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理念合集12篇

时间:2023-06-07 09:04:19

产业发展理念

产业发展理念篇1

因此如何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这就需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化企业化管理理念来把现代生产要素引入农业,组织农业生产力,提高农业专业化、商品化水平。以工业理念抓农业产业化发展,从市场体系建设、法律法规完善、金融支持和信息服务等方面营造良好的产业化发展环境和氛围。

一、壮龙头

围绕农业产业化倍增计划,重点在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上下功夫。一是对重点龙头企业实行一企一策。择优选择现有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的龙头企业进行分级管理,重点培育,着力打造龙头企业的甲级队和乙级队。按照工业企业管理的办法,对重点龙头企业实行领导联系、部门帮扶,做好定期调度,了解企业发展情况,帮助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二是政策扶持。对重点龙头企业在项目安排、土地使用、资金扶持等方面给予倾斜,促其尽快做大做强。

二、建基地

充分发挥名优农产品资源优势,促进农业产业化夯实基础,增强后劲,按照科学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商品化的要求,筛选确定特色优质农产品基地实施重点建设,打造一大批现代农业综合小区,通过优化县域布局,扩大规模、提高档次,增加效益,从而不断增强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三、造集群

一是抓产业集群。重点在企业产品上下游之间开展分工协作,培育建立产业配套、分工明晰、功能齐全的产业体系;二是延伸产业链。围绕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全力组织突破,通过招商引资、合作嫁接、整合的办法,促其做大做强,推动整个产业的发展。

四、组协会

按照一个支柱产业一个部门牵头、一个规划引领、一笔经费启动、一个法人承办、一个专业协会链接、一批大户支撑,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办法,坚持不懈地抓好农业特色产业协会的建设,推动农业特色产业建设与发展,真正把农业特色产业协会建设成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抓手、信息交流的平台、创新合作的平台、科技培训的平台、产业链培育的平台。

五、抓招商

树立以农业招商引资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理念。利用产业园区、基地、专业市场等平台的资本承载作用,积极编制投资回报率高、市场前景好的农业招商项目,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吸引外地有雄厚资本的集团公司通过兼并、收购、划转、合资等方式,投资开发高效农业、精品农业和设施农业。积极引导本地龙头企业主动与国内外同类大中型龙头企业攀亲结友,加强沟通和联系,用好的项目、优势的资源、优良的投资环境和低廉的成本吸引他们投资合作,共同开发,进行技术改造、嫁接,借助外来资金、技术、管理和人才支持,实现六安市农业产业化的超常规发展。

六、增投入

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在财政加大投入的同时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出台优惠政策,从税收、土地、科技、信息、资金等方面给予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倾斜和扶持,切块扶持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重点企业,以加快其发展。二是抓项目争取。积极做好项目储备,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源,充分利用国家继续拉动内需的政策措施,编报大项目,谋划后备项目,积极跑部跑省争取项目的投入。

七、畅物流

产业发展理念篇2

在我国的化石能源中,煤的含碳量最高,煤化工产业在生产过程中会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使得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在煤化工产业发展中发展低碳经济,即是发展以低污染、低能耗为基础的绿色生态经济。随着煤化工产业的迅猛发展,以低碳理念来指导煤化工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转变传统的高污染、高排放的发展模式,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不仅会促进煤化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也会为环境保护提供有力的保障。

1、我国煤化工产业的概况

我国的煤炭种类齐全,在能源结构中占有70%以上的比例,我国煤炭储存量在世界中占到11%左右,生产量占到世界总产量的40%,作为工业燃料在煤化工产业中广泛运用。作为重要的化工原料之一,煤具有十分复杂的化学结构,煤中的有机质一多环化合物为主。煤化工产业发展中,煤在高温和气化剂的作用下,其可燃部分将转化为小分子化合物,例如氢气、一氧化碳等,这些小分子化合物可以被用作化工原料气。煤发生焦化裂解时,其产物包括焦炭、煤焦油、焦炉气和粗苯等。在煤化工产业发展中,我国每年将排放掉大约二百亿立方米的焦炉气,焦炉气中一氧化碳和氢气的比例为1比10,能够用于调配煤气化产品,应用于化工产品的生产。近几年来,我国的煤化工产业规模在不断扩大,在化石能源中,煤炭的含碳量最高,作为煤化工的原料,在生产过程中排放出的温室气体在逐渐增多,相关企业有必要发展低碳经济,实现煤炭经济、合理、高效率的利用。

在煤化工产业发展中贯彻低碳理念,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指导下,利用新能源开发、制度和技术创新以及产业转型等手段,最大限度的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降低能源消耗,达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共赢。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在工业迅猛发展的今天,对能源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在新形势面前,我国煤化工产业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相关产业有必要引进低碳理念,改进生产技术,创新生产模式,贯彻以高效率、低污染为原则的生产模式,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低碳理念指导下的煤化工产业发展方式

2.1调整产业内部架构

随着科学技术的深入发展,我国煤化工产业的发展规模在不断扩大,除了有传统的化肥、焦炭和甲醇项目等,还有正在发展的现代煤化工项目,例如煤制甲烷气、煤制二甲醚、煤制油灯。由相关数据可知,目前我国传统煤化工产业的产能已经超过标准要求,传统产业消耗掉大量的能量,其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也非常大,由于传统产能的规模比较小,技术设备比较落后,与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相差较大。因此,煤化工产业低碳经济中发展应当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淘汰力度,逐步发展新型煤化工产业,改变传统的高排放、高能耗的发展方式,运用先进的气化技术和二氧化碳脱除技术,降低二氧化碳的捕获成本,提高二氧化碳的排放纯度和集中程度,为煤化工产业的低碳发展提供保障。

2.2加大循环经济贯彻实施力度

在低碳理念指导下的煤化工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已经引起了相关管理者的重视,企业在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应当加大循环经济贯彻实施力度。从产业源头上降低资源消耗,提高生产过程中废弃物的再次利用率,实现整个产业的低碳经济战略。此外,还要加大节能减排力度,通过节能减排,有效控制和治理生产过程中污染物和二氧化碳的排放,最大限度的提高产业的能源利用率,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在煤化工产业发展过程中,全面分析产业发展的技术现状,从产业战略目标出发,制定出节能减排效果最大化、较低运营成本的节能减排技术,促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3多产业结合发展

非焦炭法熔池炼铁技术是目前工业界广泛关注的技术,这种技术能够使得铁矿粉和煤粉在熔池内发生反应,作为高效率的还原剂,煤炭可以讲矿石中的氧化铁还原成生铁。这种工艺生产一吨生铁,可以得到大约500千克的一氧化碳,可以将获得的一氧化碳输送给发电企业和煤化工产业,将其用于生产电力、氢气、甲醇等产品。在煤化工产业发展中,气化装置的投资占到投资成本的50%,因此,将煤化工、冶金、建材、能源产业相结合的路线,能够很好地提高节能减排的效果,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建材厂可以利用炼铁后剩余的炉渣进行生产工作。实现煤化工产业与其它产业的结合发展,能够实现煤的分级和高效利用,充分体现煤化工产业高质量、高利用率的原则,实现煤化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相关企业还应当通过技术创新来发展减排市场,不得提高煤化工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通过研发可再生能源、节能降耗技术和核动力技术等,加速能源的循环利用,倡导低碳消费模式,创造企业低碳生产氛围,为煤化工产业的低碳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3、结语

总而言之,在煤化工产业发展中贯彻低碳理念,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煤化工产业的相关管理者应当不断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转变传统的发展模式,在生产过程中最大限度的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提高能源利用率,推进我国煤化工产业的低碳发展,为产业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周文戟,朱兵,费维扬.不确定条件下煤化工技术经济评价方法[J].化工进展,2009(12):117-119.

产业发展理念篇3

然而,物流产业巨大的市场潜力却是客观存在的。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的估算数字,1990年我国物流费用总支出约为500亿美圆,占当年GDP的14.5%。如果降到世界平均水平11.7%,则我国物流企业的运作空间为96亿美圆;如果降到亚洲平均水平11%,则我国物流企业的运作空间为120亿美圆。有学者根据1992年全国第三产业普查资料推算,我国全社会物流费用支出总水平约占GDP的20%,约580亿美圆;物流费用占商品总成本的比重从帐面反映已超过40%。还有咨询机构认为全世界的物流产业市场容量为30000亿美圆,而现有的物流服务能力仅有5000亿美圆左右,仅为市场需求的1/6。

事实上,我国产业界正在形成五条物流体系:以海洋运输为代表的运输物流体系、以商品加工和配送为代表的仓储物流体系、以服务型竞争战略为代表的制造商物流体系、以海空港集散为代表的口岸物流体系和正在浮现中的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配送物流体系。但网络化程度不高,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然而,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物流服务是企业竞争战略的重要手段。要提升经济的整体竞争力来应对市场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挑战,必须尽快发展我国的物流产业。

二、新一轮的物流热为物流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从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出现了新一轮的物流热。

在学术界,8月份上海海运学院林国龙教授等翻译出版了美国物流界老前辈鲍尔索克斯教授等学者的新著《物流管理――供应链过程的一体化》,并很快于2000年1月第二次印刷。由王之泰教授和邬跃博士发起的“中国物流网”于11月11日开通,表明我国物流学术界已经站到了“新经济”的潮头。

在中央政府方面,11月2日,国家经贸委在北京主持召开了“中国企业现代物流研讨会”。这是我国政府综合经济部门第一次召开面向工业生产企业的物流管理研讨会(此前大多是由前国家物资部和国内贸易部主持,主要面向物资流通企业)。

11月25日,国家经贸委和世界银行以及中国航务周刊共同举办了“现代物流发展国际研讨会”。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向会议发来题为“中国需要加速创造现代物流发展的宏观环境”的书面讲话。这是迄今为止由我国政府主持的最高级别的物流发展研讨会。实际上国家内贸局在99年初召开的“全国营销改革工作会议”上就明确提出了新兴流通产业――物流业发展的具体实施目标。

在地方政府方面,深圳市于11月上旬召开了“现代物流研讨会”, 将物流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和金融业并列为深圳市的三大支柱产业。深圳平湖物流中心被中国物资流通协会确定为物流实验基地。上海市则于12月14日召开了“99物流与现代商业国际研讨会”,认为物流业将成为新世纪上海经济发展的一个战略重点,要通过现代化、系统化、社会化和国际化的发展道路,逐步实现与国际物流业的接轨。今年4月18日天津市召开了“天津口岸物流发展研讨会”,提出要努力把天津建成中国北方的国际物流中心。香港为了适应电子商贸和供应链管理方式的发展,已宣布将于5月份成立“物流发展委员会”,负责研究增强香港作为世界级物流中心地位的措施。此外,台湾将于7月1日起实施新的“国际物流中心货物通关办法”,进一步放宽了市场准入条件,扩大了物流业者的经营空间。

在企业界,海尔、长虹、新飞、格力等大型生产制造企业已经开始建立自己的物流管理体系。大通、宝供储运、诚通物产、华运通等知名物流企业已具备较强的服务能力。尤其是航运界,中外运,中外代,中远,中海等都无一例外的将发展战略定位在物流产业。由于它们本身就是承运人,而且在运作方面早就与国际规则接轨,故发展的势头很猛。近日,中远公司与安盛集团投资公司签订了合资经营协议,设立中远网络有限公司,建立全球运输和物流及通讯网络,首期投入5亿美元。除了上述这些大企业外,许多从事仓储、货运、货代、配载等的服务企业和生产制造起重搬运、仓库货架等设备的中小企业,包括个体和私营企业也积极跟进,纷纷打出“物流公司”的招牌并在互联网上设立网站。最近,香港仓储业界认识到仓储

及散货集运开办物流增值服务和供应链业务是势所必行,所以将香港集装箱货仓联会更名为香港集装箱货仓及物流服务联会,以减少客户的流失。

这一轮物流热的产生主要是因为跨国公司进入我国后对物流服务的需求增大。我国物流服务业市场开放的压力增大。传统储运企业急于转型升级为现代物流企业以应对加入WTO后将面临的挑战。电子商务的发展对配送服务体系的配套要求也对物流热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新一轮物流发展的高潮正在到来。但企业需要理性,需要科学的物流理念来指导实践。机遇在理性的思考中诞生,挑战要用理性去应对。物流热还是需要冷思考。

三、把科学的物流理念交给企业

物流的理念不同于物流的定义。物流的定义告诉我们物流是什么。而物流的理念告诉我们物流的哲学,物流的思维方式。无论是物流理论界还是物流产业界,不仅要知道物流的定义,更要理解给出定义的背景和思维方式,要知道定义所代表的是什么,物流的概念统领的是什么,以及企业进入物流产业和开发物流服务新品种的途径和方法。对物流理念的把握于物流产业的发展更为重要。具体来说,就是要理解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运营方式的变化和这种变化对企业竞争战略态势的影响。

物流是个大概念。许多学者都认为或承认对物流存在不一致的看法。企业界则常常感到物流的概念过于宽泛而不易操作。这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对“物流学”的术语标准化工作相对滞后使得有时缺乏研讨的共同平台;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国学的“物流”或“综合物流”与西学的“后勤”或“商业后勤”(区别于军事后勤)在语义上还是存在较大的差异,前者使人很自然的把物流看成是对一种状态的描述而少有支持、服务、响应、从属以及战略的意义;再一方面则是物流服务的运作几乎涉及到所有产业并要求这些产业进行物流化调整;第四个也是最重要的方面是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进程加快,尤其是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新经济”的浮现和发展使得几乎所有的经济和管理理念都在不断丰富之中。

当然,物流不是一个“筐”。如果一个概念以及由此所引发的产业是无所不包的话,就会因为没有特定的作业范畴而很快失去生命力。

正如世界银行运输专家兰布洛克所说:中国的物流产业“要在发展的初期就与国际接轨,不能自成一套”。

四、从企业运营的的角度来解读物流的理念按照目前被普遍认同的由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在1985年所下的定义:“物流是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的的,为提高原料,在制品,制成品以及相关信息从供应到消费的流动和储存的效率和效益而对其进行的计划,执行和控制的过程”。相应的物流功能性活动则包括:需求预测,订单处理,客户服务,分销配送,物料采购,存货控制,交通运输,仓库管理,工业包装,物资搬运,工厂和仓库或配送中心的选址,零配件和技术服务支持,退货处理,废弃物和报废产品的回收处理等。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物流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存货的流动和储存的过程,是信息传递的过程,是满足客户需求的过程,是若干功能协调运作的过程,是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和效益的过程,因此,物流也是一个规划、管理和控制的过程。

具体来说,物流的基本理念包含如下一些内容:

1,物流是制造商的产品工艺流程通过物料采购和实物分配这两个功能性活动分别向其供应商和客户两个方向的纵向延伸所构造的一体化供应链。因此,物流也是以制造商为中心即以产品的生产制造和市场营销为主线,以相关信息流协调供应商和客户行为的协作性竞争体系或市场竞争共同体。物流企业是服务供应商。

2,物流管理的核心是在供应链中流动的存货。所以物流管理在本质上是对存货资产的管理。这是企业理解物流体系,把握物流过程的关键所在。一般来说,企业存货的价值要占企业资产总额的25%左右,占企业流动资产的50%以上。因此,控制存货的数量,形态和分布,提高存货的流动性就成了企业可追求的“第三利润源泉”。所以也有学者从企业资产运营的角度,把物流解释为是对供应链中各种形态的存货进行有效协调,管理和控制的过程。因此,物流企业必须为制造商的存货管理提供解决方案。

3,物流系统的功能目标是满足客户需求。因此,从客户服务的角度来说,也有学者把物流定义为:要以正确的成本和正确的条件,去保证正确的客户在正确的时间和正确的地点,对正确的产品的可得性,即物流的7Rs概念。所谓产品的可得性,就是在客户想要得到产品时可能面临的时间和空间的距离问题。实际上,产品的可得性不仅是对物流系统功能评价的首要指标,也是物流系统优化的最主要目标。

4,存货资产必须在运动中创造价值而又不能不包含必要的停顿,因此物流管理的两个最主要的范畴,也是对产品的客户可得性影响最大的两个物流功能环节就是运输和储存。对一般制造业来说,运输成本要占物流总成本的45%左右,而存货维持成本则要占物流总成本的37%左右。所以,许多人也常把物流等同于一般的仓储和运输业务。

5,存货资产的移动是由许多功能性活动共同参与并逐步完成的。正是这些功能性活动构成了物流系统运行的基本模块。所以,任何能够提供这些功能服务的企业都可以作为物流业者加入到物流产业中去。物流服务具有可传递性。

6,由于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物流系统是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手段,故把波特教授有关《竞争战略》“价值链”的概念引入物流的系统管理,形成了“供应链”或“增值链”的概念。所以也常把物流过程称为一体化供应链。实际上,物流系统的竞争优势主要就取决于它的一体化程度。

7,企业是赢利性组织。物流系统管理的首要技术经济问题,也是系统管理的总体目标,就是以尽可能低的物流总成本支出来满足既定的客户服务水平,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提高企业的利润率。

那么,物流理念最本质的东西是什么呢?就是功能整合。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对前述的各种功能性活动进行统筹的安排和协调。王之泰教授在95年出版的《现代物流学》一书中明确指出:“包含在物流之中的新见解,是一点即破的,——就是将包装、运输、装卸、搬运、保管等等过去看来相互无关之举,用物流两个字统一起来”。

战术的整合变成了战略的决策。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客户正是通过功能的整合实现优势互补而结成策略联盟的。

五、物流服务功能整合的途径

具体的功能性活动都是很容易理解的,发展物流产业要解决的就是如何去整合的问题。事实上,功能整合是发展物流产业的核心业务,是物流企业运作的灵魂。

1、 激发物流需求

生产制造企业由于拥有产品的物权,又处于供应链的中心,所以有权力也最有可能对物流全过程实行有效的安排和协调。因为物权属于制造商,所以相对而言物流服务企业处于从属的地位。物流企业是为制造商的客户服务战略提供服务的。

制造商是物流服务的需方。它所要考虑的是自营物流还是外购物流的问题,要进行“服务/成本”的效益测算。但不管是自营物流还是外购物流都要考虑功能以及相关的资源整合。从企业竞争战略的优势考虑,自营物流要对分散于不同职能部门的物流服务功能进行统一管理。外购物流则须对市场上的物流服务功能进行协调安排。所以,发展物流产业最根本的是要激发制造商的物流服务需求。换句话说,物流企业要能为制造商提供物流服务解决方案,整体的或者是局部的。要能用优质的服务为制造商的市场营销战略提供支援,并能够消化掉一部分制造商自营物流的成本,同时自己还能获得足以维持发展的利润。这是市场对物流企业发展的最基本的要求。对制造商的服务要求和标准有透彻的了解是物流企业发展的前提。

2、发展物流企业

一般来说,现有的仓储、运输、货代中介等企业在产业性质上都属于物流企业,所以不存在还要进入物流产业的问题。但从现代物流的观点来看,如果它们不能作为制造商或特定产品的物流服务供应商参加供应链的一体化运作,不能与制造商等结成策略联盟,则还不能算作现代物流企业,只能算作传统物流企业。面临被淘汰的危险。

传统物流企业是否能进入制造商的一体化供应链升级为现代物流企业取决于市场的选择。从分工协作的观点来看,制造商选择其物流服务供应商时主要将考虑以下几个因素:首先是其市场营销战略需要;其次是与市场营销战略相匹配的物流系统设计;第三是能获得高水平的物流服务;第四是能获得降低物流总成本的好处。制造商的“服务/成本”分析将是至关重要的。换句话说,物流企业拥有物流服务的资源如仓库,货场,铁路专用线或线路经营权等只是其进入一体化供应链的必要条件,而生产制造企业的市场选择则是其进入一体化供应链的充分条件。每一项具体的整合都是一系列技术经济权衡的结果。

物流企业在供应链中的服务定位取决于资源配置所具有的比较优势。为此,物流企业必须实行服务的专业化,必须抓产品。不同的货品具有不同的物流特性。围绕产品的物流特性所进行的服务技术开发将为物流企业创新服务并形成核心服务能力提供强大的动力。只要具备核心服务能力,传统物流企业融入一体化供应链就会很容易。需要说明的是,核心服务能力也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就是“比竞争对手略胜一筹之处”,就是特色服务。毫无疑问,物流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服务品种的不断创新将为物流企业的发展提供永恒的动力。物流企业发展了物流产业自然就发展了。

3、延伸物流服务

功能整合本质上就是延伸服务。物流企业延伸服务有两个方向:一是沿供应链“顺流而下”,即在制造商的产品销售渠道内作为服务供应商。二是沿供应链“逆流而上”,即在制造商的物料供应渠道内作为服务供应商。如果同时向两个方向延伸,把制造商的物料管理和实物分配都承担下来,就成了所谓第三方物流服务商。

虽然做第三方物流是物流企业的最高境界,但要求物流企业对制造商经营活动的深度参与。如为麦当劳做第三方物流服务的夏辉公司不仅与麦当劳是相互持股的,而且双方合作的历史可以追朔到“麦当劳在后院用手工削土豆条”的时候。即使在物流业发达的美国,1996年第三方物流在物流产业中的比重也只有6%,约300亿美圆。五年才增长了2%。

我国目前还缺乏第三方物流企业运作的经济和法律环境。如对运输市场实行的还是审批制。经济市场化程度不高。制造商在外包物流服务方面的需求还比较小,信心也不足。物流服务供应商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还比较低。所以我国的物流企业在现阶段不能盲目追求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运作模式。只能是根据自身的特点为生产制造企业提供阶段性的和有特色的物流服务。

有两个可供选择的发展模式:一是以大货主为依托,按照委托企业的物流服务要求和标准来改造现有储运资产的结构和功能,并重整业务流程。为特定的生产制造企业或者特定的货种提供专业化的物流服务。二是作为更大的物流系统的子系统提供阶段性的延伸服务。比如与跨国物流公司接轨提供国内的物流服务。

物流企业延伸服务的起点就是前述各种物流服务功能。特别是运输、仓储、信息集成、存货管理、定单处理、物料采购等核心功能最可能成为服务延伸的起点。必须指出,服务延伸的过程就是在核心功能的基础上对货主的服务需求细分再细分,对服务品种创新再创新的过程,也是对制造商的经营运作参与再参与的过程,是学习的过程。

服务的延伸将对物流企业的信息集成功能提出更高的要求。“在线服务”和“信息共享”随着网络的发展已经成为时尚和服务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可以说,物流功能的整合正在从业务整合转向信息整合。用网络的优势来整合现有物流服务资源,提升物流企业的服务水平已成为物流企业发展的必然的趋势。

4、为物流企业的发展创建良好的制度环境

产业发展理念篇4

然而,物流产业巨大的市场潜力却是客观存在的。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的估算数字,1990年我国物流费用总支出约为500亿美圆,占当年GDP的14.5%。如果降到世界平均水平11.7%,则我国物流企业的运作空间为96亿美圆;如果降到亚洲平均水平11%,则我国物流企业的运作空间为120亿美圆。有学者根据1992年全国第三产业普查资料推算,我国全社会物流费用支出总水平约占GDP的20%,约580亿美圆;物流费用占商品总成本的比重从帐面反映已超过40%。还有咨询机构认为全世界的物流产业市场容量为30000亿美圆,而现有的物流服务能力仅有5000亿美圆左右,仅为市场需求的1/6。

事实上,我国产业界正在形成五条物流体系:以海洋运输为代表的运输物流体系、以商品加工和配送为代表的仓储物流体系、以服务型竞争战略为代表的制造商物流体系、以海空港集散为代表的口岸物流体系和正在浮现中的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配送物流体系。但网络化程度不高,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然而,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物流服务是企业竞争战略的重要手段。要提升经济的整体竞争力来应对市场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挑战,必须尽快发展我国的物流产业。

二、新一轮的物流热为物流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从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出现了新一轮的物流热。

在学术界,8月份上海海运学院林国龙教授等翻译出版了美国物流界老前辈鲍尔索克斯教授等学者的新著《物流管理――供应链过程的一体化》,并很快于2000年1月第二次印刷。由王之泰教授和邬跃博士发起的“中国物流网”于11月11日开通,表明我国物流学术界已经站到了“新经济”的潮头。

在中央政府方面,11月2日,国家经贸委在北京主持召开了“中国企业现代物流研讨会”。这是我国政府综合经济部门第一次召开面向工业生产企业的物流管理研讨会(此前大多是由前国家物资部和国内贸易部主持,主要面向物资流通企业)。

11月25日,国家经贸委和世界银行以及中国航务周刊共同举办了“现代物流发展国际研讨会”。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向会议发来题为“中国需要加速创造现代物流发展的宏观环境”的书面讲话。这是迄今为止由我国政府主持的最高级别的物流发展研讨会。实际上国家内贸局在99年初召开的“全国营销改革工作会议”上就明确提出了新兴流通产业――物流业发展的具体实施目标。

在地方政府方面,深圳市于11月上旬召开了“现代物流研讨会”,将物流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和金融业并列为深圳市的三大支柱产业。深圳平湖物流中心被中国物资流通协会确定为物流实验基地。上海市则于12月14日召开了“99物流与现代商业国际研讨会”,认为物流业将成为新世纪上海经济发展的一个战略重点,要通过现代化、系统化、社会化和国际化的发展道路,逐步实现与国际物流业的接轨。今年4月18日天津市召开了“天津口岸物流发展研讨会”,提出要努力把天津建成中国北方的国际物流中心。香港为了适应电子商贸和供应链管理方式的发展,已宣布将于5月份成立“物流发展委员会”,负责研究增强香港作为世界级物流中心地位的措施。此外,台湾将于7月1日起实施新的“国际物流中心货物通关办法”,进一步放宽了市场准入条件,扩大了物流业者的经营空间。

在企业界,海尔、长虹、新飞、格力等大型生产制造企业已经开始建立自己的物流管理体系。大通、宝供储运、诚通物产、华运通等知名物流企业已具备较强的服务能力。尤其是航运界,中外运,中外代,中远,中海等都无一例外的将发展战略定位在物流产业。由于它们本身就是承运人,而且在运作方面早就与国际规则接轨,故发展的势头很猛。近日,中远公司与安盛集团投资公司签订了合资经营协议,设立中远网络有限公司,建立全球运输和物流及通讯网络,首期投入5亿美元。除了上述这些大企业外,许多从事仓储、货运、货代、配载等的服务企业和生产制造起重搬运、仓库货架等设备的中小企业,包括个体和私营企业也积极跟进,纷纷打出“物流公司”的招牌并在互联网上设立网站。最近,香港仓储业界认识到仓储

及散货集运开办物流增值服务和供应链业务是势所必行,所以将香港集装箱货仓联会更名为香港集装箱货仓及物流服务联会,以减少客户的流失。

这一轮物流热的产生主要是因为跨国公司进入我国后对物流服务的需求增大。我国物流服务业市场开放的压力增大。传统储运企业急于转型升级为现代物流企业以应对加入WTO后将面临的挑战。电子商务的发展对配送服务体系的配套要求也对物流热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新一轮物流发展的高潮正在到来。但企业需要理性,需要科学的物流理念来指导实践。机遇在理性的思考中诞生,挑战要用理性去应对。物流热还是需要冷思考。

三、把科学的物流理念交给企业

物流的理念不同于物流的定义。物流的定义告诉我们物流是什么。而物流的理念告诉我们物流的哲学,物流的思维方式。无论是物流理论界还是物流产业界,不仅要知道物流的定义,更要理解给出定义的背景和思维方式,要知道定义所代表的是什么,物流的概念统领的是什么,以及企业进入物流产业和开发物流服务新品种的途径和方法。对物流理念的把握于物流产业的发展更为重要。具体来说,就是要理解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运营方式的变化和这种变化对企业竞争战略态势的影响。

物流是个大概念。许多学者都认为或承认对物流存在不一致的看法。企业界则常常感到物流的概念过于宽泛而不易操作。这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对“物流学”的术语标准化工作相对滞后使得有时缺乏研讨的共同平台;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国学的“物流”或“综合物流”与西学的“后勤”或“商业后勤”(区别于军事后勤)在语义上还是存在较大的差异,前者使人很自然的把物流看成是对一种状态的描述而少有支持、服务、响应、从属以及战略的意义;再一方面则是物流服务的运作几乎涉及到所有产业并要求这些产业进行物流化调整;第四个也是最重要的方面是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进程加快,尤其是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新经济”的浮现和发展使得几乎所有的经济和管理理念都在不断丰富之中。

当然,物流不是一个“筐”。如果一个概念以及由此所引发的产业是无所不包的话,就会因为没有特定的作业范畴而很快失去生命力。

正如世界银行运输专家兰布洛克所说:中国的物流产业“要在发展的初期就与国际接轨,不能自成一套”。

四、从企业运营的的角度来解读物流的理念按照目前被普遍认同的由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在1985年所下的定义:“物流是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的的,为提高原料,在制品,制成品以及相关信息从供应到消费的流动和储存的效率和效益而对其进行的计划,执行和控制的过程”。相应的物流功能性活动则包括:需求预测,订单处理,客户服务,分销配送,物料采购,存货控制,交通运输,仓库管理,工业包装,物资搬运,工厂和仓库或配送中心的选址,零配件和技术服务支持,退货处理,废弃物和报废产品的回收处理等。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物流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存货的流动和储存的过程,是信息传递的过程,是满足客户需求的过程,是若干功能协调运作的过程,是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和效益的过程,因此,物流也是一个规划、管理和控制的过程。

具体来说,物流的基本理念包含如下一些内容:

1,物流是制造商的产品工艺流程通过物料采购和实物分配这两个功能性活动分别向其供应商和客户两个方向的纵向延伸所构造的一体化供应链。因此,物流也是以制造商为中心即以产品的生产制造和市场营销为主线,以相关信息流协调供应商和客户行为的协作性竞争体系或市场竞争共同体。物流企业是服务供应商。

2,物流管理的核心是在供应链中流动的存货。所以物流管理在本质上是对存货资产的管理。这是企业理解物流体系,把握物流过程的关键所在。一般来说,企业存货的价值要占企业资产总额的25%左右,占企业流动资产的50%以上。因此,控制存货的数量,形态和分布,提高存货的流动性就成了企业可追求的“第三利润源泉”。所以也有学者从企业资产运营的角度,把物流解释为是对供应链中各种形态的存货进行有效协调,管理和控制的过程。因此,物流企业必须为制造商的存货管理提供解决方案。

3,物流系统的功能目标是满足客户需求。因此,从客户服务的角度来说,也有学者把物流定义为:要以正确的成本和正确的条件,去保证正确的客户在正确的时间和正确的地点,对正确的产品的可得性,即物流的7Rs概念。所谓产品的可得性,就是在客户想要得到产品时可能面临的时间和空间的距离问题。实际上,产品的可得性不仅是对物流系统功能评价的首要指标,也是物流系统优化的最主要目标。

4,存货资产必须在运动中创造价值而又不能不包含必要的停顿,因此物流管理的两个最主要的范畴,也是对产品的客户可得性影响最大的两个物流功能环节就是运输和储存。对一般制造业来说,运输成本要占物流总成本的45%左右,而存货维持成本则要占物流总成本的37%左右。所以,许多人也常把物流等同于一般的仓储和运输业务。

5,存货资产的移动是由许多功能性活动共同参与并逐步完成的。正是这些功能性活动构成了物流系统运行的基本模块。所以,任何能够提供这些功能服务的企业都可以作为物流业者加入到物流产业中去。物流服务具有可传递性。

6,由于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物流系统是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手段,故把波特教授有关《竞争战略》“价值链”的概念引入物流的系统管理,形成了“供应链”或“增值链”的概念。所以也常把物流过程称为一体化供应链。实际上,物流系统的竞争优势主要就取决于它的一体化程度。

7,企业是赢利性组织。物流系统管理的首要技术经济问题,也是系统管理的总体目标,就是以尽可能低的物流总成本支出来满足既定的客户服务水平,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提高企业的利润率。

那么,物流理念最本质的东西是什么呢?就是功能整合。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对前述的各种功能性活动进行统筹的安排和协调。王之泰教授在95年出版的《现代物流学》一书中明确指出:“包含在物流之中的新见解,是一点即破的,——就是将包装、运输、装卸、搬运、保管等等过去看来相互无关之举,用物流两个字统一起来”。

战术的整合变成了战略的决策。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客户正是通过功能的整合实现优势互补而结成策略联盟的。

五、物流服务功能整合的途径

具体的功能性活动都是很容易理解的,发展物流产业要解决的就是如何去整合的问题。事实上,功能整合是发展物流产业的核心业务,是物流企业运作的灵魂。

1、激发物流需求

生产制造企业由于拥有产品的物权,又处于供应链的中心,所以有权力也最有可能对物流全过程实行有效的安排和协调。因为物权属于制造商,所以相对而言物流服务企业处于从属的地位。物流企业是为制造商的客户服务战略提供服务的。

制造商是物流服务的需方。它所要考虑的是自营物流还是外购物流的问题,要进行“服务/成本”的效益测算。但不管是自营物流还是外购物流都要考虑功能以及相关的资源整合。从企业竞争战略的优势考虑,自营物流要对分散于不同职能部门的物流服务功能进行统一管理。外购物流则须对市场上的物流服务功能进行协调安排。所以,发展物流产业最根本的是要激发制造商的物流服务需求。换句话说,物流企业要能为制造商提供物流服务解决方案,整体的或者是局部的。要能用优质的服务为制造商的市场营销战略提供支援,并能够消化掉一部分制造商自营物流的成本,同时自己还能获得足以维持发展的利润。这是市场对物流企业发展的最基本的要求。对制造商的服务要求和标准有透彻的了解是物流企业发展的前提。

2、发展物流企业

一般来说,现有的仓储、运输、货代中介等企业在产业性质上都属于物流企业,所以不存在还要进入物流产业的问题。但从现代物流的观点来看,如果它们不能作为制造商或特定产品的物流服务供应商参加供应链的一体化运作,不能与制造商等结成策略联盟,则还不能算作现代物流企业,只能算作传统物流企业。面临被淘汰的危险。

传统物流企业是否能进入制造商的一体化供应链升级为现代物流企业取决于市场的选择。从分工协作的观点来看,制造商选择其物流服务供应商时主要将考虑以下几个因素:首先是其市场营销战略需要;其次是与市场营销战略相匹配的物流系统设计;第三是能获得高水平的物流服务;第四是能获得降低物流总成本的好处。制造商的“服务/成本”分析将是至关重要的。换句话说,物流企业拥有物流服务的资源如仓库,货场,铁路专用线或线路经营权等只是其进入一体化供应链的必要条件,而生产制造企业的市场选择则是其进入一体化供应链的充分条件。每一项具体的整合都是一系列技术经济权衡的结果。

物流企业在供应链中的服务定位取决于资源配置所具有的比较优势。为此,物流企业必须实行服务的专业化,必须抓产品。不同的货品具有不同的物流特性。围绕产品的物流特性所进行的服务技术开发将为物流企业创新服务并形成核心服务能力提供强大的动力。只要具备核心服务能力,传统物流企业融入一体化供应链就会很容易。需要说明的是,核心服务能力也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就是“比竞争对手略胜一筹之处”,就是特色服务。毫无疑问,物流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服务品种的不断创新将为物流企业的发展提供永恒的动力。物流企业发展了物流产业自然就发展了。

3、延伸物流服务

功能整合本质上就是延伸服务。物流企业延伸服务有两个方向:一是沿供应链“顺流而下”,即在制造商的产品销售渠道内作为服务供应商。二是沿供应链“逆流而上”,即在制造商的物料供应渠道内作为服务供应商。如果同时向两个方向延伸,把制造商的物料管理和实物分配都承担下来,就成了所谓第三方物流服务商。

虽然做第三方物流是物流企业的最高境界,但要求物流企业对制造商经营活动的深度参与。如为麦当劳做第三方物流服务的夏辉公司不仅与麦当劳是相互持股的,而且双方合作的历史可以追朔到“麦当劳在后院用手工削土豆条”的时候。即使在物流业发达的美国,1996年第三方物流在物流产业中的比重也只有6%,约300亿美圆。五年才增长了2%。

我国目前还缺乏第三方物流企业运作的经济和法律环境。如对运输市场实行的还是审批制。经济市场化程度不高。制造商在外包物流服务方面的需求还比较小,信心也不足。物流服务供应商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还比较低。所以我国的物流企业在现阶段不能盲目追求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运作模式。只能是根据自身的特点为生产制造企业提供阶段性的和有特色的物流服务。

有两个可供选择的发展模式:一是以大货主为依托,按照委托企业的物流服务要求和标准来改造现有储运资产的结构和功能,并重整业务流程。为特定的生产制造企业或者特定的货种提供专业化的物流服务。二是作为更大的物流系统的子系统提供阶段性的延伸服务。比如与跨国物流公司接轨提供国内的物流服务。

物流企业延伸服务的起点就是前述各种物流服务功能。特别是运输、仓储、信息集成、存货管理、定单处理、物料采购等核心功能最可能成为服务延伸的起点。必须指出,服务延伸的过程就是在核心功能的基础上对货主的服务需求细分再细分,对服务品种创新再创新的过程,也是对制造商的经营运作参与再参与的过程,是学习的过程。

服务的延伸将对物流企业的信息集成功能提出更高的要求。“在线服务”和“信息共享”随着网络的发展已经成为时尚和服务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可以说,物流功能的整合正在从业务整合转向信息整合。用网络的优势来整合现有物流服务资源,提升物流企业的服务水平已成为物流企业发展的必然的趋势。

4、为物流企业的发展创建良好的制度环境

产业发展理念篇5

海洋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并呈现出未来高技术产业、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等多层次推进的大好格局,说明我国海洋经济已经逐渐迈入稳健的发展轨道。我国幅员辽阔,南边跨越温带、亚热带、热带,我国大力实施依法管海、科技兴海的战略,持续着海洋经济的发展。而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离不开创新海洋产业发展经营理念的。

一、我国海洋资源资源概况

1.沿海港口资源

我国的大陆海岸线长达18400千里,漫长而曲折,有着良好的发展海运事业的重要经济地域、并赋予良好自然条件。我国沿海港口分布较为集中,地理分布特征明显,港口绝大部分分布于浙江四省、福建、山东、广东等沿海地带。

2.海滨旅游资源

绿色、空气、海水、沙滩、阳光这五个旅游资源基本要素都包含于我国沿海地带中。滨海沙滩多达一百多处,旅游资源种类繁多。

3.海水资源

海洋海水所含元素有八十多种,且还可以将海水分为化学元素资源以及海水中的水资源,除此之外,地下卤水资源也是特殊情况的一种。地下卤水资源主要分布于我国渤海沿岸。

4.海洋矿产资源

我国大中型新生代沉积盆地共有十六个。我国的海域和海岸线上还蕴藏着如石英砂、金刚石、砂金、褐钇铌矿、铌钽铁矿、磁铁矿、磷钇矿、钛铁矿、金红石、独居石、锡石、等具有工业价值的砂矿。

5.海洋生物资源

据统计,我国海洋生物有20278种,物种繁多。我国沿海共有三千多种鱼类,其中150种有着较高的渔业利用价值。

二、我国海洋资源地理分布

传统的对海洋资源的利用主要有海洋捕捞业、盐业、海洋航运业等。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海洋空间利用、海水养殖、天然气石油的开发等都逐渐成为了现展海洋产业的经营理念。现阶段我国主要的海洋产业具体有:滨海砂矿业、海洋盐业、沿海造船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油气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水产业等等。我国海洋资源具有地域性强等特点,这也决定了我国海洋分布的地域性。我国海洋资源地域组合特征如下:南海海岸具有海洋热能、海滨砂矿、旅游、港口、油气、水产等资源;东海海岸拥有潮汐、海滨砂矿、港口、油气、水产等资源;黄海海岸具有旅游、港口、水产等资源;渤海海岸具有旅游、港口、油气、盐田、水产等资源丰富。

三、创新海洋产业发展经营理念

1.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海洋产业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海洋灾害会对海洋经济的发展产生较大影响、海洋科技在经济方面的贡献率较低、未形成海洋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区域海洋经济的发展还有待平衡等等。粗放型正是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传统的海洋捕捞业属于海洋第一产业,占据着主导地位,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地区海洋产业的产值约占全国百分之八十以上。若按照未来海洋产业、新型海洋产业、传统海洋产业来进行划分,造船业、海盐业、海洋捕捞、海运等传统海洋产业所占据的比重较大,而像滨海旅游业、海上油气开采、海水增养殖业等新兴海洋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小。而如海洋能源、深海采矿、海水综合利用、海水淡化、海洋药物等未来海洋产业正处于试验、研究阶段,还喝醋鱼产业化形成的阶段。

2.展望以及调整结构

根据海洋产业的结构以及法制趋势来调整和升级海洋产业结构,通过科学、自觉地控制和选择,人们可以按照意愿来重新组合海洋产业,并调整和改变其原有的形状。例如:其他海洋产业、海洋信息服务、海洋工程建筑、海水利用、海洋电力、海洋生物保健品和海洋生物制药、海洋化工等等新兴的海洋产业并未在原来的统计中得到规划。虽然海洋新兴产业规模还有待扩大,但是,从近两年的形势中可以看出新兴海洋产业的产值在不断提高,且产业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特别是海洋生物药业的发展飞速,我国将来的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必定是海洋新兴产业。目前我国海洋龙头产业是海洋水产业,长期以来,在我国海洋产值中,海洋水产业具有很高的保值比重。从很大程度上而言,海洋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在不断推进着我国的海洋经济发展。海域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以及渔业资源的严重衰退都是我国海洋产业发展所面临的严重问题,该问题会对我国海洋水产业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而海洋环境的保护与海洋渔业资源的恢复有赖于全国人民和政府共同、长期的努力。

海洋产业结构状况与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相互对应。一方面,不同的海洋产业结构具有着完全不同的经济效益,而经济的发展过程也可以采用海洋产业结构的演进来衡量。另一方面,伴随海洋经济的逐步发展,海洋经济发展水平与之相应的海洋产业结构也将发生相应的改变。现阶段来看,我国海洋产业尽管主导产业不十分明确,但却拥有齐全的海洋产业门类。在我国海洋经济面中,海洋水产业虽然是我国海洋支柱产业,占据着主导地位,但我国海洋主导产业却不应该是海洋水产业。那么,什么才是海洋主导产业呢?首先,它既有不是支柱产业的可能,也有是支柱产业的可能。其次,它可以带动整体海洋产业结构的演进,代表整体海洋产业结构的演进方向。再次,它对海洋经济现有的支柱产业、传统产业的创建于完善、发展、提升分别起到关联、扶持、带动等作用。

四、结束语

我国海洋产业应创新发展经营理念,制定科学、合理的海洋产业结构升级、调整方案,以根积极的姿态从容面对未来海洋产业机构多种多样的变化。以传统产业为主,我国海洋产业正迅速转型与新兴产业相结合的方向。只有逐步合理和完善产业结构,那么才能发挥出有力的措施和政策,将海洋产业发展创新落到实处。

产业发展理念篇6

然而,物流产业巨大的市场潜力却是客观存在的。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的估算数字,1990年我国物流费用总支出约为500亿美圆,占当年gdp的14.5%。如果降到世界平均水平11.7%,则我国物流企业的运作空间为96亿美圆;如果降到亚洲平均水平11%,则我国物流企业的运作空间为120亿美圆。有学者根据1992年全国第三产业普查资料推算,我国全 社会 物流费用支出总水平约占gdp的20%,约580亿美圆;物流费用占商品总成本的比重从帐面反映已超过40%。还有咨询机构认为全世界的物流产业市场容量为30000亿美圆,而现有的物流服务能力仅有5000亿美圆左右,仅为市场需求的1/6。

事实上,我国产业界正在形成五条物流体系:以海洋运输为代表的运输物流体系、以商品加工和配送为代表的仓储物流体系、以服务型竞争战略为代表的制造商物流体系、以海空港集散为代表的口岸物流体系和正在浮现中的以 电子 商务为代表的配送物流体系。www.133229.Com但 网络 化程度不高,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然而,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物流服务是企业竞争战略的重要手段。要提升经济的整体竞争力来应对市场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挑战,必须尽快发展我国的物流产业。

二、新一轮的物流热为物流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从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出现了新一轮的物流热。

在学术界,8月份上海海运学院林国龙教授等翻译出版了美国物流界老前辈鲍尔索克斯教授等学者的新著《物流管理――供应链过程的一体化》,并很快于2000年1月第二次印刷。由王之泰教授和邬跃博士发起的“

3,物流系统的功能目标是满足客户需求。因此,从客户服务的角度来说,也有学者把物流定义为:要以正确的成本和正确的条件,去保证正确的客户在正确的时间和正确的地点,对正确的产品的可得性,即物流的7rs概念。所谓产品的可得性,就是在客户想要得到产品时可能面临的时间和空间的距离 问题 。实际上,产品的可得性不仅是对物流系统功能评价的首要指标,也是物流系统优化的最主要目标。

4,存货资产必须在运动中创造价值而又不能不包含必要的停顿,因此物流管理的两个最主要的范畴,也是对产品的客户可得性 影响 最大的两个物流功能环节就是运输和储存。对一般制造业来说,运输成本要占物流总成本的45%左右,而存货维持成本则要占物流总成本的37%左右。所以,许多人也常把物流等同于一般的仓储和运输业务。

5,存货资产的移动是由许多功能性活动共同参与并逐步完成的。正是这些功能性活动构成了物流系统运行的基本模块。所以,任何能够提供这些功能服务的 企业 都可以作为物流业者加入到物流产业中去。物流服务具有可传递性。

6,由于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物流系统是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手段,故把波特教授有关《竞争战略》“价值链”的概念引入物流的系统管理,形成了“供应链”或“增值链”的概念。所以也常把物流过程称为一体化供应链。实际上,物流系统的竞争优势主要就取决于它的一体化程度。

7,企业是赢利性组织。物流系统管理的首要技术 经济 问题,也是系统管理的总体目标,就是以尽可能低的物流总成本支出来满足既定的客户服务水平,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提高企业的利润率。

那么,物流理念最本质的东西是什么呢?就是功能整合。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对前述的各种功能性活动进行统筹的安排和协调。王之泰教授在95年出版的《 现代 物流学》一书中明确指出:“包含在物流之中的新见解,是一点即破的,——就是将包装、运输、装卸、搬运、保管等等过去看来相互无关之举,用物流两个字统一起来”。

战术的整合变成了战略的决策。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客户正是通过功能的整合实现优势互补而结成策略联盟的。

五、物流服务功能整合的途径

具体的功能性活动都是很容易理解的, 发展 物流产业要解决的就是如何去整合的问题。事实上,功能整合是发展物流产业的核心业务,是物流企业运作的灵魂。

1、激发物流需求

生产制造企业由于拥有产品的物权,又处于供应链的中心,所以有权力也最有可能对物流全过程实行有效的安排和协调。因为物权属于制造商,所以相对而言物流服务企业处于从属的地位。物流企业是为制造商的客户服务战略提供服务的。

制造商是物流服务的需方。它所要考虑的是自营物流还是外购物流的问题,要进行“服务/成本”的效益测算。但不管是自营物流还是外购物流都要考虑功能以及相关的资源整合。从企业竞争战略的优势考虑,自营物流要对分散于不同职能部门的物流服务功能进行统一管理。外购物流则须对市场上的物流服务功能进行协调安排。所以,发展物流产业最根本的是要激发制造商的物流服务需求。换句话说,物流企业要能为制造商提供物流服务解决方案,整体的或者是局部的。要能用优质的服务为制造商的市场营销战略提供支援,并能够消化掉一部分制造商自营物流的成本,同时自己还能获得足以维持发展的利润。这是市场对物流企业发展的最基本的要求。对制造商的服务要求和标准有透彻的了解是物流企业发展的前提。

2、发展物流企业

一般来说,现有的仓储、运输、货代中介等企业在产业性质上都属于物流企业,所以不存在还要进入物流产业的问题。但从现代物流的观点来看,如果它们不能作为制造商或特定产品的物流服务供应商参加供应链的一体化运作,不能与制造商等结成策略联盟,则还不能算作现代物流企业,只能算作传统物流企业。面临被淘汰的危险。

传统物流企业是否能进入制造商的一体化供应链升级为现代物流企业取决于市场的选择。从分工协作的观点来看,制造商选择其物流服务供应商时主要将考虑以下几个因素:首先是其市场营销战略需要;其次是与市场营销战略相匹配的物流系统设计;第三是能获得高水平的物流服务;第四是能获得降低物流总成本的好处。制造商的“服务/成本” 分析 将是至关重要的。换句话说,物流企业拥有物流服务的资源如仓库,货场,铁路专用线或线路经营权等只是其进入一体化供应链的必要条件,而生产制造企业的市场选择则是其进入一体化供应链的充分条件。每一项具体的整合都是一系列技术经济权衡的结果。

物流企业在供应链中的服务定位取决于资源配置所具有的比较优势。为此,物流企业必须实行服务的专业化,必须抓产品。不同的货品具有不同的物流特性。围绕产品的物流特性所进行的服务技术开发将为物流企业创新服务并形成核心服务能力提供强大的动力。只要具备核心服务能力,传统物流企业融入一体化供应链就会很容易。需要说明的是,核心服务能力也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就是“比竞争对手略胜一筹之处”,就是特色服务。毫无疑问,物流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服务品种的不断创新将为物流企业的发展提供永恒的动力。物流企业发展了物流产业 自然 就发展了。

3、延伸物流服务

功能整合本质上就是延伸服务。物流企业延伸服务有两个方向:一是沿供应链“顺流而下”,即在制造商的产品销售渠道内作为服务供应商。二是沿供应链“逆流而上”,即在制造商的物料供应渠道内作为服务供应商。如果同时向两个方向延伸,把制造商的物料管理和实物分配都承担下来,就成了所谓第三方物流服务商。

虽然做第三方物流是物流企业的最高境界,但要求物流企业对制造商经营活动的深度参与。如为麦当劳做第三方物流服务的夏辉公司不仅与麦当劳是相互持股的,而且双方合作的 历史 可以追朔到“麦当劳在后院用手工削土豆条”的时候。即使在物流业发达的美国,1996年第三方物流在物流产业中的比重也只有6%,约300亿美圆。五年才增长了2%。

我国 目前 还缺乏第三方物流企业运作的经济和 法律 环境。如对运输市场实行的还是审批制。经济市场化程度不高。制造商在外包物流服务方面的需求还比较小,信心也不足。物流服务供应商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还比较低。所以我国的物流企业在现阶段不能盲目追求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运作模式。只能是根据自身的特点为生产制造企业提供阶段性的和有特色的物流服务。

有两个可供选择的发展模式:一是以大货主为依托,按照委托企业的物流服务要求和标准来改造现有储运资产的结构和功能,并重整业务流程。为特定的生产制造企业或者特定的货种提供专业化的物流服务。二是作为更大的物流系统的子系统提供阶段性的延伸服务。比如与跨国物流公司接轨提供国内的物流服务。

物流企业延伸服务的起点就是前述各种物流服务功能。特别是运输、仓储、信息集成、存货管理、定单处理、物料采购等核心功能最可能成为服务延伸的起点。必须指出,服务延伸的过程就是在核心功能的基础上对货主的服务需求细分再细分,对服务品种创新再创新的过程,也是对制造商的经营运作参与再参与的过程,是 学习 的过程。

服务的延伸将对物流企业的信息集成功能提出更高的要求。“在线服务”和“信息共享”随着 网络 的发展已经成为 时尚 和服务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可以说,物流功能的整合正在从业务整合转向信息整合。用网络的优势来整合现有物流服务资源,提升物流企业的服务水平已成为物流企业发展的必然的趋势。

4、为物流企业的发展创建良好的制度环境

产业发展理念篇7

然而,物流产业巨大的市场潜力却是客观存在的。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的估算数字,1990年我国物流费用总支出约为500亿美圆,占当年gdp的14.5%。如果降到世界平均水平11.7%,则我国物流企业的运作空间为96亿美圆;如果降到亚洲平均水平11%,则我国物流企业的运作空间为120亿美圆。有学者根据1992年全国第三产业普查资料推算,我国全 社会 物流费用支出总水平约占gdp的20%,约580亿美圆;物流费用占商品总成本的比重从帐面反映已超过40%。还有咨询机构认为全世界的物流产业市场容量为30000亿美圆,而现有的物流服务能力仅有5000亿美圆左右,仅为市场需求的1/6。

事实上,我国产业界正在形成五条物流体系:以海洋运输为代表的运输物流体系、以商品加工和配送为代表的仓储物流体系、以服务型竞争战略为代表的制造商物流体系、以海空港集散为代表的口岸物流体系和正在浮现中的以 电子 商务为代表的配送物流体系。但 网络 化程度不高,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然而,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物流服务是企业竞争战略的重要手段。要提升经济的整体竞争力来应对市场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挑战,必须尽快发展我国的物流产业。

二、新一轮的物流热为物流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从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出现了新一轮的物流热。

在学术界,8月份上海海运学院林国龙教授等翻译出版了美国物流界老前辈鲍尔索克斯教授等学者的新著《物流管理??供应链过程的一体化》,并很快于2000年1月第二次印刷。由王之泰教授和邬跃博士发起的“

3,物流系统的功能目标是满足客户需求。因此,从客户服务的角度来说,也有学者把物流定义为:要以正确的成本和正确的条件,去保证正确的客户在正确的时间和正确的地点,对正确的产品的可得性,即物流的7rs概念。所谓产品的可得性,就是在客户想要得到产品时可能面临的时间和空间的距离 问题 。实际上,产品的可得性不仅是对物流系统功能评价的首要指标,也是物流系统优化的最主要目标。

4,存货资产必须在运动中创造价值而又不能不包含必要的停顿,因此物流管理的两个最主要的范畴,也是对产品的客户可得性 影响 最大的两个物流功能环节就是运输和储存。对一般制造业来说,运输成本要占物流总成本的45%左右,而存货维持成本则要占物流总成本的37%左右。所以,许多人也常把物流等同于一般的仓储和运输业务。

5,存货资产的移动是由许多功能性活动共同参与并逐步完成的。正是这些功能性活动构成了物流系统运行的基本模块。所以,任何能够提供这些功能服务的 企业 都可以作为物流业者加入到物流产业中去。物流服务具有可传递性。

6,由于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物流系统是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手段,故把波特教授有关《竞争战略》“价值链”的概念引入物流的系统管理,形成了“供应链”或“增值链”的概念。所以也常把物流过程称为一体化供应链。实际上,物流系统的竞争优势主要就取决于它的一体化程度。

7,企业是赢利性组织。物流系统管理的首要技术 经济 问题,也是系统管理的总体目标,就是以尽可能低的物流总成本支出来满足既定的客户服务水平,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提高企业的利润率。

那么,物流理念最本质的东西是什么呢?就是功能整合。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对前述的各种功能性活动进行统筹的安排和协调。王之泰教授在95年出版的《 现代 物流学》一书中明确指出:“包含在物流之中的新见解,是一点即破的,——就是将包装、运输、装卸、搬运、保管等等过去看来相互无关之举,用物流两个字统一起来”。

战术的整合变成了战略的决策。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客户正是通过功能的整合实现优势互补而结成策略联盟的。

五、物流服务功能整合的途径

具体的功能性活动都是很容易理解的, 发展 物流产业要解决的就是如何去整合的问题。事实上,功能整合是发展物流产业的核心业务,是物流企业运作的灵魂。

1、 激发物流需求

生产制造企业由于拥有产品的物权,又处于供应链的中心,所以有权力也最有可能对物流全过程实行有效的安排和协调。因为物权属于制造商,所以相对而言物流服务企业处于从属的地位。物流企业是为制造商的客户服务战略提供服务的。

制造商是物流服务的需方。它所要考虑的是自营物流还是外购物流的问题,要进行“服务/成本”的效益测算。但不管是自营物流还是外购物流都要考虑功能以及相关的资源整合。从企业竞争战略的优势考虑,自营物流要对分散于不同职能部门的物流服务功能进行统一管理。外购物流则须对市场上的物流服务功能进行协调安排。所以,发展物流产业最根本的是要激发制造商的物流服务需求。换句话说,物流企业要能为制造商提供物流服务解决方案,整体的或者是局部的。要能用优质的服务为制造商的市场营销战略提供支援,并能够消化掉一部分制造商自营物流的成本,同时自己还能获得足以维持发展的利润。这是市场对物流企业发展的最基本的要求。对制造商的服务要求和标准有透彻的了解是物流企业发展的前提。

2、发展物流企业

一般来说,现有的仓储、运输、货代中介等企业在产业性质上都属于物流企业,所以不存在还要进入物流产业的问题。但从现代物流的观点来看,如果它们不能作为制造商或特定产品的物流服务供应商参加供应链的一体化运作,不能与制造商等结成策略联盟,则还不能算作现代物流企业,只能算作传统物流企业。面临被淘汰的危险。

传统物流企业是否能进入制造商的一体化供应链升级为现代物流企业取决于市场的选择。从分工协作的观点来看,制造商选择其物流服务供应商时主要将考虑以下几个因素:首先是其市场营销战略需要;其次是与市场营销战略相匹配的物流系统设计;第三是能获得高水平的物流服务;第四是能获得降低物流总成本的好处。制造商的“服务/成本” 分析 将是至关重要的。换句话说,物流企业拥有物流服务的资源如仓库,货场,铁路专用线或线路经营权等只是其进入一体化供应链的必要条件,而生产制造企业的市场选择则是其进入一体化供应链的充分条件。每一项具体的整合都是一系列技术经济权衡的结果。

物流企业在供应链中的服务定位取决于资源配置所具有的比较优势。为此,物流企业必须实行服务的专业化,必须抓产品。不同的货品具有不同的物流特性。围绕产品的物流特性所进行的服务技术开发将为物流企业创新服务并形成核心服务能力提供强大的动力。只要具备核心服务能力,传统物流企业融入一体化供应链就会很容易。需要说明的是,核心服务能力也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就是“比竞争对手略胜一筹之处”,就是特色服务。毫无疑问,物流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服务品种的不断创新将为物流企业的发展提供永恒的动力。物流企业发展了物流产业 自然 就发展了。

3、延伸物流服务

功能整合本质上就是延伸服务。物流企业延伸服务有两个方向:一是沿供应链“顺流而下”,即在制造商的产品销售渠道内作为服务供应商。二是沿供应链“逆流而上”,即在制造商的物料供应渠道内作为服务供应商。如果同时向两个方向延伸,把制造商的物料管理和实物分配都承担下来,就成了所谓第三方物流服务商。

虽然做第三方物流是物流企业的最高境界,但要求物流企业对制造商经营活动的深度参与。如为麦当劳做第三方物流服务的夏辉公司不仅与麦当劳是相互持股的,而且双方合作的 历史 可以追朔到“麦当劳在后院用手工削土豆条”的时候。即使在物流业发达的美国,1996年第三方物流在物流产业中的比重也只有6%,约300亿美圆。五年才增长了2%。

我国 目前 还缺乏第三方物流企业运作的经济和 法律 环境。如对运输市场实行的还是审批制。经济市场化程度不高。制造商在外包物流服务方面的需求还比较小,信心也不足。物流服务供应商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还比较低。所以我国的物流企业在现阶段不能盲目追求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运作模式。只能是根据自身的特点为生产制造企业提供阶段性的和有特色的物流服务。

有两个可供选择的发展模式:一是以大货主为依托,按照委托企业的物流服务要求和标准来改造现有储运资产的结构和功能,并重整业务流程。为特定的生产制造企业或者特定的货种提供专业化的物流服务。二是作为更大的物流系统的子系统提供阶段性的延伸服务。比如与跨国物流公司接轨提供国内的物流服务。

物流企业延伸服务的起点就是前述各种物流服务功能。特别是运输、仓储、信息集成、存货管理、定单处理、物料采购等核心功能最可能成为服务延伸的起点。必须指出,服务延伸的过程就是在核心功能的基础上对货主的服务需求细分再细分,对服务品种创新再创新的过程,也是对制造商的经营运作参与再参与的过程,是 学习 的过程。

服务的延伸将对物流企业的信息集成功能提出更高的要求。“在线服务”和“信息共享”随着 网络 的发展已经成为 时尚 和服务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可以说,物流功能的整合正在从业务整合转向信息整合。用网络的优势来整合现有物流服务资源,提升物流企业的服务水平已成为物流企业发展的必然的趋势。

4、为物流企业的发展创建良好的制度环境

产业发展理念篇8

中图分类号:C91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1)-01-42(4)

1、文化创意产业的基本概念

文化创意产业是知识密集型新兴产业,是创意产业中以文化资源为主来从事文化商品生产的那部分,也是文化产业中创意要素起核心或主导作用的部分,是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的交集。文化产业所从事的是按照工业标准从事生产、再生产、传播和流通文化产品,提供相关服务,能够形成产业价值链的一系列活动。文化产业包含对文化资源进行开发,转换成满足人们对精神情感、兴趣爱好所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从而获得商业利润的行业集群。

文化创意产业是富有创意的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充分利用了人类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中最具创造性和先导性的核心组成部分,新经济时代的创意产业已成为其他产业的核心,为中国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竞争就是品牌竞争,品牌战略作为产业发展战略之一,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壮大实力、增强活力、提高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品牌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旗帜,实施品牌战略是发展文化产业的突破口。文化创意产业品牌战略是关于文化和创意产品和企业品牌的方向性、前瞻性、长期性和整体性的规划、设计和实施过程,包括品牌规划、品牌传播和品牌经营三个中心环节,三者之间相互衔接,形成一个战略整体。通过品牌战略推行,达到提高产品、企业和产业竞争力,提升品牌价值的战略目标,提高文化创意的经济效益。文化创意产业的品牌战略,通过品牌的文化定位来加强品牌的市场定位和价值定位。

北京提出建设世界城市的新理念,加快确立首都国际化大都市的地位。文化是城市建设的灵魂,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组成部分,更是城市发展的软实力和基础。建设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都是城市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都是彼此包含彼此渗透的。城市空间的布局、城市建筑的风格、历史遗迹的形态、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等等,都是文化特征和文化活动的载体,催生出带有特定文化气质的行为规范和心理认同。

2、会馆资源的历史文化价值

会馆是中国明清时期都市中为同乡或同业组织开展活动和提供特定服务的民间场所。会馆始设于明代前期,迄今所知最早的会馆是建于永乐年间的北京芜湖会馆。嘉靖、万历时期趋于兴盛,清代中期最多。明清时期的会馆大体可分为三种:1.试馆,即同乡官僚、缙绅和科举之士居停聚会之处,北京的会馆大多如此;2.同乡会馆,以工商业者、行帮为主体,分布于北京、苏州、汉口、上海等工商业城市:3.同乡移民会馆,是由入清以后由陕西、湖广、江西、福建、广东等省迁入四川的客民在当地建立的。

早期的会馆绝大部分设于北京,是旧时代科举制度和工商业活动的产物,是北京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各省及有些府县在京设立会馆,专门接待本乡本土的举子。另外,工商各行业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协调关系,联络感情,也建立了一些行业会馆。因此,北京就成为全国会馆最多的城市,据1949年的统计,全市有会馆550余座。

会馆是各省在京各界人士政治和文化活动的中心,留下了许多名人的足迹。1912年8月,孙中山先生北上来到北京,京城各界人士在湖广会馆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湖广会馆还留下了张居正、纪晓岚、曾国藩、梁启超、章太炎及梨园泰斗谭鑫培、余叔岩、梅兰芳的足迹。鲁迅先生在绍兴会馆居住时写下了《狂人日记》、《孔乙己》和《药》等许多不朽之作。1920年2月,在湖南会馆的戏楼里召开了“湖南各界驱逐军阀张敬尧大会”。如今,这些会馆都成为文物保护单位。

由此可见,会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开发价值,它为展现一座城市的文化魅力和城市性格添加了深刻的内容。

3、会馆资源的特色与定位

3.1 文化遗产价值

会馆本身蕴涵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文化气息,对于保留人类共同财富和文明进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现代人类带来丰厚的文化体验。任何文化遗产都超出原本的实用功能和地方局限,成为人类共享的、世界认同的国际化宝藏。会馆文化在历史上有长久的渊源,流传至今对研究现代会所、西方的校友会和俱乐部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智慧资源汇集和信息交换的重要场所。

3.2 公共文化价值

对应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公共文化指的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公益性、社会性、事业性的文化活动与类型。公共文化是都市文化中最为主流的文化生长纬度,代表了社会文化事业的核心导向,是市民群众通过最为普遍的大众传播手段所接触的文化内容,具有规范化全、普及面广、计划性强等特征。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体现在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城市精神的全面表达。城市的建筑、公共环境、教育等等,都应当被划归于公共文化建设的范畴内。会馆资源中最具生命力的民间文化气息、组成会馆传统建筑等都是公共文化的生动体现。数百年来,会馆资源默默地向外界交流着其所在城市的文化品格和文化特色,因此公共文化价值是会馆资源的一大特色。

3.3 文化产业价值

对应于文化市场体系的商业文化是文化消费时代重要内容,无论哪一种文化形式,甚至是文化内容本身,都不可避免成为商业时代的一部分。如果工业化革命完成了技术对文化的符号性强化供人购买使用的话,那么信息时代的数字化革命刷新了个性文化历史成为文化消费的强劲动力,文化产业促进的商业文化是都市文化中势头最有前景的发展方向。

刨意文化在文化产业体系中包含了两个部分的内容。其一是营利性的文化创新,是文化商品的直接来源之一,是文化产业主体。其二,创意文化还在政府规划的公共文化与市场导向的消费文化之外,呈现为民间文化类型。现代都市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就是个性化和去中心化,与社会整体行为的公共文化和大众文化之间都存在着一定供求偏差――以会馆为例的民间创意文化,正是在这样的偏差下生长起来的文化形态。它具有非官方性、非营利性、非主流化、小众化、无计划性、无序性等特征。但同时,民间创意文化也是都市文化生命力的体现:相对于公共文化的意识形态性,许多游离干主流之外的文化创意和文化人才都在民间获得生长的空间;相对于受市场限制的商业文化,民间创意文化又给予了文化艺术本身更多更纯粹的发展机会。因此,民间创意文化也应当成为文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受到关注的部分,它是文化产业潜在的来源,更是一个城市文化创新和生命力的源泉,而会馆就是将其汇聚的所在。

由上可知,需要分析甄别每一处会馆的文化特色;找到准确的定位,确定其主要功能,以此对应争取到政 府、社会和商界的扶持,进一步保护和开发这一文化资源。

4、会馆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4.1 会馆资源的保护

会馆,一种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其内核贮藏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而散发着以民间文化为主的鲜活生命力;其外在又以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存在,即包裹着历史文化街区的躯壳。对于这一类现代性与历史性并存、物质性与精神融的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不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业已形成一些较为成熟的经验。在英国,政府普遍采用设立保护区的模式,整体保护“具有特殊的建筑或历史价值,并且其内在特点和外观需要保存或整治”的地区,采取持续性的保护与整治。同时,政府提供财政补贴和贷款,以使其获得持续的资金来源。在美国,政府采取历史地段保护的方式,也就是将历史街区划定为历史地段,美国历史地段的开发控制,主要的原则是以保护和修复为主,同时因地制宜地进行扩建,并注重环境协调性。法国则采取政府、非营利组织和房屋所有人三者合作的方式,政府提供财政补贴、制订标准,由所有者主持实施。德国的历史街区采取“整体性保护”的模式,其典型特点为注重静态建筑与活态居民的一体化保护,注重历史街区的原生态和整体性。日本的街区保护是以市(町村)为实施保护的主体,以街区中的街道建设为中心轴,进行修景、修理等工作。各国的经验表明:在保护过程中,需要各利益主体协同合作,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社区、居民共同参与;同时发挥市场功能,吸引现代商业经济八驻,形成现代城市历史文化展示与文化观光旅游新区。

4.2 会馆品牌的开发

二十一世纪世界的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集中体现在文化软实力中,国家软实力决定了对世界资源和财富的支配权,文化市场成为没有硝烟的战场,品牌成为致命的武器,通过产品和市场进行深入人心的传播来产生影响。发展文化产业也是政治的延续,文化产业的集聚是集中优势资源在战略上克敌制胜的基本保障,树立、经营和维护品牌是文化传播的关键战术。

因此,品牌的开发成为将会馆注入文化产业大潮的关键步骤。在会馆品牌规划中,要充分考虑并发挥会馆的政治价值、文化遗产价值,同时要深度发掘会馆的文化内容,并对其进行商业性拓展规划、传播及经营。

4.3 会馆的规模化拓展

文化产业如果不形成巨大的生产规模,不能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树立不起持久的品牌,就不可能深八人心地传播文化,也就不可能使我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获得世界的理解、接受和认同。

同时,达到了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将形成一个稳固的互为依存的联合体,通过专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增强其整体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北京古老的宣武区现存300余座会馆,进行连片经营,统一管理有利于会馆资源的保护和特色文化产业的开发,具备会馆资源的规模优势。

除品牌特色外,规模效应将成为会馆发展壮大的关键因素,在全国范围内,如果将散布于北京、上海、四川等地的会馆联合起来,通过各种形式结成联盟,将形成大规模的产业联动效应,从而保证会馆的文化竞争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5、会馆资源的经营与管理

5.1 切实做到资源分类

建立会馆资源评价体系,对会馆资源进行科学分类。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明确各个会馆的定位、功能,即哪些资源需要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哪些可以在改造中开发,以此获得政府、社会和商界的扶持,进一步保护和开发这一文化资源:另一方面,这种方式可以提高文化资源的利用质量和效率,通过分类找到富有“价值性”和“唯一性”的文化资源,以确定会馆的核心资源,树立会馆产业的品牌,并加以有针对性的推广。

5.2 与地方文化建设和产业发展结合

以北京会馆为例,作为百年来的京城民间文化聚集场所,会馆自身已经打上了深深的京味烙印,况且在几个世纪的沉浮中,会馆的发展脉搏已经牢牢嵌入了北京的“大动脉”之中,可以说会馆的发展与北京荣辱与其,休戚相关。因此,发展会馆产业,并不能脱离其实际生存的母体而单独运行。相反,如何充分呼应地方经济特色,如何更恰当地结合所在区县、城市的发展建设来规划会馆产业,则不仅满足了上述客观事实,也可以提升自身竞争力、“免疫力”,同时回馈并带动其所在区、市的进一步文化和经济繁荣。

推之于全国,将会馆产业的发展,纳入到其所在区、市,乃至国家“十二五”规划中,不仅是应时、顺势之举,更是提升会馆文化自身地位、强化市场竞争力、加强市场抗风险能力的有力手段。

5.3 注重推广宣传

为了完善会馆资源的经营战略,需要充分利用以数字媒体为代表的现代传播工具,从而全方位的向各类人群推广会馆品牌,继而开辟更多的产品营销渠道。

5.3.1 开辟网络虚拟会馆

可以借鉴“网上世博”的成功经验,建立网络虚拟会馆,将产业中标志性的会馆资源介绍给大众,尤其是使用网络的中青年人群,并开发电子商务等辅助功能,在推广品牌的同时售卖周边产品。这些网络虚拟会馆还可以进一步提升为部级文化资源网站,从而提高其品牌地位和权威性。

5.3.2 出版发行

将会馆历史、名人足迹、名人作品、建筑风貌等丰富文化资源汇集成文字及影音资料,面向社会发行,从而扩大该品牌的辐射面,同时也有意识地、有针对性地保存并传播了一部分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料。

5.3.3 拍摄会馆题材和人文故事的影视剧

影视剧也是当今宣传文化品牌的最有效工具之一。撷取会馆文化中生动的元素筹拍成影视剧,以此吸引更多人的关注,不失为影响范围广泛、效力持久的推广手段。

5.3.4 举办主题活动、商业演出

它既是一种常规的推广手段,也是最为灵活的经营方式之一。常年利用会馆的场地资源组织主题活动、商业演出,可以不断强化大众对会馆品牌认识:同时会馆利用常规活动、商业演出的收入反哺自身的产业发展。

5.3.5 开发旅游项目

开辟多条会馆文化旅游热线,向大众推广民间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从而长年维持会馆品牌的热度和产业的运营。

5.3.6 组织集会

组织商业、民间团体等在相应的会馆中召开“商业联盟”集会、“同乡会”等,不仅发挥了会馆的现实功能,而且为会馆进一步招商引资打开渠道。

产业发展理念篇9

中图分类号: F326.1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8.010

四川省仪陇县作为一个以种养业为主的传统农业大县,盛产小麦、水稻、棉花、油菜和红苕等农作物。红苕作为仪陇县5大粮食作物之一,对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笔者实地调查了解了仪陇县红苕种植情况,总结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红苕种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种植分散,未形成有效规模。本县红苕种植基本采用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分散种植;二是品种杂多,无特色可言。全县红苕种植基本不统一,大规模的新品种,即使是引进的新品种“豫薯王”,种植也呈单一态势;三是种植粗放,栽培技g较落后。从播种时间到苗期管理至收获储藏都较随意,未遵循科学的管理方式。同时栽培技术仍沿用老方式,即以露地育苗为主,仅地表覆盖一层地膜。肥料的投入也难以遵循科学的方法,并不根据红苕的特点用肥。

这些种植方式显然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影响红苕的产量,销量就更成问题。这直接影响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阻碍了该县农业经济的发展。要解决目前生产存在的问题,才能提升该县红苕生产的水平、提高红苕产量。

2 具体措施

2.1明晰产业转型的发展理念,构建产业规模化发展道路

培育优质红苕产品,实现传统经济模式向现代农业转型,倡导大户种植、龙头带动、品牌创建的理念,构建红苕产业规模化的发展道路。

2.2建立专业的种薯繁殖基地,解决品种单一、落后的问题

鉴于当前薯种品种单一,应当大量引进新品种,筛选培育出适合该县各乡镇土壤的优质品种。通过政府下达推广任务,为大面积生产提供优质用种。

2.3 因地、因时制宜,推广科学的先进种植技术

2.3.1 播种时间 采用先进的保护播种措施,将时间由以前的4月中旬播种提前到3月上旬。通过合理的时间差,赢得出产时间。

2.3.2育苗方式 采用地坑式低拱覆膜保温育苗,即选择通风向阳肥力较好,管理便利的地块做苗床,先按床宽1.2米、长度按苗床面积需要,划好线,定出苗床的位置和形状,然后将线内的泥土挖出筑成宽35~40厘米的厢埂,即形成地坑,坑的高度不低于25厘米,以确保苗床的增温保温效果。施足苗床底肥:底肥以充分腐熟的人畜粪水为主,用量1500~2000公斤/亩。

2.3.3苗期管理 苗期管理出苗前保持床土湿润、床温28℃~30℃;出苗后控制床温在25℃左右。如膜内温度超过35℃,要通风散热。种薯萌发后浇施人粪尿;苗高10~13厘米时用人粪尿或复合肥加水第二次浇施;薯苗长15厘米以上,有5~7张大叶时,可以剪苗栽种,每剪1次苗,浇水施肥1次。用尿素25克/平方米对清粪水10~15公斤泼施。追肥时间在剪苗后第二天进行。

2.3.4种植管理 一是当气温稳定通过15℃,栽插越早产量越高。一般年份我县海拔在600米以下的地区,4月中旬能稳定通过15℃。高产栽插期是从4月中旬开始,越早越好;二是起垄最好晴天进行。一般小垄宽70~80厘米,高26~30厘米,栽单行,大垄宽100~110厘米,高33~40厘米,栽双行。土层薄、排水好的坡地以起大垄为好,能增厚土层,保水抗旱。土壤粘重,排水不便的地块以起小垄为好,以利于排湿;三是施肥:施足基肥,一般施腐熟农家肥2000~2500公斤/亩、草木灰50~l00公斤/公顷、过磷酸钙25~30公斤/公顷。若农家肥不足,可施45%“三元”复合肥15公斤/公顷、硫酸钾15公斤/公顷、过磷酸钙25~30公斤/公顷;四是合理栽植:实行浅植、斜插方式。一般薯苗栽插于5~7厘米深的表土层内,以3~5节入土为宜,盖土压实;五是田间管理:注意插苗补苗,宜在种插后3~4天检查;及时检测苗肥,中耕时培土不宜过高,分枝结薯时注意水量是否充盈,种薯后两个月左右注意施用少量的以氮钾为主的底肥,科学翻蔓和提蔓,注意精翻,以免损伤茎蔓,种植三个月左右注意病虫害,一是防止地下害虫,二是防止斜纹夜蛾。

2.3.5适时收获 当蔓叶开始变黄,霜降节前后一周收挖较佳。收挖时要尽量做到细收、收尽、轻挖、轻放、轻装、轻卸,尽量减少薯块损伤。

2.3.6合理储藏 一般采取室外窖藏法和室内储藏法。室外窖藏应在贮苕前5~7天,将窖内杂物清除后用100倍石灰液对窖内喷洒消毒。贮苕时需剔除损伤、病虫害苕,后将鲜苕轻放入窖。窖藏宜留足1/5的空隙通风,不宜满窖。贮藏期间,如窖内气温在16℃以上时,不宜封闭窖口,如气温在16℃以下时即封闭窖口,保持窖内气温在13℃~16℃。隔l天查看1次。如窖内气温在13℃以下时,即加盖稻草升温。在16℃以上时,即揭开稻草降温;室内储藏时,先在储藏地用100倍石灰液消毒后铺上3~5厘米细沙,保持气温在13℃~16℃。这两种方法应因地制宜,一般建议采取室外窖藏法。

3 结语

政府根据该县实际情况,确定出红苕产业规模发展规划,结合该县乡镇气候、土壤特点,运用科学的种植方法,必然能使红苕产业化经营成为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有益补充,于该县“精准扶贫”而言,不失为一剂良方。

参考文献

[1]喻国华.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方向及政府作用[J].农业经济问题,2004.

产业发展理念篇10

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及内涵

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着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与此同时,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威胁着全人类的未来生存和发展,在严峻形势下,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社会经济行为,认识到通过高消耗追求经济增长和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已不能适应当今和未来发展的要求,而必须努力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对满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1、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作为一种概念,在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同盟(IUCN)、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WF)联合发表的《世界自然环境保护大纲》中被首次提出,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Our Common Future)这份报告中第一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理论,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各国首脑通过的《21世纪议程》中首次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发展战略提出。《世界自然环境保护大纲》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指“自然保护与持续发展互相依存,两者应当综合起来予以思考。保护意味着对人类利用的生物圈加以管理,以使生物圈能给当代人带来最大的和持续的效益,同时维护生物圈满足后代人需求和期望的潜力。发展是指利用生物圈的变化及人力、财力、生命和非生命资源去满足人类需求并改进人类生活质量”。这是国际组织对可持续发展所下的定义。

2、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是从环境与自然资源角度提出的关于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的新发展观,其内涵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它是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的体现,经济的发展不仅要重视数量的增长,更要追求质量和效益的提高。第二,可持续发展以保护自然生态为基础,强调发展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因此要求在保护资源与环境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杜会的发展。第三,可持续发展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这表明,可持续发展包括相互关联的经济持续、生态持续和社会持续。生态持续是基础,经济持续是条件,社会持续是目的,生态、经济、社会统一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不仅意味着社会的全方位变革,而且是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是全球利益的共同体现。

二、中国能源产业的现状

1、能源状况

中国有丰富而多样的能源资源,能源总量位居世界前列。一次能源资源总储量估计为4万亿吨标准煤。埋藏在地下1000 米以内的煤炭资源总量为2.6万亿吨。原油储藏量930亿吨,天然气资源储量38亿立方米,已经探明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分别约占预测总储量的20%和3%。我国可再生能源资源储量丰富,技术可开发水能资源为379千兆瓦,风能可开发量2.53亿千瓦,太阳能年总辐射量大约在930―2330千瓦小时/平方米之间,已探明的可靠铀储量占世界第9位。此外,生物质资源、地热能资源、海洋能资源等等,都具有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按人口平均的能源资源占有量而言却是地大物瘠。我国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远比世界平均水平低,其中煤炭资源仅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55.5%,石油、天然气分别约为11%、4.3%(见表1)。

2、能源消费结构状况

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的能源消费呈持续上升趋势。十一五期间,我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一。2010年全年能源消费总量32.5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5.9%。其中,煤炭消费量增长5.3%,原油消费量增长12.9%,天然气消费量增长18.2%,电力消费量增长13.1%。

相对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国能源消费的特点是以煤炭为主要的一次能源(见表2)。由于中国长期坚持能源自给的发展方针和我国丰富的煤炭储量,形成了以原煤为主的能源消费。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煤炭一直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比重的75%左右,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采取政策积极调整能源结构,使原煤消费所占比重到2005年下降至69.1%。

三、中国能源面临的严重问题

1、能源资源短缺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能源需求量将持续增长,对资源可持续供应造成较大压力。未来15年我国人均能源消费量和能源消费总量将会持续增长,如果采取正确的能源战略,我国的能源需求将有可能保持相对较低的增长速度。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一次能源需求在25―33亿吨标准煤之间,这意味着我国有可能利用较少的能源投入支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从国内能源资源的情况来看,虽然我国煤炭资源比较丰富,但石油、天然气资源相对贫乏。煤炭探明程度仍然较低,目前可供建设新矿、尚未利用的仅为200多亿吨,远远满足不了近期煤矿建设的需要。另外尚未利用的储藏量中,有86%的煤炭分布在干旱缺水、远离消费中心的中西部地区,开发、运输和利用的难度很大。

从长期看,国内能源供应将面临潜在的总量短缺,尤其是石油、天然气供应将面临结构性短缺,能源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问题。

2、能源利用效率低

我国工业整体技术水平较低,在所有工业技术设备中,技术性能比较先进的只有1/3左右,大部分性能落后,导致我国能源开发利用上的严重浪费。目前我国能源利用效率约为31.2%,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考虑开采、输送后,我国能源系统总效率不到10%,不足发达国家的一半,这意味着90%左右的能源资源在生产、加工转换、输送、储存和终端利用过程中损失和浪费掉了。

同时,在我国的能源构成中,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利用程度同发达国家比有明显的差距。人均能源消费水平低,生活用能比重小,且优质能源比重小。在生活用能中80.2%是煤炭,电力只占11.9%。占总人口80%以上的农村,生活用能仍以薪柴、秸秆和粪便为主,不仅热能利用率低,而且给生态环境带来很大破坏。

3、环境污染严重

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更重要的是未来潜在的能源需求增长对社会可持续发展形成巨大压力。由于煤炭被广泛地开发利用,煤中又含矿物杂质和有害、有毒元素,对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煤炭在开采过程中对土地资源造成破坏,煤炭燃烧过程中排放的气体和灰尘更是污染大气的元凶。

除了煤炭污染以外,石油也是环境污染源之一。石油及其制品在燃烧时造成的光化学烟雾、氮氧化物污染、硫污染、碳氧化物污染以及酸雨等导致环境质量日趋恶化。

从长远来看,未来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将受到环境容量方面的制约,今后如果不采取包括节能减排、能源消费结构调整等在内的各种有效措施来控制各种伴随能源消费和使用而产生的污染物的排放,环境污染和破坏问题将愈演愈烈。尤其令人忧虑的是,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影响将是长期性的,一旦污染和破坏后果发生,其巨大的环境治理成本将成为国家的经济重负,这将反过来严重制约未来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能源对策

1、调整优化能源结构

在可持续发展的我国能源战略中应突出能源结构的改善。我国的能源结构与世界能源结构相比,最明显的差异是石油、天然气等优质能源比重严重偏低,煤炭在中国能源结构中占主导地位。改进煤炭的利用方式,发展洁净煤技术,提高石油、天然气和水电在能源构成中的比重,是优化我国能源结构的关键。

(1)大力发展洁净煤技术。当今,世界已处于油气能源时代,我国却仍处于煤炭能源时代。从国民经济长远发展看,煤炭仍然是我国的主要能源。人类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消除使用煤炭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为此,必须大力发展洁净煤技术。洁净煤技术是指煤炭在开发和利用过程中旨在减少污染和提高利用效率的煤炭加工、燃烧、转换及污染控制的技术。中国洁净煤技术的基本框架包括煤炭加工、煤炭燃烧、煤炭转化、污染控制等方面的技术。洁净煤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应用将显著地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能源利用率,确保能源的可靠供应,提高煤炭在能源市场中的竞争能力。

(2)不断提高石油、天然气在能源构成中的比重。与煤炭相比,石油、天然气是优质矿物能源。在当前和今后几十年内,石油和天然气仍将是世界范围的主要能源。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我国应尽快制定增加油气比重的多元化能源消费和生产战略。天然气的利用不仅有很好的环境效果,建立在天然气基础上的能源技术,也是当前和今后长时期内能源效率最高的技术。我国的天然气基础比较薄弱,在形成天然气基础设施网络的时期,需要大量的投入和政策支持。十五期间正在实施西气东送工程意义重大,天然气基础管网一旦建成,将带动天然气开发的进程,可望使天然气的实际成本明显降低。在天然气的发展问题上,需要国家的支持和协调。

2、大力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实际上,节约能源、提高能源效率就等于开发无污染能源,而且国内外的实践都表明,提高能源效率和节能的费用显著低于能源开发。对于能源占有量不高、生态环境又比较脆弱的中国来说,实施全方位节能战略就更有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1)大力推进技术节能。节能的根本出路在于技术进步。要鼓励、支持节能科学研究,大力开发和推广高效节能产品,制定、节能技术政策和导向目录。培育和规范节能技术市场,引入竞争机制,节能技术服务中心商业化,逐步形成节能产业。适时开展节能产品质量认证和用能产品能耗标识制度,继续公布节能机电产品和淘汰机电产品的目录,引导企业采用节能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加速老企业产品的更新换代,促使其改造落后的工艺、强制淘汰高耗低效产品。固定资产投资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应当增列“节能篇(章)”并进行评估,其设计和建设应当遵守节能的标准和设计规范。

(2)加强节能的立法和执法监督。政府层面要抓紧制定、修订和完善节能法律、法规及标准,做到节约能源有法可依、执法必严,特别是在激励节能企业和个人、处罚浪费能量的企业和个人上要有力度,造就良好的节能法制环境。

(3)加强节能教育和宣传。节能是一门综合性跨学科的新兴科学,要增加节能教育,培育节能专门人才,有计划地开展分层次、分专题的节能培训,将节能知识纳入企业培训和中小学教材中。继续开展全国节能宣传周活动和经常性的宣传,树立能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厉行节约,杜绝浪费”的全民节能意识和“节约能源,人人有责”的责任感,在全社会形成一个节约能源的良好风气。宣传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发挥协会、学会等社会团体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及时各类节能信息,搞好咨询服务,促进节能的科学研究和科研成果转换成生产力。

3、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在节约利用不可再生能源的同时,发展可再生能源是21世纪减少环境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以及替代不可再生的矿物能源的必然要求。从目前看,我国要解决四方面问题。

(1)加强宏观管理和统一规划的力度。当前,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正处于向产业化转变的关键时期。为此,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正确运用宏观调控的方式和手段,把握好时机和力度,保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稳步发展。现阶段特别需要国家确定新能源在未来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的地位,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设纳入到国民经济建设总体规划之中。在解决农村能源供给的基础上,拓展新能源应用领域和范围,充分发挥新能源在环境保护和改善能源结构中的作用。

(2)引进国外技术,加强技术开发和产业化进程。促进中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仍要坚持自主开发和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相结合的技术路线。积极开展对外合作和交流,有目的、有选择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工艺和主要设备,以提高我国新能源和再生能源技术开发的起点和水平。同时,组织风能、太阳能等重点科技攻关和技术开发,以解决一些应用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尤其是解决产业化和国产化中的一些技术问题、降低成本问题,加快主要关键设备的国产化建设。

(3)加大投资力度。国家要将新能源建设纳入规划,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建设资金;部门、地方和企业也要积极筹措资金,支持新能源发展;要争取和引进国际资金,争取利用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的合作项目,并为外商来华在新能源领域投资创造条件;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鼓励私人和集体投资兴办新能源产业,逐步建立国家、地方(企业)、个人投资新能源产业的新机制。

(4)制定扶持政策。研究制定必要的鼓励政策,创造有利的投资环境;加大信贷规模,提供低息贷款;对新能源高新技术产品给予低税率优惠政策;支持新能源国产新产品研制与开发;建立质量监控体系,加强产品标准化、系列化工作。各种媒体都要大力宣传新能源,促进其应用推广。

4、加强国际合作,开拓能源资源国际市场

能源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决定了能源资源配置的国际化;全球经济一体化,为资源共享创造了条件。开拓能源资源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是保证我国能源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1)按照多元化的原则,继续发展国际石油贸易。通过世界石油贸易,从国外直接购买石油及石油产品,同时参与国外石油资源开发,建立海外石油生产供应基地。在进口来源上应采取多源化,从全球资源和双边关系等方面选择进口来源国,分散进口的风险。在进口品种上要多元化,原油、凝析油、成品油等都可以考虑进口,以满足国内不同领域和不同使用目的的需求,达到节约国内石油资源的目的。

(2)抓住机遇,加快进入世界石油资源市场。从某种意义上说,谁控制了世界石油资源,谁就能够控制国际石油市场,进而取得石油稳定供应的主动权。我国以往单纯依靠进口获取国外石油资源,这对保障长期的石油稳定供应不利。因此,要不断加大国外石油资源开发的力度,逐步建立起国外石油生产供应基地,提高抵御国际油价风险的能力。

(3)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举办研讨会、展览会、考察团等形式,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交流,沟通国内外节能信息,学习发达国家的节能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争取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的赠款和低息贷款,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引进国外节能高新技术和产品,提高引资技术含量。

中国能源产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保证社会具有长时期持续发展的条件下,发展能源产业,使经济和社会得以发展,使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能源相互协调,兼顾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

【参考文献】

[1] 中国能源战略研究课题:中国能源战略研究[M].中国电力出版社,1997.

[2] 曲格平:能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3] 陈和平:我国可持续发展能源政策的探讨[J].能源工程,1999(2).

[4] 张雷: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能源开发战略[J].中国软科学,1998(3).

产业发展理念篇11

1 现代工业产品设计背景

地球是人类共同生存的家园,破坏环境等于给人类自己掘坟造墓,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臭氧空洞,地震、海啸,洪水与旱灾,种种可以灭绝人类的自然灾害越来越多的展现在人们面前,让人们意识到环境的重要和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必然。国际间对环保的重视程度被提到更高的位置,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人类要想生存必须采取可持续发展。如何可持续,就要从生活的每一步做起。人们在现代社会中生活的每分每秒离不开工业产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工业产品在创造人类文明的同时,也给自然环境带来了惨不忍睹的灾难,人类也为此付出了一定的代价。如今的地球,不能再承受人类肆意的破坏,如何拯救地球,拯救人类最后的家园,这意味着拯救人类自己的命运。而现代工业产品也必须做好这个“带头大哥”的本分,如此才不至于将人类最后的命运斩断。

在工业革命之后,工业设计开始渐渐走近人们的生活,并发挥作用。工业设计开始实现了用机器大批量的生产出供人们生活的各项物资,极大的满足了人们对于物质生活的需求,促进了人类物质文明建设的步伐向前迈进。虽然,传统的工业设计满足了人们基本的生理需要,却没有更多的体现人们心理与对文化多元化追求的满足。

2 现代工业产品设计应该考虑设计变迁的方向

2.1 从高耗能转向节能环保的转变

每一个工业产品从设计到生产,都经历着资源和材料的消耗。减少能耗,具备节能和低耗能以及产品本身对环境零污染或低污染的产品设计是现代工业产品设计的基本原则。材料的选择对产品的环境表现影响很大,绿色设计的材料运用和选材充分兼顾其性能、质量、成本与环境协调性,“将传统的材料设计方法与LCA方法相结合,从环境协调性的角度对材料进行选用。”____《从工业设计角度对产品环境的探讨》。

人类总有一天将地球上有限的资源消耗殆尽,有效的利用资源,节约资源是人类共同的话题。好的工业产品设计就需要从节能环保出发,选择在生产与使用中对环境与人体不具损害或污染的原材料,结合产品的实用性,合理安排产品的造型、外观以及功能。节能环保,成为时代的主题,更多的人参与到这一行列之中,有效掌握人们的现有环保意识,深刻挖掘产品内在效果,将会成为人们追捧的热点。据数据显示:2010 年上半年我国单位GDP 能耗反而同比上升0.09%,这意味着下半年临近“十一五”规划收工阶段,降耗目标的如期完成异常困难,政府必须采取非常手段。

2.2 从注重实效性转向人文色彩

人是社会运作的主宰,注重对人本因素的考虑。工业产品设计,是对多学科综合利用的一个过程,好的产品需要重视人体的生理状况因素,注重不同人群对生活的需求形式,注入产品思想和艺术效果,让人们更容易接受产品和对产品形成思想情感的满足。健康人性化成为时尚,人们渴望更多的是健康优质的生活方式,而好的工业产品可以弥补或者满足人类对于健康的需求。工业产品的人性化,需要多方面的满足人们对于健康的理解程度。了解不同人群的思想习惯和生活要求,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不同人群面临的生活、思想压力不同,这可以从年龄阶段、工作种类,工作时间阶段,社会地位区别中来着力分析,满足更多人类生活的需要,体现人文关怀。“现代传播系统,像广播、电视、电影、广告、书刊杂志以及现代通讯工具所形成的强大的‘宣传’攻势,构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人文社会传播网络,它们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信息来源,也构建了人们的文化认同框架。因此这种文化消费便成了人们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和个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即通过信息使个体了解外部世界、获取新知识、介绍生活经验、示范生活方式与方法,以吸引个体注意力,改变个体兴趣爱好,占据个体闲暇时间,影响个体生活的合理安排,从而形成了新的消费主义文化。” ____《全球化视野下的生活方式变迁____也谈消费文化中的人文色彩》。

2.3 从高产转向高效优质

人们在购买产品的时候,常常会考虑产品的功能、质量。消费者并不是单一的顾客,往往属于一定的群体。不同的群体观念会有不同,一种产品的特性满足了这一消费群体,却不适应另一个群体。“对市场研究主要是消费者的购买动机,研究消费者的个性与产品特性之间的关系,找到一个能解释消费者基本行为原因的方法。” ____《试论工业产品设计评价的原则》。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了达到商业的目的,许多产品被融入了其他功能,从而扩大产品的影响力,制造卖点。在一定程度上,这种商品满足了人们对多功能的需求,吸引了更多人的眼球,使得产品得到多方面的价值体现,这样创新和融合的结合,实现了多方面的有机统一。我国的连铸比较低,仅此一项每年就要比日本多消耗能源4.5Mt标准煤,使吨钢综合能耗升高71kg。又如美国纽柯公司因采用CSP(compact strip production)技术而大为获利。CSP技术比传统的连铸技术投资减少19%____《钢铁工业节能降耗用新型优质高效耐火材料》。

2.4 从利用固有资源转向新能源新技术的开发

在资源逐渐匮乏的现在和将来,人类要谋求发展,需要对新能源进行开发和对技术的革新和突破。工业产品的设计,可以从技术和新能源上下功夫。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人类利用风能、太阳能、水能以及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制造产品的例子不胜枚举。例如:现在已经开发的利用在使用时产生的静电作用而生产的吸尘器;利用电器一体化,制造的组合、遥控电器,使人们的使用和生活变得更加便捷。工业产品的设计不仅仅是对产品的形体进行设计,更需要设计师用聪明的才智对产品开发发挥自己的创造过程。许多可以利用的资源在我们人类身边,当现代社会的人们为全身的肥肉而担忧的时候,是否可以给这些人设计出一款既可以锻炼身体同时也可以用这些锻炼所产生的功转化成其他的能量进行合理利用呢?从1973年到2000年,美国的总的能源消耗仅增长了45%。而在同时期,美国的GDP国内生产总值,却在同时期增长了160%。也就是说,从1973年到2000年,每一个美元GDP的增长所产生的能源消耗,在这个阶段下降了44%。足以证明新能源的开发迫在眉睫。

3 总结

现代工业产品的设计应该从环境协调性的角度对材料进行选用,做到节能环保、高效优质、开展对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并走“绿色”发展道路,做到人性化、人文化,产品结构合理化,从人们的心理和生理要求,不但改进设计方案,满足人们对于产品和文化审美等多方面的需求,这样才能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逐渐取得产品的核心竞争和价值所在。

产业发展理念篇12

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现代零售行业的发展,特别是连锁超市的发展,终端销售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消费者对猪肉质量的高要求通过零售终端转化为对供应商所提供的猪肉质量和数量的更高要求。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国际化趋势越来越强,猪肉的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促使企业不断寻求新办法增强其竞争力。

为了更好地满足市场和消费者要求,为应对市场竞争,猪肉生产加工企业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来增强其竞争力,有效的方法就是开始运行“产业链”模式。

通过“产业链”的发展模式,企业可达到以下目标:首先,更好地保证其生产的产品质量满足市场要求;其次,在其生产的产品满足市场要求的同时,价格比竞争对手高或成本比竞争对手低;最后,该模式保证为市场提供的产品质量和数量保持相对一致和稳定。

生猪产业链就是企业为了更好地满足市场要求,保证其竞争力,对产品生产相关的各环节进行有效控制,并充分发挥各环节的价值,从而为市场提供具有竞争力的优质产品。

一般情况下,一个比较完整的生猪产业链包括:养猪体系(即原材料的控制体系,其中包括种猪和商品猪生产);屠宰加工体系以及销售渠道体系。

生猪产业链发展模式

生猪产业链的具体组织形式或模式,根据一个地区或国家当地的养殖业和屠宰业及加工业的发展状况不同,其表现形式也有所不同:有由企业完全投资控制的产业链运作模式;有由分散的各环节合作形成的产业链运作模式;有结合部分完全投资控制和部分合作的产业链运作模式即混合型产业链运作模式。

各模式有其利弊点。企业完全投资控制的产业链运作模式,投资大、成本高、风险大、可控性强;由分散的各环节合作形成的产业链运作模式,投资较小、成本较低、风险小、可控性弱;混合型产业链运作模式介于两者之间。

产业链规避风险的模式主要是通过各环节可控性和产品价值最大化来实现的。在激烈的不可控的市场竞争中,产业链能够有效地增强竞争力,主要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实现:

第一,产业链能把市场的变化和需求有效地反馈到各个环节,即能把市场对猪肉的要求,很快地并有效地反馈到屠宰加工和养猪生产环节,使各环节能有效沟通配合并快速进行优化调整,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效率。

第二,基于有效的沟通和配合,产业链能帮助各环节快速采用合理有效的新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效率。

考虑各环节的特点,其发展模式中规避风险的模式也各不相同。比如,养殖体系中可采取不同的生产管理技术来规避风险,也可通过不同的组织形式来规避风险。

为了更好地确保终端产业顺利发展,猪源的发展战略必须同屠宰分割品和猪肉制品的发展战略相结合,把市场走势及要求通过加工和屠宰分割环节及时详细有效地反馈到养殖体系,从而保障生猪产业链的有效发展和价值最大化。

生猪产业链模式的实施

生猪产业链由三个体系组成:养猪体系、屠宰加工体系、销售渠道体系。其中销售渠道体系好比火车轨道,具有引导作用,通过了解市场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及时把信息反馈到其他两个体系,起到承接市场并引导生产的作用;屠宰体系根据市场要求生产出所需产品并把需求反馈到养猪体系,使其能更好地提供所需的原材料猪源;养猪体系综合市场和屠宰体系的要求,及时生产所需原材料,利用合适的技术和管理保证产品的成本优势和质量优势。

制定发展规划,首先必须从市场发展战略着手来决定和规划各体系的发展,保证各体系的有效配套,并考虑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制定备用方案,同时充分考虑如何发挥和利用各体系作用,从而达到利益最大化。

体系的布局,首先要考虑产品的市场,再配套屠宰场和分割场的布置或分布,养殖体系要考虑防疫、生产、管理及运输等因素,一般来说,猪源离屠宰场的距离应保证在150公里以内,猪场和饲料厂的距离也应保证在150公里以内。

体系的实施,要有效发挥各体系的作用,必须有相应的专业团队和人才,同时要按要求实施。

实施中的关键点包括各代次母猪场的分布,防疫体系及生产体系的建立,配套的屠宰分割场设备和流程及产品结构,销售网络渠道和客户的选择。

华正生猪产业链体系简介

华正农牧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的市场策略是为市场提供具有竞争力价格的、高质量的、安全的健康食品。为此华正建立了猪肉生产综合体系,包括优质商品猪生产供应体系、先进的生猪屠宰加工体系及可控的配送体系和销售网络体系。

华正猪源体系建设 华正同pic公司合作,建立种猪繁育体系,建立稳定的、高品质的、能够满足可追溯管理要求的优质商品猪供应体系,确保pic优质猪在华正农牧公司产业链体系内循环。pic五元杂交猪是目前世界上最优秀的品种之一,其屠宰率、瘦肉率、料肉比、口感、味道和饲养效益都优于其他猪。在提升公司的原料品质优势的同时,为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做到你无我有,你有我优。

通过华正养殖公司和养殖户签订订购和发展合同,提供生猪繁育技术、疫病防治、银行信贷支持,并建立

“养殖公司—农户—肉类加工分公司”三位一体的pic猪回购体系,最终达到掌控猪源、掌握猪价、降低生猪采购成本,并保证猪源原料品质及猪肉的安全和健康。

养猪生产组织包括:华正自有养猪场;合作“母猪场”,即只养母猪和部分有育肥猪或全部育肥猪的合作“子猪育肥猪场”;合作“母猪场+联合子猪育肥猪场体系”。华正提供从猪源、饲料、管理、防疫及回收等一条龙服务,使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逐步由松散型向紧密型发展,把企业和农民的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

养猪体系在产业链内的增效作用包括:提供长期稳定的商品猪源、提供一致性好的商品猪、提供高质量的商品猪、提供满足市场需要的商品猪,为屠宰分割价值最大化提供基础。 华正的生猪屠宰加工体系 华正先进的屠宰加工体系目的是充分利用华正猪源体系的优势,为市场提供高质量的、安全的健康食品,产品定位为中高端客户市场,实现销售综合效益最大化。

利用华正猪源体系的优势,加大鲜冻产品的市场拓展和价值最大化销售,通过细分市场和产品精细化,以鲜品、冻品、出口产品为依托,进行营销,从而实现销售综合效益最大化。

为了使华正一条龙体系效益最大化,投产肉制品项目,作为华正公司产业链条中最后一个产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