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德育课堂合集12篇

时间:2023-07-14 09:44:55

中小学生德育课堂

中小学生德育课堂篇1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备课,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也可结合教材,通过介绍有关科学家的事迹和我国数学事业的伟大成就,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如我在教小学数学第十册《圆周率》一节时,圆周率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而又陌生的概念,我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量出课前准备的几个圆形物体的周长和直径,并算出周长和直径的比值,进而我引出了圆周率的概念,同时不失时机地告诉学生,圆周率是我国的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计算出来的,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的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6位小数的人。并穿插讲述了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这样通过介绍数学家的生平及光辉事迹,不仅可以激励学生学习数学家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的精神;学习他们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同时他们为我国的科学事业所取得的成绩,也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又使学生所学知识理解得更深刻,记忆更牢固,真可谓一举多得。

二、编写故事例题,激发学生爱学习、爱生活的情感

教材中的一些例题虽也具有德育教育思想,但不明显。因此,我就在不改变题型模式的情况下,把它改编成一个个趣味小故事,使学生在趣中动脑思考,乐中求知,同时又受到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如我在教学生学习已知圆和半径或直径,求圆的面积这一类型的应用题时,我把例题改编成这样的形式:爸爸要砌一个半径为3米的圆形花坛,可爸爸对圆的知识知道的比较少,你能帮爸爸算一算修这样一个圆形花坛需要占多大的面积吗?通过这道例题的教学,不仅使学生明白该怎样做,更重要的使培养了学生的助人为乐品质,同时又使学生明白从现在起就应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将来才能为祖国、为家乡做出贡献。再比如在教学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分数应用题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道例题:在三月文明礼貌月活动中,附小学校四年级同学做了45件好事,而我们五年级同学做了60件好事,请算一算,五年级同学做的好事比四年级同学多几分之几?把学生生活中的事编成一道道有关的数学故事题,呈现给学生,学生的惊喜程度自不言而喻,学习兴趣自然高涨,教学效率也就随着提高,同时又使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情进一步得到升华。

三、利用数学作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数学来源于实践,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是学习数学的活教材,也是进行道德教育的基石。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寻找具有道德教育价值的内容,创设情境,触动学生的心灵。

由于近期凸显的能源危机,使节约用电成为经常性的话题。然而,不管教师三令五申,教室“长明灯”现象总是不能杜绝。为此,我设计了“浪费知多少”的数学综合实践作业,要求计算全校每年浪费的电有多少。首先让学生讨论要求出这个结果应知道哪些条件。学生提出:要知道哪些时间亮灯(开吊扇)算浪费,一盏电灯(一个吊扇)亮(开)一小时要用多少电,一个教室有几盏灯(几个吊扇),全校有几个教室等。学生自愿组合,分别调查不同年级的教室每天不该亮灯(开吊扇)的时间是多少,再取平均值,一部分同学去查询怎样计算一盏日光灯(一个吊扇)一小时要用几千瓦电,另一部分收集其他相关的数据。课堂上,当计算结果出来后,学生都大声惊叫。这时,不需教师说什么,学生早已意识到人离灯熄(扇停)的重要性,纷纷表示要向全校同学倡议,有的学生还指出老师也要做到,因为有时候办公室也有“长明灯”现象……

传统的数学课程不大注意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的联系,对数学应用的处理总留有人为编造的痕迹。本堂课学生综合运用已学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了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并且通过数学知识的运用这一载体,对学生有效地进行了节约能源的思想道德教育,达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中小学生德育课堂篇2

由于小学生在心理和生理上发育不是很成熟,其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若不加强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小学生将可能养成不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因此,提出小学课程中如何渗透德育的策略是非常重要的。

一、德育教育渗透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在新课程标准下,对小学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也要让学生树立良好的思想品德,而小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德育教育中不断塑造人格,培养爱国主义情感,也可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德育教育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针对当前我国小学德育教育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应将德育教育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渗透到课堂教学中,由于良好的道德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这就要求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将品德课与社会课有效结合在一起,对学生的人格进行塑造,使德育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小学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对德育教育的渗透引起高度重视,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来加强德育教育的小学课程中的渗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为了充分体现出小学课堂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应注重学生爱国情感的培养,通过采用各种有效的手段,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体会到祖国和党的伟大,从而增强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及归属感。由于我国的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大量的伟人和科学家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并且在各个基础学科中都可以找到相关历史伟人的痕迹,包括语文、数学、地理等学科中,让学生体会到古今中外的科学家的杰出贡献和高尚品德,通过教师进行历史伟人的讲解,增强学生的民族感和自豪感,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注重学科内容与德育内容的相互统一

德育教育的渗透应尽量做到学科内容与德育内容的相互统一,虽然一些人认为:“德育教育只能适合在语文、政治、历史等偏文性课程中开展,然而,在数学、地理等自然学科中,德育教育是很难开展的”。其实不然,无论是在文性课程中,还是在自然学科中,只要通过合理的练习,都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和正确的社会观,例如,在数学教学中,当进行电量、电费的计算时,教师可以将德育教育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节约用电的意识,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勤俭节约的重要性,因此,注重教材内容中德育因素的挖掘,明确课堂教学中德育教育的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在准备课件中应找准教学内容的渗透重点和切入点,注重课前投入,教师应深入专研教材中的知识点,根据解编者的意图来提炼出教材中道德教育的重点,只有明确了教学的重点内容,才能有效避免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教育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才能提高德育教学的教学效果。另外,教师在备课时,应全面把握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在讲述道德伦理过程中,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的原则,从而提高德育渗透的效率。总的来说,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三)根据学生的特点来寻找德育教育的最佳点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由于小学生的思想还不是很成熟,具有自控能力差、好奇心强、活泼好动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来寻找德育教育的最佳点,只有开展的德育教育满足学生的需要,具有针对性,德育教育在小学课程教学中的渗透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把握学生的兴奋点和变化点,选择合适的实际有意识的进行思想教育,给予学生无限思考和发展的空间,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本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并采用适当的教育方法,这样德育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教师应做好榜样和示范

小学教师在德育教育中应身体力行,发扬榜样和示范作用,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主要任务是育人,只有教师拥有良好的精神风貌,教师在德育教育中才能起到育人的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严格遵守课堂教学的纪律,通过制订周密的计划来完成自身需要完成的任务,注重自己在课堂中的态度和言行举止,从而为学生做好指导示范作用。总所周知,教师是学习的主要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学生都比较听教师的话,所以,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影响,只有教师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着装得体,教师才能在教学中充分发扬榜样和示范作用。

(五)加强学生自律意识的培养

学生的自律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课堂教学质量,因此,在小学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应注重学生自律意识的培养,只有学生的自律意识提高了,学生才能养成“课前准备、课中专心听讲、课后认真复习”的良好习惯,但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需要采用积极的手段来加强学生德育教育,通过在教学中借助教学内容来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团结互助等良好的品质,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锻炼学生刻度困难的坚强意志,使学生的自律意识得到有效提升,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总结:

在当前形势下,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要具有思想道德品质,而小学教育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关键时期,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充分发挥德育教育的作用,注重学生爱国情感的培养,并根据学生的特点来有效开展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及思想道德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扎西央宗.小学课程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J].小学科学(教师),2013,08:208.

中小学生德育课堂篇3

一、品德与社会课程特点分析

小学阶段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除了老师的讲授,还离不开学生的自悟、自读、互研。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概括地说,品德与社会课程特点分别是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在思想性方面,品德与社会课程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人文性方面,品德与社会课程注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培养学生,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在实践性方面,品德与社会课程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在综合性方面,品德与社会课程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主线,对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进行有机整合。

二、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策略

为进一步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水平,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生动、主动、和谐的发展,在深入了解品德与社会课程特点的基础上,开展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下文将逐一进行分析:

1.确定小学生的主体地位

确定小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关键。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只有确定小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保障小学生成为德育学习的主体,才能激发小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兴趣,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为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法,如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播放文字、图像、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技术,弥补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局限,让小学生在德育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更好地理解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的内容。

2.丰富小学生的情感体验

丰富小学生的情感体验对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至关重要。品德建构的本质是指通过情感而形成的知情行的整合。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应丰富小学生的情感体验,对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师而言,教师本身应具备丰富的情感,并在教学过程中将情感传达给学生,以丰富小学生的情感体验。具体来说,在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对一些生活的回顾、某些场景的回忆以及想象激发小学生的情感,与此同时,如果有必要的话,适当借助一些音乐元素陶冶小学生的情操,从而唤起小学生情感方面的共鸣。

3.注重对德育教学的评价

注重对德育教学的评价也是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在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对德育教学的评价,有利于提高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对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师而言,教师应全面了解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情况,借助正确的评价方法,及时了解教学情况,并作出相应的反馈与改进。从教学评价的分类上看,有这样三类,分别是针对课程教学内容及活动实施可行性评价;对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实施诊断性评价;对课程教学实效性的整体情况实施总结性评价。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无论哪种评价,都应该在保证教学顺序、有效进行的前提下实施。

4.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提高课程教师教学水平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不容小觑。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对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就目前而言,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水平,可以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对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师的培训,加强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技能的提高,与时俱进地给品德与社会课注入新的活力。另外,一个优秀的小学德育教师要不断积累工作经验,结合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理论进行思考,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德育的实效。

总之,随着我国教育产业规模的发展壮大,小学教学也相应提升了教学标准与要求。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课堂教学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在进行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在了解品德与社会课程特点的基础上,确定小学生的主体地位,丰富小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对教学的评价,提高课程教师教学水平,不断探索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小学生德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潘茂春.品德与社会有效教学的探索[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09(11).

[2]李黎红.浅谈《品德与社会》课社会实践中教师的指导[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

中小学生德育课堂篇4

小学体育教学注重体力及脑力两方面的培养,伴随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及教学改革的实行,对小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体育教学中包含着许多德育方面的内容,将德育教育渗透到体育教学中,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也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小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加强其德育教育,有助于良好心理素质的构建,有助于小学生健康成长。

一、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的可行性

体育课堂教学本身具有一定的优势,即具有规律性、约束性的特点,尤其是体育活动都有一定的规则,同时也注重团队精神。因此,参加体育活动可以使学生养成遵守纪律的习惯,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社会公德心和责任心,有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同时体育教师一向受小学生的欢迎,有利于师生间和谐关系的构建,对于学生的心理波动,体育教师可以进行疏导,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比如,在体育课堂中,有些学生不愿意参加活动,也不愿意与教师和学生互动,面对这样的学生,体育教师对其进行开导,使其融入集体中,以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基于以上体育课堂教学中的种种优势,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具有可行性。

二、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的途径

(一)以体育教材为基础,渗透德育教育

体育教材与其他学科有很多的不同,其他学科重点在教授理论,而体育学科重点在于实践。体育教材理论部分也有德育教育,使学生不但可以在体育教学中锻炼体质,也可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体育教学,可以使小学生很快地融入集体环境中,同时培养终身锻炼的意识。体育教学最重要的还有实践性,体育教师要将思想教育有目的地规划到教学计划中。比如,球类运动项目,足球、排球及篮球,团结合作精神的培养是进行球类项目教学的主要目的。体育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遵守项目规则,团结合作,取得比赛的胜利,同时对于输的队伍要给予鼓励,使其再接再厉,并提出团队精神的重要性。这样就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遵纪守法、勇于挑战的品质。对于田径项目来说,尤其是长跑,不但有利于体质的锻炼,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耐力及顽强的思想品质等。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及教学内容,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二)在常规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

新学期开始,体育课堂教学的第一课就要为德育教育奠定好基础,教师最好选择在室内教学,将整个学期的体育课程规划向学生说明,明确体育教学要实现一个怎样的目标,同时对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比如,虽然体育课堂比较自由,但是它也有其纪律,而纪律是必须遵守的,同时,让学生明确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还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因为体育教学中学生间的身体接触比较多,而且运动性较强,因此,必须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对于课堂中产生的矛盾,要理性解决,自己解决不了要及时与教师沟通。又如,提出学生对于体育器材的使用要求,要爱护体育器材,培养学生爱护公物的品质等等。

(三)采取多种方式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

对于小学生来说,其思想认识还不够深入,因此教师要采取多种渗透方式将德育教育渗透到体育教学中。比如,应用表扬鼓励的方式,对于体育课堂教学中表现优秀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为其他学生树立榜样;对于努力完成课程的学生给予肯定,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应用实践体验方式,由于体育教学实践性,其实现方式为身体锻炼的形式,在这个过程中必然能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品质,磨炼学生的意志;环境锻炼方式,无论是炎热的夏季,还是寒冷的冬季,都要进行体育课程,锻炼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困难锻炼方式,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教师要适当设置一些困难的环节,让学生去突破,磨炼学生的意识,培养学生敢于冲破困难的勇气与魄力等等。

三、结语

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蕴含着许多德育教育方面的内容,教师要牢牢抓住这一特点,将德育教育作为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渗透到体育教学中,从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适应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邵调.体育课堂教学进行德育渗透的三个有效基点[J].体育师友,2010,33(2).

中小学生德育课堂篇5

二、小学思想道德教学

2.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标改革的重要目的就是改变传统的老师主导课堂的状况,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内容的掌控,提高学生的热情。在新课标改革的要求下,小学思想道德教学也要紧紧跟随这样的步伐,凸显学生在思想道德课堂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一同参与教学内容的制定,一起探索创新思想道德教学方式的转变。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加强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为学生提供更大的思想空间,让学生积极而自由的发展。这样的教学目标对于新课标要求的提升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有着巨大的作用。

2.2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理论知识只有结合实践才能让学生更好的体会和深刻的记忆。在理论和实践中,老师就要做好桥梁。在老师对学生进行理论的教育之后,教师要指导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身边发生的事上体会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在学校、在家庭当中都能成为一个道德品质高尚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2.3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自主的学习效果要强过被动接受的效果千百倍。所以只有让学生自己主动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熏陶才能有效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培育。提升学生对一门课程的学习热情,如果不是课程本身很有趣,就只能从教育方法上花心思。在教育方法上,思想道德教育的传统教学方法更像是说教和讲座,内容无趣,形式枯燥。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我们可以将创新课堂融入思想道德教育中来。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和设计课堂的环节和要素。这样就能更好的提升学生参与度和学生对思想道德课程学习的热情。

2.4增加课外活动环节

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是基础,但是学习这些的目的还是要让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提早的接触实践就能更好的发现问题,更好的解决问题。所以在学生课程的设置上,建议设置一部分社会实践课。让学生接触社会,将理论知识践行到社会中去。也让学生成为社会的一股清流,净化社会风气。将理论践行于实践,让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指导学生更好的成为社会主义需要的品德高尚的人才。

三、在实施创新思想道德课堂中遇到的困难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创新课堂就成为一个突出的亮点。虽然创新课堂的优点众多,但是创新课堂对老师的水平要求高,需要老师能够对学生有很好的引导教育,对课堂有足够强的掌控能力,让学生为主的课堂中,不至于偏离学习的轨迹。对老师的要求提高,就需要师资力量上的支持。对在校老师的提高培养,对新老师的着重选拔就成为新课改下思想道德教学的重要环节。在新课改下,需要将理论更好的结合实际,有更好的课堂氛围和参与环节。这就要求学校需要更多更好的基础硬件设施。现在很多乡村学校还缺乏最基础的硬件设施,想要进一步提升学校的硬件设施就成为一大难题。所以改革下的创新课堂还需要国家的大力扶持,也需要慢慢的发展和更新。

四、教师如何创新思想道德课堂

创新是新课改的重要任务,但是如何创新也成为新课改的难题。创新太多容易忽略理论知识,创新太少那么很容易让创新只流于形式,没有实质作用。所以作为教师如何创新就是一个重要课题。我们首先要对创新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创新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创新课堂本身,也可以创新课堂形式。在思想道德教育的课堂,创新思想道德教育本身是一个极其难也不容易成功的方式,那就只能在创新课堂形式上下功夫。创新课堂形式不一定是对传统课堂的全部颠覆,可能只是对传统课堂的调整,课堂内容的丰富,学生的参与和实践环节的加入。教师为了迎合这种创新的转变,就要加强自身能力。教育水平的提高才能保证这种创新的课堂能在有序和正常的节奏下进行。所以教师在创新课堂的同时,要较强自己建设,提高自己适应这种创新课堂的教学节奏,和学生主导课堂的思维方式。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在创新的同时兼顾理论。

中小学生德育课堂篇6

《小学品德教育论》中说到,在小学品德教育课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创新教育教学模式,采用新型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构建高效课堂。我国现阶段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模式是传统的教师讲授法,即教师在上课之前根据课程标准备课,在课堂上根据备课内容讲授新课。这套教学方式无疑扼杀了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不用说学习成绩。所以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改善小学品德教育教学模式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分析三种小学品德教育高效课堂模式,希望为新课改下的小学品德教育有效教学提供借鉴。

一、合理使用多媒体,构建高效课堂

多媒体的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逐渐被引进到小学课堂教学中。它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们展示动态的图画、优美的音乐和形象的视频,吸引学生的兴趣点,活跃整个课堂气氛,从而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例如,在讲小学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人教版)第一单元第一课《美丽的生命》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明白动物、植物和我们人类一样都是有生命的,教会学生从不同方面去认识动植物,从而体会动植物生命的美丽。在进行本课教学时,教师先在多媒体上给学生展示动态的“蜜蜂、蝴蝶、小狗、小草、迎春花、柳树、苹果树”等动物和植物,让学生从动态中感受到这些动植物都是有生命的个体,它们也都会成长,会让大自然变得更美丽。之后教师继续在多媒体上给学生展示“草儿生长,花朵开放,小鸟孵化”等的动态图片,让学生进行更深刻的了解。之后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学习课文上的教学内容,就很轻松了。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可以极大地吸引学生的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促进了高效教学。

二、设置具体教学情境,构建高效课堂

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还没有完全发展,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设置具体的、可观的教学情境,便于学生理解,从而构建高效课堂。

例如,在讲小学一年级上册《品德与生活》(人教版)第二单元第一课《春天来了》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观察春天的不同特点,走进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逐渐形成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的意识。在进行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先带领学生把教室的各个角落布置成春天的景色,如“柳树发芽、碧绿的小草,和煦的春风,苏醒的小动物和公园一角美景”等,同时给学生播放《春天在哪里》的歌曲,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春天的魅力。教师给学生进行情境渲染之后,再进行本课的教学,给学生讲述有关春天的故事,并且鼓励学生搜集有关春天的美景,培养学生们“画画、唱歌、照相、写作”等能力,并且培养学生爱护环境、保护大自然的美好习惯。

三、理论联系实际,构建高效课堂

我们所有的学习都是为了更好地为现实服务,所以在小学品德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带领学生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考,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从而构建高效课堂。

例如,在讲小学二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人教版)第二单元第一课《认识它们很重要》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认识生活中常见的交通标志,学会遵守基本的交通规则,进而不断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进行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前给学生搜集好各种交通安全的标志图以及各类的交通安全常识,如“红灯、绿灯、黄灯的基本含义,人行道、车行道的基本常识,不能横跨马路护栏,如何安全过马路”等,在课堂上给学生进行普及教育。由于这些基本的常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很大的联系,所以,教师给学生播放一些小学生交通事故的视频,如“学生横穿马路导致车祸,不遵守交通灯而致死亡”等,让学生自我反省,看看自己生活中有哪些不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从而养成正确的生活习惯。在小学品德教育课堂上,教师带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从而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准则,促进教师的高效教学和学生的有效学习。

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思想品德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在课堂教学中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活跃课堂气氛,不断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探究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构建高效课堂!

中小学生德育课堂篇7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9-0231-01

1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呈现的优势

实施生活化课堂教学是新课程改革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形式的一项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有些班级实施了,有些班级没有实施,对开展生活化课堂教学形式的班级里的学生进行了走访调查,发现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呈现的优势是这种教学形式打造了不同于以往的常规偏理论的教学形式,而是学生感兴趣的似现实生活的课堂教学形式,国际著名教育专家斯普朗格说过:学校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仅仅传授学生的知识或者是让学生接受已有的经验。而是从人的生命深处,开启他沉睡的自我意识,挖掘感召人们的生命感、潜藏的创造力、自我价值感。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课堂的教育目的也正是如此。这种生活化的课堂的正确理解应为“模拟生活情景的课堂”。这种生活化的课堂的教学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课堂上创设了与课题的内容相关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充分的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得到启迪。二是课堂上师生双边活动热烈,师生对话交流充分,课堂气氛活跃,师生间情感沟通和谐流畅。这样的课堂大大改变了以往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在学生心目中呆板的教学形式,这种丰富活跃的生活化课堂

我们称其为类生活课堂, 在教学中我们为了让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能和社会现实生活真正的融为一体,也为了更好地把握学生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喜爱程度,了解在学生心中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怎样的形式,还原学生心中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理想课堂,以及有效地开展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课题研究,教师组织起来,对学生进行有关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课堂教学走访,调查50名学生,让受访者回答以下问题:(1)你喜欢上品德与社会课吗?为什么喜欢?为什么不喜欢?结果是:1问中有89%的学生更喜欢上品德与社会课, 原因是上品德与社会课有趣,上品德与社会课有用;82%的学生喜欢上品德与社会课,因为觉得上品德与社会课很有趣。由此可见,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生活化教学,已变得吸引学生了。(2)你喜欢上什么形式的品德与社会课?老师讲我们听?老师组织我们一起搞活动?结果是96%的学生所喜欢的上课模式是老师组织学生一起搞活动,可见学生在互动的教学过程中能更好的学习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3)你喜欢现在老师的授课方式吗?100%的学生喜欢现在的老师的授课方式,因为课堂教学形式是生活化课堂教学形式,可见,生活化教学设计让学生体验到愉悦,感受到快乐。(4)如果将游戏、小品、讨论等形式贯穿于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你会感到兴奋吗?100%的学生感到兴奋,这表明学生们都喜爱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5)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上所学的道理,我会在生活中去应用吗?90%的学生回答:“应用”。这体现了经过生活化课堂的教学,能让学生们将所学的理论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从学生上交的课堂,学习日记中我们看到,学生在生活化课堂教学活动中,他们的学习知识活动与生活实践的结合在逐步的成长,心理素质、到的是、素养明显提高。

2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呈现的不足

2.1指导学生方法失当,缺少技术架构

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课下搜集到的有关教材内容的材料,不去有效地指导,像分类,合理地整理、有效地呈现,至于材料内容的多与少、材料质量的高与低,学生都是不准确的,参差不齐,老师因为精力有限,时间仓促等原因,都不能给予过细地合理的指导。

2.2课堂情境教学中缺乏细节的捕捉

在具体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经常选择的教学方式是:一、学生模拟采访,二、开展小品剧表演等一些学习成果展示。似乎是再现了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但是,这些再现的生活情景,也只是很浅的展现生活的表象,教师只是对学生所表演展示的内容,给予一些总结,而不会深层挖掘这些表演内在的含义,例如:《做学习的主人》这个专题,首先,教师请学生小组选出代表,扮演小记者,对学生进行采访,采访的内容是:你是怎么解决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的?在通过小记者对三到四个同学的采访后,教师就给与结语了,如:你们采访的很好,采访时应用的方法好,在学习中我们遇到困难时,不要畏惧而要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寻求解决困难的办法,到阅览室查阅资料,也可以向父母、同学、老师请教……。教师的结语,注重引导学生关注所采访的内容,而学生在采访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仪态、语调的高低和谐等体现学生个人素养的,在教师的结语中没有反映,但是,这些正是学生们在社会上生活,在生活中立足的最根本,最关键的因素。学生的课堂上的表演、采访等,对学生只是起到一个模拟社会现实生活的场景而已,是一个表象工程,其蕴含的内在的道德教育的因素,需要教师在情景当中适时地去挖掘。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教育教学素养、科学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精心创设能够激发学生进行道德内省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情境。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育不仅是一门科学课程, 而且是一门艺术课程。作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育者,需要认真的学习积累自己的知识,专研教育教学理论,注重教学实践,才能让自己在反思课堂教育时,站在高处,从宏观的角度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育以正确思考。立足于小学生的未来发展要求,小学生的远大人生,才能够科学合理的设计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方案,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受、体验到课本知识的内涵,最终达到将现实生活引进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材之中,只有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生活的真实,深蕴了解学生的内心,面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课内外的突况,适时的给学生恰当的安抚,适当的鼓励。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新课改要求,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课堂教学要力求精彩和高效,为学生打造专业的品德与社会课的课堂教学,为了学生将来的幸福生活,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师任重而道远。

中小学生德育课堂篇8

语文学习渗透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学语文对小学生的学习而言,具有一定的启蒙作用。作为基础教学的小学语文是小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小学生的认字、阅读等基本语文能力培养和语文基本素养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以此塑造小学生健康的德育观念。

1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存在的问题

小学语文教学在小学生的德育培养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小学语文承担着对小学生语文知识的教学,以及德育素质培养的重任,然而,在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不利于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首先,语文教师受应试教育思想影响,不重视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由于我国在过去长期处于应试教育的笼罩下,这种状态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持续,对学校和教师而言应试教育的教育思想根深蒂固,严重影响着学校的教学理念和教师的教学态度。因而,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过于片面的追求小学生的考试成绩,在课堂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未给予德育教育足够的重视,更谈不上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与渗透德育教育。小学语文教师陈旧落后的教学理念不利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顺利实现。其次,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水平有限,难以充分发挥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有的重要作用。小学语文教师长期处于小学校园这一单纯的环境中,学生群体每年都在更换,而教学任务却很少发生改变,因而难免会出现部分语文教师固步自封、不能做到与时俱进的现象。由于语文教师对德育教育认识不足,或者受到自身能力的限制,并不能深入挖掘语文课文隐藏在深层次的德育教育内容。教师未能对课文的德育展开深度挖掘,无法在课堂教学中很好的运用德育教育,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德育的策略

2.1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德育教育,正确处理好德育和语文教学的关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德育教育,需要小学语文教师正确处理好德育素质培养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关系。小学语文,由于其独特的学科特征,承担着对小学生素质培养德育培养的重要责任。但是,小学语文教师应正确处理好语文知识教学与德育培养的主次关系,不能为了追求德育教育而忽视了语文教学,影响正常的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进度。德育教育包括对小学生的情感认知的培养,个人品德的教育等综合素质的很多方面,是一个长期潜移默化影响的过程,不是可以短期内看到成效、一蹴而就的。也就是说,在德育运用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时,语文教师要有耐心、有细心。例如,在长春版小学语文《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的教学中,除了基本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外,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该篇课文的内容深入挖掘其潜在的深刻内涵,并引导小学生加以思考,运用适度的德育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一文是对各种小动物在雪地里的脚印的描写,活泼可爱,符合小学生的兴趣爱好,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对“雪地里的小画家”做一延伸教学,由小动物的脚印组成一幅画或者分析其他小动物的脚印形状,引发小学生的讨论与想象,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德育运用。2.2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德育教育,开展多种语文教学活动: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德育教育,语文教师组织开展多种语文教学活动也是有效措施之一。刚刚步入小学校园的小学生,尚未习惯小学的课堂要求,对校园中的一切充满了好奇,而且,小学生的普遍年龄也不大,活泼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语文教师通过组织开展如游戏、朗诵比赛、手抄报、班会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可以有效激发小学生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热爱,培养小学生对小学语文的学习兴趣,并在无形中对学生的品德起到一定积极的教育作用,提高小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参与度,培养小学生的课堂主人地位,顺利运用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以实现。例如,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古诗词朗诵比赛,要求小学生脱稿朗诵,饱含个人情感,并由语文教师和未参与朗诵比赛的同学对其加以评价,提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同时,也是对语文教师的教学反馈,可以促使教师即使调整教学方式,更好的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德育教学。总结:将德育教育顺利运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当前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和学生的密切配合,共同努力。同时,为了解决这些困难,除了要求语文教师正确处理好德育教学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关系以及组织开展多种教学活动以外,还存在许多其他方式有待探索与发现。重视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就是关心祖国的未来发展。

作者:刘春艳 单位:吉林省吉林市昌邑区哈达小学校

参考文献

中小学生德育课堂篇9

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育人,课堂不仅要在学业上育人,更要在人格上育人。课堂靠什么育人?不管是课程教学还是教材文本,归根到底还是要靠教师的社会主义理想和价值观、靠以育德能力与业务能力相统一、学识魅力与人格魅力相统一为标志的学校文化力的教化与影响。

教师既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导者又是主体者,其文化的品格与影响力决定了一所学校的文化构成与文化品位,但这种构成与品位最终是要由教师对学生群体的作用去显现的。学校的主要工作是育人,其核心是育德,这就决定了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始终是以德为重的,这决定了教师育德力在育人中的重要地位。可以想象,一个育德力优秀的教师群体会对学生及学校文化建设的推动带来怎样的影响。

然而现状却又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忧虑,教师育德力不足仍然是当前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主要问题。缺乏影响力的师生关系是无法造就出好的学校文化的。本文仅就教师的课堂育德和育德力问题做出相关阐述。

长期以来,我们对课堂育德问题重视不够,甚至还有观点认为育德应是课外的事。为了说明问题,我们先看案例:

案例1:作文课上的风波

学生在互阅互评作文时,几个同学之间起了争执,原来,小王在作文中叙述了这样一件让他郁闷的事:

在小队自主活动进行爬坡比赛时,阿青与小祥他们提出了首先登上坡顶的人有权对最后爬上去的同学发出一个必须服从的指令,大家都赞同了。结果,阿青赢,小王输。阿青给出两个选项,让小王任选其一,一是代阿青做一周卫生值日;二是代阿青做两天作业。小王不愿意,大家都帮阿青批评小王,说是人要讲诚信,答应的事要做到,小王说这样做是岂非把他当成了打工的。这时小祥出来打圆场,说让小王掏钱请阿青吃一次麦当劳就算扯平了。

因为小王心里有气,这事不仅没有兑现,反而写在了作文里,被阿青、小祥他们知道后,随即骂开了,说小王是言而无信的小人。教师喝止了学生们的争执。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一时无措,为了维持局面就喝住了双方,并在课后采用了各打五十大板的做法,虽然总能找出双方的某些不是,但这种处理方式却让我们看到了教师育德力的缺失。这是个十分普通的故事,事件虽平常,但它内在的育德要素却又十分丰富,其道德背景的构成也不简单,遇上这种课堂随机事件时,并不是每一位教师都能应对好的。现在,我们就具体探讨一下该案例所反映的教师课堂育德中有哪些突出的问题是需要关注的。

一、人际道德关系中起核心作用的是价值观问题

校园内人际冲突的发生大多是由道德关系引起的。那么,道德关系中到底又是什么在起着核心作用呢?我们的回答是价值观问题。案例1说明正是因为价值观上的不认同,才引发了这场冲突。

我们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的价值观上去剖析这场冲突,见图1。

这些问题都牵涉到社会主义荣辱道德方面的核心价值观,反映出了当今学生群体中存在着的一些价值观上的较为突出的负面问题,比如说赢为“王”败则“奴”等,这正是作为教师应该去引导的方面。

二、用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引领道德关系是育德的核心问题

在这样一个小小的课堂事件中竟然呈现出了那么多的价值取向与冲突,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解决育德问题的总的思路——即用正确的核心价值观来引领校园道德关系,课堂育德也概莫能外,这实在应该成为育德的一个核心问题。现在,我们可以顺着这种思路,对这个案例提出我们的育德建议,见图2。

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案例具较大的两难性,一个说他对我不诚信,一个反说他强迫我劳动,各说各的理。但当我们用核心价值观去应对时,问题便迎刃而解了,本案的约定貌似公正,但它却是用所谓的“公正”冲撞了正义这一“社会主义的首要价值”,所以其后衍生出的所谓诚信等说辞便都已无法成立了。

三、研究教师课堂育德力问题需要关注“三态”

这虽然只是一个随机事件,但通过这个随机案例,我们想提出的是:该如何去观察、研究学校的课堂育德问题呢?在这里,我们提出,应该去观察课堂育德中的“三态”:

1.课堂德育情境形态

它可以分为两类五种:一类为被预设过的德育情境,包括显性学科德育、隐性学科德育渗透、专题课程德育活动;另一类为未被预设过的德育情境,一种是虽有预设但有新的生成性内容,另一种是未被预设,又随机事件出现。

事实上,课堂中的德育情境目前大多是一种无“育德准备”的“客观存在”,自生自灭的多,不经意的多,效果也就可想而知,这种状态离“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要求相距甚远。

2.课堂师德表现状态

正是由于有“育德准备”的意识还薄弱,也使得目前课堂育德的“第二态”也并非很理想。

目前,课堂上师德表现较好的方面包括:比较重视自身为人师表的教育形象;能正确应对大部分德育事件;关爱学生等。而需要纠偏的行为分为两类,一是触碰师德底线的行为,如挖苦、嘲讽甚至辱骂学生等;另一类不被提倡的行为包括恶性补课、有偿家教等。

当我们感触于课堂师德尚不尽如人意、课堂教学尚未很好发挥其育德功能时,我们就要想如何才能充分发挥好教师育德者的作用?要回答这一问题就必须要对教师在课堂上的师德作用形态做系统的研究,这就是我们要介绍的课堂育德“第三态”。

3.课堂师德作用情态

我们可以构筑一个课堂三维观察系统,见图3。

当前,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其中的第三维观察系中的问题,即道德智慧引领要素中的两个观察点,长期以来它们未被充分注意,事实上,它在当今过于多元的社会价值形态中已日益显得重要,已日益成为提升育德力的重要一环,是形成学校文化力的一大要项。

以上是对课堂育德“三态”的一个研究,它实际上解决了研究上的方法问题,我们借助这“三态”研究,比较完整的分析、解构了一些典型课案例,获得了许多新的认识。

4.教师课堂育德力培养的路径

教师课堂育德力的培养是必然要提出的一个问题,这是提高育德力工作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尽管这是当前的一个新课题,也许并没有很成熟的实践经验或行动方案,但我们还是可以提供出一些有效的方法路径。

我们认为,教师育德力有3个基本构成,这就是:在道德关系上的敏锐性与判断力;在核心价值观上的把握力;在呵护学生道德成长上的引导力。

要充分发挥好教师在这三方面的育德能力,就要提出一种能力培养路径,我们目前提出并且已经展开了部分实践的有3个方面的工作,即3个“结合”。

第一,把教师育德力培养与教学三维目标的设计与落实结合起来。

这第一条路径的理由非常充分。理由之一:教师育德作用离不开课堂,教师主要职场、育德主要活动场、育德力主要落脚点都是要在课堂教学上体现的。理由之二:教学三维目标与课堂育德是相融合的,这是因为:三维目标在要求上具有明确的德育性,其目标宗旨是立德树人;其目标价值是学生为本;其目标对象是学生主体;其目标方法是以德为先的。而且三维目标在内容上体现的育德功能科学且完备,三维是个育德统一体,具有整体,“三维”育德中的功能元素对应全面完备,其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态度情感价值观完整地对应着教师育德中的两个“魅力”、师生关系与核心价值观。

我们只有把育德力融进教学设计中去,把育德力落实到教学过程中去,才能真正体现好学校文化力的作用。我们还认为,三维目标与育德的结合不仅是必然的、必须的,而且是一件专业性很强、专业程度要求很高的职业行为,学校的文化力水平会很有效地在这里表现出来。在这方面,各地都有许多成功的课堂教学经验与案例可资借鉴和利用。

第二,把教师课堂育德力的提高与“两难”课案例的研用结合起来。

中小学生德育课堂篇10

德育教育担负着促进少年儿童品德发展的重要任务。一般来说,小学阶段德育教育的范围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文明行为习惯教育等。做好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应坚持“回归儿童主体,回归儿童生活”的原则,结合学生年龄特点,遵循儿童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通过课内课外等多种形式,进行渗透式教育。只有这样,德育才不会被受教育者视为一种“异己”的力量,才能真正成为一种解放的力量和创造的力量。本文浅析了小学德育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指出小学德育的形式和渠道很多,但主阵地在课堂,课堂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

一、小学德育的一些基本认识

小学阶段正处于儿童思想教育的启蒙时期,因此我们可以说,小学德育是一项奠基性的工程。从根本上讲,小学德育教育必须坚持“回归儿童主体,回归儿童生活”的基本原则,才能实现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众所周知,德育的本质意义在于不断地塑造和完善一个人的道德人格,因此,只要我们遵循了儿童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就可以在小学德育工作中取得实效。

从内容上说,小学德育涉及的面非常广,而且十分抽象,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做起,化抽象为具体,把虚的工作办实。例如,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我们可以让学生从爱家乡、爱学校做起,从热爱身边的一草一木做起,把爱国主义教育具体到学生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中。

小学德育教育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抓好班主任工作,搞好班级德育,也可以通过抓好各科教学,促使德智体美劳有机渗透,还可以搞好课外校外活动,利用寓教于乐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另外,通过集会、班会、少先队主题队会、社会实践等形式,也都可以进行小学德育教育,它们都是开展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二、小学德育的主阵地是课堂

小学德育的形式和渠道很多,但主阵地仍然还是在课堂上,课堂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在课堂中,德育由于结合了学科教学内容,采用的是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点滴浸润的方式,“润物细无声”,学生可以很方便地接受、领悟和内化,并逐渐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具体到课堂中,为了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深入挖掘教材德育内容,高度重视课堂随机教育

在小学课本中,并没有明显的德育教材,但是大量的内容却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他们均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教师在备课时,应主要把这些蕴含在科学知识中的德育因素挖掘出来,寓德于教,把德育内容科学地、灵活生动地融汇于教学过程中。其实,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上,也经常会出现一些德育教育的契机,教师要善于学会抓住这些契机,及时向学生开展德育教育。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必须做有心人之外,还必须要有教育的热情、广博的知识与高超的艺术。这即是我们常说的课堂上的随机教育,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2、合理选择恰当教学方法,切实增强德育实际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对于增强德育教育的效果,影响是十分明显的。例如,语文课的内容丰富多彩,涉及面广,德育教育贯穿于文章的始终,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对于那些语句含义深刻,思想性强,又比较含蓄,有特定历史背景的课文,我们应采取辅导理解法,不但要让学生收集有关资料,还要对学生作适当的讲解,帮助他们领悟其中的思想、道理。另外,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通过阅读思考法、讨论吸收法加强德育教育。总之,我们就是要让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中感受到美好,领悟到含蓄,受到德育的教育,形成健康全面的人格,增强德育教育实效。

3、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受到情感感染

在小学德育教育过程中,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电教设备,从音、像各方面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受到环境氛围的感染和熏陶,以实现良好的思想教育效果。专家认为,道德可以通过学习获得,也可以通过学习加以改变,其中影响道德行为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环境。可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对德育所起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在德育教育中,通过课堂渗透德育,以课堂知识为基础,做到以文传道,以情入理,文道结合,情理交融。这样,学生在“随风潜入夜”的潜移默化中,逐渐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提高对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辨别能力,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和健康的道德情感。

4、创新德育教育载体,丰富德育教育活动

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发展,促使我们在传统德育的基础上,必须寻找多样化的、富有新意的德育载体。针对少年儿童对网络的兴趣,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远程教育设备等现代化设施,建设专门的德育网站,用于学生浏览学习、互动交流、收看音像资料、参与各种德育活动,通过网站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多姿多彩的资源特色,打开网络绿色通道,使学生在充满趣味的网络浏览过程中,陶冶情操,健康成长。另外,还可以以活动为载体,融德育教育于活动中,让学生参与活动,这不仅能使学生通过活动展示才艺,还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陶冶情操、感悟道德,形成道德意识。

三、小结

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经过上述一系列的德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我们可以使得学生在做人、做事、学习方面都养成良好的习惯,让他们在思想品德和个人修养等方面都养成良好的品质和行为习惯。总之,在小学德育工作中,只要我们把握住了德育的特征,注意充分挖掘德育教育因素,抓住了小学德育教育的主环节课堂,用高尚健康的道德情操影响、教育学生,渗透学生的心灵,就能够实现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中小学生德育课堂篇11

一、在小学英语课堂中完善教学模式,为德育教育渗透提供相应的保障

为了能够在小学的英语课堂中开展无痕的德育教育,小学英语教师需要完善现有的课堂教育的形式,注意在课堂中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学校的德育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各个方面培养和完善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在小学英语教学课堂中,德育教育的无痕渗透可以与校园文化有效结合在一起,这样使得学生在熟悉的环境内感受德育教育,并体味到丰富多彩的情感体验,同时也使得小学的德育教育更加吸引人。不仅如此,小学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对英文教材的利用效率更高,开展德育教育的方式也更加科学。

二、在英语课堂中使用激励机制开展德育渗透教育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有限,接受新鲜的英语知识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与精力,为此英语教师应当采用适当的方法完善课堂教学的方式与教学的内容,为了提高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小学的英语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对表现良好的小学生进行积极的表扬与评价。尤其是在具体的英语课堂中,小学英语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情感特点,在恰当的时机对学生进行表扬,借此来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还可以使得学生增强学习英语的趣味性,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例如:在英语课堂中,小学英语教师可以适当布置一些课堂任务,对于其中表现良好的学生给予表扬,为了增强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小学英语教师可以制作简单可爱的印章,这些印章上可以刻上:perfect、good、activity、speaking等等含有表扬意义的内容,再在课堂活动中将学生分为小组,对各个小组的英语课堂表现进行评比,将可爱活泼的印章当作奖品发给表现优良的小组,这样不仅能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踊跃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还能够促进学生在英文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发言,无形中端正了小学生在英语课堂上的学习态度,也是小学英语教师在无形之中开展德育教育的有效措施。

三、小学英语教师结合教材的内容开展无形的德育教育

小学生的英语学习的任务并不是十分的繁重,小学的英语教师可以在这样的教学条件下丰富英语的教学形式,但是所有的小学英语教学课堂内容设计都要与小学英语教材相结合,英语教师只有认真研读过小学英语教材,才能将英语的语言结构以及实用的交流技巧结合在一起,为此,在使用小学的英语教材的时候,英语教师应当结合当堂课的学习内容选择一个恰当的德育话题进行课堂讨论,在选择德育论题的时候,小学英语教师一定要注意话题与小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联,这样有助于小学生的理解以及参与,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小学英语课堂教育过程中无形渗透德育教育。

例如:在牛津版的六年级的英语课本中,有一单元的教学内容就是与学生回归学校相关的,在这一堂课的讲解过程中,小学英语教师可以设计一节口语交流的内容,让学生以Let’s make friends为主题开展英语交流,在这样的交流过程中,小学英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互相认识,成为朋友,并在英语交流的过程中了解一些朋友之间的相处以及谅解的美德,与此同时,为了丰富小学生的英语课堂的形式,小学英语教师还可以利用英语的教学课件,引导学生分组练习,在互相学习的过程中加深对于英语知识的印象,对之前学习过的知识进行反复的复习与巩固,鼓励学生制作一些个性名片,将自己掌握程度不深的知识记录在上面,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英语学习习惯,同时在这些个性名片的帮助下,小学生能够形成互相学习以及互相帮助的习惯,增进同学之间的交流以及感情,还能在无形之中培养小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小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提供广阔的空间。

在小学阶段所使用的英语教材都可以被英语教师充分利用,在上课的过程中设计一些具有实践意义的教学场景,围绕这样的教学场景,鼓励学生开展一些简单英语句子的交流,有的时候还可以选取一段英语故事组织学生进行表演,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表演能力,强化英语语句的反复练习与巩固,在这样的过程中,小学英语教师教会小学生注意文明礼貌、真诚友好地待人处事,并且小学生在表演英文剧的时候形成积极乐观的性格,在生活中善于交朋友,适应竞争时代的要求。

中小学生德育课堂篇12

一、利用小组合作活动,促进德育教学

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在教学活

动中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的思想是有局限性的,但是将众人的力量汇聚起来就会极大地开阔思想的空间。正因为这样,我们才应该充分地发挥学生集体的力量,开发学生的智慧,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环境中提高思想道德素养。

例如,在进行小学德育课程教学的时候,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的活动方式,首先带领学生探究这节课的教学目的,帮助学生理解如何在集体中成长,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其次,让学生围绕这个话题进行集体探究,发表自己的观点,然后将大家的观点编辑汇总。最后,老师帮他们分析结论,对不足之处进行补充。这样的教学活动能有效地提高德育教学效率,因为德育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不是“死记硬背”就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只有让学生自己领悟,才能达到德育教学的目的。

二、创建多媒体教学活动,促进德育

多媒体教学在小学课堂中已被广泛地应用,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优点,将其应用在小学德育教学中,让课堂“活”起来,让德育事物“动”起来,使其成为提高小学德育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例如,在教学如何让学生遵守规则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利用PPT制作精美的幻灯片,让学生理解规则在生活中的作用,在哪里有规则,规则有什么作用,我们应该如何给自己制定规则等。利用多媒体放映一些如:过马路的时候不遵守交通规则带来的事故的视频,还有因不遵守规则破坏环境带来的环境污染的图片等,让每个学生被这种情景所感染,真正体会到规则的重要作用,提高德育教学在小学教学中的作用,提高德育课堂教学效率。

三、开展“角色扮演”的课堂活动,提高德育教学效率

小学生的自制能力比较差,并且德育教学中涉及了很多理论知识,干枯的讲授式教学,很容易让学生丧失对德育学习的兴趣。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开展课堂活动,而“角色扮演”是一种拉近学生与德育课堂教学的距离、提高德育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措施。

例如,在教学成长中的快乐和烦恼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利用“角色扮演”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对德育教学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扮演成长中的快乐,一组扮演成长中的烦恼,分别谈谈我们在成长中遇到的快乐和烦恼,“成长中我们会有很多的快乐,比如,我们在学校的时候会交到很多的好朋友”“我们在不断的成长中会不断地学着自己处理一些事情,可以体会到独

立的快乐”“同时也有很多的烦恼伴随着我们,比如,我们的学习任务逐渐增加,压力逐渐变大”等。由此可见,我们开展“角色扮演”的课堂教学活动能有效提高小学德育课堂的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主动发言、讨论。在课堂活动中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达到小学德育教学的目的。

小学德育教学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一个重要阶段。因此,我们要改变教学模式,有效地运用课堂活动提高德育教学的效率,促进小学德育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效率,创建令他们感兴趣的

课堂。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