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合集12篇

时间:2023-08-08 09:23:46

劳动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

劳动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篇1

教育是生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教育途径是指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于受教育者所经渠道的总称。学校教育的途径主要有:教学活动、课外活动、社会活动、劳动活动、学生群体活动、学生日常生活(包括宿舍)活动等。

每一个较大的教育途径又可分为若干小途径。如教学活动分为上课、辅导、参观、课后(家庭)作业等。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的途径错综复杂,既有共同的途径,如均需通过教学和课外活动;又有各自的特殊途径,如德育的班主任工作和团队工作,体育的早操、课间操、运动会等。教育途径虽有主与次、一般与特殊之分,但每一个被实践肯定的途径都有其特点和功能。在多种教育途径中,教学是主要途径,以教学为主、其他途径为辅是学校教育的一条规律。

(来源:文章屋网 )

劳动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篇2

德育的基本内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各级各类学校必须更加重视德育工作,要加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要有针对地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理想、伦理道德以及文明习惯养成教育,中国近代历、基本国情、国内外形势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把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同积极学习世界上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结合起来”。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因此,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

学校德育的主要途径有:

1、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将德育寓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尤其是思想政治课。要加强时事政策教育、国情教育和相关专题教育。时事政策教育要联系实际、贴近生活、生动活泼,坚持正面引导原则。各学科渗透德育,是各科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进行德育的最经常,最稳定的途径,对提高学生的思想德育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各科教师要发挥师表作用,主导作用,认真落实本学科的德育任务要求,结合各学科特点,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育过程之中。各学科的教材、大纲和教学评价标准都要坚持德育导向。

2、劳动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

劳动与社会实践也是学校德育一个重要途径和根本措施。学校要把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根据不同的年龄层次,指导学生参加一定的生产劳动和公益劳动,切实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的思想感情、行为习惯和艰苦奋斗的作风。要积极组织学生参观、访问、远足、进行社会调查,参加社会服务和军训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开阔眼界,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增长才干,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

3、课外、校外活动

活动课程与课外活动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道德情操的重要途径。学校和班级应保证活动课程的时间,通过各种形式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娱、体育活动,开展课外兴趣小组、各种进步社团活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情操,意志品质和生活情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4、共青团、少先队的活动

共青团、学生会是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是学校德育工作中一支最有生气的力量。团、队、学生会应根据各自任务和工作特点,充分的发挥组织作用,通过健康有益、生动活泼的活动,把广大青少年组织引到自己周围,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良好的道德风尚,继承革命传统,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要通过举办业余团校、党校、马列主义理论学习小组活动,培养提高学生中的优秀分子。

5、心理咨询活动

《中学德育大纲》明确指出:“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其中“心理品质教育”就是要求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是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德育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事实上,学生的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往往是交叉进行的。然而,传统德育具有明显的政治化倾向,忽视了学生道德心理的培养,过于说教和灌输,致使德育效果欠佳。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结合是必要的,也是学校开展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整合是促进品德内化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德育实效的有效方式,是破解德育低效难题的有力措施。学校德育工作究竟应该怎样抓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呢?(1)重视通过课堂教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2)重视校园文化对学生心理的正面引导和熏陶。(3)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4)定期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专题讲座。(5)努力做到心理健康教育序列化。

6、班主任工作

班级是学校进行德育的基层单位,班主任工作是培养良好思想品德的和指导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班主任应根据学德育大纲的内容要求,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有计划的开展德育活动;组织建设好班集体,做好个别教育工作,加强班级管理,形成良好的班风。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要协调本班、本年级各科教师的德育工作。密切联系家长,积极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配合。

7、校园生活

劳动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篇3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8—0187—02

高才生或许可以从书本中产生,但高素质人才只能生长在劳动的土壤里。加强劳动素质教育,切实可行。我国的教育正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而要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劳动实践教育不仅是必不可少的一项独立内容,而且对德、智、体、美等方面素质的提高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职校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祖国未来高素质的建设者和劳动者。对职校学生实施劳动素质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的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既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又是在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实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针的重要环节,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四有”新人的重要途径。

一 加强中职生劳动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1.实施中职生劳动素质教育是社会主义事业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提出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理论,根据各个历史阶段的革命任务和政治经济发展变化的需要,提出了学校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概括起来就是,青年学生必须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这是当代青年学生成才的必由之路,也是对中职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2.实施劳动素质教育是中职生自身素质全面发展的需要

第一,劳动素质教育是提高中职生的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需要。社会生活是一个广阔的课堂,要引导广大学生经常深入到工厂、农村参加各类生产劳动,通过亲身体验企业、农村的生活来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激发他们投身改革,献身四化的热情。同时,在劳动中培养他们热爱劳动及劳动人民,勤俭节约、爱护公物、艰苦奋斗,以及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等优良品德。

第二,劳动素质教育是提高中职生的文化知识素质的需要。中职生的文化知识素质包括知识、智力和技能三个方面,但他们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实践。而技能的培养更离不开劳动实践,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因此,只有指导学生结合书本知识进行大量的企业劳动实践,才能把所学的知识转化成服务社会的技能,否则只是“黑板上维修设计”,通过生产劳动教育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经过理论联系实际,又可以加深对科学基础原理的理解,可启发学生的创造性。

第三,劳动素质教育是中职生增强身体素质的需要。中职生正处在身体成熟的重要时期,参加适度的劳动能使其肌肉、筋骨受到锻炼,促进新陈代谢,增强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的机能,提高其抗病能力,从而强健学生的体质和体力。中职生应在大学期间多参加劳动,锻炼健康的体魄,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身体素质基础。

二 加强中职生的劳动素质教育的若干对策

1.实施中职生劳动素质教育应注意的“三个结合”

第一,集体劳动与自我劳动的结合。职校中,学校对集体劳动组织得比较好,因为在集体劳动中,可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团结协作精神。但对中职生的自我劳动重视的不够。其实,自我劳动对青年学生自我约束的劳动习惯的养成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一个人大部分时间的劳动是自我劳动。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向来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自我劳动能力很差,大部分学生不会做饭,不会缝补衣物等家务活,就连宿舍卫生也懒得搞,于是有人提出“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担忧。

第二,一般劳动与专业劳动相结合。对中职生实施劳动素质教育中,一般劳动与专业劳动要双管齐下,既要有一般劳动更要有专业劳动。一般劳动可以培养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思想,培养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美德;参加专业劳动不但可以巩固专业知识,激发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提高实践能力,增长才干。

第三,义务劳动与有偿劳动相结合。参加校内的清洁卫生,绿化环境和社会实践活动,以及为孤寡老人、残疾人服务的劳动,是大学生应尽的义务,这些劳动可以培养青年学生的无私奉献精神。适当的有酬劳动,有助于学生勤工俭学,培养自立的精神和很好的劳动习惯。对职校实施劳动素质教育,要注意义务劳动与有偿劳动相结合。

2.中职生实施劳动素质教育的三条重要途径

劳动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篇4

目前,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影响农村孩子成人成才的首要因素。笔者所属地区为劳务输出大县,留守孩子多,出现心理问题和行为偏差的可能性更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和呼唤更为强烈。因此,笔者根据多年来一线教师的经验,通过走访调查研究,现就农村初中如何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予以探究。

一、社会途径

1.警示法。学校可邀请派出所、司法所等有关部门人员到校给学生做法制报告,有条件时也可到“少管所”去听现身说法,通过这种方法让学生获得知识、受到震撼。

2.熏染法。可邀请退伍老军人、社会成功人士到学校演讲,忆苦思甜,说成功路,行报国志,让学生受到熏染,懂得守纪明责、感恩回报,不再处处以自我为中心。

3.监察法。可聘请各村热心教育的开明人士作学校“监察员”,对遍布在各村角落里的游戏厅、黑网吧进出学生严密监管,一经发现批评教育或通知家长、学校,齐抓共管。这样形成合力才不至于让学校的正面教育前功尽弃、毁于一旦。

4.实践法。现在学生大多娇生惯养,虽身在农村却未下过地,更未体验过劳动的苦乐。要求学生亲身参与家务农活,体会劳动的甘苦,认识到劳才有获、劳者才能生存、劳动是人的本分,重要的是增强学生的生活本领和生存能力。

二、家庭途径

1.家校互访法。老师每学期至少进行一次家访,电话通讯宜常联系;家长也要趁适当时机或定期到学校询问,与老师交流。此法意在加强家校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动态及容易出现的问题,并结合老师适时解决。

2.交朋友法。班主任要主动和家长交朋友,家长要积极和学生交朋友,彼此都成了朋友,学生不会再怕老师告状、回家挨整,家长不会再忌讳老师居高临下、横加指责。这样一来,教师、家长、学生三位一体,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成为一个战壕里的战友,心理健康教育会更有益。

3.倾心倾听法。面对学生时,不要以自己的想法对待他们,要侧耳倾听,倾心相听,多包容。尤其是无关原则的问题,要随声附和。倾心倾听是与学生交朋友的第一步。

三、教师途径

1.心理诊断法。在教育实践中,班主任要“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要想真正全面、深入地了解一个学生,仅凭经验和表面印象是远远不够的。对学生及时进行心理诊断,是了解学生的一种有效手段。心理诊断是对学生的需要状况、学习条件或缺陷的科学描述或分类,从而搞清楚他们所出现问题的性质和原因,确定教育的目标和方向。

2.心理辅导法。心理辅导活动就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为目的,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专门活动。班主任可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和心理辅导活动结合在一起,也可以与班会或其他班级集体活动或团体活动结合在一起。有条件的话,更应该通过专门的心理辅导活动课进行。

3.心理咨询法。心理咨询不同于一般的政治思想教育,心理辅导咨询是从社会学、心理学、心理卫生学、医学的角度,以人为本探讨人的内心世界。通常采用交友、亲情、倾听、接纳、参与、鼓励、辅导、训练等方式,注重在自律的基础上强调人的潜能开发和个性完美,助人、自助、自强。

4.悄悄话信箱:有些学生内向,不敢咨询或主动找老师帮助,班主任就以这种暗中往来的方式帮助他们打开封闭的心房。班主任可以接受学生的悄悄话、便条、信笺,班主任更宜主动给学生写便条、便笺,嘘寒问暖。大爱无疆,能融化心灵的冰墙;大爱无痕,可润物细无声。

四、学生途径

1.自助法。班主任、语文教师可以日记、周记、月记形式定期让学生自己给自己写信,既可以完成自我反省,也可以实现自我教育、自我调整,当然也方便老师因材施教,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着自己长大。

2.表演法。当班主任发现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有某种不良的倾向时,可因势取材,编一个情景剧,让学生合作表演,在表演中完成角色互换,明辨是非,心理成长。这种方法为学生喜闻乐见。

劳动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篇5

培养学生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

二、基本内容和要求:

班级德育工作主要是向学生进行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公德教育和有关的社会常识教育,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教育学生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人民,心中有祖国。

基本内容有:热爱祖国的教育;热爱中国*的教育;热爱人民的教育;热爱集体的教育;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的教育;努力学习,热爱科学的教育;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的教育;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良好的意志、品格教育;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三、实施途径:

班级实施德育必须充分发挥校内、校外各教育途径的作用互相配合,形成合力,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共同完成德育任务。主要途径如下:各科教育;校级、班级教育和各种教育活动;共青团教育活动;家庭教育和校外教育活动。

四、教育原则: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加强针对性;坚持正面教育;提高道德认识和行为训练相结合;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保持教育的连续性和一致性。

五、具体措施:

1、进行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内容的规范教育,逐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以落实学生个人量化积分为主线,以德育系列化活动和“班级十最”等评比表彰机制为动力,扎扎实实地搞好德育工作。

3、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组织开展读书演讲比赛、歌咏比赛、知识比赛等,陶冶学生情操,激励广大学生奋发向上。

劳动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篇6

培养学生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

二、基本内容和要求:

班级德育工作主要是向学生进行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公德教育和有关的社会常识教育,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教育学生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人民,心中有祖国。

基本内容有:热爱祖国的教育;热爱中国*的教育;热爱人民的教育;热爱集体的教育;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的教育;努力学习,热爱科学的教育;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的教育;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良好的意志、品格教育;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三、实施途径:

班级实施德育必须充分发挥校内、校外各教育途径的作用互相配合,形成合力,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共同完成德育任务。主要途径如下:各科教育;校级、班级教育和各种教育活动;共青团教育活动;家庭教育和校外教育活动。

四、教育原则: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加强针对性;坚持正面教育;提高道德认识和行为训练相结合;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保持教育的连续性和一致性。

五、具体措施:

1、进行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内容的规范教育,逐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以落实学生个人量化积分为主线,以德育系列化活动和“班级十最”等评比表彰机制为动力,扎扎实实地搞好德育工作。

3、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组织开展读书演讲比赛、歌咏比赛、知识比赛等,陶冶学生情操,激励广大学生奋发向上。

劳动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篇7

培养学生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

二、基本内容和要求:

班级德育工作主要是向学生进行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公德教育和有关的社会常识教育,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教育学生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人民,心中有祖国。

基本内容有:热爱祖国的教育;热爱中国*的教育;热爱人民的教育;热爱集体的教育;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的教育;努力学习,热爱科学的教育;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的教育;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良好的意志、品格教育;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三、实施途径:

班级实施德育必须充分发挥校内、校外各教育途径的作用互相配合,形成合力,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共同完成德育任务。主要途径如下:各科教育;校级、班级教育和各种教育活动;共青团教育活动;家庭教育和校外教育活动。

四、教育原则: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加强针对性;坚持正面教育;提高道德认识和行为训练相结合;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保持教育的连续性和一致性。

五、具体措施:

1、进行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内容的规范教育,逐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以落实学生个人量化积分为主线,以德育系列化活动和“班级十最”等评比表彰机制为动力,扎扎实实地搞好德育工作。

劳动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篇8

培养学生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祖国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

二、 基本内容和要求:

班级德育工作主要是向学生进行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公德教育和有关的社会常识教育,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教育学生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人民,心中有祖国。

基本内容有:热爱祖国的教育;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热爱人民的教育;热爱集体的教育;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的教育;努力学习,热爱科学的教育;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的教育;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良好的意志、品格教育;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三、 实施途径:

班级实施德育必须充分发挥校内、校外各教育途径的作用互相配合,形成合力,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共同完成德育任务。主要途径如下:各科教育;校级、班级教育和各种教育活动;共青团教育活动;家庭教育和校外教育活动。

四、 教育原则: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加强针对性;坚持正面教育;提高道德认识和行为训练相结合;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保持教育的连续性和一致性。

五、 具体措施:

1、 进行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内容的规范教育,以落实学校常规为切入点,逐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 以落实学生个人量化积分为主线,以德育系列化活动和“班级十最”等评比表彰机制为动力,扎扎实实地搞好德育工作。

劳动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篇9

根据人力资本理论,收入由个人的生产能力决定,所以提高农民人力资本水平将是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作为一个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刘易斯,1954),农村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已经接近为零,从而形成大量剩余劳动力。为了消除这种二元结构,就必须将剩余劳动力转移,转化为生产力。

人力资本及其积累途径

人力资本是指一系列人的能力的组合,包括人的生产能力、创新能力、应付经济失衡能力、组织资源配置能力等等,最初是由舒尔茨(1960)研究落后地区时提出的。现代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收入水平和人力资本的水平成正向关系,而人力资本的水平又决定于对人力资本的积累和投资。人力资本的积累主要有三种途径:正规的教育、边干边学以及边看边学。

正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从微观层次上看,教育可以提高个体的基本认知能力、工作能力,从而提高劳动者在工作中边际贡献。从宏观层次上看,社会普遍教育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社会创新能力的提高以及技术的进步。

边干边学的概念首先由阿罗提出,他发现一线的生产工人由于具有更多的机会改正错误,并提高熟练程度,从而提高自己的生产技能。而研究表明,大多数技术改进以及生产创新来源于一线生产工人在生产过程中的探索。事实上,干中学在提高人力资本积累时能起到更直接的作用。

边看边学理论认为,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与具有不同层次、社会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学习,通过观察成功的经验、方法并进行模仿,吸取大量的外部知识,培养提高自身的技能。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人力资本积累的作用

在劳动力转移过程中,是怎么通过上面三种渠道积累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水平呢?

从接受正规教育的角度来看,虽然教育是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途径被广泛接受,但是在我国现阶段,通过学校教育的手段来提高农民的人力资本水平并不现实。首先因为教育成本较高,昂贵的教育费用使农村义务教育名存实亡。农村资本市场的不完善,使得农民并不能为其教育投资进行足够的融资。接受教育和参加工作本身之间存在一个权衡,而接受教育相应也就损失了工作所得。所有这些都使得面临收入约束的农民不愿意为教育进行投资,他们最好的选择是边工作边学习,而这正是干中学等渠道的优点。

从干中学的角度来看,通过近年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特征可以看出,以前农民工外出打工的目的是赚钱,在外打工几年之后要么是年纪过大,要么是家庭的原因使他们不得不回乡,而且大多数人还是从事以前的种植业。而现在回乡的农民却在性质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部分学历相对较高,利用在外打工的机会,学习基本的生产技能以及企业管理的细则及方法,并利用打工积累的资金回乡自主创业,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从边看边学的角度来看,现在也有部分农民通过走出去学习、体验和观察,包括外出参观、向能人学习和上职业培训学校深造等方式积累他们的人力资本,而且他们外出的目的地也不局限于大城市。他们学习的过程一般先是模仿已有成功企业的产品设计,包括产品的生产过程和企业管理层次的布置;然后再学习这些企业的产品创新能力;最后把这些经验转化成自己的创新能力,使自己少走弯路而且可以很大程度上规避风险。这是一条有效提高农民人力资本积累的途径。

结论及政策建议

提高农民收入一个最重要的途径就是提高农民的人力资本水平。而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可以通过边干边学、边看边学等渠道提高农民的人力资本积累水平。为此我们需要: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为农民工的转移扫清制度。彻底改变户口的二元结构,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以常住地登记入户,以适应人口流动性日益增强、部分人口常住地变动频繁的现实,解决目前大量人户分离的矛盾。促使农村劳动者和城市劳动者平等地享有接受教育、训练和就业的机会。

选择不同的教育形式尤其是职业培训教育。根据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而且希望尽快走上工作岗位的现实需要,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可以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开展多层次职业技术教育。并针对农村劳动力素质的现状,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转移”前培训,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农民工在城市的就业能力,从而有利于其在具体的工作岗位中积累自己的人力资本水平。

劳动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篇10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0-0245-0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育法(以下简称实践教育法)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之一,以其独特的功能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实践教育法具有强大而特有的实践性,它对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很多学者都对实践教育法进行了著有成效的研究,其理论成果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本文在以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育法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一、实践教育法的内涵以及重要作用

(一)实践教育法的内涵和理论依据

“人的实践活动内在地包含了这样一个循环规定:一方面,主体具备了一定的理性才能从事实践;另一方面,主体的理性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并显示其价值的意义,得到充分发展”[1]。正是实践这种强大的作用使实践教育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独树一帜,目前很多学者也都对实践教育法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其中有代表性的是“所谓实践锻炼法是指在教育者的指导下,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活动,训练和培养受教育者的优良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方法,是一种使受教者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主观世界的方法”[2]221,大多数学者也基本同意这一观点。邱伟光则对实践教育法进行了更加深入层次地探讨,并对大学生实践教育法进行了特有的界定:“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是高校为了配合课堂教育而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大学生参与社会过程,通过实践锻炼和社会教育模式来健全大学生的成长机制的过程”[3]。这一内涵的界定是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而言,有利于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针对性地把大学生与其他教育对象区别开来,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实践教育法之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有理论依据的,学术界大多数人都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育法的理论依据。实践的教育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人的认识活动是适应实践的需要,为解决和完成实践提出的问题和任务而产生的。第二,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马克思说过:“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4]。第三,实践能够丰富人的情感,塑造优秀的品格。人们的认识是知、情、信、意、行诸心理要素辩证运动、均衡发展的过程,人们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和感受,能够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

其实,自古以来实践教育法都一直备受重视,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中国古代的德育活动就十分重视实践,强调通过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修养。例如,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提出的“力行近乎仁”、南宋诗人陆游提出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其次,马克思及其继承者们也非常重视实践教育这一环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他们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这是改造社会强有力的手段之一,在无产阶级夺得政权后这是培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用一致、全面发展新人的根本途径,是逐步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差别的重要措施[5]。最后,实践教育法在国外也是被广泛地推广使用。比如,美国和日本就比较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在具体的实践中来增强自主意识,提高辨别能力。综上所述,实践教育法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的实现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

(二)实践教育法的作用

1.促进大学生知行转化

“思想政治品德形成过程是在一定外界环境决定性的影响的条件下内在的知、情、信、意、行诸心理要素辩证运动、均衡发展的过程”,“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发展过程其基本问题是如何从不知转化为知,特别是如何由知转化为行的问题”[2]296。也说过:“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如果只到理性认识为止,那么还只说到问题的一半。而且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还只说到非十分重要的一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6]。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教师的讲授、阅读书籍以及报刊杂志所获得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不仅是有限的,而且对于理论的理解和领会并不深刻,基本上可以说得上是就知识论知识,比较浅显死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走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有利于培养德、体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7]。

2.有利于大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既是教育主体又是教育客体。在教学过程中,大学生是教育客体,教育者是教育主体,但是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大学生则是接受知识的主体。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以及各种教辅资料的出现,教师已经不再是传播知识的唯一途径。大学生又是思想活跃,思维敏捷,创造力丰富的特殊群体,正处于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遵循主体原则,把教育与自我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在教育者的启发和指导下,大学生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能动作用,有利于检验自己已经掌握的理论,也有利于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发现新问题,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无疑适应了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特点和规律,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实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二、实践教育法的实施出现问题的原因

当前,实践教育法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深入剖析引起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制定科学有效的解决对策的前提。

(一)实践教育理念不够深入人心

理念作为意识层面的一种东西,科学的、正确的、进步的理念无疑能够成为人们践行特定原则、实现特定目标的强大动力,能够激发人们持之以恒,自觉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的信念。在实践教育法的实施过程中,实践教育理念的深入能够促使高校领导者认真计划、精心安排和组织大学生参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教育活动,也能够激发广大大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保证实践活动顺利开展,从而提高实践教育的有效性。但是,目前实践教育理念的传播无论是在高校领导者还是在大学生这一群体都不深入,这就造成了高校对实践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以及大学生对实践教育存在认知缺陷。首先,高校领导者对实践教育理念的弱化使得他们对于实践教育多以文件或会议的方式传达,即使采取了实践活动的方式也是不能精心计划、组织和开展;其次,部分教师对实践教育理念的弱化使得他们对于实践活动不能采取追踪观察的方式,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有效地得到解决;最后,部分学生实践教育理念的弱化使得他们对实践教育采取消极的态度应对,缺乏积极性和热情,有的甚至对实践活动采取逃避的方式。这些由实践教育理念弱化引起的问题都会降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实践教育法实施所需的保障机制不健全

良好的机制对于实践活动的正常运行具有重大的保障和促进作用。尽管,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育法的实施所需的保障机制有很大的改善,但仍不足以保障实践教育法的有效实施。首先,资金保障机制不健全。任何活动的开展都需要一定的资金作支撑,但目前政府和社会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育法的实施所提供的保障资金并不充足,严重制约了实践活动的开展;其次,安全保障机制不健全。高校缺乏对实践活动突发事件的应急措施,不能有效保障参与实践活动的大学生的安全。再次,人员保障机制不健全。虽然,大学生是参与实践活动的主体,但是仍然需要教师给予指导,但是很多高校都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老师当作指导老师,没有受过实践教育方面的专门训练,缺乏专业性。综上所述,保障机制的不健全影响了实践活动的开展,是弱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原因。

(三)实践教育途径的创新存在滞后性

实践教育法实施的途径是指实践教育法实施的过程中实践活动开展所依靠的具体方式,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领域、实践途径都取得了新的突破,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育法的有效实施提供了途径保证。但是,在具体实施实践教育法时,为了简单化,众多实践教育的新途径并没有得到广泛推广和实施,这既不符合现代化的特点,也不符合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特点,不利于他们积极性的发挥,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实现。

三、探讨实践教育法有效开展的对策

针对实践教育法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导致问题的原因,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对于推进实践教育法的有效实施具有重大作用,能够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一)强化实践教育理念,使其深入人心

要全面推进实践教育法的有效实施,必须切实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导者以及大学生强化实践教育理念。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领导者的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为了强化实践教育理念,必须认真学习党中央下发的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件以及相关会议精神,修正自己的认知缺陷。同时,对在实践教育法实施方面取得优秀成绩的学校,其他学校也可组织进行学习。此外,组织实践活动的教师还应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及时对大学生给予指导,保证实践教育法的有效实施。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曾指出:“各地高等学校要制定教师培训规划,建立和完善有重点、分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从形式出发、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师培训工作,努力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各地高校要积极创造条件,组织教师开展社会实践、学习考察和学术交流活动,使教师进一步了解国情,了解世界,开阔视野,丰富教学素材”[8]。大学生作为实践教育法实施的主体,只有强化他们的实践教育理念,才能够调动他们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热情,促进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因此,大学生除了通过课堂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育法的内涵和作用外,还应学习相关文件和会议精神。同时,还应充分发挥同辈群体的影响,切实发挥榜样师范的力量。在强化实践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定能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切实推进实践教育法的有效实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的实现。

(二)完善实践教育法的保障机制

针对实践教育法保障机制方面的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首先,资金保障方面,高校应加大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育方面的投资力度,保障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对于投资资金,应科学管理、合理安排,避免资源的浪费。同时,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在资金方面给予必要的投资帮助。其次,安全保障方面,各高校应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意识教育,切实提高他们的安全观念,主要是交通安全和食品安全。对于在实践教育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特别是交通和食品方面,应有相应的应急措施。再次,组织人员方面,各高校应建立专门从事实践教育方面的教师队伍,加强针对性,减少盲目性,保证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

(三)创新实践教育法实施的新途径

内容是基础,方法是保证,要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就必须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9]。新时期,实施教育的途径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主要包括劳动教育、志愿者服务和社会考察三个方面,各途径下面又包括许多具体的行之有效的方式。但时代是不断变化的,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受主客观方面的影响也在不断变化,因此,必须在巩固、强化已形成的实践教育途径的基础上,继续积极探索新的既具备时代特色又反映大学生特点的新途径。首先,情景式实践教育。通过设置一定的实践情景,让学生在学习中扮演相应角色,通过他们自身的体验,使其情感得到升华、能力得到提升、责任感得到增强,这种功效是靠单一的说教难以实现的。其次,专业性实践教育。在进行实践教学时,应在遵循大学生成长和成才规律的基础上,结合他们的专业设计相应的实践内容。这使他们在服务社会、锻炼能力的同时,专业技能也得到提升,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增强实践活动实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积极探索实践教育法实施的新途径、新方法,既是时展的要求,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的要求,这不仅可以增强实践教育法实施的时代感,也可以增强大学生对它的吸引力,改变实践教育法实施途径单一化的局面,保证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的实现。

实践教育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之一,其强大的功能是任何方法都不可代替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还需要对实践教育法进行不断的研究,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秀林,等.辩证唯物主义课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70.

[2]张耀灿,邱伟光.思想政治教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邱伟光.大学生实践教育新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4:17.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

[5]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58.

[6]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89.

劳动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篇11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6-0011-01

党的十报告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教育承载着传递创新文化思想的使命,这就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自觉地肩负起“立德树人”的社会职责,始终以“立德树人”教育思想为根本,探索其教学思想在高校实施的有效途径,创新教学机制,实现党的十布置的教育任务。

一 “立德树人”教育理念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1.“立德树人”回归解读我国教育原本的内涵

我国教育一直提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德育一直是我国教育的首要内容,十报告提出的“立德树人”已经被视为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其强调的宗旨是德育为先、育人为本,想要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首先要注重“德”的培养,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师德建设,必须遵守教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提出也使我国教育的原本内涵得到了回归解读。

2.“立德树人”推动落实育人为本的教育核心要求

育人为本这一思想的全面提出昭示着我国教育事业在思想方面的一次全新的飞跃,是我国教育理念的一次全面的创新,这项教学实践行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就是落实育人为本的教育要求。对教育而言,其本质活动是以人为教育对象的一种社会活动,所以培育人才是教育活动首要的任务,“立德树人”教育思想关注人的内心世界,是以育人为根本目的的教育理念,它关注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唤起学生心灵的活力,是将学生的发展由知识层面提升至生命发展层面的保障。

二 “立德树人”教育思想对高校教师教学创新的启示

十召开之后,我国已经将“立德树人”作为我国教育事业创新改革的立足根本,在新时期高校要想进行教育创新,就必须要从高校教师的素质培养入手。

1.需要强化教师的笃学意识

古语有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创造力的源头是学习,也是教师获取知识的必要途径。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文化多元化和科技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高校教师就必须通过刻苦钻研、强化笃学意识,才能在高校教学创新中做好知识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才能引领学生进行新知识探索,拓宽视野,创新教学思维。

2.需要增强教师的创新意识

教师在提升自身素质的同时还要以育人为本、德育优先的教学理念为新的教学方向,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在完善教育制度、发展教育理论、更新教学手段的同时增强自身的创新意识。教师要以深厚的专业知识为基础,制订具有科学性的教育方案,以自身的创新意识启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不断地丰富和完善教学方法。

三 教学创新中“立德树人”的实现途径

1.“实践育人”是实现教学创新中“立德树人”的基本途径

实践是检验知识的唯一标准,也是“立德树人”教育思想实施的基本途径之一。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和其他一切社会实践相结合。”在“实践育人”的过程中,学生作为教育实践的主体其自身的主体性必须得到充分的发挥才能弥补理论教育过程中学生主体性欠缺带来的不足。在实际教学创新中,实践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对于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增强社会责任感以及发展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2.“文化育人”是实现教学创新中“立德树人”的隐性途径

劳动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篇12

荷兰是北欧的一个工业化国家,也是欧盟成员国之一,其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水平都比较高。在荷兰,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荷兰政府把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并积极地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优惠的政策支持,形成了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同时,职业教育也为荷兰培养了各种不同层次的具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

一、荷兰的经济、劳动力和失业率概览

2000年以前,在欧盟范围内,荷兰的人均GDP—直是排在卢森堡、丹麦、爱尔兰、澳大利亚之后,名列第五位。但是馥郁2000年之后,GDP的增长一度受阻,增长速度比较缓慢,低于欧盟的平均水平。到 2003年的第一季度,荷兰GDP的增长率出现了负值,为-0.7%,低于欧盟1.0%的平均水平。截至2002年,荷兰的劳动力人口数量达到74.44万人,其中在 15—24岁年龄段,荷兰男女劳动力比重之高令人震惊。近几年,荷兰政府加大对失业人员的关注力度,使失业率一直不断下降。截至2003年第一季度统计,荷兰的失业率在整个欧盟25个成员国中是排在倒数第二的位置,仅为3.6%(欧盟成员国的平均男性失业率为8.2%,女性失业率为10%)。荷兰的年轻人失业率在2003年一季度的统计中也位于全欧盟最低,仅为6.8%。从2003年到2004年4月,欧盟有12个成员国的失业率上升,11个成员国的失业率下降, 2个成员国保持不变。荷兰、卢森堡、瑞典、丹麦是失业率增幅最大的几个国家。根据经济合作发展组织 2003年出版的“教育一览”中的数据显示,与其他邻国相比,荷兰20—24岁的年轻人受教育比率相对比较低。2001年统计,这个年龄段的年轻人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比例仅为35%,其余大部分都进入劳动力市场就业。已经毕业的和现有直接进人劳动力市场的年轻人比例低于10%。其中这个年龄段的女性进入劳动力市场就业的比例相对较高,超过55%。荷兰劳动力失业率的起起伏伏,使其深感发展职业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也因此孕育了荷兰职业教育与培训政策的发展与成熟。

二、荷兰政府颁布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政策

1.职业与成人教育法。荷兰政府早在1987年就颁布了一系列法令,改革职业技术教育。这项改革历时三年,于1991年完成,改革的重点主要涉及中等职业教育。1993年8月1日政府又颁布了业余职业教育课程培训法,为学徒制、在职人员以及特殊行业培训建立了规章制度。1996年1月1日,荷兰政府颁布了职业与成人教育法。这是首部将各类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包含在内的法案,首次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分开,目的在于加强和进一步整合初等及初等后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在许多小规模职业学校之外,创建了少量大规模的区域培训中心,这一举措对于荷兰的职业教育体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该法案另一个积极和成功的举措就是出台了国家职业资格体系。当然,随着经济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变化,以能力为基础的新的职业资格体系目前正在:开发和建设中。从2006年开始,荷兰教育文化和科技部对成人教育的预算及财政支持,仅限于对较高层次的、以荷兰语为第二语言的课程提供资助。对于较低层次的职业培训的资助则转由移民局管理(隶属司法部)。

2.就业和薪酬法案。就业和薪酬法案(简写为 SUWI)于2001年11月29日正式实施,主要针对失业者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提供一个法律保障。此法案的一个主要特征是除了要保障失业人员的基本薪酬以外,更强调就业。为此还专门组建了由雇主、雇员和市政当局人员组成的就业和薪酬委员会,负责就业和薪酬等法规的制定。改组和重建了一大批面向本地区的职业或就业中心,这些旨在为失业人员就业提供良好的保障与支持。由于荷兰政府有效的政策支持,以及相应专业机构的改组和重建,给荷兰的劳动力市场带来了新鲜活力,但政策的透明度需要进一步加强,为此政府还开发建立了质量标准体系。除此之外,作为一个专门的协调组织——雇员保险方案实施机构(简写为UWV)与求职者签订合约,实施100%的“不成功,不收费”的承诺。

三、荷兰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

1.荷兰的教育体系。荷兰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非常的自由和民主,这种自由包括办学的自主化,私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办学原则和指导思想建立私人学校,进行自主化管理,而公立学校则由地方政府来管理。两类学校均是由国家财政资助,并且必须符合办学的基本的标准以及必须遵循教育部颁布的相应法规。在对荷兰教育体系进行研究的同时,我们发现荷兰教育呈现出两个明显的分支,即普通教育分支和职业教育分支。荷兰的教育培训体系中,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区分非常明显。在不同的教育阶段,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这两种教育类型。荷兰实行12年义务教育.孩子5岁开始必须接受义务教育,但绝大部分孩子从4岁开始就上小学,小学为8年,小学毕业后,根据学生个人的学习成绩、学生的兴趣愿望和小学教师的评价进行分流,分别进入中等教育阶段的大学准备教育班、普通高中教育班和职业准备教育班。第一类选择是大学前预备教育,学制6年,毕业后可以升人大学接受教育,当然也可以选择到高等职业院校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第二类是选择升人普通高级中学,学制5年,毕业后可以升入高等职业院校,也可以选择进入中等职业学校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第三类是选择升人初等职业教育学校,又称职业教育预科,学制4年,它主要是为普通中学教育的学生学习职业能力提供一个准备学习的环境。

2.荷兰的职业教育和培训。荷兰的职业教育包括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三部分。(1)初等职业教育,又称职业教育预科,是职业教育的准备阶段,学制4年,面向的是12—16岁的学生。前两年的课程是基础理论课,与前面介绍的大学前预备教育和普通高级中学的课程是完全一样的,学生学完了两年基础课程后可以进行专业课程的选择。后两年则开设了相关的职业课程和训练,为将来继续接受职业教育作准备。学生毕业后可以升人中等职业学校,也可以参加各种短期的职业培训。初等职业教育为学生提供4种学习途径,即理论学习途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途径、为接受长期中等职业学校做准备以职业为导向的学习途径和为接受短期中等职业教育做准备的以职业导向的学习途径,每种途径都可以提供4个领域的学习,即技术、社会救助与福利、经贸和农业。(2)中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是完整意义上的职业教育,共有四级:第一,助理级,学习时间0.5—1年,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执行性任务;第二,基本职业级,学习时间2—3年,学生能够进行一般执行性任务;第三,职业级,学习时间2~4年,使学生能够完全独立完成任务;第四,中层管理级和专家级,中层管理级学习时间4年,专家级必须在完成中层管理级学业之后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再学习1—2年,也就是说,“专家级”课程是已经就业的人员才可以修的课程。荷兰政府提供56种职业资格证书的职业教育,学生拿到了“基本职业级”的职业资格证书,就能进人劳动力市场就业。中等职业教育阶段,有两种学习途径:工读结合途径和职业培训途径。第一,工读结合途径对实训的要求较高,要求至少有60%的培训是在一家公司内完成,其余部分在学校里完成。第二,职业培训途径则更侧重于理论性的学习,职业培训的实践环节的比例要求在20%—60%之间。(3)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主要由高等职业院校实施,学制4年。毕业的学生既可以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就业,也可以和接受普通大学教育的毕业生一样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高等职业院校既可以为学生提供全日制的学习,又可以提供业余课程。学生在高等职业院校第一年的课程是基础课,主要学习基本的文化知识。第一年结束后,有—个考试,考试通过的学生可以继续升学,第二年开始分专业,第三年为实习期,有些学生在某一公司实习后,愿意留在公司工作,则可以采用业余的方式继续完成学业,一般来说,高等职业院校的最长学制为6年。全日制高等职业教育招生主要面向普通高级中学教育、大学前教育或长期中等职业教育中获得文凭的学生。目前荷兰的高等职业院校有80多所,其中30%是公立的,70%是私立的。教育和培训共涉及7个领域:农业、技术、商业、医疗卫生、社会科学、艺术、教育学(主要是教师和培训师培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