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护理的发展前景合集12篇

时间:2023-06-22 09:11:46

老年护理的发展前景

老年护理的发展前景篇1

[4]吕盛鸽, 宣丹萍. 北京市人口老龄化系数预测[J]. 统计研究, 2012, 3:27-31.

[5]刘新莲, 戴红霞, 曹艳冰. 我国老年人健康状况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J]. 护理杂志, 2006, 23(5): 57-58.

[6]钱军程, 陈育德, 饶克勤, 等. 中国老年人口失能流行趋势的分析与建议 [J]. 中国卫生统计, 2012, 29(1): 6-9.

[7]尤黎明. 试论老年照护体系的构建[J]. 中国护理管理, 2004, 4(1): 9-12.

[8]原新,李志宏, 党俊武, 等. 中国老龄政策体系框架研究 [J]. 人口学刊, 2009,6: 25-29.

[9]黄建英, 钟长霞, 梁丽. 14590例60岁及以上老年住院病人统计分析 [J]. 医学信息 2008, 21(7): 1028-1030.

[10]王志红, 詹琳主编.老年护理学 [M].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

[11]张先庚,赵清霞,李凤燕, 等. 养老院实施特色护理管理的实践探索 [J].2012, 21(4): 289-290.

[12]翟福生, 刘天元, 贾煜. 养老院发展的困境与出路-以京津两地为例 [J].时代经贸 2012,4: 98-98.

[13]施永兴. 上海市老年护理医院服务现状与政策研究 [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14]王千, 冯正仪, 金培培. 全科团队模式中社区护士工作内容调查 [J]. 现代护理, 2008, 14(2): 262-264.

[15]冯正仪,张玉梅,沈慧霞.上海社区老年护理工作内容调查 [J]. 护理杂志 ,2004, 21(3): 27-28.

[16]张牧原.中日医疗保障制度的比较与启示[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29(93):81-87.

[17]邵林玲,金静芬.建立老年护理保险制度初探 [J].卫生经济研究, 2008, 5: 30-32.

[18]杜鹏, 张瑶. 我国老年保险市场的缺位及对策研究 [J]. 商业时代, 2006, 31: 82-82.

老年护理的发展前景篇2

世界卫生组织对各成员国卫生人才资源统计结果显示,许多国家护理人才紧缺。在我国,护士的数量远远不够,医护比例严重失调。按照卫生部要求,我国医院的医生和护士的比例是1∶2,重要科室医生和护士的比例应是1∶4。而目前全国1∶0.61的医护比例远远达不到卫生部的要求,与1∶2.7的国际水平相差很大,与发达国家1∶8.5的比例相差更远。目前我国护士总数为130.78万人,医生总数为209.97万人,按卫生部最低医护配置,护士的数量缺口近300万人。护理专业被教育部、卫生部等六部委列入国家紧缺人才专业,予以重点扶持。根据卫生部的统计,到2015年我国的护士数量将增加到232.3万人,平均年净增加11.5万人。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的目标:“增加临床一线护士总量,实现护士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到2007年,全国的三级医院的编制护士应达到护士的配备标准。到2010年,全国85%的二级医院的编制护士应达到护士的配备标准。”教育部、卫生部等六部委联合召开的“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新闻会称,我国护理人力资源短缺明显,远不能满足人们健康保健的需要,今后将加大护士的培养,预期到2015年,我国的医护比达到1∶1。每年需要培养各层次护士15万人。

2008年12月,卫生部行文要求:“病房护士与床位比至少达到0.4∶1,重症监护室护士与床位比达到2.5~3∶1,医院护士总数至少达到卫生技术人员的50%。”目前,我国医护比例只有1∶1.1,离卫生部的要求差距也不小,全国护理人员总量仅128万名。据行业人士分析预测,护士薪酬将呈上涨趋势。

二、医疗制度的改革和护理全球化、人口老龄化等因素,将为护理专业拓展更为广阔的就业空间。

专家称,随着医疗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民办医院将得到更大的发展,这会使护理专业的学生更为抢手。另外,由于人们的工作压力、生活压力不断增大,人的患病率也在增加,现有的医疗系统还不能满足更多病人的需要,这就形成了医疗行业的卖方市场。护理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各类医院、保健部门、卫生所、养老院、防疫站、学校等从事护理工作、医学研究部门、高校等从事高级医护管理、教学科研工作。医院药房、药厂、医院公司、药店、药检所等从事相关工作;在各级医院、社区、卫生所、农村乡镇卫生院从事临床医疗工作等。从事老人医学、保健医师、家庭护士等职业的人才也将逐渐成为热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逐步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对卫生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同时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医疗卫生服务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护理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结构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再者,随着我国向老龄化社会转变,将来从事老人医学的人才将走俏,保健医师、家庭护士也将成为热门人才。我国近年来人口年龄结构呈现老龄化改变,家庭结构却呈现出小型化趋势。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群疾病谱发生了改变,慢性病护理的需求量增加;人们在重视身心健康的同时,对疾病的预防和自我保健意识也不断增强,社区医疗保健工作面临着难得的机遇。

三、护理专业的就业前景,以及护理专业的拓展方向探讨。

1.从事药品销售

权威药科类毕业生的就业前景普遍看好,总体上是供小于求,社会对药业人才的需求正在增加,本专业的大学生就业率高达95%。制药业发展较快,尤其是生活水平提高以后,人们对保健品的需求在增大,企业对医药人才比较青睐。还有就是生化药品,这是一个新兴也是尖端的行业,发展前景好。各医药公司、制药厂和医药研究所从事各类药物开发、研究、生产质量保证和合理用药等方面的工作,护理专业的学生完全可以加入这类毕业生之列从事药品销售,且前景很广阔。

2.国际护士

随着国际医疗市场对护理人员的需求激增,“护士荒”现象已日益突出地摆在各国医学界面前。未来10年,美国、英国、加拿大、新西兰、新加坡、日本及全球其他国家将急需200万护理人才,国际人力资源公司已把目光瞄准中国。世界性的护理人才资源的短缺,给我国护理人员创造了更多迈出国门、迈向国际市场就业的机会。业内专家介绍说,护理职业一直是国际上地位较高、薪水丰厚的职业之一。如护士在美国平均年薪达5万美元。职业咨询专家郭策介绍说,护理人才又是国际紧缺人才之一,北美、欧洲和澳洲许多国家需求护士数量相当大,且有高薪、休假、移民等多种优惠政策。如美国缺护士30万人,外籍护士赴美后可继续深造获硕士或博士学位,学费是外籍其他学生的十至二十分之一,美国大多数医院为了增进护理服务的品质,并留住优秀人才,都会提供护士进修,学费完全由医院来支付,澳洲缺护士20万人,在澳洲获得护士职业资格证书后平均年薪达7万澳元(35万人民币),在澳洲护士永远不会失业,最易找工作或获得升迁高层次和更好的工作待遇,澳洲注册护士资格是英联邦国家工作的“绿卡”,英、法、德等西方发达国家对护士均有许多优惠的政策。除了澳大利亚,持有澳大利亚职业护士资格证书,也可以在英国、加拿大、新西兰获得工作机会,作为紧缺职业,澳大利亚职业护士将获得移民部额外5分加分,并且在6个月内可获得移民身份,法、英、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均有与此相同的政策。因此,护士在国际上就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较高的综合素质和流畅的国际交流语言的护士在国际上就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护士局联合委员会的数据显示,美国每年从海外引进上万名护理人员。护士专业的学生只要通过了NCLEX-RN(美国注册护士考试)就可以取得护士的资格,护士不仅找工作容易,且工作稳定,收入也相当可观,每年可达6~8万美元。此外,相比较其它行业,护士能更易获得合法居留身份。

澳大利亚国土面积达到750万平方公里,人口仅超过7000万。在如此地广人稀的国家,居民就医的距离非常遥远,因此必须拥有非常完善的社区医疗服务机构才能解决居民就医的问题。目前,澳大利亚已经形成了一个专门的机构,组织医生、护士对社区个体、家庭和团体进行全方位的服务。据统计,澳大利亚目前拥有1100所医院,其中65%以上是公立医院,这样的数字决定了澳洲对于护理人员的需求量是非常巨大的,也正是因为如此,无论澳洲技术移民职业列表SOL如何修改,护理专业仍稳居列表之中。

据官方报道,近年来,澳大利亚全国各地普遍缺乏各科注册类护士和登记类护士,特别是急诊、手术室、老年看护、心胸科、社区护理、特护、土著人医护、新生儿特别护理、儿科、神经科,肿瘤科、舒缓治疗、肾脏透析、助产士、精神病护理等科;政府还公布了从海外招聘护士的计划,为海外护士们提供签证审理优先权,护士正受到移民澳洲的鼓励,以协助护理该国人数众多的老年人群。

对于留学生来说,无论从移民角度还是就业角度考虑,护理专业都是一个热门的选择。为了能够积极吸纳海外留学生来满足国内的护理人员从业需求,澳大利亚对护理专业也开辟了许多留学通道,设置了适合各个阶段学生就读的课程。

加拿大前景最好的5大钻石专业工作领域,15种最热门职业中与护理相关的有:①服务领域的心理护理:私人、学校、罪犯、大学、经济领域、医疗健康系统都需要心理护理,你工作的选择范围很广。②健康医疗领域:“婴儿潮”时代出生的人逐步迈入60岁,需要更多的医疗保健服务。因此,这一领域的工作人员还是供不应求的。③医疗保健管理人员:做这项工作,领导才能与交际能力很重要,不但要管理员工,还要协助董事会作出各项计划、预算。这种人才需求量很大,不论是小诊所还是大医院。④注册护士:加拿大护士协会称,全国正面临“护士需求危机”,到2016年将缺少31%的注册护士。要求护校毕业,受过专门护理培训。⑤病理学助手:协助医生尸检,检查外科标本,或在病理医生的监督下亲自进行尸体解剖。要求本科学历,理学专业,或者有过护士经验,曾在医学实验室做过助手。

目前,国内很多大中城市的医院都设有涉外门诊,而一些合资医院以及“洋”医院更是如雨后春笋一般扎根北京、上海等地。所以,如果护理学人才在具备护理学、护理人际沟通、护理礼仪等专业知识外,还能具备一定的外语能力,那么就业选择将更为宽广,可以从事在华的涉外医护服务、国际技术合作交流和资料传递等。

3.老年护理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各国面临的一个严峻的问题。随之而来的就是老年人的医疗、社会保障、心理问题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如何解决这样一个庞大群体上述方面的需求成为一个重要的、急待解决的问题。

我国近年来人口年龄结构呈现老龄化改变,家庭结构却呈现出小型化趋势。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群疾病谱发生了改变,慢性病护理的需求量增加;人们在重视身心健康的同时,对疾病的预防和自我保健意识也不断增强,同时社区医疗保健工作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其中老年医疗和保健是最突出的一个问题,从事老年医学方面职业的社会需求也将大大提高。社会将急需医学、老年医学、健康保健和护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从事老年人医疗保健事业。如此大的社会需求也将为这个行业的从业者带来丰厚的经济回报,同时也将为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做出贡献。所以老年医学、护理专业就业前景看好。

4.康复与理疗护理

我国目前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城市计划生育政策的一个“副作用”就是独生子女的赡养压力增加,需要社会化的康复医疗体系。中国现在的发展很迅速,生活条件已得到很大的提高,生活越来越悠闲,在别无其他渴求的情况下,人们都在为自己的生命奔劳,随着民众体育运动的开展和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康复护理将会有很大的发展。

毕业生可在各级综合医院康复科、理疗科、针灸推拿科从事医疗、科研、护理工作,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疗养院、老人院、康复机构、工厂等健康保健机构从事医疗或康复护理工作。

5.运动医学护理

近年来,随着医学、体育科学和其他现代科学的发展,根据竞技运动提高成绩、群众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和病伤残者对体育医疗康复的需求,运动医学的内涵在不断充实、丰富和发展,并日臻完善。

中国运动医学具有中西医结合的特色,受到国际体育界人士的重视。随着国家“奥运争光”和“全民健身”两项宏伟计划的开展。运动医学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伴随新世纪席卷而来的信息技术革命和生物科学技术革命也为运动医学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研究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人的运动能力,防治运动技术性伤病,指导群众体育,应用体育锻炼加速伤病后的功能恢复以及防治运动不足病和老年病等成为运动医学与护理研究中最重要的课题。

由此可见,运动医学与护理的研究、教学、临床专业,都需要中高级的人才,非常看好运动医学护理学生的就业前景。

纵观过去数年中,艾滋病、SARS、禽流感乃至最新的手足口病等传染性疾病,都对中国公共卫生领域构成巨大挑战。如今,人口老龄化、吸烟、环境污染以及城乡差异等多重因素,都是中国不断攀升的癌症死亡率的“肇事者”,我们不难发现,人们谈癌色变。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自身健康状况的检查与预防,长期以来,中国将本就有限的卫生资源过度集中于各种疾病的治疗,而忽视各种疾病的预防,这是令人担忧的问题。随着人们健康观念的改变,无疑需要更多的护理方面的人才去提升自己的能力,贡献自己的力量,才能更好地做好健康宣教工作,才能更好的服务大众,乃至整个人类。

参考文献

1 张玉环、郭景丽.试论护理教育、护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护理学发展的趋势和就业前景[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0(12)

2 杨蔚利、王志凡.我国护理工作发展趋势的展望[J].卫生职业教育,2007(2)

老年护理的发展前景篇3

一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

上世纪中期,随着两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以及世界经济较为稳定的发展,全球人口暴增,人口老龄化问题现已成为各国密切关心的问题。据联合国和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如果一个国家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以上,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以上,那么就可以认定这个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阶段。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我国自2000年开始,60岁以上的老人数已达1.3亿,是全国人口数的10.4%,到2025年老年人口数将会超过3亿。据世界人口组织统计,我国目前已成为世界上老年人绝对人数最多的国家,中国籍老年人数约占世界老年人总数的四分之一。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是一个未富先老的国家,居民生活水平不够富裕,社会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因此进入21世纪中国老龄化现象会越来越严重。

二我国老年护理产业发展现状

(一)国家政策大力支持

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中国迈入老龄化社会,我国政府对老年护理一系列产业链表示出极高的重视。早在世纪初,国家就下达文件表示社会机构在进行福利事业时,享有和政府福利机构同等地位的待遇。2011年,中央又出台《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等政策新规。2014年,国土资源部积极出台政策,提出但凡是用来提供非营利性养老服务的用地,连续经营一年以上者,五年内租金不可上调。最近几年来,我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如火如荼地进行,参保人数逐年增加。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老有我国老年护理专业的现状与前景分析唐萍(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永州425006)摘要:随着二十一世纪初我国正式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渐渐成为了社会的热点。强大的老年护理需求和专业护理人才的紧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显著不平衡的供求关系使老年护理专业在高校专业设置中应约而生。专业老年护理人才的培养,一方面减轻众多独生子女的负担,另一方面又提供给老年人一个健康的多元化养老生活。本文梳理了我国目前的老龄化现象,分析了老年护理业在我国的发展现状,提出了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服务体系的不够完善、专业人才的严重匮乏等阻碍因素,最后提出了一系列的发展对策,指出发展我国老年护理专业是社会所需,前景广阔。关键词:老年护理;前景;展望所养、老有所依也被纳入和谐社会的目标,成为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的工作重点。我国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方面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努力为老年人营造一会和谐温馨的养老环境,使他们在老年时期可以感受到新中国的强大。

(二)社会需求大

由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出生率显著降低,导致家庭结构相对我们的上一代有着显著变化。现如今我国的家庭模式大多呈现“421”倒金字塔形,甚至“8421”的家庭也很常见。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之后出生的子女现大多数已组建了自己的家庭,面对现如今快速的生活节奏,生活、工作压力与日俱增,传统单一的家庭子女养老模式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也极为不现实。独生子女既是这个时代的“挑梁柱”,又要担起照顾家庭的重任,随着时代的进步,老年人的需求也日益多元化,不仅仅局限于温饱。因此,社会与家庭相结合的养老模式符合时代的特点,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社会的需求、人们对高质量老年护理的追求、各种老年福利性场所的建立催生了老年护理专业的产生。

(三)产业价值渐显

如今现代化的社会不同于以前的传统的社会,现在的人们更加注重生活的质量。老年护理产业不仅可以为老年人提供最基本的衣食住行需求,还可以组织多种多样适合老年人的活动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让老年人可以在晚年享受高层次、多元化的生活,缓解独生子女的压力,减轻他们的后顾之忧。过去的几十年,作为体现政府主要职能的养老事业占用了财政支付的相当大的比例,老年护理产业作为我国社会的朝阳企业,一旦建立科学完善的管理体系,就能发挥极大的社会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缓解政府的财政压力。无论是服务进门的家政服务、老年照料,还是医疗保健、老年旅游等,都是劳动密集型服务行业,在为老年人带来更好服务的同时带来了大量的工作岗位,使一些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人们可以找到适合自己工作,缓解了就业压力,同时也加快城镇化建设的进程。

三阻碍我国老年护理学发展的因素

(一)传统思想束缚

自古以来,养儿为防老的思想就渗入中国人民的血液中,在老一辈人看来,这是天经地义的做法。调查显示,当今社会中仍有很多年轻人不愿意把老年人送到养老机构享受晚年生活,他们认为这是不孝的做法,是对老人的不尊重,同时也担心同事因此会嘲笑自己的不孝。“百善孝为先”,他们的这种想法可以理解,但现实确实,30左右的年轻人现在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又大多数现在上有老,下有小,还要面对来自社会上的种种压力,他们根本没有足够的精力去陪伴老人。另一方面,很多老年人也觉得子女把自己送进养老机构是一种把自己往外推的做法,觉得是一种羞耻。这种来自双方的心理障碍,直接导致了越来越多的“空巢老人”现象。突破这种传统的老思想,既能减轻子女的负担,又可以让老人“走出来”结交更多的朋友,是一件双方受益的事情。

(二)服务体系尚不完善

当今的中国,老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有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需要高质量的老年生活,而我国的老年护理产业链刚刚起步。目前开设的养老机构只能满足小部分老年人的需求,老年护理中心“一床难求”的现象随处可见。另外,上规模、有档次的公办老年护理中心更是少之又少,一旦老年人需求稍高,只能进私人护理中心,昂贵的费用更是让现在的年轻人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老年护理专业人才严重缺乏

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促进着老年护理业的快速发展,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各级地方政府建设了大批老年护理机构。这些机构可谓为老年人颐养天年提供了很好的硬件条件,与此同时护理专业人才的缺乏已成既定的事实。现在养老机构的护理人员多为一些下岗职工、农民工,他们在照顾老年人起居方面基本没有问题,但综合护理能力十分欠缺。根据有关调查显示,大约79.1%的老年人患有慢性病,需要专业的医疗照看和应急预防。但国内目前的老年护理人员很少是专业的护理专业毕业,专业护理知识极度缺乏,满足不了老年护理的需求。

四我国老年护理业发展方向

(一)政府科学规划

养老问题是体现政府智能的主要组成部分,加大财政支持养老产业的发展也是政府积极响应民生的一项重要举措。未来几十年,我国老年护理产业必然会刮起一阵狂潮。虽然政府在养老问题上做了一下举措,但仍旧改变不了现在养老难的现状,养老机构的缺失、专业素质人才的匮乏都对政府工作提出了种种挑战。鉴于政府的能力有限,必须要积极引导民间资本的投入,形成政府主导、民间扶持的科学养老体系。政府要对未来人口趋势深入了解,均衡地区之间的差异,建立多层次的养老服务机构,以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需求。宣扬养老问题社会与家庭相结合的养老模式,突破传统的养老观念,积极开展各种宣传活动,使人们意识到机构养老的双重益处。科学规划老年护理机构的资金投入、土地规划、税收政策等,加大科学管理的力度,促进我国老年护理产业积极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积极培育高素质老年护理人才

人才是发展老年产业链的生命线。高校及高职院校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仅仅在形式上增设老年护理学专业是对社会不负责任的做法。要重视对专业老年护理人才的培养。社会各行业的发展最重要的是人才,人才的缺失会使行业的发展举步维艰,老年护理人才素质的提高,一方面可以提高老年护理的服务水准,另一方面可以加快老年护理行业的发展,保证老年护理行业有一个良好的发展前景。在建立健全老年护理人才的培养体系之前,需要根据当今社会的现状来确定方向,根据不同等级的社会护理机构可以培养不同等级的护理人才。本科高校和高职院校需要增加一些相关的专业,通过高校的系统化教育可以培养出一大批专业知识丰富的高素质老年护理人才。现今存在的社会护理机构对老年护理人员的薪资待遇一般较低,可以通过适当提高待遇来吸引大量的人才来参加老年护理工作。

作者:唐萍 单位:永州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建平,周绍斌.老年长期照料需求与我国护理学专业的应对[J].中华护理杂志,2009,04:327-329.

老年护理的发展前景篇4

检 索:.cn

引言

景德镇历史源远,千年窑火,薪传不息。老弄堂见证了千年瓷都的变迁,是瓷都文化和魅力的精华之一。老弄堂巧妙地融入陶瓷文化这一特殊的气质,其由来与建筑特点都与制瓷业息息相关,可谓独具特色,从中可以感受到景德镇古朴的气息。近几年,随着老城区改造力度的加大和工业化生产的推广,老弄堂逐渐失去原来的味道,产生了诸多问题。

一、景德镇老弄堂概况及主要特点

(一)景德镇老弄堂概况

景德镇是蜚声世界的瓷都,有一千多年的制瓷历史,由于水土宜陶,为这个古镇带来了繁荣。景德镇老弄堂形成于五代、宋,成熟于明清,一直是窑业生产最集中的地方,承载着极其重要的历史使命。这得益于其地处昌江各条支流交汇处,有生产、生活、交通、贸易等方面的便利,成为当时景德镇制瓷业的聚集地。迷宫一样的弄堂,宁静、悠远,远离了喧闹的城市,这里曾是景德镇人过去生活的主要场所,当前已成为景德镇非常独特的城市街巷景观,也是研究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的重要素材。

(二)景德镇老弄堂主要特点

1.分布广、数量多

景德镇的老弄堂异常丰富,历史久,数量多,质量好,曾有“九街十八巷、一百零八弄”之说。时至今日,景德镇的老城区仍然保留着大量的古民居、瓷作坊,和以它们为元素而串联起来的老弄堂。主要集中在南起小港嘴,北至观音阁,东起马鞍山,西至十八渡、三闾庙的范围。尽管我们很难再看到建国以前完整的老弄堂,但是,能够在今天见到分布之广、数量之多的城市已经为数不多了。

2.文化包容性强

景德镇是个包罗万象的而发展起来的城市,老弄堂则是一部文化含量极高、形象而生动的集有历史、风俗、人文、地理等学问为一身的教科书。老弄堂的称谓由来充分反映了瓷都的老城发展变迁。景德镇历史上属浮梁县管辖,做工经商的常住户,大多来自邻省邻县。据调查:清末,全国计有十八个省、三十四个州(府)、六十八个市县在此设有三十多个会馆,如抚州会馆、都昌会馆、南昌会馆、徽州会馆、饶州会馆等。因而在这五方杂处、商贾云集的古镇,就形成了许多形象生动的地名,简直就是景德镇老城区发展变迁史的导游词。例如:反映土著居民聚居的黄家弄、江家坞,反映产业商贸的草鞋弄、酱油弄,反映祈福祝颂的祥集弄、福寿弄,反映客籍集中地的湖口弄、汉阳弄等。

3.孕育特有的陶瓷经济文化

老弄堂是景德镇城市发展的基础,是孕育瓷都的“产”场,有着与制瓷业息息相关的特质。自宋元两朝以来,在官窑周边,景德镇昌江沿岸的民间制瓷就十分兴盛。一座座紧密相连的数量众多的民居、作坊、民窑等建筑,形成了老弄堂的雏形。由于陶瓷生产的手工业特性,一家一户的坯房、窑屋、红店,遍布大街小巷,成为景德镇制瓷业的聚集地。过去老弄堂居民最普遍的生产模式就是前屋作店,后院作厂制坯、画瓷、烧窑,这种“前店后厂”的生产方式极深地影响了景镇人的生活方式。弄堂里的各行各业,受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历史背景潜移默化的影响,与瓷结下了不解之缘,为瓷业习俗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由此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弄堂瓷文化体系。

4.独特的格局和建筑韵味

独特的整体格局和建筑韵味正是景德镇老弄堂特殊价值的体现。

景德镇老弄堂大多是东西走向,同一条弄堂如果有上下之分,那么东面的称作上弄,西面的称作下弄,而南北向的则被称作横弄。众多老弄堂平面布局紧凑,空间利用合理,巷道曲径通幽。宽度以挑坯架的宽窄为标准,一般2米左右,较为狭窄,但由于两侧建筑物大多两层,也无压抑之感。外墙体较为封闭,形成弄堂非常完整的界面。弄堂内由于通行运陶瓷的板车,故某些建筑转角或入口处墙体处理为弧形。

老弄堂的建筑类型主要有民居、店铺、会馆、制瓷作坊、窑房等,是最具瓷都地方特色的产物,较其他城市更为特殊且丰富。它融合徽派建筑和赣北风格为一体,建筑造型艺术与结构构架相得益彰。同时,色彩素雅,雕饰简洁,恰到好处。可谓凝重中见技巧,淳朴中显华丽,给人以自然宁静、朴实淡雅之感,是古建筑与瓷文化的完美结合。在适用性方面以陶瓷生产流通为主,在建筑材料上巧妙运用地方材料,其用材直接影响到弄堂的界面。这些弄堂百分之八十都是以维修窑炉而废弃的窑砖修成的,竖向的窑砖界面一直延续到弄堂的水平界面、路面乃至下水道、粘渣修砌的护坡等均可以看到窑砖的使用。用它砌墙,亲切别致,别有意蕴。

二、景德镇老弄堂的内涵

景德镇老弄堂历经岁月的风雨苍桑,不仅是城市的脉络、交通的衢道,而且是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场所,更是千年古镇风貌变迁和陶瓷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舞台,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人文价值和艺术价值。景德镇老弄堂的内涵主要包括两部分:物质文化遗产,如弄堂建筑、古窑址、陶瓷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制瓷工艺、民俗等。

(一)物质文化遗产

景德镇老弄堂存在不少的古民居、古作坊、古窑房,还有大片的窑砖建筑,它们是景德镇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丰富的陶瓷文化内涵。弄堂里的古建筑,受“四水归堂”理念的影响,其内部都有天井,屋面坡向天井,门窗向天井开启。内观开阔轩昂,构架粗硕,为穿斗和抬梁式混合结构,梁柱交接处有雕刻精美的纹样,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建筑价值。以废弃的窑砖为建筑材料砌成高大、坚固的墙壁,房屋造价低廉。老弄堂的建筑风貌充分展现了瓷都的古代建筑文明,是景德镇独有的文化遗产,蕴含着一种朴素的环保思想,也与我们今天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不谋而合。现在老弄堂古窑址大部分被建筑物覆盖,地面以下窑业堆积最厚处达7米,其历史文化内涵极为丰厚。而陶瓷文物主要包括博物馆和私人收藏的传世、出土文物和尚未发掘的陶瓷文物,包涵着极为丰富的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信息。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这座荟萃陶瓷艺术的城市里,一千年的制瓷历史,使得其风貌与陶瓷文化结下不解之缘。景德镇老弄堂里住着许多技艺精湛的匠人,如制笔、画瓷、选瓷、修坯等。他们的传承像弄堂一样年代久远,同时又是弄堂文化中最有特色,最不可或缺的组成元素,这便形成了弄堂中珍贵的非物质化遗产。景德镇老弄堂的陶瓷历史文化遗存深刻地反映了历代陶瓷生产、经营的全过程。景德镇独有的手工制瓷工艺和民俗是在千年陶瓷生产、对外贸易的过程中形成的。它经历了从初级到高级、从落后到先进的发展阶段。景德镇目前有窑址可考的最早瓷器为五代。宋代早期以后,瓷业内部分工日益细化,初步建立了景德镇手工制瓷工艺中重要的成型工序。元代在集全国各地名窑技艺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特色,并自成体系。瓷业民俗文化便成为了景德镇制瓷历史的伴生物,宝贵的文化遗产。

三、景德镇老弄堂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老弄堂原有基础设施十分薄弱

老弄堂布局狭长,蜿蜒曲折,交通环境不便利。弄堂里日照时间短,采光不足,阴暗潮湿。弄堂建筑大部分都是砖木结构,历经岁月,材料总体老化,有的构架结构有较大损害而带来不安全因素,如彭家弄的“黄鹤大窑房”等。老弄堂内的给排水、卫生、道路交通及电力等已不能满足现代居民的生活需求,基础设施的薄弱直接导致了大部分老弄堂出现污水横流、烟雾缭绕等脏、乱、差的现状。

(二)对老弄堂的保护宣传力度不够

对景德镇老弄堂具有权威性的宣传、阐释不够,导致保护和利用理念不明确、不清晰,如“文物保护与城市建设是天然的矛盾”、“修旧如旧”,从而导致老城区历史文化内涵流失,造成规划性、建设性的破坏。同时,城市更新化拆迁整治,给老弄堂保护带来很大困难,由于保护意识不够以及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建房、造田、盗挖成为破坏的主要因素。

(三)改扩建现象严重

当前,老弄堂改扩建现象非常严重。一是大面积的开发,致使一些有保护价值的文化遗产遭到破坏。二是居民自主改建房屋,拆墙开窗、掀顶加层,甚至推倒重建,这些新建的建筑物多数未经统一规划,加重弄堂格局的混乱现状。再者,钢筋混凝土的建筑外观缺乏艺术性,从质感、尺度到细部都与传统风貌格格不入,不仅破坏了建筑本身,也破坏了老弄堂的原始风貌。三是水管、电线、煤气管道乱拉乱建,有些绝缘部位已老化,构成了严重的火灾隐患,既破坏了遗址古迹,又影响居民自身安全。

(四)长期缺乏维护,保护经费不足

由于缺乏管理,老弄堂保护存在很大的资金缺口,大部分保护级别较低的古建筑和文物古迹还没有经费投入。在老弄堂里,存在很多建筑破坏和空置现象。民居有个别保存得较好,但大部分民居成为数户居民的大杂院或者完全空置。文物古迹使用人或所有者因长期得不到适当的维修经费或补偿,又不能自由变卖,最终丧失了对弄堂保护的积极性,导致建筑、古迹日趋破败,更可惜的是大部分因老化、年久失修、却有着浓郁风味的古建筑。因此,保护工作难以有效落实,严重影响了老弄堂的整体风貌和独特的历史文化。

四、景德镇老弄堂保护和利用的重要性及意义

拥有着古民居、古制瓷作坊、古窑遗存以及制瓷风俗等的老弄堂,是感受陶瓷历史积累的最佳空间,是景德镇城市发展史、陶瓷史、经济史、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建设“经济重镇、旅游都市、特色瓷都”极为宝贵的资源。同时,从长远看,若没有保留历史风貌较完整的老弄堂,那么与景德镇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称号是极不相称的。面对祖辈留下的宝贵遗产,我们不能粗糙对待,更不能一拆了之。它们是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若缺少了这一部分,景德镇的形象是不完整的。对于仍然存在并发挥作用的老弄堂,我们要把它作为城市未来的一部分考虑进来。

保护和利用好老弄堂,对景德镇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有利于保护古建筑,传承景德镇特色建筑文化,展示城市魅力;有利于继承千年制瓷及历史民俗文化,宣扬瓷都地域特色,延续城市文脉;有利于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整合瓷都旅游资源,创造特色旅游的新气象,促进旅游产业的新发展;有利于增强城市形象及亲和力,连接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促进景德镇再现古镇风貌并缔造与现代文明融为一体的江南名城。

结语

为了保持景德镇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我们必须把握瓷都的文化脉搏,深刻认清保护和利用好老弄堂对提升瓷都城市个性的重大现实意义,发扬和传承地域特色,树立科学的保护、利用意识,制定合理的开发建设规划,丰富厚重的历史与人文记忆,走“保护与开发并举”之路,使老弄堂在景德镇城市建设中进一步焕发出青春和活力,并与现代都市相契合,共同烘托出千年瓷都的深厚韵味。

参考文献

1 陈雨前、江华:《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10。

2 江华:《景德镇老城区陶瓷历史文化及陶瓷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探讨》,《南方文物》,2003(1)。

3 景德镇市志编纂委员会:《景德镇市志》,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

老年护理的发展前景篇5

啥都不干,也能拿钱?

长期以来,民间民族文化保护和非遗传承无法大面积普及群众,因为农民能从中获得的报酬十分微薄。西江千户苗寨的民族文化保护评级奖励政策,大大提升了景区农户保护民族文化的积极性。

今年51岁的梁武曾经是雷山县西江村平寨片区的会计,2007年,迫于生活压力,梁武到上海的服装厂打工挣钱。2008年,第三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西江千户苗寨景区召开,梁武看到了机遇,决定回乡发展。

2009年,西江苗寨开始实施民族文化保护评级奖励政策。梁武家有一栋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木结构房,至今保存完好,门前屋后的卫生也打扫得干净,每年都能得到民族文化保护奖励金。仅2016年下半年,梁武家就分到18000多元的奖励。

随着西江旅游业的发展,到此投资的外地商人也逐渐增多。2011年,梁武将返乡后新建的一栋房子租给别人开农家乐,每年租金8万元,租期10年。梁武说:“没想到西江发展得这么快,我那栋房子地段好,租金收入很稳定。”

如今,梁武担任西江村会计。妻子在景区农家乐做服务员,每月收入近2000元。加上每年的民族文化保护奖励金和出租房屋的租金,每年至少收入十几万。尽管孩子分别在读大学、高中、小学,但如今的梁武再也不用为生计发愁。

家住东引寨的宋玉和也有一栋老房和一栋新房,2016年下半年获得民族文化保护奖励金23180元,新房出租每年收入9万元。宋玉和说:“我以前在广东打工一年可能都没有一年的民族文化保护奖励金多。”

同住东引寨的董洪富一直在外发展,家有两栋老房子,2016年下半年获得奖励金30750.5元,是西江景区获得奖励金最多的农户。对梁武来说,“这钱就像是天上掉下来的。”

钱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这些钱当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西江景区的门票收入中提取的民族文化保护奖励金。

为增强西江苗寨农户保护当地传统苗族建筑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雷山县于2009年出台西江千户苗寨民族文化保护补偿办法和评级奖励办法,每年提取西江景区门票收入的18%作为当地群众自发保护苗族传统建筑和维护景区治安与环境卫生的奖励。

景区专门成立民族文化保护奖励评级工作领导小组,对景区内羊排、东引、平寨、南贵4个片区农户的房屋和村民行为规范进行评级打分,以此作为农户民族文化保护奖励金的发放依据。

建筑保护评分以房屋为单位,评级工作领导小组对景区内农户的每一栋吊脚楼进行打分。建筑年代越久远,建筑风貌和规格符合要求,得分越高,得到的奖励越多,反之则奖励少。

同时,对景区内家庭人口行为规范实行扣分制,每人100分,若有强制占地、房前屋后脏乱差、建筑材料或杂物清理不干净等影响景区环境的行为,根据细则扣除相应分数。

由于在民族文化保护和旅游发展中尝到了甜头,村民自发成立西江景区建筑保护委员会,与景区管理局共同管理当地建筑。据西江景区管理局局长苏军介绍,建筑保护委员会由村支两委、寨老和村民代表组成,与管理局一起对景区内的房屋新建申请进行调查审批,每年11月和次年4月有两个建设期,每个建设期仅有15个新建名额。

建筑保护委员会成员大多是村里较有威望的长老,在村中说话有分量。他们世代居住在此,苗寨是他们的根,对景区的事务也更加上心。

民族文化保护评级奖励政策和建筑保护委员会为保护当地传统建筑文化、推进旅游开发起到了积极作用,2012年西江苗寨用于民族文化保护奖励的金额为800多万元,2016年增至2400多万元。

打造民族文化强省需要全民参与

通过保护苗族传统建筑文化,提升旅游的文化品质和内涵,促进旅游发展,增加景区收入,农户获得更多的奖励,这正是西江苗寨实行民族文化保护奖励政策的初衷。如此一来,文化、旅游、扶贫三者之间便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西江千户苗寨的苗族建筑以木质的吊脚楼为主,依山而建,错落有致、蔚为壮观。吊脚楼通常为三层,自下而上分别用于养畜、居住、储粮,拥有“美人靠”等诸多苗族文化元素。透过吊脚楼,可以领略和认识苗族的漫长历史与文化发展。

2005年,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营造艺术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正因如此,保护苗族传统建筑对西江苗寨旅游业发展意x重大。

以前,保护传统建筑与满足居民的住房需求似乎不可得兼。苏军说:“西江苗寨是一个人文景区,苗族吊脚楼蕴含了丰富的人文内涵。但古老的吊脚楼不能满足当今农户的居住需求,大多数人都愿意拆旧房建新房。”如何在保护传统建筑的同时又满足农户的实用性需求,是西江政府头疼的问题,民族文化保护奖励政策有效缓解了这一矛盾。同时,景区管理局规定景区内新建的房屋可实行“一砖两木”结构,即第一层为砖房,二三层为木房,保护传统建筑与提升了当地农户的住房品质两不误。

老年护理的发展前景篇6

2.萨凡纳的历史景观建筑现状

1864年的圣诞节,美国内战时北方联军总司令谢尔曼在占领萨凡纳后给林肯总统写下了一段让这个城市声名远播的文字:“Ibegtopresenttoyou,asaChristmasgift,thecityofSavannah。”得益于不可比拟的城市环境,萨凡纳免除了同期被攻占的大多数南方城市所遭受的焚城的命运。

2.1城市街心广场

萨凡纳著名的城市街心广场在城市建立初期仅有4个,到1855年增加到24个,而今留存下来的有22个。每一个街心广场都有一个独有的名称,纪念在这座城市发展中所历经的特殊的事件和相关的人[1]。这些场地的历史背景资料被一一标注在了广场旁的标示牌上,向人们讲述着细碎而迷人的小城故事(图1、2,图略)。22个街心广场均呈矩形,中央一般安置有雕像、喷泉或纪念碑。市民和游人在其间散步、野餐,享受着惬意的户外空间。其中面积最大的Forsyth广场于1855年建成至今,多次成为美国历史上一些著名影片的拍摄地和畅销书中的场景原型。如今的这个街心广场依旧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天气好的时候,喷泉旁时常能见到拍照的新人或是一个正在演出的小型乐队。对于世世代代在萨凡纳居住的家族,几乎每代人都会有一张站在Forsyth广场喷泉前的合影,这些默默在萨凡纳伫立了上百年的景观和建筑,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演化成了这个城市精神内涵的载体(图3、4,图略,图略)。

在萨凡纳城最初的建造时期,这样的街心广场被定成其所在的一片行政区的中心。广场的区域确定后,西侧和东侧的2片土地都会被保留作为建造公共建筑的场地,诸如教堂、医院或者学校等。南北两侧的土地则被留作住宅区,环绕着广场的居民可以均衡的享受着广场绿地的视觉景观。街道被规划为从建筑区间里直接穿过。这些古老的街道组成了萨凡纳历史保护街区的主要路网。汽车、行人、马车在今天依旧和平的分享着这些并不算宽敞的道路。

2.2新生的历史建筑

萨凡纳的历史保护街区有着上千座意义非凡的精美老建筑。这个规模在全美都是少见的。这些建筑风格各异,从维多利亚风格、殖民地风格、法国第二王朝风格、古典希腊风格到意大利风格均错落伫立。在萨凡纳200多年的历史间,城市景观建筑的修建和修复工作一直循环交替。人们保存了许多从数次战争、大火、毁城的灾难中幸存下来的建筑和景观,将其修复并根据不同的需求定位再予以改造。它们中的很多现今已成为了博物馆、餐厅、酒店,甚至医院;在棉花交易鼎盛期建造的巨型棉仓在棉花经济衰落后仍然没有被废弃,曾经的码头区棉仓如今已成为市民和游人都非常喜爱的沿河街的商铺区;那些供黑奴搬运棉包的大铁梯、红砖墙面上巨型“X”铁质防震固件都还依旧被保留着。当年为了方便拖拽沉重的货物而铺设的大石块路,今天依然承载着河岸街道的交通。人们踩着高低不平的石块漫步在河边,享受美食、逛街购物,两旁的汽车摇晃着缓慢地行进(图5,图略)。萨凡纳今天的现代化正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记录着城市一路走过的痕迹。普通的市民住宅在萨凡纳的城市历史景观建筑保护的计划中也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围绕着22个街心广场,道路两侧的住宅随手指上一栋或许就有上百年的历史。它们建造于不同的时期,质感风格迥异,却又都有着“传统”的特质。于是今日的萨凡纳历史保护区里依旧住着为数众多的普通居民。这些被特殊定位历史保护街区只不过是他们日复一日平常的生活罢了(图6,图略)。

2.3历史事件的场地重现

这类场地的景观重建是对那些不容忘怀的记忆的追述,是对在战争和自然灾害中遭受创伤后顽强重建城市的伟大人民的礼赞。优秀的城市历史景观建筑保护会将关注的焦点巧妙的从事件本身让位给更为重要的社会与环境[3],所以,如今人们看到的萨凡纳很多的纪念性景观场地,更多的是事件自然真实的记录,证明当初发生的意义。殖民公园公墓是萨凡纳最古老最完整的市民公墓,占地26000m2,目前保留着超过9000个墓葬,沉睡着萨凡纳最早一批的定居者。这个充满历史纪念意义的公墓区已经成为这个城市最负盛名的休闲公园之一。这片墓区在1750—1853年间一直是整个萨凡纳最主要的公共墓地和基督教堂墓地区。直到1853年才停止了它继续作为城市公墓的职责。1896年,萨凡纳成立了公园管理委员会并着手开始修缮和美化该区域。在1967年,公园管理委员会开始了一项旨在为城市的将来保护殖民公墓区的修缮计划。研究人员搜集到了这个区域近250年的历史发展资料,更新了现状的地图和照片,备份整理了各个区位的标注、殡葬的记录,城市议会的备忘录,报纸文章,个人的遗嘱资料,区域早期地图,不同时期的的修复记录,区域景观的变迁,所有权变更和早期的修复工作所付出的努力和获得的成果(图7,图略)。建造城市纪念公园的设计方式在萨凡纳也被用于对战争的缅怀。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萨凡纳的革命战地遗址公园。1779年10月9日,革命战争期间,3批共计超过8000人的部队在此发生了激战。革命战地遗址公园就是为了纪念这场为自由而战的战斗而建造的。2003年,萨凡纳政府从私人手中买下了这块地。在海岸遗址社团考古人员的努力下,于2005年8月确认了当年的战斗防御阵地的确切位置和残存的遗址。如今,在政府的支持和私人的捐助下,革命战地遗址公园得以建成。场地间阵列镶嵌着800块佐治亚本地的花岗岩,上面刻着那些在这场战争中死去的800余名士兵的名字,人们可以在这里永久的缅怀他们(图8,图略)。

3.萨凡纳城市历史景观建筑的延续

3.1联手经济持久发展

初次来到萨凡纳人们绝不会觉得这是一个被刻意打造的城市。一直被小心呵护的城市历史景观建筑是以空气的形态弥散的,绝不是绚烂的装点。她成为了人们热衷的旅游目的地就像万物的生长一样自然。萨凡纳让城市和居民都认可了这样一种古朴沉淀的生活方式,因此,慕名的四方来客就不足为奇了。值得敬佩的是,萨凡纳对于这种敬仰淡然处之,不加速,也不减速,依旧不急不躁的日复一日。城市年龄的胡子比满街橡树上垂下了的大束大束的藤蔓还要长。这些在萨凡纳随处可见的藤蔓叫做Spanishmoss,中文译做铁兰,是一种寄生藤。它对空气的质量极为敏感,只能在干净温润的空气中生存。哪怕是轻微的工业污染都会让这种植物无法生存。缠绕在橡树上的铁兰的温软绵长的模样映衬着萨凡纳醇厚的性格。它们的关系是家人,和睦且相互依存,直至如今成了萨凡纳最为著名的视觉景观标志之一(图9,图略)。与这些温文尔雅的景观建筑截然相反的是,萨凡纳也被称作“建立在死者身上的城市”。萨凡纳因独立战争、南北战争、两场瘟疫、多次热带风暴和火灾的袭击导致的城市居民的巨大伤亡。但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被这样一个称谓和不计其数的恐怖传奇裹挟着的城市,反而从这些惊悚的故事和离奇的传说中找到了立足点。如今的萨凡纳有着专为胆大的游人量身定做的“鬼城之旅”,坐在周身漆黑,形似棺材般的黑色的改装大号敞篷车里,仅仅露出脑袋,专门在夜间逐一探访那些曾经盛传鬼故事的地方。抛开那些无法复制的城市积淀为其带来的吸引力不谈。萨凡纳全年还有着大小不等的各式庆典。夏冬两季假期的旅游旺季,每月甚至有多达五六天的纪念日或者是体育比赛日。这些终年不断的欢庆活动和原有历史保护街区的深沉形成了鲜明了对比。这样截然不同的定位和组成设计使这些遍布全城的历史保护街区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其对于这个城市的经济价值。#p#分页标题#e#

3.2政府与研究机构的协同保护

萨凡纳目前保护和经营良好的历史景观建筑区在未来的城市发展中将何去何从?随着政府对于像萨凡纳此类历史积淀深厚的地区提出的保护和发展规划构架的逐步完善,佐治亚州政府协同邻近的北卡罗来纳州等的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制定了对该区域的调研、保护、管理运营等一系列长期的研究计划。由大学内专门从事历史景观保护研究的专家组成的团队,在佐治亚州境内开展详细的历史景观建筑现状考察。研究人员所关注的不仅限于一些重要的场地和建筑,更多的仅是如实反应当时人们生产生活的情形的民居和场地也得到了慎重的对待。其中就包括了一些黑奴家庭留下的房屋残骸,庄园主们荒废了的残败的庭院,种植园经济繁荣时期的马车道片段,佐治亚州的出海口地区的原住民住宅遗址,对当地原住民家族的私人资料的探访记录,官方文献的调查整理等。这些数据和资料在经过整理后形成详实的分析报告向政府和民众提交,由此参与制定对相关历史景观建筑区域的保护、修复和开发管理等方面的相关提案。这种调研和规划乃至最终的区域重整建设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考察计划进行了数年,所取得的调研数据也仅覆盖了佐治亚州的10多个县。但这些详尽的数据资料将会对被调研区域的未来历史景观保护和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

4.对我国历史景观建筑保护的指导意义

相对于中国的城镇发展史,建成300年不到的萨凡纳着实是个年轻的城市。但是相较于国内众多千年历史名城,萨凡纳给今天的人们带来的观感和触动却更为沧桑厚重。这绝不是一项声势浩大的历史保护运动所能形成的感受,它是一种源于城市最深处的气质。目前国内很多城市在对历史景观建筑进行规划改造的时候往往更多地倾向于解决形象上的问题,而多少忽略了人们对了解真实历史过往的渴望[2]。被围合的游览景点并不能从根本上延续这个城市的历史印记,它只是一种强迫性的区域时空转换。城市景观建筑的历史性应该是面面俱到的,囊括了多方面的城市文明、情感归属。如同萨凡纳,城市和城市居民之间由衷的弥散着一种信任、自豪和归属感。

4.1由点至面的保护

萨凡纳的历史景观建筑保护是以面的形式展开的。保护区内,22个街心广场、殖民公墓公园、战争遗址公园、沿河街和数十座不同年代的老教堂穿插构成了最核心的历史景观建筑保护带。但是,今天萨凡纳的老城面貌绝不仅仅是靠这些类似我们称作名胜古迹的地方塑造起来的。城区中每条街边的连绵的住宅、餐馆、酒店、学校、教堂甚至医院,同样协同那些轰动性历史事件一路默默走来的众多配角,它们才是一个完备的历史老城真正让人们感受到的最真实的日常生活状态(图10、11,图略)。这样的城市表象在我国却是鲜见的。老城景观和建筑的保存往往被限制在“点”的层面上。一所名人宅院希望协同它周边的住宅得到一致的保护待遇,在当前大拆大建高速发展的城市建设中,往往都是很难实现的。如何将现代化的城市借传统“壳”生存,乃是中国当前历史景观建筑保护面临的迫在眉睫的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国内所谓的历史名城也仅能做到景点密布,新旧交错而已。现在的老北京城就是中国式历史景观建筑保护现状的一个缩影:绵延的城墙被切割成城楼,星星点点;四合院宅院被大片推倒,留下些许大宅修葺一新收费开放;王府大宅倒是还在原地,只可惜周围高楼林立,将王气团团压住;紫禁城外16车道的马路让今天人们对于古城的尺度有了颠覆性的认知。我们当然没有理由让生活在现代的人们拒绝现代化的生活,但是摧毁了原本承载着城市历史精神的景观和建筑却再也无法给所谓的历史名城带来真正的历史影像。这些被断了代的记忆就只能存在于图片和文字间,默默向世人讲述着过往的荣耀。很多美国人数次来萨凡纳却不是停留在老城历史街区。而是径自去享受萨凡纳河岸小岛上的度假酒店和风景秀丽的高尔夫球场,或者是全年无间的各种庆典和体育比赛。成熟的历史景观建筑的保护绝不是让城市丧失活力甚至腐朽。规划良好的新老结合的城市肌体饱含着丰富的本质,将是整体、和谐充满着全新激情和能量的明星城市,又怎会让历史压得老态龙钟?

4.2由平面至立体的保护

在我们国人早已经习惯了被收费的时候,萨凡纳的诸多免费却从另一个角度给了我们一个提醒。所谓历史景观建筑的保护应是无意去塑造一个以供顶礼膜拜的围合,就是静静的开辟一方土地,容人停驻,追忆,回望历史。那些供萨凡纳居民世代使用的街心广场游人们也一样免费共享;政府的或者私人的大小博物馆,展出的各类有关萨凡纳的东西,也是免费的居多。沿河街棉仓改造的店铺酒吧还是面对着当年棉花运输口岸的老路,有轨电车的轨道还深深地嵌在大块油亮的河石和细碎的贝壳之间(图12,图略)。游人行走在萨凡纳,对这个城市的感受是细腻的、随时随地的。现代和过往之间显得那么交融,让很多来过这里的人们由衷的觉得,成为萨凡纳的居民,该是一个多么惬意的选择。诚然,历史保护不是时尚标签,虽然我们还免不了习惯地去塑造老城的景观平面、建筑平面。但真正行之有效的老城历史景观建筑保护应该是一个依旧在不断演变发展着的空间和时间,它所传承的意义应该是远远超出曾在这个区域发生过的最惊天动地的事情。

老年护理的发展前景篇7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素以“千户苗寨”著称的西江村,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东北部的雷公山脚下,全村依山而建,傍水而居,是世界最大的苗族村寨,是原生态苗族文化旅游的圣地。近日,边城风景区管委会以边城茶峒风景区的开发和管理为课题,重点学习西江村在景区建设和管理等方面的先进做法和经验,为进一步推动边城茶峒风景区建设和旅游文化产业再上一个新台阶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西江苗寨值得借鉴的经验

1、在土地资源整合方面,西江村的成功经验使我们认识到,一个景区的开发必须首先把握住可以主导的发展空间。以西江千户苗寨来说,白水河两边的大片土地,1982年开发之前曾是苗寨老乡们的梯田,开发项目启动之初,首先由政府出资以10000-20000元/亩的价格征用下来,统一规划,新建房屋统一标准,高度不能超过10米;统一风格,要与苗寨的整体风格一致,与原生态的苗寨融为一体;而后再进行竞标招商,店铺由商家经营。

边城风景区也是沿河而建,风景区的核心部分就是清水江及江边的几条街道。目前当务之急就是做好这几条街道的整治管理工作。边城茶峒之所以成为湘西四大古镇,获得“小南京”的美称,主要是由于酉水河运的繁荣。所以,对于景区的开发来说,把握住清水江及沿江空间非常重要。

2、景区开发方面,旅游公司和景区管理局双管齐下,各司其职。旅游公司收取的门票中,一部分是用于景区内文物建筑的保护维修。西江千户苗寨的特色在于依山而建、鳞次栉比、垒层而上的原生态苗寨房屋,景区管委会和旅游公司对这些老房子进行了文物价值定级,按照房屋的古老程度和房屋的面积做出级别鉴定,最古旧的房屋每年得到的保护维修费最高,比如杨队长家的老房子是用板栗树修建而成,年代久远,一年拿到的房屋保护维修费为2000元。边城风景区核心街道有不少具有文物价值的老房子,目前也有一些挂上了县级保护文物的牌子,但是对全部古旧房屋的摸底定级工作,仍然需要进一步的展开。除了文物建筑外,边城更吸引游客的是这里的山、水、人、俗。为了不让乘兴而来的客人败兴而归,需要对边城茶峒的山、水、人、俗进行系统的、可持续的保护乃至修复。

3、管理方面,西江千户苗寨充分利用当地苗族民间组织管理的习俗,把景区的管理任务下放到村。西江苗族与汉族地区有显著差别,地方事务多由自然领袖管理,实行自主管理内部事务。西江苗族的自然领袖主要包括“方老”、“寨老”、“族老”、“理老”、“榔头”、“鼓藏头”、“活路头”等,不同性质的自然领袖其职责也不同,相互之间具有分工协作的性质,共同维护苗寨的安全与利益。虽然改土归流以后西江苗寨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辖,方老、寨老等自然领袖已基本不存在,民间事务自主管理的传统却依然存在。景区管理充分利用了这一传统。比如景区的消防工作,苗寨全由木质结构的房屋组成,消防任务繁重,单由管委会的宣传教育和执法大队的安防整治显然远远不够,效果也不一定理想。执法大队负责人杨队长告诉我们,一旦发生火宅,房屋责任人将被罚以“四个一百二”,即一百二十斤糯米、一百二十斤酒、一百二十斤猪肉、一百二十斤蔬菜,然后把各个村寨的榔头、理老等人请来,大家一起吃一顿,以示教训。这比其他地方采用罚款的方式要温和许多,惩罚的同时也增进了各村寨民间团结。西江千户苗寨这种利用传统民俗进行村民自治,以民治民、人情化的处罚办法值得边城借鉴。

4、引导村民就业方面,旅游业发展之后,西江全村人民都加入到旅游服务业中来。资金雄厚一点的人家开餐馆、旅馆、店铺;本钱少一点的在路边摆摊卖特色小吃(西江村随处可见“现打糍粑”小摊贩)、在观景台上卖小饰品、给游客拍纪念照;景区大门处的迎宾队伍不仅有年轻漂亮的苗族姑娘,还有一大批苗家阿公阿婆。大门两边长道列队迎宾的多是苗家阿婆着苗族盛装站立,按小时收费,每天早上9点到下午2点,阿婆们有的每天来,有的偶尔来一次,都看自己意愿,只需要站几个小时,每个月的生活费基本上也能应付,老人家也能自力更生。迎宾队伍中除了列队的阿婆,还有年轻苗女轻歌曼舞,给她们伴奏的则是一队吹芦笙的苗家后生。如此,景区的开发可以给全村人民提供各种就业机会,村民各有所得,对旅游事业的发展也就热心起来。边城得开发也可以为全镇人民提供无数就业岗位,惠及全镇人民乃至全县人民。除了沿河的店铺、茶楼、纪念照等提供的就业机会,最著名的拉拉渡也可以由贫困女学生假期轮流执勤,按天计酬,授之以渔。河上小木船游览河景、重走酉水河运的特色漂流等项目,也可以统一规划,由村民自行经营。号召全镇人民加入到旅游事业中来,点燃村民们的热情,全民参与,共同致富。

二、西江村旅游的困境和启发

1、孩子的教育问题。学校必须与景区保持相当的距离,才不至于影响到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和作息。西江景区开发之后,游客增多,镇上难免会较之未开发前嘈杂和吵闹,随着商业化进程的发展,景区内的浮躁气息将不断升温,家长们忙于在景区内赚钱谋生,无暇关注孩子的成长。考察组在苗寨里看到孩子成群结队玩闹,有个别小孩看到游客就伸手要钱,这都是值得玩味的。如果任由未成年的学生过早浸淫于这样的环境中,将很难保证他们的健康成长,对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都可能出现负面影响。所以,西江中学的搬迁工程必须提上日程。从西江政府网站上,我们了解到,2011年7月13日贵州黔东南州雷山县西江中学搬迁工程已经公开招标,投资1000万修建面积为8747平方米的新中学。西江中学的经验对于边城是一个警醒,旅游开发之初就应该充分考虑各方利益,一旦景区建成之后再去实施搬迁项目,将造成极大的浪费,也存在许多困难。

2、旅游项目单一,旅游业发展空间有限等瓶颈问题。西江千户苗寨主打民族风情休闲游,景区空间比较集中,游客接待承受力有限,黄金周、节假日游客量井喷,苗寨的酒店、农家乐爆满,住宿问题只能靠动员全寨农户接待来解决。但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西江千户苗寨的交通比较闭塞,景点集中,旅游项目单一,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必将成为阻碍苗寨发展的瓶颈。边城茶峒风景区除了自然风光游之外,最主要的是人文旅游,突出边城的人文气息。但是一本书、一条河、一个美丽的故事对于一个镇的旅游开发来说,仍显得单薄。边城作为湘西四大名镇之一,山中有城,城中有水,青石道整洁风雅,吊脚楼古色古香,整个环境恬静悠闲,用来发展避暑休闲游,也未为不可。寻梦的游客们最想看到的是小镇的古朴风情,以及小镇人民悠然自得的生存状态。从整体上把握整个镇区的综合管理开发,合理利用全镇的自然环境优势和地理位置优势,做好基础设施建设,使躲避城市的拥挤嘈杂的游客,能够在边城的山水、人文、民俗中找到心灵休憩的港湾,用小镇自然的热闹和自在洗涤城市的疲惫灵魂。

三、考察组对边城旅游开发管理的想法

(一)边城的优势。

一是地理优势。边城地处湘黔渝三省(市)交界,不论是当年的水路交通还是现在的陆路交通都非常便利,319国道穿城而过,即将开通的湘渝高速大大缩短了边城与外界的距离。重庆、贵州作为西部的旅游圣地,庞大的游客队伍相对辐射到边城,使边城重获新生,有望复兴水路时代的繁华。边区三镇的“大边城”协作也可以加上旅游开发合作内容,比如把重庆峨溶的冬季温泉SPA和清水江的夏日清凉之旅结合起来,互惠共赢。

二是环境优势。边城有山有水,景区附近的几个村没有涉矿,青山绿水依旧,只要合理规划和管理(比如可以把“重走当年的水路”作为一个旅游项目),加上南太、磨老等几个适于建成避暑休闲山庄的村寨,整个镇区资源有效整合,形成合力。甚至连采空废弃的采区,也可以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修建成为矿洞遗址对外开放,让游客对“有色金属之乡”有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深刻印象。

三是人文优势。沈从文《边城》小说就是边城现成的广告,美丽而忧伤的翠翠就是边城的活招牌,凌子峰导演的《边城》电影中那些如诗如画、美轮美奂的镜头就是边城的宣传片。边城缺的不是宣传,要的是不负盛名,游客们多是慕名而来,我们要做的就是绝不能让他们失望而归。

四是民俗优势。边城的端午节龙舟赛、捉鸭子,边城人的婚丧嫁娶习俗,边城的民间信仰和技艺,都值得发掘和保护,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融入到整个旅游项目管理中来,让边城的传统文化得以存继,让边城人的生活方式保有独特性和完整性,可谓双赢。

五是饮食优势。旅游重在吃好住好玩好,民以食为天,一个地方的美食最能反映了这里的人们的生活风貌,边城米豆腐和角角鱼是目前所知最有特色的美食。发掘边城的特色美食可以用民间调查与举办美食大赛等方式进行。通过宣传和报到,重点推荐当地最具特色的美食,使之成为边城旅游的另一张名片,对于丰富边城旅游项目也有一定贡献。

(二)边城旅游开发管理存在的困难。

首先是资金问题。花垣县是经济强县,支柱产业是矿石的开采与加工,近几年来,全县的工作重心是矿山的整治整合,政府财政紧缩,边城的旅游开发没有雄厚的资金作为后盾,一切美妙的设想都只是空谈。然而,高速公路开通在即,重庆的洪安镇和贵州的松桃镇不论是城市建设还是旅游开发都进行得如火如荼,城镇的发展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边区三镇对比而言,边城镇显得略为逊色,这无疑增加了边城发展的紧迫感和压力。

其次是景区的可用空间问题。一个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水,边城旅游的发展只有依傍清水江才具有灵性。沿河的村居必须纳入到景区的管理中来,统一规划,这涉及到征地和拆迁,必须得到村民的理解和支持,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做大量的宣传动员工作。三中和边小也需要重新选址,项目工程量繁重。

老年护理的发展前景篇8

急诊科是医院急危重症病人最集中、抢救任务最繁重的科室,且具有复杂性、多变性、关注度高、易引发医疗纠纷等特点[1]。在突发事件应对中护士良好的心理素质、灵活的应变能力、熟练的急救技术、默契的医护配合,是保证急救护理质量、影响抢救成功的关键因素[2]。情景模拟演练是在无风险的环境下用以训练、评估和改进流程,其可有效提高急诊护士的业务水平和急救综合能力,提高抢救成功率[3]。本研究探讨了应用情景模拟演练在提升急诊护士急救综合能力中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我院急诊科所有护士作为研究对象,于2018年7月—2018年12月对其开展情景模拟演练。其中男10人,女20人;年龄22~30(25.0±1.3)岁;工作≥3年9人,<3年21人;专科26人,本科4人;护师16人,护士14人。

1.2方法

1.2.1研究工具迷你临床演练评量表(Mini-CEX)[4]是美国内科医学会发展并推荐的一种用于评价医学生临床能力的测评工具。其中共7个评分项目,分别为护患沟通、护理观察、卫教咨询、操作技能、人文关怀、组织效能、整体胜任。考核按有待加强(7~21分)、合乎标准(28~42分)、优秀(49~63分)3个档次予以总评。

1.2.2干预方法演练前使用Mini-CEX量表对研究对象进行测量,再对其进行培训,然后模拟演练,最后进行考核。①培训:先确定1名经过Mini-CEX系统化学习的临床带教老师,职称为护师,对研究对象进行Mini-CEX相关知识培训,然后相互组队模拟演练,最后进行模拟临床考核演练。整个演练过程、项目、内容、实景与临床抢救尽量一致。②考核:由带教老师随机设定情景,护士在带教老师的直接观察下执行护理工作。带教老师根据护士对病人实施的临床护理工作进行评价,就护士的表现给予及时的反馈,反馈内容主要包括护士此次表现、不足之处和改进措施等,考核总时间为20~30min。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3讨论

3.1提高急诊护士急救综合能力

老年护理的发展前景篇9

为此,瑞典政府也大力支持科技创新,为老年人服务。

在“创新瑞典”展上,20家瑞典的成长型公司展出了他们最热门的创新成果,其领域涵盖环保技术、信息通信技术、医疗保健和游戏产业等,其中一些公司的新产品主要针对老年客户,为解决老龄人口的护理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

早晨,一位瑞典老太太正在家中喝咖啡,这时铃声响起,原来是她的护士来看她了。但是护士并没有真正现身,而是在一个叫作“家庭访问者”的移动设备上。这台设备与人同高,细长的支柱顶端连接着一个显示屏,老太太能够通过操纵遥控器来移动该设备,在屏幕上看到护士的脸,并和她实时对话。这个场景正在从设想变为现实。瑞典的长颈鹿公司针对独居老人推出的“家庭访问者”,是一种移动远程监控装置,可以使人通过网络虚拟访问另一个地点。它帮助老年人与他们的生活圈保持联系,不必住在养老院里,而是安全、独立地住在自己家中,同时掌控自己的社交生活。

还有一款模拟运动自行车,叫“自由行”,骑车人踩动踏板,前方的球形屏幕上就会出现街道实景,因此,你在家中运动,足不出户就能游历全世界的名城胜景。

这款概念产品的目标客户是患有智力衰退症的病人,其数字地图由谷歌公司提供。目前,谷歌公司已经购买了10辆这种自行车进行测试,并与产品制造方JDome公司洽谈进一步的合作。

瑞典的哈兰地区是这款产品的诞生地,该地区的卫生技术中心项目经理马丁,把这款自行车带到了日前在上海开幕的“创新瑞典”展览上,引起了关注。在中国,老龄化城市逐渐增加,服务于老年人的创新科技产品拥有广阔市场。

同样,老年人在瑞典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老年人的健康和社会护理是瑞典福利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不少新公司和新产品为满足这一群体的需要应运而生。

老年护理的发展前景篇10

2.国内外相关研究及现状

(1)国外相关研究2011年8月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采纳了一份全新的决议《关于城市历史景观的建议书》,主要以城市遗产景观为对象,探讨历史景观保护的手段和方法。例如西方一些国家对历史城区景观建立了相对成熟的理论体系,归纳为两大类:一种以专家意见为指导思想,将符合形式美的景观分为色彩、质地、形体、线条四个元素评价。每个城镇历史景观都有各自的景观特质,但仍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评价:①对历史城镇的地理地貌和城镇关系综合研究。②分析该地区的建筑布局、形态特征以及文化氛围各因素之间的关系。③考虑该区域城镇景观的各种有形、无形因素,从主观感受者的角度来分析“遗产性”城区景观设计。(2)国内相关研究浙江大学的王紫雯教授针对传统城市景观特征的探析,将景观生态学理论和规划方法应用在特色景观中,根据人文、历史、环境、生态和美学多方面综合考评城市景观,主要分为以下五种指向:①城市所处的地域空间和自然环境要素②整体城市的建筑形态、肌理、色彩以及空间布局的变化规律③老城区的情感因素、文化氛围和景观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所呈现的共同视觉特征。

3.老城区遗迹景观设计原则

(1)真实性原则近年来,我国的老城区地段的改造更新建设,具有真实性的物质载体很少保存下来,在建设过程中,一味的追求“旧”和“仿古”来表现民俗。在老城区的遗迹景观保护建设研究中,应该确立一种对城市历史文化保存整体性的思路,从情感记忆的角度来保卫历史城区景观的真实性。(2)延续性原则老城区景观设计原则应从历史、空间、生活不同维度的延续性考虑,将原有城区记忆的城区景观风貌和特色长期延续下来,形成具有历史记忆的空间。保护原有城区的历史结构、空间肌理、生活风俗,强化城区遗迹景观识别性,从而使得场所空间得以延续。(3)保护与更新相结合的原则在城区建设发展中,许多历史遗迹也面临着发展危机,寻找一种将保护与更新相结合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在充分尊重原有的环境遗迹要素的同时,更新改善传统环境和现代生活设施、建筑环境,在恢复“旧”城区记忆的同时,产生“新”的城市记忆。

老年护理的发展前景篇11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139(2013)01—0132-6

目前,锦里和文殊坊作为业已建成的重要历史文化街区,已经成为了成都重要的文化景观和文化名片,优雅地代言这个城市的文化形象。二者均是成都市政府统一规划的重点文化建设项目,各具特色、各有优势,本该不相上下、评分秋色,但事实上,“锦里”一直保持着一枝独秀的繁荣,“文殊坊”却在刚开市的一时风光之后长期陷入门庭冷落的境况。

这一现象很快引起了各界关注。2006年10月30日,《四川日报》记者黄玲在04版经济新闻中发表了题为《国庆人山人海节后冷冷清清文殊坊缘何不如锦里》的报道,针对文殊坊作为“锦里第二”的趋同性,提出了诸如依托文殊院的素食,打造“素食一条街”以及“现场演奏天竺乐器”等操作性建议;其他重要论文有诸如周杨和乐雪《成都城市RBD锦里与文殊坊的比较分析》(2008)所作的经济分析、周向频,唐静云《历史街区的商业开发模式及其规划方法研究——以成都锦里、文殊坊、宽窄巷子为例》(2009)的规划学分析、崔佳春《基于后发优势的成都大慈寺历史街区保护与开发建议》(2011)的后发优势理论与文化结构功能理论分析等。这些研究从各个角度分析了三者得失成败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对正在进行和即将进行的其他历史文化街区建设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下面,本文将从新文化地理学的视角出发来分析二者在被作为都市文化景观而建构的过程中所呈现的差异,以此探索作为都市文化景观的历史文化街区建设的优势路径。

“历史文化街区”概念的形成:从“文化景观”到“文化景观遗产”

(一)“文化景观”概念的历史

20世纪20年代,西方文化地理学形成,其标志是美国文化地理学家索尔(Carl,O.Sauer)《景观的形态》(The Morphology of Landscape,1925)一书的发表。索尔首次将拉采尔等人的“文化景观”的概念引进美国,并致力于通过“文化景观”来研究区域人文地理特征。他从综合角度对文化景观加以发生学的研究,对景观的结构做了详尽剖析。他对文化景观进行了如下定义:

文化景观是由一个文化团体在自然景观基础上形成的。文化是人,自然区域是媒介,文化景观是结果[1]。

自此之后,文化景观成为以美国索尔为代表的伯克利学派文化地理学的中心论题。1962年,该派地理学家瓦格纳(Wager)和米克塞尔(Mikesell)进一步指出:

文化景观是一个特定人类团体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综合化和特征性产物,体现了特定的文化偏好和潜力以及一个特定的自然环境。它是历代自然演化和人类活动的结果。[2]

(二)“文化景观遗产”概念的出现

1987年10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8届全体会议,在华盛顿通过了《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即《华盛顿》),该指出,“涉及历史城区,不论大小,其中包括城市、城镇以及历史中心或居住区,也包括其自然的和人造的环境。除了它们的历史文献作用之外,这些地区体现着传统的城市文化的价值”。

1992年12月美国圣菲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世界遗产委员会(WHC)第16届会议上,文化景观被提出并被纳入《世界遗产名录》之中,成为继自然遗产、文化遗产、自然与文化双遗产之后的第4种遗产类型。[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文化景观是人类社会和聚落随着时间在自然环境提供的自然限制和机会以及延续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力量(外在的或内在的)影响下的有形证据。它们必须具有杰出的普遍价值并成为某一地理区域、文化特征的代表。[4]美国的国家公园管理署则将文化景观定义为联系着一个历史事件、活动、人物或展示其他的文化或美学价值的一个地理区域。[5]文化景观遗产概念的提出使得遗产保护从对单一对象的保护扩展为对“场所”的保护,从静态保护转变为活态保护,从器物层面的保护扩展到人地关系的保护,这种转变充分彰显了文化景观遗产的时空特性。自此之后,文化景观遗产的观念被纳入到各国的历史和文物保护法中。

随着文化景观遗产进入世界遗产范畴,对其进行有效管理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事实上,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各国将文化遗存的区域保护与国家和地方的文化和生态建设、社会发展等结合起来,带有预见性地划定相关文化遗产保护区,为城市规划、政府管理、土地利用等密切相关的部门预先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以及新的保护和管理思路,为区域整体协调发展战略提供有力支撑。

我国正式提出历史街区的保护是在1986年,国务院在公布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文件中指出:“对文物古迹比较集中,或能完整地体现出某一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建筑群、小镇村落等也应予以保护,可根据它们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公布为当地各级历史文化保护区。”这是保护历史遗产的重要举措,从此形成了保护文物古迹、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分层次的保护体系。2002年,我国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把历史文化街区、村镇等文化景观列入文物保护范围,要求建立起一个从单体文物、历史文化街区到历史性城市的全方位文物保护架构,使得有形的文化遗产和无形的文化遗产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独特的文化景观,如京杭大运河、长城、茶马古道、丝绸之路等就是如此。

由此可见,“历史文化街区”的概念,出现在历史保护从文物建筑逐步走向历史文化环境整体保护的过程中,是一种文化地理学意义上的文化景观类型,因而同时具有建筑、文化、社会、历史多个维度的价值。

成都历史文化街区的现状:从“历史文化保护区”到“游憩商业区”

(一)成都“历史文化保护片区”的规划

历史街区是城市演进历程的见证和传统文化的载体,而城市的快速发展必然会引起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与融合。在可持续性发展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地进行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已经成为现代化进程中极其重要的问题。

成都是1982年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名城之一。对于这样一个历史悠久、文物众多的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1984年成都市制定了《成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划定了文殊院、大慈寺和宽窄巷子三大历史文化保护片区。1986年又对该规划进行了修订补充。1987年成都市城市科学研究会牵头召开了“成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发展研讨会”,并向市政府提交了《历史文化名城成都保护发展建议》。此后成都市有关部门在此基础上对历史文化名城进行了系统的保护,即从个别保护到群体保护,从静止保护到动态保护。[6]

(二)成都RBD现状

与此同时,成都还必须思考如何在延续旧有文化血脉、保持固有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发展经济的问题。在无数的探索与调研之后,与北京、上海等诸多历史文化名城一样,成都最终选择了游憩商业区(Recreational Business District,简称RBD)规划模式,决定将RBD作为城市文物保护和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致力于创造城市文化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RBD这一概念最早由查尔斯.A.斯坦菲尔德(Charles A.Stansfield,和约翰.E.里克特(John E.Rickert)在1970年研究旅游区的购物问题时首次提出:RBD是中心商务区(center business district,简称CBD)和居住功能区(LBD)相融合的产物,是为满足季节性涌入城市的游客的需要,在城市内某一区域集中布置饭店、娱乐业、新奇物和礼品商店的街区。[7]1982年,斯蒂芬·史密斯(Stephen Smith)在其《游憩地理学》(Recreation Geography)一书中把新文化地理学的文化景观理念内置到RBD概念中。[8]

1995年,保继刚在研究深圳华侨城发展模式时,首次引入了RBD理念。在此之后,许多国内外学者进一步研究发展并实践了RBD规划理念,将城市RBD的类型扩展为四类:(1)大型的购物中心型(shopping mall);(2)特色购物步行街型;(3)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型;(4)新城文化旅游区型。如北京新东安商城的老北京一条街、上海老街、上海田子坊等就是较为成功的“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型”RBD案例。

2006年6月8日,成都市政府了《成都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提出在2020年以前,成都市将重点把浣花风景区、武侯祠片区、水井坊片区、文殊院片区、北郊风景区、十陵历史文化区等6个片区建设成旅游休闲商业片区,以此为中心带动周边的旅游产业和商业文化的发展的规划。这六大片区中,除北郊风景区之外,五大片区均分别依托杜甫草堂、武侯祠、水井坊、文殊院和明十陵等重要历史文化遗产,是典型的“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型”RBD。

锦里(武侯祠片区)和文殊坊(文殊院片区)相继建成,并对外开放,二者的基本隋况如下:

1.锦里

锦里是西蜀历史上最古老、最具有商业气息的街道--,早在秦汉、三国时期便闻名全国。如今,锦里被改造为一个集中展示巴蜀民风民俗和三国蜀汉文化的民俗风情街区。

它依托成都武侯祠,以秦汉、三国精神为灵魂,明、清风貌作外表,川西民风、民俗作内容,扩大了三国文化的外延。一期工程在这条全长350米的街上,浓缩了成都生活的精华:有茶楼、客栈、酒楼、酒吧、戏台、风味小吃、工艺品、土特产,充分展现了四川民风民俗的独特魅力。此外,古戏台将定期上演川戏的经典剧目,戏台前会定期放映坝坝电影、以特色小摊的方式举行民间艺人的展演(如糖画、捏泥人、剪纸表演、皮影表演、西洋镜等);热闹非凡的民间小吃集市,让人们亲身体验川西古镇“赶场”的热闹场景;趣味十足的民间婚礼展示,游人可参与其中,乐在其中,而情侣们甚至还可以将自己的婚礼仪式搬来锦里举行,体会一种独特的、传统的婚庆方式;民间音乐及戏剧表演、民俗服装秀更是长年不断,花样百出。其他诸如夜晚打更、采用花轿和滑竿等传统交通工具等多种古韵十足的特色项目,让锦里重现昔日川西古镇的生活原貌,被称作“成都版清明上河图”。

该街采用由武侯祠控股公司化的运作模式,引进经营管理人才进行市场管理。据统计,自2004年11月开放以来,已接待国内外游客800余万人,实现销售收入近亿元,拉动周边经济2亿元以上,为社会提供近千个就业岗位,形成了成都民俗旅游休闲文化的一个知名品牌。2004年11月,“锦里”古街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9]。

2.文殊坊

文殊坊是成都市政府规划的三大历史文化保护片区之一、六大旅游休闲商业区之一,是中房集团成都房地产开发总公司倾力打造的以佛禅文化、民俗文化为主题,以川西街院建筑为载体的,充分体现老成都人文历史精髓的都市文化休闲旅游胜地。它位于市中心人民中路旁,与传统城市商务中心(CBD)相融合。依托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殊院(5.73公顷),形成东至北大街、草市街,南至白家塘街、通顺桥街,西至人民中路,北至大安西路规模的协调区,总规划用地面积为33.25公顷。

一期工程包含成都会馆和成都庙街两大部分。成都会馆院落总占地面积为7460平方米,项目分两期进行开发,于2010年完成。二者均为清末时期的木质建筑,通过落架整合修建进行保护后,老院落里破旧的木柱、木梁等已被修复;成都庙街与成都会馆一街之隔,同样为传统老建筑。开街营业后的成都庙街主要包括旅游精品古玩、旅游民俗用品、文化餐饮休闲、老成都味道四大核心部分。

文殊坊于2006年10月1日开街,依托具有1400年历史的文殊院,投资22.2亿元,将其周边具有川西民居特色的老院落进行抢救性保护和整修而成,“文化”、“投资”和“规模”都可谓得天独厚,且有后发优势。如此偌大的占地规模,每天不到千人的游客量便显得过于冷清。

历史文化街区的未来:从“物质文化景观”到“非物质文化景观”

(一)英美新文化地理学视野中的新“文化景观”

1980年代,“新文化地理学”在西方迅速崛起。代表人物是英国文化地理学家彼得·杰克森(Peter Jackson)和丹尼斯·科斯科罗夫(Denis Cosgrove)。杰克森1989年出版的专著《意义的地图》(Maps of Meaning)一书被视为新文化地理学诞生的标志。

与传统文化地理学相比,新文化地理学提供了一种景观研究的新视角:

第一,强调人地关系:从景观形态研究的研究转向景观文化的研究,试图将景观的概念与其历史发展联系起来。新文化地理学结合社会学与文化理论来解释和研究景观,对景观进行文化研究,关注社会文化和政治过程对景观的塑造,以及景观本身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将景观的讨论纳入整个后现代主义的争论当中,显示出景观成为社会、文化、政治体系等活生生的人地关系中的重要部分。这样,景观就并非只是一个对象性的客观自然系统(自然景观)或客观文化系统(文化景观),而成为一个文化、社会、历史的多维存在。这就强调了文化景观中人地关系史的重要性。

第二,强调文化景观对于城市集体文化记忆的承载:注重城市象征性景观的研究、注重分析文化景观的符号意义。

李凡、朱竑、黄维《从地理学视角看城市历史文化景观集体记忆的研究》一文指出,由于集体记忆所体现出的社会性,通过物质的和象征性的城市历史文化景观,去探究其集体记忆的认知空间和情感空间更具有现实意义。他们详细梳理了城市文化景观对于保存城市集体文化记忆的重要功能。戴维·洛文苏(David Lowenthal)指出,历史建筑和城区的保护、象征性复制品的创造、纪念碑和博物馆均用于纪念往日的事件或人群。甚至诸如供娱乐的街道设施、公共艺术品和历史地名等象征性符号都是城市记忆的证据。[10]蒂姆·科瑞斯威尔(Tim Cresswell)指出,“纪念物、博物馆、特定建筑物的保存、匾额、碑铭,以及将整个都市邻里指定为‘史迹地区’,都是将记忆安置于地方的例子。”[11]由此可见,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必须考虑到城市集体文化记忆的传承。

(二)历史文化街区内涵的进一步界定:物质文化层面与非物质文化

新文化地理学对文化景观的重新定义使得历史文化街区从单纯的“历史古迹保护地”变成了“城市集体文化记忆场”,这促使对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景观遗产保护从“物质文化层面”进一步深入到“非物质文化层面”。

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修订并通过了《实施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指南》明确指出:文化景观是自然与人类的联合工程成果,反映了在一系列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的内外作用下,人类社会和定居地的历史沿革。[12]同年5月,在奥地利维也纳举行的世界遗产与当代建筑国际会议通过了《保护具有历史意义的城市景观备忘录》,其中提出:历史性城市景观的保护和保存,既包括保护区内的单独古迹,也包括建筑群及其与历史地貌和地形之间在实体、功能、视觉、材料和联想等方面的重要关联和整体效果。

2005年10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在中国西安召开第十五届大会,大会通过的《西安宣言》首次明确指出周边环境对古迹遗址保护的重要性和独特贡献,“古建筑、古遗址和历史区域的周边环境指的是紧靠古建筑、古遗址和历史区域的和延伸的、影响其重要性和独特性或是其重要性和独特性组成部分的周围环境……除了实体和视角方面的含义之外,周边环境还包括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所有过去和现在的人类社会和精神实践、习俗、传统的认知或活动、创造并形成了周边环境空间中的其他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当前活跃发展的文化、社会、经济氛围。”[13]

正如崔佳春所言,“历史街区是过去一定时期内社会生活的载体,反映着人们的生活习俗、生产能力、价值取向和审美标准,是城市发展的见证,也是城市旅游的重要吸引物。综合目前各类文献对历史街区的定义,我们可以认为:历史街区,是指保存有一定数量的历史建筑、构筑物,且能够完整地反映出某一时期城市的历史风貌、生活习俗、民俗文化,由城市干道围合而成的区域。”[14]

(三)锦里与文殊坊的比较: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层面

1.锦里:锦里是成都首个以“历史文化”为主题进行综合开发的街区。从物质文化遗产层面看,锦里片区街道两侧的所有建筑均属新建,并不具备历史遗产价值;但锦里充分利用紧邻武侯祠的区位优势,把自己打造成为集中展示三国蜀汉文化和巴蜀民风民俗的民俗风情街区,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机承载。

2.文殊坊:文殊坊的保护与开发采用的则是改造与重建结合的方式。从物质文化遗产层面看,文殊坊片区内的老建筑、老院落得到维护与修缮,其中庙宇建筑的宗教功能、院落建筑的居住功能,均得到了完整的保留,较好地实现了物质层面的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层面看,街区设想以佛禅文化、民俗文化为主题,传统川西街院建筑群为载体,力图保留老成都人文历史精髓,并提出了打造以文化休闲旅游为主的城市“游憩商务区”(RBD)的想法。但由于对佛禅文化强调不足,对川西民俗表达不充分,与街区核心文殊院几乎没有互动,文殊坊街区成了_一个文化空壳。

结论:新文化地理学文化景观概念对于成都历史文化街区建设的意义

首先,新文化地理学文化景观概念对人地关系的强调促使我们去思考历史文化的当代呈现问题。

锦里采用“赶场”、坝坝电影、古戏表演、手工织锦、夜晚打更、采用花轿和滑竿等传统交通工具等多种古韵十足的特色项目,来重现昔日川西古镇的生活原貌是一种很好的尝试。但文殊坊对于古代佛禅文化、民俗文化的呈现可以有自己的特色。

老年护理的发展前景篇12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章编号:1009-2374(2017)07-0121-03 DOI:10.13535/ki.11-4406/n.2017.07.057

1 龙妙村自然生态环境

柳州市融安县大将镇龙妙村生态旅游功能区位于融安县大将镇龙妙村,总面积约666.67公顷,核心功能规划用地面积136.6公顷(2049亩)。大将镇位于融安县城的东北部,地处中低山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太阳辐射强,气候温暖,雨水充沛,冬短夏长,雨热同季,气候资源丰富,气候条件较为优越。境内温暖多雨,热量丰富,相对湿度达79%,年均日照时数1414.6小时;年平均气温19.2℃,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8.5℃,极端低温-5.5℃,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7.9℃,极端最高温38.9℃。年均无霜期298天,年均降雨量1896.3mm,雨量多集中于4~9月,林木生长季节较长。

龙妙村整体资源丰富,建村历史悠久,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清朝嘉庆年间已经是一个繁荣的乡村集市;自然风景优美,美丽的浪溪江流过村庄,沿岸涌现出风景如画的景点;文化民俗多彩,各个民族的村民和睦共处,相互体验与传承民族文化,传统民俗文化一直沿袭至今;古建筑雄伟古朴,古代建筑遍地开花;物产丰富品种繁多,家乡物产丰富;劳作工具古香新奇,在数百年的劳作中就地取材,因陋就简,自制了许多生产工具、生活工具等,是村民智慧与勤劳的结晶。目前,融安县龙妙金桔专业合作社的生产基地在大将镇龙妙村,种植面积1100多亩,基地金桔年产量超过2000吨,总产值达800多万元,不仅提高了乡村的整体经济发展,还有效地促进了当地的旅游开发。浪溪江沿岸的田园风光,更被人们誉为“世外桃源胜地”。

2 龙妙村生态资源特点分析

2.1 龙妙生态资源优势

2.1.1 山水空间独特,风景秀丽。这里山清水秀,景色天成。龙妙的街、巷路面多是青石板铺成,村中土墙又是用大大小小的卵石铺挡,自然有致;浪溪江(龙妙段)清澈见底,自北向南蜿蜒流淌,两岸篙竹碧绿叠翠,宛如镶嵌在河岸的玉带;架建在急水滩头滩尾的竹筒水车,日夜不停地旋转欢歌、吐金溅玉;古时停泊在龙妙河边湾塘的有货船、渔船,每当夜幕降临,河面上燃起点点渔火,一只只鸬鹚鸟随着渔夫的吆喝声,一个个跟头就钻进水底,不一会儿,嘴里就叼着一条鱼浮出水面。

2.1.2 古朴商铺,古老建筑。龙妙老街铺面临江而建,现存四间铺面已有两百多年历史。民生商店门面上,镂刻有“富客常临”四个篆字的商店门面雕刻是龙妙老街现仅存的一副珍贵言语文物。此外,有庙宇、祠堂、碑志、拱桥、营盘岭、古码头、字纸炉等遍布村里,最多的是寺庙、碑志,都具有悠久的历史。

2.1.3 金桔风情带。龙妙农民的农庄将变身为一个“四季花果飘香的大观园”。春天来了,游客可以去施肥;夏季,果园、菜园成了游客眼的风景画;秋天,游客尽情体验丰收喜悦;冬天,1000多亩金桔是游客最钟爱的农产品。一年四季让游客在观赏游时如在读一本“农业百科全书”,达到“赏风景、学农业、长知识”的目的。种在地里是风景,卖出去的是农产。

2.2 龙妙生态资源劣势

2.2.1 乡村生态资源档次普通,整合度与丰满度不足。从资源调查发现,规划景区优质资源少,一般性普通资源多,核心构景资源不突出。全村民居寨貌不够完整,民居结构比较杂乱,存在新旧多种建筑结构样式。民居立面、屋顶、脊线平淡且有损落,缺少修缮与装饰。

2.2.2 新村c老村景观资源层次差距大,缺少统一布局与规划。“游老村,住新村”这是目前乡村旅游开发的显明特征。与古朴的老村相比,新村现代的建筑风格整齐排列,与传统地方民居风格不协调。同时,整体规划不够,新街区建设时没有考虑旅游开发的需要,如老街区原道路比较古朴,但后来改成水泥路面,就是缺少规划所致。

2.2.3 村寨基础环境条件滞后,大坝洲生态环境品质受限。村中部分街道路面质量较差,甚至没有排水设施,阴雨季节时,常常导致车辆、行人无法正常通行,大大地影响了当地农民生活的质量。村中基础建设投入不够,部分功能设施没有建设,如停车场地、宣传栏、各类标识等。

3 生态功能总体规划布局

3.1 功能布局核心框架

根据龙妙乡村生态功能打造,在对乡村资源评价之基础上,提出以“一环一带一核四组团”的景观功能布局框架进行总体规划。“一环”:即浪溪江两岸游道景观控制环。此环以龙妙山水空间为蓝本,展现自然溪水、堤坝水景、游泳戏水、生态果木、时花观赏、文化集锦等功能。“一带”:浪溪江沿岸山水风景带。就是沿浪溪江岸构成的线状景观带,布局水工建筑、自驾营地、乡村风味、泫溪漂流、游船戏水、自然游泳等休闲体验功能。“一核”:龙妙古村寨文化景观展示核。龙妙村有李家古居、粤东会馆、石板古街等,老街道两侧民房两层木质结构,沿街布局,临街开门窗,木质门窗多用文化雕花装饰,显得古朴优雅。“四组团”:分别为特色金桔种植生态科普组团、古村寨老街乡村文化展示组团、坝洲休闲娱乐活动组团及白虎寨宗教祉福组团。

3.2 生态功能规划

将龙妙生态功能旅游划分为老街乡情文化体验区、湾塘坝洲水景休闲、浪溪江沿岸金桔种植展示区、山地生态敏感保护区等四大功能区。老街乡情文化体验区――以展示龙妙村古村落乡情文化为重点,全面彰显龙妙古寨传统民居建筑、乡村风貌、习俗民情等元素,重点打造龙妙村寨人居环境与人文风貌,集聚寨乡风俗、民居建筑、街景门路、乡村娱乐、特色餐饮、乡村文化、民间活动等、形成“乡愁”的乡村韵味。湾塘坝洲水景休闲――以龙妙湾塘之月状水面为山水蓝本,重点打造“月形”水域空间,建成以乡村山水风貌景观为主调,配套民寨古商建筑文化空间体验及小岛风景。浪溪江沿岸金桔种植展示区――以龙妙特色名优金桔生态种植为农业观光要素,全面展示龙妙沿浪溪江两岸大片果园的生态基质,重点打造浪溪江沿岸肥沃的种植条件及生态金桔的优良品质,建成金桔采摘地和科普地。山地生态敏感保护区――以规划用地保护性山体绿地为区域,保留现有林地及景观竹林,突出山峦环境对龙妙古村的生态保护功能,重点打造龙妙村寨环境保护带,凸现景区景观植物资源生态特色,为村寨优质环境建设绿色生态屏障。

4 乡村环境生态保护

4.1 生态保护原则

优先保护功能区用地,严格控制现有生态资源开发,重视生态景观营造,保护乡村自然原貌,可持续发展。一是做好浪溪江水系保护,突出生态果园用地整体保护;二是对龙妙老街区要把老屋古屋、传统民居、旧址、古寨风貌作为重点保护资源;三是必须点线面保护与环境生态综合保护相结合,运用生态学的物质循环转化原理及生态位原理进行保护规划,根据生态旅游功能及资源敏感性、脆弱性进行分区保护;四是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与景观展示相协调,通过典型的“种―养―沼―能(果、作物)”生态利用模式,控制地表土壤流失,江塘岸岸坡壁侵蚀;五是可视物保护与非可视物保护同样重要,可视物如民居建筑、亭廊架台、路基驳岸等,非可视物主要是文化资源,如传统节庆、传统手工技法、传统劳作方式等。前者的保护重在民居修缮保护,从平面、立面等多方面加以修整,做到修旧如旧,不失古村特色风格。非可视物保护,就是先要挖掘文化资源,建立技术资料档案,培养后续人才,建设传统工艺作坊、倡导手工作法,保留传统工艺。

4.2 生态保护技术

4.2.1 分级分层次保护。将功能区按核心保护区、一般保护区与生态保护区进行分区分级保护。核心保护区是景区最重要的区域,由自北向南沿休闲农家、粤东会馆、戏台、李家古屋、祈福台、龙妙小学所构成的保护圈;一般保护区即是核心保护区的缓冲区,若被破坏则会严重影响到核心区;生态保护区是指景区内与连接处的山地、竹林及高山农田,采取一般性保护技术。例如对核心保护区,其保护方法为:一是在该区域内执行游人量指标控制,采用最适容量指标,村庄空间要特别加以控制;二是在核心区内的湖塘、岸坡、河道等水体做好水土保持,加固坡岸,种植保护性植物如爬山虎、蟛蜞菊、蜘蛛兰、美人蕉等;三是在村庄山坡坡脚与水体联结处通过道路做好雨水排放,将水排进水体,又不影响土岸坡稳定;四是景区核心区浪溪江、村前湾塘的景观开发要运用生态方式,尽量使其对环境以及生物结构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保护好原生态的自然生态环境;五是加强核心区园容管理,设置好卫生池、垃圾池,标注卫生警示语;六是对村寨民居古建筑“修旧如旧”的保护和修复工作要尽可能地保持原有的风貌。

4.2.2 生活环境保护。包括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乡村生活污水种类主要包括民用餐饮污水、卫生污水、养殖污水、环境污水(降雨过多造成的泥水)等。污水处理采用两种方法:一是综合利用沼气池,通过典型的现代种植养殖技术应用及“种―养―沼―能(果、菜)”生态利用模式,应用有机循环生态模式将生活污水污物经沼气池发酵,沼气为能源再利用;二是建设景区污水处理池,所有污水均集中进行处理,经处理的污水合格后用于果林植物养护用水或排进景区湖体水系。

功能区垃圾处理就是将污染垃圾物如各种生活垃圾、植物枯枝落叶、餐饮物、腐烂瓜果物、养殖丢弃物、游人烧烤杂物等先收集,然后集中到村屯内垃圾堆放池,再通过垃圾车外运。在功能区内建设两个垃圾堆放池,按生态乡村要求设置岗位保证垃圾得到处理。垃圾采用分类式收集,收集的垃圾再采用生态乡村建设的基本要求进行集中处理或外运到指定地点。但不得在乡村功能区内集中焚烧。

4.2.3 河道生态安全保护。保护范围是浪溪江龙妙村段、功能区内设洞河段、大坝洲闹鱼溪等水域景观河道。保护方法为:岸坡保护――对于比较固定的坡岸,采用自然坡岸不变,岸上坡上竹林带、杂木带严格保留;对于有崩塌之处,以种植植物树木保护为主,种植撑篙竹、甜竹或毛竹,适当种植枫杨树、樟树等。表演场四周加固土方,用大块石垒砌坡面,加大护坡面及厚度,水坝两岸可以采用分级台地保护,分2~3级(层)建设平台,使坡面更为牢固。

河道水质保护――即保护好沿河岸森林植物带,特别是果木带、杂木带、竹林带;严禁在沿河近岸侧(80m范围)种植速生桉树;在河道某些缓水湾,常有杂物积聚,影响环境,这些地方可以定期组织人员清理杂物,种植自净植物如水草、伞草、芦苇草、水杨梅等。对于湾塘水体,为保证湾塘水面景观,严禁在湾塘水面上进行网箱养鱼,也不能在浪溪江进行围堰式规模养殖家鸭;龙妙村屯所有生活污水必须集中收集处理,严格按照生态水质处理方法除污去污,保证水质后方可排放。

4.2.4 功能区用地保护。一是严格用地管理。各类土地必须严格在各自功能区内进行生产和开局,不得随意改变用地性质,重视生态型用地的保护;二是在满足功能区功能布局要求基础上适当加大景观用地面积,保证各景物景点的建设用地;三是用地必须与融安县(含大将镇)用地规划一致,不得突破前导规划的指标及范围。

4.2.5 资源协调性保护。乡村生态保护要紧密联系当地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及丰富的人文文化,坚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人文理念,顾及乡村群众利益,要以功能综合、产品特色、环境优美、民心所向而区别于乡村纯生态旅游点。要多请专家及各类媒体到功能区考察,形成项目建设氛围。同时,要营造“乡亲感恩”、“乡情眷恋”、“离人心上秋”的“乡愁”氛围,通过亲情文化,培育浓浓的乡村情感。乡村生态旅游开发切入到乡村的多方面,其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是两个主要类别,除保护好资源,还要有开发意识,结合乡村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综合考虑,布局功能,如此才能彰显乡村人居环境建构的品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