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区域研究合集12篇

时间:2023-08-10 09:21:42

文化产业区域研究

文化产业区域研究篇1

中图分类号:G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2(b)-0228-01

区域文化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已经逐渐成为富有潜力的新增长点,区域文化发展战略的导向作用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体现更为明显。但是纵观目前各省(市)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规划仍存在着明显缺陷,如对文化产业属性认识不足,在规划过程中经济分析的缺失,导致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缺乏突出的产业优势,思路单一,结构雷同。该市在现有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的基础上,也面临着如何结合其他相关地市在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把区域文化产业及其发展战略有机结合,以推动衡水市区域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目标。

针对衡水市特有的地域文化,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应因地制宜,探索出有衡水特色的区域特色。

1 立足于区域文化资源的优势,制定差异化发展策略

努力实现体现区域特征的现代区域文化产业结构。通过深入调查我市现有的地区文化传统与资源,充分利用现有的地区资源优势,如中国丝网之乡,皮草之城,衡水湖等品牌优势,以这些既有的文化名片为依托,以拓展新的文化为重点,通过资源重组,技术保障等手段,争取实现创意新颖,具备市场开发潜力的区域文化产业体系。在文化开发的过程中,应以现有的文化品牌为基础,以“旧瓶装新酒”的创意为出发点,重点强调如何赋予这些现有的文化品牌更多的活力与市场价值。

2 跨行业联动模式的重组与联合

区域文化产业的跨行业联动模式,不应考虑行政区域内的跨行业模式。在具备发展共性与相似文化特征的相关行政区域内,可以通过跨行业互补的方式平衡不同区域内的不同区域文化产业特色,通过这种更加有效的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对于相邻区域见的文化产业发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为重要的是,投资渠道和金额可以通过这种跨行业联动模式得到最大限度的应用。人力、技术等重要资源也可以在这种模式中得到充分利用。

科学的跨行业联动模式并不仅仅指相邻区域间相似区域文化产业间的联动模式。这一模式首先要求行政区域内对区域文化产业的进行整体认知与规划,强调核心基础文化的同时,以现代化的电子信息技术为依托,实现文化与相关文化多渠道式发展,拓宽三种文化之间的外延,争取探索出与相关文化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其次,组织建设科学的电子商务发展平台。现代化科学的区域文化产业必须有成熟完善的平台为依托。在现代化信息时代,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为不同区域文化的跨行业联动模式的构建提供了最有效的技术支持。最后,行政区域内的跨行业联动模式必须有政府的政策支持。否则,跨区域跨行业的联动模式将很难变为现实。政府在这个过程中应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切实可行的政策支持来进一步完善区域间的文化产业重组,这也必将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长远的增长点。

3 准确市场定位,确立区域文化品牌

该市应重点开发本地既有的文化产业与文化品牌,鼓励既有文化品牌和产业通过品牌创意和市场开拓,赋予既有品牌新的市场和活力。并逐步培养这些既有文化品牌走出区域性发展区间。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调研,拓宽品牌的省际、国家乃至国际效应,通过政府政策支持以及有效的电子商务平台把区域性文化品牌做大做强,使之真正成为能够代表区域经济的一张名片。

4 支持发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事业

群众文化事业是也区域文化内涵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历程本身就有植根于群众的优良传统。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也离不开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事业的配合与支持。同时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群众文化道路也应该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并符合时代要求。群众文化生活必须走社会化发展之路,任何形式的政府干预都是不切实际的。群众文化事业的自发性特征决定了它的市场性特征,不同的街区,不同的年龄层次群体对于群众文化事业发展的形式有不同的需求。各种运动休闲场所与设施的完善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群众文化事业更适合走社区化发展的道路,以点带面,以少聚多,健康积极,丰富多才的群众文化事业也是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必要保障。

文化产业对社会发展,尤其是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日益明显。文化产业的发展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也得到了更多专家与大众的认同。但是,文化产业究竟应该以何种方式参与到经济发展中,并且适应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要求呢。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区域发展极其不均衡的国家,如何通过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带动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变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问题。通过以上的分析与阐述,我市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需要不断汲取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但是又不能照搬照抄。应该切实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在体现区域特色的基础上,力争构建一个科学的均衡的区域文化产业模式。

参考文献

文化产业区域研究篇2

一、发展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意义

(一)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提升经济质量的必备前提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对实现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是提升区域经济质量的必备前提。文化创意产业与优势产业的结合,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逐步改变过分依赖传统支撑发展格局的重要手段。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不仅将拓展新的空间,而且还可通过对工业、农业等其他产业部门的融合、渗透,把文化创意、技术、产品(服务)和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改变传统产业低附加值、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方式,从而带动区域传统产业结构优化,促进传统产业实现转型升级。

(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提升城市品位的必要举措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不仅仅具有经济学的含义,也具有较强的文化意味。文化、艺术的要素通常即是城市品位、城市素质、城市环境的重要指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提升城市品位、城市素质,改善城市环境的必要举措。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不仅可以改善城市形象、培养创新人才、提升人才素质,亦可丰富文化生活、满足精神需求、提升城市人文素养,是打造文化高地,营造城市文化环境、提升城市品位的有效抓手。

(三)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的必然选择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将精致的艺术文化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之中,让创意和艺术文化顺利实现产业化的生产与流通,最大程度地在数量与质量上满足人民文化生活的需求,提升大众的生活品质。文化创意产业核心层的几大门类中,无论是信息服务业还是动漫游戏业的发展,还是教育培训业亦或是文化休闲旅游业的大力发展,均会极大地丰富区域的文化市场,不断满足人民文化精神生活的需求。提升生活品质。

(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提升城市竞争软实力的必由之路

中国城市之间已进入软实力竞争时代,单靠粗放式的资源消耗、廉价劳动力换取硬实力发展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软实力正成为国家形象和城市力量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善谋发展、主动出击、争取资源、上下联动壮大文化创意产业的规模与实力,繁荣文化事业,实现文化建设与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经济建设和谐协调发展的目标,是提升区域软实力的必由之路。

二、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分析

(一)审视资源

审视文化创意资源是规划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的前提。文化创意资源可分为有形的物质资源、无形的精神资源。

有形的物质资源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基本载体,它大致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一是富有特色的自然生态景观,如名山大川;二是富含历史文化内涵的遗址和文物,如名胜古迹;三是具有鲜明特色的工艺、饮食文化资源,如八大菜系;四是文化设施与设备资源,如电影院。无形的精神资源是文化创意产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

一是优良的精神传统资源,如历史传说:二是通过文化艺术体现出的艺术审美资源,如昆曲越剧:三是民俗风情资源,如生活生产习俗、社交礼仪习俗。

发展区域文化创意产业需要对区域文化创意资源有非常深度的了解。所有战略的制定都有赖于资源基础,有什么样的资源才能确定什么样的产业发展战略。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中心的发达地区,其强大的经济、技术基础是发展高技术含量和资本密集的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高地。中部地区有丰富而多样化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决定其走以文化资源为内涵、以品牌运作为核心的产业发展路径。西部文化资源如民族的、古朴的、文化的艺术要素和现代的、品牌的、市场的甚至是全球的开发理念结合起来,走市场化的西部文化资源开发道路。

(二)错位发展

我国地域辽阔,长期以来由于受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经济条件、社会政治和文化环境、科技水平以及民族、宗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区,使我国的文化及文化资源具有地域性的特点。发展区域文化创意产业要在审视区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实现差异化发展,与周边及全国其它区域形成错位发展。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差异也是优势,有了差异就有了竞争力。创意就是有差异,失去了差异化,谈何创意?谈何文化创意产业?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同构化、同质化比较严重,只有实施差别性发展策略,才能避免两败俱伤的现象发生。发展区域文化创意产业需要在差异化的基础上,与周边及全国其它区域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增强集聚能力,构筑辐射高地。比如长三角主要城市在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方面一定程度地体现了差异化竞争的态势:上海的张江文化产业园区、南京的世界之窗创意产业园区、杭州的动漫产业园区、无锡的工业设计园等。而珠三角的三个主要城市文化创意产业正在以广州文化,深圳设计,香港商业的格局错位发展,形成强大的竞争优势与影响力。(三)整合资源

发展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必须坚持集聚发展、资源整合的发展思路。要以文化资源为依托,以资本为纽带,以创意人才为支撑,以产业园区、重点项目为载体,以市场化为基本取向,进行全方位的资源整合。

1 整合好历史文化资源。在全面了解区域资源的优势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找准切入点,对文化资源盘点梳理,整体规划,深入挖掘,科学合理开发。

2 整合好资本。通过搭建融资平台,拓宽投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实现政府资金、银行贷款、民间资本、上市融资等多种途径有机结合的资本融合。

3 整合创意人才资源。创意人才资源是文化创意产业第一资源。创意人才资源整合得好,才能集聚起雄厚的人才资本,增强人才资源整体竞争力,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通过环境引人、感情留人、项目聘人、投资育人,达到整合人才资源的目的。

4 整合好载体资源。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在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文化创意产业重点项目的建设。在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文化创意产业重点项目的建设中,要树立精品意识,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

5 资源整合市场化为基本取向。文化创意产业资源的整合不是对现有资源的简单相加,是必须按照经济发展规律办事,要以资产为纽带,以资本运作为支撑,通过市场运作和产权交易,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在更高平台上的有机整合,让各种社会资源向高效文化创意产业流动。

(四)搭建平台

在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地位和企业在产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之外,要促进文化产业的更好更快发展,政府必须以健全和完善文化产业促进体系为抓手,通过公共服务平台的搭建,为文化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信息平台、技术平台、人才培养与交流平台、市场交易平台、投融资平台、知识产权保护平台环境。

1 搭建信息平台。文化创意产业信息平台面向科研人员或特定行业,提供相关文献、成果转化、专家咨询等专业性的文化信息服务。例如,数字内容产业信息平台、影视产业信息平台、出版信息平台、旅游信息平台等,都属于专业文化产业信息平台的范畴。

2 搭建技术平台。文化创意产业整合企业、高校及设计机构的设计研究与技术设备。为设计师和企业提供科学的设计技术支撑。以动漫产业为例,我国动漫企业几乎全是民营的,其共同特点是规模小、技术力量弱、资金人才缺乏,而动漫业是个高投入的产业,只有建立文化产业公共技术性服务平台,才能迅速改变动漫民企少资金一技术水平低一缺好作品一效益不高一人才流失的恶性循环。

3 搭建人才培养与交流平台。依托专业院校、教育培训机构和企业多方力量搭建人才培养平台;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积极引导文化创意企业加强对周边地市的业务拓展、设立分支机构:同时加强引进国内外知名文化创意企业(机构)进驻、积极举办各种类型的交流会,努力搭建知识界、文化界和经济界的合作交流平台。

4 搭建市场交易平台。从文化资源到文化产品再到文化产业,都是在市场交易的基础上发展的。通过举办高水平的文化类会展(如:文博会、休博会、动漫节等)、产业园区建设(将园区打造成有较高知名度、相当规模的艺术品交易场所)及数字化交易平台等措施搭建文化产品交易平台。

5 搭建投融资平台。通过出台相关投融资政策。开展投融资项目洽谈会、银企联姻活动,成立专门服务中小型文化创意企业的小额贷款公司,引进国际国内优质金融机构,搭建融资平台。

6 搭建知识产权保护平台。成立知识产权保护协会。举办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及专利信息运用培训班,普及知识产权保护认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信息监测平台建设。利用行业协会、机构的专业优势和市场信息优势及完备的监控档案,对发现有制假、售假现象的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进行动态跟踪监控,从严规范。营造出以假为耻,以真为荣的市场正气:建立知识产权保护服务协作平台,利用行政指导,帮助企业建立完善知识产权管理组织机构及相关规章制度,同时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把行业协会作为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力量,实现更深层次上的知识产权资源共享和协同模式,建立政府主导、行业协同的协作配合机制:建立知识产权保护联动打击平台,形成一处预警。分级联动的全辖区联动机制。

(五)塑造品牌

文化品牌体现了文化创意的核心竞争力,对文化创意产业有着巨大的提升和带动作用。文化品牌所具有的整合效应、聚集效应、增值效应、辐射效应、放大效应等,使得区域文化资源得以优化配置;使人、财、物等资源在区域市场快速聚集;使文化产业增值能力得以提高:促成文化产业链形成,拓展市场发展空间:扩大区域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区域文化产业要赢得市场,就必须实施品牌化发展战略。

文化创意产业的品牌化发展战略包括城市、园区、项目等层面。无论是那个层面,相互之间具有拉动效应,通过品牌化提高其附加价值与可持续发展。其一,是对原有文化的发掘,从历史的、民族的、民间的、现有的各种人文奇观中发掘出具有深厚文化内涵与底蕴的文化品牌,深入分析所发掘的对象,把握其文化个性,并根据原有文化的内涵予以创造性的发挥。如《印象刘三姐》将刘三姐悠久的历史传说、桂林世界级的文化旅游资源与张艺谋这样的国际型导演创造性组合在一起,演绎出一个实景演出的品牌传奇。其二。创立一个前所未有的、全新的、富有现代气息的文化品牌。创意是一个文化品牌成功所必需的。如超级女声、蓝猫卡通、喜洋洋与灰太狼等就是创意得以成功的典型范例。

(六)构建产业链

产业化发展需要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支撑。中国文化产业必须打造产业链,才能产生规模效应和互动效应,中国文化产业面对国际大集团,好比是单一步兵兵种和对方海陆空立体多兵种竞争。与传统产业链不同,文化创意产业链是以创意为龙头、以内容为核心,驱动产品的创造,创新产品的营销,并通过后续衍生产品的开发,形成上下联动、左右衔接、一次投入、多次产出的链条。在这个链条中,创意是核心价值,产业链通过创意的价值扩散来实现原创企业通过合作开发、专利技术或者版权转让形式,把创意的核心价值扩散到周边关联产业中,形成长线生产能力,扩大产业链的规模。湖南省的卡通、动漫产业领跑全国同业,拥有国内第一个卡通原创驰名商标蓝猫以及虹猫、山猫等一系列原创卡通形象,年产值13亿元。这些主体产业如果能与儿童玩具、文化用品、儿童服饰、体育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主题公园等衍生产品链接,产值可能达50亿、100亿甚至更多。横店集团以影视文化旅游为切入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不但带动了与文化创意直接相关的产业,也带动了包括教育、医疗卫生和体育等在内的大文化产业,同时也带动了信息:金融、商贸、物流、运输、服务等第三产业。

文化产业区域研究篇3

21世纪以人的创造性和智慧为核心要素的创意产业蓬勃兴起,已成为世界产业和城市发展的新趋势。为加快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发挥文化创意产业在低碳经济和绿色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各省市根据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国发(2009]30号),制定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

一、发展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意义

(一)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提升经济质量的必备前提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对实现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是提升区域经济质量的必备前提。文化创意产业与优势产业的结合,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逐步改变过分依赖传统支撑发展格局的重要手段。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不仅将拓展新的空间,而且还可通过对工业、农业等其他产业部门的融合、渗透,把文化创意、技术、产品(服务)和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改变传统产业“低附加值、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方式,从而带动区域传统产业结构优化,促进传统产业实现转型升级。

(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提升城市品位的必要举措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不仅仅具有经济学的含义,也具有较强的文化意味。文化、艺术的要素通常即是城市品位、城市素质、城市环境的重要指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提升城市品位、城市素质,改善城市环境的必要举措。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不仅可以改善城市形象、培养创新人才、提升人才素质,亦可丰富文化生活、满足精神需求、提升城市人文素养,是打造文化高地,营造城市文化环境、提升城市品位的有效抓手。

(三)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的必然选择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将精致的艺术文化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之中,让创意和艺术文化顺利实现产业化的生产与流通,最大程度地在数量与质量上满足人民文化生活的需求,提升大众的生活品质。文化创意产业核心层的几大门类中,无论是信息服务业还是动漫游戏业的发展,还是教育培训业亦或是文化休闲旅游业的大力发展,均会极大地丰富区域的文化市场,不断满足人民文化精神生活的需求。提升生活品质。

(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提升城市竞争软实力的必由之路

中国城市之间已进入软实力竞争时代,单靠粗放式的资源消耗、廉价劳动力换取硬实力发展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软实力正成为国家形象和城市力量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善谋发展、主动出击、争取资源、上下联动壮大文化创意产业的规模与实力,繁荣文化事业,实现文化建设与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经济建设和谐协调发展的目标,是提升区域软实力的必由之路。

二、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分析

(一)审视资源

审视文化创意资源是规划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的前提。文化创意资源可分为有形的物质资源、无形的精神资源。

有形的物质资源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基本载体,它大致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一是富有特色的自然生态景观,如名山大川;二是富含历史文化内涵的遗址和文物,如名胜古迹;三是具有鲜明特色的工艺、饮食文化资源,如菜系;四是文化设施与设备资源,如电影院。无形的精神资源是文化创意产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

一是优良的精神传统资源,如历史传说:二是通过文化艺术体现出的艺术审美资源,如昆曲越剧:三是民俗风情资源,如生活生产习俗、社交礼仪习俗。

发展区域文化创意产业需要对区域文化创意资源有非常深度的了解。所有战略的制定都有赖于资源基础,有什么样的资源才能确定什么样的产业发展战略。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中心的发达地区,其强大的经济、技术基础是发展“高技术含量和资本密集”的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高地。中部地区有丰富而多样化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决定其走以文化资源为内涵、以品牌运作为核心的产业发展路径。西部文化资源如民族的、古朴的、文化的艺术要素和现代的、品牌的、市场的甚至是全球的开发理念结合起来,走市场化的西部文化资源开发道路。

(二)错位发展

我国地域辽阔,长期以来由于受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经济条件、社会政治和文化环境、科技水平以及民族、宗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区,使我国的文化及文化资源具有地域性的特点。发展区域文化创意产业要在审视区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实现差异化发展,与周边及全国其它区域形成错位发展。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差异也是优势,有了差异就有了竞争力。创意就是有差异,失去了差异化,谈何创意?谈何文化创意产业?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同构化、同质化比较严重,只有实施差别性发展策略,才能避免两败俱伤的现象发生。发展区域文化创意产业需要在差异化的基础上,与周边及全国其它区域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增强集聚能力,构筑辐射高地。比如“长三角”主要城市在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方面一定程度地体现了差异化竞争的态势:上海的张江文化产业园区、南京的世界之窗创意产业园区、杭州的动漫产业园区、无锡的工业设计园等。而“珠三角”的三个主要城市文化创意产业正在以“广州文化,深圳设计,香港商业”的格局错位发展,形成强大的竞争优势与影响力。

(三)整合资源

发展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必须坚持集聚发展、资源整合的发展思路。要以文化资源为依托,以资本为纽带,以创意人才为支撑,以产业园区、重点项目为载体,以市场化为基本取向,进行全方位的资源整合。

1 整合好历史文化资源。在全面了解区域资源的优势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找准切入点,对文化资源盘点梳理,整体规划,深入挖掘,科学合理开发。

2 整合好资本。通过搭建融资平台,拓宽投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实现政府资金、银行贷款、民间资本、上市融资等多种途径有机结合的资本融合。

3 整合创意人才资源。创意人才资源是文化创意产业第一资源。创意人才资源整合得好,才能集聚起雄厚的人才资本,增强人才资源整体竞争力,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通过环境引人、感情留人、项目聘人、投资育人,达到整合人才资源的目的。

4 整合好载体资源。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在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文化创意产业重点项目的建设。在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文化创意产业重点项目的建设中,要树立精品意识,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

5 资源整合市场化为基本取向。文化创意产业资源的整合不是对现有资源的简单相加,是必须按照经济发展规律办事,要以资产为纽带,以资本运作为支撑,通过市场运作和产权交易,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在更高平台上的有机整合,让各种社会资源向高效文化创意产业流动。

(四)搭建平台

在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地位和企业在产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之外,要促进文化产业的更好更快发展,政府必须以健全和完善文化产业促进体系为抓手,通过公共服务平台的搭建,为文化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信息平台、技术平台、人才培养与交流平台、市场交易平台、投融资平台、知识产权保护平台环境。

1 搭建信息平台。文化创意产业信息平台面向科研人员或特定行业,提供相关文献、成果转化、专家咨询等专业性的文化信息服务。例如,数字内容产业信息平台、影视产业信息平台、出版信息平台、旅游信息平台等,都属于专业文化产业信息平台的范畴。

2 搭建技术平台。文化创意产业整合企业、高校及设计机构的设计研究与技术设备。为设计师和企业提供科学的设计技术支撑。以动漫产业为例,我国动漫企业几乎全是民营的,其共同特点是规模小、技术力量弱、资金人才缺乏,而动漫业是个高投入的产业,只有建立文化产业公共技术平台,才能迅速改变动漫民企“少资金一技术水平低一缺好作品一效益不高一人才流失”的恶性循环。

3 搭建人才培养与交流平台。依托专业院校、教育培训机构和企业多方力量搭建人才培养平台;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积极引导文化创意企业加强对周边地市的业务拓展、设立分支机构:同时加强引进国内外知名文化创意企业(机构)进驻、积极举办各种类型的交流会,努力搭建知识界、文化界和经济界的合作交流平台。

4 搭建市场交易平台。从文化资源到文化产品再到文化产业,都是在市场交易的基础上发展的。通过举办高水平的文化类会展(如:文博会、休博会、动漫节等)、产业园区建设(将园区打造成有较高知名度、相当规模的艺术品交易场所)及数字化交易平台等措施搭建文化产品交易平台。

5 搭建投融资平台。通过出台相关投融资政策。开展“投融资项目洽谈会”、“银企联姻”活动,成立专门服务中小型文化创意企业的小额贷款公司,引进国际国内优质金融机构,搭建融资平台。

6 搭建知识产权保护平台。成立知识产权保护协会。举办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及专利信息运用培训班,普及知识产权保护认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信息监测平台建设。利用行业协会、机构的专业优势和市场信息优势及完备的监控档案,对发现有制假、售假现象的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进行动态跟踪监控,从严规范。营造出“以假为耻,以真为荣”的市场正气:建立知识产权保护服务协作平台,利用行政指导,帮助企业建立完善知识产权管理组织机构及相关规章制度,同时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把行业协会作为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力量,实现更深层次上的知识产权资源共享和协同模式,建立“政府主导、行业协同”的协作配合机制:建立知识产权保护联动打击平台,形成“一处预警。分级联动”的全辖区联动机制。

(五)塑造品牌

文化品牌体现了文化创意的核心竞争力,对文化创意产业有着巨大的提升和带动作用。文化品牌所具有的整合效应、聚集效应、增值效应、辐射效应、放大效应等,使得区域文化资源得以优化配置;使人、财、物等资源在区域市场快速聚集;使文化产业增值能力得以提高:促成文化产业链形成,拓展市场发展空间:扩大区域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区域文化产业要赢得市场,就必须实施品牌化发展战略。

文化创意产业的品牌化发展战略包括城市、园区、项目等层面。无论是那个层面,相互之间具有拉动效应,通过品牌化提高其附加价值与可持续发展。其一,是对原有文化的发掘,从历史的、民族的、民间的、现有的各种人文奇观中发掘出具有深厚文化内涵与底蕴的文化品牌,深入分析所发掘的对象,把握其文化个性,并根据原有文化的内涵予以创造性的发挥。如《印象刘三姐》将“刘三姐”悠久的历史传说、桂林世界级的文化旅游资源与张艺谋这样的国际型导演创造性组合在一起,演绎出一个实景演出的品牌传奇。其二。创立一个前所未有的、全新的、富有现代气息的文化品牌。创意是一个文化品牌成功所必需的。如“超级女声”、“蓝猫卡通”、“喜洋洋与灰太狼”等就是创意得以成功的典型范例。

(六)构建产业链

文化产业区域研究篇4

陕西省的历史悠久,文化资源遗存丰富、积淀深厚,这些都为陕西省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根据国际经验,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为1000-3000美元,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到50%以下时,用于文化消费的可支配收入会大大增加,进而刺激和带动文化需求和文化消费的增长。2007年陕西省人均GDP为12843元人民币,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4.6%和39.3%,由此可见,陕西省的文化产业较快发展已经具备了必要条件。但是,由于陕西省的经济发展水平还较低,农业社会留下的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具有现代意识的文化创意产业规模、效益还相对低下,造成陕西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滞后。因此,本文试图对陕西文化产业体制创新发展做一些探讨与研究。

一、做好政策创新,制定优惠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政策

积极优惠的文化创意产业政策不仅可以促进市场机制和市场结构的完善和优化,还可以提高整个文化创意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和综合文化竞争能力。

近年来陕西省委、省政府相继出台了《陕西省文化产业发展纲要》、《陕西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若干决定的实施意见》(陕政发[2005]35号)、《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财政厅省委宣传部关于支持文化事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意见的通知》(陕政办发[2006]72号)、《关于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规范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文件,有力地促进了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但是,陕西省的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很不充分。从总量上来说,陕西文化产业总产值只是北京的1/15,山东的1/6,广东的1/4,人均产值则更低,而且还存在宏观管理政出多门、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组织形式规模小分散化状态,文化企业普遍缺乏活力等问题。因此,还应该进一步加大对优惠的文化产业政策的制定力度,发挥政策的引导促进作用,加快陕西文化产业体制的改革创新。主要有以下两个个方面:第一,制订积极优惠的文化项目引进政策。我们建议在省政府的权限内免除与文化创意项目有关的收费,完善相关的财政优惠政策。国家的法定税种我们不能动,但是地方性的各类收费地方政府有权力进行调整。同时,允许和鼓励各类组织通过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特许经营等多种方式,进入文化创意产业领域。要尽快完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的相关政策,对进入文化产业区域的项目进行专项资金的扶持,以增强对相关文化项目的吸引力。第二,制定完善的高端人才引进的相关政策。人才是现代社会中的重要资源。纵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较好的国家和地区,人才都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我们应该认识到。“文化是文化人的事业”,但是“文化产业更主要是企业家和商人的事业”,即把文化做成自己的事业这是“文化人的追求、情结”,把文化做成产业是“独具慧眼的投资人、企业家和商人对利润的追求所致”。在文化产业人才问题上,我们建议一定要制订引进高端人才的相关政策。同时,一定要重视人才成长环境的优化,制定在高端人才的引进方面特殊政策,完善人才激励机制的相关政策法规,在分配体制上将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相结合,并进一步完善社保体系,使人才的流动无后顾之忧。

二、强化风险投资主体,组建陕西省文化创意产业风险投资公司

各地成功的经验是,文化创意产业初期发展一定得益于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在后续发展中投资主体多元化会有助于产业的健康、有序和持续发展。文化产业是一个高风险与高收益并存的产业,同时由于其特殊的文化意识形态属性,对进入文化产业的资金有着较高的门槛。例如,据调研,成功的动漫公司流动资金要求基本在1000万元以上,而且要求后续资金的支持。

我们建议,“由陕西政府财政厅、国资委等部门牵头,联合省内有实力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共同参股成立陕西省文化创意产业风险投资公司”。

为保证陕西省文化创意产业风险投资公司的经营效率,建议部分高管人员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不拘一格选用优秀人才。目前,陕西省的文化产业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以及存在较高的准入门槛,文化产业项目和风险资本的结合还和薄弱,对于风险资本还不具备较大的吸引力,这就需要政府发挥其“看得见的手”作用,对文化产业进行宏观调控,加大对文化产业风险投资公司的引导和扶持力度,对风险投资公司的设立、批准,以及设立风险资本的准入门槛等方面制订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保证风险投资和文化产业实现真正的结合。

三、建立西安影视产业园,打造影视文化产业集群

以西影集团为中心,联合陕西民营影视公司,打造影视文化产业链,把创意、技术、营销等环节紧紧联系在一起,对陕西影视文化加大发掘力度,使其原创价值,逐步转变为有广阔市场的商业价值,同时实现传承文化遗产和推介陕西文化的社会功效。具体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内容选材方面,依托陕西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系列文化历史剧。陕西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主要是汉唐文化),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意义深远的革命文化等,这些独特的文化资源为电影电视剧本的创作提供了不竭的源泉。利用文化资源开发汉唐文化系列影视剧,关中文化系列影视剧,红色文化系列影视剧等,形成具有鲜明“陕派”风味的电视作品。第二,在生产运营方面,建立影视产业园、构建产业集群,寻求规模效益。大力扶持民营影视制作机构的发展,不断壮大影视生产队伍。第三,在市场发行方面,联合陕西民营影视公司,开捃多种营销渠道,实现影视产品的风险分散化和市场价值的最大化。通过陕西卫视、西部电影频道、陕西四套影视娱乐频道作为播出的第一层窗口,通过版权授予,将其他省市台作为第二层窗口,网络为第三层窗口,最后通过衍生产品如光盘、图书等实现发行效益最大化。

四、以优势媒体以及出版机构为龙头分别组建陕西各类传媒集团,努力争取传媒公司上市

新闻传媒产业是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面对竞争日益激烈且灵活的传媒市场。如何突破资源发展瓶颈,扩大传播范围和影响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的问题。早在2001年,陕西省成功剥离原分属省、市、县三级的广电网络,组建了全国首家陕西省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将陕西省传媒业纳入到了一个正规的发展渠道,展现出了强劲的发挥势头。在做大做强陕西省的传媒业,加快陕西传媒公司的组建和上市速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首先,应当将组建以《陕西日报》、《西安日报》、《陕西日报》、《西安日报》、《华商报》和陕西广播电视、西安广播电视等优势媒体为龙头分别组建混业经营的各类传媒集团,并努力争取传媒公司上市。其次,在时机成熟的情况下,有条件的公司可以借助政府对文化传媒资源的倾斜政策,整合目前处于市场化发展初期的广电资产和媒体业务。如果集团公司能联合上市,无疑可以在打破报业与广电行业的竞争壁垒,产生规模效益,降低外部交易费用。在提高传媒产品的竞争力的同时,从而带动我省整体文化产业迈入发展的新时期。

根据戴维尼提出的“超级竞争”(hypercompetition)观点,持续优势是不存在的,只有通过打破现状才能获得一系列短暂优势,长期的成功需要动态战略,不断地去再造短期优势。因此,传媒业应当将目光放在多元化的媒体间组建上市公司的投资战略上,试图通过组建传媒上市公司来降低传媒产品成本,提高运营绩效,以期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组建陕西传播上市公司也正是基于“跨媒体的运营服务商”的发展战略,突出传媒重点,兼顾多元化的综合传媒已经成为媒体经营发展的必然趋势。虽然这样的战略调整可能使集团面临高转换成本的风险,以及来自政府管制方面的风险,但是,在市场经济的大趋势下,组建陕西传媒上市公司对于今后企业融资以及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传媒产品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五、培育文化产品品牌,延伸陕西传统文化产品价值链

陕西是中国的文化大省,是中华传统文化积淀最深厚、最丰赡的地方。西安与意大利的罗马、希腊的雅典、埃及的开罗并称“四大世界古都”;咸阳是中国封建中央集权制社会的第一个国都;汉中,是中国汉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延安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韩城有“文史之乡”的美誉,是“史圣”司马迁的故乡;宝鸡以“炎帝故里”、“陈仓古道”闻名天下。关中平原更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从悠悠远古到近世当今,三秦大地一直都是产生时代英雄、文化名人的风水宝地。秦皇陵,兵马俑,秦直道,明城墙,大小雁塔,乾陵,汉阳陵建筑和装潢的宏大壮观,尊贵威严。陕西的历史文化名城名址。分布在三秦大地的黄土高原、关中平原、秦巴山地,自古秦文化、楚文化、巴文化、蜀文化、羌文化、鬼文化及后来的西域文化的熏陶,留下了丰富的遗存,使陕西获得了“天然历史博物馆”的美称。

在市场经济发展日益深入的今天,如何能够延伸陕西传统文化的产品价值链便成为陕西文化创意产业创新的重要一环。单一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无论如何丰富。如果不能被充分开发和发展,使之规模化、产业化,陕西的传统文化就会因为缺乏了市场动力,面临文化传承和增殖的困境。

我们建议,将陕西著名的传统文化资源,按照相关的模式,以创新性表现方式,通过“品牌经营”、“特许经营”、“品牌扩展”等战略延伸产品链,提升传统文化的市场竞争力,实现文化产品的不断增殖。

六、突出陕西高校数量众多的优势,建立首家“中国(陕西)大学生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陕西各类高校百余所,教育事业和科技产业发达。建议陕西省政府以高校集中区建立“中国(陕西)大学生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依托这种人才资源,就近大学城,建立大学生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各个院校设立文化创意公司,为大学生创意、大学生创业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周围省份为大学生创业提供5万元的贷款资金支持,这些经验可以借鉴。在陕西,在校大学生、研究生接近100万人,这一强大的人力资源必须开发,也一定应该开发。如果政府为他们提供一个创意和创业环境,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潜能,并将这种创造力转化为生产力。这将是陕西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一大特色。具体工作有:第一,鼓励大学生在电影、音乐、广告各个方面的尝试原创工作。第二、按照市场机制进行产业园的文化创意成果的执行与推介工作。第三、定期举办大学生创意文化节,开展各种创意比赛。如DV摄影、剧本征集、flash设计、彩铃设计、广告设计等,同时举行各种文艺汇演,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创造力,推陈出新,将这些创意成果进行拍卖。定期开展大学生文化创意博览会,展示大学生的创意成果,吸引国内外投资方,推动产业园的健康长远发展。

七、借鉴国际成功经验,以广告业撬动陕西动漫产业发展

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动漫制作和输出国,在80年代流行一时的《聪明的一修》、《铁臂阿童木》等著名的动画片,都是由日本电通广告公司的创意、设计人员完成的,也就是说萌发和激活动漫产业的杠杆产业之一就是广告业。

以日本的动漫产业运作方式为鉴,我们建议,可以引导陕西的广告公司从制作动画和周边产品开发营销两个方面促进陕西的动漫产业发展。根据统计陕西的广告业三项指标“经营额”、“专业公司”和“从业人员”在国内均居15位以内,也就是说陕西的广告业态在国内居于中等偏上的位置。首先。培养广告设计人员的动画制作技术,促使部分广告公司向动画制作公司发展。其次,开发动画周边产品的设计营销。在制作成功动画的基础上,广告公司负责进行周边产品的设计开发以及宣传活动。比如《铁臂阿童木》就有阿童木造型的玩具、文具、服装、模型等等。广告公司在转型为动画制作公司之后,可以与玩具制造商合作,开发动画周边衍生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超级秘书网

八、做大做强陕西会展产业和演艺产业,打造会展和演艺时尚之都

现代会展业是通过举办各种集会和展览展销会,能够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经济现象和行为的产业。以展览会、交易会、洽谈会等多种形式进行,成为交流文化、商品和展示品牌的平台。会展业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是现代经济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发展会展业必须依托城市的现实基础。首先,陕西具备独特的地理优势,这一优势不仅包括良好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还包括便捷的交通。其次,陕西具备现代会展业要拥有优势产业,市场条件好,开放度高,并且具备良好的开放度和国际知名度。第三,陕西具有完备的展览场馆,优良的配套设施。西安是我国五大会展城市之一,每年举办100多个有规模的展会,目前已经拥有了陕西国际会展中心、曲江国际会展中心、绿地笔克国际会展中心等一批具备举行大型会展的场馆。这些产业优势应该得到进一步发挥。

在发展演艺产业方面。作为陕西省省会的西安,根据西安本地的特色和发展演艺产业的需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着手:地方节庆活动、地方文化艺术节、引进外来演艺团体来活跃、繁荣西安演艺市场。由于西安本地的高校较为集中,高校中的艺术团体和艺术专业不断地向社会输送艺术人才。在演艺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西安大唐美蓉园将自然风光与人文元素有机结合就是成功的例子。

九、打出申请开办“迪斯尼乐园”等现代化的国际级别的主题公园的旗帜,将现代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元素融入陕西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之中

文化产业区域研究篇5

[DOI] 10.13939/ki.zgsc.2015.03.100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就在不断地经历着变革,经济逐年增长,但是在我国进入第十二个五年计划时,最主要的现实问题就是如何完成经济方式的转变,而且在目前,文化产业对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世界经济已经进入知识社会,而且在未来必将向着创意经济发展,在这一过程中,经济的发展体现出了“再结构的过程”,企业的竞争优势已经不能单单靠企业自身解决,更多是涉及到了文化和人,也就是创造力。当下的形势就是产业集群已经渐渐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生力军,而且这种文化产业的聚集已经为经济的持续增长带来了契机,这是由于产业聚集有其波及范围和关联性。特别是我国的“十二五计划”更是给予了文化产业一个新的高度,明确的指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而且在发达国家,这种转变已经被普遍的采用,彻底的颠覆了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

1 产业集群与经济增长

1.1 产业集群的研究史

对产业聚集的研究,其实早在1890年就开始了,当时的研究是从外部经济的角度,对产业集聚的形成原因进行了探究。到了20世纪30年代,当时的研究内容主要是产业集聚的区域规模经济效应,而且研究成果中提出了产业集聚是具有其最佳规模的。到了1956年,有学者研究成果显示,空间发展以不同的强度首先会出现在一个增长点上,之后便会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由于产业集聚是具有关联性和波及性的,所以在这两种效应的影响之下,会对整个经济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而且这名学者于此同时还提出了“增长极”的概念,这是研究史上首次提出来的。其实真正的“集群”的概念是在1990年提出的,这一概念形象地解释了发达国家的产业集群,并且指出了这个概念在提高产业竞争优势中的重要作用。而我国的经济学家对此领域的研究是近些年才开始的,2001年,有学者研究了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从跨学科的角度着手,研究了企业的地方集聚与区域发展是如何关联的,并且指出了我国在目前区域发展的理性的选择就是产业集群。直至今日,我国的经济学家们也在不断地在该领域进行研究,主要探讨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成果也越来越成熟。

1.2 文化产业与区域经济增长

早在1982年,有的经济学家就指出,文化产业在提高人力资本水平上具有外部作用,而且文化产业对经济的推动作用甚至要远远的高于对GDP的贡献率。2002年,有经济学家通过对OECD国家1980年-1996年的数据进行了分析论证,发现文化产业是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2004年,美国的经济学家通过对美国48个州的经济数据的研究,论证了美国的企业的投资模式是通过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改变的,而且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另一个层面上促进了消费结构的升级,对拉动经济具有强大的作用。除了这些以外,有学者认为文化产业在发展经济和繁荣市场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作用,甚至能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而且文化产业在一定的程度上还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追求。我国的学者认为,文化产业有其经济属性,这为社会带来经济效益,同时还能创造就业机会。而且文化产业具有文化内涵,这个属性可以通过一系列的举措如转换、提升等途径对工业化的转型具有促进作用,进而能创造更大的价值。

总体来说,以上的理论研究主要是关于文化产业的经济作用,在一定的程度上,这些研究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但是现有的研究成果还有其局限性,并不能对文化产业经济作用进行系统研究,特别是关于文化产业的空间集聚所导致的经济发展分析。所以本文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2 文化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2.1 成本较低

成本较低是文化产业的第一个竞争优势。在文化产业的集群内,不论是自认资源还是运输成本,不管是劳动力的成本还是公共产品的共享,这些都能带来成本的节约,最终导致了集群的成本较低。在文化产业的集群中,大量的相关企业聚集在一起,这样的模式就产生了巨大的规模,所以在文化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都给集群中的单个企业带来了成本方面的优势。

2.2 关联产品的整体性

在文化产业集群内,基本涵盖了这个行业的所有环节,基本就形成了一个产业链,在这个集群内,既有研发设计、还有生产制作,另外也具备不可缺少的销售与信息反馈。如:陕西省整个文化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全部连成一个整体,企业之间在完成效率上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而且专注制作一个环节的企业在其从事的环节内能将工作做得更好,专业化程度也就更高。一定程度上来说,文化产业集群的形成能促进行业的向前发展。

2.3 创新优势

在集群内,往往聚集了这个行业内的精英人物,许许多多的新技能、新技术、新创意都是从这里产生的,而且由于集群的集聚性,使得这些新技术和新创意能在第一时间内在集群内迅速传播。而在文化产业集群内,人们的交流不是很正式的,这种交流方式具有一定的优越性,除了能及时的传递信息,而且还能及时的受到反馈,另外在交流中,往往是获得新点子、新创意的最佳途径。

2.4 市场规模的扩大以及外来资本的投入

以上的文化产业集群的各种优势为其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效应。众所周知,产业聚集在某一空间,就会在该区域形成一个大的专业市场,而该集群就会成为该行业产品的小手机塞纳第,进而形成巨大的市场。一旦形成规模,规模形成市场,这就会引起外部投资的注意,进而获得来自外部的资本,这样文化产业集群就不单单是产品市场,更是一个庞大的资本市场。这种优势才是最具竞争力的,而且不能超越。

3 举例说明我国中西部文化产业集群

我国中西部的文化产业基本是以重庆、成都以及西安为代表的网络动漫产业的西部创意产业区和以湖南长沙为代表的电视广播行业的中部文化创意产业区。本文主要以我国西部某省的文化产业为例进行说明。

该省是我国西部的文化大省,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表1是该省的三次产业与文化产业投入产出系数表。

分析表1数据可以得出,该省的文化产业的生产以及服务业对工业与服务业的依赖程度较大,说明该省的文化产业正在处于向外扩张的迅猛发展阶段,需要投入大量的工业产品进行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文化产品的生产。而且通过分析该省四次产业的影响力系数以及感应力系数得出该省的文化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与第三产业相当,但是还是小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而且该省的文化产业受经济发展的推动较小。

通过进一步的分析,该省的工艺美术制造业和旅游业的影响力靠前,说明该省在以上这些行业内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大于推动支撑作用。另外,该省的纸制品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复制业的影响力较小,这说明该省的这些行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小于推动作用。除此以外,该省的体育用品制造业和广播电影电视等行业的影响力系数居中,说明该省的这些行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动作用和推动作用还未显示出来。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文化产业几句的关联性和波及性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发现文化产业的影响力系数在所有产业里是最高的,这显示了文化产业对整体经济的拉动作用,而且文化产业的发展还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本文通过举例,说明我国中西部的文化集群现在的影响力还是较弱,但是也都处于向外扩张的迅猛发展阶段,虽然不是该区域经济发展的生力军,但是其影响力却在一天一天不断地加大,最终,中西部文化产业集群会显示出其强大的优势,为该区域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宏,王泽强.产业集群的区域竞争优势及培育[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2).

[2]刘立云.中西部文化产业集群的区域竞争优势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1(11).

文化产业区域研究篇6

中图分类号:F26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6-0055-05

引言

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下,人们对于文化、体育、娱乐等发展性消费的需求不断扩大,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创意性内容密集型产业发展迅速,其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城市整体竞争力的重要方向标。近年来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的研究日益增加,但目前还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评价指标,致使不同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的比较显得过于笼统,可比性与相互借鉴性不强。因此,如何构建一个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与特征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界定

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最早来源于英国政府1997 年提出的Creative Industry 的说法,将其定义为源自个别创意、技术及才干,通过知识产权的开拓及利用,有潜力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的产业[1]。而随着对该产业研究的丰富,国内外学者对其定义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查德・E.凯夫斯为代表的狭义的文化创意产业[2],将创意产业等同于文化产业;另一类是以霍金斯为代表的广义的文化创意产业[3],将内容涉及创造与文化,产品属于知识产权保护对象的所有经济活动都归于文化创意产业。

综合已有研究,本文认为,文化创意产业是在知识产权的开发和保护下,以文化为根本、以创造为核心,借助高新技术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生产出具有高附加值产品的新兴产业。

(二)文创创意产业的特征

本文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1)原创性。与传统产业相比,文化创意产业最大的特点就是以“创意”为核心。首先,独特的内容创意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源泉;另外,创意还贯穿于产品生产、营销的整个过程,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动力。(2)强融合性。文化创意产业是多种文化、多个学科、多类人才以及多项技术相融合的产物,它融合了物质产品及精神产品,跨越了实体和非实体经济,推动了不同领域、不同产业间的紧密合作。(3)高附加值性。文化创意产业主要是以非物质要素的投入来实现效益、促进产业发展,这些非物质要素包括文化、技术等。文化创意产品较高的文化和技术附加值可以提升产品的性能,超越产品的原本价值,衍生出附属价值。(4)渗透性。文化创意产业并不独立于传统产业,而是渗透于传统产业之中。一方面,只有通过传统产业的生产、营销,文化创意产品才能实现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在产品的生产、营销过程中,创意也贯穿始终。

二、基于“钻石模型”的文化创意产业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分析

(一)“钻石模型”的改进

本文主要是研究影响文化创意产业区域竞争力的因素,进而推演出相关评价指标,而钻石模型正是阐释产业竞争力主要取决于哪些因素以及这些因素间的联系。但由于钻石模型本身的局限性,且不同产业本身差异较大且竞争态势不同,因此,我们需根据文化创意产业的特点和中国国情提出改进的钻石模型来对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竞争力进行研究。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涵盖多个细分行业的新型产业,目前行业界限并不清晰,若仅采用钻石模型中的“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这一微观层面要素进行分析不够恰当。因此,本文选取了影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共性因素――“产业运作”要素进行分析。而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市场发展不成熟,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的扶持,行业协会和自律组织等不够健全,缺乏独立性,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制于政府的管制。因此,我们将政府作为重要的决定因素归入到模型内部。此外,考虑到文化创意产业是源自个人创意及才华的行业,是文化、知识、和技术高度关联的产业,创新是其获得持续竞争力的核心,所以需将创新能力加入到模型的内生变量中(如图1所示)。

(二)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分析

1.生产要素

根据波特的钻石模型,生产要素可以分为初级要素和高级要素。文创产业作为知识密集型产业,主要依赖的不再是物质、生态、环境等自生性资源,而是由知识、技术、创意、智力等组成的再生性资源,基本要素的重要性逐渐下降。鉴于文化创意产业的特点,本文将从人力资源、资本资源和设施资源、文化资源这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1)人力资源。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是创新,是生产出能够吸引消费者注意力的文化产品,而创新能力主要依附于高素质的人力资本。因此,本文选取了文创产业从业人员占该地区从业人员比率评判一个地区的人力资源是否充沛,并通过文创产业从业人员学历水平、工作年限、高级职称科研人员数衡量该地区文创产业从业人员是否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知识水平、创新意识。(2)资本资源。由于文化创意产业具有轻资产、高风险、高投入的特征,其企业自身也呈现出小型化、灵活化、集群化的特点,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资金短缺是限制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没有社会资本的介入,仅凭企业自身实力和政府的政策扶持,很难有效地帮助文创企业快速成长,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而金融机构贷款是文化创意产业获得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因此,本文通过金融机构数分析文创企业可获得资金的便利程度,通过金融机构贷款总额反映文创企业可获得的资金规模。(3)设施资源。区域具备丰富的设施资源将最大程度地有利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鉴于交通、移动通讯、互联网等城市基础设施在文创产业集聚区大都建设的较为完备,因此不作为本文的研究重点。本文通过选取与文创产业更为相关的文创产业园区注册企业数衡量该地区文创产业园区的规模,服务平台数来考察公共平台是否在企业产品信息传播、技术服务、产品展示等方面提供了帮助,公共设施数反映了该地区是否为居民提供了参与到文化活动之中相关公共文化场馆,如群众艺术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数量,衡量该地区文化设施资源是否丰富。(4)文化资源。一个地区的文化创意环境、精神环境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本条件。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历程不难看出,发展比较好的城市,文化底蕴相对较为深厚,如伦敦、纽约、巴黎等都已经成为典型的创意之都。因此,本文选取了该地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数量及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来反映该地区文化资源丰富和开发利用程度。

2.需求要素

同其他产业一样,需求基础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需要通过交易进入消费系统,进而实现价值回收和增值,再生产才得以顺利进行。因此,本文主要采用该地区文化产品的需求量和需求水平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需求量。文化产品消费需求量主要反映该地区对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的实际需求状况,其需求主体包括该地区范围内的居民、企业和政府部门,具体的需求规模可通过其在文化产品方面的消费总额,以及该地区人口数量进行衡量。(2)需求水平。从需求层次理论来看,文化产品消费作为非生活必须品,具有精神性、文化性、娱乐性、心理性等特点,属于高消费层次的消费,更多的是满足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只有当居民的收入水平较高,居民消费观念较为成熟时,才会倾向于此类消费。因此,本文选取人均文化产品消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考察消费者在文化类产品及服务上的消费意愿。人均可支配收入,反映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和生活水平,该指标是人们在消费开支上的决定性因素。人均学历水平,体现该地区文化产品消费的成熟度。

3.相关产业要素

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链条包括内容创意、产品研发、产品生产、营销推广等环节。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结合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情况,本文选取了金融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制造业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支持性产业。

(1)只有具备了资金的保证,文化创意企业才可能投入生产、加快规模升级并进而实现经济效益。因此,金融业是文化创意产业首要的支持产业。(2)文化创意产业是创意性的内容密集型产业,主要通过高科技技术将无形的内容创意转化为创意产品。高科技技术手段应用在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条的各个环节,是文化创意产业实现产业化的关键因素。(3)文化创意产业的生产制造环节能够将创意产品转化为实际的产品,并批量大规模生产。只有通过制造业进行产业化经营,才能实现文化创意产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制造业是文化创意产业不可或缺的辅助产业。

本文选取了“该地区金融业总产值占该地区GDP比重”和“该地区金融业总产值占全国比重”两个指标来衡量金融业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持程度。前者反映了本地区金融业的规模情况,后者反映了本地区金融业的发展水平。这两个比重越高,代表金融业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持力度越大。对于高新技术产业和制造业,本文均选取了类似的指标。

4.产业运作要素

前人研究中一般用产业规模和产业效益来衡量产业运作要素。而对于文化创意产业,龙头企业以其雄厚的实力,通过示范和辐射作用,能够有效带动文化创意行业内其他企业发展,进而提升整体产业竞争力。因此,本文增加了龙头企业这一指标。

(1)产业规模。一个地区某产业的竞争力情况最直观反映在产业规模上。只有具备了一定的产业规模才能得到各界的关注,才有可能制定竞争规则。此外,产业规模越大越有助于实现规模经济,增加利润。本文选取了文创产业增加值、文创产业总产值、文创产业总产值占该地区GDP比重及文创企业数量四个指标来衡量文化创意产业规模。“文创产业增加值”和“文创产业总产值”用来反映该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绝对规模,“文化创意产业总产值占该地区GDP的比重”反映该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对规模,而“文创企业的数量”则可以直接反映文创产业的规模情况。(2)产业效益。产业效益指标反映了该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经营情况。产业效益越高,说明产业运作能力越强,所以产业竞争力越高。本文选取了文创产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文创产业增加值占该地区GDP比重及文创产业上缴税收增长率三个指标来衡量产业效益。“文化创意产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是指单位时间内该地区每个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生产的产品量,该指标可以综合反映本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从业人员、生产以及管理等各方面的情况,计算公式为该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从业人员;“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地区GDP比重”可以反映出某一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竞争力水平,计算公式为报告期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地区生产总值;“文创产业上缴税收增长率”也可以直观反映该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效益。(3)龙头企业。本文选取了文化创意产业龙头企业总产值占全产业总产值的比重及该地区百强企业中文创企业个数两个指标来衡量龙头企业。“文创产业龙头企业总产值占全产业总产值的比重”反映了龙头企业在整个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地位,该比重越大,说明龙头企业的规模和效益越大,从而能够发挥带头作用,引领行业内其他企业,进而提升该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整体竞争力;“该地区百强企业中文创企业个数”反映了该地区文创龙头企业的个数。

5.政府政策和法律法规

发展创意产业需要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只有在政策允许和鼓励的条件下,创意企业才能获得更多的人才、贷款、服务和帮助等[4]。政府政策和法律法规是由资金支持、政府政策和法律法规三方面构成,用来评估政府政策和制度的保障性和导向性。资金支持是解决文化创意企业的资金不足、融资困难等问题设立的。政府政策是具有针对性的融资政策、税收优惠政策等,对文化创意产业提供支持。法律法规即建立各项法律制度,来约束文化创意产业内部经济体制的行为,从法律上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法律依据。

(1)资金支持。资金支持主要由文创专项基金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和财政补贴金额两个指标构成。财政专项资金是指通过政策资源和资金渠道,设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通过严格地管理和评审,按照政府的发展战略和导向,对文化创意企业或项目予以支持。其中,文创专项基金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是指该地区政府提供的关于文化创意产业专项基金投资支出占总财政支出的比例情况,该指标反映了该地区政府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视程度。财政补贴,是一种影响相对价格结构,进而可以改变资源配置结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政府无偿支出。政府补贴金额,是指该地区政府该指标反映了当地政府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财政支持力度。(2)政府政策。政府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政策、人才吸引与鼓励政策数和产业建设政策三个指标构成。其中,财政政策文化创意产业相关融资政策、税收优惠政策、专项基金政策和文化惠民工程等,该指标反映了该地区政府对文化创意产业相关财政政策的支持力度。人才吸引与鼓励政策主要指政府鼓励人才参与到文化创意产业中,同时鼓励市民增加对文化创意产业消费的相关政策,该指标反映了该地区政府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及居民相关消费鼓励力度。产业建设政策主要指政府对园区建设提出的相关政策、用于产业引导的政策及对文化创意企业扶持政策,该指标反映了该地区政府对文化创意产业相关建设的支持力度。(3)法律法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及知识产权案件开庭数三个指标构成。文化创意产业是以蕴含的独特创意区别于其他同类产品,是以创新为核心,创意本身属于无形产品,属于知识产权管理的范畴。它的知识财产属性决定了创意应主要有知识产权法保护[5]。行业标准健全可以促进该行业健康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行业标准完整程度可以体现该地区对文化创意产业法律法规上的重视程度。文化创意产业其产品需要通过知识产权保护来保障创意主体、创意企业的合法收益,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必须要加大对版权的保护力度,从而选择知识产权案件开庭数来衡量该地区对文化创意产业法律上的保护力度。

6.创新能力

文化创意产业以创新作为核心价值,则创新能力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创新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创新能力主要包括了创新潜力和创新成果两方面,用来评估城市创意产业的研究与开发实力及产业技术竞争能力。创新潜力是指组织的自我发展能力,主要从潜在创新人才角度考察该地区创新能力。创新成果主要是从创新直接成果的角度考察该地区创新能力。

(1)创新潜力。创新潜力主要包括开设文创相关专业高校数、文创相关专业在校生人数、研究机构数和培训机构数四个方面。设立文化创意产业相关专业高等院校数可以反映该地区对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投入程度;文创相关专业在校生人数反映该地区潜在文化创意从业人才储备情况;研究机构数反映该地区在对文化创意产业科研的重视程度;培训年机构数反映该地区文创从业人员进行进一步能力提升的认知水平。(2)创新成果。创新成果是由研发费用占文创产业增加值的比重、研发费用占文创产业总支出的比重、文创产业每年专利申请量和版权交易额四方面构成。研发费用占文创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是从文创产业创造的增加值的角度反映文创产业的创新能力。研发费用占文创产业总支出的比重是从产业经费支出的角度反映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能力。文创产业每年专利申请量是指该地区的专利创新成果的数量,该指标反映了文化创意产业在研发实力和产业技术竞争力的水平程度,版权交易额是指版权交易指作品版权中全部或部分经济权利,通过版权许可或版权转让的方式,以获取相应经济收入的交易行为,该指标通过创新成果交易价值来反映文创产业创新能力。

三、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文化、知识、科技和经济高度融合的产物,其凭借独特的产业内容与特征、广泛的覆盖领域和快速的成长方式,成为中国经济和现代产业发展的支柱性产业。该评价指标集的建立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从而为中国相关政府管理部门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整合、调控,促进其发展提供了相应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CITF.Creative Industries Mapping Documents[R].London:UK Government Creative Industry Task Force,1998.

[2][美]理查德・E.凯夫斯.创意产业经济学――艺术的商业之道[M].孙绯,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3]Howkins,J.The Creative Economy:How People Make Money from Ideas[M].London:Penguin Global Press,2004.

[4]王艳,侯合银.基于社会网络视角的创意产业园区运行机制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0,(16):176-179.

[5]杨张博,高山行.产业价值链视角下创意企业的创意管理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6):51-55.

文化产业区域研究篇7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8―0079―02

1、文化创意产业的含义

创意产业的理念最早由英国提出,其定义为“源于个人创造力、技能和才华,能够通过应用知识产权创造财富并增加就业机会的产业”。此理念提出的意义在于强调创意产业作为独立的产业形成及对产业结构演变的影响,因此提出后虽然被普遍认同,但各国根据实际状况和发展需要,使用的具体名称和界定至今都还没有统一,其他常见的提法还有“文化产业”、“创意产业”、“创意经济”、“文化创意产业”等。这些概念不尽相同,但总结起来都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注重文化内涵。以文化内容作为创意产品的核心价值。②强调创造性。在产品中融入创意的元素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这也是与其他产业的最大区别。③强调知识产权。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④强调财富创造性。财富的创造是创意的最终目的和终极目标。

我国不同城市对于创意产业的提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创意产业”,主要以上海为代表,包括广州、重庆、西安等;二是“文化创意产业”,以北京为代表,包括南京、杭州、成都等。北京市结合自身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把文化创意产业定义为:以创作、创造、创新为根本手段,以文化内容和创意成果为核心价值,以知识产权实现或消费为交易特征,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体验的、具有内在联系的行业集群。主要包括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广告会展,艺术品交易,设计服务,旅游、休闲娱乐和其他辅助服务九个类别。

2、北京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优势和有利条件

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整体实力雄厚,已经成为国内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示范性城市。2005-2009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9.7%。2009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1489.9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12.3%,文化创意企业达到5万余家,其中规模以上的文化创意企业近8000家,从业人员114.9万人。文化创意产业对北京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仅次于金融业成为第二大支柱型产业。

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和地处首都的特殊区位带来的市场、人才优势等,使北京市具备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先天条件和雄厚基础。

2.1 文化资源丰富

北京市具有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明显资源优势。北京是世界闻名的古都和历史文化名城,有着3000多年的建城史,融合了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和众多民族的优秀文化,是现代文化与古老文化、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交会处,具有任何一个城市无法比拟的文化汇集优势,为北京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丰富的无形资产。

2.2 市场空间广阔

北京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已突破1万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近3万元,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北京市恩格尔系数在全国最低,居民的文化消费意识和需求越来越强。据新华网报道,2010年北京地区电影票房达11.8亿元,连续4年获全国票房冠军。“十一五”期间北京市出版业增加值年均增长保持在10%左右,年出版图书、期刊、报纸、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的品种均居全国首位。同时,北京市作为全国文化中心,每年都举办众多的艺术节、音乐节等文化交流活动,对于国内文化品牌的推广和出口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

2.3 文化创意人才集聚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知识密集型产业,其发展离不开对人才的需求。北京市聚集了一大批全国一流的文化名人、文学家和艺术家;此外,北京市高校众多,又是我国最大的专门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拥有强大的人才供给能力。北京市人才的数量、质量和密度均大大高于其他城市。为了支持与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北京市于2006年成立了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并且北京的多所高校都成立了专门的机构进行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如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和北京工业大学首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等。

2.4 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初具规模

根据国际经验,产业的集群式开发是促进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部分。产业的空间集聚形式能够发挥很强的群体竞争优势和规模效益,极大地促进产业的形成和壮大,提升区域竞争力。近年来北京市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文化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搭建起了很好的平台,经过几年的发展,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已初具规模。截至目前,北京市的市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数量达到30个,而各县区的集聚区更多达100个。文化产业集聚区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明显,不仅促进了资源整合,实现了科技、人才等要素的集聚;也提升了知名度,更能引起社会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关注。

3、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发展潜力大、附加值高、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等特点,已逐渐成为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缓解资源环境压力和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对于北京市推进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3.1 增长效应

北京市大力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北京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2004-2009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了近1000亿元产值,年增速达到19.7%,对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不断增大。2009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1489.9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12.3%。文化创意产业跃居北京市第二大产业,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增强,成为推动北京市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3.2 产业结构升级效应

北京市自然资源和能源短缺,但文化资源和人力资源丰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不仅是北京市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的内在要求,也有助于推动北京市产业结构向知识型、服务型转型升级。

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鲜明的产业优势。相对于传统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所依赖的不是自然资源,而是文化传统、创意观念等,是一个知识密集型的产业,能在很少甚至不损害自然资源的情况下,带来巨大的经济回报。2006-2009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平均增长21.9%,高于全市经济增速7.5个百分点,在财富创造能力上显示出强劲的实力,并且缓解了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矛盾,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合理选择。

3.3 就业效应

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英国是全球最早提出“创意产业”的国家。目前,文化创意产业不但是英国仅次于金融服务业的第二大产业,更是英国雇用就业人口的第一大产业。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也相当显著,2006-2009年的从业人员年增长率达到了8.7%。

3.4 相关产业带动效应

文化创意产品的主要生产要素是人力、知识、信息等无形的生产要素,融入了几乎所有的产业领域,与其他产业具有广泛的关联度,能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及相关产业共同发展。比如文化娱乐业将推动旅游、餐饮、交通、演艺市场的发展;广播影视业将带动音像、通信设备、广告等产品及服务市场。文化产品和服务还能提高传统制造业产品的附加值,有利于拓展制造业的发展空间,提高传统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北京市第一批市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中国(怀柔)影视基地的建成,对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拉动作用,不仅促进了道具、房屋等租赁服务业,还将创意文化融入民俗旅游等第二、第三产业,实现农村经济良性互动发展。

4、对策及建议

4.1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建设

知识产权保护是使得创意产业得以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成果,如动漫、影视等作品一经公开之后,人们就可以轻而易举的刻录复制,如果没有知识产权的保护,创作者的经济利益就无法得到保障。如果创作者无法从自己的劳动和投入中有所收获时,创意的积极性也就无从激发,从而制约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美国是全球文化创意产业做得最好的国家之一,很重要的一点原因就是美国政府自20世纪70年代起就已经全面实施版权战略,形成了全球保护范围最广、相关规定最为详尽的法律系统。完善的版权保护,使好莱坞各大制片公司彻底消除了后顾之忧,创作激情不断进发。

4.2 积极拓展融资渠道

融资难的问题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融资主体单一、融资渠道匮乏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根据文化创意产业的投融资特点,从政府、银行、企业等多渠道积极完善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服务体系建设,为文化创意企业打造良好的融资发展环境。目前北京市政府已设立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北京银行等金融机构也陆续推出文化创意金融产品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积极拓展融资渠道对加快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意义重大。

4.3 注重产业的国际化发展

发达国家的文化创意产业起步较早,发展已相对成熟,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值得借鉴。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参与国际竞争,了解国外市场的需求和运作规则,在巩固和扩大国内市场的同时,大力拓展海外市场,不仅对于提升我国国际形象和国际竞争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也有利于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壮大与成熟。

参考文献:

[1]郑洪涛,基于区域视角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

[2]赵弘,王俊红,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

文化产业区域研究篇8

文化产业;经济增长;协整分析;Granger因果关系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9000402

1 引言

在经济文化化和文化经济化的今天,文化产业成为文化与经济相结合的产物。作为新的财富创造方式,文化产业由于其所蕴含的巨大市场潜力和强势的发展动力,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被认为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

国外学者一般从三个层面来研究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第一个层面是研究文化产业的某一子行业的经济效用,如Greco(1999)对美国的出版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第二个层面是研究文化产业整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联系,如Dominic Power(2002)认为文化产业能够创造就业岗位,促进就业水平,推动经济增长。第三个层面是研究文化产业促进经济增长的内在机理和效应,如Jane Bryan(2000)等人利用投入产出法,分析威尔士的文化产业,结果显示文化产业中就业的乘数效应最高。

在国内,学者们分别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对文化产业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理论方面,高波等(2004)认为文化资本是影响经济增长的最终解释变量。李国璋等(2013)认为文化通过作用于经济行为主体,影响其行为选择从而决定最终经济增长。实证方面,李增福等(2011)发现文化产业对GDP的影响力超过了第一产业。边璐等(2013)发现现阶段中国文艺娱乐科研业在一定程度上对人均GDP增速起到促进作用。

国家对文化产业的重视,为广西等经济欠发达但文化资源丰富的地区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机遇。本文在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以广西地区为研究对象,将文化产业中的要素进行细分,利用1996-2013年的年度数据,通过建立计量模型来探讨广西文化产业的发展对本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

2 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本文以文化产业的相关指标作为解释变量,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与研究的准确性,此处采用文化产业增加值、文化事业财政拨款、文化产业机构数量、文化产业从业人数作为文化产业的度量,分别计为vaci,cfa,ci和cp。广西经济增长是被解释变量,用地区生产总值来衡量,记为gdp。

文中所采取的各项指标的原始数据来源于《广西统计年鉴》(1997-2014)和《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1997-2013),为保证数据的完整性,本文选择的时间跨度为1996-2013年。为了剔除价格因素的影响,本文利用广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将各年生产总值、文化产业增加值、文化事业财政拨款转化为1996年不变价。同时,为了消除可能存在的异方差,对每个变量进行取对数处理,分别记为lngdp,lnvaci,lncfa,lnci和lncp。在罗默(Romer)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框架下,本文设定检验1996-2013年广西文化产业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计量模型为:

ln gdpt=β0+β1ln vacit+β2ln cfat+β3ln cit+β4ln cpt+μt

3 实证分析

对于时间序列,为避免伪回归问题的出现,需要对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和协整关系检验。

3.1 单位根检验

注:检验类型(c,k,t)分别表示单位根检验中的截距项、时间趋势和滞后阶数。

本文采取最常用的ADF单位根检验法,运用stata 12.0软件对各个序列的单整性进行分析。ADF检验的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的结果可知,lngdp,lnvaci,lncfa,lnci和lncp的水平序列是非平稳序列,但它们的一阶差分序列是平稳序列,所以可以认为这些变量都是一阶单整的,这就具备了进行协整检验的必要条件。下面可以通过协整检验来研究它们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

3.2 协整检验

本文采取Johansen检验法来验证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结果见表2。

检验结果显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ecm是平稳序列,说明各变量之间确实存在长期协整关系。通过协整方程的结果可知,广西文化产业增加值、文化事业财政拨款、文化产业从业人数与经济增长间呈正相关关系,产业增加值、财政拨款和从业人数每增加1个百分点,GDP将分别增加0.0838、0.4405、0.7733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广西文化产业增加值对广西经济的促进作用十分有限,主要还是依靠财政拨款和从业人数。而文化机构数与经济增加呈现负相关关系,即文化机构数每增加一个百分点,GDP将下降0.5239个百分点,这说明文化产业机构数量并不总是多多益善,与市场发展阶段不相符的机构数量不仅未能对经济增长起到带动作用,反而会有所阻碍。

进一步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可得:

Δlngdpt=0.0595Δlnvacit+0.4361Δlncfat-02282Δlncit+0.3573Δlncpt-0.8014ecmt-1

(0.93)(6.46)(-1.45)(1.75)(-3.31)

R2=0.8581 adj.R2=0.7990 D.W=1.7901

由回归结果可知,误差修正项的系数为-0.8014,显著不为0,且数值在-1到0之间,完全符合反向修正机制,说明各解释变量的短期波动对长期的均衡具有反向修正作用。当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误差修正项将会以0.8014的力度作反向修正,将非均衡状态拉回到均衡状态。短期内,广西文化产业增加值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还是有限,文化产业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将以文化事业财政拨款为最主要因素,文化产业机构数量过多,边际效应为负。

3.3 格兰杰(Granger)因果检验

上面协整检验的结果证明了lngdp和lnvaci、lncfa、lnci、lncp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但这种均衡关系是否构成因果关系还需要进一步验证。本文采取Granger因果检验来进行验证,具体结果见表4。

注:此处仅列出具有因果关系的变量之间的检验结果。

检验结果表明,lnvaci不是lngdp的格兰杰原因的P值是0.0085,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说明文化产业增加值是经济增长的原因;相反lngdp不是lnvaci的格兰杰原因的P值是0.2679,无法拒绝原假设,说明经济增长对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影响并不显著,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在观测期内存在文化产业增加值到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同理,在观测期内存在文化事业财政拨款、文化产业机构数和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到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以及文化产业增加值到文化产业机构数和文化产业从业人数的单向因果关系。

4 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对1996-2013年间广西文化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进行相关计量分析,得出结论:广西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并且,在短期内,文化产业增加值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有限,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还是以财政拨款为主,文化产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国家财政拨款,通过国家财政的投入促使自身进一步发展从而带动经济增长。

作者简介:

王喜荣(1990-),女,河北张家口人,北京印刷学院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市场营销;

吴玉红,女,北京印刷学院副教授,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市场营销。

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政策建议:广西作为大西南最便捷的出海通道,位于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前沿,面临着中越“两廊一圈”、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等国际区域合作机遇。在此背景下,广西需要进一步提升与东盟的文化产业交流与合作,以自身民族文化产业为载体向东盟国家传播文化,从而促进国际经贸合作并提高文化软实力。与此同时,促进文化产业机构进一步发展,不可盲目追求机构数量的增加,要注重机构质量的提升,整治市场乱象,避免低水平竞争的发生。文化企业要通过建立多元化产业链,与其他产业进行结合互动,实现产销一体化,开阔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形成高效的产业集群。

参考文献

[1]Greco.A.The Impact of Horizontal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on Corporate Concentration in the U.S.Book Publishing Industry:19891994[J].Journal of Media Economics,1999,(3): 165180.

[2]Dominic Power.Cultural Industries in Sweden:An Assessment of Their Place in the Swedish Economy[J].Economic Geography,2002,(2):103127.

[3]Bryan J,Hill S,Munday M,Roberts A.Assessing the Role of the Arts and Cultural Industriesin a Local Economy[J].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2000,(8): 13911408.

[4]高波,张志鹏.文化资本:经济增长源泉的一种解释[J].南京大学学报,2004,(5):102112.

文化产业区域研究篇9

从世界范围来看,文化产业已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资源,它不仅能创造就业机会、扩大税基,而且具有提高房地产价值、提高当地人力资本水平等间接效应。虽然近年来文化产业发展问题逐渐成为国内经济学的研究热点,但是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增长效应及其作用机制问题关注的并不多。本文将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采用1992-2006年长三角地区14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对该问题进行计量检验。

计量模型与数据

本文使用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并采用处理联立方程组时经常采用的似然不相关回归(Seemingly Unrelated Regression,SUR)方法进行检验,以克服异方差和自相关可能产生的影响。由于江苏泰州和浙江台州两个城市地级市建市时间较晚,在本文计量区间内数据缺失年份较多,所以予以剔除。所有数据取自1992-2006年《中国城市年鉴》及各市统计年鉴。

在内生增长理论框架下,设定检验1992-2006年长三角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计量模型:

GGDP=C0+C1CUL+C2I+C3H+C4F+C5(CUL*I)+C6(CUL*H)+C7(CUL*F)

上式中各变量解释如下: GGDP为14个城市统计1992-2006年人均真实GDP增长率,反映了各市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绩效,本文中GGDP为被解释变量,其余变量均为解释变量;CUL是文化产业发展程度指数,由于缺乏各城市整体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数据,根据掌握的数据,本文以广播电视电影业、出版发行业、印刷复制业、广告业等四个产业增加值之和占当地GDP比重来代替; I为国内投资规模指标,用各市年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率来衡量; H为人力资本指标,选取的人力资本变量为各市高校人数占总人口比例; F为利用外资规模指标,用各市年实际使用外资数量增长率来衡量。

本文引入如下交互乘积项以分析文化产业发展增长效应的作用机制: CUL*I为文化产业发展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交互作用项,用来衡量文化产业发展与区域内本国投资规模的相互作用;CUL*F为文化产业发展与外商直接投资规模的交互作用项,用来衡量文化产业发展与利用外资情况的相互作用;CUL*H为文化产业发展与人力资本存量的交互作用项,用来衡量文化产业发展与地区人力资源状况的相互作用。交互乘积项的使用也避免了可能存在的变量间内生性问题。

估计结果分析

本文的实证分析分为整体分析和局部分析两部分,前者采用14城市的数据检验长三角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后者使用所辖城市的数据对各省市进行逐个检验,分析这种关系在三省市的不同表现。对整体分析模型和三个局部分析模型进行LM检验的结果均拒绝采用OLS的原假设,接受固定效应模型与随机效应模型的备择假设。从Huasman检验结果看,总体分析模型的P-value为0.000,显示固定效应模型更为合适;三个局部分析模型的Huasman检验值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无法拒绝原假设,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估计。

(一)文化产业发展与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的关联性

本文采用逐步引入法,逐渐扩大解释变量的个数并删除不显著的参数,分析对比各解释变量与经济增长的作用关系。使用逐步引入法的回归分析共包括七个模型,由于篇幅限制,文中略去计量结果。计量检验的结果表明:

CUL的系数始终为正,而且都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文化产业的发展对长三角地区人均GDP的增长有着显著的影响。计量模型中的R2多在0.3左右,即该模型自变量的变化只能解释因变量变化的30%左右,说明长三角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规模相对较小。长三角地区文化资源丰富,教育、金融、信息等关联产业发展相对成熟,政府实施产业政策的经济基础雄厚,对文化产业扶持力度大,虽然如此,该地区文化产业依然属于弱势产业。

H在七个模型中均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长三角地区经济已逐渐走上内涵式增长道路,人力资本存量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开始显现。文化产业发展与人力资本水平交互乘积项(CUL*H)的估计系数均在10%水平以上显著,表明长三角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与人力资本水平的相互作用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影响。

I在各模型中均通过显著性检验,吻合我国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经济增长基本依赖于物质资本投入的事实。在引入文化产业发展与固定资产投资水平的交互乘积项(CUL*I)的模型中,该交互项均在5%的显著水平以上通过显著性检验。长三角地区不断扩大文化产品需求、文化产业的发展潜力以及政府的倾斜性扶持政策,在本地区掀起了投资文化产业的热潮;另外,由于长三角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先动优势,吸引了大量区域外的资金。

F在各模型中均通过显著性检验,验证了多年来长三角地区持续的经济增长与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之间的密切关系。在引入文化产业发展与利用外资规模的交互乘积项(CUL*F)的模型中,该交互项都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并未能有效地借助外资的力量。

(二)区域分析

下文将分析长三角地区不同省(市)文化产业增长效应的差异。为避免截面异方差和自相关,在分析中采用SUR的计量方法。分析结果显示:

上海市变量CUL的系数估计值(0.401)小于江苏和浙江的估计值(0.526和0.483),说明上海文化产业发展的增长效应没有江浙两省明显。上海的“十五”和“十一五”发展规划就把文化产业作为大力发展的对象之一,再借助于其经济中心城市的地理优势,使上海文化产业发展的起点较高,基数相对较小的江苏、浙江两省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边际效益就相对更大。

上海市变量CUL*H的系数估计值(0.120)大于江苏、浙江两省(0.029和0.089),说明上海文化产业和人力资本相互促进的作用更明显。作为国际大都市,上海在影视制作、演艺、娱乐等产业拥有江浙两省短期无法超越的优势,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上海市集聚文化产业人力资本,尤其是高端人力资本,产生了更显著的增长效应。

CUL*F在分省市的区域分析中,只有上海市的数据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再次验证了现阶段文化产业发展与外商直接投资之间的低关联性;CUL*I系数估计值显示,江苏省的数值(0.634)高于浙江(0.412)和上海(0.367),说明上海的文化产业发展与国内投资的相互作用没有江浙两省明显。

结论和建议

本文在内生增长理论基础上,使用1992-2006年长三角地区14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对该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计量结果显示,即使在当前准入门槛较高的情况下,文化产业的发展对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增长也产生了显著的促进作用,人力资本存量、资金流入规模等因素将影响文化产业的增长效应。针对计量的结果和结论,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转贴于

(一)投资主体多元化是文化产业化发展的关键环节

计量结果显示,文化产业不仅是知识密集型产业,也是一个资金密集型产业。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建立起政府投入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内资与外资相结合的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在文化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出于文化安全、民族文化多样性保护、主流意识形态价值取向的维护等原因,现行政策对体制外的资本进入采取了选择性极强的进入限制。为了使文化在履行社会职能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发挥经济职能,就必须将经营性、竞争性业务从当前文化事业部门逐渐剥离。

(二)在现有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加大文化产业的招商引资力度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利用外资的高地,应把这个优势延续到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已经相当成熟,通过外商直接投资的竞争激励、示范-模仿、产业关联、人力资本流动等技术溢出效应,充分发挥长三角地区文化产业的后发优势,带动本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发展文化产业必须要有一定的人力资本存量

文化产业,尤其是以内容开发为核心的核心层,十分推崇创造者的个人创造力。但它又不同于过去时代文化产品多数由个人独自完成的情形,而是要经过创意策划、技术制作、传播操作、管理协调、商品销售等多方合作才能最终完成,需要多种类型的专业人才。发展文化产业,要特别注意文化产业人力资本的积蓄。

(四)增加产品互补性和区域整体性

分析的结果显示,上海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走在了长三角地区的前列。在后续的竞争中,江浙两省必然会加大对人才、资金、FDI等方面的争夺。因此,三省市必须结合本地比较优势,选择重点发展的业态,实现错位发展,避免新一轮低水平竞争的发生。要重视区域内的专业分工与协作,建立科学合理的专业分工与协作机制,从专业分工的角度协助三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和规划,使局部性文化产业规划与整体性文化市场一体化规划有机衔接。

参考文献

1.冯子标,王建功.文化产业兴起与我国工业化转型[J].经济学动态,2007(11)

2.顾江.文化产业经济学[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文化产业区域研究篇10

中部农区产业集聚区及区域文化基本内涵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中部农村地区出现了具有各地特色的产业集聚区。与发达地区相比,其产业并非集中在高技术产业领域,没有技术与人才优势。但他们适应能力较强,显示出十分强劲的区域经济竞争优势。以往的学者以网络经济、分工经济、规模经济的益处去寻找产业集聚区的竞争优势的源泉,而忽视了地域文化对产业聚集区发展的影响。事实上,离开了特定的地域文化背景和制度取向,产业集聚区就不可能成长、壮大。曾被长期忽视的区域文化,在中部农区产业集聚区的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扮演的角色十分重要。

文化是包括道德、法律、知识、艺术、风俗、信仰,以及人类在社会生活里所获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任何一种文化都离不开特定的集团和地理环境,正是在特定的集团和地理环境中,文化才能够得以凝集,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区域文化是指特定区域中意识形态和各种关系的总和,其具体内容具有随时间和空间的相对稳定性和变化的动态性特征。产生于中部农区的产业集聚区,是一种具有极强区域文化“根植性”背景的经济活动聚合体。

区域文化对中部农区产业集聚区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产业集聚区发展的阶段性

产业集聚区的成长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泰勒从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时间演进进程,以其内部市场、社会及企业联系强度为指标,将产业集聚区生命周期划分为成长初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见图1)。

在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初期,由于各企业只是集聚一起进行产品生产,生产过程非标准化,企业只是以区内共享资源,从而获得分工和规模经济的好处;在其成长阶段,集聚区内企业往往集中生产优势产品,缺少创新压力。集聚区内企业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投入到主导产业领域,导致知识、信息、技能等资源不断集中;进入成熟期,一批大企业开始转向集约化经营,以技术创新、创建品牌、树立形象为主要策略,并且开拓国外市场, 企业生产过程和产品也走向标准化。许多企业追求大规模生产,注重成本控制。

河南省皮毛加工产业集聚区,是成长于中部农区的典型产业集聚区。从其发展历程来看,遵循着生命周期规律。在各发展阶段,区域文化对产业集聚区产生着不同的影响,对其形成具有不同程度的塑造作用。

(二)区域文化与中部农区产业集聚区的形成初期

区域文化使特定区域内的人群具有商业和经济的素养,使区域的人群表现出强烈的经商、创业精神气质。在产业集聚区萌芽阶段,区域文化的作用使当地企业家的首创精神得到发挥,当地政府制定的合理经济政策对集聚区的形成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20世纪80年代前后,河南一些回民集居区发挥传统皮毛加工的优势,一批富于创业的企业家大量涌现。由于受中原地区文化的熏陶,当地企业家具有勤劳朴实、乐于创新的精神。他们率先在各自家中办起皮毛加工作坊。由于当地政府政策的支持,出面找农行、信用社等金融部门,协商贷款,同时还在原料购进和产品销售方面解决了村民面临的实际困难。

中部农区人群具有的知识素养、当地企业家具有的现代经商观念、经营思路和乐于纳新的精神气质,以及当地合理的经济制度、政策等是推动产业集聚区形成主要内生动力。

(三)区域文化与中部农区产业集聚区的成长

中部农区产业集聚区的成长,需要加强集聚区的吸引能力,使产业相关的供应商、专业人才和产品销售市场不断发展。从而形成集聚区内产业、科研、金融、服务等主体部门所构成的网络体系。在产业集聚区成长期,集聚区内的协作与创新成为集聚区成长的决定性因素。

文化产业区域研究篇11

关键词: 地方;文化产业;财政支出;经济

Key words: local;cultural industry;fiscal expenditure;economy

中图分类号:F8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7-0015-03

0 引言

文化产业的繁荣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近几年来陕西省按照中央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总部署和要求,加大了对文化产业的重视与投入。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不仅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样性和多层次的精神生活的需求,更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内容。但是该省文化产业的发展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足,如文化产业市场发展的不够充分,文化产业人才缺乏,体制滞后,尤其是在以政府主导的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政府财政政策的不合理制约了该省文化产业的发展。在陕西省,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和支出决定着化产业的发展,同时也是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本文在实证研究方法上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论证文化产业财政的投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本文运用2011年至2015年陕西省个省市的年度数据,通过案例分析来研究政府文化产业的财政投入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并以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1 研究数据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数据与测度的选取

研究的主体为陕西省8个主要的市区,包括省会城市西安和咸阳、渭南等七个地级市。数据来自于陕西省政府和各个市政府的统计年鉴和政府信息公开的经济发展与财政数据。本文选取与文化产业相关的三个政府财政支出的项目作为衡量各市区对文化产业的财政投入的研究测度。一是政府的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二是政府的教育支出,三是政府的科学技术支出;选取国内生产总值作为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研究测度。确定以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教育支出、科学技术支出作为政府主导文化产业发展对其进行的主要财政投入的三个方面。研究区域内政府文化产业的财政政策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就必然要研究政府对文化产业的财政投入状况和区内经济发展的水平。政府对文化体育与传媒、教育和科学技术的支出与区域内国民生产总值得相关性越高就代表政府对文化产业的财政投入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就越明显。

1.2 研究方法

Logistic回w分析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数据分析方法,来解释二分类型的变量时当模型的残差不在满足且E(?着)=0得假设条件以及残差不在服从正态分布。二项logistic回归模型就能解释上述问题。笔者将陕西各市的GDP总量与Var(?着)=?滓2文化产业相关的各相支出的相关性作为解释变量,以三项相关系数的值来检验双方的相关系数。

2 数据说明与结果分析

2.1 数据说明

本文在查阅陕西省各市区的政府财政局以及省级和市级的政府公开信息以及统计年鉴年鉴,对陕西省八个市的五年的财政投入进行了收集,包括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教育支出科学技术投入支出和GDP总值。在研究陕西省文化产业的财政投入与GDP的是否存在关系时,本文确定4个测度指标:变量V1=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变量V2=教育支出,变量V3=科学技术投入,因变量F(V)=GDP(国民生产总值)。

设:原假设H0:陕西省各市文化产业财政各项投入与GOP无相关性,即Ρ=0;

备择假设H1:陕西省各市文化产业财政各项投入与GOP存在相关性,即Ρ≠0。

通过分析各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相关性作为回归分析的数据,来考察每一项文化产业的财政支出对GDP的贡献度,据此来制定相应的财政支出政策。

从表1可以看出,表中各项的t值均小于2.132,即说明陕西省各项文化产业的投入与GDP的相关性显著,说明本文所选用的数据有效可以作为文章研究问题的实证数据。

2.2 案例结果与分析

根据所选取的样本数据,对陕西省各市区文化产业投入与GDP相关系数进行分析,把变量X值分为三类:X1=1表示文化体育与传媒财政投入与GDP相关系数|r| 小于0,X2=1表示教育财政投入与GDP相关系数|r| 小于0.5,X3=1表示科学技术财政投入与GDP相关系数|r| 小于0.5。X1=2表示文化体育与传媒财政投入与GDP相关系数大于等于0.5且小于0.8,X2=2表示教育财政投入与GDP相关系数大于等于0.5且小于0.8,X3=2表示科学技术财政投入与GDP相关系数大于等于0.5且小于0.8。X1=3表示文化体育与传媒财政投入与GDP相关系数大于等于0.8,X2=3表示教育财政投入与GDP相关系数大于等于0.8,X3=3表示科学技术财政投入与GDP相关系数大于等于0.8;对因变量Y值分为俩类;Y=O表示三项文化产业财政投入与GOP相关性系数有一项小于0.5,Y=1表示三项文化产业财政投入与GOP相关性系数都大于等于0.5,利用SPSS软件对上述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具体结果见表2-3。

从表2可以看出,卡方为8.997,在显著性水平=0.05的标准下概率P值小于显著性水平,因此认为X1、X2、X3与Y的logistic回归方程有统计学意义。

从表3可以看出,2个城市有一项不大于0.5的预测正确率为0%,6个城市三项都大于0.5且预测正确率为100%。模型的总正确率为75%。最终数据结果表明,模型整体的描述性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是样本容量不足。尽管如此,该模型仍然可以反映出,政府对文化产业相关的财政投入对区域GDP的发展有着很大影响。

2.3 陕西省区域内各项文化产业投入分析

数据结果表明陕西省各市区文化产业相关的财政投入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通过数据对陕西省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当前我省文化产业的发展存在以下优势:一、陕西省对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力度较大,促进了陕西省文化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目前该省是西北地区文化旅游大省,有众多的旅游景点和名胜古迹,形成了一系列的文化旅游产业,这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能够直接对陕西省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二、对教育的财政支出促进了该省教育产业的发展。陕西省发达的教育系统和众多的高校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教育产业链,成为该省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推动力。同时该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陕西省及各市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投入总量还不足。尤其是在文化体育方面、传媒方面以及科学技术方面支出比例普遍较少。二,是文化产业相关的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相对于沿海省份,科技水平较为薄弱。三、政府财政支出作为主要资金来源而不能满足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

3 结论

3.1 加大政府对文化产业的财政投入力度

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扶持主要体现在俩个方面:一方面是对文化产业的政策扶持,另一方面是对文化产业的财政投入。从政府公共服务的层面来讲,促进社会主义文化产业发展是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一部分,要求政府必须提高文化产业产品的质量和水平,因此政府要对其进行有力的财政支持。文化产业又属于产业经济的一部分,对产业结构调整有着重要作用。同时文化产业产品本身的精神性和服务性又决定了它不具备市场竞争的优势,不能够吸收足够的市场资金发展壮大,必须在政府的扶持下才能合理健康的发展。

3.2 调整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投入结构

陕西省当前文化产业的发展仍然是以旅游业为发展的主要动力,在文化体育与传媒和现代科技结合等新型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水平还较低。政府的财政投入多以维护地区的文化古迹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为主要的投资方式。在电影、传媒等新兴的网络科技文化产业投入的力度较小。因此陕西省级各市政府应调整对文化产业财政投入的结构。第一、加大对文化产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大对建立文化产业发展的产业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如文化产业园区、科技创新园区等基础设施。第二、该省政府应该加强发展新型文化产业形式,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支持和鼓励新型文化产业的创新型企业。

3.3 政府财政投入与市场相结合建立多元参与的融资渠道

政府与市场相结合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扩大文化产业资金的来源途经,建立多元参与的融资渠道。一、鼓励和支持企业参与。政府在发展文化产业必然以市场下的各个企业为载体,鼓励和支持省内外优秀的企业参与到文化产业的发展中,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个有力的资金支持。二、建立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市场,吸收社会资本参与到文化产业的发展中来。加快文化产业市场化发展的步伐,通过文化a业的股票、基金、债券等金融产品建立一个规范的文化产业金融市场,吸收社会资投资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个有利的融资渠道。

参考文献:

[1]戴钰.湖南文化产业集聚极其影响[J].经济地理,2013(04).

[2]张琰飞,朱海英.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发展的区域差异分析――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2年(10).

[3]魏鹏举,王玺.中国文化产业税收政策的现状与建议[J].同济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05).

文化产业区域研究篇12

中图分类号G122;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3)12-0156-09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312024

农业文化遗产(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作为一种新的遗产类型,其概念源自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于2002年启动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GIAHS)”项目。按照FAO的定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这种系统与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1]。随着GIAHS项目的推进,国内对农业文化遗产的相关研究不断增多,其研究内容涉及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2-4]与分类[5-7]探讨、功能与价值评判(估)[8-12]、保护与利用[13-23]、旅游开发[24-32]、资源调查[7,33-34]、地理分布[35]等方面,研究对象包括云南红河哈尼梯田、广西龙胜龙脊梯田、青田稻鱼共生农业系统、新疆南疆绿洲农业系统、江西茶类资源、澜沧江流域野生稻资源、广西桂林龙脊平安寨、湖南芷江稻鸭共生系统、广州增城丝苗米等农业文化遗产或农业文化遗产地。但总体而言,上述成果多为针对农业文化遗产自身的保护、开发与利用的研究,而就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研究并不多见[36-37]。事实上,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并不是孤立的,它总是根植于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背景或条件,不论从文化角度看,还是从农业功能演变角度看,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都是非常密切的[37]。

江苏作为中国农业的发祥地之一,是历史上著名的鱼米之乡,在过去的数千年中,勤劳勇敢的先民在江苏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创造出了令人瞩目的农业文明,形成了类型多样、内容丰富而独特的农业文化遗产。然而,随着近年来江苏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珍贵的农业文化遗产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38]。因此,加强江苏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研究,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基于社区居民感知的视角,以江苏最具代表性的农业文化遗产――兴化垛田为例进行实证调查研究,旨在为寻求江苏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和谐之路提供理论借鉴与实践参考。

1研究方案设计

1.1兴化垛田简介

图1垛田的形态及分布示意图

Fig.1Form and distribution sketch map of Duotian 垛田是中国南方沿湖或河网低湿地区用开挖网状深沟或小河的泥土堆积而成的垛状高田,主要分布在江苏里下河地区泰州市以北的朱庄、港口和兴化市东部的水网地区,总面积8-10万亩,其中,以兴化地区较为集中,境内共保存垛田4.8万亩,下辖垛田镇保存2.4万亩,是兴化垛田保存最为完好、最为集中的地区[39]。据历史记载,宋绍兴元年(公元1311年),金兵南下,为抵抗金兵入侵,当地军民在湖荡地带修筑许多断断续续、宽窄不一、高高低低、长短曲折的土坝作为伏击地,这些土坝就成为后来建造垛田的基础。里下河地区农民长期以来有罱积河泥垩田的习惯,同时为使垛田土壤摆脱洪涝威胁,经历代劳作,年复一年,使原有土坝的田身不断抬高遂形成垛田。每块垛田面积0.2-3亩不等,垛面高出水面1.5 m左右,形状很不规则,四面环水,犹如海面上的座座岛屿(见图1)[40],人称“千岛之乡”。由于地势高、排水良好、土壤肥沃疏松,垛田适宜种植各种旱作物,尤适于生产瓜菜,每到春季油菜花开,垛垛金黄映着蓝天碧水,旖旎的景色令中外游客流连忘返,故也有“里下河地区的明珠”之称。垛田作为一种以当地生态环境的变迁为背景,以防治洪涝为目的,适应人口快速增长的独特的土地利用方式,至今仍保存着较为原始古老的农耕方式,如使用自然肥料:罱泥、扒渣、搅水草等[39],是研究该地区乃至更大区域范围地理、历史、人文的一个重要标本和活化石[41]。2009年,垛田文化景观被列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大新发现;2010年,千岛垛田菜花被评为“中国最美油菜花海”;2011年,垛田地貌被公布为江苏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兴化垛田”入选全国首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1.2调查地点选择

崔峰等: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第12期本研究的调查地点选择在兴化市西北部的缸顾乡最具典型垛田地貌特征的东旺村,该村距兴化市区约10 km,总人口4 291人,1 214户,面积1.3 km2,由32个村民小组组成,村内垛岸形成于750年前,千岛纵横,河沟如织,形成了独特的垛田风光与农业文化景观。2007年,东旺村利用“千岛菜花”的资源优势,开辟和建设了“千岛菜花风景区”,总面积近万亩,核心景区面积4 600亩。2009年4月2-25日,首届中国兴化千岛菜花旅游节成功举办,吸引中外游客近10万人;2011年,“千岛菜花风景区”旅游营业收入达3 600万元,接待游客66万人次,吸纳当地农村劳动力300人(占职工总数的85.7%),年农副产品销售收入1 840万元,从业人员人均收入1.56万元。依托“千岛菜花风景区”项目的建设,2010年东旺村农民人均纯收入9 323元,比兴化市的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500多元[42]。2013年,第五届中国・兴化千岛菜花旅游节共接待游客80万人次,同比增长67%,实现旅游总收入42亿元,同比增长77%[43],有力地带动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1.3调查方法与数据来源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其中,问卷调查的内容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被调查对象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包括被调查对象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在本地的居住时间、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等;第二部分是被调查对象就经济社会发展对垛田保护影响的总体认知,共9个问题;第三部分是被调查对象就垛田保护及旅游开发对当地经济社会影响的感知,共3类22个问题。其中,第二、三部分主要运用半定量方法以测量受访者对每道题目内容的影响程度的主观判断和自我感受,两部分问题均采用里克特(Liker)5级量表,分别用“很不同意”、“不太同意”、“不好说”、“比较同意”、“非常同意”表示被调查者对该问题的赞成程度,并依次用1、2、3、4、5的分值予以量化。案例地调研于2012年7月10-13日展开,采取逐户随机调查方式,问卷现场填写、现场回收,并向居民进行现场访谈。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91份,有效率为97%。调查所得数据经过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