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合集12篇

时间:2023-07-23 08:22:53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篇1

0引言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快发展草牧业,支持青贮玉米和苜蓿等饲草料种植”,全国各地草牧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草产业和草食畜牧业加快发展,这对促进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以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榆林市地处陕西省最北部,是内蒙古牧业区向渭河流域纯农业过渡地带,历史上曾为“沃野千里,仓稼殷富,水草丰美,群羊塞道”的农牧交错地区,也是陕西省传统畜牧业基地,草食家畜饲养量占全省一半以上。草产业是发展畜牧业的重要物质基础,历届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本地区草牧业的发展,2014年明确提出“大力推广优良牧草和饲料作物新品种,支持开展人工种草、农作物秸秆加工利用和饲草料加工生产,要把饲草料加工等机具纳入农机补贴范围给予倾斜支持”,这对陕北农牧交错区草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1现状分析

榆林市地域广阔,土地类型多,草地资源丰富,发展草业条件优越。以榆林市榆阳区为例,天然草场保存面积371.6万亩、可以利用面积268.6万亩,历年累计人工种草保存面积达130.0万亩、可利用面积112.5万亩,同时种植青贮饲草作物10余万亩,这为保障我市草食畜牧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种基础。目前,在北部风沙草滩地区积极推行“粮-经-饲-草”四元种植结构,在南部丘陵沟壑区坚持实施退耕还草、粮草轮作,先后引进适宜栽培区的紫花苜蓿、青贮玉米、高丹草、苏丹草、菌草、黑麦草、大力士甜高粱等优良牧草品种。围绕草产业发展,一批涉及草的公司与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发展了起来,榆阳区、横山、定边都有不少民营企业注册草业公司做起了“草生意”,甚至一些原来的煤老板也转型做起“草文章”,草产业被看成一个前景广阔的朝阳产业[6]。榆林市争取到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项目、国家退牧还草项目和京津风沙源畜牧产业项目等,在小纪汗镇奔滩村建设优质苜蓿示范基地3000亩,其中榆阳区共建成100亩以上集中连片优质牧草基地25块、共14340亩。

2存在主要问题

理论上分析,丰富的饲草资源基本可以支撑本地区草食畜牧业发展需要,但实际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严重制约了榆林市现代草产业和畜牧产业发展的步伐。

2.1科学认识不足

当前,农业部实施“粮草兼顾、农牧结合、循环发展”的新型种养结构,“镰刀弯”地区玉米种植面积在十三五期间将减掉5000万亩以上,将重点发展青贮玉米、大豆、优质饲草和生态功能型植物等,整体对新常态下草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基础缺乏足够认识;同时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也对草产业在榆林市农业结构调整和生态文明建设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认识不明确;另外就南部黄土丘陵区或北部风沙草滩区草产业可持续发展缺乏长远性、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科学布局。

2.2草畜矛盾突出

榆林市作为陕西省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和羊子产业强市,除稳定发展羊子饲养规模外,也积极发展生猪、奶肉牛和蛋肉鸡生产并具有一定养殖规模,草少畜多的问题严重,草畜生产不配套现象较为突出,全市整体上呈现出草少畜多的态势。同时牧草资源利用效率低下,草畜不平衡引起饲草短缺、导致草地牧草生物量和品质下降,引起草地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降低。

2.3技术体系不完善

目前没有形成完善的牧草产业技术体系,即缺乏从产业政策,良种繁育、天然草保护、人工草地建设、饲草产品加工、草畜联营协调发展等环节没有建成完整的产业链和配套技术体系,具体表现为市场上牧草种子品种混杂、质量参差不齐,且优质良种数量较少;种植生产环节上的规模、产量、品质、加工等机械化程度较低;国家的扶助政策与地方制度配套不完善,农户或企业享受惠农政策不到位。

2.4草地破坏严重

随着部级能源化工基地建设进程加快,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工业园区与省市各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导致天然草原与人工草地植被破坏现象严重;另外榆林市为全国马铃薯和玉米优生区,也是继关中八百里秦川之后陕西省打造的第二大“粮仓”,本区域现代农业发展的势头良好,导致大部分农户或农业园区为追求直接经济效益,而大量开垦占用天然草原或人工草地而种植玉米、马铃薯或其它经济类作物。

3发展思路与建议

3.1发展思路坚持转变

农业发展方式,以“粮草兼顾、农牧结合、循环发展”为导向,以“稳畜保草,草畜平衡”为目标,依靠科技进步,建立健全牧草产业技术体系,努力在优化农业结构的基础上探索出一条适合榆林地区现代草产业发展道路,最终为陕北农牧交错区牧草产业化体系发展和草地生态治理工程提供物质与技术支撑。

3.2发展建议

3.2.1提高对草产业的科学认识

首先提高政府部门对发展草产业在促进农牧民增收、农牧业增效以及当前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重要性,由传统的发展生态种草向商品草种植发展,由农户到专业合作社及家庭牧场的方向发展,并积极实施走“草畜结合、农牧结合”的发展路子;同时要让农户和企业看到种草要比种粮经济效益高,并出台、配套和落实各级政策措施扶持草业的发展,以提高大家发展草产业的积极性。

3.2.2积极实施科教兴草战略

提高草产业各环节的科技水平与科技含量,建立政府主导与科研经营相结合,科研事业主体和科研产业同步发展的运行机制,同时建设高水平的本土化牧草资源开发利用创新团队,搭建产学研合作专家工作站,并完善全市草牧业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才与农民的教育培训制度。如笔者所在陕北牧草资源利用创新研究团队于2015年9月协助榆阳区草原站完成国家牧草技术体系、农业部畜牧业司草原处和中国畜牧业协会草业分会等专家对榆林牧草产业的考察活动,并参与组建了榆林沙地牧草产业发展研究中心。

3.2.3完善牧草产业技术体系

积极提高优质豆科牧草、青贮饲草作物种植面积,开展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试点,促进“粮-经-饲-草”四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构建优质牧草规范化栽培技术体系,牧草综合利用效率关键技术体系,草地毒害草、鼠、虫、病灾害的综合防控体系,沙地草地改良与退化草地修复技术,草地资源动态监测与综合评价体系,牧草饲料产品配方优化与产业化生产体系,并建立榆林地区常用牧草料营养价值与品质性状数据库,为本地区牧草料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与物质基础。

3.2.4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培育壮大龙头草产业和养殖企业,通过养殖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来拉动牧草产业企业;积极探索农民饲草专业生产合作社、饲草生产加工企业、家庭牧场等草畜联动的发展模式;此外积极拓展优质牧草发展空间,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扩大优质牧草种植面积与规模。

4结语

草产业是发展畜牧业的重要物质基础,榆林市作为陕西省传统畜牧业基地发展现代草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笔者认为在当地草产业发展过程中应提高对草产业的科学认识,积极实施科教兴草战略,构建和完善牧草产业技术体系,积极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最终为区域牧草产业化体系发展和草地生态治理工程提供物质与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关于印发促进草牧业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EB/OL].

[2]闫昱,李明弟.榆林市建国60年养羊业发展的成就与启示[C].2009中国羊业进展论文集,2009:71-74.

[3]榆林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现代畜牧产业体系建设的意见[EB/OL].[4]边菊萍.榆阳区草产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养殖技术顾问,2014(8):249-250.

[5]胡晓宁,白艳艳,宋江湖,等.陕西省榆林市近年来草种引进调查报告[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6,37(5):22-23.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篇2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南阳市是河南省第三大城市,同时也使河南省面积最大的地级市,南阳市总人口占河南省总人口的11%,占全国总人口的0.8%。近年来,在南阳市市委与市政府的领导下,2014年上半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1060.97亿元,同比增长8.3%,经济运行质量好于上年同期,其中第一产业完成168.93亿元,同比增长4.3%,第二产业完成543.41亿元,同比增长8.9%,第三产业完成348.63亿元,同比增长9.4%。全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由“一、二、三”逐步向“二、三、一”发展。

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它行业,是不生产物质产品的行业,也就是服务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加快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扩大就业,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因此,了解和剖析南阳市第三产业的发展现状,深刻认识在发展第三产业的道路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提高南阳市经济发展水平,制定出符合南阳实际情况的发展思路与对策具有重大意义。

二、南阳市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及相关分析

先总结南阳市第三产业发展的总体状况。

1.南阳市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和贡献率分析

初步核算,2013年全南阳市生产总值2498.66亿元,比上年增长8.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49.78亿元,增长4.4%,占GDP比重18%;第二产业增加值1264.68亿元,增长9.9%,占GDP比重50.6%;第三产业增加值784.21亿元,增长9%,占GDP比重31.4%。三次产业结构为18.0:50.6:31.4。据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上半年,全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服务业比重稳步提升。上半年全市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同期的17.6:51.7:30.7发展到17.4:50.2:32.4,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农业、工业、建筑业比重逐步下降,服务业比重稳步提升。目前南阳市产业结构处于“二、三、一”阶段。从图一可以看出,南阳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一产业增加值减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有明显提高,服务业比重稳步上升。2013年仅卧龙区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已达92.1亿元,拉动GDP增长了3.2个百分点。

2.南阳市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变动分析

2013年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21.75亿元,比上年增长5.9%,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5.53%。2013年批发和零售贸易增加值147.32亿元,比上年增长7.1%,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8.79%;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92.25亿元,增长4.8%,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1.76%。

自2008年以来,传统行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变化不大,在保持平稳的基础上略有增加,在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住宿和餐饮业从2008年到2011年增加值增长速度高于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但2012年到2013年的数值可以看出,增速明显下降,且低于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因此,说明南阳市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开始发生转变,在保证传统行业发展增速减缓。

新兴行业得到快速发展,2008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由921.18亿元增加到2013年末的2476.73亿元。2008年全年保险公司保费收入37.14亿元增加到2013年80.77亿元。2008年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42.52亿元增加到131亿元。2008年全年接待境内外游客108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56.10亿元,增长24.4%,到2013年全年共接待境内外游客350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80亿元,增长18.4%。

3.南阳市第三产业发展比较分析

⑴从整体看,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但仍有待提高。据2014年河南省社科院公布《中原经济区省辖市综合竞争力评价报告》显示,南阳再次位居中原经济区30省辖市第四,在河南位居第三,仅次于郑州、洛阳。通过与河南省郑州市、许昌市、安阳市、洛阳市和信阳市五市比较可以看出,市生产总值六市中排名第三,第三产业增加值排名第三,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排名第四。因此,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加快经济转型步伐,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第三产业增加值有了明显提高,产业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但是在生产总值和第三产业产业增加值都高于信阳的情况下,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略低于信阳市1.3个百分点,低于洛阳2.4个百分点,低于郑州9.9个百分点。这充分说明第三产业总体水平还有待提高。如表1。

⑵从产业内部结构上看,传统行业居于主导地位,新型行业有待发展。目前,南阳市第三产业仍然以传统行业为主,2013年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21.75亿元,比上年增长5.9%,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47.332亿元,比上年增长7.1%,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92.25亿元,增长4.8%。新兴行业旅游业全年接待境内外游客350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8.2%,旅游总收入180亿元,增长18.4%。全年全市金融业增加值55.31亿元,比上年增长17.1%,全年保险公司保费收入80.77亿元,比上年增长10.9。房地产全年开发投资131亿元,比上年增长29.9%。这说明新兴行业尤其是旅游业和房地产行业在近几年发展较快,金融业、保险业等虽然有所增长,但较其它五市,仍有待提高。如表2。

三、结论

近年来,南阳市第三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新兴现代服务业增加值较往年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房地产、旅游业有了较快的发展,金融业、保险业等发展缓慢,从整体上看,与其他发达城市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服务业还处于以传统结构为主体的阶段。因此,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市委市政府还需要进一步采取积极措施,正确处理发展现代服务业与工业的关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制定出合理的发展政策,出台优惠政策,健全激励机制,促进南阳市经济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河南省统计局.南阳市经济统计公报,2014-3.

[2]徐冠华,加快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思考和建议[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6(1).

[3]魏作磊,中国服务业发展:问题与展望.2005.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篇3

中图分类号:F2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02-0003-03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制订了一系列政策发展高技术产业,我国高技术产业也由小到大,步入快速发展时期。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高技术产业已经初具规模。本文将通过相关指标来分析我国三大区域(包括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高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及其经济绩效。

一、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及与世界的差距

本文首先通过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区域结构、变化趋势和出口、创新情况等的考察全面认识了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现状,然后通过与发达国家高技术产业相关指标的比较分析判断了我国高技术产业与世界的差距。

(一)我国高技术产业区域结构及其变化

从我国三大区域高技术产业发展状况表(表1)可以看出,我国高技术产业不变价总产值2003年比1995年增长了496.87%,年平均增长率为24.76%,说明我国高技术产业在过去九年中规模迅速扩大。分区域来看,东部地区年平均增长率是29.69%,中部地区是17.91%,西部地区是13.37%,东部地区增长率远高于中、西部地区,表明东部地区高技术产业发展状况要好于中、西部地区。

表1 我国三大区域高技术产业发展状况表

资料来源: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2~2005)

从三大区域占全国的份额来看,东部地区由1995年的76.81%上升到2003年的86.42%,而中部地区由1995年的12.21%下降到2003年的7.29%,西部地区由1995年的10.98%下降到2003年的6.3%,这是由三大区域的增长速度所决定的,同时也说明我国高技术产业正在向东部地区集中。

高技术产业的优势体现在创新,因为创新可以建立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并通过其辐射、扩散、渗透作用,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高其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增长。对新产品销售收入的考察可以反映产业的产品创新能力。从新产品销售收入这一指标来看,东部地区1995年新产品销售收入占全国的比例是67.04%,到2004年这一比例上升为91.54%,已经占全国九成以上,反映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且仍不断向东部地区集中,而中、西部地区的高技术产业缺乏创新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其后续发展。

出口可以衡量一个国家占有国际市场的水平,高技术产业的出口则反映一个国家高技术产业对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同时也反映一个国家高技术产业对提高国家综合国力的贡献程度。1995年东部地区出货值占全国的比例是91.63%,到2004年这一比例为98.22%。可以看出我国高技术产业出货值一直集中在东部地区,且东部地区出货值的增长速度要快于中、西部地区,形成高技术产业出口还在不断向东部地区集中的局面。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高技术产业在过去的九年中发展迅速,各项指标都有较大幅度提高。从区域来看,我国高技术产业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高技术产业发展相对较慢,占全国的比例不断减小,我国高技术产业还在不断向东部地区集中。东部地区创新能力及出口能力也远强于中、西部地区,其发展前景更加广阔,对我国出口结构改善也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

(二)世界主要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状况及与我国的差距

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实践来看,高技术产业在这些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我们可以通过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这一指标来衡量一个国家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水平及该国高技术产业在该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表2是部分国家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

表2 部分国家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1996-2002)(%)

资料来源: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2,2003,2004

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世界各主要国家的制造业增加值中,高技术产业增加值都占据较大份额。特别是美国、英国(1996年14.3%除外)、韩国及日本,比重都超过了15%,美国和韩国某些年份甚至达到了20%以上,说明在这些国家,高技术产业的增长已经成为推动该国制造业增长的主力之一,同时,也说明这些国家已经慢慢实现了由传统制造业向高技术产业的转变,成为具有发展潜力的国家。而我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虽在不断增长,但仍然在15%以下,与发达国家仍有一定差距,表明我国传统制造业仍然是制造业发展的主力,高技术产业还不能代替传统制造业成为推动制造业发展的动力,我国高技术产业优势还没有得到完全体现,要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同时通过高技术产业的辐射作用带动传统制造业的升级改造,提高其生产效率,要注重提高高技术产业的增长能力。

表3 部分国家高技术产业的相对指标(2004)(%)

资料来源: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2,2003,2004

工业增加值率指报告期内工业增加值占现价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的一个指标,反映企业降低中间消耗的经济效益及投入产出的效果。工业增加值率越高,企业的盈利水平越高,投入产出的效果越佳。劳动生产率按人均增加值来体现,反映企业经济效益、发展质量和企业的生产效率。

从表3可以看出,我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率和高技术产业劳动生产率两项指标与其他主要发达国家相比都有一定差距。它反映出我国高技术产业生产效率较低,仍然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特征,而没有体现高技术产业高附加值、高效率的特征,高技术产业生产力水平还有待提高,必须通过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改善技术装备水平,改进企业内部管理和提高人力资源水平等手段,提高高技术产业生产效率,充分体现高技术产业特点,并以此为契机带动整个经济发展。

表4是部分国家高技术产业R&D经费占工业增加值比例。从该表可以看出,我国除航空航天制造业的R&D经费占工业增加值略高于美国和加拿大外,高技术产业的R&D经费占工业增加值比例远低于世界其他主要国家水平。这反映了目前我国高技术产业对于企业的研发能力还不够重视,对于研发的投入较少,而只关注当前盈利,局限于组装国外进口的零部件,不拥有自主产权,因此只能够收取较少的加工费,而不具有长久发展潜力。如果照此发展,我国企业永远只能作为发达国家的加工厂,而不能赶超发达国家,也不能在价值链中占据有利位置。因此,我国不仅要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还要鼓励高技术企业加大对研发的投入,生产具有自主产权、具有市场竞争力,产品附加值高的产品。

表4部分国家高技术产业R&D经费占工业增加值比例(%)

资料来源: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2,2003,2004

通过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及与世界差距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速度较快,在过去九年中规模迅速扩大,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一定推动作用。从地区来看,我国高技术产业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且仍在向东部地区集中。表现在总产值、新产品销售收入和出货值均集中于东部地区,而且这些指标的增长速度东部地区都要快于中、西部地区。

我国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差距,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高技术产业总产值等绝对量指标上,还体现在增长率等相对量指标上;不仅体现在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最终成果上,还体现在支撑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技术研发和人力资本等发展潜力和后劲上。我国高技术企业只有着眼于长远发展,努力在核心竞争力的开发上下功夫,才能迎头赶上,并借此推动我国经济发展。

另外值得提出的是我国高技术出口虽然增长较快,但其中很大部分是出于外资企业。如2003年外商及港澳台商独资企业出口额达到683亿美元,占高技术产品出口额的62%。我国本土高技术产业的出口能力还存在一定差距,不容忽视。

二、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经济绩效

我国高技术产业经过10多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那么我国三大区域高技术产业的经济绩效究竟如何,下面通过人均利税、产值利税率、销售利润率等几个指标来进一步考察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经济绩效。

表5从人均利税、产值利税率、销售利润率等三个指标来反映我国三大区域高技术产业的绩效水平。人均利税可以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经济效益和对社会贡献程度。从人均利税这一指标来看,三大区域均有一定幅度增长,中、东部地区增长较快,但只有东部地区的人均利税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4年东部地区人均利税接近中部地区的一倍半,是西部地区的四倍半,表明了东部地区的高技术产业效率更高。2004年制造业人均利税为1.93万元,低于高技术产业的平均水平。

产值利税率是企业利税总额占工业产值的比例,可以反映相对于产值规模的企业经济效益指标。从产值利税率这一指标来看,全国产值利税率水平有所下降。1995年三大区域相差不大,西部地区最高,为8.51%,2004年中部地区产值利税率增长较快,上升为10.03%,而东、西部地区均有所下降,分别为6.36%和3.53%。2004年制造业产值利税率是14.31%,高于高技术产业平均水平,也高于产值利税率最高的中部地区。

表5 我国三大区域高技术产业绩效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2,2003,

2004,2005计算而得,未扣除价格因素

利润是扣除劳动投入、固定资产转移价值和上缴税收后获得的最终收益,是反映企业全部投入获利能力的重要指标。销售利润率是评价企业获利水平的重要指标。从销售利润率这一指标来看,全国高技术产业销售利润率平均水平有所下降。东部地区销售利润率变化不大,中部地区销售利润率增长较快,从1995年的2.87%增长到2004年的6.25%。西部地区销售利润率2004年为负值,获利能力较差。2004年制造业销售利润率为5.04%,低于中部的6.25%却高于高技术产业平均水平。

通过对我国高技术产业经济绩效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三大地区中,中部地区高技术产业经济绩效较好,人均利税处于第二,另外两个指标均领先于东、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经济绩效差于中部地区,只有人均利税最高。西部地区绩效最差。另外还值得提出的是我国高技术产业经济绩效水平在某些指标上要低于制造业平均水平,反映了我国高技术产业整体经济绩效仍然不够理想。

三、基本结论及政策含义

从总量来看,我国高技术产业总体发展较快,规模迅速扩大,高技术制造业在整个制造业中的比重不断上升。三大地区中,东部地区发展较好,总量较大,总产值、新产品销售收入和出货值等均处于优势地位,甚至是绝对优势;中、西部地区高技术产业发展较慢;我国高技术产业呈现向东部地区集中趋势;相对于发达国家,从考察的几项指标来看,我国高技术产业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从绩效水平来看,我国高技术产业总体绩效水平并不理想,甚至在某些指标上还低于制造业平均水平,也就意味着低于传统制造业的水平,反映我国高技术产业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潜力。从地区来看,东部地区虽然总量水平较高,但绩效指标不是很理想,甚至低于中、西部地区;中部地区的各项绩效指标相对较好;西部地区最差。

因此,我国仍应继续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但在发展高技术产业的过程中要注意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地区优势,对于高技术产业发展较好的东部地区要继续保持优势,但对于高技术产业发展水平较低的中、西部地区应该鼓励其尝试适合本地区发展的产业,而不是全方位发展高技术产业。另外,东部地区高技术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不能一味追求总量水平,还要注意提高高技术产业的经济绩效水平,在高绩效的基础上发展。具体来说就是要鼓励企业从长远的利益出发,努力发展本企业在本行业中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增加R&D投入,来获得具有自主产权、高产品附加值、高竞争力的产品,改变企业在价值链环节中不利地位;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生产效率;限制企业的恶性竞争,提高企业的生存能力。只有我国高技术企业的能力提升,能够与国外企业相抗衡,我国的高技术产业才能真正的发挥主导产业的带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红宇.2003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环境分析[J].中国创业投资与高科技,2003,(2).

[2]王伟光.技术创新、市场结构及制度――关于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绩效的实证研究[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6)

[3]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产业司.当前高技术产业运行情况[J].技术进步,2005,(12).

[4]国家计委高技术产业发展司.高技术产业:2002回顾与2003政策取向[J].中国创业投资与高科技,2003,(2).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篇4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0-0007-02

生物医药产业关系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和生存质量,被评为21世纪最具潜力的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可分为制药产业(本文研究的范围)和医药流通产业,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制药产业得到了蓬勃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药产业发展迅速,改革开放初期的1979年,我国制药企业只有700家左右,2013年,全国共有原料药和制剂生产企业4875家,实现产值21682亿元。但是,我国制药产业目前面临产业集中度低、企业数量多、企业规模小、新药研发能力低的现状,如何突破现状实现制药产业的转型升级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1 制药产业整体运行情况

1.1 制药产业经济情况

制药产业经济规模快速增长。从国家“十二五”以来的发展情况来看,2013年制药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1681.6亿元,同比增长17.9%,较“十一五”末(2010年)的11741.3亿元,增加9940.3亿元。据国家工信部统计快报数据,“十二五”以来制药产业的年复合增长率为21.6%,虽然低于“十一五”期间的23%,但是,仍处于快速发展的状态。2013年制药产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7%,增速较上年的14.5%有所回落,但仍处于各工业大类前列,高于全国工业增速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在整个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不断增加,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贡献加大。

1.2 各子产业经济情况

根据制药产品的属性可以将制药产业划分为:化学药品原料药制造、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中成药制造、中药饮片加工、生物药品制造、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制造、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制药专用设备制造八个子产业。从目前情况来看,各子产业发展不均衡,其中,发展最好的为化学制剂、中成药和化学原料药制造产业,其2013年的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5730.9亿元、5065.0亿元、3819.9亿元。中药饮片、制药装备、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中成药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速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分别为:26.9%、22.3%、21.8%、21.1%,生物制品、医疗器械、化学制剂、化学原料药的增速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分别为17.5%、17.2%、15.8%、137%,化学原料药制造业继2012年成为发展最慢的产业,出口增速仅为2.6%,这可能与国内化学原料药产能过剩、无国际原料药市场定价话语权有关。

2 制药产业结构情况

2.1 制药产业集中度

根据贝恩分类法,CR4

2.2 制药产业区域分布

从制药产业地域分布情况来看,2012年制药工业总产值排三位的为山东、江苏、浙江三省,其产值占总产值比重为19.4%、15.6%、14.0%。产值增速方面,中西部地区的增速整体快于东部地区,东部地区的增速明显放缓。

从子产业分布情况来看,化学原料药、化学制剂、生物制品、医疗仪器制造业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医疗器械产业在我国已经形成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湾三大区域的产业集群,中药饮品、中成药制造业则主要分布在中药材产地,比如吉林、四川等省份。

3 新药研况

3.1 新药研发投入情况

近些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医药创新的支持和投入,到2011年,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重大科技专项已投入400亿元,其中中央拨款100亿元,带动了地方和制药企业对新药研发的投入,如浙江海正、恒瑞医药2011年研发强度(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将近10%。受国家创新政策的激励和产业环境的影响,从事创新药物研发的企业日渐增多,一些传统的原料药、普药生产企业也开始从事创新药物的研发。但是,从整体看我国制药企业仍以仿制药生产为主,新药研发强度较低,2008-2012年我国制药产业研发强度处于1%-2%之间,2012年全球前十大制药企业研发强度都在10%以上,美国礼来制药当年的研发强度甚至达到了23.4%,可见我国在新药研发投入方面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

3.2 新药研发产出情况

我国新药创制数量和质量都有了较大提升。2014年国家药监总局药品审评中心共完成审评上市药品501件,其中化学新药128件,中药新药11件,生物制品10件。2011-2014年,共批准药品注册2250件,其中境内注册化学新药425件,中药新药68件,生物制品76件,与“十一五”期间相比批准的新药数量明显增加,仿制药数量减少。上市新药质量方面,国内制药企业针对重大和多发性疾病治疗领域,开发上市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比如埃克替尼、阿帕替尼、艾瑞昔布、艾拉莫德等;中药注射剂丹参多酚酸、银杏内酯(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获批上市;自主研发的重组幽门螺旋杆菌疫苗、重组人戊型肝炎疫苗、Sabine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获批;作为生物药领域最活跃的抗体药物,批准上市了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重组人源化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单抗、康柏西普等。此外,还有一批创新药物处在研发阶段,国内制药企业的研发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

4 制药产业发展环境分析

4.1 制药产业政策环境分析

目前,国家高度重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深化医改惠及民生。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即新医改;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正式出台,生物医药产业被纳入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计划经过20年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整体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生物产业发展规划》、《医药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十二五”生物技术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相继出台,以及“重大新药创制”重大科技专项、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专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等项目,加大对制药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对制药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税收政策方面,据有关规定,国务院批准的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内的高技术企业按15%的税率征收所得税;新办的高新技术企业自投产年度起免征所得税两年、三年减半征收(即“两免三减半”政策),税收优惠政策对减轻企业负担、支持企业创新具有重要作用。

4.2 制药产业社会经济环境分析

据《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3年主要工作安排》,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由人均240元提高280元,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分别提高到70%和75%以上,重大疾病保障试点深入开展。2013年中央预算安排的医疗卫生支出较上年增加27%,国家卫生费用的增加将进一步促进制药产业的发展。

人口结构变化方面,我国人口增长和老龄化步伐加快。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3年全国总人口为13.6亿,老年人口数量突破2亿大关。预计到2015年将增加到2.21亿,老年人口比重将增加到16%,老年人口的药品消费已占药品总消费的50%以上,人口老龄化会进一步促进药品消费增加。随着环境的恶化,我国慢性病发病率每年以3%-5%的速度增长,慢性病患者人口比例已经超过了总人口的35%。由于慢性病病程长、复发率高、治愈率低的特点,使得卫生总费用呈现上升态势。此外,2014年各地陆续调整完善生育政策,实施“单独二胎”政策,也将进一步加大对医药的需求。据有关推测,预计未来5年,国内药品市场需求量将以15%-20%的速度发展,这为制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

5 结语

在国家宏观经济保持稳定增长,医改向纵深发展,国家加大对制药产业的支持力度,人口老龄化加速的背景下,我国制药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是我国制药产业仍面临企业多而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新药研发能力低等现状。国家应合理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转型升级,继续加大对创新的支持,引导调控和监管,为企业营造良好的竞争和发展环境,以促进制药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2013年度食品药品监管统计年报[EB/OL].2014-12-23/2015-03-20..

[2]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2013年医药工业经济运行分析[EB/OL].2014-04-02/2015-03-20..

[3]尹作亮.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障碍因素及其对策分析[J].经济研究参考,2013,(29):33-35.

[4]财富出版社.2014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EB/OL].2014-07-07/2015-03-20.http:///fortune500/c/2014-07/07/content_212535.htm.

[5]彭司勋.2013中国药学年鉴[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4.

[6]陶然,余正.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建议[J].中国药房,2012,23(37):3463-3465.

[7]濮润,关镇和,苏月,等.浅议我国医药产业研发现状及未来发展建议[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4,34(7):114-119.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篇5

中图分类号X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7-0100-02

1 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现状

首先借由国内外对于环保产业范畴的界定,进行分析,结果得知,目前国际上对于环保产业的范畴界定,已扩及包含能资源等项目的广义上的定义,我国目前环保产业的推动,因环保产业所涉及的主管机关甚多,其相关法源及政策,亦相显得分散,此现况将不利于环保产业的发展。我国环保产业目前尚无一致性的范畴界定,相对亦缺乏客观的环保产业的产值、人力等统计资料,仅能由环保设备及其零件出口值,得知小部份产值现况资料,而环保支出统计,亦可显示环保市场的需求,惟我国环保支出的统计方式及资料,与实际上仍有落差。目前仅能由每年度环境工程及相关系所毕业人数,得知基本产业人力的供给量。此外,借由企业及政府环保公共工程的下水道建设的案例分析,可得知环保产业与企业、政府间的供需关系,以及未来的发展契机。

但是环保产业于推动上,最终需依赖产业资讯平台的建立与整合,以提供政府于立法、施政以及环保产业于发展策略上的参考,然环保产业工作的推动,其性质为跨领域亦为跨部门的属性,故提升平台的层级,有利于统筹各部会的分工,借以推动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

2 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现状的检讨与分析

环保产业对于法规的制定及政策的施行深具敏感性,而法规对于环保产业则具有明显的导向性,法规及政策的导向都将牵动并影响环保产业的发展,故于推动发展环保产业的同时,更应将其相关的法规及其所推动的政策依据环保产业现况结构及经济发展情势作一综合性的分析研究,以建议政府于法规及政策上的调整,使其更有利于环保产业的发展。

主管机关依其权责分层依法行政,导致权责分散,且整体统筹的功能性薄弱,而环保产业是综合性的科技产业,其各相关行政主管机关依各专业拟定出,各该领域的法规及产业发展政策,然却导致相关资料过于分散,各自为政的情形。

环保产业为一综合性的科技产业,各产业间的关连性高,如能建置一统筹资讯平台,借由平台上的专业人员对环保相关法源及政策、国内外环保市场分析等相关研究,将可更有效提升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

能资源产业及生物技术产业(环保〕,为具前瞻性及技术创新性的产业,亦符合未来环保潮流的趋势,政府应加强着眼于此等产业的相关法规增定以及产业发展政策的研拟,由法规及政策的落实引领出相关产业并强化的。

政府的污水下水道、自来水系统及管网建设、废水回收等公共工程建设,对于相关使用设备、器材等硬体设施,应优先采用国内产品,并得优先采购具环保标章的环保产品,以利扩大内需进而促使国内产业发展。

各政府行政主管机关于环保相关的法源及政策作为依据,对于促进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实有所帮助。然而我国现况的情形为各环保相关的法源及政策各有其推动权责机关,如相关主管机关,其虽系针对各自的专业及行政功能上,对环保相关事项进行立法及施政推动,惟环保相关的产业是否能直接受惠及接受辅导,以及产业该如何执行?未来如何因应政府诸多法源及政策,用以调整其产业结构与市场的布局策略。针对上述,政府应建置一产业资讯平台,将国内环保相关的法源及政策推动事项逐一纳入分析,且借由平台内的各类资料进行综合性的评估及研究分析,用以建议环保产业于发展上的方向及因应国内外趋势,进行相关技术研发以及接受政府适当的补助与辅导。

3 环保产业发展要提升资源再生产业竞争力

为促使资源化产业不断成长,并提升业者妥善清理工业废弃物的能力,期使废弃物能以更妥适的方式获得处理,使能减轻环境的负荷,借以创造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兼筹并顾的优质产业环境,主要内容要项如下所示:

掌握资源再生产业市场资讯及健全法令制度。资源再生产业发展现况与趋势分析;调和资源再生相关法令;研修订资源再生产品规范或规格及国家标准草案

强化产业运作规范及管理。办理再利用许可审查;维护资源回收再利用资讯管理系统及相关资料更新;针对个案再利用工厂进行查核及追踪辅导;办理公告事业废弃物种类的再利用机构查核、追踪辅导;办理个通案再利用机构及审查委员座谈会;办理再生产品制造厂商评鉴。

协助产业再生技术研发与提升。做好研发平台强化与推广;工业区污水处理厂污泥再利用技术建立。

推动产业资源循环利用,提升产业绿色竞争力。辅导特定产业提升资源回收再利用;

工业废弃物再利用;构资源再生对温室气体减量效益评估模式;强化网络资讯及提供技术咨询辅导;工业废弃物清理作业辅导。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篇6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09.004

1 引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我国西北边陲,处于亚欧大陆腹地,于1955年10月1日成立,简称“新疆、新”,总面积166万km2,是多民族聚集区域,目前有47个民族成分,主要有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蒙古族、柯尔克孜族和锡伯族等主要民族,新疆陆地边境线长约5600公里,依次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蒙古、印度、阿富汗斯坦八个国家接壤,2015年的最新统计数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辖3个地级市、6个地区、5个自治州、13个市辖区、21个县级市、62个县、6个自治县。2013年末全疆总人口为2264.3万,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为9264.1亿元,较2013年增长了903.9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40607元,较2013年增长了2760元。

2 新疆城镇化推进现状分析

2.1 新疆城镇化发展特征

新疆是多民族聚集区域,截止2013年末,新疆全疆人口为2264.3万,1978年,新疆城镇化率为27%,2013年,城镇化率达到了44.47%,年均增长1.44个百分点,从改革开放的1978年到2013年,新疆城镇化率的变化整体上表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具体变化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78年到1985年,城镇化率在7年之间增长了5.23个百分点,这一阶段城镇化率增长较快且比较明显,第二阶段为1986年到1993年,这一阶段城镇化率呈现出小范围的上下波动,增幅和降幅皆不明显,城镇化率数据基本维持在35.5%左右,第三阶段为1994年到2004年,这一阶段城镇化率稳定逐步增长,从1994年的34.2%增长到2004年的36.67%,增幅为2.47%,第四阶段为2005年至今,其中2005年到2006年之间城镇化率增长较快,达到6.5%,2006年至今城镇化率比较稳定,整体来看,新疆城镇化发展遵循诺瑟姆(Ray M. Northam)曲线,当下新疆的城镇化正处于中期加速发展阶段,发展潜力较大,但要突破70%的后期成熟发展水平仍任重而道远,与全国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比较,可以明显得出在1990年以前,新疆的城镇化发展水平是明显高于全国发展水平,但在1990年之后一直到2000年,新疆的城镇化水平增速逐渐降低,以至于在2000年以后,落后于全国城镇化发展水平。

2.2 省际间比较城镇化发展水平差别较大

本文选取2006-2013年全国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数据为基准,横向比较分析了2006-2013年广东省、江苏省、山东省、浙江省、河北省五省与新疆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分析结果可知新疆城镇化发展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且下降和上升幅度较小,整体数据趋于稳定,在2006-2013年期间,对所选取的六省与全国城镇化率水平,排名依次为广东、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和新疆,新疆的城镇化水平发展呈现滞后特征,整体来说,发展动力不足,且低于全国发展水平,对于目前公认的广东省、江苏省、浙江省和山东省四个经济发达省份来说,城镇化发展程度更是相差甚远,其中可能的原因为新疆目前处于经济欠发达区域,国民经济发展主要依赖第一、二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占比较小,城镇无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导致新疆城镇化发展水平相比较低,河北省与新疆城镇化率的数据比较相近,在2006-2009年,新疆的城镇化率高于河北省的城镇化率,而在2009-2013年,河北省城镇化水平逐渐超越新疆城镇化率,其可能的原因是河北省处于京津冀,在北京、天津等发达地区的经济带动辐射之下,城镇化发展也相应得以提升。

2.3 省内横向比较区域差异明显

对于新疆区内各地州(县)区域之间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差异比较明显,整体来说北疆区域的城镇化发展程度高于东疆和南疆区域,尤其以天山北坡经济带区域的城镇化率水平较为突出,这一经济带区域包含乌鲁木齐市、石河子市、克拉玛依市、五家渠市以及东疆区域的哈密市和吐鲁番市等,总面积大约为9.54万平方公里,约占新疆面积的5.8%,以乌鲁木齐为经济发展中心,以铁路和公路沿线城市的布局为框架,辐射和带动周边区域的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水平,据2014年新疆统计年鉴数据,天山北坡经济带所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到新疆全区的69.4%,城镇化率达到86.98%,对全疆经济起着重要的带动、辐射和示范作用。新疆目前的大城市都集中在北疆区域;对于南疆各地州来说,总体城市化发展水平较低,城市发展布局没有形成,至今尚无大城市布局,第三产业服务水平没有得到有效发挥,目前仍依赖于北疆城市的带动作用。2013年,北疆各地州市是城镇化水平均在40%以上,其中的主要城市如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五家渠市以及石河子市的城镇化水平在70%以上,按照诺瑟姆的“S型”城镇化发展曲线已处于晚期成熟阶段,北疆城市中的克拉玛依市、石河子市和五家渠市城镇化率超过了93%,城镇化发展已经处于非常成熟和成功的水平,相比而言,南疆地区的城镇化进程则相对缓慢和落后,平均城镇化率只有28.67%,整体处于城镇化初期发展阶段,经济结构中农业和乡村人口占比较大,城镇化发展水平缓慢而落后,南疆各地州的城市化发展水平处于55%以下,南疆地区的主要城市的城市化率均在60%以下,仅有新疆自治区直辖市的图木舒克市城镇化水平达到约83%,库尔勒市的发展水平约62%,整体来说,南疆地区发展较快的主要城市对区域城镇化进程的带动作用乏力;根据新疆城镇体系规模结构规划中可知按城镇非农业人口比例划分,有特大城市一个,即乌鲁木齐市,中等规模城市8个,分别为克拉玛依市、哈密市、伊宁市、喀什市、阿克苏市、库尔勒市、昌吉市、石河子市;小城市20个,小城镇约230个,这种特大城市和中等规模城市数量的偏少,而小城镇数量众多的城镇体系分布特征和结构,决定了在推动全疆城镇化进程中,特大城市乌鲁木齐的经济辐射缺失一定数量的中等规模中心城市来衔接和带动,所以对推动全疆经济发展和城镇化的进程力度不足和辐射带动乏力。

3 新疆第三产业发展评述

3.1 第三产业发展趋势及特点分析

新疆第三产业的发展呈现起步慢、发展迅速的特征,尤其是在西部大开发和丝绸之路建设的大背景下,为新疆第三产业服务业的发展带来政策上的支持和资本上的保障,1990年,新疆第三产业产值占GDP得比重为34.67%,同期相应的第一、二产业产值占GDP比重依次为34.67%和30.66%,新疆的产业结构呈现“三、一、二”结构特征,到最新的2013年的统计数据显示,第三产业产值占比略有增长,第二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增长明显,到达45%,而相应的第一产业农业的产值则降低明显,比重仅为17.6%,此时的新疆产业结构框架呈现出“二、三、一”的结构模式,在1992年之前,第一产业的比重最大,第三产业占比最小,随着时间的流逝,新疆第三产业的发展逐渐加速,产值占比逐渐提高,甚至在1995、1996和1998年超越第二产业比重,占新疆GDP的比重最大,而第一产业占比则逐年减少,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新疆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程度,1990至2013年期间,新疆第二产业工业的发展仍占有主导优势,只有个别年份低于第三产业的产值占比,那么从整体来看,新疆的产业结构发展呈现“二、三、一”的结构特点,但是从发展势头可以看出,新疆第二产业的发展呈现略有下降的趋势,第三产业发展则呈现逐步追赶并超越第二产业主导产业的趋势,可以推测,未来新疆的产业结构将会呈现“三、二、一”的发展模式。

3.2 与先进省份、国内平均发展水平比较分析

近些年来虽然新疆第三产业的发展比较稳定,但是从总量上评估,新疆第三产业的发展仍旧趋于缓慢,主要表现出第三产业产值总量较小,在全国的竞争中势头较小,且竞争力较弱。新疆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与我国平均水平的比较,比如2013年新疆第三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7.4%,低于全国平均发展水平约9个百分点,从对比关系图可以看出,新疆第三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仅在1994至1998年期间高于全国发展水平,在1998年之后,新疆第三产业产值占比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并且与全国平均发展水平差距越来越远,这种趋势维持到了2010年,从图可知,2010年之后,新疆第三产业占比快速增长,逐渐追赶全国同期的发展水平。但与全国其他省市的对比中,差距依旧明显,2013年新疆第三产业产值约为3126亿元,相当于同期北京市第三产业产值的20.84%,河北省的31%,浙江省的18%,江苏省的11.8%,山东省的13.8%,广东省的10.8%。

3.3 新疆第三产业内部行业发展比较分析

从新疆第三产业内部行业发展数据来看,在2013年新疆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以及其他服务行业除了相对于甘肃省的发展有优势外,相比其它六个省市的发展水平仍差距明显,但是从新疆第三产业内部行业的发展势头来看,通过相应的产业内部结构调整,其发展空间还是可观的。2005年至2013年的数据明显可知,传统第三产业诸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等在占第三产业产值的比重逐渐减小,从2005年的36.02%降低到2013年的32.7%,在三大传统第三产业内部以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比下降的明显,从2006年至2011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每年以接近1%的水平逐年降低,相比而言,现代第三产业的发展优势逐渐明显,尤其以金融业和房地产业的发展为突出,这说明新疆这几年金融业的发展势头强劲,为后续的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鉴定基础,从统计的2005年至2013年期间,金融业产值占比增长了几乎5个百分点,从8.50%增长至13.44%,同期,房地产业也增长了1.54%,另外从统计数据可知,在2010年新疆房地产业的产值比重达到最大,之后几年有所下降,究其原因,在于国家宏观调控对楼市的调控政策实施的效果,可以推测,未来几年新疆的经济发展对房地产业的依赖程度有减小的趋势。

3.4 新疆第三产业吸纳就业劳动分析

新疆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就业人员逐渐增高,且继续吸纳就业的空间巨大,从1990年以来的数据明显可知,新增就业人员约60%的规模从事于第三产业的相关行业,第三产业不仅吸纳了大部分新增就业人员,还解决了大量来自于第一、二产业的富余劳动力,实现再就业;从就业的总人数来说,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员规模仍低于第一产业,差距约95万人次,最新2013年的数据,第三产业吸纳就业人员比重为37.52%,第一产业为46.17%,最低的第二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为16.31%,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相对的第三产业则发展势头强劲,吸纳就业能力快速增长,随着新疆城镇化进程的逐步进展,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规模也将快速增加,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潜力明显体现。

4 新疆城镇化与第三产业发展现状结论分析

(1)在与全国平均水平和其它省份的发展程度比较中,新疆的城镇化水平发展呈现滞后特征,发展动力不足,且低于全国发展水平。而省内各地州间的城镇化发展程度则呈现极不均衡的特征。

(2)1990至2013年间,新疆第二产业工业的发展仍占有主导优势,新疆的产业结构发展呈现“二、三、一”的结构特点,但是从发展势头可以看出,第三产业发展则呈现逐步追赶并超越第二产业主导产业的趋势。

(3)在与先进省份、国内平均发展水平的比较中,新疆第三产业发展程度趋于缓慢,主要表现出第三产业产值总量较小,在全国的竞争中势头较小,且竞争力较弱。大部分年份新疆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与先进发达省份的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比较中,更是相差甚远。

(4)从新疆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角度分析,第三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吸纳就业能力快速增长,随着新疆城镇化进程的逐步进展,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规模也将快速增加,且继续吸纳就业的空间巨大,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潜力明显体现。

参考文献

[1]苏雪串.产业结构升级与城市化[J].财经科学,2002,(8).

[2]干春晖,余典范.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升级[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3,(08).

[3]刘艳军,李诚固,李如生,董会和.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城市化响应机理研究[J].人文地理,2008,(5).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篇7

中图分类号:F326.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932133

咖啡是目前人类社会重要的饮料作物和经济作物,其产量、消费量和经济价值均居三大饮料之首。景谷县具有丰富的热区资源和良好的种植条件,咖啡生长快、结果早、产量高、品质好,发展迅速。2015年末,全县咖啡种植面积3745hm2,产量3600t,产值7000万元。随着景谷县咖啡产量、产值的不断增长,咖啡产业已成为景谷县热区的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特色优势产业,做强做大咖啡产业对实现“农民致富、企业增效、财政增收、出口创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景谷县咖啡产业发展现状

1.1 咖啡种植快速发展

景谷县种植咖啡有上百年历史,首先由法国传教士引种进入零星种植。2015年末,全县有9个乡镇101个村委会660个村民小组5533户农户种植咖啡,种植总面积为3745hm2,其中新植面积1734hm2,挂果采摘面积2011hm2,实现咖啡干豆产量3600t,产值7000万元。建成生态咖啡园面积2066.7hm2,通过国内有机食品认证146.6hm2,4C认证20hm2。现种植咖啡有近2/3的为卡蒂姆系列品种[1]。

1.2 咖啡加工水平不断提高

咖啡加工设施不断完善,总体水平不断提高。2015年末,景谷县共有咖啡鲜果脱皮加工厂68个、初加工厂8个、深加工厂2个,已注册的咖啡品牌有凤飞咖啡、凤冠咖啡、凰冠咖啡3个,每年可以完成咖啡鲜果脱皮加工30000t、初加工2000t、深加工1000t。咖啡加工主要以鲜豆通过简单的发孝脱皮,晒干后加工成咖啡干豆,基本实现机械化、标准化。

1.3 咖啡产业化初步形成

景谷县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本地气候、土壤等自然优势,集中人力、财力和技术,重点发展咖啡产业。按照“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在坚持农民和企业相互自愿、互惠互利、依法有偿的原则下,加大对咖啡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初步形成了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的格局。2015年末,建成公司、种植场、专业合作社等咖啡企业25家,为全县咖啡产业发展起到了带头作用。

1.4 咖啡销售体系逐步完善

通过多年的培育和完善,景谷县已形成以公司、种植场、专业合作社或经纪人为主的咖啡销售体系。目前的咖啡主要销往广东、昆明以及雀巢咖啡公司,而咖啡粉因产量少,不成规模,没有品牌包装,主要以零售形式在本地市场销售。

2 景谷县咖啡产业发展的优势分析

2.1 政策环境优越,产业发展有保障

国务院《关于促进我国热带作物产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咖啡产业要根据市场需求,依托资源优势,开发各种精深加工产品,延伸产业链。农业部《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把云南西南部列为咖啡发展的重点区域。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咖啡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关于加快高原特色发展的决定》提出加快咖啡产业化发展的相关政策。《云南省咖啡产业发展规划及政策意见》、《关于普洱市加快咖啡产业发展的决定》、《景谷县咖啡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年-2020年)》进一步明确了咖啡产业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同时,西部大开发、科技兴农、退耕还林、生态保护以及农业结构调整等一系列国家和省宏观政策也为咖啡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宽松的政策环境。

2.2 资源条件优越,产业发展潜力大

景谷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普洱市中部偏西,地处E100°02′~101°07′,N22°49′~23°52′之间,北回归线从县城附近穿过,年均温度20.3℃,年均降雨量1295.8mm,全年无霜期日数346d,全年日照时数1993.5h,年均相对湿度78%,最高海拔2920m,最低海拔600m,属典型的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县国土面积7777 km?,耕地面积57444 hm2,其中适宜咖啡种植面积达13333hm2。全县“三江”(即澜沧江、威远江、小黑江)、“八河”(即勐嘎河、景谷河、勐通河等)为主94条大小河流纵横交错,水资源极为丰富。景谷县优越的气候条件和环境条件,是发展小粒咖啡种植的黄金地带。景谷县种植咖啡时间较长,咖啡育苗、种植、管理、加工等技术已经普及,群众对种植咖啡有丰富的经验和技术优势。

2.3 经济效益可观,产业发展前景广

景谷县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为咖啡生长创造了最佳条件,咖啡种植到第3年就开始收获,收获高峰期是第4至25年,收获周期长、见效快。前3年每667m2投入成本约为3000元,收获后,咖啡米平均每667m2产达到150kg以上,按照现在当地市场价格20元/kg计算,每667m2总收入约3000元以上,扣除人工等成本后每667m2纯收入2000元。咖啡作为世界3大饮料之首,需求增长快速,市场前景广阔。咖啡产业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社会投资、农民等自主参与咖啡产业发展的积极性较高。

3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种植基础条件差,自然灾害频繁

景谷县咖啡以坡耕地和旱地种植较多,土壤肥力低,保水保肥能力差,80%的咖啡园没有灌溉条件,无法保障咖啡正常生长需水。近年来,景谷出现极端自然灾害频率越显频繁,特别是连续多年干旱、低温霜冻灾害等,给景谷县咖啡产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制约和风险[3]。

3.2 种植管理不规范,科学技术含量低

景谷县种植咖啡的历史虽然悠久,但一直处于粗放种植和管理、广种薄收的状态。种植管理不规范,科技含量低。主要表现在地块选择不当、种植不规范、施肥不科学、排灌不及时等问题。此外,生产中还存在着种植品种单一和不同的品种配置、病虫害监控防治、良种基地建设、咖啡产品不尽合理等问题[4]。

3.3 发展后劲不足,产品经济价值低

景谷县现有的咖啡企业虽然不少,但大多数只进行初级加工,上规模的精深加工企业极少,咖啡产业还处于规模小、经营分散、品质较低的状态,产品经济价值低。产品多以原料和粗销售为主,企业忽视了品牌的开发,品牌培育滞后,在国内外市场上还未形成知名品牌,产品知名度不高,市场占有率低[2]。

4 对策与建议

景谷县咖啡产业的快速发展,要紧密结合云南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建设、高原特色农业开发、绿色经济示范区建设,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产业化为龙头,加强产业政策扶持,完善开发产业链,大力培育自主品种、精品品牌、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稳定优势区域种植面积,改造提升加工业,逐步将咖啡产业培育成为富民的骨干产业、生态保护的示范产业、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

4.1 加强基础建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通过中低产农田地改造、农田地水利建设、农田地机耕道路建设等措施,提高咖啡种植田块的基础条件。通过增施有机肥和合理施用无机肥,逐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增加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4.2 加强科技创新,提高咖啡生产科技含量

加强咖啡科研体系建设和科技创新,构建县、乡、村咖啡技术推广服务网络,严格按照云南省《思茅小粒种咖啡综合标准》要求进行生产和管理,统一生产技术、统一产品标准,从选地、育苗、栽培、管理、植保、采收、加工、包装等全产业链进行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高标准建设咖啡种植加工设施、配套设施,广泛配备先进的机械、器材等,为咖啡产业健康发展提供科技支撑。鼓励科技人员参加联产承包、单项技术承包等多种形式的科技承包。积极引进省内外高校、科研单位、高新企业等以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入股、技术转让等形式,到县内开展科技服务和开发,加快咖啡产业的技术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确实提高咖啡生产科技含量。

4.3 注重加工和品牌,提高咖啡产品经济价值

在咖啡加工上:要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咖啡种植专业合作社、咖啡种植大户新建或改造现有的初加工厂,严格按照标准完善初加工厂设备设施,提高咖啡初级商品质量;要加大咖啡产业精深加工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具有产业辐射面广、配套服务好、消费群体大等优势的国内外咖啡相关企业、公司投入发展,实现速溶咖啡粉、焙炒咖啡豆、三合一咖啡等中高端产品及配套产业的集聚化发展,打造咖啡精深加工产业基地,努力提高咖啡产品加工附加值。

在品牌建设上:加大品牌创建和产品推介营销活动,引导和鼓励企业结合景谷县的条件优势,争创具有特色的“中国名牌产品”、“云南省著名商标”、 “云南省名牌产品”及“有机咖啡园”等认证,努力提高“景谷咖啡”知名度,为产品营销营造良好的环境。

4.4 拓宽销售渠道,提高咖啡市场竞争力

加强以企业营销网络和经纪人队伍建设,设立咖啡直销网点和专卖店,建立专业化、现代化、规范化、标准化的咖啡交易专业市场,建立和提升景谷县咖啡信息门户网站和电子商务平台,为客户提供安全、方便、快捷的仓储、运输、配送服务。鼓励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的企业采取“借船出海”方式,通过组织参加国内外展销宣传或到哥伦比亚、巴西、美国等世界咖啡生产和消费大国考察学习,加强与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以国内外直销、、加盟、连锁等现代营销方式,建立相对稳定的国际销售网络,提高咖啡咖啡产品国际化水平,增加咖啡市场的占有率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周华,李文伟,李锦红,等.云南小粒咖啡优良品种比较试验及丰产栽培示范[J].热带农业科技,2000(29).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篇8

中图分类号:F252.24 文献标识码:A

物流产业是一个由多个行业组成的基础性、综合性产业[1],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其发展程度成为衡量一国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被喻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加速器”[2]。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第16章指出物流是生产业,第一次明确了物流业是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产业,确立了物流业的产业地位。近几年来,由于经济发展、政策指引、地理优势等原因,河南省近几年物流业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与国外和沿海省市相比,在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上有不小的差距。要缩小差距,需要一个有针对性的发展战略,而对河南物流业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则是制定战略的前提。

一、河南物流产业发展现状

1.物流基础设施和装备初具规模,发展前景良好

2006年河南省统计局的调查数据显示了河南物流企业的装备拥有量情况:2005 年全省物流企业,共有货运车辆总数69972辆,比去年同期增长13.4%;仓储面积817.39万平方米,增长9.98%。铁路专用线272条,比上年增长56.3%;铁路专用线长度为540.63公里,比上年增长10.0%;物流计算机管理系统226套。目前郑州的仓储面积约519.8万平方米,可以同时存储200多万吨货物。郑州公路主枢纽信息中心已投入运营,仓库管理系统使用率达到15.9%,互联网使用率为29%,管理系统使用率为29%。

此外,一批物流园区和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正在稳步进行,如围绕郑州物流枢纽中心而拟建的七大物流工程 、五个区域物流枢纽 等。这些说明,河南物流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基本完好,且越来越完善,无疑为河南物流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

2.物流需求增长迅速且具有行业集中性

数据显示,河南省物流需求增长迅速,2005年全省社会物流总额为20243.1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7.9%。从需求的构成来看,其中工业品物流总额为14976.74亿元,占全部物流总额的73.98%,是我省物流需求的重要构成部分;农产品物流总额为3024.2亿元,占全部物流总额的14.94%,也是我省物流需求的重要构成部分(见表1)。从数据可以看出,河南物流需求主要集中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但众所周知,河南是农业大省,需要解决“三农”问题,而现代物流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3],因此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物流需求将迅速增长。

3.物流效率大幅提升。

相关数据显示,河南省物流业的运营效率有较大提升。首先,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率在降低。2005年全省社会物流总费用为1691.92亿元,同比增长17.4%。社会物流总费占GDP的比率为16.0%,比上年下降0.9个百分点,比全国的平均水平低2.6个百分点。其次,业务完成量在上升,2005年全省物流企业,共完成货运量106803万吨,比上年增长9.2%;货物周转量1461.54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39.0%。第三,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额在增加,2005年全省1227家物流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301.5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2%;利润总额24.1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1.7%。

这些数据表明,河南省物流业在GDP增长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可以以较少的物流费用创造较大的GDP。同时也间接说明,我省物流企业的经营手段更加科学,物流运作技术在不断进步,从而不断降低社会的物流费用总额,大大提高了物流效率。

4.市场集中度低

最常用的市场集中度指标是集中率,表示产业前几家在市场中的占有率,公式为:

n一般习惯上都使用4或8。CR4称为前4大厂商集中率;CR8称为前8大厂商集中率,其值介于0与1之间,数值越大表示集中率越高(见表2)。

在河南物流市场,直接的数据表明国际快递市场集中度较高,主要有外资物流控制。除此之外,笔者没有获得河南物流企业市场占有率的直接数据,对河南物流市场的集中度不能准确分析,但是从间接分析看,河南统计局2006年的调查显示,在全省1227家物流企业中资产总计在1亿元以上的企业有59家,占企业总数的4.81%;主营业务收入在亿元以上的企业有37家,占企业总数的3%;利润总额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51家,占企业总数的4.15%;另外,从2006年河南物流企业十强 可以看出,即使是前十名企业,其分布有地区性,企业业务之间也有差异性,因此,河南物流市场集中度应该是中低集中度的市场。

二、河南省物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河南物流产业的发展的确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弱、小、散、乱”、“信用缺失”、“蒸发现象”[4]等等,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物流企业具有行业分散性,规模小,集成化程度低

在2006年参与相关调查的1227家企业中,其行业分布状况见表3。

从以上数据中可以看出,在全省接受调查的物流企业,分为铁路货物运输企业、道路货物运输企业、内河货物运输企业、仓储企业、装卸和搬运企业、运输服务企业等,而综合铁路、道路、内河运输的企业较少,而结合仓储、运输的企业更少。

另外,在1227家物流企业中资产总计在1亿元以上的企业仅有59家,占企业总数的4.81%,这说明我省物流企业的规模普遍较小,资产占有比较分散。现代物流企业只有具备一定规模,才有可能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实现规模效益。但是,河南省的物流企业大多数仍是传统的物流企业,企业规模小、物流功能技术单一、缺乏资源整合能力,很少能提供物流策划、组织及深入到企业生产领域进行供应链的全过程管理,物流增值很少。

2.信用缺失

诚信是物流行业关键成功要素之一。但近年来河南物流企业的“蒸发事件”时有发生[4]。笔者认为“蒸发”有两种原因:一是河南物流还处在发展初期,行业监管不力,而企业内部管理又不规范,从而使诈骗者有机可乘;二是恶性竞争的结果,很多小规模的物流公司不能提供高附加值的服务,只好打价格战,结果导致经营风险增加,长期低价经营就会导致亏损,当积重难返的时候,一些物流企业就会选择“蒸发”。信用缺失损害了河南物流产业的整体形象,使得物流需求方在选择物流服务时不得不慎之又慎,很多企业不愿意把物流外包,这无疑会限制河南物流的发展。

3.信息化程度低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前提之一,没有Internet、Intranet、EDI,现代物流将不复存在[5],所以,物流信息化是现代物流的核心[6]。21世纪,随着的电子商务向物流领域的大规模渗透,传统的物流式正在向系统化、信息化、社会化、标准化、一体化的现代物流体系转变。在现代物流体系中,信息化是其核心所在,故物流信息平台为现代物流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条件保障。因此,构建物流信息平台,是发展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界的现代物流的客观需要。但目前,这一条件仍然是制约河南省物流业科学、高效发展的“瓶颈”。河南省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程度较低,使用物流管理系统软件的企业不到10%,企业之间的联系也因公用信息平台的缺乏和商业秘密观念的制约,几近于零。

4.物流人才稀缺

发展现代物流业,要求大批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的专门人才。物流业人才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物流业宏观规划管理型人才;第二类是企业物流方面的专业经理人;第三类是物流方面的工程型人才;第四类是媒介的,包括品牌师。[7]从国外的发展经验来看,物流从业人员必须具有一定的物流知识和实践经验。为此,国外物流配送的教育和培训非常发达,形成了比较合理的大学教育、研究生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的人才教育培训系统。相比较而言,我省甚至我国的物流业起步较晚,物流教育、研究也非常落后。而且,由于起步晚,高校物流专业教育又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导致物流专业的培养出现一哄而起、不讲求质量的现象,物流人才教育都尚未形成满足现代物流人才培养的教育目标体系,很难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系统性、综合性的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8]。这样的人才培养状况难以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

5.配套设施落后

由于高科技的发展,国外配送中心普遍采用了机械化和自动化作业,装卸搬运由吊车、电动叉车和传送带完成,设有高层货架的立体仓库,使储存向空间延伸。日本已呈现出采用尖端物流技术的趋势,如电脑控制的机器人和搬运特殊物品的机械手,高速分拣装置和特殊运货车辆等。而河南很多物流企业的配送中心设施薄弱,功能不齐,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低。另外,城市规划建设跟不上,大多数城市的道路狭窄,车流量大,交通堵塞已成为司空见惯的现象,导致配送中心效率低;送货不及时,大大削弱了河南物流的竞争力。

三、结束语

基于上述分析,河南省物流产业要想取得更快速发展,亟需解决发展的战略思路。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常务副会长丁俊发在2007就指出:物流企业资产整合、重组、上市,重新洗牌已经开始;区域物流、产业集群物流成为物流探索新的重点。针对河南物流产业的现状和问题,笔者认为产业集群是河南物流产业的首选之路。一方面集群内的资源、信息和设施可以共享;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物流企业提高运作效率、促进物流产业创新、促进物流人才流动和培养、促进行业自律和诚信机制的建立等。

作者单位: 河南理工大学经管学院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杜亮,张培林.物流:行业?产业?[J].中国储运.2004,(1):40-41.

[2]王微.中国物流产业发展前景与政策[J].物流技术2002,(3):3-6.

[3]丁俊发.“三农”问题与现代物流[J].经济界.2004,(4):22-23.

[4]封雪.信用缺失,河南物流业亟待洗牌[J].市场周刊.新物流,2006,(3):13.

[5]丁俊发.中国物流[M].北京:中国物质出版社,2002.509.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篇9

 

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产生出高附加值产品,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是社会和经济发展到高级阶段,科技和文化高度融合而产生的新形态,是全球产业发展的普遍趋势,是具有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朝阳产业。

依据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文化创意活动的特点,将文化创意产业分为: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广告会展,艺术品交易,设计服务,旅游、休闲娱乐,其他辅助服务等9个大类。文化创意产业对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的推动、就业的增加、旧区的复兴、形象等方面都有贡献。国外的一部《阿凡达》,净赚19亿美元,相当于6.9万城镇居民可支配年收入的总和。在我国已有很多地区和城市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立市之本”、“立区之本。北京、上海、杭州、南京等许多城市纷纷将其作为支柱产业予以重点扶持,在这些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增长速度已经远远超过GDP的增速。因此,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也是丹东市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一、丹东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1、优势分析

(1)区位优势。丹东地处东北亚的中心地带现状,是我国渤海经济圈和黄海经济圈的交汇处,位于辽宁的东南部,与朝鲜一江之隔,南临黄海,海岸线120km;西接大连庄河、鞍山岫岩;北连本溪(桓仁)、吉林(集安),现辖3市区、2个县级市和宽甸满族自治县,面积为1.495万平方公里, 拥有铁路、公路、航空、水运多种运输联合的立体运输网络,具有“沿江、沿海、沿边”三沿区位优势。

(2)资源优势。丹东除生产优质稻米等粮食外,还盛产板栗、山楂、核桃、蚕茧、野菜、药材、苹果、草莓、水蜜桃、葡萄及香瓜及多种鱼、虾、贝、蟹等海产,远销国内外;丹东地区旅游资源丰富,类型齐全居东北之首。拥有江(河)、湖、海、山、泉、岛、林、洞、塘等自然风景及自然资源。丹东拥有碧波荡漾的鸭绿江、雄奇峻美的凤凰山、谷幽的青山沟,突兀海面的大鹿岛、集旅游、休闲、健身于一体的五龙温泉等24处国家、省级以上旅游风景区、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和辽宁省著名的园林城市,成为辽宁省旅游业“金三角”热线城市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丹东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丹东拥有甲午海战的遗址大鹿岛,抗美援朝的见证鸭绿江断桥、抗美援朝纪念馆,明长城的东端起点虎山长城,大孤山古建筑群等;丹东具有汉、满、蒙、回等29个民族聚居,提供了多彩,多层次的民族文化、民族饮食、服饰及风俗;鸭绿江流域的悠久的渔猎文明,使得丹东不但具有广阔的文化旅游开发空间,而且还可以为影视剧创作提供良好的题材。上述资源为丹东发展创意产业提供了资源优势。

(3)产业优势。2007年,全地区实现生产总值463.86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65.7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15元;丹东市各类文化单位1470多家,从业人员17500多人。丹东市目前共有各类文化企业566家,从业人员11225人,2008年实现营业收入共计14.3亿元,丹东具有发展创意产业的产业优势。

今天的丹东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以工业、商贸、物流、旅游为主体的沿江、沿海、沿边城市,这些无疑为丹东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和人文基础。

2、劣势分析

丹东文化创意产业起步较晚,最具优势性和代表性的文化产业,如旅游、动漫、休闲娱乐、影视、会展等都属于文化创意产业的范畴,但大都处于培育和尝试时期。创意产业发展部分失掉了“先行优势”,相对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具有很大的差距,处于被动竞争地位。目前现状,产业发展观念陈旧,大文化的产业意识淡薄;文化资源挖掘、开发利用的很不够;体制改革、配套政策及措施等还相对滞后;基础设施建设和投入薄弱;创业投资、风险投资体系还不完善;人才缺乏是制约丹东创意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二、丹东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策略

1、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大文化产业观念

不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不牢固树立起新的文化发展理念,就难以取得突破。要树立:经济与文化一体化发展的观念;文化建设既是公益性的,又是经营性的,多元化投入才能推动文化建设发展的观念;树立“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创意产业运营观念;深度整合和挖掘区域文化资源,开发“特色化”、“本土化”和“健康化”的作品,充分发挥“经济”和“文化”互为促进的功能,避免舍本逐末的观念。

2、营造良好的创意产业发展环境

这里的环境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指良好的政策环境,丹东市相关部门应充分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制定鼓励丹东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制度、金融环境,引导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快速、持续、协调、健康的发展,主张“拿来主义”和“因地制宜”。支持创意产业一系列实用有效的标准政策措施包括:财政措施(补贴、减税、投资允许、商业启动);政策规定(版权、地方配额、产业发展规划、直接投资规定);贸易措施(进口配额等);教育和培训(服务的引导或奖励办法);提供信息和市场开发服务;国际合作(文化交流和文化外交);社会安全与繁荣政策等;另一方面是指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是创意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首先,要借鉴国内外一些大城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成功经验,完善知识产权法,对知识产权法中不明晰的地带进行完善和补充。其次,要通过加强知识产权开发、加大知识产权保护、严格知识产权管理、促进知识产权交易(贸易)等形成一种尊重知识产权和创新成果的社会文化氛围,创造出一种保护创意产业发展的良好的软环境。

3、转变政府职能,成立产业发展协调机制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不仅仅是政府和文化界的事,更重要的是吸引产业界和经济界、投资界精英的加入,因此应改变过去政府主导的模式,实行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现状,社会共同参与的运营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把文化创意产业强大,才能把文化创意产业做大。改变多头管理、职能交叉、条块分割的局面,借鉴国内外一些大城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成功经验,加强和改善对丹东文化创意产业工作的领导。成立文化创意产业专门领导机构,组织由政府、高校、研究机构等相关部门人员组成的跨部门、跨行业的专门小组。下设专职办公室,负责整合行政资源、推进重点项目、实施统一管理和行业指导、提供公共服务,确保和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部署落到实处。推进丹东文化创意产业协调、健康及可持续发展。

4、加快引进和培育文化创意产业人才

文化创意产业是高智力、高知识密集度的新兴产业,需要大量具有新意识、新观念、新技能、高素质的人才。目前我市创意产业人才缺乏,创意人才总量、结构、素质还不能够适应产业发展的要求,使文化创意企业的原创力不足,自主开发的创意品牌不多。因此,必须加强文化创意产业专业人才、文化创意产业经营人才、文化创意产业管理人才的队伍建设。丹东应采取引进、激励和培养三管齐下的办法,要解决创意人才问题首先是通过优惠政策,如房屋租赁补贴政策、优秀作品奖励政策等,优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宏观环境,吸引高级文化创意人才来丹东落户;其次建立文化人才公平竞争激励机制,营造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发展环境,建立健全人才评估体系和激励机制,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为人才的生活、创业提供良好的环境;最后是建立多渠道人才培育机制,保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供给。一方面是加强岗位的职业培训,另一方面是在有条件的高校开设创意、设计、媒体及传播等专业和学院,培育有深厚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又熟悉本地文化资源的文化创意人才。

5、运用科技先进手段开发丹东文化产业品牌

文化创意产品的生产依赖于高新技术的应用,同样,高新技术的发展又推动了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如电影、电视等产品的创作就是通过与光电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传媒等相结合而完成的。科技可以提高全社会特别是创意者的科技素养;科技可以形成激发创意和拓展思维方式的技术环境;科技可以为创意产业提供相关的核心技术和应用技术平台支撑等方面。

因此,我市应该加大科技的投入,尝试运用运用光电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传媒3D技术等现代科技和先进实用技术,结合丹东市区域文化资源,开发以地域特色为载体的动漫、电影、电视等作品现状,作为丹东文化品牌的先导,提升丹东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内在张力和外在传播力,拉动当地文化及其他产业的发展。

6、推进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

这里的“集聚”包括两方面:文化创意产品的整合和文化企业运营的集聚。首先丹东应该组建专门项目组,组织丹东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含丹东籍在外地的专家学者)加强对丹东市丰厚的文化资源的研究、梳理、整合、挖掘和开发,集思广益,推出内涵深刻的精品剧目、剧本,并以先进媒介生产、表现出来,打造“特色化”、“本土化”和“健康化”富有韵味的鸭绿江流域品牌文化产品;其次通过化纤厂废旧厂区、虎山文化创意产业生态城、月亮岛休闲渡假区及女人街等现有资源设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产业街区,规划集聚区内的企业结构,激励区内各企业互补合作,构建研发、投资、孵化、制作、培训、交易等功能完整的文化创意产业链,实现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和产业规模效应的充分释放。

6、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优化人文生活环境,增强文化消费需求

这里所指的基础设施包括软硬件两个方面。硬件基础设施指的是建筑物与制度所形成的连结,包括研究机构、教育、文化设施、会议场所以及相关的支持服务如交通、医疗保健等。软件基础设施指的是社群结构与社会网络的系统,有助于个人之间与制度之间观念的交流。优质的教育、文化、自然、新闻、出版等城市软件,可以为丹东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夯筑基础,也可以为丹东市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广泛罗致一流创意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创新.文化创意产业视角的传统文化资源开发模式设计——对陕北民间文化开发与保护的实证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25.

[2]赵琼.湖南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年,12.

[3]周国林.基于产业升级视角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J].湖北社会科学. 2010,5期.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篇10

汽车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在购买后必须不断地进行定期维护保养,对系统故障及时排除,才能保证其正常安全使用,延长使用寿命。因此汽车维修服务是汽车产业链上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汽车产业发展的基础。据统计,一辆汽车从购买到报废的整个使用期间,在维修保养上的支出占其主要部分,是汽车购买支出的2-3倍。根据发达国家汽车产业发展的经验证明,汽车产业的利润中,整车销售、配件经营、维修服务三者获得的比例结构为2:1:4。

1.汽保产业现状分析

国外,汽车产业比较发达的德国,每7个岗位中,就有1个与汽车的销售或汽车售后服务有关。日本丰田公司在全球有7300多家维修服务网点,近10万名员工,是从事制造员工的2倍多。

国内,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分析,2012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将达到8500余万辆。由于我国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和汽车保有量的高速增长,将会给汽车保修检测设备行业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同时,又由于新车销售市场和二手车市场的发展,汽车物流业的发展以及完善的公路网等都将给汽车保修检测设备提供了很大的市场需求。据有关权威部门分析,汽车检修企业今后每年将以10-15倍的速度发展,各种类型的汽车安全检测站在全国各地将陆续地建立起来,预计划2012年,全国新建机动车检测站约2550-3000个。若按照每条检测线配备20台设备计算,加上原来已有的汽车检测站和全国数万家汽车维修企业的需求量,将会达到非常宏大的数量。由此形成的汽车保修检测设备总产值将超过500亿人民币,再加之全球汽车保修检测设备向中国转移,到2012年,我国汽车保修检测设备总产值将超过1200亿人民币。由此可见,中国汽保行业的发展可以说无可限量。

2.我国汽保产业发展与思考

面对当前国内外汽保行业发展的趋势,我国汽保产业应把握机遇,做大做强,逐步形成具有时代和地方特色的汽保产业,为我国汽车工业发展做出贡献。

2.1转变模式,向国际化发展。我国汽保产业的发展,必须以《十二五中国汽保设备行业发展规划》为依据,以产业集聚发展,增强服务功能为重点,以不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壮大企业规模和竞争力为方向,着力推进企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劳动密集型向科技创新型转变,由分散生产向规模产业化方向转变,逐步实现专业化、集约化、国际化生产模式。

2.2我国汽保产业的发展,应坚持协调统一、有机结合、集聚生成原则。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将发展汽车保修检测设备产业与发挥区域环境综合整治相结合。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重点突破原则。以营口汽车保修检测设备产业基地为龙头,以资源集约与生态环保汽车保修检测设备产业区为标志,制定富有前瞻性和科学性的规划,合理布局生产、研发、贸易、教育、中介等功能分区。实现协调、可持续开发、创造最高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建设,跨越式发展原则。规划充分、注重实施的可操作性。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特点,规划有较强的弹性和应变力,有利于流动开发,达到开发一片、建成一片、见效一片。采取直接从国内外引进的快速发展方式,在规划中予以重点考虑。坚持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原则。通过基地内各企业和企业生产单元的清洁生产,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鼓励利用可再生资源和可重复利用资源,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产生和对环境的压力,保护好区域环境特色,建设环境美好型产业基地。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相统一。

2.3汽保产业开发重点。我国汽保产业发展必须以新项目、新产品作为支撑不断拉长汽车设备产业链,开发拓宽高新技术产品领域。重点开发高新技术产品领域,开发生产立体车库、超大型剪式举升机、超大型轮胎拆装机、大梁校正仪、烤漆房、大流量高纯度氮气机等汽车保修设备系列新产品。汽车检测设备及重点开发检车线、动平衡仪、四轮定位仪、解码仪、发动机综合检测仪产品。

2.4汽保产业发展的保障措施。我国汽保产业发展必须切实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问题,需采取以下方面的措施。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篇11

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中央提出要实现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协调发展,进一步推动中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2009年8月,国务院公布《全民健身条例》,自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未来政府主管部门在提供公共体育产品和服务方面也会下大力气,以保证民众的基本体育锻炼需求。此外,还存在大量由于收入水平不同所导致的多元化、个性化的体育需求。在此背景下,我国全民健身运动日益活跃,参与体育锻炼的群体越来越多,这既为我国运动食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对我国运动营养食品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我国的运动营养食品产业起源于服务竞技体育成绩提高的需要,当时的消费群体主要是专业运动员。因此在一段时间内,运动营养食品市场被视为“小众市场”,但是随着形势的变化,我国运动营养食品产业需要逐渐从“小众市场”向“大众市场”转变。这就需要对整个产业的市场需求和供给、市场定位、市场结构以及企业行为等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这是本文研究的现实意义。

笔者在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时发现,在国外对运动营养食品产业的研究中,大多数文献从管理和市场的角度研究企业的微观行为,由于运动营养食品产业在国外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使得研究者能够综合运用调查、比较、案例等研究方法对运动营养食品行业的消费者构成、技术研发流程、营销方案、政府监管、行业协会作用、质量体系等进行分析。研究所运用的理论工具也较为多样,例如产业空间集聚理论、价值链分析等,这对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国内对运动营养食品产业的研究大多集中于运动营养食品的定义、分类、我国运动营养产业发展的历史、国外运动营养食品市场规模和发展趋势的介绍等内容。而从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相结合的角度,对我国运动营养食品产业的市场需求与供给、市场结构、企业行为、产业竞争力的系统分析尚未发现,与国外运动营养食品产业的比较研究也几乎是空白。从这个意义上说,本文的研究具有较为重要的理论意义。

本文在系统地梳理了我国运动营养食品产业发展的历史后,着重对影响运动营养食品行业发展的多种因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我国运动营养食品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旨在为相关部门和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参考价值的建议。和其他很多产品概念的发展过程一样,运动营养食品的概念也是在产品的断生产和行业的不断发展之中逐渐清晰和定型的,在我国颁布的关于运动营养食品的五个行业标准和一个国家标准之中,都将运动营养食品统一定义为满足运动员、参加体育锻炼人群或体力劳动者的生理、代谢需要和某些特殊营养素的需求,按特殊配方而专门加工或调制的食品或营养补充剂。这类食品属于特殊的食品,其营养成分的组成和含量均针对运动人群的生理需求搭配,与普通食品和保健食品有着显著的不同。

关于运动营养食品的分类,可以根据运动营养食品的功能进行分类,也可以根据运动营养食品的主要成分进行分类,这两种方式单独使用并不能将运动营养食品进行在理论和实践兼顾的分类,因此,本文对运动营养食品的分类结合运动营养食品的功能和成分,以便涵盖整个运动营养食品从而提供全面的分析依据。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篇12

一、登封武术产业发展的状况

武术产业是指为满足人们武术需求,而使武术产品或劳务进入生产、交换和消费的产业门类。登封以武术为平台,以武术馆校为基础,带动武术市场消费、技术培训、表演、教育等多个方面,形成产业链条,向打造“中国功夫之都”迈进。经过多年的发展,登封已形成以武术为龙头,以武术产品、武术培训、武术旅游、武术文化演艺等4大板块组成的产业格局。

(一)武术教育资源发展良好,国内外学武人数不断增加

截至目前,登封已举办了8届国际少林武术节和2届世界传统武术节,吸引了全国各地大量武术爱好者。当前已有100多个地区和国家的众多习武爱好者来学武,已成立国外少林文化中心38家,全球少林功夫学员达到800万人,少林功夫喜欢者已有6000万人。登封武术学校非常多,目前,登封已形成了塔沟、鹅坡、小龙和武僧团四大武术集团,四大集团情况如下:少林塔沟教育集团,学生人数2.8万人,教职工人数2000多人,鹅坡教育集团,学生人数7500人,教职工453人,少林寺小龙武术教育集团,学生人数6000多人,教职工588人,嵩山少林寺武僧团培训基地教育集团,学生人数15000多人,教职工1900多人,曾参与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开幕式表演。

(二)当地政府支持,武术产业快速发展

登封武术产业快速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比如:包括征地,对一些城市建设配套费,该免的免,能减的减,能缓的缓,这都是政府在武校中间投资方面给的政策,下面通过表格来加以说明当地政府对武术产业的重视。

从2001年至 2010 年当地政府出台有关武术产业发展的文件统计如下表

(三)已形成四大武术市场,但其他武术市场发展不平衡

按照武术市场开发的发展状况,大体上可以把武术市场分为武术技术培训、武术旅游、商业表演、武术金融、武术产品、经营性比赛等13类市场。从登封目前武术产业的发展情况看,仅有武术旅游、产品、表演和比赛等几个方面发展的比较成熟。比如武术产品市场发展的很快,由原来的购销形式式转变为产销形式式,农家方式转变为厂商方式,生产规模越做越大,产品技术及质量档次也比之前提高了很多,武术产品包括:套路器具、散打器械、武术刊物印刷、武术观光纪念品等销售和生产加工的厂商已有200多家,经济收入达到6000万元以上,并且,一些大企业的武术产品还远销世界各地,还出口过美国、法国、德国等地方。另外,像武术旅游、武术比赛和武术表演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整个武术产业的市场划分来看,登封今后的武术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登封武术产业未来发展方向

登封已将武术产业列为全市重点发展的目标,重点发展武术教育、武术演艺及禅修体验,今后以嵩山历史文化为核心,把武术动漫产业作为主体的文化创意产业开发。具体的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2009年到2010年,这个阶段主要是培育少林功夫产业,同时加快国际功夫修学基地建设,组建全球功夫擂台,完善国际接待、信息等基础设施,预期到2010年,可实现年接待入境长、中、短期少林功夫修学观摩游客10万人次;第二个阶段是从2011到2015年,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和扩大国际功夫观摩修学基地,使得基地容量逐步增至每年30万人次;第三阶段是从2016到2020年,预期这个阶段将全面建成以功夫产业为龙头,届时登封的无论是自然资源或人文资源都将得到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初步实现将登封建成国际化文化休闲和旅游观光度假城市的愿景。

三、登封武术产业发展策略

登封武术产业在某些方面发展的比较好,但是还存在一些不足。今后,武术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如下:

(一)深度开发武术资源,平衡发展武术产业链条

在发展武术产业的过程中,首先要深度开发出武术内涵资源,其次在了解资源的基础上,在做好已有的4个武术市场的前提下,拉大产业链条,做好其他武术市场的发展。比如武术保健市场的开发,目前城乡居民生活方式的转变和医疗制度的改革成为体育健身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可以在推广健身功法方面下功夫,生活中还有很多具体的健康需求,可以针对性的进行武术健身处方与健身指导。因此在武术防身、健身、修身、技能培训、休质测试及体质康复等方面会出现一定的市场需求,可以抓住医武同道的文化的内涵,可以对此进行武术保健产品开发。

(二)丰富武术娱乐市场,完善功夫影视娱乐产业

功夫娱乐产业,是围绕功夫娱乐的各种活动所形成的产业。在这个产业链条中,武术演艺业发展较好,但是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今后应挖掘各大武术文化流派的内涵进行整合,创造出更多的武术创意表演剧目,应用于大型电影娱乐、舞台表演、网络游戏娱乐等各个行业,通过这些武术文化产品使世界认识登封,让中国武术文化的影响力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增强,影响面更加广泛。

(三)当地政府与市场相协调,实业与市场相兼顾

建立武术市场不仅可以保证武术发展的可持续性,而且同时也可以使武术发展有了稳定的资金支持,这样还可以拓展武术产业经营的领域,从而促进了武术实业和武术金融业的相互融合,也促进整个武术产业链条的稳定健康的发展,并最终实现武术的产业化和社会化。因此,我们认为在规划武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时,应该考虑其实际以及必要性,坚持武术实业与市场兼顾的原则,开发武术市场。这样,才能使武术产业良性发展。

根据登封目前武术产业发展现状,需要坚持登封市政府与市场的调谐。首先要协调登封市政府相关部门和武术相关管理部门的联系,其次要强调武术产业的贡献率,逐步使武术产业得到相关部门的承认,一旦武术产业得到政策和理论认可,武术产业就得到有力的支持和保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