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服务行业现状合集12篇

时间:2023-08-03 09:18:25

医疗服务行业现状

医疗服务行业现状篇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活需求的转变,在相对紧缺的医疗资源与庞大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形势下,导致医疗卫生行业的矛盾冲突加剧现象越来越严重,最终演变成为激烈的医患冲突,造成医患关系紧张,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极为不利。根据某地区医疗卫生行业对于该地区医患关系现状的调查统计与分析显示,该地区自2010年起,每年发生的大小医疗纠纷事件就在1000起以上,并且在对于所发生医疗纠纷事件的解决中,以正常途径得到解决的医疗纠纷事件比例仅有10%,大部分医疗纠纷因得不到解决,最终演变成为冲突事件,对于正常的医疗秩序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和不利影响,和谐医患关系构建成为该地区关心的重要问题。根据上述调查统计分析实例可以看出,医患关系紧张是该地区当前面临着的一个重要问题,并且呈现愈加激烈的演变与发展趋势,迫切需要进行管理和改善。结合我国当前医疗卫生行业的发展现状,医疗关系紧张以及医疗冲突事件发生频率相当高,已经成为我国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在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上都产生了极大的不利影响和危害。

1.2医患关系紧张原因分析

结合上述我国医疗卫生行业医患关系现状,导致医患关系紧张、医疗冲突事件发生频率比较高的大方面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口数量增长,造成医疗卫生需求与实际资源上的矛盾冲突加剧,从而导致实际中的医疗冲突事件不断发生、医患关系紧张等。此外,结合我国当前的医疗卫生制度以及医疗卫生行业服务现状、医患双方责任落实情况等,导致医患关系紧张局面发生的原因主要包括:医疗卫生行业的程序化服务导致人文关怀缺乏、医患之间的沟通问题、医疗卫生服务的成本比较高、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以及患者对于医疗服务的期望值过高等,是导致医疗卫生行业服务开展过程中医患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其中,医患沟通存在问题是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的直接原因,诚信缺失则是医患沟通不畅的主要因素,也是存在于医患关系中的一个较普遍现象。因此,进行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现状的改善,除了需要从国家医疗卫生制度的改革以及完善的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医院管理加强等方面进行改进和注意外,通过诚信教育建立良好的医患沟通与服务机制,提高医疗卫生服务人员的服务质量与水平,是改善医患关系紧张现状的关键措施。

2医生诚信教育必要性与方法措施分析

2.1医生诚信教育必要性分析

结合上述医疗卫生行业医患关系现状以及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的具体原因,根据我国医疗卫生行业的发展现状,随着我国医疗卫生行业发展,医疗服务的市场化越来越明显,导致一些医疗机构在医疗卫生服务开展中诚信缺失现象也越来越严重。医生职业道德缺失、诚信度不够,使得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影响正常医疗秩序的建立与稳定发展。中职院校医学生作为医疗行业的储备人才,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和影响。进行中职院校医学生诚信教育,有利于在实现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提升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素质,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实现良好医患关系的构建。尤其是在当今医患关系紧张以及成为医疗行业以及社会问题的环境形势下,进行医学生诚信教育开展,从学校教育环节加强医疗行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其必要性与作用意义更为突出。

2.2中职院校医学生诚信教育方法措施

结合医疗行业诚信缺失现状,从学校教育环节入手,加强医学生诚信教育,以满足医疗卫生行业的发展需求,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在医学生教育开展中,有意识并且有计划的将诚信教育渗透到学校的思想政治以及职业教学中,以实现医学生诚信度的提升,缓解医疗卫生行业的医患关系紧张状况。中职院校的医疗卫生职业教育,是中职院校学生进入职场之前的最后教育阶段,同时也是学生职业能力的教育形成阶段,在这一时期,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在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同时,实现学生职业道德与素养的提升,以对于今后的职业活动进行影响和引导,对于实现医患关系紧张状况的缓解,有着积极作用和意义。在医学生职业教育中进行诚信教育的渗透,应注意通过职业道德为主题的教育活动的开展,对于学生诚信度进行教育提升,实现诚信教育的目的。其次,通过医学生诚信档案的构建,实现对于学生的诚信教育。在医学生教育开展中,通过引导学生对于当前医患关系现状的认识,在分析医患关系现状原因基础上,通过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与道德教育的加强,帮助学生树立起较好的职业诚信度,更好的开展医疗卫生服务。此外,在中职院校教学开展中,还可以通过对于教师队伍的诚信建设来引导与影响学生,实现学生的诚信教育,或者是在实际教学中通过一套合理有效诚信考核体系与监管机制的构建,来强化学生的诚信教育,实现诚信教育的目的。

医疗服务行业现状篇2

一、引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具有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的特点,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完善体制机制,加强设施和队伍建设,加快打造农民健康工程。

2006年8月,卫生部等部委制定了《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并正式实施,这项投资216.8亿元的规划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覆盖范围最广、投资力度最大的一项农村卫生建设规划。本文旨在对我国现有的农村医疗卫生体系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设建议。

二、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发展现状

1、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发展现状

虽然由于乡镇合并等因素影响,乡镇卫生院的数量和从业人员呈下降趋势,但在村级卫生室的建设方面,其数量和从业人员数量都有了显著的增加,其中村卫生室的数量和覆盖率由2003年的51.5万个和77.6%增加到2006年的60.9万个和88.1%。乡村医生和卫生员数也由86.8万人增加到95.7万人。平均每村乡村医生和卫生员数由0.98人提高到1.53人。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和普及程度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2、农村医疗服务发展现状

县级医院的诊疗人次和住院人数由2003年的1.7亿和921.5万人增加到2006年的3亿和1578.5万人。病床使用率也由59.5%提高到63.3%。乡镇一级医院的诊疗人次和住院人次则由2003年的6.9亿次和1608万人增加到2006年的7亿次和1836.1万人,病床使用率由36.3%提高到39.4%。各级医院的诊疗人次和住院人数呈上升趋势,病床使用率也在逐年提高。这表明,有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改变了以往的就诊习惯,这一方面是由于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的建设初见成效,各级医疗机构的就医环境和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农民生病可以就近得到治疗。而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的推广,农民在得到医疗保障之后,就医负担有所减轻,就诊率和住院率均明显提高。

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现状

经过几年试点之后,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于2003年8月进行全面推广,经过近四年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截至2006年底,新农合覆盖可全国1451个县的5.08亿农民,参加人数为4.1亿,参合率达到了80.7%,2006年的补偿人次为2.72亿次,补偿资金达到了155.81亿元,越来越多的农民得到了医疗保障,从新农合中获益。从总体上看,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平稳,逐步规范,农民医疗负担有所减轻,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有所缓解。

三、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从统计数据看来,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得成绩,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困难重重

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的建设目标是构建和完善以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为龙头,以乡镇卫生院为主体,以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实现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有机结合,以预防保健为重点,满足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和基本医疗服务需求。而在我国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的建设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问题。

(1)在农业卫生资源方面。近年来,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强,为农民防病治病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从总体上看,农村卫生资源不足的现象依然十分突出。虽然农村卫生室的数量有了一定增加,但其间存在着地域布局不尽合理、资源总体不足和局部浪费并存的问题。

(2)在医疗卫生人员方面。现在的农村医疗卫生工作人员存在着专业技术匮乏、卫生服务水平低下的状况,以乡(镇)卫生院为例,具有执业(助理)医师的乡村医生只占乡村从医人数的10%,而无专业学历者多达36%。农村医疗卫生人员学历低,对医学知识掌握有限,预防保健知识缺乏,不仅会影响日常医疗活动,更有可能因为误诊、误治等危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3)在医疗机构合作方面。县、乡(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各自独立,管理松散,缺少有效的纵向业务合作。各级机构功能定位不准确,资源利用率低,整体功能未得到有效发挥。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

2、农村医疗服务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1)农村公共卫生提供存在空白。农村公共卫生是面向农村地区向广大农民提供的卫生服务,也是一项每位农民均应享有的最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改革开放以来,村卫生室的产权和服务模式发生了根本转变,多数村卫生室不愿意或无能力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再加上政府对于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资金投入和制度投入不足,致使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处于瘫痪状态,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几乎成为空白。

(2)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尚未健全。医疗救助是指政府和社会对患病但又无经济能力进行治疗的特困人群实施专项帮助和支持的行为,也是医疗卫生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的《关于实施农村医疗救助的意见》要求在全国农村建立医疗救助制度。不过在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尚存在着许多问题。一是农村医疗救助制度自身存在的问题。包括救助标准、救助病种、救助对象、救助办法的确定,救助基金的筹集和管理机制的建立等尚在试点探讨中。二是农村医疗救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衔接问题。农村医疗救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一样,都是用来解决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的重要举措,要衔接好两种制度,使之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

(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发展存在一定缺陷。从2003年开始试点到现在,经过四年的运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参加人数、覆盖面上有了较大的提高,在制度设计和运行上也积累了不少的经验。但在其发展中也存在明显的缺陷和不足,其主要表现为:一是在全国范围内未能形成各个方面都能接受的、经济可行的、可广泛推广的合作医疗主导模式;二是没有建立长期有效的筹资机制。现行筹资方式筹资成本太高且可持续性没有保障。

(4)农村医疗保障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一是各项医疗保障制度的运行缺乏有效的支持保障。各项医疗保障工作的展开,需要包括财政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医药部门、医疗机构、金融机构的通力合作。但目前存在着各部门各自为政,沟通协调困难的问题,给各医疗政策的实施与推广造成一定的阻碍。二是没有建立有效的资金使用监管制度。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卫生部门既管政策,又管基金收支的现象,缺乏科学的制约机制和有效的监督措施,合作医疗基金支出存在失控的潜在风险。

四、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分析

我国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包括硬件和软件两部分。其中在硬件设施建设上包括三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和医疗卫生服务人才的培养引进两部分。而在软件建设方面则主要是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新型农村公共卫生保障制度、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管理制度等制度建设。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建设是基础,而各项制度的建设则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政策指导。要想建立完善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就必须在软硬件两方面同时加大建设投入,在发展中不断总结经验。

1、加大各级政府投入,建立和完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在医疗机构建设方面,造成医疗卫生资源建设不足的原因一是资金投入不足。政府应加大基本医疗服务设施的建设及改造投资,同时,应整合现有医疗卫生资源,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优化农村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按照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的功能要求,充分考虑区域内卫生资源、人口数量、自然和交通等因素,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农村卫生机构的布局。在整合现有卫生资源的基础上,按照建设标准,以改、扩建为主,确定建设项目。鼓励民办医疗机构参与医疗卫生服务,加强县、乡镇、村三级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职能分工和协作。

2、积极培养引进医学专业人才

一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一方面,中高等医学院校要针对我国农村卫生实际需要,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并可以采取定向培养的方式,为农村医疗机构输送专业人才。另一方面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到农村工作,以改善和优化农村卫生人才队伍结构。二要加大现有医务人员的培训力度,定期组织交流和学习,积极提高和优化现有医务人员的知识结构。

3、加快各项农村医疗卫生制度和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管理制度建设

要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总结各地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状况制定科学的筹款标准,补偿标准和补助范围等指标;要加大各级政府的财政投入,扩大医疗救助制度和新农合的受益面,提高农民的收益程度;要建立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制度,明确公共卫生服务的服务项目范围,明确县、乡(镇)、村各级医疗机构在公共卫生服务提供中的职责;要完善各医疗制度之间的有效衔接,使之相辅相成,组成完善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体系;要理顺医疗保障实施过程中各横向部门和纵向机构之间的职能,明确各方的管理职责,加强各方合作。

【参考文献】

[1] 张维龙:对构建多层次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可行性探讨[学位论文].西南财经大学,2005。

[2] 吴红梅:现阶段我国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得问题分析与创新探讨[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6。

[3] 农业部农业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特困人口医疗救助相结合的制度建设[J].中国人口科学,2007(2)。

[4] 汪金鹏:我国农村公共卫生体系现状及宏观改革措施[J].中国卫生资源,2006(3)。

[5] 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课题组:促进新型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上)[J].浙江经济,2005(23)。

[6] 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课题组:促进新型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下)[J].浙江经济,2005(24)。

医疗服务行业现状篇3

建立和完善北京老年医院,综合医院老年病科、区县老年病专科医院包括:康复院、护理院、临终关怀院和社区中心等,共同组成北京市老年医疗专业服务体系。形成急症救治、疾病康复、长期照料、临终关怀、慢病防控、居家照料等医疗保健一条龙服务。形成老年病科、老年病专业医院、社区中心和家庭照料的良性互动健康服务模式。

1,北京老年医院向综合化发展,起到老年病科研教学的排头兵作用负责老年人的急重症救治、老年综合征、多病共存、多脏器功能损害、需要长期通气支持和急重症后期康复病人的全面治疗和护理:负责老年病临床治疗和康复研究:并负责老年医护人员临床培训和继续教育。

2,综合医院的老年病科主要负责老年人的急症救治。

3.区、县级老年病医院专业特色定位在老年病急性后期恢复、神经和精神康复、长期照料、老年精神病、舒缓治疗和临终关怀等专业方面发展。建立由医生、护士、康复师、营养师、临床药师、心理医生和社会工作者参与的多学科团队,对社区卫生和家庭医疗保健进行指导,对家庭照料病人进行综合评估和干预。

4,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是体系建设的基础,负责老年病的健康促进、预防保健、慢病康复和家庭照料。社区全科医生加强老年病教育,开展家庭出诊、老年健康档案建立、老年评估和家庭照料等服务。

体系建设的具体工作 开展老年病培训。加强对老年病学科重视

老年病专科医生不同于全科医生和普通内科医生。老年病医生要具有内科医生以外的老年学、精神心理学、社会行为学、伦理学、环境学和道德法律等方面知识。老年病医生关注的是老人而非仅仅疾病,为了保存病人的高品质生活和延长健康期望寿命,要具有综合判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认可老年病学科的地位,成立和发展老年病专业。在教学上分步骤开展全科医生和内科医生的老年病继续教育,老年病学的研究生和本科生教育。科研上要整合各级科研机构,加强协作。

整合机构,规范就医流程。提高老年医疗水平要研究和制定家庭、社区、护理院、康复院、临终关怀院、老年医院、综合医院老年病科等各级老年医疗服务机构的软硬件标准,包括生活起居条件、无障碍设施、家庭和社区康复标准、人员设备配备、诊疗规范、服务模式、就诊流程和统一出入院的标准,使老年医疗服务进入一种规范化管理状态。提高老年医疗水平,开展多学科诊疗模式、社会心理干预、长期照料、照料标准化(benchmarks)、个案管理、老年急重症监护(aceu)、老年神经和心肺康复、疼痛管理、睡眠管理、舒缓治疗和防止跌倒的研究和探索。

据美国医疗保险公司调查显示,在社区进行初诊评估,规范转诊到相应的怠医院、急性后期医院、老年康复医院、护理院或者临终关怀院,从而病情好转的患者比随意选择医院就诊的患者感到满意,费用低且残疾率或死亡率明显低于后者。以此规范双向转诊,形成老年病专科医院和社区医疗机构间的一体化合作模式。使综合医院腾出床位,集中精力致力于疑难杂症的治疗;专科医院发挥费用低廉、专业化操作水平的优势;而社区卫生机构在预防保健,健康档案建立与评估,急性后期康复和家庭照料中发挥作用。这种方式适合老人,而且医疗资源的整合会使群众得到更加经济、便捷、连续的高质量医疗卫生服务。

建立老年健康评估标准

老年健康综合评估是一个多学科的诊断过程,通过确定老年病人在心理、社会、环境、医学和功能等方面状况以达到诊断、治疗和长期随访制定综合计划的目的。由于老年人患病具有衰老、脏器功能降低、免疫功能低下、代谢平衡被破坏、智能障碍和肢体活动障碍等病理生理特点,造成临床症状不典型、没有特异性表现、隐伏性发作、易漏诊。同时,老年人常出现的抑郁症、营养不良、慢性肝肾功能障碍、骨质疏松、肢体活动受限、大小便失禁和褥疮等合并症也导致治疗难度加大。所以老年病的治疗不仅是痊愈的概念,而应是尽可能地保护和恢复机体的功能,提高生存质量。要开展老年人全面的综合评估,如:现病史和既往疾病史;体格检查;营养状况;精神健康方面:智能、行为、情感的评估;功能状态方面:日常生活能力、行为和社会活动功能状态,有无行走困难和跌倒等;社会和经济状况:家庭和收入状况;居住环境:可得到的医疗保险和商业保险服务项目等。老年医学综合评估可以提高诊断准确性;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结果;提高功能和生活质量:选择最佳的生活场所和最佳的保健环境:减少不需要的服务使用;安排长期照料管理。

建立老年数据管理中心

建立老年健康档案与诊疗信息动态管理系统,使老年健康卡实现一卡通服务,开展预约挂号和网上咨询。对北京各个老年病医院和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立的健康档案或诊疗信息进行动态管理。对老年人就诊过程和检查治疗状况全程监控,掌握各种数据资料,从而节约医疗资源,降低医疗费用。

医疗服务行业现状篇4

【关键词】良性前列腺增生 诊治现状调查 对策

良性前列腺增生是老年男性常见疾病,临床上表现为尿频尿急、夜间尿次增加和排尿费力,并能导致泌尿系统感染、膀胱结石和血尿等并发症,对老年男性的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因此需要积极合理治疗,部分患者甚至需要手术治疗。而农村患者,就诊意识不强,缺乏必要的预防保健知识,社区医生服务不到位,是该病不能得到早期、及时、有效的治疗,严重影响老年男性的生活质量。

一 一般资料

我镇社区约5.3万人,2012年进行门诊健康体检时,针对50-75岁男性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4153份,收回有效问卷4012。采用良性前列腺增生(I-PSS)评分标准,0-7分为轻度症状8-19分为中度症状,20-35分为重度症状。诊断为良性前列腺增生计1642人,发病率40.931曾接受一般性治疗211例,手术切除15例,其他方法治疗74例,曾接受治疗的人数占总患病人数的18.27。期中以中重度症状为主。该调查对患者的就诊意愿,疾病的健康知识的了解,社区医生的服务作一并询问,发现诸多问题。

二 诊治现状与分析

1 患者就诊意识不强,就诊率低。农村患者以小病能忍则忍的原则,症状稍重就先去药店买点药自己腹用,再加上医院就诊程序复杂,费用高,很少去医院就诊。而良性前列腺增生起病比较隐匿,症状进展缓慢,当出现尿储留或出现血尿、膀胱结石、尿路感染时才去医院就诊,这增加了治疗的难度和影响治疗的效果。

2 治疗不规范。良性前列腺增生治疗包括注意自身保健外、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或长期留置膀胱引流管。从调查表可以看出,轻症患者无一例就诊,中、重症患者早期以尿频为主,错误地以膀胱炎治疗,当出现下尿路梗阻时,简单的行导尿术和口服一点前列康片。长期反复导尿或留置导尿管、造瘘管,造成生活质量下降,手术只占0.91。家庭对老年人患病的不重视,以及老年人常合并心、脑、肝、肾等疾患,也是影响治疗和手术的重要因素。

3 缺乏必要的健康教育知识和医疗常识。农村社区患者知识结构层次较低,获得老年良性前列腺增生常见症状的途径狭窄。而社区医生还没能够改变服务观念,社区服务不能做到“六位一体”服务模式2,80社区服务站只提供最基本的医疗服务,使患者失去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及健康指导的机会。

4 社区全科医生业务素质不强。社区全科医生多由以前的乡村医生转型而来,普遍存在学历层次低下,业务知识不足,专业技术能力不强,对老年良性前列腺增生缺乏认识,当其出现早期症状时,不能及时的诊断及早期有效的治疗,而错误的诊断与不佳的疗效更严重影响了患者对社区医生的信任度。

三 建议与对策

1 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力度,提高居民健康保健意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利用广播电视这些媒体作宣传外,针对农村居民知识层次较低接受能力不强的特点,尤其是这些老年群体,社区医生需要深入到社区家中,发放宣传资料,并需做好耐性细致解释工作,使居民能够了解这些老年常见病的基本知识,做到有病早治无病早防。

2 强化全科医学培训,提高全科医生业务素质。针对社区医生是由乡村医生转型而来,普遍存在学历层次较低,业务素质不高的特点,在转型前要进行规范学历教育以及全科医学培训,使社区拥有更专一的全科医生。在日常工作中,通过网络短期业务培训等多种途径,接受继续医学教育,拓宽社区医生业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从而提高社区医生整体业务素质与服务能及.

3 改变服务形式,加快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是“六位一体”的服务,更加强调贴近群众,要积极改变服务形式,变患者上门求医为社区医生登门服务。真正实现“病时是医生、平时为亲人、康复当助手”,做到医患“一家亲”,基本实现“一个电话,服务就到居民身边”,让居民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家门口的医院”、“自己床边的大夫”。

4 设立老年门诊,简化服务流程,提高老年慢性病的报销比例。每所卫生服务中心应设立专门的老年门诊,要增加方便老年人活动的服务设施,增强人员配备,简化服务流程,方便患者就诊,同时提高老年慢性病的报销比例,使老年人能看得起病,在患病初期就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良性前列腺增生只是老年男性慢性病中的常见一种,而这种现象在老年慢性病的诊治中普遍存在,因此应得到政府与社会的共同关注。

医疗服务行业现状篇5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3-0020-03

一、医疗健康产业的概念

狭义的医疗健康产业指医药产销及医疗服务直接相关的产业活动,总体分医药工业和医药服务,其中,医药工业包含五大子行业,医药服务包含医药商业、研发外包、医疗服务(见图1)。

广义的医疗健康产业则是指维护健康、修复健康、促进健康的产品生产、服务提供及信息传播等活动的总和。大健康产业由医疗性健康服务和非医疗性健康服务两大部分构成,已形成了四大基本产业群体:以医疗服务机构为主体的医疗产业,以药品、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医疗耗材产销为主体的医药产业,以保健食品、健康产品产销为主体的保健品产业,以个性化健康检测评估、咨询服务、调理康复、保障促进等为主体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与此同时,我国大健康产业的产业链已经逐步完善,新兴业态正在不断涌现。健康领域新兴产业包括养老产业、医疗旅游、营养保健产品研发制造、高端医疗器械研发制造等。

二、“互联网+”环境下医疗健康行业的发展现状

(一)医药市场的发展现状

《中国健康产业蓝皮书(2016版)》(以下简称《蓝皮书》)详细的分析了2015年我国医药、医疗器械以及医疗服务行业细分市场的情况。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市场上化学药物的销售额达到8 880亿元,占国内医药市场总量的66.5%。从未来趋势看,医药产品的质量标准和运营规范的提升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化学药领域的兼并重组,特别是一致性评价的推进将很可能明显改变化学药市场竞争的格局。2015年,国内中成药市场增长趋缓,总体市场规模约为3 379亿元,占国内医药市场总量的25.3%。《蓝皮书》预测,从发展趋势看,得益于中国政府对中医药产业的支持,未来行业仍有着明显的增长机会,而这需要各大企业进一步对产品和技术的研发投入。2015年,中国市场上生物药物的销售额为1 095亿元,占国内医药市场总量的8.2%左右。预计未来我国的生物制药市场仍有巨大的增长空间。

(二)医疗器械市场的发展现状

在医疗器械市场方面,根据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推算,近几年来,国内医疗器械市场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率,2010―2014年,市场规模扩大了1倍以上,市场总量从2010年的1 200多亿元增长至2015年的3 0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20%;预计到2019年行业规模将再翻一番,达到6 000亿元左右的规模。影像科设设备、检验科设备、心血管设备、骨科设备、信息科设备是医械行业最大的5个细分领域,《蓝皮书》预测,国内产品将向高端领域突破,产业融合将成为大势所趋,信息化和大数据将成为医疗器械市场发展的新的助推器。

(三)医疗服务市场的发展现状

在医疗服务市场方面,中国医疗服务市场规模从2011年的1.40万亿元增长至2014年的约2.20多万亿元。基于国家卫计委的统计,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预计2019年中国医疗服务市场规模达到4.338万亿元。目前,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收入占比78%,社区基层与私营医院所占比例仅为11%和8%左右。预计到2020年我国人均私营医院床位数将翻三番,届时,私营医院医疗服务收入所占比重将大幅提高。

三、“互联网+”环境下医疗健康行业的创新

在“互联网+”环境下,医疗健康行业必须进行创新,实现互联网医疗,弥补传统医疗模式的缺陷,帮助患者更好进行科学、有效的预防疾病,实现治未病;使优质医疗资源进行跨时空的最佳配置,优化患者院内就医流程,帮助病人免去不必要的到院就医,节约时间,提高效率;给患者更方便快捷、便宜的购药体验,促进医患沟通,使医生价值最大化、服务最优化。提高医疗服务效率,提升医疗水平和健康管理能力。

(一)创新健康管理方式

健康管理包含保健食品、器械设备、健康追踪、体检、健身养生等多个领域,其核心是预防医学的思想。近年来,健康管理已逐渐发展成为社会热点,作为一般医疗服务的“升级版”,未来将向个性化、多元化方向发展。

互联网医疗下全新的健康管理理念、技术和手段,能够有效促进疾病预防,医病于未病,帮助降低医疗机构压力,提高国民健康水平。传统医疗环境下,多数患者出现明显病症才就医,这种健康管理方式通过互联网医疗会变为主动进行疾病的预防。首先,人们可通过穿戴先进的医疗设备将生命体征指标数据化。通过穿戴设备患者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自我健康管理,实时获得数据,及时筛查、预防疾病;将获取的身体各项体征数据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寻找疾病与日常生活行为的关系,并及时咨询专业医护人员。其次,通过基因检测筛查致病基因,预估疾病发生风险。患者可以通过合理饮食、积极运动等方式尽早进行预防,减少预防疾病的发生。健康管理的未来趋势见图2。

(二)创新就医方式

互联网问诊平台通过在线问诊、诊前咨询,初步了解用户的病症情况,引导其科学、合理就医,推动医疗资源使用情况的倒三七模式向正三七模式发展,最终实现医疗资源的合理使用,因而将成为分级诊疗的有效手段。而传统医疗服务模式为“四面墙加一张检查台”,患者必须亲自前往医院就诊。由于目前我国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医疗基础设施薄弱,出现了挂号难、医疗效率低、医疗服务质量低等诸多问题。

图2 健康管理的未来趋势

互联网医疗环境下,不需要政府重新建造医院、诊所,只需要通过“虚拟化”的医疗体制和系统,对患者进行远程监控,管理患者的信息即可。这样就会将医疗服务惠及更多的患者。跨时空的优质医疗资源的配置将极大改善医疗服务效率,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提升就医体验。互联网医疗与传统医疗的就医路径对比见图3。

图3 互联网医疗与传统医疗的就医路径对比

(三)改善就医体验

“挂号排队时间长、看病等待时间长、取药排队时间长及医生问诊时间短”这一“三长一短”使就医体验饱受社会诟病。互联网医疗的出现使得“根治”这一“顽疾”指日可待。与传统就医体验相比,互联网医疗就医过程更加快捷,减少排队时间,提高服务效率和患者满意度,改善就医体验。在互联网医疗环境下,患者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进行挂号,大大节约时间;同时,医院根据不同科室的预约可以提前调配医生,缩短患者候诊时间,缓解医院的看病难问题。在候诊环节,患者可以通过科室导航服务快速找到相应的科室;在缴费环节,可以通过网络支付,如可以通过微信、支付宝等方式,节省了到窗口排队缴费的时间;在获取检验报告环节,患者可在手机上查看报告,不需要再到医院提取;在院外康复环节,通过在线问诊或者远程医疗设置,患者可以与医生随时咨询,针对病情及时采取相应的办法。

(四)创新购药方式

传统医疗行业购药环节存在诸多痛点:处方用药不透明,购药方式多为医院看病购药以及实体零售药店购药,取药时间长且路途用时长。互联网医疗通过医药电商,可以实现让用户更方便、快捷、便宜的购买药品。方式主要以B2C和O2O两种方式。例如,O2O模式通过实体零售药店的快速物流配送,实现在1个小时内完成药品的配送,为用户带来更加快捷的购药体验。B2C模式则通过互联网药店或者第三方医药平台,对药品信息进行快速查询、比价,查看是否支持医保报销,用户在网上完成下单,药品在1―2天内就能收到。

随着网售处方药政策的放开,医药分离的状况愈加明晰,互联网医疗销售的药品种类将迎来大幅增长,医药电商的购药方式正在加速重构传统的购药方式,为用户带去更好体验。新医改的公立医院改革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改革是破除“看病贵”问题的针对性改革措施(见图4)。

(五)重构医患生态

当前,医患冲突不断升级。互联网医疗环境下,医患关系会得到改善。医生可以通过互联网以健康管理、自诊等方式在线上与患者进行沟通咨询。通过在线问诊可以缓解医疗资源的不对称,优秀的医生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为更多患者提供诊断,收获口碑和名誉,恢复“白衣天使”称号。互联网医疗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服务,优化服务流程,为患者提供导诊、释疑、咨询等人性化服务和人文关怀,使传统医疗的“三长一短”现状得以缓解,使患者就医更加方便,给患者带来更加温暖的体验。

参考文献:

[1] 唐克媛.互联网医疗健康行业融资情况分析[J].时代金融,2015,(11)

医疗服务行业现状篇6

目前我国城市老年护理大致有居家护理、社区护理及机构护理3种模式。

1.1居家护理

居家护理主要是在老年人的家里由专业的护理人员、亲人或者志愿者提供专业的护理服务和日常生活照料。居家护理的优点是符合我国老年人传统的生活习惯;缺点是起步晚,发展速度慢,覆盖的人群少,没有形成完整的制度,不符合专业护理人员的护理习惯,居家护理缺少专业能力,医疗服务也无法得到保障。随着中国“4+2+1”家庭的逐渐增加,社会竞争激烈化程度的提高,子女的负担越来越重,独居老人增多,单一的家庭护理无法满足老年护理的需要。

1.2社区护理

社区护理是在居家护理的基础上,以老人所居住的社区为服务实施主体,向老年人提供专业护理和精神文化需要。社区护理是以健康为中心,以社区人群为对象,以促进和维护社区人群健康为目标。社区护理的优点是既尊重老年人的传统习惯,又能合理利用各方资源,符合老年人、政府、子女等方面的需要。缺点是社区老年护理医疗及护理专业人员缺少、服务素养不高;大部分针对孤寡老人养护,服务辐射面积小;老年护理资金缺乏,缺少老年人需要的场所、环境、设施等硬件条件。

1.3机构护理

机构护理是指由政府和社会力量出资建设的养老院、护理院、敬老院等集中养老机构提供的老年护理服务。机构护理的优点是在硬件设置、人员配套、服务项目等方面有较高的优势。缺点向两极化发展,由政府投资的福利性养老机构往往存在低端化状态,尽管人员和设施较为全面,但多数仅仅处于保障性层面。由各类资本投资的私营机构,大多数处于高端消费层面,人员、环境、设施齐全,但收费较高。而且多数老人受传统观念影响,不愿意居住在护理机构中,机构护理无法满足普遍的老年护理需求。

2现有老年护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2.1没有形成整体老年护理体系

居家、社区、机构这3种老年护理模式在现阶段基本处于相对独立状态,尽管目前居家和社区护理有相互补充的发展趋势,但实际上社区的护理补充还是存在服务面狭窄、医疗和护理服务无法与老年人实际状态完全对接的缺点。目前老年护理模式的关键缺陷在于,3种护理模式没有在根本上形成顶层设计、相互补充、资源共享、信息共有的养老体系。最合理的老年护理体系应该是呈金字塔状:底部为接受上门关心照料的大部分老年人,中部为享受日托服务的中等数量老年人,顶部为进入养老机构的少数老年人。

2.2养-护-医缺少有效衔接

养-护-医“三位一体”的老年护理机制没有有效建立,目前的护理模式的重点基本还在“养”的层面。居家护理的老年人缺少专业护理,医疗基本靠自己去医院;社区的护理医疗水平和设施有限,不能满足老人的需要;机构护理中老年医疗护理专业人员不能够满足需求。社区和机构在老年人护理时,不能很好地掌握老年人的患病史,护理没有有效针对性。老年人在家、在社区、在护理机构的医疗和护理没有一个有效的桥梁进行衔接。

2.3受限于行政体制及制度

目前养老和医疗服务分属不同的行政部门管理。对老年人护理服务的形式、模式、制度等都各自为政,没有形成整体的护理体制和制度。在整体老年护理事业上牵扯到诸多相关行政部门,由于各自的职权和利益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老年护理中存在的协调问题,医疗和护理不能有效地衔接到老年护理中去。缺少卫生和医保系统的参与,老年护理事业不能得到深入发展。

二医疗集团老年护理体系

组建医疗集团是新医改中公立医院改革的主要模式之一,医疗集团是将医疗机构进行整合,实施集团化运作。主旨在于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区域化医疗服务体系的重构,是新医改的有效载体。目前主要的医疗集团模式是“3+2+1”模式,即三级医院为龙头,纵向联合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集团化运作中,医疗集团推进管理一体化、分级诊疗、双向转诊、资源共享、学科合作、信息联网等。在医疗集团模式下,主要从包括护理服务的提供者、护理服务的层次、护理服务的提供方式、护理服务的接受者和护理服务内容5个方面来构建老年护理体系,从而建立起一个无缝衔接、资源共享、方便快捷的老年护理体系。

1护理服务提供者的多元化

医疗集团的老年护理服务由集团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来完成,包括了公益性的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还有家庭、个人和各类组织。多元化的老年护理服务提供,体现了政府和市场的分工,在保证公平的时候能够体现提供服务的效率。

2护理服务的分层次

医疗集团根据老年护理不同阶段的特点可分为社区、急性、中期、长期和临终5个层级。医疗集团结合老年护理的不同阶段特点,充分发挥各级医疗机构的功能,实现老年护理的分级护理,分工协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慢性病、康复期的老年人护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人员上门为家里患慢性病和康复期的老人,提供康复护理指导,包括营养指导、健康咨询等和基础护理技术支持,如换药、导尿、测血压、输液等可在家庭实施的护理技术服务。二级医疗机构利用自身特色开展特色老年护理。三级医疗机构负责老年人的急诊急救、老年综合征、多脏器功能损害,急性期护理,以及心血管、神经系统、内分泌等慢性病的治疗效果的评价与指导。民营医疗机构开展个性化老年护理,根据不同需求层次的老年人的需求开展个性化的服务。

3护理服务内容的多样化

医疗集团的老年护理不仅是针对有生理问题的老年人护理,还开展健康教育与咨询、心理疏导等预防和指导性护理。老年人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和条件,选择不同的护理服务内容和护理方式。

4护理服务提供方式的可选择性

老年护理不一定在医疗机构内,也可以在家和在社区进行,还可以通过网络和电话进行咨询。医疗集团的居家护理主要是通过“3+X”健康团队来完成,实现网格化管理。机构护理主要是老年人在护理机构、养老院和医院的老年科来完成。

5护理服务接收者全覆盖

医疗机构的老年护理基本上实现了集团内的全覆盖,在集团内只要是有护理需要的老年人,都能够享受到自己所需要的老年护理服务。对行动不便又不愿意离开家的由志愿者团队来护理,对想要个性化老年护理的,有老年护理院来满足需要。

三完善医疗集团老年护理体系的建议

1健全老年护理机制

各级政府部门要将构建老年护理服务体系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建立长效的老年护理服务机制。首先,要完善老年护理法律法规,老年护理服务的健康运行需要相关的制度和法律法规的支持,要在《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基础上,尽快出台与老年护理有关的法律法规,确保老年护理有序开展。其次,要增加老年护理的财政预算,建立起老年护理的整体预算制度,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机构运行经费补贴、困难老人服务补贴等。第三,要坚持老年护理公益性的发展方向,由政府主导、社会各方参与,大力开展老年护理服务项目。

2建立老年护理资源整合体系

以科学配置、合理共享、有效流动的原则对现有的老年护理体系进行资源整合。针对不同区域的卫生服务中心现状,在集团内进行资源合理配置。第一,统筹医疗设施资源的配置及共享,在医疗集团化运作下,在集团区域内实现医疗设施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共享,过剩设备资源实现平行或下行释放。第二,人力资源共享,针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护理人员专业化程度参差不齐的状况,三级医院及二级医院对社区卫生服务提供人力资源共享。将医疗专家及护理人员进社区制度化。推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家坐诊;推进健康服务进家庭,让医生护士参与到社区服务团队中;推进集团内会诊制度,建立会诊中心。这些措施极大地推动了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提高,使社区老年护理服务向优质化发展。第三,实行分级服务、双向流动,根据老年人护理及医疗需求的不同程度,在医疗集团内实行分级服务。三级医院、二级医院及社区提供阶梯化服务,同时针对老年人不同阶段的身体状况,实现向下及向上的服务转移,保证老年人能得到最适合的医疗护理服务。

3扩充专业人力资源队伍

推动我国养老事业的发展,弥补我国老年护理人才的缺口,必须重视当前养老机构从业人才队伍的挖掘和培养。培养一批专业的老年护理服务队伍。由医疗集团选派老年病医护专业人员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进行相关培训。除了专业培训外,强化继续教育,促使从业人员更具专业化。同时,加大向社会进行老年护理人员招聘力度,按集团内人事聘任办法给予相应编制及待遇,充实到老年护理工作中去。

医疗服务行业现状篇7

【Abstract】Objective It is an innovation of military medical system reform.MethodsA new measure to drive the construction and prospect for a military general hospital arranging recuperation ward.Results Five ideas developed in this article may have guarding meanings to strengthen or drive construction.Conclusion Prospect of recuperation ward in a military general hospital by well use of self resource and superiorities.

【Key words】Military hospital;Recuperation ward;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军队疗养院是军队医疗卫生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军队高中级干部健康水平发挥着重要作用。军队综合性医院编设疗养科,是军队医疗机构体制改革的创新,是推进军队医院建设发展的重要举措。综合性医院编设疗养科,可以充分发挥医院的医疗技术、专业人才、设备设施的优势,对疗养科的建设发展起着推动作用,对医院的建设发展也起着服务拓展和专业补充的作用。

1明确职能定位,确立建设发展的思路

1.1确立疗养科建设发展的目标在新军事变革时期,军队疗养院正面临着建设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军事斗争准备的需要对战伤康复和卫勤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部队官兵健康持续增长的需求为疗养服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医学科技的快速发展为疗养学科建设奠定了有力的技术保证,这些都为疗养院的建设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条件[1]。作为编设疗养科的综合性医院,就是要围绕疗养科建设发展这一主线,切实把疗养工作摆上重要位置,统筹好医疗和疗养的关系,确立以临床学科促进疗养学科发展、以疗养学科发展带动医院全面提高的思路,坚持以人才队伍、学科技术、服务质量和设备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大投入,加强建设,加快发展,积极探索服务好、质量高、效益显著的建设发展路子,把疗养科建设成为军队高中级干部的健康促进基地、军地疗养员慢性疾病的康复基地和医院疗养保健队伍的培训基地。

1.2确立疗养科建设发展的定位综合性医院编设疗养科,其服务功能就是要以提高疗养干部健康水平为目标,以疗养保健治疗为主业,充分发挥临床医疗的优势,积极拓展疗养保健、疗养治疗、疗养康复的服务功能,服务于军队和地方疗养员。在疗养服务功能上,要认真开展以应用自然疗养因子为核心的预防保健服务,开展以健康检查、健康评价、健康干预为重点的健康管理服务,开展以物理治疗、体育锻炼等疗养康复技术为手段的康复保健服务,开展以常见病、慢性病、老年病和亚健康状态的专病治疗、专病康复服务。在服务功能支撑上,要配齐检查、诊断、治疗、急救、理疗、体疗、心理检测等医疗康复设备设施,切实使疗养服务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1.3确立疗养科建设发展的理念疗养科建设发展的关键是要引进先进的服务理念,这样就能以理念更新为先导,不断创新服务模式,不断完善服务措施,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以优质的服务保障军队和地方疗养员的身心健康。一是要牢固树立以疗养员满意为标准的服务理念,改变传统的以疗养为中心的工作模式,切实做到以疗养员为中心;二是要牢固树立以满足广大官兵健康需求为目标的服务理念,改变传统以疗养为主的单一服务方式,实现预防、保健、治疗、康复一体化服务;三是要牢固树立以疗养康复技术服务为主的整体服务理念,改变传统的注重生活保障为主要的服务内容,切实做到医疗、心理、文化、环境服务整体化、人性化、亲情化。

2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夯实建设发展的基础

2.1人才培养,摆上位置医院要重视疗养专业人才的培养,首先大力宣传疗养学科专业的重要性,组织医务人员学习疗养学、康复医学等基础理论知识,拓展疗养学科与临床学科结合与应用的范围,提高临床学科人员对疗养学科专业工作的认识。其次把疗养工作纳入医疗工作统一筹划、部署、实施,认真统筹好医疗工作和疗养工作的关系,真正做到医疗工作和疗养工作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发挥好临床医疗对疗养工作的促进作用,发挥好疗养工作对医疗工作的补充作用。再次把疗养人才培养工作摆上位置,在医院人员编制不足的情况下,充分认清加强疗养科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把疗养专业人才培养与临床专业人才培养并列对待,同等重视,以工作开展和科室建设发展需要来加强疗养专业人才的培养[2]。

2.2队伍建设,形成制度在加强疗养专业队伍建设上,一是要配齐专业人员,在医生队伍建设上,选派思想好、责任心强、技术水平高、热爱疗养专业的高中级技术职务人员,从事疗养工作并担任科室领导。在护理队伍建设上,选拔爱岗敬业、服务态度好、专业技术过硬、受过大专以上学历教育的人员从事疗养护理工作。二是要培养技术骨干,根据疗养工作特点和任务要求,疗养学科带头人通过岗位培养,熟练掌握疗养医学、康复医学、老年医学、心理学等理论知识,并对心血管、脑血管等临床学科专业具有很高的技术水平。疗养护理带头人通过专业进修,熟练掌握疗养专科护理、疗养康复、心理护理以及疗养管理等理论知识与技术。三是要建立激励机制,对从事疗养专业工作的医疗和护理人员,在进修学习、参加学术活动上给予优先和放宽,在调职调级、立功受奖上给予照顾和倾斜,在福利待遇享受和分配上给予政策支持和保证。这些激励机制建立的目的,是要在医院形成疗养工作受重视、从事疗养工作的人员受尊重、疗养科的建设发展受关注,真正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局面。

2.3作用发挥,强化激励发挥好疗养专业人才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发挥科室带头人的主体作用,医院在研究疗养科建设发展规划时,认真听取疗养专业发展动态和要求,共同研究疗养科建设发展的目标和规划,认真解决学科建设发展中的困难与问题。二是发挥科室带头人的主人翁作用,科室带头人要围绕疗养科的建设和发展,对内强化业务建设和疗养服务管理工作,对外加强专业交流和业务联系,不断扩大自身影响,不断增强疗养服务保障功能和作用。三是发挥疗养科在医院建设发展中的示范促进作用,疗养科在综合性医院是一新学科专业,其专业工作、服务标准都有新要求,因此发挥好疗养服务与技术的作用,对综合性医院的建设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3重视学科建设,提高服务技术和水平

3.1学科建设,突出重点当前国内外疗养康复医学理论与技术发展的很快,对疗养学科专业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3]。在疗养学科建设上,一是要在应用自然疗养因子为核心的疗养保健、疗养治疗、疗养康复方面加强建设,做到自然疗养因子作用机理明确,适应证和禁忌证明确,疗养治疗和保健康复效果明显。二是要切实加强自然疗养因子对人体健康、疾病防治和康复促进的作用宣传教育,使疗养员和疗养工作者了解和认识现代疗养学的知识和意义,纠正对疗养业务和疗养工作的模糊认识。三是要严格把握疗养适应证和禁忌证,根据不同的疗养地域、不同的气候特点、疗养因子性质和生活习惯,严格合理执行好疗养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标准。四是要严格执行疗养工作制度,严把入院关、体检关、旅游关和出院关,保证疗养员在疗养期内的疗养保健效果和疗养安全。

3.2专业工作,提高质量要大力倡导健康体检新理念,健康检查已不仅局限于体检,而是要在体检的基础上为受检者提供健康指导和就医指导。一是在健康检查上项目选择可以套餐化,诸如标准套餐、商务套餐等,此外还有学生入学体检、儿童成长体检、老年健康体检以及妇女专科检查等。二是在健康评价上,对受检者的躯体健康、心理健康进行评价,使他们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自觉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摒弃不良生活习惯,改善膳食结构,加强体育锻炼,保持平和心气和注意劳逸结合。三是在健康干预上,对受检者的健康状况,提出健康建议和健康风险提示。对亚健康状况提出保健治疗、健康教育、营养膳食、运动锻炼、心理疏导等干预处理,以改善组织器官功能和亚健康的症状。

3.3疗治结合,拓展服务亚健康是介入疾病和健康之间的身体状态,作为疗养科应把亚健康监测和防治作为学科建设发展的方向,大力开展亚健康的防治工作。一是对亚健康状态进行检测,对与疾病密切相关的心、脑、肝、肾等器官以及心理、精神状态进行检查,发现疾病前期变化,为亚健康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依据。二是建立亚健康状态的诊断标准,研究亚健康状况与疾病和生活习惯、饮食、环境等因素的内在联系,完善以问卷调查、体检数据和疾病诊断为系统的亚健康诊断评价体系。三是开展亚健康状态的预防和治疗研究,应用临床治疗技术和疗养保健技术对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等亚健康状态进行预防和治疗研究,将临床治疗服务前推至疾病前的预防和健康干预,后延至疾病康复,不断拓展亚健康状态治疗的新途径。

4强化科学管理,提高建设质量和效益

4.1加强制度建设一是加强疗养工作制度建设,目的是规范疗养工作程序、内容和要求,以保证疗养员的疗养质量。这方面的制度有:疗养员检诊制度、体检制度、疗养病历书写制度、疗养员治疗保健医嘱制度、科主任查房制度、疗养员急救工作制度、健康教育制度等。通过建立制度,使得疗养工作规范,真正提高疗养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二是加强疗养工作管理制度建设,目的是保证疗养工作质量得到有效的监控和评价。这方面的制度有:疗养工作数质量讲评制度、科室质量效益评价制度、疗养员座谈会制度、科务会制度等。通过制度的建立,使得疗养科的工作有质量、有要求、有效果、有成效。三是加强疗养员生活管理制度建设,目的是让疗养员在疗养期间的生活、旅游及安全有保证。这方面的制度有:疗养教育制度、疗养安全管理制度、景观旅游制度、文化娱乐制度、饮食管理制度等。通过制度的建立,使得疗养生活管理规范有序,疗养员在疗养期内安全、舒畅、满意。

4.2加强成本管理推行全成本核算,是军队医院适应市场经济特点和规律,注重质量效益,推进医院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举措。因此要切实加强全成本核算管理,努力提高疗养服务质量。一是加强思想教育和引导。要从加强疗养服务职能入手,教育引导全体人员认清做好军队疗养员服务工作,是疗养科建设发展的落脚点和出发点,也是推行全成本管理的根本目的。要通过推行全成本核算管理,把为部队服务的账算清楚,把为部队服务的质量和效益提高上去。其目的是服务标准和服务质量的保证和提高。二是处理好医疗成本控制与提高医护质量的关系。推行全成本核算管理,其目的是加强科学管理,减少浪费,要通过提高诊疗水平和工作效率,减少医疗纠纷,降低医疗成本,而不是单一地控制医疗成本,否则易导致医疗护理质量下降。三是强化全成本核算管理的作用。全成本核算管理的核心是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评价医疗效益,不能只看毛效益,更要看净收益;不能只看经济效益,更要看服务质量,要在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上下工夫。

4.3加强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是疗养科建设发展的基础,是疗养科质量效益建设的重要途径,要充分发挥综合性医院信息化建设基础扎实的优势,大力加强疗养科的信息化建设工作[4]。一是加强疗养局域网的建设。按照总部下发的《疗养院信息管理系统》软件,对疗养住院、体检、保健、治疗、康复等工作环节都实行计算机管理,切实提高疗养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二是加强全成本核算局域网的建设。按照军区关于《全成本核算管理系统》的要求,对疗养科的效益和成本进行科学管理,真正实现数据从源头上采集,在网络中集成,从运行上管控,实现数据与资源共享,提高卫生经济的效益和效能。三是加强疗养公用信息网络的建设。在疗养大厅设置疗养信息触摸查询系统,以供来自全国各地的疗养员查询信息资料。建立电子阅览室,开通军事综合信息网和互联网,为疗养员提供信息服务。

5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保障能力

5.1设施建设达星级标准疗养住房建设是疗养工作上服务标准、质量要求的重要条件,要着眼于服务对象的需求,积极创造温馨、舒适的居住条件,提供宾馆式的服务。一是按职级待遇建设疗养住房,根据军师团疗养员生活标准,设立军职套房、师团职标准房,配以沙发、空调、电视、淋浴房等生活设施,同时按宾馆服务要求提供保洁等服务。二是按疗养需求配齐文体娱乐设施,设立棋牌室、乒乓室、桌球室、卡拉OK室、健身房等,运动健身器材均需专业化制造,达到安全、舒适的标准。文体娱乐设施的使用,可由护士进行讲解和示范,注意把握锻炼时间与强度。三是按医疗抢救需要建立急救室,配备心电图机、除颤仪、呼吸机、吸引器、急救车以及急救药品,以供发生医疗应急情况时使用。

5.2环境建设达园林标准疗养环境建设是疗养科建设的一个重要工作,其目的是为疗养员创造优美舒适的生活空间。一是建立休闲区域,按照园林建设的要求,建设有小桥流水、亭台楼阁、树木成荫的休闲景区,让疗养员有休闲的好去处。二是建立健身区域,在这个区域配备健腰、健四肢的户外健身器材,以供疗养员做室外健身锻炼。三是建立文化区域,主要是构建疗养环境文化,介绍驻地文化风貌如古城名镇、园林胜迹、街坊名居、曲艺、画派以及工艺品等,让疗养员享受文化氛围的熏陶。

5.3服务保障达优质标准提供完好的生活保障条件,是做好疗养服务工作的基本要求,因此要围绕疗养员在异地的生活需求,提供方便、满意的生活服务[5]。一是按疗养保健饮食需要提供疗养饮食服务,设立疗养员餐厅,饮食种类有低脂、低胆、糖尿病饮食等,在伙食调剂上注意荤素搭配,米面搭配,力求在疗养期内品尝到特色菜肴。二是加强车辆保障,设立疗养专业车辆,驾驶员相对固定,熟悉各旅游景点交通路线,认真落实好疗养员接送站和旅游制度。三是加强通讯保障,疗养住房内设立军用程控电话,主要满足军内通讯,对军内通信不便者,提供地方程控电话保障。

参考文献

1赵锡涛.以科学发展观引领疗养院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中国疗养医学,2008,17(4):203

2范艳涛.疗养院人才培养的创新.中国疗养医学,2008,17(6):327

3张卫兵.军队疗养院重点学科建设实践.医院管理杂志,2007,14(7):510

医疗服务行业现状篇8

2012年两会上,医疗改革问题仍是代表们议论的热点,也是媒体关注的重点。医疗问题涉及民生,自然是百姓所最为关心的现实问题之一。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不健全的医疗保险制度已经到了迫切需要深入改革的地步。

一、我国医疗卫生服务的现状

1.“看病难、看病贵”已是不争的事实。卫生部副部长朱庆生,在卫生部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进展情况新闻会上曾说到,在农村,有40%~60%的人看不起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在中西部地区,因看不起病、住不起医院在家里死亡的人数估计在60%~80%之间。2003年,我国农民的人均收入是2622元,根据第三次卫生服务调查的结果,2003年农民住院例均费用是2236元。这就是说,如果一个农民家庭有一人住院,很可能这一年的收入就全部用到医疗费用上了。

2.医院“只认钱,不认人”已成共识。病人入院必须先交一笔押金这也是潜规则。据中新网重庆报道,仅仅因为深更半夜未带足现金,渝州大学陶国林老师在押光身上所有钱物后,仍眼睁睁看着自己患急性阑尾炎的学生得不到救治,其中一头发花白的医生竟作答:“我们只认钱,不认人”。医院面对日益增多的有意或无意逃避支付医药费的现象可能也有自己的苦衷,可与救死扶伤的责任相比,孰重孰轻不难分清。

3.医疗服务越来越成为少数富人的特权。因经济原因,多数民众的医疗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穷人甚至无法享受最基本的医疗服务。据统计,我国20%的富人拥有80%以上的银行存款,可见,穷人或不太富有的人占了绝大多数,政府理应保障这些人获得最基本的医疗。目前,我国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是1.6%~1.7%。在这部分少得可怜的财政支出中,医疗费用的70%用在城市,30%用在农村;而我国70%的人口在农村,也就是说30%的城市人占用了70%的卫生资源,包括政府的支出。在这30%的城市人口中,也是少数富人占据了绝大多数的资源和经费。当一些富人住贵宾病房的时候,而另一些贫穷的工人、农民却因交不起住院费而在等死,中国的医疗服务是何等的不健全,不公平。

4.医疗改革成效不大。有人说“10年医改一场空”,这可能有点言过其实,但说其成效不大完全符合实际。10年来的医疗服务体制改革主要在城市展开,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从整体上看,成效不明显,存在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公立医院运行机制存在问题,公益性质淡化;社会资源进入医疗服务领域不畅,发展不快;医疗服务监管薄弱,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缓慢,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仍很突出。笔者认为新医改应以广大民众为服务对象,让占70%的大多数平民、穷人能提高身体素质,保障健康,让平民百姓能真正能看得起病,能治好病,这是最起码的民意诉求。

二、深化医疗卫生服务改革之我见

我国的医疗卫生服务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医疗改革应从构建“公共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两方面着手,继续遵循三个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走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不能盲目照搬外国的发展模式;

二是坚持卫生事业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和公益性质,医疗卫生机构不能变成追求经济利益的场所;

三是政府承担公共卫生和维护居民健康权益的责任,增加卫生投入、提供公共服务、加强医疗卫生监管依然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公共卫生管理。预防重大传染病的流行和蔓延,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群众提供基本医疗保障,维护人民身体健康;加强卫生行业监管,维护群众就医安全;加强健康宣传教育,改善生活工作环境,减少疾病发生。

2.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公共卫生体系应完全是公益性非盈利的事业单位,其经费应有各级财政分担,国家要逐年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支出的比例,加大对地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投入。

3.加强重大传染病防治。重点控制艾滋病、肝炎、结核病、血吸虫病等重大疾病的发生和流行。

医疗服务行业现状篇9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4.001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资源配置和广大民众就医需求的矛盾日益尖锐,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智能硬件终端普及、传感器技术进步、互联网基础设施改善,互联网医疗成为未来医疗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1 “互联网+”行动与医疗资源配置效率改进研究产生背景

我国目前整体医疗服务行业环境仍存在较大挑战,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提出推广在线医疗卫生新模式。

1.1 互联网+医疗相关概念界定

(1)“互联网+”:通过互联网提供或改善卫生服务与信息交流,不断推动互联网创新技术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广泛形成以互联网为基本平台的创新技术与效率变革的经济社会发展新样态。

(2)“互联网+医疗”:以互联网为载体和技术手段的健康教育、医疗信息查询、电子健康档案、疾病风险评估、在线疾病咨询、电子处方、远程会诊及远程治疗和康复等多种形式的健康医疗服务。

(3)移动医疗:运用移动通信技术――如PDA平台、移动终端和卫星通信数据来提供医疗服务和信息服务,深入到移动互联网领域,以基于安卓和iOS等移动终端系统的医疗健康服务类App实践应用为主体。

(4)远程医疗:以计算机技术、遥感、遥测、遥控技术为载体,充分发挥高端医院或专业医疗优质资源,辐射支撑医疗条件相对落后的边远区域、海岛或流动舰船上的伤病员,实现远距离诊断、治疗和咨询服务。

(5)网络医院:田军章(2016)认为网络医院是以医疗机构为依托,通过互联网信息化技术,构建医疗机构之外的服务对象开展专业在线互动诊疗、咨询预诊等远程服务的互联网医疗平台。

1.2 “互联网+”行动与医疗资源配置效率研究背景

医疗服务,特别是我国的医疗服务具备互联网入侵的所有特征:大空间、低效率、多痛点、长尾特征。

1.2.1 医疗服务空间巨大

2014年我国卫生费用总支出将近3万6千亿,近10年来,一直保持近20%增长速度,预测2020年中国医疗卫生健康产业规模将达到8万亿。

1.2.2 医疗服务效率低下

根据彭博社的世界各国医疗系统效率排名,在被调查的500万以上人口,人均GDP至少5000美元,预期寿命至少70岁的47个国家中,中国排名第36。

1.2.3 医疗服务痛点较多

从患者角度,看病难、看病贵是一个长时期得不到解决的问题。院内医疗服务质量低下,院外跟踪病情空白问题凸显;从医生角度,医患矛盾日趋尖锐,医生职业工作强度大、收入较低、风险较高。从医院角度,三甲医院超负荷运营,医疗被迫扩张成管理难度加大,而另一方面基层医院门可罗雀,医疗资源大幅浪费。

1.2.4 医疗服务长尾显著

我国人口空间分布呈不均匀态势,存在大量长尾人群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医疗服务;三甲医院分布格局过于集中,多数高端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少数城市,大部分地区罕见病难以满足治疗需求;卫生部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2年版同2009年版对比,药品品种增长迅速,药品产品数量惊人,仅2013年,就批准药品注册申请416件,新药长尾特征明显。

2 “互联网+”行动与医疗资源配置效率现状分析

吉林省拥有相对完善的医疗基础设施和保障体系。截至2015年末,全省有卫生技术人员15.09万人,实现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100%,但在全国互联网医疗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面临着融入全国互联网医疗行业的发展与升级问题。

2.1 吉林省互联网+医疗发展现状

2.1.1 政策环境

吉林省于2016年4月26日《关于积极推进吉林省“互联网+”行动的实施意见》,强调完善医疗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吉林省医疗健康信息平台,促进区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监管和综合管理等资源整合和业务协同,推进我省优质医疗资源、居民健康、医疗档案等信息共享。推动吉林省人民医院及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第二医院、第三医院等大中型医院开展在线预约门诊、远程医疗、健康管理等业务。加快智能心电监控、生物芯片、智能眼镜、智能手环、嵌入式人体传感器等可穿戴设备产业化。鼓励省内医疗健康企业与百度、华为等互联网龙头企业开展合作,运用大数据、云技术等开展健康预诊、实证服务,实行长期跟踪、定期更新、预测预警等特色化管理服务。

2.1.2 医疗状况

智慧医疗未来强调协同统筹平台和运用平台形成不同区域间的互相联通。当前吉林省正在积极打造医院信息化三级管理平台,省、市、县三级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与公共卫生服务和医院有机结合;吉林省民营医院部分已开设远程诊疗中心,对接优质资源;长春北部建立了全国区域性数据中心。

2.1.3 存在问题

吉林省互网医疗产业发展起步较晚,目前发展主要集中在医院信息化建设这一初级阶段,医院联网服务形式主要表现为网上挂号、预约问诊等基础服务,对“互联网+”深刻含义的正确理解和逐步实现对当前吉林省互联网医疗发展非常重要。

2.2 互联网+医疗发展的国际经验

美、日等发达国家的互联网医疗产业距今已发展多年,拥有比较完善的产业链和产业布局。通过借鉴国外先进发展成果和经验,增强我国在互联网医疗发展领域的预见性、先进性和创造性,有助于我国的互联网医疗产业良性健康发展。

2.3 吉林省与国内其他地区比较分析

吉林省近年来大力发展互联网医疗,也取得了可喜成果,但与浙江等省相比,互联网医疗发展模式和现状,医疗资源配置与互联网结合都有待进一步发展。

3 “互联网+”行动与医疗资源配置效率改进对策及建议

吉林省互联网医疗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问题,包括目前移动互联网医疗产业的技术难题、商业模式建构以及医疗资源分配不均、供不应求等问题,拟解决病患信息不对称、医疗资源浪费、增加医院社会效益、包括缓和医患之间尖锐矛盾等问题。

3.1 互联网+医疗发展模式

随着医院信息化系统的进一步完善、医疗在线服务行业逐渐崛起、医疗服务开始由PC端向智能移动端的转变,并形成五种发展模式:互联网+医院形成智慧医院;互联网+硬件形成智能可穿戴设备;互联网+医药形成医药电商;互联网+保险形成个性化商保服务以及互联网+基因形成精准医疗。

3.2 “互联网+”行动与医疗资源配置效率改进策略

(1)在医院方面,建设智慧医院。加强医院与科技公司合作,从多个维度构建基于诊疗病例和持续监测的病患数据,通过智能算法和数据挖掘形成精准、高效的诊疗实证,形成诊疗方法论上的创新,实现移动全流程无纸化、智能指引信息透明化、挂号费用优惠差异化、支付方式多元化、安全部署独立化。

(2)在患者方面,优化App界面及环节构成。可参考“掌上浙一”APP软件将界面分为手机挂号、智能分诊、取报告单、医院导航、健康资讯等板块的做法,让患者根据人体模型选择不舒服的部位,显示相关部位易发疾病及主要症状和伴随症状,使患者能够进行初步自诊,并提供相应医院及科室建议,进行线上智能分诊,完善“就诊卡”模式并拓宽服务,延展至院内可能活动,开设支付宝就诊预约、就医流程指导、医药费移动支付等功能。

(3)在制度方面,建立健全医疗纠纷责任认定制度。将责任具体化,明确到医院、个人及第三方平台,建立医疗纠纷调解机构或部门,进行赔偿判定与事后调解,重塑公信力,缓和医患矛盾。

(4)在信息方面,建立信息联网云平台。可参考浙江省中医院“医联体”云平台,整合优质资源、有效分配,通过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线联动的分级诊疗,建立有效机制与法律法规以保障个人信息安全,加强信息提供与使用的监管与约束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5)在药企和保险公司方面,利用互联网技术共享院内、院外可持续监测的大样本数据,辅助医药企业有针对性的药物开发,为保险公司提供可供追溯的客户信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实现医疗及社会资源配置合理化。

4 结语

在互联网医疗产业中,我国医疗行业蕴藏着重大技术创新等巨大的潜力,国内也存在着巨大的市场需求。作为发展经济和保障民生的重点行业,创新发展互联网医疗行业发展模式一定会对未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医疗卫生发展方面做出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孙国强,由丽孪,陈思等.互联网+医疗模式的初步探索[J].中国数字医学,2015,10(6):1518.

[2]王晶,朱慧颖.“互联网+医疗”重构医疗五大产业链的分析[J].互联网医疗中国会.互网天地,2015,(08):15.

[3]闵杰.互联网+医疗的探索与痛点[J].吉林医学信息,2015,31(4):2729.

医疗服务行业现状篇10

当前我国医疗体制面临卫生保障覆盖率低、医疗保险统筹层次低、初级医疗服务滞后、药费居高不下、民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本质上是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人类健康面临的挑战也日益严峻和复杂化。全球性的医疗技术的高速发展极大提升了医疗水平,推动了医学模式由传统集约式单向问诊向数字化定制化转变,也带来了普遍性的医疗成本上升的问题,在医学新形势下,我国迫切需要深化医疗体制的全面改革,以满足群众日益增加的医疗服务需求。而这些问题在当前地理天然间隔、地区信息不及时、医疗成本增高、资源有限的大背景下着实是难以解决的。近年来,由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便携智能电子设备的普及,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患者和医生需要的健康数据可以都保存在电子健康病例和患者的个人健康管理系统中,患者的健康数据依托可穿戴医疗设备随时更新,并提供给医生随时查看。患者看病完全可以足不出户,随时与医生保持联系沟通,这一方面帮助医院提高效率,降低管理成本负担,另一方面也使患者看病能方便及时地享受高质量的医疗问诊服务以及病后联系服务[1]。目前政府大力倡导的“互联网+”与医疗领域紧密结合,带动大量移动医疗服务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成立并向各自方向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与医疗健康的有机结合,可以使医生与病人紧密联系在一起,从疾病问诊到康复咨询,构建一整套“互联网+医疗”健康体系,这为解决传统医疗体制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等难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因此,我们立足当前国家相关医疗体制现状与问题,结合国家深化医疗改革政策方案,在医疗保障制度与分级诊疗框架下探索移动医疗的实用价值与可行性,综合互联网思维深入研究移动医疗企业的发展现状,得出移动医疗产业的前瞻性分析与建议。本文采用典型调查、实地访谈的研究方法,选取爱丁医生与微医集团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移动医疗服务企业作为移动医疗分析案例,并通过对这些广受欢迎、用户较多的移动医疗企业运作的深入分析,延伸出整个移动医疗产业的现状与问题,为移动医疗企业公司的未来发展以及我国未来的医疗改革提供一些具有参考性的可行性建议。

1移动医疗企业发展现状

1.1企业概述

爱丁医生是一家帮助育龄青年优质怀孕的“O+O”模式整合服务机构,主要产品是爱丁医生APP这一手机备孕工具,可以帮助育龄青年开展个体化全面的孕前准备。该应用着眼于用户备孕需求,运用独特的、模拟临床医生的算法,为用户提供以怀孕为目的的移动医疗服务,服务项目主要包括为备孕期的年轻人做风险评估、疾病因素与状况评估、体检提醒以及生活习惯改进建议,逐步引导育龄用户将身心调整至最佳受孕状态[2]。微医集团是一家主要提供预约挂号、在线问诊复诊、远程会诊、电子处方、药品配送等互联网医疗和会员服务的移动医疗服务机构。微医的主要产品是两款手机APP,一款是针对医生的“微医生”,旨在获得相关患者健康数据,建立一种真实的医患关系;另一款是针对患者的“微医”,帮助患者完成在线查找医生、在线挂号、在线复诊等移动服务。微医的发展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挂号网、微医和互联网医院。2015年12月,全国首家互联网医院—乌镇互联网医院在国家互联网创新发展综合试验区乌镇上线,截至2016年年底,乌镇互联网医院的接诊量已突破5万人次/日,近两年微医互联网医院已在全国18个省市落地[3]。

1.2运营模式

爱丁医生的运营模式主要是“O+O”。对于大多数服务项目用户无需再奔波于各个服务机构,可以直接使用手机APP在日常生活中在线接受备孕的相关指导和管理。而诸如B超、抽血等服务则在线下为用户提供更专业的技术支持。爱丁医生目前提供门诊服务,从诊前评估,到门诊预约,再到专人随访,采用本地远程相结合的方式提供个性化备孕服务,同时还包括个性化备孕方案、二胎咨询、妇科体检等服务。在盈利方面,爱丁医生相关负责人认为主要还是应以提供服务和解决方案为主,爱丁医生目前唯一的收费项目是远程咨询项目,即通过电话和视频为用户提供远程问诊服务微医已经在“医、药、险”全产业链布局,主要覆盖互联网医院、健康消费、健康金融、会员服务和家庭医生等领域。运营模式上,微医目前主推线上线下结合的互联网医院,线上提供在线医疗服务和远程会诊服务的在线诊疗平台,线下为群众提供实体医院,开放民众进入提供与医生面对面问诊咨询服务。微医盈利模式也主要分为医、药、险3个模块。就医方面,一般用户的挂号不收取任何费用,但如果需要挂指定的专家号则需要收取一定费用,该收入由医生与微医共同分配,医生提取70%,微医则提取30%,用于企业日常运营管理;药品方面,微医提供网上购药服务,与多家药品生产和流通企业深度合作,以互联网医院为新的药品终端,用户可以线上支付,微医会将药品送货上门;商业医疗保险方面,微医连接875家医疗机构的信息系统和国内主要大型商业保险公司的理赔系统,微医还建立健康账户支持诊疗一站式结算、基础医疗保险、商业保险理算赔付、理财产品购买等服务。

1.3特征优势

爱丁医生是针对特定用户群体即备孕青年的医疗服务,主打i-MLP的备孕理念,即从Medical(医学)、Life(生活)、Psychological(心理)这3个方面来帮助用户备孕,除了专业的医学指导,还会从用户生活习惯行为以及备孕时的心理因素等多方位对用户进行考量。爱丁医生会从生活习惯上对用户进行干预和指导,通过手机App向用户提出健康备孕的建议,如戒烟戒酒、早睡、补充叶酸等,也会向用户推荐适合的运动调理,特别对于女性群体而言,心理上的辅导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支持与陪伴,定制化全方位的服务是爱丁医生的最大优势。微医不同于爱丁医生专注于备孕领域,而是着眼于医疗服务的流程优化,前身是挂号网的微医的优势在于挂号医院资源非常广泛。截至2016年10月,微医已经覆盖29个省份,与2400多家重点医院的信息系统实现连接,拥有超过1.5亿实名注册用户和26万名重点医院的专家,累计服务人次超过8.5亿。微医在移动医疗服务与实体医院关系的处理引人注意,二者之间是合作共赢、互利互惠的关系,而不是人们常以为的竞争关系。具体而言,医院对于线上线下会按比例分配挂号数,只将一定比例的挂号数放在网上,这里是考虑到实体医院附近的居民,对于他们而言直接前往医院挂号显然更为便捷。互惠互利更体现在移动医疗可以帮助医院提高运作效率,减少管理成本[5],同时扩大医疗资源影响力,为实体医院医生带去患者,本身也是向全国宣传地方优秀医疗资源,同时移动医疗服务为医院及医生创造了新的盈利渠道,这也是对传统挂号量减少的补充。

2移动医疗企业面临问题

2.1公信力缺乏

当前群众患病仍是首选公立医院,面对纷杂的移动医疗服务企业以及大量充斥的医药广告,尤其是近年的魏则西事件,人们不免对这些非官方医疗服务机构的医生的权威性和专业性表示怀疑。相比之下,公立医院医生由于有着官方的培养审核机制,其可靠性、权威性与科学性早已深入人心。事实上,人们对医疗专业性的关注远高于及时性和便捷性[6],能否有专业权威的医生鉴定审查机制,成为移动医疗服务能否被大众接受和习惯的关键。在互联网时代,个人隐私保护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而我国当前很多互联网企业缺乏隐私保护,甚至时常爆出企业之间买卖个人隐私数据的事件,而且一些疾病对于人们来说其实属于难言之隐,人们并不希望自己的疾病、身体数据被买卖传播,这使得很多人对将医疗服务与互联网大数据相结合的移动医疗服务及其可能伴随的隐私泄露问题持质疑态度。

2.2企业盈利不足

对于服务特定领域的爱丁医生,专注于备孕领域,本身也意味着服务范围受限。从长期来看,用户的备孕期往往很短暂,孕后就不会再使用了。而且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只会生育一到两个孩子,这可能会导致缺少长期可持续的用户群体。而且爱丁医生缺少宣传,线下的服务与活动也较少,目前服务项目也基本是免费提供,只有远程咨询这个唯一的收费项目。而对于服务范围广泛的微医集团,一般挂号不收费,本质上是采用免费提供服务吸引患者、医院和医生进入平台,在有了一定的流量基础后,再提供健康管理套餐、异地就诊全程服务等付费的高级增值服务的盈利方式。事实上,在移动医疗机构创业初期,许多企业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利润问题。移动医疗服务数量虽多,但成立时间往往不长,还没有足够时间吸引留住长期用户,而培养用户群是构建生态、保证长期盈利、影响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

2.3地方观念保守

虽然目前国家已经鼓励放开医生多点执业,但很多地方政府及公立医院观念较为保守,并没有完全放开,害怕医生资源流失。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新兴的移动医疗与实体医院并不一定是竞争与抢夺资源的关系,完全可以达成相互的长期的合作,移动医疗可以帮助医院降低拥挤导致的管理负担,同时提升本地医疗资源覆盖范围与影响力,让本地优质医疗资源得到全国范围的广泛的宣传,同时移动医疗的附加服务也给医生提供了新的盈利渠道,二者可以实现互惠互利,本质上是行业的效率提高与制度的改革创新。

3移动医疗企业发展建议

3.1政府建全分级诊疗体系

《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全面建立分级诊疗制度,以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为重点,形成科学合理就医秩序,基本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7]。”政府可以整合医疗服务资源,将移动医疗与分级诊疗相结合,使移动医疗与实体医院相互合作。具体可以设计为居民首诊在实体医院,复诊在线上移动医疗,先获得患者健康数据,建立电子病历系统,让患者与医生可以随时随地查阅健康数据,另一方面也可以拓展就医渠道,方便选择联系异地专家咨询就诊。而在病人的康复期,可以保证医生对患者的健康数据的随时长期监测,线上沟通指导,术后恢复还可以结合社区医院、家庭医生等进行服务。而这些都不再需要患者往返医院,有效降低医院负担,方便医院降低管理费用,方便患者不必来回奔波,同时还能获得异地更好的医疗资源,不失为解决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的有效思路。

3.2政府宣传引导社会观念

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鼓励放开医生多点执业,这对于公立医院医生也是提供一种阳光变现的平台,可以进一步提升人才知识利用率,充分发挥医疗人才的社会价值,同时也能让医生凭借其专业能力知识合理合法收取与之相应高低的报酬。医生在定价上可以拥有一定的自由度,但注意由于信息不对称也可能存在肆意拉高等问题,因此不能纯市场调节,需要受物价局监管。随着社会观念的改变,医生可以不局限于体制内,拓宽自身的发展平台。同时政府也可以通过招商引资、硬件资源建设、人才优惠政策等途径帮助移动医疗服务的成长。在移动医疗领域,浙江省走在全国前列,如杭州市萧山区的中国智慧健康谷、杭州湾信息港的微医集团,以及桐乡市政府支持下在乌镇建立的全国第一家互联网医院。

3.3企业拓宽服务盈利渠道

低价吸引用户与企业发展盈利是一个相互矛盾的难题,这就需要企业不断拓宽服务渠道。一方面保证突出服务特色的前提下,扩大服务渠道,诸如发展线下服务机构,增加与用户双向互动,吸引增加用户群体规模,保障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增加各类合作方,实现多方共赢。微医集团目前的第3模块就是商业医疗保险,移动医疗企业未来可以为患者提供基本医疗保险外的更有个性化的针对患者疾病的商业健康保险定制方案。在分级诊疗体系的复诊与康复阶段,需要对患者健康状况的持续监测,这就需要提供大量可穿戴医疗器械,对于移动医疗服务企业而言,这也是一个市场赢利点,企业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多可定制化的价格便宜的便携式医疗设备提供长期健康数据监测[8]。笔者对移动医疗未来发展的建议是,移动医疗服务不应局限于提供挂号服务,更应充分合理地利用医疗大数据,建立针对患者疾病、位置等信息的科学引流、精准匹配系统机制,一方面对患者就诊提供最佳方案,另一方面促进有限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

3.4企业加强信任机制建设

在医生来源方面,在当前医生培养审核体制下,建议移动医疗企业只与公立医院合作,聘请公立医院医生加入移动医疗服务中,以保证医生来源的正规性与医生的专业性,相同人才队伍相同的专业性,再加上方式上更加简易便宜,才能为吸引客流奠定良好的基础。微医目前的做法就是主体是公立医院医生,另一部分也有聘请的全职医生。医生个人也可以选择入驻,但必须要通过严格认证审核,需要各类证件证明,同时所有材料都必须与卫计委核对。公信力的树立也需要时间来培养用户习惯,更需要保证更高的服务质量,形成良好的口碑。移动医疗服务机构可以开设线下医院,帮助指导年纪大的居民使用,不仅完善服务网络,提供用户体验,本身也是一种宣传方式。移动医疗服务机构需要将医生的重要信息公开透明,可以根据用户满意程度建立医生评价监督机制[9],保证医生服务态度与服务质量。移动医疗企业还应充分重视个人医疗信息保护,保证用户数据的隐私安全。公立医院与移动医疗加强合作,共同推动移动医疗行业良性发展,推进医疗体制改革创新。

[参考文献]

[1]埃里克•托普.颠覆医疗大数据时代的个人健康革命[M].张南,魏薇,何雨师,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

[2]搜狐健康.「创业者说爱丁医生毕烨:打造备孕O+O模式[EB/OL].(2015-12-15)[2017-06-30].#from=keyscan.

[4]投资界.爱丁医生:布局O2O细分医疗领域的新颠覆[EB/OL].(2014-03-24)[2017-06-30]./201403/20140324362235.shtml.

[5]吴民.移动医疗的应用[J].医学信息杂志,2012(11):2-5.

[6]车小玲.消费者对移动医疗的信任及其采纳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3.

[7]新华网.十三五规划纲要[EB/OL].(2016-03-18)[2017-06-30]./2016-03/18/c_135200400.htm.

医疗服务行业现状篇11

作为直接为群众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最小单位,乡镇卫生院的建设在我国医疗服务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它直接关系到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卫生事业建设,与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的健康息息相关,是广大农民接触医疗服务的最直接路径。群众的满意度与信任度是引导群众接受基层医疗服务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建立有序的就医秩序,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发展的重要保障。但我国目前乡镇卫生院的建设不容乐观,在多数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山区,乡镇卫生院建设远远达不到国家规定的建设标准,其基础设施建设,医疗技术人员配置,医疗技术与服务能力达不到群众就医要求,人们的医疗服务需求的可及性、公平性得不到保障,严重影响了群众的身体健康,不利于健康中国目标的实现。

一、农村基层医疗服务现状

(一)农村乡镇卫生院建设现状

据国家统计局的公告显示,2016年我国乡镇卫生院37000个,自2012年以来首次出现增长。12-15年,乡镇卫生院数量呈下降趋势,同比2015年,2016年增长131个。目前,多数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得到改进,新建卫生室,购进新设备,使用电脑化办公,服务效率提高;从业人员的生活条件、物质待遇、医疗卫生环境得到一定改善,群众满意度有一定提高。目前,公共卫生人员数量占卫生技术人员数量比例上升,乡镇卫生院重医疗轻预防的观念逐渐改变,更加重视发挥公共服务职能。在服务项目上,乡镇卫生院承担公共服务项目的种类和数量增加,医疗服务项目的数量减少。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预防接种、0~6岁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服务、卫生监督协管服务等11项是目前乡镇卫生院承担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二)农村居民接受医疗服务现状

我国农村居民接受医疗服务经济水平与医疗服务需求矛盾现象严重。一方面,受经济水平的制约,农村居民接受医疗服务的能力有限,不仅难以负担巨额的医疗费用,对于小病慢病费用支付也存在困难。很多居民接受基层医疗服务都存在困难。另一方面,农村居民对基层医疗服务的技术水平不信任,就医习惯的影响,宁愿花更多的钱到大城市大医院就诊,而不选择乡镇卫生院。造成基层医疗服务资源浪费,发展动力不足。

二、农村基层医疗服务发展困境

(一)基础设施建设差

我国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山区,基层医疗服务硬件设施建设落后,突出表现为乡镇卫生院的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首先是房屋建设,尤其是各地村卫生室、卫生院等,房屋建设十分简陋,房屋占地面积小,有的甚至不足500平米,卫生院业务用房严重不足;房屋陈旧,年老失修,屋内设施简陋,医务人员的办公用品,为患者提供服务的基础设施配置不足。甚至还有多处卫生院存在危房,严重威胁着医务人员与群众的生命安全。其次是医疗设备陈旧简陋,不少卫生室几乎不配备大型检查设备,拥有检查设备的卫生院的设备大多陈旧老化,已经不能满足群众的医疗服务需求,严重影响了医疗服务的提供能力与质量。三是信息化设备配置缺失,难以掌握更多患者就诊的信息与资料,也难以接受外界新技术、新资讯。

(二)卫生人力资源不足

基层医疗服务人力资源不足主要表现在卫生人力的数量与质量上。由于乡镇卫生院人员工资低,工作条件差,工作负担重,与城市医务人员存在很大差距,高素质高水平的医务人员不愿到基层医院工作,无法促M优秀人才向基层流动。[2]村卫生室等机构,卫生人力往往在2-3人,试行轮班制。目前多数乡镇卫生院人员配置严重不合理,人员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能力结构等缺乏科学合理安排,人员配置随意性大。不适当的人力资源安排,无法做到人尽其才,严重影响了卫生人力资源的利用率。乡镇卫生院缺乏人才培养机制,不利于医务人员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医疗质量无法保证,难以吸引更多的病人就诊。

(三)信息建设落后

近年来,在信息化背景下,农村地区也逐渐开始信息化建设。但目前信息化建设仍存在较大问题。一方面,各地乡镇卫生院信息化建设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政府投入和人力资源配置的影响,信息化建设进程不统一。在医院日常运转中,卫生院信息系统的绩效考核功能并没有得到充分应用,这与多数医院缺乏有效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有直接关系,同时也是管理人员不注重信息系统绩效考核功能的开发与应用。医药采购流程混乱,采购信息未能及时更新。在应用电子化对居民健康进行管理时,存在健康档案更新不及时,促进慢性病防治效果不明显。此外,还存在信息系统内部互联互通效率低下,与外部信息系统沟通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农村居民受各种条件限制,对乡镇院的信息化建设,国家政策等缺乏了解,信息不通畅影响了他们的就医行为。

(四)卫生服务能力低

基层医疗服务卫生服务能力低下不仅体现在其服务能力不足上,体现在其卫生资源利用率低。首先,乡镇卫生院经费不足,其服务的质量与水平缺乏物质保障。强调治疗,轻视预防,医疗卫生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卫生服务能力无法提高。基本药物配送不规范,难以适应基本药物需求。基本药物种类编少,常用基本药物网上采购不能及时配送到位,利润低的最基本用药,配送企业更是不配送,导致乡镇卫生院药的品种少,群众基本医疗需求难以满足。此外,由于群众对乡镇卫生院的医疗技术的不信任、不满意,不愿到乡镇卫生院接受治疗,卫生院业务水平低下,服务能力降低,人力、物力资源浪费严重。

(五)政策落实不到位

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是我国农村基层医疗服务发展的一大障碍。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一定程度的政策偏差,相关执行机构及人员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对政策的理解、执行可能存在偏差,影响政策效果。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地理环境等影响,政策落实难度大。

三、农村基层医疗服务发展建议

(一)加大政府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的财政支持是农村基层医疗服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3]乡镇卫生院回归公益性,失去了政府财政的支持是无法维系的,也不能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服务的目标。加大政府财政投入,重点要改善基础设施和设备。在考虑到经济发展水平与政府财政能力的情况下,有目标,针对性地对其进行财政补助,将乡镇卫生院的基础设施之处纳入财政预算,解决其资金不足的问题,确保乡镇卫生院每年都有充足的资金用于更新医疗设备,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镇卫生院办公环境和群众就医环境,提高就医质量。

(二)加强人才培养,保证卫生人力资源

人才是基层医疗服务发展的核心,医务人员的素质决定了医疗服务水平的高低。提高基层医务人员工资待遇与福利水平,改善其工作环境,提升岗位吸引力。从政策层面进行扶持,对到基层从事医疗工作的毕业生提供政策优惠与补偿,鼓励优秀人才向基层流动。定期举办学术交流与研讨会,为农村基层医务工作者提供学习、成长、发展机会,提高其业务能力与医学水平,实现自我价值。

(三)加强信息建设,促进现代化发展

针对目前农村基层医疗服务信息化建设现状,尤其是各地农村卫生院信息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首先应加强信息系统绩效考核、远程医疗功能建设,建立统一规范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同时对体系的运行进行严格监管。[4]基层卫生院要通过信息化平台,加强与二级三级医疗机构的沟通交流,积极与二级三级医院进行业务开展、机构管理、行业发展等方面的沟通交流,提高远程医疗能力。第二,基层卫生院的软件、硬件、数据建设标准统一,减少信息共享的摩擦成本。第三,加强信息技术人才建设,对基层卫生院医务人员进行技术培训,使现有医务人员能进行专业化操作;引进先进信息技术人才;培育与引进相结合,建立一支专业的技术队伍。

(四)优化内部管理,提高卫生服务能力

对基层卫生院重点科室进行共建,采取“内提升,外引进”的方式进行人才建设与科室建设,规范开展诊疗项目,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做好重点指标监测,提高卫生院服务能力。对内开展医务人员岗位轮训,技术骨干培训,全科医生培训,务实进修等。重视内部人员的薪酬管理,绩效管理等,稳步推进绩效工资奖励制度,实施工资待遇与医疗服务贡献率平行的激励制度。对于医院财务管理,树立现代化财务管理理念,脱离传统人力手工管理理念的禁锢,创新财务管理理念,加强收入管理、预算管理、财务资金支出的等的管理工作,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工作在乡镇卫生院建设中的辅助功能。利用信息化管理技术,财务管理部加强对财务管理的制度约束与实时监管,避免财会资料丢失、失真等现象的发生。

(五)强化政府职能,落实卫生政策

h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工作部署和措施要求要落实到实践中去,落实到基层和群众中去。卫生行政部门要坚持依法行政,加强对医院的管理,规范医生职业行为,加强公共卫生管理,强化对基层医务人员的培训,加强医疗队伍建设,尤其要规范乡村卫生管理,提高农村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能力。[5]健全落实分级诊疗配套政策,在合理划分和落实各级医疗机构诊疗职责的职责上,实行首诊负责制和转诊审批责任制,促进基层首诊,推进家庭医生签约制度实施。

【参考文献】

[1]中国农村卫生协会.2015―2016年“建设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活动部分地区的主要做法[J].中国乡村医药,2016(23):57-58+60.

[2]刘正芳,潘瑞玉.浅谈乡镇卫生院护理管理[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80):375.

[3]曾建军,杨灵军,卿川.基层人才队伍建设问题与对策[J].中国农村卫生,2016(17):17-18.

医疗服务行业现状篇12

一、新医疗服务价格后医院内补偿现状

2006年6月,广东省物价局、省卫生厅下发了《中央、军队、武警、省属驻穗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粤价[2006]131号),对照新的《医疗服务价格》。医院对部分医疗服务价格进行了调整,调整了原有的401项,下调了315项项目的价格,上调了86项,下调项目以大型仪器检查治疗项目为主,整体价格下调了2.69%。

把医院内服务项目收入进行财务分类后,按补偿比重依次排序为:药品收入、治疗收入、检查收入、检验收入、手术收入、床位收入、诊察收入、挂号收入、护理收入。

在医院内部的补偿中,药品收入的比重是最高的,这一方面体现了“以药养医”说法存在依据,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在医院内医疗服务开展不足,有主次颠倒的倾向。现对药品的收费采用大多数药品按加成率计算,单价在五百元以上的药品固定加成的方法。随着医改进程的推进,取消药品加成的工作已在试点医院展开,药品差价部分拟或以定额药事服务费取代,或部分由财政补助。总而言之,药品项目可能不再是赚钱项目。

治疗收入中,医用材料收入占了大部分比例,新《医疗服务价格》“除外内容”和“说明”中未明确规定可另外计费的医疗器械、一次性医用消耗材料等,一律不得另外收费。对可收费的一次性消耗材料,购进单价在1000元(含1000元)以内的加收10%;购进价1000元以上的,实行累进差率,1000元(含1000元)部分加收10%;1000元以上部分加收8%,单件加收部分最高不得超过800元。虽然医用耗材的利润空间一再被缩小,总体来说,医用耗材除了可保本外,还可补偿一部分其他的医疗服务项目成本。

检查收入和检验收入产生于医技诊疗类医疗服务项目,是医技人员运用医疗专用设备对患者自身或自身标本进行检查、检验。产出结果,是医生对患者作出诊断的依据之一。检查收入和检验收入是医疗专用设备和医技人员的知识劳务有效结合产生价值的医疗服务项目,是医院取得补偿的重要途径。

手术收入主要用于补偿手术医、护人员的劳务价值和不可收费的设备折旧、医用耗材等。政府对手术类医疗服务项目定价偏低。不足以补偿医护人员的技术劳务和知识识价值成本。

护理收入占医院内收入比例最少,对医疗机构中人数最多的护理团体,显然存在着收入与成本的倒挂,可见,新《医疗服务价格》低估了护理人员的劳务价值。其他收入由于其不确定性,不能作为医院补偿的经常性途径,因此不列入讨论的范畴。

二、医院的成本现状及管理对策

(一)医疗服务项目成本函数

成本动因是影响成本的重要因素。成本动因的变动会导致相关成本对象总成本的变动。成本按成本性态进行分类可以分为两种—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变动成本是随着成本动因的变动在总量上发生变动的成本。固定成本是尽管成本动因发生变化,其总量保持不变的成本。

我们设医疗服务项目业务量为成本动因,则医疗服务项目成本习性模式为:Y=a+bX,Y——总成本,a——固定成本,b——单位变动成本,x——业务量。在保本业务量下,Y=pX,p为医疗服务项目价格,此时有x=a/(p-b)。保本业务量主要受三个条件限制:p价格、a固定成本、b单位变动成本。把医院成本按项目分类,按比重依次排序为:专用材料费、人力成本、折旧、保障服务成本、公务业务成本。按成本习性分类,人力成本、折旧为医疗服务项目的固定成本,专用材料费为变动成本。

(二)专用材料——分类管理

专用材料费包括药品、医用材料、低值易耗品以及医院内使用的其他材料,对于药品、医用耗材的管理,可以采用“ABC分类管理法”。对物资进行分类,A类为高额药品、医用耗材。应实行专人岗位责任制管理,建立使用情况登记本,材料发出情况与病人记账收入核对(实名制);B类为非高额的可收费药品、医用耗材,消耗的同时,应确保其加成后足额收回款项;C类为不可收费的药品、医用耗材。根据历史数据和业务量制定消耗定额。设立物资消耗的奖罚标准,达到降耗的目标,也就降低了单位变动成本b。

(三)人力成本——变固定成本为变动成本

医疗机构的人员配置并不随医疗服务项目数量变动而变动,在一定时期内,医院的人力成本表现为固定成本。由于医疗服务项目规模的扩大,单位固定成本呈现减少趋势。

在三甲综合性医院,利用“名医”效应,通过预约挂号等途径,为尽可能多的患者提供医疗服务,这就是专家的规模效应。

医院内人员比重最大的护理人员的规模效应,通过变科室配置固定的护理人员为全院范围内根据业务量配置护理人员来表现。首先对不同专科病区护理流程进行时间与动作分析,制定各专科护理标准流程与行为规范。确定专科病区住院人次与护理人员之间的关系。为实现护理人员院内流动提供技术上的可能性。利用统计学模型一回归分析法,建立护理人员与护理业务量的函数关系,通过预测业务量。如出院人次,门急诊人次,来确定需要的护理人员。这样,灵活调配护理人员,变固定成本为变动成本。有效控制人员的增长需求,有利于考核和控制日趋沉重的人力成本。

(四)其他成本——下达定额,考核责任成本

折旧包括房屋折旧和设备等折旧。医疗设备购入前应由职能科室与业务科室进行充分的论证,购入后定期公布该设备使用情况;对各科室占用的面积在院内公布,达到职工监督的目的。对于水、电、洗涤费等保障服务成本和办公费、邮电费、招待费等公务业务成本,根据前三年成本数据制定各业务科室定额,下达到科室,作为绩效考核的一部分内容。

三、医院生存和发展的对策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