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管理论文

时间:2022-05-03 04:57:53 关键词: 中小学 教育管理 教育管理论文

摘要:新时期教育管理的对象是教师和学生,新课改背景下,教育管理必须要坚持与时俱进、以人为本,以提高中小教育质量为目标,科学合理开展有效的教育管理工作,杜绝形式主义,将教育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实现中小学教育管理与时代精神的共同发展。

中小学教育管理论文

中小学教育管理论文:新时期中小学教育管理论文

一、新时期中小学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些学校教育管理工作开展中形式主义严重,多做表面功夫,为了展现教育管理成绩,组织大量“观摩课”“示范课”“公开课”,教育管理形式存在问题。主要原因是教育管理过于形式化。另外,在教育管理制度上,很多学校都存在问题,很多制度不能与学校教学实际情况相结合。一些制度为了管理方便,某种程度上不仅增加了师生负担,更影响了教学质量,得不偿失。

二、新时期中小学教育管理与时代精神同步发展的思路

1.提高教育管理者自身综合素质

教育管理开展的首要任务就是更新教育管理者思想,转变教育理念,加强培训,以提高专业知识、专业素质、专业技能,实现管理者的自我提升,从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接受现代思想,与时俱进。教育管理者应深入认识和理解新时代精神与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保障教育管理有效性。

2.健全教育管理体系

一直以来,中小学教育管理效果差,缺乏执行,无法发挥教育管理职能,这和教育管理体系存在缺陷有着直接关系,因此完善中小学教育管理体系势在必行。教育管理体系应明确职责分工、保障管理秩序,实现提高教育管理的高效。管理体系建立中应做好教育管理工作统筹,制订教育管理工作指导思想、工作目标,以便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落实跟踪、反馈、调整机制,从而实现将教育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3.强化教育管理制度

完善制度是解决当前中小学教育管理中突出问题的重要途径,是保障教育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和基础。教育管理内容的制订应详细,细化到教师与学生行为规范。教育管理制度的制订要符合学校教育实际情况,并随着教学具体情况变化,随之调整,重新修订,避免制度的滞后。制度的完善不仅能强化教育管理执行力,更能够起到规范教师行为,提升教师个人修养,提高教育水平的作用。完善教育管理制度对中小学教育管理意义重大,是保障教育管理工作与时代精神同步发展的关键。4.加强教育管理的开放性。如今,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了社会广泛关注的热门话题,社会和家长都心系教育。因此,学校可以增强教育管理的开放性,让家长也能够参与到教育管理工作中,提高学校与家长对教育管理的重视,提高教育管理水平。目前,日本、美国都已经形成了这样的教育管理机制,如日本的PTI协会,在家长的监督下,学校教育管理水平得到提升,因此加强教育管理的开放性有一定的必要性。

三、结语

新时期教育管理的对象是教师和学生,新课改背景下,教育管理必须要坚持与时俱进、以人为本,以提高中小教育质量为目标,科学合理开展有效的教育管理工作,杜绝形式主义,将教育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实现中小学教育管理与时代精神的共同发展。

作者:彭锐 单位:深圳市宝安区海韵学校

中小学教育管理论文:我国中小学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研究

【摘 要】在教育体制改革中,最重要的就是进行学校管理体制改革。通过对中小学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有利于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与教育教学质量,但是在具体的改革实践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制约着中小学教育管理体制有效性的提升。当前中小学教育体制中,硬件设施比较完善,但是软件建设还比较匮乏,学校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方向和思想建设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若是想要将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到一定的水平上,就需要促进中小学教育管理体制不断进行改革。鉴于此,本文将对中小学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以及方向进行细致的分析与研究,促进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方向

教育管理体制是教育教学事业中的重要体系,学校加强教育的管理,是学校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加强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中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础,是整个民族素质的核心。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加深,中小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阶段,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因此加强中小学教育管理体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鉴于此,加强中小学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中小学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容和目标

管理是人们的一N社会行为活动,其中人是最为活跃的因素。在学校,主要的人员组成是领导、教师和学生,而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导者,他们直接面对的是学生,而学生是其余成员的服务对象,是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所以,学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应是改革传统的、固有的师生管理模式,激发他们参与到教育教学改革当中的热情。学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充分调动教师与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建立合理的、富有活力的管理体制,促进教育模式的全面转轨,培养并增强教育事业的整体活力,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为国家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

二、中小学教育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1.劳资之间分配不均。当前中小学学校教育中,实施的是工资制、课时制度,教师的工资与讲课的课时是有关系的,这对提升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激励教师教学积极性的提升。但是仅仅将授课数量与教师工资结合在一起,是非常不科学的,将教师的工作简单的规划为自己完成多少工作,将教师的工作简单化,没有结合教师教书育人的特点,教师逐渐失去了对教学的态度,教师的责任心、教学品德得不到发展,并且利益心、物质心、功利主义越来越严重,教师的资源并不会得到有效的利用,不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影响教师资源的有效利用。

2.校长负责制存在的问题。学校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领导体制的变革,当前中小学教育中主要的领导体制就是校长负责制。这种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改变了传统的校长手中没有实权的现象。根据当前中小学校长负责制的特点,校长可以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结合本校的办学特色、结合学生的特点,制定办学方案、目标、管理策略、管理方式等等,身上承担的责任比较大。校长负责制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先进性,但是也有其不科学性,校长自身负责,校长权力过大,没有权利监督机制,校长自身的道德素质、修养没有办法制约权力的欲望。校长绝对的权力没有办法产生民主的管理气氛,没有办法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因此,需要加强对校长负责制的制约与监督机制,形成良好的沟通氛围。

3.人事制度改革需要进行创新。我们国家教师的聘任制度一直实施到今天,但是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教师终身制、能进不能出等传统的人事制度依然实施到今天,这将制约教师聘任制的进步与发展,发展教师的聘任制度任重而道远。因此,学校人事制度的改革需要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必须加强对其的改革,实现管理作用、教育效率的统一。

三、中小学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

1.做到以人为本,实施自主管理。在中小学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中,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要将人作为管理的根本与核心。“人”是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家长等等,这些人对学校管理的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中小学教学管理体系中,学校要坚持学生为第一的原则,将学生作为教育管理体制的核心理念,教师需要关心每个学生,观察学生的学习、生活、情感、道德、品质等等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会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全面发展,只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会更好地教育学生、管理学生,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加强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建设学校教育的网络体系。随着信息技术、科学技术的发展,学校的教育、管理、发展方向、教育政策、师资建设、教学设施等等与现代化教学手段之间的联系逐渐加强。长久以来,学校是人们接受教育教学的重要场所,学生在课堂上学习、获取知识、发展自身的综合素质,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网上的学校与教学活动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多媒体技术与网络环境已经大大的改善了学习的环境与学习条件,让学生能够得到良好的教育。因此,加强中小学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需要加强网络教育,优化学生的学习条件,拓展学校教育的内容,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之间的联系,有利于提升教育管理体制的有效性。

3.完善教育管理体制的监督机制。教育教学是基础活动,制度是保证教育活动有效性的重要举措,监督是保证制度有效实施的手段。在教育教学领域,必须要拒绝腐败现象。在教育管理体制中,惩罚可以增强制度实施的说服力,制度有利于规范人们的行为,可以预防腐败现象的发生,监督可以彻底杜绝腐败现象的产生。同时,要建立中小学教育管理体制的制约与监督机制,拥有监督队伍,明确监督制度的责任,有利于促进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有效进行下去。

4.加强学校的日常管理。在当前校长负责制下,学校管理需要有一个好的校长,因此需要加强对校长的培训。现代化的学校管理理念认为,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我们要从教育管理活动的实际情况出发,探索全新的管理模式,让学校教育管理科学合理的进行下去。

中小学教育管理论文:浅谈精细化管理在中小学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中小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中小W应该提高教学的管理水平。因此,中小学在教育管理中,应该摒弃传统的粗放管理方式,采用精细化管理方式,提高教育管理的规范化、流程化和系统化,才能推动中小学教育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精细化管理;中小学;教育管理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手段,对于提高管理效益,促进我国中小学教育事业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中小学中,教学工作是重点工作,因此做好对教学工作的管理就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点。在实际的教学管理过程中,应该加强精细化管理,以常规管理为基础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管理模式,将事情做细、做精,全面提升管理效率。

一、中小学精细化管理的内涵和特点

1.中小学精细化管理的内涵

在实际的教育管理中,应该明确管理目标,将管理责任进行细分,对于教学环节和教育工作的每一个过程和步骤都应该提高重视,认真对待,保证每一个岗位的员工都能够做好本职工作。将精细化管理引入到教育管理过程中,最核心的要求就是实现管理过程的精细化,坚持精益求精的原则,不断完善教学活动,对于每一项教学活动都应该明确工作重点和工作目标,同时明确岗位职责。精细化管理还要求管理过程的细化,就是将教育工作的内容和环节进行细化,对于每个细小的环节都应该高效管理。同时还应该将系统化规则进行细分,管理流程细化,根据规章制度实施管理[1]。

2.中小学精细化管理的特点

(1)流程化:在中小学教育管理中进行精细化管理,要求管理过程流程化,流程化管理是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方式。在实际的精细化管理过程中,应该将教育的工作事项和任务根据一定的规律分为不同的、相互之间具有联系的流程,不断进行简化和整合、优化,最终形成有序的工作流程。在精细化管理中一定要贯彻流程化的管理理念,加强学校不通部门之间的联系和交叉管理,同时对学校的教育工作进行分配和监控,加强不同岗位之间的联系,实现无缝管理。

(2)系统化:精细化管理具有系统化的特点,只有满足系统化的管理才是精细化的管理。在进行系统化管理时,学校首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对各项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将工作流程不断细分,同时结合实际的教学元素,加强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优化配置岗位,将单元和元素之间联系起来,细致做事。另外,还应该摒弃传统粗放、低效的管理理念,采用系统思维来解决问题,对问题进行分析时,应该从长远角度分析,不能只注重目前的短期效益,还应该从学校以及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落到到实际的教学管理中,就是不能只关注学生在考试中取得的分数进行教学教育,还应该结合学生的长远发展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综合能力。

二、精细化管理在中小学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1.构建工作流程化的教学管理机制

在中小学教学管理中采用精细化的管理手段,学校方面应该构建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机制。在实现精细化管理过程中,要求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魅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学生,促进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发展,培养学生和教师之间的相互尊重。精细化管理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流程化,因此学校方面还应该制定流程化的教学管理机制,不断建立和完善教学流程和工作流程,在日常的管理中,应该在固定的时间对固定的对象进行管理,对于事物和事情的处理也应该采用稳定的处理手段。所以,一定要制定一个完善的工作流程,将管理过程中的任务、内容以及手段等细化和流程,才能保证日常教学工作的顺利实施[2]。为了完善各项教学管理的内容,还应该明确不同岗位教师的职责,对于每一个教师都要制定教学工作目标,并规定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目标,确保日常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发展,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2.做好教案准备工作

对中小学教育管理进行精细化管理,要求在教学教育过程中做到全方面的管理。教案是教师教学前的准备工作,要想实现教学管理的精细化,就要求教师一定要加强教案的准备工作,将教案准备当成重点工作来完成,只有做好教案准备工作,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在传统的教学管理中,教师采用粗放时的教案准备工作方式,只是从教案的篇幅和格式等对教师做出要求,缺乏实效性,没有结合教学大纲、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做好备课,一些教师甚至对教案的准备非常随意,不写教案直接上课,往往只是根据自己以往的教学经验进行教学,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到了期末集中写教案,没有发挥教案的实际作用。而采用精细化管理方式,要求教师做好教案准备工作,关注教案准备的每一个环节,将教案不断细化。采用精细化的管理模式,要求教师在教案准备过程中,应该包括显性教案和隐形教案,其中显性教案主要包括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作业布置、集体备课改进预案,形成个性化的预案。隐形教案的内容包括学生的情感教育、人格教育、爱心、激情等教育,此外,还应该注重教育理念,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同时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肢体语言。隐形教案的形成需要教师长期的理论学习和经验累积。只有完善这些方面,才能实现对教案准备的精细化管理[3]。

3.教学过程中的精细化管理

教学工作是中小学的重点工作,因此应该将精细化管理贯穿在教学过程中。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强调教学目标的多样化和层次性,从而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学目标是在整个教学环节需要达到的目标,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目标单一化,限制了教学活动开展的多样化,最终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而对教学过程进行精细化管理,就要强调教学目标的层次性。对于开展的教学活动,也应该注重质和量的统一,让学生通过常规训练不断提升自己,掌握知识。教师开展的教学活动应该具有趣味性、实效性、目标性、创新性和层次性的特点。

三、结语

精细化管理是在管理过程中明确管理责任和管理目标,并将小事做细,细事做精,从而全面提升管理质量和管理水平。在中小学的教育管理中采用精细化的管理水平,强调应该以人为本进行管理,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的全过程实施精细化管理,在教学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采用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和手段,从而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中小学教育管理论文:浅谈新课程改革中小学教育管理

摘要:小学教学是学生重要的启蒙教育阶段,同时又是组成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小学教育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尤其是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中,我国小学教师管理面临的挑战越来越严峻,主要表现为现阶段小学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并没有跟上时展脚步,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管理要求,以往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渐渐显露出来,同当下新课程改革教学要求格格不入,严重脱轨。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中要不断完善小学教育管理,使小学教学理念、教学方式都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新课程改革的需求。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小学教育管理

引言

对于小学教育而言,小学教育管理所发挥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它包括教育资源、教学评价、教学目标规划以及教学内容设计等几大方面的内容。在新课改中,小学教育管理改革符合时展潮流,有利于完善小学教育管理,可以极大推动我国小学教育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而教育管理相关人员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将先进的教育管理思想充分落实到教学过程中,从整体上将目前的教育管理形式掌握好,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1、当前我国小学教育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管理主体单一。目前,大多数人对教育管理主体的认识比较单一,认为教育管理就是校长一个人的事情,其实,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教育管理需要多元的管理主体,就小学而言,多元的教育管理主体应该包括领导者、群体以及个体。其中,领导者指的是小学主管人员、创办者和组织者,不仅包括主管学校的校长,而且还包括班主任和各类活动的管理者;群体指的是小学的全体教工和学生;个体则是指学校的每一个成员,假如没有个体,学校则只能是几个空荡荡的教学楼。

1.2 教育管理功利性强。由于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小学教育管理功利性比较重,这给日常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弊端。学校是传授知识,培养人才的地方,而教育管理目标为学校的发展指明方向,为教育管理者在工作方式和管理策略的选择上提供必要的依据。但是,在应试教育的深深影响中,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目标的制定渐渐脱离了开展教育的初衷,并且逐渐将考试成绩来作为其制定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依据。除此之外,老师的工资和奖金也纷纷与班级平均分和升学率挂钩,将教育整个变为“唯分数论”。在对教师的授课进行评价时,依据不是教师让学生得到了学习的快了和人格的发展,而是教师讲解了多少解题方法,让学生多考了多少分。具体而言,应试教育体制“塑造”了诸多单纯的依据分数标准来考核教育工作的教育管理人员。

1.3 仍然沿用过于行政化的管理体制。管理体制就是教育管理的结构和组成方式,它通过某种手段和方法来实现教育挂历的任务和目的。教育管理体制对学校的发展方向、速度和规模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大多小学的教育管理体制行政化严重,管理死板,缺少活力,严重阻碍了小学教育的发展。

2、新课程改革形势下小学有效教育管理策略

2.1 落实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教育管理人员一定要坚持树立正确的管理观念,在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上,最大程度调动起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以及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在教学管理实施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培养教师的自愿性和主动性,在教学的开展过程中能够使教师保持愉快的心态。

2.2 强化教师教育管理主体作用的发挥。学校要积极落实民主管理工作,从而将教师在教育管理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通过民主的、公开的程序来制定一些与教师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制度,比如学年考核、奖金激励制度以及聘任制度等。此外,还要清楚的是在进行民主管理时一定要有一个专业的组织系统来进行相关工作,在相关规定的制定、执行以及监督、反馈等整个过程中,必须由相关管理机构来进行负责。在管理机构人员分配方面,要尽可能多元化的进行选择,按照相关人员比例来进行职能的配置,争取做到不偏不倚,照顾好各方的利益。

2.3 加强优秀教师队伍的培养。在目前小学教育管理众多的改革内容中,加强优秀教师队伍的培养也是不容忽视的,因为这是提高小学教学质量的重要部分。学校要加强对教职工的培训,主要注重专业水平的提高。此外,还要对在校师范生加强课堂实践培训,使他们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更好地运用到实际教学中,为今后的教学打下基础。要想能够在实施小学教育改革过程中顺利进行,就必须要有一批素质过硬、职业道德高的教师队伍。也只有具备了过硬的素质,小学教师才能通过言传身教来发挥出教师的榜样作用。

2.4 加大校园文化建设投入力度。校园文化是学校灵魂,对于小学来说同样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在学校教育中有着巨大的无形力量,它不仅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而且也是体现学校办学理念、教育特色、文明状态的重要载体,是学校教育管理的重中之重。在青少年正确观念的培养阶段,它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且也符合推动素质教育发展和落实目前教育方针政策的要求。

3、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教育管理在新课程改革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一定要重视教育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广大教职工要端正心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教育经验和教训,根据自身工作特点不断探索出高效的教育管理新途径、新出路。在工作中还要加大研究力度,尤其是针对科学的、合理的、现代化的教育工作管理方法的探究,并且还要时时关注小学生发展的动态变化,依据现实中小学生的状态和特征开展灵活多样的教育管理工作,不断优化教育工作内容,争取培养出适合现代化l展要求,乐观向上的高素质人才。

中小学教育管理论文:实施中小学教育管理办公自动化的具体途径分析

摘 要:近年来,政府对各中小学校的投入呈大幅增长,学校硬件条件逐步完善。学校如何有效依托信息技术,对校园官方网站、教务管理、教职工管理等方面进行数字化管理,实现教育管理办公自动化,成为学校教育管理人员重点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教育管理;办公自动化;具体途径

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学校教育管理办公自动化需求日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赛迪顾问调查研究显示:目前,全国超过90%的中小学校园网已经初具规模,而且政府将持续加大对教育行业的投资,这为实现中小学教育管理办公自动化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以及技术支援,使得教育管理办公自动化成为可能。当前,学校教育管理如何实现办公自动化,在共享平台上进行日常工作的高效管理,这都是本文要探究的话题。

一、实施教育管理办公自动化的具体途径

学校教育管理办公自动化的实施有赖于信息技术的支持,在实施教育管理办公自动化的过程中,我们将学校办公内容分为官网建设、教务系统、教职管理三个方面,具体研究如何借助信息技术实施管理自动化。

1.官网建设

官方网站是一个学校的门面,好比一个人的名片,直接为社会各界人员评价学校办公自动化工作质量提供依据。很多不能来学校的家长、社会人员包括那些即将迈入校门的新生,都需要借助学校官方网站获得学校的信息,了解学校的基本情况。官方网站不仅对于展示学校形象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一切动态和新闻都能在官网上寻到踪迹,借助于校园网站,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获得关于校园建设的一切信息。在实施教育管理办公自动化的过程中,教育管理人员必须看到官方网站建设的重要性,有效利用校园网站,为家长、学生和各界人员了解学校信息提供便利。

在学校官网内容设置上,应当包括并涵盖学校概况、课程教学、家校联盟、学生天地、国际教育、最新动态等。学校概况要对学校发展历史、校园风景、筹建历程等做出简介;课程教学应当对学校学科教学、课程建设做出介绍;家校联盟要对家长学校、亲子活动等内容进行说明;学生天地应当对学生活动、社团在线、学生作品精选等内容做出介绍;国际教育应当对国外先进教育理论、校际合作等内容做出介绍;最新动态应当对学校近期重大方针政策做出介绍。如果家长、学生以及各界人员想了解有关学校基本情况的信息,直接点击学校网站即可获取自己想要的内容。

在学校官网的管理方面,应当设置专人专岗定期对官网内容进行更新、维护,确保官网信息常换常新,为家长、学生、教师以及社会人员提供有关学校教育管理的准确信息。官网管理人员需要及时对学校F阶段新政策、新动态进行更新,同时要对校长信箱、师生微信公众号等内容进行管理,及时将整理得来的意见以及建议反馈给全体同仁,供全校教职工借鉴参考。

2.教务系统

官网是一个学校的门面,除了拥有整洁大方的外表之外,学校教育管理办公化还需要有内涵。教务系统就相当于教育管理办公自动化的内涵,对学校教师、学生以及其他教职工的工作指导具有重要作用。人事管理、办公事务管理、学生管理、综合信息管理,从学籍注册、课程安排到考试成绩、教学评价以及教材等多方面教务业务都需要借助教务系统进行统一管理。为减少教务管理的手工劳动,学校必须加强对数字校园管理系统的研究开发。

基于校园网建设的全面支持广域网络办公模式是数字校园管理系统的重要保障,也是教务管理自动化的根本途径之一。在对教务管理自动化办公的研究过程中,学校应当高度重视对管理系统身份认证、协同工作、数据共享功能的实现,有效依托系统事务处理机制和信息管理模式为教务工作提供便利。

3.教职管理

对日常工作中常见的收文呈批、收文传阅、会议纪要、一般发文、行政发文、请示等公文的管理,应当实现电子签名和电子印章管理,提高公文审批效率,避免出现一份文件要跑好几栋教学楼签字的情况。

在对学校教职工的管理过程中,依据教育管理办公自动化需求,学校应当借助聊天软件、移动办公软件,实现“无纸化”办公。通过组建教职工人员微信群、QQ群,学校可以将工作任务按照时间先后、轻重缓急分类到群组当中,并附上详细的工作要求、工作说明等内容,解决以往工作时间点不确定、口头交代随意性强的问题,使每位教职人员都可以对各项工作合理安排。同时,借助这些虚拟办公软件,教职人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也高效透明起来,这对于提升工作效率大有裨益。

二、教育管理办公自动化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信息技术是实现学校教育管理办公自动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根本途径。在实施教育管理办公自动化工作的过程中,学校应当高度重视对校园网的管理维护工作,为教育管理办公自动化提供技术支撑。随着4G网络时代的到来,校园网建设渠道日益拓展,学校要及时更新网络技术,以适应新技术时展趋势,为教育管理办公自动化提供技术支援。当前,各种新教育管理理论、新教育管理技术层出不穷,在实施自动化办公研究工作的过程中,学

校要遵循“引进来,走出去”发展战略,博采众长,不断汲取和吸收外来优秀自动化办公经验,促使教育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

近年来,我国信息技术取得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发展,学校教育管理办公自动化建设得到强大的技术支援。为进一步推进“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教育管理人员应该加强对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管理的研究,综合现代信息技术优点,整合教育管理资源,使教育管理办公自动化早日迈上科学发展轨道。

中小学教育管理论文:新时期下中小学教育管理与时代同步发展的途径分析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教育理念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其不H仅注重学生的专业成绩,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针对这一现象,中小学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过程中,也应该要紧跟时展的步伐,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中小学教育管理工作质量提升。

【关键词】新时期;中小学教育管理;时代同步发展

引言

中小学属于学生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很多思想都未形成,学生在这个阶段所接受到的教育和观念会直接对学生思想观念造成影响,因此,中小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时展精神,改变以往传统的教育管理方式和理念,促进中小学教育管理与时代的同步发展和进步,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究竟要怎样才能在新时期背景下,使得中小学教育管理与时代同步发展呢?针对这一问题,笔者也对其进行了以下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发展解决途径。

1.新时期下中小学教育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1.1中小学教育管理人员本身思想存在问题

在对中小学生进行教育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要想真正使得中小学教育管理和时代同步发展,中小学教育管理人员自身思想观念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其本身就属于教育管理的核心力量,只有教育管理人员本身具有时展思想观念,才能更好地促进中小学教育管理工作和时代同步发展。但是,经过相关资料显示,在新时期背景下,还是有一部分教育管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存在着思想较为落后的现象,其具体体现在没有认识到新时代教育管理的重要性,所以在管理过程中还是采用以往的管理手段和方式,而这本身就与新时期教育理念是相反的,所以很难实现中小学教育管理和时代的同步发展这一目的。

1.2中小学教育管理执行力度不够

在新时期背景下,要想真正实现中小学教育管理和时代的同步发展,就一定要切实的执行下去,但是,就目前而言,大多数中小学教育管理工作都存在着执行力度不够的现象,具体表现为高度、速度、力度等方面。其中,高度主要体现在教育管理工作过程中,很多管理人员管理标准都十分的低,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也正是因为这种应付了事的现象使得中小学教育管理工作质量大大受到了制约;而速度则主要体现在教育管理工作过程中,经常会因为各种现象或者是计划就将教育管理工作暂缓,最后就会不了了之;而力度主要体现在教育管理工作过程中,并没有相应的计划,执行力度十分的小,所以在进行工作的时候也很难取得相应的效果,而这些问题的产生都使得中小学教育管理很难和时代同步发展。

1.3中小学教育管理形式以及制度上存在一些问题

就目前而言,在开展教育管理工作的过程中,有部分学校属于形式主义,大多是进行一些表面功夫,在教育管理过程中打量组织一些公开课、观摩课,希望以此展示出自身的教育管理成绩,但是,其实际上并没有任何显著的作用,其中还是存在着较多的问题。除此之外,很多中小学在教育管理工作过程中,其制度上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有些学校制度甚至和本校发展是违背的,而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中小学教育管理工作质量,使其不能和时代同步发展。

2.新时期下中小学教育管理与时代同步发展的途径

2.1对中小学教育管理目标进行明确

在新时期背景下,要想真正实现中小学教育管理和时代的同步发展,首先就要对其教育管理目标进行明确,教育管理目标会在很大程度上对工作效率以及效益造成影响。学校在明确教育管理目标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将以人为本作为工作目标,然后再结合时展精神以及理念进行明确,以此来提高教育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进而就能促进中小学教育管理和时代的同步发展。在明确教育管理目标之后,学校可以按照相关目标制定出相应的实施计划以及制度,建立其相应的教育管理系统,这样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也会更加的顺畅。除此之外,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针对其所发生的问题可以进行适当的调整,以此来确保教育管理目标能够实现。总而言之,在实际教育管理工作过程中,教育目标的设计一定要结合时展进行相应的设计和明确,然后在目标的引导下进行相应的教育管理工作,进而才能使得中小学教育管理工作和时代能够同步发展。

2.2提高教育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在新时期背景下,要想真正实现中小学教育管理和时代的同步发展,教育管理人员是其中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教育管理人员一定要尽量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加强对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并且将学校教育管理工作和时展结合在一起,以此来真正实现两者的同步发展。在教育管理过程中,校长首先需要对自身教育管理思想进行转变,接受新时期教育管理理念以及思想,在管理工作中做好表率,这样就能发挥出自身的个人影响力,进而就能更好地促进学校教育管理工作质量的提升。除此之外,要想真正提高教育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教育管理人员还应该要学习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加强对新时代精神以及现代教育发展的认识和理解,在教育管理过程中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管理理念,并且在实际教育管理过程中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开展相应的工作,以此来对教育管理方式进行不断的改变和创新,这样就能最大程度上提高教育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进而就能有效的促进中小学教育管理和时代的同步发展。

2.3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公平公正处理一切事务

在新时期背景下,时展其更加注重的应该是以人为本这一管理理念,而这也是时展的重要进步,针对这一点,学校在进行教育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公平公正的处理一切事务,这样才能提高教育管理工作质量,同时还能促进学校教育管理工作和时代的同步发展。因此,学校在实际开展教育管理工作的过程中,无论是校长还是教师都应该保持公平公正的态度,将其作为教育管理重要理念,这样教师能够更加的积极的参与到教育管理工作中,而学生也会因为教师在教育管理过程中的公平公正而服从管理,长期以往下去,学校教育管理质量和效率就会得到显著的提升,而这一管理理念其本身就属于时展的重要体现,所以就能更好地促进中小学教育管理和时代的同步发展。

2.4完善教育管理体系,强化教育管理制度

总的来说,中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一直不够理想,大多和学校教育管理体系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在新时期背景下,要想真正提高中小学教育管理工作质量,使中小学教育管理和时代能够同步发展,就一定要对其教育管理体系进行相应的完善,同时对其教育管理制度进行强化,这样就能有效地保障中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使其教育管理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在对教育管理体系进行完善的过程中,学校一定要对教育管理工作职责进行明确分工,这样才能有效地提升教育管理工作的效率。除此之外,在建立教育管理体系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好统筹工作,按照时展趋势制定出相应的指导思想以及工作目标,这样就能及时发现教育管理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而就能及时的对其进行调整和解决。最后,中小学教育管理过程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制度不够完善,而教育制度又是保障教育管理工作开展的重要基础条件,因此,学校在开展教育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教育管理制度,同时还要对教育管理制度进行强化,对教育管理内容进行细化,以此来制定出详细的教育管理内容,这样在实际教育管理过程中,不仅知道要做什么,还能避免制度落后所带来的影响。总而言之,教育管理制度对于中小学教育管理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能在很大程度上强化教育管理执行力度,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行为起到规范制约的作用,这样就能有效地提高教师个人素质,进而就能提高教育管理质量和效果,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中小学教育管理和时代的同步发展。

3.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背景下,时展的速度越来越快,在这种背景下,教育行业要想得到相应的发展,就一定要紧跟时展的步伐,做好教育管理工作,思想教育管理工作和时代的同步发展,这样才能保证教育行业的发展。而要想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改变新时期背景下,中小学教育管理所存在的问题,然后对中小学教育管理目标进行明确、提高教育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公平公正处理一切事务、完善教育管理体系,强化教育管理制度等途径来实现中小学教育管理和时代的同步发展。

中小学教育管理论文:当前中小学教育管理中亟待关注的几个问题

【摘 要】体现着时代精神的课程理念所倡导的观念、行为上的诸多转变不仅局限于教师和学生这一层面,作为学校的管理者也必须选准新的立足点,本着有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以人为本”、“以校为本”,促进“人、校”共同发展的根本宗旨,做好恰当的学校定位,实施民主管理、“人本管理”,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构建“绿色”管理制度,为课改的实施扫清障碍。

【关键词】课改 学校管理 问题

新的课程理念所倡导的观念、行为上的诸多转变并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和学生这一层面,学校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及管理行为也要发生相应的变革。没有与之相应的管理理念、管理行为的支撑与保障,新课程的实施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名副其实。

从一些工作现象的分析反思中可以看出,我们的管理理念和管理行为已经明显滞后,管理问题凸现出来。如:重制度忽视人文关怀,重经验忽视方法创新,重硬件忽视软件建设,重形式忽视管理实质等等。对照新的课程理念,就会发现我们在管理中有很多陈规陋习,如果不加以调整、改变,势必制约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学校的发展,甚至教育的发展,危害不言而喻。可以说,新课程让学校管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面对新课程所引发的诸多新的变化、新的情况以及新的问题,管理者必须本着有利于学校可持续发展,以及“以人为本”、“以校为本”,促进“人、校”共同发展 的根本宗旨,选准新的立足点,赋予管理新的内涵,创造管理新概念,从而进一步提高管理层次和管理效能,为新课改的实施扫清障碍,保驾护航。因此,笔者认为,当前的学校管理应亟待关注以下问题:

一、做好恰当的学校定位

以往的管理很少关注学校定位,对学校缺乏一个整体的盘点,推着干的现象比较普遍,这也是学校缺乏特色、缺乏生命力的致命原因之一。新课程理念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即只有从实际出发,找到促进自己发展的“第二曲线”,才能使管理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这就需要对学校进行准确的定位。

做好恰当的学校定位是一个关键环节,是学校追求个性鲜明的办学特色的起点,它关系到学校能否找准自己的位置,设计并制定出与自身相吻合的发展战略。因为只有明确了学校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才能有的放矢地、创造性地开展好各项工作,避免工作的盲目性。

准确为学校定位有一定的程序和步骤:首先要进行战略分析,对学校内外部环境进行系统思考、整合分析。这包括三个方面:①把握社会的客观需要。即了解社会的发展形势及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了解国内外教育改革的总体趋势和动向,教育改革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以及所在社区的发展要求,全面洞察宏观趋势。所谓“跳出学校看学校,走出教育看教育”就是这个道理。②正视学校的办学条件。即从学校实际出发,对学校的文化传统、社会形象、学校特色以及师资队伍、生源状况、教学设施、设备条件、资源等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③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这是学校正确定位的基础。然后,根据这些实际状况,采用“SWOT策略分析法”,从S(优势)、W(劣势)、O(机遇)和T(威胁)四个方面对学校现状进行细致分析,从而找出工作的突破口,创建理想的办学模式。其次要厘清办学理念,拟定出极具发展空间的学校规划。办学理念是贯穿学校工作始终的一条主线,是“灵魂”,用明确的办学思想去统帅学校的各项工作,指导、规范教育行为,这应成为每一位管理者的最高追求。可以说,这也是决定办学层次高低的标尺。所谓“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深刻含义正在于此。时下,课改给了学校极大的发展自由度和空间,在这种情况下,用先进的理念贯穿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促进学校的目标达成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实施真正的民主管理

民主管理并不是新生事物,虽然经常被提及,但它没有真正地在管理过程中生根发芽,在现实中往往是流于形式,有名无实。究其根源是受传统的管理观念束缚太深,习惯于权力支配、无条件服从这样落后的管理方式,极大地扼杀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与新课程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背道而驰。其实,教师不仅仅是被管理者,同时也是管理者,具有双重身份。要实现真正的民主管理,必须充分体现以教师为本的主体思想,营造一个宽松的管理和心理环境,唤醒广大教师的主人翁意识,让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决策,充分发掘他们的潜能,这才是提高学校管理质量的根本保证。高效益的管理,有赖于大家的相互尊重、共同参与、团结协作。所以作为管理者应转变“家长式”的工作作风,打破单一的、封闭的工作局面,走出“金字塔型”的管理模式,增强民主意识、团队意识,采取柔性的、开放的管理策略,把广大教师当作合作伙伴,与教师进行广泛、深入的交往和探讨,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师的“参政”、“议政”、“创新”、“求异”,倾听他们的建议和意见,不断完善工作目标和任务,从而取得最大认同和理解,这是畅通管理渠道、保证目标实现的重要前提。真正的民主管理是在思想交流、碰撞、互动中谋求统一的过程,如果教师不再只是被动服从,而是主动适应,管理才会有质的飞跃。

三、追求“人本”的管理极致

“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新课程倡导的理念。基于此点,关注教师的成长,立足于发现人、培养人、促进其专业化发展应是现代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正像有人说的那样:管理的最大价值,不在于做了什么事,而在于发现了多少人和培养了多少人。

反思我们的管理实践,凸现的是教师的工具价值,即把教师当作完成学校目标的工具,没有全面地关注教师的需要、成长和发展,忽视了对教师的发现和培养,或者说仅仅维持在低效的培养水平上。这无异于慢性自杀,因为教师队伍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研究表明,世界一流大学的本质指标只有一个,就是拥有一流的教师队伍。若照此定位,就不难理解“立足于发现、致力于培养”有多么的重要。所以作为管理者,更多考虑的应是如何造就一支专业化的队伍,如何用发展的眼光、全面的眼光、客观的眼光看待每一位教师,如何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发展优势,制定出因人而异的培养规划,如何按时代的要求,促进他们的专业化发展。尤其在课改的起始阶段,管理者面临着诸多难题,例如,研究型教师的培养、教师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信息技术等新的技能培养等等,都需要一个一个地去攻破,只有这样,教师的工作能力才会与日俱增,教师的整体实力才能不断攀升。

四、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学校是培养人、教育人、促进人不断发展的文化场所,它应该追求一种文化品味,体现一种特有的文化气息和文化底蕴,从而达到时时引导人、塑造人、实现自我超越的教育目的,进一步推动学校的发展。

受一定认识的局限,一些管理者往往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校硬件设施的建设上,虽说这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但仅强调物质建设未免有些偏颇。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应在建立学习型组织、建设学习化校园上多做文章,创设开放、宽松的交流空间,开展各种科研活动,开设丰富多彩的论坛、辩论会、信息会等,让校园的每个角落都充满学术气、书卷气,体现出一种文化追求,这对师生的成长以及学校的发展都大有裨益。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文化氛围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它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需要几代的管理者和广大教师共同为之努力奋斗,才能不断丰富其内涵,提高其文化品位。

五、重建“绿色”的管理制度

制度管理是一种常规而有效的管理手段,在学校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新课程的全面推进,我们不难发现,旧的制度已不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甚至起了反作用,所以学校管理制度的重建已迫在眉睫。

笔者认为,重建管理制度应体现“绿色”宗旨。所谓“绿色”宗旨,意指新课程下的管理制度要充分体现人性化的思想,立足于催人奋进、共求发展的主题,要充满生命的活力。具体说,有两层含义:一要“新”。即总体上要符合时代精神和课改的指导思想,要体现学校的管理意图,引导、矫正教师的教育行为,充分发挥制度管理的导向功能。二要“活”。即要体现一定的弹性,可随时根据形势变化以及实际状况进行微调,同时还不束缚人的手脚,有利于教师的探索和创造,有利于教师的进一步发展,充分发挥制度管理的激励功能。

总之,重建制度是为了取得更好的管理效益,所以在重建过程中要广泛征求教师的意见和要求,取得目标上的认同,本着促进人、发展人的根本宗旨,使制度管理焕发新的活力。

中小学教育管理论文:中小学教育管理中侵犯学生权利现象的思考和对策

摘要:教育是一个国家立国的根本,也是一个国家实现长久发展的源泉。因此,加强学生教育,培养新型的实用型人才,需要社会广大同胞的共同努力。然而,当前在我国的小学和中学中,老师和学校在教育管理过程中侵犯学生合法权利的现象屡见不鲜,引起了人们的广泛讨论。本文将从当前中小学教育管理中存在的各类侵犯学生权利的具体表现出发,通过探讨与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并针对其提出合理有效的对策,从而建立起规范的教育管理体制,充分尊重和保障广大中小学生的合法权利。

关键词:教育管理;合法权利;保护措施

引言

学校是学生的重要学习和生活场所,而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是一种特殊的法律关系,一方面,学生处于学校和老师的管理和领导之中,学生在校期间,对于学生的一部分监护权由学生的法定监护人转移到学校,另一方面,学生与学校、老师之间是平等的民事主体关系[1]。而在当前的中小学中,学校和老师往往过分重视其与学生的管理和领导关系,忽视了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关系,造成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出现侵犯学生合法权利的现象。

一、中小学教育管理中侵犯学生权利的具体表现

中小学期间的学生均处于青春叛逆期,由于其相较于成年人而言自我约束能力和控制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学校和老师往往对其采取各类粗暴严厉的管理手段进行教育,而这些手段中,大多数均是不合法的,有的甚至严重侵犯到学生的基本合法权利,具体表现如下:

1.1侵犯学生的人格权

中小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可能会有做错事情的时候。例如,学生在答题过程中因为不会做而被老师训斥为“傻瓜”“笨蛋”等带有侮辱性的词语,更有甚者采用犀利挖苦的言语来羞辱学生,无疑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伤害,也会极大地降低学生的社会评价,侵犯了学生的名誉权。这些现象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常常出现,而老师教育学生,并非必须要通过次种严重侵犯学生权利的方式进行教育,相反可以通过积极的正面鼓励和引导使学生更好地改正错误,保证学生的健康发展。

1.2侵犯学生的健康权

正如前项所述,在学生做错事情以后,老师不仅会进行言语的训斥,有些老师会采用体罚或者变相体罚的方式来惩罚学生,甚至使用暴力手段,对学生进行拳打脚踢等严重侵犯学生身体健康权的行为,不仅给学生造成心理阴影,更对其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损害[2]。正如前项所述,学生的错误可以通过积极正面的方法积极引导其改正,而不必须要通过这种暴力方式甚至侵犯其权利的违法行为来教育学生。

1.3侵犯学生的受教育权

《宪法》第46条明确规定了公民享有最基本的受教育权,这也证明了这一权利是公民的基本权利。然而在中小学中,老师常常以各种借口让学生离开教室,有的老师更因为自己没有能力管理好班级秩序而无顾停课,严重侵犯了学生们的受教育权。

1.4侵犯学生的隐私权

当前,为了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学生安排各种各样的考试,而当前的中小学的考试,已经不再是单纯地检验自我学习知识是否扎实的标准,而是各位学生相互比较的标尺。对于一些学习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在学校公布成绩以后,都十分羞愧,同学和老师都会对他的评价有所降低,严重侵犯了学生的个人隐私。

二、学生权利被侵犯现象出现的原因

在中小学中,学生权利被侵犯的现象屡见不鲜,究其原因,主要归结为一下四个方面。第一,在我国传统的文化教育中,老师对学生的管理以及学生对老师的服从都是理所当然的,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这也为当前学生权利被严重侵犯、学生自己无法保护自己的现象的出现埋下了隐患。第二,当前在中小学的教师队伍中,部分老师的个人素养极其低下,法律意识十分薄弱,认为对学生的管理是自己教学的职责,往往忽视了自己的义务,忽视了对学生个人基本权利的保护[3]。第三,当前的中小学教育中,学校和老师的教育观念普遍落后,学校和老师认为在校期间对学生的管理是一种特权,忽视学生的综合发展,面对学生犯错,采用简单粗暴的手段进行管理,造成学生权利被侵犯的现象的发生。第四,我国当前关于教育侵权的法律规定不健全,相关的立法含糊不清,义务教育监管机关监督力度较弱,造成学校和老师滥用管理权利,侵犯学生的合法权利。

三、保障学生合法权利的对策

当前,中小学在教育管理过程中严重侵犯学生的合法权利的现象屡见不鲜,针对产生该现象的原因,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在规范学校教育管理秩序的同时,给予学生必要的保护,维护其合法权利,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3.1提高老师的个人素质

学校老师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常常对学生进行人格羞辱,严重侵犯学生的人格权,而且在教育过程中,采用体罚或者变相体罚等方式惩罚学生,严重侵犯学生的身体健康权,给其心理和身体都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因此,必须提高老师的个人素质,加强对老师的教育,促进老师采用合理的方法管理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权,保护学生的各项合法权利不被侵犯。

3.2增强老师的法律意识

老师是培养民族未来的神圣职业,当前我国实行“依法治国”的政策,因此,必须将其引入教育行业,提倡“依法治教”。学校应积极主动地鼓励和引导老师学法知法,增强老师的法律意识,提升老师的法律素养,让老师在法律的指导下更好地进行管理和教育,在保障教学管理秩序有效进行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权利。

3.3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对于中小学学生权利被侵犯现象的发生,要想进行有效治理,必须加大立法和执法力度,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更好地保护学生的基本合法权利。在法律的保障下,学校和老师的行为将被法律法规进行严格监督,从而有效地杜绝该类现象的发生。

3.4树立新的教育观

由于我国传统的教育理念大力强调老师对学生的绝对引导,学生对老师的绝对服从,造成了一些素质低下的老师滥用管理权利,利用学生自我保护能力弱的特点,严重侵犯学生的权利。因此,要想充分保障学生的权利,学校和老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采用鼓励引导的方式教育学生,将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相结合,更好地保障学生的权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当前中小学教育管理中侵犯学生权利现象的分析和探讨,结合我国的教育现状,深入分析了产生该现象的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保障学生权利的对策,在维护学校正常的管理秩序的前提下,进一步规范学校和老师的行为,给予学生必要的保护,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加强“依法治教”,实现教育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小学教育管理论文:中小学教育管理中侵犯学生权利现象研究

摘 要:在中小学教育管理中,有时学生的一些权利可能受到一定程度的侵犯,比如学生人身权利、学生人格尊严、学生平等受教育权受到侵犯。每个公民在履行自己义务的同时,也有着享受自身权利的保障。文章分析中小学教育管理中侵犯学生权利现象的原因,并从强化中小学教育管理者的民主思想、培养中小学生自我权利保护的意识、增强学生与教师的法律意识、通过课堂活动让学生知道维护自身权利的重要性等方面,研究中小学教育管理中避免学生权利被侵犯的对策。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管理;学生权利;侵犯;民主思想;自我保护

一、前言

学校与学生的关系向来是一种较为特殊的关系,其中学生是被管理者,而学校是管理者,教育理念向来都是“以人为本”,这又说明二者之间的平等关系。调查发现,在部分学校,虽然热爱学生,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尽心尽力,但有时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却可能忽视“平等”二字。在中小学教育管理中,部分学生对教师的态度竟然是“怕”,一些学生也缺少对学习的兴趣和快乐感。当前还存在着一些侵犯学生权利的现象,对于学生的学习甚至身心健康明显是不利的,这是值得教育管理者思考的问题。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权益,精心营造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二、中小学教育管理中侵犯学生权利的现象

“以人为本”的民主教育理念,虽然已经积极渗透于各个学校,但有些学校在教育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无意识地侵犯学生权利的问题。现就其中较为普遍的现象进行以下的探讨。

1. 体罚,侵犯学生人身权利

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和进步,原以为不会再出现体罚学生这种事情。然而,却在网上看见“男老师打女学生”的视频。这件事情引起了各界关注,多数人不能理解一个教师为何会这样粗暴地对待学生。最后,教育厅对这个打学生的教师进行了处分并调离工作岗位。对于学生的教育管理,教师应该是循循善诱,充分尊重学生的人身权利,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和风细雨,以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教育,而不应该用“体罚”。我国的《教师法》《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也均规定,教师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教师体罚学生是直接侵犯学生的人身权,而人身权是公民最基本的权利,其中包括公民的生命、自由、健康、人格、名誉等权利。教师若随意侵犯学生的人身权,从法律意义来说是触犯了法律。

2. 语言伤害,侵犯学生人格尊严

由“中国少年儿童平安行动”组委会的“你认为最急切需要解决的校园伤害”专项调查结果显示,语言伤害成为当前急待解决的校园伤害三大问题(即语言伤害、同伴暴力、运动伤害)之首。语言伤害会对学生精神以及心理带来潜藏性的损害,对学生今后的健康成长、良好的性格习惯的养成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语言伤害在课堂上较为典型的就是“你怎么这么蠢,这种问题也回答不出”“你是猪吗”“真是烂泥扶不上墙”,等等。这些语言伤害,对学生的摧残在外表上似乎难以察觉,所以,个别教师用起来似乎没有什么顾忌。然而,这些语言伤害带给学生的有时甚至比体罚带来的伤害还要持久、痛苦。这些语言伤害,损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会让学生产生自卑心理,严重的还会导致学生失去生活勇气,造成厌学、逃学、违法等严重后果,对其今后的发展带来极其不利的影响。教师的语言伤害,其实是侵犯了学生的人格尊严以及名誉权。

3. 差别待遇,侵犯学生平等受教育权

在应试教育背景下,部分教师以考试成绩的好坏来判定一个学生的好与坏,忽视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其他方面的长处,甚至有些教师因为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对学生给予差别性的待遇。比如,安排座位时,学习成绩好的往往可以优先选择座位;而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在课堂上如果纪律还差,有的教师还会将其赶出课堂,甚至说出“你不要上课,别影响其他人上课”之类的话。这在侵犯学生平等受教育权的同时,也使得学生对学习兴趣大大降低。在有差别的待遇中,部分学生感觉自尊心被伤害,从而变得自暴自弃,既影响师生关系的和谐,也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中小学教育管理中侵犯学生权利现象的原因

每个公民在履行自己义务的同时,也有着享受自身权利的保障。在有的学校,学生的一些权利受到一定程度的侵犯。而一些学生权利受到侵犯的本质原因,是因为部分教育管理者民主意识的缺乏以及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匮乏。

1. 部分教育管理者的民主意识匮乏

学生的合法权利被侵犯的主要原因,是教育管理者的民主意识缺乏,不懂得学生有哪些权利,不懂得如何尊重学生的权利。部分学校教师对民主意识的缺乏,对法律知识的淡忘,使其不能明确地知道学生拥有哪些权利。这样,在不知道的情况下任性而为,从而可能在无意识当中侵犯着学生的权利。

2. 部分学生对自我权利的保护意识匮乏

中小学生因其年龄和心理的稚嫩,使其自我保护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较为薄弱,导致学生在被人侵犯自身权利时也几乎毫不察觉。自我权利被侵犯时都感觉不到,也不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则被侵犯的几率会加大。因此,学生应当学法守法,在被侵犯权利时能及时进行自身保护,采取适当的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四、中小学教育管理中避免学生权利被侵犯的对策

要想减少学生权利被侵犯的现象,离不开中小学教育管理者教育理念的更新以及学校相关制度的完善;当然,学生自我保护意识也需要进一步加强,但这也离不开懂法律的教师的精心指导和帮助。现就怎样改变教育管理中学生权利被侵犯这一现象进行以下的探讨。

1. 强化中小学教育管理者的民主思想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一言一行都会深刻地影响着学生。因此,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修养,强化自身的民主思想,在思想道德、言行举止上起到表率作用。教师也只有个人素质明显增强,知法守法,才不会出现侵犯学生权利的现象。所以,中小学应当设置法律方面的培训课程,让教师懂得“什么是民主,怎样做到民主”“什么是权利,权利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只有让教师知道哪些行为侵犯学生的权利,才能避免今后出现侵犯学生权利的现象,从而使得学生的权利不被侵犯,促使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氛围中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2. 培养中小学生自我权利保护的意识

学生是自我权利的保护者,若学生本身缺乏自我权利保护意识,则会更加容易被人侵犯。所以,学校开设相关课程或组织相关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权利保护意识显得尤为重要。比如,班主任可以举办相关主题班会,通过课堂知识的传授和讨论,对学生进行自我权利意识的培养。在国外,有很多课程就学生权利与规则意识进行教导,我国也可以借鉴学习。例如,在各学校开设“自我权利意识培养”课程,让学生明白自身权利受到侵犯时该怎样做。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很好地理解自身的权利,还能使学生在自身权利受到侵犯时合法合理地去维护,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3. 增强学生和教师的法律意识

法律是自身权利最有效的保障,学生和教师只有增强自身的法律意识,才能营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管理与被管理中才会有着微妙的化学反应,也只有这样才不会出现侵犯与被侵犯权利的现象。在中小学教育管理中存在侵犯学生权利的现象,本质原因是部分教师法律意识淡薄。因此,教师必须认真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比如《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在学习的过程中,深入了解“怎样做是侵犯学生的权利”,做一个知法守法、有责任感和爱心的好教师,在平等民主的教育理念下对学生进行友好的教育管理。而学生,则可以通过学习这些法律知识,知道自身所拥有的权利,在自身权利受到侵犯时可以适当地拿起法律武器对自身的权利进行保护。

4. 通过课堂活动让学生知道维护自身权利的重要性

中小学生因其各方面的发展尚未成熟,有时难以知道自身权利的重要性,在自身权利被侵犯时并没有太大的反应。因此,教师可以组织相关活动,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权利进行假意的剥夺,然后告诉其维护自身权利的重要性,从小培养学生珍惜权利的意识。在剥夺其权利的同时也使其了解到侵犯他人权利的不尊重性,今后其对待他人的权利就会表现出尊重的态度。也只有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才能使得社会更加文明和谐。当然,在进行假意的权利剥夺时,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让其明白这只是假设,不要造成对学生的伤害。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部分中小学在教育管理过程中,虽然热爱学生,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尽心尽力,但有时存在着侵犯学生权利的现象。其根本原因是因为教育管理者民主意识的缺乏,以及学生自我权利保护意识的不足。而要想改变中小学生权利被侵犯的现象,则需要提高教师自身对权利的认识,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要真正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总之,只有了解到权利的真正意义,才能减少侵犯学生权利的现象,让学生的人格得到尊重。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权益,精心营造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理想的人格,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中小学教育管理论文:对中小学教育管理中“马太效应”的几点思考

【摘 要】马太效应是指一种“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社会现象,在金融学、心理学以及教育学上都普遍存在,主要是用来描述两级分化的现象,在中小学的教育管理中非常普遍,无论是在教师和学生的个人发展层面还是学校的管理层面,都有着广泛的影响。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管理;马太效应

引言

马太效应在当前的中小学教育管理中非常常见, 虽然具有一定的积极促进的作用,但是在教育管理工作中也产生了很多负面的影响,容易强化学生的两极分化,导致很多学生都必须面临着先进和后进的区分。在中小学教育管理中,要积极应对马太效应产生的负面影响,促进教育管理的均衡发展。

1.马太效应在中小学管理中的表现和影响

马太效应是指好的更好、差的更差的一种社会现象,是指一个群体或者个体在某一个方面取得领先的地位之后,会累积成为一种优势,从而拥有更多的机会来获得成功和进步。马太效应的产生是无形的,但是却会对个体的主观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现阶段,马太效应在我国很多领域都有体现,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的普遍现象,很多个体甚至无法避免由于马太效应造成的影响。在中小学的教育管理中,马太效应的表现和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对学生的个体化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

在当前的中小学中,普遍存在这一种现象:不少学生虽然在考试成绩方面不突出,但是在其他方面却表现非常优异,很多学生都擅长唱歌跳舞,或者是对画画、书画感兴趣,在课余时间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也体现出来自己在某一个方面的特长。但是,也是由于这些学生的成绩不突出,导致教师对其的发展不够重视,而是在学习成绩上一味的施加压力,而学生的家长也是赞同学校的做法,认为其首要任务是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最终使其放弃在自己感兴趣方面的提高和培养,而是将更多的时间都花费在学习上。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学生都发展方向都一致,渐渐失去了创新精神和挑战精神。

1.2使学生功利化

在中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中,由于马太效应,导致很多学生都以成绩来论英雄,越来越多的学生都认为只要成绩好,就可以得到各种机会和表扬等,可以获得各种荣誉和奖励。在这种背景下,会导致整个学校的教育氛围出现偏差,很多学生都热衷追逐分数的高低。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越来越多的学生刻苦学习。刻苦学习本身是一种良好的品质,但是很多学生在刻苦学习的过程中,放弃了其他能力和特长的培养。甚至一些学生为了在考试过程中取得更好的成绩,会采用各种手段来作弊。越来越多的学生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对参加集体活动等失去了兴趣,不利于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1.3可能对学生造成心理危害

在中小学生的管理工作中,马太效应会使中小学生之间出现自卑和自傲的两极分化现象。一方面,一些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会变得自负自满,不愿意和学习成绩不佳的学生成为朋友,渐渐变得不合群。而另一方面,一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会出现自卑的心理,由于不受到教师的欣赏和关爱,自尊心会受到伤害,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会出现自暴自弃的情况,慢慢便丧失了进取心。不仅如此,由于教育工作者对不同学生的不平等对待,会导致学生和教师之间出现隔阂,师生关系变得淡漠,甚至出现了各种潜在的敌意,学生之间也会出现不和谐的现象。

1.4马太效应对学生管理的积极影响

马太效应之所以在中小学管理中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是因为其也表面出一些积极的影响,通过各种激励措施和手段,可以刺激合和引导学校、教师和学生继续努力,获得更好的成绩。通过赢取各种荣誉和奖项,可以向别人证明自身的特点和优势,证明自己的潜力和能力,为其他的学生和学校或者教师做出表率。另外,通过马太效应,可以使学校或者教师获得某一方面的经费支持,这样可以让学校将这些经费应用到教师队伍建设或者学校建设中,无论是在优秀教师的聘请还是生源等方面都表现出很大的优势,可以促进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形成良性循环的现象。

2.应对马太效应消极影响的对策

2.1将个体激励转变为群体激励

马太效应之所以会产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个体激励的过度导致形成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现象。在中小学生的教育管理中,最主要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教师的角度来考虑,要想实现对学生的高效管理,并不是一两个教师的管理手段高、责任心强就可以实现的,而应该是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才行,只有提高所有教师的教育管理水平,才能真正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实现办学目的。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应该考虑调动的不是一个两个教师的积极性,而是应该使全体教师都积极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来。因此,学校在对教师进行培训的时候,也应该将全体教师考虑其中。从学生的层面来看,教师如果只注重几个学生成绩的提高,也不足以实现办学目的。因此,教师注重的不应该是仅仅对个别学生的奖励和鼓励,而是应该从全班学生出发,将个体激励转变为群起激励。

2.2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当今社会越来越注重人才的创新性、创新意识,在新课标的改革中,也对中小学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育工作者应该注重学生的个体化发展,尊重学生的个体化差异,这对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是非常重要的。加上学校的教育是面对全体学生的,因此要求教育工作者在举办各种竞赛或者比赛的时候,应该要创造公平合理的环境。例如,学校对数学竞赛、物理竞赛和英语竞赛成绩优异的同学进行奖励和鼓励,但是同时对于在舞蹈比赛、声乐比赛以及各种文娱活动中的得奖学生都应该获得奖励。为了对中小学生进行更好的管理,每个教师和每个学生都应该公平的参与竞争,让他们只要付出努力就可以获得回报。为了实现高效管理,在艺术节等各种竞赛和活动中,在对不同学校的名额进行分配时,也要合理配置,不能对于普通学校的名额分配的更少、对于城区学校就分配的更多。只有提供一个良好、公平地竞争环境,才能消除马太效应的负面影响,对中小学进行更好的管理。

2.3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在传统的教育管理中,往往采用单一传统的评价方式,例如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往往是教师一个人对全班同学进行评价,在评价过程中,也往往是以成绩进行评价,造成了以学习成绩论英雄的局面。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应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不能只是单纯(下转第234页)

中小学教育管理论文:中小学教育管理者在实际决策中应注意的问题

摘 要:本文着手于中小学教育管理者在实践决策过程中应当关注的问题情况及重要因素,通过对中小学教育的发展现状进行探究,结合中小学教育管理过程中常见的问题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出中小学教育管理者在实际决策中应当注意的主要问题,以此为今后的中小学教育管理工作提供可行性参考。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管理决策;问题分析

通过对我国现阶段中小学教育发展情况进行研究可知,创新思维与领导决策已经成为当代中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社会环境下,中小学阶段的教育应当更加注重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制度化、精细化与人文化管理模式,作为管理者应当更注重每一项决策的科学性与有效性,使管理决策成为今后创新与发展的重要支持与依靠。本文主要对中小学教育管理者在实际决策中遇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进行探究,以此为中小学教育管理工作提供合理化参考。

一、中小学教育管理决策应注重时效性

中小学的教育管理者在实际决策阶段,首先应充分认识决策的重要性,针对中小学教育管理过程中常见的问题,相应开展教学创新和优化活动,通过切实有效的手段提升管理决策的科学性与实用性。在今后的中小学教育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应当在设计管理决策的过程中更加注重管理决策的时效性,以此促进管理决策在实施阶段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教师更加积极地投身于教学实践当中。

浙江省裘村镇在2014年3月的教学创新改革过程中,针对中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中常见的问题,制定了《优化教育管理的有效决策》,并且在实施教育管理决策的过程中,充分提升了中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时效性,促使教育管理工作在相应的实施阶段能够产生积极的情感动机,有效地提升了中小学生的学习进取心与学习主动性。例如,中小学教育管理者在制定教育决策的过程中,可以根据现阶段中小学教育改革的要求,以新课改教育创新理念作为参考,在制定教育管理决策的过程中全方位统筹制定年级、班级的管理目标,将中小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作为现阶段教育管理改革的重点内容,充分重视教育管理工作的时效性,在制定决策的过程中不断优化工作步骤,做好各教学项目的决策设计工作,使教育管理决策在实施过程中能提高教学工作者的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乡镇的办学水平,实现优质化的中小学教育管理。

二、中小学教育管理决策应注重引领性

在中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中,或大或小的决策项目散落在师生员工的相互关系当中,如何进一步提升中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质量,已经逐步成为教学研究单位及教育管理者应当关注的重点内容。在今后的中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中,教育管理决策应当更加注重引领性,通过切实有效的手段,实现各个教育管理环节的引领,以此提升中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整体质量。

教育管理者在设计教育管理决策时,首先应当注重教育情感方面的引领。中小学阶段的教育工作应当建立在相互关爱、彼此关心的环境基础上,教育工作者更需要与学生培养和维系必要的情感纽带,以感情投入作为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的基础,进一步提升中小学阶段实践教学的整体质量。例如,每逢教师喜事临门,教育管理者可以上门祝贺,给予教学工作者充分的关怀;每逢传统节日,教育管理者还应积极组织学生制作贺卡,将贺卡作为送给教师与家长的礼物,通过这些不起眼的感情投入充分提升教育管理工作的底蕴,深化中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人文关怀意识,充分提升乡镇层级的整体教育质量。同时,教育管理者还应充分重视文化内涵的引领工作,在设计教育管理决策的过程中,将全镇核心文化内容作为管理决策的核心,以文化内涵推动全镇教育工作的发展,促使全镇学生能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以及文化氛围当中受到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充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促使中小学教育管理决策在落实阶段能够更接地气地收获令人满意的效果。

三、中小学教育管理决策应具有现实性

中小学教育要想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目标,就必须营造良好的教学条件与育人氛围。教育管理者在设计管理决策的过程中更应该充分认识到管理决策的重要意义,针对中小学教育管理过程中常见的问题进行分析,促使中小学教育管理决策具有更高的现实性,从教育管理工作的实践角度进行思考,以切实有效的处理和优化方法,提升教育管理工作的整体质量,改善中小学校的办学条件。

教育管理者在优化和提升教育管理决策的过程中,可以利用教师节、儿童节等重要的节日,邀请区域环境内先进的教学工作者或领导干部来校进行讲演,通过现实性的文化宣传与教育管理理念传播活动,促使乡镇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能够保持正确的方向,充分提升乡镇教育管理工作与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同时,教育管理者还可以邀请一些社会各界的知名人士参加学校的庆典活动,举办联谊活动,以此增进学校与社会各界之间的感情交流,充分提高本乡镇在区域环境内的影响力,促使乡镇在教育管理决策的实施环节能够获得更多的帮助与支持,充分实现教育管理工作开展的现实性与科学性。再次,现实性的教育管理决策能够维系全镇教育的运行与发展,是保障教育创新和改革的重要因素。教育管理者在设计管理决策的过程中,还应该从教师的管理角度出发,制定严格的管理规范制度,采取刚性和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充分促进教育管理决策的顺利实施。

四、中小学教育管理决策应具有前瞻性

中小学教育管理者在设计管理决策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乡镇今后的创新性发展和优化情况,就乡镇现阶段教育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总结和设计出具有前瞻性的教育管理决策,以此提升乡镇教育管理的整体效果。

在创设具有前瞻性的教育管理决策时,乡镇教育管理者应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为学生和教师减负增效,通过创新思维,创新工作的方式,使乡镇今后的教育管理工作能够充分体现出前瞻性。衡量一个乡镇以及学校办学教育的好坏,某种程度上更取决于该镇、校教学质量的高低,而教学质量又与教育管理工作息息相关,通过创设具有前瞻性思考的教育管理决策,始终坚持在顶层设计的背景下按部就班地实施创新措施,乡镇的整体教学质量也将会随之得到提升,学生在更加贴合自身需要以及教育改革要求的优化教育模式中,也将会获得综合素质水平及学习成绩的显著提升。中小学教育管理者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理应通过各种平台的学习培训活动来增强教师的整体素质,促使教师在授课环节能够发挥出更加显著的作用。其次,乡镇教育管理者还应前瞻性地在本镇内培养和转变教师“唯分数论”的传统思维模式,强化教师的理论学习,通过切实有效的手段充分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促使学生能够在优化教育模式中更加活跃地投身于学习活动当中。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小学教育管理者理应充分加强对管理决策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实际行动有效提升教育管理决策的整体质量,为乡镇学校高规格布局的创新与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中小学教育管理论文:农村中小学教育管理困境及对策研究

摘要:建设新农村需要人才,而人才最终又要靠教育来培养,农村中小学在农村人才的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农村的中小学教育普遍存在教育观念落后、缺乏柔性管理、教学资金短缺、管理灵活性不足等问题。只有通过梳理科学管理理念、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狠抓教学过程管理等措施,才能切实解决制约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从而全面提高办学水平,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更好的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管理困境;管理理念;教学改革

农村中小学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广大农村地区青少年的教育培养责任。近年来,我国对农村中小学教育的关注逐渐提升,在资源投入上力度逐渐不断加大,使得农村中小学的教学条件有所改善,教学质量和水平也有所提高。但就目前农村中小学管理发展水平来看,与城镇中小学存在较大差距,已经不能满足农村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殷切希望。因此,对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管理现状进行梳理,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探求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进而提升农村中小学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农村中小学管理面临的问题

1.缺乏自主权和灵活性。农村中小学受地方政府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绝对领导,上级部门对学校的人事权、财政权和教育教学权的集中,导致了学校管理自主权的缺失,使得校长负责制在农村中小学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缺乏柔性管理。农村中小学的管理大都采用刚性管理。一方面用各种规章制度严格约束规范师生员工的行为,缺乏弹性;另一方面,忽视对教职员工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管理缺乏柔性。这种刚性的管理方式容易使广大教师产生逆反心理,严重阻碍了教师主动性、灵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3.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农村中小学的教育经费主要靠地方政府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财政支持,但落后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滞后性、农村教育经费筹措渠道的不畅,致使农村中小学教育经费的供给先天不足;有限的财力、物力再经过上级的统筹安排、权衡分配,落实到农村中小学,可供其支配的教育经费杯水车薪。学校管理资源的稀缺,导致办学条件的改善就显得举步维艰,严重影响着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

4.教育理念落后。现代学校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智力的发展,而且还要时时关注他们没有成熟的内心世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然而,由于农村中学教育条件差、教育观念落后,学校对待学生的学习成绩、考试分数高度重视,重视学生文化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二、农村中小学的有效管理策略

1.树立科学教育管理理念

(1)科学化的管理理念。学校管理科学化是当代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学校管理的科学化,包括以下几方面内涵。一是管理观念的科学化;二是领导班子结构的最优化;三是机构设置效率化;四是决策的科学化。

(2)民主化的管理理念。学校管理民主化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笔者在多年的学校管理实践中,深刻体会到,要实现学校管理的民主化,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3)人性化的管理理念。人性化是中小学管理的根本,即以学生为本和以教师为本,在日常教育及管理中真正做到相信、尊重、理解学生和教师,给予教师和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情为主、情理相融,使学校的每一分子都感觉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

2.推动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

(1)提高教学过程优化水平,促成有效教学。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不只是精心备课,不只是关注怎样传授知识、训练能力、提高素质,还必须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设计教学,使教学过程呈现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和谐状态,使每一个环节都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确定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是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变角色,提高45分钟的课堂教学效率。

(2)推行弹性教学模式。农村中小学应该尝试推行弹性教育教学模式。弹性教育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贯穿在教学中的各个环节,教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在作业、考试等方面都有不同要求,学生可以在原来的基础上一步步前进。为解决学生发展怎样得到更多时间、更大空间的问题,学校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弹性教育实施意见,在强调学好基础学科的同时,更多地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选修课程,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

3.狠抓教学过程管理

(1)强化备课组活动,凸现合作精神。要求备课组集中研究备课和研究教学计划实施,集思广益,加强交流,同时又提倡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教学个性和优势,努力展现自身的教学风格。为此,教改中制定备课组管理制度,要求教研组按制度加强检查,包括教学进度计划、选修课实施方案、综合实践活动课安排、备课组专题活动记录等等。期末评选出优秀备课组,以不断推进备课组的工作。

(2)加强检查和反思,及时反馈调控。强调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精细化,不降低要求和掩盖问题。对教学的各个环节,都有具体的时间安排和详细的要求。同时,各教研组的计划、各备课组教学进度都进入网络,相互检查、监督,做到全方位检查,彻底摸清教学情况。同时发扬教学民主,征求学生、家长、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意见,认真反思教学过程,及时反馈与调控,不断完善。

(3)全面分析和评价,落实改进措施。为了达到准确有效的目的,构建了对课堂教学及教学效果的组内互评、专家评和领导评三级评价模式。通过民主评价,不仅仅找出存在的问题,更在于取长补短,相互提高。三级评价各有侧重,又互相联系。这些评价及时反馈,有助于从整体上推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中小学教育管理论文:探究中小学教育管理问题与对策

摘要:提高教学的质量,结合科学的教育手段,使中小学生活跃的思维转化成预期的学习效果,来完成初始的教学任务,提升教学的质量。针对目前学校教育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根据科学的教育手段极其提高教学质量两个方面,对中小学生的学习效果及目前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以此提出一些对策。

关键词 教学质量 综合素质 教育理念 对策

一、当今中小学生的自身的认识分析

目前大多数的中小学生对于自身的价值,逐渐歪曲,而社会责任感也随之降低,从而对于外面的事物更加的喜爱,憧憬国外的生活。教师认为比较不错的学生或者比较优秀的学生,也会出现厌学的情况,而一些人则认为国外的教学质量比国内的好,将子女送往国外学习,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关系着我国经济能否飞速发展。一个人的成长是需要循序渐进的,需要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使中小学生的活跃的思维能够拥有一个发展的平台,支持与鼓励中小学生,让他们的能力能够得到一个较好的肯定。

二、中小学生受教育时存在的问题分析

(1)环境方面:学生从小学步入初中,进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大多数的学生和自己多年的朋友、同学分开,在新的学校里面,见到的大多数都是陌生的面孔。而现今大多数的独生子女相对的都不善言谈,而在学习方面,交谈方面都处于比较被动的状态,一旦他们进入到陌生的环境中,大多数都是需要借助外界的帮助或者自己自身慢慢放松的方式来适应新的环境。所以,当前中小学生在受教育的同时,环境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2)学习方面:从小学进入初中,课程也随之增加,学习任务也随之加重,在学校的时间延长,使刚进入初中的学生还来不及做好准备,而就必须要接受新的内容,导致相当一部分的学生上课精力不集中,作业做的马马虎虎,课间总是昏昏欲睡。这个时候大多数的学生就会出现厌学的状态,此时,教师就应该从多个方面去引导学生学习,以达到一个多元化的教育。

(3)心理方面:小学生思想相对比较简单,不会有十分强烈的是非之分,但是从小学步入初中,学生对于事物就会有自己的认识。此时,学生的心理才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还没有形成正确人生观,辨别是非的能力非常的薄弱,而对于家长及教师的话语,出现了一些抵抗的心理。在这个时候,家长及教师不应该呵斥学生,应该引导学生成立自己正确的人生观,有独立辨别是非的能力。

三、提高中小学生的素质对策探讨

需要提高中小学生的素质,取决于很多的因素,首先应该提高教师的教育质量,使学生能够拥有一个良好的受教育的根基,而关于中小学生的素质应从多个方面来体现。

(1)加强学生的创新素质教育。当今中小学生对于创新意识薄弱,无法拥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此时的学校应该分清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在素质教育的前提下,鼓舞学生活跃的把理论知识用在实践当中,让学生对于创新有一个良好的认识,才能发挥学生自身的创新意识。

(2)采用激励的方法。首先学生对于知识的认识,还处于一个模糊的状态,而书本中的内容又是学生学习的重点所在,所以教育者应该利用书本当中的知识,从多个方面吸引学生求知的欲望。在学生接受不完全的情况下,可以使用故事的形式来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喜欢程度,用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在课堂上面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辩论的方式来教学,让每个同学都能够有自己的思维方式,与团队之间也有更好的协作,最后由教师来告诉他们对于知识的不足之处,加深学生的记忆力。而且学生对于事物会有极大的好奇心,所以教师可以充分的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这一个特点,用新颖的事物来融入到课本知识中。

(3)对于学生能力的鼓励。每个年级,每个班中都会有优秀的学生存在,教师应该加强对于这些优秀学生的培养,给其他的同学树立一个好的榜样,积极参加学校举行的各项活动,在学生中起到一个带头的作用。而有的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但是其他方面,例如文艺、体育等方面比较突出,教师应该完全的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帮助他们认识正确的自我,鼓励他们发挥自身特长,通过学校的各项活动来发掘他们的潜能,然而教师应该引导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中来,以达到一个预期的效果。而且教师应该在平时多鼓励学生,和学生相处的时候,应该把目光分散在所有人中,不能够只对于优秀的人才给予肯定,在教师批改学生的作业时,应该写下自己的评语,让学生对于自己的能力得到认同,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4)制定目标,完成目标。没有计划,就不会有成功,而现今太多的中小学生都是没有计划的学习,听从老师的话,跟着老师的脚步,完成老师的计划。其实中小学生应在每个学期或者每个阶段做个有条理的学习计划,制定一个短期的目标,而且是自己只要通过努力就一定能够完成的目标,目标也必须要具体、明确,不能够模模糊糊。在制定自己的目标时,学生应该仔细想想平时自己有哪些不足,而且制定的目标一定会和自己的不足有一定的联系。实现目标的过程,也应该有条有序的安排好合理的时间,应该做到自我监督,定期会自己做一个综合评价,并随时调整自己的计划,最终完成目标。

四、对于中小学生的制定目标的作用

在中小学生受教育的过程中,目标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有的目标制定的太过长远,或者是不能够实现的,会导致大多数的学生丧失对自己的信心,而制定目标有以下的作用。第一目标制定,必须足够全面,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合理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才能。第二中小学生必须要对自己有个全面的认识,确定自己在所制定的目标中所处的位置。第三学生选择自己的目标时,应根据自身的情况来制定自己的目标,在学生制定自己的目标时,一定要清楚明白制定目标是为了实现目标。第四制定目标必须要有一个实现目标的期限,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应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变动自己所制定的计划,以实现所制定的目标。

中小学教育管理论文:如何重建中小学教育管理制度

摘要: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观念、行为上的诸多转变并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和学生这一层面,学校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及管理行为也要发生相应的变革。没有与之相应的管理理念、管理行为的支撑与保障,新课程的实施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名副其实。面对新课程所引发的诸多新的变化、新的情况以及新的问题,管理者必须本着有利于学校可持续发展,以及“以人为本”、“以校为本”,促进“人、校”共同发展的根本宗旨,选准新的立足点,赋予管理新的内涵,创造管理新概念,从而进一步提高管理层次和管理效能,为课改的实施扫清障碍,保驾护航。

关键词:新课程 管理制度

一、做好恰当的学校定位

以往的管理很少关注学校定位,对学校缺乏一个整体的盘点,推着干的现象比较普遍,这也是学校缺乏特色、缺乏生命力的致命原因之一。新课程理念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即只有从实际出发,找到促进自己发展的“第二曲线”,才能使管理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这就需要对学校进行准确的定位。

做好恰当的学校定位是一个关键环节,是学校追求个性鲜明的办学特色的起点,它关系到学校能否找准自己的位置,设计并制定出与自身相吻合的发展战略。因为只有明确了学校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才能有的放矢地、创造性地开展好各项工作,避免工作的盲目性。

准确为学校定位有一定的程序和步骤:首先要进行战略分析,对学校内外部环境进行系统思考、整合分析。这包括三个方面:(1)把握社会的客观需要。即:了解社会的发展形势及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了解国内外教育改革的总体趋势和动向,教育改革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以及所在社区的发展要求,全面洞察宏观趋势。所谓“跳出学校看学校,走出教育看教育”就是这个道理。(2)正视学校的办学条件。即从学校实际出发,对学校的文化传统、社会形象、学校特色以及师资队伍、生源状况、教学设施、设备条件、资源等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3)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这是学校正确定位的基础。然后,根据这些实际状况,采用“swoft策略分析法”,从s(优势)、w(劣势)、0(机遇)和T(威胁)四个方面对学校现状进行细致分析,从而找出工作的突破口,创建理想的办学模式。其次要厘清办学理念,拟定出极具发展空间的学校规划。办学理念是贯穿学校工作始终的一条主线,是“灵魂”,用明确的办学思想去统帅学校的各项工作,指导、规范教育行为,这应成为每一位管理者的最高追求。可以说,这也是决定办学层次高低的标尺。所谓“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深刻含义正在于此。时下,课改给了学校发展极大的自由度和极大的空间,在这种情况下,用先进的理念贯穿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促进学校的目标达成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实施真正的民主管理

民主管理并不是新生事物,虽然被经常提及,但它没有真正地在管理过程中生根发芽,在现实中往往是流于形式,有名无实。究其根源是受传统的管理观念束缚太深,习惯于权力支配、无条件服从这样落后的管理方式,极大地扼杀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与新课程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背道而驰。其实,教师不仅仅是被管理者,同时也是管理者,具有双重身份。要实现真正的民主管理,必须充分体现以教师为本的主体思想,营造一个宽松的管理和心理环境,唤醒广大教师的主人翁意识,让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决策,充分发掘他们的潜能,这才是提高学校管理质量的根本保证。高效益的管理,有赖于大家的相互尊重、共同参与、团结协作。所以作为管理者应转变“家长式“的工作作风,打破单一的、封闭的工作局面,走出“金字塔型”的管理模式,增强民主意识、团队意识,采取柔性的、开放的管理策略,把广大教师当作合作伙伴,与教师进行广泛、深入的交往和探讨,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师的“参政”、“议政”、“创新”、“求异”,倾听他们的建议和意见,不断完善工作目标和任务,从而取得最大认同和理解,这是畅通管理渠道、保证目标实现的重要前提。真正的民主管理是思想交流、碰撞、互动中谋求统一的过程,教师如果不再只是被动服从,而是主动适应,管理才会有质的飞跃。

三、追求“人本”的管理极致

“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新课程倡导的理念。基于此点,关注教师的成长,立足于发现人、培养人、促进其专业化发展应是现代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正象有人说的那样:管理的最大价值,不在于做了什么事,而在于发现了多少人和培养了多少人。

反思我们的管理实践,凸现的是教师的工具价值,即把教师当作完成学校目标的工具,没有全面地关注教师的需要、成长和发展,忽视了对教师的发现和培养,或者说仅仅维持在低效的培养水平上。这无异于慢性自杀,因为教师队伍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研究表明,世界一流大学的本质指标只有一个,就是拥有一流的教师队伍。若照此定位,就不难理解“立足于发现、致力于培养”该有多么的重要。所以作为管理者,更多考虑的应是如何造就一支专业化的队伍,如何用发展的眼光、全面的眼光、客观的眼光看待每一位教师,如何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发展优势,制定出因人而异的培养规划,如何按时代的要求,促进他们的专业化发展。尤其在课改的起始阶段,管理者面临着诸多难题,例如,研究型教师的培养、教师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信息技术等新的技能培养等等,都需要一个一个地去攻破,只有这样,教师的工作能力才会与日俱增,教师的整体实力才能不断攀升。

中小学教育管理论文:素质教育与中小学教育管理

摘要:在我国素质教育已经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以及增强国民素质的重要保障,因此在中小学实施的改革教育,全面的推进素质教育十分的关键,对于中小学的教育管理中,素质教育要及时的进行调整和改善,要保证素质教育的贯彻实施。在素质教育中,可以根据中小学在教育管理中的问题进行具体的实施,从而进行不断的改革,这样来增强中小学校的组织技能,实现全面的素质教育的目标。

关键词:素质教育;中小学;教育管理

在素质教育中,对于学校实施的信息化的教育管理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为了更好的加强中小学信息化的教育,能够不断的加速中小学教育的建设以及发展,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对于转变教育的思想以及传统的观念,全面的提高师资的队伍建设,能够深化基础教育的改革,全面的提高教育的质量以及效益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小学素质教育的研究

在当前,中小学生作为新世纪的建设者,这些学生的素质决定着我国国民整体的素质的高低与我国综合国力的强弱,因此对于中小学生的素质培养十分的关键,在教育管理中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对于素质教育来说:它是当今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大发展的重要教育工具,对于素质教育,它代表的是一种时代的教育新的理念,新的思想。素质教育的提出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对于教育管理的基本要求,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经济生活的不断提高,人的素质也在不断的提高,在发展中,对于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因此要通过教育来引导人类潜能的发现,不断的开发人的创造力,全面的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因此这些希望都寄托在教育管理上,尤其是对中小学的教育管理,能够体现出素质教育面临着现代化、面向未来的功效。

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对于中小学的素质教育来说:它是当代世界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在国际竞争中,素质教育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基本上都在提倡积极的进行教育的改革,将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以及综合的能力作为改革的目标。例如:在美国提出的是:“要实施帮助所有人的学生的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能力”的高质量的教育;在日本提出的是:“重视个性的发展”强调的是学生生存能力的培养;而在德国提倡的是:“基础教育使得学生个性与社会责任的培养要融为一体”全面的实施教育发展。素质教育不仅仅是国际化的教育理念,而且是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进一步发展的重要表现。在我国对于素质教育的人本主义来说,它是植根于我国民族土壤的优秀教育思想,它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新的教育理念,能够将中华的文化及时的传播。这种人本主义的思想不仅仅促进了我国教育专家以及工作者对于我国教育基本价值取向的重新思考以及能够对我国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反馈。

另外素质教育是针对我国基础教育中出现的弊端提出来的。由于我国在教育中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在许多的中小学教育中存在着片面的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等其他的状况,因此在这种教育下,学生的负担比较中,往往许多个性就得到了限制,因此在这种状况下,许多教育专家以及学者就提出了素质教育,这种素质教育能够完善我国教育中存在的不足,能够将我国的基础性教育作为实践改革的主旋律,为现代中小学的教育提供有效的保障,能够完善我国中小学教育管理中的不足。

中小学的教育管理

对于中小学的教育管理是指学校的管理者在通过一定的教育机构以及教育的制度,并且采用一定的教育手段以及具体的措施,能够带动和引导学生的师生,在充分的利用校内外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的状况下,实施教育管理的工作。在学校教育管理中,通过三个层次进行具体的教育管理实施,分别是:对国家和地方性的行政组织对于基础教育系统进行管理;地方教育行政组织对于学校进行的管理;中小学校教育管理者,对于学校内部的各个系统进行的教育管理。

对于素质教育在中小学教育管理中的具体实施

4.1正确的确定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

在学校的教育管理中,由于教育的价值取向对学校的组织起着导向的作用,因此,为了保证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在学校的教育管理中要及时对教育价值取向的重新定位,消除与素质教育的客观本质, 制约一些与教育对人类和社会的需求满足情况相脱节的思想认识。积极的确定与素质教育客观本质与人类社会相适应的认识。在中小学的教育管理中,要积极的倡导个体发展需要与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教育价值的取向一致。在中小学教育总,能够变社会本位的教育价值取向为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相结合的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具体的实施是:在教学的目标上进行实施,要根据一定的社会教育目的以及个别学生的个性发展的不同需要,进行实施素质教育,完善教育管理的工作。这样既强调了个体,也塑造了群体,能够积极的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出有思想有创造力的人才。在教学的方式上,英爱变换形式,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运用启发式的教学,积极的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能够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以及参与的意识,注重学生群体意识以及协作意识的加强。

4.2确定合适的价值取向

在确定了正确的价值取向之后,能够保障中小学的素质教育与学校的教育管理思想相一致,能够及时的把握素质教育的方向,最终将素质教育的精神实质贯穿于学校教育管理的教学活动中去,这样能够使中小学生在教育中全面的发展,提高综合素质。

总结

通过对中小学教育管理的研究,了解素质教育在教育管理中的作用,因此在对学生的教育中要积极的推崇新的教育思想,在教育的管理中不断的进行改革,变换教育的思想,设置新的教育理念,这样来保证中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能够不断的促进素质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为提高我国全面的综合素质做充分的教育工作。

中小学教育管理论文:怎样重建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小学教育管理制度

摘要: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观念、行为上的诸多转变并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和学生这一层面,学校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及管理行为也要发生相应的变革。没有与之相应的管理理念、管理行为的支撑与保障,新课程的实施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名副其实。面对新课程所引发的诸多新的变化、新的情况以及新的问题,管理者必须本着有利于学校可持续发展,以及“以人为本”、“以校为本”,促进“人、校”共同发展的根本宗旨,选准新的立足点,赋予管理新的内涵,创造管理新概念,从而进一步提高管理层次和管理效能,为课改的实施扫清障碍,保驾护航。

关键词:新课程;重建;管理制度

1做好恰当的学校定位

以往的管理很少关注学校定位,对学校缺乏一个整体的盘点,推着干的现象比较普遍,这也是学校缺乏特色、缺乏生命力的致命原因之一。新课程理念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即只有从实际出发,找到促进自己发展的“第二曲线”,才能使管理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这就需要对学校进行准确的定位。

做好恰当的学校定位是一个关键环节,是学校追求个性鲜明的办学特色的起点,它关系到学校能否找准自己的位置,设计并制定出与自身相吻合的发展战略。因为只有明确了学校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才能有的放矢地、创造性地开展好各项工作,避免工作的盲目性。

准确为学校定位有一定的程序和步骤:首先要进行战略分析,对学校内外部环境进行系统思考、整合分析。这包括三个方面:(1)把握社会的客观需要。即:了解社会的发展形势及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了解国内外教育改革的总体趋势和动向,教育改革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以及所在社区的发展要求,全面洞察宏观趋势。所谓“跳出学校看学校,走出教育看教育”就是这个道理。(2)正视学校的办学条件。即从学校实际出发,对学校的文化传统、社会形象、学校特色以及师资队伍、生源状况、教学设施、设备条件、资源等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3)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这是学校正确定位的基础。然后,根据这些实际状况,采用“swoft策略分析法”,从s(优势)、w(劣势)、0(机遇)和T(威胁)四个方面对学校现状进行细致分析,从而找出工作的突破口,创建理想的办学模式。其次要厘清办学理念,拟定出极具发展空间的学校规划。办学理念是贯穿学校工作始终的一条主线,是“灵魂”,用明确的办学思想去统帅学校的各项工作,指导、规范教育行为,这应成为每一位管理者的最高追求。可以说,这也是决定办学层次高低的标尺。所谓“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深刻含义正在于此。时下,课改给了学校发展极大的自由度和极大的空间,在这种情况下,用先进的理念贯穿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促进学校的目标达成就显得尤为重要。

2实施真正的民主管理

民主管理并不是新生事物,虽然被经常提及,但它没有真正地在管理过程中生根发芽,在现实中往往是流于形式,有名无实。究其根源是受传统的管理观念束缚太深,习惯于权力支配、无条件服从这样落后的管理方式,极大地扼杀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与新课程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背道而驰。其实,教师不仅仅是被管理者,同时也是管理者,具有双重身份。要实现真正的民主管理,必须充分体现以教师为本的主体思想,营造一个宽松的管理和心理环境,唤醒广大教师的主人翁意识,让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决策,充分发掘他们的潜能,这才是提高学校管理质量的根本保证。高效益的管理,有赖于大家的相互尊重、共同参与、团结协作。所以作为管理者应转变“家长式“的工作作风,打破单一的、封闭的工作局面,走出“金字塔型”的管理模式,增强民主意识、团队意识,采取柔性的、开放的管理策略,把广大教师当作合作伙伴,与教师进行广泛、深入的交往和探讨,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师的“参政”、“议政”、“创新”、“求异”,倾听他们的建议和意见,不断完善工作目标和任务,从而取得最大认同和理解,这是畅通管理渠道、保证目标实现的重要前提。真正的民主管理是思想交流、碰撞、互动中谋求统一的过程,教师如果不再只是被动服从,而是主动适应,管理才会有质的飞跃。

3追求“人本”的管理极致

“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新课程倡导的理念。基于此点,关注教师的成长,立足于发现人、培养人、促进其专业化发展应是现代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正象有人说的那样:管理的最大价值,不在于做了什么事,而在于发现了多少人和培养了多少人。

反思我们的管理实践,凸现的是教师的工具价值,即把教师当作完成学校目标的工具,没有全面地关注教师的需要、成长和发展,忽视了对教师的发现和培养,或者说仅仅维持在低效的培养水平上。这无异于慢性自杀,因为教师队伍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研究表明,世界一流大学的本质指标只有一个,就是拥有一流的教师队伍。若照此定位,就不难理解“立足于发现、致力于培养”该有多么的重要。所以作为管理者,更多考虑的应是如何造就一支专业化的队伍,如何用发展的眼光、全面的眼光、客观的眼光看待每一位教师,如何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发展优势,制定出因人而异的培养规划,如何按时代的要求,促进他们的专业化发展。尤其在课改的起始阶段,管理者面临着诸多难题,例如,研究型教师的培养、教师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信息技术等新的技能培养等等,都需要一个一个地去攻破,只有这样,教师的工作能力才会与日俱增,教师的整体实力才能不断攀升。

笔者认为,重建管理制度应体现“绿色”宗旨。所谓“绿色'宗旨,意指新课程下的管理制度要充分体现人性化的思想。立足于催人奋进、共求发展这样的主题,要充满生命的活力。具体说,有两层含义:一要“新”。即总体上要符合时代精神和课改的指导思想,要体现学校的管理意图,引导、矫正教师的教育行为,充分发挥制度管理的导向功能。二要“活”。即要体现一定的弹性,可随时根据形势变化以及实际状况进行微调,同时还不束缚人的手脚,有利于教师的探索和创造,有利于教师的进一步发展,充分发挥制度管理的激励功能。

总之,重建制度是为了取得更好的管理效益,所以在重建过程中要广泛征求教师的意见和要求,取得目标上的认同,本着促进人、发展人的根本宗旨,使制度管理焕发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