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服装教育合集12篇

时间:2023-12-25 10:30:10

纺织服装教育

纺织服装教育篇1

大学生非制度性政治参与现象分析

关于纺织专业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思考

工科学生毕业实习中的综合能力培养

创新型卓越软件工程师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新形势下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纺织品设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探讨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优化校园文化活动育人功能的思考

大学英语教师课堂互动知识来源探究

我国高校的学生评教现状及反思

纺织院校开展环保教育的思考

对服装设计高等教育问题的探讨

基于高职教师职业能力标准的师资队伍建设

论工程技术人员成才意识的修养

东华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和思路

浙江理工大学新增2个本科专业

服装工程技术类精品教程系列教材

应用型高校教师的绩效考核

软实力:高职院校发展的另一维度

高校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身份定位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构建

服装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讨

新《劳动合同法》与高校教师聘任制改革

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对招生考试的要求

实验教学建设三个核心指标的理论解析

如何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

优化专业教学计划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于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问题

论通识教育与我国的创新型人才培养

民办高校教育成本的构成及测算

关于加快柳州市高等教育发展的思考

略论我校独立学院办学特色的凝练

构建高校跟随教育体系的意义和途径

文化视域下的我国院校研究发展分析

领会精髓夯实基础强化内涵彰显特色

西安工程大学纺织服装博物馆建成

略论稷下学宫对今日高校教育改革的启示

大众化背景下硕士生培养目标的多样化

大学—企业知识联盟的内涵、特征与构建策略

关于加快发展来华留学生学历教育的思考

我国大学校训的历史发展及其内涵

对纺织高等教育工作的五点建议

论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大学责任

纺织服装院校总体发展战略的研究

纺织服装院校总体发展战略的研究

纺织服装教育篇2

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副部长朱雪芬代表中国科协到会祝贺,并对中国纺织工程学会近些年来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工作给予了肯定和认可。北京服装学院书记惠桂之,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王梅珍等领导也在大会上致词,预祝2012年6月20日在宁波召开的“2012中国纺织科技人才战略发展大会”取得圆满成功。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秘书长龚进礼主持了会议。

2012年的中国纺织正在启动华丽的转身,面对新的发展模式和产业调整转型蓝图,不断提升人力资本素质,已日渐成为企业开疆扩土、克敌制胜的核心竞争力。

纺织服装教育篇3

学会专栏

(1)在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高教分会年会暨五届四次常务理事会会议上的讲话(删节) 倪阳生

人才培养

(5)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为契机培养创新型人才 张兴群 陈婷 曹张军 陈志刚

(8)纺织行业卓越工程师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路径探索 王潮霞 王春莹 田安丽 付少海

(11)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的发展新思路 李艳梅 谢红 夏蕾 王燕珍

研究生教育

(14)研究生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的长效机制 杨晶静 骆轶姝

(20)纺织品设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探讨 眭建华 严明

(23)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班级管理 刘维巍 刘燕萍

职业教育

(25)天津工业大学获“全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无

(26)基于工作的“三个系统化”开发高职工学结合课程的理念与方法 尹桂波

(28)《女装结构设计》 无

职业教育

(29)高职服装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以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王晓梅

(32)《女上装结构设计与工艺》 无

职业教育

(33)高职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周平

(35)《服装设计教程》 无

职业教育

(36)高职染整技术专业实训教学模式的创新——以山东丝绸纺织职业学院为例 郭常青 王开苗

(39)《大师经典速写实训范本——人物·风景》 无

课程建设

(40)“纺纱学”课程建设 李龙 张弦 吴磊 陈莉

(42)基于听说能力培养的英语选修课程建设——以北京服装学院为例 訾韦力 郭平建

(45)基于高职纺织人才职业能力基础的“纺织材料”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陶建勤

(49)高职“新型纱线产品开发与工艺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 赵菊梅 高小亮

(51)《服装材料与应用》 无

教学改革

(52)成人高等教育纺织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探索——以西安工程大学为例 陈莉 刘玉森 张智荣

(55)基于工程技术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探索与实践 王军 潘力 王伟珍 邵冰 于佐君

(59)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关键问题与对策 曾真 李伟

(62)《coreldraw女装制图与制板》 无

(63)服务专业课教学的高职“纺织应用化学”课程改革与实践 张春花 陆宁宁 孙爱华

(66)《非织造专业英语》 无

(67)“颜色科学与计算机测色配色”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袁久刚 王平 王树根 崔莉 蒋学

(69)《印染企业生产管理》 无

(70)高职“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张汉年 张磊 孙刚 徐开军

(72)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荣获2012年度省高校科研成果一等奖 无

(73)“高等数学”课程的案例教学实践 董庆华

(76)《女下装结构设计与工艺》 无

(77)高职院校“商务日语”课程整合的实践 蒋晓莉

(79)《针织服装品牌企划》 无

他山之石

(80)美国服装业的崛起与美国文化精神 史亚娟 郭平建

纺织服装教育篇4

爱岗敬业,关心员工,乐于奉献

陈桂林同志长期在科研一线工作,踏实认真,兢兢业业。平均每天的工作时间在12至16个小时,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使得自己的身体患有颈椎病、痛风等多种疾病,但他没有任何抱怨,依然忘我地开展自己热爱的科研工作。陈桂林廉洁自律,从不利用岗位权力和科研工作的便利为自己谋利益。陈桂林作为院长,时刻关心员工,爱护员工,帮助员工是他十来年来的一贯作风。同时,陈桂林不忘帮助别人,助人为乐,他每年将二十多万的稿费全部无偿资助贫困大学生,已向东华大学捐赠价值11.9万的教材、个人出资支持西安工程大学办毕业生作品展演等等。他凭借着一颗爱心,在推动行业发展的同时,回报社会。

陈桂林自参加工作以来,立足本职,开拓进取,锐意创新,工作认真负责。严格要求自己,不管是生活上还是工作上,始终具有饱满的政治热情和认真的学习态度。

促进行业发展和技术转型升级

陈桂林积极投身于纺织服装行业的科研工作中,以其自身特有的敬业与创新精神忘我工作,在三维人体扫描、3D可视缝合设计、3D试衣技术、3D打印、纺织服装新技术方面取得了多项科技成果,显著地促进了行业的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

透现散斑三维人体扫描技术填补了我国高科技领域的一项空白,使我国在国际三维人体扫描领域占有了一席之地。该技术应用在服装行业,每年可以为服装企业节省成本千万以上的成本。

精准的立裁人台是我国提高设计开发高级成衣和高级时装立裁技术的瓶颈,更成为了制约行业发展一个重要原因。研究院成立研发小组,在研发精准立裁人台的过程中,经过团队成员反复探讨,研发人员以国内立裁人台的应用状况为着眼点,对人台制作企业进行了实地考察,系统地分析了国内人台在造型、制作、材料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经过反复尝试和不懈努力,第一套具有独立自主产权的中国精准立裁人台数据系统终于宣告研制成功。显著提升了我国纺织服装科技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

无纸创画也称无纸化进行绘画创作,是指在不需要纸张进行绘画绘图创作的一种工作和学习方式,无纸创画需要借助磁感应触控技术和矢量压力传感绘画技术来实现。在陈桂林的带领下,广东省时尚服装研究院成功研发磁感应触控技术和矢量压力传感绘画技术、原迹绘图显真技术等。该项目的成功研发,打破了日本垄断的格局。

克服困难,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

科研成果的转化长期以来是一个难题,原因包括缺少资金、周期长、风险大、责任大等,许多成果、专利鉴定后就没有了下文。陈桂林面对多方的不理解、怀疑、反对,坚定地走这条布满荆棘的道路。没有中试平台,想方设法建设一个中试平台;不懂生产设备和制备流程工艺,向合作单位技术工人不耻下问;不懂营销和管理,自己一边学习探索,一边挖掘经营人才。面对转化工作的挑战、艰苦和困难,他勇于担当,不怕失败。经过努力,终于成功走出一条产学研相互促进、协同发展之路。

传统纺织服装教育的信息化变革

随着网络技术的更为普及,教育信息化为推动纺织服装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发挥了重要作用。陈桂林认为:“信息化教学将是未来教育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传统纺织教育必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变革才能得到创新发展”。陈桂林和他带领的团队,正在牵头多项纺织服装教育信息化领域的国际、国家标准的起草制定工作。这标志着我国的纺织服装教育信息化标准化建设已经走在国际前列,这其中浸透着陈桂林和他带领团队的心血。陈桂林认为信息化对传统纺织教育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信息化改变传统教学方式。随着数字化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纸质教材早已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发展需求。为了满足信息化时代对于教育的新要求,“双向教材”应运而生。

2.信息化营造教育发展新模式。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设施及校园网络在纺织服装院校中得到普及,促进了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丰富了教学资源和智力资源的共享与传播。

3.智慧校园成为发展趋势。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智慧校园,成为教育信息化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势。智慧校园是智慧化的校园工作、学习和生活一体化环境,它以各种应用服务系统为载体,将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进行充分了融合。

4.创新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训。为了适应培养现代化纺织服装人才的需要,更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陈桂林带领6个科研小组,31名技术人员,历时近3年时间成功研发。拥有远程遥控技术、自动传动技术、扩展传输技术、即时教学评价等多项专利技术……理实一体服装专业教学实训机的设计更符合服装实训室立体空间,更适宜师生活动环境,更吻合现代校园审美需求。

陈桂林认为,纺织服装教育的信息化是谋求纺织服装教育跨越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支撑,应“大力推进纺织服装教育信息化,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教育技术手段与新型教学方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在他的推动下,纺织服装教育信息化为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促进产教融合协同创新发展

纺织服装教育篇5

The Cultivation of Skilled Talents for Textile and Garment Indus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y and Commerce Integration”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the degree of relevance and intensity between different sectors of the textile and garment industry chain is increasing steadily. As a result, the industry has increasing demand for inter-disciplinary skilled talents with both industry and commerce education background. Textile and garment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based on investigating the industry’s demand for talents, integrate textile and garment schools with business school, set target for cultivating interdisciplinary skilled talents with both industry and commerce education background, set up relevant curricula system, carry out teaching reform based on practical training bases both inside and outside the college and ultimately construct an inter-disciplinary skilled talents cultivation system by building up strong faculty, setting up practical training base, sharing teaching resources, establishing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etc.

Key words: industry and commerce integration; textile and garment industry; skilled talents; reform on cultivation system; security system

随着科技进步与产业转型升级,纺织服装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正朝着多元化、复合化方向发展,现代纺织服装企业急需“能工会商”的复合型技能人才。如何在新形势下把握区域经济发展特点以及行业对技能人才的要求,培养“工商融合”型技能人才,是纺织服装类高等职业院校进行人才培养改革与创新、同时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的重要举措。

一、“工商融合”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介绍

“工商融合”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院校将工科类专业与商科类专业相互交叉融合,形成具有多元化特色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对工科类专业而言,拓展学习营销、管理、财务、经贸等商科知识;对商贸类专业而言,拓展学习特定行业的生产工艺、流程、信息服务技术等工科知识,就业时能够适应经营管理类岗位。

“工商融合”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重要举措,也是职业院校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路径。通过培养毕业生在复杂就业环境和岗位迁移发展环境下的“能工会商”的复合本领,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前就业岗位复合化、多元化和层次化发展趋势。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强调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与技能贯通,打破传统工科与商科专业独立培养的藩篱,能够提升毕业生可持续就业能力和综合发展能力。

二、纺织服装产业“工商融合”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1. 顺应地区纺织行业发展的需要

以长三角地区为例,纺织产业一直是这一地区的特色产业与支柱产业。据江苏人才网的调查数据分析,未来3 年纺织服装行业最为紧缺的人才依次为:纺织技术开发员、纺织品电商员、纺织品检验人员、纺织品设计员、纺织品跟单员、纺织品营销员、纺织品贸易专员、纺织企业管理人员、纺织品采购员。目前特别缺少的是具备纺织服装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营销贸易人员、电子商务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因此,培养“能工会商”复合型技能人才是支撑纺织服装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2. 推动高职学生就业的需要

随着国家“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相互融合、协调发展成为新趋势。如果具备了“一专多能”、“能工会商”的复合技能与素质,高职毕业生不仅能在激烈的招聘竞争中拥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增加就业的广度、提升就业率,而且有利于将来的职业生涯发展。例如,在“互联网+”背景下,纺织服装电子商务发展迅猛,该岗位不仅要求学生具备电子商务的专门知识与技能,更要求学生具备纺织服装产品的基础知识,电子商务(纺织服装方向)专业的学生在就业时将更有优势。

3. 促进人才培养改革创新的需要

探索并实践 “工商融合”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是纺织服装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首先,通过复合型专业设置,有利于实现工科与商科专业的相互合作,资源共享,体现出纺织服装专业的办学特色;其次,通过制订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有利于推动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师资队伍专业技能优化拓展;第三,通过制订复合型专业课程体系,有利于探索课程改革新模式,顺应产业的发展要求;第四,通过复合型实训基地建设,有利于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实现生产、业务、经营、管理领域的全方位合作;第五,通过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利于通过专业建设的辐射作用带动纺织服装类职业院校的教学改革与创新。

三、“工商融合”角下纺织服装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路径

1. 专业设置与优化

首先,通过对区域纺织服装行业协会、纺织服装企业的实地调研,全面了解区域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的特点,分析纺织服装企业对生产、技术、商贸、管理复合型技能人才的需求特点,以此为依据设置一批具有“工商融合”特色的复合型专业。

其次,对现有的纺织、服装、商贸类专业进行整合,开设相应的专业方向,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的复合化。将传统的纺织服装专业与商贸管理类专业相融合,形成纺织品检验与贸易、服装工艺与贸易、服装营销与管理、纺织品设计与营销、纺织电子商务等新专业或专业方向。

再次,与纺织服装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培养,支持行业、学校、企业合作建设“工商融合”专业,针对纺织服装产业商贸业务的新趋势开设短期的纺织商贸专业培训班、课程研究班、技能提升班,满足产业对“工商融合”复合型技能人才的短期需求。

2. 人才培养目标及定位

纺织服装类“工商融合”型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为:以培养面向纺织服装生产与流通领域,具有相关生产、设计、质量检验等专门知识与技能,兼具营销、管理、贸易、商务等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应用技能型专门人才。

(1)岗位工作任务与能力要求分析

表 1 列出了典型的纺织服装企业“工商融合”型岗位工作任务与能力要求,相关专业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目标应以此为依据进行设置。

(2)就业面向

表 2 列举了典型的“工商融合”型纺织服装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面向与职业发展规划。根据岗位任务与能力要求,确定毕业生的就业面向与职业发展规划。

3. 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职业院校应在纺织服装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根据行业的生产过程、产品设计与开发、运营管理、市场开发、客户服务与管理等业务流程的实际需求,将工科与商科课程体系交叉融合,形成具有产业特色的复合型课程体系。例如,“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通过设置以“纺织品检验”、“纺织品贸易及跟单”、“纺织品电商”三大模块为课程内容的专业课程体系(表 3),培养学生的纺织品检测技能、纺织品贸易业务技能及纺织品电商平台运用技能。

又如,“时装商务”专业,设置以“服装工艺与设计基础”、“服装门店销售与服务”、“服装网店策划与运营”、“服装企业运营管理”四大模块为内容的专业课程体系(表 4),培养学生的品牌服装零售、门店设计与运营管理、品牌服装招商、电子商务运营等技能。

4. 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

(1)以课程项目化改造为抓手,创新教学内容

在开展工商融合型课程教学改革时,要充分考虑工、商类课程的特点,以任务为引领,积极开展项目化教学改革。通过“工商融合”型课程项目的设计,展开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例如,《纺织品营销与贸易》课程以纺织贸易公司真实的项目任务为主线,依托贸易平台,安排了“市场调查、贸易跟单、合同签订与履行、客户服务、市场拓展”等环节,要求学生在纺织生产与工艺学习的基础上,针对产品进行市场开发,完成接单到跟单的全业务流程,学生的贸易素养可得到极大提升。

(2)以综合性实训基地为依托,创新教学方法

“工商融合”复合型课程实施要依托综合性实训基地,如服装专业的“前店后厂”模式、纺织专业的“贸易公司”模式,将工科和商科课程教学相互融合。例如,《服装电子商务》课程依托电子商务实训中心,以服装企业真实的项目任务为引领,通过项目化的教学设计,学生组建项目小组,完成服装电商项目总体策划与运作,体现了“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纺织服装产业“工商融合”复合型人才培养保障体系

1.“工商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

“工商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推行纺织服装产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保障。高职院校应打破纺织服装专业院系与商贸专业院系的界限,整合双方资源,组建纺织(服装)商贸专业教研室,通过师资配备、师资培训、师资引进等措施为“工商融合”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提供支撑。学校层面应制订相关方案与措施,鼓励教师跨专业学习深造并获得相应的技能证书,鼓励商贸类专业教师深入生产与管理一线学习行业知识。通过从企业引进或特聘一批在生产管理、营销、贸易及电子商务领域具有丰富经验的实践专家充实到专业教师队伍中,为“工商融合”项目教学、专业实践提供师资保障。

2.“工商融合”型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是开展实践教学、提升学生技能的重要途径。纺织服装类“工商融合”型专业实训基地建设要做到“两个整合”,即将生产型实训基地与商贸类实训基地进行整合,将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整合。(1)整合工科与商科优质实训资源,如利用商贸专业实训室开展“纺织品贸易跟单实训”、“服装电子商务实训”、“企业资源管理系统实训(ERP)”、“纺织品营销实训”项目;(2)引进纺织服装产品开发与设计、生产、贸易于一体的综合企业,以真实的项目为载体开展实训教学;(3)开发兼具生产与商贸实训功能的纺织服装企业作为校外实训基地,也可以由政府、学校、企业共同出资建设纺织服装综合实训基地,实现“生产、培训、教学、科研、科技创新、创业孵化”等多重功能于一体。

3.“工商融合”型专业教学资源建设

“工商融合”型专业涉及工科与商科的跨界融合,需要团队组织编写具有纺织服装专业特色的商贸与管理教材并形成立体化教学资源库。“工商融合”型教材不是纺织服装专业与商贸专业内容的简单叠加,而是生产设计与贸易管理技术的相互交融。教材内容应取材于纺织服装企业的真实产品或业务流程,教材的编写者理应具备丰富的纺织商贸岗位实践经验。例如,《纺织品营销与贸易》课程项目化教材将教学内容分为 4个情境 ―― 纺织品业务跟单、纺织品客户开发与维护、纺织品贸易合同签订与履行以及纺织品市场拓展。课程配套的网络学习平台涵盖了丰富的拓展学习资源,是纺织服装类专业的学生拓展学习贸易业务知识的重要渠道。

纺织服装教育篇6

关键词: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探索与实践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s;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long—term mechanism;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7—0242—02

0 引言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探索创新是高职院校建设发展中的重大课题,不断提升学校服务社会能力,实现校企同频共振、合作双赢是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中的重要内容。学院紧紧围绕行业企业的需要和地方经济建设的需求提供主动的、有成效的服务,激发了企业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校企深度合作,互利共赢的目标。

1 南通纺院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及其实践

1.1 “四共享”合作机制下的“五融合”模式 现代纺织技术专业是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的传统优势专业,该专业创新性地探索实施了“四共享”校企合作机制下的“五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取得明显成效。所谓“四共享”,是指学校与企业之间,形成人才共享、设备共享、技术共享、成果共享。在“四共享”校企合作机制下,校企双方人员互派、职务互兼。通过构筑“四共享”校企合作机制,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过程的“五融合”,即教学场所与生产车间的融合、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的融合、教师与师傅的融合、学生与徒弟的融合、学生作业与实际产品的融合。

在具体实践中,学院与纺织行业龙头企业—江苏大生集团实施“校企联盟行动”,开展“四共享”合作。学院专业教授受聘担任大生集团“企业院士工作站”研究员,并聘请一批骨干教师担任企业的车间主任、技术顾问。大生集团的专业拔尖人才受聘担任学院的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由此培育了一支专业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现代纺织技术专业教学团队”,该团队被评为江苏省优秀教学团队。在合作过程中,校企双方在纺织新材料应用、功能性纺织品开发等方面全面合作,联合申报了12个省、市级科技研发项目,合作开发了“高吸水、高吸湿、超柔然混纺弱捻纱”等3款新产品,2项获得江苏省纺织技术创新奖、2项分获“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并联合申报科技专利4项,2项专利技术实现了产业化。

纺织服装教育篇7

国家卓越工程师计划是为培养具有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复合型卓越纺织工程科技人才。2012年起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课程设置与结构的重组与改革;实验、实习及毕业设计与论文等实践性环节的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学管理的综合改革与实践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与探索,强化工程实践训练和全工程的系统教学,构建基于工程实际、基于实际工程问题、基于科技项目的构成实践教育平台,初步形成了纺织类卓越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模式与管理体系。

纺织服装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则构建了一体化、模块式、综合开放型的本科实验教学体系。按照基础专业综合创新研究四个层次进行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注重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注重科研工作与实验教学相结合;注重课内外、学科间、校内外及至国内外实验教学的结合;注重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实验教学的结合。明确了各课程体系的内容、特点和教学手段与方法,注重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实验结果的分析、综合性实验设计方法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

纺织与服装部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充分整合学校信息化实验教学资源,构建了比较完整的纺织服装虚拟仿真实验体系。包括:从纤维纺织品设计染整工艺服装设计与制造纺织管理与贸易过程的仿真与模拟等。创造性地建设与应用高水平软件共享虚拟实验、拓展实践领域、丰富教学内容,运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服务支撑体系,使得学生可以实现在线进行软件模拟系统的学习和训练。此外尚有各类省级教学、科研平台,以及其他市厅级重点实验室和省级工程中心等的支持。

2 主要培养方法与路径

(1)实施纺织与商贸课程对接

纺织贸易业务是纺织产业服务领域的重要环节,也是全国高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之一。跨学科课程作为跨学科教育的重要承载形式,需要加强课程体系改革,其课程教学中主要内容包括:纺织专业知识、国际贸易理论与管理知识,国际贸易实践等。具体涉及到外贸的基础知识、外贸的商品知识(纺织面料与服装)、出口贸易跟单实务、外贸进口跟单实务以及外贸跟单的管理知识。其主要业务内容包括:在贸易合同签订后,依据合同和相关单证对货物的打样、生产、加工、检验、装运、保险、报检、报关、结汇等环节进行实践操作,需要将每一岗位环节实践内容的领悟与纺织专业知识的对接。

(2)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课堂教学、教材使用、多媒体课件进一步完善的基础上,运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服务支撑体系,学生可以实现在线进行《外贸跟单模拟实习平台》软件模拟系统的学习和训练。模拟系统通过虚拟角色定位,选择扮演外贸企业跟单员角色,系统随机模拟一家国际贸易企业,从客户处接受一笔随机外贸纺织品订单,由业务经理将该笔订单全套数据(包括:P/O订单,工艺单以及邮件往来信息)交由跟单员处理,以纺织品跟单为对象,完成包括订单分析、样品跟单、原辅料跟单、生产跟单、包装运输跟单在内的整个外贸跟单实务流程,直至将所有订单项下产品按照客户要求交付完成。其中仅订单分析就包括对外贸订单、产品工艺单以及客户的其他要求进行分析,掌握基本信息(价格数量条件、交货期、产品工艺、包装要求、货运要求等)大量的内容,同时也考验了学生纺织英语专业术语水平和外贸订单过程中对产品要求的表达方式。更重要的是如何理解客户的要求尤其是细节。系统可以更好体现实际场景的模拟,将纺织专业知识和国际贸易知识很好融合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3)服务企业需求的实践性

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性的操作紧密对接起来,纺织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借力国家卓越工程师计划平台基础,与合作企业在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材的筹划与建设、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设立,提供学生培训与实践岗位,考核实践成果的模式等诸多方面将专业理论课程与行业实际需求紧密结合。通过对接的相关纺织服装贸易企业,运用实际纺织贸易企业的出口订单流程做案例,聘请贸易人员与学生进行定期讲座和交流。于此同时,部分学生本身就是卓越工程培养平台的学员,有机会在外贸企业通过实际业务的操练更深刻理解外贸业务的实际流程,对不同订单的处理方式、检验标准和要求、与客户的交流协商、纺织产品加工、乃至外贸产品的开发多方面探索和实践,成为了他们毕业论文的研究方向,合理化建议的提出很快成为助力企业的亮点。

(4)确立科学的教育理念

将教学平台与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多类型工程实践模式和创新实验计划的实践性操作结合起来,采取有效地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本科专业教育和技能实践的对接,在纺织材料、面料、服装加工、测试标准、外贸实务等进一步完善知识并灵活运用。主动服务行业企业需求,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培养基础厚、口径宽、适应广、能力强、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满足纺织行业对一专多能的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3 实践的主要成果

(1)根据教育部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通用标准和纺织行业标准,结合纺织企业需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工贸课程及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相对比较完善的纺织与服装工贸对接的人才模式与培养方案。

(2)加强课程体系改革,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内容与课件进一步完善,将纺织与服装专业知识和国际贸易知识很好融合运用到教学的实践中,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性的操作紧密对接起来,运用实际纺织贸易企业的出口订单流程做案例,对接相关纺织贸易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

(3)在国家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已建立《外贸跟单模拟实习平台》,采用人物仿真对话的沉浸式教学与实习模式。将学生引入一个任务引领式的实务教学与模拟实习环境,主线任务涵盖从接受订单到完成订单的全过程。所有相关学生均可网上运行系统。

(4)通过服务企业需求的角度出发,实现校企共建课程,企业和学生均深度参与各项教学实践培养过程,使纺织服装工程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紧密对接。

纺织服装教育篇8

中图分类号:G71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8-0226-03

作为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大国,我国的纺织品服装贸易占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额的比重超过30%。但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纺织品出口面临越来越复杂的国际市场环境,国际竞争力逐渐降低[1]。为进一步做好外贸出口工作,《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继续稳定和拓展外需,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推动外贸发展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高转变、从成本优势向综合竞争优势转变”的战略方针[2],这对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也意味着纺织行业未来的人才需求将在服务型领域进一步扩展,人才需求格局将进一步分化,纺织品高端设计人才、纺织品检验以及贸易人才将成为今后市场需求的主力军。

为适应我国纺织行业转型升级及跨越式发展的需要,我院根据纺织服装行业及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开设了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构建了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ITE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专业课程体系,为向纺织服装、商检、贸易等行业输送高技能型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高职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良好综合素质和职业综合能力,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我国要建成纺织强国,就应该从产品设计、高端制造、技术服务及贸易、商品检验及认证等方向发展,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作为一个复合型专业,可以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技能人才。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什么是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是指通过系统的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人培养目标要有明确的职业定向性,并紧密结合职业岗位(群)的需要,体现高技能人才的特征[3]。为此,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必须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体现专业特点,符合职业性、针对性的要求。

随着我国纺织服装对外贸易逐年稳定增长,纺织服装行业、企业需要既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又具备一定的英语及贸易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应运而生。从专业结构上看,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是将“纺织品检验”与“纺织品贸易”两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渗透的专业知识有机融合而成的复合型专业,这就天然地决定了该专业在学科上的交叉性、人才培养的复合性、知识结构的多样性以及能力要求的综合性。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应既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又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技能,因此,在对高职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定位时,应紧紧围绕纺织服装、商检、贸易行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的高技能型人才,具体地说,就是依托纺织服装、商检、贸易等行业,培养掌握纺织品检验、贸易工作必备的知识、技能、素质,在纺织服装、质检、贸易领域从事纺织品检验、纺织品跟单、纺织品贸易等工作的高技能人才。

(二)人才培养规格确立

所谓人才培养规格,是指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所规定的具体标准,教育方针、教育目标的具体化,通常以较为具体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进行描述,包括通识知识和通用能力、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专业拓展知识和能力三部分内容[3]。人才培养规格是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着不同的规格。人才培养规格应结合相关行业、企业的职业岗位(群)、职业能力、职业发展情况,从知识、技能、素质三方面来确立,知识由通用知识和专业知识组成,能力包括创造能力、竞争能力、表达能力等,素质是指个人的才智、能力和内在涵养,制定人才培养规格就是要确立这三个方面的标准问题。

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的复合型要求人才培养规格应比较全面地反映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落脚点和核心价值。在纺织品国际贸易全球化的今天,从事纺织品检验业务的人员首先应具备一定的专业英语能力,而从事纺织品贸易及跟单业务的人员更应具备较强的英语综合应能力。可以看出,本专业除了突出强调纺织品检验和纺织品贸易两个核心模块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外,还应突出英语的核心地位,因为英语是将二者联系在一起的纽带。为此,在制定本专业的培养人才规格时必须强调纺织品检验、贸易及跟单、英语综合运用三个方面的能力,且这三个方面是相互融合、互为补充的。则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在知识、技能、素质三方面都强调检验、贸易、英语三方面的内容,由此构成一个二维网格式人才培养规格模型,以此制定人才培养规格。

二、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ITE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反映了不同教育活动的规律,体现了不同类型教育的特征。1998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一)“ITE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美国学者乔伊斯(B.Joyce)和威尔(Weil)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构成课程、选择教材、指导在教室和其他环境中教学活动的一种计划或范型[4]。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高等教育及职业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关于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活动的运行规范和操作样式[5],是学校和用人单位根据教育目标共同确定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培养方式和保障机制的综合。

之所以提出“ITE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因为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中不论是“纺织品检验”还是“纺织品贸易”都需要具备一定的英语能力,“ITE三结合”能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自加入WTO以来,我国纺织行业直接面对国际市场,需要大量的掌握纺织品检验、纺织品贸易知识的人才,为此,一些纺织院校陆续开设了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但由于地理环境和经济条件的不同,各相关院校制定了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湖北地处中部地区,在原料、劳动力和人才等方面资源丰富,在纺织服装产业转移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为适应国际纺织贸易环境的不断变化,我院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结合地区发展和行业需要构建了满足社会需要的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ITE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二)“ITE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释义

按照“依托纺织行业,掌握检验技术,运用英语知识,从事贸易职业”的设计理念,根据纺织服装、商检、贸易等行业对检验、贸易人才的要求,结合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对高技能人才的定位,从纺织品检验、贸易及跟单、英语三大模块出发,确定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ITE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即将检验技术(Inspection)、贸易知识(Trading)和英语能力(English)三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通过基本能力、职业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适应纺织服装、商检、贸易等行业的相关职业岗位(如图1所示)。第一学年主要培养学生纺织品基本性能检验、贸易理论、基础英语听说的基本能力;第二年着重培养学生专项检验、贸易技能、职业英语等职业能力;第三学年主要培养学生专业知识拓展、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等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通过三年的学习,学生在检验、贸易、英语三方面的职业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三、“ITE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体系的形成

(一)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形成

所谓课程,是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教学科目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6],它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演变的,反映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并受一定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课程体系是学校育人活动的总体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依托,直接决定了学生的知识、技能体系的形成和培养。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

为此,专业课程体系应依据细化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结构及教学内容来构建。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应根据本专业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ITE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形成由三个核心模块和三个能力培养构成的“三模块三能力”专业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三个核心模块是纺织品检验、贸易及跟单和英语综合模块,以此构成人才培养模式的主体;三个能力培养是基本能力培养、职业能力培养和综合能力培养,依照学生的职业成长规律递进展开。通过三大模块和三阶段能力递进培养,真正体现“ITE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二)课程体系的实施

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既然是一个复合型专业,培养的人才应既能从事纺织品检验业务又能从事纺织品贸易业务,在设置本专业的课程体系时将专业知识与贸易知识的结合成为必然[7]。为此,在实施本专业的课程体系时,根据学生的职业成长规律,将检验、贸易、英语三部分的有机融合,并对知识、能力、素质分阶段按照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顺序编排。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

第一学年以通用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为主,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即基本检验以纤维检验、纱线性能检验和织物性能检验为主,培养学生从事纺织品检验业务的基本能力;贸易理论通过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国际贸易的基础知识;基础英语通过读写、听说能力进行训练,加强基础英语学习。第二学年以专业知识和专项技能培养为主,在基本能力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能力培养。专项检验部分包括面料分析、生态纺织品检验、服装检验等,学生能独立完成相关专项检验;贸易技能部分学习外贸单证、跟单、营销等课程,培养学生贸易及营销能力;职业英语部分包括英语函电、商务英语、纺织服装专业英语等,强化英语应用的职业性。第三学年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纺织品成本核算、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等以实践教学为主的综合技能训练,将检验、贸易、英语三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以此提高学生综合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经济贸易形势变化万千,随着我国纺织服装业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行业及企业的未来发展需要大量的复合型人才。积极探索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ITE三融合”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制定并实施“三模块三能力”专业课程体系,为社会、行业及企业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这是职业教育的职责所在。只有紧跟时展的潮流,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时调整课程体系,才能保持一个专业培养的人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强力.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影响分析[J].经济观察,2011,(3下).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EB/OL].(2011-05-12).

http:///show.php?id=21645.

[3]马必学.高等职业院校发展基本问题研究[M].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146).

[4]吴兆方,陈光曙.高等职业教育“两高一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刘晓欢.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课程开发——学习领域课程方案选编[M].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

[6]邓泽民,陈庆合.职业教育课程设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

纺织服装教育篇9

当前我国职业学校纺织教育令人担忧:首先由于一段时期以来的纺织品行业的不景气造成一些职校染织专业学生的招生困难与就业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由于现代行业、企业生产方式的升级换代,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要求。

一、模式陈旧,纺织教育陷入尴尬局面

当前职业学校纺织设计专业的教育模式仍较陈旧,在纺织品设计的三个层面中重视图案设计,而忽略纺织品织物设与产品造型设计教育,因而培养出的学生虽具有较强的图案设计能力,但由于对纺织品纤维、染色、织物设计、纺织品产品造型设计等缺乏足够的知识。他们对纺织品整体把握的能力较差,无法全面地借助纺织品纤维、织物特征表达织物之美。也无法根据纺织品最终产品造型特点完美表达纺织品的图案之美。

目前纺织专业的人才培养存在这两方面的矛盾:企业急需高素质能适应现代化生产的产业工人和知识技能全面的复合型人才,而学校培养的学生,重理论轻技能,知识单一,缺乏创业、创新意识。在教学中课程特色不突出,各门课程自成体系,缺乏整合,造成知识单一,理论和实践脱节;培养的专业面过窄,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专业实践环节薄弱,不能和行业企业接轨;课程结构及内容单调,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主动性的发挥;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技术实践,专业技能训练不全面,新技术的教学与应用滞后。

二、思考改革,定会使办学焕发新春

1.确立新的教育质量观。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上给予高度的重视,要培养多元化和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要使学生在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的同时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和创业能力。

2.确定培养目标。纺织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强的综合学科。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应针对职业岗位对人才需求,要使培养的学生掌握服装专业各项工艺技术技能成为高级技工而不是单纯的车工。纺织企业对人才需求结构主要有生产管理类、业务操作类和设计辅助类。要从培养管理能力、设计能力和持续发展方面来考虑,否则纺织专业学生的就业压力就越来越大,专业的发展将越来越难。

3.改革教学模式。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多是各科相互分离,缺乏课程的横向交融,理论与实践类课程过分注重教学的独立性,这样无助于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与社会生产实践、社会需要相适应。

4.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主要专业课程应采取边讲、边动手练习的教学方法,打破课堂常规。所开课程,如服装设计、结构设计、工艺制作等课程应紧密围绕生产实际进行,可结合产品开发有针对性地教学。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专业技能也得到了训练。

5.落实项目教学。项目教学包括模拟产品开发、跟单练习、企业顶岗实习。按照具体项目对学生在校期间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及技术技能进行训练。跟单练习和企业顶岗实习可以使学生掌握服装生产、经营等各方面的整体运作知识,提高自己独立创业必备的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实现与社会的接轨。

6.贯彻校企结合。校企结合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通过在校办工厂生产,可以将学到的基本技能与商品化生产相结合起来进行实践锻炼,既提高了综合能力,又加强了对企业经营、创业方面的了解,强化了的技术技能,缩短了从学校到企业较长的适应过渡期。

纺织服装教育篇10

[作者简介]冯晓峥(1972- ),女,江苏盐城人,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发展改革办公室副主任、高教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管理;蔺俊(1969- ),男,江苏盐城人,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办公室、院长办公室主任,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管理。(江苏 盐城 224005)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4-0028-02

在我国由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迈进的历程中,纺织高等职业教育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纺织高职院校既拥有良好的机遇,也面临诸多的挑战。纺织高职院校如何适应新的形势,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快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纺织高职院校发展面临的机遇

1.职业教育发展方针明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政府要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职业教育投入;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完善职业教育支持政策,形成行行出状元的良好社会氛围。可见,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十分重视,提出了新举措,寄予了新期待。

2.经济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中国经济正处在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当前和今后我国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为此,国家正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技术创新,促进科技和经济的深度融合,营造创业创新的社会环境。经济发展由高投入、高耗能、低技能、低附加值转向提高技术含量、提升产品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提出更高要求。一方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期待产业技术快速发展,需要更多更好的高技能人才作为支撑;另一方面,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劳动者的技术技能需不断提高,广大在职人员迫切需要进行技术更新培训;同时,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有必要对数以亿计的农民工开展就业培训等。如此巨大的人才培养培训需求,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指出了新路径,带来了新机遇。

3.纺织工业发展市场广阔。纺织工业作为国民经济传统支柱产业、重要的民生产业和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在繁荣市场、吸纳就业、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推动纺织工业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出台了《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主攻方向,以自主创新、品牌建设和两化融合为重要支撑,以扩大内需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以完善价值链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为重要着力点,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绿色环保、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纺织工业体系,为实现纺织工业强国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纺织服装生产大国,国内外市场需求潜力很大,纺织产业前景广阔。这为纺织高职院校的发展注入了新动力,赋予了新使命。

二、纺织高职院校发展面临的挑战

1.行业优势相对不足。高职院校所服务的行业对其事业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纺织高职院校大多服务于纺织、服装、染化等艰苦行业,一定程度上受到行业发展的制约,办学困难较多。一段时期以来,在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下,国内一些纺织院校纷纷出现去“纺织”化现象,陆续更名。如山东纺织职业学院2006年更名为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2012年更名为广东职业技术学院。资料显示,截至2013年8月30日,全国2442所普通高等学校中以“纺织”冠名的还有7所,其中高职院校6所。

2.招生压力日趋增大。因人口出生率下降、高职院校数量增多以及社会对高职教育认可度不足等原因,高职生源危机正在全国范围内蔓延。2013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约为912万,已连续5年下降,与2008年最高峰时1050万报考人数相比,减少约138万。“十二五”期间,国家将适度扩大本科招生规模,试行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分类入学考试,高职院校逐步实行注册入学。调查显示,许多家长和考生往往“以名取校”,对以“纺织”冠名的高职院校认同度较低。随着生源总量的逐年减少,纺织高职院校招生压力越来越大。

3.服务能力有待提升。多年来,纺织高职院校利用和依托地方纺织服装产业,形成以纺织、服装、艺术、染化类专业为主体的专业格局,专业设置基本涵盖了纺织服装产业链的需求。然而,随着经济形势的快速发展变化,纺织院校的专业设置已不能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一些新特紧缺专业由于师资力量、教学设备等原因未能开设;一些传统专业的课程、教材更新滞后。纺织高职院校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及时调整办学定位,努力拓宽服务面向,加快转型发展步伐,切实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三、纺织高职院校转型发展的路径分析

1.在办学类型上,从纺织行业型向区域综合型转变。行业转制高职院校起源于行业企业办学,有着深厚行业企业背景的优势,但也存在行业企业封闭性的劣势。纺织高职院校大多是由中专校独立或合并升格而来,前身是由行业主管部门创办的纺织服装类中等专业学校,主要是为适应纺织工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纺织服装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往往只有纺织技术、服装设计、染整技术等几个专业。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一些地区的支柱产业已发生深刻变化,或由原来唯一的纺织,发展为多个支柱产业。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纺织高职院校应通过广泛调研论证,努力“跳出纺织”,面向区域办学,提高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契合度。要适应市场需求,设置紧缺专业,培育新兴专业,调整优化专业结构,进一步拓展人才培养专业覆盖面,从面向一个行业服务到面向多个行业办学,推动办学类型由单一行业型向复合型、区域型转变。如江苏纺织高职院校,可围绕江苏沿海汽车城建设,做大做强汽车类专业;围绕新材料、新能源和港口建设等新特产业,创办光伏材料、风力发电、港口物流等专业,探索学校主干专业链与地方支柱产业链“双链”对接,形成贴近地方产业特色的各类专业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实现办学类型由纺织行业型向区域综合型的转变。

2.在办学功能上,从人才培养向四项职能并重转变。高等学校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四项办学职能。高职院校是高等教育的一种办学类型,也应具有上述职能。但在现实中,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工作一直都十分重视,而比较忽视另外三项职能的发挥,办学内涵相对单一。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的办学功能理应从单纯注重人才培养向人才培养与多种功能并重转变。在科学研究方面,要积极组建研究开发团队,成立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构建科技研发平台,主动融入区域技术创新体系,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合作共建产学研战略联盟,支持教师到企业转化科技成果,开展联合攻关,不断提高研发能力;在社会服务方面,可创造条件建立国家行业特有工种技能鉴定站和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充分发挥继续教育培训点作用,构建社会培训平台,开展企业员工岗前培训、换岗培训、班组长培训和职业安全健康教育,提高社会培训能力;在文化建设方面,可将“校企行地”文化有机融合,汲取企业文化、行业文化、地域文化的精华,培育高职院校特色文化,凝练形成并弘扬特有的校园精神、校训、校风、教风和学风,构筑起全校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并充分发挥辐射作用,提高文化传承创新能力。

3.在办学形式上,从单一型向多样化转变。学生是学校存在的理由,生源发生变化,学校的定位也要跟着变化。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以举办全日制专科教育为主。随着高考生源的减少,高职院校应与时俱进,坚持以生为本,以满足学生需求为最大发展目标,不断创新办学形式,探索人才培养规格从单一技能型向技能型、技术型、升学型、创业型等多样化发展,着力构建人才培养新体系。在办学主体方面,要积极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和相关学校合作办学,可成立学校理事会,积极探索政府主导、行业指导、学校主体、企业参与的办学体制。同时,与知名企业集团合作创办企业学院,实行双主体办学,实施管理融合、产教融合、科技融合、文化融合,实现校企联手、互利共赢。在生源渠道方面,一方面可通过单招、统招、注册等多种方式,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开展全日制学历教育;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为广大社会人员开展成人非全日制学历教育以及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在人才培养方面,应为不同类型的学生制定各具特色的培养方案,因材施教,按需施教;采用集体教学、个别教学、分层教学等多种形式组织教学;采取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理实一体、工学交替等多种方法实施教学,为学生提供多样性特色化教育服务。

4.在办学水平上,从一般高职院向示范高职院转变。纺织高职院校主要服务于纺织服装行业,办学条件有限,办学水平一般。面对竞争激烈的新形势,纺织高职院校应正视现实,迎难而上,不断创新发展思路。要坚持以质量为中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内涵建设为重点,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课程建设和改革,强化“双师型”专兼职教学团队建设,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立教学管理部门、教学监控部门和学生三方联动的教学质量控制监督机制,从而不断提升办学水平。要按照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全面加强学校内涵建设。要以全国、省、市、校技能大赛为牵引,着力提高学生双证书获取率,提升学生职业能力。要以国家、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为契机,对照示范建设标准,积极实施质量立校、特色铸校、人才强校、创新活校、和谐兴校方略,大力推进体制机制、重点专业、人才队伍、特色文化、服务能力建设,着力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加快转型、提高质量、增强核心竞争力,努力实现从一般高职院向示范高职院的跨越发展。

[参考文献]

[1]蒋新革,王韶清.试论高职院校专业结构的调整优化[J].教育与职业,2010(32).

[2]蔺俊.纺织高职院校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2(8).

[3]李世收.高职院校在经济转型升级中的助推作用[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9).

纺织服装教育篇11

中图分类号:F249.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7-0110-02

伴随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国内居民对纺织服装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纺织行业在全国中地位不断提升,纺织业工业总产值占GDP比重不断上升。金融危机使中国出口贸易遭遇困境,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纺织服装产业就已经受到了初步影响。2008年,纺织业(包括服装产业)增速持续下降,尤其是下半年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持续回落。同时,这些问题的出现也为中国助推纺织服装产业升级提供了一定的契机。为此,2009年2月4日国务院提出了振兴纺织业的目标和重要任务,并强调要在科技创新、技术改造、自主品牌建设等方面有所突破,而这些目标的实现均需要加大对相关专业人才及其专业能力的培养。

一、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现状及振兴路径分析

纺织服装产业是中国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出口行业,并伴随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也存在有待改进之处。分析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现状是促进产业振兴的重要前提,而随着纺织服装产业的继续发展,积极探索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的振兴路径就成为实现其今后发展目标的重要前提。

首先,行业稳定增长,内销比重加大。由于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民收入的增加,纺织服装产业有了快速的发展。2004-2007年,中国纺织行业消费保持了高速增长,销售收入增速保持在20%以上,平均增速为23.6%。随着出口压力的逐步增大,中国纺织品的内销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纺织品批发零售总额也在稳步提升,2007年内销比重更是高达75%。纺织服装行业的稳定增长,导致对相关劳动力的用工需求的持续增加,在市场竞争加剧和产业规模扩大背景下,对纺织服装专业化人力资本的需求会有较大的需求空间,而内销比重的加大也会间接地引导适应性专业人才需求的增加。

其次,内销市场以城镇为主,对中高档服装的消费增多。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服装消费结构存在明显差别,农村人口对衣着的消费支出仅为其收入的4%左右,而城镇居民平均在7%左右,这与他们的消费习惯和消费环境有关。中等收入阶层的居民支出比重最大,且人数最多,约占到总人口的84%,是主要消费群体。这类人群的消费特点是实用至上、务实消费,偏好物美价廉的产品,对中低档品的消费相对较多[1]。内销以城镇为主,导致纺织服装产业消费结构的多样化,而中高档服装的生产对纺织服装产业的生产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需要大量的适应性专业人才。

再次,行业平均生产率大幅度提高,但技术水平仍然偏低。纺织行业平均生产水平表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生产技术水平提高,行业的规模效益凸现,单位生产成本降低。2004年时,行业人均利润总额和人均销售收入分别为0.54万元/人和18.00万元/人。至2007年,二者分别达到了1.07万元/人和28.09万元/人[1]。但是,行业技术总体上仍较世界领先水平有一定差距,自主创新能力和先进技术利用率偏低,成为影响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竞争力赶超发达国家的主导因素之一。而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主要是加大对技术研发的投入和研发人员的培养,并且加快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对技术研发和专业化研发人才的投资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根本路径,充分开发新的生产工艺和使用先进适用设备也离不开专业化的人力资本。

最后,企业规模偏低,自主品牌建设不足。中小企业是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的主要生产者,由于中小企业缺乏研发能力和缺少对自主品牌建设的投入,也就没有企业核心竞争力,这导致中国绝大多数企业缺乏高端竞争力。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大力支持优势骨干企业兼并重组困难和中小企业以提高行业集中度,借此提高企业规模竞争力和加强自主品牌建设。企业规模的扩大是设立研发机构、提高研发能力和加强自主品牌建设的重要条件,同时,为继续保持市场竞争力,就会投入更多的研发资金和专业化人力资本,因而,对专业化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二、纺织服装产业专业人才需求的结构分析

面临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和产业及其产品结构升级的压力,中国纺织服装企业越来越注重对专业人才的储备和人力资本投资。鉴于行业数据获得的难度以及辽宁省纺织服装行业发展现状与全国平均水平相近,故以辽宁省60多家纺织服装生产企业为例分析纺织服装行业专业人才需求结构及其特征(见图1)。另外,从被调查的60多家(中、小型)企业专业人才的学历现状及需求结构(见表1),可以看出,在现有专业人才中,中等专业学历人员(中专/技校)比重较大,高学历人员比重较小,相比同类型需求人才比例,对高级人才的需求程度较大;多数纺织服装产业不属于高新技术行业(但是纺织行业技术含量要高于服装产业,甚至部分纺织行业已被列为高技术行业),企业对中等学历水平专业人才的需求数量最大,表明企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量相对较大,但对高级人才的需求程度却最大。同时,企业专业人才需求结构还与企业规模相关,大企业注重与企业竞争力和长远发展密切相关的高端人才培养与投资,规模偏小的企业较为需求一线生产与管理及开拓市场的专业人才。

三、纺织服装产业专业人才培养的专业素质与能力提升课程模块优化

通过企业调查得知,大多数纺织服装企业对专业人才的知识与技能结构要求是,除具有相应专业技术和相关能力外,还必须具备专业外语、计算机使用与开发以及敬业精神,同时,不同岗位对知识与技能需求的侧重点也不同。复合实用型专业人才称为纺织服装产业人力资本需求的主要特点(当然,部分技术含量较高的企业也对高端专用技术人才有相当的需求)。

目前,尽管各专业的要求不完全相同,但其培养内容主要包括:公共知识平台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和专业素质与能力培养模块等四部分[2]。由于中国的学历和专业教育中基础课程和专业讲授课程占据培养内容的主导性地位,占有较大比重,而与行业或企业急需并能够立即应用到生产与管理实践中的专业能力大部分培养过程是在企业实践中完成的,这导致企业不能招聘到满意的专业人才,并且受各种因素的制约,许多专业人才也可能无法在学校毕业后的工作中实现自身专业素质与能力的提升,也无法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形势。为此,在专业教育课程模块中应加大专业素质与能力培养的内容。对于专业素质与能力培养模块的构建应坚持以下要求:

纺织服装教育篇12

[作者简介]蔺俊(1969-),男,江苏盐城人,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办公室、院长办公室主任,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江苏 盐城 224005)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江苏沿海开发背景下区域内高职院校发展策略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苏教科规领[2011]3号)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8-0041-02

我国由纺织大国迈向纺织强国,高等纺织职业教育发展是基石。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实施的新形势下,纺织高职院校要全面总结“十一五”期间取得的显著成绩,更要充分认清“十二五”时期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推动新一轮的发展。

一、纺织高职院校发展现状

1.办学总体情况。2000年前后,受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国内一些纺织院校出现去“纺织”化现象,陆续更名。例如,中国纺织大学1999年更名为东华大学,天津纺织工学院2000年与天津另一所高校合并,更名为天津工业大学。截至2010年8月30日,全国2035所普通高等学校中以“纺织”冠名的还有9所,其中高职院校8所,分布在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四川等6个省,多数是在原中专按基础上通过合并或独立升格而成。经过“十一五”的发展,纺织高职院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办学实力显著增强,办学质量大幅提升,但地区之间、学校之间发展不平衡,纺织类专业人才培养规模与产业发展需求还不完全适应(如下表所示)。

2.系(院)及专业设置情况。在系(院)设置上,规模较大的院校设置十个左右,规模较小的院校设置六个左右,以纺织、艺术、服装、染化、经贸、机电、信息系(院)居多,还有外语、建工、人文系(院)。成人教育得到重视,但总体规模不大;国际合作普遍开展,但成效不一,有3所院校独立设置了国际合作系(院)。在专业设置上,各院校坚持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充分利用和依托地方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优势,形成以纺织、服装、艺术、染化类专业为主体,机电、经贸、信息类专业为支撑,相互补充、多元发展的专业格局,专业设置基本涵盖了纺织服装产业链的需求。同时,还注意结合地区经济发展实际和未来发展趋势,开设了一些富有时代气息和地方特色的专业,如新型纺织机电技术、视觉传达艺术设计、鞋类设计与工艺、影视动画、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等。从总体上看,专业设置还需要进一步实现与地方经济发展全面有效的对接,校企合作办学有待进一步拓展。

3.毕业生就业情况。从各高职院校公布的近两年的就业率来看,纺织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总体较好,就业率都在90%以上,有5所院校被评为省级以上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但就业对口率、就业保持率还需进一步提高,各高职院校之间以及不同专业之间存在不平衡现象。与地方支柱产业联系紧密的专业,毕业生十分抢手,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那些很多院校设置的大类专业以及知识结构过于单一的专业,如计算机、英语等,毕业生就业率一般,对口就业难度较大,呈现供过于求的状态。

4.师资队伍建设情况。“十一五”期间,纺织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数量、结构、层次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一是高学历、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员比例不高,名师、专业带头人不多;二是“双师型”教师数量偏少,不能满足实际教学需求;三是兼职教师整体水平有待提升,稳定性需要进一步强化。

二、当前纺织高职院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面临机遇。一是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方针确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政府要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职业教育投入,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二是纺织工业发展前景广阔。纺织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为确保纺织工业稳定发展,国务院专门制定实施了《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2009-2011年)》,这为纺织高职院校的发展赋予了新的使命,注入了新的活力。三是各地加快高职教育发展政策利好。例如,在《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要加强职业院校优质资源建设,建成40所示范性高职院校,到2015年率先建成教育强省。这些为江苏纺织高职院校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2.面临挑战。一是纺织高职院校数量偏少。截至2010年8月30日,在全国1246所高职高专院校中,纺织院校所占比例不足1%。在立项建设的200所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中,纺织院校只有2所,占总数的1%。二是行业现实优势相对不足。高职院校的服务行业对其招生与就业有着直接影响,纺织高职院校大多服务于纺织、服装、染化等艰苦行业,一定程度上受到行业发展的影响和制约,办学难度较大,困难较多。三是生源竞争日益加剧。“十二五”时期,国家将试行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分类入学考试,适度扩大本科招生规模,探索高职院校注册入学制度。随着高校生源总量的逐年减少和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加快,高职院校生源竞争将日益加剧。

三、纺织高职院校加快发展的对策

1.着力创新体制机制。一要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探索建立学校理事会运行机制,发挥地方政府部门、纺织行业企业和学校各方在产业规划、经费筹措、先进技术应用、兼职教师聘任、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在职员工培训和技术咨询服务等方面的优势,扩大学校发展的社会参与度,构建学校和地方政府、行业协会、纺织企业紧密合作的模式。以校企共建二级学院为载体,按照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原则,以改革创新、合作共建、凸显特色、提高质量为发展思路,着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育教学改革,构建校企合作办学制度体系,形成长效机制,增强办学活力。二要构建现代高职院校制度。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探索建立理事会指导下党委领导、校长治校、专家治学、民主管理的现代高职院校治理结构,发挥教代会、工代会、学代会作用,保障师生员工参与学院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估制度,引进社会专业中介机构对学校专业、课程、就业等的水平和质量进行评估。三要推进对外合作交流。按照“跳出纺织看纺织”的发展思路,借鉴国际先进的职业教育思想,积极探索中外合作办学新路,提

升中外合作办学水平。与国内知名院校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交流合作,大力引进校外智力和优质教育资源。

2.着力加强专业建设,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主动应对高职院校注册入学新情况和纺织行业生产新特点,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制定人才培养新制度,拓展校企合作深度和广度,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二要优化专业设置。积极策应地区发展战略,强化纺织、服装、艺术等重点专业,设置紧缺专业,培育新兴专业,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推进学校主干专业链与地方支柱产业链“双链对接”。三要深化教学改革。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全面推进课程改革。根据职业岗位的需求,参照纺织、服装等相关职业资格标准,精选课程内容,优化课程结构,建立符合纺织产业调整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推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双教融合”。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实施实践创新训练计划,把职业资格考试内容嵌入到学业考试的课程教学之中,推进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

3.着力优化人才队伍。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着眼学校长远发展,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多渠道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开展教师技能大赛,加大教师境外培训和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的力度,鼓励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全面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实施“双师型”教师、专业带头人、课程负责人、名师和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培养计划,完善兼职教师聘用办法,加大专兼结合柔性化教学团队建设,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水平教师队伍。二要加强管理队伍建设。以建设创新、创业、创优的“三创型”管理团队为目标,着力培养创新理念,提升创业能力,激发创优活力。根据事业发展需要,科学设置管理岗位,配齐配强管理人员,加大培养力度,不断优化干部队伍的年龄、学历、职称、专业结构,着力打造一支勤于学习、勇于创新、善于管理、敢于负责、严于律己的管理队伍。三要完善考核评价激励机制。以绩效工资改革为契机,认真搞好岗位设置,完善岗位聘任和分配方案,坚持按岗聘人、以岗定薪,建立健全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充分体现人才价值、有利于激发人才活力和维护教职员工合法权益的激励保障机制,不断完善以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教师、管理人员、工勤人员分类业绩评价办法。

4.着力提升服务能力。一要打造服务平台。充分利用学校优质资源,以生态纺织、生态染化料、家用纺织品与服装等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和研究所为依托,构建科技研发平台;以纺织行业特有工种技能鉴定站和职业技能鉴定所为依托,构建社会培训平台;以校企共同体为依托,构建资源共享平台;牵头组建行业或地区职教集团,构建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指导平台,不断拓宽服务路径。二要强化产学研合作。主动融入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加强校地、校企合作,创造条件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共建产学研战略联盟和合作基地。鼓励教师到企业转化科技成果或开展联合攻关,选聘一批科技企业家担任学校产业教授,与企业合作技术研发。三要拓展成人教育。利用纺织行业职业资格培训中心和现代纺织技术、服装设计等实训基地,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采取多种措施,努力扩大成人教育规模,提高成人教育质量。充分发挥学校专业和人才优势,按照企业需求,积极开展企业员工的岗位培训和技能鉴定,努力提高社会贡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