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医药行业分析合集12篇

时间:2023-11-14 11:15:51

医疗医药行业分析

医疗医药行业分析篇1

[3] 吴蓬,张志坚.医药分业历史发展的探讨[J].华西药学杂志,1999,14(3):213-215.

[4] 吴永佩,颜青.论“医药分业”与“医药分家”[J].中国药房,2004,15(2):68-71.

[5] 唐圣春,张新平.药品价格规制的必要性及规制的制度环境分析[J].医学与社会,2009,22(4):1-4.

[6] 申俊龙,马洪瑶,魏鲁霞.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传承与创新的互动和演化逻辑[J].医学与哲学,2013,34(10A):90-94.

[7] 孙国岗.中医整体观念的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8):652-653.

[8] 马洪瑶,申俊龙,徐浩.我国中医医疗服务价格现状浅析与改革初探[J].江苏中医药,2013,45(8):65-67.

[9] 陈相新.我国高等中医药人才培养现状分析与思考[J].医学与社会,2012,25(7):84-86.

医疗医药行业分析篇2

一、专科宣传方面

原因分析:

目前科室搬迁后整体宣传不到位,宣传投入严重不足,宣传手段单一,对宣传不重视。

针施对性措:

1、突出专病治疗中医药优势,提高中医药特色疗法的宣传。

2、在全市主要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微信平台、自媒体等现代网络优势进行专病科普知识教育等。

3、加大对科室在宣传方面的资金投入,强化科室从业人员的自我宣传意识。

二、人员队伍建设方面

目前状况:

1、中医人才链出现断裂,人才储备断档。

2、高学历、高层次人才短缺。

3、现科室医师人数不能满足临床病人需求量,中医类别执业人员相对较少。

原因分析:由于过去中医院医疗体制及科室自身原因,在中医人才培养方面,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受到西医治疗的影响,中医出现了以老中医为主,青年中医无法摒弃西医,基本治疗还是以西医为主。

采取措施:

1、制定计划并按照中医专科建设指南要求实施聘用、招录中医人才,补充人才链的断缺。

2、加大中医继续再教育培训学习力度,让西医类别从业人员掌握基本的中医理论和诊治疾病的方法。

3、大力引进专科中医药高层次人才,满足科室建设发展和临床需求。

三、突出中医药特色方面

目前状况:临床诊疗手段西医偏重,中医主药应用较少。

原因分析:因重西轻中的思想,再者西医对于病情起效

快,科室又是手术科室,西医医师对中医病历书写、中医辨证论治存在一定困难,中医从业人员不坚持以中医理论和方法来诊治病人,急功近利,从而导致了现在中医药发展滞后的现状。

采取措施:加大中医中药临床工作中的应用,按照中医诊疗规范来进行日常诊疗工作。提高中医特色诊疗活动在薪酬中的分配比重,强化中医中药在临床应用的检查。对在诊疗工作中遇到的难点进行梳理、分析并进行针对性的学习改进。

四、优势病种诊疗方案的应用方面

目前状况:三个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在临床诊疗中的应用落实还不到位,日常诊疗工作中不能充分和中医治疗规范相结合

原因分析:虽然我科三个优势病种的诊疗方案已经建立,但在实际应用中没有很好的应用,中医中药治疗仍没有很好的落实,忽略了优势病种诊疗方案的实际应用。

采取措施:科室将重点加强三个优势病种的诊疗及优化, 督促诊疗方案在实际诊疗工作的应用,并持续改进。

五.中药制剂方面

目前状况:我科中药制剂种类较少,中药制剂特色没有得到良好的发挥,缺乏在中医药制剂方面的开发和创新

原因分析:由于科室各方面发展原因,好多好的方剂及经验用药没有很好的整理,几十年间未能提炼优化创新,没有好的中医药制剂留存。

采取措施:科室将进一步加强科研及资料整理,加强中医药制剂的研发,以满足临床需要。

六、中医护理方面

目前状况:中医护理基础差,中医护理从业人员缺乏,中医护理操作和适宜技术的临床运用有待加强。

原因分析:我科中医护理人员基础较为薄,中医护理人才不足,中医护理知识缺乏,大部分护理人员未能接受系统的中医护理理论和实际操作的培训。

医疗医药行业分析篇3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2.557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375-01

1 药物经济学的评价及其方法研究

1.1 成本分析。成本分析仅关注投入成本,可以为总体医疗费用的控制和医疗资源优化配置提供基本信息。

1.2 成本-效益分析。将药物治疗的成本与所产生的效益归化为以货币为单位的数字,用以评估药物治疗方案的经济性。

1.3 成本-效果分析。与成本-效益分析的差异在于,药物治疗的效果不亦货币为单位表示,而是用其他量化的方法表达治疗目的,如延长患者生命时间等。

1.4 成本-效用分析。成本-效用分析是更细化的成本效果分析,它不仅关注药物治疗的直接效果,同时关注药物治疗对患者生活质量所产生的间接影响,着重与分析医疗成本与患者生活质量提升的关系

1.5 最小成本分析。用于两种或多种药物治疗方案的选择,虽然只对成本进行量化分析但也需要考虑效果,这是最小成本分析与成本分析的区别。

应用领域:

(1)药品定价通过对新药和已上市同类药品的经济学评价研究,制药厂家可以战略性地确定新药的价格范围,这是药物开发过程中很重要的内部战略研究。

(2)药物补偿或共付水平除了英国有国家医疗服务体制补偿几乎所有的上市药品以外,大多数欧洲国家或者指定药品报销范围,或者对不同种类药品采用不同的共付水平,或者是采用参考定价体系来限制药品的公共补偿。

(3)制定医院用药目录或诊疗常规很多国家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来促进各个独立的医疗服务决策者(包括地方医疗行政管理部门、医院、医师)有效地利用医疗资源。

(4)促进合理用药药物经济学研究最主要的目的之一是促进合理用药,有效利用药品资源,药品合理使用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为使病人获得临床需要的药物,采用满足个人需要的剂量,服用适当的期限,并具有最低的成本。

(5)控制药品费用随着经济和人口增长,疾病谱改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医疗高新技术和新药被广泛地使用,医疗费用特别是药品费用的急剧增长日益受到越来越多国家政府的关注。

2 药物经济学与医疗保险管理

由于医保涉及医院,药品生产流通企业和参保人等各方面的利益,加之医疗服务也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医疗服务由第三方付费等原因,给医疗管理带来很大难度。药物经济学和医疗保险是紧密相连的,包括药物经济与药品补偿政策的制定,自由定价体系,以及偿付标准定价体系与参考价格体系,经济学评价体系。下面是各国医疗保险药品目录的制定:

澳洲:自1993年起,澳洲的制药企业想要使申请产品用过药物利益计划进入报销目录时,必须提供药物经济学的评价结果。对于研究方法,政府提倡用成本-效果分析,政府部门参考专家意见,公布认可的健康指标及成本-效果比值。

加拿大:由安大略省最先制定药品报销管理的法规,此后加拿大卫生技术评估合作办公室建立起一套整体指南。

美国:美国是不同卫生服务者体系,要求制药企业根据不同指南的需求提供药品药物经济学数据,以后获得进入不同保险组织的《报销目录》的机会。

德国:范围十分广大,导致报销费用支出过于庞大。

荷兰:荷兰健康体系是由政府管理和社会健康保险与私人商业健康保险共存的一个保险体系。

3 我国药物经济学的发展和启示

药物经济学在中国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与卫生经济学的评价方法基本相同,即成本最小化分析,成本效果分析,成本效用分析和成本效益分析。20多年来保持快速发展的制药业,2006年进入了冰河期。8月28日,发改委公布的今年上半年医药业运行报告提到,行业利润同比增幅降低10.6个百分点,为历史最低点,全国12大工业行业中列倒数第二。上半年约30%的制药企业出现亏损,22家中国重点药企中只有十家保持利润增长,11家降低,1家亏损。

4 战略转型

首先,中国的人口老龄化进程在加速。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60岁者占总人口的10%。专家预计:今后50年,老年人口将以年均3.2%的速度递增,到2040年,60岁及以上老人将达到约4亿人,占总人口的约26%。正在加速的老龄化进程,将给制药业提供强劲的用药需求增长其次,我国经济发展很快,随着居民收入提高,居民的药品消费能力不断提高,另一方面,社会形态、消费方式变化,导致慢性病发病率提高,比如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癌症、肥胖等,将直接带动药品市场的扩大。第三,中央和国务院已经决定推进“医改”。现在版本很多,但建立覆盖全体国民的基本医疗保健体系,已成为决策层的共识。而且从我国经济的纵深发展来说,如果不能解决基本医疗问题,刺激内需无从谈起,就不可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所以这次中央建立医保体系的决心,是不应怀疑的。以前药品市场主要针对一亿多医保人群的市场,从一亿人的市场,扩展到13亿人的市场,市场无疑会成倍上升。第四,虽然传统的化学制药发展减速了,但是中药对于慢性病的特殊作用,还有基因等生物技术的快速,给制药业提供了新增长点。这几年,中药和生物药品在中国增长很快,并没有受到行业调整影响。

(1)把品牌建设作为营销管理的核心。转型时期的国内医药市场,迫切需要真正具备实力的主导品牌出现。在家电行业,海尔以品牌为先导的发展战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医药行业同样呼唤类似“海尔”的本土品牌涌现。我们深信营销观念的转变将使一些优秀企业尘封已久的品牌重视辉煌。

(2)把品牌建设作为先导。医药企业的品牌建设应该以产品品牌的培育作为先导,通过诸多产品品牌的建立来提升企业品牌的整体形象,即所谓的“单品牌谐振效应”;同时产品品牌的培育要以企业品牌作为基础。品牌建设的目标是企业主品牌统领下的多元产品品牌的互动偕进,共同提升。

(3)品牌建设是一个企业发展永恒的话题。无论单一产品品牌的培育抑或企业主品牌的建设,都不宜追求“轰动效应”,而应走循序渐进的道路,通过选择严肃媒体以及公共关系运作的谐同配合,弘扬稳健的企业形象,对社会负责,对公众负责。

医疗医药行业分析篇4

关键词:基本药物制度;社区医疗;消费行为

0引言

医药卫生事业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健康是人类社会全面发展的基础。为解决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矛盾,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于2009年8月18日启动和部署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工作,同时公布了《关于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意见》、《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管理办法(暂行)》、2009年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层部分)》三个文件。这标志着我国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工作正式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制定和推行旨在改善目前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群众的安全用药。

1基本药物制度对医药消费的影响概述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对改善医药卫生服务将会有更高的要求。当前,加快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医疗保障制度,普及基本药物制度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1]就医疗消费行为与国家政策之间的关系而言,一方面,医疗卫生政策的建立会制约医疗卫生资源与各方面利益的重新分配,从而影响我国城市和农村居民的医疗消费行为;另一方面,居民医疗消费行为既能反映出医疗卫生政策的实际成效,也能影响到我国医疗卫生政策的顺利进行。[2]

新医改提出“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中央政府统一制定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按照防治必需、安全有效、价格合理、使用方便、中西药并重的原则,结合我国用药特点,参照国际经验,合理确定我国基本药物品种和数量。”[3]建立和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目标在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我国把减低群众基本用药负担、保障人民利益贯穿这一制度建设的每个环节,于各个环节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在医药消费行为中的具体表现为:在药品质量环节,加强对基本药物质量监管,确保基本药物的质量,保证用药安全;在价格制定环节,国家统一制定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同时,在基层实行零差率销售,取消15%药品加成,增加医药消费中的可得性和可及性;在基本药物使用环节,国家要求基本药物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使用,促进医疗机构优先合理使用药物,规范用药行为,避免药物滥用,同时,改革“以药补医”机制,减低人民群众不必要的用药负担;在支付报销环节,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药品报销目录,基本药物报销比例要高于非基本药物,降低个人支付比例。[4]

2基本药物制度下无锡市居民社区医药消费行为的调查分析

2.1 研究的方法与工具本研究采用深度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过程中主要针对新医改、基本药物制度等问题与被调查对象进行交谈,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居民对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社区医疗机构的看法和态度,以及他们社区医疗消费的情况,对社区医疗消费未来发展的看法等。

同时,根据本研究的目的和研究的内容,本研究自行编制了调查问卷。问卷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消费者的基本情况,包括家庭所在地、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等;②消费者对基本药物制度的认识和态度情况,包括主要关注基本药物制度的哪项措施、目前药品领域的主要问题、基本药物制度实施的保障措施等;③居民社区医疗消费行为情况,包括对一些疾病的认知情况、对社区医疗机构的认知情况、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利用率、每月购买费用、选择医疗机构的依据、实施后医疗费用等方面的变化等。

2.2 研究的对象本研究在无锡各城区的公共活动场地向居民发放调查问卷。同时,考虑到一些居民文化水平有限,采用一人一表的代填式问卷调查。总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66份,剔除其中不合格问卷7份,收到有效问卷159份。在有效研究对象中,城镇人口83人(占52.20%),农村人口76人(占47.80%),年龄分布广,性别构成适当。

2.3 研究的结果对调查的数据运用Excel软件来分析认知和态度情况的人数所占的百分比;运用SPSS11.0软件来综合统计不同的性别、年龄、学历及文化对居民消费行为影响所占的比重,分析他们之间存在的关系。并结合图表的形式将结果如实的表现出来,使分析数据具有真实性、科学性。

2.3.1 居民对基本药物制度及社区医疗机构的认知及态度分析

2.3.1.1 居民对基本药物制度的认知情况分析对于“您对这次医改中的基本药物制度的关注程度”这一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5.09%的消费选择了“非常关注,有深入的了解”,有32.08%的消费者选择了“有大概的了解”,有36.48%的消费者选择了“只听说过”,还有16.35%的消费者不知道有基本药物制度。了解和不了解的消费者占到了大致相同的比重,由此可知,消费者对基本药物制度的认知度比较低,缺乏了基本药物与非基本药物辨别意识。

2.3.1.2 居民对社区医疗机构的态度分析在对社区医疗机构的理解的调查中,其中有15.72%的的消费者认为其设施简陋,医疗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及经验;有9.43%的消费者认为它是私人小医院,价格偏高,不放心;有5.66%的消费者不知道其具置,具体情况等;还有69.18%的消费者认为他能切实解决居民的实际问题,而且离家近,很方便。由此可见,大多数的消费者对社区医疗在心理上是可以接受的。

2.3.2 居民社区医疗消费行为调查分析

2.3.2.1 居民购买药品的频率分析调查显示,无锡市居民对自身的身体健康状况关注程度一般,只有37.47%的居民会经常购买药品,预防一些常见病,如感冒、咳嗽等;有35.85%的消费者只是在身体不好时才去购买药品;还有26.42%的居民患一些小病时不用药,等稍严重时才用药。

2.3.2.2 社区医疗机构利用率分析在有关居民是否经常去所在区域的社区医疗站等问题时,只有16.98%的居民会经常去;有50.94%的居民会只在生病的时候去;有23.27%的居民偶尔只是去领药打针;还有8.81%的居民从来不去社区医疗站。数据显示社区医疗站的利用率较低,从一定程度反映了居民对社区医疗站并不完全信任。

2.3.2.3 对于基本药物最为关注的因素的调查分析在调查中发现,对于基本药物,居民最关心的是基本药物的质量,占总调查人数的45.28%;其次是基本药物的定价与基本药物的报销,分别占总体的28.30%和22.64%;少数居民关心各级卫生机构的药品配备。这些数据一定程度反映出居民对社区医疗机构的关注度低。

2.3.2.4选择就医地点的考虑因素分析调查发现,居民在选择医院时最大程度考虑的是费用问题;其次是病情需要和医院的服务质量,两者占到了相同的比重;超过一半以上的居民会考虑医院是否离家近、医院是否可以报销等;只有少数的居民会选择名气大的医院。居民选择医院时并不是盲目的,而是考虑能否切实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

同时,从调查数据中发现,27.67%的消费者会选择去社区医院或乡镇诊所;大部分居民还是选择去公立大中医院,占到了62.26%;8.81%的消费者会去私立大中医院;少数居民选择去小医院,占总体的1.26%。可见居民对社区医疗机构的信任程度较低,由于消费者对社区医疗机构缺乏信任,这就制约了社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3基本药物制度下提升居民社区医疗消费行为的建议

3.1 对医疗机构的建议

3.1.1 设立医疗机构时应考虑周围的环境因素研究发现,57.23%的居民就医时会首选离家近的医院,因此可以选择在几个社区的中心位置设立医疗机构,不管是公立大医院还是小型社区门诊,最主要的是可以在第一时间给予快捷方便的得到诊疗。

3.1.2 全面落实医疗改革政策,贯彻执行基本药物制度我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基本目标是:提高药品的可获得性;保证药品的可支付性;促进药品的合理应用。其中,倡导合理用药是基本药物的宗旨。因此,社区卫生医疗机构应深入贯彻基本药物制度,着力解决当前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3.1.3 全面提高社区医疗服务质量调查显示62.26%的居民关注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在居民对社区医疗机构的态度分析中有近40%的居民持消极的态度。所以,迫切需要从医疗器械和医疗环境等硬件设施的改善、医护人员的临床知识和临床经验的提升以及医护人员服务质量的优化等多方面提高社区医疗站的服务质量。

3.2 对政府相关部门的建议

3.2.1 加强对基本药品及社区医疗的宣传管理调查显示居民对基本药物制度认知程度较低,对社区医疗机构信任度较低。基本药物制度推行成功与否和社会对基本药物的认识程度有很大关系。相关部门可以加强基本药物制度的宣传,全面体现社区医疗的优势,正确引导人们对基本药品的认识,形成良好的社区医疗消费理念。[5]

3.2.2 进一步完善现有的药品监督管理的法律法规虽然《药品生产监督管理办法》及配套措施,初步确定了药品的法律界定,完善了药品的审批制度,对药品的生产经营、广告宣传和监督管理都作了相应的规定。然而,《药品管理法》和《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却没有相关条款来规范、约束、引导基本药物制度的推行。因此,进一步完善有关药品监督管理方面法律和法规,有利于基本药物制度的进一步推行。

3.2.3 加强与药监局,卫生部等部门的合作,增强监管力度规范药品市场经营秩序,要与药监、卫生等部门加强合作,形成强有力的监管网络,打防结合,标本兼治,堵住源头,管住流通,切实规范药品市场经营秩序。加大监管力度,严惩虚假宣传违法行为。除了定期的检测监管外,要根据群众举报,随时出动,及时查处,消灭虚假宣传违法经营行为。

4结语

随着新医改方案的提出,各项医疗改革制度如火如荼的进行,今年是医改方案的收官之年。本文通过以无锡市消费者为代表,从消费者对基本药品的认知、社区医疗机构态度及消费行为三个方面进行实地调查和研究,运用消费心理学、消费行为学、市场营销学、市场调研、营销策划、统计学等相关专业知识,反映出无锡市消费者社区医疗消费行为的现状,分析了消费者社区医疗消费行为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包括对企业药品营销的建议、消费者个人购买行为的建议和政府应该采取的措施。希望通过上述调查与分析,能对改善社区医疗、完善基本药物制度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李艳杰.新医改下的中国医药市场潜力[J].市场研究,2009(10):23-26.

[2]曾智,贺云龙.新医改政策对医疗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0(06):11-12.

医疗医药行业分析篇5

doi: 10.3969/j.issn.2095-5707.2014.01.001

Application of TCM Information in the Age of Big Data

Pan Wen, Cheng Tao, Niu Chongxin, Zhao Xiaoli

(Gansu Academ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ciences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ansu Lanzhou 730050, China)

Abstract: By analyzing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inform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big data, this paper tries to determine the role of TCM informa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the management of medical institutions and the public health research institutes, to recognize the great value of the TCM information of big data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future. The age of big data dawns, especially its application in the fields of Chinese medicine is just beginning. We should seize this opportunity and let the Chinese medicine industry rise.

Key words: big data; TCM information

随着信息技术产业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计算机技术融入到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各个领域。而计算机信息技术与传统的中医药行业的结合,则大大推动了中医药行业的发展,各种中医、中药数据库和以提高诊疗质量为目的包括专家系统在内的医用人工智能系统、远程医学系统、综合医院信息网络系统的研制与开发成为中医药信息化的重点。

1 大数据时代到来

当数据成为一种新的经济资产,当科研处于以数据为基础进行科学发现的第四范式[1],当数据开始变革教育[2],这些都标志着我们已经进入了大数据(big data)时代。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称:“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人们对于海量数据的挖掘和运用,预示着新一波生产率增长和消费者盈余浪潮的到来。”同样,在中医药领域,应用大数据时代的理念与技术的研究,也已经悄然展开。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刘保延教授指出:“‘大数据’应用于中医药临床与科研,将给这个领域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大数据,顾名思义是大规模的数据集,但它又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量的概念。大数据是指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通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目的的资讯。相比于传统的数据仓库应用,具有数据量大、查询分析复杂等特点。IBM公司指出,大数据的特点是4个V: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及Veracity(真实),它提供了在新的和正在出现的数据和内容中洞悉事物的机会,使业务更加灵活,并回答以往没有考虑到的问 题[3]。Gartner公司的报告也提出,大数据是大容量、高速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它们需要新的处理方式,以提高决策能力、洞察力和流程优化[4]。

由此可见,大数据的战略意义,不在于掌握了庞大的数据信息,而在于对那些有意义的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使之成为一种大资源。其背后隐藏了深刻的理念,这些理念包括:①将对数据和信息的分析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里的分析是指深层的挖掘。大数据时代,如何充分利用好积累的数据和信息,以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已经成为企业管理者、政府机构以及科研工作者首要关注的问题。②多种数据的整合和融合利用。大数据时代,数据的多样性是一种真实的存在,其表现方式可以是数据库、数据表格、文本、传感数据、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同一个事实或规律可以同时隐藏在不同的数据形式中,也可能是每一种数据形式分别支持了同一个事实或规律的某一个或几个侧面,这既为数据和信息分析的结论的交叉验证提供了契机,也要求分析者在分析研究过程中有意识地融集各种类型的数据,从多种信息源中发现潜在知识。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地提高数据分析的科学性和准确性。③更加广泛地应用新技术和适用技术。数据量大、类型多样、增长速度快是大数据的突出特点,这必然会带来数据获取、整合、存储、分析等方面的新发展,产生相应的新技术或者将已有的技术创新地应用于大数据的管理与分析。同时,计算机辅助分析或基于计算机的智能化分析,将成为大数据时代数据与信息分析的主流模式。

2 中医药信息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作用

在中医药领域中,中医药信息具有非常典型的大数据特征。有资料显示,中国中医科学院2012年4所医院全年的门诊量达到698万人次,仅广安门医院1天的门诊量就超过1万人次,每年还有6万多的住院患者。如果将这些患者的诊疗过程全部数据化,每人次就诊产生的医学数据以10 M计,每年产生的数据量将高达70 TB,如果把全国中医院的临床数据都汇聚起来,其规模之大可想而知。另外,在中医医院,每个患者不但要经过辨证论治的个体化诊疗,还要经过各种理化检测进行疾病及其预后的诊断,所以不只有病历资料中包含的信息,还会有生化检查、多种影像或病理切片检查的生物学信息。收集这些庞大、多类别的数据,通过分析处理将其盘活,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价值。

2.1 中医药信息在中医药诊疗和科研中的作用

中医药信息在中医药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大数据的中医药信息对中医药的诊疗和科研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将给中医药科研带来巨大的变化和极大的便利。刘保延教授认为,利用数字技术记录中医临床诊疗实践中大量的中医学知识和诊疗信息,并把这些信息用于分析中医临床诊疗的疗效和经验知识,是中医药学现代化研究和发展的重要课题。这些海量信息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中医药从人体状态切入,整体、动态、个性化地掌握人体,理念超前,方法先进,但中医药的巨大潜力并没有充分发挥,至今仍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关键问题在于缺乏实现超前理念、先进方法的技术手段。当前记录实践的技术仍然停留在千余年前的水平,当务之急是进行技术体系的创新,数字技术是促进中医药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对于中医药学来说,如何让大数据成为学科发展的大优势,取决于对大数据的收集与处理。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工程,也是一个大考验,处理得好,应用得当,大数据就会成为“大优势”,为中医药发展带来“大价值”。

众所周知,中医药发展离不开临床。以前中医主要通过个人在临床实践中积累经验,用纸质病历将临床诊疗过程记录下来,通过自己感悟升华,变成自己的学术观点或学术思想,再回到临床指导实践,这种“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的发展模式是一个非常漫长、以实践中的疗效为检验标准的过程,导致了中医传承困难、成才缓慢、发展不能满足需求等状况。中医药行业利用大数据技术,重点要解决的是临床实践如何数据化、数字化问题。由中国中医科学院牵头研制的“中医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及其成果的延续和推广应用“中医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构建”就是利用大数据实现中医药临床科研变革的有力工具。中医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旨在建立中医临床实践数据化的工具与复杂海量临床数据管理和利用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利用大数据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以人为主、人机结合的临床科研一体化研究过程。其中,医者在临床实践中通过与患者的交互,采用“继承创新”的方法,践行着自己的诊疗实践,而同时通过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将实践数据化、规范化、数字化,海量临床数据经过整理、清理、装载、转换等过程,被放在了以“证-治-效”紧密相关模型为主题的数据仓库中,在医者“思维”的组织下,通过查询检索、统计分析以及数据挖掘等,从中发现中医临床的经验,揭示诊疗规律,评价临床疗效等,从而产生新的知识,再去更加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使中医临床诊疗把握度不断提高,治疗范围不断扩大,服务能力与服务质量不断提升。

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将临床实践数据化,采用高度结构化的电子病历系统,将不同医生采用的自由语言记录临床信息的方式,改变成通过数字化中医临床术语应用系统支撑下的结构化电子病历。研究建立了“中医临床标准术语集”和“中医临床规范术语字典”等系统,基本满足了临床病历书写与数据挖掘等对规范术语的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结构化的中医电子病历系统。目前该项目合作医院利用此系统,已经收集中风、糖尿病、冠心病、肿瘤、针灸等中医、中西医结合诊治病历10万余份,其中包括40多位名老中医诊治的上万份病历。在不影响中医辨证论治临床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此系统,临床诊疗实践被详细记录并被量化为可分析的临床数据,形成了蕴含丰富临床经验和临床规律的海量数据库。然后,数据管理平台将整合不同研究中心、研究现场所产生的数据,形成蕴含内容极其丰富的大数据资源。中医临床数据一旦被全部汇集起来,将形成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中医药资源宝库,将具备无与伦比的特色优势。

2.2 中医药信息在中医医疗机构管理中的作用

大数据的中医药信息能够进一步促进中医医疗机构的管理工作,为医护人员创造更加公平、公正、有效激励的工作环境和为广大百姓提供更为充裕的医疗资源。2012年3月,广东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正式携手IBM构建智能运营平台,利用IBM在业界领先的业务分析和数据挖掘工具,帮助该院搭建了大数据时代下的智能运营平台,成功部署了国内中医院行业第一个完整的运营数据分析系统,为医院管理体系输入至关重要的洞察力,不仅推进医院向管理现代化大阔步迈进,也极大程度地提升了民生大众的就医体验。智能运营平台的构建全面提升了医院在日常运营监控、阳光用药监察、医保费用监控、科室目标管理四大方面的技术能力。基于此项技术,IBM医院智能运营系统致力于帮助医院进行日常运营信息的整合,从医院管理目标出发对医院运营数据仓库进行规划和建模,以医院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电子病历(EMR)、病案管理、医保等系统作为数据源,进行数据抽取、清洗和转换,为数据的智能化分析利用打好基础。在医院运营数据仓库的基础上,IBM先进的医疗运营分析模型和分析工具能够帮助医院获得良好的业务洞察能力。而在进行数据整合与分析的过程中,IBM医疗分析专家不仅可以帮助医院发现原有系统中存在的数据质量问题,提出整改建议,还可以立足于医院的发展战略,帮助医院设计、规划出新的管控指标体系并对医院业务系统提出一系列整改要求,使医院的分析数据更加完整,更加准确。这些工作也从决策分析的角度引导和促进医院业务系统配合分析目标的要求,采集更加动态全面的信息,支持更深更广的业务洞察。

2.3 中医药信息在公共卫生研究机构中的作用

利用大数据的中医药信息,公共卫生研究机构能够更早地预测即将爆发的传染病及其传播范围和规模。对于个体而言,大数据就是全数据,通过集中全部诊疗信息、体检信息形成个体的全健康档案,可以使患者得到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总之,对于中医药领域来讲,包括中医、藏医、苗医等民族医学在内的中国传统医学拥有真正的大数据。现在仅仅是一个开始,既是挑战也是良机。只要以开放的心态、创新的勇气迎接大数据时代,就能更好地发挥中医药信息对中医药发展的重要作用,抓住祖国传统医学崛起的机会。

参考文献

[1]eScience-A Transformed Scientific Method[EB/OL].[2012-09-06].http:///en-us/ um/people/gray/talks/ NRC-CSTB_eScience.ppt.

[2]Advanced Personalized Education[EB/OL].[2012-09- 06].http:///ccc/docs/web_learning_spring. pdf.

医疗医药行业分析篇6

中图分类号:F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7016203

1引言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健康意识的觉醒,使得人们对健康信息的关注和需求不断增强。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人们寻求健康医疗信息的方式,网络已成为广大网民了解医疗保健知识的一个重要渠道。事实上,早在互联网商业化的初期,医疗信息服务方面的内容已经出现在网络上,国外最早出现的医疗信息服务类网站包括“健康网景”、“健康门”,国内也有不少老字号如“39健康网”、“伽马医生”、“寻医问药网”等。

随着互联网商业化的深入,在线医疗信息服务平台如雨后春笋快速建立并迅速抢占部分市场,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我国“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然而,调查表明:只有2692%的网民认为在医疗卫生服务类网站质询能得到及时答复,而不满意率高达41.03%,同时35.09%的网民认为答复可信度不高。此外,众多的医疗信息服务平台盈利模式模糊,至今未能实现盈利,平台长期健康发展存疑。由此可见,在线医疗信息服务平台的发展形势不容乐观,存在较大的质疑。

因此,本文以目前国内典型在线医疗信息服务平台为研究对象,从服务模式、运营模式和盈利模式等方面对“39健康网”、“寻医问药网”和“好大夫在线”等三个在线医疗信息服务平台进行比较分析,期望进一步揭示医疗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和内在机制,对医疗健康服务类网站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2研究方法与信息来源

2.1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方法对三个典型的在线医疗信息服务平台进行对比分析,以期揭示医疗健康服务类网站的发展方向和内在机制。案例研究依据研究目的与性质的不同,可分为探索性案例研究、解释性案例研究与描述性案例研究。探索型案例研究往往是界定一个研究问题前试探性研究;解释性案例研究通常用于因果关系的探索;描述性案例研究是在研究前就形成和明确一个理论导向,并以此作为案例分析的理论框架,它一般要求在研究前明确分析单元。本研究主要采用描述性案例研究法,通过对“39健康网”、“寻医问药网”、“好大夫在线”的服务模式、运营模式和盈利模式的分析,发现阻碍医疗信息化发展的壁垒。其中的分析单元是服务模式、运营模式和盈利模式。

2.2信息获取方式

本研究采用多元化的资料收集渠道从而获得相互映证的信息,搜集公开出版物与“39健康网”、“寻医问药网”、“好大夫在线”相关的资料;通过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对“39健康网”、“寻医问药网”、“好大夫在线”的相关报道和网站发展历程进行全面的梳理,并做出相对客观的评价;收集用户在相应论坛对“39健康网”、“寻医问药网”、“好大夫在线”的体验评价及建议。

3典型在线医疗信息服务平台的比较分析

39健康网()是广州启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旗下网站,该网站是中国历史悠久、规模巨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网站。该网站开通以来,依托三九集团的品牌效应,凭借强大的医药专业背景支持、坚实的互联网技术研发与经营管理团队,迅速发展壮大,在我国在线医疗行业占有一席之位。

“寻医问药”成立于1999年,致力于百姓健康和医疗专业人士服务平台的构建。“寻医问药”依靠自身多年来对医生、医院资源的沉淀积累,成功搭建了由健康资讯、医药搜索查询以及独具自主特色的“有问必答”社区共同构成的医患交流平台。

“好大夫在线”起步于2006年,创立之初,“好大夫在线”聚焦于为中国患者提供就医参考信息,建立了互联网上第一个实时更新的门诊信息查询系统。在众多医生和患者的支持和参与下,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好大夫在线已经在多个领域取得领先地位。

3.1服务模式的比较分析

“39健康网”、“寻医问药网”、“好大夫在线”均致力于让国人更健康,有着相同或类似的目标客户人群,均在诊疗服务、医疗资讯等方面提供服务,并在服务手段上均开始重视与客户人群的互动。作为国内主流健康类网站,这三家网站在各自的服务模式如下:

医师评分“39健康网”和“寻医问药”提供的在线自助体检服务有效的让用户实时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一定程度上节约了医疗资源。“好大夫在线”主打的海外就诊服务可以让患者享受到更优质的医疗服务。医患交互平台的推出大大提高了医生的工作效率,同时也极大程度上方便了用户,拉近了医患的距离。

然而,这三家网站在网站内容方面大致相同,没有独具一格的特色。在服务方面依旧没有走出传统健康网站的老路,缺乏有效服务形式譬如基于个人健康管理的电子病历服务。“39健康网”和“寻医问药”提供的健康知识大多数专业性太强,普通老百姓难以读懂,适应性差。医院及医生的信息的共享有效的引导了患者的就医,信息却不具有权威性。

3.2运营模式的比较分析

运营模式是企业根据企业的经营宗旨,为实现企业所确认的价值定位所采取某一类方式方法的总称。其中包括企业为实现价值定位所规定的业务范围,企业在产业链的位置,以及在这样的定位下实现价值的方式和方法。

图139健康网的运营模式

注:现金流服务流信息流。“39健康网”拥有国内各级医院、医生、药品及个人医疗资料数据库,以网络信息服务为主导,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引导用户的就医、药品选择。通过投放在线广告,提升医院、药店的曝光度和知名度。

图2寻医问药的运营模式

注:现金流服务流信息流。“寻医问药”结合医院优势为医院创建数字化医疗运营服务平台,为合作医院展示医院简介、医院动态、医院设备、特色治疗等基础信息,直接为医院与患者之间搭建桥梁。通过为医生建立个人博客,打造医生独特的个人名片。“寻医问药”为药店提供电子商务平台,通过网上商城直接销售药品及医疗器械。

图3好大夫在线的运营模式

注:现金流服务流信息流。好大夫在线拥有中立客观的就医经验平台,患者可以为自己喜爱的大夫投票、撰写感谢信,分享如何选择医生、交流就医经验,共同对抗疾病。好大夫在线独创“按需分配”的门诊预约系统,允许患者直接向医生提交病情,预约门诊号。在分诊体系的帮助下,保证病情需要的患者优先获得医生的门诊机会,而医生也能把宝贵的时间、精力用于自己擅长的病例上。

医疗医药行业分析篇7

临床药学是一门研究药师提供病人保健从而使药物治疗、促进健康以及疾病预防最优化的保健学科。临床药学的实践包含药学服务的原理:拥有专业的治疗学知识、经验以及对确保病人最佳预后这个目的的判断力,同时融合了一些监护的成分,是医药结合、探讨药物临床应用规律、实施合理用药的一门药学分支学科。作为一门学科,临床药学同样具有促进与发展卫生事业,提高生活质量相关的新知识的责任。它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在发达国家(以美国为例)45%的国家设有临床药师职位,而且多由具有药学博士学位的药师担任。我国临床药学工作起步虽不晚,但一直发展缓慢,对比一些临床药学发展较为成熟的国家,我们应明确我国临床药学进一步发展所需要的条件和环境,制定出适应我国临床药学工作迅速发展的方案。临床药学主要通过药师进人临床,运用药学专业知识,协助医师提出个体化给药方案,并监测患者的整个用药过程,从而提高药物治疗水平,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的临床疗效。传统的医院工作模式使药学专业人员的职能停留在技术含量较低的事务性工作上。随着我国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发展和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广大群众对药品使用的安全性、有效性、合理性的呼声日益增高,如何让患者享有价格合理、质量优良的医疗服务,是医疗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药师要积极参与药物经济学研究,利用医院丰富的临床数据, 运用最低费用分析、效益分析、效果分析、生命质量分析等多种方法,分析药物治疗模式对整个医疗系统及社会成本和效益的影响,在相同疗效的情况下,选择最经济的给药方案,优化卫生资源的利用,推荐各种疾病药物治疗的最佳方案,为促进合理经济用药做出贡献。

美国临床药学经过多年的发展,药学服务深入人心,工作水平也达到很高水准,临床药师在临床用药中的决策指导地位,已得到了充分肯定。 美国的大部分医院都有一批各专业的临床药师,直接参与临床用药,参加查房会诊及疑难患者药物治疗方案的讨论,发挥了良好的医疗效果。由于临床药师全天候面向患者进行监护,不但发挥了良好的医疗效果,也使患者在病房的花费大大降低。美国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证明,药师参与的治疗小组可以减少三分之二的不良反应和患者近三分之一的费用。

我国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要求三级甲等以上医院必须开展临床药学,且许多省、市有关部门所定的《综合医院分级评审标准》也都对此做出相应的规定,然而无论是治疗药物监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或药学情报工作的开展还都十分不完全。

国家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的《贯彻落实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中已明确指出,未来医院药学的重点是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并将逐步建立起临床药师制度在医药卫生体制三大改革的推进和深化过程中,“以药养医”的现象将会渐渐被消除在医疗机构自制制剂不断萎缩、门诊药房剥离等医药分业措施的影响下,医院药剂科求生存、求发展, 就必须摆脱传统的辅助科室局面, 向直接服务于患者、涉足临床区域的主流科室发展,就必须努力实现从单一供应型向科技服务型的转变。

卫生部科教司下发的《医院药师规范化培训大纲》是对医院药师继续教育的规范化文件,为进一步培训参与临床药学工作的药师指明了方向。医院可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定期安排从事临床药学工作的药师学习必要的临床医学知识,并建立相应的临床药师专业知识考核制度。同时让适当人选在科室轮转,参与管理患者、了解患者的实际需要,做到个体化合理用药, 处理医嘱和药物治疗,加强与医师的联系,增进医、药、护人员间的沟通交流,在理论和实践上提高医院药师的药学服务水平。对于住院患者,还应建立患者药历。药历是与病历并行的有关病程记录,反映了患者治疗过程中药物治疗全部信息的文件。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国际化的发展,医院临床药学服务已成为医疗机构和患者共同的要求,更是医院药学工作的重要任务。通过学习和借鉴国外临床药学发展经验,我们应明确我国临床药师工作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完善临床药师的培养教育模式,培养符合临床药学实际需要的临床药师。大力开展临床药学工作是我国医院药学工作的当务之急。

中国

参考文献

医疗医药行业分析篇8

随着我国医改政策出台以及新技术的发展,医院的临床药学面临着严峻挑战。药师服务政策的出台,推动着临床药学从以药品为中心转到以患者为中心,从而提供全面的临床药学服务,因此探讨临床药学服务模式有着非常重要意义。

1. 在医院中实行临床药学服务的作用

(1)有助于促进临床的合理用药。在药学服务中向患者介绍药物的特点、注意事项、不良反应及用药禁忌等,有利于避免出现因为药物相互作用而引起的毒副反应。另外,在监测与收集药物信息后,能够为药物合理化应用提供有效依据。

(2)有助于预防医疗纠纷。如果患者在医院治疗时收到错误的处方或发现有指示不明、收费不清的药物,则非常容易引起医疗纠纷。对此,开展药学服务能够与患者进行适当地交流,解答患者的疑虑,从而确保医患关系融洽。

(3)有利于提高药师的业务水平。在医院开展药学服务能够使药师的单纯性供应服务转化为技术型服务,并将工作目标从药品转变为患者,因此有助于培养药师的专业素质与提高服务水平。

2. 我国医院临床药学服务模式的现实问题

(1)新医改政策推出后,我国的医疗体制和社会保障体制在制度层面上应该说已经比较完善了,但在实施过程中,医疗机构和社区药房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网络。患者在医院、门诊或诊所就医以后,通常不会持处方到社区药房去配药。因此,医院药房的药品销售比例还是很高的,使医院药师无法专注于患者合理用药方面。医疗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和使用率低,导致临床药学服务的工作层次和内容分类无法实施。

(2)在美国,药师和医师、律师等职业一样都属于高薪职业,社会地位也比较高。而在我国,由于历史原因、社会原因,药师不但在收入上无法与医师相比,在社会地位上也无法和医师相比。目前,药师的角色多局限于对医师处方进行调配,并没有做到严格意义上的审核,更谈不上介入患者的治疗中,这就使药师的作用发挥有限,从而导致医师和患者对药师重要作用的忽视。

(3)我国的药学教育体系并没有为社会提供大量的临床药学人才,这阻碍临床药学的快速发展以及药疗保健的开展。国内现有的药师大多来自于非临床药学专业,并且在专业教育体制中也没经过严格考核。像医院需要的专业临床药学岗位,就不是传统化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可以胜任的,而要求是医药知识技能复合型的。如果从药疗保健角度看,还应该是医药、社会和心理等复合型人才。此外,医院药房和社会药房中还有不少药师都不是毕业于正规医药院校,他们虽然工作时间长、经验丰富,但对更高服务层次的临床药学和药疗保健工作,还表现为较难胜任。

(4)长期以来,整个社会形成了“重医轻药”的认识,由于社会发展的局限性,人们普遍对临床药学的发展缺乏正确的引导和认识,对临床药学并没有持积极态度。由于目前药师的能力状况,也影响了临床药学的前景。另外,在药物经济学方面,由于利益关系的冲突,医师以及院方很难站到患者的角度为患者减轻医疗负担,切实做到医疗资源利用最优化,用较少的费用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3. 医院临床药学服务模式发展分析

(1)临床用药阶段。在临床用药阶段,药师跟医生与护理人员一起组成医疗团队,参加查房或单独查房,在查房的过程中,为患者用药提供指导,询问和观察用药后的情况,同时了解药物的相互作用以及药物同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保证患者安全用药。如果发现药物不良反应,立刻进入不良反应的处理程序中。药师还应参与到医护组查房的讨论中,根据查房结果向医生建议用药,并提供用药方案以确保药物治疗实现最佳效果,并且药品价格实惠。最后,临床药师还要为特殊患者的用药提供指导,并参与重症患者抢救的现场指导用药。

(2)合理用药阶段。医院利用医疗数据研究合理用药,包括根据国际用药指标来分析用药情况,监控合理用药水平,并对抗生素类、抗肿瘤类、心血管类以及放化疗辅助药等使用量较多的药物进行定期分析,重点分析基本药物的使用比例,从而为药品采购以及使用方案提供依据。此外还进行临床药学及临床药理的研究,结合临床需要进行化学药品及中成药新剂型的研究。最后,进行药学信息研究。药师要关注医药的发展动态,学习先进的管理模式和实践经验,做好差错防范,为临床用药提供可操作性的意见,为患者提供安全用药的信息,进而利用患者的医疗数据来深入分析用药的合理性,并对新药作出评价及对上市药品的再评价工作。

4. 转变临床医学服务模式的重要意义

一方面,提高合理用药的水平,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出现的概率。随着医药科学以及制药工业的发展,各种新药品纷纷上市,同时药品规格以及剂型逐渐增多,适应证也日益复杂,药物的不良反应迅速增加,这就要求医生和药师要及时掌握大量药品的临床使用信息,做到合理使用药物。通过临床药学服务模式转型能够培养具备药物治疗专业知识的药师,让他们通过分析病例来掌握患者的疾病情况,从而协助医生制定最佳的用药方案,并在治疗的过程中进行用药监测和不良反应的监测,从而为医生的临床治疗提供药物咨询,这对提高合理用药水平同时减少不良反应有着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通过临床药学服务模式转型,能够改善医院的用药管理水平,从而使患者和医院双方受益。患者可以得到合理用药指导,避免药物不良反应引发的问题,使临床用药水平提高,患者住院治疗的时间缩短,也就提高了医院床位的周转速度,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临床药学服务模式是影响医院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因素,需要针对医院的具体情况,采取多种方法来完善目前的药学服务模式。临床药师应转变自身观念,把患者作为药学服务的主体,保证药物咨询及药物研究的有效性,为药学服务模式的改善提供有利条件。同时,医院管理部门要重视支持临床药学服务的发展,给予其应有的地位,全面提高药师的专业素质,更好地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提高用药的合理性及治疗水平。

【参考文献】

[1] 吕瑞凰,张骋.医院临床药学服务模式探讨[J].药物与人,2014,4(4).

医疗医药行业分析篇9

临床药学是医药结合、探讨药物临床应用规律、实施合理用药的一门药学分支学科。它主要通过药师进人临床, 运用药学专业知识,协助医师提出个体化给药方案, 并监测患者的整个用药过程, 从而提高药物治疗水平, 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的临床疗效。传统的医院工作模式使药学专业人员的职能停留在药品采购、供应等技术含量较低的事务性工作上, 忽略了药学工作的技术内涵, “ 以药养医” 、“ 重医轻药” 的陈旧观念使医院领导对医院药学重视不够, 药师获得继续教育机会不多, 在知识结构和层次上尚有欠缺, 不能适应开展临床药学工作的要求, 这为临床药学在医院的发展造成了一定困难。

随着我国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发展和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 广大群众对药品使用的安全性、有效性、合理性的呼声将日益高涨, 如何让患者享有价格合理、质量优良的医疗服务,是医疗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药师要积极参与药物经济学研究, 利用医院丰富的临床数据, 运用最低费用分析、效益分析、效果分析、生命质量分析等多种方法, 分析药物治疗模式对整个医疗系统及社会成本和效益的影响, 在相同疗效的情况下, 选择最经济的给药方案, 优化卫生资源的利用, 积极制定和推荐各种疾病药物治疗的最佳方案, 扭转医师处方无法监督的局面, 促进合理经济用药。

世纪年代以来, 发达国家医院药学实践已开始由“ 以产品为中心” 的模式转变为“ 以保证患者药物治疗的安全、有效、经济、合理为核心” 的即“ 以患者为中心’ 的模式, 此模式在国内被广泛称为药学监护。美国的大部分医院都有一批各专业的临床药师, 直接参与临床用药, 参加查房会诊及疑难患者药物治疗方案的讨论。但他们并不直接从事常规血药浓度的监测, 由检验科来承担。这样, 临床药师就可以把精力集中在药物的选择、合理使用和监测结果的分析上。美国临床药学经过多年的发展, 药学服务深人人心, 工作水平也达到很高水准, 临床药师在临床用药中的决策指导地位, 已得到了充分肯定, 据一份调查显示, 临床药师在住院病房参与治疗工作中, 药师提出的用药方案和建议以上被采纳或经过修改后被采纳, 药师面向患者参与治疗, 发挥了良好的医疗效果。由于临床药师全天候面向患者进行监护, 不但发挥了良好的医疗效果, 也使患者在病房的花费大大降低。[

我国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要求三级以上医院必须开展临床药学, 且许多省、市有关部门所定的《综合医院分级评审标准》也都对此做出相应的规定, 然而无论是治疗药物监测、药品不良反应

监测或药学情报功的开展还都十分不完全。目前, 我国的药物治疗监测品种与美国几乎没有差异, 凡是治疗窗狭窄, 血药浓度与临床反应关系明确的药物国内都可以做。然而的品种, 各医院实际监测还十分有限。

医疗医药行业分析篇10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8.059

1.医院全成本管理概念的引入

全成本管理(Total Cost Management)的概念最初来源于企业管理,它是指企业的成本管理不是简单、静态的成本核算,而是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企业经营中的成本进行全面细化的分析,并进行全过程控制。实施全成本管理,极大地提高了企业成本控制及经营管理的水平。相对于传统的财务会计成本核算而言,全成本管理不仅在管理层面上扩充和延伸了传统成本管理对象的范围,而且从系统的层面提出了现代企业有关整体经营的成本控制问题。

医院全成本核算管理,就是依据医院管理和决策的需要,对医疗服务过程中的各项耗费进行分类、记录、归集、分配和分析报告,提供相关成本信息的一项经济管理活动,是加强医院成本控制水平,提高医院经营管理质量的有效手段。现代公立医院规模不断扩大,经营环境不断复杂,降低医院运营成本,保持业务收支平衡,实现公立医院的公益性,不断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低价的医疗服务,已成为摆在医院管理层的重要任务。将全成本管理的概念引入到医院运营管理中,是提高医管理质量,降低医院经营成本,保持医院收支平衡的重要途径。

2.全成本管理模式实施的契机

2.1医院外部环境要求

2009年3国家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将公立医院纳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之一。为落实医改要求,结合公立医院经济运行和财务收支特点,单独制定了《医院财务制度》,提到要完善成本核算体系,开展科室全成本核算,为医院成本管理及控制提供有效依据。

2015年财政部、国家卫计委、国家中医药局在最新的《关于加强公立医院财务和预算管理的指导意见》中提到,公立医院要按照《医院财务制度》和《医院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加强成本核算与控制。在实行医疗业务成本核算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医院全成本核算,全面反映医院经济运行状况。医院要建立健全成本控制考核制度,有效防止资源浪费。

2.2医院内部发展要求

目前,广东某医院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年门诊量达到200万人次,编制床位1000张,实际占用床日50万,年出院6.5万人次,伴随业务量增加的,是不断膨胀的成本,药品、耗材、人力成本以及后勤成本均大幅度增加。以2014及2015年为例,2015年医院收入增加了4%,而成本支出增加了6%。面对成本不断增加的压力,传统的管理及成本核算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医院成本费用控制的要求。若要改变目前成本增加超过收人增加的困境,就需要更加先进的全成本管理模式来控制费用增加,以保持医院业务收支平衡,提高医院的成本管理水平。

3.全成本管理模式在医保及合作医疗亏损中的应用

3.1医保及合作医疗亏损现状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及对优质医疗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医疗费用也在不断增加。为了减轻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国家出台了相应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自1998年国务院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简称医保),到目前为止,医保已经基本覆盖所有城镇职工。而该院所在地区,政府为进一步降低群众医疗费用负担,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在医保之外,还增加了合作医疗作为补充。

目前该院的医保结算主要采用单病种方式结算,合作医疗采取定额支付方式结算。医保政策实施以来,医院医保结余由略有盈余逐渐转为亏损,至2014年医保亏损775万元;2008年后合作医疗也开始亏损,其中2013年-2015年分别亏损500万元、600万元、1,000万元。医保及合作医疗亏损对医院收支平衡带来很大影响,对亏损的控制已迫在眉睫。本文将通过全成本管理模式,从该院下半年出院病人收人成本分析人手,找到成本控制的关键点,为管理层的决策提供充分的参考依据。

3.2医保及合作医疗的收支成本对比分析思路

目前,该院的出院患者可以分为三类:普通患者、医保患者、医保加合作医疗患者。这三种患者由于对医疗费用的承受力不同,会要求不同的医疗服务,其a生的收入及成本也不同。进一步的分析发现:第一,医保、医保加合作医疗患者因为自身支付的成本较低,因此会要求相对高水平的医疗服务,产生的人均收入较多;第二,医保、医保加合作医疗患者产生的变动成本如药品费、材料费人均费用等较普通患者多;第三,三种患者的床日固定成本相同。经过对比分析后发现,通过分析不同种类患者的全部收支成本,就能得到三种患者的收支结余情况,为下一步成本控制提供依据。

3.3医保及合作医疗收支成本对比过程

表1是三种患者出院人数、占用床日、收入及成本的对比表。

通过对比发现三种患者出院收入和成本差异比较大。

(1)在不考虑合作医疗及医保亏损前,由于人均收费较高,因此医保加合作医疗患者的结余也是最高,其次是普通医保患者,最后是普通患者,但在计算合作医疗亏损和医保亏损后,人均结余最高的是普通医保患者,其次是普通患者,合医患者是亏损的,且亏损金额较大,人均亏损606元。

(2)2015年下半年医保亏损399万元,其中合作医疗患者医保亏损368万元,占到92%,说明合作医疗患者也是造成医保亏损的重要原因。

(3)在所有的成本费用中,药品费和材料费的成本最高,分别为96%和101%,通过对合作患者与普通医保患者的药品成本对比发现合作医疗患者人均药品成本比普通医保患者高出38%;通过对合作医疗患者与普通医保患者的材料成本对比发现,合作医疗患者人均材料费成本比普通医保患者高出5%,因此如果能降低合作医疗患者的药品成本,则合作医疗亏损和医保亏损都会减少。

3.4合作医疗患者药品费降低15%前后对比

表2是合医患者药品费降低15%前后的收支结余对比表。

通过对合作医疗患者药品费降低15%前后的对比发现,当合作医疗患者药品收费下降15%的时候,合作医疗亏损只减少了36万元,降幅为6%,医保亏损减少了289万元,降幅为79%,说明当合作医疗患者药品费降低15%后,对减少合作医疗亏损的作用不大,但对于减少医保亏损影响较大。通过降低药品费,合作医疗患者的总亏损由331万元降至4万元,降幅达99%,说明通过降低合作医疗患者的药品费可以极大的减少总体亏损。

从2015年下半年数据分析结果来看,所有医保患者的结余率不足1%,其中合作医疗患者人次占到了54%,成本占到了62%。降低合作医疗患者药品费15%后,所有医保患者的总体结余率将增加到4%。此外合医患者药品费降低15%后为2589元/人,仍然高于普通医保患者药品费2373元/人,初步说明合作医疗患者药品费降低15%是可行的。

3.5合作医疗患者控制药品费的重点科室分析

2015年下半年合作医疗患者人次占到医保患者的54%,共有5,307人次。通过对合作医疗患者的科室分布分析发现,人次最多的是内科,其次是外科、妇儿、五官科、其他科室。

此外,通过对比不同科室的三种患者人均费用及人均药品费发现,合作医疗患者和普通医保患者人均费用及人均药品费差异较大的科室是内科。

结合合作医疗患者科室分布及各科室合作医疗患者及普通医保患者人均药品费分析发现,内科在合作医疗患者人次占比及人均药品费差异两方面均较大,因此,可以首先将内科作为合作医疗及医保亏损控制的重点科室,通过科室的全成本分析来得到科室控制亏损的依据。

4.全成本管理模式对医保及合作医疗亏损控制的意义

医疗医药行业分析篇11

系统工程

论文摘要:“三医联动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占有主导的地位,而医疗卫生和药品流通两个方面的体制改革则是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基础。三医联动改革就是要通过部门问的协调和合作,选择最佳行动计划,寻求三项改革收益或效用的最大化。本文运用集团利益分析的方法对医保、价格、卫生、医院、药品生产、药品监督、患者等多部门的集团利益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解决各集团利益矛盾的一些政策建议。

卫生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随着政府组织体制的变化和部门职责的分工,没有其他部门的合作和配合,单靠卫生部门是不可能完成卫生改革总体任务的。因此,国家有关部门提出“三医联动改革”,即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三个方面的联动和互动改革。其中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居于主导的地位,而医和药两方面的改革则是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基础。实践证明没有医、药体制的改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不会很快推进,也不可能持续性发展。

“三医联动改革”的目的是要基本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人民健康需求的医药卫生体制,使人民群众享有同小康水平相适应的,质量比较优良和费用比较低廉的基本医疗服务,不断满足社会多层次、多样化的卫生服务需求,进一步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这已成为各个部门的共识。不过,任何改革都是部门利益之间的调整和再分配,即使目标是一致的,也有各个部门之间利益的冲突和矛盾。如果这些矛盾不能及时发现、有效解决,就会影响到“三医联动改革”的进程和效果。在一些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开展相对比较缓慢的地区,往往源于“三项改革”没有充分的配合。

一、医保部门的利益分析

医保部门的任务是要努力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构建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和社会化的医疗救助制度。为此,提出了“稳步扩面、狠抓管理、健全系统、完善政策”的工作思路和目标。

社会医疗保险现在已成为中国城镇主要的卫生筹资方式之一。随着医疗保险覆盖率的不断提高,医疗保险基金占卫生费用的比例也在不断增加。如上海市2000年和2001年的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分别为449亿元和66.8亿元。在已经建立医疗保险制度的地区,医保部门面临的任务是如何继续不断扩大覆盖面,探索医疗费用支付方式的改革,力求达到统筹基金的平衡。个人账户的沉淀、个别患者医保报销的欺诈行为和统筹基金的超支已成为当前医保部门困惑的主要问题。

对医保统筹基金超支的经济分析必须同时考虑卫生服务和医疗保险两个市场,才能制定正确的政策和规定。否则,两者的共同作用会导致保险市场的混乱及社会的动荡。

二、医疗机构的利益分析

这几年来,在“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政策的指引下,在13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医院积极采取全面成本核算,减员增效,提高医疗质量,病人选医生等多项改革措施,规模不断扩大,收入不断增加。但是目前的情况是,即使是公立医院,其行为也在追求利润最大化,不断扩大特需服务部门的收益,进一步增加医院设备的投资,以期增加核心竞争力,殊不知反过来医疗服务成本也在不断增加。

从医院目前的收入来看,政府的财政预算拨款或专项补助不到总收入的10%,80%以上的收入来源于业务收入,包括社会保险基金及患者的自付费用,其中大部分是劳务费、检查费、药品批零差价及药厂让利形式的收入。据1999年卫生部统计,药品批零差价及药厂让利约占医院纯收入的1/4。在医院补偿机制没有改变以前,无论是药品集中招标采购、降低药品价格、医药分离等企图减少或切断药品收入的政策均会遭到医院的反对或者执行不力。

2002年中期在上海医保费用实行总额控制后,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如医院减少对医保患者的服务量,关闭周六及周日的门诊,定额床位收治医保病人,减少专家门诊的诊疗人数,延长住院等候时间,动员医疗费用较高的病人转院治疗,规定定额处方等。医生对医保费用实行总额控制的政策不甚理解。医院为了达到盈亏平衡,转向增加特需门诊的服务量,增收自费的或外地不受上海医保费用支付控制的病人。这类应变措施的产生不自觉地增加了医患矛盾以及病人与医保制度和医保机构的矛盾。

三、卫生部门的利益分析

尽管卫生行政部门的职能正在由“办卫生”向“管卫生”转变,但其作为卫生机构主管部门的宗旨却没变,需要考虑卫生机构的生存和发展以及职工的安定和团结。在当前的卫生改革中,卫生部门处于被动和两难的境地,许多卫生体制问题积重难返。如卫生资源配置不当,卫生服务供过于求,利用效率降低;不合理的补偿机制,造成医院药品收入比重过大;预防保健机构有偿服务过多等。

由于卫生体制的分割和法律保证的缺乏,区域规划的全行业管理难以实施。药品收支两条线管理并没有对医院药品收入和药费降低带来实质性的变化。医院门诊药房改为药品零售企业迟迟不能开展,改革阻力较大,除了认识问题以外,其改革的实际效果究竟如何还要看三个城市的试点结果。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以后患者没有得到明显的实惠,由于招标程序不够规范,徒增了大量的社会成本。“招一个、死一个”的现象普遍存在,充分说明了医院和医生能通过使用没有招标的替代药品,要求生产企业更多地让利或延长拖欠流通企业的药款来得到进一步的补偿。由此可见卫生系统的改革任务十分艰巨,如果不能建立一个有利于“三项改革”同步推进的协调模式和工作机制,医药卫生体制的改革将是一句空话。

四、药品生产企业及零售企业的利益分析

医药行业追求的是利润。2002年l一6月全国医药经济效益增长好于2001年,医药工业利润增幅名列第四。化学药品制剂业的利润增幅高达28.8%,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的利润比上年同期增长了38%。根据全国25个省及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的快报统计,医药商业批发市场完成金额比同期增长17.7%。2001年上半年统计,医药流通企业的平均销售毛利率为16%。总之,医药生产及批发企业的经济增长远高于同期GDP7%的增长率和医疗费用的增长率。85%的药品销售通过医院渠道,患者是药品的主要消费者。医药行业利润的飞快增长促进了国内宏观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国家的税收。但是由于药品绝大部分是在国内销售的,无疑也会导致病人医药费用的增加。这里就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药品生产和流通的合理利润率应该是多少?目前这种近30%的药品利润增长率与医药费用总量控制的指标显然是不合拍的。

国家加大了对流通领域引起的药品虚高定价的控制,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和医药电子商务使医药行业的外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也是医药行业经济效益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为此,医药行业是普遍反对药品降价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加上卫生部门在初期的招标采购中有很多做法不够规范,引起了政府、药厂和病人的不满。为此,医药行业组织向政府提出了药品招标采购有十大弊端,紧急呼吁暂缓药品集中招标采购。

五、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利益分析

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成立加强了我国药品生产、流通和使用的监督管理力度,在促进生产结构调整,整顿流通秩序,打击非法经营和假劣药品,保证用药安全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药品监督管理垂直系统的建立使公平、公正的监督执法更能避免地方的干扰。

为了促进药品流通体制的改革,政府鼓励集中配送,连锁经营,积极赞同和支持医院门诊药房改为零售企业。但要防止另一个倾向,那就是社会药房的大扩张。有的地方在没有整顿前,药房成了变相的简易诊所,那些没有医师执业资格的人员穿着白大衣为病人“诊治”。药房虽然方便了群众购药,但其药品零售金额的增长却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了病人未就诊率的增加。

六、计划、物价部门的利益分析

80年代中国曾进行过三次药品降价,使医疗费用有了明显的下降。但是1997年以来国家发展与计划委员会先后l2次对属于基本药品目录的药品进行调价,药品的费用并没有因此而下降。究其原因,首先是目前药品的降价只限于有限的品种,并不是药品的全面降价,大部分的药品还是由市场定价。其次,药品定价的虚高是由于低水平重复性产品较多,药品流通和终端的促销竞争剧烈。药厂报告的成本中包含了较多的回扣、促销费用,物价部门难以确定不同药品的真实成本和利润,只能通过药品招标采购来“挤水份”,难免在不规范的市场条件下发生药价低于成本的恶性竞争。其实物价部门并非是真正虚高定价的源头。

七、患者(消费者)的利益分析

患者团体在卫生改革中是弱势人群,处于被动的地位,缺乏信息,缺乏组织。特别是老年人和失业下岗人员,收入微薄,对就诊、住院望而却步,不少人甚至没有任何医疗保障。因此政府提出的“用比较低廉的费用,提供比较优质的医疗服务,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医疗服务的需要”的三项改革的目标,群众是拥护的。

根据2OO2年中国消费者协会调查的结果,群众感到最不满意的是医疗费用透明度差,最不满意的商品是药品。国家计委对集中招标采购药品价差分配比例问题已作了明确的规定:在扣除医疗机构零售环节应获得的合理差价收入后,再按照大部分利益让给患者的原则确定分配比例。可是大部分患者却反映药品招标采购及药品降价后,医药费用的支出并没有减少。有些患者对医生的服务态度和临床服务质量感到不满,一旦医疗上存在少许差错,就会上纲到医疗事故,加深医患双方的矛盾。

八、媒体的利益分析

媒体用敏锐的目光不时地揭露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代表患者的呼声,在监督“三医联动”改革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对医生的大处方行为、药品的不合理定价、招标采购中的不正之风、三医改革的错位等进行过无情的鞭挞。

当然媒体也有自身的利益和需要,希望炒作某些问题以产生哄动效应。过多地看到了医生收受回扣的支流,忽视了大部分医务人员真诚为病人服务的主流。有的报道夸大其词甚至失真,当有关部门提出意见后,不得不再次从正面给予报道。

九、解决各集团利益矛盾的政策建议

在医药卫生改革中,各利益集团尽管有自己的目标,但大方向还是一致的。世界银行的观点认为卫生改革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政治的挑战和伦理道德观的选择。医药卫生改革需要通过各部门的民主协商,做出正确的公共选择和社会选择。什么是解决“三项改革”联动的关键呢?作者认为应该从“三个代表”的思想高度,一切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抛弃部门利益,让人民获得实惠、价廉质优、可及的卫生服务,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一个新的体制。

1.从组织体制上来讲今后应该成立一个健康与社会保障部,统一对医药卫生改革进行协调管理。因为各部门都有自身的利益,很难在部门间协调,遇事非要更高层次的组织出面才行。美国的卫生与人类服务部就是集医保、卫生保健、医疗、食品与药品管理为一体的组织。

医疗医药行业分析篇12

[中图分类号] R197.32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7(a)-0133-05

业务收入是分析医院医疗效率和医疗费用水平的重要依据,反映医院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1]。新加坡采用国有民营提高政府医院效率,控制医疗费用。美国以市场为主导,通过整体医疗服务控制医疗费用,通过竞争提高医院效率[2]。奥地利自20世纪70年代进行卫生制度改革,严格控制卫生费用支出和药品监管,住院患者费用占总费用40%,门诊患者费用约占23%,药物约占14%[3]。本文就2010~2011年我国31个医院业务收入采用多因素分析法和时间序列分析法分析,以期找出影响医院业务收入的因素,进一步提升医院综合经营管理能力,为深化全国医疗改革、优化决策提供信息和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全国31个地区医院的业务收入,数据来源《2011中国卫生统计年鉴》和《2012中国卫生统计年鉴》,内容包括门诊人次、门诊人均费用、出院人次、平均住院日和日均费用,以及门诊药费、门诊检查治疗费、出院药费和出院检查治疗费等数据,采用Excel软件处理[4]。

1.2 研究方法

以2010年为基期、2011年为报告期,根据质量指标固定在基期、数量指标固定在报告期的原则,各因素的排序应使相邻两变量的乘积具有独立意义,建立多因素指数体系,对门诊、住院的药费和检查治疗费采用环比增长速度分析[5]。

1.2.1 门诊收入=门诊人次×每门诊人次费用。门诊收入总指数:∑q1p1/∑q0p0=(∑q1p0/∑q0p0)×(∑q1p1/∑q1p0),增长额:∑q1p1-∑q0p0;门诊人次变动影响指数:∑q1p0/∑q0p0,增长额:∑q1p0-∑q0p0;门诊人次平均费用变动影响指数:∑q1p1/∑q1p0;增长额:∑q1p1-∑q1p0。

1.2.2 住院收入=出院病人数×平均住院日×日均费用。住院收入总指数:∑q1m1p1/∑q0m0p0,增长额:∑q1m1p1-∑q0m0p0;出院人次变动影响指数:∑q1m0p0/∑q0m0p0,增长额:∑q1m0p0-∑q0m0p0;出院者平均住院日变动影响指数:∑q1m1p0/ ∑q1m0p0,增长额:∑q1m1p0-∑q1m0p0;日均费用变动影响指数:∑q1m1p1/∑q1m1p0,增长额:∑q1m1p1-∑q1m1p0。

1.2.3 环比增长速度/(率) = (an-an-1)/an-1

2 结果

2010~2011年我国31个地区医院业务收入多因素分析法和时间序列分析法分析结果见表1~3。

2.1 全国医院总计业务收入基本情况

报告期与基期相比,全国医院业务收入以住院业务收入为主,门诊业务收入为辅,总业务收入达19 012 622.6万元。门诊业务收入影响指数为119.38%,增加额达6 592 811万元;住院业务收入影响指数为121.16%,增加额12 419 811.6万元。门诊业务收入中,门诊就诊增加219 203 970人次,影响指数为110.75%,而增加额达3 656 322万元;门诊人均费用影响指数达107.79%,增加额达2 936 489万元。住院业务收入中,由于出院人次增加12 462 879人次,影响指数达113.15%,增加额达7719383万元;平均住院日缩短0.2 d,影响指数为98.1%,减少1 265 234万元;日均费用影响指数为109.16%,增加额达5 965 663万元。

全国门诊人均费用影响指数(107.79%)、日均费用影响指数(109.16%),门诊药费环比增长(6.19%)、门诊检查治疗费环比增长(8.3%)和出院检查治疗费环比增长(9.62%)均高于2011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仅出院药费环比增长(3.76%)低于2011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6]。

同时,全国31个地区医院,北京、天津、浙江和江西4地区医院以门诊业务收入为主,其余27个地区医院均以住院业务收入为主。从全国31个地区医院门诊人均费用、日均费用的影响指数与2011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相比,仅浙江两项均低于2011年当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天津、上海、广东和4地的门诊人均费用影响指数低于2011年当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青海日均费用影响指数低于2011年当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其余地区医院两项均高于2011年当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提示国家医疗行政主管部门应做出严格管理医院收费,杜绝不合理的各项规定,对医疗费用进行宏观调控[7],应进一步推进基本药物制度,推广临床路径,推行多种基本医疗保险付费方式。

2.2 全国31个地区医院门诊业务收入基本情况

全国31个地区医院门诊业务收入呈正增长,14个地区医院由于门诊人次增加所致,其余17个地区医院均由门诊人均费用增加所致。

门诊人均费用影响指数与2011年当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关系。天津、上海、浙江、广东和5地区医院的门诊人均费用影响指数较2011年当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低,天津、浙江、贵州和4地医院门诊药费和检查治疗费用较2011年当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低,上海、福建、河南、广东、重庆和宁夏6地区医院的门诊药费环比增长率较2011年当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低,其余地区医院两项均较2011年当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高。进一步提示国家及地方医疗行政主管部门应做出严格管理医院收费,杜绝不合理的各项规定,对医疗费用应进行宏观调控。同时,各地医院应进一步扩大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种类及覆盖面,实现药品零差率,集中招标采购;推行临床路径,控制药占比,合理用药;探索按病种、按人头付费及总额预付等多种基本医疗保险付费方式,抑制医药费用不合理上涨;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提高报销比例,逐步取消医疗救助起线;推进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

2.3 全国31个地区医院住院业务收入基本情况

全国31个地区医院住院业务收入呈正增长,其中25个地区医院住院业务收入主要以出院人次增加为主;北京、山西、黑龙江、山东、广西和宁夏6地则主要由于日均费用绝对值增加为主。辽宁、江西和陕西3个地区医院由于平均住院日不变,收入不增不减;23个地区医院由于平均住院日缩短而减少平均住院日绝对值增加;山西、山东、河南、湖南和青海等5个地区医院由于平均住院日延长而增加了住院业务收入。

日均费用影响指数与2011年当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关系。报告期较基期相比,浙江和青海2个地区医院日均费用影响指数较2011年当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低,其余29个地区医院则均高。从出院药费和检查治疗费用环比增长率看,上海、浙江、广东、贵州和青海5个地区医院两项环比增长率较2011年当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低,北京、天津、福建、河南、湖南、重庆、云南和等地医院出院药费环比增长率较2011年当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低,江苏地区医院出院检查治疗费较2011年当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低外,其余地区医院则较2011年当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高。再次提示国家及地方医疗行政主管部门应做出严格管理医院收费,杜绝不合理的各项规定,对医疗费用进行宏观调控,制止大处方、大检查、过度医疗,加快推进临床路径,扩大基本药物制度,采取多种、复合付费机制,积极探索公立医院补偿机制。

3 讨论

全国31个地区医院里,浙江地区医院门诊人均费用和日均费用影响指数、门诊和住院药费、检查治疗费环比增长速度均较2011年浙江地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低,这个现象值得深入研究。浙江是通过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实行就诊服务“一卡通”、检查结果“一单通”,提高住院报销比例,积极推进按总额预付、按病种付费和按人头付费等支付方式改革,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支出;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从而切实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全国31个地区医院里,贵州地区医院门诊和住院药费、检查治疗费用环比增长速度较2011年贵州地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低。贵州是通过完善药物制度、规范基本药物采购机制,落实招采合一等全程监控;强化对医院医疗监管控制,将次均费用、药占比等控制管理目标纳入公立医院的绩效考核范围;扩大基本医保覆盖面,结合临床路径实施,推行按病种付费、按人头付费和总额预付多种医保支付方式;推进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通过调整医疗技术服务价格、增加政府投入途径补偿,从而既调动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又切实缓解了百姓“看病贵”问题。

全国31个地区医院,、上海、广东和天津地区医院业务收入也值得探讨。①广东医院总业务收入为最高达1 716 020万元,由门诊业务收入增加795 961.8和住院业务收入增加920 057.88万元所致,且以门诊人次和出院人次增加为主。广东地区医院门诊人均费用影响指数、门诊药费、出院药费和检查治疗费用环比增长速度较2011年广东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低。由于广东继续推广“湛江模式”,开展“平价医院、平价诊室、平价药包”建设;推进医院病历互认、诊疗结果互认,从而有效缓解百姓“看病贵”问题。②虽然医院业务收入最低,门诊和住院业务收入分别为3873.05万元和6830.87万元,合计10 703.92万元。但与自身相比,医院业务收入稳步增长,其中门诊人次影响指数达117.94%,较广东医院门诊人次影响指数高3.84个百分点;门诊人均费用影响指数为97.29%,出院人次影响指数达110.04%,增加10 928人次;平均住院日为10.7 d较2010年缩短0.6 d。地区医院门诊药费和检查治疗费、出院药费环比增长速度较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低。由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药品零差率,大力发展藏医药,农牧区实行免费医疗,取消医疗救助起付线,大病补充医疗保险赔付达100%,建立城乡居民大额补充医疗商业保险制度,10项医改方案优于内地标准,通过提高医务人员待遇发挥从医积极性,也有效缓解百姓“看病贵”问题。③上海地区医院门诊人均费用影响指数、门诊药费、住院药费和检查治疗费环比增长均低于2011年上海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海是通过完善四个体系、健全八项支撑,实施基本药物目录制度并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药品报销目录,实行药品零差率、集中招标采购,合理用药;对医院全面预算、绩效考核、质量管理、资产监管、审计监督等专业化管理;通过推进社区首诊、双向转诊,形成合理、有序的就医模式,提高医疗资源使用率,从而缓解“看病贵”现象。④天津地区医院,门诊人均费用影响指数、门诊药费、检查治疗费和出院药费的环比增长速度较2011年天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低。天津通过进行医疗资源调整、重整、扩建、新建,通过7项医改新举措扩大医保覆盖面、提高医保最高支付限额、基本药物报销、社区看病按病种付费等措施达到缓解“看病贵”问题。提示各地区医院切实根据本地区具体情况制订切实可行医改措施与方案是取得医院业务收入不断增长、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有效途径。

总之,报告期较基期相比,全国住院患者出院药费环比增长速度得到有效控制,平均住院日有所缩短,应规范医疗收费,发挥办医公益性。扩大基本药物制度,实现药品零差率;推行临床路径,控制药占比;探索按病种、按人头、总额预付费等复合支付方式;强制医疗保险制度,实行全民医疗保险,扩大医疗补助,提高保险额度,允许保险公司出售合法的保险种类;鼓励企业为员工办理医疗保险,适当减免雇主税额,提高就业率;选择健康生活方式,预防疾病;建立第三方支付;规范医疗服务成本,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实行医疗全面预算制,改革药品定价和报销;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加大医院所有权多元化管理,国有民营,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建立公立医院改革补偿机制,体现医疗服务合理成本和价值,实现社会、个人、医疗人员利益最大化[8-13]。

[参考文献]

[1] 李向红,雍景华.医院业务收入增减变动的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2010,27(5):512-513.

[2] 韩玉珍,武继兵.国外医疗改革经验分析以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医院管理,2007,27(11):43-44.

[3] 李红文.奥地利的卫生制度与改革及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24(4):533-535.

[4] Loren A. Excel求生指南[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41-47.

[5] 鲜祖德.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105-106.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2011年12月)[EB/OL]. http://.

[7] 鲍学曾.医院财务会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266.

[8] Rotarius T,Liberman A,Perez B. The Effects of National Health Care Reform on Local Businesses——Part Ⅲ Secondary Research Questions—Discoveries and Implications [J]. The Health Care Manager,2012, 3:233-246.

[9] Vonina L,Tihomir S,Mario B,et al. Croatian 2008-2010 health insurance reform:hard choices toward financial sustainability and efficiency [J]. Health Care Essay,2012,10:53-66.

[10] Shah PB,Wu S. Health Care Reform's Impact on Physician Practices [J]. Submitted for Publication,2010,7:767-770.

[11] Shahid S,Gerald O,Neil F,et al. Insuring the uninsured: Potential impact of Health Care Reform Act of 2010 on trauma centers [J]. J Trauma Acute Care Surg,2012,73:1303-130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