山村老百姓生活中的一些故事。他选取的都是些农村老百姓生活中每天发生的一些再琐碎不过的小事情,这些小事情可有可无,可多可少,不具有深刻的意义,造不成多大的影响,却构成了这些长在大山深处的老百姓的全部生活。这些小事情构成了一个个小故事,没有一个统一的重大主题贯穿其中,包括发生在这些小人物身上的一些爱情纠葛,也都是这些故事碎片中的一部分,剧中叙事“放弃了对终极意义、绝对价值、生命本质的苦苦追求”,展现给观众的是“一些无深度的但却是生动有趣的故事、人物、场景”。

其次是“反英雄”人物角色的塑造。《乡村爱情》中的角色都是些再平凡不过的农村小人物,是现实生活中很少被关注到的边缘人物。他们身上有着这样那样的缺点,也有着农民的质朴和善良,在他们身上找不到拯世济民的崇高理想,有的是为着小日子各自打的小算盘。无论从人物形象、性格气质还是理想追求上,他们都与传统叙事中的英雄人物相去甚远,《乡村爱情》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没有英雄却同样精彩的平民世界。

再者是叙事结构的开放性和延展性。《乡村爱情》是由一个个发生在这些小人物生活中的小故事拼贴起来的,这些小故事前后之间并不追求连贯完整、前呼后应,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只要这些人物存在着,生活着,类似的小故事就可以被无限复制和任意拼贴,因而故事的叙事结构和结局呈现出开放性和延展性的特点。

三、在笑声中解放人望

现代主义要求用理性来压制人的本望,用法律道德规范来约束人性中的劣根性,从而维护现代社会中的核心价值观的绝对地位。

后现代主义则是对现代主义的一次反叛,它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非理性,任性而为,主张解放人望,追求简单直接的欲望满足和。

追求也是人类的总体欲望。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虽然还未真正进入所谓的西方的后现代社会,由于科技和信息传播的全球化,日益沉重的生活和工作压力,生活在相对发达的都市的人们已明显感受到了后现代文化的气息,并深受其感染,潜意识里渴望通过一种安全的方式缓解压力,解放被压抑的欲望,获得某种心理慰藉。

《乡村爱情》中每个角色的出场都可谓是人性的本色表演,这些乡村小人物身上都带着或多或少的人的劣根性和欲望,但他们从不刻意去掩饰或压抑,把一切都展现在脸上、言谈举止间,反倒让观众感觉到有故意去展现人性缺点和欲望的嫌疑。赵本山运用他独具特色的幽默方式把这些人物身上的缺点和欲望喜剧化,把这些明显缺点变成了这些人物身上的特征符号和出彩点。

四、结语

乡村音乐的特点篇10

西部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应当突出素质教育及和谐文化两个方面,农村学校音乐课程中的演唱和演奏,并不侧重于获得特定的表演技能,其主要目的在于使学习者亲身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使其更易于体验音乐、理解音乐。因此,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重点是启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获得更好的音乐学习效果。为此,我们按照夯实基础理论,凸显灵活实用,具备教育功能的原则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进行了如下整合:

1,将作曲技术理论课程《和声》、《曲式与作品分析》、《复调》三门课程整合为一门课程――《多声部音乐分析与习作》。上述课程功用主要是帮助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提高自身音乐素质,增强其理解多声部音乐作品的能力;其次是帮助他们掌握多声部音乐的基础写作技术,以指导中小学课外艺术实践。整合后的课程分为主调音乐、复调音乐两大部分。附加对20世纪的一些作曲技法的简介与作品的分析。主调音乐部分主要包括基础和声学、曲式学。复调音乐部分主要包括对位法、二声部对比复调与模仿复调、对创意曲的分析与对赋格的了解。这样,既去掉了三门课程中的重复部分。又强化了知识的融会贯通,排除了传统三门课程分离教学的弊端,使教学从单纯的作曲技术向中小学音乐教学与实践领域靠拢。同时。该课程消除了学生对理论课程的畏惧心理。解决了长期以来学生对音乐理论学习的厌学难题,同时又与钢琴配奏、歌曲写作与改编、小型乐队编配等课程进行了自然而有效的衔接,大大增强了高师音乐专业毕业生的教学能力和指导学生课外艺术实践的能力。

2,将《中国音乐史》、《外国音乐史》、《音乐欣赏》三门课整合为一门课――《中外音乐史与名作欣赏》,这样既体现了高师音乐教育综合应用性的特色,又体现了国际音乐教育中贯通式、交融性的先进理念。整合后的课程更偏重常识性、综合性、操作性,更利于学生掌握音乐文化知识、提高审美能力及在今后教学中的应用。

3,下一步将把音乐教学法与音乐教学课件制作、乐理与视唱练耳等进行课程整合。另外,在开设《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的同时,开设电脑音乐制谱与编辑技术课程,使用电脑音乐制作技术把教师在黑板上的范例和学生在习题本上的练习变成实际的音响,使理论与实际音响相结合,感性与理论相统一,以提高教与学的效率,突出技术的实用性。

二、增加乡土音乐的教学内容,革新适应西部农村教学环境的教学手段

乡村音乐的特点篇11

第二点是音乐教师队伍空缺,整体素质低下,缺少正规培训。在调查过的大部分乡村小学中没有音乐教师,教师到位状况基本是零。在极少数乡村小学有音乐教师的师资力量中,仍有一定数量的民办教师发挥着较大的作用。由于没有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的真正意义上的专职音乐教师,有的音乐设施上课不用,长期闲置,变成了学校创品牌验收的办学硬件摆设。由于民办教师一般没有接受过正规培训,因而在教学理念、教学水平、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等方面以及对新教材的适应性上,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这种现象反映了小学音乐教师的音乐技能素质急待提高。音乐教师尤其需要经过专门培训,但实际上他们接受正规教育和培训的机会却少得可怜,于是许多能唱两首歌的音乐爱好者便成了音乐教师。教师音乐素质低,是造成目前乡村小学音乐教学质量低下的又一原因。因此,重视对音乐教师的培养和继续教育,是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

乡村音乐的特点篇12

一、“六年制”课程体系传统范式的优点

为了加强乡村基础教育的师资力量,提升乡村艺术教育质量,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从2010年开始实行“六年制公费师范生”培养工作。从初中毕业生中择优录取生员,培养期为六年,本科学历免费就读,毕业后必须回原籍乡村从事基础音乐教育工作。“六年制”的人才培养精准定位于乡村音乐教育,整个课程体系由五个板块构成,即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任选课程、辅修课程和实践课程。[1]

(一)“二四分段”与“六年一贯”相结合

“二四分段”是针对“六年制”制定的一种特殊的学籍管理办法。具体做法是,在学生的六年的大学学习期间,分为两个阶段设置学籍,前二年为中专学籍,吸收传统师范教育的经验,采用综合培养的课程结构,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教育。两年后参加转籍升学考试,取得学籍转换考试资格且通过考试的学生注册为本科学籍,升入本科阶段,并按学科方向进入对应的院系继续学习四年,毕业后获本科学历和学士学位证书。

“六年一贯”是指“六年制”学生的课程体系设置充分考虑初中起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前两年主要学习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教师基本职业素养,同时加强与年龄关联度大、可塑性强的专业技能技巧课程,如钢琴演奏、基础器乐、基础声乐、形体舞蹈和三字一话等课程的学习。后四年则对专业技能进行进一步的强化,并对知识从广度与深度上进行进一步的拓展,使学生在音乐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师范技能等方面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二)综合素质与专业发展相结合

针对乡村基础教育的现实需求与音乐教育的特殊要求,“六年制”音乐教师教育的课程体系特别注重综合素质与专业发展双向并举。综合素质主要是培养学生较高的人文素质、科学素质、人品人格等整体素质,对应的人文通识课程有阅读与写作、儿童文学、基础英语、地理、中国通史、世界通史等。对应的科学通识课程有基础化学、基础数学、科学技术概论等。

专业发展主要是培养学生从事乡村音乐教学所必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主要包括歌唱教学与表演、乐器教学与表演、舞蹈教学与表演、儿童合唱与指挥等音乐技能及音乐教学技能,以实现乡村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专业课程体系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专业必修课程包括基础乐理、视唱练耳等基本乐科课程,基础声乐、基础钢琴、基础器乐、基础舞蹈等专业技能基础课程,中外音乐史及其音乐赏析、基础和声理论与应用、曲式与作品分析等音乐理论课程,以及钢琴配弹、儿童歌曲弹唱、儿童舞蹈创编、小学音乐课程与教学论等小学音乐教育必需的综合技能运用课程。鉴于音乐技能形成的年龄要求,部分专业技能课程从入校的一年级起就开设,以强化相应的专业技能训练。专业选修课程包括演唱、演奏、舞蹈等专业技能高级阶段的训练课程,键盘和声、校本教材开发、小学音乐教育研究、国外音乐教育体系等理论与应用课程,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理论深度,拓展学生专业成长的空间。

(三)专业主修与专业辅修相结合

专业主修是指学生在大学学习阶段的主要修习专业。主修的专业要通过系列课程来发展专业能力,包括能够让学生了解并驾驭音乐理论体系与音乐理论分析方法,掌握演唱演奏等技能技巧,形成良好的音乐表演技能和音乐教育能力,掌握音乐创造的方法与技巧并能熟练运用。专业主修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精神和专业能力,契合了未来乡村基础音乐教育规范、科学、正统、专业的需求。

目前乡村基础教育师资极为匮乏,一名教师往往需要兼教多门课程。针对这种现状,乡村音乐教师教育要注重一专多能、一岗多用能力的培养。为此,“六年制”的课程设置为学生提供了主修之外的辅修机会。即学生在其主修的音乐专业之外,还可根据自身特长与兴趣爱好自主选择一至二个辅修方向的模块课进行辅修,使其毕业后具备承担多门小学课程教学的能力,以适应当前乡村小学对师资的多向专业需求。辅修课程模块主要针对乡村基础教育的课程教学,开设了语文、数学、英语等多个模块,每个模块开设了培养本学科核心能力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约8门,总计16个学分。这?N专业主修与专业辅修相结合的模式既继承了“百年师范”、“综合培养”教师的传统,又顺应了时展的需求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体现了基础教育的学科性与综合性,同时也为学生夯实基础、多元发展提供了空间。

(四)能力培养与实践育人相结合

能力培养主要是立足于当今乡村基础教育的实际需要,注重培养包括音乐技能技巧和音乐教育基本技能在内的能力,能做好乡村基础教育的教学与管理工作,具有策划、组织、指导实施课外活动与音乐活动的能力。

课程体系的设置充分考虑了“实践育人”,包括艺术实践、社会实践和教育实践的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在课程体系中达到了24.3%的比例,这还不包括课内的实训教学学时在内。尤其是在师范技能的实训与实践课程设置上改变了传统的教育实习时间与方式,不再采取实习与见习合二为一的方式,而是让学生及早介入教育见习,以充分熟悉乡村基础教育的基本情况。在五、六年级分别设置了8周和18周的两次教育实习,使得教育实践短时与长时相结合,这种分散进行教育见习的方式与集中进行教育实习的方式相辅相成、互相结合,成为一种全程的发展式教育实习活动,使师范技能的实践方式多层次、多形式、多方式的结合在整个大学教育过程中,以全程的、递进的方式进行,为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能力提供了足够的时间空间。

二、“六年制”课程体系传统范式的不足

尽管在过去六年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六年制”乡村音乐教师培养的课程体系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充分体现了该课程体系的优越性和先进性。但是,它本身所蕴含的不足和问题也日趋明显,必须加以认真的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优化,从而不断完善这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

(一)课程体系过于庞大

为了全面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科学素质、艺体素质与教育素质,传统的的课程体系实现了多学科的全覆盖,且每一个学科的课程都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以英语课程为例,开设了英语语音语调(一、二)、英语听说(一、二)、基础英语(一、二、三、四)和大学英语(一、二、三、四)等四门课程累计504课时。如此“高大全”的课程设置致使课程群结构复杂,周课时量过大,课后还要完成各科作业及大量的钢琴、声乐、舞蹈技能技巧?习,对于学生来说时间远不够用,不利于发展兴趣爱好,进行广泛阅读、自主练习和参加各类社团活动,影响了学生自主发展空间。因此,我们不得不重新审思:综合培养是不是必须全科发展?全科发展是不是必须全面培养?

(二)课程体系比例失调

“六年制”乡村音乐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五个板块学时比例存在几个问题。首先,通识课时达到了54.1%,比例偏高。在没有高考压力的前提下,学习在于发展的需要,通识课程比例过大,课程过多,学生疲于应付,不利于吸收消化并最终形成素质与能力。其次,专业必修课程与专业选修课程开设不足,课时比例偏低。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通识课程课时量太大,留给专业课程的学时明显不足。第三,专业选修课程学分比例偏低,专业选修模块空间不足。专业选修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与优势,发挥兴趣与爱好的动力作用,有针对有选择地进行课程学习与训练,这需要提供大量不同类型的选修课程,如果选课空间不足,就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选课的要求,限制了学生选课的范围与自由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也不利于发挥学生的特长,影响学生的专业发展。

(三)专业技能课程失范

六年制学生最大的特点是初中起点,对于专业学习来说他们具有良好的年龄优势,非常有利于演奏、演唱、舞蹈等专业技能的形成。如何利用这一优势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在传统的六年制专业课程设置中,第一、第二学期只开设了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和舞蹈三门课程,待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后,才开设基础声乐和基础钢琴课,限于师资与教学设备,高校扩招以来,师范类的音乐专业技能课程大都采用大班或小组授课,六年制也不例外,且每一门技能课程的周课时均为二课时。入校一年之后才进入技能课的学习与训练,对六年制学生的年龄优势来说是一种浪费,不能充分利用其初中毕业生可塑性强的特点。同时,专业技能课周课时的不足与通识课周课时的过多形成反差与矛盾,没有足够时间的专业训练,没有针对性的指导,没有切合学生特点的课程设置与合理专业教学进程,就难以有效形成专业技能技巧。

(四)学生专业思想、专业情意方面的课程缺失

六年制的学生来自初中毕业生,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还没有完全形成自己的专业思想和专业情意,他们报考定向师范,并非完全源于对教师的职业崇高性的认可。据调查,六年制免费师范生对教师职业认同的整体水平并不高。[2]鉴于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强的特点,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加强六年制学生的职业道德、专业情意和教师信念教育,促使学生认可教师职业,尤其是在当下乡村音乐教育环境恶劣、教师待遇较差、收入偏低的就业条件下,学生们不愿意到乡村从事基础教育成为普遍现象,这就需要通过合理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牢固的专业情意与职业信仰,以最终达到服务乡村基础教育的目的。

三、新型课程体系的范式重构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要注重培养学生具有新世纪的核心竞争力所需要的核心素养,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从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各方面综合发力。就课程体系而言,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重构。

(一)构建学科融合的通识课程体系

核心素养的提出,不仅意味着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它更是教育理念的变革,它意味着课程改革从“以知识为本”走向“以人为本”,其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通识课程正是着眼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要特别注意通识教育的“通”并非培养通才,而是侧重于贯通和通达,即实现各种核心能力之间的融通。[3]因此,在课程开设上,要打破学科壁垒,构建学科融合的通识课程体系。把通识课程体系分为文化、技能和教育等三大类型,通过三类课程并举,打破学科界限,使学生的感情、理智、素质与能力得到综合发展。

(二)构建“知识整合”的专业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体系的培养目标是学科核心素养。而学科核心素养主要体现在音乐专业素质结构方面,这种专业素质与能力是从事基础音乐教育的基本素质和核心能力。专业课程需要强调“知识整合”,尤其是专业理论课程体系的构建。首先,要改变视唱练耳、基础乐理课程与基础钢琴、基础声乐、基础舞蹈等课程相互脱节、自成体系、封闭式教学的现状,整合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的训练内容,构建合理的学科融合知识体系。[4]其次,在强调理论知识应用性的前提下,把基础和声理论与应用、曲式与作品分析、复调分析与写作、音乐创作等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课程的专业知识进行简化,以服务于基础音乐教学需要为导向,降低难度与深度,加强与基础音乐教育的对接,并倾向于儿童音乐作品。所有“知识整合”的专业课程都要区别于传统的理论性与学术性的课程特征,转变为强调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性作用。

(三)构建“多元与合作”的实践课程体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