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水路运输的特点合集12篇

时间:2024-03-04 14:42:06

简述水路运输的特点

简述水路运输的特点篇1

记者(以下简称“记”):吴院长,您好!《危险品道路运输事故风险评价方法》是我国第一本危险品道路运输事故风险定量分析评价和路径安全优化方法的书籍,您编写这本书的原因是什么?

吴宗之(以下简称“吴”):危险品道路运输既是一个重要的工业化发展问题,也是一个凸显的社会公共安全问题。据统计,全世界化学品的年产量已超过4亿t,已知的化学品达500万~700万种,在市场上出售流通的已超过8万种,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危险化学品。

近年来,我国危险品的道路年运输量约2亿t,其中剧毒氰化物类就达几十万吨,易燃易爆油品类达到1亿t。危险品道路运输占年货运总量的30%以上,并呈上升趋势,且95%以上的危险品涉及异地运输,长距离、大吨位成为我国危险品道路运输的普遍状况。

这些大量的易燃、易爆、剧毒、腐蚀性的危险品在全国公路网中运输,形成一个个流动的危险源,运输安全管理的难度剧增。当危险品在道路运输过程中发生泄漏、火灾、爆炸、中毒等事故时,极易造成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和不良的社会影响。

自2000年以来,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先后完成了国家“九五”科技攻关计划专题《工业危险品公路运输安全管理系统技术研究》、科技部社会公益性研究专项基金项目《危险品道路运输路径优化及事故预警技术研究》等相关课题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其中工业危险品公路运输安全管理系统技术研究先后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安全生产科技成果一等奖。

鉴于当前危险品道路运输事故多发的严峻形势,我们将十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再次进行总结提炼,形成简便实用的书籍,系统介绍危险品道路运输过程的事故风险因素、风险评价方法,以及基于事故风险分析的路径优化选线等内容,希望为从事危险品道路运输风险研究、运输监管和相关安全管理人员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记:《危险品道路运输事故风险评价方法》一书被列为“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之一,主要内容有哪些特色亮点?

吴:这本书是在上述课题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编撰的。通过大量危险品道路运输典型事故案例的统计分析和风险因素辨识,详细阐述了危险品道路运输事故风险的评价模型,危险品运输的事故率、事故后果及运输风险综合评价的方法体系,提出了危险品道路运输的个人风险和社会风险的计算方法、可接受风险标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路径安全优化的选线指标和选线方法,并以实例加以分析。

本书共分六章,第一章是绪论,阐述了危险品的定义与分类、危险品道路运输安全管理的方法、危险品运输事故风险研究状况及评价程序;第二章介绍了国内外危险品道路运输的法规体系和我国的相关标准规范要求;第三章统计分析了危险品道路运输的典型事故案例,系统辨识了事故原因及运输过程中的风险影响因素;第四章和第五章分别介绍了危险品道路运输的风险评价方法、基于事故风险的路径优化选线指标及选线方法,其中第四章不仅列举了泄漏、火灾、爆炸等事故的后果模型,还介绍了危险品道路风险的综合评价方法。最后一章则以液氯的道路运输为例,介绍风险评价方法和路径优化选线方法实际应用。

记:相比国内其他介绍危险品道路运输方面的书籍,《危险品道路运输事故风险评价方法》有哪些特点

吴:国内其他介绍危险品道路运输的书籍,大多偏重于法律法规介绍、管理体系介绍,或者是道路本身的危险性探究。本书则较系统地分析了危险品道路运输过程中人员、车辆、道路、管理、危险品的危险特性等5方面的风险因素,可评价多种运输路径风险的水平,优化提出危险品道路运输的合理路径,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发生率。

简述水路运输的特点篇2

区域发展对交通布局的影响

教案

【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说明交通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教学目标和核心素养】

1.

综合思维:结合实际案例,了解不同地区交通运输布局的差异,运用综合思维,合理选择交通方式,综合分析各种因素对交通布局的影响。

2.

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通过实例分析,科学评价交通运输布局,树立科学的人地协调观。

3.

地理实践力:通过查阅资料或者到交通部门,了解本地或者某一区域交通布局的现状,并分析交通运输需求、资金与交通运输布局之间的关系,提高地理实践力。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

1.

交通运输布局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2.

区域发展从哪些方面影响交通运输布局。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重庆轻轨视频新闻报道导入(点击图片播放),引发学生思考交通线、站布局受哪些因素的影响,从而进入本课新课内容。

二、新课讲授

1.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

(1)交通运输布局的任务

(2)交通运输布局的目的

这两个内容直接可在课本中找到,可让学生自主找到并回答,教师加以展示即可。

(3)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因素

包括两大方面,社会经济因素和自然因素,让学生结合课本自主先讨论、总结,教师再加以解释,二者都很重要,而目前社会经济因素影响日趋明显。

(4)交通运输布局的原则

坚持原则,课本中有所体现,课件通过图示加深印象。

结合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因素和原则,在宏观决策和微观选线方面进行升华,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选线要考虑的因素,提高解题准确率。

(5)

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和影响

根据课本内容简单再现即可。

[活动探究]

西成高铁修建考虑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

西成高铁克服穿越山岭、坡道长的修建困难,且实现了4G全覆盖,这里充分体现了我国高铁修建技术的提高,也是我国经济水平提高的体现,当然,此线大大缩短了南北(成都到陕西)的距离,节省了时间,连接了沿线各地,也将带来南北沟通加强,经济持续发展的好处。

2.交通运输需求与交通运输布局

(1)交通运输需求量与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

交通运输需求量的大小,影响了交通线标准的高低,场站规模的大小。比如,北京作为首都,其航站点会更大,疏导的交通线也更多。

(2)区域发展状况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

在一条线路的布局中,重点关注的是需求量大的点和点,所以一个区域发展状况很大程度影响了交通运输线的布局和站点的设置。

[活动探究]

广东省省会广州地铁线的增设考虑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所选择的地铁线是客流量大,即需求量大的线路和站点。而从修建的工期预估也可以看出经济发展。

(3)交通运输需求差异对交通布局的影响

a.

充分发挥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回顾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点击云朵链接下一张PPT,观看完毕继续往下一张PPT)

以课本4.4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平面示意图,其陆空便捷的多种交通带来便捷换乘,转运效率很高(点击箭头回到(3)PPT,得出“交通运输布局注意不同运输方式的衔接和转运效率”的结论)

b.

注意不同运输方式直接的衔接和转运效率,当然,要考虑客或物的实际性,综合实际考虑。

(4)区域交通运输需求增长的特点,决定了区域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特点

(5)区域交通运输需求分布的特点,决定了区域交通运输布局的特点

当一个区域的需求发生变化,那么其线路、站点的布局也会相应变化。而一个区域需求分布也就决定了交通运输布局。

(点击箭头图标链接到活动探究)

[活动探究]

分析舟山群岛新区成为我国铁矿砂等大宗商品重要中转基地的主要原因。

解析:舟山群岛新区港口航道深、岸线长、有利于大型船舶停泊;长江中下游地区铁矿砂等大宗商品进口量大,多选择水运中转。

3.资金与交通运输布局

(1)经济发展水平和交通运输布局的关系

经济发达与落后地区,交通线、站的疏密程度不同,质量高低有差别。

(2)区域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

一个区域经济水平提高了,有了足够的资金,就可以推动技术攻关等,受自然条件的限制也就减弱了。

结合课本84页青藏高原的热棒和沪昆高铁贵州段隧道和桥梁相连,技术要求高、施工难度大,建设成本高。从高原建设成本高而过渡到平原建设成本一定低的思考。

[活动探究]

在平原地区修建交通线成本一定低吗?

辨证看此问题,一般而言成本较低,但要考虑如果是像长江中下游地区这样河网密布、有大量农田的平原,则需要建设桥梁,建设成本会增加。

三、课堂练习

1、读某区域示意图,回答1-2题。

(1)据图分析,制约a地区发展交通运输业的主要因素是(

A.气候

B.地形

C.河流

D.资源

(2)若计划修建由a城镇至c城镇的公路,则四条线路中的最优线路及理由

分别是(

A.

①线路

地势起伏最小

B.②线路

路程最短

C.

③线路

兼顾b城镇

D.

④线路

连接城镇最多

解析:(1)B

(2)D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a地区被山地包围,修建道路的难度较大,故地形成为约该地发展交通运输业的主要因素。

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通过①线路连接a和c,经过的城镇少。不利于居民出行。不是最优线路;

通过②线路连接a和c,采取直线直接穿过山地,工程量大,修建难度大、成本高,并且经过的城镇更少,不是最优线路;

通过③线路连接a和c,虽然经过了多个城镇,但是直接穿过山地,工程量大,修建难度大,成本高,不是最优线路。

通过④线连接a和c,不仅能够尽可能多地连接城镇,方便居民出行,而且尽量避开了山地陡坡,修建难度较小,工程量较小,是最优线路。

2、郑渝(郑州至重庆)铁路是我国高速铁路网规划的重要线路,对促进两地及沿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为“郑渝高速铁路规划图”,初步规划有①线、②线两种方案。完成下列问题。

(1)

对规划中①、②两条线路,你认为哪一条更合理?简述其理由。

(2)

简述郑渝高速铁路建成后对甲城发展的积极意义。

解析:考查学生对交通线选择考虑因素的掌握。

见PPT(其中方法阐述中箭头链接到宏观和微观因素,在微观选线PPT右下角箭头链到答案)。

四、课堂总结

让学生通过树枝状结构进行回忆,回顾本节重要知识。

五、布置作业

简述水路运输的特点篇3

一、试题品读和答题定性分析

(一)高考试题品读

(2013年福建省高考文综卷)37. 下列是某中学为“重走古丝绸之路”夏令营活动所搜集的材料。据此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2示意考察区域的地理环境。

材料二 M、N城均为历史文化名城。《资治通鉴》称 M 城及其附近在唐代“闾阎相望,桑麻翳野”。2010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N 城设立经济特区(范围包括 N 城及其西部口岸)。

图12

(3)简析从“丝绸之路”到“亚欧陆桥”交通运输方式转变的原因。(10分)

【参考答案】(3)经济发展,运输需求量增大;科技的进步;地域广,运距长;铁路运输运量大、连续性好、速度快、安全性高。

【思维路径】区域地理综合题的基本命题思路是:区域定位;描述地理要素的分布、特征、变化;解析成因、规律、联系;探讨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3)题要求简要分析交通运输方式转变的原因。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变化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密不可分。不同的交通运输方式具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选择一种交通运输方式往往与这种方式的优势密切相关。解题过程中需注意:根据图12中的经纬网、沙漠、区域轮廓、国界线等信息,确定该考察区域应该是中国西北地区,题中的“丝绸之路”指的是陆上丝绸之路,而非海上丝绸之路,故该交通运输方式应该是“人挑、畜驼”。而“亚欧陆桥”应该指东起中国连云港,西至荷兰鹿特丹的铁路运输。

【品味立意】知识是能力立意的基础,而能力立意不是直接考查知识,它关注的是知识的获取过程,即由分析得出的地理结论。本题考查了基本的读图、析图能力,考生根据图中的经纬网和图例信息确定地理位置是中国西北地区。当然,地理区域仅仅是为案例提供背景或者素材,设问则立足于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发展变化、成因分析、规律总结等地理学科的核心问题。本质上是要求考生推导地理规律、地理原理,归纳区域特征。宗旨在于考查知识迁移应用的能力,获取和解析图表信息的能力,以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考生答题定性分析

总体而言,考生解题时得分点集中在“经济发展,运输需求量增大”和“科技的进步”这两方面,而铁路运输的特点失分严重。那么具体来说,考生答题中常见的问题归纳如下:

1.地理概念理解错误。交通运输方式与交通运输工具混淆,如:火车运量大;“口岸”等同于“海港”,如沿岸洋流……。

2.地理空间定位错误。将图示区域判断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3.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不足。地理空间定位最基本的信息依据是经纬网,部分考生习惯性认为图中阴影部分是海洋。这点也体现了学生基础知识的欠缺,若该区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那么海陆位置也不符实际情况。再者,我国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也不会出现这么大面积的沙漠。

4.审题不清。交通运输方式转变的原因答成亚欧陆桥建成的意义,如:扩大了运输量;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等答案。

5.语言表述不够准确。如:亚欧陆桥的时间快;铁路运输便捷,还是要答“铁路运输快捷”,便捷侧重方便,而快捷侧重速度快。

6.没能紧扣题目关键词“转变”这一动态过程词,回答成静态的。如:经济水平高;科技水平高。

7.答题不规范。组织答案没有分点分步,只是简单罗列和堆砌。

二、有效教学和高效复习建议

(一)地理基本概念的理解

近些年来地理高考越来越重视对地理基本概念的考查。了解地理原理、分析地理特征、总结地理规律等都需要以掌握地理概念为前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整理地理概念。对于不能理解的概念及时反馈给教师,教师再给与解析,并选编适当相应练习,帮助学生解决疑难。对于学生容易混淆的相似、相近的地理概念,教师帮助学生归纳。如:交通运输方式和交通运输工具;沙漠和荒漠化;冷锋和冷气团;环境问题、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等。

(二)记忆能力的培养

有高考方面的专家曾提出:高考就是记忆。笔者深表赞同,学习不提倡死记硬背。但记忆能力应该是学科能力的基础,没有良好的记忆就谈不上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第一,高考总复习过程中,教师应该明确指出需要记忆的知识,并对主干知识进行强调。人的记忆有两个层次,一是对基础知识的记忆,二是对思维过程的记忆。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将其吸收并内化后,学生对知识的分析、运用过程才能顺利实现。

第二,教师要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基础知识,并尽量构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整合知识建立思维导图,形成知识网络机构。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促进学生高效记忆。

(三)应试能力的训练

笔者认为,应试能力也应该是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素质教育不应摒弃应试能力。那么,应试能力应该从审题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答题技巧等方面给予学生指导和训练。

简述水路运输的特点篇4

1. 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我国的地理位置可从半球位置、大洲大洋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四方面说明,并且都需要落实在地图和地球仪上。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些特点正反映出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为加深学生对我国地理位置优越性的认识,可通过与其他国家进行比较。例如,通过与俄罗斯、加拿大、巴西等大国比较,可凸显我国纬度位置的优越性;通过与蒙古、日本等国家比较,可凸显我国海陆位置的优越性。至于为什么显出“优越”,还需要从地理位置对各方面提供的有利条件来说明。例如,跨热带至寒温带的纬度位置,为发展多种多样的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海域辽阔、海岸线漫长、多优良港湾,便于发展海洋事业和国际贸易;领土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便于与众多的邻国发展边境贸易。

2. 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说明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我国的领土面积(960万平方千米)是课程标准中唯一要求记住的数据。从增强国土意识的角度看,在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的同时,还应关注我国的海洋国土。我国还有12海里范围的领海,并且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我国管辖的海洋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接近于领土面积的1/3。

我国有漫长的陆上国界线和海岸线,陆上有15个邻国,与6个国家隔海相望。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虽然不要求记住,但学生应能在地图上指出来。学习的方法是在地图上,按照一定的方向(如顺时针或逆时针),分成几个方位,逐个指出。这样不仅能熟悉我国的邻国,而且能明确它们分别在我国的什么方位。

通过我国辽阔的陆上国土和海洋国土、漫长的陆上国界线和海岸线、众多的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可以说明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3. 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本条“标准”要求记住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并熟悉各省级行政区在祖国的位置。这是课程标准中唯一要求记住名称的内容,然而,这条“标准”要求记住的具体名称约100个。这么多的名称,学生不可能一下子全记住,而是需要在学习中国地理的过程中逐步记住(课程标准中有具体说明)。而在行政区划的学习中,熟悉这些名称可分层次分步骤进行。例如,可先关注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再逐步对应每个省级行政区的简称和行政中心;可先熟悉相邻的省级行政区,再逐渐向外扩大;可按地理方位排列省级行政区;可通过填图、拼图等活动熟悉各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及其方位。

学习我国的行政区划,还需要知道我国基本的三级行政区划,以便在实际生活和与人交往(如通信中)正确使用。

4. 说出我国人口总数,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说出我国的人口国策。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的结果,我国总人口为12.95亿。实际教学中,应使用我国最新统计的人口总数。可提供不同年份的人口总数、人口自然增长率等数据,让学生分析说明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关注的时期宜放在1949年至现在。在了解我国人口众多和增长较快后,很容易认识到我国把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的必要性。为加深学生对计划生育的理解,可适当介绍人口众多和增长较快对我国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形成的巨大压力,以及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在控制人口增长方面取得的成就。

5. 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

在世界地理中已经学习了人口分布图的阅读,阅读中国人口分布图将不会有多大障碍。“标准”要求的“概况”是指人口分布大势,即东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疏。可在中国人口分布图上自黑龙江省黑河至云南省腾冲画一条线,在图上可明显地看出来,此线东南部人口稠密,此线西北部人口稀疏。虽然还没有学习中国的自然环境,但是,可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尝试分析我国人口分布大势的形成原因。很显然,从知识准备来看,学生对于这个问题的最终解决需要等到中国地理总论部分学完之后,此处重在让学生就此问题思考,而不必追求思考的结果。

为加强学生对我国人口分布地区差异的认识,可分别举出东南部人口比较稠密的省份和西北部人口比较稀疏的省份的人口、面积资料,让学生计算人口密度并作对比,从而对“稠密”和“稀疏”有量化概念。

6. 运用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特征。

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从全国范围来看,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陆地边疆地区。第二,从地区分布来看,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东北地区。第三,从具体分布来看,各民族分布“大杂居,小聚居”。前两个分布特征和第三个分布特征中的“小聚居”,在我国民族分布图上可直接读出来;“大杂居”的特征需要辅以文字说明,例如,没有一个县或市的居民是由单一民族构成的。

在学习民族分布的基础上,应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民族政策,理解各民族互帮互助、和睦共处,组成统一的祖国大家庭,从而增强民族团结的意识。

二、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

1. 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地形向来是中国地理中比较繁杂的内容,过去讲我国的地形,更多地注意具体的地形,包括各主要山脉、高原、盆地、平原、丘陵的特征和分布,使学生在这里比较集中地记忆大量的地形名称,相对冲淡了他们对我国地形特征的认识。本条“标准”删繁就简,将学习重点放在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并且把它们落实到中国地形图上。这样既可培养学生通过地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也便于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我国地形、地势的特征,并且降低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不必记忆大量的地形名称)。

地形复杂多样和高原、山地面积广大,是我国地形的两大基本特征;地势西高东低并呈三级阶梯状分布,是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在中国地形图上,可以很明显地读出上述地形、地势特征。要巩固和加深学生对地形、地势特征的认识,可在中国地形图上通过两个方面进行。第一,大致了解作为三级阶梯界线的山脉,这样学生可以在地图上通过这些山脉判别各地区位于哪一级阶梯。第二,了解构成各级阶梯的主要地形区,这样既可以在图上落实主要地形区的名称和分布,也可以把地形特征和地势特征联系起来。

可根据条件,适当介绍不同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引导学生对我国的地形、地势特征作简单的评价。

2.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本条“标准”与上一条关于地形的“标准”在设计思路上是一致的,在具体要求上有两点不同。其一是“运用资料”,它的要求包括地图(如气温、降水量分布图)、气候统计资料、气候直方统计图、示意图(如季风示意图)等。其二是对于气候的主要特征,并要求分析其影响因素。

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可抓住以下两条。第一是气候复杂多样,包括自南向北跨热带至寒温带;自东向西跨四个干湿地区;还有青藏高原面积广大的高原山地气候。第二是季风气候显著,包括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的季风气候。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对我国气候的影响可分别结合上述气候特征学习。

与地形一样,可适当引导学生对上述气候特征进行简单评价。评价可通过与同纬度的其他地区比较进行,例如,我国亚热带成为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我国温带地区与西欧相比,气温、降水的变化较大(大陆性气候特征)等。

3. 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主要河流,说出长江、黄河的概况。

本条“标准”的要求包括两个部分。其一是我国的主要河流,可分别从地图上找出流入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的主要河流以及主要的内流河。其二是长江、黄河的概况,包括源流情况和人地关系中突出的问题,如长江的水能、航运和洪水,黄河的水能、泥沙和地上河等问题。

4. 举例说出什么是自然资源,它有哪些主要类型。

本条“标准”要求的不是要背出自然资源的概念,而是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了解自然资源有哪些。自然资源一般分为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等类型。各种类型不需要展开讲述,但可把它们作为例子,说明哪些是可再生资源,哪些是非可再生资源。

根据课程标准对自然资源的总体设计和“说明”,结合自然资源的概述,应当用资料说明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人均少的特点。我国自然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可在后面结合土地资源和水资源讲述。

5.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

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主要包括总量大、种类全、主要利用类型分布不均、难以利用土地的比重大等。在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中,可突出耕地的特点及利用保护问题。我国耕地面积在土地总面积中所占比例较小和人均耕地面积较少这两个特点,可通过与世界主要国家(如印度、美国、加拿大等)的比较说明。耕地的利用保护问题,可结合具体实例,尤其是当地的实际情况,理解我国为什么把“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说明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需要用到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土地利用类型构成、一些国家耕地面积及人均耕地面积等数据、地图、统计图表,以及一些事例,“标准”把这些都归为“资料”。

6.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以及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此条“标准”与上一条关于土地资源的“标准”在设计思路上是相同的,所不同的是更突出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的基本特点是:在时间分布上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在地区分布上极不均匀。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使我国水旱灾害频繁;同一时间此地旱彼地涝;同一地区此时旱而彼时涝。这一切,对各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解决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及其带来的问题,成为我国国土整治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从总体上说,我国是一个人均水资源较少的国家,并且许多地区用水比较紧张,因此需要合理利用并节约水资源。在各类资源中,水资源是学生每天生活(包括家庭和学校)都要经常用到的资源,因此,让学生调查生活中的水资源浪费现象、制订节水计划等,是培养学生树立节约资源意识并规范自己行为的一个可行的途径。

7. 运用实例,说出我国为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而建设的大型工程。

本条“标准”是上一条“标准”的继续,以说明我国为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采取的措施。其中,修建水库是为了调节水资源的季节分布,修建跨流域调水工程是为了调节水资源的地区分布。相对每一方面,我国都有很多大型工程值得举例说明,其中的“南水北调”工程可作为重点案例。

三、经济与文化

1. 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出我国农业分布概况,并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我国农业的分布概况指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的主要分布地区,由此可归纳出我国农业生产的地区差异(表现为东部与西部、南方与北方的差异),并可以简单分析差异产生的自然原因。用以说明的“资料”包括地图和文字材料等。“标准”没有进一步要求了解主要农作物的地区分布,但是可以将主要农作物的地区分布作为说明农业分布的资料。“联系实际”可以联系当地的实际,也可联系一些地区的实际,并通过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状况的对比,说明我国农业的地区差异。

我国自然环境复杂多样,不同的地区,因自然环境不同,适宜发展的农业类型不同,因此各地要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为加强实际材料说明的力度,所举实例可抓住自然环境的某一要素的不同情况加以比较。例如,从地形的角度,可分别说明陡坡地、缓坡地、平原、低洼地、水域各适宜发展什么农业;从热量的角度,可分别说明每一温度带各适宜发展什么农业;从干湿度的角度,可分别说明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地区各适宜发展什么农业。

2.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工业的地理分布,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发展中的作用。

本条“标准”的设计思路与上一条是一致的。我国工业的地理分布可关注两点。第一,我国工业哪儿多(东部沿海、长江沿岸等地区多),哪儿少(广大的西部地区少)。第二,我国已经形成的工业集中分布的地区(辽中南、京津唐、沪宁杭、珠江三角洲等地区)。具体工业部门的地区分布,以及重要工业区的主要工业部门等,不要求学生掌握。

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发展中的作用,应通过具体实例说明,也不必全面阐述,而应从小处着眼,如对地区经济振兴的作用,对企业持续发展的作用等。

3. 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运用地图说出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大致分布格局。

考虑到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可介绍铁路、公路、水路和航空,管道运输可不介绍。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主要可通过运时(速度)、运量、运价比较,学习时宜结合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这样既可以加深对各种运输方式特点的认识,又可学会如何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交通运输方式。

我国交通运输网络大致的分布格局,基本上可描述为东部地区稠密,西部地区稀少。根据我国地域广大的特点,交通运输网络应以铁路网络为主,而铁路网络也以铁路干线为宜。学习重点在“网络”,不必让学生记住具体的“线”的名称。随着我国公路尤其是高速公路的建设,公路运输在我国客货运输中的比例稳步提高,而且,公路运输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最为密切。因此,可适当介绍公路运输,特别是我国高速公路的分布,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 知道我国民居、服饰、饮食的地方特色,并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本条“标准”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我国丰富多彩的传统地域文化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传统地域文化包括多个方面,“标准”选择了民居、服饰、饮食三种,是因为它们既可代表地方文化的特色,又能给学生直观感受,或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实际教学中不必全面、系统介绍,可通过举例说明。例如云南傣族竹楼、黄土高原的窑洞、内蒙古草原上的蒙古包等民居,学生都能较容易地分析它们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简述水路运输的特点篇5

随着物流行业的不断飞速发展,多种运输方式被集成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综合运输体系不断完善,多式联合运输已经成为我国乃至国际物流及运输业发展的趋势。在整个物流环节中,从货品出发的源头开始,干线运输方式的选择、运输线路的优化以及末端配送的方案都是联合运输中的主要内容。在干线运输环节,公路、铁路、水运等运输方式都已发挥了重要作用,综合交通体系在国内和国际多个层次已经逐渐形成。

在干线运输环节的优化问题,包括两个方面,运输方式的选择和运输路径的优化,而两个问题又是相互影响的,因此本文合并为多种运输方式的联合运输优化问题。在这一方面已经有所研究。已有的文献大多是以运输时间长度、运输成本费用或者服务水平中的一个或多个作为研究目标进行最小化求解,建立联合运输路径的选择与优化的模型。魏际刚等对多式联运中系统协调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布局、结构、信息等5个方面的问题。刘舰等建立了基于综合运输成本最小和运输风险最小的多目标综合优化模型,孙华灿等建立了一个含路径合理性约束的联合运输路径优化模型。

在配送环节,一般定义为车辆问题(Vehicle Routing Problem,简称VRP)。蒋忠中等并采用模糊数表示车辆行驶时间和顾客服务时间的不确定性,建立了VRP的模糊规划模型;贺国先在满足车辆满载约束的同时充分考虑货物的运到期限,继而建立配送方案模型。求解配送路径优化问题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旅行商法、动态规划法、节约法、扫描法以及蚁群算法、遗传算法和禁忌搜索等人工智能方法。

作为一个整体的物流过程,运输和配送都是不可缺少的,而且两者之间也是相互影响和作用的,上述文献中大多数只考虑了其中某个环节,问题设定有一定的缺陷性。基于此本文将干线运输的综合运输方式优化选择和车辆路径问题综合考虑,建立一个统一的模型研究该问题,将运输费用、中转费用、运输时间、配送费用等作为总成本联合优化。同时考虑到问题的复杂性,本文引入双层规划问题求解该模型,在优化物流成本的同时也充分考虑了用户配送选择问题。

1.综合运输问题

物流过程中综合运输方式完成一次运输任务的过程中,可包括任何两种方式之间的转换,即公-铁、公-水、水-铁、水-公、铁-水、铁-公。由于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相对独立,运输方式的转换仅发生在枢纽点,不是任意位置。

一般来讲,物流过程都是以公路运输开始,以公路运输结束。但根据物流业务的不同,两头的公路运输过程可能有所差异,可能是直送,也可能是配送。为不失一般性,本文假定开头的一段公路运输过程,是直送,结尾的一段公路运输,是配送过程。配送过程的优化,就是VRP问题,直送过程,会涉及到运输方式和路径的选择,同中间环节的铁路运输、水路运输一起,构成联合运输的优化问题。

2.综合运输网络优化模型

综合运输虽然理论上从起点到终点中途可以多次变换运输方式,但在实际中,这样处理不但会大大加大运输成本,降低经济效益,而且考虑到物理设施建设的有限性,实际运作也不具有可行性,因此,根据当前运输领域运作实际,我们假定直接连接起点和终点都是公路运输方式,后续可根据需要变换方式和路径,并且整个物流过程中,变换运输方式最多2次,否则视为不合理路径。根据上述描述,可构建联合运输网络图如图1所示。但需要注意的是,终点位置并不是唯一的,终点位置会直接影响到配送总费用,终点位置的确定也就是设施选址问题。配送过程从图1终点出发,配送到附近的多个网点,完成整个物流过程。

2.1 综合运输优化模型

图3构建了一个无向图G=(V,E),V表示网络中的所有物流中转或起止节点;E表示边集,包括不同方式的运输线路和运输方式之间的转换连接。起点出发都统一用公路运输。模型假设在两个节点之间货物不可分割,即2个节点间只能选择一种运输方式,每个节点有资格和能力进行转变运输方式的操作,会花费时间和经济成本,但不考虑仓储费用。

联合运输环节建立模型如下:

目标函数由运输费用、变换运输方式费用(简称换装费用)构成。式(1)中表示从节点i到i+1之间,运输方式为k时的运输费用;,1表示选择该k种运输方式,0表示不选k种运输方式;表示在节点i由k到l的换装费用,,1表示节点i选择由k到l,0表示节点i不选择由k到l。式(2)表示2个节点之间只能选择一种运输方式,式(3)表示在某一个节点处,至多发生一次转换,式(4)表示如果在节点i运输方式由k转换为l,则从节点i-1到城市i,运输方式为k,从节点i到节点i+1,运输方式采用l。

2.2 车辆路径问题

车辆路径问题是指在客户需求位置已知的情况下,确定车辆在各个客户间的行程路线,使得运输路线最短或运输成本最低。配送中心配送的车辆调度及路线安排问题可描述为:在配送中心位置、客户点位置和道路等已知的情况下,对m辆车,n个客户点,确定车辆分配(每辆车负责的客户点)及每辆车的行车路线,使成本最小。

其中J为服务网点的集合,K为配送车辆的集合,QK是车辆的最大容量,Cij是从i到j的配送费用,dj网点j的需求量,Ujk是顾客被访问的顺序号,N是网点总数量,,若车辆k从顾客i行驶到j则为1,否则为0。式(6)为目标函数,以总的配送费用最小为目的。式(7)为每个顾客只能被服务一次的约束条件。式(8)为防止同一个地点之间巡回的约束条件。式(9)是车辆容量限制约束条件。式(10)是保证巡回路为封闭回路的约束条件,即车辆从物流中心出发,最后一定要再回到物流中心。

3.双层规划模型

双层规划模型是多层规划的特例,由上层模型(U)和下层模型(L)组成。上层决策者通过设置的值影响下层决策者,因此限制了下层决策者的可行约束集,上层决策者通过下层决策者的目标函数与下层决策者相互作用。下层决策变量y是上层决策变量的函数,即y=y(x),这个函数被称为反应函数。

在本文中,上层决策部门可以通过策略改变运输方式、运输路径和运输终点位置(即配送中心),从而影响下层客户对配送中心的选择,但不能控制他们的选择。客户从自身费用最小的角度出发,选择合适的配送中心为其服务。这种关系可以用双层规划模型进行描述,上层规划可以描述为物流企业确定最佳的运输方式、配送中心位置及配送方案,使得总成本最小(包括运输成本、换装成本和配送成本)。而下层规划则描述了在多个配送中心存在的条件下,客户可选择不同配送中心提供服务,目标是使客户的花费最低。

上层规划表示为:

(12)

上层模型优化运输、换装和配送的总费用,公式(2)-(4)、(7)-(11)作为约束条件。下层模型从客户角度考虑,在现实中,客户寻求提供配送服务的对象,受到其他客户的影响。当许多客户都被同一个配送中心提供服务时,自然费用会增加,于是有些客户会选择其他配送中心,反之亦然。这一现象可用需求函数描述:

(13)

为第i个客户要求第j个配送中心提供服务的最小费用。一般讲,所有客户的需求函数具有基本一致的形式。这样下层规划可描述为:

(14)

(15)

式中为需求函数的反函数,可用幂函数表示。Sj为配送中心j的供应能力;M为一任意大的正数。下层规划表示客户选择最优的配送中心,式(15)保证每个用户的需求都能得到满足。

4.求解算法

双层规划问题的求解,是NP-hard问题,求解一般都相对繁琐,本文采用遗传算法求解。遗传算法借鉴生物进化遗传思想,通过选择、交叉、变异等操作,不断进行群体进化求得优化解。遗传算法的具体过程如下:

Step 1:设定遗传计算的相关参数,包括编码方案、变异率、交叉率、群体规模和进化代数,建立初始群,设定当前进化代数;

Step 2:对群体中的每个个体,作为上层规划的临时解,代入下层模型,求解公式(14)的最优解;

Step 3:对计算得出的下层最优解,反推到上层模型,获得上层规划本次计算的最终解;

Step 4:若到达进化代数要求或有当前最优解满足预定义的偏差要求,则结束,否则继续;

Step 5:利用轮盘赌思想,执行复制操作,注意每次保留最优的前5个个体;

Step 6:执行交叉操作,根据当前建立的逻辑规则,保留或丢弃交叉结果;

Step 7:根据变异率执行变异操作;

Step 8:返回Step2。

5.实例验证

为验证本文建立的模型的有效性,我们利用一模拟实例进行计算分析。假定干线运输网络如图2所示,主要有公路、铁路、水运三种运输方式,在A、B、C节点处可以换装,图中数字表示距离,以Km为单位。干线运输中公路、铁路、水路每车(船)载重量分别为20、500、1000吨,配送汽车载重量为1.5吨,公路、铁路、水路的平均运输费用为1、0.3、0.1元/(吨·公里),配送费用为0.5元/(Kg·公里)。表1给出了17个配送节点中一部分节点的参数,包括节点坐标和节点的配送需求量。其中编号为1、2、3、9、15的五个节点为干线运输的终端节点,从中选择几个节点作为配送中心。假定C1、C2、C3至这五个节点的距离相同,即费用相同。

根据遗传算法,本文利用MATLAB工具编写了程序求解该实例问题。求解过程中根据效果多次调整相应经验参数,确定了最终取值:群体规模M=50,进化代数P=50000,交叉率=0.45,变异率=0.1。同时利用LINGO软件利用分支定界方法求解该问题,获得全局最优解。

通过多次寻优验证,对上述问题求得最优解,确定终点两个,编号为2、3的节点作为配送中心,干线运输线路为:起点—A3—B3—B1—C1—节点2,起点—A3—B3—B1—C1—节点3。以节点2、3为配送中心的配送方案如图3所示。该方案比全局最优解的费用高出2.4%,作为准优解完全可以接受,但花费的时间比分支定界方法节省了82.7%,证明该方案是高效的。

6.结语

本文考虑了综合运输网络中多种运输方式联合优化,并与车辆路径问题相结合,两者统一在双层规划模型中,上层规划优化物流总成本,下层规划考虑客户配送成本最小化。本文采用遗传算法求解该双层规划模型,并与分支定界方法相比较,结果证明该方法可高效求得准优解。

参考文献

[1]孙少龙,吴小涛,等.PSO算法在物流配送车辆路径优化模型中的应用[J].电子世界,2012(8):77-79.

[2]刘舰,俞建宁.多式联运运输方式选择的模型和算法[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0,29(1):56-61.

[3]孙华灿,李旭宏,等.综合运输网络中合理路径优化模型[J].东南大学学报,2008,38(5):873-877.

[4]张维泽,林剑波,等.基于改进蚁群算法的物流配送路径优化[J].浙江大学学报,2008,42,4:574-578.

基金项目:交通运输部科技项目“综合物流运输配送网络优化技术的研究”(2011319817490);山东省“蓝黄”两区课题“做大做强海洋交通运输物流业对策研究”(2012-L-53)。

简述水路运输的特点篇6

在传统的工业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中,大都采用电气连接线(被称作是硬件)作为各种电控盘之间的电气控制连接,这种方法弊端是护量大、可靠性差,尤其是在控制线路距离长、线路复杂的情况下,安装和调试都非常的麻烦。由于其维护时控制线路繁多复杂,使得短路、开路等事故频率也大得多,在实际检修过程中查线难度大,往往维护人员带来很大麻烦,因此电气设备的正常运转也经常由于检修不及时而受到影响。同时,为了达到电气控制的目的,在安装时需要消耗大量的电气连接线,因此,严重消耗电气线材。而PLC技术正好解决了传统控制系统的上述缺点。PLC是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简称,它采用一类可编程的存储器,用于其内部存储程序,执行逻辑运算、顺序控制、定时、计数与算术操作等面向用户的指令,并通过数字或模拟式输入/输出控制各种类型的机械或生产过程。随着计算机和微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PLC控制系统得到了极大发展,在现代工业自动化生产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 PLC的工作原理概述

第一个步骤,输入采样。在这个步骤当中,可编程控制器读取采样数据主要通过扫描的方式,然后利用输入I/O输出映像区中所对应的单元对这些数据进行存储。在数据采样被输入之后,继续执行输出刷新操作对转入用户程序。在这个阶段中,即使输入的数据状态发生了变化,输入I/O输出映像区中的处理单元所接收的数据也不会被改变。所以,如果以脉冲信号的形式输入,要求该信号所具有的宽度要比一个扫描周期大。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输入的数据信息在任何情况下都会被读入。

第二个步骤,程序执行。在用户程序执行的过程中,可编程控制器对用户程序进行扫描的执行顺序总是自上而下,在扫描的过程中,其运算按照固定的顺序和路线进行,其中,扫描顺序也是由左至右,由上至下,而扫描线路则是由用户程序的各个触电构成。进而得出运算结果,并根据该结果来对逻辑线圈在存储区中的状态或者输入I/O输出映像中的状态来完成刷新操作,进而确定是否执行用户程序中的处理指令。

第三个步骤,系统输出刷新。在这一阶段所要完成的操作是可编程控制器在执行完用户程序之后的刷新。在刷新过程中,系统的中央处理器会根据输入I/O输出映像中相应的状态和前一阶段输入的数据来进行锁存电路,再完成对其他外设的驱动。这一过程中的输出,才是可编程控制器真正要完成的任务。

2 PLC的特点

2.1 系统构成灵活,扩展容易,以开关量控制为其特长;也能进行连续过程的PID回路控制;并能与上位机构成复杂的控制系统,如DDC和DCS等,实现生产过程的综合自动化。

2.2 使用方便,编程简单,采用简明的梯形图、逻辑图或语句表等编程语言,而无需计算机知识,因此系统开发周期短,现场调试容易。另外,可在线修改程序,改变控制方案而不拆动硬件。

2.3 能适应各种恶劣的运行环境,抗干扰能力强,可靠性强,远高于其他各种机型。

3 PLC的应用

3.1 在传统机床系统中的应用

传统机床一般利用电气控制模式,利用继电器——接触器系统,极易导致线路老化、触头电弧、触头接触不良等的发生。另外,由于传统机床的设备具有能耗大、效率低、故障率高、维修难度大等特点。以上这些因素都阻碍工厂电气自动化的实现。为此,通过研究和实践,在生产中可用PLC控制对机床的电气部分进行软件和硬件的改造,以提高其自动化的程度。利用PLC系统进行编程控制,实现实时控制,运行状态监控等功能,这样,不仅提高了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效率,而且还降低了日常维护成本节约了能源。从而实现机床设备从传统的电气控制向逻辑控制和数字控制的转变。PLC研究被广泛地应用于传统机床改造中。从传统的液压和气动系统转化为PLC模块化的模式,机床的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得到了保证,而且机床的机械结构也被大大的简化了,从而大大提高了加工精度和生产效率,由于PLC技术的控制系统的改动和操作都非常方便,把PLC技术应用于传统机床,电气控制模式触点寿命低、故障率高和生产效率低的缺点得到了有效地克服,而且可靠性高、应用方便、稳态精度高、便于监控及易于排除故障等优点也得到了有效发挥。

3.2 PLC在消防系统中的应用

由于PLC可编程序控制器可在不改变消防泵控制功能的前提下,有效避免因人为管理疏漏带来的设备故障隐患,应用被广泛地应用于消防水泵中。消防水泵是消防系统中属于重要的消防设备之一。PLC在消防水泵中的应用最重要的就是设定泵组的启动时间,通过巡检转换开关进行控制。消防泵在自动状态下,转换开关转到巡检状态,若无消防用水需求,第1台泵自动启动5—3Omin(启动时间根据设备确定),运行1Omin后,停机待命90天(停机时间可调),待命期间如果没有消防用水,则第二台泵启动5—30min,停机待命90天(停机时间可调),如此周而复始地循环,巡检周期从数小时到数百小时之间可任意选择。泵组电源控制柜设有超压保护装置。泵组出口处应设置超压排流阀,以防止水泵启动超压对管网造成损坏。也可设置泄压电磁阀。在巡检状态下,泵启动,打开电磁阀泄压。巡检启泵工作时间也可延长。

4 PLC技术在电气自动化中的发展前景

4.1 可靠性与抗干扰性得到了提升

PLC控制系统在运算或控制时,如果电气自动化生产环境条件过于恶劣或现场电磁干扰突出强烈,会有可能造成产生偏差管理现象,并导致某些重要生产环节出现错误,工业生产的秩序化开展会无法得到保证。因此,PLC未来发展的科学方向就要有效地提升其系统的可靠性与抗干扰性,我们不仅应切实提升系统在恶劣环境及电磁信号密集环境的抗干扰能力,同时还应强化重视设计环节、安装及使用进程,尽量使各类容易对系统产生负面影响的不良因素减少滋生。

4.2 PLC系统的网络化与数字化

随着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中DCS技术应用、研发水平的日益成熟,其可提升的空间越来越有限,后续的发展力量体现出后劲不足的停滞状态,而PLC技术的产生与科学发展,能很好地与DCS技术进行充分地融合,PLC和DCS互相吸收了彼此的优势特点,并逐步合理同化,创新发展成为一种全新的Fes控制系统该系统,该系统不仅保留了原有系统的丰富特性,而且还实现了工业生产自动化技术的全面发展,令系统内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的控制实现了进一步综合与强化的应用,未来该系统技术还会继续拓宽共在火电厂工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并进行不断的完善与更新。

参考文献

[1]刘松林.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结构原理及其故障维修要素[J].现代企业教育,2011(16).

简述水路运输的特点篇7

1引言。水泥混凝土路面和沥青混凝土路面是公路、城市道路、厂矿道路以及居住区道路等所采用的两种主要路面类型。水泥混凝土路面长期以来一直是城市居住区道路路面类型的首选型式,但是,近年来随着先进沥青混合料生产和铺筑设备的应用和普及,加之由于水泥混凝土路面本身所固有的弊端,使得沥青类路面,特别是沥青混凝土路面在居住区(级)和小区(级)道路设计中已被越来越多地采用,且大有取代水泥混凝土路面之势。本文对水泥混凝土路面和沥青混凝土路面这两种路面类型,从施工、运行及维护阶段进行技术、经济的比较与论述。

2居住区道路分级与路面分类

一、居住区道路分级

居住区内道路,指以住宅建筑为主体的区域内的道路。居住区内道路分为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和宅间小路四级。居住区道路:一般用以划分小区的道路。小区路:一般用以划分组团的道路。组团路:上接小区路、下连宅间小路的道路。宅间小路:住宅建筑之间连接各住宅入口的道路。

二、居住区路面分类

(一)居住区路面结构。路面是道路的上部结构,其结构层一般由面层、基层、垫层组成。其中,面层位于路面结构的最上层,直接同行车和大气接触,承受由行车荷载引起的竖向力、水平力、冲击力以及轮胎真空抽吸力的作用,同时又受到降水的侵蚀作用和温度变化的影响,是最直接地反映路面使用品质和路容的层次。因此,同路面结构的其他层次相比,面层应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刚度、耐久性和高低温稳定性,表面还应具有良好的抗滑性和平整度。本文仅从路面面层类型的角度进行分析和探讨。

(二)居住区路面分类。路面通常按照面层材料的品种、组成以及力学特性等进行分类。

1、按照路面材料品种分类,分为沥青路面、水泥混凝土路面、其他路面等。

2、按照路面力学特性分类,分为柔性路面、刚性路面两大类。其中, 柔性路面的主要代表是沥青类路面,刚性路面的主要代表是水泥混凝土路面。

3、技术与经济比较

一、设计参数

(二)计算行车速度

二、施工组织

(一)组织机构水泥混凝土路面(以下简称水泥路面)与沥青混凝土路面(以下简称沥青路面)施工,均须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配备相关技术人员和足够的技术工人,具有必要的试验检测能力。

(三)施工机具水泥路面施工需要配备的主要施工机具包括:水泥混凝土拌合、运输、摊铺、振捣设备;其他还有锯缝机、刻槽机、发电机组、模板及其他小型机具等。沥青路面施工需要配备的主要施工机具包括:沥青混合料生产、运输、摊铺、压实设备及其他小型机具。

三、技术比较居住区道路设计采用的水泥路面和沥青路面,在施工、使用以及维修养护阶段技术特点各有不同,综合比较如下。

(一)设计年限。水泥路面与沥青路面的设计年限和实际使用年限相比,前者设计年限与实际使用年限较长,一般能达到沥青路面的2倍左右。

(二)施工维护。水泥路面的施工速度较慢,成型周期较长,开放交通慢;但是其施工组织比较简便,后期养护维修专业性要求较低,成本低廉。沥青路面的施工速度较快,碾压成型后可即时开放交通;但是其施工组织比较麻烦,后期养护维修专业性要求较强、成本较高。

四、经济比较

(二)维护成本比较水泥混凝土路面与沥青混凝土路面相比,前者的后期维修和养护费用低廉许多,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艺组织。水泥路面的维修养护工艺简单,无须专业施工队伍;沥青路面的维修养护专业性较强,须由专业施工队伍完成,大型配套施工机械的操作人员须持证上岗。

简述水路运输的特点篇8

从目前我国的工程机械发展状况来看,我国的工程机械总类主要包括土石方机械、路面机械、起重机械以及日常一般机械,这些机械设备为我国的劳动生产做出了非常巨大的作用,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例如:我国的大部分地区的基础设施(铁路、公路、商业建筑设施等),工业领域的建造,非民用设施等,无不需要工程机械的帮助,其就像我们人类隐形的第三方臂膀,更加强壮,更有价值。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层面已经发生了许多变化,人们不再仅仅满足现有的水平,相反他们希望能够获过得更加高要求的东西——高工艺的建筑,方便简洁、效率高、耐用的机械产品,而现行的工程机械远远不能满足该需求。对此,笔者认为,目前首先需要有效地引进国外在该领域的高超技艺,了解他们工程机械的优点,其次,在此基础之上,不断学习这些有利用价值的知识,结合目前国内的现有形势,开发出自己独有的工程机械体系,促进自身各方面的发展。

以下是笔者通过对多年知识的总结,对装配线传输设备的内部结构的阐述和一定程度上的见解,具体如下。

1牵引支撑地下自动返回式

1.1内部结构特点

根据目前的资料分析,装配线设备现有的运输形式主要有板链式输送机和单链牵引轨道支撑小车(地拖链)。其中,板链式输送机的主要结构有:动力设备、动力传输主轴、涨紧装置、涨紧轴总成、传动轴支架、涨紧轴支架、中间机架、头部地坑钢结构、尾部地坑钢结构、中间盖板、地坑盖板、导轨、头轮总成、中间段、电控系统、紧急停止装置及警报装置等,而单链牵引轨道支撑传输形式的结构变化较少,整体结构也大致相同。

1.2运行特点

牵引支撑地下自动返回式传输设备一般只适合在速度较慢,所承受的负荷较重的情况之下运行,因此相应的传动模式有间断传动和不间断传动(相较其他的传动方式运行比较稳定,自动集成化水平较高,完整性较强),一般运用在生产数量大的工业企业,例如:汽车制造业的生产之中,运用到的主要就是这种返回式传输设备。由此来看,该形式的传输有以下优点——减少了整体的地面使用面积,降低了整体的生产成本,结构的灵活度得到了增强;但是同时,增加了整体的制造成本和再制造难度。

2牵引支撑地面自动返回式

牵引支撑地面自动返回式的结构和单链牵引轨道支撑小车比较相似,唯一不同的地方在于支撑台车的运行方式,其与前文中提到的地下返回形式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其不仅具有上述的传动运行方式稳定、可靠的特点,同时具有比地下返回式的装配线设备低成本造价,因此一般被中小企业的生产企业所采用;另外,企业存在一些不便之处:当装配台车返回起始位置时是地面返回,必得占用车间地面面积、增加物流成本,同时也不适合对多分类产品实施柔性生产。

3气/电动台车地面返回形式

3.1结构形式

该类传输设备按照装配台车的驱动方式,分为电动马达驱动和气动马达驱动,其一般主要由装配台车、气/电动马达-减速机、供气管路/电气线路、供气站/电源、轨道等部件组成。装配台车的循环方式是通过行车、叉车将台车流转至装配线起始位置,或是通过环形轨道让台车沿着另一侧空车返回。其特点是在装配线轨道上,每台装配台车都安置驱动机构,行走过程中各台车位置相对游离。台车之间相对游离的位置,比较适应于多分类产品在一定范围内的柔性生产,而且基础施工简单。

3.2运行特点

由于装配线上各台车是处于游离状态,且每架台车都需要设置驱动装置。因此,必然要对各驱动装置提供相应的动力能源。并且每组台车都有动力单元,使用的故障率高,需要定期更换气动马达/电动马达。采用气动马达驱动时运行噪音大、同时在各相应的操作工位需要设置辅助气路系统。采用电动马达驱动时由于为轨道通电,不允许出现两根轨道短路现象,对接触表面的可靠性有要求,同时有安全防护的要求。另外装配台车返回形式是地面返回,必然要占用车间地面面积、增加物流成本。

4车间生产特点及设备选型

4.1工程机械总装车间特点

工程机械的零部件与汽车零部件相比要重很多,尤其象起重机吊臂结构件、挖掘机动臂结构件、平地机前车架结构件等,仅是工件本身总质量就已超过了2t,在组装成部件之后(如起重机吊臂总成)甚至达到了10t,并且构件本身的体积也相当庞大。因此决定了在工件搬运、吊装、流转的过程中,不得不借助起重设备,也决定了车间工件的存放面积。同样,在整机装配过程中,都得借助车间内的起重设备进行组装,工程机械无论土石方机械、起重机械等,其内部结构特点,决定了在整机装配时节拍控制相对松动。

4.2工程机械装配流水线设备选择

装载机产品型号种类繁多,车身的有效工艺支撑点的位置是前桥和后桥,流水线装配设备采用的是气动台车地面返回形式(直线轨道)。车身的有效工艺支撑点的位置是汽车底盘车轮,车身宽度受机动车行业标准规定,不管所承受的负荷是多少,各车型的宽度相差不大,所以工程机械流水线装配设备一般采用的是地下返回式双板链输送机[4]。

5结束语

总而言之,装配线传输设备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其关乎的不仅仅是工程总装领域的发展,更多的是我国生产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国民经济的又一次飞跃,国家的进一步繁荣富强。笔者相信,本文通过实际的数据分析对装配线传输设备的讲述,对于相关的工作人员充分了解其具有的所有性能是非常有意义的,也为后期装配线传输设备的设计探讨顺利开展做好了铺垫。希望对于文中的部分有效的建议,会给相关的工作人员带来一定的设计灵感,促进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志蜂.装配线传输设备在工程机械总装中的应用[J].浙江科技,2010(8).

简述水路运输的特点篇9

中图分类号:TM726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32-0137-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32.068

电力资源能够促进社会的正常运行和经济的进步,在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前,电力资源的输送任务均由输配电线路执行,因此,关于输配电线路的运行安全和故障检查工作至关重要。输配电线路在管理过程中属于电力资源管理范围内,但是由于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在运行过程中极易发生各种故障,不仅会增加电力资源消耗,还会提升断电事故发生的几率,对电力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人们应高度重视输配电线路运行安全问题。

1 输配电线路运行中的常见故障

1.1 输配电线路发生故障的原因

因为我国的地形条件中,具有幅员辽阔的特征,导致输配电线路的分布面积相对较广,例如在高原、丛林以及酷夏寒冷之地,均可完成输配电线路的安装与运行工作,所以致使输配电线路在发生故障时,成因较为复杂且多变,但按照其故障类别可划分为三种,即设备因素、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下文主要对这三种因素进行分析:

1.1.1 设备因素。在此工程中,由于机械设备自身质量和安装问题的影响,导致输配电线路在运行过程中具有不稳定的特点,为电力资源的安全运行埋下隐患。目前,输配电线路均由众多的电子设备组成,例如供电设备和变压器、绝缘子以及运检设备等,而这些设备自身不稳定因素的产生,会促使输配电线路的故障的频发。其中电力设备运行不稳定的原因有安装位置不合理、安装质量不过关等。

1.1.2 自然因素。自然因素是最不受外力控制的因素之一,其中较为严重的则是极端恶劣环境和自然灾害等对输配电线路的干扰,这种干扰会使输电线路受到严重损害。在生活中较为常见的干扰现象有:高山峡谷之间,致使输配电线路的架塔间距较远,在风力的影响下,会出现架塔晃动和风偏短路的现象;由于丛林区域具有枝繁叶茂的特点,在雨水来临之际,易产生输配电线路与枝叶之间的单相接地故障。由于受到我国地理环境的影响,在输配电线路的铺设过程中难免会遭受自然因素的限制,从而为电网的安全运行埋下隐患。

1.1.3 人为因素。人为因素致使输配电线路发生故障,在生活中较为常见,从狭义上来看,人为因素致使输配电线路发生故障的原因为:输配电线路的运检工作中出现的差错。其中运检工作主要分为:输配电线路的设计与电力设备的安装、线路维护以及检修工作。如果输配电线路运检工作不符合相关标准,则无法排除配电线路运行过程中的潜在隐患。

1.2 输配电线路发生故障的位置

在早期阶段,如输配电线路发生故障时,必须由专业的维护人员根据用户提供的故障信息,进行故障点查找工作,之后将工作移交至巡线人员进行故障清除。但是,随着电力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促使大量对供电质量要求较高的电力产品投入到日常的使用工作中,继续使用早期的输配电线路故障点查找方法,极容易错过最佳的线路抢修时间,造成巨大损失。因此,在2008年6月,我国国务院在审批改革委和电监会的《关于加强电力系统抗灾能力建设若干意见》工作中,鼓励电力企业推广或研究新兴输配电线路的故障查找技术。由此可见,依据现阶段的社会发展背景,建立一套完善的故障点定位查找系统迫在眉睫。

1.2.1 以变压器为核心的输配电线路故障。在整体的输配电线路运行中,变压器承担着隔离和警示以及变换电压的作用,与输配电线路的运行安全有着直接性的影响。在电力资源输送过程中,如果变压器发生故障,将会对电网整体造成安全性和可靠性的影响及输送电力资源效率的降低,尤其是在用电高峰时段,变压器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热能大量累积,极易导致变压器过热或烧毁状况的发生。

1.2.2 以短路与接地为核心的输配电线路故障。其中,关于短路故障的原因较多,例如恶劣自然环境或天气的影响、雨水季节的雷击等因素。另外,输配电线路的外部周边环境也是影响电路短路故障发生的主要因素,例如空气中的粉尘导体、线路间距较窄、具有腐蚀性的气体与液体等。一旦输配电线路发生短路故障,则电流瞬间可达到上万或十几万安培,从而造成电力设备的毁损,严重的会对人们的生命造成威胁。另外,在电路的短路过程中,还会产生部分的电磁力,进而影响通信设备的正常使用。

1.2.3 以接地为核心的输配电线路故障。在此过程中,主要以单相接地故障为重点:在电路断裂部分位置与地面或金属物体相连后,则会出现单相接地输配电线路故障。输配电线路是电力资源运输的桥梁,难免会遇到与建筑物和丛林等相撞的现象。假设在铺设输配电线路工作之前,未对现场地形地貌进行实地和科学地考察,则极易发生线路的单相接地故障。但是却无法引起跳闸现象的发生,若未有准确的判定标准,只能依据母线对电压的改变判断故障点。因此,接地线路故障的查找工作相对较难。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用户提供相关的故障发生原因,例如避雷针或熔断器、瓷瓶以及穿墙管等物体的脱落以及小动物或树线之间的关联等,专业人员进行系统化的故障点查找工作。产生的后果是烧毁大量的电力设备、人身财产损失、大面积停电等。

2 输配电线路运行检修管理模式

输配电线路在电网运行中起着传输电力资源的作用,是发电站与用户之间沟通的唯一桥梁。但是,输配电线路也是电网运行中故障最多的部分,众多的科研工作人员对输配电线路进行长期的课题探究,不仅提出先进的故障点查找法则,还促进以法则为依据的故障定位设备的研发工作开展。目前,已有不少的故障定位设备应用至实际的电力系统运行工作中,现已取得良好效果。从输配电线路的故障定位查找工作时间上来看,国内的研究工作起步时间相对较晚,而在1955年的美国电气工程师协会委员会的年终总结中,120多篇文献资料已成功发表;故障定位技术大幅度进步,尤其是计算机与微电子技术的发展,更加使故障定位查找技术具有实用性的价值。按照定位原理和信号利用、线路模型以及测量设备的不同等方式,可将故障定位查找技术分为多种。例如:按信号利用不同,将故障定位技术分为主动式与被动式两种;按信息来源不同,将故障定位技术分为单端测量与双端测量两种;按定位原理不同,将故障定位技术分为阻抗法与行波法两种,而阻抗法又可称之为故障分析法。下文对故障分析法进行阐述。

经相关数据实验结果表明,输配电线路属于参数性质的元件,即每段线路呈现着自感与对地电容的特点,而这些特点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输配电线路的参数和故障,受到传统故障查找方法的影响,线路结构与故障类型还存在着众多缺陷,例如多于两条的线路分支和非金属接地故障、线路断电故障与非稳定线路结构、非AC输配电线路以及多电源线路等,因此,传统的输配电线路查找方式只适用于结构相对简单的线路结构。在正常情况下,电压与电流互感器之间存在着上升时间慢和传变频率低的缺陷,致使输配电线路数据采集信息不精准,利用故障分析法,只能将故障点定位在2~3km之间,进而影响了分析的结果。

故障分析法主要是借助工频电气量为主要依据,并且以线路参数为核心,在实际应用中具备简单和经济以及定位准确的优势,在早期的电力系统运行工作中,使用范围相对广泛。早期的故障分析法是由功耗大和精度低的电子设备完成输配电线路的查找工作或利用人工的手段将简易的故障录波器记录的电压与电流信息,采用手工计算的方式判断故障发生的实际距离。这种故障查找方式不仅计算公式相对复杂,而且准确率相对较低。随着电力系统的稳步发展,微电子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在输配电线路检测过程中使用范围愈加广泛,从而促使故障分析法得以迅速发展。微机式故障检测设备不仅能够精准存储电气量,还具有较强的分析和计算能力,利用现代化的软件装置完成输配电线路查找工作,同时又具备投资成本少和操作简便的特点。

3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电力资源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愈发重要,致使电网装配与电力负荷等要求也在增加,正如上述所说,在输配电线路运行过程中易发生多种故障。因此,在输配电线路的检修过程中应建立完善的管理模式,并以此为基础,对输配电线路的档案库进行优化,旨在提高整体的电网建设水平,规范电网构架,提升电力资源的综合利用率,降低电力事故发生的概率,确保输配电线路与电网系统的稳定

运行。

参考文献

[1] 曲传明,李树军.试论输配电线路常见故障及预防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32).

[2] 王永君.输配电线路的常见故障排查与维护策略[J].黑龙江科学,2014,5(2).

[3] 付亚军.对10kV配电线路常见故障的若干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1).

[4] 严润林.浅谈输配电线路的常见故障排查与维护策略[J].科技致富向导,2014,(24).

[5] 刘伟.输配电线路的常见故障与维护策略研究[J].低碳世界,2014,(11).

简述水路运输的特点篇10

【分类号】:TE832

1、环状集油流程简述

环状集输管网是通过环路管线将油井和阀组间串联起来。环状油气集输管网系统中,油井通过环路集油管线与阀组间相连,按其掺热水的方式不同分为两种流程。一是单管环状集油流程,即供热站来的热水通过阀组间全部掺入集油管线起点;二是双管环状集油流程,即掺水管线与集油管线平行,掺水在每口井处完成。

1.1单管环状集油流程

单管环状集油流程又分环状井口加热集油流程和环状单管掺水集油流程。环状井口加热流程是在井口或井口附近加装电加热器或加热电路,由一条集油管线将几口油井串联成一个环状的集油方式,并在阀组间用混输泵将油井采出液经掺水管线掺入环上的第一口井的产出液中。该流程不用掺水,直接加热,适用于气油比比较低、电源充足的低产油田,是开发高寒、高粘、高凝、低产液、低油气比油田的一种经济有效的集输流程。

环状单管掺水集油流程是在一座计量阀组间中的几口油井由一条集油管线串联成一个环状的集油方式,转油站来的热水通过阀组间全部掺入环的一端第一口井的产出液中,另一端则把油井生产的油、水、气集输到计量阀组间汇管中。这种流程向端点井掺入活性水而不用井口加热,降低了建设投资和运行费用,适用于气油比低、原油粘度和凝固点较高、气候寒冷地区的油田。

1.2双管环状集油流程

双管环形集油流程是将热水在每口井处逐步地掺入集油管线中,其热水管线的流量沿水的流向逐渐减少,而集油管线的流量逐渐增加。双管环形集油流程的基础建设投资明显高于单管环状流程,但由于掺水管线将热水直接掺水各口油井,固定洗井,适于地形复杂,洗井车洗井难度大的油田。

2、环状流程在老油田中的应用

3.1 单管环状“三不”集油技术

针对大庆油田老井产液量高、含水高,二、三次加密调整井低产液、低含水的特点,采用单管“三不”(不加热、不掺水、不热洗)集油流程,该流程利用热力条件和水力条件较好的高产液、高含水老井作为端点井,辅助低产的二次加密调整井,采用单管串联不掺水环状进行集油。流程中以阀组间代替计量间,各集油环汇集在集油阀组内;从集油阀组间至各端点井建一条供水管线,以保证端点井在较长故障停机及作业情况下集油环的正常生产。油井清蜡采用机械清蜡和化学清蜡相结合的方法,井口采用电热带伴热保温,阀组间外输管线安装电加热器。

该单管环状流程节省基建投资94.01万元,节资率达20%。降低生产运行成本,掺水集油环年节约天然气92.9×104m3,节约用电11.06×104kWh。

3.2 简化单井集油工艺,适时采用环状流程

在单井集油工艺上,根据三次加密井的产液量低等特点,对喇嘛甸油田北北块43口油井采用环状流程,简化了集油工艺,降低了工程投资和运行费用。通过计算,确定环长

喇嘛甸油田北北块43口新井应用环状集油工艺,与常规双管掺水(热洗)集油流程相比,节约管线11.3km,节约投资149万元;年节电36.4×104kWh,年节气32×104m3,节约运行费用35.4万元。

4、几点认识

⑴ 单管环状掺水流程投资少,施工周期短,见效快,但用洗井车洗井,劳动强度大,且必须停产;双管环状掺水流程可以精确控制环上每口井的掺水压力和掺水量,洗井简单,但投资较高。

⑵ 单、双管环状集输管网扩大了集输半径,缩短了集输管线,都比普通双管掺水流程投资少,但都需要在井口进行计量,不便管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⑶ 对老区油田聚驱油井可采用双管环状掺水流程,不仅能够节省基建投资还节省运行费用,经济效益显著;对于老油田新开发加密井,宜采用单环状流程,就近进入老井集油、掺水管线。

参考文献

[1] 杨建展.浅谈萨南油田不加热集油技术.油气田地面工程.19998年11月.17(6).20-22

[2] 丁亚南.单管电加热集油工艺在油田的应用.油气田地面工程.2001年5月.20(6).19-23

简述水路运输的特点篇11

论文摘要:本文根据辽宁省道路运输行业发展内涵及贯彻科学发展观对道路运输行业发展的具体要求,通过道路运输行业发展特性分析及指标筛选,构建出科学合理的道路运输行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论文关键词:要求 指标 评价 道路运输业在服务业发展中具有突出作用,其发展水平是衡量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标志之一。道路交通与人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道路交通问题解决的好坏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最直接体现。在给我们带来极大的通达性、机动性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道路运输发展也对环境、资源造成了日益严重的威胁。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与有限的交通供给之间的矛盾、汽车工业发展与道路交通拥挤之间的矛盾、环境承载能力与车辆排放污染之间的矛盾、资金有限性与加快发展之间的矛盾等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要实现道路运输行业的科学发展,就必须用科学发展的理念来分析和评价道路运输行业发展的状态、发展的能力及发展的协调性,使科学发展观理念能应用于指导道路运输行业的发展。为此,必须建立衡量道路运输行业科学发展的指标体系,评价和监测道路运输行业科学发展的状态和发展的程度,以便为各级行业主管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1道路运输行业发展特性分析 道路运输行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满足人们生产生活需求,保障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依据辽宁省道路运输行业发展的内涵,将道路运输行业的发展分为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全面发展评价主要侧重于从运输生产的效能、运输服务的水平、运输管理的水平三个方面反映道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水平;协调发展是从道路运输行业内部协调、道路运输行业外部协调两个角度来反映道路运输行业的协调发展状况;可持续发展主要从道路运输行业自然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社会可持续三个方面来评价道路运输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道路运输行业发展评价包括的特性层面如图所示。 2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1)综合性指标优先原则 若一个指标所描述的对象特性可概括地代替若干指标所描述的对象特性的整体性,则称此指标为其余若干指标的综合指标。选取综合性指标可减少指标数量,简化指标体系。 (2)指标相互独立性原则 若某一指标可由其它已知指标导出,则称此指标与给定的已知指标相关;若某一指标与另一指标无内在的机制联系,则称两指标是相互独立的。选择评价指标应坚持相互独立原则。 (3)指标直观性原则 所谓指标的直观性,是指该项指标符合人的直觉理解,而不需进行深度的抽象思维。道路运输行业发展评价指标应尽可能直观、形象,便于理解。 (4)指标稳定性原则 某一指标对其相关的变量呈现出高敏感性,即当相关的变量有微小扰动时,指标值将会有较大波动,这样指标的目标值将难于确定,稳定性较差,不宜作为评价指标。 (5)指标可比性原则 所选指标应充分考虑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及影响,合理选用相对指标和绝对指标,不仅适合于不同时期的纵向比较,也适合于不同地区间的横向比较。 (6)指标导向性原则 所选指标应尽可能反映道路运输行业对社会的服务功能,具有良好的导向性。 3评价指标的选取 (1)运输效能 运输效能主要考察道路客运业、道路货运业、出租车业等运输生产行业的发展水平,包括运输效果和运输能力两部分。运输效果可用运输生产量指标表征,运输能力可用运力指标来表征。 ①运输生产量是社

简述水路运输的特点篇1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供水区域不断扩大,高层建筑越来越多,政府供水官网水压已无法满足城市供水需求。为有效解决城市供水问题,二次供水系统应运而生。二次供水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发生水泵或者阀门等设备故障,这些故障发现滞后或者不能及时维护,对城市居民生活带来一定影响,因此提高二次供水系统的故障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一、故障树模型诊断方法及符号表示

1.1故障树模型诊断方法

故障树模型是一种逻辑方法,将诊断对象结构进行分析的一种模型。故障树具有判断路线准、逻辑严谨、简单易懂等特点。故障树模型将系统中最大的故障作为顶事件,根据相关系统特征及部件引起的故障事件利用逻辑关系来明晰故障产生的原因。故障树分析法通过专家介入具有故障检索完全的优点,如果故障树建立不精确,这种方法将没有实际作用,所以,故障树的建立需要全面和正确的故障搜索。

1.2故障树事件符号表示及逻辑符号表示

1、故障树事件符号。故障树事件符号主要有以下四种:(1)矩形符号,表示故障树中的结果事件可以是顶事件或者是中间事件。事件与逻辑门相互连接以表示这个逻辑门的输入事件;上端与逻辑门联系表示逻辑门的输出;(2)圆形符号,表示故障树中的底事件,说明逻辑门只能作为输入不能输出,不需要做进一步探究;(3)菱形符号,表示故障树中发生故障率很小的事件,是可以忽略的事件;(4)三角形符号,是简化故障树,表示子故障树的转移。

2、故障树逻辑符号表示。故障树逻辑符号表示主要有以下两种:(1)逻辑“或门”,设A代表门的输出事件,Bi(i=1,2,.........,n)代表逻辑门的输入事件;(2)逻辑“与门”,当Bi完全发生时,A必然发生,逻辑表达式为:A=B1∩B2∩…∪Bn;(3)逻辑“禁门”表示必须在满足给定条件情况下有输入事件的发生就会引发输出事件。

二、二次供水系统水压较低故障分析

造成二次供水系统水压较低的原因有政府管网压力低,首先应联系政府供水部门供水侧压力是否正常,其次检查政府管网与本单位管网对接管路的完好,确定是否有泄压现象;储水设备,目前二次供水系统广泛采用的一种运行方式是将政府管网输送的生活用水储存于储水设备中向用户端提供生活用水,以保证一定的存水量。系统中水泵机组的开、停由储水设备水位高低进行控制,当储水设备在低水位时,与系统输配的电磁阀开启,使水泵机组开始向储水设备进行供水;当水位高于设定高度时,水泵机组停止,电磁阀关闭,相继循环泵关闭。在系统供水过程中,如果储水设备水位较低,恰好电磁阀出现故障不用动作时使其循环泵与水泵机组不动作,最终影响到居民用水水压较低;加压设备,在二次供水系统设计时,循环泵的扬程决定了用户端水压是否正常的基础条件之一,当设计时选定的循环泵的扬程偏小或者水泵叶片、轴承磨损都会造成其输水能力降低,最终导致水压不足。

三、二次供水系统水压过低故障树分析

从故障树的底事件开始,通过输入和输出事件的逻辑门关系,代替中间事件只得到一种逻辑门的故障树,并运用布尔简化法对其简化,最后得到全部最小割集,进而获得故障树的参数集。在二次供水系统运行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供水水压过低的现象,此类故障一般是因为供水管网而导致的,造成故障原因较单一,将其分为整体水压较低和局部水压较低两方面故障原因,故障原因的搜索主要依据设计人员及现场工程师。通过上面对水压过低的故障树定性分析,可以得到供水水压偏低的最小割集。

四、诊断知识表示

1、人机界面。人际界面是将用户信息和系统反馈信息进行互相转换的媒介,外部输入信息通过人际界面转变为系统相应的计算机数据信息,系统输出的计算机数据信息也通过人机界面反馈给用户,人机接口常用的两种方式有:1)手动式;2)命令式。

2、诊断知识库。诊断知识库的主要作用是存储研究相关领域专家提供的知识和经验,系统利用知识库中的知识来模拟相关专家的思维方式处理解决系统问题的过程,知识库分为三个方面:1)故障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等基础性指数,在知识库中称之为零级知识;2)零级知识不能解决的复杂问题所需的知识,由相关专家知识以及经验进行补充和弥补的知识,在知识库中称之为一级知识;3)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将前两种知识进行有效结合并运用的知识,知识库称之为二级知识,二级知识以上的知识称之为元知识。

3、诊断知识表达。人类的智能判断是依据经验以及知识的积累而产生的,为了使计算机智能化,需要将人类相关方面专家所具备的知识通过一定的方法传输储存到电脑里。故障知识的表达就是将书本的知识通过计算机语言编译形成计算机可以读取的数据过程,相关专家系统的解决处理工作流程即为计算机存储并运用人类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故障知识的表达是否严谨合理有利于故障知识在计算机中的储存、搜索和运用,并及时修改和补充。

4、知识表达方法介绍。1)产生式表示法。产生式表示法毕本形式为当输入事件发生时,输出事件必然发生,优点是方便描述规则性事件。2)框架基本形式。这种形式有多个描述节点组成,主要作用是表达描述对象的属性;多个“侧面”构成每个“槽”,主要作用是表示“侧面”所对应的属性。

五、结语

本文首先分析二次供水系统的故障树模型诊断方法和符号表示,然后依据二次供水系统易出现的故障进行总结后建立了二次供水系统运行时用户侧水压较小故障树模型,形成了故障诊断技术方法,最后对故障诊断知识表示加以阐述。

参 考 文 献

[1]黄璐璐.容差模拟电路故障诊断的BP神经网络法与故障树分析法研究[D].河海大学,2004.

[2]胡姗.基于FTA地源热泵热水系统故障诊断专家系统研究[D].湖南大学,201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