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外出培训心得体会合集12篇

时间:2022-07-19 01:07:23

教师外出培训心得体会

教师外出培训心得体会篇1

x月x日——x日,我有幸到武汉电教馆参加了“全省农村远程教育项目市中心学校项目管理员专题培训”,并取得了结业证书。在四天时间里,我一共学习了4个方面的教程并聆听了关于远程教育资源介绍及网台的应用等的讲座。通过短短四天时间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感受很多。这次学习不仅开拓了我的视野,加深了我对计算机以及当今远程教育技术的了解,提高了自身的能力,而且还让我认识了很多老师、朋友,我的很多方面得到了很大提高。

通过培训学习使我深刻理解了要真正学好一门技术是多么不容易,任何一门科学技术知识的学成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这需要不断的亲身实践,不断的总结,这时才真正体会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深刻含义。更何况在当今知识更新频繁的社会,从事远程项目管理员更应该有永不满足、不断进取的意识,才能跟上时代的潮流。单凭一两本书籍,不通过频繁的实践摸索,很有可能被时代所淘汰,成为时代洪流之中的牺牲品。所以我时刻告诫自己学无止境,我会始终坚持这一点。

在培训期间听了三位老师关于flash8、word、excel、powerpoint等课程。对于我来说,每个软件都很难学,要想学得精,只有课后的操作练习。虽然时间很仓促,讲授过程偏快,但我相信,只要我做个勤奋的学生,一定可以将这四个软件学精的。

张强老师和杨志老师主要讲的是湖北教育网台远程教育资源的介绍以及网台常见故障的排除。张老师详细的告诉了我们,远程教育资源是xx年开始,当时投入了4亿元;xx年年8月,湖北教育网台获国家批复并开通。过去是时间长,损耗大,而现在是响应快,交互性强,是国家直接发送,卫星传递+交互传递。杨志老师主要讲的是湖北教育网台的安装及维护管理,并告诉了我们联系的qq号及邮箱地址,更方便我们。

经过这次培训丰富和加深了我对计算机知识及远程教育更深一层的理解,开拓了做课件思路,使我的创新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让我更加坚定不移地去探索和追求它。联系到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继续钻研,认真接收远程教育资源,让老师们习惯利用现存的资源。

教师外出培训学习心得体会范文2

201x年x月23-24日,我有幸参加了临沂市小学数学优质课评比活动,作为一名青年教师,任何一次外出听课都是我学习的大好机会。此次活动在临沭县举行,在这两天的时间里我们听到了“不同风格”、“不同版本”教学优质课,我受益匪浅、感触颇多。

十六位老师的授课,各具特色、亮点纷呈,充分体现了各个地区的先进教学水平,这些优质课无论是在知识结构、授课方式上都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素质教育观念,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为学生提供了感受生活、表现才艺、培养品德以及学习、积累科学文化知识的广阔空间,切实做到了“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美、让学生在生活中创造美、让学生在社会中实践美”。

这次培训让我学到了许多新的知识,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要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通过学习我认识到教师自身的良好素质是上好课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证。在这几天的听课中我发现他们都有几个共同特点:

1、教师角色定位准确。整堂课中教师始终以一个合作者、伙伴、朋友引领孩子们走进课堂进行学习,始终微笑面对学生,给学生一种亲切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2、老师们的语言准确规范。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保证学生对课程的理解,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3、教师教态亲切,表情丰富,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课堂的组织、调控能力更能体现教师的艺术功力丰厚,在课堂上能够灵活应变,左右逢源。

要想上好一堂课,首先教师对教材的解读非常重要,如何准确制定教学目标,深切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是我们每个教师备课时要仔细钻研的一个重点。执教这些课的老师,每个人对教材的使用都是创造性的合理编配,更有着自己独特的实践设计。

其次教师的备课应把握“老师、学生、教材”三位一体的关系,学生始终是课堂参与的主体,任何教学环节的设计都不能脱离生活、脱离学生。本次听课的一个突出的感受是各位参赛教师在“备学生”这一环节上尤为突出,因为教师使用的学生都不是自己所教的学生,在这一环节上更体现了教师的高素质和课堂应变能力。

在优质课的比赛中,教师的基本功尤为重要,参赛的大部分老师的基本功非常扎实,在她们的课中,无论是教师的表演,还是教师的语言、教态,都显示了一个专业教师扎实的教学素养。 具体到一节课上我认为有以下特点值得我们学习: 小组教学要落到实处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组内互助合作,组间评比竞争,能有效做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责任分工明确,又相互依赖,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等,促进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新课改后,小组合作学习成了课堂上的主要组成部分,但是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小组合作学习只不过是一个花架子:我们光知道小组合作学习的含义,操作起来却不能落到实处,比如:很多时候我们听到的公开课上,老师出示了问题后学生就以小组为单位开始讨论、学习,在听课老师看来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甚是活跃,但是这些只不过是一些表面现象,学习讨论后并不知道自己学到了什么,所以说这是华而不实的,是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杜绝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教学实际学习、借鉴。

总之,在每节优质课中,都能感受到每位授课教师的独具匠心、周密细致,每堂课都有或多或少的闪光点供我学习、借鉴。我会吸取其中的精华,并尝试运用到以后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逐步地提高和完善自己的音乐教学,让学生学的更轻松、更愉快。新课改的道路是漫长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向老师们学习,不断地提升自身素质,努力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让自己的课堂教学越来越成熟。

教师外出培训学习心得体会范文3

感谢xxx县教育局及xxxxxxx我们提供了这次学习的机会,20天的学习伴随着盛夏的即将到来也将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感受甚多,可以概括为“高、广、新”。

一、 “高”——理论层面高

本次学习我分派到xxxxxxx,这里有一流的教师、一流的设备及一流的管理。他们从职业教育发展的思想到职业教育的理念;从中国当今的职业教育的政策到国外职业教育的体系;从理论高度到实践层面向我们展示了职业教育所处的大好时机以及德育教育面临的新挑战。从宏观层面给我们介绍了新的教育理念,让我们感受到了教师,尤其是德育教师的光荣使命。领导们心怀天下、高屋建瓴,跳出德育看德育,不仅给了我们高远的视角,也让我们学会了胸怀大局、勤业精业。

二、“广”——授课内容广、专家层面广

本次学习听了许多多年工作在教育战线教师的说课、讲课,涉及理论和实践,以及这所学校正在进行的课题研究。既有宏观的政策、理论;又有微观的教学方法、科研方法。他们传授的知识犹如一张纵横交错的网为我们开阔了视野,打开了思路,相信我们会用这些知识加上自己的努力在以后的工作中有所收获。

三、“新”

1、观念“新”。本次培训的不再是泛泛而谈、空洞说教,更多的是把先进的理念结合自己的研究告诉了我们新的理念与方法。比如让学生学会处理关系模式、引导激励学生的技巧与方法、网络时代的职业教育发展等,这些新的观念从不同的方面促使我们更新德育教育观念。

教师外出培训心得体会篇2

  为期六天的初中英语学科骨干培训已经结束,经过国际大都市——上海顶级大师、上海师大的多位教授、博导、名师、名院长的熏陶、教育、影响下,在与金老师的每次交流中,我对教师师德、教学理念、课堂模式、听课技巧、专业素养及教学能力等方面都有了较新的认识。具体有这样的几点体会:

  一、有心才有新

  有心是指上课要专心,教改要恒心,教研要细心,教学要耐心。有新是指在原有的认知水平、知识水平、理解能力、专业能力的基础上又有新的长进。

  在上海师大附属龙华中学,我用心听了一堂英语课。从头到尾,我都认真地做了笔记,该堂课重在落实课堂每个教学环节,感觉教师教得很轻松、学生学得也轻松。这不禁使我想起了我们的“平常课和公开课”。“平常课与公开课好像家常饭与酒店饭一样,尽管酒店饭色、香、味俱全,但一个人的营养决非取决于酒店饭,而是家常饭”。我想,做为一名教师,课上得好与不好,其实决不是靠那一两节或几节“公开课”,应该从随堂课中看,随堂课上得好,才是真正的好。今后,做课改研究,打造新模式的课堂,应着眼于家常课,而不是精心打造“公开课”。作为教学工作者,专心上好每堂课是教师的本分、是教师的天职。教师是新知识的传播者,教学要做到与时俱进,善心研究,细心品味每堂课,耐心调整教学进度与教学模式,不断地使自己在教学专业方面有新的长进与突破。

  二、有劲才有进

  劲是指干劲、韧劲、勤劲。进是指进步、进展。教学与做其他事情一样,教师要干劲十足,上课精神饱满,充满激情,用自己的激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上海师大外国语学院院长、博导蔡龙权老师,在为我们讲授题为《英语教师的素养》的讲座时,那优美的语音、抑扬顿挫的语调、诙谐的语气,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他讲到想提高自己学生的素质,首先教师本身要具备高修养、高素质,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平时教师除了要有十足的干劲外,还得有韧劲,干不累,不放弃,持之以恒,任劳任怨,才会激活教材,激发学生;课堂效果才可能有所进展。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如此有激情、如此热爱教育事业、如此勤于学习、如此勇于钻研的一位老人,我将永远记得他。在听他讲座的过程中,如果不是穿插一些中文解释,很多时候对一些内容是一知半解。这时,我切实地感觉到自己英语水平的欠缺,倍感惭愧。

  三、有研才有言

  研是指研究,言是指发言、言语。教学离不开研究,包括课堂教学模式、备课、改作、听课、命题、写论文等等,没有研究就没话好讲。例如,平时写教学叙事、教学论文等感到无从下手,听了潭卫国教授的《英语写作及如何撰写学术论文》后,感触颇深。写论文时感到无从下手,写不出高质量的论文,原来是因为自己平时的积累不够,沉淀不深人。以后要细心观察、博览群书、多写随笔,为能够写出属于自己的、规范的教学论文作好充分的准备。

  再如听课,自从踏上讲台开始,没有哪位教师没听过课吧!但有做过研究吗?若没有,在评课时你就没话好说,只能听人家说。因为说不出好在哪里?说不出不足在哪里?更说不出一、二、三来。仔细想想,我们听课的老师一般犯有一个通病是:听课时手忙脚乱,拼命把上课老师的板书记下,材料记下,学生的答案记下,但忽略了学生答题情况、答题生数量情况、老师追问情况、学生合作交流情况、独立思考情况、老师巡视流动情况等等。之所以会犯这些错误,是因为对“听课”没有精心探讨过,没有专心研究过,以致于评课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或不痛不痒的“批评”几句或假模痛痒的“奉承”几句。

  四、知识也有保质期

  上海师大外国语学院院长、博导蔡龙权老师在讲座时讲:若你教了5年,你就堕落了5年;若你教了15年,你就堕落了15年。这句话引起了我们在座很多老师的共鸣。这也就说明“知识也有保质期。”平时,我们总是忙于备课、上课、改作,很少有机会参加进修、培训,在日常的生活中又没有督促自己坚持学习,所以我们的专业水平可能一直在倒退。作为教师,实践经验是财富,同时也可能是羁伴。因为过多的实践经验有时会阻碍教师对新知识的接受,也能一时地掩盖教师新知识的不足,久而久之,势必造成教师知识的缺乏。缺乏知识的教师,仅靠点旧有的教学经验,自然会导致各种能力的下降甚至是缺失,这时旧有的教学经验就成了阻碍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和提高的障碍。所以,学习、培训,对于一个教师来说,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很有价值的。

  总之,近二十年的教学生涯,让我已经慢慢倦怠,我早已像一台机器,不再有灵感。把教师当成了一种职业,一种谋生的职业。对工作有的是厌倦之意,不平之心,黯淡之境。可通过这六天的培训,让我能以更宽阔的视野去看待我们的教育工作,让我学到了更多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方法和捷径。另外,在参加工作二十年后,自己又当了一回学生,感到当好学生真的挺不容易,无论听课还是听讲座,要认真地对待每个问题,详细地记录笔记,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思考改进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大脑要不停地运转。将心比心,相信自己的学生也是要如此高密度地思考、被提问、练习、测试,学习压力真的很重,况且他们还是个孩子。我在思考:如何让学生学有所乐,乐有所获?如何真正提高课堂实效,把问题解决在课堂,尽量少留机械作业,多点时间让他们自主选择课余生活,将是刻不容缓的。尊重学生的发展,研究学生的心理,他们需要什么给予他们什么,做一个真正有心的教师,这是真正热爱学生的一个实际行动。我相信,只有终身学习,才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才是为人师的根本。希望能够多参加各方面的培训和学习,为自己的人生发展添砖加瓦,为学生的人生发展锦上添花。

  英语骨干老师培训心得2

  延安市委、市政府为了提高延安地区的英语教育水平,在他们的高度重视下,在延安市教育局的认真组织和精心安排下,首批全市选拔的237位中小学英语骨干教师参加了北京外国语大学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承办的“歆语工程”延安教师培训活动。此次培训历时35天,老师们克服了各种困难,坚持学习,圆满地完成了此次培训任务。现将本期培训的各方面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本次培训前后分中学和小学两部分进行。来自19个县区(校)的178名初高中英语教师(其中初中64人,高中114人)从 7月26日到8月7日,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接受了培训。在培训过程中,采取全员大课堂和分班授课相结合的方式,学员们先后听取了陈琳、刘兆义、褚金丽、袁昌寰、钟淑梅等19位专家教授的专题讲座和学术报告,共115场。授课涉及了任务型教学、英语语音知识、语音与演讲、论文写作,校本科研与案例、中学英语教学活动设计、中学英语阅读教法、多媒体辅助教学、高中英语教学与高考、文化与教育等多个主题。

  8月8日到8月26日来自全市十三个县区(校)的59名小学英语教师,在北京大学圆明园校区接受了为期19天的全封闭式培训,即tip模式,主课程包括preparation manual, tip alpha,15 lesson plans, 50 ideas,100 ideas等。在本次培训过程中,延安市教育局与外研社培训部采取双向管理模式,具体措施是:延安市教育局派一位驻京长期管理人员,负责所有参训教师的学习、纪律和生活管理,外研社培训部则主抓教学管理。通过本期培训与实践,这种管理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期延安的“歆语工程”项目得以顺利完成。

  二、培训特色

  1、领导重视 7月26日上午八点三十分举行了开幕式。在开幕式上,延安市冯市长在学习、生活、纪律、学业成果等方面对学员作了要求,同事对本次培训给予了很大希望。学术界权威陈琳教授从教育政策到教育改革、从基础教育到教师培训、从外研社到韵语工程,在这些方面作了重要发言。市教育局郝局长、外研社的领导在开幕式也讲了话。开幕式后,延安市教育局杨处长、高科长和延安市教研中心张主任陪同冯市长亲自去教师宿舍了解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与外研社商议,为宿舍购置风扇和降署药品。在培训的过程中,延安市教育局领导也多次过问培训进展情况和教师的学习生活状况,他们为延安人才的培养和教育的发展倾注了不少心血!

  2、安排精细 培训部在高温天气为教师购置了风扇、降暑药品和一些生活必需品,在培训过程的管理中,他们也很关心老师的衣食住行。外研社对我们的学习生活非常关心和照顾,还有张子衡、居润芳、张迪等13位优秀志愿者的无私帮助,才使本次培训能够进展顺利。

  3、形式灵活 本次培训地点集中。中学培训集中在北京外语学院的东院和西院进行培训,小学部则集中在北京大学圆明园校区接受封闭式培训。在课程设置、主题选择、授课方式等方面均灵活多变,使广大教师受益匪浅。

  4、专家优秀 在北京学习的这段日子,我们有幸聆听到了著名教育家、全国基础外语教育研究培训中心理事长、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研制专家组组长、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全国首套新课标“一条龙”英语教材总主编陈琳教授的讲座,及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研制专家核心组成员刘兆义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英语系褚金莉副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剑桥大学考试委员会特聘培训专家任真,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北大附中网校首席教师,著名高考研究专家范存智等教育专家的讲座,他们耐心的多角度的解答了我们在教学一线所遇到的困惑和问题。

  5、成效显著 本次培训充分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语言教学的新思维。所有课程都突出了教育理论与教学课例相结合、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相结合、专家讲座与师生互动相结合这三个特点。我们的237位学员除了修完所设置的课程外,都有自己的心得体会和学业成果。培训结束时,对所有教师学业成果进行认真评比,并录制了92位优秀中小学英语老师演讲,这次培训中收集的演讲稿、体会、论文和学习总结共计711份。

  三、改进建议

  通过本次培训实践,虽然说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完成了培训任务,但根据过程管理中发现的一些问题,特提出以下几条改进建议,希望能引起延安市教育局和外研社培训部的高度重视,以便优化下期培训效果。

  1、建议实行小班授课 大班授课或讲座不利于语言教学的有效互动和交流,所以建议在以后的培训中实行小班授课的方式,建议以20人编班为宜。

  2、合理设计教学计划 在注重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相结合、专家讲座与师生互动相结合的同时,建议将培训课程按照“专业回炉”和“教学技能”两大块设计课程,在专家的选择方面最好考虑教师的实际所需。

  3、科学安排培训周期 短短十几天或二十天的培训,要真正提升专业水平和教学技能还是很困难的,培训时间分配到每个月,进行长期培训,这样就能把所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相结合起来。

  4、合理安排培训时间 建议培训的时间避过每年的高温期(7月8月)和高寒期(1月2月),另外由于教师工作的特殊性,适当将寒暑假还给平时忙碌的一线教师,只有这样,教师们才能真正做到工作和生活两头兼顾。

  在这次培训中参训教师励学上进,聆听教诲,科学教学理念的学习将标志着我们延安市的中学英语教育教学工作又将上升到了一个更新、更高的起点。这次培训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关怀及外研社的大力支持,才得以圆满的成功,感谢他们!我们也会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以科学理论为指导,解放思想,创新教法,踏实工作,为推进延安的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英语骨干老师培训心得3

  8月5日至8月7日三天的时间,在县教育局教研室的统一组织安排下,我们小学英语骨干教师在Xx一小齐聚一堂,共同享用暑期培训的精神大餐,本次培训和以往的每一次培训一样:收获多多,感想多多……

  8月5日,首先由县教研室李老师作了“如何搞好集体备课”的报告,并详尽的讲解了集体备课的操作流程。网络大集体备课在我县是首次推行,对我们来说是新生事物,许多的教师和我一样从操作到运用都有着多多少少的困惑。此次报告犹如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拨云见日,使我们在聆听中豁然开朗。李老师分别从网络大集体备课的含义、与以往集备的联系与区别、大集体备课的意义、内容与范围、形式与要求、基本程序、树立的三种意识、几种误区等八个方面,结合生动的例子和她多年的经验对网络大集体备课作了通俗易懂的讲解。使我们更加深入的领悟到了大集体备课的魅力所在:大集体备课是借助网络教研平台,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我们县现有的教育资源的共享,让我们县同一学科的教师共同分享彼此的智慧结晶。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又通过个性备课、教学反思,来超越、优化原有的备课,以此,不断推进我们小学英语的进步发展。

  8月6日,由Xx一小的朱老师为我们作了“抓好集备务实教研,立足实际养好习惯”的经验介绍,他首先分析了当前集体备课的状况及弊端所在,又分析了我县集体备课的作用,以及怎样开展大集体备课和大集体备课的具体操作等几个方面风趣幽默地结合他们学校自己的备课经验,贴近实际的案例分析,深入浅出、手把手的传授了他们集体备课的宝贵经验。为暑期的培训送上了一份清凉,一份收获。

教师外出培训心得体会篇3

高等学校培养出的人才数量和质量直接关乎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对人才的培养主要取决于高校教师的素质。深入了解和研究国外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模式及其特点,有利于把握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国际背景和走向,学习、借鉴国外成功经验为解决当前我国存在的一些问题提供参考。

1美、英、澳、印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模式

所谓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模式是以高校青年教师素质为中心,安排科学的教育内容,选择有效的教育方式。目前国际上几种主要的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模式有:

1.1职前培养模式

该培养模式的主要目的是帮助新教师熟悉学生需求以及就职学校各方面的政策、程序和课程安排,使新教师顺利融入到工作岗位中。不同国家的高校青年教师职前培养模式的具体方式也有所不同。

美国高校青年教师的职前培养主要通过未来师资培养计划、研究生教学机会项目等项目进行。1993年起,由美国学院与大学联合会和研究生院委员会联合发起‘未来师资培养计划”。该计划一般以一所博士培养学校为核心建立合作小组,合作者包括综合大学、四年制大学、文理学院和社区学院等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等教育机构,让博士生参加合作学校的工作,一定程度上履行教师的职责。另外,还会选派学科相近或相同专业的导师在小组活动中就教学、科研和职业责任等方面给予指导。m此外,不同的学区还会有不同的高校教师职前培训计划。例如:弗罗因威尔斯学区一般在新学期开始前举行新教师的培训活动,主要包括:组织一次巴士观光,由学区的主管人员向新教师介绍学区的文化;课堂教学示范,与优秀教师探讨有效的教学策略:特别的专业援助日,教师间互相观摩彼此的课堂教学,交流心得;一次培训毕业午餐会等等。

英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保障高校教师职前培养的顺利进行。1991年,教育和科学部发表了《英格兰和威尔士以学校为基地的职前师资培养》报告。1992年教育和科学部在《教师职前培养改革》中提出了27条教师基本技能及其对各项技能的鉴定方法,操作性较强。1998年教育与就业部发表了《教学:高地位、高标准、职前教师培养课程的要浏文件,规定了授予资格证书的标准以及关于职前教师培养课程的要求等。2002年颁发的筷国合格教师专业标准与教师职前培训要求》,旨在提高教师的专业标准。

2002年,澳大利亚政府颁布《一种值得关注的道德—对新教师的有效计划》,其中用“职业经历”代替了“实习”,把“职前经历”纳入整个职前培养计划中,并且在不同的学校环境和学生群体中进行“职业经历”训练。高校与学校、学校指导者和高校教育者之间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一方面,学校指导者具体指导学生的专业实践;另一方面,高校教育者在某一阶段的“职业经历”结束后,通过研讨会等形式让学生反思自己实践中的问题,反思的结果是继续专业学习的起点。

1. 2导师制培养模式

导师制于14世纪初在英国高等学校开始试行,但一直并未得到发展,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重新在美国兴起,80年代蓬勃发展.目前,作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它己成为欧美国家广泛推行的制度。青年教师“导师制”的培养模式一般是指按照一定的标准及程序,选择一批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及业务水平,事业心及责任感强,教学经验丰富的高级职称的高校教师对新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进行专门指导,帮助新教师迅速提高其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使其尽快站稳讲台的一种教师培养制度。导师制既可以充分发挥中、老年教师的优势和作用,又能帮助缺少经验的青年教师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更有利于和谐教师集体的形成。

在美国,“导师制”是本着自愿的原则自由组合,教学技能的掌握是其内容之一。导师可以是本校的,也可以是外校的,甚至是高校以外的。美国大学协会盯博士生到学院开展教学观察与交流活动”项目,其核心的方式就是‘导师制”。美国高校实行教授终身制,这一制度对导师制的实施很有利,对助理教授与副教授的激励作用是巨大的,使得这些教师对提高业务水平的要求既迫切又主动,促使他们主动去寻找指导者或合作者。在英国,学校会为新参加工作的教师挑选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担任其指导老师,对他们进行日常的监督和辅助。

1. 3校本培训模式

各校具体情况的差异性是校本培训模式存在的重要基础。高校教师的校本培训一般是秉持终身教育思想和教师专业化理念,把高校教师所在的学校视为其专业发展的重要基地,以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为中心,强调在教、学、研一体化中教师的主动参与和反思探究,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促进教师自身素质提高的教师继续教育形式,是高校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目前,美国的很多高校通过设立教师培训中心为教师提供广泛帮助。如得克萨斯州的大学一般会有教学技能培训中心,指导和培训新教师掌握教育技术。培训中心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切实的帮助,在提高青年教师业务水平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英国的一些高校陆续建立起校本大学发展中心,部分大学还拥有校本大学发展中心网站。牛津大学的学习进修研究中心是专门教师和所有职员提供各种有关教学研究方面培训的机构,通过课程、讨论、讲座等多种形式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英国伯明翰大学的校园网站上有针对新教师岗前培养的网页,内容丰富、材料翔实,涉及岗前培养的活动安排、课程设置、培训考核等多个方面。

1. 4在职进修与继续教育模式

在科技迅猛发展、知识更新快、提倡终身教育的今天,一次性、终结性的教育很难造就优秀的教师。在职进修与继续教育已经成为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一种发展趋势。

早在1944年,英国政府经过调查发表的题为傲师和青年工作者》报告呼吁为在职教师提供“充电课程",1972年的《詹姆斯报告》建议所有教师在每七年服务期中至少有一学期带薪培训的假期,并尽快将此标准提升到每五年一学期。每所学校都设有一名专业指导教师负责规划和启动在职培训和支持新教师计划,成为学校和其他合作机构之间的纽带。此外,英国各高校的委员会要求新教师必须通过三年的试用期,边工作边参加有关教师培训课程的学习。

澳大利亚的高校对教师的培训除通常的学术会议、研讨会、各种培训班等形式外,为发挥学校各种仪器设备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许多大学还经常进行新知识和新仪器设备的原理、功能和使用的培训。另外,还经常对青年教师进行如何写出高质量的基金申请书以利于获得基金的培训,以及如何将自己的研究与工业化相联系的培训等。

1986年,印度公布了教师在职培训行为纲领,分析了教师在职培训的必要性,规定在职培训是经常性的教师专业发展计划。进入21世纪后,提出了在职教师培训较之职前培训更具备现代特性,具有互动性、灵活性、实践性和普遍性等特点。为了提高高校教师的素质,在印度大学拨款委员会100%的财政资助下,几乎每一个邦都建立了设在某所大学的学术人员学院,为大学和附属学院的教师提供进修课程。学术人员学院的创办是印度高等教育中教师提高的新文化,是一种提高高校教师素质和能力的有效革新。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多年来,各国已经逐步探索职前培养模式、导师制培养模式、校本培训模式、在职进修和继续教育模式等等。尽管各国国情不同,采用的培养模式也有所不同,但比较发现,各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工作呈现出共同特点。

2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模式的特点分析

2.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培养工作提供法律保障

上述国家的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工作都得到了法律、法规的支持。近年来,相关的法律、法规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英国出台一系列法律、法规与调查报告对教师的专业标准、职前培养、在职培训都有明确的规定,并且认为参加培训是教师所必须履行的义务。这样,一方面为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教师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也为教师培训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另一方面也将教师培训工作纳入了法制化轨道。

1978年印度的一份政策性文件《师范教育课程:一种框架》指出:教师专业发展必须置身于社会生活环境之中,通过能动的交互作用,不断地拓宽视野,从而培养出具有责任感和强烈社会意识的教师,该文件标志着印度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的正式形成。1985年的《全国教师委员会报告》,1986年的《国家教育政策》对教师的使命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都有明确的规定。1998年,印度全国教师教育委员会制定了新的教师专业发展框架。

此外,很多高校也积极出台了很多关于教师培训的规定。1994年的哈佛大学出台了培训新教师的规定,要求学校所有的学院和教学项目必须开发培训计划,对新教师的教学技能进行专项培训。耶鲁大学则根据新教师的专业进行不同的培训。

2. 2教师与学校的未来发展密切相联

教师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专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与学校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高等教育的长远发展必须立足于二者的有机结合,澳大利亚高校采用的目标管理模式把学校的发展与教师的发展成功地结合起来,教师所属部门参与教师自身制定的培养计划,并反馈评价与意见:除了一般意义的岗前培训,还会对新入校的员工进行大学发展的战略目标、学校定位和学校历史与文化的培训:把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反馈给教师,针对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培训。英国高等学校普遍认为:员工发展培训是学校战略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各国高校都将员工发展问题列入学校战略发展规划,一般在人力资源部下设有专门的机构SDDU来开展员工发展培训工作。兰卡斯特大学时教师发展培训委员会”每年要召开5次会议,确定教师发展方向制定政策措施;每年发布3次教师培训计划。

2. 3培养内容与方式多样化、现代化,形成了完整的教师培养体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校本培训、网络培训、定期举办多样的活动成为重要的高校教师培养模式,关注教师自身的发展也成为了培训的重要内容。在英国高校的教师培训内容包括了教学素养修成、学科专业水平提高、教师个体发展等内容。而培训的主要方式有校内办班、校外办班、业余学习、脱产学习等。此外,高校青年教师的培养教育是一项全方位、多渠道的系统工程,政府、社会、学校和个人都是这个系统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子系统。科学、合理地建立一套完整的培养网络体系是必须的,同时各部分之间要有明确的目标任务、具体的工作计划、完善的管理办法,以保障教师培训工作的系统化。目前,在英国设有全英国范围的“大学教师发展培训联合会”,各地区也设有相应的“培训联合会”,高校设有“培训委员会”,形成了完整系统的教师培训网络。英国大学教师发展培训联合会为大学教师培训设计很多课程,并出版大量专业的培训教材。

2. 4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进修

教师培养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教师、学校和社会的通力合作。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和吸引更多的年轻教师参加培训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印度为激发高校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政府将教师是否接受培训与晋级加薪联系起来,要晋升高一级的职称必须参加相应的培训。例如,讲师晋升为高级讲师,必须按规定期限参加过‘定向课程”和“进修课程”各一次,或参加过由大学拨款委员会规定或批准的其他水平相当的继续教育课程;在高级讲师晋升为副教授时要按规定期限参加2次进修课程或者参加过由大学拨款委员会规定或批准的其他水平相当的继续教育课程。美国的高校建立了各种旨在帮助提高教师水平的教学与科研能力的奖金和学术休假,鼓励教师走出校门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校方为教师提供了充足的科研经费。澳大利亚的联邦政府还会为不同的青年教师群体提供不同的资金资助。

2. 5青年教师培养监督机制的建立

教师外出培训心得体会篇4

    高等学校培养出的人才数量和质量直接关乎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对人才的培养主要取决于高校教师的素质。深入了解和研究国外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模式及其特点,有利于把握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国际背景和走向,学习、借鉴国外成功经验为解决当前我国存在的一些问题提供参考。

1美、英、澳、印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模式

    所谓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模式是以高校青年教师素质为中心,安排科学的教育内容,选择有效的教育方式。目前国际上几种主要的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模式有:

1.1职前培养模式

    该培养模式的主要目的是帮助新教师熟悉学生需求以及就职学校各方面的政策、程序和课程安排,使新教师顺利融入到工作岗位中。不同国家的高校青年教师职前培养模式的具体方式也有所不同。

    美国高校青年教师的职前培养主要通过未来师资培养计划、研究生教学机会项目等项目进行。1993年起,由美国学院与大学联合会和研究生院委员会联合发起‘未来师资培养计划”。该计划一般以一所博士培养学校为核心建立合作小组,合作者包括综合大学、四年制大学、文理学院和社区学院等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等教育机构,让博士生参加合作学校的工作,一定程度上履行教师的职责。另外,还会选派学科相近或相同专业的导师在小组活动中就教学、科研和职业责任等方面给予指导。m此外,不同的学区还会有不同的高校教师职前培训计划。例如:弗罗因威尔斯学区一般在新学期开始前举行新教师的培训活动,主要包括:组织一次巴士观光,由学区的主管人员向新教师介绍学区的文化;课堂教学示范,与优秀教师探讨有效的教学策略:特别的专业援助日,教师间互相观摩彼此的课堂教学,交流心得;一次培训毕业午餐会等等。

    英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保障高校教师职前培养的顺利进行。1991年,教育和科学部发表了《英格兰和威尔士以学校为基地的职前师资培养》报告。1992年教育和科学部在《教师职前培养改革》中提出了27条教师基本技能及其对各项技能的鉴定方法,操作性较强。1998年教育与就业部发表了《教学:高地位、高标准、职前教师培养课程的要浏文件,规定了授予资格证书的标准以及关于职前教师培养课程的要求等。2002年颁发的筷国合格教师专业标准与教师职前培训要求》,旨在提高教师的专业标准。

    2002年,澳大利亚政府颁布《一种值得关注的道德—对新教师的有效计划》,其中用“职业经历”代替了“实习”,把“职前经历”纳入整个职前培养计划中,并且在不同的学校环境和学生群体中进行“职业经历”训练。高校与学校、学校指导者和高校教育者之间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一方面,学校指导者具体指导学生的专业实践;另一方面,高校教育者在某一阶段的“职业经历”结束后,通过研讨会等形式让学生反思自己实践中的问题,反思的结果是继续专业学习的起点。

1. 2导师制培养模式

    导师制于14世纪初在英国高等学校开始试行,但一直并未得到发展,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重新在美国兴起,80年代蓬勃发展.目前,作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它己成为欧美国家广泛推行的制度。青年教师“导师制”的培养模式一般是指按照一定的标准及程序,选择一批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及业务水平,事业心及责任感强,教学经验丰富的高级职称的高校教师对新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进行专门指导,帮助新教师迅速提高其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使其尽快站稳讲台的一种教师培养制度。导师制既可以充分发挥中、老年教师的优势和作用,又能帮助缺少经验的青年教师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更有利于和谐教师集体的形成。

    在美国,“导师制”是本着自愿的原则自由组合,教学技能的掌握是其内容之一。导师可以是本校的,也可以是外校的,甚至是高校以外的。美国大学协会盯博士生到学院开展教学观察与交流活动”项目,其核心的方式就是‘导师制”。美国高校实行教授终身制,这一制度对导师制的实施很有利,对助理教授与副教授的激励作用是巨大的,使得这些教师对提高业务水平的要求既迫切又主动,促使他们主动去寻找指导者或合作者。在英国,学校会为新参加工作的教师挑选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担任其指导老师,对他们进行日常的监督和辅助。

1. 3校本培训模式

    各校具体情况的差异性是校本培训模式存在的重要基础。高校教师的校本培训一般是秉持终身教育思想和教师专业化理念,把高校教师所在的学校视为其专业发展的重要基地,以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为中心,强调在教、学、研一体化中教师的主动参与和反思探究,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促进教师自身素质提高的教师继续教育形式,是高校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目前,美国的很多高校通过设立教师培训中心为教师提供广泛帮助。如得克萨斯州的大学一般会有教学技能培训中心,指导和培训新教师掌握教育技术。培训中心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切实的帮助,在提高青年教师业务水平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英国的一些高校陆续建立起校本大学发展中心,部分大学还拥有校本大学发展中心网站。牛津大学的学习进修研究中心是专门教师和所有职员提供各种有关教学研究方面培训的机构,通过课程、讨论、讲座等多种形式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英国伯明翰大学的校园网站上有针对新教师岗前培养的网页,内容丰富、材料翔实,涉及岗前培养的活动安排、课程设置、培训考核等多个方面。

1. 4在职进修与继续教育模式

    在科技迅猛发展、知识更新快、提倡终身教育的今天,一次性、终结性的教育很难造就优秀的教师。在职进修与继续教育已经成为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一种发展趋势。

    早在1944年,英国政府经过调查发表的题为傲师和青年工作者》报告呼吁为在职教师提供“充电课程",1972年的《詹姆斯报告》建议所有教师在每七年服务期中至少有一学期带薪培训的假期,并尽快将此标准提升到每五年一学期。每所学校都设有一名专业指导教师负责规划和启动在职培训和支持新教师计划,成为学校和其他合作机构之间的纽带。此外,英国各高校的委员会要求新教师必须通过三年的试用期,边工作边参加有关教师培训课程的学习。

    澳大利亚的高校对教师的培训除通常的学术会议、研讨会、各种培训班等形式外,为发挥学校各种仪器设备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许多大学还经常进行新知识和新仪器设备的原理、功能和使用的培训。另外,还经常对青年教师进行如何写出高质量的基金申请书以利于获得基金的培训,以及如何将自己的研究与工业化相联系的培训等。

    1986年,印度公布了教师在职培训行为纲领,分析了教师在职培训的必要性,规定在职培训是经常性的教师专业发展计划。进入21世纪后,提出了在职教师培训较之职前培训更具备现代特性,具有互动性、灵活性、实践性和普遍性等特点。为了提高高校教师的素质,在印度大学拨款委员会100%的财政资助下,几乎每一个邦都建立了设在某所大学的学术人员学院,为大学和附属学院的教师提供进修课程。学术人员学院的创办是印度高等教育中教师提高的新文化,是一种提高高校教师素质和能力的有效革新。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多年来,各国已经逐步探索职前培养模式、导师制培养模式、校本培训模式、在职进修和继续教育模式等等。尽管各国国情不同,采用的培养模式也有所不同,但比较发现,各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工作呈现出共同特点。

2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模式的特点分析

2.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培养工作提供法律保障

    上述国家的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工作都得到了法律、法规的支持。近年来,相关的法律、法规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英国出台一系列法律、法规与调查报告对教师的专业标准、职前培养、在职培训都有明确的规定,并且认为参加培训是教师所必须履行的义务。这样,一方面为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教师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也为教师培训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另一方面也将教师培训工作纳入了法制化轨道。

    1978年印度的一份政策性文件《师范教育课程:一种框架》指出:教师专业发展必须置身于社会生活环境之中,通过能动的交互作用,不断地拓宽视野,从而培养出具有责任感和强烈社会意识的教师,该文件标志着印度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的正式形成。1985年的《全国教师委员会报告》,1986年的《国家教育政策》对教师的使命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都有明确的规定。1998年,印度全国教师教育委员会制定了新的教师专业发展框架。

    此外,很多高校也积极出台了很多关于教师培训的规定。1994年的哈佛大学出台了培训新教师的规定,要求学校所有的学院和教学项目必须开发培训计划,对新教师的教学技能进行专项培训。耶鲁大学则根据新教师的专业进行不同的培训。

2. 2教师与学校的未来发展密切相联

    教师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专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与学校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高等教育的长远发展必须立足于二者的有机结合,澳大利亚高校采用的目标管理模式把学校的发展与教师的发展成功地结合起来,教师所属部门参与教师自身制定的培养计划,并反馈评价与意见:除了一般意义的岗前培训,还会对新入校的员工进行大学发展的战略目标、学校定位和学校历史与文化的培训:把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反馈给教师,针对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培训。英国高等学校普遍认为:员工发展培训是学校战略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各国高校都将员工发展问题列入学校战略发展规划,一般在人力资源部下设有专门的机构sddu来开展员工发展培训工作。兰卡斯特大学时教师发展培训委员会”每年要召开5次会议,确定教师发展方向制定政策措施;每年发布3次教师培训计划。

2. 3培养内容与方式多样化、现代化,形成了完整的教师培养体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校本培训、网络培训、定期举办多样的活动成为重要的高校教师培养模式,关注教师自身的发展也成为了培训的重要内容。在英国高校的教师培训内容包括了教学素养修成、学科专业水平提高、教师个体发展等内容。而培训的主要方式有校内办班、校外办班、业余学习、脱产学习等。此外,高校青年教师的培养教育是一项全方位、多渠道的系统工程,政府、社会、学校和个人都是这个系统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子系统。科学、合理地建立一套完整的培养网络体系是必须的,同时各部分之间要有明确的目标任务、具体的工作计划、完善的管理办法,以保障教师培训工作的系统化。目前,在英国设有全英国范围的“大学教师发展培训联合会”,各地区也设有相应的“培训联合会”,高校设有“培训委员会”,形成了完整系统的教师培训网络。英国大学教师发展培训联合会为大学教师培训设计很多课程,并出版大量专业的培训教材。

2. 4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进修

    教师培养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教师、学校和社会的通力合作。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和吸引更多的年轻教师参加培训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印度为激发高校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政府将教师是否接受培训与晋级加薪联系起来,要晋升高一级的职称必须参加相应的培训。例如,讲师晋升为高级讲师,必须按规定期限参加过‘定向课程”和“进修课程”各一次,或参加过由大学拨款委员会规定或批准的其他水平相当的继续教育课程;在高级讲师晋升为副教授时要按规定期限参加2次进修课程或者参加过由大学拨款委员会规定或批准的其他水平相当的继续教育课程。美国的高校建立了各种旨在帮助提高教师水平的教学与科研能力的奖金和学术休假,鼓励教师走出校门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校方为教师提供了充足的科研经费。澳大利亚的联邦政府还会为不同的青年教师群体提供不同的资金资助。

2. 5青年教师培养监督机制的建立

教师外出培训心得体会篇5

江华瑶族自治县地处湘、粤、桂三省(区)交界的南岭山区腹地,是我省出湘入广的西南门户,是全国最大、湖南省唯一的瑶族自治县,同时也是部级贫困县、革命老区县,经济比较落后,教育发展相对缓慢,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335所,在校学生 人,在职教师4108人。先后被评为“全国尊师重教先进县”、“湖南省民族教育先进县”、“永州市基础教育工作先进县”、“湖南省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县”、“湖南省‘两基’迎国检工作先进县、”“全国教育纪检监察先进集体”。近年来,在上级的精心指导下,我们从民族县、贫困县、山区县教师队伍的实际出发,调整思路,致力于工作创新,全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了较大提高,是湖南省继续教育县。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升华认识,把继续教育作为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必由之路

江华地处偏远,长期以来,本地培养出的人才留不住,外地优秀人才不愿来,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主要体现为“三多一少一低”:三多,就是“民转公”教师多,至20__年全县“民转公”教师?人;代课教师转公办教师多,仅20__年就有50多名代课教师通过招考进入教师队伍;“瓜菜代”教师多,由于学科结构不合理,加之受数量限制,全县学校教师专业难以满足学科教学需要,中文专业教地理、数学专业教生物、村小教学点教师教全科目的现象较为突出。一少,是名优特教师、各级骨干教师少,20__年全县没有一名特级教师,部级骨干教师仅 人,中学教师中高级职称比例不到6%。一低,主要是学历普遍偏低,至20__年,小学教师中初中毕业或相当于初中水平的占 ,初中教师中高中水平的占 ,高中教师起点学历为全日制本科的仅占 。与日新月异的教育发展形势和教师队伍素质低水平的现状极不相称,通过多方调研,精心谋划,我们认识到,继续教育是提升我县教师队伍素质的必由之路,只有加强对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不断提高教师师德修养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才能切实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才能促进全县教育事业不断发展。为此,我们立足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措施、方案,以文件的形式下发到全县学校,做好了宣传发动,在教师队伍中大力弘扬继续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广大教师的认识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强化保障,为顺利推进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创优条件

一是做强做大工作母机。我们按照“小实体、多功能、大服务”的原则,在县教师进修学校与职业中专合并的基础上,充分整合两校资源,专设师训处,专门负责全县教师培训工作。20__年我们投资22万元,将学校原有的两个配置较低的多媒体教室重新改造成天地联网、视频互动、功能齐全的现代多媒体远程教学教室,购置可移动多媒体教学设备一套;添置师训学员专用床位150张,可供200人以上同时住宿。二是多方筹资落实培训经费。为保障培训正常开展,我们多方筹资落实培训经费,20__年争取省级专项经费26万余元,承办了永州市新课程改革学科骨干教师培训;20__年我们挤出资金4万元开展全县中小学班主任培训。据统计,五年来,共落实培训经费600余万元。三是选优配强师训队伍。教师培训,优良的师资是保证。我们在建立和完善县级师训“师资库”的同时,根据培训工作需要,适时选调:请记住我站域名配足师训队伍。20__至20__年,有针对性地在全县范围内选拔4名省市级骨干教师作为师训专任教师调至县教师进修学校,集中管理,圆满完成了全县第三周期小学教师新课程学科培训任务。20__年从县教研室、县属各中学抽调既有较高教育教学理论素养,又有丰富教学实践经验的教研员和中学高级教师24人,组成了我县新一轮初中教师继续教育学科培训授课队伍。20__至20__年,在全县范围内选拔4名优秀班主任,通过培训、演练,担当起了全县中小学班主任岗位培训的授课任务。

三、多管齐下,构建全方位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网络

在培训方式上,我们从实际出发,在本着易操作、质量好的原则,多管齐下,努力构建起全方位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网络。主要做到了“四个结合”。

一是做到了送培与设点培相结合。本轮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正处于中小学课程改革与教师学历提升培训的交错期,教师工学矛盾十分突出,再加上我县地域宽广、学校分散,且远离中心城市,长时间外出培训必然会增加教师的工作负担和经济负担。为此,一方面,我们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因地制宜,将多数培训点设在县内,其中小学教师学科培训点设到了乡镇,让教师在“家门口”“充电”;同时自20__年起,全县初中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在县内进行,开了永州市之先河,深受广大教师欢迎。对于学历提升培训,我们也设法争取主办院校的理解,将教学站设在县教师进修学校,教师不出县就可完成大专或本科课程的学习、考试及毕业论文答辩,20__至20__年,湖南科技大学在我县举办了两期远程教育本科学历提升培训班,开设了七个专业,共有300余名教师提升了学历。另一方面,对于必须外派到省市培训的,则毫不含糊地按要求,督促参培对象到达指定院校,积极 送培。五年来,共外送中小学校长参加省市培训56人次,国家、省市级骨干教师培训291人次,初、高中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和新课程学科培训837人次。

二是做到了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我们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条件而定,采取以集中培训为主、分散培训为辅的培训方式开展教师培训。20__年举办县中小学校长提高班一期,培训41人,20__至20__年历时一年分17个片对全县2208名班主任进行了培训,20__年举办了教导主任培训班一期,培训中小学正副教导主任、教务主任、政教主任129人;同时充分发挥和有效利用函授教育、自学考试、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等多种途径进行分散培训。

三是做到了外联内调专家串讲与巡回送教相结合。我县教师分布点多面广,网络覆盖面有限。为开阔视野,增进教师对外界的了解。五年来,我们以外联内调专家串讲的形式培训各科教师,20__年邀请了北京师大附中教授级专家、著名数学教育专家、奥赛金牌教练沈沛耕到县内开讲座,培训高中数学教师;20__年邀请了永州市教科所课题研究专家唐佐明进行课题开发研究专项讲座;20__年邀请省师资培训中心副主任、数学教研专家贾腊生培训小学数学教师。在广泛利用外部优势资源的同时,我们还充分发挥本地学有所成、教有专长、研有造诣的“土专家”的示范作用,为教师培训服务。20__年以来,已退休的中学英语特级教师蓝忠武,现任四中副校长、中学化学特级教师杨硕,二中英语高级教师、部级骨干教师吴丹凤等均参加了课程学科培训的教学工作。此外,我们还从实际出发,积极开展“送教下乡,巡回教学”,较好地完成了小学教师学科培训和中小学班主任岗位培训任务。

四是做到了“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相结合。我们在按上级要求做好教师培训的“规定动作”外,还积极引导教师开展校本教研,完成“自选动作”。在校本教研上,主要做了三方面的工作,首先,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在全县设立了13个教研协作片,成立了学科教研中心,定期开展教学比武、教学研究交流活动,催生教师科研活力;其次,充分发挥“请进来,走出去”方式的最大效应。近年来,我们进一步扩展“请进来,走出去”方式的内涵,借鸡生蛋,借梯上楼,江华一中充分利用与长沙一中联谊办学之契机,互派教师,专题讲座,连续几年培养本校学科把关教师。沱江镇一小、二小、大路铺中心小学分别与长沙井岗小学、大同小学、人民路小学开展手拉手联谊交流;县内一中与三中、为人小学与湘江九年制学校开展结对帮扶,不但促进了后进,也鞭策了先进,效果十分明显。同时,积极组织教师、校长到南京、江苏、上海等先进地区学校观摩、学习,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再次,课题研究、校本课程开发蔚然成风。五年来,全县学校教师踊跃参与课题研究,产生了一批新的研究成果,共有50余项教育科研课题获国家、省、市立项或获奖,江华二中省级课题《民族地区高中生自强教育研究》、沱江中学省级课题《弱势群体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研究》、江华职业中专市级课题《职业学校服务民族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研究与实践》等,均通过了立项评估并揭题研究;沱江中学的《掌握数学》获省一等奖;沱江镇一小以弘扬瑶族文化为己任,积极开发“瑶文化进校园”校本题材,已进入实施阶段。

四、狠抓管理,确保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实效

为确保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取得实效,我们狠抓了培训管理。一是出台制度保障。五年来,我们先后制定了《江华瑶族自治县新一轮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施方案》、《班主任培训工作方案》等,精心组织,妥当布置,同时将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纳入学校管理水平分类定级评估,作为学校校长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二是建立了教师培训档案。将教师培训情况与年级考核、晋职、晋级紧密结合起来,与师德考核、评价挂钩,培训成绩不合格或培训中表现不佳并造成不良影响的,在年度评先、评优、晋职、晋级中“一票否决”;学历提升培训考试中被通报舞弊的,年度考核直接定为“不称职”。三是加强跟踪反馈。对送培到省市的教师加强跟踪督查并反馈培训效果,在省、市级校长培训中,我县专门明确一名同志负责参培人员的考勤,并要求参培人员必须获得一项以上的优秀或奖励,方能报销培训费用;参加省市级培训的教师必须要向本校或本乡镇的教师讲授培训体会,并上培训汇报课;对到先进单位挂职锻炼的校长,我们组织专人到所挂职学校以座谈会、走访、问卷调查等形式考核挂职校长的表现等。

通过继续教育培训,我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了大幅提高,目前小学教师专科以上学历占75%,初中教师本科以上学历占70%,高中教师本科以上学历达96%,并有3名教师取得研究生学历;中小学校长及教师继续教育参训率达100%。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和教育教学业务素养明显提升,20__年永州市首届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现场会在我县召开,涌现出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蒙吉瑛,全国优秀教师费希斌,永州市劳动模范廖诗明,湖南省农村教育特殊贡献奖莫宏贵、吴翠华、贾小春,特级教师杨硕、莫德智,永州市自强模范王俊明,“苦竹教师”盘相富等一批先进个人,湖南省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先进单位县职业中专等先进单位;造就了蒋力永、黄启胜、毛多华、杨硕、费希学等一批年轻有为、真抓实干的优秀校长。义务教育普及程度的各项重要指标均保持在国家、省定范围内,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迅速,素质教育稳步推进,全县中小学生思想品德评价合格率达99%,高考逐年上台阶,20__年永州市文科状元、理科榜眼均在我县。

我县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能取得一定的成绩,概括起来讲,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经验与启示:

第一,做好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必须有赖于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五年来,省、市、县相关领导、部门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我县教师培训工作,各级教育行政 主管部门更是潜心谋划,悉心指导。省领导许云昭、唐之享,厅领导朱俊杰等多次到我县指导教师培训工作。在班主任培训中,县教育局局长解成华亲自为班主任作题为《新时期中小学班主任队伍建设的理性思考》的专题讲座,全县分17片,每片开班必到、必讲,教导主任培训、校长培训中也不例外。在小学教师学科培训中,各乡镇主管教育工作领导为第一责任人,亲自到教学点指导培训,各乡镇中心小学校长作为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第一责任人和组织者,具体负责本乡镇教师参加培训学习的场地安排、考勤考核、协调组织等。县财政及时足额下拨师训经费,县一中、二中、职业中专适时为教师培训提供场地、师训器材。总之,在各级各部门的关怀重视下,我县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得以稳步推进。

第二,做好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必须始终坚持求实的态度和精神。我县是少数民族县、贫困县、山区县,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落后,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这是实际县情。因此,在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我们始终牢牢把握这一准绳,不偏离,不动摇;在实践中,不搞花架子,不怕露短板,不盲目攀比、跟风、逐潮,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实际,做实实在在的工作,获取实实在在的效果,做到“既要楼梯响,又见人下来”。为确保授课教师授课实效,一方面,我们先期统一组织外出学习,开阔视野,提升授课业务能力;另一方面,到乡镇学校听课、调研,掌握教师的实际需求,获得第一手资料后,再集体备课,模拟试教,接受督导,再开展授课。为克服我县地广人稀、学校分散的困难,在小学教师学科培训中,我们在乡镇设教学点,走出了“送教下乡,巡回教学,集中面授,自主研修,跟踪反馈”的培训路子,8名专任教师历时4年完成了艰巨的培训任务。

教师外出培训心得体会篇6

关键词:

农村教师;教师培训;培训效果

近些年来,随着“普九”任务的顺利完成和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的顺利进行,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农村学校的硬件设施显然已经不再是制约农村教育取得进一步发展的薄弱环节。相应的,如何改善农村教师队伍素质、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逐渐被提到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的日程上来,成为进一步推动农村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和发展的首要问题,这也从侧面愈加凸显了教师素质对于促进教育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在职培训作为提升农村教师素质的主要方式和途径,通过切实加强和改善农村教师培训来提升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促进教育公平、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农村教师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了教育向前发展、综合国力提升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农村教育作为国家现代化发展中的薄弱环节,虽然在近几年得到了较大的进步,但与城市教育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提升农村教师素质是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等一系列相关政策的出台,凸显了农村教师培训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的同时,也反映了当前加强农村教师培训工作的重要性。此外,我国现阶段基层教师有1700万人,而农村教师就占总数的3/4,如此庞大的农村教师群体,其水平如何,直接关系着未来我国农村教育发展的前景[1]。因此,加强和改善农村教师培训对于推动我国未来农村教育发展、实现教育公平以及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就农村教师群体本身而言,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以及我国对教师入职门槛中学历方面要求的提高,目前农村学校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基本达标。但是,在此现象背后也应看到,多数农村教师取得最高学历的方式为函授、自学考试、广播电视大学等[2],通过这些方式获取学历的教师大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理论和专业训练,教师的质量和素质是否得到相应提升值得商榷。而且,为了方便获得学历证书,教师大多倾向于选择文科性质的专业,与其实际教授的科目相差甚远。与此同时,农村学校中普遍缺乏必要的网络资源,图书馆中图书陈旧且不对教师开放,加上教师工作时间长、负担过重,使得农村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始终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无法适应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此外,据调查显示,农村地区尤其是边远贫困地区学校中的大部分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对于参加培训的需求和愿望强烈。且不论其参加培训的最终目的如何,就长远来看,这部分教师最终会成为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贡献力量。因而,从发展的角度看,加强和改善农村教师的培训工作就成为进一步提升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方式和途径之一,具有其必要性。

二、当前农村教师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自2010年国家启动实施部级培训计划,并建立起相应的国家、省市、区县、校本四级教师培训体系以来,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支持教师培训,尤其是农村地区的教师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毋庸置疑,农村教师培训工作在取得了长足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从三方面进行阐述。

(一)培训经费少、机会小,观念淡泊

自农村义务教育“一费制”和“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实施以来,大幅度削减了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用于农村教师培训的经费,经费短缺成为当前制约农村教育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尽管国家的相关政策规定了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经费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但是由于农村地区本身受其地域条件、经济发展程度等因素的限制,加上城乡二元体制下城乡教育之间的巨大差距,使得农村教育经费筹措困难,县级财政收入无法保证用于教师培训的经费的正常支出。由于这样的物质条件的限制,近几年来相当一部分的教师培训学校(院)被撤销,即使勉强维持的大部分的县级教师进修学校(院)也因缺乏必要的教学设备、图书资源和专职的高素质的培训师资团队,难以正常开展工作,这就使得农村教师培训转由各级师范院校承担。而各级师范院校不足以承担如此庞大的师资培训任务,就导致农村学校教师外出培训的机会少之又少。另一方面,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农村中小学大多注重升学率,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多以本地区学校的中、高考达线率作为“政绩”,因而县财政收入和教育资源多向农村学校、尤其是重点学校集中,而对于县级教师进修学校(院)则重视不够,加上相关主体在一定程度上也缺乏对教师培训的正确认识,使得县级教师进修学校(院)培训师资短缺、质量不高,图书和网络等学习资源建设落后,在农村教师培训方面所能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而且,城乡二元体制格局下城乡教育资源之间的巨大差距,加上农村地区,尤其是边远山区,由于交通、信息、经济等条件的限制,使得大多数农村学校在教师招考方面陷入“走得出去,引不进来”、青黄不接的困境。当前农村学校教师队伍中显性流失及隐性流失现象严重———有责任心、工作能力强的教师要么跳槽到其他行业,要么将农村学校作为“跳板”,通过县城学校招聘考试流入县城;留下来的那部分外流无望的教师基本上是抱着混日子的态度从教,对自身的专业发展和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漠不关心。因此,对于工作认真、责任心强的教师而言,沉重的教学负担使其根本无法顾及到自身的专业发展和素质提升;而对于那些混日子的教师而言,要么是消极参与、应付上级,要么是找人代替自己培训,致使农村教师培训效果一般,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期望。

(二)培训过程形式化,教师参与度不高

培训机构作为教师培训任务的承担主体,是影响教师培训质量的关键因素。当前,随着国家和各级政府对教师培训重视程度的增加,各级培训机构在教师培训的形式上都有所创新,形式也逐渐趋于多样化,由先前的“专家上面讲、教师下面听”转变为专家讲座、工作坊的建立、影子实践学习(主要指参观、学习特色学校的教学方法与办学经验)与网络研修等多种形式相结合,一定程度上大大提高了教师培训的实效性。但是,伴随着教师培训不断趋于常态化,教师培训机构逐渐将教师培训工作视为一种事务性工作,培训过程中缺乏激情与创新,致使培训效果下降。具体而言,部分培训机构(这里主要指地方师范院校)虽然会在培训前期将《教师培训需求调查表》(以下简称《调查表》)以邮件的方式下发给农村教师,但对于《调查表》的回收并不重视。培训课程方案的制定也往往只是培训机构根据以往的培训经验而单方面决定,并没有参照《调查表》上相应的教师需求,农村教师的培训需求在某种程度上被忽视。在培训过程中,虽然培训机构会邀请一些专家、中小学优秀教师前来授课,但部分培训教师往往只是敷衍了事、积极性不高,正如一位参加培训的教师所言,“我前几年在其他地方参加培训的时候就听他讲的这些内容,现在他讲的还是原来的东西”。尽管建立工作坊、影子实践、网络研修等可以作为有效补充,但由于培训师资专业和水平的限制,很多情况下不能很好地调动农村教师参与的积极性,教师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匮乏,使得培训往往只是走走过场,这就导致很多培训“上面讲得热火朝天,下面听得东倒西歪”。培训过程的形式化,农村教师的参与度不高,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培训的效果,农村教师的业务水平和专业素养很难得到真正提高,也使得农村教师对于当前教师培训工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产生了质疑。

(三)培训效果一般,缺乏考核机制

据调查,农村教师培训多以短期培训为主,而短期培训的主要内容和目标主要集中在更新知识、了解教改信息等方面,培训效果远不如长期的明显。且在培训过程中,培训内容多以理论灌输为主,培训过程也趋于形式化,加上部分农村教师参加培训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放松,因而很难调动起农村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使得培训效果不佳。而在培训结束返岗后,由于缺乏后续的跟踪指导和专业支持,有的教师基本上还是沿袭原来的教学方式,无所改变,有的教师虽然在短期时间内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工作态度和方式有一定程度上的改观,但是在学校大环境以及周围其他教师的影响下,随着时间的推移,培训教师的教学方式和理念又逐渐回到原来的状态。总体而言,农村教师培训效果难以凸显,很难带动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另外,就部分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来讲,并没有建立起对培训教师完善而又有效的考核机制,各学校的考核工作依据学校负责人的意见自主进行,所以有的学校对外出培训的教师没有制定相应的考核办法;有的学校仅仅是让教师做一节汇报公开课,并根据汇报内容进行简单打分或者是直接写一份总结报告,仅此而已。这也是导致农村教师培训效果一般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对于承担教师培训任务的机构而言,由于缺乏对农村教师培训需求的特殊性考虑,加上在某种程度上缺乏对教师返岗实践后的跟踪指导,农村教师在返岗后不能很好地将培训过程中所学到的相关理念和做法运用到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当中,从而影响了教师培训的效果。

三、改善农村教师培训的路径探讨

(一)加强县级培训学校(院)建设,健全农村教师培训的经费保障机制

必要的经费投入是改善农村教师培训的根本保障。当前,随着国家对农村教师培训的重视,经费投入也在逐年增加,并逐步向农村教师倾斜。对于边远贫困地区的农村学校,尤其是小规模学校而言,教师培训问题主要集中在培训机会较少方面。因此,一方面要加强本地县级教师培训学校(院)的建设,另一方面也要建立健全相关的经费保障机制,从而有效保证农村教师的培训机会,改善农村教师培训。2002年教育部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提出,“要切实加强对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领导,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把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建设作为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落实基础教育适度优先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3]因此,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教师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在保证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基础上,将教师培训提到工作日程上来,设立专项资金以保证农村教师培训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其次,要切实加强县级教师培训学校(院)的建设,改善其办学条件,引进必要的网络和图书资源,加强培训师资队伍建设,以满足农村教师发展的需求,真正做到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创造条件。《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提出:“要把乡村教师培训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经费投入,确保乡村教师培训时间和质量。省级人民政府要统筹规划和支持全员培训,市、县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履行实施主体责任。”[4]所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充分考虑到农村地区的特殊性,建立健全相应的经费保障机制,并在经费使用上实现公开化、透明化;在实施“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建立起由中央、省、市、县共同分担的有效机制,并对农村边远贫困地区实施政策倾斜,有计划地组织实施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对于农村小规模学校而言,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培训名额直接下放给校长,保证小规模学校教师同中心校、县镇学校教师在参加培训上有同等的机会。

(二)积极发挥各个主体的作用,建立健全培训考核机制

农村教师培训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由来已久,单靠国家和政府层面的支持还不能很好地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因而有必要从农村教师培训具体相关联的主体角度入手,协调各个主体的积极力量,共同推动农村教师培训的良性发展。农村教师培训具体关涉到培训机构、培训教师个人以及送培学校三个主体,因此,要提高农村教师培训的效果,可以从这三方面入手。一方面,各级培训机构要树立“以教师为本”的培训理念并突出农村教师的特殊性[5],按照科学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转变以往重复、低效的教师培训及其运作模式,走精准化和专业化之路。具体而言,培训机构在培训前期要做好对教师的培训需求调查,根据调查结果科学规划教师培训机构的培训目标和课程方案设置,并加强执行力度;将教师返岗实践的后续跟踪指导纳入培训课程范围之内,并给予必要的专业支持;加强培训机构师资队伍建设,培训师资队伍既要有一批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备较高学术水平的高校和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还要聘请一些熟悉教材、深入中小学课堂的一线优秀中小学教师,除此之外,对那些积极性不高、讲授内容陈旧的授课教师采取批评教育和强制退出的做法,以不断提升培训机构的师资水平,保证培训质量。在培训过程中,除了要提供人文的管理与服务以外,在培训方式上还要注重学员的感知和体验,实行参与式培训,并形成多样化和灵活性的教师培训模式,将集中培训、校本培训、远程培训相结合,避免流于形式;此外,针对农村教师工作负担过重、压力过大等现实问题,在培训内容方面应适当关注农村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以保证教师的身心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要积极发挥教师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转变以往的“培训就是出去放松放松”的错误观念,充分认识到教师培训对于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及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性。因此,在培训开始之前,教师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总结出自身在教学中的不足和困惑,并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和目标;在培训期间,除认真完成各项培训任务外,能够在与其他教师交流研讨的过程当中学习和总结他人的经验;在返岗实践后,在加强自我学习和反思的基础上,树立起必要的自信、积极的自我认同,根据自身特点和学校实际条件践行所学知识和经验,进而影响到其他教师。同时,农村教师要在更新自身原有的被动参训观念的基础上,善于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树立终身教育的思想观念和正确的专业发展观,充分利用县级教师培训学校(院)和本校的网络和图书资源、把握学习机会,将自身的专业发展同学校的未来发展联系起来,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有效提升培训效果。最后,送培学校在选派送培教师上,要打破以往“论资排辈、亲戚邻里优先”的传统做法,优先考虑农村学校音、体、美等紧缺学科教师和工作积极性较高、有责任心的青年教师,以改善当前农村学校紧缺学科缺员与学校教师整体工作积极性不高的窘境;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学校文化氛围,在培训教师返岗后,鼓励教师相互学习和交流,并逐步形成学科内二次培训的有效机制,以带动其他教师,提升学校整体的教育教学质量;学校管理层要充分给予教师更多的专业自主和精神层面的激励,真正把培训过程中看到的、学到的应用到实际教学当中;其次,要把教师的培训和职称晋升结合起来,并建立和加强相应的考核机制,以提高教师培训的实效性。

(三)加大农村教师校本培训力度

当前的教师培训多以集中培训为主,而且培训时间较短、培训地点距离农村学校较远。虽然培训费用一般由学校及培训机构承担,但路途遥远、舟车劳顿使得多数农村教师面对仅有的培训机会望而却步。此外,我国边远贫困地区的农村学校大多处于教师缺乏、结构失衡的状态,而送培学校在多数情况下会优先选择学校中的优秀教师。这些教师一方面对培训的需求度较高,但另一方面,为了保证学校的教学进度,加上这些教师除了正常教学以外,一般都会担任额外的行政工作,这就使得农村学校优秀教师陷入两难的境遇,不得不放弃参加培训的机会,而校本培训恰恰能弥补这一不足。2000年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方案(1999-2002年)》及其实施意见的通知中强调“中小学是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基地,……各中小学都要制定本校教师培训计划,建立教师培训档案,组织多种形式的校本培训”[6],这是我国首次提出“校本培训”的概念。校本培训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也符合我国农村学校偏僻、分散、培训经费较少、教师工作任务重的现实。因此,加大学校校本培训力度是改善当前农村教师培训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建立起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培训机构和教师任职学校三方联动机制,在充分考虑本校教师培训需求的基础上,共同制定培训内容和课程方案;培训内容要与农村教师的实际教学相符合,注重实用性;教育专家、外校优秀教师来校讲学与本校教研组、学科内的教师交流等多种形式相结合;采用灵活、合适的考核方式,例如教师课堂教学展示、参与学校其他教师的听课与评课、撰写培训总结等方式,不断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总之,农村教师培训中所存在的问题并非单靠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就能解决,因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必须高度重视教师培训工作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协调各方面的积极力量,建立起多渠道经费筹集机制,为提升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创造条件,明确教师培训工作的相关责任主体,加强经费保障和管理机制,并建立起相应的培训考核机制,切实提高农村教师培训效果,推动我国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我国农村教育大发展。

作者:张文斌 周晔 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朱慧芳.对当前形势下我国农村教师培训的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06(5):50-53.

[2]郭正,赵彬.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培训现状及改善策略[J].现代教育管理,2010(2):65-67.

[3]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的指导意见[EB/OL].[2002-05-01].

教师外出培训心得体会篇7

高校教师海外“浸入式”培训,顾名思义,就是将高校的老师派到海外,融入外国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在这个过程中,和外国人进行广泛的交流,从而在这个过程中达到培训的目的。这样的培训方式不同于之前的海外学习的培训方式,它很好地适应了现代社会对于教育培训环节的高标准、严要求,希望是能够实实在在在这个培训中是有所变化的,而并非只是简简单单的走个过程的。

(二)高校教师海外“浸入式”培训的作用

高校教师在海外“浸入式”培训的过程中,首先口语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和当地人一起工作生活,因为时时刻刻交流的需要,锻炼标准口语的时间大大增加,这样在潜移默化中口语水平不断得到提升。另外,在这个海外的“浸入式”培训的过程中,我们能够更加彻底和全面地了解到对方国家的教育制度的建设和教育理念的变化。在每天相处的过程,能够有足够的时间去了解和学习,而且相处的时间越长,那么相互之间的感情也就会越深,也就意味着相互之间的隔膜和障碍也就会越少,自然而然沟通的效果也是越好的。

二、高校教师海外“浸入式”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教师海外“浸入式”培训中,课程安排时间和进度不太合理

在高校教师海外“浸入式”的培训中,外方容易按照自己的教育习惯和教学理念来安排时间和进度,但是因为两个国家在教育习惯和教育理念上都是有很大差异的,所以难免会出现中方教师去海外出现不适应的情况,而且这种情况非常普遍。比如,在中国高校课堂上,老师讲的东西较为深入,方便学生去理解和?W习,但是在国外,老师则是讲得很浅显,希望学生们多去自我领悟,这样在两国的教育交流的过程中就容易出现问题。

(二)高校教师“浸入式”培训中,课程有重复现象,不太深入

国外高校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容易出现重复讲授的现象,而且讲的东西不够深入,这样就容易失去高校教师去“浸入式”培训的意义了,对于两国之间的教育文化的交流都是没有帮助的。比如在文化的交流中,只是讲授同一种的文化,而对国家存在的其他文化不去讲授,这在一定程度上会让外来的高校教师产生错觉,觉得这个国家只有这一种文化,容易在文化交流中产生误区,引发不好的影响。

(三)高校教师“浸入式”培训中,中方教师容易扎堆,不易与外方交流

在高校教师“浸入式”的培训中,因为都是在外国,所以中方的教师习惯在自己的圈子里面交流。只是这样的交流对于两国的教育交流是没有任何的帮助的。因为在自己的圈子里,无论怎么交流,东西和国内的东西没有什么多大的区别的。反倒是如果和国外的教师多多交流的话,那么学到的东西和得到的帮助就会更多,收获也会更大。这种情况反映出中国文化中“重群体”的这种文化特征,在中国文化中,群体是被放大,个体是被压缩的,强调个人要服从集体,少数要服从多数,这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一些个人的天性,也压抑了一定的个人意志。这在很多国家的文化中都是很难被接受的,但是这也是中方教师扎堆现象出现的原因,也是他们寻求安全感的一种自然诉求。

三、高校教师海外“浸入式”培训的建议和对策

(一)两国的高校教师都要注重改善自身的不足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国家的文化,这也就意味着每个国家在处理事情方面都会自己的原则和方法。既然是两国间的交流,那么两国的教师之间就要更多的注意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在不触犯自身的原则的基础上进行调整,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双方之间的合作,要不然变成一次不愉快的合作的话,那么以后的合作就不存在任何的可能性了。另外,在交流的过程中,中国人因为自身的谦虚的性格和强调低调的文化传统,总是表现不怎么爱说话,也不怎么主动发言,这样容易引发外方的误解,以为我们对这个不感兴趣,其实不然。只是我要在之前进行充分的沟通,大家互相理解,还是能够进行很好的交流和合作的。

(二)两国的高校教师都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

两国的高校教师在相互交流的培训之间,也要进行充分的沟通交流。比如,外方在邀请我们的时候,要充分了解我们国家的教育习惯和理念,相互协商着来安排课程时间和内容进度。这样外方讲的放心,我方听的也舒心。另外,我方也要做好和外方在生活工作中充分交流的准备,不要老是集中在我方自己的一个小圈子里,这样既不利于双方在教育方面的沟通交流,而且还容易让外方产生误会,以为我们并非是诚心来学习的,同时觉得我们国家的人不容易相处。

(三)两国的高校教师要转变观念,同时注重提升自身技能

两国高校教师一方面转变观念,了解到两国国家的文化差异是很正常的,是可以被理解的。在发现两国的文化差异的同时,注重去发现两国在核心思想和核心内涵方面的相似的地方,求同存异,共同发展。另一方面,两国的高校教师都要注重提升自身的适应能力和交际能力。既然是沟通交流,那肯定是会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和一群陌生的去交流,这样才能收获最大。在这个过程中,要想能够快速的融合,让彼此都能畅快交流,共同发展,那么就要提升自身的适应能力和交际能力。

(四)加强海外高校教师培训的评估工作

为了能在高校教师的培训交流中更好地了解实际培训的效果,那么就需要建立一套科学严谨的关于海外高校教师培训的评估体系。让高校教师海外培训的效果能够得到量化,从而从中发现优秀的和较差的。从而更有选择性去奖励或惩罚。这样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海外培训资源的浪费。对评估工作也可以是双向的,对培训的学校,可以评估它的课程安排,教学水平,日常管理还有培训效果等等,对于培训的高校教师来说,则可以评估学习效果,任务完成的情况。没有一套完整规范的评估体系的话,那么高校教师的海外培训的效果可能就远远不理想了。

教师外出培训心得体会篇8

随着终身教育思想的广泛传播和教师专业化运动的兴起,在职培训作为教师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普遍关注。许多国家对于教师在职培训的重视程度,甚至已经远远超出了职前培养工作。对于教师在职培训模式,发达国家也进行了一系列积极的探索,试图建立起适合本国国情的、和职前教育紧密衔接的在职培训模式,有力地推动了教师专业化发展。本文拟就国外几种典型的教师在职培训模式进行比较分析,以期对我国教师在职培训有所借鉴。

一、国外教师在职培训模式简介与分析

(一)高校本位模式

“高校本位模式”是指以高等院校为基地,利用高等院校的教育资源,对在职教师所实施的以系统理论教学与研究为主的教育模式。由于这种模式是以系统的教师培训课程为主,以高等院校为主体,所以也称为课程本位模式。这是一种传统的培训模式,长期以来在教师职后培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该模式是以高校为主、以教师进修高一级学位课程为主要目的,主要开设教育学士、硕士以至博士学位课程和各种教育证书课程。大学还开设各学科业余进修斑,中小学教师经2-3年的业余进修,成绩合格也可获得相应的学位或教育证书。此类培训多与教师的晋升、提薪有关。

高校本位模式有着悠久的传统,各个国家都比较重视。美国的大多数学区规定教师服务7午后可以带薪进修,很多综合大学及教育学院等师资培养机构开设教师在职进修的课程,包括夜间班和暑期班。英国是以各地的大学为中心,鼓励大学提供面向在职教师的各种进修课程。伦敦大学还举办长期性的在职教师进修。法国和德国的高等教育机构是接受教师以一般学生的身份申请入学,攻读一般大学课程或学位;日本的80%以上的国立、公立和私立大学经常承办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委托的教师进修班,井设想教育大学主要招收有实践教学经验的教师,进修合格者可获得硕士学位。俄罗斯的教师进修所不少是综合大学和教育大学的附属机关,也有作为独立机构设在各地州一级教育行政机构管辖之内。

高校为本的教师在职培训模式具有较强的理论优势,可以较好地塑造在职教师的专业理论基础。这种模式适用于严肃的;具有学术性的、学历性和研究性的培训,能够使学员较系统地学习某一学科领域的理论知识,有利于中小学教师理论水平和学历层次的提高。同时,高等院校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学科建设、师资队伍、仪器设备、图书资料以及良好的人文环境等,是其他机构难以具备的,因而长期以来成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基地,在教师的学历补偿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近年来,高校本位模式的不足之处也日渐凸显出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非议。首先,就目标取向来看,教师的工作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应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其追求的主要目标,而不仅仅是单纯提高学历、学习理论知识为取向。而高校本位模式以理论课程学习为主,以学历教毒为重,忽视在职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实践特征,难以满足中小学教师自身教学技能提高的需要。虽然这种模式也强调师范生与培训教师必须到中小学进行教育教学实践,但它只是作为师范教育的一种补充活动,存在着教育理沦与教育实践二元分离的严重缺陷,规律性的教育理论难以应对复杂的教育实践,而且教师的专业自主性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其次,这种模式难以照顾到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和不同教师特殊岗位之间需求的差异,针对性不强。所以,这种教师教育办学模式不断招致中小学校与教师个体的批评和抵触,对其进行改革的呼声也越来越大。

(二)学校为基地的教师培训模式

“以学校为基地”的教师在职培训模式是一种以中小学为基地,把教育教学实践作为主渠道,辅之以理论课程教学,大学和中小学合作的培训模式。这种模式最早起源于英国,比较典型的有英国的“六阶段模式”和美国的“专业发展学校模式”。显著特征是以教师任职的中小学为主、中小学和高等院校开展合作以完成师资培养任务。仅以英国为例来介绍一下学校为基地的教师培训模式的实施。

20世纪90年代以后,英国教师教育开始实施以“中小学校为基地”的改革,其中谢菲尔德大学教育系的“六阶段模式”改革最为突出。具体思路如下户

1.确定需要

这个阶段是教师在职培训最初萌芽阶段,培训的意向首先产生于学校,而不是产生于培训机构。学校教学中感到教师有进一步提高和进修的必要后;要确认需要培训和提高哪些方面,然后与大学培训部门直接接触,也可以由当地教育局负责培训的教师向大学传递信息。

2.谈判

这阶段是在确定教师特定需要的基础上,学校与大学培训部门洽谈怎样依据教师的需要编排出在职培训计划。中学要明确提出大学应提供什么专业课程才能满足教师的需要;大学要尊重中学教师提出的要求,允许他们在洽谈中陈述自身的需要,允许中学拥有教师在职培训的规划权和决策权。

3.协议

谈判结束之后,要在多方面人员参与下提出一份详细的培训协议。协议完稿后首先交给即将接受培训的教师修改,必须得到教师的认可才能最后确定下来。这样能够使得教师有目的地参与到培训中来。

4.实施培训步骤之一

一般培训的前两天是以大学培训机构为基地进行的,也可以在地方教育当局下设的教师培训机构实施。前两天的课程作为导引课程,介绍新的知识技术概况和新方法论原理。这些课程有助于教师开阔视野,在学科横向联系和跨学科交流方面受到教育和启发。

5.实施培训步骤之二

两天导引课程之后,以学校为基地,在大学教师参与下的教师在职培训才正式开始。这个阶段是整个培训模式的关键一环。大学教师要经常到教室里来,直接参与教师个人或整体的多种形式的联合备课,研究教学难点和关键,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结构等活动,给教师以指导和帮助,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6.结束

协议规定的项目基本完成之后,教师能够胜任教学了,教师在职培训就算告一段落。培训结束后,学校若有继续与大学保持联系的愿望,可以在其他科目方面对教师继续开展培训。学校为基地的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在英美等国的发展较为成熟,同时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这种模式之所以在近年来得到迅速发展,是因为有其自身的优势所在。首先,国家政府比较重视教师所在学校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通过专业性的教师教育政策报告,把教师在职教育尤其是校内培训放在教师专业发展的最高层次上。其次,采取科学而合理的规划,即明确划分出教师校内培训的几个阶段,建立起从开始到结束的反馈机制与评价机制。再次,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表现在合作性方面,教育行政当局、高等院校、中学教师通力合作,建立由地方教育行政机构协调、高校主导以及中学教师积极参与的共同合作机制。在欧美国家,以学校为基地的教师培训并不是松散的个体学习方式,而是领导重视、严密计划、通力合作的培训模式。它以中学为主体,实行协议式管理,使受训教师在这种有组织的培训中享有更大的自。

(三)教师中心模式

教师中心模式是指通过设立专门的教师继续教育基地,旨在提高教师教学技能为主的教育模式。圆主要包括教师培训中心、民间非营利性教师委员会、协会以及各种教师专业团体等。

“教师中心”(TeachersCenter)模式最初起源于英国。在英国,这种机构非常广泛,是一种较为典型的教师在职培训机构。教师中心有的设置在中小学内,由校长兼主任,也有的是设在师资培养机构。20世纪70年代以来,英国地方教育行政机构不断增设教师中心,90年代初期这类培训机构已达400多个。目前,基本上每个郡至少设置一个设备齐全的教师中心,开设短期的在职教师进修课程以及开展教师自主的共同进修活动,从事奉地区的各科教师的进修工作。美国模仿英国,也设有教师中心,成为美国教师进修主要渠道之一。法国的“国立教育研究及资料所”、“区域教育及资料中心”、省教育及资料中心以及国立教育研究所、国际教育研究中心等专门机构负责教师的进修活动。德国的教师进修学院、法兰克福教育研究所负责教师的进修活动。日本的都、道、府、县的“教师研修中心”“理科教育中心”“教育会馆”是中小学教师进修的主要部门。俄罗斯教授法中心设在各地区或市一级教育机构,从事学科教育的研究与指导。

这种模式一般都是由政策委员会来管理。委员会由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地方教育官员、地方学院的教职委员和中心其他部门的代表组成。在这种模式中,通常是实习教师占委员会的大多数,教师的作用在此得到充分体现。教师进修中心的活动计划和执行步骤一般是同教师一起商定,通过与教师协商,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从而使教学工作能够有更强的针对性,又有利于根据教师的需要加以改进和发展。

近年来,国外的教师进修中心在实践中又不断向“以学校为基地的教师培训模式”学习经验,非常注重在职教师所在学校的情况,考虑教师的学校背景,把教师进修中心的教育内容同教师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增强了中学教师的主体性和进修中心的针对性。

“教师中心”模式主要是针对教师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需要,为教师搭建一个学习的平台,提供一种情境和机会,以利于教师针对在教学中所出现的难以凭借自身力量解决的问题进行探讨,目的是解决知识更新问题和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和教材,体现了教师自我学习的需要和学习的自主性。同时,这种模式不仅仅是针对教学中比较简单的一般性问题,也不是教师个人经常性的问题,而是针对教学中所出现的疑点、难点与热点问题。这些问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但问题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很难依靠教师任职学校自身的力量加以解决,有些问题也很难在专家的指导下及时得到解决。就教师的专业发展而言,不同学校教师群体之间可以进行校际交流与沟通,互通有无,以达到资源共享,取长补短的效果。

(四)远距寓教育模式

远距寓教育(DF:Distance Education)是在教师和学生受时间、空间及其他因素制约而不能集中在一起进行课堂教学的情形下,由专门的教育机构利用各种通讯媒体,通过师生的双向联系,对学生实施教育的一种模式。印目前世界各国都将远距离培训作为教师在职进修的一种重要方式。远距离教育最有特色的是日本、印度以及北欧诸国。仅以日本为例来介绍一下远距离培训模式的实施及利弊。

日本的远距离师资培训模式历史悠久。早在1886年,东京特殊培训学校(后为早稻田大学)就开始以函授的方式进行师资培训。目前,日本进行师资培训的远距离教育系统大致可以分为如下五类:

1、高中函授教育。1953年,《高中函授教育法令》的颁布以及1961年《学校教育法令》的部分修改都大大加快了日本高中函授教育发展的步伐。这一时期,涌现出大量的高中函授学校,函授课程也从正规学校课程中分离出来并日益串富。这些以高中为单位的函授学校不仅面向教师,而且还吸收要求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人员。具体方式包括:向学员发送函授教材,定期布置、检查作业,并于每周日向学员进行面授?同时,日本广播电视公司还专门设立一个机构向全国的函授学员通过广播和电视进行相应的教学。

2.大学和初级学院的函授教育。高等学校实施函授始于1950年。当时,高等学校的大多数系科均可进行函授教育。1980年以来,日本全国已有12所大学和9所初级学院承担起这一教育的职责。这些大学和初级学院的学员定期收到各函授机构印发的教材并在每年夏季接受面授。目前,全国的注册学员保持在九万人左右。

3.社会函授教育。社会函授教育是一种非正规的教育形式,它由某些社会组织和团体具体实施。依据(社会教育法令),日本文部省对那些教学质量高、社会效益好的非正规社会教育团体予以认可。同时,社会函授教育的内容也必须由文部省审定。目前,已有40多家社会教育团体开设的200多门函授教育课程得到了官方的认可。社会函授教育的方式除了向学员印发学习材料外,学员还可以通过广播电视的有关节目进行自学。

4.广播电视大学(The University of the Air)。日本的广播电视大学创办于1983年,它旨在通过远距离教育的方式对国民进行高等教育,教师的在职培训是其重要内容之一。这是一家正式的高等教育机构,它遵从文部省颁布的有关高等教育的规则。

5、学校广播系统。学校广播作为进行师资培训的一种方式最早始于1935年日本广播公司开办的“对学校广播”节目。1953年,日本广播公司专设学校电视频道。而今,该公司巳通过广播和电视节目对学校播送现实教育中的各种问题讨论及教育举措。除此之外,日本的五个县级教育委员会也分别通过超高频率向所属学校专辟电视频道,以进行师资培训。

远距离教师培训模式打破了时空的局限,能够利用各种通讯媒体对分布各地的教师进行教学、指导和联系,手段丰富多样。

但是,远距离教育本身也存在着一些固有的缺点,如培训者和学院、学员和学员缺少面对面的交流、沟通,难以照顾到每个学员自身的特点,培训的效果难以确保等等。

二、国外教师在职培训模式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1、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实现职前职后一体化

教师的继续教育是随着终身教育理念的兴起而得到迅速发展的。终身教育是本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形成的影响到世界各国的教育思潮。它是法国著名的成人教育专家保罗;郎格朗首先提出的。他说:“终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身教育思想的基本含义是要求实现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统一。在时间上,它主张教育应贯穿人的整个一生,反对把人的一生截然分成在学校里学习和到社会上工作这样两个不可逾越的阶段。在空间上,主张教育应包括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反对把教育限于学院的读书,排斥学校以外的学习活动的观点。”所以说;学校教育应当是侧重培养人的学习能力的教育,它的实际意义不仅能使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可以利用这种能力去不断地补充、更新知识,而且还创造出对其整个一生都获得教育或自我教育的机会和可能。

我国现今教师的职后教育自成体系,师范院校承担职前培养任务,属于普通教育,教育学院和教师进修学校从事职后培训,属于成人教育。这种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分离,由于领导权限不同,体制上难以统一,导致了机构各自为政、内容交叉、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教师教育的效益不高。因此,如何实现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教育一体化,是摆在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当务之急是要实现从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理念的转轨,以终身教育的理念来统领教师职前培养、职后培训一体化建设。

今后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是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经过整合成为连续的整体。教师的在职培训,将由学历补偿教育转向知识更新、教学研究和提高业务能力的教育,培养对象广、质量要求高,需要调整或合并普通高等师范院校与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院等成人教育院校,使之兼具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功能,实现教师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的一体化。

2.实现在职培训形式的多样化

任何国家对教师的需求都是多层次的,单一的职后培训模式不能满足不同层次教师的需求,因而各国对教师的在职培训都进行了多样化的探索,职后教育在形式上呈现出多层次与多样化。如前所述的课程本位模式、学校为基地的教师培训模式、教师中心模式、远距离教育模式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分法。许多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做出了其它不同的分类。徐琳的分类是其中一种比较有代.表性的分法。她认为,教师的:在职培训,从时间上划分,一般可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从内容上划分,可分为系统学习、专题研讨等;从途径上划分,可分为脱产、半脱产、不脱产等;从培训的系统性上来划分,还可分为正规和非正规等类型。

长期以来;我国在职培训主要是以学历补偿教育为主,其它培训较少,尤其是中小学,这也与中小学教师学历水平偏低有关,在培训模式上,主要是以函授、自学考试为主,脱产、半脱产的培训也只是到了近些年才得到较高的重视,导致教师培训质量不高,流于形式。为使我国教师在职培训适应时展的要求,必须形成从中央到地方、从高等师范院校到各级教师培训中心、从专门组织到远距离培训等一整套的培训网络,为教师的在职培训创造条件;必须开展脱产的、半脱产的,长期的、短期的,校内的、校外的,面授的、函授的、夜间的、业余的多种形式的培训,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地区教师的要求;必须建立以课程为基地的在职培训、以学校为基地的在职培训、以学校为中心的在职,培训三位一体的培训模式,为广大教师提供广泛的培训基地。

3.高度重视中小学校在教师培训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教师外出培训心得体会篇9

一、引言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高质量的外语教育需要高素质的外语师资队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目标,提出各级部门要努力“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然而,通过前期对河南省部分高师院校及中小学外语老师的走访调查,我们发现目前中小学外语教师教育还存在重职前培养,轻职后培训;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相分离;培养培训模式与手段落后;培养培训制度不完善;培养培训与实践脱节等问题。上述问题将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与重复,不利于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众所周知,美国高校所实施的职前教师教育项目已培养出了许多优秀外语教师,对美国经验的学习将有利于我国中小学外语教师培养培训工作的改善,有利于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中美中小学外语教师培养培训模式比较

 

中美两国中小学外语教师培养培训既有一定的相似性也有一定的差异,两者的相似性有以下两点:第一,两国中小学外语教师培养培训都主要包括职前的教师教育课程培养及职后的专业培训。第二,两国均针对中小学外语教师培养培训制定了相关的规章制度。同时,两国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主要包括以下两点:第一,两国在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上存在差异,在美国外语教师教育课程中,教师教育课程模块所占比例最重,通识类课程被视为基础,学科专业类课程被视为核心,在我国,通识类课程和教师教育类课程占比例较少。第二,两国在教师培养培训内容及手段上存在差异。美国更重视教师教学实践技能的培养和提高,我国则更强调教师基础理论的学习。

 

本文将通过案例研究借鉴美国高校在教育类课程设置及中小学外语教师培训模式上的先进经验,构建中小学外语教师培养培训新模式。

 

三、案例研究

 

1.斯坦福教师教育课程设置

 

斯坦福教师教育项目是美国著名的全日制一年硕士层次教师教育项目,该课程共分为五个模块:课程与教学理论、社会学与心理学基础、语言和文化、教学法策略、实习与教学实践。课程与教学理论模块课程是培养各科准教师从事学科教学工作的专门学科理论课程,美国小学实行全科教育,教育更加关注综合课程与教学理论。社会学与心理学基础模块课程有“为公平和民主而教”,“教学伦理”及“青少年发展与学习”。语言和文化课程模块有“学术语言介绍”、“教学中的文学中心”及“双语教学方法”,教学法策略课程模块主要包括“小学课堂领导与管理”与“学生的特殊需求”。

 

与模块化课程相对应的是实习与教学实践,在斯坦福教师教育项目中,理论课程与实习课程交错进行,彼此衔接。斯坦福大学与当地中小学合作,要求准教师参与中小学教学目标的制定及其他所有教学环节,参与学校的教改项目,准教师在此过程中将课本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在大学导师及中小学合作教师的共同支持下完成一年的教学实践。大学导师每个季度完成三次对准教师的正式观察,同时,为准教师建立毕业档案袋,涵盖准教师的简历和求职信样本,教学活动,单元或学习构成计划,反思总结,研究论文,实地考察计划,学生生活照片等。

 

2.洛杉矶专业发展学校

 

在洛杉矶专业实践学校,实习师范生与在职老师之间开展课堂活动俱乐部,每位老师每周有一小时自由支配的时间,老师们对即将进行的教学单元进行规划,互相交流,这种俱乐部活动能使在职老师与师范生分享快乐,共同提高教学能力及教学反思能力。同时,该专业发展学校在教学实践中开展主题性的单元教学和跨学科教学,将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运用到研究中。师范生通过观察老师的主题性单元教学和跨学科教学来反思自己的教学模式并将其运用到今后的教学中。

 

3.韦尔斯专业学习共同体

 

韦尔斯专业共同体是由学区或州教育管理机构指派的督导,南缅因州立大学师范生,大学导师与韦尔斯中学教师合作组成,在共同体内,韦尔斯中学教师参加每月一次的研讨会,研讨自身教学问题及实习生问题,研讨内容将出版在学校的新闻报刊中,在职教师通过参与这些活动更新资格证,也可以通过提交书面的教学反思获得晋级学分。在专业共同体内,大学教师观察中小学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并对老师的教学情况进行记录,指导中小学教师开展读书讨论会,与中小学教师及师范生共同实施课例研究及作业批改。与此同时,中小学教师到大学去进修或者担任大学的一些教学法课程,督导则和中小学教师与大学导师保持平等和友好的合作关系,致力于改进中小学教师的教和学。

 

四、教学改革实验

 

1.教学改革实验过程

 

在对美国中小学外语教师培养培训模式调研的基础上,为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我们以许昌学院及许昌第二高级中学为改革试点,对教师职前培养及职后培训模式进行改革,主要改革内容有以下几点:

 

(l)借鉴斯坦福职前教师教育项目在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方面的成功经验,以实践性、应用性为指导原则,对原有外语教师教育专业分散型的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在不同年级分别开设初级、中级、高级多元整合模块化课程。模块化课程涵盖通识类课程,教育类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及实践课程,突出师范性。模块化课程包括“课堂中的创造艺术”,该课程整合英语专业知识与学科教学知识,模块化课程也包括“教学伦理”及“青少年发展与学习”课程,该类课程整合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同时类似“语言与文化”,“文学与人生”,“英语语法、作文与对话”,“文学、历史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科技进步”、“青少年健康发展”等课程由低年级到高年级开设以提高学生的通识类知识及专业知识。改变原有考试制度,采用形成性评价,建立学生毕业档案袋,涵盖其参与模块化课程的所有表现。

 

(2)优化教学内容与方法,在模块化课程授课中采用“案例呈现—学生观察—制定计划—小组探讨—形成规则—学生呈现—反思总结”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借鉴斯坦福教师教育项目中的实践项目,形成由高校教师、师范生、中小学教师与当地教育局委派的教学督导组成的联合小组,开展阶段性递进式实习模式,将实践与期末考核相结合,构建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多维一体模式,在实践过程中,为准教师建立毕业档案袋,涵盖准教师的简历和求职信样本,教学活动,单元或学习构成计划,反思总结,研究论文,实地考察计划,学生生活照片等。

 

(4)借鉴美国洛杉矶专业发展学校教师培训的先进模式,在许昌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采用研训一体的培训模式,采取集中培训与远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在教学实践中开展主题性的单元教学和跨学科教学,将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运用到研究中,创设教师论坛,采用案例式,探究式、合作式等培训方法,以问题研究为中心,教学科研案例为载体,优化培训内容及评价方式,突出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5)借鉴韦尔斯专业共同体模式,创立许昌二高与许昌学院学习共同体,开展在职外语教师与外语师范生之间的课堂观摩与课例研修,成立读书俱乐部,合作批改作业,建立教师专业档案,借助信息技术,构建高校、社会团体及中学三维一体的多元互动校本培养培训模式。

 

2.教学改革反馈

 

我们对许昌学院外国语学院2014级学生及许昌第二高级中学的部分师生进行了走访和问卷调查。在针对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方面,97%的学生及95%的老师对课程设置感到满意,在对新的课程设置进行调查时,学生们普遍认为类似“课堂中的创造艺术”的实用课程比之前的“教育学”及“心理学”更有趣且更实用。同时,因模块化课程对老师的知识结构要求较高,高校老师普遍反映应该增加自身进修机会从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在对学生毕业档案袋认可度进行调查时,98%的学生认为该评价模式比单纯的期末考试更能全面体现自身的发展水平。在对“案例呈现—学生观察—制定计划—小组探讨—形成规则—学生呈现—反思总结”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调查时,96%的老师反映,新模式下的课堂气氛更为活跃,95%的同学反映较之以前的填鸭式教学,他们更喜欢能够展示个人才华的新模式。在对参与研训一体的培训模式的许昌第二高级中学的部分老师进行调研时,我们发现老师们在培训时的积极性明显高于以前,在与老师们的后续访谈中我们发现,老师们的反思能力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对自身的专业发展也有清晰地认识,职业倦怠感有所降低。在对许昌二高与许昌学院学习共同体进行持续跟踪中,我们发现学习共同体内部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型文化,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与自我的反思性互动都有了极大的提高,教师的专业心境得到改善,专业精神得到激发。所有上述调查显示,新型的教师培养培训模式能够有效提升教师的培养培训质量,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

 

五、新型中小学外语教师培养培训模式建构

 

基于上述教学改革实验,我们认为新型的中小学外语教师培养培训模式应该由以下几部分组成:观念更新+政策引领+系统模块化课程+任务反思型课堂教学+多维一体递进式实习+研训一体继续教育+多元互动专业学习共同体。

 

教师外出培训心得体会篇10

收稿日期:2006―07―15

作者简介:庄玉昆(1981-), 女,汉族,云南省大理鹤庆人,云南师范大学2004级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生 ,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

教师培训本身为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解决教师业务需求与落实新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平台。然而培训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其实效性如何?本文将撇开培训人员素质、培训内容与培训形式的影响。主要从培训的行政导向、教师自我发展圈两个方面来反思影响教师培训实效性的因素,并尝试给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影响教师培训实效性的原因分析

(一)培训的行政导向使得培训与教师需要脱节,带来了教师在培训中把自己置身事外。我国现行基础教育教师培训大都以自上而下的形式开展,大都是独立于学校之外的教育行政机构加以组织与安排,这样很容易使培训产生一种行政导向。这种自上而下的行政导向会带来如下四种问题。第一,自上而下的培训政策容易形成权威,权威引起强制、压迫,导致教师盲目服从、顺应。第二,自上而下的培训政策导致行动和反思脱离自身需要,加重了教师对培训的倦怠感,使培训变为教师的一种额外负担。第三,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容易引起形式化、花架子。脱离培训本身的意义,为完成任务而培训。第四,培训的行政导向容易使培训走入一种工具价值取向,“以追求实用性、实效性与社会价值实现为目的,追求一种效果模式来获取利益最大化。它强调培训目标要体现归一性、统一性和全面性,强调教师培训对人类文化的传递、延续及发展的作用,以知识教育为主要特征。①出现以上四种问题时,表明在教师需要与培训需要两者之间产生了一种政策需要,如果政策需要压制住教师的自我需要,那么培训中教师的主体需求也会随之丧失,进而把自己在培训中的主体地位降为被动地位。这主要表现在教师在面对培训时思考的是要培训什么,需要我做什么,有什么具体要求,而忽视了我需要什么,我要从培训中获取什么以及培训会解决我哪方面的需要。把培训当作上级要求的一项任务,而不是提升自己的机会。由于大部分教师把培训当作是心理上可做可不做,但行动上非做不可的事,于是搞假、搞形式等培训附属品应运而生,完全是为培训而培训。教师在培训中的反应也影响了培训的整个流程,尤其在培训者与教师之间难以形成互动交流,造成培训者往往只顾自己讲,忽视培训对象。培训流程也开始变得机械,变得应付。双方相互影响,最终都有可能脱离价值、脱离自身去工作。

(二)培训没有打破教师的自我发展圈,很难把教师的关注点转移,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对培训的投入状态。自我发展是与教师的职业特点之一“专业个人主义”(professional individualism)相联系的一个概念。“专业个人主义指的是教师的课堂生活往往是“自己自主的”,独立教学是大多数教师日常工作中的状态,拒绝分享自己的实践经验。②这里所提到的教师自我发展圈是指教师职业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自我封闭发展模式,也是教师追求发展的思维惯性,教师往往把自己的工作定格在如下一个循环圈内:

该循环圈存在两大问题。第一,教师长期围绕该循环圈进行工作,很容易使教师职业陷入一种惰性循环,造成该循环圈的封闭。这种封闭带来教师自我发展缺乏生机与活力,容易产生职业倦怠,进而缺乏通过外界培训进行更新发展的原动力,把自我发展更多依靠自我经验的积累。第二,该循环圈以利益导向为核心,把教师的追求与需要定格在物质激励与利益满足层面。它过分追求功利与世俗方面的满足,失去激励教师追求更高层次需要的动力。该循环圈所存在的两大问题使得培训首先必须考虑如何打破该封闭循环。由于封闭所造成的教师职业倦怠与利益导向的激励方式削弱了培训给教师带来变革与冲击的力度。教师更关注与自己教学实践直接相关的培训方式,而对一些理论与理念层次的培训,很难引起教师的关注。教师这么一种追求实惠与立竿见影效果的培训需求影响了教师专业的整体性发展,使教师在实践中缺乏理论与文化素养的支撑,最终导致教师在教学中过多模仿而非变革与研究。

二、提高教师培训实效性的对策分析

基于以上对影响教师培训实效性的原因分析,本文将主要从激发教师对培训的主体需要方面来探讨提高培训实效性的方法。尝试构建激活教师的主体意识,培养教师的自我变革能力,让教师主动参与进来的培训方法。

(一)要使培训的行政导向不影响培训,就得最大限度挖掘教师对培训的主体需要,可以通过如下系统分析来挖掘教师的主体需要。

(二)提供多元化的培训模式,并使培训设计关注教师的主体需要,从而提供主体需要得以发挥的平台。

1.通过多元教师培训模式来改革传统讲授式教师培训模式。采用校本培训模式、远程教育培训模式、参与式教师培训模式、反思型教师培训模式等多种形式改变培训的时间、空间、地点与方式,使培训从多渠道满足教师的培训需要,从而更有利于找出激发教师对培训产生主体需要的方法。

2.培训设计需要考虑三个因素以及对三个因素的处理方式。

3.培训设计应遵循培训的主体价值取向。给教师自我发展循环圈注入新的活力,使培训找到激发主体需要的源头。培训的主体价值取向“其实质在于教师培训的主要价值是从‘利益’中解放出来,以促进身心和谐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完善为唯一目标。”③通过增加培训的人文性,来净化教师的心灵,激发教师自我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满足教师对自我发展的更高层次的需求,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物质层面。

因此盲目只会带来无效与浪费,企图用多、快、好、省出成果的方式来对待教育问题,只会离问题本身越来越远。我们要解决教师培训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不断地想办法,不断地分析问题根源,不断地丰富有效培训的方法,根据具体情况解决具体培训中的问题

注释:

①②③黄甫全编著.新课程中教师角色与教师培训〔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31、108、131.

教师外出培训心得体会篇11

(1)教师走专业化发展之路是教育对教师职业的要求。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和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是分不开的,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一方面需要教师加强对课程的研究、探索、创新,需要教师自身善于读书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养;另一方面更需要专家的引领,教师直接、快速地吸取名师、专家的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因此,参加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并迅速成长的必行之路。

(2)教师主动积极投身教书育人实践是其专业化成长的内生动力和关键要素。教育教学素质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主动积极投身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是培养和形成高素质的主要途径和有效手段。国家为顺应教师专业化发展,已实行了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我市也已实施了学分登记制度,这些制度在客观上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教师“不得不学”;从教师个体而言,教师“教书育人”,是专门为学生的发展而工作的,理应满足国家、社会、学生的要求与期望。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主动积极参加各类师资培训。

(3)培训者应考虑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需求,积极帮助教师制定职业发展规划,拟定专业发展目标。参培教师有了切合自身实际需要的专业化成长目标,则会在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各种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逐步增强、丰富自己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职业人格,会自觉地把提升自身素质的过程与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有机结合起来。

只要唤醒了教师的激情,激发其自豪感、幸福感,就会从内因上解决教师不想学习、不愿参加培训的问题,否则,任何形式的培训都不会收到实效。如此,教师专业化就会真正落到实处。

二、培训活动自身的改革是教师培训路径创新的关键

反思培训工作,笔者觉得应该从培训活动本身着手进行。开展培训活动不外乎三个环节,即培训前的工作、培训活动过程中的工作、培训活动后的工作。怎样开展高质量的培训活动,国内外同仁广有探究,经验分享、案例教学、合作探究的培训模式较为普遍认可,这些培训模式的改革对于提升培训质量显然非常重要,我们的教育培训活动尤其是教研教改也因此获益较多,但是从培训管理层面来分析还是不够的,要提升培训质量,应从培训活动的三个环节中去突破,认真抓好这三方面的工作,具体建议如下:

1.培训前应精心筹划保效果

一是充分利用学分登记制度对中小学教师加以约束,学分与教师的晋级、晋职直接挂钩,让参培教师感觉不参加培训活动就没有教育教学活动的空间,在观念上自觉接受“我要学习”而不是“要我学习”,让中小学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纳入参培对象;

二是精心设计培训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按照培训活动的内在要求一一核对,如教师在专业成长中应达到的目标,譬如树立课程目标意识、形成课程设计开发能力,处理教材、选择教学内容、编写教材的能力,传导信息、组织教学的能力等,培训计划越具体越好,让培训者对培训活动的要求了然于心并认真地落实到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2.培训中应在常规化中求创新

(1)明确职责。每次开班之前应对培训活动的参与者有一个具体的要求,班级管理者应有详细的班级管理方案,培训教师应有具体的教案甚至学案,后勤服务也应有一个常规、健全的规章管理制度等,职责明确到个人,人人尽职尽责。

(2)应建立教师培训效果评价制度,积极开展教学常规督促管理。依据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标准,随时对学员的学习情况和授课教师的培训内容、教学安排、课件制作水平、课堂授课水平、课堂互动水平及整堂课的培训质量程度、学员满意率等状况予以调查。我院前段时间开展的课堂调研反馈说明学员们普遍对教师们的教学目标把握、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等感到满意,而对教学整体效果、教学语言、教学内容中的理论联系实际项目及授课感染力、授课语言艺术水平则满意度很低。这些调研反馈信息对改进培训工作的不足或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我们在培训活动做工作安排时,就应该选择那些具有扎实的知识底蕴、先进的教学理念、丰富的教学经验、娴熟的专业能力的教师授课,确保参培老师在培训活动中通过学习能收获到最大效益。

(3)应创新培训模式,保证培训质量。学习是一种交流过程,应加强培训者和参培教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在重视教师需求的基础上,培训活动过程中应主张培训者和学员适时适量地进行对话,以随时了解并解决课程实施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为此,我们要求授课教师每节课留出一定的时间,与学员现场交流,及时解答他们的疑惑与困难,在授课后也注重即时反馈,如发放教学评价表、召开分析总结会,或者通过学员QQ群、培训博客等,多渠道获取学员意见,及时调整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增加以研讨为主的授课模式,如案例式、探究式、参与式、情景式、讨论式等,一切顺应教学要求,及时改变教学组织方式,为参培教师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选择机会。

另外,适当开展交流研讨教学活动会让参培教师的隐性知识显性化,培训者也会提升自己的批判反思能力和学科指导能力。如能进一步鼓励学员在专题讲座、教育沙龙、教育论坛、教师晚会、实践课堂等活动展示自己的学习研究成果,分享自己的教育经验,培训者就能帮助参培学员不仅可以厘清问题、分享经验,还可形成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这样,既能提升培训的实效性,又达到学员理解课堂的实践原则。

(4)可全程跟踪培训者的培训活动,激励培训者根据中小学学科教学中的热点和难点选择典型教学案例,让每一个典型案例对应一个核心问题,通过现场观摩、经典视频案例分析等方式,提高参培学员的研究性教学的组织能力以及教学实录分析能力等。在跟踪中,如果发现学员把教学中遇到的困难、问题能转化成具体的研究课题,我们则可以加以引导,并进一步要求参培学员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分工合作予以研究,在培训活动结束前上交研究报告,培训者可顺势组织报告会交流互动。参培学员间的相互切磋、讨论、补充、完善、启发,会增强培训活动的互动性能,又可促进参培学员自身专业化水平的发展。

3.培训后应夯实效果有提升

笔者觉得对培训效果要进一步巩固和强化的话,需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其一,要及时进行培训总结、做好学分登记(学分驱动)。建立学习型学校、打造专家型教师,除了大力宣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外,必须靠学分机制做保障,实践证明,任何一项工作靠参与者主动完成毕竟是少数中的少数,在这样的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活动中,要保障活动的普及性、有效性,没有学分机制作保障,我们的培训活动就是创新到没有瑕疵,收效也会大打折扣的。每一批培训活动结束,我们应该及时地对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成绩优秀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扬和奖励,对于不重视教师培训的单位及无故不参培的教师个人要给予批评和帮助,对延误培训工作的要进行必要的处理。让主动学习者得到肯定,被动学习者得到鼓励,从制度上会起到激励的作用,在学分登记的基础上,进一步建议中小学校常规教学检查也用制度巩固培训成果。

其二,建议加强教师培训的督导评估。督导评估工作是对培训实行科学管理的重要部分,是保证培训质量的重要手段。教师培训评估是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和方法,通过多条渠道、多种形式全面地搜集有关信息,以评估标准为依据,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方法,按照科学合理程序对评估信息进行分析、测量、整合、评定,对教师培训状态和价值进行判断,从而为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保证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能全面、积极、有序的开展,在借鉴国内外新的管理思想和方法的基础上,我们有必要从中小教师的实际出发,构建一套科学的教师培训检测与评估机制,制定一组评价操作细则,对各级培训工作进行合理有效的评价检测,依据评价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对相关的培训工作进行调整。

其三,建议实施培训后跟踪,提升培训质量。培训效果如何,最终要通过学员的教育教学实践来检验。跟踪考核主要以查、看、听、访、搜方式进行。查,主要查学员所在单位的相关资料,看学员参加此次培训活动和有关研修活动的情况,根据相关资料,对学员培训前后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对比和评价;看,主要看学员的自我研修笔记和备课或班级活动记录等情况;听,就是深入课堂听课,组织评课;访,即一访单位领导,听取他们对参培学员培训后的学习工作情况介绍和对培训工作的意见及建议,二是对学员开展问卷调查;搜,主要将参培学员中的一些典型案例、研修体会、教研论文、教学随笔和教学反思等搜集上来。通过跟踪考核,对比学员的教育理念、教学视野、课堂教学方法是否有质的变化,驾驭课堂教学或班级管理的能力是否增强,他们的教学案例分析、教学反思、研修体会、教研论文是否有可喜的变化。

另外,要及时做好宣传报道,扩大社会影响。每批培训活动开始或者完成,应该在教育学院门户网站或者邵阳影响较大的传媒上予以及时报道。

三、培训机构自身的改革是教师培训路径创新的保障

1.一流的培训队伍是参培教师积极主动参加培训的前提

教育成败在与教师,学分制背景下教师培训业的巩固和发展,也在于我们的培训队伍。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培训教师队伍,是培训机构发展的立足之基。特别在以国培计划为引领,以省培计划为依托,以远程培训为支撑的今天,有一支掌握现代教育理论,有丰富的一线教育教学经验,懂教师继续教育特点,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及培训、教学、教研于一体的具有较高水平的新型培训者,显得尤为重要。近几年,我们聘请了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和中小学优秀教师担任兼职教师,建立了教师培训项目专家库,遴选出高水平专家和一线优秀教师组成了培训团队;他们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了解本学科的发展趋势,具备一定的学术水平,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熟悉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特点、规律,善于开展和组织教师进行有关继续教育教学活动,熟悉基础教育,能够深入中小学课堂,参与和指导中小学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和研究;另外我们也注重加强教师培训团队研修,保证每年足够的研修时间,完善培训者考核评价制度,形成培训者队伍动态管理机制。相信拥有这样的一支培训队伍,我们是可以顺应中小学教师全员学习、全员参培的要求的。

2.精细化管理会让参培教师滋生强烈的归属感,是其积极接受培训的感情基础

精细化管理就是精耕细作,要关注到每一个点,逐步把每一项事情都做到极致,采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来协助进行管理。精细化管理能极大地挖掘和释放市场的潜能,我们以前总以为参培教师出勤率不高是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有问题,其实是我们的服务还不够优质,俗话道“一流的服务产生一流的管理”, 精细化管理会让参培教师滋生强烈的归属感,认真做好培训教师的服务工作是培训活动取得实效的重要环节。管理者一要要当好教师的服务员,为教师的发展提供适时、适度、适切的服务,二要抓好关键环节的监督工作,推动培训向效能方面发展,鼓励学员在学有所得、学以致用上下功夫,三要及时调控,抓好突出环节,大力推进培训质量的均衡发展。全力服务于教师的业务进修,服务于教师的课堂教学需求,服务于教师的专业发展,真正使“进修”基地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沃土。

3.科学合理的培训制度是参培教师积极接受培训的保障

没有制度的约束,培训就会陷入无序状态,其效果自然是低劣的。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可以保障培训的运作有序化、规范化、常态化。对教师和学员们来讲,服从规章制度比服从领导任意性的指挥更易于接受。规章制度能使培训活动中的每一个成员(包括管理者和培训教师)行为合矩,不偏离培训的方向;规章制度可以防止培训的随意性,保证培训的实效性。通过权利、义务和责任等的合理设置,培训者和参培教师都能预测到自己的行为和努力的后果,会自觉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保护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建议:教育学院可成立以院长为组长的“教师培训领导小组”,以分管院长为常务组长,负责培训的组织、管理、服务、教研、培训资料积累等项工作,有《教师培训实施意见》《教师培训实施细则》《培训教师奖惩条例》等相应的培训规章制度来规范管理者、培训教师的行为,同时建立教师参与培训积极性的激励机制,对工作中涌现的有突出贡献的学科组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培训过程中的优秀成果进行及时推广,如此建章立制、奖勤罚懒,会让培训教师随时感受到收获的快乐,增强培训成效的自信体验。

与参培教师而言,相应的培训规章制度更不可缺。每一位参培教师必须明确培训的意义、任务和要求,自觉遵守学习规章制度;每次培训后,我们应要求参培教师及时写出心得体会,与结业成绩一同存档或一同发回参培教师工作单位,培训结束回校后,应进一步要求参培教师向相关学校负责人汇报,或向本学科或本年级组人员传达培训内容,让学习收获能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在参培学员年度考核中,建议学员所在单位将参培学员的交流汇报情况记入年终量化考评。

教师外出培训心得体会篇12

作者简介: 黎凤环(1965-),女,广西柳州人,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心理健康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9-0074-03

教师培训的目的是促进教师持续发展,使其较好的胜任教育教学工作要求、不断提高工作质量水平。针对当前高职心理健康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开展基于胜任特征的教师培训,能有效地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质量,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一、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对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的力度也不断加大,但当前的培训质量与教师的发展需求和工作需要不相适应,不能很好地满足改革发展对教师的要求,主要表现在:

(一)重知识技能掌握,轻动机态度的转变

当前,大多数对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主要是针对教师岗位任职要求进行的,这种培训只看到教师开展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等专业知识,而忽略了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们产生优秀绩效更关键的动机、个性、价值观等内在因素,因此有的培训并不能促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提高教育教学工作质量,有的培训虽有一定的效果但时效性较短暂。

(二)强调共性,缺乏个性化培训

当前,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更多是从教师的共性需求出发,制定统一的培训计划,确定统一的课程内容,采用集中培训的方式,缺乏能根据教师的个性需求开展的培训活动,缺乏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三)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

当前的培训,还不能很好的根据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教师较好的胜任工作所需要的素质能力结构和水平,系统的组织设计培训活动或选送教师参加培训,培训随意性较强,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难以有效提高教师胜任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二、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

胜任特征,也称为胜任力,是指“能将某项工作中的卓越成就者与表现平庸者区分开来的个人深层特征,其中包括动机表现、人格特质、品德素养、自我形象与社会角色特点、态度或价值观以及某领域的知识与技能水平”[1]。胜任力的内涵包含外显的成分和内隐的成分等,其中外显的成分主要是指知识、技能、社会角色和自我形象等表层特征;内隐成分是指动机、特质、态度、责任等深层的特征,是区分绩效优异者与平平者的关键因素。

运用行为事件访谈法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调查,参照国内外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的研究成果,将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特征主要概括为思想观念、人格特征、专业知识与经验、专业能力几个方面: [2]

(一)思想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向导。心理健康教师要有效的开展工作,必须具备正确的学生观和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适应的职业价值观。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有独立人格的人,需要得到尊重和信任。要正确对待学生的问题,一方面,高职学生仍处于青春期阶段,身心发展不完全成熟,极易产生一些发展性问题,另一方面,经历了基础教育阶段的挫败,相当一部分学生又形成了自卑等一些列不良的心理,这就需要教师给予更多地理解、帮助和支持。教师应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恰当的环境、条件可以促进他们成长、成才。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树立“助人成长,自我成长”的职业价值观。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高创造性的工作,需要教师脑力与体力的大量投入。由于经常接触负面情绪, 情感耗损较大,加上工作成效难以即时体现,教师极易产生职业倦怠感。但是,教师若能够将这项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工作视为“助人成长,自我成长”的过程,在工作过程中不断超越自我,实现自身与学生的共同成长,这样就能减低情感耗损,防止或减少职业倦怠出现,并使自己的职业动机维持在一个较适宜的水平,提高工作绩效。[3]

(二)人格特征

研究发现,能较好地胜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一般都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人格特征:

真诚性。心理健康教师应以真正的面孔展现自我,没有伪装,不戴面具,表里一致,真实可信的置身于学生之中,使学生感受到信任、自由、舒适。

亲和性。心理健康教师应富于爱心、同情心,亲切、友好,尊重他人、对人没有偏见,用欣赏的心态看待他人,不将自己的情感、意愿强加给他人。

开放性。心理健康教师应以开放接纳的心态对待学生, 能从学生的角度去观察外界,对学生的心情产生共鸣,通过共情与学生建立起真诚的理解和信任关系,真正实现心灵上的沟通。

稳定性。心理健康教师应保持平和而稳定情绪,不在学生面前出现情绪失控;面对现实,能以沉稳的态度应对各种问题,严谨自律,做事有条理、有计划,能持之以恒,行为充满魄力。

(三)专业知识与经验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需储备有必要的心理学等相关专业知识,这些知识主要包括: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如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情绪心理学等知识;心理测量与诊断方面的知识;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与治疗知识、学习和行为障碍的干预等方面的知识。此外,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较好的胜任此工作,教师要注意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善于积累社会经验及教学经验和心理辅导与咨询经验的。

(四)专业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具备的专业能力主要包括:针对学生的问题和发展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围绕某主题设计并实施团体辅导活动的能力,活动的组织与监控的能力;心理辅导和咨询的能力, 如建立咨询关系、正确运用心理测评工具、对心理问题正确评估与诊断的能力,正确运用观察、移情、倾听、问题行为矫正等各种咨询技术的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如发现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三、基于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的培训

基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的培训既关注教师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也关注教师工作的态度、动机和价值观的转变,强调培训针对性和个性化。为此,培训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做好培训需求分析

培训需求分析的实质是通过分析教师现有状况与应有状况之间的差距,来确定是否需要培训及培训的内容。基于胜任特征进行培训需求分析,是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特征为参照标准,并根据评价对象的不同层次建立不同的测评体系,通过同事评价、自我评价、专家评价、学生评价相结合的办法对教师胜任力进行综合评价; 也可采用教学模拟技术,由专家根据胜任力测评体系,评价教师的胜任力状况,以此鉴定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当前的知识、能力及品格与胜任特征之间的差距,确定培训需求。[4]

(二)制定个性化的培训方案

教师的成长阅历不同,胜任力水平也会有很大的差异,培训需求也各有不同,需要根据教师的需求状况,制定个性化的培训方案。

一是明确培训目标。基于胜任特征培训的总体目标是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取得高绩效的能力、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的能力和发展潜能。这个总体目标必须通过每一具体培训活动来实现,因此,在设计培训项目、或选送教师参加培训时,必须确保目标是具体的、可实现的、与工作相关的。对于培训组织者来说,应该在培训需求调查的基础上,分门别类设计设计培训项目,培训目标既有内容上的不同、也有水平上的差异,并明确参训对象的条件及培训后要达到的目标;学校则应根据培训项目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安排参训教师或根据教师的需要选择培训项目。

二是开发培训课程。培训目标是通过课程的实施得以实现的,因此要围绕培训目标开发和设计培训课程。基于胜任特征培训课程内容的开发与设计通常运用典型工作任务法或典型行为事件法。典型工作任务或行为事件,是指绩优的教师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对于自己能力的提升起到关键作用、且具有普遍性和经验推广价值的工作任务或事件,将教师在这些典型任务或关键事件中解决问题时所持有学生观和和职业价值观念,所需要的知识、能力、人格特征归纳总结,根据需要编写成案例,作为培训课程的内容。

(三)有针对性地选择培训方式和方法

培训方式方法的选择运用恰当与否会影响培训目标是否得以实现。心理健康教师的胜任特征包含外显特征和内隐成分,不同的能力素养水平的提高需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其中外显的成分即知识、技能等表层的特征的培训,运用课堂讲解法、情景模拟、案例分析、行为练习等方法,能较好地促进教师水平的提高;而内隐成分即观念、人格特质等深层的特征,则应更多采用行为示范、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学习等方式。

导师制是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动机、特质、态度、价值观等深层特征水平提高或转化的有效方式。由具有丰富教育教学经验、成绩优异的教师担任导师,导师针对参训教师的实际情况,以职业生涯理论和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为指导的,对被指导者给予指导和帮助,这种指导可以是一对一的,也可以是一对多的,可采取面对面的指导,也可以通过网络式的指导。[5]这种师徒结对式的培训指导方式,在师徒间建立比较长期稳定的关系,可以使导师比较全面深入了解参训教师的情况,在此基础上给予更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指导,同时教师动机、态度、价值观等这些胜任力内隐特征的形成或转变,也要有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参训教师与导师间持续的、“近距离”的接触,有利于获得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加强培训活动的组织实施

高质量的培训活动方案,需通过组织严密的培训活动才能得以落实,为此,开展基于胜任特征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活动应做到:

培训活动经常化。一方面,心理健康教师的胜任力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另一方面,随着学校内外环境的变化,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胜任力会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因此基于胜任特征的培训,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根据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规律和需求,做好培训设计,持续为教师组织各种有针对性的培训活动。

组织形式多样化。培训内容的多样性决定了培训活动组织形式也应是多种多样的,可由专门的培训机构组织集中培训学习,也有学校的内训或日常教研活动,还有个人自我学习提高。

允许教师自选培训课程。可以菜单方式列出所提供的各培训项目和培训课程内容,允许教师根据需要自主选择或指导教师选择培训项目或课程,提高培训活动的针对性。

帮助教师做好参训的心理准备。引导教师正确认识到自己的职业发展兴趣、培训需要及培训目标;了解自己工作环境的特征;确保教师充分相信自己通过培训获得成长,从而积极参与培训。

(五)开展有效促进教育教学行为转化的培训效果的评估

基于胜任特征培训的目的是要帮助教师提高胜任力水平,最终提高工作绩效,因此必须加强对培训效果的评估,以不断修正和完善培训课程,提高培训质量。基于胜任特征的培训效果评估分为四个层面:第一层面是评估参训教师的反应,即参训教师对培训的总体印象;第二层面是评估参训教师学到的东西,即掌握了多少知识技能;第三层面是评估教育教学行为的变化,即培训前后教学行为有哪些改变;第四层面是绩效评估,即教育教学效果,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水平。[6]

培训效果评估的关键层面是参训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转化。因为只有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向所期望的方向转变,才有可能提高工作绩效。为此,要加强对参训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转化的评估,制定明确有效的评估办法,同时还要为教师实施有效地教育教学行为提供必要的支持,如提供实施教学行为所必须的教学环境和条件、加强教学督导,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价制度,对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行为给予相应的表扬和激励等等,促进教育教学行为的转化。

总之,基于胜任特征的培训是有效提高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工作胜任力的途径,应该加强研究和实践,以有效地提高教师的工作水平,进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Mcclelland D C.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Intelli-gence”[J].American Psychologist,1973,(28) :1-14.

[2]王智,张大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结构及测量[J].心理科学,2011, 34( 2) : 481- 487.

[3]曾玲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培养初探[J].心理科学,2007,30( 4) :977-97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