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美学素养合集12篇

时间:2023-10-12 09:24:34

提升美学素养

提升美学素养篇1

二、建设校园文化,提升美术素养

1.时尚的校园文化

在地方教育局党委领导的关怀下,学校多方筹措,投资兴建食堂、室内水洗厕所,修建操场、升旗台、校园围栏、文化树、文化墙、班级魅力展台、艺术长廊、科技长廊、音乐展示角创新的校园文化,营造出文明、高雅的教育氛围。

2.各有特色的班级文化

走进每一个班级,我们都会发现它们有着独特的美:班风、班训与众不同;班级魅力展台、学生个性展示的作品与众不同;学生的评比栏、窗帘与众不同。但是,在一张张班级全家福的笑脸中,我们看到的是同样的和谐、温馨与幸福。

3.独特的教研室文化

我校的教师朝气蓬勃,举止优雅,他们既是美的践行者,也是美的施教者,更是美的示范者。为了让教师们时时处于美的环境中,学校开展了“最美教研室”评比活动。教师们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体现了语言之美,展现了教学的机智之美。

三、发挥美育功能,激活美术素养

提升美学素养篇2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6-0093-01

由于美术课堂的时间有限,所以越来越多的美术教师会通过课外的一些社团活动将课堂延伸到课外,组织不同的社团活动来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美术社团活动的开展,不但能丰富校园的艺术文化生活,更能发掘学生的潜力,促M学生美术特长的发展。活动的开展只有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才能将美术兴趣小组开展得丰富多彩、富有特色。下面,教师要研究如何组织社团活动提升学生美术素养。

一、立足教材,安排活动内容

组织社团活动的根本是要立足于教材,社团活动的安排是美术课堂教育的延伸,要与美术课堂教学相结合,两者要做到相辅相成。学生在社团活动中通过亲身体验,将课本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与生活相结合,能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印象与理解,弥补美术课堂教学的不足。例如,“中国青铜艺术”一课讲述了青铜器的发展。讲完这一课之后,教师针对这一课的内容安排学生们去博物馆参观。大部分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商周的青铜器,都充满了新鲜和好奇。在参观之前,教师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因此在参观过程中教师可以流利地讲解青铜器的历史和发展。有的学生惊叹:原来有这么大的鼎。也有的学生提问:这些青铜器是怎么做出来的?为什么可以保存这么久?在整个参观过程中,学生们都十分投入,对青铜器有了自己的认识。学生们通过亲身参观,加深了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不仅提升了美术素养,而且综合素质也随之提高。由此可见,安排社团活动一定要源于教材。

二、自编教材,明晰活动目标

除了利用美术课程教材之外,教师还可以自己创编活动教材。教师自己创编活动教材时,要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这样编出来的活动教材有一定的针对性,与学生的生活联系会更紧密,比较符合学生的特点,能够更加充分地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例如,教师曾经编过活动教材《百变的衣服》,这个活动教材就是以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衣服为主题。教师首先要利用多媒体向学生们展示生活中的各种衣服的照片,让学生们了解衣服的结构、特征和元素以及不同之处,接着引导学生们想象自己最想要的衣服或者想出自己最喜欢的衣服,并在纸上画出自己心中的那件衣服。学生们画的衣服都很有特色,男同学大多画的是超人、蜘蛛侠,也有的画的是小西装,想象力十分丰富。女同学有的画长裙,有的画的衣服带着翅膀,五颜六色,都很漂亮。最后,教师还要倾听学生们的想法,让每一个学生都讲述自己画的衣服的特色,再根据学生们画画的特点和讲述过程,给予适当的鼓励和夸奖,来增加他们对美术绘画的热爱。自编活动教材的选题应源于生活,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这种社团活动针对性较强,而且十分贴近学生们的生活,可以较快地提升他们的美术素养。

三、多元展示,激活活动热情

教师可利用各种不同的途径,组织不同的社团活动。如教师带领学生们走进民间艺人的工作室、画室,学习民间艺术剪纸、泥人,邀请美术界专家授课、讲座等,充分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为他们营造良好的美术氛围,提高他们的美术素养。例如,在班级内举办健身绘画活动时,教师把家离得比校近的学生分成一个小组,引导他们观察小区内的健身活动、器材和锻炼方式,并鼓励他们参与进去,让他们一起运动,锻炼身体。在锻炼的过程中,他们对运动有了自己的了解,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灵感,在此基础上进行健身绘画创作。教师又和学校宣传部门进行协调,把班级学生的作品放到宣传栏进行展览宣传。学生看到自己的画在宣传栏里展览,十分开心。还有的学生问:什么时候再举行一次这样的活动。学生天玩、活泼,对这个活动充满了兴趣与热情。健身绘画这一活动,充分激发了学生们的热情,让他们对社团活动充满了兴趣,为他们营造良好的美术氛围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四、结束语

总之,社团活动是一种提高学生美术素养十分有效的方法。在美术教学中,越来越多的美术教师已经开始通过社团活动来增加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对美术的热情。但是一个成功的社团活动要达到理想的效果,还需要美术教师充分准备,付诸实践,调动学生的兴趣,不断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参考文献:

[1]宋笑颜.小学美术教学校外拓展途径探索[J].南京师范大学,2014(04).

提升美学素养篇3

一、了解小学生特性,因势利导发现问题

(一)小学生记忆的特点

小学生可以把一些有趣的事很好地记住,而对老师布置的任务常常会抛至脑后。美术课的课前准备比较复杂,它需要大量的准备工作。比如:双面胶、剪刀、毛笔、宣纸等。要上好一节美术课,有了材料才会事半功倍,若是学生忘记带,不能较好地开展课堂活动,那孩子的素养形成就会大打折扣。

(二)小学生情感的特点

小学生在控制自己的情感方面经常会出现不稳定的现象,特别是自制力,他们的意志力薄弱,无论是听课还是做作业,活动的自觉性和持久性都相对较差。他们的自律能力很低,一堂剪纸课下来,满地的纸屑。美术素养也包括生活中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只有养成良好的习惯才谈得上素养的形成。

综上所述,美术老师对学生美术素养的培养,不仅要苦口婆心,更要讲究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建立健全、有效的评价体系,让学生自觉地在美术学习活动中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

二、掌握评价手段,循循善诱解决问题

(一)建立基础评价体系

“阳光成功卡”评价体系是城北小学使用较久的,在学生中有很大影响的评价体系,然而使用这个体系来评价学生的主要是语数英老师,我感觉特别可惜。所以我就以“阳光成功卡”作为我的基础评价体系,这样就可以和班主任老师的评价相一致,这个高辨识度评价很容易让学生接受。现在各个学校也都有相类似的评价体系,我想我们都可以以学校的主流评价体系为我们的基础,然后加上自己的特色,使学生有新的感知、新的兴趣点。

(二)利用多重评价手段

1.针对课前材料准备的评价。这个评价体系以小组为单位,以小组长为中心,由他来提醒本小组的孩子带齐材料,如果整个小组都带齐了,可以每人都得到一张成功卡,反之则没有,让学生之间可以相互提醒、督促。在这个过程中赋予小组长安排组员位置的权力,提高小组长在小组中的声望,对于不能胜任的小组长,由小组成员集体再推荐,形成长期有效的机制。这个评价机制使得学生从开学初材料准备率70%-90%提高到85%-95%,并在本学期一真保持,较好地体现了它的长期性。

2.针对课堂表现的评价。这里的课堂表现主要指课堂作业的评价,对作业完成较好的与评价出色、积极的学生单独奖励“阳光成功卡”一张,而且是发现好的就马上奖励,这能不停地激励学生认真出色地完成作业。特别是对个别在美术方面兴趣不高以及问题学生要特别关注,有一点点好的闪光点就放大它,也给予奖励。这让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提高了不少,并且让个别问题学生能够参与到美术课堂学习中。

(三)完善u价奖励制度

1.好的评价奖励制度一定是有评价有奖励的,并且奖励是其中的重点。如果没有好的奖励机制,学生很快就会对这套评价体系失去兴趣,我的奖励就是小零食,吃是孩子们另一个很大的天性,我曾经参加一次培训,有一位专家老师就向我们介绍了她们学校的评价机制最后的奖励就是发零食,各种各样的零食,孩子们很喜欢,并且很多时候都是由校长亲自发放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口腹之欲与荣誉感。并且我的奖励是让孩子们在美术课堂上吃,每个学生都想得到这样的奖励。

2.奖励与期末的考核相结合。平时的成绩、表现都记录好,这占最后成绩的70%,期末作业只占30%,这么大的比重,让学生知道平时每一节美术课都是很重要的,也让很多美术方面没有优异表现的学生也愿意积极参与,因为他们只要纪律很棒、上课的时候积极参与也可以在期末拿到很棒的成绩。同时,我也想让学生明白,美术课不单单考验的是你的画画能力,它也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只要你愿意付出,你的每一次进步老师都会看到,老师会和你一起努力,伴你一起快乐成长的。

每一个评价机制都不是完美的,每一个孩子也都不是完美的,这就需要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地去完善、更新、充实自己。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用有效的评价机制去引导学生获得良好的美术素养,并坚持下去,然后静待花开。

提升美学素养篇4

在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当中,课程在艺术的审美鉴赏方面所占的比例不是很大,而重在美术技能的学习和锻炼上,乃至课本中每一章的讲解都是按照步骤来操作的,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随后教师就演示,学生就模仿,最后就看谁的绘画技能和动手技能比较高,以此为优劣断定学生的成绩。在现行的课堂教学当中,我们不仅仅要美术技能的提升,更重要的提升学生的感悟和鉴赏能力及文化素养,在此基础上提升技能,方显艺术底蕴,彰显美术灵魂,扩展想象。美术不是逼真,而是创新,不是固守现在,而是展现未来,因此美术能力的和素养的培养尤显重要。

一、美术文化素养的提升——鉴赏与评述

我认为,在美术教学当中,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是关键,这关系到人格的培养和美术眼光的高低,继而影响到美术的表达和品位层次的高低。一个有着较高美术素养的学习者,在美术的技能表达方面一定是有自己情感的,而且这种美术的情感的表达能够感染别人。

我们美术课程中首先出现的就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鉴赏与评述,从原始社会、先秦的美术作品到唐宋元明清的国画与书法;从景物的描述到情感的表达;从手工工具到艺术作品等,不仅仅是美的展现,更重要的是蕴藏在这种美后面的一种文化底蕴。在这种文化当中才产生了这种美,因此,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学会美术的鉴赏和评述,然后才能正确地展开美术的教学和学习。

例如,在原始社会和先秦的艺术当中,我们要鉴赏的有甲骨文这一形象化文字;有良渚文化的玉琮、仰韶文化中的人面鱼纹盆等。从青铜器到秦陵兵马俑再到汉代的丝帛画,这一系列具有时代特色的艺术品都是具有那个特点时期的烙印和文化底蕴的,而且展现了国家的生活特色。教师在学习的这个阶段,首先要传达给学生的是对艺术的鉴赏感悟与评述,并且从当时的文化中反映出艺术发展的规律,这种鉴赏和感悟就是美术素养的提升,这种评述的能力就是对美术的理解与感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原始社会的美术特点当中去思考当时的文化和风俗。因为是原始的耕作文化,所以在美术作品中凸显劳动场面;因为具有直观想象的思维,所以用象形来传达信息。社会的发展带动了铸造业的发展,所以出现了青铜器,随后出现了铁器,这些展现在美术中的生活用品同样也是劳动用品,更是艺术品。它们在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特色与内涵,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不同的时代文化去鉴赏不同艺术品的特色以及与社会的联系,对艺术品的颜色、外形、质地、工艺展开自己的评述,这就是提高美术鉴赏与评述能力的有效方式。

除此之外,我们独具特色的中国山水花鸟画,以及历代名家的画作和书法作品等都是鉴赏的好材料,像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等,学生都可以结合时代背景去进行鉴赏。历代名家的作品都包括了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和艺术的展示,里面不仅仅是美术技巧的展现,更是艺术的体现,只有用感情去进行感悟,才能体会到里面的真谛。

二、美术能力的实践与锻炼——动手感悟体验

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与感悟之后,就要以此来实践与提升美术技能,通过技能来进一步加深对美术的感悟理解。

例如,在美术的创作与实践课程当中,让学生了解古代的藏书楼和现代的图书馆等,以及读书的名言,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习惯,以此来搜集一些与藏书有关的资料与文件。例如,藏书票的搜集与整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进行展开,让学生自己根据藏书票的内容与年代进行有效的分类。然后在课堂中利用各种工具进行模仿和制作,像基本的拓印工具和制作工具及材料等,运用纸版、孔版或木刻等方法制作藏书票,教师通过介绍一些制作方法,引导学生去分析藏书票的功用和审美特征等,进行交流学习,通过动手去验证美术实践操作技能的基本理论,同时提高动手动脑的能力。

此外,在实践的创作与尝试当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去亲手制作贺卡或者通过电脑制作的方式进行设计,结合运用基本的美术原理去点缀自己的贺卡,或者学习制作中国传统的剪纸艺术。教师可以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学生进行实践的操作,最后大家在一起交流。这种方式将美术的鉴赏与评述带到了实践的阶段,成为了在实际动手能力的提升过程中体会感悟美术内涵的一种方式,教师可以结合课程内容将动手的活动引入到课堂之中。

综上所述,在美术的课堂教学当中,教师要塑造美术课堂文化艺术氛围,不仅仅是单纯的美术技能的学习锻炼,更是美术素养和鉴赏能力的提升,教师要有效地结合课本,拓展其中所含的教学内容,与美术的教学目标结合起来,并且灵活创新,从各个角度提升美术学习的能力,塑造学生真善美的内心世界。

参考文献:

1.谢泰来,《民族艺术研究》,1990.03

2.李华英,《火的艺术》,《江苏画刊》

3.王大根,《美术教学论》,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08

4.高明,《美术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01

5.杨琪《中国美术鉴赏十六讲》中华书局2008.01

提升美学素养篇5

二、对课程教材内容进行整合

课程教材内容的整合分为模块内教材内容的整合和不同模块教材内容的整合。在模块内,整合的方式有以下三种。

1.美术教材之间的整合

我国高中美术教材有许多共同点,因为其都是按照《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要求撰写的。对于不同教材中的重合点,笔者给予了关注。如,人教版设计第五课《美的阅读——书籍设计》,列举了甲骨、钟鼎、石鼓、竹简等文字的各种载体;湘教版书法第一课《砚边漫步》,展现了书法的审美价值及其发展简史。《砚边漫步》中图片繁多,从真实动物到甲骨文、从拓印到现代艺术设计都有所触及,着重展示了中国汉字的变化过程和各个时期汉字的个性、风貌、意趣。我们可以此为契合点,将湘教版书法教材中汉字的变迁作为起点,将中国古代装帧艺术的发展历史渗透书籍设计一课,引导学生理解书籍是人类文明的承载者,是知识传播的媒体。此外,还可以整合浙美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活字印刷》与苏少版美术七年级上册《当一回蔡伦》两课,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纸的改造和印刷术的发明是中国在人类文化传播和发展上作出的巨大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心和学习兴趣。这样有层次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对重要的问题形成深度的思考。再如,人美版高中美术第七课《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产品设计》用了四课时的内容介绍了产品设计的诞生、构成要素、设计步骤和方法以及产品的设计表现,从更高的层面介绍了产品设计。初中七、八年级美术课程中都有“设计应用”模块内容的设置,八年级上学期第三单元中有对产品设计概念的简单介绍。学生在初中学习产品设计打下了一定基础,再通过高中美术产品设计的系统学习,对产品设计会形成深刻的认识。因此,在此课导入和授课过程中,加入初中学习的痕迹(海报、标志、会场、纸盒动物、瓦楞纸动物、泥塑、折纸等),既增强了美术单项内容学习的延续性和回忆作品制作的趣味性,又使学生对设计概念有了由浅到深的理解,并付诸设计运用,达到了学科素养最基本的要求。高中教材共有九个模块,以湘教版的九册教材为例,其中有很多相同但表现形式不同的知识点分散在各本教材之中,我们可以将其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2.美术教材章节之间的整合

教材整合是对现有教材的有效利用。如,湘教版教材第二单元第三课《心灵的慰藉》与第三单元第九课《各异的风土人情》、第十三课《异域的憧憬》是相关联的。受社会、思想等方面的影响,信仰与神话故事成为特定时期内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地方的美术创作主题、风格样式、物质媒介也因此有了各自的特色和风貌。《心灵的慰藉》主要是以信仰在美术中的体现为主线,介绍各时期各国的艺术作品;《各异的风土人情》主要关注的是美术与自我、美术与社会的关系;《异域的憧憬》阐述了美术与自然、美术与环境的关系。我们可以整合这三课的相关内容,让学生有一个从感知到鉴赏的转变过程,从图像识别各种材料体现的人物神态和动态,再将这种体验进行审美感知、思考和探究。这是一个指导性学习,学生感受到了作品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体会到这些作品存在的历史渊源和信仰的巨大力量。

3.教材正文与隐含资料之间的整合

在现在编写的教科书中,除了正文之外,还有其他一些辅助性的帮助学生理解的材料。如湘教版有“活动建议一”“思考与交流”和一些名作的介绍等;人美版有“思考与讨论”“人物故事”“学习活动”等板块。这几个板块中实际上包含着很多课外美术资料,在正常教学中我们也可以适当选取以辅助教学。

三、对不同学科课程内容进行整合

提升美学素养篇6

美术教学作为高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一门注重综合素养的教学。鉴赏教学是高中美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与深入发展,高中美术教学在很多方面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但同时也迎来了更高层次的挑战。《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烈的人文教育的功能,在高中美术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鉴赏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与水平,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可见,在美术教学中引导学生受到文化的熏陶,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人文素养,已经成为了当前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那么,如何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呢?

1.增强老师的人文素养和教育意识。老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而且也是学生走入艺术殿堂的引导者,其各方面素养水平的高低将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发展。因此,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过程中,老师要不断加强自身人文素养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增强自己人文教育的意识,从而使得人文精神渗透到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老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美术教学仅注重绘画等技巧的传授,而是要意识到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提高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视程度,并且利用课余时间的学习有意识地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和人文教育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意识地充分利用美术鉴赏教学中的相关的富有人文精神气息的教材和资源来感染和熏陶学生,引导学生对美术教学中的人文知识具有更深刻的理解,从而使教学不仅实现提高学生鉴赏能力,培养学生高尚审美情操的目的,而且同时也能够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切实提升。同时,学校的相关管理部门,也要为老师的人文素养和人文教学意识的提高创造一定的机会和平台,如组织老师进行培训,开展教学交流和研讨活动等,从而提高老师的人文教育技能。

2.引导学生探究美术作品中的文学因素,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在高中美术教学中,会涉及很多和文学作品有关或者是在文学作品基础上创作出来的美术作品。因此,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类作品的文学渊源进行挖掘,老师通过讲解美术作品背后的文学故事,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和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联想,从而对美术作品的意蕴和作者赋予作品的情感有更深刻的认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比如,在鉴赏徐渭《墨葡萄图》这一美术作品时,可以引导学生挖掘作品中的文学因素。比如,老师可以让学生先背一背或读一读徐渭的《墨葡萄图》,营造良好的文学环境和氛围,然后老师可以向学生讲述一些关于徐渭《墨葡萄图》中的创作故事,《墨葡萄图》水墨大写意,笔墨酣畅,布局奇特,老藤错落低垂,串串葡萄倒挂枝头,晶莹欲滴,茂叶以大块水墨点成,信笔挥洒,任乎性情,意趣横生,风格疏放,不求形似而得其神似。画面上方以行次??斜的草书题诗:“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表达了画家的狂放洒脱和愤世嫉俗,传达出一位落泊怅然的文人形象,葡萄在徐渭笔下,成了主体价值的象征。同时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中的线条和色彩进行鉴赏,让学生对于徐渭作品中具有动感效果的线条勾勒的特色、艳丽的图画色彩以及富有艺术感染魅力的图案特点等有更深刻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这样通过挖掘美术作品背后的文学故事创设一定的情境,有利于激发和增强学生鉴赏作品的热情和积极性,并且对于学生理解作品的意蕴有很大的帮助,在增强学生鉴赏能力的同时又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3.注重挖掘作品的文化特色,切实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美术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因此,在每一幅优秀的美术作品的背后,都蕴含着该民族和国家深厚的文化特色。因此,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对美术作品背后的文化特色进行挖掘,让学生对作品有更深刻的理解,从而在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比如,在鉴赏《柳塘呼犊图》的教学过程中,画中通过描绘清丽的柳树河塘边,一位老翁与牛犊的互动情深,表现道家物我合一、回归自然的境界。在鉴赏的过程中,如果学生对于我国传统文化思想没有一定的认识,那么学生是很难理解该幅作品中的意蕴和内涵的。因此,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我国传统文化中道法自然物我合一的一些思想,在增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的同时,也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从而有利于学生在往后的创作中能够创作中富有震撼力的作品。

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它的实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老师不断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教育思想,创新教学方式,从而在提高学生鉴赏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提升美学素养篇7

美术教学作为高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一门注重综合素养的教学。鉴赏教学是高中美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与深入发展,高中美术教学在很多方面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但同时也迎来了更高层次的挑战。《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烈的人文教育的功能,在高中美术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鉴赏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与水平,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可见,在美术教学中引导学生受到文化的熏陶,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人文素养,已经成为了当前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那么,如何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呢?

1.增强老师的人文素养和教育意识。老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而且也是学生走入艺术殿堂的引导者,其各方面素养水平的高低将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发展。因此,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过程中,老师要不断加强自身人文素养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增强自己人文教育的意识,从而使得人文精神渗透到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老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美术教学仅注重绘画等技巧的传授,而是要意识到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提高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视程度,并且利用课余时间的学习有意识地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和人文教育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意识地充分利用美术鉴赏教学中的相关的富有人文精神气息的教材和资源来感染和熏陶学生,引导学生对美术教学中的人文知识具有更深刻的理解,从而使教学不仅实现提高学生鉴赏能力,培养学生高尚审美情操的目的,而且同时也能够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切实提升。同时,学校的相关管理部门,也要为老师的人文素养和人文教学意识的提高创造一定的机会和平台,如组织老师进行培训,开展教学交流和研讨活动等,从而提高老师的人文教育技能。

2.引导学生探究美术作品中的文学因素,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在高中美术教学中,会涉及很多和文学作品有关或者是在文学作品基础上创作出来的美术作品。因此,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类作品的文学渊源进行挖掘,老师通过讲解美术作品背后的文学故事,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和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联想,从而对美术作品的意蕴和作者赋予作品的情感有更深刻的认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比如,在鉴赏徐渭《墨葡萄图》这一美术作品时,可以引导学生挖掘作品中的文学因素。比如,老师可以让学生先背一背或读一读徐渭的《墨葡萄图》,营造良好的文学环境和氛围,然后老师可以向学生讲述一些关于徐渭《墨葡萄图》中的创作故事,《墨葡萄图》水墨大写意,笔墨酣畅,布局奇特,老藤错落低垂,串串葡萄倒挂枝头,晶莹欲滴,茂叶以大块水墨点成,信笔挥洒,任乎性情,意趣横生,风格疏放,不求形似而得其神似。画面上方以行次斜的草书题诗:“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表达了画家的狂放洒脱和愤世嫉俗,传达出一位落泊怅然的文人形象,葡萄在徐渭笔下,成了主体价值的象征。同时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中的线条和色彩进行鉴赏,让学生对于徐渭作品中具有动感效果的线条勾勒的特色、艳丽的图画色彩以及富有艺术感染魅力的图案特点等有更深刻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这样通过挖掘美术作品背后的文学故事创设一定的情境,有利于激发和增强学生鉴赏作品的热情和积极性,并且对于学生理解作品的意蕴有很大的帮助,在增强学生鉴赏能力的同时又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3.注重挖掘作品的文化特色,切实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美术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因此,在每一幅优秀的美术作品的背后,都蕴含着该民族和国家深厚的文化特色。因此,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对美术作品背后的文化特色进行挖掘,让学生对作品有更深刻的理解,从而在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比如,在鉴赏《柳塘呼犊图》的教学过程中,画中通过描绘清丽的柳树河塘边,一位老翁与牛犊的互动情深,表现道家物我合一、回归自然的境界。在鉴赏的过程中,如果学生对于我国传统文化思想没有一定的认识,那么学生是很难理解该幅作品中的意蕴和内涵的。因此,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我国传统文化中道法自然物我合一的一些思想,在增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的同时,也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从而有利于学生在往后的创作中能够创作中富有震撼力的作品。

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它的实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老师不断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教育思想,创新教学方式,从而在提高学生鉴赏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亚文.如何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J].神州教育.2013,(5):97.

[2]何凤斌.高中美术鉴赏与人文素质提高策略[J].文化心旅.2013,(8):203.

中国梦

福建省安溪县金谷镇金山小学五年级(1)班 蔡宇轩

古老的文明古国,

五千年的悠久历史,

曾经的中华民族,

饱受摧残。

但是因为有梦,

有一颗坚贞不屈的心,

我们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曙光。

1949年,在十二亿同胞的努力下,

中华民族站起来了,

一个伟大的民族,

携手奔向小康。

因为有梦,

中华民族安居乐业,

用智慧与热血,

谱写了伟大的复兴之路。

我们在人类文明的起源地上,

举起了璀璨的火把,

共同筑起了辉煌的时代。

中国梦的种子,

播种在我们这一代的身上,

那么我们就应该,

有复兴中华的理想。

让中国梦的种子,

得以浇灌、培养,

开出最艳的花朵,

提升美学素养篇8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曾说过:“世界上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也可以将这句名言理解为:“美无时不在,无处不有”。一提到“美”,大家可能第一时间会想到“绘画美”“舞蹈美”“音乐美”等,一提到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途径,大家也可能第一时间会想到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领域的学科。毋庸置疑,这些艺术领域的“美”确实能给予人们一种美的享受,也能通过它们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但是除了艺术领域的美之外,我们的语文同样也能带给人们一种美的感受,也能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因此,本文就此粗浅谈一谈如何在语文课堂上提升小学生审美素养。

一、勾起学生对美的无意注意

无论是真理的发现还是美好事物的发现,它们都源于人们一开始的无意注意,诸如,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中魏格纳因为对病房墙壁上的地图的无意注意,而提出了关于大陆漂移的假说,并作出了题为《大陆与海洋的起源》的伟大演讲。那么,将这一假说发现的过程假借在审美素养的培养上,要在语文课堂上提升小学生的审美素养,首先要勾起学生对美的无意注意,如果学生对语文课堂毫无兴趣,那么他根本不会关注语文课堂上的任何事物,更不用提审美素养的提升。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尤其是导入环节采取不同形式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眼球,调动学生对语文课堂每个环节的关注度,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勾起他对语文课堂中美好事物的无意注意。例如,在讲授《题西林壁》这首诗时,教师可向学生展示庐山的壮美景象,为学生创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这样学生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庐山之中,投入到诗人笔下的《题西林壁》之中,去感受诗句之美。

二、转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

无意注意只能短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获得短暂的美的享受,然而这种短暂的欢愉并不能长时间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而要将审美意识永存在学生心中就必须将刚开始的无意注意转化成有意注意,换句话就是让学生养成一种自觉关注美好事物的习惯,只有在习惯的催使下,学生的审美素养才会大幅度提升。因此,为了很好完成“有意注意――无意注意”这个跳跃,教师要做的就是给予学生充足的观察和思考时间,切忌为了赶教学进度而减少学生对语文课堂中美好事物的观察和注意时间。

三、适当的教师点拨与交流

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生活,交流谈论都是一个可以让人快速成长的有效途径,通过与他人讨论,你会找出自己想法中的不足之处,并第一时间完善它,通过与他人交流,你会发现更多的“新天地”,然而审美素养的培养同样也需要交流,一个人故步自封的感受与欣赏提升不了自己审美素养,因为每个人的审美视角都是不一样的,而不同审美视角下的事物给人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例如: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二》中“你看到了……”内容,向大家呈现三幅图画,这三幅图画从不同角度看都可以看到不一样的风景,为了获得更多美的体验,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交流。除此之外,由于小学生认知水平的不足,教师要给予学生适当点拨,教给学生一些观察和欣赏的方法,一方面可避免学生因不会观察而丧失对语文的兴趣,另一方面适当点拨可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发展,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

素养。

四、给予表现与创造美的平台

无论是勾起学生的无意注意,还是将无意注意转化成有意注意,还是适当的教师点拨和交流都属于“欣赏美”的层面,但是对小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不应只停留在欣赏这一基本层面上,表现和创造美才是审美素养培养的最终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要做的是提供给学生大胆表现和创造美的平台,在亲身演绎过程中,学生会深刻发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自己的作品c优秀作品的差距,只有通过这一平台,学生才会针对自身存在的不足去努力完善它,这一方面能提高学生对美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另一方面也会反过来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综上所述,审美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做的是给予学生充足的欣赏美的时间和空间,教给学生恰当的欣赏技巧,提供给学生表现和创造美的平台,根据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循序渐进地促进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提升美学素养篇9

关键词:美术欣赏;提升;内涵;人文素养

作者简介:苗芳,女(1982-),山东省潍坊市,助教,文学学士学位,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当今社会,人们已经开始认真的反思对过于重视科技教育而忽略人文素养培养所产生的不良现象,并逐渐将人文素养融合到科技教育中。为秉承现代教育的新理念,各高校开设美术欣赏课程以培养、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通过深厚的文化背景来多层次理解美术作品。美术欣赏的课程涵盖面非常广,随着时代变迁,每段发展历程都展现出了不同的艺术风采。从远古时代美术演变到当代美术,都渗透着人类社会中政治、经济、宗教、文化和科技的演变与发展,从而体现人类精神文明、文化底蕴的发展历程。学生在学习之后,可以迅速提升艺术感知、艺术构思、设计理念、审美内涵等多种艺术品位。在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身心感受艺术的熏陶、感染,对于促进大学生多元化的个性发展,激发大学生的艺术创意兴趣,构建大学生独特的审美内涵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所有优秀的美术作品都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又大都蕴含在各类艺术家所创意的作品中,因此,美术欣赏课程就担负着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使命。

通常,大多数人总是把“人文精神”与“人文素养”的内涵混淆。其实不然,人文精神应该为人文素养的根本特征;提升人文素养是体现人文精神的关键。

美术的教育本质应该是理性与情感相结合的,它应以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为内涵,以培养高品行人格,完善艺术审美能力,身心和谐发展为最终目标,所以课程将重难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操及审美内涵上。

下面就结合美术欣赏的实践教育模式,浅析在美术欣赏课程中如何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在多姿多彩的文化背景中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发掘内涵,提升学生的艺术情操和人文素养。

任何美术作品都不可能孤立存在,都需要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创作出来,因此,创作的过程都会受各种环境的影响。

(1)、规划情景,了解内涵,使学生与作品产生共鸣。

美术教育的原则是其艺术感染力可以通过欣赏作品瞬时让人融入到作品中,领悟到其富有深意的内涵。艺术家在创作时,难免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同时美术作品也与风俗文化、社会风貌等各个层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任何美术作品都需要在特定的文化氛围中进行创意,不同的民族其文化底蕴所产生的美术形态是各异的,因此美术又具有多元性。欣赏美术作品时结合其创作的文化背景可以使大学生对其有更本质的了解,同时对多元化的美术作品的特点也有了更系统、全面的认知。在现今科技、文化高速发展的时代,迫切需要发挥各区域、民族文化的特殊性、独立性,促进多元文化的相互交流。美术欣赏可以用情感沟通的方式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其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及审美感。

对大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最有效的方式是结合创作背景对美术作品进行全面的分析、讲解,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审美体验。美术欣赏的教学需要有初步了解、创意思索、整体审美、分析特点四个重要步骤。但是任何作品的内涵和欣赏者之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特别是现当代各个具有争议的流派,由于他们的艺术表达方式及独特的美术语言超出了常人所能接受的欣赏习惯,所以使绝大多数大学生难以理解作品的中心思想、实际意义。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可以采用各种相关的影视资料来营造欣赏作品的气氛,便于欣赏者研究其内涵大意。在引导大学生读懂艺术家创意的本意时需先大体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再利用课件将作品展示出来以供欣赏学习。这样可以拉近大学生与现实作品的距离,提高审美情趣。

审美感是根据美的标准和理解,对客观事物产生的一种情感交流所造成的影响。即审美体验。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身临其境、领会内涵,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熟知艺术家,了解其所处年代及创作特点,让学生借鉴学习。

任何艺术作品都是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的。所以生活中的真实情感是创作的源泉,可以凸显作品的生命力。任何艺术创意都源于艺术家内心真情实感的流露。如果不能领会作者的真正思想,就不能说真正读懂了作品。正所谓:一部世界名著、一幅世界名画,很少有人能够领悟到其内涵,因此,在美术欣赏的教学中,我们首先充分解读大师的创作意图,然后要关注作品的精神内涵,这样可以使大学生增强积极追求真理的进取心,从而丰富学生审美情感。例如:在欣赏20世纪蒋兆和的国画《流民图》时,首先需要了解此作品的创作背景。《流民图》是1942年至1943年在北京创作的巨幅长卷。当时日本侵略者对我国的领土进行大肆侵略,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这也是作者创作《流民图》重要背景。1942年,蒋兆和曾去上海、南京等地搜集素材,创作了许多素描作品,但在定稿绘制时,为更形象的体现画面的现实感,还邀请了许多模特作为画中人物的原始形象。只有详细地了解到故事发展的背景,才可以将作品的创作意图理清,才可以发掘出作品内涵,才可以引导学生与作品产生共鸣。

二、鼓励学生赏析各种美术作品,学习精湛的美术创作构思和技法,可以提升艺术欣赏水平,并逐渐形成人文素养。

在美术欣赏中,精湛的美术构思和技法自然不容错过,能够对这些不同门类的作品的创作手法进行分析、秉承,对于学生来讲是非常有帮助的。因为美术欣赏通常是让学生接触较多常见的经典作品,这些作品中常用的技法为后人所传承、发扬、创新,学生可以从学习构思、技法产生创作的欲望,从而掌握美术的精髓。在美术欣赏中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评价是多元化的:有的歌颂人的品格,有的高扬人的价值,有的追求完美的理想,有的弘扬传统美德,也有的强调人文主义等等。这众多的评价中最重要的是人性与自然关系的体现。比如赏析《最后的晚餐》这幅作品,人文主义是其思想内涵:作者并没有在耶稣和他十二个门徒的头上绘制神圣的光环,而是将他们当做平常人来描绘。同时作者用一个戏剧性的场面来处理,清晰地刻画出十二个门徒听了耶稣的话后所表现的不同的表情和心理。这样的处理既有利于表现耶稣由于发现背叛而感受的心理的创伤,同时还鲜明的揭示了十二个门徒复杂的心理变化,画面中除犹大以外的十一个弟子在听到耶稣的话后,议论纷纷。而耶稣的表情较安详,与犹大惊慌失措的表情形成鲜明对比。这幅作品的人文内涵极易激发学生的赏析兴趣。通过赏析,可以发掘学生的人文意识,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使他们不断完善人文思想。再比如说北宋初期山水画的代表人物范宽,他的用笔遒劲浑厚,善用黑沉沉的浓厚墨韵,厚实而滋润。徐悲鸿在世时曾对此图高度评价:“中国所有之宝,吾所最倾倒者,则为范中立《溪山行旅图》,大气磅礴,沉雄高古,诚辟易万人之作。此幅既系巨帧,而一山头,几占全幅面积2/3,章法突兀,使人咋舌!”

三、经典的美术作品可以展现人类美术的精华。

每一个作品的选取都必须能够展示人类美术的精华,这些经典之作不仅仅代表人类美术文化的最高成就,也包含了关于人类发展过程的政治、经济、文化交相融合的结晶。在欣赏过程中正确的思维方法和永恒的道德问题是需要经过历史考验才可以得出的。学生在欣赏这些作品时,可以间接的锻炼理性思维能力。如唐代人物画名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的场景是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者禄东赞迎接文成公主赴藏时真实的历史事件。在画面中,唐太宗面目俊朗,神态祥和,表情庄重,充分展现出盛唐明君的威仪和风范。为了更凸显出皇帝的至尊地位,巧妙地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来进行画面处理。首先宫女的身姿较矮小,以她们或执扇或抬辇等体态来对比、映衬唐太宗的壮硕、睿智;其次以禄东赞的严肃礼仪来衬托唐太宗的庄严至尊之态。作品整体结构自右向左,由紧密而渐趋疏朗,节奏鲜明,气氛融洽祥和。从选取故事到完成作品,都体现了其中心思想是汉藏通婚的政治意义,也是汉藏友好关系的真实写照。当学生在欣赏作品时,会被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昌盛所打动,既可以对学生进行艺术熏陶,也可以使他们增强历史使命感,从而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通过美术欣赏的课程可以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只要不断的钻研探索,就一定可以设计出更多更科学的教学方法,使美术欣赏这门课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最终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

参考文献:

提升美学素养篇10

就中职语文教学而言,教师不应当只将教学的视线局限在字、词、句等基本语文知识的传授上。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驾驭语言的能力,教师应当积极地将经典美文引入教学的课堂,并进行正确的教学指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一、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机会

在传统的经典美文阅读教学中,常常存在这样的问题,即留给学生的阅读时间少,学生的阅读能力弱。这些问题的出现极易导致学生不会阅读或是使阅读教学的效果大大降低。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就应当积极地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美文阅读氛围,让学生在充满阅读氛围的课堂中进行阅读,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兴趣才能被激发。良好的阅读氛围首先需要让中职学生有书可读。即中职院校要加强对学校图书馆的建设,让学生能够有地方去借自己想看的经典美文,让学生能聚集在一起,在同样的阅读环境下进行阅读。同时为了营造出良好的阅读氛围,教师还可以在班级中建立图书角,并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管理这个图书角。这种方式,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可以阅读的环境,同时学生还能在教师的帮助和推荐下读到好书,并在管理的过程中增强自己的责任感,进而提高学生自己的语文阅读素养,通过对经典美文的阅读,使学生能更好地了解各地的风俗人情,获取风貌背后有趣的人文故事。

二、教授多种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方法的传授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提升阅读教学课堂质量的重要手段。在中职阅读教学中,学生不喜欢阅读的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不会阅读。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在进行经典美文的阅读教学时,首先要做的就是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1)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经典美文时先了解和记忆一些相互关联的信息,例如经典美文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文章中主要的故事内容、表达的思想与情感等,当学生将这些问题弄清楚的时候,就能对文章有一个大概的了解。(2)教师进行示范性阅读。经典美文所表达的感情,通常都是通过语气表达出来的,这时教师就可以先进行示范性质的朗读,帮助学生初步理解文章的感情基调,并正确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技巧和方式,为学生接下来的阅读做好铺垫。(3)对学生的实际阅读进行考核和评价,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我朗读,并对学生的朗读情况进行分组评比,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教师还要对学生的阅读评价结果进行适当的奖惩。例如让评价结果差的学生进行经典美文的抄写,在一定程度上,抄写文章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熟悉度,进而提高学生阅读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就中职学生而言,他们对书籍的选择还不是很理性,相比较枯燥乏味的课文,他们更喜欢故事性强的课文读物,当然,这些课文读物和经典美文所起到的效果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经典美文的价值,教师就应当采用具有创新性的教学对策,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开展经典美文阅读讨论主题班会。教师可以在班会上将时间和领导的权利都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这场主题班会的主人,当学生在看到有那么多人与自己有相同感受的时候,就会自然而然地与之产生共鸣,进而提高自己阅读经典美文的兴趣,同时在学生进行感悟交流的过程中,还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和语文素养。其次,运用多媒体阅读。书本是死的,但是阅读是活的。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就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与所阅读的经典美文相关的视频、文字、图片等,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和阅读积极性,打开学生的阅读思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强学生的中职语文素养。

总而言之,开展经典美文阅读教学对中职语文教学的意义深远。对学生而言,经典美文的阅读教学有助于提高中职学生的语文素养,即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化以及文学素养,同时还能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加强学习的效果。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要不断地丰富自己、锻炼自己。作为一名合格的中职语文教师,就应该积极地在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快乐的阅读教学,进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提升美学素养篇11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等内容。

一、感受美——促成阅读情趣

学生审美情感的产生离不开审美对象,一个不美的对象很难激起读者的审美情感,而一套小学教材,包罗万象,集社会美、人情美、自然美、艺术美于一身,蕴藏着丰富的美感信息,对不同层次、不同爱好的学生陶冶情操、接受美的熏陶都能起着极大的作用。而文学作品又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丰富的情感信息深藏于其中,它本身是静止的,只有人们阅读时才能感受它的新鲜活泼、它的震荡心灵的美。因此,教师必须善于去传情达意,善于利用作品中的形象美引起学生感官的愉快,引起学生对作品的阅读情趣。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把文学之美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对作品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二、发现美——促进情景交融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情境的创设非常重要,它不但有利于拓宽学生视野,帮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同时更有利于促使学生去感悟文中的情和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唤起创新意识,激起创新欲望。“情随境迁”,是指一个情境的创设,能触发了学生内心情感的迸发。如我在教《二泉映月》时,学生不易体会阿炳是在苦难、凄惨中创作这首曲子的。更无法理解乐曲中抒发阿炳对社会的控诉。为了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体验阿炳悲惨生活的心境,我创设了一种情境:一位才华横溢的民间艺人,手执二胡,沿街乞讨,遭遇了一个又一个的冷眼;晚上露宿街头。画面播放的过程中,始终萦绕着那段凄凉悲惨的音乐。学生们目睹这样的画面,有的眼圈通红,有的小声啜泣,整个教室充斥着悲伤的气氛。画面看完后,我说:“看完了画面后你们有什么感受?”学生的情感一下子被激发起来。纷纷表达了内心的感受:这么一位才华横溢的民间艺人,落到这样的地步,真让人痛心;社会为什么对他如此不公!竟让他流落街头;老师,看了画面我都流泪几次了,我被阿炳的遭遇深深地打动了。还可让学生驰骋于优美的描写中,让课文中的情感与学生心灵交融,产生体会语言文字的深刻情感。

提升美学素养篇12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288-01

作为一名山区小学美术教师,多年来,在我的认识中就是教师在黑板上画画,学生在底下跟着画,照本宣科。学生工具材料仅仅只是一支铅笔和一本图画本而已,就是参赛作品也多是老师想法较多,对于艺术素养与创意对于学生来说基本是无从谈起。通过几次培训,使我对美术教学有了新的认识。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人们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有一定的作用。在新时期,小学美术教程与价值也有新的内涵,《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教育的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坚信每名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能力,所以,应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织好当地有效的资源,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要注意课程内容的层次性要适应农村学生素质,同时要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当然也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让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发展美术实践能力,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孩子的人格。

美术基础教学在过去很长时间里,不论是哪一个学习阶段,都盲目地追求所谓的学院派;并以一成不变的程式化的教学模式,只重视基本功的训练。有的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描绘能力,但更多的是刻板地追求画面内容的模仿,完全以写实为依据,整个作画过程是被动地描摹对象,而对有关画面所需要的艺术形式一无所知,这样的现象在乡村就更为突出了。这样一来,作品难免会陷入毫无生气的状态,缺乏灵气。对我们自身而言,也就永远不可能架构起从生活到艺术的桥梁而达到艺术的彼岸。在这期间也忽视了对学生主观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及艺术素养的培养和提升,抑制了学生的个性特长与艺术创新的发挥。

那么,我们应该通过什么途径来改变这一现状呢?任何人所具备的艺术素养都不是先天就存在的,都是需要后天在艺术创作或艺术欣赏的实践历练中,逐步锻炼和培养的。除了要多学习、多研究各种艺术形式和艺术流派,各种艺术形式之间都存在有机的联系,除了学生自身对各种艺术形式培养要有一定的兴趣之外,更重要的一点是乡村当地独有资源优势的正确利用和引导。才会有助于艺术素养的提高,培养起高尚的艺术情趣。

如何在乡村美术基础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与创意?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自己的审美趣味,通过多媒体等手段来扩大学生的视野

如果没有正确的观念作指导,鉴赏者就不可能领会艺术作品的艺术美,也不可能接受艺术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倾向。欣赏音乐,需要有会听音乐的耳朵;判别形态的美,就需要有锐利敏感的眼睛;想要接触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文艺作品,就需要阅读它们、品味它们,借此来锻炼自己的形象思维能力。所以通过提高审美趣味,加强审美感受,有益于学生的艺术素养与创意以及他们的身心健康。

2.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向那些具有某种专长的人学习欣赏这方面的知识,往往专家的意见可以影响甚至改变我们自身的兴趣和观点。对艺术作品进行具体的分析、讲解,有助于人们加深对作品的认识、理解和感受。但在乡村美术教育中应注重开拓学生的视野,结合当地实际教学资源,才能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智慧的可持续发展。

3.充分开发利用乡村当地的独特资源,大胆尝试,尽可能做到城乡优劣互补

城乡孩子在教学资源、空间视野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但在广大的乡村中也蕴含丰富的自然资源。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资源,需要我们自己根据不同地区特点去开发利用。总的来说,作为一名乡村美术教师就要大胆去尝试,用有限的资源去开拓乡村孩子们无限的想象和创意。

4.多方面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得到更多的艺术享受

艺术具有享受和娱乐的价值。注意艺术修养,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得到更多更高尚的艺术享受,从而增强对生活的情感。这样,在群体中的形象也将更加丰满、更富有人情味,从而更快的融入群体。

5.培养道德情操

艺术具有道德的价值。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对自己道德观念和人生选择方面有着的重大影响,学生可以通过进步的艺术形象,吸收进步的道德观念,逐步培养道德情操。艺术可以陶冶情操,可以提升人的修养。陶冶情操这一境界就要求主体本身具备优良的品行,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能够体会这期间的美感。不论是艺术领域的美术,还是音乐戏剧等,均需要能感受艺术的本体与潜质。

为了在基础美术教学中更好地培养乡村孩子们艺术创新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改善。

5.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即逐步完善教学设施、教学方式等,如宽松的心理环境,给予每个同学表现的机会,考试方式与内容尽可能灵活等。

5.2注重创造性的个性塑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特长,教学中应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好奇心,解除其对回答问题的恐惧心理,多鼓励学生的独立性和创新精神,并树立榜样,重视非逻辑思维形式。

友情链接