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劳动课程建设路径3篇

时间:2023-01-18 15:02:45 关键词: 中小学 劳动课程 建设路径

摘要:劳动教育蕴含着巨大的价值,不仅有显性价值,如评价分数、考核标准、考评量化等方面,还有隐性价值,如启蒙劳动意识、形成劳动观念、培养劳动能力、形成劳动习惯等方面。可见,劳动教育能给中小学生带来积极的影响。

中小学劳动课程建设路径3篇

中小学劳动课程建设篇1

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1],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意义。劳动课程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2]加强中小学劳动课程和教师队伍高质量建设和发展,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中小学校“双减”工作、提质增效,推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劳动教育的推进,中小学劳动课程建设和教师队伍发展初见成效。在各级教育行政、教研部门、基层学校和基层劳动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劳动课程的实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课程政策相继出台,相关制度初步形成。伴随着劳动课程的推进,各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基层学校逐步建立了劳动课程实施的各种制度,初步形成劳动课程的学校管理、教师指导和学生学习行为规范。

一、以制度作保障,确保劳动课程三落实

一是政府督导,落实课程计划。按照国家课程方案要求,落实国家课程计划,加强劳动教育课程日常管理,规范教学行为,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合理设立劳动周。二是行政指导,配齐配足劳动课程教师。保障劳动课程专兼职教师的数量,着眼教师增强专业技能、提高专业素养。三是政府督导和行政指导相结合,落实检查考评。认真做好劳动课程考核工作,引导学校、家长和全社会转变教育观、人才观和评价观,克服“应试”倾向,充分利用劳动教育课程评价促进每个学生劳动素养的全面提升。

二、挖掘教育内涵,构建以实践为主的课程内容

劳动课程资源是实施劳动课程的必要条件。一是从行政层面上,顺应课程建设发展需求,开展课程资源开发专项行动,构建区域劳动课程体系,强化劳动课程育人导向。二是从学校层面上,与家庭、社会协同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积极整合和利用各种形式和类型的资源。劳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应坚持以核心素养发展为导向,紧密结合地方经济文化和学生生活实际,满足劳动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三是从资源选择上,劳动课程的纸质资源、数字资源是课程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其形态可以是文本、资源包、音视频等。不同学段可以采用不同形态,也可以对资源进行不同组合。

三、建立劳动课程研究团队,发挥名师指导团队的积极作用

在行政指导下,成立一支相对稳定的研究团队,开展课题研究式的课程实验。围绕影响课程常态持续发展的关键性问题进行行动研究,积累可行性经验,为整体推进课程发展提供参考依据。在行政引领下,打造劳动示范校,评选劳动示范课,以典型带动区域,以区域带动全面、系统发展。建立一支劳动课程资源开发工作坊,依据教学实际问题、新课标的落实情况,开展从理论学习到岗位实践再到反思工作坊研修。

四、落实劳动课程标准,用课程标准指导劳动实践

围绕劳动课程标准的落实,开展主题化系列化教研活动,帮助骨干教师学习和理解《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针对教材提出落实课程标准的教学实施建议,并进行教学指导和实践指导,构建以劳动任务群为单元的劳动课程,充分挖掘劳动课程中的德育内容,科学设计劳动课程中的德育主题,有效实施“双减”背景下的实践活动等,进而更新基层教师的教育理念,提升专业能力,改善专业实践。

五、拓展劳动空间,开辟实践场所

一是政府层面,开放博物馆、展览馆、养殖场、生态园等相关场所、场地,充分利用学生劳动实践基地、少年宫等现有资源,打造多样化的劳动实践场所,满足学校多样化的劳动实践需求,为普通中小学提供所需要的服务。加强与旅游、农业、科技等行业的合作,通过共同建设行业性劳动实践教育基地,搭建包含生活、劳动、文化、科技等领域的特色劳动实践教育基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加强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二是学校层面,充分发挥学校在劳动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将课堂教学、校内活动、家庭生活和社会实践与开展劳动教育全面融合。深入开发与劳动教育相关联的社会资源,并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创建或改造成新的劳动实践场所。因校制宜,立足实际,挖掘校园内可开展劳动实践活动的场所,将校园的边角空间改造成适于学生开展劳动实践的场所。落实劳动课程的课时要求,开足开齐劳动必修课,不得挤占、挪用,学校要对学生每周课外校外劳动时间作出规定,将日常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融会贯通,内容不刻意、活动不做作。

六、强化宣传培训,建立工作协调机制

一是在行政部门统一领导下,充分利用手机、数字电视、车载电视等新媒体及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优势,加大宣传引导力度,推广有关劳动教育的实践经验,宣讲先进人物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事迹,创造劳动最光荣、劳动最美丽的良好氛围,推进全社会通力协作,努力营造有利于劳动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促进劳动教育落地生根。二是发挥各级教研机构劳动课程教研员的重要作用,通过参与性指导的培训方式,有针对性地解决课程实施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课程开发和教学评价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自主发展。三是各校认真做好劳动课程的宣传及说明工作,引导学校、家长和全社会转变教育观、人才观和评价观,克服“应试”倾向,充分利用劳动教育课程评价促进每个学生劳动素养的全面提升。构建完整的劳动课程体系,有效实施校内外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和鼓励家长成为劳动教育的指导者、参与者和同行者。四是劳动课程教师要努力提升自身劳动素养,挖掘劳动课程中的育人因素,明确劳动任务群的内容要求、劳动项目的实施方式和资源开发等内容,不断提高劳动教育实施的自觉性;积极参加多样化的校本教研与培训,不断提升课程的规划与组织能力。

作者:翟立丽 单位:大连教育学院 初中研训中心

中小学劳动课程建设篇2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因此,学校必须树立新时代劳动教育理念,从劳动教育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着手,尝试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引导中小学生认识参加劳动的意义,培养学生基本的劳动素养。通过加强劳动教育,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怀和尊重劳动的观念,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并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点内容融入劳动教育课程设计的总目标中去,让劳动教育的路子越走越宽广。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涉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多方面的内容。在坚持“五育并举”,落实立德树人重要使命的大背景下,只有多元开拓劳动教育课程建设路径,开启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新征程,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课程目标具体化

课程目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教育意图,劳动教育课程目标分为总体目标、学段目标和具体目标三部分。

(一)总体目标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定位必须以立德树人为出发点,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落脚点。因此,将劳动教育课程的总目标定位为,在中小学生中弘扬热爱劳动的精神,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崇尚劳动、珍惜劳动成果;在劳动中学会健康生活、提升人文底蕴、懂得责任担当。

(二)学段目标

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其发展要求是不同的,可以从认识劳动、参与生产劳动、研究劳动规律、承担劳动任务等方面明确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学段目标。小学阶段的总体目标是通过课堂和教材对各类劳动的过程进行全面认识,如校园绿化、季节性农事活动等。同时,学生要帮助家长洗衣服、打扫卫生、做饭等,并能完成教师安排的学校劳动任务,如打扫教室卫生、清洁校园环境、校内种植实验园的简单管护等,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精神。初中阶段的总体目标是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并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通过观察、记录、询问等方式对某一生产劳动的规律进行研究,进而形成有参考价值的生产劳动研究报告,为学生独立承担劳动任务提供依据,以此来培养初中生崇尚劳动和进行创造性劳动的精神。高中阶段的总体目标是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劳动项目进行广泛的实践探索,提出生产劳动中具有深度和建设性的意见建议。针对劳动项目中劳动方式、生产效率、产品质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综合运用调查、实验、概括等方式对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并形成有效的解决方案,从而改进劳动方式,提升生产效率,改进产品质量。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年级目标

劳动教育课程的年级目标是指在认识劳动和生产劳动过程中,根据劳动教育课程内容的特点,通过学习和参与劳动可以实现的具体目标。例如,八年级劳动教育课“我们是怎样种出高产量土豆的”,学生用几个月的时间在学校的劳动教学实验园里栽培土豆,教师将课程的具体目标设计为,一是种出高产量的土豆需要哪些农业技术;二是栽培高产量土豆所需的植物养护方法有哪些;三是区域气候对土豆产量有哪些影响;四是栽培土豆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对土豆的产量是否产生决定性影响。要想培养学生尊重劳动、感恩劳动人民的思想,就必须让他们通过亲身体验,去认识劳动者为了创造生活而付出的巨大努力。

二、课程内容生活化

劳动教育的课程内容应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息息相关,可以从家庭劳动、学校劳动和社会劳动中选取。

(一)家庭劳动

家庭是中小学生的第一课堂,家庭的劳动环境和劳动教育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应该及早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在家庭中,家长要为学生提供劳动的机会,和学生一起完成一些简单的劳动,如扫地、洗菜、叠被等,让学生在学习之余体会到劳动的乐趣;也可以通过一同观看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共同阅读关于赞美劳动者的文学作品来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精神。

(二)学校劳动

学校劳动教育主要是学生参加的校内劳动项目,是课堂知识性劳动课程的拓展和延伸,是学生巩固劳动知识、获得基本劳动技能、提升劳动素养的重要途径。一方面,主要是学生完成教室和班级所属校园卫生区域的清扫,帮助教师对校园绿化区域和植物种植实验园进行常规管护,从而获得劳动经验。另一方面,主要是初中年级学生在学校种植实验园进行生产劳动,并对植物的生长规律进行记录,撰写生产劳动报告,以实物的形式向指导教师提交劳动成果。此外,要想发挥学校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还必须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劳动教育理念,明确规定劳动教育每周的课时数,科学规划劳动课程内容,严禁其他学科挤占劳动教育课。

(三)社会劳动

社会劳动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参加具有服务性、公益性的社会综合实践活动。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参加校园周边环境卫生清洁、敬老院志愿者劳动、社区绿化等服务性劳动项目。在参与体力劳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能高效地完成一项劳动任务。参加社会劳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还能够发展学生进行创造性劳动的能力。因此,社会应该建立起健全的、开放的、共享的社会劳动实践场所,为学生参加劳动提供公益性劳动工作岗位。

三、课程实施多元化

课程实施是通过教学活动将课程目标付诸实践的过程,多元化的劳动课程实施方式有利于实现预期的劳动课程目标。

(一)认识性劳动课程

认识性劳动课程主要包括,一是讲解关于劳动的教育性故事、全国劳动模范先进事迹、文艺作品中的劳动者形象等;二是通过课堂和校本课程介绍粮食作物的播种过程、农作物浇水和施肥的时间间隔、农具和各类植物种子的认识等。通过认识性劳动课程,可以激发学生对劳动的兴趣。

(二)参与性劳动课程

参与性劳动课程主要针对的是小学高年级和初中年级的学生,教师根据课程目标制定课程实施方案,引导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参加季节性农事活动,并在学校的植物种植实验园参加西红柿、茄子、白菜、胡萝卜等常见蔬菜的种植生产。教师和家长之间可以相互反馈学生的劳动收获情况,并适时给予鼓励和表扬,从而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

(三)研究性劳动课程

研究性劳动课程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有机融合,教师给学生提供研究方案,要求学生在参与生产劳动的过程中对生产要素和劳动规律进行详细记录,并形成完整的研究报告,进一步指导劳动实践。研究性劳动课程的内容涉及物理、化学、生物、科学等学科,包括搜集资料、概括归纳、实验总结等过程。

(四)成果性劳动课程

成果性劳动课程是指由学生组成的劳动小组或者劳动小队独立承担劳动任务,生产劳动结束后按照课程目标任务向教师提交劳动成果。如根据课程内容的要求,学生要为学校食堂提供西红柿、胡萝卜等常见蔬菜,而学校的植物种植实验园则为学生提供了劳动场地来种植这些蔬菜。让学生独立承担生产劳动,能够培养学生尊重劳动、崇尚劳动、尊敬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的精神。

四、课程评价多维化依据劳动教育课程内容的特殊性和课程实施的多元化等因素,劳动教育课程评价需要从学生、课程和教师三个维度进行评价。

(一)完善学生评价细则

对学生的评价可以考虑以下因素:劳动知识的掌握、劳动过程的参与、劳动规律的探索、劳动成果的提交等,将每一个环节的每一个项目指标进行量化评分。家庭劳动由家长评分,学校劳动由教师评分,社会劳动由组织者评分。每学期学校将各类评分进行汇总,并公布结果,作为对劳动课程进行综合评价的重要依据。

(二)构建课程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是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的综合性评价,其中包括了对学生和教师的评价。学校应该建立课程评价小组,定期研究和评估课程目标的达成、课程内容的建设以及课程实施的有效性,总结先进经验,科学分析推广。

(三)建立教师评价制度

学校应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劳动课骨干教师队伍,这些教师要能够承担学科教学和劳动课程教学的重要使命。学校评价小组依据生产劳动的各类成果,对劳动教师进行评价,并把评价结果纳入教师绩效工资管理中。劳动教育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实践课程,仅仅依靠参加单纯的生产劳动还不能够充分体现劳动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学校要大力拓展劳动教育课程建设路径,指导学生掌握劳动知识、习得劳动技能,让学生热爱劳动、投入劳动。

作者:刘义 单位: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金河镇九年制学校

中小学劳动课程建设篇3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需要加强劳动教育,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坚持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观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至此,劳动教育从一个边缘的教育关键词转变为得到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的普遍关注和重视关键问题。劳动教育蕴含着巨大的价值,不仅有显性价值,如评价分数、考核标准、考评量化等方面,还有隐性价值,如启蒙劳动意识、形成劳动观念、培养劳动能力、形成劳动习惯等方面。可见,劳动教育能给中小学生带来积极的影响。学校应引导中小学生从小形成良好的劳动品格,帮助中小学生养成脚踏实地、勤俭节约的劳动习惯,培养积极主动、乐观向上的劳动态度,为培养社会所要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建设价值

(一)以劳树德

一直以来,立德树人都是培养人才的核心关键词。在学生道德教育的培养过程中,劳动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内容,道德教育中包含着劳动教育。教育者只有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中小学生参与到劳动教育、劳动实践中,中小学生才能在参与过程中直接感受和体会到劳动的价值。只有通过参加劳动教育实践,中小学生才能对劳动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形成劳动最有价值和劳动最光荣的观念。中小学生只有站在劳动者的角度去看待劳动生产,才能真正体会到尊重劳动的重要意义,才能将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深植。由此,劳动教育课程才可以培养中小学生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奋发图强、乐于奉献的美好品德。

(二)以劳增智

中小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思考,在劳动过程中创造,劳动教育能让中小学生了解到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的现代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从而让中小学生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触到自己感兴趣和擅长的一面。因此,劳动教育是以劳动实践为呈现方式,结合思想教育而开展的技术教育。在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建设中,劳动教育实践要与各个学科的理论知识进行衔接,结合中小学生不同年龄段的身心发展特征,让中小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迸发劳动智慧,发掘自己动手动脑的潜能,促进自身的智力水平发展。劳动教育不仅能提升中小学生现代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水平,还能帮助中小学生了解和掌握一定程度的社会生产的技术与技能。中小学生不仅能拓宽自己接触现代生产技术与技能的视野,还能对自身今后的职业规划有初步的构想。

(三)以劳强体

少年强则国强,“锻炼身体,增强体魄”是教育部提倡增强中小学生体育锻炼而喊出的口号。中小学生生活在一个物质丰富的年代,他们普遍没有经历过生活的艰辛,参加体力劳动的机会越来越少。因此,加强中小学生体育锻炼迫在眉睫。在中小学的劳动教育课程中,每一次劳动教育的实施都是一次高效率、高体能的体育锻炼。劳动教育提出让中小学生走出教室,参与到劳动生产中,唤醒他们沉浸在书本中的灵魂。中小学生在参与劳动实践的过程中,不仅增强了动手能力,一定程度上学到了现代生产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且增强了体力、体魄。

(四)以劳育美

劳动是一切美好事物的源泉,劳动可以创造美、生成美、感受美,一切经过艰辛劳动所得的劳动成果都应该是值得珍惜和认可的。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目标就是教会广大中小学生正确认识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劳动群体发展的新形势,由衷地尊重劳动和劳动者。美是没有标准的,每个人对美都有不同的定义,宽敞干净的道路、整洁明亮的教室、美丽精巧的窗花贴纸等都是劳动美的体现。中小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计划和设置符合自身发展的丰富多样的劳动教育活动,在劳动过程中激发自身创造美、生成美和感受美的热情。

二、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建设路径

(一)明确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目标

要明确劳动教育的总目标,就要对劳动教育课程理念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中小学生只有亲自参与到劳动实践过程中,体会到劳动的艰辛与不易,才会由衷地尊重劳动和劳动者,认可和珍惜劳动成果。中小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认识,有利于培养自身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劳动精神。课程目标是学校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培养目标。因此,学校要开发和建设劳动教育课程,就要结合社会实践的需求,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为根本任务,确定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目标,落实新时代社会背景下对优质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在知识与技能目标上,通过学习劳动教育课程,中小学生能学习到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劳动知识,例如手工制作、电器维修、整理收纳等生活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上,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目标要充分体现教育方针,结合社会实践需求,把教师单方面的讲授转化为学生自主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完成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培养目标。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上,通过劳动教育,中小学生能从劳动者的角度去看待整个生产过程,真正对劳动者、劳动成果心生敬意。劳动课程只有让中小学生尊敬劳动者,重视劳动过程,珍惜劳动成果,才能够帮助中小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认识,培养中小学生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奋发图强、乐于奉献的美好品德。

(二)确定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内容

依据《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具体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通用技术课程可以作为劳动教育实施的一种具体方式,并且在确定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内容的时候,教师需结合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心智成熟程度和年龄、性别差异,设计劳动教育课程的具体内容。[3]小学一至三年级的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以启蒙学生的劳动意识为主,教育者要在保证小学生人身安全的前提下,组织小学生参加日常生活的劳动实践,帮助小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例如,打扫教室卫生、整理书桌、绘制教室黑板画、学习剪纸手艺等劳动实践,可以唤起学生的劳动热情。小学四至六年级的劳动教育内容则可以适当提高难度,让学生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手脑并用,学习到一些现代生产基本知识和技能,如参与简易电器维修、手工制作、社区公益劳动、志愿者活动等。初高中阶段的劳动教育内容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如参与电器维修、机器人设计、烘焙技术学习等。

(三)创新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

《意见》指出,劳动教育应将“学科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这五个方面有机融入。因此,中小学的劳动教育课程的内容应分为学科延伸型劳动、校园服务型劳动、生活细节型劳动、公益志愿型劳动、文化感知型劳动和职场体验型劳动。[4]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一方面要做好德、智、体、美、劳五育的衔接,另一方面要正确处理好理论学习和劳动实践的关系。除了学习系统的文化知识和理论基础,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还可以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组织中小学生参加不同类型、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劳动教育,启蒙学生的劳动意识,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品格,养成脚踏实地、勤俭节约的劳动习惯和积极主动、乐观向上的劳动态度。劳动教育课程以此培养学生脚踏实地、自食其力、艰苦朴素、奋发向上的劳动精神。

(四)建构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评价体系

《意见》提出,学校要完善中小学劳动教育评价管理制度,做到劳动教育的评价结果是衡量学生整体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学生评奖评优、升入高一级院校的重要依据。第一,要制订一套评价标准,要以学生为中心,以人的发展为着眼点,强调评价的民主化与个性化。第二,要认可学生的劳动成果,承认中小学生参与劳动的方式。中小学生参与劳动的方式可以是不同形式、不同类型的,不需要统一规范化的标准。第三,反思是实施劳动教育评价的关键,要重视学生的思考和总结。学生反思自己在劳动实践过程中的收获与感想,这也是新时代所提倡的教育方式,即以劳动弥补德、智、体、美几个方面不足的短板,以实现“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新时代所需要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总之,劳动教育课程是通过劳动教育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路径,学校要响应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号召,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建设,认识到劳动教育对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此外,学校还要充分发挥好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综合教育功能,处理好劳与德、劳与智、劳与体、劳与美的关系,实现“五育并举”,并从课程目标及标准、课程内容与学习活动、评价体系等各个方面重构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2020-03-20)[2020-04-20].

[2]饶玲.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

[3]康翠萍,龚洪.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价值旨归[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9(6).

[4]张军瑾.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建设与实施[J].上海课程教学研究,2019(9).

[5]林克松,熊晴.走向跨界融合: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价值、认识与实践[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0(2).

作者:黄伊承 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