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编写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23 15:24:50

教师编写论文

教师编写论文篇1

 

中职专业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确定后,为学生提供优质教材,便成为体现课程理念、提高课程质量的重要方面,教材编写团队的课程思想、人员组成、作用发挥等是教材质量高低的决定因素。

中职“专业课程综合化,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项目教材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是跨学科的,一个项目总需要多学科知识和多种技能教育管理论文,因此,开发专业项目课程、编写项目教材需要优选多学科、多类型人才,包括学科专家、技术专家、实训教学研究人员、课程专家、教育学与心理学研究人员等,集各位专家的长处,各类专家各负其责,共同编写每个项目及其中的每个工作任务,打破一本教材几个人编写、每位编写人员各编若干章节的传统编模式。无论是编写成套教材,还是编写单本教材,都要组成一个团队,其中,有一位领衔人和若干名成员。

一、领衔人

领衔人应是具有组织管理能力、掌握专业知识的职业教育课程专家。领衔人从学术和理念上把握教材的方向,要将先进的、切实可行的职教理念和涉及教材编写的各类信息与教材编写团队共享,带领大家共同提高,建立起高效的指挥系统、信息系统、评估诊断系统和反馈系统教育管理论文,有效地组织教材培训和教材使用实验论文服务。可聘请全国职业教育著名专家对教材的编写理念、研制方法与程序等进行指导,使教材体现现代职业教育教学和学习理论,提高教材质量和可信度。

领衔人既要领导编写团队认真研读专业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更要基本统一团队编写中职专业教材的指导思想。中职专业教材除具有学术性、知识性、科学性、思想性、生活性、工具性、权威性外,更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1、系统的项目课程,真正意义上的“理实一体化”教材

教材要充分体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一体化。以能力为线索,以“项目”为载体组织课程内容,以科学的行动过程呈现项目,由实践整合理论,切实落实“做中学”的教育思想。在结构体系上,由工作任务分析确定专业课程方案和设计教材框架。

企业的产品和设备是各种各样的,企业的实际工作也是庞杂的。在企业某一职业的林林总总的工作任务中,总包括若干项基本操作要素,把这些要素提炼出来教育管理论文,进行科学地优化组合,便成为该职业的基本工作项目。为了提高学生就业的针对性和综合职业素质,完成从学生到生产一线技能性人才的转变,还应有一些实际工作项目。基本工作项目和实际工作项目组成该职业的项目系统,如果掌握了这些项目就能胜任该职业的工作论文服务。由此产生的面向工作领域的项目课程的工作项目,多数并不是真实工作中的工作项目,而是加工后的工作项目。工作项目多数源于职业工作,又高于职业工作。在每一个工作项目中,还可以有若干个工作任务或训练课题,其中,既包含工作技能与技术要领,又蕴含相关知识。

项目课程教材中的知识负载,其实是工作任务选择设计的自然结果。要全面分析本专业工作领域需要哪些系统的理论知识,将现实工作需要的知识教育管理论文,根据工作任务的需要编入相关课程相关项目的相关工作任务;为中职学生职业生涯打基础、添后劲的知识,也应根据其与工作任务的关联性有机地编进相应工作任务。这两类知识,都要科学地、系统地融入项目课程系统的各个工作任务中。

2、研究性学习课程教材,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课程教材最终要落实到学生身上,所以编写教材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使学生自主、自觉、更快、更好地发展。要注重教材在使用过程中的研究性,一是教材内容的呈现要逐步过渡到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项目式研究性学习,二是留有足够的空间让授课教师进行二次开发。教材不仅“导”学生,还要“导”教师,让教师更好地“导”学生。

教材要把握中职生的特点论文服务。根据多元智能理论,人的各种能力发展是不均衡的,是有差异的。一般来说教育管理论文,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思维形式多趋于表象性,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归纳、举一反三的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在编写教材时,应充分考虑中职生的认知特点,遵循他们的技能与心智发展规律,采用积极有效的方法,引导他们自发地掌握技能、学习知识,逐步提高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实践证明,直观性强的教材受到中职学生的欢迎。教材的直观性表现在:第一,使用形象化的文字来描述事物,注意回避难以理解的理论阐述,对于以定义形式出现的概念,尽可能用经验(实例)加以验证式说明,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第二教育管理论文,使用图表、图象、录象、计算机模拟、字体变化、纸张色彩和底纹的变化等直观表现形式。第三,内容编排的艺术性,材料呈现的艺术性。

3、提供多种教学媒体

教材一般要提供以下教学媒体:(1)纸质教材,(2)电子光盘,(3)专题网页资源,(4)供编写人员及学科专家、技术专家与教材使用者互动的网站或网页,(5)与使用者交流的专用电子邮箱等。

领衔人在编写团队集中研讨的基础上,形成教材编写提纲与教材体例,并组织研制教材样章,供编写人员模仿与参考。

二、专业骨干教师

高素质的作者队伍是构建品牌教材的基础论文服务。中职教材具体的编写工作应由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教科研基本功扎实的专业骨干教师来做。专业骨干教师包括专业课教研人员、学科专家、学科教育专家、实训指导教师等,大量的教材文本编写任务应由其中的“双师型”教师承担,他们的文字功底应较强。有创新之师才能造就创新之生,所以参编教师应具有创新精神。

专业骨干教师,尤其是在相关课程中有多轮授课经历的优秀教师教育管理论文,不仅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掌握专业课程教学规律、教学特点及本专业领域的教学现状、教学动态,能够把握学生的需要、感受、兴趣以及接受能力,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学习的过程性,能够从学生认知水平提高和能力提升的角度对教材的编写提出构想。在这方面,无论是课程专家还是企业专家都是无法替代的。参编教师要到生产一线进修和岗位实践,摸清生产实践的岗位群分布情况,弄清生产实践的工作过程和技术要领、行业企业的标准和规范,使专业教材达到企业要求,还要认真研究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标准,使教材能够兼顾职业技能鉴定。参编教师应不受原有课程的影响,抛开个人的利益关系,严格依据工作任务组织课程。专业课教研人员还要从教学科研的角度对教材提供中观的意见。

在编写的过程中,应穿插集中培训、集体讨论、自我学习、企业调研、学生问卷调查等工作教育管理论文,这样不仅可以使参编教师开阔思路,保证教材的编写质量,还可以使教师自身的知识水平、教学技能、研究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职教理念也会在教师的头脑中深深扎根。

三、行业企业技术专家

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包括技师、车间主任、班组长等基层部门负责人等论文服务。他们既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也深切地了解行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他们来自实践,精于实践,是实践专家。应召开有代表性的实践专家研讨会,请他们对相关职业进行工作任务分析,分析具体岗位的职责任务,归纳出典型工作任务的框架。由实践专家和教师,共同归纳每一岗位所需的知识和能力,确定和描述典型工作任务的详细内容,综合设计课程项目教育管理论文,确定教材的编写内容,包括“工作与经营过程”、“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劳动组织”和“对工作的要求”等。按照从事这一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要求组织教材内容,由实践整合理论,确保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有了相关行业和企业技术专家的参与和支持,才能使教材的开发能够真正做到以职业实践为导向,使课程教材内容来自企业实际,符合行业企业生产流程,反映行业企业的需求和发展趋势,体现新标准、新规范、新能源、新材料、新知识、新技术及企业管理新理念,渗透企业文化和专业文化;才能编写出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实际技能、学以致用的好教材;才能解决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密切学校与行业企业的关系,为学校最大限度地利用行业企业的各种职教资源提供可能。

四、心理学与教育学专家

心理学与教育学专家在教材编写前及其过程中,要指导编写人员深入掌握中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中职学生的教育规律,使编写人员在编写中应用和遵循教育管理论文,并对教材中出现的相关问题提出修改意见。心理学与教育学专家要与团队其他人员共同研究,很好地处理企业需求、培养目标和学生实际三者之间的关系,使教材既符合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要求和相关专业岗位资格技术等级的要求,又符合职校学生的基础状况和掌握技能与知识的规律,还体现职业教育的性质、任务,达到中职相应专业的培养目标。心理学与教育学专家最好应了解中职的相关专业,以提高指导教材编写的针对性。

五、教材编制技术人员

教材编制技术人员要进行排版、制图、多媒体制作,包括动漫制作、影像录制与处理和教材的形象化、艺术化处理等论文服务。教材编制技术人员也应了解中职的相关专业,以提高编制技术的有效性。

编写中职专业教材的过程实质是研制过程,研制教材也是工作项目。教材文本初稿完成后,要集中编写团队全体人员,进一步研讨教材的框架、编写体例等,在此基础上,逐项、逐条乃至逐句、逐图对教材进行仔细推敲教育管理论文,发挥各类专家的特长,集中大家的智慧,修改定稿。此举工作量虽然较大,但能大大提高教材质量。如此开发的教材,还要进行一轮小范围实验,实验成功后才能推广。为持续提高教材质量,在教材实验和推广过程中要建立教材使用的反馈评价体系,通过学生和教师使用满意度调查、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满意度调查等多种形式,系统收集学生、教师、用人单位、毕业生等各方面对教材实施的意见和建议,总结经验与不足,对教材进行不断修改和完善,形成教材滚动开发机制。

教师编写论文篇2

王文彦、蔡明主编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及由福建师大的潘新和主编的《新课程语文教学论》先后于2002年和2005年问世。这两部书都站在知识更新的立场上,对我国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改革与发展进行了新的探索,这两部书自出版以来,被国内师范院校广泛采用,受到了较好的评价。

然而,这两本书对于新课标的理解、阐释,对各类语文教学的态度及在编纂的内容方面,都有着很多的不同之处。这里试从两书的写作教学的过程、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对比,分析了两书对于写作教学观的不同态度,进而提出了对写作教学未来发展的期望。

一、写作教学过程的比较

作文教学过程,一般指一个单元(一次作文)的过程。学生作文成效如何,往往与教者对作文教学过程的理解和把握有着很大的关系。王文彦、蔡明主编的这本书将写作教学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定向;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学生参与;交流讲评,互相沟通。这四个阶段包含师生之间的关系,四个阶段循序渐进,紧扣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突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地位。

潘新和主编的这本书虽然没有提出具体的一套写作教学过程,但从书中列举的两个经典案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其十分关注写作教学过程。通过对比,王文彦、蔡明主编的书更注重写作教学过程的体系,而且偏重教学理论与原则方面,而潘新和主编的书更注重一些有特色的教学改革方法对写作教学过程的贡献与指导,偏重于指导实际操作。

二、写作训练方法比较

写作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为使这一工程顺利进展,就一定要采用一些适当的训练方法。王文彦、蔡明主编的这本书非常注重写作训练,认为写作能力从根本上讲是一种技能,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才能形成。在书中,作者提出了七种作文训练方式,有单项作文训练、命题作文训练等。

潘新和主编的书中也提到了写作训练的一些常见方法,具体归纳为讲授式、讲练式、评改式等。“讲、读、写、议、评、改”是写作教学教法的常规要素,它们提供了一种关于写作教学宽广的可能性及一种基本的教学思路。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出,王文彦、蔡明主编的书更强调多练,意在给教师们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潘新和主编的这本书则更强调写作训练的具体操作实际,意在帮教师打开思路,让教师们有更多灵活的选择。

三、写作批改的比较

写作批改亦称为作文批改,是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和写作能力的重要一环,具体内容则是教师对学生的作文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并指出作文的优缺点、修改意见及努力的方向等。潘新和的这本书指出了我国传统写作教学的“精批细改”存在的弊端,即用传统的观念和方法来评价,容易误导学生,极大地束缚学生的思维和对素材的运用,损害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王文彦、蔡明主编的书在阐明写作教学过程中,就叙述了教师批改,学生参与;交流讲评,互相沟通的写作评改过程。书中指出,每一次的作文批改,就是教师和学生进行的一次思想感情的交流,作文批改要有针对性,讲求实效,多批少改,内容兼顾形式等,而且要注重写好作文批语。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王文彦、蔡明的书看重作文批改的实效性、育人性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而潘新和主编的书则更看重如何用作文评改去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打开学生的思维等。

四、对写作教学的展望

教师编写论文篇3

2教学案例选编

案例教学内容确定后,接下来就是案例选编工作。由于调查性财经报道案例众多,如果选编的案例文本不规范、不典型、不精准,案例教学实施就会功亏一篑,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成效。教师在案例选编的过程中,担当的是“编剧”角色。编剧是从事影视剧本创作的人。编剧可以是原创,也可以改编。教师在案例选编中的“编剧”工作是改编。所谓改编,即将准备作为案例教学使用的案例,改编成适合教学需要的文本格式,让案例中蕴含的理论问题与课程教学目标紧密相连,为教学重点、教学难点顺利突破铺路架桥,与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培养直接挂钩。改编后的“案例文本不仅教师自己能把握,而且学生易于接受和认同”。在“财经新闻报道与写作”教学案例选编过程中,教师作为“编剧”应注意:第一,按教学日历安排,教学此时已经进入收官阶段,学生通过前阶段学习,已经初步掌握财经新闻报道与写作方面基本理论知识,选择调查性财经报道实施案例教学,可以统筹前面所学理论,融入案例教学内容。第二,查阅与案例相关的所有资料,去粗取精,改编成符合案例教学需要、始终围绕教学主题的文本材料。第三,讨论题目设计为统筹学生已学内容服务,不能仅仅局限于案例。要求题目设计能激发学生积极查阅资料,认真回答问题的兴趣。第四,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做好讨论过程预判,撰写讨论中发生各种情况的应对文字材料,为正确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做准备。

3组织课堂讨论

教师在案例教学课堂讨论阶段承担的角色应该是“导演”和“配角”,学生是课堂讨论的主角。教师作为课堂讨论的“导演”,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主动性,用适当的语言引导学生开展多角度、有深度的讨论。作为“导演”,要避免冷场、避免偏离主题、避免无休止的争论发生,有效掌控讨论过程,控制讨论结果按正确方向发展。教师作为课堂讨论的“配角”,需要向相声捧哏演员那样,用支持、赞扬的体态和语言对学生的精彩发言予以鼓励。用打岔、逗趣的体态及语言对学生讨论冷场、跑偏、斗气、无序状况实施铺垫、转折、撤火、理顺工作。在调查性财经报道案例教学课堂讨论中,笔者认为采用“学生对学生———辩论与合作型”讨论方式比较符合当前大班教学现状。在现实教学中,笔者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讨论小组,在课堂讨论前,要求各组在阅读教师提供案例文本基础上,自行查阅相关资料,自行组织小组讨论,在小组讨论基础上挑选代表本组在课堂讨论上发言的同学,要求做好在课堂讨论发言PPT,在规定的发言时间里阐述本组的观点。各组代表发言后,进入自由发言辩论,教师在此阶段则适时进入“导演”或“配角演员”角色。

4课堂讨论点评

在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点评阶段教师的角色相当于影视作品的“影评人”。敢于说真话不说假话才是好影评人,不能因为有学生评价教师的评教环节存在,对学生学习讨论环节中的不足不敢提批评意见。教师作为调查性财经报道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的“影评人”,需要点评的是:第一,点评发言者发言中的独到见解,有创意的思路或者想法,并就其存在缺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第二,点评发言者的发言思路、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是否正确,在评判是否正确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新的或者是更好的真知灼见。第三,点评发言者针对案例发言中所学专业知识、理论运用情况,指出存在内容缺失、表述不严谨甚至思想观点错误等问题。

教师编写论文篇4

它不应该是简单的知识的堆砌,即不应当是将有关的知识内容按照既定的顺序排列组合。教材的编写应具有科学性,因为人学习和接受知识的过程有一定的逻辑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点到面等等,相对的,教材的编写应该在准确把握知识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安排章节顺序和内容,以便不同理论基础和学习能力的学生都可以从你所编写的教材汲取知识,获得进步。同时,教程的科学性还体现为前瞻性。教材的编写应着眼未来技术的发展方向,为学生在未来接受新的知识和技术奠定基础,使他们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以适应未来的工作需要。

二、校本教材的编写应具有实用性的特点

中职学校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校本教材的编写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特点,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选择未来工作岗位所需求的知识和技能,内容一定要简单、实用、有效,而且要重点突出,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把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直接呈现在他们面前。简洁、直观的内容使学生更多地掌握实践技术。图文并茂,会更加吸引我们的学生,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材中关于知识和原理论述篇幅的分布要合理,将基本原理与实际的生产活动相结合,使教材更加具备实用性特点,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优秀的产业工人。

三、校本教材的编写应具有针对性的特点

校本教材的服务对象是本校的师生,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意见,并将他们的需求和意见体现到教材的编写工作中去,是完成一本好的校本教材的前提。首先要深入调研,了解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教材,他们目前的认知水平,对不同课程的喜好程度等;了解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学生对目前教材的理解程度,教师在校本教材的编写中能够发挥多大的作用等。

四、校本教材的编写应符合学校的特色

在校本教材的编写的过程中,应考虑学校的资源配置情况,包括教师资源、实验室和实训室资源,使各种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在校材中适当穿插一些便于在本校目前条件开展实施的典型课例研究,体现学校特色,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体会乐趣。

五、校本教材的编写应该遵循一定的步骤

(一)教材编写的前期准备工作

1.拟定方案,研究论证。精心设计教材的内容结构,章节的内容提要,经过论证后,作为资料收集和编写工作的指导原则。同时,它也可以为教材的修改,提供指导意见。

2.收集资料,确定内容。在编写教材之前,首先要收集资料,这是一项烦琐但却很重要的工作。在资料收集的过程中一般要做到:广泛浏览或阅读相关书目;对相关内容进行去伪存真;提炼出资料的精华。

3.确定逻辑框架,思考创新之处。“创新不仅仅是体现在内容上的增、删、改以及组合,而且也包括逻辑等等的再编排。”理论上来说,编写一本书,必须得有创新点。否则,其价值何在?

(二)确定内容,编写教材。前期准备工作完成后,“写教材”则是一个相对轻松的体力劳动占主导的工作。编写时,一般需要两种能力,一种是研究能力,在于文章的思想性、创新性;另一种是写作能力,在于文章的连贯性、通顺性。

(三)校对初稿,最终成书。校对教材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保证内容的正确性;2.清除语法修辞上遗留的差错和毛病;3.清除错别字;4.保证内容、逻辑的连贯性;5.保证格式、某些“词语”的统一准确性。

(四)整理资料,梳理知识。整理收集到的资料,将他们分档保存,为教材的修改和补充做准备。对知识进行梳理和整合,让书本上知识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统,以便应对教材使用过程的各种问题。

教师编写论文篇5

供需两旺,市场繁荣,好像局势一片大好。然而,这欣欣向荣的表象之下,真的是“局势一片大好吗”?

计算机类教材的隐忧

1.题材撞车与“自留地”现象

有谁能说出全国一共出了多少种《C程序设计》教材?有谁能说出全国出了多少种《编译原理》教材?还有《数据结构》、《微机原理》、《软件工程》、《离散数学》……几乎所有的计算机专业骨干课程,都可以列出长长的一个书单。而这些教材,几乎都是一个模子里出来的,从目录上看,内容差不多,甚至连写作的语言也让人“眼熟”。

很明显,教材的写作似乎已进入“工业化大生产”阶段,教材成了“教材生产流水线”上的产品。

然而我怀疑,这样的生产流水线能出得了堪称精品的教材?

教材内容雷同的现状,催生了各个院校在教材选用上的“自留地”现象,即选教材时优先选用本校教师写的教材。因为大部分的教材内容大同小异,那为什么不用自己的?作出这个决定省时省力,而且可以说出一连串“合情合理”的原因。

但教材选用上的“自留地”现象,客观上却为推广优秀教材带来了阻碍。

2.面孔严肃,拒人千里

我的一个朋友有句名言:“书非K不能读也!”他的意思是,学习教材的过程是非常痛苦的,要经历一个“死去活来”的过程,才能最终琢磨出味道来。

在我看来,这实在太确切了。

我们太多的教材,老板着个脸,文字乏味枯燥,拒人于千里之外。在这方面,最典型的是理论性本身就很强的教材。比如《离散数学》教材,大多数都充满了大量的抽象的概念与定理,并夹杂着大段大段枯燥的形式化推导与证明,如果有人告诉我这样的书他读得“很享受”,那他不是一个“数学天才”就是在说反话。

我手头有一本北京某著名大学的老师编写的《离散数学教程》,写作风格比较简洁,但太简洁时就增大了阅读的难度,薄薄的几页有时就得耗去读者数个小时。刚好手头还有另一本机械工业出版社引进的《离散数学及应用》(《Discrete Mathematics and Its Applications》,Kenneth H.Rosen著),就显得平易近人多了。论厚度,这本是那位老师写的书的1.5倍左右,但相比之下,我还是宁愿抱着台电脑用“金山词霸”去啃这厚厚的“英文砖头书”。

这位著名学府的老师她本人无疑具有很高的数学水平,而这本教材,我想可能是针对该校基础很好的本科生编写的,对于像我一样数学水平有限的普通读者选它来学习,无疑是个错误。

国内国外同类教材对比,我不由得产生以下疑问:

为什么国内作者在写作时不能多举些例子,不能多一些通俗的解释?为什么国内作者如此惜墨如金,能不能在书中多写几段话,点明这些理论的实践意义?为什么国内的作者不能在教材中对最重要的知识点给出“画龙点睛”式的强调,以帮助读者去把握这一领域的脉络?

我衷心希望国内作者在写教材时多从读者的角度去想想,不要对读者已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作太多的假设!

真正有成就的人,比如许多大科学家,都说他们之所以取得一定的成就,都是因为他们对各自的领域有着强烈的兴趣,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就说过他是在“玩”数学。能把如此抽象的学科看成玩具,难怪陈先生能成为一代数学大家!

那对科学的兴趣从何而来?

现在的家长和教师,从小学到大学,无不为孩子沉迷于网络游戏而发愁。为什么这么多的学生会喜欢上网络游戏?很简单,因为网络游戏有趣,好玩,让他们有成就感,可以让他们逃避令他们感到痛苦的学校学习生涯。

为什么学生认为学习是件苦差事?他们天天要啃的教材是这样一副冷冰冰的模样,有哪个学生会喜欢?这是非常自然的事情。

当然,无论怎样编写,教材是无法做到像游戏一样引人入胜的,但教材的编写者完全应该想办法让学生的学习多一点乐趣,少一点痛苦!

当前大多数教材读起来毫无乐趣可言,这点无庸多说,每个过来人都有体会。

3.在写教材还是在写论文

教材的写作风格与论文有很大不同,然而,真有一些教材是以“论文笔法”来写的。

论文有特定的写作方法,高水平的论文可能会用高深的数学语言来表述,比如爱因斯坦最初的有关狭义相对论的论文,据说当时全世界科学家中能看懂的没几个,不为大众所理解,并不影响论文本身的水平。

然而把这种“论文笔法”用到教材上,那就走入了误区。教材的主要目的是传播知识,而不是向世界宣告您又发现了什么新理论。如何让读者能更快地汲取书中的营养,这是教材编写者必须考虑的问题。

除此之外,还有更严重的问题。

当今中国高校非常强调论文的发表数量,太多的人为发论文而忙碌。为了,出现了一种很不好的论文写作风格,笔者称之为“浅入深出”。作者自己并未作太多的研究,也没有多少真正的成果,为了论文更易于发表,必须人为地加大论文的阅读难度,比如某个问题其实可以用几句大白话就讲清楚的,却一定要绕个大弯子,加上N多数学公式……别人看不懂,呵呵,那是你水平不够!大批这样的论文中不乏“南郭先生”。

由于教材也是晋升高一级职称审批的指标之一,就有人为此目的而拼凑教材,自然而然地将拼凑论文的套路用到了教材编写上,习惯成自然嘛。对这种“新鲜出炉”的教材,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误人子弟”!

4.从理论到理论的“空对空导弹”

计算机科学本质上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科学,正是实践在推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不断进步,许多的计算机理论都可以找到它的实践基础。

拿《编译原理》来说,其中介绍到的许多理论与方法在软件开发中应用是很广的:复杂的软件如一个编译器,简单的程序如一个计算器;大规模的软件如现代软件集成开发环境,小的软件如某个MIS系统中四则运算公式的解析模块,都可看到编译理论的巨大威力。

然而,太多的编译教材只重理论不重应用,讲了一大堆的文法和自动机理论,嗦嗦地详细介绍各种分析方法,却都是“纸上谈兵”,从理论到理论,难怪有这么多的学生困惑不已:我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的时间去学这么难的课程?它有什么用?难道仅为了考试?

知识的获取与掌握是有其客观规律的,一般而言,具体的知识易于理解,而抽象的知识则难于把握,在学习过程中,应遵循“具体抽象具体……”这样一个无限循环的过程。

如果某人对一门学科所知不多,却指望他能通过理论学习迅速地把握这门学科,这违反了人类认识世界的客观规律。

因此,从认识论角度出发,教材的编写是不能从理论到理论的。必须先从实例引入,再介绍理论。教材应尽可能地展现出人类在探索某个问题时所经历的具体过程,理清其来龙去脉,阐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建立起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

改进之路

那么,应该如何写出一本好的教材呢?

1.作者要有责任心

教材的作者,绝大部分都是教师。要牢记教师的职责:传道、授业、解惑。我们身上是有责任的,误人子弟,则罪莫大焉!

这就要求作者厚积薄发,尽可能不要出于功利性目的(比如升职称)而写教材。当然,现实中功利性因素是不可避免的,只能要求作者既然要决定写,就要尽可能地写好。

我强烈反对没有任何实际开发经验与教学经验的人来写计算机类教材。孙子有语:不知彼不知已,每战必败。这样的人既对计算机技术不熟,又不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怎可能写出好教材?

另一个对作者的要求是与时俱进。计算机理论与技术的发展太快了,因此一本好教材应及时补充新内容。在这点上,国外的许多经典教材做得很好。比如我前面提到过的《离散数学及应用》,我手头上的已是第5版。还有一个例子,比如著名的Deitel父子写的《Java How To Program》(《Java大学教程》),几乎做到了Java每出一个新版本,相应地他们也会跟着更新书中的内容,出一个新版。

第三个对作者的要求是能与读者互动。在互联网大普及的时代,网络是获取读者反馈信息最便捷的手段。国外的著名教材,几乎每本都有一个网站提供各种的附加资源,并给读者答疑解惑。对于国内的作者而言,要求每本教材都建立一个独立的网站是不切实际的,但最起码作者应该留一个电子邮件地址。目前Blog非常红火,许多博客网站都提供免费的Blog服务,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作者与读者互动的平台。

2.弄清楚教材是给谁看的

教材与理论专著不同,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依据,其目的是更快更好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因此,应从学生角度而非教师角度编写教材,要让学生“便于学”,而不是教师“便于教”(当然最好两者兼顾,不能兼顾则学生优先)。

我看到许多的教材都是“教师编给教师看的”,而不是“教师编给学生看的”,这种教材如果没有老师教,学生几乎无法自学。

比如看到某教材有“教师手册”与“学生课本”之分,或者有“正式课本”与“辅导材料”之分时,我觉得这是一种“一切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的反映。其本质在于教师要比学生垄断更多的资料,以便树立教师的“权威”,而学生只能在教师的讲授与指导下学习。有这个必要吗?这种方式,我怎么看都有点“武大郎开店”的嫌疑。

在现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怎能让学生离了教师就不会学习了?

另外,按“便于学生自学”的方式编写教材,其实反过来也有助于教师(特别是新教师)深入理解教材,从而把教学工作做得更好,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3.深入浅出才是好教材

一本适合于学生自学的教材,一定要做到深入浅出。这是很不容易的。其前提是作者要有深厚的积累,才能“用普通话讲抽象的理论,用大白话讲复杂的技术”。我个人发觉,如果做到八个字,教材的可读性就可大大增强。这八个字是:善用比喻,实例为王!

一个好例子,胜过千言万语。例子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方面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尤其是针对理论性强的课程。

举个例子,《数据库原理》往往要讲到数据库范式,理论讲得太多,不如举一个学生都非常熟悉的网上选课系统,详细分析将学生信息与课程信息分布到数据库表中的不同方案,比较每个方案的优缺点,进而自然地引出范式的概念,并让学生能直观地理解如何在数据库中应用范式去解决数据完整性、冗余性等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另一个方面,计算机科学理论与技术中都涉及到大量抽象的概念,教材在向学生介绍概念的内涵时,既要注重科学性与严谨性,更要注重通俗性。

在这方面,比喻这一修辞手法大有用武之地。

比如,介绍C++课程中的名字空间(namespace)概念时,将“类”比做书,将“名字空间”比作图书馆或书架,则学生很快就能明白这一抽象概念的含义。

还有《数据结构》中的堆栈,可以将其比喻成羽毛球筒,其特点是每次只能从开口处塞入和取出一个羽毛球。

《软件工程》中介绍软件项目的迭代开发原则时,可以用“滚雪球”来类比软件项目的进化过程。

其实汉语有着丰富的表现力,看看过去和现在各个文学家的著作,难道我们的教材编写者不能从这些地方汲取营养,把教材写得尽可能地“好看些”?

4.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

“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

传颂千古的名言,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计算机科学的每个领域,其实都有一些最重要最基本的思维方法。在教材中,应致力于将这些非常重要的思维方法以直观的形式突显出来,引导学生先去认识这种思维方法,再让他们去尝试应用这种思维方法,最终能活用这种思维方法。

因此,好的教材,应该让学生能领会不同领域具有不同特点的思维方法,而不是仅仅只关注一些具体知识的传授。

比如,学数学就要让学生知道怎样从特殊到普遍,从已知推未知,知道怎样从假想开始再以科学的推理方法去证明假想的对错,掌握从大量的数据中去找出其中蕴含着的特定的数学规律的方法……

学编程就要让学生知道针对某个问题,应怎样去设计一个解决方案;在具体开发中,面对着技术难点,用什么方法去攻克它;理解为什么在编码过程中,要高度注意编码的规范性;知道如何将软件工程的相关理论渗透到具体开发实践中……

只有具有这样特点的教材,才能使学生掌握做事的方法,并使他们的思想深刻起来,成为一个有着独立思维能力的人。

我想,作者如能作到以上几点,写出的教材其质量应是不差的。

写出特色来――我的教材编写实践

作为一名高校的一线教师,我既热爱教学工作,又喜欢钻研软件技术。

在工作中,我一直都在琢磨着有关计算机教育方面的一些问题。本文前面的一些观点就是我在教学实践中逐渐总结的。

但这些观点是否正确,是否可行,这只能由实践来说话。我决定编写一本教材,全面地尝试我在上面所提到的各种观点。

从2004年11月到2005年7月,我用了9个月的时间写了一本不像教材的教材:《编程的奥秘――.NET软件技术学习与实践》,这本教材与传统教材的模样有很大的不同。

这本书的基本原型是我在北京理工大学开设的“.NET软件开发技术基础”选修课教案,该课程得到了微软公司2005年“微软高校精品课程支持计划”的资助,教材于2006年1月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

在写作过程中,我想得最多的就是如何走出一条教材编写的新路子,探索一些新的教材编写方法,一句话――写出自己的特色来!

书出版以后,我在自己的Blog上(/bitfan)建立了一个读者作者交流区,自己的邮箱也陆陆续续地收到不少读者邮件。

教师编写论文篇6

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3-0038-02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下称“意见”)提出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理念和课程结构;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将学科前沿知识、教育改革、教育研究最新成果、优秀中小学教学案例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开发优质课程资源,推进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加强师范生职业基本技能训练等任务,为把“意见”精神落实到高职高专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实际工作中去,有必要探讨区别于高师本科教学要求的高职高专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以实践技能训练为抓手,开发一批特色教材,以促进高职高专教师教育专业教育质量的提高。

一、着眼人才培养比较优势——高职高专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高职高专教师教育应与本科教师教育实现错位发展,彰显人才培养的比较优势,课程设置应找准专业发展目标定位和人才培养的市场竞争优势,凸显课程设置、技能培养的独特性和生命力。笔者认为,高职高专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应高扬“儿童为本”、“实践取向”的理念,把小学儿童的需要和发展作为一以贯之的课程目标追求。由此,课程设置应是以儿童为中心的一个“树型”结构,即:以儿童学科课程为“根”,以教育理论课程为“干”,以专业方向课程为“枝”,以特长选修课程为“叶”,以教育实践课程为“脉”。与之基本对应的课程为:儿童学科课程——儿童发展心理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儿童概论;教育理论课程--小学教育学,小学课程与教学论,小学教材教法,小学教育研究方法;专业方向和教育实践课程——分科(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系列课程,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班级管理,学校实务;特长选修课程——人际关系处理与制胜策略,创造思维训练与创新发现方法,教学口才训练与演讲雄辩艺术,个人生涯规划以及写作、音乐、美术、体育等方面的一技之长,等等。

二、寻求打造特色的有力抓手——高职高专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技能训练教材开发

专科师范毕业生与本科师范毕业生相比,必须具备相应的比较优势,否则,就无竞争优势可言。在与本科师范生的比拼中,师范专科毕业生除须具备较好的教育理论修养和专业知识技能外,更应在教育教学实践方面下得去、拿得起、用得好、留得住。可见,高职高专教师教育专业必须在理论够用、管用的前提下,扬长避短,紧盯师范生的实践技能训练,并在相关教材开发方面有所作为。

1. 可以组织力量编写的实践技能训练教材

实践技能训练教材(对于师范生而言,没有纯理论的教材,也没有纯实践的教材,教材的编写,只存在是理论成分多一些,还是实践成分多一些的问题)的选题和编写,应尽可能:话题大小适当,内容虚实结合,既避免教材内容大而化之、空洞无物,又避免拓展教育视野时婆婆妈妈、小家子气。结合高职高专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定位和广大在职小学教师的普遍困惑,可以组织力量编写的教材有:小学特级教师的成长规律与教学课例评点;教育大家的教育思想与经典案例;小学教育研究方法与实例分析;小学学科(语文、数学、英语等)教学的疑难问题诊断与应对方法;小学教师的课堂教学策略与教学评价实务;小学教师的课堂设计技巧与教学生成策略;小学班级管理要诀与课外活动开展;教育见实习的流程与操作要领;教师口才与演讲艺术;小学生身心发展问题与教育对策探讨,等等。

2. 实践技能训练教材编写的原则

既然是编写实践技能训练教材,教材编写就要充分考虑实践的需要,使师生觉得教材实用、管用。由此,教材编写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理论够用,以我为主”——精选理论知识,力避堆砌眼花缭乱的各色教育理论,力求所倡导的教育理论与中国历史文化背景和政治体制相适应,特别关注外来文化与东文明是否水土不服的问题,强调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2)“技能求实,强化操作”——技能的训练和把握力求:目的明确,步骤清晰,要求具体,操作简捷,检测方便。

(3)“贴近实际,学用结合”——以岗位素质要求为导引,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实战能力,把小学在职教师普遍存在的软肋和特别关注的问题,作为师范生的必修课,并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技能训练中,下大力气加以解决和突破。

3. 实践技能训练教材编写的基本要求

教材编写优先考虑学生未来岗位任职要求和社会发展走向,突出教材内容的特色化、模块化、案例化、微型化和可操作性特性。所谓“特色化”,就是教材内容真正体现专业特有属性和学生未来岗位任职要求,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在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方面均具竞争优势——理论上得去,实践下得来,用人单位用之能战、战之能胜。“模块化”是指编写的教材以“专业核心竞争力”为中心,对其包含的主要因素加以分解,理出若干个需要重点突破的项目,作为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的主要目标,即所编写的教材必须为解决师范生的“获取劳动就业岗位”提供直接服务。“案例化”是以经典案例诠释相关的理论知识,使理论知识变得可以直接感知和触摸,从而将理论知识程序化、实践化和可操作化。“微型化”是指教材内容短小精悍,针对性强,实用管用,不求面面俱到,但求纵深突破。“微型化”通常是用“小”问题作大文章,在“小”问题的突破中,最大限度地实现知识技能的迁移和运用。“可操作性”指的是教材中关于“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部分,其中的内容要求、目标定位要明确具体,方法步骤应清晰明了,检测标准必须精当实用。

4. 实践技能训练教材编写的框架建议

注重实战需要、解决现实问题是实践技能类教材的根本主旨。建议以“课程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问题解决的方法与策略”和“技能训练的步骤与质量检测标准”作为教材编写的主线,不求教材内容及其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严密性,但求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切实解决师范生技能训练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为此,建议教材编写的一般框架为:

(1)注重用先进教育思想统领教材编写工作,力求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有机贯通。教材编写应体现国家最新教育法律法规和教育政策精神及基础教育新课改的最新要求和成果。

(2)以“问题解决”作为教材编写的主线,力求对重要问题或关键环节有所突破。把著述的内容划分成5~8个主要问题(项目、专题),独立成章(专题)加以理论阐述和实践探讨,力求把理论融入到问题解决的程序、方法、步骤和效果中去。

(3)每章(专题)的内容由五部分构成,力求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①问题的提出与背景分析;②相关教育理论简介与理论指导意义;③问题解决的方法、步骤、措施和建议;④问题解决的检测、评价标准;⑤成功个案与借鉴意义

教师编写论文篇7

二、案例建设基本构想

1.发挥系统优势,组织案例编写广播电视大学具有较好的系统办学优势,分级的管理模式更适应案例建设工作的开展。省级电大应在案例建设中承担组织与管理的职责。我们将财经类案例分为工商、物流、物业等多个模块,由省校各专业责任教师担任模块负责人,负责各模块案例编写的指导、终审、案例选题等协调等工作;每个模块设定相应的案例选题,如工商案例模块设定企业文化、战略等选题;各分校选定案例选题后成立案例编写小组,负责案例的素材收集、整理与编写工作。事实上案例编写也是实践教学,因为调查和编写案例的过程,也是师生研究企业实践与经验的过程,是实践知识和理论应用验证思考的亲验性体会和学习的宝贵机会。[3]案例编写组织包括两方面,一是案例建设织织结构设计,二是案例建设工作流程设计。前者是案例建设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只有分清管理层级与管理职责,才能做到各司其责,各尽所能。后者是案例建设工作的质量保障,只有遵循科学合理的工作流程,才能有序开展案例建设工作,确保案例建设质量。(1)案例建设的组织结构。案例建设应以项目形式驱动进行三级管理。最上层是案例项目组,由省级电大教学部门专业负责人承担组长,其主要职责是总体组织与协调,汇总案例并组织专家评审、反馈修改意见,组织再修改,确定成品入库案例、经费预算与结算等。中间层为模块组,由省校课程责任教师承担模块组组长,其主要职责是制订模块的“案例建设选题指南”,指导分校师生选题,协调分配选题,确定编写教师,指导并监控编写。最基层为编写组,由分校教师或与学生共同组成,其组长应为分校专业教师或课程教师,主要职责是挑选适合的案例选题,进行成员分工,组织案例素材,进行案例设计等。(2)案例建设的工作流程。项目组将案例按专业进行分块管理,模块组从项目组中领取所需要负责的案例模块,并设计各模块选题,编写组从模块组领取案例选题,并制作案例。模块组应指导编写组制作案例,编写组将制作好的案例提交到模块组进行初审,模块组将初审合格案例提交到项目组进行终审,将不合格案例返回编写组重新修改,项目组将终审合格案例入库。案例建设的组织、流程与工作职责详见图4。

2.明确编写原则,确保案例质量基于调研与访谈,我们确定以下四条远程开放教育的案例建设原则。(1)符合远程教育特点原则。开放远程教育财经类专业案例库的建设一定要依据远程开放育办学特点,以“123”教学模式[4]为指导撰写适用现代远程教育的特色案例。这就要求案例内容具有易学、实用、精练、趣味、结合专业特点强等特点,符合开放教育广大在职学生的需求特征。(2)结合地方本土特色原则。各省级电大开放教育财经类专业学生大多长期扎根于本土,服务地区经济。且地区经济文化相对具有本土特色。因此,为学生提供具有地区本土特色的案例,让学生能真实感受案例背景,会提高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3)宁缺忽滥原则。案例建设应重在质量,不得抄袭、改写他人案例,不得随意杜撰案例。所有案例应有原创性、针对性、完整性等特点。(4)双重需求原则。案例建设目的是服务于广大师生,切实提高电大教学质量,如果所编撰的案例不适合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这一双重需求,且在实际工作中无实际意义,那么不仅将达不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而且将对广大师生产生不良的影响,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

3.规范案例格式,服务广大师生案例格式对案例编写的质量影响很大,如果不按照科学的案例格式编写,将难以把握案例编写的各个要素,或对要素意义的理解出现偏差,更有可能导致要素的丢失。另外可能导致编写人员各自为政,形成不同的版本,将影响后续的案例入库管理。再者,科学而统一的案例格式将容易实现案例教学软件化、程序化,有利于案例教学软件的开发,方便远程案例教学与质量监控。我们确定以“引言、案例背景、主体内容、结尾和案例使用说明”[5]为格式,其中使用说明又分为“教学用途与目的、思考题和教学计划”。第一,撰写引言时要求点明案例发生的时间、地点、单位、主要决策者、关键问题等信息,尽量简练,一般用一段文字即可,要能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第二,撰写案例背景时应介绍案例所在行业、公司、相关人物、事件等相关背景,内容翔实充分,能有效辅助案例课堂讨论分析。第三,编写主体内容时,对于大中型案例宜分节,并有节标题,要求陈述客观平实、不出现作者的评论分析,决策点突出,所述内容及相关数据具备完整性和一致性,节标题分一级标题和二级标题,另外为便于读者理解,可利用脚注形式说明相关的专业词汇或行业术语等。第四,在撰写案例结尾时,应根据需要确定不同的写法,比较通用的写法有三种:一是对正文的精辟总结;二是提出决策问题引发读者思考;三是自然淡出。关于“案例使用说明”的写法要注意以下三点:第一,撰写教学用途与目的时,要描述本案例所适用的专业、课程、对象。阐述教学目标,哪些知识点要求理解,哪些要求掌握,哪些要求应用应详细说清楚,类似如教学大纲。第二,设计思考题时,不单纯提问,而且要有启发学生思维,提示学生思考方向的作用,特别是远程教育模式下,这一点非常重要。思考题的题量以2-5题为宜。第三,编制教学计划是远程案例教学的特色,学生的学习计划应包括预习案例某些要点,复习相关理论知识,确定学习小组分工等;教师的教学计划有利于分校教师组织案例教学。

4.案例形式多样,兼顾双重需求通过调研发现,师生对案例形式的需求呈现多样化,教师倾向于小微型案例,而学生倾向于大中型案例,师生共同倾向于本土型与学习型案例。因此在案例编写中要兼顾双重需求,在编写大中型案例时,不仅要考虑案例的综合性,也要注重对单个知识、理论与原理的应用,同时考虑案例应具有分拆功能,可以分拆应用于课程的章节教学,在编写本土案例的同时也要关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案例特点,要让学生对本土特色有深入的了解,而不是把学生完全禁锢在本土,要让学生开拓视野,吸收新的知识与信息。

教师编写论文篇8

一部优秀的语文教材是保证语文教学取得成功的前提,也是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素质培养与传承的基本载体。从对历史和对中华民族未来高度负责的角度考察,语文教材编写的改革显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进行当下语文教材编写的改革与创新呢? 本文就目前语文教材编写进行一些理性思考。

一、语文教材的编写需当作国家和民族最伟大的“公共利益”。

自从教育部引入竞争机制,鼓励各个有条件和能力的地方可以自行编写语文教材以来,中国语文教材顿时百花齐放,涌现出了数十种版本的语文新教材。经过大规模的实验教学,对语文教学的批评之声不但没有减弱,反而是越来越激烈,甚至部分教材遭受到了社会的严厉批评和诟病。关于语文教材的编写争议,成了学界及社会关注的热点。在众多对语文教材的质询声中,对某些编者在经济利益驱动下不顾语文教学的规律,各自为政,不顾及各学段教材基本的整体性与协调性的做法,也进行了尖锐批评。众所周知,母语教育是关系到民族未来及民族个性培育的重大事业,是我们最崇高的“公共利益”。这要求参与教材编写的每个人,都必须要有崇高的道德感、责任感与对民族语文教育的神圣感。

与此相反,随着语文版本增多,经济利益、学术纷争日趋激烈,少数编者忘却了民族及国家的利益,忘却了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而难以真正从一个学者的角度考虑问题。比如,高、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写,虽同处一个城市却是各自编写一套。王教授领衔编“高中”,而陶教授领衔编“初中”,两套人马基本没有语文教材编写的学术性往来与会议研讨,却把本地区初中、高中语文教学的连贯性生硬截断。这样的教材编写,出现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也在一定程度制造了语文教材编写的混乱。

叶圣陶、夏丏尊作为语文教材编写的“大师”,其品格风范值得语文专家们反思。虽然历史发展了,时代语境不同了,编写的教材内容有所改革,但是他们严谨认真、一丝不苟、对民族及后代高度的责任感永远值得学习和敬仰。在语文教材的编写历程中,坚持这种崇高的语文道德精神,将是我们前行的不懈动力。这也正是当前我们重新翻读《文心》、《国文百八课》等经典时,仍然一往情深的原因所在。

二、语文教材的编写需要坚持语文本质特征及语文理性精神。

语文是什么? 语文的本质就是对母语的语言文字及文化的学习与继承。语文教材不同于其他任何文科教材,虽然有人文性,但语文的工具性是其一切特点中最首要的特征。对字、词、语法、语言现象、语言写作的学习,是语文基本功的表现。坚持语文的工具性,就是坚持语文的理性精神。这种工具性是科学、逻辑、独立和思考的,而不是道德、玄学和精神的。长期以来,一些语文教材的编写者,总是以道德家、文学家、启蒙家与精神导师自居,所编教材中占据语文教材内容核心地位的是“人文主义”的精神说教与感化,而缺少一种质朴、本真、语文自身的工具主义精神。他们把语文自身的工具性诬蔑为“庸俗的技术主义”,而打着“人文精神”与“生命意义”、“个性主义”的口号,倡导语文教学的“娱乐主义”、“表演主义”的教学方式,让语文教材的编写越来越远离语文,而越来越靠近谁也无法说清楚的“生命”哲学和“人文”精神。

现在,一些编者还普遍强调语文教材的审美性教育,事实上如果把基础教育的汉语课程转换成以欣赏和审美为最主要特征的文学教材,则偏离了语文自身的轨迹。语文教材变成了历史学、地理学、心理学、教育学、政治学课程的补充教材,则是离开了语文教材的本质。语文课不是一般道德的语言理论课、知识课,而是发展学生言语能力的实践课,是教师以语言理论去指导学生言语实践的应用课。语文作为社会交际最重要的工具,必须进行实用文的阅读和写作教学。

遗憾的是,语文课在今天的网络时代显得越来越浮躁,语文的工具性、知识性都没达到理想的语文教学目的。据报道,南方某省高考语文题卷中,有一段“根据阅读材料写一段话”的 12 分试题。几年考下来,学生成绩很不理想①。由此看出,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普遍下降已成了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各地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使用虽各不相同,但都毫无例外地将教学目标设定在课文所体现的“人文性”上,教学中作者思想的哲理性强调有余,关注词语的表现力明显不足。这是语文教材编写及语文教学对语文本身的偏离,是一种以表象的人文关怀思想代替真正的语文理性运用。为此,必须强调在语文教材编写时,一定注重语文的工具理性本质。

三、语文教材的编写需要学习借鉴国外语文的编写经验与方法。

虽然不同的母语、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语文教育特色与个性,但是语文( 母语的语言文字教学) ,在对中小学生心理活动规律、思维规律及把握语文的技巧方法上,有很多是相通的。中国语文教材的编写,多年来太注重功利化主义的教化作用。虽然现在打破了“人教版”一统天下的格局,但语文思维却依然是一个模子铸造出来的“中国特色”的语文驯化思想的灌输,语文课程变成了其他课程的延展课程。中国语文教材编写在编写思维及编写原则上,应该学习美国的编写经验,摒弃肤浅的虚伪说教,强调词汇、阅读、作文、文学的语文教学内容,强调阅读与语言训练的紧密结合; 注重培养直觉、注重观察能力、注重积极的思考态度和严谨的逻辑思维习惯,注重学生对语文教学内容的批判性思考。只有将语文教学内涵与个性化结合,那么,中国语文教育才有可能真正回归到“语文”教学本身。譬如,美国的作文教学改革与国内写作教学普遍重视写作技巧训练不同的是,十分强调作文思维训练,尤其是批判性思维训练。美国的教师们认为,“批判性思维”不是专指给人挑毛病、提出批评,也不是同意或不同意的简单线性思维,而是独立意识、创新意识、责任意识的价值追求。要求学生在掌握充分论据的基础上去分析、判断和推理,使得出的结论或作出的判断尽量客观公正。②西方语文教材编写非常注重语文对逻辑思维的训练,强调语文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及清晰的表达能力。逻辑是判断的起点,是一种高级的认知形式,是概念、判断、推理、分析、归纳的保证。在语文教材编写中,通过对语言逻辑及语义的分析概括,把握语词的构成及变化规律,提升学生对逻辑能力的把握运用。在西方及美国的语文教材中,无论是哪一个年级,都可以看到大量的关于自然、社会、人类、历史、宇宙、生物等多种知识性的阅读文章,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各种知识的满足渴求,又培养了学生的理性、科学判断的逻辑能力。我国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曾经选编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中国石拱桥》、气象学家竺可桢的《向沙漠进军》、数学家华罗庚的《统筹方法》等,都是非常优秀的范文名篇,对于学生理性逻辑思维的培养具有一定的作用。

四、语文教材的编写需要改革与创新理论以指导实践。

目前的各种语文教材“经验型”居多,难有大的质量上的飞跃,主要原因是语文观念守旧,缺乏创新,缺乏借鉴和指导,决定教材编写质量的是“教学理论”而非“课程标准”。

教学理论影响和决定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影响和决定教材编写。教学理论的发展创新在前,课程标准研制和教材编写在后。在语文教材及教学的探索过程中,在百年语文教学的理论建构中,无论是启发式教学、自主性学习还是研究性学习,关键是中国语文教学在多大的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即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能力及文学能力,这些能力对学生一生的语言应用有多大的积极作用。我们时常提出“教材创新”和“教学创新”,到底应该以什么理论作为指导来进行创新? 本文认为,中国语文教材的编写及语文教学的改革,必须在理论上进行多个方面的努力。

新中国成立前的现代语文教学,基本上比较注重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思维的相互融合,注重对语言文字的学习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熏陶。今天香港、台湾及新加坡华人区域,他们的华文语文教学思维,依然沿袭着新中国成立前的语文教材编写经验。虽然课外的部分内容有所改变,但有些课文进入语文教材几十年一直没变,无论古文诗词还是现代文等,都是民族语文千锤百炼的经典范文。他们对语文的经典性、语言性、人文性及实用性的思考与利用,都值得大陆语文教学界借鉴、思考。大陆语文教材被指责不适合现代语文教育的课文较多,并不是指传统人文经典与古代语文的内容较多,恰恰是一些庸俗的社会学与政治学的文章较多,不仅对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提升无益,还教会学生虚伪与说谎。

中国语文教育理论必须走出庸俗的道德及社会工具论的怪圈。新中国成立后,语文教学基本上滑向一种政治工具论,学习语言就是学习政治说教,语言文字本身反而成了政治教育的附属品。以制度性及政治意识形态来对语文教材进行编写,完全忽视语文的个性教育。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多年,但语文教材庸俗的道德、政治视角依然束缚着语文的价值作用,束缚着语文的人文意义。从小学到高中,与政治、道德及虚假的“伪崇高”、“伪经典”相关的文章,至今仍有数十篇。大陆中文系的教授、学者们曾写文章猛烈抨击这些充满现代虚伪道德说教的文章。③中国语文教育理论必须接受现代语言学的洗礼。改革开放后,教育理论成果层出不穷,打破了苏联语文模式论,特别是西方现代教育价值理论得到借鉴与运用。结构主义语言学、行为主义心理学在我国语文学界影响很大。虽然语言生成理论和功能主义语言学等理论指导下的语文教材尚没有成型,但是,现代语言新理论的确在改变着一些教材专家的思想。譬如,行为主义心理学非常注重行为对认知、感觉、记忆、联想及知识个性的影响,如果以行为主义心理学指导语文教学,则是以学生的自我行为为主,对课堂的动嘴( 朗读) 性重复要求很高,反复背诵、加深记忆和理解,教师则不需要满堂输入。有研究者认为,语文教学就是要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即以语言训练为中心,特别要加强语言的运用。“两个基本点”即培养语文能力( 听、说、读、写、书) ,提高人文素养。显然,语文教学一定要由“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 由“教课文”变成用课文学语言、用语言。教师由以往分析课文内容的教学,转向以策略为导向的教学,注重读法、写法、学法的指导,最终目标是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运用语言能力以及学习能力。④百年语文,百年探索,百年争鸣。在不断争执中,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语文教育研究有三次转变。第一次是以语言为视野,代表人物是叶圣陶、张志公、吕叔湘。第二次是以文学为视野,代表人物是王丽、钱理群、王富仁等。第三次是以课程论为视野,代表人物是王荣生等。第三次转向,使语文课程形态的多元选择逐渐成为现实,语文教材将呈现出“多样化”的格局。但是,在“多样化”繁荣的虚假层面后,人们更多的是对语文教材的迷惑和对语文教学的犯难,中国语文教材的编写到底该怎么改? 有专家认为: “要解决当前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改善语文课堂教学,归根结底要依赖于语文课程的改革、语文教材编制的完善。这就要求语文教师需要从‘资格型’向‘智能型’和‘智慧型’转变,用语文教育来带动学生的全面发展。”⑤还有专家认为: “教育主管部门对于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在观念、体制上完全可以做一些大胆尝试,比如只要在教育部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内,完全可以放开语文教材编写市场,同时将对教材的选择权交到学校、一线教师手中,让小学语文教材通过市场竞争优胜劣汰。”⑥无论有多少种意见,多少种方案,在这个浮躁与喧哗的时代,语文教材编写需要沉淀,语文教材编写不应成为一些人发家致富的工具,而是一种民族公共利益的历史使命,需要更多的理性精神,责任精神和民族精神。语文教材的编写需要真正回归到语文的本质,以欧美发达国家民族语文教材编写为借鉴,转向一种现代、开放、民主、理性及科学的语文精神上来。

注释:

①杨连成: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语文教育,老师的定位在哪里》,《光明日报》,2010 年 7 月 28 日。

②王爱娣: 《从〈项链〉的教学看美国语文教育的价值追求》,《现代语文》,2005 年第 9 期。

教师编写论文篇9

我个人认为,培养中小学英语教师的大专院校、研究机构、教师继续教育机构以及各级教研部门都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广大教师提高学术研究和论文写作的水平。同时,学术期刊的审稿人员和编辑人员也应该经常与作者群体进行沟通、交流。为此,我愿意结合自己在审稿和编辑工作中的体会,与中小学英语教师谈谈论文写作的一些具体问题。本文所谈内容仅代表我个人观点和认识。

一、论文类型及写作要求

中小学英语教师撰写论文时,经常为论文的结构和写作要求感到困惑。有的教师在翻阅别人写的论文之后,还是觉得无所适从,因为各种学术期刊刊登的论文并没有统一的结构和写作要求。其实,论文的结构和写作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论文的类型。下面我们谈谈常见论文类型及其写作要求。

(一)经验总结与交流

由于工作性质的特点,中小学英语教师写得最多的还是总结和交流教学经验的论文。有人认为总结经验不算学术论文。其实这是对学术论文的狭隘理解。中小学英语教师如果能够及时总结成功教学经验,并从中提炼一些有借鉴意义的教学理念,当然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总结与交流教学经验的论文主要是介绍教师尝试的某种新的教学方法或技巧(包括对教材的取舍和调整)的过程和结果,或针对某个问题尝试采用的解决办法。这类论文一般应该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 背景介绍:如为什么要尝试某种新的方法?基于什么问题或状况提出的想法?

* 具体操作过程:如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运用某种方法;

* 方法运用的效果:如采用新方法之后教学效果发生的变化;

* 建议和启事:如果其他教师使用这种新方法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撰写经验总结与交流类论文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切忌老生常谈。学术期刊审稿时最忌讳老生常谈的文章,而经验总结类的论文又最容易出现老生常谈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大概有两个主要原因。首先,有的教师为了写

文章而写文章,所以把一些常见的情况或已经反复介绍过的经验当作新的经验来交流。其次,有些年轻教师的确从自己的教学中有所心得和体会,但这些心得和体会已经反复总结和交流过。

为了避免老生常谈的现象,我们建议教师真正做到有感而发,要使自己的经验让别人读起来觉得有新意。另外,平时要多阅读相关学术期刊刊登的文章,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劳动。 第二,切忌泛泛而谈。稍不注意,经验总结类的论文容易出现泛泛而谈的现象。这种论文并不介绍具体的某种经验,而是空泛地介绍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想法和心得,甚至是一些大家都知道的大道理。

第三,切忌空口说白话。虽然是总结经验,但论文还要讲究论证的说服力。虽然经验总结类论文不一定要求提供系统的数据来验证某个结论,但也不能空口说白话。比如,如果论文认为采用某种方法之后教学效果提高了,那么要适当提供一些具体的材料加以证明。

(二)现状调查与分析

很多教育教学的决策依赖于现状调查与分析的结果。因此,现状调查与分析类的论文也是中学教师和教研员经常撰写的论文类型之一。这类论文一般包括以下几部分:

* 背景介绍:如为什么要进行调查;

* 调查设计:包括调查的对象、时间、地点、采样方法、调查工具、数据分析方法与工具等;

* 调查结果:包括数据统计的结果;

* 分析与讨论:对数据进行系统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必要的讨论。

撰写现状调查与分析类论文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样本的数量要适当。很多教师经常问一个问题:究竟需要多大的样本?其实,关于样本的大小并没有统一的规定。样本的数量取决于研究的目的以及取样的比例。假如某中学有30名英语教师,我们要了解他们的某些情况。如果对所有教师进行调查当然会得到可靠的数据。但如果条件有限,只能随机调查其中的15名教师,也能得到大致可靠的数据。当然,有些统计方法对样本的数量有特殊的要求。

第二,要使用适当的数据统计方法。调查的结果如果不采用统计方法进行系统的统计和分析,就没有多大价值。但是,大多数中小学英语教师对统计方法并不熟悉。我们建议大家看一看有关这方面的书籍(如刘润清编著的《外语教学中的科研方法》、韩宝成编著的《外语教学科研中的统计方法》、文秋芳编著的《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详细信息见本文的参考书目)。另外,大家还可以请数学学科的教师提供帮助。

(三)理论学习与探究

有些中小学英语教师并不满足于总结经验,而是经常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反思,就一些教学理论、课程理论等问题进行探讨,如对某些理论本身或其实际价值提出质疑,或提出改进意见。这类论文对于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是很有意义的。撰写这类论文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正确理解所探讨的理论,力求做到言之有理。有的教师对某个理论并没有完全理解,就对其进行批评或质疑。无论是批评还是质疑,都要讲究证据。如果没有一手的数据,也要有严谨的逻辑推理。

第二,不要试图对某个理论进行全面的讨论。如果所写的文章篇幅并不很长,我们建议教师针对某个理论的某一点展开具体的讨论,而不要面面俱到,更不能对所探讨的理论全盘否定。

第三,要尽可能结合教学实践。中小学英语教师撰写的论文一般不会投给那些学术性或理论性较强的期刊,而是投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或侧重实践的期刊。这类期刊在审稿时都要考虑论文是否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

(四)实证研究

随着中小学英语教师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一部分教师开始尝试撰写实证性论文。所谓实证性论文,就是在实验室或自然教学环境中设计某种实验来检验某种假设,一般情况下要有实验对象。这类论文学术性较强,写作要求较高。这类论文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研究的背景、意义以及预期解决的问题。有时需要对重要概念和术语进行简单的定义。

2.文献综述,其主要目的是向读者介绍与本研究有关系的现有研究。重点介绍以下内容:关于这个问题(指论文要研究的问题)前人已经做了哪些研究?采用了哪些研究方法?得出了哪些研究结论?关于这个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前人的研究存在哪些局限性?关于这个问题还有哪些争议或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3.研究设计:介绍本研究的研究设计和研究方法,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研究的问题、研究对象、实验过程、数据收集工具、数据分析工具等。

4.数据分析与报告:报告研究结果并根据研究结果进行讨论。本章的写作要注意以下几点:要全面、准确、如实地报告研究的结果;要采用数据统计方法和分析方法(如t检验、卡方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考察数据差异的显著性,不能只是简单呈现基本数据(如平均数、百分比等);要充分利用图表的优势呈现数据。图表要清楚、准确;要有必要的图例和说明;要充分利用数据,认真研究数据所反映的某种现象,从中有所发现。要对研究的结果进行必要的解释。可以把本研究的结果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作适当的比较。

5.结论,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本研究的主要发现,本研究对语言教学实践的启示,本研究的局限性以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二、常见语言表达和行文格式的问题

(一)语言表达问题

学术论文的语言表达应该力求做到语句通顺达意,句子结构完整,词语搭配正确,标点符号使用恰当。要尽量避免使用过于口语化的语言,正文中尽量减少中英文交替使用的现象。我本人在审稿过程发现语言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句子结构不完整,句子缺主语的现象最为突出。(2)词语搭配不当,如“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中的“倡导”应为“要求”。(3)语言的口语化现象突出,如“想在一个单一的任务型活动设计中体现任务型的教学途径的整体思路是不大可能的”,“学生能够学会质疑,体现学习的主体性,这是好事”。(4)重要信息与次重要信息的位置颠倒,如“高三英语教学的目标是高考,这是教师们普遍的看法”。

(二)准确性问题

很多教师在论文中提到某种教材、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时,往往不提供准确信息,而是用一些模糊的说法,如“新教材”、“人教版教材”、“初中大纲”、“新课标”。在学术论文中,首次提及某些教材或教学大纲时,要使用完整的名称,必要时提供出版时间和出版者或作者,如“《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教育部,2003)”。再次提及时可以使用简称,但必须在第一次使用的全称后面注明简称形式,如“《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教育部,2003,以下简称《标准》)”。

(三)小标题的使用问题

合理使用小标题可以使文章结构显得清晰、明了,从而增强文章的可读性。但是,我在审稿中经常发现不用小标题和滥用小标题的现象。有时连续几个段落没有小标题,有的文章甚至通篇不用小标题。与此相反的情况是滥用小标题,有时一个小标题下面只有一两句话。另外,小标题与正文内容不吻合、小标题层次不清楚的现象也比较突出。

教师编写论文篇10

一、“表达交流”模块编排的特点

(一)遵循课标要求,体现语文课程的根本属性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部分开宗明义地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1]。同时,在“课程目标”中的“表达交流”部分列出11个教学目标,这些目标指导教材的编写,教材的编写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这些目标。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表达交流”部分共五册,每一册又分为四个专题,这四个专题构成有机的整体,引导学生集中掌握其中的一种表达方式,并能够很好地将这一方式运用到写作过程中,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二)集中编排,科学分布

写作部分在“表达交流”模块按单元集中编排,每个单元都由话题探讨、写法借鉴和写作练习三部分组成。教材在“阅读鉴赏”模块,将课后阅读与写作训练相结合,实现了科学编排。此外,阅读部分的课后习题还设置了一些实践活动,如墙报、科普讲座、读书研讨会等,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生活实际,从生活中汲取写作的素材。“梳理探究”当中有很多写作训练,主要是训练学生写探究性的作文,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些写作练习共同构成教材的写作系统,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口语交际”部分的编排包括三大子系统:在“表达交流”模块设计专门的口语交际单元,依次是朗诵、演讲、讨论、辩论和访谈,强调给学生更多的锻炼机会;在“阅读鉴赏”模块的“研讨与练习”中,设计相关的口语交际练习,如朗读、复述、背诵、讨论等;在“梳理探究”的专题活动中设计相关的口语交际练习。

(三)科学安排,大体有序

高中必修五册教材按文体编排教学单元,以读、写、听、说能力训练为主,分配均衡。各个“表达交流”模块之间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同时,该教材注重语言实践,加强了作文训练和听说训练。从纵向来看,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编排,从朗诵、讨论、演讲、辩论直到访谈,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从横向看,每一个口语交际主题的编排与整册教材内容相契合,使教材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更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掌握。

二、“表达交流”模块编排的改进建议

(一)适当调整写作部分的主题设定

通过调查发现,高中阶段的教学中“表达交流”部分虽然在教材中有独立的模块,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并未落到实处。因此,需适当调整写作部分的主题设定,使教材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教学。首先,主题的设定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学生生活实际。如,必修二中“直面挫折,学习描写”专题,这一个专题主要围绕“描写需要注意的问题”展开,但是以“直面挫折”为话题引导学生学习描写不是很恰当。现阶段的高中学生生活环境较好,不能够很好地理解“挫折”。因此,以“挫折”为话题引导学生学习描写,难以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学生也写不出优秀的文章。教师可以将其调整为“走进生活,学习描写”,引导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此外,主题的设定要联系实际生活,选取对学生成长和发展有益的时代性素材,进行合理的编排,培养学生关注当下生活、思考现实问题的习惯。

(二)“口语交际”部分需编写相关的心理学知识

口语交际教学是对学生进行言语心智技能的训练,是个体从内部言语形式出发对言语实践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教学活动[2]。在口语交际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会遇到表达技巧方面的问题,还会遇到一些心理障碍,这些心理障碍直接影响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3]。因此,在教材中应适当编入一些心理调节的技巧。可以设定“心理咨询”版块,在这一板块中编写一些学生在口语交际中能够用到的心理调节策略。例如,在“演讲”这一专题中,可以编排自我暗示法、目光接触法,让学生通过自学这部分内容,能够在演讲中做到自信地表达。此外,在教材中要编入相关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在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开展切合学生实际的训练。

三、结语

只有教材的编写科学合理,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才能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用教材教”,真正提升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教师编写论文篇11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3-0022-02

《水浒文化校本化》校本教材的编写,是有效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实现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的有效途径。校本教材的编写既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课程开发水平,又能够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江苏省兴化市新垛中心校(简称我校,下文同)开展江苏省“十二五”规划课题《水浒文化校本化研究》研究,课题组成员充分利用课题研究这一平台,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有效借鉴师生研究成果,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在实践中思考,不断完善《水浒文化校本化》校本教材。

一、通读《水浒》,抓住水浒人物的个性,编写108将传奇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读不同版本的《水浒》,从整体上感知水浒人物特性。林冲的委曲求全、做事坦荡;武松的性格刚烈、重义气;宋江的谦虚谨慎、疏财仗义。这些鲜明的个性,只有在整个《水浒》中才能体现,也只有在人物性格的对比中才更具生命力。让更多的学生读《水浒》,让学生参与校本教材编写,或提供材料,彰显校本教材的校本特色和生本特色。

发挥教师群体优势,指导学生品《水浒》,体会个性化的水浒人物。水浒108将为人所喜爱,是因为他们不同的个性,甚至对许多水浒人物存在很大争议,这位“品《水浒》”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丰富素材。让更多的老师走进课堂,参与辩论,用群体力量弥补自身能力的不足。

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引导学生研究性学习,撰写研究水浒人物小论文。如学生认真阅读名著《水浒》后,了解了许多经典故事,对水浒人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班级开展了“水浒人物研究”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在研究中同学们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问题。笔者给予了方法指导,让他们去采访我镇水浒研究人士,了解水浒人物文化内涵。如林冲组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疑问:“林冲为什么要火并王伦?”“论武功、论资历、论贡献、林冲都比关胜强,为什么排座次却在关胜之后呢?”等等,通过两次采访我镇水浒研究资深人士钟主任,小组成员既解决了研究的问题,又培养了交际能力和合作能力。学生通过亲历亲为,在实践中探究水浒人物文化的精髓,感悟了水浒人物所表现出的积极精神,促进了其人格的发展。

研究性学习应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以水浒为主题,以研究性学习为突破口,通过小组合作,形成研究性小论文,进而编写校本教材。也使得校本教材在活动中编写,服务于课堂、服务于学生。

二、走访施家桥,采访施耐庵后人,编写施耐庵故事

参观施耐庵陵园,考察施耐庵遗迹,了解施耐庵生平。水浒文化不仅指《水浒》这本书,其作者施耐庵本身就是水浒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施耐庵陵园,师生参观陈列室、看古迹、听介绍,整理了大量施耐庵的故事。水浒文化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如何走进那个久远的年代,通过了解施耐庵去研究水浒既让学生感兴趣,又有较强的针对性。

走访施耐庵故里,听施耐庵后人介绍,发掘施耐庵民间故事。人物性格的形成有环境的依据,随生活环境的变化而发展,又深深地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之中。在施耐庵故居——砚台地等地方,施耐庵后人给全体师生讲了许多施耐庵的民间故事,通过发掘、整理,为《水浒文化校本化》校本教材编写提供了最原始、最真实的素材。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组织师生合作研究,整理施耐庵故事。我们编写《水浒文化校本化》校本教材,目的是使综合实践活动有一个抓手,使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实施能够常态化。由于水浒主题综合实践活动有明确的目标,也来源于现实生活,师生参与研究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都很强,走向社区收集资料,利用综合实践活动整理资料,编写校本教材这一过程就是典型的综合实践活动。

三、依托少先队活动,发挥学生主动性,编写今人看《水浒》

开展“水浒人物星级讲解员”星级评比,让学生在了解水浒人物的基础上,形成个性化的《水浒》文化观。学校将水浒108将的介绍挂在走廊上,组织学生在各个简介匾额旁,讲解水浒人物,他们的讲解不完全依赖背诵,往往同一个人物不同讲解员的解说词有很大的出入,这就形成了不同的视角。今人看《水浒》部分的编写,充分借鉴了学生的研究成果。

教师编写论文篇12

逻辑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在两三千年前就已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现在发展成为一门多层次、多分支的逻辑科学体系。197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制的学科分类中,把逻辑学与数学、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地球科学和空问科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同列为相对于技术科学的七大基础学科之一,逻辑学被列为第二位。形式逻辑是逻辑学的基础,它以研究人们的思维活动为目的,是人们正确思维、论证和表述思想的重要工具。它作为基础课之一,在汉语言文学教育、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等教师教育专业开设。笔者通过长期对所教学班级学生调查发现,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繁琐、枯燥、乏味、无用”,由此也导致厌学情绪的产生。有关文章也提出了类似的看法,表明该现象具有普遍性。学生对于一门实用性极强的工具性学科形成“无用”认识并产生“厌学”现象,对于教学的正常开展及质量的提高极为不利。究其原因,主要有教材、教学方法手段、教师及考试等诸多方面的原因。本文仅从如何加强教材建设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一、积极吸纳最新研究成果。实现教材的现代化

形式逻辑教材编写要紧跟时展步伐,积极吸纳最新研究成果,大力推进现代化,展现“新”的特,这是逻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之一,教师教育专业形式逻辑教材的编写亦不例外。

一方面,要积极引进现代逻辑的成果。现代化是逻辑学发展的一大趋势,也是逻辑学界探讨较多且已逐步形成共识的问题,近些年出版的形式逻辑教材或多或少引进了现代数理逻辑的内容,比较充分地体现了这一趋向。但在引进现代数理逻辑内容时,要十分注意适度、恰当和融合。特别是对于文科专业学生而言,由于其长期养成的思维倾向,对于过多的现代逻辑符号及公式,会出现“排异”反映,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不利于教学。

另一方面,也是更为关键的是要及时收集“论坛逻辑”和“实践逻辑”中言之成理、持之有据的新观点、新材料、新成果,认真分析,审慎筛选提炼,充实进教材,吐故纳新,使教材充满生机并具有鲜明的时代感。

对于逻辑,可以分为“讲坛逻辑”、“论坛逻辑”和“实践逻辑”,所谓“讲坛逻辑”也即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讲授的逻辑,所谓“论坛逻辑”就是人们在各类媒体发表的关于逻辑的理论研究成果,所谓“实践逻辑”就是人们在工作、生活及学习等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一些逻辑成果。目前,存在着“讲坛逻辑”与“论坛逻辑”、“实践逻辑”脱节的现实,使得许多很有见地的“论坛逻辑”和“实践逻辑”的成果不能及时充实进教材,被“讲坛逻辑”所利用,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把“论坛逻辑”和“实践逻辑”中的内容引入“讲坛逻辑”,这本来就是逻辑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教师教育专业形式逻辑教材编写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恰当处理理论与应用的关系,实现教材的实用化

形式逻辑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其实用性是无庸置疑的,但由于其本身又属于理论逻辑,这就需要在教材编写中要辩证地处理理论与应用的关系。由于对该关系处理不当,现行教材存在着两种偏向,一是重视原理的阐述,脱离实际,为理论而理论,使理论成为“空中楼阁”,缺乏对实践的指导,失去其价值。二是在强调应用性、实践性、操作性时,又忽视了理论,使实践失去了理论的指导,导致实践的盲目性的偏向。目前,在教师教育专业形式逻辑教材的编写中,前一种偏向更为明显。

教师教育形式逻辑教材的编写,既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阐述,更要坚持“以实为本”的原则,联系实际、体现实用、突出实践、注重实效。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将来要从事的职业主要是中小学教师,在其学习动机上也就带有这种职业取向,对于所学知识对将来的教育教学工作有什么作用和帮助比较看重。如果学生注意到所学内容与未来的工作之间具有密切联系时,就会产生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并形成坚强的学习意志,为完成学习任务创设积极良好的心理基础。教材编写要充分重视学生的这一学习动机,在教材中适当安排逻辑知识在中小学教学科研中应用的有关内容,并精选设计相关实例充实到理论讲解及课后练习中,注重逻辑理论联系实际,强化逻辑知识的实际运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基本原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其“学以致用”的能力,体现逻辑学的工具眭和在实践中的直接效用性。

三、充分体现形式逻辑的基础课特性,实现教材的简约化

目前,教师教育专业形式逻辑教材在内容安排上仍存在着“偏、难、繁、旧”及过分追求系统性和学术性等现象,脱离了学生的实际,不符合教育学中关于“跳一跳摘到桃子”的原理,会引起学生的畏难情绪。作为基础课开设的逻辑学,其“根本任务不在于培养一批批逻辑学的专门人才,而是在于提高学生逻辑思维的素质和能力(这是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即通过逻辑课的教学,使学生在把握逻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经受严格的逻辑思维训练;学会应用他们所学的逻辑知识和原理去解决日常思维和科学研究活动中的各种思维实际问题,从而为他们学习、领会和运用其他各门科学知识提供有效的逻辑思维的工具和方法。”回作为教师教育专业开设的形式逻辑,还应该在帮助学生掌握逻辑思维基本工具和方法的同时,为他们将来从事教师职业后进一步去影响和培养其所教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和素质打下基础。

教师教育专业形式逻辑教材编写应遵循“简练” 这一基本原则,不能盲目追求专业课教材的系统性和理论深度,而要强干削枝,做到“精简”。“精”也即“精髓”,要求教材选取理论要适度,要少而精,突出重点,将最必要的理论知识讲清讲透。“简”也即“删繁就简”,对于对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来说并不十分必要的以及“偏、难、繁、旧”的内容作适当的“删、减、并、压”。

因为“逻辑教材体系都是教学体系,而非严密的学科体系,因此,其内容应当丰富而新颖,体系可以不必那么严密。同时,教材编写必须注意,不必把什么内容都‘讲深讲透’,而应当留给教师在课堂发挥的余地,留给学生以思考的空间,使教材具有启发性。”翻“面对着兴趣不一、水平不一、接受能力不一的学生,不能把问题搞得很专、很学术,要使大多数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或技巧。”同因此,教师教育专业形式逻辑教材应该尽量“删、减、并、压”那些并不十分必要且用处不大的繁琐枯燥的公式推导及论证过程等方面的内容,安排最必要和适用的内容,而不必过分拘泥于教材的学术性及系统性。对于有些内容则可只保留其最终结论让学生记住并予以运用,不必过细地推究其成因及来源,不妨让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比如“三段论各格的特殊规则”、“命题变形推理中连续换质位和换位质的推理”、“三段论的公理”、“复合三段论”等就可以删减。

四、遵循教师教育专业特点。实现教材的个性化

一本好的教材,首先应该明确自己的定位,即确定自己的读者群体,然后才能根据该群体的特点和需要,确定教材的方向、目标、内容、范围、体系结构及表达方式。“对象不同,教学内容就应不同,专科与本科、重点院校本科与非重点院校本科、师范类院校与政法院校、医学院校等,逻辑的教学内容都应不同”。围就是基于不同的专业其内容也应该有所不同,如中文、政治等专业的逻辑教学内容应侧重论证、分析、日常推理能力的培养,而理科专业则可侧重演算能力的培养。不可否认,近年来,形式逻辑教材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一大批优秀的教材被编写使用。但同时,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却也不同程度上忽视了不同类型学校、不同专业和不同的层次学生对逻辑知识的不同需要”昀,存在着“教材编写多少年一贯制,并未跳出既有的框架,只是在既有教材框架下增添删减”的现象,也即没有认真关注教材的特殊定位,造成各种教材大同小异、定位不准、缺乏个性。教师教育专业教材,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前述弊病,或与通用教材没有太大区别,或没有体现不同的层次和专业。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