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程历史教学合集12篇

时间:2022-09-08 05:51:42

微课程历史教学

微课程历史教学篇1

1.1脚本开发

脚本开发可分为如下几个环节,分别是:(1)主题的选定;(2)方案的设计;(3)素材的准备,作为教师独自在场的一种授课方式,微课程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向学生展示恰当的教学内容,而这也是教师最为关注的问题。从原则上来说,一个微课程对应一个知识点或一个教学环节,教师往往会选择教学的重难点来设计微教案,在主题选定后,我们还需要围绕主题来详细地设计教学的方案,同时,收集与主题相关的各种史料,为之后的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1.2视频录制

根据教学方法的不同,我们可将微课程分为如下几类,依次为:(1)讲授课;(2)练习课;(3)讨论课;(4)实验课;(5)演示课,通常情况下,一个微型课只能对应一种课程类型,然而,这也不排除一个微课对应两种以上的课程类型。值得注意的是,微课程的课程类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近年来,随着现代化教育教学理论的不断完善,新型的教学方法或手段不断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也应该不断地完善微型课的课程类型,以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

1.3教学反思

教师在结束微课程后,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来了解学生的使用情况,同时,结合教学的实际,用自己的语言来阐述自己在微课程中所获得的心得体会,通过讲述自己的教学小故事来表达自己在实践中遇到的疑惑或困难,并在此基础上发现新的问题,解决新的问题。通过完成上述三个步骤,教师才能充分发挥“微课程”在教学实践当中的作用,真正实现物尽其用,发挥“微课程”的价值,让学生在这样一种教学模式下,能够切实地学到知识。

2历史“微课程”的设计及运用策略

教师要想设计出一个优秀的历史微课程,除了熟悉教学的内容外,还需要在教学设计上下一番工夫,历史教师要学习并掌握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为学生收集最为优质的课程资源。

2.1注重与课堂的整合

在现代化的教学条件下,微课程在很大程度上是传统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从学生的自身兴趣与身心发展规律出发,结合教学任务的实际需求,微型课在课堂中承担着多种不同的角色,常见的有概念讲述、巩固练习和课题引入等。然而,无论是哪一个角色,微型课都需要紧紧地围绕着模块主题来进行,由此可见,我们需要将现实课堂与微课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教师在设计微课程时,首先需要准确地把握住主题的知识框架,其次,遵循历史学科的思维逻辑来分析并重组讲授的内容,比如讲述一段史实,而对于那些需要与学生互动的教学内容则不列入微课程内容选择的范围内。

2.2注重细节的研磨

教师要设计能够引发学生深思的微问题,促进学生的深层次思考,无论是从历史知识的讲解层面,还是从历史现象的阐释层面,历史教师都需要妥善地解决历史教学中存在的微问题。尤其是在构建微课程时,教师要从宏观的角度来细分课程,将主题的重点内容划分为若干个不同的小主题,比如将内容有关联的微课程组合成若干个历史的小专题,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仔细地打磨自己的教学语言,将语言进一步地精简化,通过流畅的语言来传递有效的信息。在录制教学视频时,我们需要准确地使用历史学科的术语来分析教学的内容,在此过程中注重词汇之间的衔接,只有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2.3要注重课程的互动

在设计历史微课程时,教师需要注意对学生的点拨,在教学的过程中向学生传输正确的历史观,同时,不断地挖掘出学生潜在的能力,从整体上提高历史学习的有效性。在这一过程中,微课程的意义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值得注意的是,微课程是一门结构完整的课程,它除了呈现微视频外,学校还要积极地完善硬件的设施,进一步地开发师生交流的工具,构建出一个历史学习的共同体,实现微课程功效的最大化。

2.4要注重资源的动态生成

尽管微课程的一大特征是片段化,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微课程是不具备系统性的,事实上,片段化是针对微课程是围绕着某一教学环节或知识点而言的,而微课程在实施的过程中仍然是系统而连续的。在完成一个微课程的设计后,我们需要根据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来不断地充实微课程的资源体系,而评价与反馈是微课程设计中的主要依据。教师唯有注重上述几个要点,在对“微课程”的设计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够真正发挥“微课程”的实际效用,让学生接受到更好的素质教育,学习到真正的课堂知识。

3运用微课程的具体实例

具体来说,笔者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在将“微课程”的教学方式运用于具体的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并不是凭空捏造,而是以时间为主脉络。例如,在分析我国的中央与地区的关系过程中,通过列举三个素材,分析从1950年至今,我国中央与地区的关系演变过程,素材1:1950年,发生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变革,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终于回归到祖国的怀抱,从此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而五十年后的今天,的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团结,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这五十年的沧桑巨变无疑揭示了一个真理。———摘自《在庆祝和平解放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素材2:为了庆祝和平解放50周年,中央代表团在拉萨向自治区特别赠送了“民族团结宝鼎”,该宝鼎四周的浮雕依次雕刻着“签订17条协议”、“民主改革”、“川青公路通车”、“派人来”、“腾飞中的”和“全国56个民族大团结”等具有历史价值的画面。———摘自《中国青年报》素材3:2008年,达赖分裂势力在拉萨策划制造了骇人听闻的烧事件,该事件严重地影响到人民的生活和人身财产安全,这一事件也再次证明了达赖集团分裂国家的阴谋,让更多的人认清了达赖这一势力罪恶的面目。通过上述做法,可以让学生对我国中央与地区的关系有一个更加深刻的了解,能够从历史的角度,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一关系的演变历程,进而能够更加深切地理解我国党与政府所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政策。

微课程历史教学篇2

关键词:

微课程;高中历史;运用

前言

“微课程”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而衍生出的一种与现代信息技术密切联系的教学手段,能够帮助学生随时随地的、在短时间内掌握细小的知识点,是一种十分有效的辅助课堂教学的方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可以运用微课程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与能力,让学生在一种更加轻松的环境下习得历史知识。

一、与课堂教学密切联系

微课程教学是现代课堂教学的辅助与延伸,因此教师运用这一手段需要建立在对教材进行深入研读的基础之上。特别是微课程有多种呈现形式,无论采取何种形式,都需要围绕教材以及课堂来进行,不能为满足学生的兴趣而一味的追求新颖有趣。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对每节课进行研究与设计,从中挑选出一些学生难以理解以及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利用微课程的手段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不断巩固。微课程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不同的,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起高中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其认识到信息技术在学习中的有效运用。教师在进行微课程的设计与制作时需要准确地把握课本的知识框架,抓住其中的重点与难点,在尊重史实以及历史学习的思维逻辑的基础上进行微课程的设计。例如在学习西方思想解放的相关内容时,学生很容易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以及启蒙运动的相关知识点混淆,教师可以利用微课程进行设计,将三者中容易混淆的知识点进行梳理,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反复记忆与理解。可以首先将三者的时间、背景、中心国家、核心思想、代表人物及作品、批判手段、影响等进行梳理,以表格的形式制作出来。接下来教师可以将这一表格中的相关内容设计成填词游戏,安装在教室的多媒体和学生的手机等电子设备上,让学生边玩边掌握其中的内容。这样学生就可以更加合理的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将手中的电子设备变成学习的工具,掌握在课上理解困难、记忆困难的知识点。

二、采取多种微课程形式

微课程主要包括PPT式微课程、讲课式微课程、情景剧式微课程三种形式,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取不同的形式,使三者与课堂教学相配合,更好地发挥作用。PPT式微课程在设计、制作与运用上都较为简便,可以直接利用PPT,将所学内容进行制作,并在课间循环播放给学生,高中历史课堂上可以更多地采用此种形式,保证在更短的时间内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内容。讲课式微课程需要教师做好课程设计并进行录制,能够更为模块化的向学生传授知识,更具备系统性。高中历史教师可以将一些适合整体解读的重难点进行详细的解读并录制,做好后期的剪辑之后以电子的形式发放到每位学生手中,让学生利用假期进行学习与巩固,在不断的观看录像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相关知识。情景剧式微课程是三种形式中效果最好但实行起来最为复杂的一种。需要教师与学生根据课堂需要进行研究,并根据教材进行情景剧的设计,制作脚本,选取演员、拍摄场地等,经过拍摄与后期剪辑和制作之后形成微课程的形式。在时间充裕的条件下适用于高中课堂。例如春秋争霸战争的相关知识点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容易,但在战争的实质与影响方面需要教师进行反复强调,此时就可以选择PPT式微课程以及讲课式微课程两种方式,将春秋争霸战争的实质及影响的相关知识点制作成PPT,再由教师将自己在相关部分的授课进行录制,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反复观看,更加深入的理解相关知识,并做到牢固掌握。

三、注重师生互动

微课程教学虽然具备随时随地进行自主学习、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突出教学重难点等优势,但又具有所学知识碎片化、不适合长期教学使用等不足,这就需要教师在运用这一教学手段时注重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随时了解微课程在学生学习中发挥了何种功效以及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学生在利用微课程学习时出现的困难以及理解上的偏差,保证微课程发挥更大的效果。特别是在利用微课程进行教学的初期,教师需要向学生介绍使用微课程进行学习的优势,让学生在更短的时间内接受微课程。同时,由于微课程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需要随时监督学生是否合理的利用了自己手中的电子设备进行历史知识的学习。特别是一些课程的重难点内容,教师需要课上讲解之后再让学生通过微课程的手段进行深层次的理解与记忆,不能简单地将微课程布置给学生。在使用微课程之后,还需要定期对相关内容进行梳理,并以一种系统化的形式展现出来,让学生明确高中历史知识是具备系统化与整体性的。例如在学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相关课程之后,教师需要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整合,特别是将每一微课程进行联系,让学生了解到每节微课程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并对学生相关知识的掌握进行考察,保证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牢固掌握。并给学生进行提问与交流的时间,让其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从而更为深入的掌握相关内容,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与逻辑思维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微课程能够让学生利用好细碎的时间来掌握更多的内容,高中历史教师可以围绕教学内容进行相关设计,并根据不同的课程采取不同的形式,注重师生之间进行互动,从而在高中历史课堂上合理利用这一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学会对历史问题进行合理的思考,落实历史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郭宏梅.高中历史教学“微课程”设计探讨[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5,01:121-122.

[2]陈旺.试谈“微课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亚太教育,2015,04:65+17.

微课程历史教学篇3

1.1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微课程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的一种教学方式。学生主动的去利用微课程去学习自己所不会的难点和重点的问题,教师只对学生的疑问进行答疑和指导,在学生跑偏的情况下进行指引。在这个微课程的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给学生较大的学习自由,不要过多的控制学生,使得学生有更多的主动性。因此,当学生利用微课程进行学习的时候,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2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内涵。我们知道,高中生在每节课短短的45分钟的上课时间所能学到的东西是十分的有限的,并且老师要照顾到教学进度,也没有更多的给学生普及很多的课外知识。但是,通过微课程这种方式,可以弥补教师在上课的时候的不足,延展课堂所教的知识,及时的给学生补充与所学内容相关的课外知识。微课程是以视频和声音的方式进行教学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相关的优美的视频和动听的音乐来吸引学生更多的关注到所学的内容中去,从而提高学生们的关注度。

1.3有利于帮助解决难题。微课程的教学内容相对于宽泛的传统的课堂,它的问题较为聚集,主题相对突出,也因为更加的符合教师的需要。一个课程大部分只有一个主题,研究的问题是来源于教育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很多都是学生无法在上课的过程中无法解决的问题。上课的过程中,教师无法顾及每个学生所学习的学习进程,所以学生可能在上课的时候无法解决学习中的困难,而微课程以其短小而又精湛的内容,能够很好的帮助学生们解决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难题。

2.提高微课程在高中历史中应用

2.1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自己有自己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的方式有着自己的意识和反应。现在的教学中多存在着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以老师为主而不是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网络是计算机技术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学生来说具有?^大的吸引力。通过适当的引导,把他们对网络的好奇心引导利用网络学习科学上来,也不失为一件好事。教师可以教导学生利用百度等搜索引擎去搜搜关于科学方面的知识,并且进行积累总结。也可以鼓励学生利用科学论坛,下载自己所感兴趣的科学资料。在论坛中,学生们可以跟志同道合的朋友们进行交流与分享,大家根据自己的兴趣来探讨科学问题。最后,我们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理解这种学习的方式,让他们能够自主的运用这种方式来自主的学习。同时,在鼓励学生自主学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思考和劳动,促使不同的层次的学生都有较为良好的发展。

微课程历史教学篇4

新课程实施以来,中学教师的教学理念有了很大转变,在把学生的“学”植于教学的核心地位的同时,教师们开始关注课程建设,关注课程结构,特别是微观的课程结构,在课程实施中更多地注入了个性化的思考。但是由于教师对新课程理念把握的深度不一,内化的程度不同,在实践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偏颇,比如在教学中出于培养学生能力的考虑,加重对历史原因的探讨和意义影响的分析,但却过于淡化历史过程,甚至略去历史过程。本文试图对高中历史学科的微观课程结构简单梳理,对此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高中历史微观课程的基本构成

在当今课程改革的语境下,课程的概念已经被泛化了,其结构也日益呈现出多样化和无边界倾向,对各层次的界定则更是众说纷纭。在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中,我们接触更多的是微观课程结构层面。微观课程结构又被称为深层课程结构,存在于各科教材内部,是各科教材内部各成分、各要素按照一定比例关系组成的有机整体。(见下表)

从表中可知:学科的“教材目标”“教材内容”“学习活动方式”是平行的课程成分。廖哲勋教授更是进一步把课程要素细化为“知识”“技能”“能力”和“思想意识”四个指标,认为“在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学科中,知识、技能、能力、思想意识诸要素所占的比重是不相同的……知识线、技能线、能力线是相互渗透、似平行、似重叠地同时向前推进的,而思想意识线则从横向穿插于上述三线之中,从而形成纵横交织的组合方式”。②但是从上表可以发现,“知识”“技能”“能力”和“思想意识”仅仅是“教材目标”这一课程成分细化后的构成要素,它们的“比例关系”和“纵横交织的组合方式”只是微观课程结构第二亚层的一个或多个方向――“若干学习活动方式的组合”是微观课程结构第二亚层的另一个方向。由此可知,上表在“第二亚层”层面先后对“教材目标”“学习活动方式”两个平行的课程成分进行了解构,却唯独忽视了对“教材内容”的解构,这也许和“教材内容”会因学科差异而难以归类的特点密切相关。本文尝试对微观课程结构第二亚层的定义进行补充,准备从高中历史学科的角度对“教材内容”――学生的“学习内容”――进行解构,进而分析高中历史学科学习内容各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组合方式。

那么,历史教材(或称微观的历史课程)内部都包含哪些要素呢?这首先应该从历史学科的构成要素谈起。《历史哲学导论》的作者W.H.沃尔什认为:“我们都知道,为了理解某一段历史的涵义,就需要去发现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展示一个行动或事件是怎样导致另一个行动或事件的,多半还要进一步展示某些力量或因素在如何连续发生作用……我们知道,一个历史学家如果只能确定发生了什么事件,却不能说明那些事件何以会如此这般地发生,那就绝没有完成他的任务。”①在此,沃尔什认为“理解历史”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事件本身(“确定发生了什么事件”),二是事件的原因(“何以会如此这般地发生”),三是事件的影响(“是怎样导致另一个行动或事件的”――从逻辑的延展方向来看,它也可以是后续事件的“原因”)。以张岂之、陈祖武等为代表的《史学概论》的认识与此相若:“史学的任务……是在广泛收集、占有、鉴别史料的基础上,揭示历史的真相,以便科学地总结历史经验比较准确地阐释历史矛盾运动的本质和规律。……历史研究不仅要回答‘是什么’,更要在此基础上,回答‘为什么’,即从历史的感性认识到历史的理性认识。”②其中,“历史的真相”“是什么”即“事件本身”,“为什么”即“事件的原因”,而“历史经验”“本质”和“规律”则与“事件的影响”一样,同属于“评价与规律”层面的分析。这三个要素合成了历史学科的学习内容。

之外,还可以根据课程标准来分析高中历史课程的构成要素。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③中的学习要点分类整合,即可分解出高中历史微观课程的基本要素。该文本中出现的高频词汇及其频次分别是:“史实”44次,“内容”35次,“意义”和“影响”各29次,“作用”25次,“过程(历程、概貌、概况)”23次,“特点(特征)”21次,“背景”13次,“原因(因素)”11次,“教训”8次,“经验”5次――“经验”“教训”同时出现的,共计3次――“实践”3次。笔者将它们整合为三大类:Ⅰ.“史实”“过程(历程、概貌、概况)”“内容”和“实践”类;Ⅱ.“特点(特征)”“影响”“作用”“意义”和“经验教训”类;Ⅲ.“原因(因素)”“背景”类。而课程标准中未出现这些高频词汇的句子,也尽可以被归入这三类,如历史(Ⅱ)模块第8(1)条之“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与在“形成”之后写出“过程”一词已经没有任何区别;历史(Ⅱ)模块第5(2)条之“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实际上就是“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对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作用”。根据这种分类方法,高中历史学科课程标准中的学习要点分布如下:

在高中教学实践中,历史学科的课程设计及实施也大多以此分类为依据。北京三十一中刘佳老师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课即分为三个部分:“温故知新――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概况”“深入剖析――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原因”“拓展提升――民族资本主义的地位和作用”。④

根据历史学科构成要素的分类情况、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知识点的分类情况和教学实践的既有经验,高中历史课程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三部分:1.原因与条件(背景、原因、条件、目的、动机等);2.史实与发展(过程、经过、活动、实践、情况、史实、内容、概念等);3.评价与规律(性质、特征、评价、影响、作用、意义、经验、教训、规律等)。基于此,本文中的(高中历史)“微观课程结构”强调的是:在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学实践中,“原因与条件”“史实与发展”“评价与规律”诸要素的比例关系,以及它们纵横交织的组合方式。

二、历史微观课程结构的失调现状

李惠军老师在一次评审工作中发现:相当部分的选评作品,“相关的核心内容缺失了、关键人物缺位了、故事情节忽略了、历史内涵缺损了。在特定的课题下却虚化了主旨和重点,在具体的事件中却淡化了事由和事态”。①也就是说,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历史学科的微观课程结构出现了失调状况。比如《开辟新航路》一课,课程标准要求,“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其重点应该落在“史实与发展”“评价与规律”两要素上,但是很多老师却喜欢在教学设计中将“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及“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定为重点,明显有失偏颇。

由此可知,部分高中历史教学实践偏离了课程标准的预期,这必然加剧实践中微观课程结构的失调。笔者在河南省第八届中学历史优质课大赛(高中组)中选取了10个典型课例进行比对:

注:①濮阳市华龙区高中闫骏:《新文化运动――中国人的近代化努力》;

②商丘一高沈莉:《中国龙,日本刀――近代日本博弈》;

③陕县第二高中兀冬梅:《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大业》;

④禹州市二高李英:《美国独立战争》;

⑤新乡铁路高中张尚:《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大业》;

⑥焦作十一中刘来英:《欧洲的联合》;

⑦济源一中倪文良:《世界经济的发展》;

⑧新安县一高尹明攀:《小世界,大中国――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与中国》;

⑨浚县一中黄建太:《天平此时向西方倾斜――15至18世纪的中国与西方》;

⑩开封市二十五中张洁:《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工业现代化》。

这些课例中,课例②④⑤⑥中“原因与条件”要素所占比例明显过大;课例①③中“史实与发展”要素则显著偏重;课例⑦⑧⑨⑩中“评价与规律”要素所占的比重也有失平衡。就这10个课例的总体而言,“史实与发展”要素是偏轻的,课例②⑥⑦⑧⑨⑩中“史实与发展”要素所占的比重均不到30%。

在当前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本着重视学生能力培养的良好愿望,对“原因与条件”“评价与规律”两要素的重视程度显著提高,这本是新课程对传统教学的有益改良,但却出现了对“史实与发展”要素过于忽视甚至省略的严重情况。教师们在教学设计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简化“史实与发展”内容的学习。比如在设计《抗日战争》一课的时候,一个“表格填空”就基本可以将本课的“知识”一网打尽。

但这种对“史实与发展”要素的处理,在教育上基本是低效的。首先,缺失或弱化“史实与发展”要素,学生无法对“抗日战争”形成一个直观的认知,艰苦卓绝、波澜壮阔的斗争历程成了表格中一个个孤立的点,长此下去,“抗日战争”将只是一个“知识的集合体”,而不是一场“战争”。其次,缺少了丰富史实的历史也必然使“原因与条件”“评价与规律”的分析变得干涩和苍白。比如对“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分析,不了解“中国远征军”“飞虎队”等生动史实,分析得来的“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对中国的支持”的结论是否很苍白?不了解“太原会战”和“平型关战役”的关系,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抗战胜利”的理解能否深刻?第三,即使能将这个知识表倒背如流,学生们也很难从中体会出“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这需要对抗日战争的整体认知,更需要谢晋元率领“四百壮士”在淞沪会战中死守“四行仓库”、狼牙山五壮士这样鲜活的例证。因此,“史实与发展”要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失重,将严重影响到学生对历史演进的认知,也将使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等分析能力的良好愿望成为空中楼阁,更使学生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培养流于形式,因为“情感价值观不是靠‘单独’培养而形成的,离开具体史实,很难真实稳固”。①

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微观课程结构的失调还表现为课程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孤立,它们之间不能相互渗透,就难以使课程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以《文学的繁荣》一课为例,在学习“浪漫主义文学”部分时,可以从“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史实与发展)中分析“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评价与规律),也可以采用倒叙的手法,立足“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分析“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从而将“原因与条件”“评价与规律”两要素进行逻辑关联。这两种方法在教学实践中都是可行的,但是却孤立了“史实与发展”要素,极大弱化了本课的整体性。而且,从上文《抗日战争》一课分析可知,建构“史实与发展”和“原因与条件”“评价与规律”要素之间的逻辑关联,恰恰是一节课成为整体的关键所在。

因此笔者认为,优化高中历史学科的微观课程结构,不仅要科学调配“原因与条件”“史实与发展”和“评价与规律”等构成要素的量的比例关系,更要使它们互相渗透,形成严密的整体结构。

三、优化历史微观课程结构的探索

如何让微观课程各构成要素之间达到量的均衡?这首先要求每一节课的“原因与条件”“史实与发展”“评价与规律”诸要素所占的比重不至于严重失衡。上述课例的③⑥,适当减少“史实与发展”要素,同时适当增加“评价与规律”要素,就可使它们各构成要素在量上达到物理平衡。但是这种平衡――甚至可以用“均衡”来描述――绝非标准的“三三制”状态,也不需要“固定的”比例结构,不同的课程自然有不同的比例分配结构,只需不“近乎畸形”就好。对于优化高中历史学科微观课程结构更为重要的是,课程构成要素之间的渗透应该更为深入更加科学,而且这种渗透的核心点应立足于“史实与发展”部分。

强化“原因与条件”“事实与发展”两要素之间的逻辑关联,主要是在“史实与发展”要素中孕育“原因与条件”要素。“原因与条件”“史实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因果关系,从逻辑发展上来看,应该是先有“因”而后有“果”;但是从历史知识的生成逻辑来看,则是先有“果”而后有“因”,即先发现了历史存在本身,才会去思考和探讨历史存在的产生原因,先要回答“是什么”,然后回答“为什么”,这是“从历史的感性认识到历史的理性认识”的逻辑发展过程。

那么,如何在“史实与发展”要素中孕育“原因与条件”要素?笔者认为可以分两步走:一是在学生学习“史实与发展”的过程中,引发对“原因与条件”的思考,这是从“史实与发展”要素向“原因与条件”要素过渡的契机;二是在进行“原因与条件”分析时,论据必须来自于“事实与发展”部分,这样可以强化“论从史出”的学习理念,更能使“事实与发展”要素成为“原因与条件”要素的基础。如何才能走好第一步?这对教学中问题的生成与引导的要求颇高,其关键是在“史实与发展”中找到“原因与条件”的契合点。在《辉煌灿烂的文学》一课中给出材料:

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记载:唐代遗留下来的诗歌,比自西周到南北朝一千六七百年中遗留下来的诗篇数目多出两三倍以上。独具风格的著名诗人约有五六十个,也大大超过战国到南北朝著名诗人的总和。

这很容易引发学生对“唐诗繁盛的原因”的思考。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课中给出――也可以让学生根据史料加工而成,这样更有助于提升学生处理史料、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下资料:

在教师的“引导”和他们既有知识的影响下,学生较容易对“1895年”这个“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起点”感兴趣,从而引发“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的分析。这种做法就是把课程之中的“原因与条件”“史实与发展”两要素进行逻辑关联的前提,在此基础上,可以引发学生对“原因与条件”的思考。至于以“史实与发展”要素为论据推进“原因与条件”要素的分析,符合思维的生成过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一课中,“外争,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口号,对“爆发的背景和原因”的支撑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在该教学环节中,“原因与条件”的分析必以“史实与发展”为依据,强调“论从史出”,虽有方法但不唯方法,这是将“原因与条件”和“史实与发展”两要素进行逻辑关联的实践。

将课程的“史实与发展”“评价与规律”两要素进行逻辑关联,也与前述大体相若:先是找到“史实与发展”“评价与规律”两要素的契合点,进而以“史实与发展”为据对“评价与规律”进行分析和论证。以《辉煌灿烂的文学》为例,也可以探索如何在“史实与发展”中引发“评价与规律”的思考:从“宋词的发展概况”引出“对宋词的评价”。

师:收录在《全宋词》中的词人共1300多家,词作共19900余首。作家之众,作品之多……

生:讲“唐诗”的时候,我们说《全宋诗》共收录11万多诗人、20多万首诗作。可是《全宋词》中的词人只有一千多家,词作才不到两万。那为什么不叫“宋诗”而要叫“宋词”呢?诗在宋朝的地位不是更高吗?为什么要用词做代表?

师:(向其他学生)你们也这么认为?

生:(讨论后)我认为:相比较诗来说,词在宋朝的地位更高。它更符合宋朝的时代特征,更代表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方向。

师:换成我们常用的问题文法:相比较宋诗来说,我们更应该分析宋词的……

生:地位、作用。

生:还要分析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

之后,即可以“史实与发展”为依据,来完成“评价与规律”的分析了。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一课为例,当发展到“工人罢工”阶段的时候,就与之前学生学过的“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有了明显区别,当然事件结果的差别也甚大――“取得初步胜利”,这些材料足以给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下定义了:“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而《罗斯福新政》一课中,材料“为了解决农业危机,提高农产品价格,罗斯福政府只得采取大规模毁灭农产品的办法。1933年,在西部和西南部共毁掉1000万英亩的棉田,屠宰了二十多万头大猪和六百多万头小猪”,①本身就是“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的典型论据。

如何将“背景与原因”“评价与规律”两要素逻辑关联在一起?《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课中,民族资本主义“短暂的春天”之“原因与条件”部分的“掀起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群众运动”内容,逻辑上密切关乎“短暂的春天”之“评价与规律”部分的“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内容。因此,只要刻意去寻找某一历史事件“原因与条件”“评价与规律”两要素之间的契合点,即可在他们之间建构起密切的逻辑关联。

微课程历史教学篇5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8-0198-02

一、微课在《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课程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

《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以下简称《教程》)课为新疆高等学校学生的地方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课程设置的初衷是帮助学生了解新疆的历史文化,理解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宗教理论,掌握我们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树立马克思主义“五观”,增强“五个认同”,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问题,使学生进一步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团结,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振兴中华而不懈努力。该课程内容是学习新疆地方史,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与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的基本内容。本文试图探讨“微课”教学在《教程》中的设计与应用以提高教学的时效性,从而达到使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为新疆的繁荣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的目的。

多年来大家都在积极探索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作为一门地方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了提高《教程》课的时效性,增强《教程》课对新疆高校大学生的吸引力,新疆地区教授《教程》课的教师无一例外也在探索着这门课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微课从2010年起以“高频词”的身份闯入教育者的视野里,微课的特点在于突出的内容、新颖的形式和视觉的别样,有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特别是以“90后”为主体的高校大学生更热衷于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将“微课”这一新型教学模式运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不仅可以激发“90后”大学生的学习激情和热情,而且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提升《教程》课的教学质量。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组合。把“微课”运用于的教学,有利于《教程》课程教学源库建设,提升《教程》课教学实效性的新路径,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和信息素养。

二、微课在《教程》第九章运用的可行性分析

2015年10月我校教师就对《教程》第五章“民族平等、团结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进行了微课教学,即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知识点的内容,分别设计成10~15分钟的微课视频,并将教学视频、讲义、习题集等内容上传到《教程》微信平台,各位老师提供在线答疑。2015年11月对这次微课的教学效果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00份收回100份,有效率100%。在问卷中问及对微课《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的满意度时,选择“非常满意”的学生占15.58%,59.12%的学生选择“满意”,25.3%的学生选择“一般”,没有学生选择“不满”或“非常不满”。这些数据表明,学生还是喜欢微课教学的。

《教程》第九章的内容是整本书教学重点和难点最多的章节之一,通过第九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宗教的产生、发展和消亡;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等等。这一章节是与现实紧密结合并能引发大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章,在新疆这样的一个特定的局势下讲好这一章节,对于解决新疆大学生现实生活中一些实例有很大的帮助,能够让学生了解宗教的本质,了解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使学生明白在校大学生应该做的事情是什么,怎样区别正常的宗教活动和非法的宗教活动从而保持思想的坚定。讲好这一章节就要手段新颖,贴近实际,把微课应用于这一章节一定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针对《教程》课第九章教学内容的问卷调查中,学生对关于党员和共青团员为什么不能信仰宗教、在校学生为什么不能从事宗教活动和穿戴带有宗教色彩的服饰问题等问题,表现出感兴趣的学生比例超过80%,对于正常的宗教活动与非法的宗教活动的区别问题,也表现出有一定的学习兴趣,并且在问卷调查中问及“是否愿意接受第九章的内容设计成微课教学?”调查结果如下。

从表格的统计中可以明显的看出,学生对于把这一章节设计成微课教学还是很期待的,可见“90后”的大学生勇于尝试,富有个性,对于教师适用的新教学模式,都表示愿意尝试。

三、《教程》第九章实行微课的设计思路

《教程》第九章的教学内容与现实紧密结合,特别是近年来极端宗教活动的频繁发生,引发了大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对第九章实行“微课”设计的教学,既能精练教学内容,又符合教学大纲的总体要求,既能提升“概论”课的教学效果,又能提高大学生学习的热情。具体思路如下。

1.学前准备。学前准备是讲好这一节课的提前,由于这一章节的内容较多,要想在运用微课的基础上上好这一章,必须要让学生课下做到:(1)上校园网看该课程专题六(我们学校是按照专题化讲授这门课的)的精品课内容。(2)微信平台上观看视频《反警示教育》,中央12台的普法栏目组。(3)学生预习教材并查阅、收集与党和国家宗教政策有关的资料;思考在校的大学生为什么不能从事宗教活动和穿戴带有宗教色彩的服饰。教师课前准备的是:对学生进行学习小组的划分,方便学习与管理,每个小组学生人数不宜过多,以6~12个学生为一个学习小组,各小组安排一名组长,学生给自己小组命名。小组划分好后,先安排小组的学习任务。目的是方便学习与管理,提升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2.“微课”教学设计。微课最主要的环节就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微课”教学效果,它包括教案的编写和课件的制作。微课的教学设计不同于传统的基于教学章节或课时的教学设计,“微课”教学设计必须新颖,并在设计过程中依据“微课”特点要有所创新。《教程》课第九章实施“微课”教学,要依据“微课”特点,同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过去的说教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全程参与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人。以第九章中的“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与党的宗教政策”为例,“微课”主题《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的教学设计,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执行我国的宗教政策,树立科学世界观。为突出教学重点,依据主题内容的逻辑结构,在“微课”教学设计上可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采取学生讨论、案例分析和学生讲述等教学方法完成教学。

3.微视频导入。微视频的导入既要紧扣主题又要与所讲的内容紧密结合,这样可以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微课”教学的核心资源是“微课”视频,“微课”的主讲内容是通过视频来展现的。“微课”视频要短小精悍,一般为10~15分钟左右。《教程》第九章的内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时间设计应在10分钟左右为宜,《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这一结的内容,因为涉及时事内容较多,时间可控制在15分钟左右。

4.上传网络平台。微课微视频录制完成后,其中重要的一步就是上传到网络平台,利用“微课”视频进行网络的相互学习,这也体现了“微课”教学的特点和优势,同时也符合当代大学生偏好网络的心理特点,有效地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深度和广度。以《教程》第九章为例,围绕“微课”设计专题,可在精品课课程的空间或“微课”微信平台上,开展围绕“在校学生为什么不能从事宗教活动和穿戴带有宗教色彩的服饰”、“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为什么不能信仰宗教”等问题的讨论,也可以组织一些知识竞赛等活动,调动大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热情,从而进一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四、结语

我们所追求的高校课堂是:心灵的融合,灵魂的对话,智慧的碰撞,生命的互动。为了这一目标笔者将继续努力,深信“微课”时代的到来会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

微课程历史教学篇6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微课设计与制作的要点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要立足历史课堂教学目标出发,整合资源,找准微课运用的最佳方式,依照规范的程序和步骤来设计微课,以确保其能够为初中历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而服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初中历史教学的现实情况出发,对微课主题形成一个清晰的认知,关注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了解学生的历史水平,确保所选择的微课资源以及所设计的微课内容能够满足历史教学需求,是与历史活动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这就有助于提升微课设计与制作的精准性和有效性,从而顺利推进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微课设计与制作的合理性也是必须要重视的一项内容,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微课的科学化设计能够与学生学习情况保持高度相符,并且便于学生了解历史教学内容,形成自我历史学习目标,这对于学生内在潜力的激发是非常重要的。历史教学中微课设计与制作,要注重图片与音乐的协调配合,设计优质的微课视频,以便在历史课堂上对学生形成有效吸引。在微课视频播放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了解学生对于微课视频的接受情况,结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来对微课设计与制作方式进行调整,令初中历史微课教学中的不足得以及时改进,从而为初中历史教学质量的提升,打下良好基础。微课视频的特殊性在于时间短,因此要确保微课设计与制作中内容的精简化,将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展示出来,以便于学生理解,从而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

二、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1.以微课重现历史事件,深化学生记忆

新课标下初中历史教学的推进,要注重教学方式的优化创新,以微课为支持,科学设计三维目标,在提升学生历史知识水平并强化学生综合技能的同时,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树立,并且令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正确方法,这对于学生历史素养的强化和个人综合能力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微课的运用要确保与历史课程内容相协调,确保微课设计的科学化,为历史学科教育功能的发挥创造条件,历史事件的重现以微课为载体,这就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记忆,促进学生学习态度的优化和学习能力的提升。比如,在对“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相关知识进行讲解时,教师可通过现代化软件来对微课视频进行制作,通过录屏软件和PPT等资源的协调配合,为学生创建一个优良的历史情境,令学生对于开国大典的盛况形成一个清晰的认知,通过视觉刺激来激发学生情感共鸣,令学生深切感知历史事件,促进学生历史知识结构的建立,这就令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

2.以微课分析历史问题,强化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微课视频的特征在于,时间短且内容精简化,一般在10min以内,所设计与制作的微课视频大多以关键知识点为核心,对知识进行讲解,以便学生系统化的学习知识。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微课的运用必须要明确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找准微课设计与制作的入手点,以微课为支持来辅助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分析,随着历史课堂教学活动的逐步推进,学生在历史问题方面的分析理解能力也得到明显增强,这就令初中历史高效课堂得以顺利构建。比如,在对“鸦片战争”相关知识进行讲解时,教师要明确这一节历史知识讲解的目标,进而围绕目标出发来制定教学计划,找准历史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明确这一时期下社会性质的巨大变化,以《南京条约》的签订作为历史课堂讲解的重点内容。在明确教学侧重点后,以此为入手点来对微课视频进行设计和制作,通过微课来对条约主要内容进行展示,并分析所签订条约对于我国所产生的实际影响。通过微课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应用价值的发挥,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优良的学习空间,在学生观看微课视频后,学生的知识结构和逻辑思维得以形成,加深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理解,并能够对历史问题进行客观分析,进而强化学生在历史问题方面的分析理解能力,这对于学生历史水平的提升以及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成效的改善,都具有重要意义。

3.立足实际运用微课,培养学生历史素养

微课程历史教学篇7

历史是由一个个历史人物以及历史事件组成的,历史故事主要包括一些真实的历史故事以及流传的历史传说等。在教学的过程中,利用历史微故事对历史知识进行讲解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有利于教师丰富课堂手段,不断提升授课质量与品质。历史微故事融入历史教学中对于很多初中教师来说是一个新的教学手段的尝试,因此要注意历史微故事融入策略的运用。

一、历史微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融入策略

1.课前重视准备工作

首先,初中历史教师在课前准备的过程中,要重视各种历史微故事的搜集,然后根据课堂将要讲述的历史知识进行故事的选择。例如,在准备中华文化的勃兴(二)这堂课时,要根据讲课内容进行故事的选择,该章节主要向学生讲述了诸子百家的相关知识,那么教师就应该选择一些与孔子、孟子等代表人物相关的历史微故事,在选择故事的过程中要重视故事的趣味性,能够引起学生的听课兴趣。例如可以选择曾子杀猪、孔子周游列国等故事为课堂教学做准备。

同时,在教师历史微故事的展示形式方面也要进行适当的选择,在一些有条件的学校,初中教师可以在课前将一些微故事视频下载下来,然后在课堂上播放。例如,在对“伐无道,诛暴秦”这节课进行备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动漫《秦时明月》的部分相关片段进行下载,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2.课中运用恰当的教学技巧

在做好备课准备以后,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更要讲求历史微故事的融入技巧。例如,在向学生进行改革开放相关知识的讲授过程中,教师在具体知识讲解之前可以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歌曲《走进新时代》,可以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向学生讲述歌曲中描述的一些历史小故事,进而引导学生进行具体的课堂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历史教师也可以利用历史微故事来进行知识的衔接,或者活跃课堂气氛,调节学生的学习状态。例如,在讲关于改革开放相关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讲述关于黑猫与白猫的故事,进而引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随时跟随教师的思路,并且引导学生不断思考,使一些历史知识在课堂教学中被学生掌握。

在课堂接近尾声的时候,教师应该对下一节课的内容进行简单的说明,同样可以通过相关历史微故事的讲述来吸引学生进行课堂学习。例如,学习完中国的历史以后就要进行世界历史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讲一些世界各个国家的小故事,这样学生可以快速进入世界史的学习当中。

3.开展丰富的课后活动

在历史课结束以后,教师同样可以运用历史微故事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后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开展历史故事讲解比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所学的历史知识以及相关历史故事选择一个历史片段进行讲述,同时还可以针对历史人物的相关事迹进行辩论,学生可以辩论秦始皇的功过问题,可以讨论美国黑人与白人的相关问题,这是对学生历史知识的有效拓展。

二、历史微故事融入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意义

将历史微故事融入课堂中去,首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正处于初中学习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对新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并且一些有趣的故事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微故事,符合学生的特点,可以有效地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中,能够实现学习效率的提升。同时,教师对历史故事的讲述,可以使学生对相关历史知识进行思考,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对于历史教师来说,将历史微故事融入历史教学中,有利于教师教学手段的丰富,并且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使教师的教学活动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教学的目的是进行知识的传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微故事的融入是提升教师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历史教学本身比较枯燥,在教学中融入历史微故事可以有效改善学生的课堂听课状态,加之教师的课堂引导,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且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思考方式。历史教学有其特有的特点,只有结合学科特色与学生实际学习情况进行历史微故事的融入,才可以有效提升学习效果。

微课程历史教学篇8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377(2016)16-0025-020

前言

微课以视频为主要载体,以在线学习的方式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微课中的知识比较细化,讲解的可能仅仅是某个知识点或者某个教学环节,它不像实际课堂教学时间那么长,而且教学的容量比较小,避免了学生在学习时产生倦态情绪,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初中历史的主动性,有利于提高初中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兴趣,从而助于他们掌握历史知识。

1微课的特点

微课具有主题突出、传播方式多样和使用便捷的特点。微课程的教学内容较传统的课堂教学精简,主题鲜明,学生易于理解易于掌握知识。微课便于学生使用,在线学习方便快捷,而且学生可以用手机进行相互传播讨论。

2微课的开发对初中历史教学的意义

2.1传统的课堂教学时间较长,学生在课堂上容易走神分心,而微课用时短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因为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只有二十分钟左右,过长的时间会使学生分心走神,学习效率未必高,微课主要是精细地讲解一些疑点、难点,不会耗费学生太多的精力,符合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学生在学习微课时能够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

2.2微课是传统的教学方式的一种补充,能够起到提升历史教学质量、改革传统的学习方式的作用。微课能够使学生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交流,充分体现了教育的平等性。另外,微课技术有利于提高一线历史教师教育教学技术能力,比如使用视频处理软件的能力。

2.3微课能够适于各种版本的历史教材,改变了过去历史教材版本束缚教学资源的状态,在如今的大数据时代,微课便于师生索引资源,因为微课的讲解内容侧重于某一具体的知识点,微课是历史知识体系的标准零件。

2.4应用策略2.4.1学校要支持微课教学,努力完善微课教学所需的器材。微课有助于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因为微课中教师注重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所以学校要支持微课教学,完善微课教学所需的硬件设施。2.4.2讲究细节,不忘突出重点。每件历史事件都是由当时的政治、经济等因素决定的,因此学习历史这门学科时不能光看历史事件的表面,要注重细节,对知识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引导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深刻思考。历史教师创造微课时要学会对历史知识进行微处理,突出重难点,把重点难点分成若干分支,最后以微课的形式展示,对于一些不易形容的事件可以多展示些与历史事件有关的历史图片,这样事件能够更加直观形象的展现在学生眼前。2.4.3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结合。初中历史教师在设计微课时要掌握学生的学习特点,而学生也要认真的学习教师所讲的内容并及时发表自己的意见,因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相互补充的,在相互促进的过程中教师能够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并及时改进,学生也能够对历史知识理解的更加透彻,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提高,进而学习效率会得到大大的提高。微笑=课还可以用来帮助学生复习历史知识,历史教师可以把练习题设计到微课中,通过多种样式展示解答方法,使学生轻松的掌握多种解答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2.4.4将微课与课堂紧密结合。微课是传统的教学课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历史教师在设计微课时要注意将微课与历史课堂教学结合起来,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微课在现代教育中不断的发展,微课要想充分发挥它的作用离不开传统的课堂教学的内容,历史教师在设计微课时要注重借鉴历史课堂教学的框架突出历史教学的主题。另外教师要尽量将微课堂设计的生动有趣,比如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动态的图片、视频等,增添微课堂情趣,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3结语

作为一种现代的先进的课堂教学方式,它是对传统的教学方式的补充,它使历史知识的重难点细节化,它便于传播知识,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因此,作为初中历史教师,我们要善于创作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微课,积极转换教学模式,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历史教师要善于创设微课,因为微课能够把历史知识渗透入多媒体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历史知识,同时,还能增加学生学习历史的乐趣。微课有助于推动历史教学实践迈上一个新的高度,作为初中历史教师我们要努力探索微课在历史教学中应用的最优化的方式。

参考文献

[1]陈德康.微课能“翻转”高中历史课堂[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5年04期[7]陈阳.历史微课设计及立意———以人教版必修2“第一次工业革命”微课设计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5年06期

[2]薛菲.微课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中)2015年01期

[3]李海军.“微课”不微见微知著———例谈历史“微课”的制作与实施[J].教育科学论坛2015年05期[3]闫涛中国历史“微课程”设计初探湖北省宜昌外国语学院2014,7

[4]翟宏斌中学历史教学“微课程”设计探讨临潼中学2014,5

微课程历史教学篇9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60102

随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许多中学开始规划和进行数字化校园建设,其中微课程的开发和使用成为教育教学信息化一个至关重要的项目。微课程的出现给学生提供了有别于课堂学习的一个全新学习途径,为课堂教学提供了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专题巩固等多重功能。微课程更加注重课本知识同现实生活的联系性,因而使教师的教学变得更加简单,学生的学习也变得更加轻松。本文以微课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作简单的探讨。

一、微课程的涵义及作用

1.微课程的涵义

微课程最早出现在美国,是由美国的戴维・彭罗斯提出的,目前在我国高中阶段的运用正是方兴未艾。微课程是利用简单的方法使知识能够有效灌输到学生的大脑中的一种学习方式。微课程可以包括微视频、微课件和微讲授等。微课程是一种针对某一知识点的教学活动,同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具有言简意赅的特点,但是其主体立意更加鲜明,形式上从传统的教师本人讲解改为视频讲解。微课程的教学内容极少,一般只有十几分钟的内容,但集中了多种教学资源,更加注重教学的效果,学生也可以通过各种平台进行探讨。微课程进入高中教育领域,给高中教育的革新和发展带来了很好的契机。

2.微课程的作用

微课程为学生创造了更好的学习条件。其课程时间短使学生更加专注于某个特定知识点,能精力充沛地投入学习。学生通过微课程能够对学习进行积极的探索,主动学习课程。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使学生的学习能够不断走在时代的前沿,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提高其学习效率。

二、高中历史微课程的设计

1.结合教学要求进行优化设计

高中历史课程包含从古至今各个阶段的历史。教师在教学设计前需要对学习内容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把握,还要对学生的学习心理进行了解,结合教学要求对微课程进行优化设计。高中历史的微课程设计要围绕着历史知识的框架展开,有些不合适的内容要在微课程之外进行讲授。例如当高中历史涉及某个历史人物多角度的评价,需要学生依据不同角度和立场来给出不同的评价,这样的内容就不必选入微课程当中,只要给出开放式的课后思考题即可。

2.微课程的设计离不开教学细节

在高中历史的微课程设计当中,教师要注意细节问题,设计能够引起学生兴趣和思考的问题。对历史事件的阐述和历史知识的传播都需要用来解决历史教学中的微问题。将历史问题划分成若干个细小的问题,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的思考,更能够引起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教师在微课程的设计当中要注意使用历史语言进行讲解,在回放历史事件的同时教师要突出此次的学习重点,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3.微课程设计要具有互动性

在高中历史的微课程设计当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潜力进行挖掘,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微课程的视频呈现往往缺少互动性,这就要求教师不要忽略互动性对高中历史学习的重要作用。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引发学生的思考,比如可以组织开展小组讨论、历史角色扮演等活动。

三、微课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实例分析

1. 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知识点讲授中运用微课程

笔者主要通过以下三段微课进行:首先,运用从15世纪开始的新航路的开辟示意图,展示世界相对隔绝的状态被打破并逐渐连成一个整体,从而认识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雏形的形成。其次,18世纪最早从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随着一系列的发明创造、工厂的出现,城市的兴起,插遍全球的英国米字旗,学生认识到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也标志着以西欧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再次,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欧美国家在全球范围内的疯狂扩张(以瓜分非洲、瓜分中国两例最具典型性),宣告了以欧美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形成。通过上述教学让学生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产生和发展有全面和系统的认知,理解英国为代表的欧美国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特殊地位的背景,同时也与二战以后世界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这一知识点建立时空上的联系,有利于学生以时间为经度,以空间为纬度,建立起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整体认知。

2. 在高中历史微课程教学中要注意的方面

一是高中历史教师进行微课教学时,要选好知识切入点,不能过于笼统,力争独特而富有创意,从而更好激发学生兴趣。比如在学习中国近代史时可以从红军长征中选择一个点如遵义会议切入,引出长征的背景、原因的教学,让学生学习遵义会议的。了解长征的直接和根本原因,进而学习国共十年对峙期间中共对革命道路的探索,并进一步把握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以后中国社会矛盾的变化及中共政策的转变。

二是高中历史教师在进行微课教学时,要把握住探究性的原则。受微课教学这种形式的限制,教师往往一讲到底,更可能直接给出答案,学生缺少思考的过程。高中历史教师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成熟技术,建立起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平台,尤其注重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习惯,对特定历史知识或问题进行探究和思考。例如在学习“我国改革开放”这一知识点中,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分工合作,去了解自己身边衣食住行等方面几十年来的深刻变化,来讨论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这样更有助于启迪学生合作和思考的能力。

三是由于电脑为微课程的主要学习设备,在线视频为主要的学习资源,自主学习为学习的主要方式,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在开展微课教学时就要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的自控能力,通过建立有效的学习评估机制,来保证学生的学习效率。比如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资源的共享,分享彼此的学习经验,让每位学生不仅学习到自己思考的成果,更能够了解其他同学的思考成果。

微课程是新兴的教学模式,它的运用和推广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积极引导的作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微课程短小精悍,将学生所学习的课程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网络。微课程能够从一个点切入,引出众多的知识点,最终形成完整框架结构,把这种方法运用到高中历史教学当中,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也符合我国的新课程改革目的,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

[ 参 考 文 献 ]

微课程历史教学篇10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90090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对于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逐渐受到教育界和社会的强烈关注。利用数字化教学媒介建立起来的微课模式,在实际教学中运用得越来越广泛,暴露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如何在高中历史课堂中提升微课教学效率,需要教师进行认真的实践探索。

一、微课的制作

微课是指在课程建构的过程中,充分利用线上线下的教学资源,建立以互动式为教学目的的基本模式。微课的具体长度一般会控制在8~10分钟,在简短的课程流程中要集合相应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保证基本教学目标的达成,并且要求教师用最为便捷的方式保证基本教学水平[1]。在基础的微课制作中要遵循相应的要求,首先是基础微课模板。制作微课需要进行相应的课题选择,基本方案的设计,相应素材的整理和汇总。由于时间和内容上的限制,教师要在微课中有针对性地讲解一个知识点,并且要配合相应的案例,以保证微课的基本价值。其次是微课的教学方法,对于微课内容的选择要求教师进行独立性的课题规划,保证使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将基本的课堂教学流程融合在实验和讨论中,保证整个微课理念的健全和体系的完整。最后是及时的教学反思。教师在微课教学过程中,要对形式和内容进行及时的反思,保证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尤其是历史学科,本身就是距离学生实际生活比较远的学科,教师要在微课教学后充分了解学生的吸收情况,从解决学生实际问题出发,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微课模式学好高中历史课程。

二、微课的具体运用

1内容上的融合

教师要在微课讲解过程中保证微课内容和实际教学内容的高度融合,形成具有针对性的微课课件,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课程体系,并且在满足学生兴趣的同时充实教学内容。教师在实际的讲课过程中要进行基本知识的讲解,并且对课程内容进行集中的强化。教师在微课的制作过程中,要及时跟踪自己的教学行为,保证微课设立了明确的课程教学目标并突出基本重难点,建立同步的教学框架,从而促进学生进一步了解教学内容。例如,教师在讲解《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的第十三课《辛亥革命》时,要在微课课件中将辛亥革命的发生背景进行内容的整合,通过微课课件将整体脉络整理出来。教师要在微课课件播放前组织学生进行预习,并设置相关问题,鼓励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微课的学习。另外,教师在讲解过程中,结合微课进行知识点的补充和扩展,保证学生形成严谨的历史思维,借古思今地进行历史事件的学习[2]。

2细节处的融合

教师上课时要注意教学细节的把握,利用启发式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良性互动,鼓励学生对课程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保证学生在教师宏观引导的基础上完整地内化知识点,并且顺利吸收教师对于课程内容细节处的讲解。为了更好把握课程细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知识网络的建立,形成基本的历史文化专项内容学习,细化课本中的内容,并且对学生建立的知识结构进行相应的指导。教师只有强调了具体的细节教学,学生在观看微课时才能有学习线索的寻找乐趣,从而促进学生积极投入学习。

3效果上的融合

历史课程的意义就在于教师要辅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通过历史事件的学习形成对历史的正确理解和把握。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熟悉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模式,利用微课课件强化基本教学效果的融合,保证学生的带入感。微课程和基础历史课程需要教师进行基础效果的融合,保证师生互动的基础上形成完整的交流模式[3]。例如,《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第七课《第一次工业革命》,教师要对微课和教学内容进行基本的效果融合,学生通过微课了解历史事件的同时,充分认识工业对于现代生活的影响。

总而言之,作为数字化教学媒介的载体,微课能更好地辅助教师开展相应的教学。教师要充分进行相关内容和教法的革新,利用微课打造更加完善的高中历史课堂。

[注 释]

微课程历史教学篇11

关键词:微课;初中历史;运用策略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新兴媒体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如今,新兴媒体在教育事业中展现出巨大的功用,其中,微课已经成为教育的流行趋势,实用性明显增强。微课这一教学模式与时展的需求一致,能够不断强化课堂教学效果,使教育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同时,由于微课具有诸多优势,如时间短、易扩散、针对性强等,越来越受到相关人员的欢迎。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设计微课的注意事项

1.注重课件的改进优化

在初中历史微课教学中,PPT通常承载着较多的历史资料,课程容量明显偏大,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制作PPT时务必编制相应的封面和目录,这样学生能够大致理清本节课的教学内容。PPT的背景尽量以素雅为主,整个PPT所采用的文字颜色以不超过3种为宜。除此之外,在制作微课PPT的过程中,最好不要将所有的内容都放置在PPT上,教师应该尽量使PPT讲稿的语言精炼、形象、有深意,只有这样才能在短时间内引起学生的关注。

2.注重视频录制的完善

在录制微课的过程中,教师以及相关人员可以运用带有编辑功能的录屏软件,如Camtasia Studio 6汉化版。这些软件的辑功能对于微课的制作是极为重要的,能够在微课中增添标题、结尾、标注、背景音乐等内容,从而使微课内容变得愈加生动、形象,进而激起学生学习初中历史的兴致,学生也会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对于微课视频的分辨率,操作人员最好选用1024×768像素以及800×600像素这两种,视频格式则可以选用FLV、MP4格式,音频文件一般选用MP3格式。除此之外,在用摄像头进行录制时,尽量避免其他干扰物的出现,如桌面杂物等。

二、微课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运用

1.运用微课,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历史教材往往会涉及历史文物、古迹以及生产工具等,如果只是口述,那么就会比较抽象,学生也很难理解透彻,就会感到学习历史比较枯燥、乏味。而在运用微课这一信息化教学模式后,教师可以将图、文、声、像汇集到微课内容中来,将那些历史文物和古迹图片生动地展现出来,不仅能够激起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如,在讲述“商鞅变法”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运用微课播放“立木为信”的相关视频,教学将会变得比较轻松,同时也能够达成很好的效果,学生也会主动参与历史学习。

2.运用微课,有效突破教学时限

在初中阶段,学生要学习的科目较多,且历史课程的教学课时普遍偏少,学习时间非常紧凑,这些因素均会制约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开展。而微课能够很好地消除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时间限制,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来学习历史。学生通过移动设备能够开展自主性学习,如在学习“甲午海战”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将自己制作的短小精悍的微课传输到互联网上,并对其中的重点内容进行详尽讲述,从而达成学生与教师一对一互动的目标,同时学生的学习需求也得以达成,历史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学。

3.运用微课,改进和优化教学内容

初中历史学科涉及的知识点多,时空跨越大,因此,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面临着一些难题,无法真正掌握好各种知识点。而微课能够针对教学重难点来开展教学,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同时还能够使教学方式变得更加幽默、诙谐,有助于深化教学内容。比如,在讲解明清时代建筑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微课向学生直观地展现这两个时期建筑的具体样式和形象,选用动态展示的方法进行讲解,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历史教学将更具成效。

三、结束语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微课的运用具有重大意义,不仅能够转变初中历史教学形式,而且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出现较大的变化,应该给予重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务必要将微课运用到历史课堂教学中,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历史教学更好地达成目标。

参考文献:

微课程历史教学篇12

历史教学中涉及很多的故事、人物典故等题材,许多知识点具有连贯性和故事性,适合以微课这种短小的多个知识模块方式来展示。微课具有主题鲜明、内容简洁、时间较短等独特的优点,将之应用于历史教学中可以提高历史教学的趣味性、丰富历史课堂的教学形式,也可以使学生在注意力较为集中的时期对教学重难点有一个较好的把握;同时运用微课教学,大大丰富了知识点展示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历史学习保持较高的求知欲。下面就以初中历史课课堂教学中巧用微课来提高课堂的实效性进行探讨。

一、将“微课”引入历史课堂教学,教师必须准确把握自己的定位

“微课”作为一段教学视频引入课堂,首先是一节完整的知识点教学,具有其独立的体系,其次它体现了教学的某一环节,又兼具课堂教学的辅助。因此把“微课”引入课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找准自己的定位,在利用“微课”教学中播放视频,既不能过多的重复讲述,不能忽略自身在课堂中的地位。因此,教学实践中,利用微课进行课堂教学时,一要注意利用微课引导课堂教学,上下衔接;二要在视频播放后,及时总结;三要让学生回答问题参与思考,教师答疑解惑。这就要求教师从设计制作微课视频要注意选好素材,教学设计要注意融入课堂教学,这样才能真正使微课教学富有成效。

二、借助微课过渡,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

新课改后的初中历史教材每个卧是按照章节形式出现的,但是时间上存在一定的跨度,内容相当繁多,学生记忆知识点的过程中感觉凌乱,不容易掌握。每一课的重难点加在一起很多,让学生都精准地掌握,有较大的难度。笔者创造性地使用微课,制作出相应的历史知识点,学生通过观看微课,审视自己在那个环节存疑,然后笔者设计相应的“学习资源包”最终帮学生答疑解惑,实现对重难点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讲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社会生活的变化――交通之变》一课时的重点是:在交通、通信、文化生活等方面出现的新鲜事物和对中国近代生活的影响,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难点是如何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对近代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培养学生对历史发展的进程感,形成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在通过谈话:假期你到过哪些地方去旅游?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假期里进行哪些娱乐活动?和同学朋友是怎么样联系的?师生交流导入新课后。笔者制作了一个微课,并配套相应的信息资源包,直接切入法“快速浏览全文,课本从哪几方面介绍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的?”在这个微视频里,笔者依据子课题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回指导。第一组观看情景剧《穿越时空的旅行》针对近代交通通讯的出现,找出自己哪里没有弄清楚;第二组出示屏幕助学资料,结合课本研究近代文化生活的变迁,撰写百字小论文。第三组观看情景剧,研究近代社会习俗变化。通过图示与资料的应用,让吃不透这一内容的学生,得以再次充电,重难点通过微课得到较好的突破。

三、利用微课传授方法,教会学生以不变应万变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笔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仅传输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给学生方法试着自己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励学生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培养起唯物史观,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要实现教学目标,光凭课堂上的讲练是不够的,这就需要借助微课的辅助作用。通过微课短小精悍的特征,给学生方法上的指导,并多次演练。例如笔者制作了三个微课:“历史选择题型――原因类”“如何回答历史问题――根本原因”“如何准确解答材料解析题”。在这三个微课中,我通过典型题,引导学生分析,给出学生正确的解题方法。通过微课的辅助指导,学生对选择题或材料分析题,大部分都掌握了昨天方法,告别以前的猜测、空白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