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学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2-06-15 13:01:33

创新教学论文

创新教学论文篇1

二、课堂教学的创新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当然也是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主渠道。课堂教学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课型的创新

课型创新的目的是探索最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型创新的关键是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真正“悟”出课文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意义来。质疑问难式、启发讨论式、自读自悟式、自教式等都是在传统讲授式课型基础上的创新。这些课型的共同优势在于真正落实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而落实学生的创新行为。如自教式课型分为“自学—自教—自评—师评”四个环节。其中“自教”环节鼓励部分同学当小老师,小老师们怎么学就怎么教,按照自己的思路完全独立地教。实践证明,小老师们极具创新能力,不仅完成了自教任务,而且讲究了怎样教得更好,让大家听得更明白,记得更牢。其中有不少的闪光点,甚至值得教师们学习。

2.找准切入点,创新设计

我校语文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点、训练点、教育点、激发点和切入点。所谓“切入点”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最佳结合点。语文教学要通过挖掘教材的创造教育潜在因素,找准教材与教学实践的切入点,或集中或发散,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在教学古诗《鹿柴》中“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一句时,启发学生想象:走进柴扉后见到的是怎样的景色?(这就是本节课的切入点)学生将自己的想象付诸笔端:“待到人回柴扉开,绿叶红花宽院窄,赤橙黄绿青蓝紫,百花齐放竞开来。”,“未尽柴扉先闻香,满园鲜花汇花洋,小树正长嫩绿叶,蜂蝶飞舞捉迷藏。”这是从学生的即兴创作中选取的两首诗,既押韵,又充满了丰富独特的想象和天真烂漫的童趣。我们认为,这些诗作就是学生的创新,这是与教师找准了切入点,创新设计密不可分的。

3.课堂组织形式的创新

传统的课堂组织形式较死板。而学生的学习需要自读,也需要讨论和互助,讨论式较好地满足了这种需要。一般的讨论分为同桌讨论和四人小组讨论两种形式。能否打破这种形式,而有所创新呢?我们也曾作过尝试。如教《只有一个地球》时,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但是,这些设想即使实现了,也是遥远的事情。”这个句子的意思时,由课文本身的内容找准切入点,引出辩题“在月球或火星上建造移民基地是否能实现?”围绕一个问题,学生分为正反方进行辩论,把对课文的理解引向深入;如教《镜泊湖奇观》时,由题眼“奇观”引出“湖奇、瀑奇、林奇”,在课堂上按学生的兴趣自由组合成学习组,按提纲重点分别学习湖、瀑、林的奇观。这两堂课的组织形式都允许学生下位、走动,但课堂活而不乱,学生学得有趣、学得生动、学得有法、学有所得。

4.教学手段的创新

现代化教学媒体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多种教学媒体的形、光、音、色等信息输出功能,立体地刺激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使抽象变得具体,使复杂变得简明,使不可见变为可见,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创新,从而达到教学过程的优化。如我执教《丰碑》第七自然段时展示多媒体课件:大雪纷飞(动画),狂风呼啸(立体声),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左手微微向前伸着(静态)。课件的展示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老师适时地引导学生思考,学生通过读书、观察课件、思考,仿佛置身文字叙述的环境之中,去体会老战士的所思所想,思维活跃,答案众多富有新意却又紧扣中心,教学效果很好。

5.板书设计的创新

一堂富有创意的优质课,始于针对教材和学生特点所作的精心构思,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新颖别致、不落窠臼的教学方案。其中,作为教案内容之浓缩的板书设计十分关键。欲使板书新颖别致,首先要善于挖掘课文潜在的构思线索,化隐为显,以图析文,从而庖丁解牛似地将课文的内在结构外化为课堂教学的直观形式。其次,板书形式追求形象生动的“微型化”,以精粹的字、词或成语并配以动态、立体又具有美感的简笔几何图等为上,从而收到凝精聚华,发乎探微之功效,将主要教学内容创新地定格在黑板上。板书设计的创新也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手让学生参与设计,甚至独立完成板书设计。总之,新鲜生动,灵活多变的板书形式,是课堂教学艺术追求的创新目标之一。

6.教学语言的风格创新

风格化的教学语言是卓越的教学创新的标志之一。由于教学语言是教师口头表达的综合反映,这是教学创新中最直接、最外在、最为学生迅速感知的因素。此外,风格化的教学语言,还包括广义的体态语言,如表情、目光、手势、体姿等,课堂教学作为一个动态的艺术创新过程,需要教师充分调动有声语言和体态语言,以前者为主,后者为辅,并尽力创造色彩多样,个性鲜明的体态语言,以强化学生的审美感受。

三、语文课外活动的创新

创新教学论文篇2

长期以来,我国的课堂教学大都是“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单一模式,课堂教学主要特征是传授、灌输知识,教师全盘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为了改变这一状况,课堂教学必须突破传统的人际关系,营造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使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变成学生容易理解的形式,丰富学生头脑中的表象,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能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学生往往乐此不疲,并且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这是小学语文学习别需要的,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所在。如在教学《初冬》时在大雾蒙蒙的清早带领学生出去观察雾中、雾后的美景,使学生对课文里的语句“象隔着一层纱”、“模模糊糊看不清”、“太阳射出光芒来”等有了深刻的印象,在充满浓厚趣味性的同时,也自然地、感性地融入学生对本课思想内容的更深一层感悟,使文章中心得到升华,从而理解并背诵课文就易如反掌。

二、培养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创造性地学习

“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是我们所摒弃的,教学过程需要教师积极创设条件,引导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灌输的知识,努力促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解决问题的创造性学习。如在教学《狼和小羊》时,在学生学习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带上事先准备好的头饰,对课文中狼和小羊的对话进行表演,通过表演,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大灰狼的凶恶、蛮横无理和小羊的温顺。这样学生通过以上的实践操作,验证了这样一句话:“听到的容易忘记,只有自己动手做过才能真正的理解。”该过程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不断的对头脑中原有的表象进行加工,产生种种联想和想象,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三、指导学生设疑、质疑,发展创新思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问难是学习的重要方法,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科学的发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从解疑入手,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鼓励学生质疑,指导解疑,需要讲究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精心设计难度适宜,富有思考性的问题,使学生“跳一跳,摘果子”。教学中遇到的疑点或难点以及比较含蓄或潜在的内容,应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在思考讨论的过程中逐步解疑,在探索讨论中有所发现和创新。如教学寓言《守株待兔》一课时,在揭示寓意培养发散思维时,就可以指着画面问:“如果你是种田人的邻居,当你看到这位年轻的种田人守着树桩等兔子时,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接着请一个同学上来当年轻的种田人,让他的“邻居”上来教育他。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众人纷纷相劝,共同教育“年轻的种田人”的情景,这就形成了师生互动、相互合作的可喜场面。通过问题来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的掌握知识,并用所学知识来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在情境中境人互动,实现人境融合的理想境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

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之间的争辩,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展开充分的讨论,在争辩过程中陈述矛盾,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如我在《麻雀》一课作小结时说:“读了这篇课文,从老麻雀奋不顾身抢救小麻雀的记叙中,我们感到了母爱的伟大。”话音刚落,一位男同学举手说:“老师,我不同意说是母爱,因为课文从头到尾都没有写老麻雀是公的还是母的!”我听后笑着说:“你读得很认真,看来老师的概括不太准确。那么怎样说才确切呢?”学生的思维又一次被激活了,经过争论,最后总结出:这篇课文表现了一种“亲子之情”。通过教师引导,保护了学生的独特见解,也激发了学生创新的精神。

创新教学论文篇3

一、树立创新教学的教学理念

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以教师为绝对主体和权威地位的现象,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在小学语文的教学实践中,要更加注重与学生进行互动,而不能一味地站在讲台上进行单方向的知识传输,传统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了,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使用新的教学方法,调动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小学生对周围事物有着很强的求知欲,处于好奇心很强的阶段,教师更要充分地利用小学生独有的心理特征,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且鼓励小学生发挥其丰富的想象力,重视小学生的情感体验,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鼓励小学生大胆积极地发言,在课堂上敢于提出问题、质疑和不同的观点,教师应该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耐心的回答并鼓励小学生的这种行为,只有树立起创新的教学理念,才能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效率。

二、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随着新课改思想的不断深入,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已经在努力改变其原有的教学方法,但是在课堂上仍然很难改变教师的绝对主导地位,忽视了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没有对学生的主体作用给予一定程度的重视,非常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采取不同形式的授课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其参与到教学中,学生才能敢于表达出个人的不同观点和看法。如果小学语文教师仍然在课堂上进行“填鸭式的教学”,忽略学生的想法或不允许学生发言,不能包容学生的不同想法,会导致小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消极的想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能提高语文课堂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不能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养成不好的学习习惯,不利于日后的学习生活。

三、运用创新的教学方法、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

要想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实现创新教学,语文教师不仅要准备丰富的课堂教学内容,还要有创新的教学方法,不能再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应该利用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满足小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组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教师可以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满足小学生的表现欲,让他们陈述讨论各自的观点;也可以分成两个立场,以辩论赛的方式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给学生充分的空间进行展示,调动起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以此来提高创新教学的实效性。比如在学习《只有一个地球》一文时,教师可以给喜欢绘画的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在黑板上画个地球宣传画,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放映一些地球宣传片的生动图片,通过直观的感受,使学生内心能够和教学内容产生共鸣,更有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利用这些创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充分满足小学生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四、创设有趣的语文教学情境

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小学生本就有着非常强的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对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尤其要有创意地把教学内容放入相应的情境中,然后使学生能够产生亲切的情感体验,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进行语文课程的学习,才能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下,理解语文知识,利用情境创设法激活语文课堂,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通过教师生动的语言和肢体行为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在学习《望庐山瀑布》一文时,教师应该放映庐山的壮阔景观,然后让学生对文章语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宏大场面进行丰富的想象,让学生富有感情地朗诵诗文,创设与教学内容息息相关的情境,对于学生创新思维和想象能力的培养有着非常大的积极作用。

五、找准切入点,设计创新

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包括五个方面,其中切入点是一个重要内容。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语文知识和对学生们创新能力培养的结合点就是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教材,通过创造性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思维。

1.深入研究教材,创新板书形式

教材是知识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上课的重要工具。深入了解教材知识和结构安排,对设计科学有趣的教学方案有着很大的帮助。将教材中的图文所承载的知识通过各种形式在课堂上展现出来,从而使学生在丰富的课堂形式中积极主动的学习教材中枯燥的知识。在课堂上,板书是对教案展示的主要形式,要想使课堂变得活泼,板书的形式也需要精心设计,俏皮的艺术字和简笔画等形式,都可以将教案内容表现得更加生动,从而引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2.进行开放性的情境设定

设定情境是小学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教学形式,这种方式不仅能培养小学生的想象能力,更有助于提高学生们的创新能力。设定开放性的情境,有利于让学生们接收更多的外界知识,并且可以将课本知识和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个性化的思维方式,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通过开放性的情境设定,才能让学生有更广阔的造空间,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促进其进一步学习和发展。

创新教学论文篇4

1.企业文化授课内容空泛,学生理解有限在目前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很难有机会与企业零距离接触,因此,课堂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现可供高校采用的企业文化课本有限,授课内容基本上是对企业文化表象的解读,没有紧贴企业及学生实际进行因材施教,实际应用的内容较少,且教材内容缺乏时代感。其目标仅仅是告诉学生什么叫企业文化,而没有教学生企业文化对企业、对自身的发展有什么密切的联系及影响,更没有告诉学生怎样才能适应企业文化谋求个人的社会生存及发展职业生涯,这就导致了学生对企业文化存在片面理解,缺乏理论联系实践,无法做到融会贯通。

2.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严重脱节毕业生要走进企业,开始工作,首先面对的就是“校园文化”向“企业文化”的转变。然而学生长期受校园文化的熏陶,企业文化只是作为一种书本文化,学生不能通过校园文化感受到企业文化,使其对于刚毕业的学生来说变成全新的概念,形同虚设。但是对于企业而言,“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之一,这种认识上的强烈反差自然会对高校毕业生和企业带来许多难以调节的矛盾。现实表明,这种“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严重脱节,制约着企业和人才的发展。

3.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不完善校企合作是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之一,也是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但目前校企合作仍处于以学校为主的合作模式阶段,运行机制还存在诸多缺陷,主要体现在:高校教学计划严谨与企业的市场动态性,使企业需求与高校教学安排不同步,高校不能及时服务于企业;校企合作受益最大的是高校,学生技能与经验不足促使企业受益周期过长,而使校企双方的资源付出不对等;政府指导力度不够没有给予合作企业政策优惠或经济补贴;国家没有建立权威、完整的校企合作准则和法律法规用于监督、考核和推行,即校企合作没有法制保障,这几个方面致使企业对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合作层次浅且难以持久。

4.课堂内容枯燥,单项式教学当前课堂教学仍然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也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企业文化作为实践性和社会性极强的学科,对师资队伍建设也有一定的要求,教师丰富的实践知识是不可或缺的,但大部分高校的老师,都没有在企业的工作经历,平时可利用的企业资源也很少,只能实现从书本到书本的往复,理论与实践脱节。致使目前学生在学习企业文化课程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理论概念抽象、理论与实践割裂、学习内容枯燥难以激起学生兴趣的问题。究其原因,教学方法还是采用传统单项式灌输教学,教学改革力度不够,学生长期处于被动状态,其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较差。

5.案例库不够,内容不够深刻案例教学法对于企业文化课程而言是行之有效的,感受鲜活且精彩的企业文化案例,更增加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识。但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不是很健全,一些优秀企业的企业文化发展也同样不够成熟,今天还是企业明星,明天可能就陨落昙花一现,这给企业文化教学经常带来尴尬和无奈,因此现阶段可供教学选择的国内外优秀的企业文化案例较少。

二、案例库不够多,授课内容也就显得有些苍白无力,不够深刻,教学质量不高,教学效果缺乏有效性。针对以上几点不足之处,我认为企业文化课程的教学方法应该进行以下的创新:

1.进行教学大纲调整,强化实践教学内容高校要想有效地实施企业文化教育,就要从企业文化课程开始着手。时刻关注企业文化领域的实践和动态,校企共同制订课程的教学计划、实训标准,让课本内容紧跟时展步伐。根据各高校自身特点予以借鉴其企业文化课程教学经验,结合企业需求对企业文化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与梳理,制定各知识点与能力要求的定位分析,进行基础知识模块、学习能力培养模块、创新能力培养模块、专业技能培养模块和实战模拟模块的系统划分,使内容变得更加紧凑。再根据学生各专业特点制定不同学科职业素养训练,这样即能加强和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又培养了专业素质能力。通过学习让学生清楚意识到企业文化对择业起着很强的导向作用,只有了解并认同企业文化,才能真正地将个人发展融入企业的发展之中。

2.构建企业化的特色校园文化一直以来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关系,让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话题。然而,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有成效的文化对接并不那么容易。我认为,高校应注重宣传和吸纳优秀企业的企业文化理念和核心价值观,在校园里营造企业文化氛围,努力构建企业化的特色校园文化,为实现毕业时“零距离”适应企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如在开设企业文化课的基础上,在校园树立相关职业的名言展板和著名企业家的经典言论;邀请杰出的企业领导者或企业精英来校举办讲座;校企双方共建实验室、培训基地、组织实训实习;开展策划具有职业文化特点的校园文化活动;学习并吸纳企业的管理方式,如在学习或生活纪律方面严格管理培养学生守时、守纪的习惯等几种方式来传播和实践企业文化,这些都是树立大学生企业文化观的重要途径。

3.协调完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目前,校企合作仍处于教育部门倡导,高校自发的状态,政府对高校合作企业没有给予政策优惠,企业主管部门也尚未形成成熟的合作意识,对校企合作持有消极观望的态度。种种不利因素都需要高校自己消化,这就需要高校协调企业完善合作运行机制。首先高校需从市场角度出发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并帮助学生完成校园文化到企业文化的过渡;其次有目标有定向的选择合作企业,从而保证合作质量;再次校企双方成立相应的校企合作小组用于开展合作项目的实施、管理、协调和监督;最后努力争取上级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如减免税收用于提高企业的积极性,并完善相关立法工作让校企合作有法可依,从而开拓校企合作的新局面。当然校企合作的成功更需要双方的交流与互信,这样才可以使校企合作长远发展下去,实现双赢的目的。

4.改进教学方法,灵活教学企业文化课是一门全新的,具有时代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的课程。根据企业文化的特点,在教师自身能力素质得到提高的基础上,可以运用以下五种教学方法:第一,创设企业环境,开展模拟实践。利用现有案例,老师与学生或学生与学生互动,模拟创建企业环境,并自行提炼企业文化,不断总结,让学生在理解中记忆和运用;第二,学生还可以模拟授课、课堂讨论、辩论等,老师再对学生的所谈所讲进行分析总结,这种探究式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加深对内容的理解;第三,请进优秀企管人员,宣讲企业文化。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和探讨,让学生感受企业家的成功之道和精神魅力,并认识企业文化对自身发展的影响;第四,开展策划有针对性的企业文化相关活动,如:展览企业文化展板、企业宣讲、企业名人访谈、参加校园招聘会、优秀毕业生经验交流会等,以此让学生更好的了解人才市场需求状况及优秀企业的文化;第五,通过短期见习、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及参观等方式将学生送进企业让其零距离的直观感受企业文化氛围。

5.开拓创新企业文化案例利用案例库,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企业文化现象与实践的认识。虽然现阶段各高校已经形成自己的案例库,但不得不承认企业文化案例少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因此,在我们多角度利用现有国内外教学案例的同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平台的优势,播放一些描写优秀企业发展史的影片,能充分体现企业文化的影视剧或不错的求职节目,借此加深学生对企业文化的理解;提倡教师极力推荐一些关于企业文化、企业管理方面的杂志或书籍供学生阅读;学生还可以利用现有案例,搜集处理资料,发散思维创造新的案例,这样既丰富更新了案例库,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创新教学论文篇5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生产、学习、创新必定成为人类的最重要的活动。教育作为知识传播、创新和运用的载体,将发挥巨大作用。中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是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创新能力的学科,对学生的精神领域有着深广的影响。中学语文教学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同未来。中学语文创新教学的上述特征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语文教师能够创造出充满探索气氛的语文学习环境,要学生寻找适合自身特点的语文学习方式。这种方式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也能增进学生对某个语文知识的发现。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独到的发现和超乎寻常的思维方式,帮助他们探究未知领域;要积极带领学生参加语文实践活动,并给他们提供施展语文才华的舞台,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语文教师应当理论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突破传统,大胆创新。在实践中与时俱进,在方法上不断推陈出新,利用科学的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手段,拓宽语文教学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代社会所需的语文实践能力,才能使语文教学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最终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与发展,使中学语文教学走上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改进教学手段,融入创新教育

教师授课一直都是三尺讲台,三寸粉笔,两袖清风。后来多了一块小黑板、投影器,配了录音机,这一改革的确为课堂增色不少,但总吃菠菜豆腐会腻的,因为投影片总是永恒不变的几种颜色,时间久了,就索然无味。随着信息技术的“大冲浪”,电脑真实地走进我们的生活,它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容,于是单调的课堂一下子变得有趣,学生们走进了多媒体教室,尝到了课件教学的甜头,它容量大,效率高,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五彩的画面、神秘的背景、亮丽的色彩、奇妙的曲线和图形、清晰的知识结构图、出其不意的拓展延伸,都激起学生极浓的兴趣,进而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接受与创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全神贯注中愉悦身心,激发灵感,求得最佳创新状态,淋漓尽致地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充分发挥师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敢于突破传统教学方法

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习惯性地配合与适应教师的教学工作,从而在被动学习中逐渐丧失了主动性,对学生潜能的开发和身心的发展形成了极大的阻力。素质教育下,中学语文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当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应当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选择合适自己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师是语文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当转变观念,创新方法,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策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学生是教育活动中一个完整、独立的发展个体,他们在兴趣、爱好、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是各不相同、各有侧重的,所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语文教师不但要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而且要培养具有个性的人,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进一步发展。教师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应该使语文教学适应学生的需求和思想认识的发展规律。把教学过程建成师生来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使教学成为课程的创新和开发过程,使学生成为活动的真正主体,使课堂成为普生交流合作、注重获取新知识和学会学习的地方,使语文教学重点是关注人而不是关注学科本身。

三、改变教学观念,大胆创新

创新教学论文篇6

2创新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的有效策略

创新教育是一种旨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创新教育的开展需要从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实践以及创新情感四个方面分层次、相互渗透、相互递进的展开。

2.1创新意识的塑造是创新教育开展的起点

创新意识指的是敢于质疑、敢与标新立异以及敢为天下第一的勇气。这就要求小学生要不唯师、不唯书,敢于讲真话,敢于发表自己的思想。例如,在《阳光》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头顶的阳光,看是什么颜色?有的小朋友说是红色的;有的小朋友说是金色。但是有一个小朋友说阳光是彩色的,当太阳公公高兴的时候,阳光是红色的;当太阳公公难过的时候,阳光是灰色的,这时就会有乌云;当小朋友做了好事的时候,太阳公公会笑,这时阳光是金色的。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们展开了对阳光的想象。有学生提问,在不同的季节阳光的颜色是一样的吗?为什么在不同的季节阳光会把花草树木变成不同的颜色?为什么每天都会有阳光,而我们会穿不同厚度的衣服?在这节课中,教师通过开放性的课堂和民主的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2创新思维是创新教育开展的核心所在

创新思维的培养首先需要积极的求异性。小学生在幼儿阶段,对世界的认识是充满想象的,他们会根据人们的感情赋予人物不同的色彩,他们对梦想的回答是独特而有创意的,他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富有创意。求异性是创新思维的动力和源泉,创新思维是一种非逻辑性的,一种求异的思维。因此,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个性和独特性的尊重。例如,在以春天为主题的作文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通过发散性思维,以小组为单位描述自己见到的最美丽的春景以及这次春景的经历,然后引导学生将自己见到的春景用最精美的语段展示出来,并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这些描写好在什么地方,最后用自己的文字把自己见到的最美的春景描写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和想象进行独立的思考,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2.3创新实践能力是创新教育开展的落脚点

创新教育的开展其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能够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创新型想象付诸生活实践中。就小学阶段来说,主要包括学生搜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对新事物新思想的接受能力。例如,在《两只鸟蛋》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PPT的展示引导学生走进动物园的鸟禽区,学生欣赏着鸟类世界,交流着他们所喜欢的鸟类。这时动物园的一个导游展示出一个问题“你知道美丽的小鸟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吗?学生见到这样的题目根据生活中的经验展开了讨论,有的说是鸟妈妈生的,有的说鸟妈妈是生鸟蛋,不是鸟妈妈等等。通过讨论,学生基本建立了自己初步的认识。这时教师把前几天的鸡蛋和母鸡拿到教室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关于课文的学习,并借助课外学习,知道了鸡妈妈孵蛋需要的温度。学生在今后一周的观察中亲眼看到了小鸡,知道了保护鸟蛋就是保护鸟类就是保护大自然。在以孵蛋游戏为活动的教学中,学生展开了关于新内容的学习和课外知识的扩展,这样的教学以学生为主进行学习,充分的提高了课堂效率。

创新教学论文篇7

二.可想中求新。“想”即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新形象的心理。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无论是再造想象还是创造想象,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都是十分有益的。①扩想:就是对教材文句的内涵作开拓或将课文故事加以扩充。如《记金华双龙洞》一文在描写“双龙”后,作者写道:“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物名目有四十多。”教师可利用这一概述句,让学生进行扩想,写出一种石钟乳和石笋的奇异样子。②续想:有的课文结尾言犹未尽,十分含蓄,可让学生写续想象作文。如教学《粜米》、《凡卡》等文后,以《粜米之后》、《凡卡寄信之后》为题说话、写作。③联想:联想是由此物想到某一点相关的彼物的心理过程,它把分散的彼此不联贯的思想片断联接在一个思维链条上。联想往往是创造发明的开端。为此,我一是利用教材学联想。如在教学《落花生》一文中要求学生深入挖掘,大胆联想,结合现实,开展评说。然后,要求学生写“读《落花生》所想到的”,要求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所见所闻,举一个实例来说明什么样的人是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二是指导学生打比方。打比方需要联想,比喻新奇巧妙需要有一定的创造能力。三是开放课堂搞创新。结合一年一度的科技月活动,要学生结合现实事,寻找联想物,动手搞创新,学写小设想等。④改想:利用有的课文的特殊性,在不变原意的前提下,变换课文的叙述方法。如把《渡船》的第四自然段的陈述句改成围绕中心能表达人物身份以及神态动作的对话形式;把常识性课文《太阳》,改成童话式的《太阳和地球的对话》等。⑤假想:对未曾经历也无体验的事,凭借想象来假设情况。如学了《海底世界》《富饶的西沙群岛》之后,联系课外阅读、影视,让学生写《海底世界漫游记》、《海底探宝》等假想作文。教师要抓住课文及课外能触发学生展开假想的诱导物,步步引发,务使“假”得有理,“想”得有据。⑥反想:有的课文,教师可让学生“反其道而行之”,让学生思维来一个急转变,从而以反衬正。如学了《舍身炸暗堡》后,教师可提问:如果不舍身没有把暗堡炸掉,那又会怎么样呢?让学生各抒己见,说说没炸掉的后果:成百的战士倒下牺牲;隆化的敌人还将耀武扬威;人民还要受苦受难……⑦补想:课文中有许多“空白”之处,教师可设计问题,让学生补想。如《丰碑》一课中,将军在得知被冻死的是军需处长时,为什么“愣住了”,为什么庄严地向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这当中留下了将军由愕然、沉痛转为自豪、崇敬的复杂心理变化过程。教学时,可让学生说一说、写一写、补一补当时将军的心理活动,并体会作者为什么不写上的原因。⑧推理:这是一种在严密的逻辑事理指导下的想象。它要求学生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看到现象想到结果等。如《蜜蜂引路》、《找骆驼》等文是对学生进行推想的很好的载体。

三.可疑中求新。学起于思,思缘于疑。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大胆提出通过自己思考得出的不同意见。要引导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后的质疑,课中进行深入性的质疑,课后进行延伸性的质疑,并渗透质疑方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敢问”到“善问”,同时,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疑,从而让学生在质疑、解疑中培养创新素质。

四.可破中求新。即突破定势,打破常规,标新立异。如教学《小猴子下山》时,在批评小猴子做事不专一、三心二意的同时,可让学生说说小猴子如果最后捉到小白免,它是否有值得我们学习之处;从而另辟蹊径,使老课生“新意”,让学生认识到小猴子的永不满足、积极进取是可取的。又如:寓言《买椟还珠》的寓意是:看待一件事物不能只看外表,而应抓实质,要防止受蒙骗。无疑,这时正确的,已形成定势。为了帮助学生突破这一定势,产生新的认识,可进一步启发学生:假如你是一位商品生产者,你很想使自己的产品畅销,你会从这则寓言中得到什么启发?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议论:“除了要质量好外,还必须要包装好,才能更多地吸引顾客。”等等。

创新教学论文篇8

2011年春季学期执行,课程结束后,学生要写出1000字左右的综述,测试一份与颌面外科相关的执业医师考试题(100分的选择),上述成绩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学生上交的综述基本都可以按照综述的格式书写,内容及图片较丰富,重要的是可以通过关键词、题名、作者等方式进行检索,查找需要的文献。100分的试题要在对照班测试一次,最后统计分析对照班和实验班的试卷成绩。实验班的试卷成绩高于对照班,利用t检验,t=0.021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011-06我院邀请中华口腔医学会秘书长、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院长助理王渤教授和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讲学团来我院参加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教授教学交流会。讲学团成员有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病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病理研究室主任高岩教授,中华口腔医学会正畸专业委员会前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正畸科许天民教授,中华口腔医学会牙体牙髓病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牙体牙髓病学教研室高学军教授,中华口腔医学会儿童口腔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儿童牙病科葛立宏教授,中华口腔医学会预防口腔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预防科王伟健教授,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中心实验室办公室副主任李翠英教授。向本院师生讲解牙体牙髓病学、儿童牙病学、口腔预防学、正畸学、口腔组织病理学的导论、进展和临床病例讨论。此次活动收到良好的效果,增加了对口腔医学新发展的了解。

创新教学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H0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老师说了算,学生围着转,老师讲什么,学生记什么。”这是一种典型的禁固学生思维发展的不良现象,这种模式不利于培养新时代的创新性人才。现代化社会要求人才具有开放性、创造性、进取心和开拓精神等现代化的思想观念,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而教学现代化的最终目标就是要进行创新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现代化社会的现代新人。所谓创新教育,其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识、智慧和能力,察人之未察,发人之未发,提出别具一格、富有新意的独到见解的思维,从而形成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创新能力是创新思维的外在表现,任何创新都离不开创新思维,二者密不可分。创新思维作为人类思维的最高层次,是整创新活动的实质与核心。开启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主旋律。在各学科中,只有让学生学好语文,学会以语言为工具进行思维和思维表达,才能学好其他学科,才能形成良好的创新思维能力。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敏锐的观察力,尤其是创新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能力,是语文教学任重而道远的工作。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生大胆想象,培养创新意识

想象是创新的源泉,没有想象,便没有创新。在语文教学中,再造想象是普遍存在的。想象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构成新形象的过程,其特点是具有生动的再造性或独特的创造性。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由此可见,想象力是智力结构中一个富有创造性的因素。加强想象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条重要途径。语文是一门想象时空极大的学科,在教学中更应抓好各种契机,采取各种手段,着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几年的实践使我感到,要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教师必须进行教学创新。所谓“再造想象”,就是根据语言的表达或条件的描绘(图样、符号等),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想象活动。它是语文教学中常见而又十分重要的基础性想象活动。学生较好地具备了这种想象能力,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所学文章的内容及其表现方法,而且能够有效地培养良好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和较强的创造能力。

二、鼓励学生多角度发散性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培养思维的广阔性。要培养学生全面地看问题,善于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来思考某一个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发散性地提问,广泛听取学生发言,尽可能征求多种答案,采取集体讨论的方式,提倡民主、平等,对学生的发言,教师不宜过早评价,尤其是对提问或答问离奇甚至错误的同学,不能打击其积极性和好奇心,更不能讽刺、挖苦。比如,在教学《愚公移山》一文时,有同学提出:为什么愚公不搬家呢?此外,还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吗?对于类似的问题,我们应该对提出问题的同学加以表扬鼓励,同时将问题拿来师生共同讨论。而且还可因势利异,再进一步激发学生思考:愚公精神在今天是否还有学习的必要?在学完《事物正确的答案不只一个》一文时,让学生互相讨论如何多方面寻找事物正确的答案。论通过讨论,使学生思维能力得到发展,也使学生对文章的思想主题有更一步的认识。其次,训练思维的灵活性。要使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发问,思维要敏捷、机灵,思路要开阔,转换角度要快且灵活,不拘泥,不死板。

三、鼓励学生大胆求疑,在疑问中培养创新

创新教学论文篇10

语文学科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工具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培养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基础学科。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在创新人才培育中的学科优势,以教学为主渠道,课堂为主阵地,辅以必要的学生自学和语文活动,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把学生培养成敢于创新勇于挑战的高素质人才。语文教学的创新,应贯穿到与学生有关的每一环节中去。

1.创新:从学生自学中抓起

叶圣陶先生有句名言:“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我在教学过程中,遵循上述教导和规定,在抓学生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的培养过程中十分注重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中取得了一些成绩。

1.1 规定明确、具体的自学内容,培养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把教学目标分成两类,即必达目标和争达目标。所谓必达目标就是95﹪以上的都能达成的目标,如字音、字义、词义、句意(有时也包括简单的结构、中心)等。所谓争达目标就是有一定难度、有一定创新意识的需通过努力才能达成的目标。对于争达目标,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完成,教师多引导多鼓励,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这样既使教学落到了实处,也注重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1.2 留给学生必要的自学时间,教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自学中创新。

以往教学总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独占课堂乃至课外时间,这很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和习惯的形成,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我们在的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在强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习惯中,更注重创新教育。例如,我们在进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文的教学时,突出一个“精”字,落实一个“练”字,紧紧抓住该文在写作上“景随情移,情随事迁”的特点,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了讲课任务,接着叫学生依照这种写法,写某一天的天气,要求抓住景和人的反常现象,突出天气“冷得出奇”的特征,结果不到半小时绝大部分同学完成了写作任务,不少同学还写得相当出色。

1.3 重视学生群体自学的形式,促进创新意识的形成。

学生群体自学,是指以讨论交流为主要形式的互相启发、互相更正、互相补充的学生自学活动,这种活动有利于发挥群体智慧的作用,能更好地强化创新意识的形成。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学任务都是在学生的热烈讨论和激烈争辩中完成的。如在学习《斑羚飞渡》一文时,针对练习中提出领头羊的死活问题展开讨论:文章结尾并没有对领头羊的生死作结论,这样写是作者的疏忽吗?经点拨,学生的争辩向着文章表达的中心思想的深层方面发展,结果取得了共识:全文的中心是抒发作者同情弱小者的思想感情,结尾处故意不写领头羊的死活,就增添了读者对领头羊生死未卜的关心,更反映出作者对领头羊的同情心理。群体讨论交流,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强化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创新:在课堂教学中落实

2.1 营造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罗认为:“满足人的爱和受尊重的需要,人就会感受到自己有价值、有用处、有能力,从而焕发出自尊、自强、自我实现的需要,也易于迸发出创新的火花。”为了让学生的这种需要得到满足,教师在教学中要营造一种氛围,使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民主平等、团结和谐。我们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总是和学生一道读课文,学生小声读,我们洪亮流畅地读、准确清晰地读、饱含地读,教室内书声琅琅,学生情绪高涨,个个跃跃欲试。

2.2 质疑问难——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我国古代就十分强调读书要“存疑”。孔子认为“疑,思之始,学之端。”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上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对学生采取“两欢迎,三允许”的政策,即“欢迎质疑,欢迎争辩”、“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意见”,例如在教《羚羊木雕》一文时,有个同学突然发问:木雕不可以要回吗?这一提问,引起了不少同学的兴趣。教师应立即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这样去要回后果会怎样?这样教师把学生深深的引入到对课文的品析中来,很好的拓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积极启发思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方法之一。

2.3 读写结合——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根本。

中学语文教学必须提高阅读、写作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加强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的有机结合。在阅读教学中,对于不同课类(教读课文、自读课文)不同体裁(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散文、诗歌、小说等)的课文教学,遵循“因文定法,得法为佳”的原则,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诱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并且将阅读教学创新作为作文创新的依据,将在阅读教学存在着的大量创造性因素,激发成写作中的冲动,成为写作创新的诱因,巧借阅读材料指导作文创新练习,这样创新能力自然而然地在读写结合中养成。

我在执教《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讲到菲利普一家的生活拮据,但每逢星期天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去散步,翘首企盼于勒回家的情景时,提出:“他们需要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展开了合理的联想,菲利普夫妇需要一栋华丽的别墅;两个姐姐需要漂亮的衣服和高贵的首饰;若瑟夫需要巧克力、麦当劳……活跃的课堂气氛拨动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琴弦,有效地推动了课堂教学的进展。更值得一提的是,学完该文后。我要同学们以《于勒叔叔发财归来了》为题进行想象作文,启发学生超越时空联想:“站在眼前的是一位腆着大肚子,腰缠万贯的于勒,这时菲利普一家在语言、表情和动作上又有什么不同呢?”创新教育的春风叩开了每一个学生的心扉,学生的情绪犹如注射了一支兴奋剂,他们的写作兴致大增,纷纷开动脑筋,大胆想象,写出许多有见地的片段:这样的读写结合训练,既使学生的思想和情操获得审美愉悦,又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表达能力得到有效的展示。

3.创新: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得到强化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必须树立大语文观,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享受到创新的快乐。

3.1 辩论活动: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辩论主要是双方对各自占有的材料进行分析与综合,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它要求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审视问题,提出一些新看法或观点,这种活动如长期开展下去,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在设计课堂教学中,我经常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有争论性的论题,让学生进行辨析、讨论、争证。

3.2 编课本剧,话剧:开拓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课本剧或话剧是一种高强度的思维创作活动,需要根据课文内容将文章内容改编成剧本形式,将相关情节重组,使剧本符合生活真实,学生当演员主要是揣摩角色,使所演角色符合剧本中心要求,又能渗透学生的个性。如学完《孔乙己》和《范进中举》后请同学编一场“孔乙己和范进相见时的戏”。学生十分投入,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令人惊讶的发挥,相当成功。

3.3 读书活动和读书征文:培养学生的语感。

创新教学论文篇11

一、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是形成创新教学课堂氛围的首要因素

在长期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教师的职能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给学生传授课本知识;教师的期望主要是学生能在应试中考出好成绩;教师的行为表现是偏爱优等生,讨厌差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往往不是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优等生受表扬鼓励的多,参与课堂训练的机会均等多;差生受训斥的多,参与课堂训练的机会却很少,甚至有的受到体罚和变相体罚。这种人格上的不平等,抑制了学生个性发展,挫伤了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民主、平等是当今世界人与人之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行为准则。世界没有民主、平等就不安宁;国家没有民主、平等就不太平;家庭没有民主、平等就不和睦;师生没有民主、平等就建立不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就难以形成充满创新精神的课堂教学氛围,也就难以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教师应怎样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呢?

首先,对学生要有爱心,要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因为只有爱,才能使学生感到温暖,才能使学生消除戒备心理,才能使师生之间没有隔阂,情感更为融洽;因为只有爱,才能消除学生压抑的心理,才能为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第二,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心理,善于正面引导,善于因材施教,使其能发挥个性特长。每个人的“天赋”不同,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不同,智力发展有早、有迟,个性也不一样。所以,教学就不能搞一刀切。只有根据学生的心理、个性特点,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才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第三,要尊重每一个学生,不污辱学生的人格,允许学生在学习中犯错误,并运用教师的期待关怀学生,引导他们纠正错误。学生不可能不犯错误,关键是当学生犯了错误时教师的态度应该怎样?是污辱、谩骂、训斥、体罚,还是亲切、耐心、循循善诱地进行疏导、帮助?这是检验教师对学生是否有爱心,教育观念是否端正的具体表现。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学好,教学中要多鼓励学生的成功,使之产生成功的愉悦,还要帮助和鼓励学生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

二、开展民主化的讨论方式,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是形成创新教学课堂氛围的重要因素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主宰课堂教学,大多是单向传递教学信息,使学生失去了自主学习和独立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抑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用自己的思维代替学生丰富多元的思维,并千方百计地把学生引到自己设定好的标准答案上来,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如果不改变这样的传统教学方式,就难以形成创新教学的课堂氛围。怎样才能开展民主化的讨论方式呢?

首先,要将学习的时间与空间还给学生,让他们有比较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新课程标准强调:学习是学生的个,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提倡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

第二,要热情而真情地勉励学生敞开心扉,大胆质疑,大胆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

布鲁纳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当学生在独立学习时能够发现问题,又能大胆地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教学中教师不仅鼓励学生对课本质疑,还要鼓励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的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

第三,教师要与学生开展民主化的讨论,并引导学生与学生之间开展讨论(同桌讨论、小组讨论或自由组合讨论)。通过讨论,使教学信息进行多向交流。不同的人,对某一事物的感知和理解往往是不一样的,这是因为他们原有知识积累不同,生活经验不同的缘故。教学中,开展民主化的讨论,不仅能克服传统教学中教师主宰课堂的弊端,树立学生主人翁的意识,还能培养合作精神。通过合作交流,能相互取长补短,丰富信息,从而获得正确、全面的认识。

三、实行多元的开放性教学是形成创新教学课堂氛围的必要因素

我国语文教学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和“极左”思想的影响,长期以来存在着“伪圣化”的倾向。即用一套“政治性的术语”和“公共思维模式”来钳制师生多元的精神与言行方式,用专制色彩的伪神圣、假崇尚的观点去看待“高尚”、“健康”、“先进”、“有意义”等人文价值,使师生的教学语言远离真实的人生和现实生活。与此同时,又用“技术化”从另一个极端反击“伪圣化”。即在语文教学中无视人的精神存在,无视人文涵养、人文积淀的重要性,把语文教学当成纯粹的语言方案的技术训练,割裂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辩证统一。

以上这两种倾向,都给语文教学带来许多消极的影响。前者是用一种集权专横的精神统辖所有人的自由精神、多元精神,是“精神专制主义”;后者是否定或轻视人的精神的真实存在,是“精神虚无主义”。

要克服以上两种倾向,必须打破思维定式,实行多元的、开放的语文教学。怎样实行多元的、开放的语文教学呢?

首先,是教学目标的开放。传统接受性学习是一种封闭性的学习,其特点之一是学习目标的单一化。开放性教学,其特点之一就是教学目标的整体化,即既注重知识、能力,也注重情感体验和价值观,还关注教学过程中的生成目标。

第二,是教学过程的开放。创新性学习,强调富有个性化的学习活动过程,这就必须改变教师主宰课堂和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方式,应当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在这一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新表现。

第三,是教学评价的开放。创新性学习的评价,一是强调多元的价值取向,不仅允许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有自己不同的答案,而且要鼓励学生独辟蹊径。因此,在教学评价中,必须克服用一个所谓标准答案去机械地评价学生,要做到不轻易地肯定或否定学生的独立见解和思想认识,而应当通过交流、引导使之自觉获得正确和全面的认识;二是强调将评价权交给学生,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评价,以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潜能的开发、表达能力的提高。

第四,是树立社会大课堂的观念。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祖国社会主义建设日新月异。因此,不能把学生禁锢在只见“四角天空”的院子里,要创造机会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进大自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取当代社会发展的各种信息,拓宽视野,获取知识,陶冶情操,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四、科学处理教材,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形成创新教学课堂氛围的直接因素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些例子教学生掌握这个工具,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这句话深刻阐明了“教师”“教材”“学生”之间的辩证关系。“教材”是凭借,“教学”是手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不需要教”是目的。朱作仁教授说:“教法与学法要并驾齐驱。”不研究教法,就不能很好地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不研究学法,就不能很好地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教师教得好,学生才能学得好,”这是自古至今被实践证明的千真万确的真理。教得好,就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科学处理教材,巧妙设计教学结构,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学得好,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习兴趣,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笔者提出如下三点建议。

首先,要探索和构建创新学习的模式,加强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的研究。传统教学中的教师主宰下的文学分析式、问答串讲式扼杀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改革中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我们要在新教学理念的引领下,进行不断的反思、实践,探索和构建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新的教学模式。

第二,要重视学法指导,让学生逐步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并应用到自己独立学习的过程之中。达尔文有句名言:“关于学习方法的知识是最重要的知识。”因为它是能力的核心因素,有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同时还要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因为当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和获得成功的体验以后,学习活动对他们来说就会感到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就会越学越要学,越学越爱学。

第三,要在批判中继承和吸纳传统教学中宝贵的经验。改革,不是全盘否定,而是继承基础上的发展。既要摒弃传统教学中的陈旧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等不符合时展要求的东西,如师道尊严、填鸭灌输、题海训练等,又要继承宝贵经验,如语文教学中“重情趣、重朗读、重顿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等。

五、优化教学媒体,是促进形成创新教学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动力因素

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科技革命的基础和核心。它不仅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引起了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促进了人类社会的文明和进步,而且已经迅速地被运用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例如CAI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对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右脑的形象思维,提供更多的知识信息和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对推动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方法的改革,对形成创新学习的课堂教学氛围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都起到了推动作用,显示出独特的价值。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它一改传统媒体单调、僵硬的面孔,使教学信息表现为图形、文字和声音的有机融合。

第二,它化理性为感性,化静止为运动,化抽象为具体形象,对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起到十分有利的作用。

第三,它对动人情节的感染,精彩场面的再现,诗情画意的欣赏,起到了传统媒体无法相比的作用。

创新教学论文篇12

《物理课程标准》的颁布是落实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的重要步骤。它对我国物理教育理念,指导思想,课程目标体系,教学内容的选择、组织和实施,进行了彻底的改革。

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创新教学的目的体现在学生的发展和课程教育功能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层次上。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创新教学所要求的能力,不再仅仅是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应用能力,而是对已有知识的整理和改组能力,对未来知识的探究和发现能力。这些能力主要通过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得到发展。

在物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转变的问题。教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

实施创新教育,教师必须优化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该考虑到学生所要发展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想象和创新个性,要把具体的教学任务细化到各章、节的教学目标之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渐进培养,主要经过如下阶段: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欲实施创新行为形成创新能力塑造创新个性。为此,教师在每一个具体的教学环节,都要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合理组织教学活动,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都要力求做到“稚化”自身。即从学生的角度,以学生的眼光来审视所遇到的问题,有一些在教师看来是不起眼的小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却是一次难得的“创新”机会。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以保证学生各种智力和非智力的创新因子都处于最佳活动状态,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用自己或教材上的结论束缚学生的创新思维,更不能用粗暴的方式来中断学生的思维进程。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学生与自己争论,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的意识。对于个别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提出的与教师截然不同的见解,教师不应该只是简单的否定,而应引导学生审视其观点,探究其过程,推出结论,以辨正误。这样做一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让学生树立起进行独立学习及创新的自信心,三能使其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物理课程标准》,提出了一种初中学生必须掌握的最为基本的科学思维程序: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价交流与合作。同时,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探究和发现的真实情境,使探究活动顺利展开。活动开始时由教师提供有结构的材料,这些材料可以是文字的,如用电器的说明书,也可以是实物的。它们是引起和形成学生探究发现经历的工具,是学生实践活动的对象。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式完成发现,因为对同一问题的不同探究方式,能够表现出学生的不同创造能力和带有个性特征的思维方式,因而教师在探究活动中要努力促进多方发现,及时鼓励那些“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行为,并向全体学生展示。以激励更多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发现、创新。学生完成探究发现任务后,教师还要及时指导学生进行科学加工,使探究活动能推动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物理教师要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上,加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和条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创新的成就感。在解决问题,特别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将得到进一步地训练和发展。在物理实验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实验的具体做法,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还要引导学生学会研究物理问题的实验方法,为培养他们的物理创新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如常用的间接测量的实验方法、“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法等。教师通过选择典型的实验,通过多种实验方案的设计、讨论和辨析来培养学生的物理创新能力。教师可以把某些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设计为探索性实验,使之达到不同层次的创新能力培养目标。探索性实验可以激发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欲望。学生在自己“探索”物理规律的实验过程中可以把动手和动脑结合起来,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教师应让学生明确探索性实验的基本环节,并在实验仪器的选取与操作、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数据的处理、实验故障的排除及结论的得出等一系列环节中,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在相对独立的实验活动中体会创新的艰辛与愉悦。

教师最终应把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实到学生创新人格的塑造上。凡是有利于创新活动的个性品质,都是创新需要的,这些个性品质称之为创新个性。创新个性具有相当的完整性和持久性,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将产生积极的和决定性的影响。

物理教学应该是一个开放的教学体系,教师要注意物理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并把它及时地反映在平时的教学之中,如华裔物理学家屡获诺贝尔奖、中国载人航天技术的重大突破等,这类内容极易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并能转化成为他们创新活动的动力。物理教学要从课内扩展到课外,从校内扩展到校外,要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将一些关系密切的学科内容加以融会贯通,加强学科创新能力之间的有效迁移,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创新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各学科教学之间应加强联系与合作,使学生的创新能力达到整体渐进提高的目的。使学生能够处处感受到创新的气息,以创新的心态去学习和生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