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患者心理护理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2-06-19 07:56:56

老年患者心理护理论文

老年患者心理护理论文篇1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老年糖尿病患病率逐年上升,60~80岁为糖尿病患病年龄高峰[1]。临床发现,糖尿病患者常因精神紧张、焦虑、发急、恐惧、孤独、绝望、沮丧或激动使病情加重,甚至发生酮症,目前已公认,心理社会因素对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及其转归都有一定影响,心理护理可以提高部分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患者不同的心理实施不同的护理干预,对糖尿病的代谢控制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对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2]。我们对12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护理干预,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2004年1月至2006年6月住院的老年糖尿病患者120例,男69例,女51例,年龄60~85岁,平均71岁,糖尿病病史1个月至40年。其中合并高血压66例,合并心脏病33例,合并脑血管病22例,合并肾病36例,合并周围神经炎病变20例,合并眼底病变54例,糖尿病足5例,糖尿病病史6个月至30年。

1.2资料收集方法利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采用一对一的护患沟通方式收集资料。问卷涉及:①基本情况;②病情及健康情况,包括糖尿病病程、治疗方式、遵医行为、是否出现并发症、对糖尿病的认识、了解疾病的知识程度、健康状况;③社会家庭环境,包括职业、医疗费用、家庭经济情况、住院陪护、家人关心程度、是否独居、生活地区、社会功能、精神健康等。

2存在的心理问题

2.1抑郁和焦虑部分老年糖尿病患者,因长期用药以及病程缠绵的痛苦等应激因素的刺激易产生抑郁和焦虑情绪。文化程度越低,抑郁和焦虑越轻;社会支持越多,抑郁和焦虑就越轻。其显著特点是心情低落,表现在对治疗丧失信心,回避或拒绝治疗,常常感到无助感。

2.2悲观失望部分老年糖尿病患者认为自己患了糖尿病是“绝症”,要终生服药,生活质量下降,同时因为病情经常反复,并发症越来越多,缺乏自信,常有不安全感而产生悲观失望。表现在对疾病缺乏正确认识,因而背上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变的犹豫不决,怀疑自己的能力。

2.3轻视疾病的心理部分老年糖尿病患者认为糖尿病就是血糖高,无其他不适症状,不影响饮食,不需治疗,即使治疗也不规律。有的病程长的患者不听从医嘱,自行安排用药和饮食。

2.4孤独感部分老年糖尿病患者缺乏社会支持与家庭关怀,患病后无法与家人、朋友及时沟通,感到无助,寂寞,空虚。表现在事事谨慎小心,不主动与医护人员说话,不愿与人接触,有问题不感问,不随便与病友交谈,盼望亲友早来探视,病未痊愈就想回家等。

3护理干预

3.1支持心理疗法通过倾听、解释、说理、疏导、安慰等进行支持心理治疗,帮助消除各种消极情绪反应。

3.1.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用亲切、和蔼、诚恳的语言取得其信任,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然后与患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利用语言技巧尽快安定患者的情绪,转移其消极情绪,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3.1.2适时做好知识宣教,充分利用电视、多媒体、幻灯片、墙报等,向患者讲解疾病,纠正患者对疾病的错误认识,解除其精神压力,克服心理失衡状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不良心理情绪。

3.2认知疗法帮助患者对糖尿病基本知识进行了解,消除不适当的预测、误解和错误信念,提高治愈疾病的信心:①要使患者认识到目前糖尿病虽然不能根治,但能够控制发展,延缓并发症的出现。如控制良好,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寿命影响不大,从而增强信心,有助于药物治疗;②告知患者要用乐观主义精神与疾病作斗争,既不要对疾病无所谓,不控制饮食,不重视体育锻炼与药物治疗,也不要对疾病过分担心,终日焦虑不安,也不在治疗中一遇到病情波动就丧失治疗信心,这些都可以加重病情。

3.3行为疗法帮助患者遵从药物治疗和饮食控制计划,包括血糖自我监测、行为强化、行为塑造疗法等。

3.3.1给予健康指导指导患者正确进行血、尿糖监测和记录,合理饮食和运动治疗;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口服降糖药物以及胰岛素,包括剂量、时间、次数。首次使用胰岛素的患者多存在顾虑,认为胰岛素会“成瘾”,产生依赖,或存在严重反应而拒绝使用胰岛素。对上述患者应耐心教育,同时可让正在使用胰岛素的患者进行现身说法,以消除疑虑,并告诫他们如何识别和应付可能出现的低血糖。

3.3.2对焦虑患者进行音乐治疗动员患者餐后到活动室听音乐,每次30min,2次/d,或看一些内容活泼的电视,引导和鼓励患者多进行适当的放松运动,包括静养片刻,深呼吸,小睡几分钟,聊天等活动。也可以与患者进行有目的的谈心和治疗性触摸,国外Turner等[3]报道,使用治疗性接触,对烧伤患者的疼痛和焦虑有改善,还可加强免疫功能。

3.3.3为患者营造一个宽松的生活环境让患者参加糖尿病病友会组织,与其他病友进行病情经验交谈,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发展和培养个人兴趣爱好(登山、下棋、书法、绘画、养花等),充实退休后的精神文化生活,分散对疾病的过分注意,形成有规律的良好生活方式。

3.3.4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正确对待患者不正常的心理,不能抛弃,置之不理,更不要施加压力,要多关心患者的病情和心理状态,有效疏导,让其感到被重视和关注;指导家属熟练掌握如何进行饮食治疗,督促并协助患者适当活动,同时做好病情监测,给患者一个充满温情的家庭生活氛围。

4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心理社会因素在其发生、发展、治疗、康复起重要疾病的心身疾病。大量研究表明忧郁、精神紧张、悲观忧愁等情绪波动,可以干扰神经内分泌的功能,导致某些应激激素的分泌增多,如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胰岛A细胞分泌的高血糖素等,可以使血糖升高[4];再者,处于焦虑状态时,人体血清胰岛素含量会明显减少,也会使血糖升高,这些心理因素均可促发和加重糖尿病,对患者的健康极为不利,因此心理治疗及心理干预愈来愈受到广泛重视,成为饮食、运动疗法并重的三大基础治疗。对糖尿病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后有85.4%的患者血糖平均降低3.02mmol/h,由于血糖下降,疾病控制,症状缓解,减轻了因疾病引起的抑郁和焦虑等心理障碍,提高了生活质量,故良好的情绪可使患者有一个平和心态,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参考文献

[1]许曼音.糖尿病学.上海科技学技术出版社,2003:548.

老年患者心理护理论文篇2

临床资料200例患者,男93例,女107例。年龄55—73岁。患者按心理状态不同,有以下分类:

1临床分类

1.1恐癌型

老年人口腔颌面部解剖生理均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文献资料分析,7%-10%的老年患者对口腔疼痛和粘膜异常均易联想到是癌症。情绪紧张和压力增加心理负担,贻误有效的治疗时机。

1.2恐惧焦虑

到口腔科就诊,几乎所有的老年人都会不同程度的出现恐惧焦虑的心理。只是程度不同。因为老年人机体对疼痛承受的能力降低,担心钻牙、拔牙是否疼痛。术后是否出现胀痛感染,镶牙是否能恢复正常咀嚼等。

1.3观点陈旧型

“保全”思想作怪,认为“牙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拔除,拔一个全口就会掉光”认为人老掉牙是自然的,牙痛和松动是上火和衰老的表现。对牙痛不是病的错误理论根深蒂固。一般能挺住就不去医院或自行口服消炎止痛药而延误治疗时机。

1.4孤独,自卑

老年人就诊,尤其是无亲属陪护时,担心治疗时间和次数是否过长过多,担心治疗费用是否会增加子女负担。部分人受经济条件限制被迫放弃口腔疾病的治疗。总觉得自己老了,不中用或“力不从心”,“无能为力”因而焦虑不安,或认为自己已老时日无多而无需治疗。

1.5多疑

由于老年人或多或少因内分泌的改变产生和遗留下更年期综合征的反应,对任何事物都会产生怀疑,对医生诊断和治疗采取不信任态度,表现为怀疑是否收费过高,怀疑医生的技术水平,怀疑器械是否消毒干净。

1.6自尊心过强

这种情况多见于在职或离职退休的老年干部,因为长期受到别人的重视尊重,在治疗过程中也要求受到特殊待遇,习惯性的命令和否定医护人员的工作。

2应对措施

2.1要消除老年人的恐惧心理和焦虑热情接待来就诊的每一位老人,认真倾听老年人的诉说,耐心细致的向患者说明疾病的发生,归转和愈后,以便让其了解治疗方案。通过延长沟通时间让患者慢慢习惯口腔医院的就诊环境,带领去看正在治疗的其它患者,观察其他患者的反应以消除紧张情绪。让患者之间多交流沟通治疗时的过程及愈后,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让患者消除恐惧心理,达到治愈目的。

2.2消除孤独感,自卑感在治疗过程中耐心细致的解释,注意语速和音量,增加医患沟通时间。动作轻柔,器械轻拿轻放。在治疗过程中注意诊疗时间,劳逸结合。增加治疗过程中的休息时间和次数,多聊轻松的话题。交代好治疗期间的注意事项,尽量争取家属的配合。使患者感到医务人员对他的关心重视,取得患者的信任,有助于减轻患者的孤独感和悲观情绪。并在治疗过程中争取家属的密切配合,消除其悲观的自弃心理,焕发积极的心境,从而达到医患协同的治疗目的。

2.3尊重病人老年人应当受到社会的尊重,医务人员应当关心和体贴病人,要给他们同情和谅解,像尊重自己的长辈一样尊重他们,使用尊称,如“刘老”“王老”或您。上下楼轻轻搀扶,做到体贴入微,关心备至,态度和蔼,言语亲切。检查,诊疗操作要轻柔,耐心解释病情以及治疗方案。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避免使用专业术语,并稍稍提高音量以便老年患者听清。

2.4精心制定治疗方案在医生经过全面细致的检查后,应该根据病人就诊时间特点,经济条件及其它个性因素科学合理地帮助病人制定诊疗方案。我们提供的必须是正确的,易于理解的,合适的,有利于增强病人信心的信息。当患者充分了解并获得了自己病情地信息后,患者的选择和医生地建议往往是一致的。当然,医生在向病人解释预定方案的时候,不要忘了把诊疗过程中将会遇到的一些诸如诊次间痛或者牙裂等情况预先告知老年病人,并告诉他们怎样尽量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

2.5积极宣传口腔卫生保健知识更新陈旧观念让老年患者了解口腔健康和全身健康的重要性让其了解身体疾患能够在口腔中有所体现,而且口腔疾病也同样能够引起其它疾病。在老年这段特殊时期,健康的口腔决定着各种营养的均衡摄入进而影响着机体的健康,增加机体的抵抗力以减少疾病的发生。在这段时期一定要积极做好口腔健康宣教,使其自觉接受口腔保健与治疗,达到防治两全的目的。超级秘书网

3结论

人口老年化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发展的总趋势。人的衰老是一个生理过程,是生命过程中各器官退行性改变的综合表现,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人口老龄化使老年牙科患者的比例与日俱增,老年人的口腔疾病开始得到重视。老年人口腔疾病预防和治疗原则要求医生必须掌握老年人的特点,进行安全,有效的治疗。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准确无误的治疗原则征得患者对治疗方案的信任和配合。解除老年患者的精神压力及顾虑,帮助调整心态,使口腔疾患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和预防。尽管每个患者的心理特点不同,所患疾病与病变阶段也各异,但作为临床医务工作者,通过行为、语言、态度、表情、有责任适时地满足患者需要。对老年人口腔疾病的治疗除具备老年口腔医学知识和经验,还要具备心理学知识。这体现了树立良好医德医风的重要价值,也是每个医务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参考文献

[1]DouglassCW.解析和处理看牙恐惧心理。口腔健康报道,2002,12(1):11.

老年患者心理护理论文篇3

结论:对心内科老年的患者,护理安全隐患进行分析确保护理安全。

心内科的病房有其特殊性,大多是60~80岁的老年人,为了加强本病区对老年人的护理安全管理,制定应对措施,确保老年患者的安全。因此护理安全是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提高护理质量的基础,改善护患关系的基础,对于老年患者实施安全护理,有利于其身心健康及安全,对老年患者及家人进行安全健康教育,可以减少老年患者不必要发生的安全隐患,还能减少医疗差错的发生率,提高老年患者的满意度[1]。

1.影响老年患者护理安全的原因

1.1患者自身因素

1.1.1生理因素:老年患者是个特殊的群体,首先年龄占主要地位,绝大多数患者都是70岁左右老年人,并且老年患者整个机体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高都有明显的下降,比如听力、视力不好,反应迟钝,行动不便,基础病多,严重的会出现老年痴呆或精神障碍,如:坠床、跌倒、烫伤、走错病区等,这是老年患者容易发生的,也是影响护理安全的最大隐患。

1.1.2病区环境:由于建筑设计不人性化,老年人对病区环境不适应,基础设施不到位,提醒标识过小,病区厕所太远等均会影响老年患者的护理安全。

1.1.3知识缺乏:由于老年患者的认识不足,文化程度不高,对相关疾病知识不了解,便无法理解疾病的危害程度,不配治疗。

1.2护理人员的因素

1.2.1责任心不强:(1)护理人员在工作中个别存在责任性缺乏,工作疏忽大意,不认真执行三查八对制度及不认真交接班,未严格遵守医嘱,(2)输液后不及时巡视或巡视不认真造成液体外渗,发现不及时导致静脉炎发生,输液时未控制好滴数过快导致患者发生心衰或肺水肿,过慢则会使血药浓度低于应有的治疗浓度,即达不到抢救和治疗的预期效果[2]。

1.2.2法律意识不强:(1)护理人员对《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管理条例》等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不了解,对护理工作中存在的法律责任认识不足,(2)在接待患者时说话不谨慎或治疗操作时动作不规范,引发患者和家属对治疗不信任,引出医疗纠纷,(3)护理资料书写不规范,不及时,有涂改,一旦发生投诉,不能提供有力证据。

1.2.3理论知识不扎实(1)对心内科专科理论知识掌握不够全面,不够具体,对于急性心梗,急性左心衰的急性期护理不到位,向家属解释不够具体,(2)对心电图的判断及认识不够详细,(3)对心电监护仪、初颤仪的操作不熟练导致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有质疑和不信任。

2.措施

2.1全面评估老年患者:采取有效恰当的措施,例如老年患者入院后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仔细询问患者及家属有无跌倒史,有无意识障碍,有无行动障碍,听力、视力等如上护理,悬挂警告牌,向家属交代留伴,做好入院的健康宣教。

2.2对护理的要求:加强对护士法律观念的竖立,认识到护理工作中法的重要性,并维护护患双方的利益,加强责任心,严格执行三查八对,一注意,做好健康教育,疾病知识宣教,注意用药安全,加强沟通技巧,构建和谐的护理关系。

老年患者心理护理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6-363-03

聊天护理是指和老年患者拉家常,寓健康教育于谈天,在闲聊中指导老年患者治疗。根据规划,上海85%常见病、多发病和诊断明确的慢性病门诊就医,将下沉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我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住院老年患者中就有90%是患有各种慢性病的老年患者。他们普遍感到焦虑和寂寞。为此我们想通过“聊天护理”与老年患者多沟通,了解老年患者的需求,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教育和心理 疏导,给老年患者更好的照顾和更大的心理支持,消除老年患者焦虑状态,促进健康[2,3]。本次研究主要是调查住院老年患者“聊天护理”的需求,为开展“聊天护理”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09年在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住院的老年患者112例,其中男51例,女61例;年龄71岁~102岁,平均年龄(84±2.8)岁。入院诊断:冠心病43例;脑血管意外30例;急、慢性肺病7例;糖尿病20例;高血压9例;其它3例。文化程度:初中64例,占57%;高中(中专)10例,占8.9%;小学及以下30例,占26.7%;大专及以上6例,占5.4%。生活自理方面:部分不能自理58例,占51.9%;生活能自理26例,占23.1%;完全不能自理28例,占25.0% 。

1.2 方法 自制调查表,对112位住院老年患者进行聊天需求的调查,内容包括:

(1)住院老年患者对聊天护理服务的认识。包括是否希望有人聊天、期望的聊天对象、聊天时间、聊天地点等问题。

(2)住院老年患者通过聊天需要获取的信息。包括在入院初期、中期、出院前夕最想聊的话题,通过聊天想要获取的信息方面等问题。

(3)对护士素质的要求。包括喜欢怎样的护士跟您聊天?希望通过反复聊天来提高哪方面遵医的依从性?如何看待护士与老年患者的聊天等。

2 结果

住院老年患者聊天护理服务需求[见表1]

3 讨论

3.1 老年患者普遍希望得到关注和沟通 本次调查显示,老年患者普遍希望得到关注和沟通,他们把和护理工作者的沟通看得较重,希望通过聊天、拉家常的方式使护理工作者对其更加关注。分析原因可能为:(1)在临床工作中,老龄老年患者在不断增多,老年人因生理功能减退,疾病增多,又因心理脆弱,认知能力下降,心理需求不断增强;(2)随着社会的进步,上海老年人经济、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对健康的追求普遍提高;(3)老年患者住院与外界隔离,缺乏与人的沟通,子女工作忙,没有太多时间到医院探望;(4)老年人医学保健知识少,希望通过与护理人员的聊天来认识自己的疾病。

护理的服务对象是人,一切应“以人为本”,如何了解老年患者的心理,理解、关心、尊重老年患者,如何强化聊天意识,提高聊天质量,重视维护老年患者的权力,已成了当务之急,但是由于老年患者来自不同层次,护士要通过与老年患者交流、沟通了解他们的社会地位、家庭环境、文化程度、生活习惯、对疾病的认识和内心的困扰及痛苦,以便更好的为期提供满意的护理服务。

3.2 老年患者住院不同时期的需求不同 调查显示:老年患者在“入院初期”最希望了解疾病的发病缘由及治疗方案;在“住院期间”希望了解疾病的治疗措施及治疗效果;在“出院前夕”希望了解疾病的预防和养生保健。由此提示:(1)护士要仔细观察病情变化,认真倾听老年患者主诉,及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2)护士要根据老年患者生理、心理、精神方面的需要进行护理,同时护士必须具有丰富的医学科学知识、社会和人文科学知识及护理基础、护理专业知识,并不断钻研业务,掌握现代护理学的新概念、新理论及新技术,并将这些新理论、新技术运用到临床实践中,不断丰富充实聊天内容。(3)随着医学模式由简单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工作的重点也逐渐由治疗疾病的遵医嘱而转移到健康保护和健康促进上来。对于老年住院患者,护理人员应该在疾病防治、养身保健等方面给与适当的科普宣传和指导[4],或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使老年患者出院后的自我保健意识和防病意识相应提高。

3.3 护士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调查结果说明:(1)老年患者更希望与资深的有更多临床经验的护理工作者沟通。而现在的护士都很年轻,生活阅历不够,怎么和老年患者交流、沟通,怎样对老年患者进行关怀等方面的知识尚欠缺。针对这一现状,应加大对护理人员人文科学等方面知识的培训力度,多了解老年人的生活情况和心理需求,以便在实际操作中更加成熟稳重地与老年患者沟通,给人以信赖感和安全感。(2)加强护理专业知识学习,强化学习意识。在聊天护理中护士要给老年患者作疾病知识和健康教育宣教,需要全面掌握疾病的基础知识、社会知识、心理学和营养学等知识[5,6]。(3)对老人的照顾者进行健康教育。目前我国的主要养老方式仍然是家庭养老,老伴、子女等承担了老人主要的照顾任务[7],对他们进行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我国大多数老年人均由家中亲属照顾,因而根据知识层次、个人修养的不同及年老体弱、生活不能自理,健康教育就扩大到老年患者陪伴、家属,以保证老年患者出院后护理工作得到延续。

4 结论

住院老年患者聊天护理服务是被需求的,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应关注老人此种需求,在日常护理服务中增加与老年人及其家属的沟通,提高老年患者及其家属对疾病、病情状态、治疗方法及康复的认识,使老年患者及其家属积极配合治疗,争取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徐筱莉, 陈继根, 贺蓓蓓等. 住院老年患者聊天护理服务内容的探讨[J]. 上海护理, 2005,5(6): 52-54

[2]朱彦.让抑郁远离老人. 中国心理咨询网,粤ICP-05005750号

[3]王淑莹. 城市老年群体生活需求和社区满足能力的现状与问题的调查分析[J]. 中国科学出版社, 2001,2(4): 51.

[4]厉伟彩. 老年住院患者主要心理问题及护理措施[J]. 中国医药导报, 2007, 3(9): 1673-7210.

[5]段丽雅, 刘红, 王元英. 老年住院患者的心理护理[J]. 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 2005, 13(12): 706.

老年患者心理护理论文篇5

骨伤患者需要长时间卧床休息,这不仅能引起肌肉、骨骼的退行性改变,而且可能引发生多种并发症。老年病人由于生理机能衰退,易发生多脏器退化性疾病,使骨伤老年人的致残率和死亡率比一般性骨折病人高。实施人文关怀,提升护理服务质量,这是现代护理服务科学发展的主题[1]。针对骨伤老年患者的心理、生理方面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我科对2010年收治的34例骨伤老年患者通过实施人文关怀护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对促进骨伤老年患者尽早康复,提升老年人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临床资料

2010年间我科收治34例骨伤的老年患者,男22例,女12例,年龄最大86岁,最小50岁,平均54岁,新鲜骨折30例;陈旧骨折4例,伴有并发症26例,占76%,其中有高血压病史8例;心脏病史6例;糖尿病史5例;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2例,脑血管疾病5例。通过对34例骨伤老年患者实施人文关怀护理,使他们均能够积极的应对环境,主动的配合治疗,达到了尽早康复的目的。

2 人文关怀护理理念

护理给予患者的已不仅是生活上的照顾和生理上的救护,而是心理和个性的满足[2]。人文关怀护理是建立在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的人道主义思想上的。 现代护理以人为本,强调以病人为中心。实施人文关怀把握好患者的心理、生理特点,医护人员以人道主义的精神对患者的生命与健康、权利与需求、人格与尊严的真诚关心和关注。

3 骨伤的老年人大多生活不能自理,易产生某些复杂的心理变化和特殊的生理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心理方面

3.1.1 患者角色适应不良 老年患者由于骨伤的原因,离开熟悉的生活环境,到陌生的病区住院,难以适应环境,甚至可能有抵触情绪。我们护理人员要主动迎接患者,热情地介绍自己,并为他们准备舒适、安静、整洁的病房,让他们安心地住下来.。尽快与患者熟悉,把患者介绍给同室病友,主动向患者介绍主管医生的情况,同时介绍病房的基本设施和作息时间安排,尽快消除患者对环境的陌生感,使其尽快适应新的群体。我们应多巡视病房,多与其交谈、沟通,了解患者的需求及适应情况,对患者的要求,我们尽量予以满足。

3.1.2 焦虑、恐惧心理 (1)骨伤患者以车祸、外伤多见,患者大多对疾病没有心理准备,充满恐惧。护士要用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语言,鼓励安慰患者,并做好快速有效的外伤处理,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2)对于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让病人了解手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措施,可以使患者尽快康复。向患者详细介绍手术室的环境、麻醉方法、主治医师的情况使患者得到医护人员的关心,感到自己被重视、尊重,增加对手术医生的信任感。(3)同时要避免在患者面前谈论病情,使其产生不必要的担心。家属的情绪对患者的心理也有很大影响,因此对家属的情绪也需要给予安抚,多与家属沟通,使家属密切配合,家属的鼓励、支持能协助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3.1.3 自尊心理 老年人一般自我中心意识较强,固执、不愿听从别人的安排,尤其不重视年轻医护人员的意见,有的甚至拒绝治疗,有时又争强好胜,做一些力所不及的事情,如独自上厕所大小便,坚持原有的饮食习惯,这可能引起一些意外发生[3]。这需要我们经常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兴趣和爱好,给予他们时间和空间,巧妙地引导,用适当的语言宣教,使他们能够听从我们的指导意见,能够正确对待自己的疾病。

3.1.4 幼稚心理 有的老年人生病后表现天真,提出难以做到的要求,同时情绪波动大,自控能力差,稍不顺心就与医护人员、家属发生冲突。护理人员要多巡视病人,多沟通,主动与他们讨论病情,共同参与制定康复计划。有的手术患者过分的担心疼痛,我们要用适当的语言告诉病人术中将出现的一些情况和对疼痛所采取的措施,通过这些措施充分了解到术中术后疼痛是轻微的,使病人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手术治疗。

3.1.5 自卑、孤独心理 老年人由于长期孤独寂寞,加上退休后经济、社会地位的改变,易产生悲观情绪,自卑心理。护士要尊重他们,多提他们的成绩,使其自尊心得到满足,积极配合治疗。骨伤的患者病程长,生活多不能自理,子女忙于工作不能长期陪伴,病人往往孤僻,沉默、不宜接近,同时他们希望尽快诊治,减轻疼痛,就产生急躁情绪。这时护理人员要注意讲话的技巧,情绪要和患者、家属合拍,认真倾听他们诉说,耐心做好解释工作,使患者能够平静的接受现实。

3.1.6 猜疑心理 老年人多疑,对医护人员的语言极敏感,所以在老年人面前讲话要谨慎、注意用词得当,以免引起他们的情绪反应,造成不良后果。对于术后的骨外伤老年患者,护理人员要及时向患者解释手术效果,耐心询问伤口疼痛情况,解释伤口疼痛会通过止痛泵、药物治疗而消除。并教会患者如何摆放舒适的,使肢体得到最大的放松。

3.2 生理需求方面

3.2.1 老年患者多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基础疾病是否控制得当直接影响到骨折的恢复进程。因此对骨折护理的同时,应加强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疾病的护理。定时测量病人血压、脉搏、呼吸和血糖等,根据检测结果和临床症状调整药量。

3.2.2 由于老年人抵抗力弱、伤口易发生感染,若发生感染病人会出现焦虑、少语、失眠,护理人员要通过精心护理及给病人加强营养,促进伤口早日愈合。

3.2.3 功能锻炼对骨外伤患者至关重要,大多数老年人骨折后都不敢活动,护理人员要在精神上疏导,主动护理,讲解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并积极指导他们如何利用器具和自身进行功能锻炼,并帮助制定功能锻炼计划,使他们乐于接受,积极配合,为早日康复做好准备。经过一系列人文关怀护理,医患之间取得理解,使患者树立了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增强治疗的依从性。

4 结论

骨伤科患者往往住院时间长,尤其是老年患者,常并发多种疾病,恢复较慢,容易与医护人员产生误解和矛盾,我们通过从人文关怀角度出发,理解患者,尊重患者,同时让患者也理解医护人员,从而减少医患摩擦,更有利于患者的治疗,由此而达到尽快康复的目的。通过对患者实施人文关怀,护理工作实现了从以任务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的转变,从重视工作任务的完成向重视患者需要得到满足的转变,从重视对疾病的护理向重视对患者全方位的护理转变[4],从根本上体现了护理服务的价值,提高了护理质量,改善了医患关系,为构建和谐医院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响红,杨永明…..开展人性化护理服务的探索和实践.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4,2(8):33.

老年患者心理护理论文篇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793-01

老年群体中的一种常见疾病是心血管疾病,是一项死亡率很高的疾病,严重的影响了老年人的生命健康问题,该疾病引起了世界范围内医学人员的普遍关注[1]随着老龄化速度的加快,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在老年群体的疾病中呈现着明显的上升趋势。本文选取了某院治疗的老年心血管疾病100例进行临床观察,对照分析并给予其中一部分患者护理措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某医院2010年,在这个期间的进行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治疗的患者案例200例作为实验的组员,将这100例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例数均为100,观察组中分别是男性52例,女性48例,年龄处于55-80岁。对照组中,男性患者55例,女性患者45例,患者的年龄也是处于60-85岁。这两组的患者文化程度分别是中学50例,中学至高中100例,高中以上30例,其他20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对比,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因此可以临床对比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护理情况及护理效果。

1.2 方法 对照组和观察组的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医务人员去总结其的护理情况及护理效果,治疗护理的结束后,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经治疗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5.0%,比较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差异性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3 讨论及护理

3.1 我们知道心血管疾病是老年群体中的一种常见疾病,老年人的生命健康问题严重的受其的影响,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采取一定护理措施,及时有效的帮助患者减轻病情。

3.2 护理

3.2.1 医务人员要定时对患者进行测量脉率、脉律,心率、心律、呼吸和血压,相应的使用血压等的监督及护理。

3.2.2 要细心的观察患者的症状,做到及时了解患者情况,有效与患者沟通病情进展,住院期间,患者若出现胸闷、胸痛等情况,医务人员要进一步观察其的问题,及时采取如吸氧等的相应措施。

3.2.3 针对患者具有心功能不全、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炎等情况出现,医务人员要对其进行生活护理,发挥协,护理患者的生活起居及个人卫生问题。

3.2.4 重症患者他们必须卧床进行休息,那么医务人员要对其进行休息护理。病情逐渐稳定的患者,鼓励其进行床上活动或是下床活动,长期卧床的患者,护理人员要按时帮助其更换,也需要根据其病情的轻重,细心、有耐心的进行护理。

3.2.5 患者的护理措施还涉及到药疗护理。心血管常用药物的剂量、方法、作用及副作用一定要掌握好。如应用洋地黄类药物时,医务人员应该准确掌握好药物的剂量,用药前后,密切注意患者的心率、心律变化等等。

3.2.6 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采取护理措施最重要的一项是急救护理,因为心血管疾病是一项死亡率很高的疾病,如果急救及急救护理不及时,就会造成患者死亡。因此,护理人员对常用仪器、抢救器材及药品的使用方法等等要熟练掌握;定点放置,定人保管,定量供应,定时核对,定期消毒各抢救用物,保持各抢救用物的完好备用状态;如果患者发生晕厥等状况,医务人员一定要立即就地抢救,及通知其的主治医师;各类药物的使用遵医嘱,快速、正确地进行;如果患者出现心脏骤停等紧急情况,医务人员一定立即采取心、肺、脑复苏措施。

3.2.7 健康指导是一项辅护理,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具有很好的促进性作用。因此,医务人员可以向患者及家属,宣传有关疾病的防治与急救知识;积极鼓励患者去治疗各种原发病,尽量减少各种诱因的出现;根据患者不同病情,指导其掌握劳逸结合的原则,确保足够的睡眠,避免任何精神刺激的情况出现;根据患者不同情况,医务人员指导其选择相应的治疗饮食;冠心病患者应提醒其要随身备好急救药物,避免紧急情况失控;医嘱患者应遵按时服药。

本文研究中,讨论了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护理措施以及护理效果,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可有效的帮助患者减轻病情,对其康复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及提出一些护理措施。

参考文献

老年患者心理护理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175-0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2011年11月至2012年8月236例年龄>60岁患者,排除有明显的严重疾患,ASA>Ⅲ级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18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采用护理学基础教科书教授的老年人护理方法[1],本文称为传统老年人护理法。

1.2.2 观察组采用积极人文关怀人性化舒适护理综合方法。手术前访视患者,了解相关病史资料、患者的基本情况、各项化验检查及相关检查结果等情况。完成基本护理工作的同时,引入人文关怀人性化舒适护理理念,主动介绍自己接近患者,通过细心观察,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对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作出评估,了解患者生理心理需求特点,而后针对患者特定的心理状态进行有效的宣教、指导及情感的支持向患者介绍手术方式和麻醉相关知识,耐心回答患者及家属提问,让患者了解手术及麻醉的全过程,消除患者及家属的陌生感,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和配合,并记录患者手术中需要特别注意的内容。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完成基本护理工作的同时,进行人文关怀人性化舒适护理服务。护理人员要微笑,以亲切的眼神,关怀的语言与其交流,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创造一个既温和又严肃的手术气氛,对于暴露隐私或者造成患者心理或生理不适的操作,要向患者解释其目的和重要性,要严肃而耐心的和病人解释,以赢得患者的积极配合;同时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暴露时间和创伤。摆放以符合手术操作需要和不影响生理功能且舒适为原则,注意保持患者肢体功能位,减轻患者的生理不适。全麻的患者要保持好关节部位,防止压迫血管和神经,非全麻的患者给予针对性的心理关怀,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反应。老年人往往怕冷,输注液体时注意适当加温,而在术中则尽量保暖。手术结束后,给予患者针对性的安慰和鼓励;和外科医生麻醉师一起将病人安全的送回病房,并交班。

1.2.3 记录两组患者手术实施前后的心理状态,两组患者手术24小时后对围手术期护理的评分,进行总结。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及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8位患者术后未拔气管插管进入ICU未参与评分,有228位患者参与评分。对照组113位,观察组115位。

2.2 两组患者手术实施前后的心理状态,对照组焦虑紧张心理发生率高于观察组,(P

2.3两组患者对医疗质量评价比较,观察组医疗质量评价高于对照组(P

3 讨论

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对医疗护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不仅要求手术过程中医务工作者保护患者的安全,获得好的手术治疗效果,而且希望在手术的过程中减少痛苦和得到优质的服务。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老年患者必将逐渐增多。在我国,有关部门对人口老龄化也开始重视并制定相关政策,根据老年人的特点和需要提供专门的服务。现阶段的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是基于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对人(健康人、亚健康人以及患者)的全面、整体的关怀和照顾[2]。人文关怀护理是以人为本,注重体现生理、生理、社会医学模式下的人文精神的护理服务,是关心、爱护、尊重、帮助他人的更高层次的护理行为[3]。

舒适护理[4](comfort care)是一种整体的、个体化的、创造性的、有效的护理模式,它使人无论在生理、心理、社会、灵魂上达到最愉快的状态或缩短、降低不愉快的程度。

作为护理人员,给予老人人性化舒适护理,了解老人的特点,就显得尤其重要。老年人能量来源减少,蛋白质分解代谢>合成代谢,脂质增多,体液、电解质水平较低且调节代偿能力差。器官中中枢神经系统萎缩,心、肺、肾、消化、生殖器官等功能减退,且异常增生现象增多,内分泌系统紊乱,骨骼、关节退行性变等构成了老年成年人不同于青壮年成年人特有的生理特点[5]。这些生理特点又使一些操作较成年人更加困难。对于可能造成不舒适的操作,要解释目的,操作时尽量做到轻柔,准确熟练,最大限度减少病人的痛苦。老年人代偿能力的降低也是护理工作需要关注的特点。每一位老年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生活经历,老年病人适应力差,生病离开家的住进医院周围都是陌生人,这样病人自然产生衰老孤独寂寞心理,进而产生不同的心理状态,抵触医护人员,容易生气,不利于治疗和疾病的恢复。护理人员要细心观察老年人心理行为,解除老人的心理危机,获得老人的信任和配合。老年人护理需要护理人员有良好的情绪调节与自控能力,较出色的人际能力,灵活的应变能力,有时需要用语言结合手势来表达。尊重优待老人,针对不同老人的不同心理特点通过交谈并结合体贴、专业的护理,使老人认同医院的治疗和护理工作。良好的心态和稳定的情绪对手术成功和术后康复至关重要。护理人文关怀的本质是以“整体人的生命价值“为本的人文关怀理念体现在专业性关怀行为中[6]。增强他们对医护人员的信赖,解除不良心理状态,增强信心;让老人感到和受到优待,而处于最佳心理状态,更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结论 积人文关怀人性化舒适护理综合方法改善了老年患者的围手术期心理状态,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和患者对医疗质量的评价,有利于患者度过手术期。

参考文献

[1] 范荣兰,何利。老年护理学[W]。第1版 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10.

[2] 李遵清,李传平,岳淑英,等。人性化护理管理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护理学杂志,2006,21(1):12-13.

[3] 王艳慧,吕艳丽,韩明娟。对癌症晚期患者的人文关怀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 2011,1(2):180.

老年患者心理护理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6-0037-02

在临床中,心肌梗死病症常见于中老年人群,在我国老年人当中有较高的发病率[1]。并且患有此病症的患者往往病情比较严重,对患者的身体健康与生活质量影响较大。而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在患者进行治疗后,对患者进行相关的护理措施,有利于患者术后迅速恢复,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2]。就此,本文为了研究老年心肌梗死患者恢复期生活质量与护理干预的相关性,特此选择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于我院就诊的老年心肌梗死患者98例展开相关研究,具体资料如下所示: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于我院就诊的老年心肌梗死患者98例,所有患者按照抽签法随机分配为两组,一组为研究组患者49例,一组为参考组患者49例。其中研究组患者49例中,男患者与女患者的比例为28:21,年龄分布在58-86岁之间,平均年g为72.0±3.5)岁;参考组患者49例中,男患者与女患者的比例为27:22,年龄分布在59-8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1.8±3.6)岁。根据以上基础资料对比可知,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

1.2方法

参考组患者护理过程选择传统常规护理模式,主要对患者的日常饮食。体温等进行基础护理。

研究组患者护理过程则选择综合护理干预模式。第一,对患者及其进行健康教育,告知患者及其家属与心肌梗死相关的知识,并且制和发放心肌梗死健康宣传手册;其次,在医院定期组织患者、护理人员开展心肌梗死宣讲讲座。第二,对患者的日常饮食进行相关护理,对患者制定相关饮食方案,建议患者避免饮食高胆固醇食物、刺激性食物,少食多餐,多饮食高纤维的水果等食物。第三,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护理人员应与患者积极进行沟通与交流,转变患者的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状况,第四,对患者的日常行为习惯进行干预,将患者具有的不良生活习惯进行有效改善,保证病房的空气流通以及整洁状况;其次对患者制定训练方案与休息时间,使患者有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第五,患者出院时,对患者进行出院指导,告知患者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对患者定期进行电话随访等等。

1.3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运用SPSS 13.0数据包开展数据分析,计量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并通过t检测;通过χ2检验,若P值低于0.05,代表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根据对比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与参考组患者护理前的各项生活质量状况评分并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的各项生活质量状况评分显著高于参考组患者(P

3.讨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着显著升高的状况。但是,人们的生活习惯也随着生活水平的升高改变,而不良的生活习惯往往是造成疾病的最主要因素[3]。比如,当人们具有暴饮暴食、不爱运动、休息时间不规律等都会造成人们患有诸多疾病[4]。由于老年人来讲,由于人们的免疫力以及其他身体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展逐渐退化,倘若还具有不良饮食习惯极易导致老年人患有病症。其中冠心病便是多发于老年人当中的一种病症,对老年人的身健康以及生活质量影响较大。并且心肌梗死病症的发病机制主要与患者患有冠心病病症相关,当患者患有有冠心病病症后,患者出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并导致血栓形成后,便会使得患者的冠状动脉及分支发生堵塞状况,进而导致心肌严重缺少血液供应,最终患者出现心肌梗死的状况[5]。

而根据本文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与参考组患者护理前的各项生活质量状况评分并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的各项生活质量状况评分显著高于参考组患者(P

参考文献:

[1]曾碧媚,吴少群 ,张转转.护理干预对提高老年心肌梗死患者恢复期生活质量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2,07:1256-1260.

[2]尹红英.人性化护理对老年心肌梗死患者心理状态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 (9) :1901-1903.

老年患者心理护理论文篇9

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老年高血压患者护理前舒张压及收缩压对比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经护理后舒张压与收缩压均明显下降,且研究组患者下降更为明显,P

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经社区常规护理与护理干预联合护理后,患者血压下降效果显著提高,有利于保障患者生活质量与生命安全,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老年 高血压 社区护理干预 降压疗效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6-0329-01

本文将于2012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期间选取6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给予临床研究,从而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经社区护理干预对其降压效果影响,为临床提高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疗效及生活质量提供可靠依据,最终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本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66例,所有患者均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高血压诊断标准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疾病,其中男性患者为46例、女性患者为20例,患者年龄在61至8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2.34±1.04岁,患者病程在3至17年之间,平均病程为7.64±1.38年,分级情况:I级高血压患者为51例、II级高血压患者为11例、III级高血压患者为4例。按照随机的方式将66例高血压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即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33例。研究组与对照组高血压患者在性别、年龄、例数、病程、分级情况、教育背景以及社会经历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且P>0.05,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临床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老年高血压患者给予社区常规护理措施,内容包括病情观察、生命体征监测、给药护理以及预防并发症等;研究组老年高血压患者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同时,给予社区护理干预措施,内容包括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健康教育等。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血压变化情况,给予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1]。

1.3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于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

2 结果

研究组与对照组老年高血压患者经社区不同护理措施进行护理后,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血压变化情况对比分析,具体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知,研究组与对照组老年高血压患者护理前舒张压及收缩压对比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经护理后舒张压与收缩压均明显下降,且研究组患者下降更为明显,P

3 讨论

随着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高血压疾病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以及威胁其生命安全。研究表明,大多数高血压患者均于家中自行服用降压药进行血压控制,因此社区护理将对高血压患者临床降压效果产生重要影响,已得到广大医务工作者高度重视[2]。

老年高血压患者社区护理干预措施:①高血压患者由于需要终身服药治疗,因此易出现恐惧、焦虑等负面心理情绪,严重影响患者治疗与护理效果,护理人员应耐心为患者讲解高血压疾病相关知识,指导患者家属对其进行积极的配合治疗,适当增强患者抗争病魔自信心,使患者以最佳心态接受治疗,达到更为有效的治疗效果;②告知患者遵医嘱按时按量用药的重要性,以及对临床降压疗效的影响效果,监督患者按时按量服药,提高患者用药治疗依从性及临床治疗效果;③讲解良好生活习惯对高血压疾病治疗效果的影响,使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维持良好的作息时间,注意劳逸结合,提供舒适生活环境给予充足睡眠[3];④指导患者日常生活中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运动,从而提高身体机能抵抗力,降低高血压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机体血液循环;⑤高血压患者饮食宜清淡易消化为主,以低盐、低脂为饮食原则,每天进食食盐不应超过6克,适当补充蛋白质及维生素,给予膳食纤维预防便秘,忌烟酒、暴饮暴食、辛辣刺激等不良饮食习惯,可适量饮茶[4]。

综上所述,老年高血压患者经社区常规护理与护理干预联合护理后,患者血压下降效果显著提高,有利于保障患者生活质量与生命安全,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士翠,付菱.个体化护理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及并发症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2(12):1114-1115

老年患者心理护理论文篇10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73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412-02

围手术期,作为20世纪70年代后期形成的一个概念,将手术前、后有关过程与手术综合考量,通过不断改善各个环节,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服务[1]。由于相比于传统的护理理念,围手术期在“以患者为中心”理念中具有更显著的优势,因此这一概念自推出以来,就受到了医学界的重视。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增加,白内障患者人数持续增长。由于老年患者特殊的身体特征和心理特征,强化围手术期护理对于促进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1 入院指导与术前护理

11 入院指导 较之于传统的护理理念,围手术期将入院指导作为重要一环。单华、郝春风通过对60例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围手术期护理进行分析,指出在患者入院前,就有关的注意事项进行指导,对于患者手术成功具有重要意义。他们认为制度化与规范化的入院指导,可以有效的消除患者对陌生环境的恐惧感,同时尽快的熟悉未来的生活环境。石莹在研究中,也指出作为围手术期的第一步,入院指导在消除患者恐惧、增进患者及家属对手术的了解等方面具有显著作用。

12 术前护理 在进行白内障手术前,需要一定的术前护理。其中,心理护理又是最重要的环节[4-5]。苦智萍[4]指出虽然目前白内障摘除手术已经成熟,但是很多老年患者由于多种原因,在实施手术过程中,存在紧张、恐惧、担忧等不良心理情绪,这些不良情绪的存在将会影响手术效果。为此,有必要在术前进行良好的心理干预,通过认真回答咨询、增强患者信心等多种手段,尽可能的消除这些负面情绪给手术带来的影响,提高手术效果。此外,赵红[5]等人指出必要的身体健康检查对于手术的成功具有重要意义。在手术前,需要对患者的身体、眼部等进行详细的检查,以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

2 术中护理

在手术开始前,先要调试有关的设备,以保证这些设备在手术过程中正常运转,避免因为各种突况影响手术的进行。老年性白内障手术一般都是在表面麻醉下进行,病人可以清醒的感受到整个手术过程。因此,在手术中,患者的精神有一定程度的紧张,并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等。为此,需要通过多功能监测仪器对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进行连续监测[6]。此外,在手术中通过音乐辅助治疗,可以有效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2]。在手术中,舒适的也是一个需要注意的事项。让患者始终处在一个合适的,可以有效的降低手术中的疼痛感。医护人员也可以视具体情况,通过与患者简单的交流,以消除他们紧张和恐惧情绪[5]。

3 术后护理

31 术后注意事项 患者术后需要一定时间的卧床休息。张晓娟[7]等人认为患者最好取平卧位,不要随意移动头部,以减少不必要的头部活动。同时,密切关注呕吐、恶心等不良反应。不要接触手术部位,防止感染[8]。在手术后的24h后,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换药等,在换药过程中,要强化操作细则,避免感染。对于有明显不适的患者,根据医嘱,进行相关的处理。

32 术后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被认为是现代护理的重要内容[9-10]。栗娜[11]等人指出在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健康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通过对比健康教育组和非健康教育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恢复情况,证实经过健康教育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的恢复效果与时间要明显好于对照组。因此,建议在老年性白内障手术患者中,推动健康教育,更好的服务患者。苦智萍[4]认为通过健康教育,可以有效的提升患者健康教育知识,提高自我以及家属护理能力,从而更好的促进患者康复。

33 术后心理干预 术后心理干预作为现代护理的重要内容,其积极作用为国内外学者所肯定[3-5,12-13]。国外学者Burlew JA,Ferguson LS[12]认为术后心理干预是实现最优治疗效果的保证。他们通过对有关临床研究资料的统计,指出积极的良性的术后心理干预在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作用。分析其原因,他们认为适当的心理干预增强了患者治疗信心,强化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自主性发挥,从而避免了单一依靠医护人员的传统治疗格局。国内学者龙江珍[14]以临床护理实践经验为依据,指出良好的心理干预在促进高龄白内障患者康复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临床实践中,他们充分发挥医护人员的专业知识、家属的家庭关爱、患者对健康的追求动力,通过有效的护理干预,实现医护人员、患者家属以及患者本身三方面积极性的发挥,促进患者更好康复。

老年患者心理护理论文篇11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37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417-02

我院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曾经收治的120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并记录患者的临床护理干预的方法特点,总结患者经过治疗以及相应护理干预后的康复效果和患者对于医院护理干预措施的满意程度,讨论并且分析对于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特点,总结相关护理经验,寻找针对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作为临床指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曾经收治的120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性患者74例,女性患者46例,年龄最小的患者60岁,年龄最大的患者74岁,平均年龄为67.5岁。

1.2 护理方法

1.2.1 一般护理 医护人员对于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应该时刻保持着热情的态度,对于患者的疑问要及时解答,对于患者的合理要求要及时满足,同时要保持服装的整洁同意,要时刻保持微笑,使患者感受到来自于医院的关怀,病房要保证干净整洁,通风良好,问询患者的一般资料以及病情并做好详细的记录,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进行相应治疗以及护理干预。

1.2.2 心理护理 老年患者进入医院,来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难免感到不安,再加上人在老年,心理上比较脆弱,容易对病情产生担心、焦虑、甚至是恐惧、愤怒等等消极情绪,对于患者的康复非常不利[1],这时需要医护人员及时与患者进行沟通,对其进行心理护理,打消其焦虑、恐惧的心理,使其树立其战胜疾病的信心,调整心理状态,以最佳的心理状态迎接康复。

1.2.3 生活护理 老年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对于生活护理的质量要求非常高,饮食上要做到低盐、低热量、低脂、低胆固醇,多吃水果蔬菜粗纤维,少食多餐。同时尽量食用易消化的粗纤维食物。

1.2.4 病情监测护理 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常常会由于某些因素导致病情的加重,所以需要医护人员对其进行实时监测,严格关注患者的血糖、血压、心率等生命指标,如果患者发生不舒服的状况如气短、胸闷等要引起重视,及时报告给主治医师,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的变化,对于患者的治疗护理方案,要根据老年人的特殊情况以及患者的自身特点进行制定。

1.3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13.0的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并且利用卡方检验以及t检验进行检测,结果显示P

2 结 果

全部120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经过一系列的治疗以及精心的护理干预之后,病情康复顺利最终达到痊愈出院的患者有118例,剩余两例患者经抢救无效后不幸死亡。对于医院医护人员护理措施感到满意的患者有86例,对于医院医护人员护理措施感到基本满意的患者有27例,对于医院护理人员的护理措施感到不满意的患者有7例,总满意度达到了94.2%,见表1。

3 讨 论

心血管疾病是一种影响老年人群的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同时也是导致老年人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又被称为循环系统疾病[2]。他通过影响老年患者的循环系统导致患者发生心悸、呼吸困难、紫绀、眩晕等病症,严重影响到了老年患者的生命质量以及生命安全[3]。近几年来。老年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几率呈现上升趋势,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同时对于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护理干预也就越发受到重视[4]。我院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曾经收治的120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并记录患者的临床护理干预的方法特点,总结患者经过治疗以及相应护理干预后的康复效果和患者对于医院护理干预措施的满意程度,发现全部120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经过一系列的治疗以及精心的护理干预之后,病情康复顺利最终达到痊愈出院的患者有118例,剩余两例患者经抢救无效后不幸死亡。对于医院医护人员护理措施感到满意的患者有86例,对于医院医护人员护理措施感到基本满意的患者有27例,对于医院护理人员的护理措施感到不满意的患者有7例,总满意度达到了94.2%。综上所述,对于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包括一般护理、心理护理、生活护理以及病情观察护理的护理干预手段能够有效的增加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康复效果,提高患者对于医院医护人员的满意程度,是一种临床上针对老年心血管患者的合理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茵,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特点、生活质量及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9):85-86.

老年患者心理护理论文篇12

Orem的自护理论强调个人应对与健康相关的自我照护负责,护理的任务旨在帮助患者提高自我照护能力以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护理的最终目标是恢复和增强个体以及社会的自护能力。将Orem自护理论应用于老年护理实践,有利于帮助老年人调整生活方式行为向健康转变以及在疾病状态下的自我管理,对当前我国老年护理学的发展和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Orem护理理论

1.1理论背景自护理论的研究始于1958年,当时Orem在华盛顿州卫生教育福利部教育司担任护理咨询顾问,她对以下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1]:第一,护理是什么;第二,护士应该做些什么;第三,护士的工作成效是什么;第四,人们为什么需要护理;第五,在何种情况下需要接受他人的护理照顾。正是在寻求这些问题答案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了自护理论。1959年出版的《职业护理教育课程设置指南》被认为是Orem理论的雏形。作为美国天主教大学课程小组委员会一员,Orem意识到将护理工作理论化的重要性。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医学的发展和疾病谱的变化及人们的社会价值、社会文化以及对健康态度的转变,人们对护理的需求不断增长。Orem根据其丰富的个人护理经验,结合哲学、心理学、物理学、社会学、逻辑学,于1971年正式提出自护理论,《护理:实践的概念》则被认为是其理论的精髓和结晶。

1.2理论来源Orem的理论有学者将其归类为系统论、交互模式,有的将其划为发展模式。Orem定义的概念来自这些范式,自护理论由此演变而来。她对健康的定义、整体人的概念以及护理系统的应用都来源于系统理论。另外,Orem视有自护缺陷的人为社会依赖,将有自我照护能力并且能够满足一般的自护需要描述为一种更全面的发展。

自护理论符合Henderson的需要理论,也符合Abdellah等的功能理论。Henderson定义了14种需要,Orem的自护需要与Henderson定义的需要是类似的,但其独特之处在于强调自我照护的能力。此外,Orem的自护理论还借鉴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塞里的应激理论,等等。

Orem提供了一个基于其他理论、创立和发展护理新理论的一个很好的例子,激励护士从其他学科理论中提取和衍生护理理论[2-3]。

1.3理论的主要内容Orem的理论由3个部分组成[4],即“自护理论”“自护缺陷理论”和“护理系统理论”。自护理论强调以自我照护为中心,最终目标是使患者承担起自我照护的责任,它说明了什么是自护,每个人都有自护的需要,自护需要是以每个人的健康状况以及生长发育阶段的不同而不同。自护缺陷理论是Orem自护理论的核心,它阐明了个体不能或者不完全能进行有效的自我照护时就需要护理照顾以及护理帮助。护理系统理论指出,护士可以依据患者的自护需要或自护能力的不同而采取3种不同的护理系统,即全补偿系统、部分补偿系统和支持-教育系统[1]。

1.4理论的主要特点Orem理论有以下4个主要特点:第一,普遍性。自护理论是当代应用最广泛的护理理论,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和社区护理(在我国主要以健康教育的形式开展)、护理教育、护理科研,开发了众多量表,其中ESCAI(Kearney and Fleisher′s exercise of self-care agency instrument)被惠特斯通和里德用来检测老年人健康促进及其阻碍因素,费尔登也用其监测辅助-教育的护理干预对提高老年中风患者自护感知的效果[5]。第二,创新性及清晰性。自护理论不仅强调个体对健康的责任,同时也强调了护理工作的艺术性,提出了如何判断并提供最佳的护理方案,这在当时的背景下具有较强的创新性。理论的3个部分及其核心概念、核心概念之间的关系和构成,简单明了、清晰度高,所用概念和观点多数是护理人员所熟悉的术语。第三,逻辑性。许多研究结果验证了自护理论有较强的逻辑性,如Tao等人的“社会环境因素对接受家庭护理服务的患者再入院的影响”的相关性研究中,清晰地阐明了接受家庭护理服务患者的自护需要、社会环境因素、自护能力与再入院(自护缺陷)之间的因果关系[6]。

1.5理论的局限性Orem自护理论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护理服务对象范围方面,Orem理论将护理对象局限于患者,包括急性病与慢性病,对健康人的应用阐述不够。自护理论需要患者与护士的互动,对于那些拒绝获得最大自我照护能力的患者,该理论的应用受到一定限制。另外,Orem自护模式应用过程复杂,不仅要求护士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平,还要具备人文、社会、心理学知识及护患沟通知识及技巧,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临床经验;还需要护士具有高度责任感,既要满足患者自护需求,又要充分把握好自己的责任,以免影响患者的康复,甚至发生不必要的医疗事故[7]。

2.Orem自护理论在老年护理中的应用

2.1国内目前国内已有较多护理人员开始认识到应用Orem自护理论对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意义。如张连辉[8]在一项运用Orem自护模式对群居老人进行护理的研究中,根据老年人自护能力的不同,分别为其提供不同的护理系统,结果显示,自护模式对提高群居老年人生活质量有着较实际的应用意义。陈汝文[9]对1例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应用Orem自护模式,连续访视6次,使其基本掌握糖尿病知识和胰岛素的注射方法,有效控制了血糖。陈婕[10]的研究显示,应用自护理论进行护理,能够提高住院高龄慢性病患者的自护能力,改善其生活质量。李小英等[11]以Orem自理模式为指导,为脑卒中康复期患者制订个性化的家庭康复训练方案,进行为期3个月的护理干预随访,结果显示,老年人在力气、情绪、日常活动能力、行动能力、手功能、社会参与6个领域均有明显提高。

2.2国外国际上关于自护理论应用于老年护理方面的研究较多[12]。主要有以下6个方面:

2.2.1自护行为影响因素Piyanee[13]对泰国在1990~2008年期间,以Orem自护理论为指导,探讨老年人自护行为的20项研究做了Meta分析,发现影响老年人自护行为主要因素包括自我概念、社会支持、自护能力,次要因素包括家庭关系、健康信念、内在控制、健康状态以及外在控制。

2.2.2药物管理在美国,Susan等[14]以Orem自护理论为指导,探讨在医疗设施良好的社区,能够独立生活但服用多种药物的老人对药物自我管理情况,通过问卷和访谈收集信息,归纳法分析资料,最后提炼出3个主题:能否有效地管理药物,规律的生活以及适当的老化,使研究人员对这一群体的老年人药物的自我管理情况有了深入的认识。

2.2.3健康教育Pratsani[15]研究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现有条件、钠摄取量的有关知识、钠盐减少的自护能力、自护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验证这些变量是否与Orem的自护理论相一致,结果显示,这些变量都与尿钠排泄量相关,上述变量之间的关系能够用Orem的自护理论清晰地作出解释,其中钠盐摄取的有关知识以及钠盐减少的自护能力是最重要的变量,对疾病的控制意义最大。该研究再一次验证了Orem自护理论在老年人健康教育中具有实践意义,研究者建议作为初级卫生保健的护理人员,早期识别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潜在健康问题,为其提供有效的保健知识,做好健康教育工作,鼓励患者自我照护。

2.2.4院内养老问题在土耳其,Karagozoqlu[16]等基于自护理论探讨该国居住在养老院的老年人厌倦感与自护能力以及这两者之间关系,发现居住在养老院的老人自护能力下降,他们普遍心情低落,并且这种疲惫和无力感影响他们的自护能力。

2.2.5预防性家庭访视在荷兰,Ada[17]将Orem自护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框架,调查本国护理人员对老年人预防性家庭访视及健康教育现状,包括参与老年人预防性家庭访视的护理人员数、访视的时间、访视的预防疾病类型以及在访视中的具体活动等,结果显示,尽管政府和医护人员已经意识到预防性访视对于老年人健康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工作量巨大,该国社区护理人员和护理辅助人员对这一活动的投入较少,主要以健康教育为主。Ada指出,在威尔士和丹麦等国家,早在1990年以前,预防性家庭访视工作已积极地进行,并且收效甚好;政府应加大投入,鼓励医护人员对预防性家庭访视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2.2.6如何降低再入院率在匈牙利,Zrínyi等[18]研究老年患者自护能力在住院期间是否有所提高,即评估护理工作是否可以提高老年患者的自护能力,提出提高患者自护能力是降低患者再入院率的有效途径。与此同时研究人员还呼吁,开发能够方便有效评估患者自护缺陷、对患者进行分类以及决策患者是否需要护理干预的测量工具。

3Orem护理理论对我国老年护理的启示

3.1应对人口老龄化中国自2000年步入老龄化国家的行列以来,老龄人口的发展趋势、老龄人口的健康问题以及相关的社会问题等已逐渐受到重视。根据我国学者和联合国人口司预测,2050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人将达到3.34亿[10]。面对如此庞大的老年人口,如何照护好老年人,缓解社会经济负担,保证老年人生活质量,一直是政府和相关机构关注的问题。Orem的自护理论认为,人具有自我照护的能力、权利和义务,参与自护活动,能够帮助老年人保持功能完好,延缓衰老,享受独立生活的乐趣。由此,运用Orem理论,提高老年人的自护能力,鼓励其自护行为,参与自护活动势必成为解决持续增长的老年人口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的有效途径。

3.2探讨老年公寓护理模式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展,独生子女与赡养老人的问题凸显,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逐渐不适应当今社会形势,养老负担慢慢地依赖于社会,由此养老服务机构日趋壮大,其中老年公寓将成为养老服务机构的主要形式之一。彭艾莉[19]在探讨老年公寓护理模式中提议,可以运用Orem的自护理论作为指导,将公寓老年人自理能力进行分型,分别采用全补偿、部分补偿、支持-教育的工作模式进行护理,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的自护能力,进而提高其生活质量,同时也有利于老年公寓的有效管理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3.3应对老年痴呆症患者自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老年痴呆症的发病率逐年增高,60岁以上老年人的痴呆率平均为3.5%[20],已成为对老年人健康状况和躯体功能影响最大、最令家庭负担沉重的慢性病。台湾学者王賓英在描述痴呆症日常生活照顾目标中提到“期待在照顾过程中,维持与增进长者的自我照顾能力”[21]。痴呆症治疗中的“职能治疗”,在台湾广泛应用,并具有显著疗效。职能治疗为健康照护与康复专业,注重个体的职能表现,帮助各时期痴呆症患者维持或增进日常生活功能,鼓励其继续主动从事相应的职能活动,保持患者的满足感,尽可能地帮助患者达到独立[22]。这与自护理论认为护理的目标是帮助人们提高自我照护能力相一致。由此,笔者认为,运用自护理论对于痴呆症患者,尤其是痴呆早期患者进行干预,有助于延缓其疾病发展,提高其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

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老年化战略[23],旨在帮助老年人能够保持较好的身心健康,拥有较健全的智力、心理、躯体、社会和经济的功能状态,将疾病和生活不能自理推迟到生命的最后阶段[24]。Orem的自护理论对老年护理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1,25]。相对于国外大量的自护理论应用于老年护理的研究相比,我国在这一方面的研究形式较单一。笔者建议护理研究者、护理管理人员、护理临床工作者应以Orem的自护理论为指导,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研究分析影响我国老年人自护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积极探索提高老年人自护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尝试进行老年人预防性家庭访视活动等,最大限度地激发老年人的独立性,训练其独立生活的信心和能力,提高其生活质量,延长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

参考文献

[1]Taylor SG,Katherine Renpenning MSN,Renpenning KML.Self-care science,nursing theory and evidence-based practice[M].New York: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2011:242.

[2]Parker ME,Smith MC.Nursing theories&nursing practice[M].[出版地不详]FA Davis company,2010:544.

[3]Aligood MR.Nursing theorists and their work[M].Amsterdam:Elsevier Health Sciences,2013:530.

[4]Masters K.Nursing Theories,a framework for proffesional practice[M].Sudbury Mass:Jones and Bartlett Publishers,2011:448.

[5]姜安丽.护理理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303.

[6]Tao H.Ellenbecker CH,Chen J,et al.The Influence of social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re-hospitalization among patients receiving home health care services[J].Adv Nur Sci,2012,35(4):346-358.

[7]陈天艳.自护理论在分级护理中的应用[J].河北医学,2007,13(9):1165-1167.

[8]张连辉.Orem自护模式在群居老年人护理中的运用[J].中国科技信息,2012,55(6):102.

[9]陈汝文.Orem自护模式在香港社区个案护理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3):355-357.

[10]陈婕.Orem自理模式提高高龄老年慢性病患者自护行为的作用[J].上海护理,2012,12(4):33-35.

[11]李小英,刘志娟.Orem自理模式在脑卒中康复期患者随访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1,26(1):74-76.

[12]Gago EA,Lopes MJ.At-home care:interactions between nurses and the elderly/family[J].Acta Paulista de Enfermagem,2012,25(Spe1):74-80.

[13]Piyanee K.A Meta-Analysis of Self-Care Behavior[J].Nursing Science Quarterly,2010,23(2):156-163.

[14]Susan L,Swanlund RN.Keys to successful self-Management of medications[J].Nursing Science Quarterly,2008,21(3):238-246.

[15]Pratsani S.The Relationship of Basic Conditioning Factors,Knowledge,Self-care Agency,Self-care Behavior,and Urinary Sodium Excretion of Hypertensive Older Adults:Testing Orem′s Self-Care Theory[D].USA:Doctoral Dissertations of University of Tennessee,Knoxville,2012.

[16]Karagozoqlu S,Arikan A,Eraydin S.The fatigue and self-care agency levels of the elderly people staying in rest homes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se two conditions[J].Arch Gerontol Geriatr,2012,54(3):322-328.

[17]Ada K.Preventive home visits to elderly people by community nurses in the Netherlands[J].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1991,16(16):631-637.

[18]Zrínyi M,Zékányné RI.Does self-care agency change between hospital admission and discharge? An Orem-based investigation[J].Int Nur Rev,2007,54(3):256-262.

[19]彭艾莉.运用Orem自理理论探讨老年公寓护理模式[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14):73-74.

[20]陈传锋,何承林.我国老年痴呆研究概况[J].宁波大学学报,2012,34(2):45-50.

[21]邓世雄.失智症整合照护[M].台湾:天主教失智症基金会,2011:3-7.

[22]邓世雄.失智症整合照护[M].台湾:天主教失智症基金会,2011:33-40.

[23]肖新丽,谢玉林.老年护理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9:7-13.

[24]邹继华.老年护理[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7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