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学方向合集12篇

时间:2024-01-25 14:42:05

麻醉学方向

麻醉学方向篇1

随着患者对牙槽外科服务要求的提高, 牙科医生越来越重视无痛化理念, 除了环境营造、心理安慰、品的选择外, 更注重麻醉的方法。支配上颌磨牙的神经较多, 阻滞麻醉方法复杂, 易引起患者疼痛、恐慌。作者采用浸润麻醉的方法麻醉上颌磨牙神经, 疗效较好,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3月~2012年10月在75660部队门诊部拔除上颌磨牙的患者86例86颗牙, 男44例, 女42例;年龄31~56岁, 平均年龄45岁。上颌第一磨牙29颗, 上颌第二磨牙30颗, 上颌第三磨牙27颗。入选标准:①无绝对拔牙禁忌证。②就诊前未局部或全身使用止痛药物。③无过敏史。按就诊顺序的奇偶数分别纳入浸润麻醉组和阻滞麻醉组各43例, 两组在性别、年龄、牙位及拔除难易度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麻醉方法 ①浸润麻醉:将注射部位擦干, 隔湿, 棉签蘸上表麻药物涂布, 保持1~2 min,常规铺巾, 唇周及注射部位碘伏消毒, 抽取4 ml 2%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天津药业集团新郑股份有限公司), 在手术区的唇颊侧黏膜皱褶处进针, 先注入少许麻药, 然后针尖沿着骨膜面滑行至拔除牙齿的根尖, 注入1~1.5 ml麻药。腭侧在对应牙根部黏膜处进针, 直抵骨面, 稍施压, 推注0.5~0.8 ml麻药。②阻滞麻醉:用同样的麻药按常规操作行上颌结节和腭大孔麻醉, 分别麻醉上牙槽后神经和腭大神经。拔除上颌第一磨牙时, 还须在第一磨牙的颊侧近中根部的前庭沟处加作浸润麻醉, 麻醉上牙槽中神经。

1. 3 麻醉疗效判定 注射麻药后3 min行拔牙术, 根据患者表情和医生评价确定麻醉标准。①完全麻醉:术中无疼痛, 无痛苦表情。②麻醉良好:术中轻度疼痛, 可顺利进行手术操作。③麻醉有效:术中感觉疼痛, 有痛苦表情, 尚可耐受手术。④麻醉无效:感觉剧烈疼痛, 患者无法忍受, 手术无法实施[1]。前两项归纳于良好, 良好率和有效率归纳于总有效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

2 结果

浸润麻醉组良好35例(81.40%), 有效3例(7.0%), 无效5例(11.6%), 总有效率88.4%;阻滞麻醉组良好32例(74.4%), 有效7例(16.3%), 无效4例(9.3%), 总有效率90.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 P>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拔除下颌磨牙时虽然需要麻醉的神经较多, 包括下牙槽神经、舌神经、颊长神经, 但采取口内注射法在翼下颌韧带中点稍外部位进针, 可以一针麻醉三根神经。而支配上颌磨牙的神经较为复杂, 阻滞麻醉方法不易掌握。如上颌结节麻醉, 以上颌第二磨牙颊侧远中根部黏膜皱褶处为刺入点, 针尖斜面向着骨面沿着骨膜面与上颌牙齿颌面成45°角向上、向后, 同时向内推进。进针过深过上易刺破上颌结节后上部的翼静脉丛, 引起血肿, 进针方向不正确或向内转不够, 注入药液远离上颌结节使麻醉失败;腭大孔麻醉注射部位靠后或药量过大时, 同时麻醉了腭中、后神经而引起患者恶心、呕吐, 影响拔牙操作[2]。

与阻滞麻醉相比, 浸润麻醉操作简单, 只需在手术区的唇颊侧黏膜皱褶处进针, 注入少许麻药后针尖沿着骨膜面滑行至拔除牙的根尖, 注入麻药1~1.5 ml。腭侧在对应牙根部黏膜处进针, 直抵骨面, 稍施压推药即可。利多卡因是目前应用最多的局麻药, 具有穿透力强、对组织无刺激、扩散性强、起效快的特点[3]。牙槽骨骨质疏松、多孔, 麻药易通过这些小孔渗透到牙根部神经丛, 能达到浸润麻醉的要求。浸润麻醉不仅省略了阻滞麻醉的繁琐操作, 降低了患者的疼痛、恐慌感, 而且避免了非治疗组织被麻醉影响口颌、颜面功能, 不对患者语言功能、味觉感受和颜面表情产生影响[4]。

本研究显示, 两种麻醉方法疗效相当, 但前者操作明显较后者简单, 晕厥、注射区疼痛、血肿、暂时性面瘫、神经损伤等局麻并发症也少于后者, 患者更易接受。浸润麻醉组失败5例, 可能与个体对麻药的敏感度、精神因素、局部组织的炎性感染有关, 临床操作中应视情更换麻药品种、调整麻药剂量、改变麻醉方法, 尽量达到最佳麻醉效果。

参考文献

[1] 罗俏丽,史剑杰,徐仲.老年人拔牙中麻醉剂复方阿替卡因的合理应用.实用老年医学, 2006,20(6):12.

麻醉学方向篇2

2结果

2.1中美两国麻醉护理教育的比较

以麻醉护理的教育类型、教育层次、学生准入要求和培训课程内容4个维度作为框架,对中美两国现有麻醉护理教育形式进行比较。

2.2教育类型和教育层次比较

美国的麻醉护理培训在1933年前由当地医疗机构承担,为非学位教育。随后,经国家出台相关学位文件,麻醉护理开始向学位教育变革,培训机构也由当地医疗机构向大学转移,直到1998年美国麻醉护理教育最终确定硕士学位教育是其最低教育标准。在美国发展麻醉护理教育的过程中,其教育类型一直都为职后教育,教育层次自1998年开始提升为硕士及以上层次。中国的相关教育主要以“护理学———麻醉护士专科方向”的形式出现在极少数医学院校,在1993年徐州医学院率先与南京六合卫校联合开办三年制中专层次的麻醉与急救护理专业;此后又与福建闽北卫校合作开办大专层次教育;直到2004年徐州医学院开设本科教育层次的“护理学———麻醉护士专科方向”,除了学院派的麻醉护理教育形式外,各地医院也开始自发组织小规模的麻醉科护士的岗位培训,但形式各异,缺乏统一的系统,在此不做详细比较。由此可见,中国的麻醉护理教育发展史并不长,具有一定规模的麻醉护理教育均属于职前教育,教育层次经历了中专-大专-本科的提升过程。

2.3学生准入要求比较

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的硕士学位麻醉护理教育项目每年仅招收24~36位学生,解读项目的培养目标发现,其以培养能在临床为患者提供专业麻醉护理服务、制订完善的麻醉护理计划的实践型护理专家为目标,因此,对学生的准入要求比较严格,从教育背景、工作经验、学习能力、知识基础等多方面对申请参加培训项目的学生做了相关规定。可见,美国的麻醉护理教育属于精英教育,要求学生具备高水平的综合能力。中国的麻醉护理教育以学院派的职前教育为主,是在通科护理教育的基础上加入麻醉护理特色,对于学生的准入没有设定特殊要求。申请参加麻醉期护理教育的学生只需要具备相应教育学历,并通过国家组织的适用于所有专业学生的统一招生考试即可。

2.4培训课程内容比较

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的硕士学位麻醉护理教育项目的课程可分为三类:麻醉护理的高级医学课程、麻醉护理的专业课程和麻醉护理的研究课程。其中,麻醉护理专业课程占据了重要地位。从麻醉护理教育的课程设置可以看出,美国采用的是模块式教学模式,即根据学生的能力及水平,将一门课程分为多个层次分段教学,如麻醉护理的原则和实践分为了五个层次,即Ⅰ~Ⅵ。这是一种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培养个体,使其具备优秀的职业素质。其次,弗吉尼亚联邦大学的麻醉护理教育为硕士以上层次的学位教育,因此,对于学生的科研能力具有一定要求,在课程中专门开设了研究方法的课程,以此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思维方式。此外,由于麻醉护理教育的专业实践性强,临床实习也为麻醉护理专业教育的重中之重,划分了6个阶段进行(即临床实习Ⅰ~Ⅵ),时间占据整个培训周期的50%,约12~18个月。中国的麻醉护理教育以通科护理教育课程为主要部分,即基础医学课程和护理专业课程,麻醉护理专业课程仅占据全部课程比重的15%左右。研究方法类课程没有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另行开设。徐州医学院的“护理学———麻醉专科护士方向”分为三个阶段,第三阶段为历时1年的临床实习,其中半年为内外科实习,半年为麻醉科实习,临床实习时间在整个教学周期中仅占据10%。

3讨论

3.1形成系统的课程是培养麻醉护理人才的前提

美国麻醉护理学会已有全国统一的指南对麻醉护理教育应该涉及的课程领域、培训周期、理论/实践课时的比例等做出了明确规定,保证了麻醉护理教育的统一化和系统化。我国职后麻醉护理培训仅在各地医院内部小规模开展,缺乏统一标准,在培训周期、课程领域等方面存在百家争鸣的现象。因此,我国的护理界学者应尽快开展麻醉护理职后教育的相关研究,运用科学方法形成系统的麻醉护理课程,推动我国麻醉护理职后教育规范化,以促进我国麻醉护理教育的发展,同时为我国出台相关政策文件提供依据。

3.2职后教育是中国麻醉护理教育的发展趋势

首先,麻醉护理工作本身的复杂性和技术性,以及麻醉患者围麻期意识状态的特殊性(非清醒或半清醒状态),都对麻醉护士的素质、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因此,接受没有任何临床工作经验的学生参加麻醉护理教育并不合适,可能导致他们进入麻醉科工作上手慢,无法快速胜任高强度和高难度的麻醉护理工作,这将对围麻期患者护理安全存在一定隐患。其次,中国目前的麻醉护理教育形式,即“护理学———麻醉专科护士方向”是在普通护理教育的基础上增加部分麻醉护理相关课程,使得学生早期、初步地接触麻醉护理的概念。在课程设置中,应该处于核心地位的麻醉护理专业课程仅占据课程比重的小部分,培养的学生在实际进入临床麻醉科后,还需要进一步接受岗位的继续教育,才能完全胜任麻醉护理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导致教育成本效率不高。最后,麻醉护理教育走职后教育路线是国际发展大趋势,在经济全球化、科技大发展的当今社会,中国应紧跟国际麻醉护理发展潮流,向职后教育转型。职后教育的发展将从两方面进行。

3.2.1以核心能力模型为指导培养麻醉护理人才“以能力为本位”是近些年国内外职业教育所提倡的方式,这种以职业能力为培训立足点的教育能够针对性的培养具有专业工作能力的护理人员。麻醉护理作为一门临床专科性强、能力要求高的专业,采用以能力为本位的培养模式,能够更好地适应临床对于麻醉护理专业人才的需求。蒋莉莉、胡嘉乐等对麻醉护士的工作范畴和核心能力做了系统研究,这对开设以能力为本位的麻醉护理课程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未来接受此类职后专业教育的学生将被授予相关证书,并能从事临床麻醉护理工作。

3.2.2麻醉护理教育走专业学位道路是未来展望美国的麻醉护理教育经由非学位职后教育向学位教育发展,截至1998年全部转型为学位教育,并以硕士学位为最低教育标准。它的发展轨迹可为我国所借鉴,我们应以能力为本位的职后教育为起点培养麻醉护理人才,首先发展非学位教育,随着麻醉护理教育发展逐渐成熟,可在能力为本位的教育课程基础上增加科研类课程,使之逐渐达到研究生教育水平,发展麻醉护理的学位教育。这一方面可为临床优秀护理人才提供深造机会,开拓护理人才发展道路,在中国特色社会背景下稳中求速,既保证了临床麻醉护理质量,又加快了麻醉护理专业发展;另一方面,可推动护理学科下属二级学科的发展,为护理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提供发展借鉴和依据。

4小结

中美两所学校麻醉护理教育在教育类型、教育层次、学生准入标准和培训课程内容等方面存在差异。美国麻醉护理为职后教育,硕士学位教育是其最低教育标准,参加培训项目的准入学生均具备一定的教育背景,并且是在临床相关科室工作过一定年限的注册护士,教育内容以麻醉护理专业课程为主。我国以“护理学———麻醉专科护士方向”的形式开展职前教育,教育层次历经中专-大专-本科的过程,学校对于接受麻醉护理教育的学生没有特殊的准入标准;教育内容以普通护理教育课程为主。经过中美比较,我们对中国麻醉护理教育提出以下建议:

(1)形成系统的麻醉护理教育课程;

麻醉学方向篇3

PDL选用专用手持注射针,在需麻醉的牙的颊舌(腭)侧,分别在近中或远中角作为进针点,在STA模式下,系统通过视频窗口实时提示,当橙色LED灯亮时,表明针尖到达最佳注射点,同时音频系统会发出“PDL”声音提示。此外,STA系统还可监控针尖的压力,实时反馈物向牙周组织的渗透情况,防止注射过程中组织间压力过大。PDL因其具有注射药量少(0.9mL)、麻醉效果好、无药物注入血管的风险、无软组织麻醉等优点,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的青睐。上述3种麻醉方法均不麻醉颊部及唇部组织,不影响面部的运动功能,符合美容牙科的要求,并且这些麻醉方式还可作为常规神经阻滞麻醉的补充;但是这些麻醉方法采用常规的注射器很难完成,必须借助STA。因此,STA系统应用于临床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更多的麻醉技术。

2STA应用于口腔临床教学,有利于建立患者对医学生的信任感

据统计,大约有80%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牙科畏惧。治疗过程中的疼痛是造成患者就诊紧张,引起牙科恐惧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在口腔外科治疗中,多数患者对牙拔除及外科手术的治疗过程并不害怕,但对手术前麻药注射过程中带来的疼痛非常恐惧。因此,麻醉过程的舒适化,有利于建立患者对医师的信任,进而有利于之后的操作。几乎所有口腔外科的学生临床学习均是由实施麻醉开始,若实施麻醉的过程让患者非常舒适,患者才会更好地配合下一步操作;反之,患者有可能直接拒绝学生实施治疗。相对于传统的注射器,STA系统手持注射针的外形跟原子笔相似,非常适合执笔式握法,并用踏板操作注射过程,能更准确地控制注射针的方向及进针位置;同时,为了提高注射的舒适性,多数临床医师主张多阶段输注系统:穿刺前、穿刺、进针和注射4个阶段。在穿刺前和穿刺过程中,部分局麻药先于针进入组织,形成“麻醉通道”,用以消除穿刺所带来的不适感,省去了表面麻醉步骤,使患者在整个麻醉过程中都无不适,缓解了患者对注射的恐惧。有时学生会更有耐心,在实施麻醉的过程中均用STA注射模式,这样患者将更加舒适,更有利于建立医患信任感。

3STA应用于口腔临床教学,使口腔局部麻醉技术在教学中更加安全

在传统的口腔局部麻醉临床教学中,最常见的不安全因素是学生在行使阻滞麻醉时忘记注射前回抽而误将麻药注入血管,以及学生由于操作生疏,注射针反复穿刺组织,导致局部组织肿胀较严重。而STA系统有自动回抽的功能,在任何一次麻药注射患者体内前,均会自动回抽,若发现回抽有血,可及时改变注射针方向,在麻药注射前,STA仍会再次回抽,这样就可避免初学者在麻药注射前忘记回抽这一操作过程。另外,STA系统手持注射针的执笔式握法,踏板操作注射过程,使医学生能更准确地控制注射针的方向及进针位置,更有利于初学者控制注射的准确性,避免反复穿刺组织。

麻醉学方向篇4

    近些年来,我国剖宫产率较高,且大部分剖宫产属于急诊手术,对麻醉效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确保母婴生命安全。通常剖宫产选择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方式,但存在麻醉起效慢、肌松效果欠佳等不足[1]。腰-硬联合阻滞麻醉兼具腰麻和硬膜外麻醉两者的优点,弥补了单纯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方式中的固有缺陷,已经广泛应用于剖宫产术中,并取得了较好的麻醉效果。文章观察55例剖宫术的腰-硬联合阻滞麻醉效果,旨在探讨这一麻醉方法的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9年6月~2010年12月择期剖宫术足月健康妊娠孕妇共110例,年龄23~35岁。入选孕妇均可排除椎管内麻醉禁忌证、子痫前期及其他妊娠期合并症。根据入院时间随机分为腰-硬联合阻滞麻醉组(观察组)和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组(对照组)各55例。

1.2  麻醉方法:术前常规吸氧,建立静脉通道,产妇卧位面向左侧。对照组:在L2与L3之间的缝隙处行硬膜外穿刺,头向置管3~4 cm,先注入1.5%利多卡因3 ml观察5 min内是否有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征象。未见者,注入0.75%罗哌卡因10~15 m l,并视产妇麻醉平面及时调整用药量。观察组:穿刺方法与对照组相同,成功后置入腰穿针,见针内流出脑脊液后向注入由0.75%罗哌卡因2 ml和10%葡萄糖注射液1 ml混合而成的局部麻醉药。局部麻醉药量视产妇反应情况控制在1.5~3 ml。然后退出腰麻针,将硬膜外腔向头端置入导管3~4 cm。产妇平卧保持小角度左倾(15°~20°),在10 min内麻醉平面调整至满足手术要求,并维持在T6以下。术中给予复方乳酸钠葡萄糖注射液及羟乙基淀粉130氯化钠注射液。当产妇血压出现下降时,采用注射麻黄素的方法进行对症处理。其中,低血压的判断标准是收缩压的下降幅度较基础值小于30%。如产妇出现不适反应,可在分娩完成后静脉滴注芬太尼、咪达唑仑等。

1.3  麻醉效果判断标准:①镇痛效果。优:无痛且未给予辅助其他辅助用药;良:有痛感且需要使用其他辅助用药;差:有剧烈疼痛,使用其他辅助用药效果不理想;②肌松效果。满意:腹肌充分松弛,无张力;良:腹肌有一定的张力,但未对手术过程造成影响;差:腹肌肌张力高,严重影响手术过程。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3.5统计软件对临床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麻醉效果:①镇痛效果:观察组优38例,良16例,差1例,总有效率为98.18%;对照组优25例,良19例,差11例,总有效率为80%。②肌松效果:观察组满意48例,良7例,差0例,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满意36例,良12例,差7例,总有效率为87.27%。观察组镇痛效果与肌松效果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麻醉后时间段:观察组麻醉起效时间(2.5±2.6)min,诱导至胎儿娩出时间(10.2±2.3)min;对照组麻醉起效时间(15.5±4.9)min,诱导至胎儿娩出时间(26.2±5.5)min。观察组所需时间段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腰-硬联合阻滞麻醉一种椎管内阻滞麻醉方法,在椎间穿刺通过纤细的腰穿针向蛛网膜下腔注入调配好的局部麻醉药物。这样可以使药物直接作用于脊神经,大大缩短了诱导时间,麻醉起效快,效果明显,肌松效果满意,同时还减少了用药量,防止因用药量大而产生的不良反应,并为术后镇痛创造了有利条件[2]。剖宫产手术大多为急诊手术,腰-硬联合阻滞麻醉的这些优点这抢救母婴赢得了宝贵时间。在本组资料中,观察组镇痛效果、肌松效果、麻醉时间段各项临床数据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腰-硬联合阻滞麻醉麻醉效果显著,起效快,损伤小,在剖宫产手术中具有优异的应用价值。

麻醉学方向篇5

椎管内麻醉主要包括硬脊膜外腔阻滞(简称硬膜外麻醉)以及蛛网膜下腔阻滞(简称腰麻),是常见的麻醉方式,我国临床上麻醉近半数应用椎管内麻醉,但单独应用腰麻或硬膜外麻醉时,有时麻醉效果不佳,甚至出现一系列的不良反应[1]。椎管内腰硬联合麻醉(CSEA)是联合应用这两种方式进行麻醉的方法,兼有腰麻及硬膜外麻醉两种方法的优点,常用于下肢手术以及腹部手术中。为研究椎管内腰硬联合麻醉在腹部手术中的效果,现做如下研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8月~2014年1月来我院行腹部手术的患者146例,采用抽签的方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73例。其中对照组有男性21例,女性52例,年龄19~73岁,平均年龄(46.8±4.5)岁,有腹股沟斜疝患者23例,剖宫产18例,卵巢囊肿13例,子宫肌瘤19例;观察组有男性20例,女性53例,年龄18~74岁,平均年龄(47.2±4.3)岁,腹股沟斜疝患者有23例,剖宫产17例,卵巢囊肿12例,子宫肌瘤21例。所有患者均无心肺、糖尿病、高血压等麻醉禁忌症。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所患疾病等方面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衡可比。

1.2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实施硬膜外麻醉,成功穿刺L2~L3后,在患者的头侧置入3.5~4 cm的硬膜外导管,先注入试验量4 mL的利多卡因,确定无全脊椎麻醉现象后,输2%的利多卡因以及0.75%的布比卡因,保证取得良好的麻醉效果。给予观察组患者实施腰硬联合麻醉,L3~L4的间隙实施硬膜外穿刺,成功穿刺到硬膜外间隙后,再通过硬膜外将穿刺针穿刺入蛛网膜下隙。在确定流出清亮的脑脊液后,再向腔内注进2 mL 0.75%的布比卡因以及1 mL 25%的葡萄糖液的混合液。注射完毕后拔出穿刺针,然后将硬膜外导管经硬膜外间隙向患者的头侧放置,约留置3.5~4 cm,并固定备用。若出现腰麻的作用减弱或麻醉平面不足时,应及时经硬膜外的留置导管加注,控制麻醉平面在T6以下,术后嘱患者平躺8~10 h。记录两组的起效时间以及用药量。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的差异采用t检验,P

2结果

两组均有良好的麻醉效果,且无呕吐及全脊椎麻醉等并发症发生,但相比对照组,观察组起效更快、用药更少、效果更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3.1腹部手术时实施腰硬联合麻醉的优点 硬膜外麻醉在临床上较常应用,但其容易发生低氧血症、阻滞不全、呼吸抑制、心律失常及全脊椎麻醉等并发症,容易发生麻醉意外,失败率较高[2]。此次研究中,对行腹部手术的患者实施腰硬联合麻醉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尽管均获得了较好的麻醉效果,但观察组的起效时间更短,且用药量少。椎管内腰硬联合麻醉兼有腰麻及硬膜外麻醉的优点,而且避免单独使用腰麻时因麻醉维持时间较短造成的不能满足手术需要等情况,无需增加穿刺点,减少了患者的损伤,而且留置硬膜外导管于穿刺点处,能够及时追加以维持并保证其麻醉效果,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保证了手术能够顺利进行。与全麻相比,腰硬联合麻醉无需麻醉机、呼吸机等设备,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3]。

3.2麻醉护理配合 ①手术前:通过谈话等交流对患者所患疾病、治疗方案等进行了解,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等,向患者耐心讲解有关疾病、治疗方法以及手术等方面的情况,?使患者能够了解有关手术治疗的注意事项,尽量配合医生的治疗,?能够使患者减轻心理负担,以更好的状态面临手术;②手术时:麻醉前向患者介绍医生,通过谈话等方式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麻醉后及手术时对患者的血压、心率等进行严密观察,如有异常情况,尽快知晓手术医师,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③手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对患者的疑问进行解答,并对其饮食进行调整,如遇异常情况,尽快通知医生,并采取相应措施纠正。

综上所述,对行腹部手术的患者实施椎管内腰硬联合麻醉,起效较快,用药量少,麻醉效果良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麻醉学方向篇6

中图分类号:R683.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7)08-0031-02

Application value of the small dose and light weight combined spinal epidural anesthesia in the elderly patients with lower limb fracture surgery

JIN Yunkai, LIU Jianting

(Department of Anesthesiology of People’s Hospital of Dean County, Dean 330400, Jiangxi Province,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anesthetic effect of the small dose and light weight combined spinal epidural anesthesia in the elderly patients with lower limb fracture surgery. Methods: From January 2016 to December 2016, 68 cases of lower limb fractures were collected and divided into a control group and an observation group with 34 cases each.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tinuous epidural anesthesia,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small dose and light weight combined spinal epidural anesthesia, and anesthesia block onset time, anesthesia blockade time and anesthetic dosage were observ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esthesia block onset time, anesthesia blockade time and anesthetic dosage were(5.3±2.1)s, (6.6±3.0)s and (6.3±1.0)mg,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10.0±4.5)s, (17.1±6.4)s and (34.7±2.5)mg, respectively, and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groups(P

KEY WORDS fracture; small dose; light weight; combined spinal epidural anesthesia

下肢骨折儆诮洗蟠瓷耍患者在伤后需要接受手术进行干预。但是部分老年患者由于年龄较大,基础疾病较多,特别是呼吸功能、循环功能出现了失代偿的情况,因此对手术中的麻醉有着更高的要求[1]。临床上广泛应用的麻醉方式为重比重布比卡因腰部麻醉,但在操作中物会在蛛网膜下腔出现过度弥散,并引发诸多不良反应,给手术操作及麻醉管理都造成不便[2]。轻比重腰麻能利用麻药上浮于脑脊液的特点,在术中配合患者的调整,使物向一定的方向移动,进而有效控制麻醉范围,不但效果确实,而且操作方便,对患者的循环功能影响较小[3]。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则同时具备了硬膜外麻醉与腰麻的优点,不但麻醉的潜伏期短,而且麻药用量小,更加适用于老年患者[4]。本文报道在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手术中采用小剂量轻比重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12月收治的下肢骨折患者68例,均经影像学检查证实,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中男20例,女14例,年龄63~79岁,平均(70.5±2.7)岁,体质量60~87 kg,平均(73.1±3.5)kg;股骨颈骨折12例,股骨干骨折10例,胫腓骨骨折9例,其他3例。观察组中男21例,女13例,年龄64~79岁,平均(70.4±2.8)岁,体质量60~85 kg,平均(73.0±3.4)kg;股骨颈骨折12例,股骨干骨折10例,胫腓骨骨折10例,其他2例。排除肾功能不全者、严重高血压者、脊柱畸形者、冠心病及肺心病者。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遵循的程序均符合相关伦理学标准,并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同意。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连续硬膜外麻醉,手术前30 min对患者行0.5 mg戊乙奎醚肌注,进入手术室后对患者的血压、脉搏等基本项目进行常规监测,并给予吸氧支持,注意补液。患者取侧卧位,选择L1-2间隙或L2-3间隙行硬膜外穿刺,并根据手术要求对麻醉用药进行针对性调整。对患者的心率及血压变化进行观察,若血压降低幅度超过30%,给予麻黄碱进行纠正,剂量为6~15 mg;若心率低于每分钟50次,应静脉注射阿托品0.3~0.5 mg。观察组接受小剂量轻比重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术前处理同对照组。患者取侧卧位,注意术侧在上,选择L3-4间隙或L2-3间隙行硬膜外穿刺,确定脑脊液正常回流且通畅后,将5 mg浓度为0.25%的布比卡因在30 s内注入。之后退针并将3 cm的硬膜外导管向着头部方向置入,患者侧卧10 min后对其麻醉平面进行调整,并根据麻醉效果对物进行适当追加。对比两组麻醉阻滞起效时间、麻醉阻滞完善时间以及物用量。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麻醉阻滞起效时间和麻醉阻滞完善时间较短,物用量较少,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老年患者由于全身生理功能下降,合并症较多,因此对手术及麻醉的承受能力较低。有研究报道,常规椎管内麻醉能降低患者术后低氧血症、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但在手术操作中难以掌握物的剂量,容易出现麻醉阻滞不全或麻醉平面过广等问题,导致患者血压出现较大范围的波动,对手术的安全、顺利进行造成阻碍[5]。腰部麻醉具有作用充分、麻药用量小、肌松效果好、麻醉潜伏期短等优势,但容易对患者的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造成影响,对老年患者影响更大[6]。

有研究认为,单纯的硬膜外麻醉由于在操作中分次进行小剂量给药,因此对循环的影响小,安全性更高[7]。但不足的是,该麻醉方式的麻醉诱导时间较长,且镇痛不够迅速,患者痛苦时间较长[8]。小剂量轻比重的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充分吸取了腰部麻醉及硬膜外麻醉的优点,充分考虑了穿刺位置、物用量、物种类、麻醉前以及麻醉初期患者有效血容量的增补以及连续用药的时机等情况,具有麻醉潜伏期短、物用量少、肌松好、麻醉作用确实、循环系统及呼吸系统受影响小、术中升压药或麻醉辅助药使用少、术后头痛、呕吐、恶心等并发症发生率低等多个有点,因此临床使用范围广[9-10]。

本研究中,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麻醉阻滞起效时间和麻醉阻滞完善时间较短,物用量更少,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在老年下肢骨折手术患者的麻醉过程中,小┝壳岜戎匮麻-硬膜外联合麻醉能使患者获得更加确切的镇痛效果,且神经阻滞完善,物用量更少,安全性更高,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朝阳. 探究小剂量轻比重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在老年下肢骨折的有效性[J]. 中外医疗, 2015, (10): 87-88, 184.

[2] 曾庆锋. 小剂量轻比重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在老年下肢骨折手术的应用效果[J]. 临床医学, 2016, 36(1): 71-72.

[3] 李远智. 老年下肢骨折手术中小剂量轻比重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的应用效果观察[J]. 中国疗养医学, 2015, 24(9): 933-934.

[4] 童美勉. 小剂量轻比重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用于老年下肢骨折手术中的效果分析[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 7(21): 65-66.

[5] 王占凯. 小剂量轻比重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在老年患者下肢骨折中的应用效果[J]. 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5, 27(3): 347-348.

[6] 范咏梅. 小剂量轻比重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在老年下肢骨折中的应用效果[J]. 内蒙古医学杂志,2015, 47(9): 1102-1103.

[7] 王亚洁. 小剂量轻比重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在老年下肢骨折中的应用效果[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6, 3(29): 5788-5789.

[8] 王永红. 小剂量轻比重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在60例老年下肢骨折中的应用效果[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 8(19): 135-136.

[9] 杨波. 小剂量轻比重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在老年下肢骨折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 中外健康文摘, 2014, (27): 110.

麻醉学方向篇7

[中图分类号] R614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4-4721(2011)06(a)-082-02

Application of single time spinal anesthesia for caesarean section

ZENG Guang

South Hospital of Yuanling County, Hunan Province, Yuanling 4196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a single anesthesia in cesarean section in the application, in order to maximize the complete anesthesia. Methods: Patients undergoing cesarean section were a total of 123 cases of anesthesia applied research from December 2005 to December 2009 in our hospital, Used of epidural anesthesia, acupuncture in acupuncture anesthesia, three single spinal anesthesia.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ree study groups, which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statistically. Results: By comparison of three anesthetic methods and we found the advantages of a single anesthetic, the anesthesia satisfaction rate, duration of anesthesia, anesthetic dosage all had their specific clinical application. Conclusion: Single anesthesia is suit for emergency caesarean section in the application of anesthesia. But the surgery should be paid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position.

[Key words] Single anesthesia; Epidural anesthesia; Acupuncture in acupuncture anesthesia; Clinical application

剖宫产术是重要的手术助产方法,手术可以及时救助难产的产妇及婴儿,也为不适合正常分娩的产妇提供了生产方式。剖宫产手术的先进性也有着任何手术都存在着的麻醉风险,虽然有极少数人会因为剖宫产术麻醉而产生麻醉并发症,但是麻醉风险还是剖腹产术的一项重要手术隐患。目前,在剖腹产术中采用的麻醉方式主要有硬膜外麻醉、针内针麻醉、单次麻醉等,本文从临床的角度出发进行了剖腹产术的麻醉对比,研究了单次麻醉在剖宫产中的应用情况。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了自2005年12月~2009年12月到本院行剖宫产术的患者共123例进行了麻醉应用研究,年龄23~38岁,平均25.6岁。剖宫产手术的术前麻醉分别采用了硬膜外麻醉、针内针麻醉、单次腰麻3种麻醉方法,随机分为3组进行对比性研究,每组41例,术前检查产妇均无明显的高血压、心脏功能不全等情况,均属于正常体征指标,行剖宫产术的原因主要是胎位不正、预产期过长、胎儿过大等原因。3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对比研究价值。

1.2 麻醉方法

1.2.1 硬膜外麻醉产妇进入手术室需经家属同意,然后进行硬膜外麻醉。产妇首先要进行静脉平衡液注射,采用腰部硬膜外麻醉,取右侧卧位,先进行置管,进行用药实验,然后根据患者情况进行用药量的控制。麻醉时,选择进针间隙L2~3,用16 G硬膜外穿刺针斜面向上垂直皮肤进针,直接通过硬膜外穿刺针注入2 mg吗啡+5 ml 0.5%左布比卡因+5 mg地塞米松+5 mg氟哌啶醇,共计8 ml作为镇痛药,然后一次性拔出硬膜外针。

1.2.2 针内针腰麻术前30 min肌注阿托品0.5 mg,苯巴比妥钠0.1 g。于侧卧位下选择L3~4间隙正中硬膜外穿刺,继以针内针实施腰麻,注入0.75%布比卡因2 ml(先回吸脑脊液1 ml)后退出腰麻针,向上置入硬膜外导管3.5 cm后平卧。麻醉过程要注意行针过程不能太过缓慢,以免出现盆腔入药过慢,脑脊液回流受阻,麻醉平面没有预先效果的现象。

1.2.3 单次腰麻产妇均在签署了麻醉同意书的前提下,进行单次腰麻,在左侧卧位下L2~3间隙,用9~13 ml的腰麻针直接穿刺,以阻力消失、注气试验阳性、回吸无血液及脑脊液确定为穿刺成功。穿刺之后,采用26 G腰穿针斜面向头侧,穿刺进入硬膜外,然后进行硬脊膜穿破,最后到达蛛网膜下腔。麻醉结束后迅速拔出针芯,见有脑脊液流出后以1 ml/5 s的速度注入0.5%左布比卡因3 ml和50%葡萄糖1 ml混合液,拔出腰穿针。单次腰麻要注意,由于穿刺针特别细,所以位置的确定要特别精准,必须要进行及其准确的麻醉位置确定,为了以防万一要用药物进行配合麻醉,并在手术结束后第一时间体外注入阵痛药剂。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的麻醉效果对比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对比标准用百分数和具体数值表示,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3组麻醉情况均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产妇术后的恢复情况良好,呼吸系统正常,术后血压测量正常,有6例患者麻醉消退后出现了呕吐、恶心现象,其中2例采用的是针内针腰麻,4例患者采用的是硬膜外腰麻。3组对比的麻醉效果见表1。从对比情况来看,3组麻醉效果各有特点,麻醉满意率均在80%以上,但是对于单次腰麻来说,麻醉的起效时间更为迅速,用药量则属于中等水平。针内针麻醉的起效时间较慢,但是局部用药量最少。相比较而言硬膜外麻醉则属于没有什么明显临床反映的麻醉方式。

3 讨论

硬膜外腰麻是剖宫产术中应用时间最长,有着最为广泛的临床应用,但是硬膜外腰麻的麻醉满意率极低,麻醉后的并发症情况也较多。其原因有着多方面的情况影响,主要是因为硬膜外麻醉直接置入管进行麻醉,麻醉扩散的时间极快,可以应用于需要及时抢救的剖腹产手术。但是这类手术需要麻醉医师有着极为熟练的穿刺技术,能够准确地进行麻醉部位确定。而且,硬膜外针穿破黄韧带进入硬膜外腔时,有负压,回气试验阳性,注射器回抽无脑脊液流出,此时,缓慢推入局麻药,并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对于“针内针”腰麻来说,其临床应用主要针对患者的脊柱进行麻醉,采用两次注入的方式进行麻醉,这种麻醉方式能够进行准确的部位麻醉,比其他的麻醉方式用药量更少,能够避免出现麻醉过量的并发症。但是,针内针麻醉的操作,有时出现脑脊液回流不确切,可能致使只有部分腰麻液注入蛛网膜下腔,或者注药过于缓慢,调节不及时,物比重倒置,或者患者脊柱解剖结构变异,阻碍物上行等原因,导致麻醉平面不能达到预期的要求。对于单次麻醉来说,主要是通过腰部的单次麻醉,通过对腰、骶神经丛阻滞完善而受到广大麻醉医生的推崇。本次的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单次麻醉能够以最快的方式起到麻醉效果,适用于需要快速抢救的产妇。而且,单次麻醉的术后效果较好,穿刺针小,对腰部损伤小,患者的腰痛症状轻,患者对麻醉的满意率比另外两组更高。需要注意的是,采用单次麻醉的麻醉隐患主要来源于麻醉平面过高,这点能通过摆来预防,即手术床左倾30°或垫高产妇右髋部,必要时请产科医生托起产妇子宫等方法来预防严重的仰卧位低血压。

[参考文献]

[1]黄自生,卢子会,张百军.单次硬膜外麻醉用于剖宫产手术的临床观察[J].江西医药,2007,42(8):78-80.

[2]许靖,刘明基.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在子宫切除术的应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6,22(12):87-89.

[3]汪忠文.腰硬联合麻醉急诊剖宫产术中低血压的护理干预[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9,21(3):114-118.

[4]荣海峰,孟勇,孙文杨.喉罩全麻在颈动脉狭窄造影及介入治疗术中的应用[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2):56-58.

[5]郑建武,李乐春,戴琳君,等.全身麻醉苏醒延迟13例分析[J].安徽医药,2009,13(2):12-15.

麻醉学方向篇8

【摘 要】目的:探讨轻比重小剂量腰麻- 硬膜外联合麻醉(CSEA)在下肢骨折老年患者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老年下肢骨折患者104 例,根据随机数字表将其平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采用轻比重小剂量CSEA 麻醉,对照组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结果:研究组麻醉起效时间、麻醉阻滞完善时间及麻醉药物用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或P<0.01)。结论:轻比重小剂量CSEA 麻醉在老年下肢骨折手术中应用效果确切,同时具有硬膜外麻醉及腰麻的优点,操作简便,适于临床推广。

关键词 轻比重;小剂量;腰麻- 硬膜外麻醉;下肢骨折;老年

腰麻- 硬膜外联合麻醉(CSEA)又称为蛛网膜下腔硬膜麻醉,它包涵了硬膜外麻醉与腰麻的优势,在临床中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老年下肢骨折群体的数量也见明显增加。由于老年机体耐受程度不佳,且各项生理机能衰退,麻醉时易出现循环及呼吸功能障碍。为保障老年下肢骨折手术患者的麻醉及治疗效果,我院对52 例老年下肢骨折手术患者应用了轻比重小剂量CSEA 麻醉方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2 年5 月~2014 年5 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老年下肢骨折患者104 例,所有患者均经影像学检查确诊,排除合并严重脏器疾病者。根据随机数字表将102 例患者平均分为研究组(轻比重小剂量CSEA麻醉)与对照组(连续硬膜外麻醉),每组各52 例。研究组:男30 例,女22 例;年龄:60~78 岁, 平均年龄(67.5±2.6)岁;体重:60~75kg,平均体重(68.5±4.6)kg。对照组:男31 例,女21 例;年龄:60~78 岁,平均年龄(67.6±2.8)岁;体重:60~76kg,平均体重(68.6±4.3)kg。在性别、年龄、体重对比中,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术前30min 肌注0.1mg 苯巴比妥及0.3mg 东茛菪碱。进入手术室后监测心电、心率、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开放静脉,以鼻导管吸氧,术中按1:1 的晶、胶比例补液。患者麻醉体位取手术床水平位,手术取术侧向上侧卧位。在此基础上,研究组选择L3~4 或L2~3 间隙,完成硬膜外穿刺后,待见脑脊液回流畅通,向术侧开口,注入轻比重5mg 的0.25% 布比卡因,时间控制在20~30s,腰穿针退出后向头部置入3cm 的硬膜外导管,保持侧卧10min,控制麻醉平面在T10 以下,按照麻醉效果于硬膜外追加药量。对照组选择L2~3 或L1~2 间隙, 完成硬膜外穿刺后,向头部置入3cm 的硬膜外导管,逐渐注入麻药,直到符合手术要求。需要注意的是,若患者血压下降再度>30%,可给予6~15mg 麻黄碱静注;心率在50 次/min 或以下时,可给予0.3~0.5mg 阿托品静注。

1.3 观察方法

观察对比两组麻醉起效时间、麻醉阻滞完善时间及麻醉药物用量。

1.4 数据统计学

采用spss15.0 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 )表示,两组间比较以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 检验,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麻醉起效时间、麻醉阻滞完善时间及麻醉药物用量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或P<0.01)。见表1。

3 讨论

由于老年患者手术耐受程度较差,且机体脏器退化,发生循环及呼吸障碍后给其手术效果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此外,多数老年患者对麻醉阻滞平面理解较差,延长了麻醉诱导时间,这使得麻醉用量难以掌握。单纯连续硬膜外麻醉具有较大的麻醉用量,且麻醉平面不易控制,易出现平面过广、全脊髓麻醉、麻醉药中毒等风险,而小剂量的单纯硬膜外麻醉虽然对循环影响较小,但具有镇痛慢、麻醉诱导长等缺陷,增加了患者的痛苦时间。

轻比重小剂量CSEA 兼顾了腰麻醉及硬膜外麻醉的特点,充分考虑到麻醉初及麻醉前血容量补给、麻醉用量、连续用药时机、麻醉种类、穿刺部位等环节,具有麻醉潜伏期短、用量少、肌松效果佳等优势,且对循环及呼吸系统影响轻微,显著降低了术中辅助药物及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保障了麻醉及手术治疗效果。本文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麻醉起效时间、麻醉阻滞完善时间及麻醉药物用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或P<0.01)。结果可见,相较于单纯的持续硬膜外麻醉,轻比重小剂量CSEA 麻醉的麻醉潜伏期更,短用量更少,利于患者的治疗与预后。

麻醉学方向篇9

2麻醉风险控制理念

2.1认真识别麻醉风险

识别麻醉风险的关键在于识别潜在麻醉风险点。潜在麻醉风险点意指麻醉风险前兆。临床麻醉工作中,病人的任何细微症状、体征变化,或者医疗行为(包括用药、麻醉操作),凡可能为病情演绎或病情加重者,皆应视作潜在麻醉风险点。识别潜在麻醉风险点的意义在于先一步识别和防范麻醉风险。

2.2努力规避麻醉风险

寻求最成熟的麻醉方案,选择最熟悉的麻醉方法,准备最完善的应急措施是规避麻醉风险的基本原则。避免任何可能导致潜在麻醉风险点转化为麻醉风险,或直接导致麻醉风险产生的医疗行为。不为小险而为之。力戒盲从、盲动。

2.3积极抢救麻醉风险

早期消除潜在麻醉风险点是抢救麻醉风险最为有效措施。强化“抢救”的实质是“预防”这一新观念。一但形成麻醉风险势必增加抢救难度,甚至导致死亡发生。但绝不为风险而不为。积极抢救麻醉风险的意义还在于为患者的术后继续治疗创造较为稳定的内环境。

麻醉学方向篇10

1 一般资料

麻醉的方式一般分为三种:局部麻醉、椎管内麻醉、全身麻醉。将物注入椎管的蛛网膜下腔或硬膜外腔,脊神经根受到阻滞使该神经根支配的相应区域产生麻醉作用,统称为椎管内麻醉[ 1 ]。椎管内麻醉包括蛛网膜下腔阻滞(简称腰麻)和硬脊膜外腔阻滞(又称硬膜外麻醉)。大量临床实例已证明,椎管内麻醉可延迟手术应激反应,减少术中出血,降低术后血栓栓塞的发生率,从而降低高危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是目前胸、腹部手术、分娩镇痛和一般术后镇痛的主要方法[2]。

2 方法

2.1 心理护理

着重于减轻患者对麻醉和手术的顾虑和恐惧。手术室护士用亲切的语言安慰、引导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帮助患者树立信心,解除思想负担。

2.2 术前指导训练

椎管内麻醉常规要求患者取侧卧位,背向麻师,双腿卷曲,双手抱住膝关节,头部和双腿尽量向腹部靠拢。

术前访视是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的体现。⑴护士与患者面对面交流,交代注意事项,面带微笑的自我介绍让患者感到亲切自然。⑵耐心的向患者介绍手术室环境、手术目的、手术及对手术的重要性。自制椎管内麻醉的照片图,图文并茂的讲解麻醉,指导患者模仿照片摆放正确的麻醉。⑶术前访视在术前1日进行,嘱咐患者禁食12小时、禁饮4~6小时,避免围手术期发生胃内容物的呕吐、反流或误吸。⑷全方位、多方面的评估患者,耐心解答患者提问,缓解患者紧张、焦虑情绪,解除家属顾虑,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手术。⑸发放“手术患者健康指南”访视单。⑹制定麻醉护理方案。

2.3 环境和物品准备

(1)环境 手术室护士应根据室内温度和湿度做好相应调节,使手术室温度保持在22~24℃,相对湿度保持在50%~60%。(2)物品准备: ①椎管内麻醉后当硬膜外腔给药后,麻醉区域血管扩张,导致回心血量减少,影响有效循环,从而使血压下降。护士要配合麻师术前建立静脉通道。②备好抢救药品和物资,防范意外情况发生,随时配合抢救,使麻醉配合有预见性和针对性。

2.4 术中护理实践体会

⑴心理护理 进入手术间后由于患者对手术室环境、设备非常陌生,加之对手术的恐惧害怕,手术患者常常会发抖、流泪。细微之处显温情,此时护士一句温馨的问候, 一个细小的动作都可以使其消除恐惧的心理,缓解其顾虑害怕的情绪。⑵建立静脉通道 椎管内麻醉后交感神经受阻滞导致血管张力顺应性降低是产生低血压的基本原因,此外血液淤积于周围血管,静脉回心血量骤然减少,心排血量下降也可引起血压下降。为预防椎管内麻醉后低血压发生麻醉前护士要常规建立静脉通道。仔细检查患者血管情况,选择较好的静脉再进行静脉穿刺,并加快输液速度,补充术前禁饮、禁食丢失的水分和防止麻醉后血压下降。⑶物资准备 协助医生连接心电监护仪,测量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备好麻醉机、吸引器、氧气、微泵、复苏用具(喉镜、除颤仪、气管插管物品、一次性面罩、一次性气管导管)等各类急救药品。否则,一旦发生意外将会措手不及。⑷协助摆放:①护士协助患者面向自己取侧卧位,双手抱住膝关节、双腿贴近腹壁、头部尽量向胸部屈曲,腰背向后弓成虾背状,使腰椎棘突间隙打开,方便麻醉师操作。②协助患者保持正确的,在向硬膜外腔置管时嘱患者深呼吸,切忌不能打喷嚏、大喘气、咳嗽。穿刺期间告知患者不能突然改变,有不适可用言语表达。护士轻轻用一手抱住患者头部,另一手轻轻按住患者的双腿,防止其身体突然移动、保护患者[3]。③腰椎骨质增生和老年患者,由于脊椎变异和老化,椎体间隙狭窄不容易穿刺。穿刺时间长时要注意保护肢体,要防止身体下方肢体受压过久引起不适,必要时可垫软枕。还要防止身体随穿刺力度向前倾斜,导致穿刺不稳致使穿刺失败。④麻醉成功后手术室护士应协助手术医师共同摆放手术,充分暴露手术野,使患者舒适,防止骨突部位皮肤受压,避免神经损伤,注意约束。

2.5 术后护理

手术完毕,巡回护士协同麻醉医生一起护送患者回病房,途中注意观察病情及输液情况,与病房护士详细交接所施手术、麻醉方式、以及患者随身物品,麻醉后注意事项等,告知患者家属需要将头偏向一侧,去枕平卧6h方可再睡枕头。

3 结果

协助患者进行椎管内麻醉的护理实践能减少麻醉时间,提高麻醉穿刺成功率,降低了麻醉并发症发生率。

4 讨论

手术是外科治疗的一个重要手段,而麻醉效果好坏关乎手术成功的关键。良好的麻醉,是手术成功与否的先决条件。手术室护士要熟悉椎管内麻醉的生理解剖及适应证和禁忌证。通过对椎管内麻醉患者实施护理配合,缩短了麻醉穿刺时间、提高了成功率。麻醉过程中积极配合,对患者的关心和照顾,能帮助患者树立治疗疾病的信心,减少各种手术后并发症和各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增强了护士“以人为本、温馨护理”的护理理念,消除了患者对麻醉的恐惧心理,让患者乐意主动配合麻醉,使患者充分感受到了“人文关怀”,提升了手术室工作满意度。

麻醉学方向篇11

1"局麻"与"全麻"的区别

手术麻醉有"局麻"与"全麻"之分,通常人们认为"局麻"对人体的损伤较小,而在近日"2005南京中美麻醉学论坛"上,百余名中美顶级麻醉学专家一致认为,手术全麻是发展趋势,全麻手术不损坏患者大脑,而且患者术后也不会出现恐惧、忧郁等心理问题,"全麻"比"局麻"更安全。

全身麻醉,就是抑制全身中枢神经系统,使患者在手术中感觉不到疼痛,记忆暂时消失,而局部麻醉,则只是抑制机体某一区域的神经传导而产生麻醉作用[1]。产妇在局麻剖腹产中可能会有这样的可怕体验,虽然感觉不到疼,却能听到刀片划开皮肉时的声响,看到医生从腹中取出孩子,因此,她们产后容易出现恐惧、抑郁等心理问题。其实,即便像胆结石切除术这样的小手术也应用全麻,如果是局麻,医生会担心患者可能出现"胆心反射",若抢救不及时,小手术也会导致患者死亡。

2局部麻醉的方法

常用的局部麻醉方法有表面麻醉、局部浸润麻醉、区域阻滞麻醉和神经丛阻滞麻醉。①表面麻醉:将穿透力强的局麻药喷、滴或涂于黏膜表面,使之作用于黏膜下的神经末梢,产生麻醉作用。常用的局麻药是的卡因和利多卡因。②局部浸润麻醉:是将局麻药普鲁卡因或利多卡因由浅入深分层注入手术区域,阻滞组织中的神经末梢。临床上常在局麻药液中加入少量肾上腺素,以减慢吸收速度并收缩血管,减少出血。③区域阻滞麻醉:是将局麻药普鲁卡因或利多卡因注入手术区周围及基底,使包围圈内组织产生麻醉作用。④神经丛阻滞麻醉:在神经干、丛、节的周围注入局麻药,阻滞神经冲动的传导,使其支配的区域产生麻醉作用,其特点是用较少量的局麻药产生较广泛区域的麻醉作用,但要求施麻醉者熟悉神经的解剖及体表标志,因此部分神经丛麻醉由专业麻醉医师操作。

3局部麻醉的术前处理

3.1手术前访视 必须强调,患者的手术前准备是决定局部麻醉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因素。手术前访视可使麻醉科医师与患者建立亲密的关系,保证患者的合作性,从而使局部麻醉操作更加容易。如果麻醉科医师本人曾经接受过局部麻醉处理,这对解释工作会有极大帮助。如果神经阻滞操作中需要诱发出异感,则应对患者详细说明与异感有关的问题。如果患者在手术中将保持清醒状态,麻醉科医师应谨慎地向患者解释,他们在手术中可能仍有某些感觉,而且他们能够感受到移动、温暖或寒冷的感觉;否则患者可能会将各种刺激当成疼痛,从而导致麻醉科医师对患者采取不必要的措施。

手术前访视的一个很好方法是:①向患者指出所选局部麻醉方法的优点-恢复早、手术后无痛、恶心和呕吐发生率低等;②向患者解释他在神经阻滞前、中和后将会体验到的情况。麻醉科医师常常需要向患者做出保证,他在手术中不会看见手术操作过程。另外,麻醉科医师亦应该告知患者,手术后的运动神经阻滞时间可能会比感觉神经阻滞时间长。

3.2患者的准备 与全身麻醉患者一样,大范围神经阻滞患者的手术前准备应该从手术日午夜开始禁食。计划实施周围神经阻滞的患者,在预期手术开始前4h可进清淡饮食,例如茶和烤面包片。如果没有禁忌证,可允许患者按常规时间喝一口水来服用其正常服用的药物。

3.3麻醉前用药 虽然一些患者在经过麻醉科医师的手术前访视和对拟实施的局部麻醉操作进行详细解释之后就不需要麻醉前用药了,但是大多数的患者则需要应用麻醉前用药。

3.4常用的药物 阿片类药物:在合并骨折或其他疼痛性疾病的患者需要进行镇痛处理。这可减轻向手术室转运患者以及为神经实施局部麻醉操作摆放所造成的痛苦。在这种情况下,阿片类药物十分适用,虽然这些药物具有许多不利于局部麻醉患者的特性。

苯二氮革类药物:对于将在局部麻醉下实施手术的患者来讲,抗焦虑药物是十分有用的麻醉前用药。口服地西泮(2.5~10mg,手术前2h)的临床应用十分普遍,特别是因为地西泮具有抗惊厥作用的优点,因而能够增加患者所能耐受意外性过量用药的安全阈值[2]。但是,在这些情况下应用地西泮至少存在两个明显的缺点:①地西泮的作用时间很长,尤其是在老年患者;②地西泮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可引起不良影响,因为地西泮可使局部在不引起任何中枢神经系统前驱表现和症状的情况下即产生心血管系统毒性作用。

劳拉西泮:(手术前2h应用1~2.5mg)起效缓慢,作用时间很长。与地西泮一样,劳拉西泮既可口服,又可经肠道外途径给药。许多麻醉科医师更多是让患者在手术前1h口服替马西泮10~30mg,该药作用时间相对较短,是一种有效的抗焦虑药物,并且不良反应极为少见。但是替马西泮不具有遗忘作用,如果需要遗忘作用,则需要使用其他苯二氮革类药物,例如劳拉西泮。

3.5其他麻醉前用药 除了阿利马嗪在小儿患者还有所应用之外,吩噻嗪类药物很少作为局部麻醉前用药。丁酰苯类药物例如氟哌利多不宜用作局部麻醉前用药。表面上它们可使患者放松并且合作,实际上患者十分焦虑。虽然在特殊情况下需要给患者应用抗胆碱药物和镇吐药物,但是在局部麻醉前,并不需要常规应用这些药物。

麻醉学方向篇12

小儿麻醉的现状与展望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大量先天性疾病的手术矫治为麻醉科医师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机会。如何更安全、有效地为手术治疗服务,就是摆在麻醉科医师面前的重要任务。不仅对复杂先天性遗传疾病的手术患儿如此,即使是对于普通手术,也因小儿自身生理的特殊性,而对麻醉科医师提出了很多挑战。以往由于国家经济条件所限,以及国内外特殊的历史环境因素所致,我国小儿麻醉技术曾长期停滞不前。很多专科医院甚至直至数年前仍在使用古老的T形管给氧、辅助或控制呼吸技术、氯胺酮麻醉诱导和全程维持麻醉技术甚至乙醚吸入麻醉技术。

近年来,随着中外交流的不断深入,在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小儿麻醉学组的直接领导和组织下,我国小儿麻醉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伴随着麻醉基本设备的改善、国外先进技术的引入、出国留学人员的不断回归,短短数年,我国小儿麻醉领域的面貌已焕然一新。现代麻醉技术得到有效普及,麻醉安全性有了明显改善,对各类复杂、疑难先天性疾病的手术治疗的麻醉管理,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力地支撑了临床各手术科室的发展。

本期发表的小儿麻醉相关的5篇论文,就集中反映了我国小儿麻醉的进展。凌云志等观察了小儿心脏手术中应用右美托咪定对血流动力学和应激反应的影响,证明在原有麻醉基础上加用右美托咪定,可维持稳定的循环功能,有效抑制应激反应,代表了小儿麻醉医师在形成安全、有效的麻醉常规路径后,已开始追求更为完善的麻醉管理,并向减轻应激反应、促进术后恢复的方向发展。

黄延辉等探讨了不同年龄组别的法乐四联症婴儿和幼儿,在体外循环开始时应用肝素后,年龄因素对凝血功能的影响。结果发现不同年龄组别患儿的凝血功能存在差异,年龄≤12个月患儿血小板的反应性低于年龄>12个月的患儿。谭杰等回顾总结了双向Glenn分流术治疗儿童复杂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的麻醉管理经验,认为术中维持循环稳定、降低肺血管阻力、积极有效的麻醉管理以及合理抗凝是关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