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工作总结合集12篇

时间:2022-09-14 13:21:41

产业扶贫工作总结

产业扶贫工作总结篇1

新厂社区为进一步压实产业扶贫工作责任,确保贫困户稳定脱贫,经居支两委会议商定,成立了已街道联工委主任黄宏亮同志为组长的产业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其名单如下:

组  长:黄宏亮

副组长:屈方明  邓  兵

组  员:屈贵武  陈加银  闫  艳  涂自福  

涂  英  胡  博  蔡南芝

领导小组具体负责产业发展的规划、协调、指导、考核等日常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扶贫专干任办公室主任,负责传达产业扶贫相关工作。

二、主要做法

1、制定产业规划:

广泛调研,集思广益,编制了《永兴街道新厂社区2017年产业发展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新厂社区柑橘种植及第三产业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发展重点。

2、做大龙头产业:

争取政策、项目支持,大力助推辖区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做大做强,催生扶强辖区专业化企业,带动更多群众参与柑橘产业发展和技能知识学习。今年,我们为辖区瑞蚨祥果业专业合作社争取了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共投入48万元对整个园区建立了高效节水灌溉设施,确保了合作社果园灌溉。现阶段新型柑橘品种已经成熟。新品种已进入市场推广阶段,合作社帮助贫困户进行了技术配管服务,今年帮助6户贫困户已销售柑橘3万斤,实现收入2.1万元,园区总产值已达到40万元。

3、开展产业培训:

结合精准扶贫产业发展情况,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依托科学技术力量,对柑橘产业开展长期技术指导与服务。新厂社区邀请乡镇农技站组建了农民教育培训队伍,专人负责培训工作。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多次到社区送科技下乡和技术培训活动,深入种植基地进行了现场授课指导。累计印发培训资料300份,培训授课20课时,参训人员达150人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训达38人次。

4、聚力产业投入

社区积极争取产业扶持资金,整合所有财源,帮助铁路北居民产业发展。投入3万元统一采购药物对铁路北片区进行柑橘病虫害防治,投入1万元帮助清理果园落果,通过进行统防统治工作,确保柑橘产业稳步发展;投入15万元对11组小溪沟道路进行了道路硬化,这些投入方便了农产品种植,方便了农产品外销硬,提高了产品溢价。

三、帮扶成效

通过近几两年的工作开展,新厂社区产业扶贫项目已经形成,辖区合作社新品已进入推广阶段,近年帮助6户贫困户销售柑橘3万斤,实现收入2.1万元,这些贫困户已能够每年实现稳定收入。通过对辖区农庄的帮扶,已有2名贫困户进入到农庄工作,现每月收入1200元。第三产业,截至目前通过介绍贫困户参与务工,未从事农业生产的家庭,除全家无劳动能力外,每家都有1人获得了工作,收入均能够超过1000元以上元。现我社区除2户兜底户,2户新增户未能脱贫,其余24户均已实现稳定脱贫。

四、下步工作思路

围绕县委、街道党工委脱贫攻坚目标及总体工作部署,继续大力发展产业扶贫工作确保已脱贫户每年实现稳定增收。

1、继续加大合作社扶持力度。争取资金做大合作社,让合作社带动贫困户共同发展。

2、继续推进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硬化、整修村组道路,解决居民出行问题,方便居民农产品外销,提高农产品溢价权。

产业扶贫工作总结篇2

县位于省西部,幅员面积7303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原有22个乡(镇)、219个行政村、4个居委会。乡级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有21个乡(镇)、194个行政村、4个居委会,总人口数7.07万人,藏族占95%。县有可耕地24万亩,粮食及经济作物常年播面16万亩,为全州之首,粮食产量占全州的七分之一,历史上就是“粮仓”。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产业发展,特别是2016年以来,县委县政府把产业发展作为改善和发展民生的核心任务,立足资源、区位优势,抢抓机遇,精准施策,县投入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12310.2万元,非贫困村贫困户产业扶持基金363.5万元,培育发展龙头企业2个,在129个贫困村培育新型经营主体218个,其中:建设新型经营主体且有20户以上贫困户的非贫村(建制调整后)26个,带动贫困户增收总户数2319户,形成了“大中小、长中短”产业发展格局,勾勒出了产业转型发展的新蓝图,实现产业发展提质增效。

二、产业发展情况

(一)培育龙头企业,做实农牧产业。依托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以规模化种养基地为基础,聚集现代生产要素,建设“生产+加工+科技”的现代农牧业产业园。全县具有规模以上的龙头企业2家,按照“公司+合作社+农户”方式,带动贫困户发展达610户。一是招商引进州级龙头企业绿色食品有限公司,投资8000万元,建成全州现阶段唯一集生产、加工、交易、物流配送于一体的综合园——生态牦牛产业园。自产业园运营以来,园区优化利益联结机制,与40余家合作社或集体牧场签订了收购协议,实现了全县集体牧场与牦牛产业园的有效承接。目前,园区收购牦牛34000余头,带动农牧民出栏增收1.9亿元。二是县素有“粮仓”的美誉,一直以来,由于缺乏深加工企业,青稞产值低,销售渠道窄,青稞不出仓、不销售的现象存在。为提高青稞产值,县引进了贝玛食品(上海)有限公司,在呷拉乡投入资金1.5亿元,建成集科技培育、产品加工、休闲观光、创新研发为一体的现代青稞文化园。青稞文化产业园于2019年9月试运营,青稞收购价从市场现行的每公斤3.0元调整为每公斤4.5元,目前,已收购青稞50000公斤,直接增加群众收入22.5万元。青稞文化产业园全面投产运营后,预计当地群众每年总增收将达到3816.1万元,实现户均增收7226.4元,贫困户人均增收1376.8元。

(二)提高组织程度,做细小微产业。至2016年以来,依全县建设小微集体经济146个,截止2019年底集体经济收益达450万元,贫困户人均分红达10元以上。涌现了一批如“军粮”、“东让然谷”等县耳熟能详的合作社产品,如:“东让然谷”合作社通过线上、线下销售,年利润达30万元,真正将以往“输血式”扶贫变为“造血式”扶贫。值得一提的是,县大力推进集体牧场建设,积极探索推广“1+6”(1个核心:党建引领+6个注重:注重龙头企业引领、注重集体牧场建设、注重牧户牲畜出栏、注重政策机制保障、注重金融机构支持、注重信息技术应用)畜牧业发展模式,规范化建设84个集体牧场,集体牧场存栏牦牛9000余头,牦牛年出栏达1579头,产生经济效益789.5万元。积极推进“四乡一镇”飞地产业发展,在拖坝乡移民新村投资900万元,建设集牦牛短期育肥、生猪养殖等养殖基地,四乡一镇18个非贫困村年实现集体经济收入近40万元。

(三)抱团取暖发展,做强文旅产业。县有山无矿产、有江无水电,土地贫瘠,旅游资源匮乏,县委、政府创新理念,审慎决策,以129个贫困村抱团取暖的方式,投资6.5亿元,高标准定位、高效率建设,建成以森珠达孜王宫为中心,文化区、湿地休闲区、草原体验区、史诗观光区的县文化精准扶贫百村产业基地,形成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独具特色的藏文化体验城。基地采取“政府筹资统建+企业合作经营+村集体入股分红”的模式经营,目前,已有300余家商户成功签约入驻,接待游客11万人,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1100余万元,经营性收入1500余万元。同时,文化精准扶贫百村产业基地引入水淘糌粑、石刻、茶扎泥塑等特色产品和手工艺品,拓宽了群众就业渠道,实现群众就业增收,带动就业761人,实现每月人均增收近2800元。文化精准扶贫百村产业基地承载着全县贫困村产业发展希望,托举着广大贫困群众致富梦想,大产业实现“零”突破。

(四)完善带贫机制,优化利益链接。因地制宜确定具体的收益分配方案,健全农户参与机制和利益分享机制,切实保障村集体和贫困户的收益。集体经济取得可分配收益后,按照约定兑现贫困村和农户的收益,并优先保障贫困户的收益。县建立牦牛养殖、藏鸡养殖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218家,带动贫困户2319户,实现农牧产业组织化经营,贫困村集体经济年度分红达到10元以上。目前,合作社产生分产生利润500余万元,有效促进贫困村退出,贫困户脱贫。始终注重产业发展机制完善和保障,做好正向激励,重点对发展较好合作社给予5万元—15万元不等的产业扶持基金奖励基金,出台了《县牦牛出栏管理办法》,《县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管理办法》等,按照“一本书(档案管理一本书)、两本账(实物账、财务账)的要求强化集体经济,规范集体经济账档管理,促进集体经济与合作社发展,进一步保障村集体和贫困户分红。

(五)激发内生动力,巩固发展成果。围绕贫困群众,大力宣传各项技能、创业培训,提高农牧民的技能水平和创业能力,采取“走出去、走下去”的方式,实施技术共建工程,组织开展青稞高产基地、蔬菜种植、果树种植、家政服务、摩托车维修等各类培训班达15000人次,提升贫困群众脱贫技能,邀请省、州专家深入田间地头提供技术指导和技术讲座等活动,发放宣传资料12000余册,不仅激发了贫困群体的内生动力,而且培养了一批“土专家”和致富带头人。目前,贫困村实现129个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至少3人以上,致富带头人共计达到410人。深入开展“感恩奋进教育活动、幸福美丽家园建设活动、文明家庭评比活动”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激活贫困群众自主性,提升了人们主动脱贫意识和脱贫能力。

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通过近几年来的不懈努力,县产业扶贫取得了前所未有发展,目前集体经济收入人均达10元以上,有力促进贫困村脱贫、贫困户增收,但产业扶贫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一)主动发展能力差。受传统思想浸淫,群众自我发展意识受到限制,一些消极的习俗惯例深入骨髓,求稳怕变,排斥变革、缺乏进取的小农意识,极大地抑制了其主动脱贫致富的自觉性。此外,长期与外界隔绝而难以理解幸福意义,难以理解现代生活的获得感,群众安于现状,思想观念落后。

(二)科学管理能力弱。全县懂市场、懂宣传、懂产业发展的人才缺乏,没有自我发展和创新的意识,无法满足群众对种养、加工及市场销售方面的技术需求,从而制约着相关产业的发展。新型主体对产业管理资金使用、账务管理、台账管理上还缺乏相应的经验,集体经济管理较为粗放。

(三)正向激励机制软。在充分挖掘脱贫致富典型上少,榜样的作用发挥的不够,未能通过身边人脱贫致富的典范来营造良好的外部氛围和压力。针对到户的政策方面,产业发展激励机制和评判机制少,群众自主培育发展产业愿望不强。

四、下步改进措施

立足县实际,尊重客观规律,综合运用道德、利益、制度等相关机制,同时借鉴省内外成功经验,全方位多层次激发和巩固产业发展成果,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

(一)激发内生动力。积极开展扶贫政策知识、产业发展、思想教育、扶贫案例等相关内容,加大就业、创业宣传,要为有就业创业意愿的贫困群众创造条件,搭建“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和“一人创业、带动就业”的就业创业平台;继续落实信贷政策,在产业发展上给予资金方面支持;通过乡村的产业转型积极发展旅游业,通过相关的优惠扶持政策吸引人才返乡就业。

产业扶贫工作总结篇3

一、主要措施。

(一)健全工作机制,抓好提前谋划。为保证我市产业扶贫不断深化,引导贫困农户依靠产业发展实现增收脱贫,于X年组建产业扶贫指挥部,市产业扶贫指挥部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市农业农村局之契机,压实各农业产业扶贫单位、驻村工作队和帮扶干部责任。与全市各农业产业扶贫单位、新型经营主体、贫困户共享市乡村三级平台公司长效机制创建成果,年初制定了详细的农业产业扶贫工作计划和工作实施方案,采取多项措施,切实抓好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等农业产业扶贫政策落实和项目建设,带动贫困农民增收。

(二)创新带动模式,突出特色强产业。

一是建基地、抓示范。引导广大贫困户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精品果蔬、特色养殖等扶贫产业,通过积极兴建各类种养示范基地,让贫困户看有现场、学有样点。目前,全市打造了草果、特色水果、特色中药材、特色种养等一批特色农业示范点X余个,基地示范带动效应凸显。特别是草果产业发展迅猛,种植面积由最初引种的X亩发展到现在的X.X万亩,人均X.X亩(按照全市人口算),平均亩产量为X公斤(鲜果),以市场平均收购价格X元/公斤计算,为全市人均增收X元,一批贫困户因种植草果脱贫致富。

二是大力推广“公司+合作社+贫困户”模式。

昂科达农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春林种养结合基地、联民养殖有限责任公司等多家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建立了紧密的利益连接机制,着力增加贫困户收入,确保实现贫困户稳定脱贫。昂科达农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共有X亩X基地,带动X户贫困户,长期用工X人,男工X元/月,女工X元/月,中药材采摘期间,临时女工X元/天,临时男工X元/天。银坡春灵种养开发基地在X市X、X和X等地建有X、X、X基地共计X亩,带动贫困户X户,确保贫困户每人年收入X万元,长期用工X人,临时用工X人次。

三是着力培育新兴业态。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依托电商平台“拼多多”,加强农村电商人才培养,鼓励引导电商企业开辟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网上销售平台。依托我市良好生态环境和文化资源,积极发展休闲农业、生态农业和特色文化产业。实施金融创新,鼓励金融机构加大支农和扶贫贷款力度,建立健全各类资金投向贫困地区的激励机制,鼓励发动农户购买农业保险产品。

四是育龙头、抓对接。

把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环节来抓,通过政策扶持、内引外联、招商引资、优化环境和强化服务等措施,进一步加大为企业服务保障力度。X年拟计划对带贫成效较好的X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给予扶持奖励,现正在调整方案,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同意推荐X市老窝镇宏丰土鸡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等X家合作社申报X州X年的标杆社。目前,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X个(其中省级龙头企业X个),完成营业收入X万元,同比下降X.X%。清理农民专业合作社X个,整改经营异常的X个,现正常运转的有X个,参与减贫带贫的合作社有X个,带动X户X人,其中建档立卡户X户X人。

(三)强化资源整合,加大扶持力度。

以涉农项目为支撑,以产业扶贫为引擎,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着力改善贫困村发展条件,进一步破除影响贫困村发展的产业制约,提高贫困村自我发展能力,增加造血功能,带动贫困人口稳步增收,助力全市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最终实现同步迈入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对于已出列的贫困村、贫困户按照“扶上马、送一程”的原则继续给予产业扶贫政策支持。

根据我市可持续的农业产业扶贫实际,继续选择特色种植业(羊肚菌、蔬菜、草果、茶叶、水果、木本蔬菜、中药材)、特色养殖业(黄牛、高黎贡山猪、山羊、土鸡、中蜂)、创新产业扶贫模式(农林产品加工、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生产索道、扶贫车间)三大版块作为推进农业产业扶贫的主导产业来抓,通过项目资金、财政资金扶持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以市乡村三级平台公司、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载体,广泛组织吸纳贫困户发展生产,形成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X年出台了《X市特色产业发展资金到户项目以奖代补暂行规定》,对全市自行种植或养殖在册的未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给予政策性补助。做到每个乡(镇)至少建设X个种植或养殖示范基地,每户建档立卡户至少掌握X至X项实用技术,有X至X个增收项目。

(四)增强造血功能、扶贫与扶智、扶志、扶能相结合。

一是加强技术服务。根据各村产业发展实际,选派农业、水产、畜牧等方面的专家,成立X个指导组,深入X乡(镇)组织开展农业产业发展技术培训,进行技术指导,把扶贫与扶志、扶智、扶能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技术水平,拓宽脱贫致富途径。目前,全市共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X期,实现贫困户参加培训全覆盖,同时,抓好技术培训和跟踪指导,定期不定期到贫困村、贫困户进行技术指导,并组织部分积极性较高的农户参与省、州专家讲授的课程辅导、培训,帮助贫困户掌握新技术,提高种养业生产效能,增加种养收益。

二是加强政策宣传力度。

以X市百日攻击“大走访大排查”、“下沉作战、全面总攻”专项行动为抓手,采取进村集中培训宣传和“夜谈夜访”、“屋场会”、“村弯会”等多种形式,宣讲农业产业扶贫相关政策,让政策家喻户晓、人人明白,同时张贴政策宣传标语,让群众做政策的明白人。

(五)做精做优绿色香料产业,构建峡谷特色农业产业体系。

做精做优以X草果为主的绿色香料产业。加快绿色香料产业园建设,集中力量打造绿色食品牌。目前全市绿色香料种植面积达X万余亩(其中:草果X.X万亩)。持续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增效行动,促进农业绿色发展,深入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秸秆还田面积X.X万亩,施有机肥面积X.X万亩,绿肥种植X.X万亩。积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截止目前,全市共有三品认证企业(单位)X个,X个产品,其中:无公害农产品认证X个企业,X个产品,认证面积X亩;有机产品认证X个企业,X个产品,认证面积X.X万亩。今年新增申报认证X家企业X个产品,现已成功认证X家企业X个产品。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产业化程度不高。农业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市场竞争力较弱,与贫困户之间的利益关联度不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有的作用发挥不够。分散的“小生产”很难与遥远的“大市场”对接。近年来虽然通过推进土地流转、培植种植大户、发展合作经营、壮大农业企业,使农民的经营规模有所扩大、合作化程度有所提高,但小规模生产、分散经营目前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很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并没有真正与农民实现“合作共赢”。部分农业企业与农民联系不紧,带动产业发展的能力也非常有限,农民并没有从加工、销售等延伸的产业链中获取“额外收益”。

二是内生动力不足。

我市贫困户普遍文化程度低,缺乏劳动技能,自身发展动力不足。部分贫困户思维固化,安于现状,得过且过,等、靠、要思想严重,发展农业产业积极性不高。甚至少数贫困户存在“要懒懒到底,政府来兜底”的思想,影响着其他贫困户,削弱了脱贫斗志。

三是特色产业发展风险大,贫困群众参与度不高。

当前种植粮油缺乏比较优势,经济效益低,必须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才能脱贫致富。但发展农业产业周期长、见效慢、风险大,还受自然灾害、市场行情、疫病防控、技术指导等方面因素的制约,目前帮助贫困户解决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办法不多,技术指导服务跟不上,导致贫困群众发展特色产业有畏难情绪,发展特色产业积极性不强,参与程度不高。扶贫对象除了存在收入低以外,在产业发展中还缺门路、缺技术、缺管理,不了解市场,有的还缺乏劳力,身残或智残,是产业发展中的弱势群体。

四是农业基础薄弱。

我市山高坡陡,大多数贫困村分布在山间,生产条件脆弱,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制约了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五是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发展产业后劲不足。

绝大部分有文化、有体力、有能力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出门在外出打工,返乡创业的青年农民只是极少数,留守农民特别是贫困户的科技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甚至体力都明显偏弱,导致多数贫困户没能力或根本没有指望靠在家发展特色产业脱贫致富,致使产业发展缺乏后劲,进而给产业扶贫工作带来很大难度。近年来我市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较快,效益较好,但有不少贫困户在发展特色产业时,主要依靠乡镇政府、驻村工作队和帮扶人帮助发展,自身的自主生产扶贫能力弱,因而产生的效益不高,若不是有产业补助资金就会亏本。

六是产业发展资金瓶颈问题尚未有效解决。

财政扶贫专项资金非常有限,需要用有限的政府资金去最多限度地激活社会资本,用社会资本和和财政扶贫资金双重的力度去提高扶贫效益,因此还要在政策上进一步完善。

七是产业建设人才匮乏,服务难以跟上。

产业建设需要人才支撑,才能提高科技含量,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提高经济效益。但目前我市发展特色产业,服务部门缺乏人才。农民和农产品加工企业作为产业建设主体,多数只懂粮油种植、传统技术,对新型产业、现代农业知之甚少,企业引进人才难,留住人才更难,而农业服务部门又存在人员年龄结构偏大,知识老化、技能退化,专业人员配备不齐,服务力不从心。尤其是多数乡(镇)农技人员过多地承担乡(镇)其它中心工作,用于专业技术指导与服务的精力有限。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着力提升产业扶贫质量。

深入推进脱贫攻坚“百日提升行动”,围绕脱贫攻坚项目库建设,加快产业扶贫项目建设,继续派出指导组深入X乡(镇)开展产业扶贫项目实施、风险排查、标杆社扶持打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易地搬迁后续产业保障和美丽公路路域环境涉农工作任务、扶贫数据信息质量等重点工作。夯实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完成X.X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年度目标任务,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加快区域化整体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产业扶贫工作总结篇4

1、扎实做好中央巡视回头看反馈问题整改工作。共牵头认领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反馈问题3个,配合整改1个,2019年国家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反馈问题4个,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检视问题2个。针对认领问题,局党组高度重视,成立了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整改方案和整改清单,全面落实整改。目前10个问题全部整改完成,并长期持续巩固坚持。

2、加大到村到户扶贫项目支持力度。一是继续出台贫困户产业奖补政策,引导23056户贫困户申报产业奖补,目前第一批已验收15993户,需兑现奖补资金4555.35万元,计划6月底前打卡到户。二是支持12203户贫困户种植茶叶1685万株、桑苗53万株、油茶78.6万株、山核桃9.47万株。三是加大到村项目实施力度。安排农田水利设施和农业产业发展到村扶贫项目152个11338万元,目前已完工项目124个,其余项目6月15日前基本完工。

3、切实抓好经营主体培育工作。一是全县新成立农业企业35家、农民合作社13家、家庭农场141家。申报认定省市级龙头企业13家;省级合作社3家、家庭农场5家。二是全面推进农村产业发展带头人培育试点工作,已认定第二批村级产业带头人282人。三是继续推进金猪扶贫工程,与汤家汇金刚台土黑猪养殖专业合作社等9家企业签订平价仔猪供应协议,给予签约养殖场免担保全贴息贷款,优先给贫困户供应平价仔猪。截至5月底,全县存栏生猪6.2万头,其中平价供应仔猪1.6万头。

4、扎实推进“四带一自”产业扶贫民生工程。巩固提升现有107个扶贫基地(其中贫困村81个),乡镇初步认定自种自养达标13920户,620家经营主体通过订单、务工、入股、流转方式联结带动9656户贫困户发展增收。

5、全面推广农业特色产业保险。下发全县农业保险和中药材保险试点方案工作的通知,大力推进茶叶、中药材等16个品种特色农业保险,对2014年以来建档立卡贫困户养猪保险全额补贴。目前又按照市统一要求对全县贫困户实施“深贫保”综合保险,共对27903户贫困户和154户边缘户购买保险。

6、强化科技培训,依托技能促增收。深化与农业大学校县合作,组建茶叶等10个特色产业技术联盟,利用瓜片“师带徒”、新型职业农民和一村一技等开展茶叶、蚕桑、养猪等技术培训,目前已完成56个点瓜片“师带徒”培训工作任务,通过以村集中开展一村一技培训215场次,培训自种自养贫困户7520人次。编印绿色农业生产技术汇编和重点农业生产技术明白纸各3万份发放到贫困户家中,组织帮扶干部、产业发展指导员、扶贫工作队和乡土专家到田间地点指导贫困户做好茶桑等种苗栽植管理和生猪养殖技术指导工作,组织健康养殖服务队入户上门开展猪舍消毒、指导做好防护改造,面对面进行贫困户养殖技术指导工作,进一步提升贫困户产业发展能力。

7、加大特色农产品品牌宣传支持力度。今年安排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100万元,支持农产品参展参会、推介、宣传、品牌建设等。县乡政府部门负责人、企业负责人分别为茶叶、食用菌、山核桃俏俏果等农产品在抖音上带货、代言。如4月19日在麻埠镇响洪甸齐山蝙蝠洞举办瓜片开茶节仪式直播。5月21日县长汪冬、副县长蔡黎丽在淘宝直播推销茶叶五朵金花。2020年计划新培育10个以上“三品一标”农产品和10个以上规模生产经营主体的农产品实现追溯。目前我县已有16家主体申报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其中绿色食品4个、有机食品认证12个,规模以上农业企业实现农产品追溯10家。

二、下一步工作安排

1、继续做好特色产业扶贫有关问题排查整改工作。

产业扶贫工作总结篇5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确保工作落到实处。一是成立以党组书记、主任任组长,党组成员、副主任为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组员的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二是召开党组会议进行安排部署,把脱贫攻坚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与中心整体工作同安排,同部署,结合X镇X村实际,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科学分工,明确责任,狠抓落实,指定具体工作人员落实,提高了脱贫攻坚工作的质量和效益。三是利用集中学习不定期传达学习关于做好脱贫攻坚工作的指示要求,通过学习领会,全中心广大干部职工真正认识到脱贫攻坚工作重要意义。

(二)做好脱贫攻坚定点帮扶工作。

一是X年我中心主要领导多次带领全体干部深入帮扶村走访调研,对建档立卡户的生产生活现状、收入来源、人员组成及年龄结构、身体状况、种植养殖、发展愿望等全面了解和掌握,紧紧围绕群众所需所盼,立足帮扶村产业发展,创新扶贫开发机制,制定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

二是我中心积极深入X镇调研,根据土壤条件,鼓励其品种差异化发展,X年支持X镇新增酿酒葡萄种植基地X亩,截止目前已全部种植完成。

三是在春节前夕,市葡萄酒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安排资金购买大米、面粉、食用油对X镇X村贫困户进行了走访慰问。

四是协调X镇X村与立兰酒庄签订流转土地协议X亩,目前正在平整土地,将用于新建高标准酿酒葡萄园及新建一座酒庄,酒庄建成后将为周边农户提供X个就业岗位,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

(三)深入“下基层联系点”。

一是我中心组织全体党员干部与“下基层”联系点X镇X村两委班子展开座谈交流,与X村两委班子详细交流了X村目前的基本情况,脱贫富民工作的进展,扶贫工作的经验性做法,共同深入探讨分析了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原因以及我中心帮扶工作的成效。

二是协调X村与周边酒庄(企业)建立长期用工协议,促进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型,X月X日起成年葡萄出土施肥,每天有近X人务工(其中建档立卡群众占到X%),稳步增加农民收入。

X年,支持X镇新增酿酒葡萄种植基地X亩,截止目前已全部种植完成。X年,葡萄产业扶贫X万余人次,为农民增收X万左右。

二、特色和亮点——“产业扶贫”,成效突出。

一是结合我中心管理X市葡萄酒产业的实际,为X村群众搭建长期稳定的务工平台,实现增收脱贫,引导X市葡萄酒企业回馈社会、助力精准扶贫,并形成双赢的长效机制,走产业扶贫之路。另一方面有针对性的开展葡萄种植及管护方面的知识培训,帮助群众掌握一技之长,提高他们的就业创业能力。

二是助力帮扶村和立兰酒庄签订流转土地协议X亩,目前正在平整土地,将用于新建高标准酿酒葡萄园及新建一座酒庄,酒庄建成后将为周边农户提供就业岗位,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

三、存在的问题:一是因为我中心人员少、资金缺乏,在开展帮扶工作中,力量薄弱,在较短时间内很难达到较好的效果。

二是由于工作职能限制,在帮扶中利用自身的力量启动脱贫致富项目有较大困难,帮扶的长效性不足。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

产业扶贫工作总结篇6

一、目标任务

“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以下简称“万企帮万村行动”),以民营企业为帮扶方,以建档立卡的贫困村为帮扶对象,以签约结对、村企共建为主要形式,力争用三到五年时间,动员全国一万家以上民营企业参与,帮助一万个以上贫困村加快脱贫进程,为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打好扶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二、总体要求

1、“万企帮万村行动”坚持政府引导、农民主体、部门联动、民企帮扶、社会参与,努力实现政府扶贫、社会扶贫和贫困群众自力更生脱贫的有机结合。

2、“万企帮万村行动”坚持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精准考核,将帮扶重点向建档立卡贫困户、贫困人口聚集。

3、“万企帮万村行动”坚持“义利兼顾、以义为先”的光彩理念,组织民营企业自觉自愿、量力而行,以开发式扶贫为重点,帮助贫困村建立扶贫长效机制,努力实现村企互惠双赢。

4、“万企帮万村行动”坚持“做贡献”与“受教育”相统一,引导民营企业家积极参与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在先富帮后富实践中不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企业发展的信心和对社会的信誉。

三、帮扶途径

各级工商联、扶贫办和光彩会要在总结提升以往组织民营企业参与农村扶贫开发相关工作基础上,指导民营企业因地制宜选择具体帮扶途径,包括:

1、产业扶贫――引导民营企业通过投资兴办企业,开发结对村的资源,提高生产力、提升附加值,带动贫困村经济发展;

2、商贸扶贫――发挥民营企业的市场开拓能力以及渠道和信息优势,通过采购、代销、委托加工、农企直通车等形式,帮助结对村对接外部市场,带动农户增收;

3、就业扶贫――引导民营企业采取多种形式,通过本企业或下游企业为结对村提供就业岗位,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就业质量,增强劳动力的可持续就业能力;

4、捐赠扶贫――引导民营企业发扬中华民族扶危济困传统美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捐款捐物、助学、助老、助残、助医等形式,改善结对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5、智力扶贫――引导民营企业借助人才优势开展智力帮扶,向结对村群众教授实用技术,帮助结对村群众更新生产生活观念,提高生产技能和生活质量;

6、其它扶贫――引导民营企业积极创新扶贫模式和途径,如:指导和扶持结对村致富带头人创办企业,激活贫困地区内生动力;牵头组建或参与管理农村专业合作社,提高贫困群众的生产组织化水平;在结对村设立产业帮扶基金,按照低息运行、滚动发展原则,以金融手段帮助农户发展生产;借鉴定点扶贫工作经验,从企业中选派人员驻村帮扶,带领贫困群众发掘优势、创业致富;发挥企业家个人影响力,为结对村引入更多扶贫资源;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电商扶贫;组织企业员工开展志愿者服务等。

四、工作分工

各级工商联、光彩会牵头,扶贫办配合:积极争取党委政府促进结对帮扶企业的健康发展,优先享受当地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当企业遇到经营困难无法完成帮扶目标时,要协调新的企业接力帮扶;要教育企业在结对帮扶过程中守法诚信,充分尊重和保护农民利益;要充分发挥行业商会、异地商会在“万企帮万村行动”中的特色优势和积极作用。

各级扶贫办牵头,工商联、光彩会配合:本级专项扶贫资金、行业扶贫项目,优先向结对村倾斜;本级统筹支配的扶贫贴息贷款,要优先支持参与结对帮扶的民营企业;要协调政府有关部门,确保企业在结对村的各类投资和捐赠,依法享受优惠财税政策;企业在帮扶过程中遇到障碍和问题时,要积极协调予以解决;要跟踪帮扶进度,做好统计工作,每年汇总民营企业在结对村的投入情况、规划落实情况和主要成效。

五、实施进度

1、签约启动。全国工商联、国务院扶贫办、中国光彩会联合发文指导,各级工商联、扶贫办和光彩会广泛动员,组织企业与建档立卡贫困村签约建立结对帮扶关系,并将结对名单上报全国工商联扶贫与社会服务部。2015年10月17日(扶贫日),全国工商联、国务院扶贫办、中国光彩会共同组织启动仪式,同时开展系列宣传活动。

2、制定规划。各级扶贫办、工商联和光彩会共同指导、协助签约企业针对结对村的实际,制定具体帮扶规划,明确政府工作任务、企业帮扶措施以及落实时间表。各省级扶贫办负责汇总本省份结对村的帮扶规划,上报国务院扶贫办国际合作和社会扶贫司。

3、示范指导。各省级工商联、光彩会牵头,扶贫办配合,在以往工作基础上,从当地签约结对村中选择5个典型村,于2016年6月30日前,上报全国工商联扶贫与社会服务部。全国工商联、国务院扶贫办、中国光彩会将从中选择部分示范村,将民营企业在这些村的好做法好经验,通过交流会、现场会、专题宣传等形式向全国推广,供其他签约企业学习借鉴。

4、调研推动。各级工商联、扶贫办和光彩会横向联合、上下联动,大力开展调查研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寻找典型。各级工商联要加大调研成果转化力度,通过参政议政渠道,不断完善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参与精准扶贫的政策建议。同时,在调研中发现企业遇到的具体困难和障碍,三方要共同努力,积极主动帮助企业协调解决。

产业扶贫工作总结篇7

(一)总体思路

20xx年,我们将继续深入贯彻党的xx大精神,继续坚持精准扶贫方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抓住济源市列入太行山片区的大好机遇,提高扶贫标准,加大扶贫投入,扎实开展整村推进、搬迁扶贫、科技扶贫、“雨露计划”培训和产业化扶贫等专项扶贫工作,认真开展定点帮扶工作,加大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力度,全面做好我市扶贫开发各项工作。

(二)目标任务

加大农村扶贫开发力度,创新扶贫开发模式,对4个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工程;完成“雨露计划”培训600人,提高贫困农民劳务技能;完成160人独居、散居贫困群众的搬迁扶贫任务,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选择4个村开展到户增收项目,切实增加群众收入;开展产业扶贫贴息贷款工作,带动贫困户就业脱贫;认真开展老区村建设,改善革命老区村发展条件;扎实搞好定点扶贫,深入持久开展社会帮扶。

(三)主要工作

1.全面开展搬迁扶贫

坚持群众自愿原则,对生存条件恶劣地区的扶贫对象实行迁户并村,充分考虑资源及就业条件,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有序搬迁,把迁户并村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小城镇建设、产业聚集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引导搬迁对象向中小城镇、产业集聚区、新型农村社区集中。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20xx年计划完成搬迁40户160人,同时做好市级搬迁工作。

2.分类实施整村推进

以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发展特色支柱产业,增加贫困农户收入为着力点,促进贫困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实现贫困村整体脱贫。20xx年计划实施4个村整村推进任务,按照《河南省财政扶贫整村推进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规定,重点用于村级道路建设、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和小型农村饮水安全配套设备建设。

3.搞好雨露计划培训

加大“雨露计划”培训力度,促进贫困农民就业增收。以促进扶贫对象稳定就业为重心,以提高贫困农民职业技能素质为目标,积极创造条件,促进培训就业农民向城镇转移。结合贫困村产业实际和需求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20xx年计划培训600人。

4.稳步推进到户增收项目

选择贫困人口比较集中和具有产业发展基础的村,在改善生产生活基本条件的同时,以村为单位,实施到户产业发展项目,实现增收目标。20xx年计划开展4个村,实施到户产业发展项目。

扶贫工作计划范文二

为深入贯彻落实构建和谐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立帮扶长效机制,使今年的扶贫工作有目的、有步骤进行,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进程,推动全乡扶贫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结合我乡、村情实际,通过帮扶切实改变农村贫困人口的生存现状,现就20xx年扶贫工作做如下安排。

一、总体工作思路

20xx年,我乡扶贫开发工作的总体思路:以全旗总体扶贫开发思路为指导,以建设现代农业为统领,以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以整村推进为载体,创新扶贫开发方式,强化产业化扶贫,大力发展养殖业和特色农业,在促进农民增收上有新突破;强化土地流转实施集约化经营,促进农产品专业化发展,在改革贫困村土地经营体制上实现新突破;强化劳动力转移培训,促进农民实现非农转移,在推进农民素质提高,培育创业型农民上有新突破;高质量完成我乡扶贫开发目标,为全乡达到小康水平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工作目标

创新扶贫开发机制,提高扶贫开发效益,千方百计促进贫困农民增收,到20xx年底,全乡土地流转面积力争达到50%以上,并努力实现多种形式的规模化经营;富余劳动力全部实现转移就业,劳务和畜牧业收入占人均收入的50%以上,贫困群众全部脱贫致富,实现小康生活目标。

三、工作措施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成立乡党委书记任组长,党委副书记任副组长,组宣委员等人为成员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做好帮扶工作。根据旗委、政府对扶贫工作的要求和扶贫村实际情况,对扶贫工作分阶段召开专题研究会。同时严格按照旗委、政府要求及时上报帮扶工作情况汇报、总结等材料。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产品营销队伍,提高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和农民脱贫致富能力及抗风险能力。

2、明确对象,突出重点20xx年 扶贫工作计划20xx年 扶贫工作计划。

为使帮扶活动取得实效,使最贫困的农户得到真正的帮助,乡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和不定期同定点扶贫村联系,扎实开展党员领导干部和一般干部帮扶活动,重点帮扶贫困户20户。(20xx年名师工作室成员工作计划)领导干部每人帮扶2户,一般干部1人帮扶1户。对帮扶的贫困户和受资助的贫困儿童在村内进行公示。建好干部深入基层、党员帮扶群众交友结队考核卡,建立健全定点、定人、定户、定脱贫时间的工作机制。

3、加强科技培训,开辟致富门路。

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提高贫困群众素质,激发贫困群众科技致富的主动性。提高贫困群众素质,激发贫困群众科技致富主动性方面。首先要对积极性高而由于条件所限难以致富的贫困户,尽全力给予全方位的帮助,通过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影响和带动其他贫困户;其次对于脱贫较差的贫困户,要多做思想工作,通过典型事例引导其转变观念,变 要我脱贫 为 我要脱贫 ;对于 等、靠、要 思想严重,经开导、帮扶仍好吃懒做的贫困户,适当给予救济,在科技培训方面,继续通过课堂讲解、观看录像片、实地参观学习等办法措施,全面提高农民特别是贫困农民的科技文化综合素质教育和指导农民进行学科学种植、养殖、增加收入,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加大转移式扶贫工作力度,增加劳务输出质量20xx年 扶贫工作计划工作计划。进一步完善小额互助金贷款的扶贫模式。

4、党员群众结对,加快脱贫致富。

产业扶贫工作总结篇8

2018年以来,县总工会按照中央和省市县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的具体要求,以“真帮实扶,确保与全县同步步入小康”为中心目标,认真贯彻县委、县政府有关精准扶贫工作的要求和总体部署以及帮扶单位结对帮扶工作目标评价考核要求,结合扶贫对象的实际情况,组织全体干部职工深入锦屏镇文家咀村,走访建档立卡贫困户,了解掌握帮联农户的生产生活情况和困难需求,认真开展扶贫济困活动,取得较好成效,现将工作开展情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提高扶贫工作的认识

结合工作实际,县总工会成立了以主席为组长,分管副主席为副组长的扶贫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日常工作的组织、协调。2018年以来县总工会把精准扶贫工作作为重点列入干部职工年度考核计划,并安排专人负责日常联络,制定实施方案、责任落实到人。县总工会干部职工在驻村帮扶工作队、村两委负责人的陪同下,深入村组农户调查了解村情民意,与镇党委政府、村两委班子、驻村帮扶工作队开展多次座谈了解具体情况,共商制定了精准扶贫年度工作计划。

二、深入村社,慰问困难群众

为做好精准扶贫工作,县总工会多次深入村社,了解村情民意,同时加强与其他帮联单位的沟通联系,制定工作计划、方案,将惠农、利民政策宣传到户,为文家咀村的发展做实事。

(一)坚持进村入户,了解民情。一是通过实地走访、召开座谈会等形式,与镇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员开展深入交流,对村社道路、危旧房改造、养殖温棚建设等基础设施项目进行全面了解,掌握整体村情。二是对帮扶的7户贫困户及全村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疾病致贫等特殊困难群体再次进行排查、摸底,询问他们在生产、生活方面的实际困难,理清帮扶思路。在深入调研、统筹协调的基础上,制定了帮扶方案。自2018年以来县总工会干部职工每月都深入帮扶村进行走访调研,通过开展帮扶活动,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确保了结对帮扶工作有序推进,加强了结对帮扶活动的有效落实。

(二)结合实际,开展帮扶。一是对帮扶联系的文家咀村会同村两委及驻村帮扶工作队深入开展入户调查,积极参与“一户一册”帮扶计划的制定;二是筹资0.2万元为村文化活动室购置了篮球等文体活动用品;三是春节期间为7户贫困户送去价值0.2万元的生活物品;四是春耕期间筹集资金0.2万元,为7户贫困户送去化肥、籽种、农药等生产资料;五是“六·一”期间深入文家咀小学,开展了留守儿童关爱活动,为贫困儿童捐赠“爱心书包”、“爱心书籍”等价值2000多元的学习生活用具。六是今年夏季发生暴雨灾害后县总工会干部职工第一时间进村入户,查看灾情,配合村两委及帮扶工作队开展了力所能及的减灾救灾、帮扶救助活动;七是全县誓师动员大会后,县总工会组织全体帮扶干部深入文家咀村,进一步核实贫困户的产业、收入、劳务等情况,并配合驻村工作队及时修改完善“一户一策”帮扶措施;八是与其他帮扶单位联合对文家咀村硬化了村社道路4.7公里;对千亩杏园进进行了深翻、修整、剪枝。

(三)扎实开展精准摸底,帮助制定一户一策。县总工会干部利用一周时间,对帮扶的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逐家逐户完善落实帮扶方案,按照“谋细、求实、做精”的工作要求,通过和群众拉家常、心贴心交谈等方式全面掌握贫困户家庭信息数据,逐户调查家庭人员情况、劳动力、生产生活现状、生产技能特长、人均收入、致贫原因、产业增收愿望等情况,制定完善“一户一策”台账,精确列出帮扶计划及措施,进一步找准了帮扶脉搏,帮助农户树牢了脱贫及巩固提升的目标和信心。

产业扶贫工作总结篇9

2017年,樊马家河村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下,在包村领导、同事、村委和群众的帮助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十八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及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和十九大重要会议精神,全面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结合省市、县对扶贫工作的具体要求,在包村和包户单位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以农民增收为重点,以全面脱贫为目标,团结和带领全村广大人民群众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奋力拼搏,使樊马家河村的扶贫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樊马家河村共有3个自然村,分别为樊家河、马家河、呼家老沟。全村共有461户,1448人,党员50人,(男47人,女3人),全村常驻人口77户145人;总土地面积18500亩,川坝地1500亩,退耕还林4200亩,荒山1148亩,其中,苹果3200亩;现有贫困户104户317人 ,其中产业户 93户287人 , 兜底户11户 30人;已脱贫户(享受政策 )48户151人,其中产业户47户149人,兜底户1户2人;在册贫困户48户154人,其中产业户 38户126人,兜底户10户28人;已脱贫户(不享受政策)共8户12人,其中产业户2户2人,兜底户6户10人。移民搬迁44户,危房改造5户。本村村民主要靠发展种植产业、养殖业、外出务工为主要经济来源。

二、工作思路

   (一)摸“准”扶贫对象,确保精准扶贫“靶向定位”。

    按照国家和省、市、县对贫困户、贫困村进行识别和建档立卡的工作要求,我们严格执行识别标准,把最贫困的户纳入帮扶范围,科学合理制定帮扶计划。并按照“规划到村、帮扶到户、责任到人”的总体思路,精心编制了村精准扶贫实施方案,确立了贫困户主导产业,填写发放了贫困户登记表、扶贫手册,制定了贫困户脱贫计划,真正做到“有卡、有簿、有册、有档”,对贫困人口、贫困家庭实行信息化管理。并对识别出来的贫困户制定帮扶措施,通过分析致贫原因,对扶贫对象逐户确立帮扶项目,建立脱贫规划明白卡、台账,明确帮扶责任单位、帮扶人员。

(二)创“优”工作机制,确保精准扶贫“阳光普照”。

深入开展大走访、大调研,认真倾听贫困群众诉求,耐心询问每户家庭情况,深挖致贫根源,逐户走访建档,与贫困户交心谈心、算账对比,制定帮扶计划,谋划布局产业项目,推进精准扶贫。切实把村民组织起来,把致富能手培育起来,把大学生村官、驻村工作队合理利用起来,摸清贫困底数,分析致贫原因,制定帮扶计划,把产业培育起来,把土地流转起来,把群众带动起来,把医疗体系完善起来,把发展环境优化起来,把村社两级干部积极性调动起来,着力推动贫困户的经济和产业健康发展起来。深化拓展定点帮扶、社会帮扶等帮扶模式。同时加强扶贫项目和相关涉农项目资金的整合力度,统筹安排整合资金。集中向重点产业、重点项目、扶贫重点倾斜,激发群众发展活力,着力解决资金分散、重点不突出、效果不明显的问题,使有限的资金、项目和政策能够进村入户精准实施。

三、 加强领导

为了抓好落实精准扶贫工作,村上成立了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由第一书记白宝山牵头,四支队伍积极配合,重点做好贫困户的精准识别及贫困户的产业建设,使贫困户早日脱贫致富。

1、根据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实施方案,认真按照贫困农户建档立卡的工作方法和步骤,做好贫困农户的统计工作。

2、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评议和初选出本村贫困农户名单。并且通过村级公示初选贫困农户名单。

3、做好精准扶贫工作

   一是明晰“一条路径”,即力量法。按照市委、县的要求,增强减贫脱贫的内生力量;创新城乡互动发展机制,增强减贫脱贫的拉动力量;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机制,增强减贫脱贫的支撑力量;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增强减贫脱贫的保障力量;创新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增强减贫脱贫的领导力量”的要求,以改革统揽、开发扶贫、拔掉穷根为总攻方向,以“五个机制撬动为总攻路线,以脱贫致富奔小康为总攻目标,以“往前冲”的精神、“敢探路”的勇气、“一起上”的格局、“认真抓”的劲头为总攻要求来贯彻落实省委、市、县的要求。

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劳动力大量流失。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村庄空心化、农村老龄化趋势加重,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增加了贫困识别、整村推进、产业扶贫等工作难度。

二是产业扶贫投入不足。目前,村上没有形成优势新型产业,而传统种养殖产业劳动力需求大、风险高、经济效益低,且缺少明确的奖补政策,依靠农户自身发展,规模小、经营粗放,难以形成规模化、现代化产业发展格局,导致工作队为农户制定的发展规划中,涉及到种养殖业的落实程度都相对较差。

三是上级资金投入不足。上级财政资金有限,无法满足贫困村扶持需求。尽管县上整合了许多项目和资金,仍然没有充足的资金投入贫困村参与基础设施和产业开发。。

四是残障、慢性病占比大。村共有五保户1户,残疾、智障丧失劳动能力 25人,对这类人,只能通过低保、五保、残疾救助、社会救助等政府“兜底”政策帮助其维持基本生活。另一方面,全村有 82 户贫困户中有长期慢性病或重大疾病患者,不仅不能通过劳动获得收入,高昂的医疗费用,导致一些农民债台高筑,甚至重新返贫。

五、2018年工作打算及建议

一是以“党建促脱贫”为主线,巩固好“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成果,做好问题整改,全面清理组织建设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全面肃清党员队伍中存在的不良风气,打造一支团结一心,风清气正的党员队伍。

二是在注重物质扶贫的基础上,更加大对精神上的鼓励。扶贫先扶志,“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们要实现的脱贫,不只是物质上的脱贫,更要摆脱意识和思路上的“脱贫”,因此扶贫我们应该首先从扶志和智方面着手,确保物质和精神双脱贫。

产业扶贫工作总结篇10

2013年11月,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以此为契机,中国的扶贫政策开始从过去的粗放扶贫向更科学、更系统的方向发展。相关产业扶贫精准化理论政策的研究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

1. 精准扶贫的概念界定

中共十以来,结合多次深入贫困地区调研的实践经验,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为促进新时期农村扶贫模式的创新指明了方向。在此基础上,中央印发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的相关要求,标志着精准扶贫开始由理论向实践的过渡。

精准扶贫的概念是相对于粗放扶贫提出的,两者在理论以及工作要求等方面均有很大的不同。精准扶贫要求工作人员必须进村入户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判断确定扶贫对象,同时深入了解扶贫对象的致贫原因和他们的诉求,从而定性贫困性质,确定具体的扶贫政策。由此可见,精准扶贫是一种更加集约、高效、具体的扶贫模式,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要求。

2. 产业扶贫的概念界定

改革开放以来,不少贫困地区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实现脱贫致富,这给政府扶贫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使他们明白走产业化扶贫道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村地区脱贫的关键。

产业扶贫具有市场化、专业化、规模化、特色化、体系化、现代化的特点,因此一个地区要进行产业化扶贫必须对现有的市场需求进行分析,充分挖掘本地的特色资源,结合专业化的生产团队,实现农作物产业化生产,进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帮助困难群众实现脱贫致富。

3. 产业扶贫精准化的政策论析

3.1产业扶贫精准化的概念界定

产业扶贫精准化是借助于产业扶贫的手段,实现精准扶贫的目的,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关系。贫困人口多、居住分散、贫困程度深入的特点使得我国扶贫任务十分艰巨,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传统的粗放扶贫注定被淘汰,将产业扶贫和精准扶贫有机结合起来将成为创新农村扶贫模式的最佳途径。

3.2产业扶贫精准化的实施原则

产业扶贫精准化的实施不是建立在对现有资料的总结上,而是工作人员深入基层,了解地方特色和群众诉求,结合产业发展、市场规律等相关理论,来进行路径的建设。具体需要坚持的原则有以下几点:1)目标精准化原则。要求相关政策内容必须具体到一个村,甚至一个贫困户,确保每一位贫困群众都能够得到扶持。2)对象精准原则。工作人员需要深入到基层群众家中,精确识别困难群众,分析造成贫困的具体原因,并详细记录建立贫困对象档案资料,为后续工作提供依据。3)产业精准原则。每一个贫困地区都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因此要结合实际情况,发展适合本地区的特色产业,而不能盲目跟风,破坏市场规律。4)保障精准化。产业扶贫精准化的目的是使扶贫政策惠及每一个贫困人口,因此在政策落实的过程中,还需要完善相应的保障体系,实现对困难群众的全覆盖和帮扶到户。

3.3产业扶贫精准化的具体实施策略

3.3.1结合地方实际建立产业扶贫项目

产业扶贫精准化的“精准”之一体现在具体产业的选择方面,地方政府要对本地区自然地理状况进行深入调研,探索特色基地联合扶贫龙头企业帮扶贫困户的产业链式的扶贫新模式,提高农户的参与力度,使每一位贫困群众感受到产业项目带来的优惠。首先,地方政府要提高对特色产业的扶持力度,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发展体系,发挥地方优势,带动贫困地区人口就业。其次,结合市场规律,实现扶贫龙头企业的重组、兼并、股份合作,促进企业规模的扩大,鼓励龙头企业同农民及农村生产合作社的联系,提高农户在企业生产中的参与度。

3.3.2开展贫困农民技能培训工作

在引进扶贫龙头企业时,政府要对企业进行筛选,选择能够提供大量就业岗位、主要从事加工业的企业,建立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农户的组织模式,增强企业对贫困户的扶持力度。同时,政府还要对贫困户进行技能培训,坚持经济扶贫和文化扶贫相结合的政策,提高农户的知识技能水平,为产业扶贫精准化的推进奠定基础。为此,教育部门要提高贫困地区基础教育投入,开展农民培养工程,定期组织农民进行相关技能的培训,使他们能够掌握一到两种专业技能,以实现自我发展、自我就业能力的提高。

3.3.3建立产业扶贫绩效考核奖惩机制

为促进产业扶贫精准化不断深入发展,需要将对扶贫成果的总结添加到政府政绩考核指标中,自上而下增加扶贫的力度。首先,要改革政府产业扶贫考核机制,以落实各级工作人员的权利和责任,将贫困人口生活水平的提高程度和贫困人口数量的变化作为考核政府工作人员政绩的重要参考数据,从而促进相关扶贫政策的落实情况,避免腐败渎职行为的发生。其次,要建立健全产业扶贫精准化工作机制,在整个农村开发扶贫工作意见的基础上,分析产业扶贫同地方贫困现状之间的联系,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制定合理的工作计划和工作流程,激励政府工作人员积极开展扶贫工作,帮助农户脱贫致富。最后,合理分配扶贫资金,根据各地区的贫困状况和政府工作完成情况,将扶贫资金的一部分用于奖励补助,以促进农户生产的积极性和基层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结束语

总的来讲,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实施产业扶贫精准化政策是政府扶贫工作的必然趋势。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政府需要对产业化和精准化有透彻的了解和解读,建立符合地方特色的产业扶贫模式,采取有效的保障激烈政策,不断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努力减少贫困人口数量。

产业扶贫工作总结篇11

整村推进是我县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是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重要途径,是一项综合扶贫工程,事关贫困农户解决温饱脱贫致富的大问题。做好整村推进的项目申报工作是做好整村推进工作的关键和前提,为了使申报的项目更具科学性和可操性,我办多次组织人员深入基层、深入实地进行指导,反复进行研究和权衡,按轻重缓急程度对各重点村申报的项目进行筛选。根据群众意愿,组织8个重点村本着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环境,确保贫困人口真正受益的原则,科学合理的从整村推进扶贫规划中挑选项目,2010年共上报公路建设、水利设施、学校建设、科技培训等20个项目。按时、保质、保量完成2010年度扶贫项目计划,县扶贫办积极争取各项扶贫项目,2010年争取到财政扶贫资金122.1余万元。

在建设和实施中,坚持标准,严格要求,在资金使用和运作上按照《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的规定,严格管理,实行财政专户储存。专款专用,严禁截用、挪用或改变资金用途。同时建立项目监督和财物监督制度,加强资金的监督、审计和检查,确保资金落到实处,从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截至目前为止,大多项目都已基本完工。

(一)抓好扶贫项目的申报、实施工作。

科学合理的从整村推进扶贫规划中挑选项目,向上申报,组织实施好,切实改善重点村的生产、生活环境,确保贫困人口真正受益。

(二)认真实施好“一村一品”工程进一步推动农村事业的发展。

2010年度 “一村一品”工作有效加强:一是加强了组织领导,落实了人员负责,健全了工作制度;二是加大资金的投入,强化示范引导,抓住**县跃民有限公司被评为省级扶贫龙头企业的有利契机,进一步扶持企业发展壮大,提高企业的覆盖面,增强企业的辐射力和示范带动作用;三是着力实施产业扶贫工程,密切配合新农村建设,结合我县实际,继续在8个重点村搞好产业化扶贫,因地制宜实施好“一村一品”。在航埠镇推广树莓栽培;在六家桥乡两个重点村培育更多麻鸡散养大户;在相山镇陈坊村搞好木竹加工产业。充分发挥优势农业产业,使其真正成为重点村群众增收的重要来源,从而以点带面,推动扶贫产业和“一村一品”逐步发展壮大。此外,我们将大力扶持村民养殖麻鸡,运用各种条件和技术,使村民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

(三)、全力推进 “民生工程”

做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创新方式,实施好“雨露计划”。会同就业局举办 “雨露计划”。因金融危机提前返乡的人中,绝大部分是初级务工就业者,劳动技能和综合素质较低,缺乏抵御外部经济风险的能力。**县扶贫办针对这一现状,在原有的县劳动力培训中心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实行校企合作培训模式,将高校理论知识和企业实际操作相结合,将培训课堂放入生产车间,极大的提高了“雨露计划”的效果,提升劳务技能培训的层次,提高就业能力,增强其市场竞争力,以最大限度地加大就业机会。正确引导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并稳定转移就业。今年,我县的“雨露计划”培训任务为**人,其中含“一村一名中高级技师”培训任务**名。截止到目前,我县培训已全部完成,占任务的**%,实现转移就业**人,转移就业率为**%,其中在园区就业的有**人,省内就业率为**%。

(四)、继续扎实做好实用技术培训工作

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要求,注意发现、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要以产业为依托,以培训新农民、提高农民素质为目标,整合社会资源,搞好实用技术培训,以提高贫困群众劳动技能,促进增收。

(五)、维护社会扶贫工作,使其配合整村推进健康有序发展。

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扶贫的积极性,从财力、物力、人力方面帮扶,指导扶贫开发工作。同时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对社会扶贫的工作力度,在维护好现有的状态下争取有更好的成绩。 [1]

整村推进工作总结相关:

查看更多>>

二、整村推进工作效果显著

首先,认真做好了重点村2010年扶贫项目的申报、实施工作。我们从切实改善重点村的生产、生活环境,确保贫困人口真正受益的角度,科学合理的从整村推进扶贫规划中挑选确定了兴建学校、修水泥路、卫生设施建设、种植业**个扶贫开发项目。其次细致地做好贫困户、低收入户的建档立卡工作。2010年4月始,我们对“十五”、“十一五”扶贫开发重点村每户贫困户、低收入户的贫困现状及贫困原因做了进一步的跟踪和调查摸底,县、乡、村都建立了贫困户、低收入户档案。今后我们将继续对其进行跟踪服务,防止反贫现象再度发生。

第三整村推进建设工作力度加大。

我们积极发挥职能作用,服务农村经济发展,加大了重点村建设工作的力度。我们根据群众参与热情和重点村实际情况,科学制定了规划,拿出可行的设计,确定了扶贫开发重点村建设试点村8个,我们将关注其后续工作,力争把整村推进工作做到最好,使农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三、整村推进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县2010年整村推进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要巩固扶贫成果,全面完成今年的扶贫开发任务,形势依然严峻。

(一)、贫困农户增收渠道狭窄。由于自然条件差,很难形成主导产业,多以种植业为主,经济结构单一。在当前农产品供大于求的形势下,增加贫困农户收入的难度越来越大。同时,贫困群众科技文化素质低,接受农业实用新技术慢,也严重制约了自身的发展。

(二)、部分农村人口因灾返贫。贫困乡村自然条件差,易涝易旱,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每年都存在因灾、因病返贫致贫现象。

(三)、村集体经济差,项目资金缺口大。我县重点村基本上没有集体经济。目前这些村在实施规划中存在办事越多,欠款越多的现象。

[2]

整村推进工作总结相关:

选派驻村工作总结

村人民调解工作总结

大学生村官工作体会

2010年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

水产大县建设工作总结

农业局农技体系建设和服务工作总结

产业扶贫工作总结篇12

下面,我先讲几点意见。

一、认真总结成绩,进一步坚定扶贫开发的信心

“”以来,各级党委和政府认真贯彻开发式扶贫的方针,积极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决定》,以解决温饱为中心,以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贫困地区农牧民培训、产业化扶贫、异地扶贫为重点,不断加大扶贫攻坚力度,着力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积极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多方拓展贫困群众增收渠道,贫困农牧民从中得到了实惠,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减贫进程明显加快,部分农牧民稳定脱贫。进入新世纪后,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有力推动下,我省扶贫开发力度逐年加大,减贫进程明显加快。按照年的贫困标准,全省贫困人口由年底的197.6万人减少到年底的86.8万人,7年减少贫困人口110.9万人。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

二是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活力明显增强,贫困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度增加。年至年,25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牧业总产值由3.7亿元增加到7亿元,年均增长8.3%;农村经济总收入由4.7亿元增加到10.1亿元,年均增长10%。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1226元增加到2518元,年人均增加收入185元,年均增长9.4%,比同期全省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速度高出1.8个百分点。为全省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是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2004年至年,在40个县(市、行委)的1032个贫困村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共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1亿元,受益贫困人口103.69万人。在整村推进项目的带动下,全省共修建乡村道路4400多公里,修建校舍3万多平方米,在403个村修建了村卫生室,解决了8.7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这些村基本实现了村有基础产业、户有增收项目,水、电、路“三通”和学校、卫生室、广播电视“三有”目标,大大改变了贫困村的面貌,为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是实施“雨露计划”和产业化扶贫,贫困群众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年启动实施了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雨露计划”,在全省认定“雨露计划”培训基地20家,累计培训贫困地区劳动力12697人,基本实现了培训1人、转移1人、脱贫1户的目标。累计培训村干部2670多名,完成实用技术培训30万人次。积极推进产业化扶贫,认定和扶持了14个国家和省级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直接和间接带动贫困农牧户19.8万户,户均增收900元。同时,投入资金4516万元,在贫困地区建设藏毯车间405个,安排贫困劳动力4万多人,年劳均收入达到3000元左右。为贫困群众的增收提供了重要支撑。

五是大力实施异地扶贫,改变了贫困群众的生存环境。立足于保护生态和改善贫困群众生存发展环境,年以来,累计投入扶贫资金6亿元,实施异地扶贫项目64个,异地安置东部干旱山区和高寒牧区贫困户1.4万户、6.6万人,配套建设了搬迁户的后续产业和水电路、文教卫等基础设施,基本达到了当年搬迁、当年脱贫的目标。

六是对口帮扶力度逐年加大,社会帮扶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年,省无偿援助我省各类扶贫资金和物资折价达20860万元,其中省本级达到11200万元。自2003年以来,中央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帮扶我省15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投入帮扶资金及物资折价3200万元,引进资金310万元。省直机关定点帮扶从~年底,累计投入各类资金4397万元,帮助引进资金15611万元。对口帮扶和社会帮扶工作扎实开展,有力地改善了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了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增加了农牧民收入,促进了贫困地区经济增长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总之,进入新世纪后的七年,是我省扶贫开发力度最大、贫困农牧民受益最多、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时期。为全省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扶贫开发的实践中,各地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探索,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这些经验主要有:

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尊重群众、尊重实践、尊重创造、尊重规律,才能确定符合贫困地区客观实际的扶贫开发思路;

只有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落实政策、完善措施,才能有效保证扶贫开发事业健康发展;

只有坚持以解决贫困问题为中心,扶贫到村,项目到户,让贫困群众广泛参与,直接受益,才能突出扶贫开发的针对性、系统性、整体性和有效性;

只有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多措并举,综合治理,才能促进贫困地区经济、政治、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只有坚持国家扶持与自力更生相结合、尊重群众意愿与政府正确引导相统一,才能坚定战胜贫困的信心,激发群众艰苦创业的激情,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只有坚持创新机制,部门协作,社会帮扶,整合资源,科学管理,才能提高扶贫开发效益,加快扶贫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二、正确分析形势,增强做好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关心和支持下,经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应当清醒地看到,由于我省自然条件严酷,社会发育程度低,发展基础差,同全国相比,面临的最大实际仍然是贫穷落后,特别是扶贫开发的形势十分严峻,任务相当艰巨。

一是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我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占全省46个县(市、行委)的54%,贫困村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60%。按照年的贫困标准,现有贫困人口86.8万人,占全省农牧民总人口的24%,其中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占全省贫困人口总数的50%以上。并且返贫现象严重,许多刚刚越过温饱线的农牧民因灾、因病、因孩子上学等原因,常年返贫率在13%左右,灾年达到25%,高于全国11%的平均水平。同时,贫困群众文化和技能素质低,贫困农牧民劳动力文盲、半文盲占41.2%,转移就业十分困难。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贫困程度深。目前,全省仍有883个贫困村不通电,837个贫困村不通公路,94.9万贫困人口饮水困难。藏区11.2万户贫困牧民没有实现定居。贫困人口多数居住在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恶化的三江源地区和东部干旱山区。这些人口在当地实现脱贫的难度越来越大,实行异地搬迁的空间越来越小。

三是收入水平低,城乡差距继续扩大。年,我省25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分别相差1407元和178元,全省贫困村人均纯收入与全国和全省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相差2666元和1437元。年贫困地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之比为1:4。若考虑到城镇居民享受到的社会保障等因素,则差距更大。

四是扶贫开发中创新不够,工作有待加强。一些地方扶贫开发的思想观念、管理机制、运行机制以及领导方式还不适应新时期扶贫开发的需要,扶贫开发工作创新不够,政策措施落实不力,发展资金缺口较大,贷款难的问题也比较突出。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一定要客观估价,认真对待,切实加以解决。

当然,在看到困难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新时期扶贫开发面临的历史机遇和有利条件。一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党的十七大从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本质属性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把扶贫开发、解决民生问题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提出了到2020年“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的奋斗目标和“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逐步提高扶贫标准,提高扶贫开发水平”的具体要求。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了“脱贫致富是民生之急,加快扶贫开发,全面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的新要求。尤其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我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必将对藏区扶贫开发工作带来新的机遇。二是国家财政投入力度将会逐年加大。国务院扶贫办计划从年开始着手研究制定新阶段扶贫开发规划,进一步明确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同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家财力的增强,扶贫资金投入将逐年增加,为加快扶贫开发进程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三是农牧区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建立将为扶贫开发提供有力支持。随着国家强农富民政策的逐步实施,农牧区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合作医疗、“两免一补”等社会保障体系将逐步建立健全,尤其是我省34.5万贫困人口纳入低保之后,大大缓解了绝对贫困人口的贫困状况,而且为更高层次的扶贫开发提供了有力支持。四是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经过多年的扶贫开发,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贫困地区各族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进一步增强。同时,我们在扶贫开发的实践中也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这些都为我们深入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提供了强大动力。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扶贫开发在我省的长期性、艰巨性和特殊重要性,紧紧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把扶贫开发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新路子,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进一步做好新时期的扶贫开发工作,加快贫困地区发展步伐,在实现脱贫的基础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积极开拓进取,全面提高新时期扶贫开发水平

刚刚结束的省第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了今后五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明确了“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基本解决”的工作任务,这是本届政府对全省人民的庄严承诺。我们一定要以“人一之,我十之”的拼搏精神,辛勤努力,真抓实干,加快扶贫开发进程。年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扶贫开发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和全省农村牧区工作会议的安排部署,坚持“减少贫困,增加收入,缩小差距,构建和谐”的总体目标,以增加贫困人口收入、提高贫困人口素质和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为主要任务,凝聚各方力量,整合各类资源,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全面提高扶贫开发水平,不断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主要目标是:今后五年,每年实现15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地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以上。

第一,继续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全面提高扶贫开发水平。开发式扶贫是党中央、国务院确立的扶贫开发基本方针,是扶贫开发政策的核心和基础,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重要特征。开发式扶贫就是在国家和社会必要的帮助和支持下,动员贫困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科学开发当地资源,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进而摆脱贫困。目前,我省贫困地区一些干部群众对开发式扶贫与农牧区低保的关系认识模糊不清,认为建立农牧区绝对贫困人口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贫困问题就解决了,就不需要搞开发式扶贫了。这种错误认识存在下去,不仅会弱化党和人民的扶贫开发事业,而且会助长贫困群体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必然导致贫困人口逐年增加,加重国家经济负担,严重影响全面建设小康和构建和谐社会。开发式扶贫和农牧区低保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关系,而不是互相排斥和替代的关系。其中开发式扶贫是最终消除贫困的治本之举,不但不能因为建立农牧区绝对贫困人口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而弱化和否定开发式扶贫,而且还要把低保中具有劳动能力的绝对贫困人口作为开发式扶贫的首要对象,加大开发式扶贫力度,使其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

第二,大力实施整村推进战略,切实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实施整村推进是近几年我省扶贫开发的成功经验。今后,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实施整村推进战略,紧紧围绕十一届省委第十次常委会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全面抓好落实。继续以贫困村为重点,整合各类扶贫资源,集合各方扶贫力量,对扶贫开发重点村分期分批实施产业开发、综合治理、配套建设。每年在300个村组织实施整村推进项目,分批分期整村脱贫。规划、项目、资金都要服从和服务于整村推进的需要,以培育贫困村主导产业为重点,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加大对重点村的扶持力度。同时,整合部门资金,帮助贫困村解决饮水难、行路难、用电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全面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事业,促进贫困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第三,坚持帮扶措施直接到村,项目资金覆盖到户。总书记在四川、新疆贫困地区考察工作时要求,扶贫工作要“真正做到扶贫规划、扶贫项目、扶贫资金、科技服务、帮扶措施到村到户”。我们要认真贯彻执行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更好地坚持“真扶贫,扶真贫”的扶贫开发宗旨,努力做到扶贫项目、扶贫资金、科技培训落实到村到户。特别是扶贫项目,要坚持以贫困户增收为目标,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选准项目,明确期限,落实到每个村、每个贫困户,切实让贫困人口直接受益,真正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族贫困群众的根本利益。

第四,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形成扶贫开发合力。动员全社会帮扶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是我们扶贫开发工作的一大特色和优势。帮扶贫困地区应该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应该成为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最紧迫任务。各级党政机关定点扶贫单位要确定帮扶干部,制定帮扶计划,落实帮扶措施。帮扶不单是物质支援,而且要重视干部交流、信息服务、人才培训、科技推广、产品销售和劳务输出等。要进一步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尤其要重视发挥非政府组织、民间组织和企业在扶贫开发中的作用。要切实做好对口扶贫协作工作,全方位加强对口扶贫协作。要积极扩大与国际组织在扶贫开发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争取国际组织对我省扶贫开发的帮助和支持。要尽快组建省扶贫开发协会,充分发挥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的积极性。

第五,创新工作思路,完善工作机制。根据当前在农牧区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农牧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新形势,各级党委、政府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工作原则,引导贫困农牧民转变生产观念,转变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创新扶贫开发思路,努力实现“六个结合”、“六个转变”。“六个结合”是:扶贫开发与统筹城乡发展结合起来;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结合起来;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与加快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计生等社会事业结合起来;与生态保护和建设结合起来;与对口帮扶、定点扶贫、社会各界参与等社会扶贫结合起来。“六个转变”是:扶贫开发对象由扶持绝对贫困人口向扶持绝对和低收入贫困人口并重转变;扶贫开发目标由解决温饱问题向增加收入、缩小差距转变;扶贫开发资金由分散投入向整合集中投入转变;由自然资源开发为主向人力资源开发、自然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并举转变;由改善贫困地区生产发展条件为主向贫困地区综合开发、全面发展转变;由贫困村分散式整村推进向以“县为单位、连片开发、综合治理、整体推进”转变,全面提高扶贫开发工作水平。继续推行“省负总责,地区统揽,县抓落实,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这种工作机制,有利于调动和发挥各级政府的工作积极性,有利于社会力量和项目资金的整合,有利于扶贫开发规划的顺利实施。要进一步明确各级党委、政府的扶贫开发工作职责、目标和任务,建立严格的目标考核体系,对扶贫开发和帮扶工作的成效进行综合评价。特别是县一级政府,直接负责扶贫开发目标、项目、资金的落实,要更加明确责任,把责权利一致起来。省上对工作成效突出的地区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力或无故完不成任务的给予批评,直至追究相关责任。

四、突出工作重点,全面完成今年扶贫开发工作的目标任务

根据扶贫开发工作的基本思路和目标任务,今年要突出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着力实施整村推进工程,在创新模式、连片开发、整体推进、提高综合效益上实现新突破。今年要把整村推进作为扶贫开发的主要抓手,投资27600万元,在39个县(市)的300个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工程。一要做到“五个结合”。即,把实施整村推进项目同提高农牧民素质特别是项目实施技能紧密结合起来,在安排项目的同时,下功夫抓好对农牧民的实用技术培训;把实施整村推进项目同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紧密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农牧业,实现农牧业生产与扶贫开发良性互动;把实施整村推进项目同发展农牧业产业化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整村推进项目有利于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主导产业的条件,培育龙头企业,搞好配套服务,提升综合生产能力;把实施整村推进项目同村级配套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依据新农村建设规划,整合资金,集中投入,有效推进贫困村的全面发展;把实施整村推进项目同加强村级基层组织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加强村党支部、村委会班子建设,真正使实施扶贫开发项目的过程成为村党支部、村委会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过程。二要创新开发模式。要总结推广湟中、循化县以“县为单位、整合资金、综合治理、连片开发、全面发展、整体推进”的经验,在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方,集中实施整村推进项目,实行经济社会发展、精神文明同时推进、协调发展。三要全面落实群众“六权”。即整村推进政策知情权、项目选择权、资金使用权、项目实施权、监督管理权和效益享受权,充分调动贫困群众广泛参与整村推进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四要强化后续综合服务和管理工作。整村推进工程验收合格后,纳入后续服务和管理范围,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要与有关部门签订后续服务和管理责任制,明确任务,细化责任,强化监督,为项目持续发展提供政策、法规、人才、技术、培训、维护等方面的服务,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能力。五要严格实行“权利、资金、任务、责任四到县”责任制,切实加强对整村推进工程的资金整合、项目配套、项目实施、全程监督、后续服务和科学管理工作,确保工程实施一个村,成功一个村,巩固一个村,壮大一个村,使整村推进工程真正成为民心工程、优良工程和富民工程。

(二)着力实施“雨露计划”,在提高贫困劳动力素质、扩大转移就业和自主创业上实现新突破。“雨露计划”以提高贫困地区壮年劳动力素质和转移就业、自主创业能力为主要宗旨,是帮助贫困劳动力拓宽就业和创业途径,发展壮大二、三产业,加快脱贫致富的一项重要措施。各级政府要把实施“雨露计划”作为扶贫开发的一项战略任务来抓。今年要精心组织开展好“万人培训、万人输出、万人就业、万户脱贫”活动。以贫困户中的壮年、复转军人、实施整村推进工程的村干部和能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的骨干培训为重点,采取定向招生、专班培训、订单培训的方式,保证贫困学员学到技能,拿到就业资格证书,实现稳定就业和创业。全年完成“雨露计划”技能培训1万人。同时,抓好1万名藏毯编织工技能培训工作,实现就地就近就业。按照整村推进项目户每户有一名“科技明白人”的要求,完成贫困劳动力实用技术培训5万人。

(三)着力实施产业化扶贫工程,在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构建经济利益共同体上实现新突破。按照“选好产业抓扶贫,搞好扶贫促产业”的思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选择扶贫优势产业,建设产业化扶贫基地,扶持扶贫龙头企业,带动贫困农牧民脱贫致富。一是建好产业化扶贫基地。按照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四区、两带、一线”区域经济发展布局和“优质化、规模化、品牌化”的要求,把产业化扶贫与实施整村推进、区域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重点加快牛羊肉、毛绒、奶牛、马铃薯、油菜、蚕豆、蔬菜、中药材、特色果品、饲草料等十大特色优势农畜产品基地建设,努力实现结构调优、规模调大、品种调新、效益调高的目标。二是大力扶持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坚持扶大、扶强、扶优的原则,用足用好财政扶贫资金、援助资金和国家扶贫贴息贷款,着力扶持一批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的扶贫龙头企业,培植一批合作经济组织和经纪人队伍,努力构建种养加一条龙、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化扶贫新格局。三是强化扶贫龙头企业的扶贫责任。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在财政扶贫专项资金、扶贫贴息贷款等方面给扶贫龙头企业予以扶持的同时,引导龙头企业积极履行带动贫困农牧户发展的社会责任,实行龙头企业扶贫业绩与对企业的资金扶持紧密挂钩,严格考核,奖优罚劣,力求企业效益与扶贫效益的有机结合,真正建立起企业与贫困农牧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四)着力实施异地扶贫开发工程,在贫困群众生存发展环境改善上实现新突破。实施异地扶贫开发是加快脱贫进程的有效途径,是彻底改善贫困群众生存发展条件的重大举措。为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异地扶贫开发力度,全面完成安置移民1000户、5000人的年度目标。要坚持群众自愿、就地就近、分类指导的原则,努力实现“八有”目标,即有住房、有产业、有饮用水、有照明电、有硬化道路、有学校、有卫生室、有文化室。要积极探索移民安置新模式。各地要从实际出发,探索整体搬迁安置、部分搬迁安置、零散搬迁安置、培训输出安置、产业转移安置等移民安置途径和模式。要加大资源整合力度,以异地扶贫开发项目为平台,整合项目,整合资金,整合资源,注意与土地整理、土地流转、牧民定居点建设、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的项目、资金紧密结合起来,达到综合开发、全面发展的目的。

(五)着力实施社会扶贫工程,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上实现新突破。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发展差距、实现共同进步、促进社会和谐的总体要求,全方位加大社会扶贫力度。首先,要进一步加强党政机关单位定点扶贫工作。各级党政机关单位尤其是省直机关定点扶贫部门要把定点扶贫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列入本部门、本单位的工作计划。要建立健全和落实各级领导干部联系到村制度、党政机关定点扶村制度和选派年轻干部到贫困村挂职扶贫制度,做到无论机构如何变动,人员怎样调整,定点扶贫的制度不能变,任务不能改,工作不断线,力度不能减,实行不脱贫不脱钩。要做到帮扶措施具体化,重点搞好村级班子建设、更新群众观念、筹措帮扶资金、提供致富信息、销售农畜产品、培训输出劳务等工作,增强帮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省委、省政府决定,春节过后组织万名干部下乡宣讲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各级定点扶贫单位要把宣讲活动与定点扶贫任务紧密结合起来,精心组织,统一部署,统筹安排,扎扎实实地开展定点扶贫工作。其次,坚持“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全面加强扶贫协作。进一步完善两省各级领导定期互访制度和联系会议制度,形成推进扶贫协作的强大合力。紧紧围绕我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拓展帮扶内容,扩大合作规模,巩固合作成果,提高协作水平,实现互动双赢。第三,要加大社会扶贫力度。树立开放式扶贫开发的理念,以扩大开放、加快开发为契机,探索省内外国有和民营企业、社团组织、单位与个人等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新机制。今年,要在企村共建上取得实质性进展。省扶贫办要抓紧制定企村共建实施方案,并加强督导工作。要认真总结推广州开展“百企连百村”共建新农村活动的经验。市、等地也要充分发挥本地区企业较多的优势,在促进以工哺农、以城带乡中起好步、带好头,为扎实有效开展新农村建设提供经验,树立典型。

五、切实加强领导,确保扶贫开发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一)切实加强领导。各地区、各部门要把扶贫开发作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的全局性和基础性的工作任务,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确保今年全省扶贫开发目标任务圆满完成,确保扶贫开发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各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要在统筹开展扶贫开发工作上积极发挥组织协调作用,根据扶贫开发《纲要》和总体规划,全面落实扶持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稳定和加强扶贫开发机构,确保机构、编制、经费三到位,确保扶贫开发工作有效开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