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商质量管理方法合集12篇

时间:2023-07-16 08:51:11

供应商质量管理方法

供应商质量管理方法篇1

中图分类号: O21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现代企业的生产过程中,企业与供应商是处于一种合作互赢的关系,加强供应商的产品质量管理,对于企业的成本控制是非常重要的,供应商管理也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引起企业的高度重视,只有企业和供应商共同努力,才能在共同创造更大的利润的同时,保证产品质量。

二、供应商产品质量管理的意义

1、加强供应商产品质量管理能够减少企业的生产成本。随着社会化分工的不断发展,生产企业和供应商之间是一种合作关系,形成了供应商一制造商一分销商一零售商一最终用户之间的完整链状模式。因此,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还要考虑供应商的管理。企业只有与供应商通力合作,才能更好地实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生产质量和效率的目标。

2、加强供应商产品质量管理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最终使消费者受益,促进良性循环。供应商内部组织混乱,会直接影响其供应产品的质量。随着人们对产品质量的要求的不断提高,可以说质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在生产中,我们更需要对供应链管理的加强,推行供应链全面质量管理,从而提高产品质量。

3、加强供应商产品质量管理也给供应商提供重要的发展机遇,更有利于其提高经营水平,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生产企业与供应商之间是一种合作双赢的利益伙伴关系,对于生产企业而言,需要的是稳定、诚信、高效、质优的供应商,只要供应商能长时间的确保提供优质产品,建立起了良好的长期合作,在诚实守信的前提下,与供应商保持长期稳定、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是生产企业的初衷和愿望。由此,供应商建立起更完备的制度,更规范的操作是有利于其生存、发展和壮大的良好途径。

三、加强供应商产品质量管理的方法分析

1、供应商开发质量管理

(一)供应商选择通常是由公司采购部门进行寻找和初步选择,初步确认配合意愿。再有采购部门,工程开发部门和质量部门一起进行体系审查、资质审查、认证审查和实地评审。

(二)供应商的开发时机一般为有两个时机

①新品开发时。随物料新开而开发的的供应商,此阶段供应商主要属于新技术原因开发,主要以技术来确定开发评审结果,批量生产能力由开发后供应商进行扩充。

②补充量产资源的供应商开发。实行批量通用等零件而扩充的供应商,此阶段供应商已具备批量生产条件和生产技术,主要评审结果以生产保证能力和质量保证能力为主。

(三)供应商关系定位,分为买卖关系和互利共赢关系。虽然现代工业企业努力将双方关系由传统的竞争关系转化为互利共赢关系,但由于实际价格因素导致许多企业与供应商的关系处于中间状态。但是目前很多企业会对于质量成本与采购成本进行综合成本计算,所以在关键元器件或是检验检测受控程度低的物料供应商关系上一般采用互利共赢关系,但是在对于整机影响小容易受控通用件、零部件技术水平相对较低、供应商资源相对充足的供应商关系则采用中间状态。

2、供应商试制试用阶段质量管理

试制试用阶段已完成对于供应商的初步资格审定和样品检验确认,主要为供应商小批量生产一致性的验证,在此阶段会体现供应商的工艺水平和过程控制生产能力。双方对于产品的质量一致性进行充分验证,以解决其中的产品的量产质量问题,保证产品质量稳定性。

(一)质量管理特点:

①对于供应商产品的质量数据进行统计

②对于缺陷产品供应商及时确认和进行专项质量整改并跟踪整改结果和效果

③供应商及时调整工艺参数、增加防错措施及自动化等优化量产条件

④建立双方认可的产品标准和质量保证要求

(二)产品试制试用阶段新增加供应商的质量管控注意事项:

一般在产品试制阶段为补充后续产能新增开发供应商,虽然一般新供应商会选择有技术能力和生产水平的供应商,但是往往还是会出现供应商产品问题多的情况,此种情况一般是整机企业跳过新品开发的双方沟通过程,直接将已成熟的供应商生产技术要求和技术问题直接进行切入新增供应商,而实际由于各供应商生产硬件不同导致未有效消耗问题点,所以特别注意在产品试制阶段对于新增供应商仍要进行新品新供应商的技术质量沟通,不能随意跳过。

3、供应商质量整改循环

通过供应商开发、产品试制试用、批量生产质量管理,但是随着整机的质量不断提升要求即客户的要求不断提升,仍然需要花大部分时间进行产品质量整改。需要建立产品质量整改循环如下:

(一)、对于质量缺陷进行识别,与整机客户进行充分沟通整机的质量要求

(二)、对于产品进行工艺技术改进提出方案并进行单体零件充分验证

(三)、提交方案、试验结果与客户进行初评论证确认改进方案

(四)、进行整机试验、小批验证、批量验证整改效果和有无衍生其它问题

(五)、确认整改效果固化技术工艺方案和新增质量控制点固化

4、供应商质量管理与质量检验控制的关系

随着检验由质量检验向统计质量控制和面质量管理转型,检验也原来的全数检验到抽检检验,从单纯依靠检验到延伸至介入供应商成品检验,在供应商质量管理上外协件检验部门的角色在其中越来越重要,一般开发阶段、大批量生产阶段及后续的定期评审整改循环中都鼓励双方的质量检验控制单位进行充分近距离实地沟通,以保证供应商质量的持续保持。

5、供应商的业绩评定

对于供应商要定期进行业绩评定,以从总体上实现质量监控,对于同类型的供应商,评定级别低的供应商及时淘汰,对于供应商资源进行适度调整和开发以保证整体供应商质量。

(一)、业绩评定方法一般采用不合格评分法较多,部分公司会结合采购供货系统的综合评分法。一般根据各企业的体制进行决定。

(二)、业绩评定周期对于供应商业绩评定一般分为月度、季度、年度,其中季度、年度业绩评定结果会影响对于供应商供货比例的调整。

(三)、业绩评定内容评定中要涉及供应商的产品质量指标、售后服务情况、质量改善情况、供货情况等方面。

(四)、业绩评定分级业绩评定后会将供应商评为A、B、C、D 四个等级,根据级别进行资源分配调整开发和资格重新审定。

6、供应商质量体系完善提升

在实际的供应商管理中会遇到各行业的质量体系水平不一的问题,即不同类型零配件厂家体系水平不同,或是整机企业对于零件供应商需要提升以达到其质量水平,就需要对于部分零配件供应商进行体系完善提升。具体步骤有如下几个:

(一)共同分析产品的工艺流程控制制定符合双方质量要求的质量控制计划

(二)对于双方对于物料的质量控制要求延伸至供应商的内部管理制度

(三)对于质量数据、缺陷等双方进行跟踪和分析,找到问题点进行改进

(四)不断更新双方的技术标准、工艺设计和质量控制计划

(五)建立质量互信保证体系

(六)进行互动,定期召开质量体系完善总结交流会

四、结束语

加强供应商产品质量管理,就是为了建立起互相合作的关系,稳定长期合作关系,共同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质量。这个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生产企业和供应商共同努力,培养合法、有序的竞争环境,促进整个行业发展和壮大的同时,使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也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供应商质量管理方法篇2

一、土建项目供应商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 供应商选择不妥当

1、对供应商不分类

项目缺乏供应商管理,项目上层没有把自己的位置摆正,认为自己是业主又是项目管理者,自己的地位高,不愿意去和供应商进行充分的沟通,没有交流就谈不上合作。反之,供应商们也只重视发展与领导的私人关系,不重视企业需要怎样改进产品、服务的意见,没有与企业共同发展的愿景。

2、对供应商选择指标不当

项目选择供应商指标单一,不是价格就是质量。项目的管理层认为价格高的物料或关键设备的质量是第一位的应以质量为选择指标。其它产品只要质量能满足相应的国家标准就可以满足项目的需要,选择的标准就变成了价格第一原则。项目的质量是项目成败的关键性因素,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关键。而项目质量的好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又取决于采购物品质量的优劣。

据有关资料统计,项目质量缺陷的20%~25%是由于不合格的采购物品所造成的。为了尽量降低采购费用,项目在选择材料供应商的时候往往侧重于所购材料的价格,只要价格是最低,就决定购买。然而对于供应商的生产加工技术和交付材料的质量及交货期却重视不够。所以采购回来材料的质量常常是不稳定的,这直接影响到了项目的最终质量。项目采购质量管理采用对到厂质量进行把关。项目很少参与供应商的生产过程和有关质量控制活动,未能以采购物品进行实时的跟踪查询。

一般来说,采购的速度、效率、合同的执行情况会直接影响到项目建设能否按时、保质、保量的完成。项目部至少要用项目资金的50%以上来进行原材料、设备、仪表的采购。因此,采购成本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项目成败,成为项目首要考虑的问题。项目采购原则也是价格最低原则。而且,在供应商选择时,也没有采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除少数几种对质量影响大的产品外,价格成为考察供应商的最优标准。这样做结果会导致以下现象的出现:

首先,供应商供需关系是临时的或短期的合作关系。这种合作关系造成了竞争多于合作,导致采购过程的不确定性,阻碍合作的顺利进行,供应商不愿给你最低价。

其次,响应市场变化需求能力缓慢。由于供应和采购双方在信息的沟通方面缺乏及时的信息反馈,在市场需求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供应商不诚信,项目部不能及时了解市场的变化,从而导致公司采购成本增加。

最后,选择多个供应商招标时,由于信息封闭、不共享,采购、供应双方都尽量隐瞒自己的信息,不能有效地进行信息共享,导致信息不对称,引发相互不信任,供应商合伙给你不是最低价。最突出的例子,在电缆的采购过程,电缆分三个标,总金额300多万元,结果中标单位是三个安徽的供应商。而在电缆行业中,安徽的电缆质量不是最好的价格也不是最低的。

由于供应商评价体系不完善,造成了供应商选择不当的现象产生,也造成了项目采购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难以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而形成规范高效的采购供应链。

3、对供应商选择方法不当

项目采购管理中,供应商选择方法采用直观判断法,我们知道直观判断法是定性的分析的方法,只能依据供应商表面上的指标来判断供应商的优劣。可能由于方法不准确,选择出不合适的供应商。再有,直观判断法容易产生腐败。在从合同审批手续、采购计划的制定、采购渠道的选择、采购价格的商谈、采购合同的签订到采购货款的支付,容易出现个别人说了算现象,集体公开商讨走形式。造成供应商选择不当,出现过原材料不到厂造成生产停产或货物质量不过关影响产品质量的混乱局面。没有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得出的结果准确。

以上现象的出现说明,我认为参与供应商评价的各个部门的人员对供应商评价的作用认识不足,没能把好供应商的选择关。究其原因主要是,供应商选择评价指标不合理,供应商选择不当。

二、土建项目供应商管理改进思路

通过对项目采购管理方面存在问题的分析,本人认为今后要实现后续项目的采购管理优化目标,应该从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来考虑优化的策略,即从外部考虑与供应商的关系,从内部考虑如何加强沟通和控制,以及扩大新技术的应用。

通过对供应商的分类,建立优化的供应商选择方法,在实践中考核供应商,并不断的对供应商选择修正,以期达到选出一大批优秀供应商为项目建设服务。实行供应商“准入证”制度,积极推进零库存战略,将自己的库房变成供应商存货地,保证我们的货源的同时,不占用我们的采购资金,以实现零库存的目标。与主要供应商建立起长期的合作关系,保证我们进货的质量、价格、时间都处于最经济状态,尽量少的占用我们的采购资金。与不合格供应商中断,保证我们进货质量。从加强供应商关系的建立、供应商关系的评价、协调和改善、供应商关系的绩效评价与持续改善三方面工作入手,来实施对供应商关系管理。把供应商选择作为一个项目来管理,即先对供应商进行分类,确定主要供应商和一般供应商,对主要供应商进行广泛的调查和研究,对可以发展长期合作关系的主要供应商写出可行报告,并由专家小组对可行报告进行评估和打分,如:方案可行的发展成为主要供应商。方案不可行,立即终止供应关系。基本可行方案,要对专家提出的不可行项目,进行整改3个月为整改期,过期还没有改善的,与供应商终止合作关系。整改合格的,改为合格的主要供应商。真正把合格供应商作为自己的外部制造资源,共同参与竞争。找到最优供应商合作,保证项目以低成本、高质量、按进度顺利完成。

在内部,要实行适合项目采购管理模式即混合制采购策略,加强归口管理,分清各职能部门责任;通过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作,努力做好材料消耗的控制和加强质量管理的工作;通过先进技术的应用即建立采购管理信息系统,来实现采购管理的高效、低成本的运行。

参考文献

[1] 黄红华.建筑施工企业物资采购管理的混合制模型及实施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8.

[2] 林勇.集成化供应链管理模式下供应商综合评价选择研究:[D],武汉:华中理工大学1999.

[3] 王钊良,苏秦.利用作业成本法进行供应商的选择与评价[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1(7):53-57.

[4] 王瑛,孙林岩,赵沂蒙,基于欧氏范数的供应商评价方法[J]系统工程, 2002(1):46-50.

[5] 许辉.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与选择方法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8.

供应商质量管理方法篇3

中图分类号:F25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4-0-03

一、供应商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当今市场竞争已全球化、激烈化,为了适应瞬息多变的市场需求,企业更加强调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的打造,对非核心生产资源则通过供应链从专业成熟的供应商处获取。传统采购管理往往倾向于一种物料多个供应商,这样感觉比较保险。而现代采购管理的趋势是减少供应商的数量,并与之建立互信、互利、互助的长期稳定合作伙伴关系。合作伙伴关系模式强调在合作的企业和供应商之间共同分享信息,通过协商和合作来协调相互的行为,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表1中阐述了企业、供应商互利关系。

表1企业、供应商互利关系

因而对供应商的选择与管理显得非常重要。一个复杂产品上千种零件往往分别由多家供应商各自进行生产,如何对这些供应商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既能确保供应商提品的质量、交货期,又能控制采购成本?本文就企业如何对供应商进行客观评价,实施动态管理,以确保最终产品的竞争优势进行探讨。

二、供应商质量管理机构

制造企业的供应商涉及的专业领域广,生产流程复杂,通常供应商管理工作,由采购部门、质保部门、检验部门、技术部门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完成供应商选择、评价、采购实施、日常管理等。目前我国很多大中型企业,采取的模式是以供应商质量管理工程师(简称SQE)为核心的供应商管理团队,来实施供应商质量管理。SQE作为与供应商之间的纽带,他们会将本企业的管理理念、质量理念、质量目标传播延伸到供应商处,通过对供应商的有效管理,促进供应商在合理的价格下,提升产品质量,提高准时交货率,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和经营业绩。这些SQE要担任多种角色,其能力要求较高,通过本企业几年来的实践,总结出SQE人员应具备以下方面能力:

良好的沟通技巧,与供应商及工厂内有关部门建立良好的协调工作方式。

解析问题能一针见血,通过QC工具等分析技巧,评审供应商8D报告。

处理事情及时,提高公司甚至顾客的满意度。

熟悉ISO9001/TS16949/ISO14001等各项体系要求,掌握审核技巧和方法。熟悉APQPFMEAPPAPMSASPCCP8D等工具的应用。

本身逻辑思维性很强,能深刻和精辟地看待问题,熟悉供应商的内部品质管理流程,产品专业知识深厚。

强势的管理方式,同时又善于吸纳供应商的一些宝贵的意见,使工厂和供应商双赢互利,具有很强的独立处理事情能力。

熟练掌握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如:排列图、因果图、散布图、检查表、分层法、直方图、控制图

企业可根据SQE能力要求,通过社会招聘或自身培养,使其在教育、培训、经验、技能方面能与之相适应,能胜任SQE工作。

SQE当前在企业中的归属部门,一般在:质量部、采购部、供应链管理部、绩效管理部、供应链质管部、进货检验部、跨部门项目组等。企业应根据供应商的数量、规模、专业,以及对供应商的管理要求及采购要求,配备适当数量的供应商质量管理人员(SQE),负责供应商管理和质量提升。

三、供应商质量管理流程

1.成立供方评价小组

当确定开发新的供应商时,应成立供方评价小组,小组成员可包括:采购、质保、技术、工艺、检验等部门人员,SQE应是主要成员。小组组织者可以由质保部门或采购部门担任,批准人可以由主管采购的公司级领导担任。

2.推荐潜在供应商

采购部门负责推荐潜在供应商,并向潜在供应商收集以下资料,用于供应商评价及建立供应商档案:

《供应商质量保证能力调查表》;

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

质量认证证书、产品认证证书、许可证、主要经营业绩表、银行信用证明等;

制造设备清单、检验设备清单、主要工装设备清单等;

企业简介、目录价格表;

质量环境资质证明性文件(需要时)

以上涉及的资质证明资料必须在有效期内。

3.潜在供应商等级确定

由评价小组负责人组织相关部门,依据拟购产品的重要度、采购数量、种类、采购价值等因素,对潜在供应商进行重要度分级,将供应商分为A/B/C三级,采购部门将收集的供应商资料,重要度分级表,拟采购产品清单汇总后移交SQE,作为后续供应商评价的依据。

4.组织评价供应商

1)供应商评价根据供应商等级,一般采用以下二种方式进行:

第二方审核+首件(或首批)批准

供应商质量保证能力调查及相关资质信息评价+首件(或首批)批准等。

第二方审核:第二方审核由SQE组织采购部门/技术部门/工艺部门/质保部门相关人员组成审核组,实施现场审核。依据《供应商开发评价评分准则》审核全部内容。

供应商质量保证能力调查及相关资质信息评价:由SQE组织采购部门/技术部门/工艺部门/质保部门相关人员对供应商质量保证能力调查结果,及相关资质信息进行评价。

首件(首批)批准:就是对首件(首批)产品进行质量验证后作出的结论,当顾客有要求时,以顾客要求的首件批准程序执行。

第二方审核(到供应商生产进行现场评价)+首件(或首批)批准,是开发战略合作伙伴的首选方式,它的益处是可以实地了解供应商的生产环境,了解供应商的管理现状,了解供应商的生产设备能力、检验设备能力,了解供应商的技术能力,了解供应商的合作态度等。

2)价格、准时交付率、售后评价

不管采用哪种评价方法,采购部门都需要重点对潜在供应商的价格、准时交付率、售后服务等进行评价。

3)技术水平、设备能力评价

不管采用哪种评价方法,技术工艺部门都需要重点对潜在供应商的技术水平、设备能力等进行评价。

4)质量管理体系水平评价

不管采用哪种评价方法,质保部门都需要对潜在供应商的质量管理体系水平进行评价。

5)形成初步评价结论

针对第二方审核:现场审核完成后,审核组长编制《供应商开发评价记录表》,并填写《供应商开发评价报告》;

针对供应商质量保证能力调查结果及相关资质信息评价:审核组长组织评价人员填写《供应商开发评价报告》,作为合格供应商认定依据。

5.供应商整改及验证

当供应商未通过现场审核,但尚具有开发潜力时,由评价人员提出改进建议,要求潜在供应商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整改。SQE要向供应商发出整改通知。

当供应商在整改完成以后,提出再次审核的申请。由SQE组织相关人员对其整改的情况进行验证。若整改合格,提供原材料、外协类供应商则进入首件准备阶段;电器元器件类供应商则进入样件产品入厂检验阶段。若整改不合格,则由采购部门重新推荐其他供应商。

对于质量基础较好、价格优惠、合作态度好、配合程度高、发展潜力大的供应商,企业应朝着培育为战略供应商的方向努力,要着力扶持,帮助其改进。SQE在此期应对整改过程及改善效果实时跟进、指导。

6.首件认证

1)对通过审核的外包供应商,由采购部门向其提供图纸、顾客要求、技术要求、首件提交要求等。当顾客有特殊要求时,依据顾客的特殊要求执行。

2)对战略供应商及关键重要供应商的开发,可依据PPAP(生产件批准程序)制定首件/首批件评价流程,根据企业需要,要求供应商提供如下资料:

过程流程图

DFMEA(潜在失效模式及故障分析)-设计

PFMEA(潜在失效模式及故障分析)-过程

控制计划

(全)尺寸编号图纸

检验报告

材质报告

性能测试报告

其他资料

由SQE将资料分别传递到相关人员审核后得出评价意见。

当供应商的首件的评价结论为不合格时,根据需要,适当考虑给供应商再次整改机会,由SQE要向供应商发出“8D报告”,即以下8个步骤:

D1:建立小组

D2:描述问题

D3:实施并验证临时措施

D4:定义和验证根本原因和问题逃出点

D5:选择验证永久纠正措施

D6:执行和确认

D7:防止再发生

D8:总结表彰

SQE要对“8D”过程及改善效果实时跟进。供应商“8D报告”完成后重新送样。

评价小组再次进行首件/首批件评价。

7.形成最终评价结论及合格供方名录

当供应商的初步评价及首件认证完成后,由质量部门起草《供应商开发评价报告》,推荐合格供方名单,经主管领导批准后形成正式《合格供方名录》。《合格供方名录》应作为采购、检验等相关部门在采购、检验过程中的依据文件。

这里要强调的是,合格供方不宜多,要少而精,要保证每种拟采购产品均有主力供方,也有备用供方。

8.签订商务合同技术协议/质量保证协议

对纳入合格供方名录的供应商,由采购部门进行商务谈判,签订年度供货合同或单次供货合同,同时,由技术部门/质量部门/拟定技术协议/质量保证协议,作为合同附件一并执行,在签订合同时,要考虑对主力供方和备用供方实行差别化的订货量,以保证战略供方的利益,充分调动其积极性。

技术协议/质量保证协议可包括以下内容:

质量保证体系要求、过程质量控制要求

质量标准、验收准则、验收方式

供方现场审核、走访、检查、监造等要求

不合格品标识、隔离、报告、处置方式

质量奖惩(如不合格对企业造成损失的追偿,质量优且供货准时的奖励方式)

9.建立供应商档案

采购部门负责建立每个合格供应商的档案。合格供应商档案应包括如下资料:

供应商质量保证能力调查表;

资质资料

供应商开发评价记录表

供应商开发评价报告

质量保证协议

供应商业绩考评表

供应商年度评价报告

10.供应商日常管理

企业应制定供应商日常管理的文件,要具体规定流程、职责、时机、记录格式等。SQE应对其纳入合格供方名录的供应商进行日常管理,建立供应商档案,与供应商保持经常的联系。主要工作内容:

供应商的定期及特殊审核,走访、检查、见证等

供应商的培训辅导,推动供应商导入常用的质量管理方法

执行供应商的奖罚措施

建立完善规范的材料质量控制体系

供应商过程变更及材质变更的确认管控工作

新材料及变更材料的管控

“8D报告”的发出、管控及改善效果的跟进

推动供应商成立完善的质量保证小组

材料质量目标达成状况的改善及检讨

不合格项目的改善确认工作

材料异常的处理及效果的确认

供应商质量信息汇总分析

经常对供应商进行走访,可以面对面地与一线的操作者、检验人员、生产管理人员、质量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交流沟通,充分了解生产线状况及质量状况,同时对供应商形成有效的督促,对预防质量问题的发生具有很大作用。

对供应商的日常管理,首先要明确供需双方的接口关系,往来联络方式,文件传递方式等。为方便SQE深入现场开展工作,还应适当考虑为SQE配备照相机、便携式光谱仪、防护用品等设施。

11.供应商年度评价

SQE负责按《供应商年度审核流程》组织质保、技术、采购、生产部门对供应商进行年度复评,一般间隔十二个月。年度评价内容、合格判定标准按照《供应商年度评价报告》执行。

年度评价要重点关注交付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及时性。对业绩进行评价,等级评比,年度评价达标的供应商,保持合格供应商资格,继续供货,等级优胜的,可采取奖励措施(如:增加订单;缩短付款时间等)。而对不达标者,可采取处罚措施“(如:期限整改,暂停供货;减少订单;延期付款等)。经帮扶整改仍不合格的,要取消合格供应商资格。

与供应商产品质量、交货期、金额及价格相关的数据,是供应商年度评价的重要依据。也是对来年合同签订作好充分准备,在数据收集、分析及处理过程中,要借助信息化系统、缺陷表、矩阵图、因果图、排列图、趋势图等工具进行统计分析和科学判断。通过对表现优良的供应商进行表彰,可以充分调动供应商的积极性,加强合作关系,真正实现双赢。对表现差的供应商提出警告或处罚,可以有效减少企业的损失,确保产品质量、交货期。

四、结束语

总之,供应商的质量管理是整个质量链中的重要环节,需要在整个产业链的分工合作过程中实现,做到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条件下,企业也越来越重视供应商质量管理。

参考文献:

[1]郎志正.质量管理及其技术和方法(第一版)[M].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

[2]戚维明.全面质量管理(第三版)[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供应商质量管理方法篇4

旅游服务供应链网络结构是指,由供应链成员按照旅游产品和服务的供应方向排列起来并表明各级供应商和顾客之间关系的网络构成。在旅游供应链中,组团社担当着委托人的角色,委托地接社向旅游者提供住宿、旅游讲解等一揽子服务,此时,地接社则担当着人的角色;同时,地接社也担当着委托人的角色,委托酒店、景区、交通等提供相应的服务,理论主要关注的是关系。如果当事人双方,当委托人委托人代表自身的利益行使某些决策权时,关系就随之产生。理论是建立在非对称信息博弈论的基础上,通常假设当事人双方存在潜在的目标冲突、利益冲突,在一定约束条件下各自追求效用最大化;此外,人更倾向于风险规避。那么,这就带来两个问题:问题和风险共担问题。人应代表其主体的利益,但事实上他们趋于将自己的利益放在其所应代表的人的利益之上,当两者之间的目标不一致,且委托人很难验证人是否有能够恰当实施委托工作(即,道德危机);另一方面,人声称有能力完成委托任务,但是委托人很难验证人是否具有专业知识(即,逆向选择),这就产生了问题。若委托人和人对待风险的态度不同,从而导致采取行动的不同,这就产生了风险分担问题。

在管理旅游供应商质量的过程中,处于关系中的买者会面临很多问题。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买方期望供应商能够提供质量好的产品和服务,期望供应商能够改进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但是,旅游产品的独特属性使得签订契约后旅游委托方很难对方进行监控,因此方有可能不履行原先的承诺,不愿意在质量上投资,甚至在运作中通过降低服务水平和质量来降低工作成本, 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道德风险)。旅游者无法提前获得或者体验旅游产品,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形下,旅游者基于个人理性会对市场中旅游产品的组合按照中间价格进行选择,这可能会导致高质量的旅游产品竞争不过低质量的旅游产品,从而退出市场(逆向选择)。访谈发现,组团社与地接社及其供应商之间,在实际运作的过程中,基本上都是按照价低者得,这样就造成了逆向选择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理论提出两种管理机制(表1):①基于结果的管理机制。在此机制中,强调的是结果,委托人根据结果对人进行奖惩,但忽略了人为得到某种结果而付出的努力(即过程);②基于行为的管理机制。在此机制中,委托人关注人的过程行为,并参与此过程中。由于结果的不确定性、风险偏好的不同以及信息的不对称等,应如何选取上述的两种管理机制呢?当然,管理者在作出决策时,需权衡以下两点:①获取所需信息以监控人行为所耗费的成本;②测量结果、转移风险的成本。

基于结果的方法主要关注减少供应风险的不利影响而非不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7]。管理供应商质量的过程中,顾客接触到的设备等有形产品可通过质量检查等方法;对于无形的服务可通过定性的测量方法,如服务提供者问题解决能力、服务绩效、响应性、可靠性以及顾客抱怨。两种典型的基于结果的方法:①对供应商提供的产品/服务的质量检查;②与质量相关的契约条款。在购买契约中详细列明质量要求,包括奖惩条例、质量检测规则等。这些条款的制定对双方的运营策略、绩效及关系有显著影响。

基于行为的方法关注的是上游供应商的过程而不是结果。Robison和Malhotra[1]指出“供应链质量管理是以过程为中心的,包括买卖双方业务流程的协作和整合,以测量、分析、改进产品、服务及过程的质量”。公开交流、信息共享、监控供应商的过程及活动、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密切的关系等方法可以促进供应商改进内部过程,最终提高质量绩效。基于行为的供应链质量管理方法包括供应商质量认证、供应商质量审计、供应商过程管理及供应商质量开发。上述方法旨在改进供应商的行为和过程,注重企业间的信赖关系与合作。在进行供应商选择时,质量认证是需要的,据此买方可以断定供应商已经建立了恰当的质量管理体系。供应商审计通常用来评估供应商质量体系的有效性。例如,确定供应商是否遵循买者所期望的过程和程序。供应商过程管理是一种系统的方法,通过质量管理体系的应用提高供应商的能力以及满足买者的需求和期望。长期、有计划的实施供应商质量开发能够提高供应商在质量保证和改进方面的能力,充分利用供应管理的杠杆效率,创造出能胜任的供应基地。供应商的过程管理关注供应商内部过程;供应商质量开发关注的是旨在维持双发稳定关系以保证长期稳定的供应需求。

供应商质量管理方法篇5

一、引言

质量是制造业一个永恒的主题,也是使用方与制造方共同追求的目标。随着使用方对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制造方为了增加产品的竞争力,满足越来越苛刻的使用要求,一方面不断采用新技术,提高产品的开发能力和制造能力,另一方面不断加强质量管理建设,质量和管理水平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采购管理是公司管理系统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外资企业中采购对整个决策过程参与程度非常高,公司整体运行包括质量管理控制都缺不了采购管理。在具体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采购部门与工艺部门等整体合作完成对项目的追踪及管理,实现了整体对质量的参与。

在外资企业的生产运营中,采购部门分为直接采购部以及间接采购部,直接采购部负责进行产品物料的采购工作,间接采购指的是生产加工过程中各种消耗品,如工具、量具、生产设备等,反应在笔者的公司就是工具、设备等。

二、企业的质量管理分为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两方面的内容

1、质量保证:质量保证活动涉及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和各个环节。从产品设计开始到销售服务后的质量信息反馈为止,企业内形成一个以保证产品质量为目标的职责和方法的管理体系,称为质量保证体系,是现代质量管理的一个发展。建立这种体系的目的在于确保用户对质量的要求和消费者的利益,保证产品本身性能的可靠性、耐用性、可维修性和外观式样等。

2、质量控制:为保证产品的生产过程和出厂质量达到质量标准而采取的一系列作业技术检查和有关活动,是质量保证的基础。美国J.M.朱兰认为,质量控制是将测量的实际质量结果与标准进行对比,并对其差异采取措施的调节管理过程。这个调节管理过程由以下一系列步骤组成:选择控制对象;选择计量单位;确定评定标准;创造一种能用度量单位来测量质量特性的仪器仪表;进行实际的测量;分析并说明实际与标准差异的原因;根据这种差异作出改进的决定并加以落实。

企业的间接采购管理是计划下达、采购单生成、采购单执行、到货接收、检验入库、采购发票的收集到采购结算的采购活动的全过程,对采购过程中物流运动的各个环节状态进行严密的跟踪、监督,实现对企业采购活动执行过程的科学管理。

三、采购管理与质量管理的联系

下面以实例说明采购管理和质量管理之间的关系。

XX公司建立发动机新工厂,欲采购一条装配生产线,根据以往经验以及中国货币的汇率,设定项目预算。成立一个项目组进行此采购项目。项目组成员包括设计部门、工艺部门、质量部门、采购部门。

在项目的前期阶段是由采购部门开发符合公司供应商要求的供应商。供应商开发的基本准则是“Q.C.D.S”原则,也就是质量,成本,交付与服务并重的原则。在这四者中,质量因素是最重要的,首先要确认供应商是否建立有一套稳定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然后确认供应商是否具有生产所需特定产品的设备和工艺能力。其次是成本与价格,要运用价值工程的方法对所涉及的产品进行成本分析,并通过双赢的价格谈判实现成本节约。在交付方面,要确定供应商是否拥有足够的生产能力,人力资源是否充足,有没有扩大产能的潜力。最后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是供应商的售前、售后服务的纪录。

确定入围供应商需要采购部门的专业知识。需要7个基本步骤。

1.分析市场竞争环境。这个步骤的目的在于找到针对哪些产品市场开发供应链合作关系才有效,必须知道现在的产品需求是什么,产品的类型和特征是什么,以确认用户的需求,从而确认供应商评价选择的必要性。同时分析现有供应商的现状,分析、总结企业的存在的问题。

2.建立供应商选择目标。企业必须确定供应商评价程序如何实施,信息流程如何,谁负责,而且必须建立实质性、实际的目标。其中降低成本是主要目标之一,供应商评价、选择不仅仅就是一个简单的评价、选择过程,它本身也是企业自身和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一次业务流程重构过程,实施得好,它本身就可带来一系列的利益。

3.建立供应商评价标准。供应商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是企业对供应商进行综合评价的依据和标准,是反映企业本身和环境所构成的复杂系统不同属性的指标,按隶属关系、层次结构有序组成的集合。根据系统全面性、简明科学性、稳定可比性、灵活可操作性的原则,建立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供应商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不同行业、企业、产品需求、不同环境下的供应商评价应是不一样的。但应涉及到供应商的业绩、设备管理、人力资源开发、质量控制、成本控制、技术开发、用户满意度、交货协议等方面。

4.建立评价小组。企业必须建立一个小组以控制和实施供应商评价。评价小组必须同时得到制造商企业和供应商企业最高领导层的支持。

5.供应商参与。一旦企业决定实施供应商评价,评价小组必须与初步选定的供应商取得联系,以确认他们是否愿意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是否有获得更高业绩水平的愿望。企业应尽可能早地让供应商参与到评价的设计过程中来。然而因为企业的力量和资源是有限的,企业只能与少数的、关键的供应商保持紧密地合作,所以参与的供应商不宜太多。

6.评价供应商。评价供应商的一个主要工作是调查、收集有关供应商的生产运作等全方面的信息。在收集供应商信息的基础上,就可以利用一定的工具和技术方法进行供应商的评价了。在评价的过程后,有一个决策点,根据一定的技术方法选择供应商,如果选择成功,则可开始实施合作关系,如果没有合适供应商可选,则返回步骤2重新开始评价选择。

7.实施合作关系。在实施合作关系的过程中,市场需求将不断变化,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及时修改供应商评价标准,或重新开始供应商评价选择。在重新选择供应商的时候,应给予旧供应商以足够的时间适应变化。

在经过团队的考察之后,将供应商的范围划定在3-5个之内。由工艺部门确认RFQ(Request of Quotation),由采购部门负责和供应商建立沟通渠道,负责追踪项目进度。

供应商的最终决定。在笔者公司,选择内部评标的流程,由整体团队进行评分。实行的比较公平的权重比评分原则。供应商的最终选择就由此产生,与笔者选定的合格供应商签订商务合同。

由上可见,在整个过程中采购管理与质量管理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且在采购中对质量控制是非常关键的,采购质量的稳定与提升,势必会造成采购成本的下降,所以提高采购质量就是降低企业成本、增加企业效益。

四、结语

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加强采购管理和质量管理的协调统一。

一、制定联合质量计划

二、定期或不定期监督检查

三、及时掌握供应商生产状况的变化

四、帮助供应商导入新的质量体系和管理方法

参考文献

[1]朱绍强,徐健.《工艺装备质量管理研究与改进》

供应商质量管理方法篇6

一、供应商选择与管理综述

(一)供应商选择战略

1 供应商选择标准。对供应商选择研究最早、影响也最大的是Dickson G.W.(1966)。他通过分析170份对美国采购经理协会的采购人和采购经理的调查结果,得到了23项供应商绩效评价标准。Dickson认为,质量、成本和历史配送水平是供应商选择最重要的3个标准。自Dicksor之后,大量的学者对供应商的选择准则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Weber,Current和Benton综述了74篇有关供应商选择的文献。他们发现,质量是最重要的一项准则,接下来依次是配送作业水平和成本(Weber and Current,1991)。

国内早期关于供应商选择与评价的问题研究较少,而且多集中于评价标准的研究。马士华等人(2005)在参阅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给出了包括企业业绩、业务结构与生产能力、质量系统以及企业环境等四项一级指标的供应链合作伙伴评价体系。堪述勇、陈荣秋(1998)通过对神龙汽车有限公司和20家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调查,提出了对供应商的选择应依据供应商在质量、交货期、批量柔性、价格、品种多样性等方面的水平,而不能仅仅依据价构进行评价。钱碧波(2000)等三人提出了适用于敏捷虚拟企业合作伙伴评价选择的指标体系,它共由10项指标所组成,即时间、质量、成本、服务、机遇实现能力、先进性、创新后勤、环境、管理与文化。

2 供应商选择方法。国外对供应商的评价及选择研究至今已经形成一些较为成熟的理论和方法,包括定性、定量及二者结合的方法。从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国内学者在供应商选择方法方面也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现有供应商评价与选择的方法归类为;线性加权法、基于成本的方法、实证/概念方法、数学规划方法、基于人工智能的方法、组合方法和其他方法等7种。这里的其他方法是指模糊理论优化方法和DEA方法等。

(二)供应商管理战略

供应商管理战略是由制造商采用的,旨在改善供应商作业水平和能力以满足制造商短期和(或)长期供应需要的战略。供应商管理主要致力于对能提供高性价比的原料或配件的供应商最优流程的组织。供应商作为供应链的源头,在供应链中处于一种非常特殊的地位,创造和管理供应商关系对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性竞争起着决定性作用。供应商会对成本、产品质量、技术及新产品导入时间产生直接的影响。很多行业中,供应商管理成本可以占生产成本的60%-80%(Asinus and Griffin,1993)。而Christopher和Martin(19971的研究表明,有效的供应商管理可以减少供应链的成本。除此之外,通过实施供应商管理,制造商可以弥合供应商能力与自己预期之间的缺口,可以增加对采购业务的控制能力,而且通过长期的、有信任保证的定货合同保证了采购的要求,减少和消除了不必要的对购进产品的检查活动。

二、我国制造企业的供应商管理现状

(一)供应商评价标准和选择方法缺乏科学性

由于多数国内企业与供应商仍处于传统的敌对关系。而这种关系模式主要是由价格驱动的,注重短期目标,因此制造商在选择供应商时多以价格、质量或服务作为主要的评估指标,缺乏一个综合的评估体系。有的企业即使建立了一套指标体系,但是由于各方案指标值的给定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评价指标也形同虚设;另外许多评价指标不是建立在供应链管理基础上的,不适应在动态、合作、竞争的市场环境。因此难以对供应商的整体水平进行准确评价。

另一方面,由于缺少适合我国企业供应商、尤其是对战略合作型供应商进行选择与评价的理论与方法指导,或者是理论的可操作性较差。国内企业在实行供应商的选择与评价时,往往不是根据特定产品及其所处供应链的特点来选择和设计适合的评价指标。而是简单模仿或照搬照抄其他企业现成的方法。由于缺乏针对性和科学性,评价的结果自然无法反映真实的情况。

(二)对供应商管理缺乏总体认识,尤其忽略关系管理

目前,国内相当一部分制造企业与供应商之间仍是竞争关系。这种关系模式主要是由价格驱动的,注重短期目标,即使有的企业在合作之初希望与供应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但是其行为往往是停留在短期的目标上,努力的方向也是提高自己的利益。而不是改善自己的工作,实现双赢。很多情况下。供应商只是提供标准化的产品和服务,以保证每一笔交易的顺利进行;而制造商通常也不会有意识地与供应商加强交流以便参与到供应商的生产过程和有关质量控制活动中去。也不能就新产品开发向供应商征询意见。另外,制造商也很少考虑供应商的利益,常常出现拖延付款现象,从而导致供应商后续合作不利的局面。

三、我国制造企业供应商选择与管理建议

(一)战略规划供应商选择标准

国内外关于供应商选择标准的研究很多,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很多标准,然而在实践中,让企业为难的往往不是标准的提出,而是标准体系选定的问题。对于一个制造企业而言,供应商的质量、价格、交货、服务、技术等都很重要,但其分量在企业不同部门眼中却大相径庭。生产部门看重质量和按时交货率。设计部门重视的是技术,而供应管理部门的目标则往往是价格。这就出现了部门之间在供应商选择和战略上的分歧。而此类分歧注定了各部门在选择供应商上意见的不一致。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组建一个代表各个部门的“跨职能小组”来制定供应商选择标准。该小组围绕对公司具有重要意义的产品(和供应商)而设置,其核心成员来自设计、采购、生产、质量等部门,其核心任务是选择和开发供应商,并确定未来几年对供应商的技术、质量、价格等的战略目标。小组通过各种例会来跟踪、协调、总结供应商战略的执行情况。定期向高层领导汇报。

(二)向供应商明确绩效考核指标

供应商管理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向供应商提出明确的要求。而供应商绩效指标就是表达要求的绝佳方式。指标的价值在于规范和引导行为。供应商管理的指标体系不但引导供应商的行为,也是评价供应管理部门绩效的重要依据。宝马公司推出了一本供应商伙伴关系手册并为供应商举办研讨会,这本手册清楚地界定了供应商的责任及其宝马公司对他们的预期要求,并使双方在企业文化方面更好地进行融合。

(三)采用早期供应商参与

早期供应商参与是指在产品设计初期。选择建立了伙伴关系的供应商参与新产品开发小组。通过让供应商早期参与到新产品开发及持续改进中。供需双方都可以从中受

益。一方面,供应商可以很好地了解制造商的需求、企业文化及决策方式,这些都能够帮助他们更有效地达到制造商的预期需求。另一方面。制造商也可以比较清楚了解供应商的质量、技术发展蓝图,适宜的库存管理计划,从而更容易抵御供应链的不确定性。这些战略帮助企业彼此很好地进行沟通。实现知识共享。改善决策水平并提高双方的绩效水平。新产品设计中的早期供应商参与使得制造商可以开发多种解决方案并从中选出最合适的部件、材料和技术并从设计评估中接受帮助。

(四)注重供应商关系管理

供应链环境下。制造商与供应商之间已经由单纯的买卖关系转换为更为复杂的、更深层次的关系结构。制造商在进行供应商管理时要注重关系管理。可以考虑设立供应商日(supplier Day)和供应商关系经理(Supplier ReIation-ship Manager)。

供应商关系经理的角色是一个外交官,用来平衡公司与供应商的关系,即代表公司,让自己公司得到应得的或需要的;代表供应商。让供应商的正当利益得到保护。制造商需要明白。内外任何一方的正当利益得不到保护,采购方最终是要付出代价的。

制造商也可以定期安排供应商日,与主要供应商沟通。供应商日是让公司高层领导肯定供应商绩效的日子。通过对最佳供应商的褒奖。强化公司对供应商的奖惩标准。同时,在总结供应商上一年度表现的基础上,提出对来年的期望,与供应商有关的举措等。这些信息通过公司最高层领导传递,也给供应商以明确的信号。这些策略都有助于供需双方关系的培养。

(五)实行供应商优化和分类管理

供应商优化是指通过供应商管理保持适宜的供应商群。目前,多数企业的供应商优化都集中在缩小供应商群上,即减少供应商数量、集中采购额,实现规模效益,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服务水平的目的。不过,并不是供应商越少越好。作为采购方。一定数量的供应商对维持竞争是必要的,只不过在大供应商群的情况下,要实行供应商分类管理。

供应商质量管理方法篇7

供应链管理经历多年的发展,由传统供应链发展到了如今的精益供应链。精益供应链的管理思想是运用精益管理的理念,通过消灭供应链中的一切浪费来实现成本的最低化,最终实现供应链利润的最大化,这里所指的浪包括一切不增加价值以及虽然增加了价值,但所用资源超过了绝对最少的界限的活动。精益供应链相比于传统供应链具备响应市场快速、基于共赢的合作策略、供应准时化、信息共享程度高、风险分担、供应商数量少而精、库存积压少、供应合作关系长期稳定等区别特征。

从全球企业的产品成本构成来看,采购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大约在30%~90%之间,平均水平在60%以上,供应商管理处于供应链的前端,精益供应商管理对于整个精益供应链显得尤为重要,主要包括供应商的选择与评价、基于精益生产的JIT供应、供应商源头质量控制、供应商绩效评价、采购成本控制等方面内容,是实现公司精益供应链良好运作的一个关键因素。

1、供应商的选择与评价

选择合适的供应商要从正确的评价开始,正确的评价依赖于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各企业和管理专家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影响供应商选择的因素有很多,如:价格、交货期、交货准时性、质量保证能力等方面因素,形成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供应商选择理论和方法。

按照精益供应链要求,供应商选择需要考虑四个核心因素,经营能力、技术竞争力、质量控制与生产管理能力、成本应对。各企业可以根据企业的产业特性、供应商的分级分类特性,通过层次分析法等方法对四个核心因素的重要程度与评价权重进行分析,不同零件选择供应商时关注重点应有所不同,选择策略不同。四个核心因素的评价内容如下:

(1)经营能力:经营方针、经营层能力、财务能力等。

(2)技术竞争力:产品特异性技术水平、技术储备、设备技术水平等。

(3)质量控制与生产管理能力:质量管理体系水平、质量控制与保证能力、计划管理能力、作业4M管理、现场管理等。

(4)成本应对:价格水平、降价应对能力、地理及物流有利性等。

2、基于精益生产的JIT供应

在现代盛行的精益生产方式下,以消除浪费、持续改进的精益思想为理念,解决原材料库存管理和库存成本压力,以推动式采购供应向拉动式采购供应转化,通过企业与供应商实施信息共享、需求预测、计划管理、变更管理、物流一体化管理等方面的高度协同管理,将生产、财务、计划、质量等环节和供应商管理联系起来,以精益生产需求拉动供应商准时化供应,从而拉动供应商内部精益生产,形成供应链整体的精益生产和准时化供应,以达到缩短提前期、缩短采购周期、缩短物流周期、降低原材料库存、提高原材料供应时效等精益供应链的基本目标。

3、供应商源头质量控制

供应商源头质量控制是把供应商看做是企业的一个向前延伸的部分,通过供应商绩效评价、质量提升目标管理、供应商认证考核、供应商技术支持和帮扶培育等方法将内部质量控制延伸至供应商乃至二、三级供应商的质量管控中。同时重视从技术源头进行质量控制,把质量管理重心从检验的事后把关前移到事前预防,从产品设计源头和工艺设计源头消除不良品的发生,再通过统计分析的过程控制手段对制造过程质量的一致性进行监控和预防,提高供应商质量水平。

4、采购成本控制

采购成本管理是精益供应商管理的重要内容,传统供应链的重点放在如何与供应商进行商业交易活动上,其特点是比较重视交易过程中供应商的价格比较,通过供应商的多头竞争,从中选择价格最低的合作者。这种方式忽视了供应商的应得利益,很难获得供应商的长久支持、难以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给供应链的稳定带来巨大风险。同时供应商为能获得应有的利润,其经营管理会有客户需求转为成本导向,一味追求降低成本,而忽视或影响客户对交付、质量的要求,甚至偷工减料,给客户产品带来质量隐患和损失。

精益供应商管理同样是谋求采购成本的降低,但降低成本的观念和具体做法与传统供应链存在明显的差异。精益供应管理将与供应商的关系视为竞合关系,追求包括合同价格、财务成本、质量成本、缺货成本、机会成本等在内的总有成本最低,双方共同利用价值工程方法,找出每一个能够降低成本的因素,最后使企业和供应商都获得合理的利润,企业与供应商进行信息与资源共享,联合实施改进,通过技术进步、规模扩大、管理创新等措施从根本上降低成本,常见措施如下。

1.科学制定长期成本改善目标

在零部件开发初期就与供应商签订长期合作框架协议,通过成本核算,确定三年内每年预计需求数量及应对的采购价格。将采购价格的降低与供应商成本改善结合起来,双方分享成本降低产生的效益,同时还有利于提高供应商的积极性,系统策划成本改善方案,主动采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质量损失等措施。

2.联合优化零部件设计

在采购零件试制开发中,不再是简单的要求供应商按图制造,而是供应商同步参与零件设计,充分利用供应商的专业制造经验,提高零件加工的工艺可行性,进而降低制造成本。

3.提高效率

供应商质量管理方法篇8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应对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以及越来越激烈的竞争环境,大多数企业往往将有限的资金与精力投入到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上面,而将非核心竞争力的业务交由供应商处理。选择正确的供应商可以有效地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利润,可以保证企业产品的质量、满足顾客的个性化需求,可以保障企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可以提高企业的产品开发水平。因此,供应商选择无论是从满足顾客需求方面,还是维持企业持续的竞争力方面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一、供应链管理下的供应商管理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企业提出了高产品质量、高水平服务、短交货期以及低成本的要求。所有这些要求企业能对市场做出快速反应,满足顾客的个性化需求。供应链管理是迎接这种挑战,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与传统的供应商与企业的关系不同,供应链管理下的企业更强调与供应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主张通过双方共同的努力来实现目标。他们之间追求信息共享、风险共担,相互依存,其供应商选择也不单单考虑价格因素,供应商优质服务,技术革新以及产品设计等方面也是供应商选择的重要依据。

二、供应商选择的方法

1.定性选择法

定性选择主要通过招标、直观判断及协商选择来进行。招标法是指各招标人根据企业提出的招标条件进行竞标,从而由企业比较各招标条件并选择供应商的一种方法。招标法有公开招标与指定竞级招标两种形式。直观判断法是通过对采购人员的询问,结合对供应商的调查来评价、选择供应商的一种方法。协商选择法则是先确定几个供应条件比较好的供应商,然后分别同他们进行协商,找出并确定最佳供应商的一种方法。

2.定量选择法

定量选择发主要包括采购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采购成本法主要是通过分析和比较各供应商的售价、采购费用及运输费用等各项成本支出,从而选择成本低的供应商的方法。作业成本法又称ABC法,是先将采购流程分解成作业,通过对各项作业的分析,找出各个作业活动的成本,从而确定最优的供应商的一种方法。

3.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选择方法

常见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选择法主要有神经网络算法,层次分析法与数据包络分析法。网络神经算法是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建立接近于人类思维模式的综合选择评价模型,从而选择供应商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算法复杂,不易掌握,且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撑。层次分析法是将思维过程层次化,然后将各层两两比较比较并检验,从而选择供应商的一种方法。数据包络分析法实际是线性规模模型的一种应用,解决多输入、多输出问题。

三、供应商选择的实施步骤

1.开展市场调研与分析

市场调研与分析主要对客户市场与采购市场的调研。当前的顾客需求是一种个性化需求,多品种、小批量是其主要特征,因此,企业首先要通过客户市场的调研来确定企业自身的需求。在此基础上,通过对采购市场的调研,找出针对哪些产品市场开发供应链合作关系才有效,确定是否有简历供应链合作关系的必要,从而确认供应商选择的必要性。

2.确定供应商选择的目标

供应商的合理选择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企业目标,但在不同情况下其选择目标是不一样的。因此,必须建立起实质性的、实际的目标。在大多数情况,降低采购成本是供应商选择的主要目标。但是在不同的情况下,优质的服务,优质的产品质量以及快速的交货期也有可能成为供应商选择的目标。总之,确立供应商选择目标是选择供应商的依据。

3.建立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

供应商评价指标提示是选择供应商的具体标准与依据,是供应商选择的关键。根据供应商选择目标的不同,以及具体的市场环境的不同,其指标体系也不尽相同。但一般情况下,产品价格、供应能力及质量是供应商选择的主要指标。产品价格并不意味着是最低的价格,二是有竞争力的价格,是在综合考虑供货时间、数量、质量及售后服务的基础上确定的最有竞争力的价格。供应能力是指供应商是否能够保证供应所需数量的产品。产品质量则以适中为宜,过高的质量要求更高的价格,而高低的质量会影响企业的信誉。

4.成立供应商选择评估小组

供应商选择涉及到企业的生产、销售、技术、服务、财务、物流等部门。因此,供应商的选择不仅仅是采购部门的事,而是采购部门、财务部门、生产部门、销售部门等共同参与讨论、共同决定的事,是一个集体决策。

5.确定候选供应商

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分析潜在供应商是确定候选供应商的主要途径之一。除此之外,从现有的供应商中进行筛选,通过对采购人员的询问,从商业网站、行业杂志等媒介上筛选供应商也是确定候选供应商的重要途径。

6.综合评分并确定合格的供应商

不同的供应商在不同的供应条件方面可能会具有一定的优势,在供应商选择上,一定要综合考虑。评估小组应根据指标体系给出综合得分以此来确定合格的供应商,并将评审结果上报上级主管部门。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首先进行小批量的试用试销,合格后批准成为合作的供应商。

四、结束语

供应链管理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一种新型管理思想,已得到了广泛的引用。供应商选择是供应链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然而供应商的选择在其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上仍有许多地方需要完善,因此建立健全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晚上供应商评价方法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刘斌.利用供应链管理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J].中国流通经济,2001.

供应商质量管理方法篇9

一、引言

传统质量管理主要关注企业内部产品、服务及过程,对企业内部流程管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人与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渐转变为企业所在供应链之间的竞争,相关学者与实践者对供应链管理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关注的焦点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企业内部,而开始强调通过整合上游供应商,以及供应商的供应商、下游顾客及顾客的顾客,以提升供应链整体绩效(Kaynak和Hartley,2008)。已有实证研究表明,质量管理的有效运用对供应链整体绩效及单一企业绩效具有显著影响(Robinson和Malhotra,2005;Flynn,2005)。因此,如何在供应链情境下实施质量管理,已经成为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与提升绩效的关键。

本文基于文献的系统梳理,从供应链质量管理内涵、供应商质量管理、供应链设计与优化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指出未来值得关注的几个方向,以期有利于国内学者了解和掌握国外供应链质量管理相关领域的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

二、供应链质量管理的内涵

供应链质量管理(SCQM)源于早期的供应链管理和质量管理,是质量管理理念、思想及方法在供应链情境下的拓展与延伸。基于文献回顾不难发现,SCQM的整合研究并不多见,对其概念目前尚未达成共识。综合已有研究(Robinson和Malhotra,2005;Foster,2008;Kuei等,2008),SCQM是指通过供应链渠道成员之间的协调与整合,以实现顾客满意并提升供应链整体绩效,以及单一企业绩效的过程。基于流程的视角,SCQM主要包括供应商质量管理、企业内部质量管理,以及顾客质量管理3个层面。它不仅关注过程技术与方法,而且强调渠道价值的创造(为中间及最终顾客创造价值),这从其发展演化过程,以及不同阶段关注点的变化亦可看出,见图1。

基于对于供应链质量管理内涵的不同认识,众多学者开始对SCQM的研究主题及构成维度进行探讨。例如,Robinson和Malhotra(2005)基于文献分析提出,交流与合作活动、过程整合与管理、管理与领导、战略以及最佳实践是其4个研究主题;之后,诸多学者又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拓展与完善,见表1、图20Kuei等(2008&2011)提出全球SCQM概念框架的4个维度,即供应链能力(产品质量、交付可靠性、供应商-购买商信任、运作效率、交付价值与客户创新)、关键成功因素(顾客关注、信息系统质量、供应商关系、外部关注的过程整合、供应链质量领导)、战略组成(质量管理文化、技术管理、供应商参与、供应链结构设计、战略规划),以及供应链质量实践、活动、计划(供应商-购买商质量会议、质量数据与报告、供应链质量办公室、供应链优化、政策部署)。总之,供应链质量管理内涵的界定与维度的划分为后续研究(尤其是实证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供应商质量管理

目前,供应商质量管理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下两个方面。

(一)供应商的选择与评价

Curkovic和Handfield(1996)较早分析了IS09000和波多里奇奖标准在供应商质量评价中的应用,通过对北美314个企业调查数据的对比验证,认为波多里奇奖标准提供了一个实施供应商质量评价较为全面的框架,IS09000标准难以测量质量管理的一些关键领域,如战略规划、员工参与、质量结果和顾客满意。基于此,后续研究逐步提出了供应商选择与评价的相关标准与参考指标。比如,Chin等(2006)开发了基于web的供应商管理与评价系统,提出管理供应商质量的评价准则(战略联盟、供应商发展、供应商监控)和关键因素(购买商-供应商合作关系、技术和信息分享;外包战略、潜在供应商评价、供应商激励;供应商绩效测量、供应商绩效提升)。Lo和YeUng(2006)提出供应商质量管理的3个维度、10个关键因素,即:供应商选择(质量文化、质量系统)、供应商发展(直接参与、信誉、采购实践、购买商-供应商互动)与供应商整合(战略方向、购买商-供应商关系、运作、联盟)。

(二〉供应商行为对质量与绩效的影响

随着竞争环境的变化,企业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必须提高供应的可靠性和质量,由此导致外包及与关键供应商战略联盟的形成。Kannan和Tan(2004)发现供应链联盟者和未联盟者在对待供应商和质量管理的态度上存在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对企业绩效的关键维度具有直接和显著的影响。Lai等(2005)认为,稳定的关系与供应商质量承诺正向关联,当供应商对购买企业的供应确定性感知较强时,这种联系较强,资产专有性和交易频率对此没有影响。Prahinski和Fan(2007)则从供应商角度探究了交流质量的作用及其对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评价内容和频率会影响交流质量和供应商承诺,供应商承诺对交流质量和供应商绩效之间的关系具有中介作用。总体来看,目前在这个领域的研究相对比较零散,供应商行为对质量与绩效的关系路径与影响机理尚不清晰。

四、供应链设计与优化

髙效的供应链设计是供应链管理成功应用的前提,而产品、服务及过程质量对供应链的长期成功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如何在保证以致提升质量的前提下,进行供应链的设计与优化,巳经成为供应链质量管理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最近十年来,这一分支的发展更加迅速。例如,Lee和Whang(2005)将TQM应用于供应链管理和运营设计,从而以低成本实现较高的供应链安全;Rong等(2006)通过模拟食品质量退化,提出将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模型应用于食品供应链生产和分配计划的制定;Batson和McGough(2007)借鉴质量工程学思想,构建供应链质量模型用于质量预测与质量改进;Vorst等(2009)基于食品质量、可持续性和物流不确定性的考虑,提出食品供应链重新设计的仿真模型;Das和Sengupta(2010)提出基于质量约束的供应链设计模型;Franca等(2010)基于质量风险和利润最大化双重考虑,引人了多目标随机供应链模型,对供应链质量、利润和顾客满意进行综合评价和优化;Hung(2011)结合作业成本法和经济激励方案,运用0-1目标规划模型提出全球供应链质量管理最优激励体系;Xie等(2011)运用博弈论思想,分析竞争性供应链结构设计和质量改进策略的选择机制;Dai等(2012)基于产品质量和保修范围的双重约束,提出运用单周期模型在集中、分散两种情境下对供应链进行优化;Wang和Li(2012)提出将动态产品质量(食品货架期)定价模型应用于易腐食品供应链的设计,以减少食品损坏和最大化零售商利润。

总体来看,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关注供应链初始设计,以及后期优化与改进两个阶段,侧重于质量管理理念与相关模型的应用。随着研究的不断深人,该方向研究出现两个重要特征:首先,在研究方法上,注重质量管理理念与数学、经济学、运筹学模型的融合,以拓展研究思路与研究视角;其次,引人时间维度,开始关注供应链全生命周期内的设计与优化问题。

五、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针对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未来的供应链质量管理研究,还有很多方面值得进一步深人探究。

(一)供应链质量管理的概念框架。供应链质量管理内涵与外延的清晰界定是供应链质量管理研究的基础。现有研究对供应链质量管理的内涵及其维度构成尚未达成共识。诸多学者大多都是根据各自需要,借鉴甚至是照搬传统质量管理要素,然而在供应链情境下的适用性值得商榷,因此,未来的研究迫切需要构建供应链质量管理的概念框架。

供应商质量管理方法篇10

旅游服务供应链网络结构是指,由供应链成员按照旅游产品和服务的供应方向排列起来并表明各级供应商和顾客之间关系的网络构成。在旅游供应链中,组团社担当着委托人的角色,委托地接社向旅游者提供住宿、旅游讲解等一揽子服务,此时,地接社则担当着人的角色;同时,地接社也担当着委托人的角色,委托酒店、景区、交通等提供相应的服务,理论主要关注的是关系。如果当事人双方,当委托人委托人代表自身的利益行使某些决策权时,关系就随之产生。理论是建立在非对称信息博弈论的基础上,通常假设当事人双方存在潜在的目标冲突、利益冲突,在一定约束条件下各自追求效用最大化;此外,人更倾向于风险规避。那么,这就带来两个问题:问题和风险共担问题。人应代表其主体的利益,但事实上他们趋于将自己的利益放在其所应代表的人的利益之上,当两者之间的目标不一致,且委托人很难验证人是否有能够恰当实施委托工作(即,道德危机);另一方面,人声称有能力完成委托任务,但是委托人很难验证人是否具有专业知识(即,逆向选择),这就产生了问题。若委托人和人对待风险的态度不同,从而导致采取行动的不同,这就产生了风险分担问题。

在管理旅游供应商质量的过程中,处于关系中的买者会面临很多问题。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买方期望供应商能够提供质量好的产品和服务,期望供应商能够改进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但是,旅游产品的独特属性使得签订契约后旅游委托方很难对方进行监控,因此方有可能不履行原先的承诺,不愿意在质量上投资,甚至在运作中通过降低服务水平和质量来降低工作成本, 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道德风险)。旅游者无法提前获得或者体验旅游产品,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形下,旅游者基于个人理性会对市场中旅游产品的组合按照中间价格进行选择,这可能会导致高质量的旅游产品竞争不过低质量的旅游产品,从而退出市场(逆向选择)。访谈发现,组团社与地接社及其供应商之间,在实际运作的过程中,基本上都是按照价低者得,这样就造成了逆向选择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理论提出两种管理机制(表1):①基于结果的管理机制。在此机制中,强调的是结果,委托人根据结果对人进行奖惩,但忽略了人为得到某种结果而付出的努力(即过程);②基于行为的管理机制。在此机制中,委托人关注人的过程行为,并参与此过程中。由于结果的不确定性、风险偏好的不同以及信息的不对称等,应如何选取上述的两种管理机制呢?当然,管理者在作出决策时,需权衡以下两点:①获取所需信息以监控人行为所耗费的成本;②测量结果、转移风险的成本。

基于结果的方法主要关注减少供应风险的不利影响而非不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7]。管理供应商质量的过程中,顾客接触到的设备等有形产品可通过质量检查等方法;对于无形的服务可通过定性的测量方法,如服务提供者问题解决能力、服务绩效、响应性、可靠性以及顾客抱怨。两种典型的基于结果的方法:①对供应商提供的产品/服务的质量检查;②与质量相关的契约条款。在购买契约中详细列明质量要求,包括奖惩条例、质量检测规则等。这些条款的制定对双方的运营策略、绩效及关系有显著影响。

基于行为的方法关注的是上游供应商的过程而不是结果。Robison和Malhotra[1]指出“供应链质量管理是以过程为中心的,包括买卖双方业务流程的协作和整合,以测量、分析、改进产品、服务及过程的质量”。公开交流、信息共享、监控供应商的过程及活动、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密切的关系等方法可以促进供应商改进内部过程,最终提高质量绩效。基于行为的供应链质量管理方法包括供应商质量认证、供应商质量审计、供应商过程管理及供应商质量开发。上述方法旨在改进供应商的行为和过程,注重企业间的信赖关系与合作。在进行供应商选择时,质量认证是需要的,据此买方可以断定供应商已经建立了恰当的质量管理体系。供应商审计通常用来评估供应商质量体系的有效性。例如,确定供应商是否遵循买者所期望的过程和程序。供应商过程管理是一种系统的方法,通过质量管理体系的应用提高供应商的能力以及满足买者的需求和期望。长期、有计划的实施供应商质量开发能够提高供应商在质量保证和改进方面的能力,充分利用供应管理的杠杆效率,创造出能胜任的供应基地。供应商的过程管理关注供应商内部过程;供应商质量开发关注的是旨在维持双发稳定关系以保证长期稳定的供应需求。

参考文献:

[1] Yang L, Ji J, Chen K. Game Models on Optimal Strategies in a Tourism Dual-Channel Supply Chain[J]. Discrete Dynamics in Nature and Society, 2016, online.

[2]Zsidisin G A, Ellram L M. An Agency Theory Investigation of Supply Risk Management. Journa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2003,39(2):15-27.

[3] Zhang X, Song H, Huang G Q. Tourism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 new research agenda[J]. Tourism management, 2009, 30(3): 345-358.

供应商质量管理方法篇11

在当今社会中,传统的企业采购管理模式已经处于落后状态了,必须有一种先进的管理方法来接替它,不然企业就需要承担高额的采购费,还可能会因为企业的采购费用过高而无法获得利润,使企业停留在原地,最终被其他竞争对手打败然后消失在市场中。所以运用供应链管理可以克服企业高额采购费用问题,使得企业利润得到增加。供应链管理可以得到其他企业的信息,从而克服企业信息的闭塞,使企业之间进行更有效地信息交流,使得整个采购管理更加有效的进行。

一、供应链管理概述

1.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采用跨越公司边界的整体化管理模式,管理从原材料供应商,通过制造工厂、仓库到最终客户的整个物流、信息流及服务流。

对于不同的人供应链管理的意义理解各有千秋。伊文斯(Evens)认为,“供应链管理是通过前馈的信息流和反馈的物流及信息流,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接成一个整体模式”。飞利浦(Phillip)认为,“供应链管理不是供应商管理的别称,而是一种新的管理策略,他把不同企业集成起来以增加整个供应链效率,注重企业之间的合作”。

2.供应链管理的主要内容

供应链管理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供应方面、库存方面与物流方面。供应方面主要对从采购商进行的管理,例如我们应该怎样选择合适的供应商才能使我们的企业获得最大利润,并且在选好供应商后如何与之建立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库存方面就是在了解上、下游的需求使库存达到最优。物流方面就是如何在成本最小与客户满意度的平衡点上把商品送到客户手中。

3.供应链管理的目标

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有利于企业自身管理达到最优的效果,使线上与线下更好的结合,为企业节省不必要的额外开支,同时更有助于为客户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最良好的产品质量保证,更使企业自身库存费用降到最低、为商品周转周期降到最短,在达到这些初级目标后使最终目标总成本达到最小。

二、传统企业的采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企业采购管理把采购单独划分到一个领域,很少把它与企业的发展战略联系在一起,使得企业采购存在一些问题,如企业与供应商信息互博、企业与供应商临时的合作关系、企业对市场需求不能及时响应、对库存也不能有效的调节。传统的采购模式主要关注的是与供应商之间的交易活动,虽说把质量与交货期等因素也考虑进来了,但重点还是在于价格。

1.传统的采购模式是一种企业之间信息的不对称的互博

过程。在企业传统的采购模式中,采购方想要选取最好的供应商就会对本企业内部的信息进行最大程度的隐藏。因为供应商拥有的信息量越多,他的竞争力就会越大,这就会使得采购方处于不利环境。同样的,供应商也会最大程度的隐藏自己的内部信息。这样就导致供需双方的信息不能更好的交换,所以说此过程是企业之间信息互博的过程。

2.传统的采购关系是一种临时性的合作,并且重在竞争、轻于合作。在企业传统采购模式中,采购商与供应商关系可以说是一次性或者说是暂时的合作关系。因为缺少团队之间的合作和协调,在采购过程中就会存在各种抱怨和不满的事情,因此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就会浪费很多时间和精力,把本应用来做企业长期预测与计划工作的时间都浪费掉了。

3.对于客户的需求反应迟钝。在企业传统的采购模式中,因为供需双方之间的信息共享量少,在变化莫测的市场中,采购方与供应方不能及时的改变原来的订货合同,也就会造成采购方在市场需求减少的时候,会库存积压;而在市场需求增加的时候,会供不应求。

4.采购的目的只是为了能够按时补充库存。在企业传统的采购模式中,采购部门对生产的进度与产品需求数量不了解,在采购过程中缺少主动性,采购部门做出的采购计划经常没有结合制造需求。关注经济订货批量,为了采购价格更低,订购批量经常会超过生产的需求计划。

三、供应链管理下企业采购管理的实施

供应链管理在克服了传统的企业管理所存在的问题后迅速的发展成为现代管理的主流。供应链管理包含很多部分,采购管理则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它会影响到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所以必需重视采购管理,在分析采购管理与供应链管理的实施时要对企业采购的物料进行分类管理,再选择适当的供应商,最后要开发与维持供应商的合作关系。

1.把企业所采购的原材料进行ABC分类管理

对于大型企业来说,它们要生产产品就必须有各种各样的原材料,它们不仅是种类不一样,购买的价格与购买的数量也是各有差异的。有的原材料数量需求不是很多但是它价值却很大,然而有的原材料需求数量很多但它价值却不高。因为企业所拥有的资源有限,以至于企业不能对所有原材料进行精细的管理。因此为使公司采购产品能进行更有效控制,且对影响公司产品质量的重要物资进行严格控制,使采购各环节更好管理,确保产品质量。依照原材料所受环境影响程度将其进行ABC分类。

ABC分类法原理:按照不同原材料所占的比重把其分为ABC三类,然后根据其所价值与受环境影响程度不同运用不一样管理手段,对A类材料必需进行重点管理,而对C类材料只要简单管理就行了。目的是既保证重点,又兼顾一般。

(1)以下是根据ABC分类法原理进行分类

A类(关键材料)―它是企业生产所需要的关键材料,是产成品的使用性能与安全性能的决定因素;占采购物资中总价值60%~80%、种类占5%~20%。

B类(重要材料)―它是企业生产所需要的次重要材料,对于A类材料对产成品使用性能与安全性能要小一些;占采购物资中总价值10%~25%、种类占20%~30%。

C类(一般材料)―基本上就是可以用其它材料来代替的,对产成品没有多少质量上的影响;占采购物资中总价值15%以下、种类占60%~0%。

(2)对分类好的物资进行管理

A类物品。对这类物品进行严格检测与定期盘点,详细记录检测信息,加强管理。对A类需要进行时的监控管理。

B类物品。它的管理强度介于A类与C类之间,一般进行正常的例行管理。

C类物品。它对企业没有什么重要性,就稍微兼顾一下就行了。

2.选择合适供应商合作伙伴

供应商关系建立的第一步就是选择合适的供应商。所以说为了以后与供应商的合作的步骤能有条不紊的进行,就要先把第一步做好。做好供应商伙伴的选择应该要满足以下的要求:

(1)供应商评价指标

①企业信誉和知名度。知名度可以说是顾客对于企业的一种认知程度,通过知名度考查可以看出企业在顾客的心理有着什么样的地位。然后是企业信誉度就是指企业在与客户合作中为客户提供的产品或者是给客户供货时间是否能按照客户的要求完成,从而得到客户的肯定程度。只有得到客户肯定程度高的供应商才能成为首选的合作伙伴,一个首选的供应商应该是能够不断满足严格的绩效标准要求和突发需求的企业。买方也可以通过其他方法来选择供应商例如可以与该供应商曾经合作过的其进行沟通从而获知它是否符合本企业的要求;还可以通过对供应商的财务状况进行评估,如果供应商财务状况良好也证明了它的经营状况良好,也可以为将来长期合作做一个保障。因为供应链管理本身就是一个采购者与少数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所以造成采购者对供应商的依赖程度很高,因此采购者必须选择好供应商,以免在与他们合作时由于财务状况出现问题而导致无法再进行合作,使得采购者受到不可避免的损失。

②全面质量绩效。供应商的质量管理流程系统及原理是评估流程的一个主要部分,当从供应商那里采购的产品出现问题的时候,制造商就不可能将一项有质量保证的产品或服务提供给客户。如果采购零部件和装配组建会影响成本质量和成品效果的话,供应商的质量绩效就变得非常有必要。如美国铝业公司(Alcoa)对供应商的质量要求有四个方面:管理能力、质量评估、安全及培训还有设备。在全球范围内能得到全民肯定的质量管理体制只有是ISO(国际标准化组织)9000和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每个通过ISO9000认证的供应商都会吸引那些有意愿和获得资格认证的企业进行生意来往的潜在客户,因为ISO认证无论是对于买方还是供应商都可从中得到很多的利益,而且对于采购方来说它不仅可以从拥有ISO认证的供应商那里获得利益,而且还可以免除产品的质量检测。

③生产设备与技术水平,是决定供应商所提品的质量的好与坏程度最直接因素。还有设备操作的技术人员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所有设备是不能完全达到全自动而且在运作过程中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这就要求我们的操作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责任感,并且在处理意外事件时必须快速冷静处理,这样才能确保产品的质量。对供应商生产设备与技术水平的评价还需要关注未来的工艺技术发展水平,供应商有没有对新产品进行开发或者改进项目。并且供应商还应能够对目前产品进行改进。因此我们要选择具有先进生产设备与高技术水平的供应商,这样才能符合企业规划的长远发展战略。

(4)价格与成本结构。选择供应商时要考虑其提供商品的性能与价格比,在了解了产品的性能以及构成产品的材料后才能正确判断出供应商所提供的商品是否符合本企业的质量与安全问题要求。这样也可以使企业更好的判断出在跟对方购买产品时给出合理的价格。同时也使得本企业在市场上能提供最有价格竞争力的产品,以及可以保证企业的信誉不会受损。因此应选择性价比最合适的供应商。

⑤交货能力。交货能力是对供应商进行评价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一个供应商是否准时交货关系到与其合作企业是否能够准时生产,如果供应商不能及时为企业提供材料,就会导致企业无法正常进行生产,使得企业的失信于其他合作伙伴或者消费者,从而使企业信誉受损。交货不及时导致最严重的后果是企业失去客户。供应商交货不及时还会导致企业其他材料库存积压,造成库存成本增加,使得总成本也增加利润减少。因此选择交货率高的供应商可有效地保证企业正常生产,使得企业生产能够跟得上供应链运行的需求。

(2)供应商选择方法

供应商选择方法有很多种,但本文只用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它是一种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定性问题定量化的决策方法。AHP法把供应商选择模型分为:最高层A,表示需解决的问题,即选择的最佳供应商伙伴;中间层B,表示采用某种法案来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指标,即五种评价指标:B1企业信誉和知名、B2全面质量绩效、B3工艺和技术能力、B4价格与成本结构、B5交货能力;最底层P,表示解决问题所选的方案,即各个候选供应商:P1候选供应商、P2候选供应商、P3候选供应商、P4候选供应商。

3.开发和维持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

供应与采购双方要建立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的第一步是企业双方的高层管理有效的沟通与协调,这样才能使双方更好的了解对方的企业结构和文化,并根据所了解到的内容对自身进行改善,提升企业内部的综合管理能力。这也可以消除企业与合作者之间存在的隔阂,使双方都能秉承着互利共赢的信念。在双方都坚持互惠互利时那么他们之间的合作才可以长期维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合作双方应该进行定期的企业文化交流。企业高层领导应经常与合作伙伴进行沟通与协调,在沟通与协调中有效的了解合作中应该怎样做才能激励合作中的相关人员,让大家一起享受合作带来的好处,使得大家都能在工作中更加积极。

(2)合作双方应经常对合作中涉及的一些因素(如成本、作业计划、质量监控等)进行讨论并进行调节,这样才能保证在供应商供货时提供的产品符合企业生产产品质量及安全要求。

(3)供应商与采购商应把对方视作自己的一部分。双方之间应该一起合作研发他们之间需要的产品,这不仅能保证生产出来的产品符合双方的要求,并且也能提升双方之间的信任程度。双方在一起研发与生产产品能及时响应消费者的需求,为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4)使供应商的计划协调。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物质自量要求也提高,促进了优秀供应商会得到更多采购商的亲睐,这就使得供应商具有较高选择权。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采购商在处理与供应商的合作关系时要更主动,要让供应商感受到你的积极与能力,要让供应商更加的信任你。也就是说与供应商更紧密合作,积极的辅助供应商协调计划。要确保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必须相互信赖,双方之间互惠互利,在双方观点产生分歧时是协调解决而不是终止合作。

四、结束语

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生存下去就必须建立一条好的供应链,而一个好的供应链要有好的管理,好的供应链管理必须做到每一环节都得到妥善的管理,因此包含在供应链管理中的企业采购管理也无例外。所以企业采购管理一定要站在企业战略目标发展的层次上,统筹规划建设现代化的供应链管理体系。供应链在得到好的管理的情况下将会给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在财富的积累下使企业更加的壮大。

参考文献:

[1]王道平.杨建华.供应链物流信息系统[J].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供应商质量管理方法篇12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加深,企业间竞争日趋激烈,无论是外延式还是内涵式的发展方式,都要向产品要效益,降成本要求显得日益明显,物资供应链的双方(供应商、采购商)供需关系变得日趋紧张。采购商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而低价采购的原辅材料、备品备件等,往往因质量问题造成公司产品不合格或造成生产事故。如何加强供应商管理,与供应商之间建立供应链上的双赢合作伙伴关系,已经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供需关系的特征

传统供需关系的特征:

1、大量、分散的供应商;2、几乎没有建立特点关系;3、供应商之间相互竞争,相互替代;4、没有正式的供应商行为评估;5、以价格和质量为主要的选择标准,但还是更突出价格因素。

现代供需关系特征:

1、偏爱数量有限的关键供应商;2、有供应商评估系统和双向大量供应;3、突出供应质量;4、调查供应商,巡视现场;5、与供应商有限的合作。

先进的供需关系特征

1、正式的供需关系认证;2、制定服务协议;3、行为规范和正式评估;4、理解供应商的成本构成。

如果说采购商关注的重心由关心价格转移到不仅关心价格,更注重供应商的产品质量与交货及时性、售后服务是采购管理的一大进步的话,那么帮助、敦促供应商改进产品设计进而让供应商能主动为自己的产品开发提供设计支持,标志着供应管理进入了真正的伙伴关系阶段。

二、供应商的分类

如同人际关系一样,任何一个采购商永远不可能和供应商成为亲密、永远的好朋友,既然如此,建立供应商的管理梯次,寻找犹如标准化、专有技术、工艺要求的产品供应商建立伙伴关系,显得十分重要。

采购商依照采购物品分类策略及物资依存等级,对供应商进行分类,针对不同供应商建立不同的关系。比较简单的做法是将供应商分成战略级供应商、重点供应商、普通供应商、拟淘汰供应商。划分标准按照八二原则,即占有80%采购额的20%供应商为战略与重点供应商,其余20%采购额的80%供应商为普通供应商。对战略与重点供应商应投入80%的时间、精力进行管理、改进,对普通供应商只需投入20%的时间精力跟踪其交货,服务。但是更先进的做法则是五类模块法,如下图:

采购商依据自身需求,与供应商共同的、明确的目标而建立一种长期的、合作的伙伴关系,双方之间相互信赖,有以下意义:

(1)缩短供应商的供应周期,提高供应灵活性;(2)减少原材料、备件的库存,降低行政费用,加快资金周转;(3)提高原材料、备件的质量,降低非质量成本;(4)加强与供应商沟通,改善订单处理过程,提高材料准确度;(5)共享供应商的技术与革新成果,加快产品开发速度;(6)与供应商共享管理经验,推动采购商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供应商的管理:

(1)外部跟踪考核:通过供应商会议、供应商访问等形式,针对计划实施进行组织和进度跟踪,内容包括对质量、交货、降低成本、新产品、新技术开发等方面的改进进行跟踪考核,定期检查进度,及时调整行动。

(2)内部综合考评:采购商内部通过供应商月度评价、体系审核等机制跟踪供应商的综合表现,及时反馈并提出改进要求,对供应商的伙伴关系总体计划应至少每年检查调整一次,更重要的是采购商应将对伙伴型供应商能力的利用纳入到公司的中长期战略计划中去。

(一)对供应商考核的指标:

(1)、质量指标:包括来料批次合格率,来料抽检缺失率,来料在线报废率,供应商来料免检率等;(2)、供货指标:包括准时交货率,交货周期,订单变化接受率等;(3)、经济指标:包括价格水平,报价是否及时,报价是否客观、透明、具体,降低成本的态度及行动,分享降价成果,付款等;(4)、支持、配合、服务指标:包括对订单、投诉、交货的反应表现,沟通手段,表现合作态度,共同改进,参与开发,售后服务等。

(二)对供应商评估的方法:

对现有供应商的业绩进行评估,是考核供应商的重要手段,应根据采购商产品定位,经营战略和物料需求性质等,设置考核内容的权重,一般分为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两种:

(1)定性考核法:主要是根据供应商的实际情况和评价者的主管判断,对供应商进行评估。

(2)定量分析法:指通过数据统计方法,对供应商的业绩作出评价的方法。

例如,某企业规定,某种物料的价格给予50分,品质30分,交货期20分。三个供应商报价分别为供应商A为59元,供应商B为63元,供应商C为70元。一年采购中,各供应商的表现如下表:

A、价格评估(50分)

价格分=直接价格比较*权重数

供应商A:59/59=100.0%*50=50.0

供应商B:59/63=93.7%*50=46.8

供应商C:59/70=84.3%*50=46.8

B、质量评估(30分)

质量分=合格率*全重数

供应商A:90.8%*30=27.2

供应商B:100.0%*30=30.0

供应商C:95.6%*30=28.7

C、交货评估(20分)

交货分=交货准时率*权重数

供应商A:80.0%*20=16.0

供应商B:94.3%*20=18.9

供应商C:84.4%*20=16.9

D、最终总分=加个分+质量分+交货分

供应商A:50.0+27.2+16.0=93.2

供应商B:46.8+30.0+18.9=95.7

供应商C:42.1+28.7+16.9=87.7

评估结果第一、二、三名分别为供应商B、供应商A、供应商C

各采购商应该根据不同情况合理选择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评估方法,加强供应商管理,提高采物物资质量,降低采购价格,提高物资售后服务水平,进而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采购与供应商管理》.崔光明.中国物资出版社.200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